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作概述(共7篇)(共7篇)
1.消防工作概述 篇一
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概述
消防工作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防火工作就被列入公安机关“四防”的主要内容之一。1963年10月,公安部颁布的《关于城市消防管理工作的规定(实行草案)》和《关于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若干问题(实行草案)》等规范性文件中明确指出:“消防监督管理,必须统一领导,适当分工,实行由市公安局、公安分局和公安派出所分级管理的制度”。1987年,公安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消防监督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继续总结推广消防三级管理经验,明确三级管理的职责范围。
1998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对全国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1998年12月发布施行的公安部36号令和2004年9月1日修订的公安部73号令《消防监督检查规定》都明确规定:公安派出所应当对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和上级公安机关授权管理的单位进行消防监督检查。
2005年8月,公安部在武汉召开的整治重大火灾隐患及深入贯彻落实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现场会议上,公安部副部长
刘金国指出:消防工作要形成“全警动员,消防为主,多警联动”的格局,切实发挥公安机关的整体合力,关键是要发挥派出所的作用。公安派出所要建立消防工作责任制,采取点面结合,分片包干,逐一上门等灵活多样的措施,深入辖区内的社区,社会但会和居民,村民家庭宣传消防安全常识,排查并督促指导整改火灾隐患。
根据公安部武汉现场会议精神,自治区公安厅于2006年批准下发了自治区第一部全面规范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并于6月23日起正式实施,为全面加强我区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
2008年10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公安派出所可以负责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2009年5月1实施的公安部107号令《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在总则第二条中明确规定:本规定适用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依法对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消防监督检查。第三条规定:公安派出所可以对居民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和上级公安机关确定的单位实施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并通过第四章全章进行阐述。
2010年9月,自治区公安厅在充分调研,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区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实际,对《广西壮族
自治区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工作权限、工作要求等,为推动我区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7月,公安部颁布《消防监督检查规定》(120号令),再次明确派出所消防工作职责以及范围。
2013年,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规定》进行再次修订,将于2014年颁布实施。
2.消防工作概述 篇二
本工程包含医疗综合楼、感染性疾病楼、锅炉房、污水处理站、液氧站五个单体建筑。
医疗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21 900 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95 040 m2, 地下建筑面积26 860 m2, 建筑高层主体地上11层, 裙房地上4层, 地下2层, 建筑高度49.5 m。
医疗综合楼为一类高层民用建筑, 地下室及地上高层部分耐火等级一级, 裙房部分耐火等级二级。感染性疾病楼为多层民用建筑, 耐火等级二级。锅炉房和污水处理站为全埋地设置, 地下室部分耐火等级一级。液氧站为单层民用建筑, 耐火等级为二级。
2 消防设计依据
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5年版)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2001年修订版) ;GB 50084—200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2005年版) ;GB 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751—2012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
3 总平面布局
医疗综合楼地下2层, 地上11层, 裙房4层, 建筑高度49.5 m;医疗综合楼与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满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4.2.1的要求, 与埋地储油罐之间的距离满足《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4.2.5的要求;感染性疾病楼与埋地储油罐之间的距离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4.2.1的要求;液氧站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4.3.3第6条的要求。医疗综合楼周围设有环形消防道路, 道路宽度为4.0 m, 满足消防车通行的要求, 道路转弯半径为12.0 m。其高层部分消防扑救面设在北面, 消防扑救场地距离建筑物不小于5.0 m, 宽度为8.0 m, 长度为15.0 m, 每块消防扑救场地之间的距离不大于30 m, 与建筑物端部外墙面的距离不大于15 m, 场地坡度不大于3%, 能够满足消防车作业和扑救的要求。
4 建筑防火
4.1 防火分区
1) 医疗综合楼防火分区。a.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b.地下部分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平层停车库按不大于4 000 m2, 复式停车库按不大于4 000×65%=2 600 m2, 设备用房等其他用房按不大于1 000 m2。c.地上部分, 高层部分和裙房部分用相邻的两个防火分区之间用耐火时间不小于3 h的防火墙、1.5 h的甲级防火门窗、3 h的双轨无机复合特级防火卷帘分隔。高层部分每个防火分区面积按不大于2 000 m2, 裙房部分每个防火分区面积按不大于5 000 m2。
2) 感染性疾病楼防火分区。a.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b.每层一个防火分区, 每个防火分区面积按不大于5 000 m2。
4.2 安全疏散
医疗综合楼安全疏散:
1) 医疗综合楼共设23部疏散楼梯, 门诊、住院主楼梯, 疏散宽度为1.65 m, 其余楼梯疏散宽度为1.20 m。
2) 首层的防火分区设多个安全出口直通室外。地上2层以上每个防火分区均设有两个安全出口;地下室防火分区至少设置一个安全出口可以直通首层。
4.3 建筑防火构造
1) 防火墙、防火门窗、防火卷帘以及防火封堵等的设置均按照GB 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5年版)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执行。
2) 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排气道等井壁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0 h的不燃烧体;井壁上的检查门采用丙级防火门。
3) 室内装修材料应符合GB 50222—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4) 建筑幕墙窗槛墙、窗间墙的填充材料采用不燃烧材料。
5) 钢结构采用超薄型防火涂料, 耐火极限应满足相应规范要求。
6) 外墙保温材料选用A级耐火材料。屋面保温材料选用B1级耐火材料, 在与外墙及出屋面管井交接处做500宽防火岩棉隔离带。
5 消防给水
5.1 消火栓系统
由市政管网引入两路给水管道并在建筑红线内形成环状管网, 供用地内生活及室外消火栓用水。
本工程设室、内外消火栓给水系统、室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地下停车库部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中危险Ⅱ级设置, 地上各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中危险Ⅰ级设置。消防用水量见表1。
本工程室内消防一次用水量为367.2 m3;本工程室内外消防一次用水量为655.2 m3。
1) 室外消防给水。
室外消防给水采用低压制, 由室外消防管网供给。在室外环形管网上设11个地下式消火栓。室外消火栓系统由消防水池、消防水泵、地下1层消防泵房内稳压设备、消防给水管网等组成。
2) 室内消火栓给水。
室内消防用水全部储存在消防水池内。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房位于医疗综合楼地下1层, 室内消火栓系统由消防水池、消防水泵、屋顶水箱、屋顶稳压设备、消防给水管网、室内消火栓、水泵接合器等组成。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由屋顶水箱及稳压设备维持压力。屋顶水箱及稳压设备设置在南侧病房楼屋面, 屋顶消防水箱的有效容积43.2 m3。
消防水泵由消防水泵出水干管上设置的压力开关、高位消防水箱出水管上的流量开关等开关信号直接自动启动。消防控制中心能控制水泵的开启。消防水池、屋顶水箱设液位显示及溢流报警信号。
5.2 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医疗综合楼地下1层消防水泵房内消防水池和自动喷水给水泵供水, 系统由南侧病房楼屋面屋顶水箱和稳压设备维持压力。
地下1层非采暖区车库及设备层采用预作用系统, 共设4套预作用报警阀;其余区域采用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共设17套湿式报警阀。
地下室两层机械车库按中危险Ⅱ级设置, 喷水强度8 L/ (min·m2) , 作用面积160 m2;地上按中危险Ⅰ级设置, 喷水强度6 L/ (min·m2) , 作用面积160 m2, 地上部分高度为8 m~12 m的中庭, 作用面积为260 m2。
喷洒系统设计流量按42 L/s计。
5.3 消防及灭火器的设置
在地下室变配电室、3层病案库及信息机房设置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 系统喷放时间不大于8 s, 灭火浸渍时间采用10 min。
地下车库按B类中危险等级配置手提式灭火器, 电气设备, 医疗设备房间配置E类手提式灭火器, 其他部位灭火器均按严重危险等级配置A类手提式灭火器。
5.4 专用灭火装置
厨房区域按排油烟罩位置, 设置相应厨房专用灭火装置。
6 电气防火
1) 消防电源。
两路10 k V市政电源同时向本工程同时供电, 且两路电源不同时断电。变电所内为消防负荷供电的变压器两两互为备用, 保证不同时断电, 设柴油发电机为消防负荷供电。
a.本工程属一类高层建筑, 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一级, 消防用电设备按一级负荷供电。
b.消防用电设备均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 消防水泵、防排烟风机、正压风机、应急照明等的供电, 在末端配电箱处设置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配电设备有明显标志。
2) 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在变电所、发电机房、手术部等场所设应急照明;在走廊、大厅、楼梯间和电梯间及其前室和安全出口设置疏散照明。
3) 发生火灾时, 火灾层或本防火分区的正常照明和配电线路在确认后切除电源。
4) 消防用电设备的保护开关器件在线路或负载过负荷时应报警而不断电, 继续工作。
7 弱电消防
1) 火灾报警系统。
消防控制室设置在1层,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形式为集中报警系统。
2) 广播系统。
本工程广播系统由日常广播及消防广播两部分组成, 日常广播和紧急广播合用一套广播线路及扬声器, 平时播放背景音乐和日常广播, 火灾时受火灾信号控制自动切换为紧急广播。
8 防烟排烟
1) 地上无外窗且长度超过20 m的内走道和虽有外窗但长度超过60 m的内走道均设置机械排烟。
2) 门诊大厅中庭设机械排烟系统, 体积大于17 000 m3。儿童活动区中庭设机械排烟。
3) 地下1, 2层按防火分区设机械排烟系统, 同时设置与其配套的消防补风系统, 补风量大于排烟量的50%。
9 动力消防
1) 氧气是乙类助燃气体, 管道经过的建筑部分应有良好通风, 氧气在地下1层入楼处, 氧气干管安装紧急切断阀。进入每个区域洁净手术部总阀门箱, 此处安装紧急切断阀。当发生火灾时, 紧急切断阀为远程手动切断, 并可以在消防中心显示切断信号。
2) 地下1层厨房燃气表间、锅炉房的燃气表间的燃气引入管应设置紧急自动快速切断阀、泄露报警器, 并在消防控制室进行监控。室内燃气浓度报警器应连锁紧急快速切断阀及事故通风风机。
