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手段

2024-09-15

教学方法手段(共12篇)

1.教学方法手段 篇一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优缺点是什么?

1、从媒体的使用上来看:传统教学使用的挂图等手段相对平面、不够逼真,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机、电视、录像、计算机等更加直观。

2、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上来看:传统模式以“讲述+板书”的形式讲授,多以语言讲述为主,板书为辅,但缺乏动感,较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现代化的媒体,能明显提高传递教学信息的速度和效率,优势形、声、光的使用,音乐、图画以及现代电影客服来传统媒体在时间、空间、微观和宏观上的限制,化静为动,信息量大,图像生动,音响逼真,可将教材内容设计的生活现象和活动过程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于课堂中。

2.教学方法手段 篇二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学科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 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 进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回顾自己的教学工作, 我觉得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活化教材, 补充教材

语文这一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 因此,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 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空间, 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 从而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 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生活与社会。

如,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我就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生活》课本中夸家乡、描绘家乡的章节引进来。先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向生活, 使学生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 对家长、亲朋进行访谈、询问, 用网络进行查询等方式搜集家乡的景观、特产、人物和建设成就等方面的信息。然后, 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 并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 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 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天然联系, 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 从而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 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

引入游戏, 激发兴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一节四十分钟的课他们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而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其创造性思维, 无疑少不了游戏的引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乐事, 能使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在课前让学生品尝“游戏点心”, 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预习课文, 能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 使他们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 生字卡片传递游戏, 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 又是对词语的积累;猜字谜、拼装部件成字等游戏,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转变角色, 主动学习

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才能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 主动地进行学习。如,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应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等方式做好预习。将学生的心灵放飞,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学习体会和经验结合起来, 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 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浓厚的兴趣”, 进而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新课标教学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主动, 学得有创意。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即放得太多时不易于调控, 生生之间缺少合作, 生字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生字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我大胆地启用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教学生字, 一个学生用一种方法来教, 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让学生两两合作组建“一帮一”互助小组, 并定期进行检查, 落实合作情况。对合作得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以调动孩子们的合作兴趣, 进而为在课堂上进行多人小组合作打下基础。同时, 合作交流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3.教学方法手段 篇三

一、多媒体教学在导入环节的应用

这一新课时的内容是介绍交通标志和如何描述路线。交通标志的导入就是本节课的开始和亮点,那么如何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深刻体会交通标志的重要性就是我要思考的重中之重。起初,我是想通过问几个简单的句子来导入,比如:同学们每天上学的时候能够在路上看到什么?但是这样一来,问题的答案就非常地广泛,我就很难控制局面,又不能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于是,经过反复地思考和在因特网上仔细地搜索,我终于找到一个关于交通标志的简短动画。这个动画的内容是关于一个高大威猛的机器人,没有看红绿灯就横穿马路,结果被撞伤。动画很幽默搞笑,而且很符合主题,我把它放在了导入部分,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并且知道了交通标志的重要性。这样浓厚的兴趣为接下来学生很投入地学习交通标志的英文表达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传统教学在词汇教学呈现中的应用

在教学呈现这一关键环节,我本来打算将所有的交通标志图片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并在图片下方打上英文表达。但是这样一来,虽然呈现的速度很快,但学生并不清楚在何种情况下会运用到这个交通标志。此时的多媒体教学就显得不那么形象了。于是,我又想到了传统教学手段。我把交通标志做成实物,并且把教室的桌椅布置成很多的转弯处和十字路口。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可以站在十字路口举着实物来讲授十字路口的英文表达。这样,学生们能够很深刻地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个单词,教学呈现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反馈中的应用

在结束了教学呈现后,接下来就要看学生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单词。我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这当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多种教学手段。活动一,运用多媒体在课件上依次快速呈现交通标志,让学生们挨个快速说出交通标志的英文表达。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大范围地检测学生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单词。活动二,运用传统的录音机播放交通标志的英文发音,让学生们快速画出交通图标。这样的好处是学生们不但能够说出这些交通标志的英文表达,而且能够听懂它们,理解它们,从而达到了四会单词掌握的目的。活动三,发给每个学生一个传统的实物图标,我慢速地念一段包含了很多交通标志的英文语段,要求学生在听到与自己手中实物一致的英文后,立刻起立。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的耳朵和眼睛一起活动。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句法教学中的应用

这一课时的重点除了讲授交通标志的英文表达,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描述路线,如何掌握一些描述路线的句型。由于路线的复杂性,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经过仔细考虑我决定把自己从家到学校每天必经的道路和某位同学从家到学校的必经之路用课件画出来,并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然后我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手段,让课件中的“我”动了起来,真正地沿着路线走了一回,在走路线的过程中,运用好多媒体技术调整好速度,并在这其中,让好的学生试着去描述路线,从而总结出一些常用的句型。这种动画的路线能够让学生很清楚自己在描述什么,怎样去描述。

五、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句型操练中的应用

在讲授了描述路线的句型后,就要求学生学会在实际中运用这些句型,就需要我给学生们设置不同的情境,要求他们在这些特定的情境下,很好地运用句型来描述路线。那么如何给学生设置情境呢?我本来打算用语言来问学生们如何到达学校附近的一些熟悉的地点,但是用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就可能有多种路线,甚至会有我不熟悉的路线出现,那我就很难知道他究竟描述得正确还是错误。所以我后来选择了用多媒体的地图展示,运用课件把我想让学生们描述的地点和路线在屏幕上画出来,让学生们一看就很明确需要走哪一条路线,这样他的思路就很清晰,其他同学听了也知道他在说什么。

