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作业试题

2024-08-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作业试题(精选5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作业试题 篇一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代意义: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所构筑的系统生态自然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生命力。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丰富的社会科学理论成果不断地证实着马克思主义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研究的深入。在思维科学领域中,现代信息论、控制论、微电子技术、生命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成为现代思维模拟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依据。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基本原理解决社会历史领域重大问题的光辉典范。今天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斗争并未停止,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90多年的历程中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两者相互区别。矛盾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两者相互联结。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次飞跃。在这里,“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则是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普遍性。根据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理,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不管中国的情况如何特殊。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又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把握中国的特点。

4.为什么说唯物辨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的道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例如,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又如,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我们就要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的飞跃。再如,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开辟前进的道路。总之,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5.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客观实际出发。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最后,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6.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答:(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1、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变化和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第一,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运用实践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社会性和能动性。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反映的直观化、生物学化的理解。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辩证的观点来考察人的知识,说明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辩证性。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

3.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1)所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统一是指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中,主观认识要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2)实践决定认识,由于实践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的,这就决定了主观认识也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如果实践进程已向前推移,转入另一具体过程,主观认识也应当转变,否则,思想就落后于实际。如果实践的进程尚未进入另一具体阶段,条件尚未具备,就把将来要做的事情强制提前来做,就必然犯思想冒进的错误。(3)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1)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程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2)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要求,一方面,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做是进行科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另一方面,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5.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做到:A、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真正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B、在具体实际活动中,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和“八荣八耻”为规范作为判断自己行动正确与否、合理与否的标准。C、立足本职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展现自己的价值,在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上留下闪光的一页。

6.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答: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同时,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也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的客观内容,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反映的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又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可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说明,马克思义主同时也是相对真理 7.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3)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第三章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

一、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二、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改进劳动资料,改造自然界。人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历史活动,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发展又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1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2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3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夺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的矛盾?答: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 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二、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第三、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中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答: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这是因为:第一,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不利于交换的进行。第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利于技术进步。如果那些生产技术差、生产工具落后、工作懒惰、劳动熟练程度低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因为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长,所生产的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大,而且消耗的劳动时间越长,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那么,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在鼓励落后,显然是极不合理的。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观点错误。(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 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 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它才

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资本的特殊性: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资本一般性:第一,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第二,资本只有运动才能增殖。第三,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答: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要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就必须使资本满足两个条件。(1)空间上并存性。指资本所有者必须按照一定比例把资本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无论流通过程还是生产过程的中断,都会造成资本运动过程的中断,而运动一停止,也就停止了价值的增值。

(2)时间上继起性。指资本必须相继地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货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生产资本要不断转化为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最后又回到生产资本形式上;商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最后又回到商品资本形式上来。如果其中有一个阶段中断,资本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这样三种资本形态都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依次相继转化,就能保证购买、生产和售卖每一个阶段上,随时都有相应的资本在执行职能,从而使资本循环不至于中断。资本在空间上并存与时间上继起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矛盾的集中体现。

一、历史上的经济危机:美国1901年的5月,发生了交易所危机,到了1903年,美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危机。二,一次大战前的经济危机: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此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三,一九二九年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这次大危机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了法西斯主义在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矛盾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集中体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第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直接理论依据。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特点,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思想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9、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对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坚持批判借鉴、洋为中用的原则,剔除其思想糟粕,吸收反映现代社会生活普遍规律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要求方面的思想精华。由于人民群众的长期斗争以及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具有一些符合政治和社会管理的规律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历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答: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

答: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即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或谋求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掠夺剥削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是各国垄断组织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争夺经济霸权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么?

答: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使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处在转轨进程中的国家,对于防范来自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既要引起高度的警惕,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出以下三点对策:一,正确处理国内制度建设与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二,强化政府在经济全球化风险防范中的职责。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三,加强国际合作。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扬长避短,就不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进行评析。答: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然而,当今世界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并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

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舞台,又是社会主义借经济全球化之势走向繁荣的阶梯。因此,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更不等于美国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为此要做到:一,向资本主义学习人类进步中的共同的文明成果,学习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借鉴或者经过改造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的东西。第二,在利用资本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第三,在反思社会主义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8、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的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内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和自身的存在,一旦否定的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也就达到了对事物自身的否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仍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强调在资本主义的自行扬弃过程中将释出“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要素”。