3) 地下1层厨房燃气表间、锅炉房的燃气表间以及蒸汽锅炉等用燃气设备的管道上均应设置放散管, 放散管管口应高出屋脊1 m以上, 并应采取防止雨雪进入管道和吹洗放散物进入房间的措施。
3.中石化消防车专业化采购策略概述 篇三
一、消防车市场的宏观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对于消防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大,消防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防火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很多地区和行业对消防车的质和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一系列建设标准的颁布,国家对各地的消防站建设、消防人员和消防车配备的数量和种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拉动了高端消防车的市场需求。与之相应的是,中国的消防车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供需脱节,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停滞,高端消防车大都需要整车进口,或是进口关键部件在国内进行改装。近两年,中国石化先后采购消防车259辆,采购金额5.6亿元人民币,其中高端车辆均为进口车或是国内的改装车。
二、中石化消防车采购策略分析
2013年,中国石化的消防车采购业务成为中石化国际事业天津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的专业化采购品种,中国石化实现了全集团公司范围的消防车集中采购。一年以来,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不断优化采购策略,逐步打开了独具个性的专业化采购局面。
(一)打造专业化消防车采购团队
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与中国石化股份天津分公司消防支队和消防车国内组装厂分别搭建了专题学习平台:首先,以石化企业消防支队为技术后援,邀请消防支队定期进行消防车专业知识授课,同时组织一对一的师带徒帮扶关系,消除了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员工在专业知识上的短板;其次,以消防车国内组装厂为参观学习平台,现场学习了解各类新型车辆的产能和技术指标,使消防车采购团队在充分了解产品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理性采购。
(二)选择正确的目标产品、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
当前,我国的消防车产品种类比较齐全,但其中多为科技含量不高、功能单一的水罐消防车、泡沫消防车和干粉消防车,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机场消防车、中高等举高消防车及特种化学救护车品种很少,基本依赖进口。随着整个社会消防安全意识的提升,消防车产业的生产定位和研发投入也在逐步向高端消防车倾斜,但短期内无法改变进口消防车在高端消防车领域的技术和性能优势。
在前述背景下,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选择了三个定位:第一,将目标产品定位于高端消防车。2013年,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通过招标,以框架协议采购方式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石油石化企业采购消防车74辆,采购金额2.3亿元,均为配置进口底盘的高端消防车;第二,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外的目标客户定位在大企业。2013年,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与中国储备棉总公司等央企建立起业务合作关系,顺利完成26台消防车的招标采购;第三,将目标市场定位于进口消防底盘车与国内改装厂的战略合作。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与沃尔沃、奔驰、MAN等三家主要进口消防底盘车供应商建立了业务联系,正在逐步实现进口底盘车对国内改装厂的批量供应。这一点还将在下文进一步说明。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战略合作关系
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开始致力于构建一种三位一体的战略合作关系,即由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分别与各大组装厂签署底盘车供货合同,各大组装厂的底盘车需求信息汇聚到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全面掌握多个企业的需求情况并同时为多家企业实施采购,与供应商统一签订合同,实现大批量订购,利用规模优势来提高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这对组装厂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利好;同时,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可以利用有利的市场地位以框架采购的模式为各大改装厂锁定货源和采购单价,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确保改装厂的进货渠道和生产成本的稳定。对于底盘车厂商来说,选择与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签约省去了向多家客户履约的麻烦,在业务量不变的情况下在结算和发货环节上都变得简捷而便利。在这种新型的业务模式下,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底盘车厂商和改装厂都收获了实惠,实现了三位一体的利益共享。
2013年以来,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组织沈阳捷通、四川森田等几大主要改装厂与奔驰、沃尔沃和MAN公司等三大底盘车供应商进行了多轮的商务、技术磋商,三位一体的战略合作关系正在日益清晰。
(四)联系国外生产商,力争实现源头采购
中国石化采购的进口整车来自安普、豪士科、博克、威马、卢森宝亚等大品牌厂商,但均是通过其国内代理商采购,尚未与生产商发生过直接的业务往来。代理商供货优点在于采购程序简化,缺点则是成本较高。
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作为中国石化国际事业有限公司的境内全资子公司之一,通过中国石化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境外的全资子公司,与各大厂商进行接洽,就开辟独立分销渠道事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目前,几大厂商正在考虑重新整合其在中国的营销体系,并就独立营销事宜与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进行洽商。一旦独立的营销体系得以建立,将实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所需进口消防车的源头采购,在消防车领域彻底实现中国石化的全球化采购。
三、今后消防车采购的基本思路
(一)引领消防车改装企业加强技术开发能力
消防车辆改装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技术力量薄弱,研发资金少。而新产品开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绝大多数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不足,缺乏对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
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正考虑选择改装企业中的骨干企业,联系海外大品牌消防车供应商,以技术引进促进国内高端消防车产业的升级换代。方法上可通过拓展与国际高端消防车的战略合作,将合作领域由产品供应延伸至技术合作,牵头组织技术合作交流,促成技术引进意向的达成并负责商务运作,帮助改装企业实现生产工艺的更新。endprint
(二)优化完善供应商网络,强化资源管理
根据供应商的装备水平、制造能力、主要产品及特点,以及产品质量、服务、主要业绩等情况建立供应商档案,实施分类分档管理。
(三)整合需求,实施框架协议采购,强化资源控制
利用中国石化集中采购的优势,整合常用需求,通过招标、询比价或联合谈判方式确定供应商和价格等,签订协议实现框架协议采购。
(四)充分发挥中石化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境内外子公司一体化操作优势,强化过程控制
中石化国际事业有限公司的境外子公司贴近国外供应商,能及时掌握产品质量、制造进度等一手资料,催交催运反应迅速,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要和中石化国际事业有限公司的境外子公司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境外子公司优势,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定期拜访合作客户;提前介入,积极与设计部门、使用部门对接,争取主动;及时组织开展技术交流,缩短采购周期;掌握供应商制造动态、及时反馈供应信息;组织供应商做好现场服务、协调供应与工程进度矛盾等。经过风险评估,选择潜在的重点客户,通过交流、沟通达成合作意向,力求突破。
(六)借助中国石化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充分发挥集中采购优势,全力开拓消防车采购业务
一是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合资、合作企业提供消防车采购服务。积极主动拜访,介绍情况、加强沟通,征得支持,力争突破,由点到面逐步渗透。
二是为中国石化海外工程项目提供消防车采购服务。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中国石化洛阳工程公司、中国石化上海工程公司等石化工程建设单位紧密合作,为其海外承包建设项目提供消防车采购。
三是为地方及民营化工企业提供采购服务。地方及民营化工企业一般不设专业的国际贸易机构,均从代理商采购消防车,价格高,对供应商控制力不够,采购风险大。有选择的走访有实力的地方及民营化工企业,尤其是天津南港工业园区,临港工业区,逐步扩大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专业化消防车经采购的影响力。
四是利用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建设大潮做好城市建设的消防车供应服务。城市建设的扩张对消防车尤其是各类举高类高端消防车会有越来越多的需求。作为滨海新区引进的企业,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将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通过走访开发区管委会等多种形式寻找高端消防车的供货机会。
五是以战略眼光在国内搜索优质供应商,联手与国际大品牌厂商进行合资合作、促成合资建厂等多种形式在国内外企业间充当媒介,以全球化视野引领国内的高端消防车企业向国际先进水准不断迈进。
六是通过加强纵深合作实现特种消防车产品的订制生产。各行业对消防车的技术需求不尽相同,而随着现代产业的升级换代和产能的不断扩张,对消防车的技术需求将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作为中国石化的消防车专业化采购单位,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较之生产商更加贴近消防车使用一线,对各中国石化企业消防支队在使用消防车过程中积累的心得体会需求信息有着及时而迅速的把握,经汇总提炼后形成改良建议可通过对外联络渠道迅速传递给海外消防车生产企业,提示消防车生产企业持续改进生产,优化产品细节。对于中石化消防支队的特定需求,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可以向供应商提出研发建议,使具有应用价值的特定需求转化为特定产品,既满足了消防支队的使用需要,也丰富了供应商产品种类,更提升了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的服务层次。
七是携手消防车生产厂抢占国外市场。中国的消防车产业存在高端、中端和低端三个市场,中低端市场以国产车为主,以四川森田为代表一批龙头企业已开始将消防车出口至第三世界国家,但出口数量及其有限,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可以联合中石化国际事业有限公司的境外子公司和办事机构在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检索出口机会,帮助国内生产企业做强、做精出口。
消防车专业化采购是一项策略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对行业前景做预判,需要对市场需求做诊断,更需要审时度势不断调整营销策略。依托于中国石化的品牌优势和自身精干的营销团队,中石化国事天津公司的消防车采购将继续助跑中国的消防车产业。
4.网络舆情工作概述 篇四
第一节 网络舆情工作的概念及内涵
一、网络舆情工作的概念
网络舆情工作是收集、整理、分析和报送网络舆情信息,为社会组织和机构掌握社情民意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广义上看,网络舆情工作包括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研判、网络舆情应对与管理、网络舆情工作体系管理等多个方面。狭义上看,网络舆情工作主要是指对互联网舆情的监测、分析与管理工作。网络舆情工作是伴随着网络及网络舆情的产生而出现的一项新工作,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舆情工作的分类