结束语: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篇四

一、教学理念及原则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应用伦理学课程教师已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师生共同探索、教材和课外读物并用、课堂与课外并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理念。特别是近几年来,复旦大学领国内高校之先,推行通识教育。教师秉承通识教育、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平等互动的原则,将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具有创新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的人才。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本课程坚持以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大学生加强学术研究训练,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利用读书会、报告会、演讲会、电脑多媒体等途径,弘扬主流道德。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提高教育效果。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撰写文章,利用课堂进行“课题调查报告交流会”活动。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团队教师贯彻“三贴近”(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将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不断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大胆创新并采用“知行教学模式”,即总体上用一半时间简明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用一半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这种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多样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又采用“三大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能力训练模块和实践能力模块)组织教学。第一,在理论教学模块上,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效果; 第二,在能力训练模块上,加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课题项目研究”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开放式教学,不断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第三,在社会实践模块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影像资料、进行论文写作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社会调查方面,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倡导学生自主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为了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这些年来,该室教师不断探索并采用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方式,如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激活式教学法等,提升了教学质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学生好评。

教学模式改革还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办法的改革,规定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成绩三七开。平时考核包括学生上课出勤、写论文、课上讨论交流、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并对那些在国家级、市级、校级各类学习、科研竞赛、社会实践中取得优秀成绩、突出成果的学生在成绩上给予充分考虑。期末考试一律采取开卷考试方式,以分析案例和材料为命题内容和形式,要求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阐述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凸现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核。

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活动

这些年来,本课程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用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课题项目研究方法等,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

(1)专题式教学法。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基本理论时,结合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性讲解。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在于:一是问题集中,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具有深刻性;二是围绕一个主题在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扩展,知识信息量大,对学生感染力强;三是改变了照本宣科地讲解,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只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抓得准,研究比较深入、分析比较透彻,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专题式教学法,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具体生动的材料说明,学生听后满意,感到既不是空洞的说教,又不是就事论事、单纯的材料堆积,能较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的深层次问题。

(2)案例式教学法。

鉴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亲临般地经历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年来,该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分析的案例有:“南京冠生园事件”(结合“诚信与市场经济”理论讲解)、“博导制售毒品案”(结合“知识与道德”理论分析)、“贪官忏悔录”(结合“人性修养与制度监督”阐述)等等。总之,“案例教学法”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熟练应付各种具体事务的能力,培养学生探明事件缘由的能力,锻炼对事件的准确果断的判断决策能力,增强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型课程体现了通识教育精神,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研讨型课程以激发兴趣、促进思辨、拓展知识为教学目的,以发现问题、寻求思路为教学方法,以启发、阅读与交流为主要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学习的过程。可以说,研讨型课程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培养学术兴趣、拓展学识学养”。

本课程重视课堂讨论。每次讨论时,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设计主题,确定代表不同意见的发言小组,使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认识要加以引导和纠正。课堂讨论的主旨不是要拿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结论,而是要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培养其审时度势、明辨是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能力和精神。每当讨论时,同学们都积极准备,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同学因为没有机会发言而感到遗憾,进而课后通过递交书面文章或发送电子邮件方式来弥补课上发言。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时,老师要善于掌控整个讨论的节奏、进程和局面,创设一种自由的宽松的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就讨论主题认真地、自由地、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提问、质疑,深入探索,形成共识。实践证明,研讨型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有:道德是不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追求?“知识就是道德”、“有才就有德”吗?如何看待“道德银行”、“有偿让座”现象?“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婚前财产公证,是对爱情的亵渎,还是对权利的保障?如何看待“没有爱情的婚姻”与“没有婚姻的爱情”现象?离婚率上升究竟是社会道德滑坡,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发展吗?怎样看待“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与“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观点?网络“黑客”是有创新能力的精英吗?

“辩论”是“研讨式教学法”题中应有之义。对疑难问题可以采取“辩论式”教学法。课堂辩论是当代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辩论为中心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的。要使辩论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注意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关心的难点问题确定辩论题目,选定正反两方的辩手、评委和主持人,并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写出辩论文,在学生正式辩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正反方辩论的主要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某一问题。

这些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辩论的题目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与“德治”孰先孰后?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是“做大蛋糕”,还是“分好蛋糕”更重要?如何理解“干得好”与“嫁得好”关系?

“辩论”教学法的优势在于:一是适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很有挑战性、竞争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二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三是培养了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演讲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

(4)“课题项目研究”教学法。“课题项目研究法”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方法。一般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志愿方式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人数以2至5人为宜),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老师在对研究计划初审后,通知学生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并自始至终指导、帮助学生研究。调查表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注重对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准备。希望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对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所选课题有一定的理性预期。

“课题项目研究法”将师生的“讲、问、议”集合起来。讲是指教师讲清基本理论,讲究研究思路和技巧,调动学生积极性;“问”是指鼓励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想问题、提问题;“议”是指加大课下讨论比重,激发学生兴趣,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研究过程中,老师努力将学、思、问、答融为一体,使学生“无疑时导其有疑,有疑时则导其解疑”,从而学得扎实,思得辩证,问得深刻,答得透彻。

学生所交的课题项目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统计数据、PPT、DV摄像、人物访谈、照片、图片资料,等等。

这几年来,学生递交的研究报告内容丰富,如有:“关于见义勇为的调查”、“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调查研究”、“关于校园失窃问题的调查”、“大学生的婚恋观访谈”、“传统女性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对媒体报道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是与非”、“大学生自私现象分析”、“‘恶搞’现象研究”、“师生恋的伦理思考”,等等。

(5)创新教学,形式多样

该室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摸索出一种“听、说、读、写、行”的“五环节”教学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听”——是指学生聆听老师的悉心指导,听取老师的合理性建议。教师有必要在“课题项目研究”的初期阶段,适当加强引导和鼓励,如在开题时事先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同时要及时把握反馈信息,耐心听学生汇报成果。

