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办大学排名(精选12篇)
1.中国民办大学排名 篇一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20xx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排名列出了全球领先的500所研究型大学。中国内地共有32所大学上榜,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所学校进入世界前150名,距离世界百强只有一步之遥。
20xx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结果显示:美英大学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哈佛大学连续十三年蝉联全球第一,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分别位列第二至第十名。欧洲大陆排名最高的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排在世界第二十位,紧随其后的是排在第三十五位的哥本哈根大学。亚洲大学中表现最好的是日本的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名次分别为第二十一名和第二十六名。澳洲大学中排名最高的是墨尔本大学,位列全球第四十四位。
学科排名方面:数学排名中,兰州大学排在世界第37名,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学校也位列世界百强;物理排名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第46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入围世界百强;化学排名中,北京大学排在世界第31名,浙江大学等12所学校也进入世界百强;计算机排名中,清华大学位居世界第25名,浙江大学等10所学校进入世界百强;经济学/商学排名中,国内表现最好的是北京大学,处在世界第101~150名。
韩国大学排名
国家排名 | 学校 | 世界排名 |
1 | 首尔国立大学 | 101-150 |
2-5 | 韩国科学技术院 | 201-300 |
2-5 | 高丽大学 | 201-300 |
2-5 | 成均馆大学 | 201-300 |
2-5 | 延世大学 | 201-300 |
6-8 | 汉阳大学 | 301-400 |
6-8 | 庆熙大学 | 301-400 |
6-8 | 浦项理工大学 | 301-400 |
9-12 | 韩国天主教大学 | 401-500 |
9-12 | 梨花女子大学 | 401-500 |
9-12 | 庆北国立大学 | 401-500 |
9-12 | 釜山国立大学 | 401-500 |
以上就是为您总结的关于20xx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韩国大学排名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够对您提供一定的帮助。
2.中国民办大学排名 篇二
美国大学的排名自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开始, 在经过萌芽期、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 出现了在美国乃至世界都获得广泛认可的由美新发布的“美国最佳大学”排名。该大学排名是根据卡耐基分类法, 将高等院校进行分类排行, 这不仅解决不同类型院校之间难于比较的问题, 同时也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这也是该排名的突破之处。美新大学排名在近20年的大学排名中, 虽然作出了很多次大的调整, 但一直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 最终确定了一套指标权重方法体系, 包括7 个一级指标和17 个二级指标。
二、中国大学排名情况
(一) 广研院发布的武书连榜
1991 年,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成立以武书连为组长的课题组 (其创建的课题组发布的排行榜后人常简称做武书连榜) , 于1993年发表《中国大学评价———1991 研究与发展》, 它是以中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 确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项作为中国大学评价的一级指标。
(二) 网大的大学排行榜
网大 (中国) 有限公司于1999 年发布了“1999 年中国大学排行榜”, 这是国内首次从消费者的角度对大学进行排名的排行榜。网大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设立二级指标, 在具体指标的选取和结构的建立上, 较多的以美国知名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为借鉴。
三、中美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异同点
为了便于研究, 将2013 年美新大学排名、武书连榜、网大排行榜和校友会排行榜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及其权重进行整理, 得出以下中美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异同点。
(一) 相同点
1.中美大学排行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设置相近。在教育评价学领域内, 由于一级指标是用来反映指标的分布范围及领域, 表现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的结构和整体特征。2.大学排名的对象具有同样的分类特征。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不存在普遍一致的方法。要使大学排名具有可比性, 首先就要对高等院校进行合理分类, 然后对同类学校进行比较。
(二) 不同点
1.指标体系中的核心要素不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是进行大学排名的首要依据, 由于中美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不一、大学管理制度不同, 因此排名指标体系也不同, 从而对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的侧重点也不同。2.教育投入指标与教育产出指标的不同。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倡的课程评价模式, 它是从教育投入指标、教育过程指标和教育产出指标三个维度展开。
四、对我国建立科学的大学排行指标体系的启示
(一) 排名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大学排名的指标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构成的, 二者相互结合, 才能保证排名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虽然指标的量化比较容易, 但对大学排名仅仅进行量化是不全面的, 因此不能偏重于定量指标。