网络舆情工作的类型一般可按照舆情涉及的领域进行划分,如政务舆情(中央、省级、市级、县级政府机关等)、企业舆情(央企国企、上市公司、中小企业等)、教育舆情(公立高校、民办学校等)、行业舆情(地产、医疗、交通、通讯等)以及个人舆情等。或是按照内容渠道进行划分,如网络媒体舆情、社交平台舆情、即时通讯平台舆情等。
三、网络舆情工作的主体
相对于作为现实舆情主体的公众,以及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网上媒体、意见领袖及网民等,网络舆情工作的主体是网络舆情工作者。目前对于网络舆情工作者这一群体尚无统一的称呼,比如根据中宣部舆情信息局对于舆情信息员的定义,网络舆情工作者可被称为网络舆情信息员;“人民网”等一些舆情工作机构则将网络舆情工作者称为网络舆情分析师。通常来说,网络舆情工作者被归属于政府和企业内参工作序列。现在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将网络舆情分析师作为一门新兴职业,正式纳入职业培训序列。
网络舆情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在于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采撷精粹,还原社会真实的矛盾构成,成为互联网时代下社会组织与民众进行良性沟通的桥梁。网络舆情工作者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四个层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是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如新闻传播学、社会学、逻辑学、统计学、情报学、经济学等理论;二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如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三是拥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素养,如熟悉国家在互联网管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四是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网络传播的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动向。
四、网络舆情工作的客体 网络舆情工作的客体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是网络舆情的载体,即网络舆情信息。在不同视角下,网络舆情信息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舆情信息的要素主要包括传者、受者、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从政治研究的角度看,网络舆情信息的属性主要是其背后隐含在互联网舆论场和现实舆论场之中的权力。从社会研究的视角看,网络舆情信息的属性则是其本身的结构以及在外在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对于网络舆情工作的实际操作而言,信息多重属性的意义在于网络舆情工作的主体,即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明确网络舆情工作是关于何种目的,继而明确采取何种方式来展开工作。
二是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原因及相关经验、教训、启示。如果网络舆情工作仅仅停留在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关注上,就很可能陷入表面化、简单化的窠臼,变成“消解舆情就万事大吉”。事实上,网络舆情工作不仅需要引导和化解舆论,还需要帮助社会公共治理和社会组织行为的决策者不断优化决策,才能真正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发挥正向作用。
第二节 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
一、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概念
本书所称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和自动方式,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原因、趋势等进行观察、梳理和判断,形成不同形式的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满足掌握网络舆情和新闻追踪等信息需求的活动。
网络舆情监测的人工方式,主要是利用搜索引擎对信息来源进行人工监测,或对信息来源进行浏览选择。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发挥工作人员的经验和主观能动性,但由于网络舆情信息量巨大、更新速度快、传播扩散快,单纯依靠人工开展工作往往面临信息采集和对已采集信息进一步分析处理的困难,监测效率低,对突发舆情事件的反应速度慢。
网络舆情监测的自动方式,主要是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话题识别与跟踪、文本情感分析等多种操作。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舆情监测的全面性、及时性,降低舆情监测成本,但受制于技术水平限制,有时监测结果会包含大量干扰信息或无效信息。
事实上,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是一项高度人机合一的工作,既需要扎实的系统数据与广泛的监测来源作为基础,也需要网络舆情工作者以客观视角进行观察和发掘。只有将二者的优势融合,才能保证网络舆情监测的效果。
二、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步骤 通常来说,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选题—确定信息源—获取数据抽样—建立时空坐标系—信息分析—基础研判—数据挖掘—形成报告。网络舆情选题需要在建立选题标准的情况下,从新闻事件、公众话题、热点现象等多方面入手确定。一般来说,选题标准取决于网络舆情工作服务对象的需求,如政务网络舆情,就需要在考虑政府工作职权范围、决策调整优化空间、是否涉及公众利益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选题。
网络舆情监测的信息源包括搜索引擎、传统媒体网络版、门户网站、微博、微信、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根据选题的特点选择监测信息源后,对信息进行概率或非概率的抽样,获取数据。
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阶段,首先需要确定分析的时间维度与空间向度,如明确舆情的发生期、发酵期、发展期、高涨期、回落期和反复期等阶段,以及政治取向、经济价值、社会观念等分析角度。
在分析过程中,网络舆情工作者会生成多种包含文字、图表等要素在内的分析报告。一般来说,报告既可以按照篇幅来分类,如简报、单篇信息、综述、专题等;也可以按照频率来分类,如日报、周报、月报、季报以及报告等。报告形式的选择取决于网络舆情的实际情况,如针对突发事件舆情,可在第一时间选择简报进行消息速报;针对某阶段内某经济领域的发展问题,则可选择专题报告进行梳理和深入分析。
表2-1 不同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报告的特点
篇幅 短 较短 中 长
时效性 强 一般 一般 弱
深入度 浅 较浅 较深 深
编辑量 小 较小 较多 多 简报
单篇信息 综述 专题
第三节 网络舆情管理
一、网络舆情管理的概念
本书所称的网络舆情管理,是指特定组织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与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工作规范,启动相应流程、调动协调有关资源对网络舆情进行处置,从而实现改善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在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网络舆情的规律对其进行处置,做好网络环境的引导;另一方面要促进解决网络舆情所反映的现实问题。既实现网络舆情的表里兼管,又完善健全了组织的内部管理。此外,广义上的网络舆情管理还包括了网络舆情工作体系建设的多个部分,如工作主体构建、工作制度建设、相关政策解读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其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网络中所反映出来的社情民意也越来越多地得到政府、企业等多种社会机构组织的重视。它们在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时的态度、回应方式及管理效果,不仅关系到社会民众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其形象的树立及其职能的实现。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并已经开始尝试积极、有效的回应和引导。
二、网络舆情管理的特点
管理对象的特点会很大程度影响管理活动的特征,从网络舆情的特点来看,网络舆情管理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综合性。在网络舆情管理的内容上,由于网络舆情纷繁复杂,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网络舆情管理所调整和干预的领域也相当广泛。当下热点网络舆情中所涵盖的官民关系、警民关系、医患关系、劳资关系等,都是网络舆情管理中容易触及的领域。在网络舆情管理的手段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手段和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相应地,网络舆情管理手段也具备多样性与综合性。如对网络舆情传播渠道借助数字信息技术进行管制,对虚假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进行法律制度的规范,对网络舆情的走向运用政府发言人等制度来引导等。
第二,日常性。网络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使得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获知并发布言论和看法;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又使得这种言论和看法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广泛地扩散。因此,网络舆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难以预测,而且这种发生和发展也往往是随时随地正在发生的。因此,网络舆情管理也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管理活动,它不完全因某一热点网络舆情的发生而开始,也不因该热点网络舆情的消散而终止。网络舆情管理活动不仅体现在网络舆情产生、发展、高潮、回落、平静直至消亡的过程中,更是一种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的管理活动。比如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就是一种时时刻刻进行着的日常性管理活动。
第三,引导性。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特点,网络舆情生长与发展的前提是互联网舆论参与各方交互的结果。这就为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契机,即在恰当的时刻介入这一过程和空间。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方式,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正是网络舆情的群体交互性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管理活动的引导作用成为可能。
第四,价值性。网络信息的发布方便快捷,相较传统媒体少了很多审查的环节和程序,因此网络上的错误虚假信息比比皆是。同时,互联网上人人都可以发表言论和见解,有些观点和态度并非中立客观,而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存在片面偏激,甚至是不符实际、不负责任或仅仅是为了满足某种利益需求。此时就需要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纠正网络舆情偏差和疏导非理性情感,也就使得网络舆情管理拥有了价值属性。第四节 我国网络舆情工作发展概述
一、我国网络舆情工作发展历程