“说”——是指教师把课讲得生动活泼,讲清基本理论,讲求研究方法和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积极发言、上台演说、“答记者问”等等,当然还可以通过网络同学生交流课题内容,为学生解疑释惑,以深化对课题理论知识的认识。“读”——是指让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参考书,寻找和发现问题,也指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放映有关德育内容的中外优秀影片,如《美丽人生》、《美丽心灵》、《春风化雨》等,通过网络同学生交流课程内容,为学生解疑释惑,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写”——是指让学生动手撰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命题文章、调查报告、建议提案、学术论文等。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老师总是鼓动学生以“代表和委员”的身份撰写一份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提案”,将社会突出问题变成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根源、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措施和对策。

“行”——是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考察社会状况,在更深层次上思考问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如请名人做报告、“答记者问”等等。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老师让学生“充当”代表和委员撰写一份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提案”,这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既看到了问题,又找到了对策。通过加强课后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知行合一”。“行”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业水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阔知识视野,增强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疑,集“听、说、读、写、行”于一体的方法,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6)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研讨型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对课程精心设计,以保护、激发、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学习的恒久热忱。

在一般人印象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听、记。这种形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学被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然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研讨型课程的关键和主体是学生。大学生自主观念、平等意识强烈,他们最反感教师以“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姿态出现,最希望教师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希望在课堂上获得更多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将学、思、问、答融为一体,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无疑时导其有疑,有疑时则导其解疑”,从而学得扎实,思得辩证,问得深刻,答得透彻。师生平等探讨,教学相得益彰。例如,在一次考试中,一位学生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人的本性”这道判断题旁写道:“我深知命题者的用意是让我判断此题为错,但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却印证此题的正确。”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扣分了事,而是找他平等对话,让他充分地“摆事实”,然后针对他思想上的模糊,明确地阐述该命题作为人生根本的价值取向,在理论上的偏执和在实践中的负面效应,辩证地说明了该命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客观正当性。通过面对面的平等交流探讨,这位学生终于觉察到自己认识中的偏差。可见,研讨型课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超前学习的意识,拥有交流意识,学会在交流和论辩中发现问题。这几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的问题如有:父母的监护权与孩子的隐私权,孰重孰轻?在人生追求中,是健康还是财富更重要?等等。

五、重视实践教学,改革考试方式

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办法的改革,主要是将学生学习成绩“三七开”。即平时成绩为30%,期末考试成绩为70%。平时成绩考核包括学生上课出勤、写论文、课上讨论交流、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并对那些在国家级、市级、校级各类学习、科研竞赛、社会实践中取得优秀成绩、突出成果的学生在成绩上给予充分考虑。期末考试一律采取开卷考试方式,以分析案例和材料为命题内容和形式,要求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阐述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凸现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核。已考材料题有:陆幼青“生命的留言”;陈进、杨杰、刘辉、王铭铭等学术造假事件、马加爵的困境;“知识与道德”、“有才与有德”;“南京冠生园事件”、“博导制售毒品”、“学术丑闻”、“求职陷阱”、“价格欺诈”、“忏悔录”、“不做假账”、“伪科学”、“求职履历‘掺水造假’”、虐猫事件、天价医疗费事件、拒签手术事件、动迁与动粗;网络“黑客”是有创新能力的精英吗?如何看待“见义勇为”、“道德银行”、“有偿让座”、“有偿招领”现象?地震捐赠排行榜引发争议、“不育鼠”与“聪明鼠”、地震了,老师先跑了。丈夫拒签手术单致孕妻身亡事件、丛飞的遗书、——“同命不同价”合理吗?农大学生网络贩黄罪有应得、“弟弟偷钱,为哥哥交学费”、许霆ATM机恶意提款案、——“政法大学弑师案”、“封口费”事件。

在平时成绩考核方面,主要根据“专题社会调研项目”的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我们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倡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递交论文报告。这种专题研究或社会调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小组提交题目。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课题项目研究小组(人数以2至5人为宜)形式,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调查表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注重对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准备。希望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对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所选课题有一定的理性预期。

(2)教师初审论证定题。任课教师同学生共同确定实践教学的具体任务,包括审核课题,拟定方案,设计大纲,制定操作程序。学生只有在研究计划获得初审通过后,才能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3)实施落实调研计划。老师全程参与实践教学的具体过程,具体进行现场指导和课堂指导工作。现场指导是教师深入参加学生活动,全程陪同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课堂指导是对学生实践的策划、思路进行指导,真正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自始至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可以和老师交流或举行座谈会,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4)成果形式丰富多样。学生递交的成果内容和形式包括:学术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采访、PPT、DV影像、照片资料、制作光盘等。

(5)展示交流,评价考核。学生调查报告在学期结束时必须向全体同学通过多媒体演示。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对学生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总结点评。

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有下列指标:

其一是主题,即所选课题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比如,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理论大纲目的来设计实践课题,如社会公德一章对“社会需要公共道德”的理论论证,让学生亲自观察校园中不讲公共道德的现象,包括公共图书的毁损情况、公共自习教室的占座位情况等,开展调查研究;

其二是内容,即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比如社会公德内容的教学实践,课题设计就有要求学生在寝室成员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寝室文明规则,这个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既能培养学生公共生活中需要的宽容、合作、自律、沟通、和谐的道德品质,也能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规则意识和自制能力;

其三是形式,即成果形式是否新颖别致,比如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采访、PPT、DV影像、照片资料、动漫幻灯等形式是否令人耳目一新;

其四是效果,即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是否有触动和影响,是否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比如如婚姻家庭内容的教学实践,成果是否增强了学生对父母亲的感恩之心,培养了节俭、独立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实践表明,这种结合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

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

本课程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探索和革新。其中网络课堂教学创新正在摸索。主要表现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交流频繁,资源丰富,效果满意。目前已经将多位教师的教学讲义、教学大纲、PPT文稿以及其它音像资料上传到网络课堂。今后还要将教学参考资料及案例分析上传到网络。

本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 ⑴因材施教,有的放矢;⑵重点突出,思路清晰;⑶深入浅出,循序渐进;⑷案例分析,印象深刻;⑸史论结合,纵横比较;⑹语言生动,情理交融;⑺谈话讨论,演讲辩论;⑻学思问答,讲练提高;⑼电脑辅助,形式多样;⑽学用一致,知行统一。

