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指示体会心得

2024-07-01

学习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指示体会心得(精选2篇)

1.学习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指示体会心得 篇一

学习第七个国家扶贫日重要指示心得 体会

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而言,贯彻落实这一决策部署,当坚定不移做到“五子”登科,顽强奋斗,攻坚克难,保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找准“穷根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功夫、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精准扶贫只有摸到“穷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拔除“穷根”。广大扶贫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以“挂图作战”精准锁定扶贫对象,把准贫困户的脉,深入分析致贫“病根”,科学制定贫困户脱贫规划和计划,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式,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张贴“作战图”,制定“施工图”,列出脱贫攻坚工作清单,倒排工期,逐项销号,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的目标任务。

开对“药方子”。到 2020 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面对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一线扶贫干部要善于当好“全科医生”,给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号准脉、找准病的基础上,开对药方。对“体虚”的,要及时把“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的党员干部选派或补充到脱贫攻坚第一线,给基层“补气”;对“贫血”的,侧重于增强扶贫对象自身的“造血”功能;对“腿软”的,则多开“补钙”的维生素……要聚焦问题、分类管理,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精准性的发展规划和帮扶计划,多措并举,精准发力。

趟出“新路子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倒计时。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坚定必胜信念,更要运用创新思维,趟出符合民众期盼的“好路子”,让脱贫攻坚激发出更大效能。一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创新脱贫攻坚模式,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坚持以改革创新破题,积极探索新路子,找准新模式。另一方面,要立足本地实际,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科学规划,壮大集体经济,布局富民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有项目基地、有带动企业、有增收渠道,让产业发展成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引擎,切实增强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巩固脱贫致富成效。

挑起“重担子”。“一份部署,九分落实。”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要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要撸起袖子,埋头苦干、务实笃行,确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扛事,帮助贫困群众解决长期遗留的致贫难题,努力啃下脱贫路上的“硬骨头”;要勤于担当、担事不躲,坚决摒弃脱贫攻坚路上精神懈怠、心理懈怠和行动懈怠问题,积极搬开脱贫路上的“绊

脚石”;要善于担当、精于担当,多措并举,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各项扶贫政策,主动清除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收获“甜果子”。脱贫只是起点,致富才是目的。“穷帽”好摘,“穷根”难斩,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既要“供氧”、更要“制氧”,既要拔除“穷根”、更要对症“下药”。要扎实做好收获“甜果子”的“后半篇”文章,帮群众打好致富“根基”。好日子在前头、幸福更有奔头,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同部门衔接,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就业,离家近更能照顾好家人,搬迁群众把致富的思想提起来、激情涨起来、行动干起来,才能真正把口袋富起来、让日子甜起来。

2.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心得体会 篇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精准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确保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可以说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时不我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了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各级党委深入贯彻中央精准扶贫精神,大打脱贫攻坚之战,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一大批贫困村、贫困人口摘帽、脱贫,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指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要求“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可以说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扶贫开发工作。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扶贫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单靠政府“单打独斗”将会非常“吃力”,必须按照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那样,“广泛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攻坚合力。

据了解,工作实践中,各地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方面都做了积极的努力和有效的探索,取得了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生态效应,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多赢的局面。越是到“最后”,困难就越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各级党委政府要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进一步动员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攻坚的任务中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不断提高精准扶贫的质量和水平。

要营造全民扶贫的社会环境,形成合力攻坚的氛围。要通过电视、网络、微信等平台广泛宣传报道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典型事迹、成功经验,提高社会各界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的认同感、责任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要破除“扶贫”就是“救助”的模糊认识、片面认识,不能只是简单地给钱送物,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要变“输血”为“造血”,变“满灌”为“滴灌”,从“根”上脱贫。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改善农村“全貌”,实现脱贫增收。

良好的激励机制是调动和激活“四面八方”力量的有效“因子”。要进一步落实扶贫政策的激励机制,增强社会参与的范围和力度。要对参与产业扶贫开发的企业、社会组织,在资金扶植、贷款贴息、土地流转、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帮助,做好协调服务等工作。要探索将现有的扶贫项目、资金整体打包,转化为政府采购的形式,购买企业产业扶贫的投入。同时,要及时总结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经验和做法,宣传奖励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好模式、好典型,不断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来。

上一篇:三小听课下一篇:《意识的作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