重视群众呼声、重视社情民意,是党和政府的光荣传统。虽然舆情工作在党的政策中始终都有体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舆情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为了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的舆情工作正逐步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民间重视到政府重视的发展过程。随着政府对舆情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2004年,舆情工作首次见诸中国共产党中央全会工作报告。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中更是提出,“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要求“各级决策者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时,应当广泛听取学界和民间的意见,以开阔思路,择善而从,顾此而不失彼。从民意中发现社会上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这是提高执政党的能力和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网络舆情工作在政府的执政理念中,正逐步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3年,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在党中央重要理念引领下,我国网络舆情工作迎来机遇期,网络舆情研究与实践也迅速发展。如果说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促使全社会开始广泛关注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重要监督作用,那么2007年的“山西黑砖窑事件”、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和“7·23”动车事故 接连引发的网络舆论及相关部门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则让全社会特别是政府管理部门及大中型企业认识到了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继而催生了网络舆情工作这一行业。此后,在一些政府主办的大型活动中,逐渐出现了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身影,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奥组委强化国内外舆情收集,借助国际公关公司、我国英文媒体及主流网站,提供了包括海外舆情和网络舆情在内的舆情监测服务。
二、目前我国网络舆情工作机构的类型
我国网络舆情工作,近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到逐步细分的过程。目前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大致包括四类:
第一类是由政府部门所成立的,主要监测民众对本国或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各类反馈。此类机构依托于党政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下设职能部门或企事业舆情服务机构,开展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汲取社情民意,为决策提供参考,发挥联系领导同志和群众的桥梁作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现实意义。比如,党中央、国务院都设立了为中央领导同志提供舆情信息服务的工作部门,网络舆情工作即是其舆情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信部、公安部等部委均有专门机构负责互联网舆情研究工作。
第二类依托主流媒体,凭借其广泛的消息来源与新闻实务经验,拥有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较高的敏感性。近年来,媒体对业界政务舆情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为党政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组建舆情监测队伍提供了指南,如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等。
第三类依托高校或学术机构,善于在其较深厚的学术背景基础上,对网络舆情的变化和特点进行归纳梳理,并总结一般规律,形成系统性、公开性的报告和理论研究。如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
第四类由软件公司或市场调查公司成立,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对网络舆情数据的获取能力较强,近年来逐渐成为舆情工作行业内重要的技术型方阵队伍。另外,近年来,也有舆情监测软件公司与高校合作建立研究性机构,将前者的技术优势、市场经验与后者的学术优势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不难看出,前三类网络舆情工作机构都与政府工作或多或少地存在联系,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网络舆情工作本身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上述网络舆情工作机构大多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应用技术,可以对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各大网站、论坛、微博、博客、微信等进行监测,并进行专业统计和分析,最终形成系统的监测分析研究报告。
但是,这些机构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服务对象差别较大,有些侧重面向政府,有些侧重面向企业;擅长领域不尽相同,有些专攻金融行业,有些专攻时政热点;宣传重点不同,有些强调技术实力,强调人才优势;对产品开发程度不同,有些软件企业重在案例库汇集,而依托主流媒体或高校的机构则重视培训、图书、报告等衍生产品开发。
三、目前我国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整体性问题
目前来看,由于我国的网络舆情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是网络舆情工作机构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目前多数机构借助软件系统能解决舆情工作中面临的部分问题,但仍需要舆情工作者在软件数据基础上,进行人工分析研判。而国内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多由传统的文字或新闻工作者转型而来,离市场需求有较大缺口。
5.安全工作概述 篇五
1.认真执行公司、部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作业,未发生重大设备人身安全事故,未发生违章违纪事件。
2.通过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班组评定以来,严格按照公司安保部门制定的安全工作内容,实施安全工作积分制,每日做好安全监督,定期对作业环境安全进行周检、月检,并做好记录,每月配合组长做好小组员工安全知识学习。
3.小组工作涉及危险作业,事故控制点与操作要领已经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员工对自己所属工种岗位的安全职责明确,对危险源辨识清楚,都是严格按照安全工作程序,申报公司安保部门,采取好各种安全措施,在取得作业许可证后才进行作业。
4.认真及时的完成上级布置的安全整改工作,完成安全整改工作12项。
6.公墓管理工作概述 篇六
公墓管理工作概述(1-22)
☆核心提示
现代公墓作为殡葬改革的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墓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充分体现民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理念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墓已由简单、单一的处理骨灰或遗体功能演变为多功能的集合体。在公墓管理中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工具和手段得到应用,从而使公墓管理更加现代化,并走向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学习的目的
1、了解我国公墓产生及其演变过程以及现代公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熟知公墓建立过程中的总体规划以及选址和审批等程序。
3、了解公墓的运营过程与环节。
4、认识并了解绿色公墓和公墓管理现代化所包含的内容。☆关键词
公墓;公墓管理;绿色公墓;公墓现代化。
公墓——2007年5月14日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第十七条“公墓是依法设立的安葬遗体、骨灰或者安放骨灰的场所”明确了公墓的定义。而《新华词典》的解释是:公墓是规划出来供埋葬死者之用的土地。公墓反映地理条件、宗教信仰、社会观念以及美学和卫生上的考虑,有时因陋就简,有时富丽堂皇,甚至超过生者的居住区。公墓主要是指人去世后,将遗体或骨灰式遗物统一集中到一个统一的地点。这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和进步。其大致分为如下类型:
1.皇陵园:皇陵园是中国几千年来古代,封建传统专制的历史产物,它主要是以权利而形成。安葬皇帝及其国君地方。
2.纪念性公墓:它是指烈士陵园或因某一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安葬或纪念地方。比如: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死难者纪念墓、唐山大地震死难纪念墓地(灾难)等等。
3.普通公众公墓:是指安葬社会各界群众去世的地方,一般以安葬骨灰为主,安葬遗体的公墓主要是未实行火葬的地区。
4.特色公墓:因信仰不同,尊重宗教,民族差异等形成的陵园,以安葬和纪念各自主体的陵园。比如:回民公墓(墓地)、公墓等等。
5公益性公墓:主要是广大农村地区设立的集中安葬骨灰的地方,没有专人管理。
公墓管理——广义的公墓管理是指国家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来指导、规范、监督公墓的营建和使用活动。狭义的公墓管理是指公墓服务机构的内部管理,即为使公墓建造、维护、经营、服务、人力、财务等各种业务,能按预定目标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所进行的系列管理、运营的活动。
公墓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地组织人力资源,使供、产、销、服务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人、财、物各种要素合理结合,充分利用,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 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物质的和精神的。
绿色公墓——绿色公墓源于绿色殡葬,绿色殡葬就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设施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以促进殡葬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殡葬综合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殡葬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殡葬模式。“绿色殡葬把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殡葬改革之中,是在“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势下殡葬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也是中国殡葬改革的正确方向,这也决定了公墓要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景观建设,坚持走生态化和艺术化的道路。
公墓现代化——是指以现代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为宗旨,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使公墓的硬件与软件管理,走向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管理的活动过程。
第一节
公墓的产生与演变
一、中国的墓葬制度
二、公墓的发展历程
㈠从商朝“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变 ㈡现代公墓的产生与发展 ㈢我国现代公墓的种类
三、公墓的功能
㈠安葬、祭奠的实物形态 ㈡寄托哀思与怀念 ㈢生态旅游功能 ㈣文化教育功能
第二节
公墓管理的法规
从国务院办公厅到省政府、省民政厅、石家庄市政府和市民政局下发关于公墓管理的文件、通知、法规有上百件。现行的主要法规、规章有:
《殡葬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25号); 《河北省殡葬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12号); 《公墓管理暂行办法》(民政部民事发[1992]24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8]25号);
《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公墓管理的通知》(冀办字[2001]96号);
《河北省公墓建设规划》(冀民[2000]151号); 《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一是公墓的性质(不是殡葬改革方向和目的),只是一个过渡。周恩来总理说:“从土葬到火葬是一次革命,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又是一次革命”。1992年8月民政部《公墓管理办法》第三条指出:“公墓是为城乡居民提供安葬骨灰和遗体的公共设施。公墓分为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经营性公墓是为城镇居民提供骨灰或遗体安葬实行有偿服务的公共墓地,属于第三产业”。