综上所述,创新,使教学焕发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本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广大学生称赞,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经常爆发出热烈掌声,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每学期教学评估中获得优异成绩。本课程教师充分利用并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多采用自编的优秀多媒体课件,达到生动有趣的教学效果。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应用伦理学》处于教学改革的领先地位。不言而喻,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普遍借鉴价值: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引发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七、创新并实施“三三制教学模式”

《应用伦理学》教学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坚持紧密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注意基本理论讲授,又要不断陶冶学生文明素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感悟科学理论魅力。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了达到此目标,我们创新并实施“三三制教学模式”——即是:1/3时间用于理论教学(充实完善教学内容,融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为一体,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1/3时间用于能力训练(加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3时间用于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观看电影、参观展览、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论文写作等形式,等等,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尤其是开展“课题项目调查研究”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做法,深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取得良好效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教学,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调查研究,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增强实际才干,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观念和理论素养。我们这里所说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教学过程,它与课程理论教学相呼应,具有一定的课程结构和相应的考核办法。我们在具体实施这种“专题社会调研项目”的实践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小组提交题目。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课题项目研究小组(人数以2至5人为宜)形式,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调查表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注重对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准备。希望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对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所选课题有一定的理性预期。

(2)教师初审论证定题。任课教师同学生共同确定实践教学的具体任务,包括审核课题,拟定方案,设计大纲,制定操作程序。学生只有在研究计划获得初审通过后,才能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3)实施落实调研计划。老师全程参与实践教学的具体过程,具体进行现场指导和课堂指导工作。现场指导是教师深入参加学生活动,全程陪同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课堂指导是对学生实践的策划、思路进行指导,真正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自始至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可以和老师交流或举行座谈会,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4)成果形式丰富多样。学生递交的成果内容和形式包括:学术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采访、PPT、DV影像、照片资料、制作光盘等。

(5)展示交流,评价考核。学生调查报告在学期结束时必须向全体同学通过多媒体演示。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对学生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总结点评。

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有下列指标:

其一是主题,即所选课题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比如,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理论大纲目的来设计实践课题,如社会公德一章对“社会需要公共道德”的理论论证,让学生亲自观察校园中不讲公共道德的现象,包括公共图书的毁损情况、公共自习教室的占座位情况等,开展调查研究;

其二是内容,即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比如社会公德内容的教学实践,课题设计就有要求学生在寝室成员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寝室文明规则,这个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既能培养学生公共生活中需要的宽容、合作、自律、沟通、和谐的道德品质,也能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规则意识和自制能力;

其三是形式,即成果形式是否新颖别致,比如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采访、PPT、DV影像、照片资料、动漫幻灯等形式是否令人耳目一新;

其四是效果,即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是否有触动和影响,是否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比如如婚姻家庭内容的教学实践,成果是否增强了学生对父母亲的感恩之心,培养了节俭、独立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实践表明,这种结合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

八、网络——多媒体

《应用伦理学》教学团队坚持不懈地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创新的摸索。不少老师将教学参考资料及案例分析上传到网络,含教学讲义、教学大纲、PPT文稿以及其它音像资料上传到网络课堂。

网络资源呈现出的特点是: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资源丰富,效果满意。

《应用伦理学》课程的网络资源或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栏目:

5.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典型材料 篇五

一、动漫系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概况

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几年来北京训练基地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及应用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具体实施情况

在基地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基地各教师制定了各科详细的教学手法与改革的具体措施,大体上分为:

(一)突破常规理念,大胆创新

(二)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三)改变常规教学方法,走出教室,加强实践。首先,在教学上,往往授课时形成一种,老师满腔激情的在讲,下边学生听的一头雾水,尤其是在一些非常抽象的知识的时候,这种现象尤为严重,以前只能是教师一遍一遍讲,让学生慢慢琢磨体会,而现在,教师们基本上都运用PPT课件的手段将原本抽象苦涩难懂的远离和理论生动立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通俗易懂,大大的节省了教学的时间,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其次,在专项科目及需要实践的教学科目中,以前往往是面对的是死板的理论与套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大大降低,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目前,各专项教练及实践课目的任课教师,充分使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包括使用PPT课件、投影,摄像、录像、3D动画等技术,带动了学生的学生兴趣,节省了宝贵的教 学资源并且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

再其次,以前在授课时,教师往往只是按步就班,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什么过人地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苦涩,没有兴趣,而目前,在基地组织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后,各任课教师能够充分的对原来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开展教学。并且倡导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全方位利用图片、实物、声音、图像、电脑软件和互联网络等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自主+引导的教学模式,根据语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情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突出提高班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重点改革方面

(一)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通过课堂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诸如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制造易于开展交际活动的环境和气氛,设计具有交际性质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它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课堂设计中心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熔于一体,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二)始终把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

在散打专项教学中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但学生的分析,综合,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我们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

(三)帮助学生构建自主性学习

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层次,设置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构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设置学习目标,使他们能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策略,了解每一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学会自主学习.注重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科学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师在科研中获取的科研思想,科研技术尤其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科研资料带入课堂教学,加强知识的启发,研究引导,并发动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把课外活动视之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师工作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指导和组织,加强计划性,使其成为学生自习,思考,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收到较好效果.(四)注重研究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出发才符合教学规律的.因此,我们在改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就从过去只研究教法逐步过渡到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并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培养.四.总结

6.教学手段 篇六

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是通过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技术、交互技术、演讲与口才应用技术等手段实现的一、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形象地表现动态的客观世界与需要口才应用的环境,形象的描述了抽象的理论,复杂的过程以及虚幻的情景。可以有效的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从丰富的音频、视频信息中认识事物,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这要比简单的语言描述生动很多,并且更加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会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开设网络课堂,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从空间上讲,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场所得到极大拓展,只要有电脑、有网络,学生就可以进行课程学习,而不只是局限于教室、实训室。