但是,我们却并不能由此得出: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了社会主义成分的结论。因为,虽然 “新的经济制度要素”在旧形式内打开了缺口,但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些“新社会的因素”的地位和影响是受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所制约的。所以,这些“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要素”的不断积累可以调节、缓解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和制约,可以使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产力,可以使资本主义统治下的矛盾得到缓和,但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进步,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化生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决定了它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但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却是一个漫长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的能力尚未穷尽,当代资本主义暂时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庞大的世界体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逐步的、复杂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最终,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0、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 “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答: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对私人资本垄断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时借鉴社会主义做法,克服资本主义某些弊端。提高了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了消费市场。所以,当代资本主义仍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但是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从另一角度看,在科技革命促进下,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但在客观上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孕育和生长着“新的社会因素”。

1、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1.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2.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奋斗。4.青少年实现中国梦,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观点是错的,阶级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第一次将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理论。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谈谈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一直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 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作业试题 篇二

绪论

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见下题)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8、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章

1、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56)

2、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3、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或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P72-73)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P58)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66-67)

6、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8、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章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 427 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 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第四章

1、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4、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10、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么?

6、有人说,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适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8、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具有同样的私 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 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 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第六章

1、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七章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 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 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篇三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题目:1、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原理,分析论述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形态,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同样,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短期内自行消亡。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虽然会逐步提供新的社会制度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但并不是说资本主义制度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生产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从历史上看,社会形态的交替往往需要较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奴隶制取代原始公有制,从世界范围整体看经历了约

3000

年的时间,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从世界整体看经历了约500

年的时间,西欧的封建经济从开始出现到基本消亡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这些交替大多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所以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异国或数国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较长过程,才能逐步为社会准备物质基础。

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从个别国家逐步向个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最后,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其自身还在不断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处于科技发达、经济相对繁荣的时期,它们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各主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合作有所加强,以跨国公司和垄断资本的过激联盟为代表的过激垄断资本势力不断扩大。

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制度范围内尽可能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加之作为统治阶级,也必然会采取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许志功、姜鲁鸣

2001年在《学习时报》撰文,谈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方面。

1、生产力方面的变化

一是经济加速发展,战后各主要西方国家经济都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8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870年增长了42倍,同期德国增长了23倍,日本增长了55.5倍。20

世纪

90年代后仍保持了

很强的增长势头。

二是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

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很少有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经济产值下降一半那样大起大落,经济衰退是增长型的衰退。

三是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化上。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不到

3﹪,美国只有

2﹪。

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

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

2、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一是产权关系。

当代资本主义在坚持私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对财产所有形式进行了调整,出现了所谓资本主义社会化的趋势。

资本的社会化是通过两种渠道来实现的:

一是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

二是企业股权分散化,这是资本社会化的最主要形式。

股权的分散化、社会化、意味着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传统的资本家开始从生产领域中退出来。

新型经理资本家的人数和作用随之迅速增加,形成了

所谓的“专家集团”、“经理阶层”。

二是劳资关系。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三是分配关系。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以剥削为特征的按资分配的前提下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社会矛盾。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全面介入个人收入分配。

在企业层面的初次分配上,很多国家都积极调和资方与

工方的矛盾。

同时加大了

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调节的力度。

发达国家的工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费用中,来自财政收入再分配的比重越来越大。

3、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

在坚持资产阶级统治不变的情况下,对上层建筑的若干重要环节进行了

调整。

这突出地表现在:

第一,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二战”

以后西方政治制度的运行已经实现了

法律化。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使国家权力的构成、权力结构中个权力主体的关系和活动,官员的任免、提升、奖励和监督等,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

对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活动的渗透空前增强,国家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务。

与此相应,国家在调节社会各阶层矛盾各方面的作用也越发突出。

第三、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

在消除选举的种族、性别歧视并实现较为完整意义上的普选制的基础上,西方国家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新的扩展,公民权利相应地得到扩大。

第四、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

资产阶级政党党纲的差别日趋缩小,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虽然未变,但多远化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这些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关系及其无产阶级矛盾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的社会

制度比旧的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力。

世纪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而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

这些国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力。

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

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最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支配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主线。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原理,分析论述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

我们应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同生产力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

主要表现在: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最后,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基本方向。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具有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是和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一定要适合”

是指: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改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儿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我们提供了

一把考察和探究社会发展根源的钥匙;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再次,这一规律是我国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

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使生产关系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必要的配套改革措施,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领域改革的深化,使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利益。

(三)社会管理是政府和民主组织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组织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的过程,目的是为了

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原有的高度一元化的社会管理体制正在解体。

(1)