二是关于公墓建设的控制:1998年5月(国办发[1998]2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的意见》指出:“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要根据《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公墓建设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审批,报民政部备案。„„·火化区的公墓是实现阶段处理 指导意见》(民发[2009]170号)。
骨灰的过渡形式,不是我国殡葬改革的方向,因此,要严格限制其发展.今后,各地民政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殡葬管理条刘》的规定和公墓建设规划,从严审批兴建公墓”。
三是公墓的选址:民政部1992年8月颁布的《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建立公墓应当选用荒山脊地,不得占用耕地,不得建在风景名胜区和水库、湖泊、河流的堤坝以及铁路、公路两侧”。
四是关于公墓的审批。1997年7月国务院总理令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建设公墓,经县级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五是公墓规划:2004年12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冀民[2004]134号《河北省殡葬设施建设规划》——《河北省殡葬文件汇编》87页。第三条第二款指出:“本规划出台前已批营批建的公墓列入规划,尚未建有经营性公墓但有殡仪馆(火葬场)建设规划的设区市、县(市、区)允许建一处公墓。
根据上述政策石家庄市已建公墓有双凤山陵园(所在位置鹿泉市抬头村)、燕赵龙凤陵园(所在位置鹿泉市山尹村乡东郭村)、正定县常山陵园(所在位置正定县小孙村)、平山县古中山陵园(所在位置上三汲乡访驾庄村)共4个,短时期内不可能再批建公墓。
六是公墓建设的规模:冀民[2004]134号《河北省殡葬设施建设规划》——《河北省殡葬文件汇编》88页倒数第三行:
墓穴式公墓为每10万城镇人口不超过30亩(人口数10 万×死亡率6‟×购买率20%×使用年限20年×到期继续使用系数1.5×每墓占地面积2平方米/667+办公绿化交通机动区),格位式公墓骨灰安放量不超过3000个(人口数10万×死亡率6‟×购买率20%×使用年限20年+机动数量)。同时考虑公墓之间的合理布局,公墓之间的距离不少于10公里,以避免重复建设”。
七是墓穴面积和墓碑规格:
墓穴面积:省民政厅、物价局、土地管理局冀民民[1994]18号规定:单穴(葬一具骨灰)0.6平方米,双穴(葬两具以上骨灰)1.2平方米以内。到了1998年国办发[1998]25号文件第二项第二条规定:“今后埋葬骨灰的单人墓或者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一平方米。„„.墓地和骨灰存放格位的使用年限原则上以20年为一个周期”。
墓碑规格:省民政厅、物价局、土地管理局冀民民[1994]18号规定“凡在公墓内立碑为志,为国内公民服务的墓区,碑高不超过0.8平方米,碑露地面部分的面积不得超过0.4平方米,„„.”。
八是收费管理:冀价行费字[2005]第38号《河北省殡葬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殡葬文件汇编》“第七条公墓收费的管理。
公墓是指为公民死亡后提供骨灰和遗体安放、安葬的设施。公墓收费是指殡葬单位在遗体安放、安葬过程中提供有偿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其收费周期为20年。为农村村民„公益性„不得对外„。
㈠按照民政部门殡葬设施规划,经民政部或省级民政部门批准建立为公民提供有偿服务的公墓,其收费管理办法由 省级物价部门统一制定。
㈡公墓收费分为基本项目收费和特需服务项目收费。基本项目收费包括:土地租赁费、墓地(墓穴、骨灰存放格位)、管理费、墓地工程费、墓地养护和绿化费。公墓特需服务收费是指在安葬过程中应丧主的要求提供的特殊服务项目,其收费管理方式同于殡葬特需服务收费的管理。(特需殡葬服务项目由殡葬服务单位向当地民政主管部门提出,经民政部门会同当地物价部门核准立项,其收费标准由殡葬服务单位根据服务成本自行制定,报当地物价、民政部门备案。严禁以特需服务为名,变相分解收费项目、变相提高收费标准)。
㈢省属公墓的收费标准由省级物价部门核定,市、县所属公墓的收费标准由设区市(扩权县)物价部门按照省定颁发核定并报省级物价部门备案后执行”。
九是公墓销售:国办发[1998]25号规定:公墓要凭用户出具的火化证明(火葬区)或死亡证明(土葬区),提供或出售墓穴和骨灰存放格位,使用规范的安葬、安放凭证。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买卖骨灰存放格位行为的效力问题的答复(2001年7月9日法研[2001]52号):“公墓内用于存放死者骨灰的格位,具有特殊用途,是国家特别管理的设施。除凭火化证明、死亡证明或者为自用目的购买的骨灰存放格位外,其它买卖骨灰存放格位的活动违反了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及其它有关规定,属无效民事行为”。《河北省殡葬法规汇编》第35页。
冀民[2001]19号《关于进一步规范经营性公墓经营方式的通知》对销售方式明确规定:“经营性公墓只能凭火化证、死亡证销售墓穴或骨灰存放格位,坚决禁止以升值为诱饵误 导群众批量购买的销售行为”。
十是实行年检制度:冀民[2006]89号制订了《河北省经营性公墓年检暂行办法》——《河北省殡葬文件汇编》178页。该办法规定:由省民政厅组织进行年检,其程序为:⑴、省厅下发通知;⑵、公墓按通知填写年检审批表当中的自查表,有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⑶由省厅组成年检小组,通过明察暗访、听取汇报和实地察看等方法,对全省经营性公墓逐一检查;⑷在实地察看的基础上,由省厅组成的年检小组对年检审批表中的年检评分表进行打分。
也可以由省民政厅委托社区的市民政局进行年检。年检需要准备的材料:
⑴、《公墓年检审批表》一式三份; ⑵、经营性公墓总结; ⑶、《公墓经营许可证》正、副本; ⑷、工商部门颁发的经营证照;
⑸、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许可证》和收费标准; ⑹、会计结算报表; ⑺、其它需要提供的材料。
另外还制定了年检的具体内容和打分标准。
十一业务事故处理。冀民[2003]32号《河北省殡仪馆公墓业务事故处理暂行办法》——《河北省殡葬文件汇编》71页。
该办法将殡仪馆和公墓的业务事故定性为:在殡殓、火化、骨灰存放等业务中,因殡葬单位有明显过失,造成丧事承办人经济、精神损失的事故;并将事故分为三级——一级事故为未经丧事承办人同意提前将尸体火化;二级事故为— —因殡葬单位保管不当,尸体发生肢体和器官严重损坏或高度腐烂;三级事故为——骨灰失窃、骨灰发生错误、接运尸体发生错误、错认尸体造成火化错误、错认尸体造成更衣错误、礼厅班次重复出租、尸体损坏等。
该规定还明确规定:一级事故赔偿5000元;二级事故赔偿3000元;三级事故赔偿中骨灰失窃和错认尸体火化赔偿3000元,骨灰发生错误赔偿1000元。
同时指出了哪些情况不属于业务事故。
★
2009年的12月3日民政部(民发[2009]170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第3页、第5页)。
第三节
公墓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公墓的定位
二、公墓的骨灰处理多样化
三、绿色公墓——公墓发展的新趋势
四、公墓管理的现代化 ㈠、公墓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1、管理理论的现代化;
2、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3、管理机构的现代化;
4、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5、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6、管理人员的现代化。㈡、实现公墓管理现代化的途径
1、树立全新的管理思想;
2、组建全新的公墓管理机构;
3、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4、提高公墓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本章总结
1、法规——了解国家和省、市对公墓管理的一般政策法规。
2、知识——了解中国的墓葬制度及其发展、公墓发展的新趋势。
3、能力——理解公墓的价值与功能,熟知公墓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4、情感——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墓管理理念。
7.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篇七
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课时:4课时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了解妇女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如妇女社会工作的缘起、内容等。教学重点:妇女社会工作的界定和价值原则。
教学难点:对中国的妇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探索与反思。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与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妇女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缘起
一、社会工作的兴起
二、妇女自身的觉醒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工作的兴起
(一)社会发展与社会工作的产生
1、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一开始就是以明确的社会问题解决为导向,以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为主要出发点。
2、当代中国迎来了一个社会工作大发展的绝佳时机,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极好的大发展时期,但社会问题的大量涌现使弱势群体不断大量滋生,传统政府已经无法全面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的产生就成为必然。
第二、社会的大发展为社会积聚了大量的物质财富,雄厚的资本是专业社会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目前,上海的司法社会工作发展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这种操作方式来实现的,社工人均每年四到六万元的经费配备其实是很大的一笔支出,没有足够的财力,政府很难购买得起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这也是为什么专业社会工作往往最先产生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一个有力解释。
第三、小政府大社会已经不再仅仅是学院中流行的一个抽象理念,而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个实践行为,当代中国对法制政府、阳光政府的倡导和推行进一步推动了政府的观念转变,明确了政府的职能定位,确立了政府的服务方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的推行为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
第四、当代中国执政党理念的转换,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树立,这些基本原则都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和理念根本契合。
第五、政治的昌明、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整体社会格局的良性变动,民主、自由、平等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个人法权意识和主体地位的凸现也刺激了对社会工作的社会需求。
(二)社会工作的时代性内涵
1、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协助个人调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既反映了社会工作的独特方法,同时,也揭示了案主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2、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发挥个人潜能,增进社会福利。对个人潜能的强调是社会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这代表着社会工作对人所抱持的一种积极的、开放的乐观态度。
3、社会工作的承办主体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社会组织,甚至还可以是个人。
4、社会工作具有强烈的社会问题导向性,而一个社会中的问题更多地具有的特征是历史性和现实性,所以,社会工作始终是一项历史性和现实性都很强的学科和职业。
(三)社会工作的现实功能
1、对弱势群体的补充功能。
2、对正常群体的强化功能。
3、对强势群体的发展功能。
二、妇女自身的觉醒
(一)女性问题的公共化(扩展)
大量的妇女走出了家门参与到了社会化大生产之中。这一方面促进了男女的真正平等,但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大量女性问题的产生,与传统妇女问题比较起来,当代妇女问题不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而且,这些问题更多地体现为公共问题,比如女性的教育问题、就业问题、退休问题、婚外性关系问题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影响到了女性自身的发展,而且,进一步影响到了男性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和谐。