(二) 排名指标体系的设置理念。大学排名通过对为社会服务的这一功能的评价, 可以看出是否满足社会各界及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美新大学排名影响学生的择校, 是基于服务消费者的目的, 指标的设置是侧重于服务社会, 更多的是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而武书连榜、网大排行榜和校友会排行榜三个排名指标体系中指标设置都只涉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项。因此, 从高等教育的职能为出发点, 在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指标的设置中, 可以有所侧重, 但要考虑全面。
(三) 排名指标体系的数据收集。准确的数据来源是客观公正的反映各高校真实情况的基础。由于数据调查的范围广、对象多、规模大, 这就需要政府根据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等有关数据进行核实、定期整理, 然后向社会发布。美新大学排名采用了问卷调查、计算机检索信息和同行专家评议等收集手段, 最后还会对收集到的数据再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核实, 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这样既可以更好地监督各大高校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使大学排名的机构得到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 大学排名的活动得以健康的发展, 从而发挥好大学排名促进大学的教学质量提高的功能。
摘要:大学排名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影响着学生的择校意向和学校对于社会需求的办学方向。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大学排名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更加凸显。试图通过对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 如武书连榜、网大排行榜和校友会排行榜等, 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异同的对比分析, 总结出对于完善我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启示以及我国大学排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启示
参考文献
[1]韩芳, 李维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研究[J].高教探索, 2007 (3) :69-71.
3.中国民办大学排名 篇三
关键词: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修正;综合排名
一、引言
关注持续发布的大学综合排名是人们了解大学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大学综合排名涉及多个方面,人们对综合性大学排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学排名结果能否被学校、教育管理机构、家长、学生等广泛接受。关键在于指标体系是否合理,统计数据是否真实、完整,具体操作是否严谨、公正,以及相关信息的公开程度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排名指标体系的设置。对具体的排名进行讨论,对具体指标权重进行质疑,或者从宏观上进行粗略的比较、泛泛而谈。难以得出实质性结论。本文通过对国内综合性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比较研究,为大学排行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及研究者提供参考。
用一个指标体系评价所有大学是困难的,尽管“大学排行必先分类”已经成为共识,但怎么进行大学分类仍未得到解决,常用的以行政为主的分类方法也没有被广泛认可。常见一个榜上排出所有学校,后面名次则出现几乎所有项目得分全是零的情况。本文选取中国大陆持续发布的四个大学排名作为比较研究对象。分别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武书连等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网大(中国)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下文用《网大排行榜》),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下文用《校友会排行榜》),武汉大学中国科技评价中心推出的《中国高校竞争力排行榜》(下文用《竞争力排行榜》)。此外,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也是持续发布的排行榜,但其主要对象是世界大学(尽管也包括少量的国内大学)。排行内容主要是学术方面,本文不作为比较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各排行榜2005年度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研究。
二、数据处理及修正
4个排名体系设立的指标级数和指标数量不同,《网大排行榜》设置两级指标,《中国大学评价》、《校友会排行榜》、《竞争力排行榜》设置三级排行指标。每个体系所包含的指标级数不同,每一级指标的名称、含义和范围也不完全相同,很难直接进行比较,因而必须对原来的指标体系进行修正。
(一)体系修正
修正目标是:排名的指标级数相同,相同或者相似的指标属于同一个类别。具体操作是:保持最后一级指标名称及其在总体系中的权重不变,根据最后一级指标的范畴确定所属上级指标名称和比重,相同、相近的末级指标包含于相同的上一级指标之中。
修正后指标体系设置为三级,为了区分于原体系,名称依次为:指标类别、初级指标和末级指标。末级指标是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初级指标反映的是指标的分布范围;指标类别反映的是指标的领域。末级指标的名称和权重跟原体系最后一级指标相同。通过统计的方法进行选取初级指标和指标类别,共分为十个初级指标,四个指标类别。具体的指标类别和初级指标的名称及关系如表1所示。
十个初级指标含义依次为:
学校声誉:学校的影响力,通过对相应人员的调查产生,包括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等。
自然资源:用来办学的硬件资源,财政资源、场地、图书资料、经费等。
学术资源:学术方面的资源,硕士、博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各种基地等。
师资队伍:教师方面的情况,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院士、师生比等。
学生来源:学生入学时情况。入学时学生的质量和来源的广泛性。
学生培养:学生在校时培养和各种奖项。
毕业生:合格的毕业生数量和毕业生质量。
科研资源:支撑科研的各种基地、设备、资金、项目方面的资源。
科研成果:科研产出数量,各种论文、专利、专著等。
科研质量:科研产出质量,高档次的论文、论文引用等。
(二)指标设置情况
修正后各个排名指标设置数量情况见表2。
三、比较分析
(一)指标类别比较
每个排名的指标类别和权重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中国大学评价》包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类别,其余三个排名都包含四个指标类别。《中国大学评价》包含的两个指标类别几乎各占一半,稍微偏向人才培养;其他排名包含四个指标类别,有一个权重超过45%,接近总量一半,一个在25%左右,其余两个10~18%之间。学校声誉权重在10~15%之间,有一定影响力。《网大排行榜》严重偏向办学资源,《校友会排行榜》、《竞争力排行榜》严重偏向科学研究。