从时间上讲,网络课堂24小时开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上网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

重要意义。

三、通过教学软件,构建虚拟环境

运用教学软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通讯技术,充分利用模拟面试考场、模拟工作环境、模拟社交环境等实训资源,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实际能力,培养职业思维方式和习惯。教师布置虚拟实践工作项目,由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设计、执行、总结,教师全程予以指导。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思辨能力和对岗位实际问题的处置能力。

7.练习:有效的教学手段 篇七

上好一堂课, 为了谁?是为了学生。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就是为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方法、掌握更多的技巧。因此课堂练习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我们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 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大纲、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 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同时, 练习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 查阅学生的练习情况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 检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评价教与学的水平。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课程, 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 一定要注意训练, 不断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讲到“训练”, 它就一定要有内容、有形式。新教材课后练习题较少, 如果仅仅依靠这点练习来巩固所学, 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提高, 也远远不能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 这就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应试增加了一定难度。但事情总有两面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少量的教材习题设置也为教学和学习留下了创设和补充的空间。学生每天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被安排得满满的, 即使你老师有心给他们补课, 他们或许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因此作为教师, 只能向自己的40分钟课堂要效率, 所以在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同时, 精心设计各种课堂练习便是画龙点睛之举。

一、理解课文, 挖掘内涵

上好一堂课, 首先我们要知道本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怎样让学生保质保量地掌握。教师如果根据重难点设计一份恰当的练习让学生完成, 不仅省时, 而且高效,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1. 说的练习。为了充分理解阿炳的“坎坷”, 首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描写阿炳坎坷经历的语句;再让其进行联想。

2. 听的练习。

第一次听是在了解了阿炳坎坷经历的基础上, 让学生听乐曲, 一边听, 教师一边给予一些提示, 让学生对乐曲有所了解。第二次听, 是在品读课文对乐曲的介绍后, 进一步“听出”其中的感情。

3. 读的练习。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听音乐齐读等方式, 让学生对文章有更好的了解, 为课文的背诵打基础。

4. 最后, 通过小泽征尔的故事, 让学生进一步对阿炳形象有深层次的理解。

这样的练习, 层次递进, 维度多样, 学生乐意去练习, 效果就比较好;并且做到了人人参与, 范围面比较广。

二、举一反三, 适度拓展

在教学中, 首先应注意学科知识体系内容的前后关联, 让学生能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掌握。如在《海伦·凯勒》的讲授中, 让学生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精神的同时, 我不失时机地问他们:“我们还学过什么课文, 也讲述了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学生回忆起《微笑着承受一切》里面的桑兰, 他们再复述了桑兰是如何面对困难的, 桑兰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这一练习,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海伦·凯勒身上那不向命运低头的奋斗精神。

其次, 在教学中, 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教材中的知识, 还要适度进行拓展, 以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或掌握。如在《大江保卫战》中, 针对这句话:“1998年的夏天。暴雨, 大暴雨, 一场接着一场, 奔腾不息的长江, 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我让学生说一说, 此时的情况如何?当学生仅仅能用课文中的“万分危急”时, 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补充, 教授学生更多形容词:火烧眉毛、千钧一发、危在旦夕、命悬一线……

三、因材施教, 富针对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在设计练习时, 不能盲目地按照自己所设想、制定的, 而是应该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 不能过低, 也不宜过高。如在《二泉映月》的课堂上, 我让学生在听乐曲的同时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平心而论, 我们教师在听这乐曲时也不能很好地说出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更何况是学生。所以这个要求就设计得过高了。结果, 这个练习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用。而我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 为了让学生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分以下几个练习步骤让学生完成: (1) 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 画出解放军在面对灾情时的具体做法; (2) 指名交流所画的语句, 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3) 从你所画的语句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 (4) 看到这样动人心魄的场面, 你想说些什么?这里安排的4个练习应该说是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在前3题的铺垫之下, 让学生练习说话, 这样就水到渠成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都能回答问题;而能力较差的学生, 也不至于一下就被难倒, 而是一步步得到提高。

另外在设计练习时, 要有针对性。学生哪方面薄弱, 就多进行一些练习, 而不是进行“题海战”, 千篇一律的抄写等。课堂短短40分钟, 要想让学生提高效率, 那么我们的练习就一定要有针对性, 并辅以精心设计。

8.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思路 篇八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兴趣 比喻 游戏教学 小组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35-0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信息技术课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具备电脑知识与网络技术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以及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条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课里的知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八年级学习Photoshop的“选取”工具一课时,根据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对课本的掌握等实际情况,我将知识进行了延伸,讲解了Photoshop的另一个选取工具——套索工具的使用,在上课之前我首先展示了几幅通过使用套索工具制作的精彩图片,学生发现原来通过使用Photoshop可以将图像的任何部分移形换位,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上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积极实践并进行了创新,创作了较多的优秀作品,课堂也达到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二、小組学习,组间竞赛,协作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小组学习,是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每一个小组均设一个组长,由组长管理本小组成员,做的好又快的同学可以帮助做的慢的同学,实现“兵教兵”的效果,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交流协作精神。

在讲解文件的查找时,我就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以“森林探宝(文件)”的游戏,比一比看哪一组找的宝贝(文件)即准又快。在比赛中,学生的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的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

三、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

“任务”驱动法,是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布置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到分层的重要性。任务之间要紧密联系,形成阶梯型,以有利于低层向高层过渡。对学生的差异赋予不同的要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在八年级学习Photoshop的图层样式一课中,我先展示一幅事先做好的漂亮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如何才能制作出这样一幅漂亮的图片;通过分析来确定制作这幅图片可以分几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我通过巡视检查学生的制作情况,并进行指导。最后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展示学生制作的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的作品,积极给予评价。这样,学生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不知不觉的掌握了教学内容。