(二)女性问题的差异性
根据女性主义的研究,与男性比较起来,女性发出的是不同的声音,女性展示的是不同的形象,女性遭遇的是不同于男性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够简单地以男性的眼光来审视女性,不能够用在男性中证明成功的方法来处理女性的问题,而应该开发出专属于女性的工作理念、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
(三)妇联工作的局限性
妇女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层次性特征,而且,妇女自身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样,所有这一切都使传统的带有强烈行政色彩的妇联感到极不适应,无法真正满足妇女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四)性别意识的主流化(扩展)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深入发展,性别问题越来越凸显了出来,人们发现性别差异在案主问题的成因及表征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相应地,在具体介入方法上性别的差异也越来越不容忽视。
比如工作平权方面,就拿我工作的环境来讲,女学生毕业找工作,明显会遇到性别歧视。有的单位过来招人,明文规定要男的,不要女的。它是违背性别平等法律的,是不是?可是,实践上就这样做,而且很少人去管。
大学毕业生来讲,男孩的机会显然比女孩的多。很多女孩,也只是默默忍受,自己撑过去。这个社会没有一种气候让她觉得,这种情形是可以挑战、可以去改变的。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工作的二重性
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发展的专业性和政治性。
社会工作不仅仅是解决社会特定成员的问题,而且更多的是与执政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密切结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社会工作成为我国构陷社会正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的这个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工作已经成了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相应地,构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自然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二)妇联系统的要求
在妇联系统建立专业的妇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
妇联本质上不是公务员序列,而是群团组织,因此,政府的后退意味着妇联的必然前移。但是长期以来,妇联系统更多地被行政化,更主要地是借助行政化力量和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解决妇女问题。这种思路在当今社会逐渐被淘汰,这是因为妇女群体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常态化,这是传统妇联系统所无法真正面对和彻底解决的,而社会工作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专业的妇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
【妇联】——(全称)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争取妇女解放而联合起来的中国各族各界妇女的群众组织。成立于1949年3月,1978年正式定名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它的基本职能是:团结、动员广大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促进男女平等。除此之外还关注儿童问题。
妇女联合会实行地方组织和团体会员相结合的组织制度。按照国家的行政区划建立地方各级组织。它的全国和地方各级领导机构,由全国和地方各级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机关和事业单位建立妇女委员会,厂矿企业的基层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及其以上各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均是妇女联合会的团体会员。其他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妇女团体,各行业妇女自愿组织的为社会、妇女服务的协会、联谊会、宗教团体和其他群众团体的妇女组织,自愿申请,经全国妇女联合会或当地妇女联合会同意,可作为妇女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第十届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全国妇联主席。)
名誉主席:彭佩云 陈慕华 妇联的主要活动: 救助失学女童的“春蕾计划” 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加全国妇联倡导的“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双学双比)的竞赛活动
“巾帼建功”活动中,城镇妇女职工围绕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文化、技术和管理水平。
彭佩云——1929年12月生,湖南浏阳人,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1月参加工作,1947到1949年在清华大学社会系毕业,大学文化。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佩云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的妻子。
陈慕华,1921年6月生,女,浙江青田人。1971年后,历任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国务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国银行董事会名誉董事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1988年后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是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邓颖超(首任妇联主席)、康克清(朱德夫人)
雷洁琼
雷洁琼教授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她一生崇尚教育事业,一直以身为教师而自豪。自20世纪30年代初学成归国始,她以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为自己专业,在中国教育领域辛勤耕耘长达七十余年,亦可以说是硕果累累。雷洁琼还长期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领导人。
求学:雷洁琼1924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学习,1931年在南加州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学位。同年返国,在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中间,1945年12月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1946年重返北平燕京大学任社会学系教授。解放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曾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
从1985年到1993 年,雷洁琼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和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以91岁高龄飞抵香港出席政权交接仪式,亲历这一民族盛事、世纪庆典。在雷洁琼的学术研究中,妇女及婚姻家庭问题是处于首位的。她在1983年就指出“民政工作是社会工作”,之后又发展为“民政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著名观点。
何鲁丽,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红十字总会名誉副会长,中国慈善协会副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长。1986年4月加入民革。
吴仪:
2002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
2003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同年4月23日兼任新成立的国务院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总指挥。
4月26日兼任卫生部部长(至2005年4月)。2004年2月任新成立的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主任。
第二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妇女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妇女工作和妇女社会工作的区别:
第一、从工作主体来说,妇女社会工作的主体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更多是非官方的民间组织;而妇女工作的工作主体目前在我国则主要是各级妇联和妇委会,而她们更多地隶属于官方或半官方组织。
第二、从工作方法上来看,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主要是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如个案、小组、社区以及政策倡导等,更多地是自下而上的;而妇女工作的方法则更多地是行政性的或半行政性的,更多地是自上而下的。
第三、从工作对象来看,妇女社会工作并不仅仅止于弱势妇女群体,同时,还包括了常态妇女群体以及优势妇女群体;而妇女工作尽管在对象上强调为全体妇女服务,但事实上则更多地是为弱势妇女群体服务。
第四、从工作目标上来讲,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更多地被划分为治疗、预防和发展三重相互关联同时又相互递进的目标体系;而妇女工作的目标则相对显得割裂,并且,更多地停留在为弱势妇女群体进行保护、支持和维权之上。
第五、从工作范畴上来看,妇女工作是一个全称概念,而妇女社会工作则是一个单称概念,妇女社会工作隶属于广义的妇女工作。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界定
妇女社会工作是以妇女为案主而进行的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换句话说,妇女社会工作是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对妇女进行服务的活动。妇女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提高妇女能力,赋权于妇女,整合妇女服务资源,从而帮助妇女完善自我,获得社会发展,并推动社会公正。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
(一)妇女
不仅仅包括弱势女性,社会工作是问题取向的,而不是人群取向的。因此几乎每个妇女都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被卷入社会问题中。区别就在于弱势女性面临更多的是生存性问题,比如下岗女工;而强势女性则更多的遭遇的是发展性问题,比如白领的权利诉求和压力缓解等。
(二)家庭儿童
儿童:由于历史原因和生理原因,儿童的生育、抚养、教育等问题更多是与妇女紧密相连的,因此,妇女社会工作很重要的服务内容就是关于儿童。
家庭:目前男女的社会分工更多地还是建立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基础上,妇女更多地市和家庭连接在一起,家庭构成了妇女非常重要的成长环境。
(三)男性
女人不能离开男人而独立存在。
(四)社会
妇女的问题不能够简单还原为妇女自身的问题,妇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源于男权社会的性别歧视,是社会问题。在妇女社会工作领域,“个人的就是政治的”构成了最核心的理论导向,这意味着妇女的问题并非妇女自身所导致,而是由于不平等的男权社会压迫,因此,妇女问题的阵阵解决必然建立在对男权社会的批判与男女平权社会的重建上。
三、妇女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妇女所遭遇的问题也主要表现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这两个领域就构成了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实务领域。
(一)公共领域
1、社会主流价值观
传统观念中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现代观念如何?提问,大家对男女平等怎么看待?比如工作上女性是不是应该同男性一样享受平等的权利?