(二)初级指标比较
初级指标比较得到各个排名的指标分布范围,每个排名的初级指标和权重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大学评价》只包括三个初级指标,覆盖面小,《网大排行榜》、《校友会排行榜》、《竞争力排行榜》分别包括八个、七个和十个指标,指标分布广。小范围内指标的得分和比较,不能完全代表各个大学的综合实力。因此,《中国大学评价》不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网大排行榜》、《校友会排行榜》、《竞争力排行榜》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其中又以《竞争力排行榜》最为全面。
从权重角度比较,《中国大学评价》的三个初级指标权重各不相同,毕业生一项就占了57%。其他三个排名的初级指标权重基本上在4.5%~20%,有一项指标超出这个范围,分别是《网大排行榜》中科研成果(22%),《校友会排行榜》中科研资源(34.78%),《竞争力排行榜》中科研质量(23.02%)。
(三)末级指标比较
不同体系的末级指标有其不同的偏向,直接比较末级指标是困难的。本研究从未级指标反映初级指标的程度方面进行比较,也就是末级指标是否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初级指标的内涵。根据排名体系中末级指标对初级指标内涵的体现情况分为三类:较好体现、基本体现、基本没有体现。
初级指标内涵得到末级指标较好的体现的有自然资源、学生来源、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图书总量、生均图书、校舍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等指标体现了办学拥有的自然资源情况,高考成绩或者新生分数等指标也体现了学生一来源的质量,科研经费总量、人均科研经费、各种科研基金体现了科研资源的主要方面,SCI、SSCI、EI、CSSCI、专利、专著等指标较好的体现了科研成果。
末级指标基本体现了初级指标的是科研质量和学术声誉,偏重各不相同。科研质量方面体现最为突出:《中国大学评价》以论文引用为压倒性的衡量指标,再辅以国家级、省部级奖励;而《校友会排行榜》、《竞争力排行榜》都以国家级科技奖励作为首要指标,论文引用情况则没有该指标或者即使有也是权重很小。学校声誉都是用调查的方法获得分值,但调查对象和过程不相同。
末级指标基本没有体现初级指标内涵的有师资队伍、学生培养、毕业生、科研质量,都是采用极端优秀的末级指标来表示其相应的初级指标。体系中大量采用极端优秀的末级指标来表示初级指标: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各种国家级基地等末级指标表示学术资源,两院院士数量、长江学者、教学名师等表示师资队伍,国家级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精品课程表示学生培养的情况,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博士生毕业数量表示毕业生情况,国家级科技奖励表示科研质量的情况等等。
末级指标极端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取样上以顶尖样本代表整体的以偏概全,样本不足以代表整体:一个是学科分布上的不广泛。以师资队伍为例,截至2006年8月。高校教师队伍当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9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57人,累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07名、讲座教授21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00名,以上数据总计1671名,占普通高等院校专任教师(总人数96,58万)的千分之一点七,如此少的极端样本不可能代表高校的整个师资。另一方面,由于学科间的差异,顶尖数据并没有完全包括各个学科的顶尖人物: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没有成熟的院士制度,也就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院士级别的师资没有得到体现:长江学者也是先在自然科学领域选拔,然后扩大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并不具有等同性。
四、结论
1、以指标体系设置而言,《中国大学评价》本质上是“中国大学科研成果和毕业生总量排名”;《网大排行榜》、《校友会排行榜》《竞争力排行榜》是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但前二者分别缺少科研质量、科研成果这样非常重要的初级指标:而最后一个则存在部分末级指标权重过小(<0.5%)的问题。
2、排名指标体系中大量存在以极端样本表示整体、以部分学科代替全部学科的问题。以偏概全是排名不被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用国家重点学科代表学术资源、用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数量代表师资队伍,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代表毕业生质量,用国家级科技奖励代表科研质量等在国内大学排名体系中显而易见。学科之间权重分配问题没有解决,学科之间权重不合理造成《中国大学评价》中理科和工科类的高校排名明显优于文科类学校,尤其是纯文科。
4.中国工科类大学排名 篇四
工学包括力学、机械、仪器、材料、能源动力、电气、电子信息、自动化、计算机、土木、水利、测绘、化工与制药、地质、矿业、纺织、轻工、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兵器、核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建筑、安全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公安技术等31个专业类,共有169个本科专业。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工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31.39%,工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36.03%,工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36.43%。另据各大学发布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40110名博士生导师中,有15945名是工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39.75%,位居各学科第一位。在本书中,开设工学专业的大学共631所。
工学是我国大学最大的学科,各类工学人才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
武书连中国大学工学B级以上学校名单(B+级以下相同等级排名不分前后)
排名 等级 校 名
1 A++ 清华大学
2 A++ 浙江大学
3 A++ 哈尔滨工业大学
4 A++ 上海交通大学
5 A++ 天津大学
6 A++ 大连理工大学
7 A++ 华南理工大学