四、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教育,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应用型学科,在实践运用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和对计算机正确操作的良好习惯;近几年互联网得到迅速发展,在互联网上除了有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因此在八年级学习网络基础这一单元时,我不仅向学生讲解Internet的优秀之处,还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内容及学校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自学的良好品德。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秉德等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9.班级管理方法和手段 篇九

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承蒙校领导的照顾,我一起担任班主任工作,直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担当六年级班主任时没底的心情,多亏了有陆老师的指导,我才一步一步地成长为一个称职的班主,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教育工作是最富有诗意的工作。它既有极严格的规律性,又有最丰富的艺术性。它需要一种忘我的工作,一种执着的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全身心地投入的热忱,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是如此。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老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下面谈谈我在班级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树立目标全面发展,争创优秀班级

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学生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思想表现异常活跃。不读书也能参军、招工、赚大钱,这使很多学生困惑。到底要不要读书呢?怎样读,也有些人想努力学习,又感到方法欠缺,有的则是基础太差,想学也难。作为班主任要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让他们在前进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增长才干。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不是一般的口号和几次工作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经常的、耐心的思想工作,我认为开展谈心活动,是做思想工作的好办法。

我谈话的对象是以干部和差生为重点,谈话的内容是从理想前途和学习方法为重点,从国家到个人,从学习到生活,从现在到将来,启发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要使谈心收到好的效果,班主任老师必须订好计划,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步步落实。重点是建立一支好的干部队伍,所以一开学就找班干部谈话。有意识地交任务给他们,任务也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由易到难。在工作中经常和他们接触,及时给他们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告诉他们怎样团结同学,怎样起好同学与老师间的桥梁作用。与其他同学比起来,和他们的谈话是较高层次的。

要使谈心收到好的效果,老师还要多方面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我平时注意从家长中了解情况,从谈话对象的同学朋友中了解情况,全面地占有材料,说话就有分量,不必声色俱厉,也不变相体罚,学生自然心服口服。通过谈心,同学们目标明确,信心倍增,班级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设一支有一定能力的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助手。干部队伍健全,干部得力,班主任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反之,班主任有苦又累又无成效。我每接一个班,都特别注意建设一支有工作能力的干部队伍,我把班上大大小小的工作责任到人,事事落实,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组成了一个既各司其职,又互相联系的干部网络。

这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许多方便。学校的意图,班主任计划能一杆子打到底,班上的情况、同学的要求也能及时地反映到老师这里,在这样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氛围里,同学收到了多方面的约束,班风学风比较正规。

在这支干部队伍里,担子最重的是正副班长,我对他们的要求非

常严格,对他们的批评是公开的。同学们感到老师部没有爱班干部,干部也就自然有威信。但当有同学对他们不理解,导致误解时,我给他们支持是最有力的。有一次我在班上严肃地批评了班长的某些不足之处,有个同学不理解我这样正是为了爱护干部,而误认为我不喜欢这个干部,他终于寻找一个机会,捉弄了这个班长。在这种情况下,我毫不犹豫地调动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的力量,对这个同学进行了教育,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班会上作了公开检讨,并向班长道了谦。

在这支队里,工作最辛苦的是小组长,对于组长也要引导,也要支持。由于组织得力,工作出色,我班班干部被学校授予“红色红车头”的光荣称号。

三、从德、智、体、美、劳更多方面全面关心学生成长

学习是学生的根本,我在班上树立了目标,培养学生有服务于社会的意识,也有自立于社会的意识。

1、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品质。在“双拥活动”中我班每个同学都捐了款,每个同学都写了慰问信,获得“双拥”优秀班级的光荣称号。

2、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①坚持每天上下午课前一支歌②坚持午间操,天天锻炼身体。几次参加运动会,每次都能取得好成绩。③坚持开展文娱活动,寓教于乐,加强班级同学的凝聚力。

四、与家长委员会密切配合

家长委员会由8人组成,一个主任,三个副主任,五个委员。家长委员会协助老师做学生思想工作,常到班上来座谈,与各位家长保持联系,与任课教师座谈。家长委员会能领会到学校意图,配合班主任做好工作,并对优秀学生给予鼓励,对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

10.体育教学常用手段 篇十

一、导入技巧

导入技巧是指体育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上课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其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体育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但体育教学多采用以下几种导入形式:

1.直接导入。这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即上课后,教师开门见山地宣布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基本要求,让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

2.示范或直观演示导入。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师做示范或技术动作挂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从学生的观察中及时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为授课内容做好准备。

3.提问式导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或技术动作的情况,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通过提问或回答导入新课。

二、讲解技巧

教师要提高动作示范的质量,提高动作示范技巧,使其起到积极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动作示范要正确、规范、优美,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其次,示范动作的目的要明确,重点突出,要让学生明确示范的是什么,如何观察、怎样观察;第三,示范的时机要适当,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示范时机,充分发挥动作示范的直观作用;第四,示范的位置和距离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要根据所授技术动作结构,选择适当的示范位置和距离,或是面对学生,或是侧对学生;第五,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动作的难易程度,注意示范动作的速度和节奏;第六,示范与讲解要统一,教师在示范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视听结合地接受知识,对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有重要作用。

三、动作示范技巧

教师要提高动作示范的质量,提高动作示范技巧,使其起到积极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动作示范要正确、规范、优美,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其次,示范动作的目的要明确,重点突出,要让学生明确示范的是什么,如何观察、怎样观察;第三,示范的时机要适当,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示范时机,充分发挥动作示范的直观作用;第四,示范的位置和距离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要根据所授技术动作结构,选择适当的示范位置和距离,或是面对学生,或是侧对学生;第五,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动作的难易程度,注意示范动作的速度和节奏;第六,示范与讲解要统一,教师在示范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视听结合地接受知识,对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有重要作用。