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发布了一份全球男女平等情况的调查报告。其调查结果发人思考:和西方社会相比,我们是不是更为陈旧,他们是不是更为宽容?不妨对比一下中美两国的情况。
数据表明,男女平等的观念在中美两国都有很高的支持度,各有95%、97%的中美受访者认为女性应该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对于女性是否应该工作,两国的态度也高度一致,都有97%的人表态支持。但在问及如果经济情况不佳、工作机会短缺,男性是否应该拥有优先权时,两国的态度开始分裂。有73%的中国人认为,男性应该优先保障,持相同观点的美国人却只有14%。此外,另一个教育问题也成了分水岭:大学教育是否对男孩比对女孩更加重要?有近半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更加重要”,但有高达83%的美国人对此明确反对。
通过这个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再某种程度上重新审视国人对待男女平等问题的真正状况。国人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伪平等。表面上支持男女平等,男性女性应该享受同样的权利,但是真正的或者说完全的对待男女平等问题的态度是:“如果机会足够多,男女可以平等共享,但一到机会有限的关键时刻,男性就应该有优先权。这种思想观念,不得不承认,还是一种“伪”平等。”
比如说今年引起国人最大共鸣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唐山大地震》上映之后,叫座之余,也有不少的批评声音。有学者指出,陈旧的男性中心论贯穿影片始终。从双胞胎姐弟争一个西红柿,到母亲救姐姐、还是救弟弟的纠结决定,再到姐姐远嫁他国、投奔较为宽容的西方男性,这些,无不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还是国人的主流。也有网友评论说,中国人的重男轻女,可能平时并不明显,但一到关键时刻就显露无遗。
2、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以及评估者主要还是由男性组成,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目前的社会政策带有某种程度上的男性主义色彩以及歧视女性的特征,比如男女不同年龄退休。
3、政治制度
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娜·波伏娃有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在父权制社会中,女人永远是“第二性”。
4、经济制度
5、教育制度
男性中心论在人类历史上有几千年的沿革,各国都不例外。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认识到这是陈规陋习,不仅关系人权,还影响到经济发展,必须改变。但因为历史传统、重视程度以及措施力度不尽相同,各国的现况也参差不齐。中国女性在近代获得了巨大的解放,拥有了工作权,也有了受教育的权力。但现实情况是,对这两个权力的保障都并不到位,不可否认,工作场合的性别歧视是普遍存在的,女童失学问题(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令人堪忧。要彻底革除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必须要在这两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个是工作领域:在国家层面加强立法、禁止工作场合的性别歧视。1964年,美国将反对性别歧视纳入了民权法案。其后第一宗诉讼来自美国空姐。当时的美国航空公司规定,空姐必须是“25岁以下、未婚”,还有若干关于身高体重的要求和标准,这和今日中国的航空服务业何其相似。在1964年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航空公司的高管振振有词:雇用年轻的未婚女性,是商业竞争的需要,因为乘客喜欢看到漂亮的空姐给他们递饮料、点烟。众议员玛撒格里菲思(Martha Griffiths)是性别歧视入法的主要推动者,她公然发问:你是经营妓院,还是经营航空公司?此后,对话基调急转之下,航空公司很快败诉,美国航空业随后涌现了大批的“空奶”和“空哥”。1965年,美国联邦政府又成立了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专司职场的岐视,工作场合的性别歧视随之锐减。
二是家庭层面不重男轻女,给予儿童平等的教育机会。1970年,美国的大学毕业生中,女性只占36%,近几十年来,由于观念普及、措施得力,这个比例在一直上升,2007年全美大学毕业生中女性已达53.5%,超过男性7个百分点,硕士毕业生中的女性比例则更高。由于教育情况的改善,女性的发展机会不断增加,目前,美国女性已占劳动大军的“半边天”以上。统计数据还表明,截至2007年,大部分美国家庭都是妻子学历较高,还有22%的家庭,妻子的收入高出了丈夫。由于这种新格局,女性的家庭地位也大大提升,拥有了更多的决策权,男性则开始承担更多的家务。这个势头被社会学家称之为“角色反转”,引起了学术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当然,美国的男女平等现况也不尽如人意。当前的最大问题是两性薪酬差距过大。70年代,美国女性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甚至比男性高中生还要低,虽然近年来其工资增幅较男性快,但目前还有30%左右的差距。
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还表明,53%的中国受访者认为,男女平等的措施已经到位,对现况感到满意,不少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中国持基本相同的观点。相比之下,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反而对两性平等的现况越不满意。例如,美英法德等国家,均有比较健全的男女平等立法,但分别有63%到82%的公众抱怨做得不够、还需改善。专家解释说,这正是因为在男性占绝对主导的社会,女性还没有机会发起质疑和挑战。也正是由于缺乏质疑和挑战,满足现状,中国的文艺作品才会不自觉地频频流露“丰富”的男性中心主义,这也证明,中国的男女平等工作确实还任重道远。
6、大众传媒
尽管今天的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等各方面皆有跨时代的进步,唯独在大众传媒中,女性的形象与角色,仍然处于被异化状况。
布尔迪厄指出,“电视不利于表达思想,它必须在‘固有思维’的轨道上运作”,“思想的颠覆性沉沦于老生常谈之中。说到底,电视不过是提供了一种消化过的食品和预先形成的想法。”不仅电视如此,大众传媒因其具有强大的力量而被主流权力阶层视为巩固原有的社会文化秩序的手段。这种手段对人的影响并不是强制性的、表层的、外在的,而是非强制性的、内在的、深层的。
(二)私人领域
1、自我价值观
我们过去的历史由男性掌握书写权,很长一段时间女性不被允许进入到公共领域。所以,历史上女性的成就不如男性,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家庭里和教育上,很多女孩从小被培养的一个人生终极目标,是要找到一个好丈夫,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然后当个贤妻良母,一个支持的角色。可是很多男孩呢,从小可能是要叫你往前冲,必须功成名就,这样一个成就需求导向的教育方式。男人的理想是什么?
大多数男人的理想是:有---美国的公司;日本的老婆;澳洲的房子;德国的汽车;法国的时装;瑞士的存款;英国的地位。 男人最低的生活理想是:农妇、山泉、有点田!女人的理想是什么? 一般女人理想是:
1.不用怎么辛苦,都有很多很多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2.脸蛋永远像18岁的脸蛋,身材永远该凸就凸,该凹就凹,该翘就翘。3.有一个温馨浪漫的家,包括对她一心一意的老公,可爱懂事的孩子。4.除了有一个男人陪她白头偕老之外,还有很多个她喜欢的男人围着她转。5.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能够为自己做决定。 比较前卫一点的女人的理想是:
三围魔鬼化。收入白领化。家务甩手化。爱情小说化。情调小资化。购物疯狂化。情人规模化。老公奴隶化。
即便是那些所谓的女强人型的人,在讲男女平等的时候,女性往往想到的是以男性为标尺去定义这样一个概念,究其本质,不还是首先承认了男性的标准高于女性,男性优于女性么,不然干吗以男性为标尺,用男性的标准来定义平等?
2、美丽牢笼:最为突出的就是女性对于生理身体的过度关注,这主要体现在女性对美丽的病理化追求。
3、婚姻的梯度效应:主要指的是在婚姻中男女地位、权力的阶梯差异,具体表现在目前的婚姻组配中一般是男性高于女性。
4、家庭权力
5、家庭暴力: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以及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都在其列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九成受害者是女性
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法》。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规范仍然散见于宪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等部门法之中。
四、妇女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
妇女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确立主要涉及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社会工作本身的普适性目标;第二是妇女群体本身的服务目标。
(一)普适性的目标:治疗、预防、发展。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赋义、赋权、赋能。
(三)妇女社会工作具体服务过程中目标:
第一目标:增强人们的问题解决、应对和成长能力。
第二目标:把人与能向他们提供资源、服务和机会的系统连接起来。
第三目标:促进能向人们提供资源与服务的系统进行有效的和人道的运作。第四目标:形成并改善社会政策。
第五目标:促进人类福利,减少贫困、压迫和其他形式的社会不公平。
第六目标:通过倡导和促进社会和经济公正的社会或者政治行动来追求合适的政策、服务和资源。
第七目标:发展和使用提升社会工作实务的研究、知识和技巧。第八目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发展和运用实务。
第三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价值原则
一、妇女社会工作价值:社会工作的普适价值观
二、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
1、性别的双重视角
性别双重视角是指我们在性别观点上应该坚持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并重的双重观点,妇女的问题本质上是性别的问题。
实际上这种区分本身就在告诉我们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定的。
现在,我们在观念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个是传统生活中人们主要关注生理性别,认为女性的问题源于天生,导致了将妇女的社会问题错误地还原为生理问题;
传统文化中男女有别。有些人主张说“男主外,女主内”“女人就是不如男人”,比如说,即便做家务、做饭,真正的大厨不还是男人嘛。甚至在至今的像数学、科学、艺术等诸领域,女性的表现的确不如男性。
这个“男女有别”,它的根源是性别歧视,把女性的问题归结于天生的生理问题。所谓“女性不如男性”等说法,在我看来,很大程度根源于过去男女在教育机会和其他资源上的不平等。如果给女孩一个平等的机会的话,女性未必比男性差。现在在一些领域,很多女孩对男孩来讲是很具有优势的,甚至于出现所谓“阴盛阳衰”的情形。所以有些人反而在讲,要保障男性名额了。
性别歧视在我们社会中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些并没有被意识到,更没有受到批判。有比较好表现的那些女性,时常受到这种性别歧视文化的干扰。比如说,在校园里有个笑话,“女博士”被看做是第三种人,灭绝师太般的人物。后来又一个延伸的笑话说,校园里面有四种人:一种是女学生,一种是男学生,第三种是女博士,第四种是敢娶女博士的人。女性如果成绩表现好,学识上有所长进、有所成就,你不肯定她、鼓励她,尊重她的成就,反而拿这些言辞去讥笑她,或者去压抑她!女性在社会上好不容易有一些成就,靠自己的努力有一些成就,然后你又冠上一个“女强人”。女强人这个词本身本来没有什么不对,但我们都知道这背后的潜台词或者说隐文本是:这个女人不具有女性的一些更好的特质,在婚恋市场上是一个不适宜的对象,也就是说属于小生怕怕,男见了要躲的这种女人„„
你想想看,不管从灭绝师太,第三种人,第四种人,再到“女强人”,这些都是带有负面意味、压抑性的词语。我们社会有太多的环环节节在贬抑女性,它们有时候形成一种流行话语去压抑女性出头,或者蔑视她们的成就。
另外一个方面,当代女性主义则过度强调社会性别的决定性作用,导致了将妇女的复杂的问题简单归结为文化决定论的错误。双重性别观的引入可以给我们观察妇女问题提供一个更加科学而全面的视角。
2、个人的就是社会的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在于解释妇女的问题尽管表现为妇女个体困境,但事实上,个别妇女的问题往往是会造成的,因此,对妇女问题的根本性的解决应该从社会本身结构性的改变入手。
3、强化性别意识敏感度