8 A++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 A++ 华中科技大学
10 A++ 东南大学
11 A++ 西安交通大学
12 A++ 西北工业大学
13 A++ 同济大学
14 A+ 北京理工大学
15 A+ 中南大学
16 A+ 四川大学
17 A+ 山东大学
18 A+ 武汉大学
19 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 A+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 A+ 华东理工大学
22 A+ 吉林大学
23 A+ 重庆大学
24 A+ 北京大学
25 A+ 电子科技大学
26 A+ 南京理工大学
27 A+ 北京科技大学
28 A+ 复旦大学
29 A+ 东华大学
30 A+ 湖南大学
31 A+ 东北大学
32 A+ 江南大学
33 A 北京化工大学
34 A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5 A 上海大学
36 A 南京大学
37 A 武汉理工大学
38 A 哈尔滨工程大学
39 A 北京工业大学
40 A 南京工业大学
41 A 浙江工业大学
42 A 西南交通大学
43 A 南开大学
44 A 中山大学
45 A 河海大学
46 A 北京交通大学
47 A 燕山大学
48 A 江苏大学
49 A 中国农业大学
50 A 福州大学
51 A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52 A 北京邮电大学
53 A 厦门大学
54 A 苏州大学
55 A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56 A 华北电力大学
57 A 南昌大学
58 A 合肥工业大学
59 A 郑州大学
60 A 中国矿业大学
61 A 青岛科技大学
62 A 兰州大学
63 A 太原理工大学
64 A 长安大学
B+ 昆明理工大学
B+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B+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B+ 北京师范大学
B+ 中国海洋大学
B+ 浙江理工大学
B+ 宁波大学
B+ 中北大学
B+ 西安理工大学
B+ 湘潭大学
B+ 华东师范大学
B+ 上海理工大学
B+ 广西大学
B+ 河北工业大学
B+ 扬州大学
B+ 天津工业大学
B+ 华侨大学
B+ 南京邮电大学
B+ 成都理工大学
B+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B+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B+ 兰州理工大学
B+ 南京农业大学
5.中国科技类大学排名 篇五
华中科技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高校,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是拥有国家大科学中心的.四所大学之一,入选《Nature》评出的“中国十大科研机构”,被称作“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2010大学排名——中国校友会 篇六
重庆市 重庆大学 综合大学
辽宁省 东北大学 理工院校
甘肃省 兰州大学 综合大学
湖南省 湖南大学 综合大学
北京市 北京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上海市 华东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江苏省 中国矿业大学 理工院校
湖北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院校
湖北省 华中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陕西省 西北大学 综合大学
山东省 中国海洋大学 综合大学
山东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工院校
北京市 北京交通大学 理工院校 44 吉林省 东北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江苏省 南京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江苏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理工院校
湖北省 华中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四川省 西南交通大学 理工院校
四川省 电子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重庆市 西南大学 综合大学
黑龙江省 哈尔滨工程大学 理工院校
河南省 郑州大学 综合大学
湖北省 武汉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陕西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院校
江苏省 南京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江苏省 苏州大学 综合大学
陕西省 长安大学 理工院校
江苏省 南京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江苏省 河海大学 理工院校
北京市 北京邮电大学 理工院校
陕西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湖南省 湖南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上海市 上海大学 综合大学
云南省 云南大学 综合大学
上海市 东华大学 理工院校
北京市 北京化工大学 理工院校
北京市 北京林业大学 林业院校
北京市 北京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广东省 暨南大学 综合大学
安徽省 合肥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江西省 南昌大学 综合大学
广东省 华南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广东省 华南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北京市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院校
山西省 山西大学 综合大学
北京市 中国政法大学 政法院校
陕西省 陕西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福建省 福州大学 理工院校
湖北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财经院校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大学 综合大学
上海市 上海财经大学 财经院校
山西省 太原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江苏省 江南大学 综合大学
广东省 南方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北京市 首都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黑龙江省 东北林业大学 林业院校
河北省 燕山大学 理工院校 8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大学 综合大学