四、教学组织技巧

体育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学组织技巧,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就必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教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教学常规是为了保障体育课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要熟练掌握口令技巧。第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分组教学;第四,分组教学时,教师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新授教材的小组,适当照顾复习旧教材的小组,安排教材转换顺序时,应照顾体弱组和女子组;第五,教师要选政治思想好,又有一定体育基础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他在课中起到助手作用。

五、人体语言组织

人体语言指人的动作、姿势、表情、举止等,它是一种非文字符号的通讯手段。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人体语言类型有以下几种:

1.身体的移动或位置的变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移动自己的身体或变换自己的位置,以便及时观察学生练习的情况。

2.肢体局部动作变化。教师要经常运用手、臂、头、腿等局部动作,引起学生注意,提示、评价动作,组织教学,演示动作等。

3.面部表情。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智力环境的重要因素,在情感交流中眼神的交流很重要,只要注视对方的眼睛,彼此的沟通就会建立起来。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默契,应用60%-70%的时间注视学生,这会使学生喜欢听你讲话。

六、诊断纠正错误技巧

诊断纠正错误技巧是指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基本技术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指出不足,进行评价,提出纠正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技术的行为方式。

七、结束技巧

结束技巧是指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或活动时,使学生身体机能逐渐过渡为正常状态,并对授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所采用的一系列行为方式。体育课如何结束,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学生练习方式和运动负荷等,一般常采用以下结束类型:

1.调整呼吸、恢复机能。如授课内容是发展学生速度素质或耐力素质,学生机体负荷量大,课结束时一定要调整呼吸,使心肺机能尽快恢复正常。

2.放松肢体、按摩肌肉。当授课内容是发展力量素质,学生肌肉较疲劳时,课结束时要采用按摩等手段恢复肌肉疲劳。

3.通过游戏、调节身心。当课的运动负荷较大时,教师可通过游戏来调节学生的疲劳状态,使学生紧张的心情逐渐放松恢复正常。

4.简短回忆、提示重点。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学生认识的思想,同时指出内容重点、难点,进行巩固和强化。

体育教学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来自于教材知识结构,教师用语言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发展他们运动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必要的加工,包括使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意义和把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变为输出状态的信息。因此,体育教师要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做到系统性强、概念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易适度等。

(2)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这要求教师有很好的语言素养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训练的因素。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精讲多练”,这就更要求体育教师善于用清晰、简练、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语言还要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在体育教学中就更是如此。体育教师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时的举止与神态,善于利用无声的语言。

(3)要多用设问和解疑。无论是体育教学中的讲解还是指导,都需要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最好是用“问题串”来串联,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处于积极状态。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

但要注意:①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难易适度;②问题要明确具体;③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④要敏感地抓住学生认识中模糊不清的地方或错误之处,及时地加以纠正。

11.《电工基础》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篇十一

关键词:电工基础;现代科技;实验教学

《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中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这门课的特点是概念多,原理抽象,内容繁杂,公式众多,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认为难学、难记、难理解,产生畏难情绪,因而影响了学习兴趣。本人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针对当今中专生认知水平低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沿袭以往的中专教育模式,应该注意因材施教。讲课形式要多样化,教学手段应多样化,包括实验模型、幻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场所可以灵活安排,不应仅局限于教室,也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实训中心、实习工厂等地进行。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措施。

一、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精讲多练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课下要多花功夫,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比喻法、类比法、启发质疑法、讲练法、实验演示法,使学生能克服厌学心理,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如在讲授“电流”这—节内容介绍导体内电流产生的条件时,“电位”这个概念对学生是很难理解接受的。但如果讲“水位”每位学生都会明白,我就以“水位”作比喻来解释:家中养鱼的玻璃缸的水混浊了,缸底有不少废物现在需要清理换水。那么我们得使用一根胶管一头插在鱼缸里,另一头插在比鱼缸低的盆子上,这时只要给胶管一定的吸力,鱼缸里的水(上水位)便会向盆子处(下水位)流,“水往低处流”。但如果我们把盛废水的盆子放到与鱼缸同一水平位置上的话,鱼缸里的水是无法流到盆子处的。上水位与下水位的差值就是水位差,有水位差的两水位之间才有水流动。此时便自然引出电位差的概念:在电路上两电位之间的差值便是电位差,有电位差的两电位就有电流产生。从而得出结论:导体内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必须有电位差。这些直观、具体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加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客观上还起到帮助学生记忆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宽教学手段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如电动势内部电荷移动情况、电容器的充放电等,若能合理巧妙使用辅助教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除采用演示、实验手段和语言鼓励之外,采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新颖的、多样的、生动有趣的画面、图像、声响来展现教学内容,可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教学录像,直观的实物模型和幻灯片、投影,生动详尽、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使教学过程缩短时间,尽可能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深化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

例如《电工基础》中的电容器充电和放电这一节内容,由于原理抽象,学生普遍掌握不好。通过采用多媒体CAI课件,将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时电荷移动情况、电压表、电流表的指针摆动情况,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和强烈地求知欲望,从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提高实验教学地位,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过去的实验教学是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进而压抑了学习兴趣,限制了创新能力,学生往往敷衍了事,应付实验,造成恶性循环。我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改变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不在单纯为实验而做实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搬进实验室,把理论课内容有机地融合到实验环节中或部分内容分流到实验中,建立理论课和实验课良性循环的动态机制。

如在学习RL串联电路时,我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边讲理论边动手实验,以往学生对日光灯管、镇流器、电源三者的电压U1、U2、U之间的关系弄不清楚,而在实验室教学时学生可以现场测量这三个电压的大小,通过测量学生知道了三者不符合简单的“U1+U2=U”的关系,这时我提出问题,“三者到底符合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来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通过自学讨论及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此做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效果好。

四、理论、体验探索,创设情景

《电工基础》课与现实联系密切,可充分利用该特点创设情景。如在学习“混联电路”前,让学生观察教室日光灯电路的结构,并作出电路图,分析其特点,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又如在学习“单相交流电路”时,结合我们家庭中常用的三孔插座,介绍三个插孔中相线(俗称火线)、地线、零线的位置及使用注意事项,既使学生学到了相关知识,又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谓一举两得。

五、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增加创新和制作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增加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电工小产品的设计制作、调试、测量、维修、改造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元件、仪器、产品、社会、行业、市场,达到深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让学生开展个性的创新的学习活动,如给出100Ω的电阻,要求学生设计出20Ω、30Ω的电阻,给出10V的电压,要求学生设计出5V的电压等。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电工制作大赛,电工基础知识大赛,充分给学生提供参与和发展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一些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情景化、趣味化,使学生愉快的、高质量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确确实实地提高了《电工基础》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蓉.中职“电工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知识窗,2015(2):38.