政府职能发生重大变化,“全能国家”

正在变为“有限政府”。

(2)

我国社会已经从一个“整体性“社会转变为一个”

多元化“的社会,即经济成份和经

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教育岗位和就业形式多

样化。

(3)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孕育出一个日益强大的私人部门,民间组织大量涌现,公民社

会开始初步形成。

(4)

单位体制街居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传统的社会载体发生重大变化。

(5)

政府社会管理形式滞后,导致社会管理出现了真空、盲点。

(6)

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中涌现了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务,对现有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

挑战,我国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严重影响了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靠这套体制已经不可能将中国社会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改革完善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其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提供各种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重点满足各种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

第三,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管理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

第四,有利于增强政治合法性,是民众对政治统治正当性的普遍承认和自愿服从。

政府在改善民生,满足民众基本方面的政绩,对巩固政治合法性老说至关重要。

第五,有利于发展基层民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

很多变化,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作业试题 篇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B)A.唯物论和辩证法 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命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C)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3.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之处在于割裂了(D)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5.上层建筑结构中的核心是C A.国家元首 B.意识形态 C.国家政权 D.政治法律思想

6被马克思誉为“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是(B)A.阶级斗争 B.革命 C.改革 D.科学

7.如果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8.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雇佣劳动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A)A.自动化生产线作为不变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B.自动化生产线作为劳动资料不参与财富创造

C.自动化生产线作为固定资本其价值逐渐转移 D.自动化生产线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共同源泉 9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C)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农业资本

10.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结论这一著名论断的依据是B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D.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11~2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1、下面对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有()

A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现在不适应新时代 B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物 D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12、黑格尔说过:“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割下来,虽名叫做手,实已不是手了。”这说明(ACD)

A.部分不能脱离整体,整体统帅部分 B.个性不能离开共性,个性包含着共性 C.构成事物系统的要素,不能分散的存在 D.手的意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13.2009年全球发生了H1N1流感,经过科研人员连续攻关,最终生产了疫苗,相信疫情终究会得到控制。这一事实充分体现的哲学原理有ACD A.物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B.规律都是可以认识、把握与改造的 C.人的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 D.世界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14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 A.认识主体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15.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是BC A.没有研究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的物质根源

C.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D.忽视了历史人物的社会作用

16.“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的话,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7.某人在原始森林中采参,因为运气好,只花了半天时间就采到一颗大人参,这颗人参在市场上买了很高的价钱。这说明(BD)

A.商品的价格不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量的多少,只和商品的用途的大小有关 B.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而商品是按社会价值出售的 C.商品的供不应求是导致价格高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D.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不能降低商品的社会价值量 18.对资本理解正确的有AB A.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C.是一种运动D.是一个历史范畴 19.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ABC 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D.资本主义国家为推动世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20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化的原因在于ABC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时代和实践的发展

三、分析题:21~2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1题:

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

材料2 :195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方针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报告会,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向知识界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这个方针作了全面的阐述。

他强调:“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我们主张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领域中的表现。——摘自人民网党史频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材料3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材料4:“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 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我们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同时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绝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 摘自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3,运用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来论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哲学根据。(2)结合材料3与材料4,运用辩证否定观的思想来阐明我们对待外国文化的的正确态度。22题:

材料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孟子》《荀子》

材料2:“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梁启超《钦冰室合集》

材料3:历史不是个人随易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材料4: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4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摘自《十七大报告》

材料5:我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 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材料1反映出什么思想,有什么局限?

材料2和材料3有什么思想倾向,其本质是什么?

材料4和材料5的阐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观点?新时期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23题:阅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的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它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2)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3)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具体分析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24题:

材料1:相对于西欧国家而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不长,从1861农奴制改革算起至1917年十月革命,这中间只有50多年的时间。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俄国未经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而先于西方进入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发生后,第二国际的理论权威和孟什维克的理论家纷纷指责它缺乏必要的生产力基础,搞早了,搞糟了。其中以考茨基的言论最为为尖锐,他攻击布什维克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无非是一种想要超越或者用法令来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的大规模试验而已”,就像“一个怀孕妇女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考茨基的“早产论”一出台,列宁等人在理论上进行了有力批判。而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凯歌高奏,则从实践上宣告“早产论”的破产。摘自弗罗洛夫:《共产党论社会进步的前景》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对此西方思想界的保守派纷纷著书重新审视西方“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福山在书中提出:自由民主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和文化,成为唯一一贯的政治憧憬对象。——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 材料3: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材料4: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结合材料回答:

(1)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早产论”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试卷A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D 5C 6B 7A 8A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1ABCD

12ACD

13ACD

14ABCD

15BC

16AB

17BD

18ABCD 19ABC

20ABC

三材料分析题

21(1)真理和谬误是既对立又统一辩证关系: 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事物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保持一致。谬误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事物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的错误认识,是主观与客观保持不一致。在特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和谬误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再次,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最后,真理和谬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超出这个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3分

我们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一个自觉运用真理发展的规律,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通过自由讨论,而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方针。2分

(2)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3分

对外国思想文化应该有选择的吸收,正确的态度是吸取先进的,拒绝落后的,有选择的引进。我们既反对崇洋媚外,又反对盲目排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予以坚决的批判。2分

22(1)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局限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以维护和改善统治阶级的的统治为目的 2分(2)材料2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观点,材料3反映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观点,它们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2分

(3)材料4至7对“民生”问题的阐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4分

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分 23 7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生产要素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3分

(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揭示了价值创造和财富创造的区别。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即抽象财富。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的的人与自然关系,后者经济活动的的社会生产关系。4分

(3)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就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上看,以生产资料形成存在的资本是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是可变资本,这种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就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即c:v(c/v).。3分(1)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那种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5分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作业试题 篇五

形考作业及参考答案(1-8套)

《专题一》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5题)

1.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C)。

A、主要矛盾 B、重要矛盾 C、基本矛盾 D、次要矛盾

2.十九世纪上半叶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欧文、圣西门和(A)。

A、傅立叶

B、费尔巴哈

C、费希特

D、李嘉图

3.下列哪本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C)。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B、《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C、《神圣家族

D、《哲学的贫困》

4.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要求,大会决定将同盟更名为(A)。

A、共产主义者同盟

B、社会主义者同盟

C、工人阶级同盟

D、工农联合同盟

5.《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由无产阶级中最坚决、最先进的分子组成,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B)。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私有制 C、实现社会主义 D、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判断题(10题)

1.19世纪30年代,英、法、德、俄同时完成了工业革命(×)。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说明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历史地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3.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于康德,经费希特、谢林,由费尔巴哈集其大成,终结于黑格尔(×)。

4.从17世纪到19世纪,产生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5.1844年初,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使他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6.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的必然性(√)。

7.马克思恩、格斯于1846年,成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8.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写了两份草案,其中,第二份草案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9.《共产党宣言》指出,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暂时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这是由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所决定的(√)。

10.《共产党宣言》指出,迄今一切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生产力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专题二》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8题)

1.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要素构成的(B)是观点。

A、机械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2.“一切从实际出发”蕴含的哲学道理是(C)。

A、事物是永恒发展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B)。

A、普遍的联系

B、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C、表面的、偶然的、不稳定的联系

D、特殊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D)。

A、主要联系

B、次要联系

C、外在联系

D、内在联系

5.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哲学范畴是(A)。

A、现实与可能

B、必然与偶然

C、>内容与形式

D、原因与结果

6.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C、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原理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

7.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C)。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世界是物质的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8.经过否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事物的发展趋势呈现为(A)。

A、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B、直线式上升

C、直线式前进

D、直线式前进或上升

二、判断题(16题)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联系(×)。

2.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与空间(√)。

3.根据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家可以分为机械辩证主义和形而上学(×)。

4.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5.在哲学上,事物之间或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联系(√)。

6.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哲学范畴是原因与结果(×)。

8.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9.在哲学范畴中,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是原因与结果(√)。

10.“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妥善处理的哲学范畴是现实与可能(×)。

1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

12.俗语中的“对症下药”反映的哲学道理是矛盾的同一性(×)。

13.使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是质(√)。

14.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5.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维持事物自身存在的方面或因素(√)。

16.唯物辩证法把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叫做“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矛盾(×)。

《专题三》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6题)

1.在实践活动的形式中,(C)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A、政治实践

B、文化实践

C、物质生产实践

D、科技实践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以表现在(D)。

A、理论能够指导实践

B、理论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C、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水是流动的、音乐是动听的、天空是蓝色的……,这些认识都是通过感官得到的。所以,这种认识是(A)。

A、感性认识

B、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4.(C)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必须坚持的态度。{

A、圣人的权威

B、主观验证主观

C、实践

D、少数服从多数

5.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客体价值的判断也会发生改变,这说明价值具有(B)。

A、多维性

B、社会历史性

C、主体性

D、客观性

6.毛泽东在(C)中,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对实事求是做出了解释。

A、《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B、《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判断题(12题)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但是,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