中国女性的社会性别敏感度弱于西方女性。在男权话语环境之中长大的女孩,将会在内心深处的认知结构中自觉认同男权话语为她设定的女性角色。她唯一的主体性就在于把这一角色扮演得更好,而不是发现她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她”或是传统式的贤妻良母,或是现代式的漂亮花瓶。大多数女性在此樊篱中生存而很少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几千年形成的“集体无意识”麻痹了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钝化了女性的生命感觉,并且代代传承,对既有的不公平的两性秩序不仅毫无批判力,而且客观上起了维护和保护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女人”成为“人”的最大障碍不在于异性的压迫,而在于同性的麻木,倘若女性主体意识不能真正觉醒,女性解放仍将是漫长而艰辛的。
4、女性为本
我们所倡导的女性为本并不是以女性中心主义来取代男性中心主义,而是在具体过程中,更多地以女性为本,突出女性意识,强调从女性出发,注重为女性服务,最终达到女性的觉醒与发展。
5、强调关系
对妇女提供的服务从关系的建立、修复和重构入手,效果更好。
6、尊重差异
认识到男性与女性的差异;
我国建国后的口号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那时候女人干着跟男人一样的工作,穿着跟男人一样的蓝色、灰色、黑色的衣服。在这里,“都一样”意味着男女有平等的权力,做同样的工作,无性别差异。一方面,它具有进步意义,把妇女从五千年来的封建压迫中解脱出来,使妇女走出家门,走上工作岗位。把妇女解放的口号纳入中国政治话语的主流,推动了中国妇女的发展进步。但是另一方面,放弃性别观念,到文化大革命时发展成了全盘男性化,这实质是一种无性别差异的思维方式,忽视了女性的特殊性。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漠视性别的差异的现象。
也要认识到女性和女性内部之间的差异,认识到女性自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意味着妇女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提供妇女的个别性特征和差异性诉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而介入方法。
7、追求平等
8、立足社会
第四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探索
一、西方女性社会工作服务
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的发展特征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女性主义为本
西方国家的女性社会工作服务在理论上主要是以女性主义为指导,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不同,女性主义本质上就是一个西方的产物。
2、理论先于实践
西方国家的妇女社会工作首先是源自于女性主义的倡导,这意味着西方国家的妇女社会工作首先是因为女性主义在理论上进行大力鼓吹,然后,才进一步应用到了现实实践之中。
3、政治诉求为主
因为西方国家的妇女社会工作主要是以女性主义为理论指导,而女性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街头运动所演化出来的政治理论,所以,政治的诉求在女性主义运动中表现得非常强烈,这个特征不可避免地体现在了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中。
4、个人主义为本
西方国家的价值本位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更加注重的是个体的自我实现,这种价值观体现到社会工作中非常明显,妇女社会工作在西方同样更多地是以个体的自我诉求为主导。
5、性别叠加阶级和种族、年龄和性向
性别的问题最初也是从西方国家被发掘出来,并逐渐进入社会主流,不过,西方国家对性别问题的发现主要还是在女性主义的背景之下,相应地,性别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目前的主流社会学中,性别已经和阶级以及种族三者相互叠加起来,共同构成了对人类群体分化和不平等的主要分析范畴。
6、权力为本
因为女性主义的政治色彩,因为女性主义的政治诉求,所以,政治始终是女性主义的关注核心,而权力又进一步构成了政治的核心,所以,在妇女社会工作中,权力理所当然地形成了社会工作的努力目标。
7、自下而上
西方社会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决定了西方国家中政府与社会的微妙关系,公民社会的逐步成熟同样带来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再调整,大体来说,西方国家市民的自觉自发程度相对较高,自我权利意识相对较强,因此,自下而上的发展态势就成了西方妇女社会工作的一个突出特征。
8、激进革命
西方女性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比较激进的派别,这必然给妇女社会工作添加上了激进的特色,这种激进同样也影响到了西方妇女社会工作的方式和策略选择,比如社会行动,这常常构成非常具有西方特色的介入方式。
9、男性主义觉醒
西方女性主义的深入发展还带了一个副产品:男性主义的觉醒。男性主义的兴起一方面源自于许多男性不满女性主义对男性形象的激进批判;另一方面,男性主义的产生更主要的还在于男性群体开始了对自身的深入反思,发现了更多男性的特质和问题。妇女问题的解决毕竟离不开男性的参与。
男女平等的问题绝对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历史上,东西方妇女都曾是男性奴役对象。甚至在这一点上西方更甚于我们国家。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对女性有两个重大的负面评价:第一是将女性视为万恶之源。在《圣经》的《创世纪》中,可以找到“厌女症”的根源,即认为人类最初的堕落是因为夏娃偷吃禁果所致,她是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罪魁祸首。对女性的第二个负面评价是——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她存在的理由是给男人作伴,上帝造女人,仅仅因为那个男人“独居不好”。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都曾有过贬低女性的言辞。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之为女性是由于某种优良品质的缺乏。”毕达哥拉斯则说:“世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夏娃对亚当说:“上帝是你的法则,而你是我的法则。”尼采则将女人的一切归于生育:“我但愿男人和女人是如此:男人适于战争,女人适于生育。”他还说,“女人身上藏着一个奴隶与一个暴君。”此外,卢梭、叔本华等人均对女性有贬抑甚至污辱性的言辞。
在中国,妇女的地位同样十分低下。对女性的传统贬仰是通过话语方式(如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束胸裹脚等),使女人不由自主地被纳入父系社会秩序(人伦)中,父系社会以“家”为核心对女性进行统治和监控:“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礼记·效特性》);“夫者妻之天”(《仪礼·丧服传》);“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阁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礼记·内则》)礼教是由家庭秩序衍生而出的,它对女子的控制更甚于男子。东方传统文化讲究阴阳调和,少有厌女症和仇视女性的倾向,而西方文化中却有强调二者之间矛盾的意味。正因为西方女性受压迫较深,反抗也更为剧烈。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到“后现代女权主义”,西方女权运动已经历数十年风雨的洗礼,这也是西方女性性别意识敏感度较高的原因。
二、我国妇女社会工作的反思
在中国,最早为妇女争取权力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先驱(多为男性)是以妇女问题为突破口来提倡个人权力的。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更是在公民权、政治参与、就业、教育、工资等领域让妇女拥有与男人同等的权力。如果说,西方女性现在拥有的权力是经过不懈斗争赢得的,那么中国女性的权力则是被赐予的,难以引发女性性别意识与女性群体意识的自觉。
1、马克思主义为本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妇女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开展,主要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实践先于理论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总体态势目前主要呈现为实践先行,实践倒逼理论的尴尬局面,妇女社会工作亦是如此,目前为止,妇女社会工作在我国缺乏足够的理论建构,而妇女社会工作的实践运动已经开始。
3、行政诉求
目前的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政府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因此,整个社会工作更多地受到了行政的影响,妇女社会工作同样逃不脱这个宿命,行政化的色彩是妇女社会工作乃至几乎所有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基本底色。
4、集体主义为本
5、性别淹没于群体和政治
在西方国家,性别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范畴和斗争武器,而在我国,性别依然不是一个主流范畴,性别的问题更多地淹没在其他公共需求和宏大叙事之中。性别的敏感度依然非常薄弱,妇女自身觉醒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具有浓烈的革命意识、阶级意识,“男女平等”被理解成为“一切向男性看齐”,以男性为标准,将社会发展的目标替代妇女发展的总体目标,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替代了妇女发展中的问题。
实质上这是建立在强制的国家行政干预机制上的,国家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条文等强行使女性与男性毫无差别的等同,以男性的条件为等同“标准”。之所以要向男性看齐,归根结底还是认为男人强,女人弱,女人要想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就得向男性看齐,向男性学习。制定规则的是男性,拥有权力的是男性,拥有话语权的也是男性,一切都是从男性自身来出发考虑女性的问题。男性是社会的主体,是普遍的,是权力中心,女性是边缘群体,是以男性为主体的“他者”,没有话语权。这时的女性意识还处于无性别差异之下的盲视阶段。法国著名学者利奥塔认为:话语或叙述本身就表达了一种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秩序。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语言不仅是沟通手段,而且也是权力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秩序。它用自身来规定了一种互动双方的权力和社会关系。因此,话语权也体现了交流双方的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而父权制的特征之一就是男性拥有话语权,一切以男性为标准,女人只有少数或没有权力。这种一元的父权话语使得女性处于被主宰、被压迫的地位。
6、男性不自觉
妇女自身不觉醒,主要原因也在于传统社会男权意识的主导统治,这种深厚的传统不仅窒息了现代女性性别意识的苏醒,同样也寂灭了男性现代性别意识的觉醒,男女双双的不自觉构成了我国妇女社会工作的浓厚背景。
7、自上而下
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同样也阻碍了公民社会的成长,在这种强政府背景之下,社会工作的推动是以不同于西方的另外一条路径来沿革,这条路的主要方向就是自上而下。
8、保守改良
因为公民社会发育的滞后,所以,公民自身的权利意识觉醒程度明显不足,这进一步影响到了妇女社会工作目标的制定,相对来说,我国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更多地致力于问题解决以及支持性需求的满足,发展性乃至政治性诉求显失不足。
9、生活为本
正因为保守改良特色深重,所以,在具体服务内容上,我国妇女社会工作主要致力于现实生活问题,而不同于西方国家对于政治问题的过度热衷。
课外作业与练习:
1.查找资料了解目前妇女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情况。2.在网上查找有关妇女组织的机构状况与服务情况。
参考文献:
【消防工作概述】推荐阅读:
《消防大队工作总结》——消防队07-05
不断强化消防工作??营造和谐消防安全环境11-09
消防工作优点09-16
上半年消防工作总结和下半年消防工作计划08-10
县消防大队全力做好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工作10-02
消防安全保卫工作08-16
消防工作总结08-19
大队消防工作要点09-06
消防工作职责11-09
消防月工作计划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