贵州省 贵州大学 综合大学
安徽省 安徽大学 综合大学
江苏省 南京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北京市 首都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辽宁省 辽宁大学 综合大学
海南省 海南大学 综合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大学 综合大学
四川省 四川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北京市 中央财经大学 财经院校
湖南省 湘潭大学 综合大学
北京市 华北电力大学 理工院校
云南省 昆明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四川省 西南财经大学 财经院校
江苏省 扬州大学 综合大学
河南省 河南大学 综合大学
福建省 福建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浙江省 浙江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山东省 山东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北京市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医药院校
辽宁省 中国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黑龙江省 哈尔滨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黑龙江省 黑龙江大学 综合大学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财经院校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大学 综合大学
山东省 山东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重庆市 西南政法大学 政法院校
天津市 天津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河北省 河北大学 综合大学
北京市 北京外国语大学 语言院校
黑龙江省 东北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重庆市 重庆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江苏省 江苏大学 综合大学
江苏省 南京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江苏省 中国药科大学 医药院校
辽宁省 东北财经大学 财经院校
辽宁省 大连海事大学 理工院校
江苏省 南京林业大学 林业院校
甘肃省 西北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陕西省 西安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天津市 天津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上海市 上海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广东省 广州中医药大学 医药院校
天津市 河北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132 吉林省 延边大学 综合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广东省 深圳大学 综合大学
上海市 上海外国语大学 语言院校
上海市 上海中医药大学 医药院校
陕西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辽宁省 沈阳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石河子大学 综合大学
湖北省 武汉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湖南省 湖南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四川省 成都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山东省 青岛大学 综合大学
山东省 山东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福建省 福建农林大学 农业院校
安徽省 安徽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湖北省 湖北大学 综合大学
河北省 河北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吉林省 长春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甘肃省 兰州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151 浙江省 浙江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152 四川省 西南石油大学 理工院校
153 山西省 中北大学 理工院校
154 山东省 青岛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155 河北省 河北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156 云南省 云南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157 浙江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158 辽宁省 辽宁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159 甘肃省 兰州交通大学 理工院校
160 西藏自治区 西藏大学 综合大学
161 黑龙江省 哈尔滨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162 河北省 河北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163 浙江省 宁波大学 综合大学
164 云南省 云南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165 河南省 河南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166 北京市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财经院校
167 湖南省 长沙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168 上海市 上海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169 天津市 天津中医药大学 医药院校
170 青海省 青海大学 综合大学
171 辽宁省 沈阳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172 天津市 天津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173 河南省 河南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174 黑龙江省 大庆石油学院 理工院校