[2] 黄定国.项目教学法在“电工基础和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2015(1):126-127.

12.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 篇十二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英语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在不断提高, 要求我们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今, 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他们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重点。虽然有不少新的教学理论和新的教学模式, 但真正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并不多。一方面是学生受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他们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还是依赖老师;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观念问题, 无法把新的教学理论和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 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 浅谈一下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一、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用“可理解性输入-功能-模拟输出”的模式组织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 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究式) 。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还采用讨论方式挖掘文章内容, 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涉及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问题采用辩论式, 提高学生的思辨与论辩能力;对剧本性的课文采用角色扮演, 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表演才能;对比较容易的课文, 要求学生课下准备, 课上学生自己登台讲解, 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总之, 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小班化教学,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方法。为适应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形势, 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社会及个人需求之间的相关性, 并考虑到课程学习特点与学生兴趣和能力, 最好实行小班教学。

小班教学具有以下的优势:1) 为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学生的个性、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进行任务教学法时可以根据这些情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 这样既可调动成绩好的学生也鼓励了成绩差的学生。2)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 综合英语课堂有许多说、读、表演、辩论、阐述观点等各种技能培训练习, 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两次表现自我的机会, 既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又挖掘了他们的潜能。3) 有利于组成学习小组, 进行课外的活动, 给教师进行分组指导和检查提供了方便。4) 可以使教师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 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总之,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学能和潜能,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等, 在授课、辅导、学生课堂参与互动、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符合因材施教、开发个性的原则。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精讲多练

《综合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 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该课程是贯穿专业基础阶段两年的综合技能课程, 它重在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基础语言知识, 训练他们的基本语言技能。因此,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而严格控制班级人数, 每班控制在35人左右, 采用小班授课形式, 这就使“以学生为主体”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每次上课, 先由一名学生 (轮流进行) 在全班做演讲, 演讲题目学生自选, 从学习、生活、艺术、体育到亲情、爱情等, 涉及范围较广。全班学生就演讲内容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整个过程持续10-15分钟。最后, 教师做简单性总结, 并为演讲学生的表现打分, 记入平时成绩。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学生的听说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了普遍的、明显的进步。

又如, 每个单元后都配有大量综合性练习, 包括语法、词汇、词组选择、完形填空、翻译、连词成句等。在处理这些练习时, 笔者摈弃了原来以对答案为主的方法, 转而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各小组长把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然后, 提交全班讨论。最后, 教师就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练习重点进行讲解和总结。自主学习绝对不是一种没有教师的学习, 恰恰相反, 教师在帮助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为及时检查学生对本课程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的掌握情况,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督促其课外学习情况, 丰富其社会文化知识, 我们还引入了期末评估机制, 即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 作业和每课一练、课堂讨论、课堂纪律。对此, 学生普遍认同, 认为比较客观、公平与合理。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对《综合英语》课程的学习更加重视, 积极性更加高涨, 学生的“三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 也更趋扎实。

四、听说读写译相结合:着重“综合”

综合英语课堂是听说读写译的综合, 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1) 在听的方面, 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文的听力材料以及诗歌、散文、新闻、英文歌曲等辅助材料, 选择适当材料作课堂训练, 其余的可布置为课外作业。此外, 每单元后面都有一篇类似英语专业四级的段落听写, 此部分难度比较大, 每次都先模仿专业四级考试形式让学生听写, 随后让部分同学把听写的内容重复, 并针对学生听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听, 教师最后点评。通过模拟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 比如词汇量不够, 连读爆破等发音技巧未掌握, 出现语法毛病等。2) 在说的方面,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讨论、短剧表演、辩论、复述等口语训练项目。3) 在读的方面, 教师布置教材上的课文B, 让学生组成小组模仿课文A进行自主学习, 训练阅读能力, 同时还精选了难易适中的阅读材料作为课堂的补充和延伸。4) 在写的方面, 《综合英语》每个单元后都有大量练习, 每次都布置学生课后做作业, 教师批改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评。5) 在译的方面, 从每课的课文A中选择一部分, 让学生翻译成汉语, 这样既可训练翻译能力, 又可增强学生的英汉对比意识, 减少母语的负迁移;教师还要挑选课外的材料, 进行英汉互译, 在每课一练的测验中也有翻译题目, 以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

五、课内课外相结合

为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不足, 必须十分重视组织学生开展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 如英语诗歌朗诵赛、辩论赛、演讲赛、写作比赛, 英语角、英语口译比赛等, 目的是营造一个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 同时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教师还鼓励并为学生提供机会去参与校外的实践活动, 如英语家教, 会议、旅游等口译和笔译工作。二课活动的开展, 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语言素质, 扩大了语言学习的范围, 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更多的实践机会, 为营造校园语言学习环境和气氛,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起到了积极作用, 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的实践环节。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采取小班化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 精讲多练, 听说读写译相结合, 提高综合能力, 同时课内课外相结合, 加强实践环节。通过这些教学方式的改革, 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

摘要: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综合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4

[2]张逸.新编商务英语精读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3]钟志贤.新型教学模式新在何处.电化教育研究.2001.

[4]柯可, 汪珮.综合英语教学改革探析.池州学院学报.2010.8.

上一篇:企业文化精神标语下一篇: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