4.实践的发展为人类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而这极大地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5.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6.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7.真理具有客观性,但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就意味着真理不具有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

8.真理和谬误是认识中的一对矛盾体,真理不可能转化为谬误(×)。

9.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10.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先进、积极和正确的价值观(√)。

1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12.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专题四》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5题)

1.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本仅够生存的资料有了剩余,剩余产品催生了私有制。从而,(D)诞生了,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级社会。

A、资本主义社会B、封建社会C、原始社会

D、奴隶社会

2.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A)等思想观点。

A、宗教 B、政权机构

C、政党 D、法庭

3.(A)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实质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A、社会革命

B、社会改革

C、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D、通过罢工,缩短劳动时间

4.张衡,发明了地球仪和地动仪;祖冲之,首次把圆周率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这说明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尤其是(C)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A、农民

B、劳动工人C、知识分子D、剥削阶级

5.与群众史观不同,唯心史观坚持认为(D)

A、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劳动是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C、劳动创造了人,让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 D、英雄人物创造和改变了历史

二、判断题(10题)

1.在封建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劳动工具十分简陋,主要是石锄、石铲、石镰等石制器具(×)。

2.共产主义包含两个阶段,其中,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

3.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组相互作用的力,二者相互决定(×)。

5.在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并不存在阶级,阶级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这说明阶级是一个经济概念(×)。

6.阶级斗争的核心是争夺物质利益,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唯心史观不仅认为认为少数杰出人物创造了历史,还更加肯定了群众也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8.人民群众是指所有为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包含不同的对象(√)。

9.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0.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剧中人,社会的发展变化离不开个人的活动。所以,全部人的活动加个总和就是社会历史(×)。

《专题五》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1题)

1.苹果、葡萄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对人们是有用的,这种有用性指的是商品的(B)。

A、交换价值B、使用价值

C、价值

D、经济价值

2.在商品经济中,由于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会围绕(C)上下波动。

A、交换价值

B、个别劳动时间

C、价值 D、使用价值

3.在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A)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A、具体劳动

B、个别劳动

C、社会劳动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4.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是(B)。

A、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

5.自15世纪末开始到17世纪初,下列哪个国家没有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D)。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美国

6.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实现了价值增殖,它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而这个增殖的价值就被称为(B)。

A、交换价值 B、剩余价值

C、使用价值

D、超额价值

7.对于资本家而言,他会把剩余价值的产生看成是(C)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资本家这样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对工人的剥削。

A、不变资本

B、生产资料

C、全部预付资本

D、可变资本

8.在生产某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因个别生产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了成本,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个利润被成为(A)。

A、超额剩余价值

B、一般剩余价值

C、绝对剩余价值

D、相对剩余价值

9.下列哪项不属于资本积累带来的结果(D)。

A、社会两极分化

B、工人经常性失业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加剧

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得以缓和

10.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以下哪项关于生产过剩的说法是正确的(B)。

A、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是绝对过剩

B、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

C、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个别资本家生产的有计划性,不会导致生产过剩

D、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般性特征

11.关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

B、个人主义价值观 C、集体主义

D、为资产阶级阶级服务

二、判断题(22题)

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使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3.凡是商品都有价值,商品价值量是根据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个别劳动时间(×)。

5.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无论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有独立的自主权,这说明生产者生产商品的劳动就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6.生产资料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决定了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

7.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是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8.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商品生产者彼此独立经营,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者对他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承认,是没有把握的(√)。

9.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和掠夺货币财富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主要途径(√)。

10.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使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11.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各种形式体力的总和(×)。

12.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这就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13.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获取利润最基本的方法(×)。

14.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被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15.某资本家投资1000万元,获得50万元的利润后,将所有利润用于各种消费,从而把再生产出来的1000万元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这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

16.资本家把所赚取的利润的一部分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现了扩大再生产,从而能够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资本积累(√)。

17.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

19.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专政,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2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资本主义民主的局限性将最终被克服(×)。

2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2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为资产阶级阶级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社会所宣称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都具有真实性和全民性(×)。

《专题六》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6题)

1.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了变化,使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这一变化的是(D)。

A、职工参与决策

B、职工持股

C、建立了福利制度

D、工人大会具有生产的最终决定权

2.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向外“输出民主”,进行了一系列争,中东地区战乱不止,许多国家政局动荡,宗教和政治派别冲突不断,致使经济凋零,民不聊生。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这种战争(C)。