175 广东省 汕头大学 综合大学 176 四川省 四川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177 安徽省 安徽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178 吉林省 吉林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17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180 四川省 西南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181 江西省 江西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182 四川省 成都中医药大学 医药院校
183 福建省 华侨大学 综合大学
184 浙江省 浙江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185 河南省 河南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186 广东省 广东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187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188 江西省 江西财经大学 财经院校
189 辽宁省 沈阳药科大学 医药院校
190 北京市 北京语言大学 语言院校
191 广东省 广州大学 综合大学
192 江西省 江西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193 辽宁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理工院校
194 浙江省 温州医学院 医药院校
195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196 安徽省 安徽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197 江苏省 南京中医药大学 医药院校
198 安徽省 安徽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199 陕西省 西安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200 浙江省 浙江工商大学 财经院校
201 广东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语言院校
202 江苏省 南京邮电大学 理工院校
203 湖南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业院校
204 天津市 天津财经大学 财经院校
205 广东省 广州医学院 医药院校
206 山东省 曲阜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207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208 辽宁省 大连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209 上海市 华东政法大学 政法院校
210 山东省 山东中医药大学 医药院校
211 黑龙江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医药院校
212 湖南省 南华大学 综合大学
213 江西省 江西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214 重庆市 重庆交通大学 理工院校
215 山东省 烟台大学 综合大学
216 天津市 天津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21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218 湖北省 长江大学 综合大学
219 上海市 上海海事大学 理工院校 220 江西省 东华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221 山西省 山西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222 甘肃省 甘肃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223 江苏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理工院校
224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225 山东省 济南大学 综合大学
226 重庆市 重庆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227 重庆市 重庆工商大学 财经院校
228 北京市 北京工商大学 财经院校
229 浙江省 杭州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230 山西省 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231 江苏省 徐州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232 天津市 天津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233 江西省 南昌航空大学 理工院校
234 陕西省 陕西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235 江西省 华东交通大学 理工院校
236 上海市 上海海洋大学 农业院校
237 湖北省 三峡大学 综合大学
238 江苏省 南通大学 综合大学
239 河北省 石家庄铁道学院 理工院校
240 湖北省 武汉科技学院 理工院校
241 河南省 河南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242 安徽省 安徽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243 辽宁省 沈阳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244 江西省 江西中医学院 医药院校
245 河南省 河南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246 福建省 福建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247 湖南省 湖南科技大学 综合大学
248 河北省 河北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249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工学院 理工院校
250 山东省 青岛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251 辽宁省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理工院校
252 重庆市 重庆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253 辽宁省 大连交通大学 理工院校
254 山西省 太原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255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256 山西省 山西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257 山东省 山东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258 湖南省 湖南中医药大学 医药院校