A、阿富汗战争

B、伊拉克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利比亚战争

3.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和负面的影响。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其消极影响(B)。

A、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

B、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

C、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D、>局部经济波动极易波及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

4.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曾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特征。其中,不包括(C)。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C、垄断资本获取一般利润

D、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核心

B、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C涉及原子能、宇航、生物技术 D、涉及新材料、海洋工程

6.关于垄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托拉斯、卡特尔、辛迪加和康采恩都是垄断组织

B、生产集中引起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现阶段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

C、由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渗透、融合一体的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

D、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私人垄断阶段,这是垄断的最高形式

二、判断题(12题)

1.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使得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从而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2008年,由英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发酵,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灾难,暴露出了在物质利益驱使下资本主义贪婪的本质(×)。

4.2016年,反建制派政治人物特朗普入住白宫;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中,独立候选人马克龙高票当选,终结了法国传统两大政党轮替执政的历史。这一切,都说明欧美传统的精英政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5.美国福特公司的莱曼汽车,设计在德国,而制动装置生产在韩国,在美国生产燃油泵,在澳大利亚生产发动机,一部车从设计到装配,竟涉及8个国家。这说明莱曼汽车这个“全球产品”,是经济全球化的杰作(√)。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由美苏对抗带来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分割被打破,经济全球化开始萌芽(×)。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早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但它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在本质上维护的仍是资本主义制度(√)。

9.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10.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

11.大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排挤或吞并中小企业,资本积聚和集中,从而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垄断(√)。

12.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所以垄断可以消灭竞争(×)。

《专题七》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8题)

1.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重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过渡到了垄断竞争

B、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C、十月革命并未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D、证明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2.英、法、美等国家开始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1918年3月,英、美、法的第一批部队在摩尔曼斯克登陆

B、1918年4月,日军和英军占领海参崴

C、德国帝国主义者由于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没有对苏俄新生政权进行武装干涉

D、1918年5月底,捷克军队在伏尔加河一带和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发生了叛乱

3.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在生产、分配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非常措施,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其评价不正确的是(D)。

A、粉碎了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B、脱离了当时新生苏维埃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激化了新政权与工人农民之间的矛盾

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农民、士兵和工人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分不满,在这紧要关头,新经济政策应时而生,包括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小工业企业发展。除此以外,还有(B)。

A、普遍的义务劳动制

B、恢复商品货币关系C、实行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D、余粮征集制

5.1936年,苏联正式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在本国基本建成,其标志是(D)。

A、《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演说的发表

B、《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决议》的制定

C、《四月提纲》的发表

D、《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的诞生

6.从根本上决定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原因是(A)。

A、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

B、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

C、教育的不发达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7.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B)。

A、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8.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A),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A、消除两极分化

B、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

C、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 D、>消灭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二、判断题(16题)

1.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1916年,列宁撰写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指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3.1918年3月3日,苏俄政府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给新生的国家赢得巩固政权的时间(√)。

4.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同时,也得到了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党人、立宪民主党人的支持(×)。

5.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粮食问题(√)。

6.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工业国有化只包括大企业的国有化,中、小企业不实行国有化(×)。

7.粮食税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它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和农民、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性质(√)。

8.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苏维埃政府从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共产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

9.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思路是优先发展轻工业(×)。

10.1937年,苏联超额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11.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根源在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

12.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13.在社会主义国家,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14.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形式是议会斗争(×)。

15.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依然是谋生的手段(√)。

16.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不同于与后来一些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

《专题八》阶段性学习测验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3题)

1.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首先是因为未来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唯物史观和(C)的基础上发现的。

A、辩证唯物主义B、辩证法

C、剩余价值D、实践论

2.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灭了三大差别,包括工农之间、(D)、脑体力之间的差别。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B、国家不同地区之间

C、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D、城乡之间

3.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展股份公司、拓展全球市场、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推行职工持股计划、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等方式,调整(A),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生产规模

D、工人的劳动强度

二、判断题(6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一些本质特征做出了科学的预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的(√)。

2.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不仅是原则性的,也包含具体细节的描述(×)。

3.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根本原因在于阶级斗争(×)。

4.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其首要特征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5.1848年,《共产党宣言》宣告了资本主义的灭亡。但是,170余年过去了,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还在世界上占据着主导地位,这说明马克思主义错了(×)。

上一篇:股票书籍推荐下一篇:关于宿舍6s管理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