25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260 湖北省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院校
261 重庆市 重庆邮电大学 理工院校
262 贵州省 贵州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263 湖北省 湖北中医学院 医药院校 264 青海省 青海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265 陕西省 西北政法大学 政法院校
266 山东省 青岛农业大学 农业院校
267 山东省 聊城大学 综合大学
268 陕西省 西安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269 云南省 昆明医学院 医药院校
270 陕西省 西安工程大学 理工院校
271 黑龙江省 哈尔滨商业大学 财经院校
272 湖北省 武汉工程大学 理工院校
273 河南省 郑州轻工业学院 理工院校
274 辽宁省 大连大学 综合大学
275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276 吉林省 吉林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277 北京市 国际关系学院 政法院校
278 四川省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院校
279 浙江省 浙江林学院 林业院校
280 四川省 西华大学 综合大学
281 湖北省 武汉工业学院 理工院校
282 云南省 云南财经大学 财经院校
283 河北省 河北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284 山东省 山东轻工业学院 理工院校
285 浙江省 温州大学 综合大学
286 陕西省 西安石油大学 理工院校
287 山西省 山西财经大学 财经院校
288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289 浙江省 浙江中医药大学 医药院校
290 江苏省 江苏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291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院校
292 吉林省 长春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293 吉林省 东北电力大学 理工院校
294 天津市 中国民航大学 理工院校
295 青海省 青海民族学院 民族院校
296 江苏省 南京财经大学 财经院校
297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298 北京市 外交学院 语言院校
299 甘肃省 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院校
300 海南省 海南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301 辽宁省 沈阳建筑大学 理工院校
302 浙江省 浙江财经学院 财经院校
303 安徽省 辽宁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304 山东省 山东建筑大学 理工院校
305 辽宁省 辽宁中医药大学 医药院校
306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大学 综合大学
307 河南省 河南财经学院 财经院校 308 辽宁省 大连水产学院 农业院校
309 北京市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理工院校
310 广东省 广东商学院 财经院校
311 云南省 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院校
312 河北省 河北经贸大学 财经院校
313 湖北省 湖北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314 福建省 集美大学 综合大学
315 山东省 鲁东大学 综合大学
316 贵州省 贵阳医学院 医药院校
317 湖南省 湖南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318 四川省 西华师范大学 师范院校
319 陕西省 延安大学 综合大学
320 天津市 天津商业大学 财经院校
321 安徽省 安徽财经大学 财经院校
322 北京市 北方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323 上海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理工院校
324 吉林省 北华大学 综合大学
325 浙江省 中国计量学院 理工院校
326 辽宁省 大连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327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医科大学 医药院校
328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民族大学 综合大学
329 辽宁省 沈阳大学 综合大学
330 黑龙江省 佳木斯大学 综合大学
331 北京市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政法院校
332 辽宁省 沈阳化工学院 理工院校
333 云南省 大理学院 综合大学
334 黑龙江省 黑龙江科技学院 理工院校
335 江苏省 徐州医学院 医药院校
336 山东省 山东经济学院 财经院校
337 云南省 西南林学院 林业院校
338 黑龙江省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农业院校
339 云南省 云南中医学院 医药院校
340 河南省 中原工学院 理工院校
341 浙江省 绍兴文理学院 师范院校
342 陕西省 西安外国语大学 语言院校
343 辽宁省 渤海大学 综合大学
344 河南省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理工院校
345 湖南省 吉首大学 综合大学
346 江苏省 江苏工业学院 理工院校
347 北京市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政法院校
348 河南省 河南中医学院 医药院校
349 四川省 泸州医学院 医药院校
350 重庆市 四川外语学院 语言院校
351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医学院 医药院校 352 吉林省 长春中医药大学 医药院校
353 北京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语言院校
354 辽宁省 辽宁医学院 医药院校
355 山东省 山东财政学院 财经院校
356 吉林省 长春税务学院 财经院校
357 北京市 北京服装学院 理工院校
358 贵州省 贵州民族学院 民族院校
359 贵州省 遵义医学院 医药院校
360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中医学院 医药院校
361 广东省 广东海洋大学 农业院校
362 天津市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363 河南省 新乡医学院 医药院校
36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财经大学 财经院校
365 江苏省 南京工程学院 理工院校
366 河北省 石家庄经济学院 财经院校
367 辽宁省 沈阳理工大学 理工院校
368 甘肃省 兰州商学院 财经院校
369 江苏省 苏州科技学院 理工院校
370 安徽省 安徽中医学院 医药院校
371 江苏省 南京审计学院 财经院校
372 江西省 赣南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373 河南省 信阳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374 辽宁省 大连民族学院 民族院校
375 山东省 潍坊医学院 医药院校
376 辽宁省 大连外国语学院 语言院校
377 河北省 河北工程大学 理工院校
378 福建省 福建中医学院 医药院校
379 辽宁省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理工院校
380 四川省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理工院校
381 安徽省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382 广东省 广东药学院 医药院校
383 贵州省 贵阳中医学院 医药院校
384 陕西省 西藏民族学院 民族院校
385 安徽省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理工院校
386 北京市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理工院校
387 广东省 广东医学院 医药院校
388 贵州省 贵州财经学院 财经院校
389 辽宁省 辽宁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390 河南省 河南科技学院 师范院校
391 山东省 泰山医学院 医药院校
392 陕西省 西安邮电学院 理工院校
393 安徽省 蚌埠医学院 医药院校
394 湖北省 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院校
395 天津市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理工院校 396 上海市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财经院校
397 四川省 乐山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398 广东省 五邑大学 综合大学
399 陕西省 西安财经学院 财经院校
4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塔里木大学 农业院校
401 安徽省 皖南医学院 医药院校
402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工学院 理工院校
403 北京市 北京农学院 农业院校
404 陕西省 陕西中医学院 医药院校
405 宁夏回族自治区 北方民族大学 民族院校
406 北京市 北京物资学院 财经院校
407 重庆市 重庆科技学院 理工院校
408 四川省 四川理工学院 理工院校
409 天津市 天津外国语学院 语言院校
410 湖南省 邵阳学院 综合大学
411 山东省 山东工商学院 财经院校
412 山东省 滨州医学院 医药院校
413 四川省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理工院校
414 北京市 北京印刷学院 理工院校
415 湖南省 湖南文理学院 综合大学
416 吉林省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理工院校
417 安徽省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理工院校
418 河南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财经院校
419 河北省 华北煤炭医学院 医药院校
420 广东省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综合大学
421 甘肃省 甘肃中医学院 医药院校
422 广东省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农业院校
423 海南省 海南医学院 医药院校
424 湖南省 湖南理工学院 理工院校
425 安徽省 合肥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26 广东省 广东金融学院 财经院校
427 四川省 绵阳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28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医学院 医药院校
429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财经学院 财经院校
430 吉林省 吉林化工学院 理工院校
431 浙江省 浙江万里学院 理工院校
432 安徽省 安庆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33 福建省 漳州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34 上海市 上海电力学院 理工院校
435 浙江省 嘉兴学院 综合大学
436 北京市 北京联合大学 综合大学
437 河南省 洛阳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38 湖北省 湖北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39 湖北省 黄冈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40 河北省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理工院校
441 浙江省 浙江海洋学院 农业院校
442 湖南省 湖南城市学院 综合大学
443 湖南省 怀化学院 综合大学
444 江西省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45 甘肃省 天水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46 吉林省 长春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47 浙江省 浙江科技学院 理工院校
448 湖南省 湘南学院 综合大学
449 甘肃省 甘肃政法学院 政法院校
450 江苏省 常熟理工学院 理工院校
451 湖南省 湖南科技学院 综合大学
452 陕西省 宝鸡文理学院 师范院校
453 湖北省 湖北经济学院 财经院校
454 西藏自治区 西藏藏医学院 医药院校
455 广东省 韶关学院 综合大学
456 湖北省 江汉大学 综合大学
457 安徽省 阜阳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58 浙江省 湖州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59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财经学院 财经院校
460 江苏省 金陵科技学院 理工院校
461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62 河北省 华北科技学院 理工院校
463 四川省 川北医学院 医药院校
464 江苏省 淮海工学院 理工院校
465 云南省 红河学院 综合大学
466 江苏省 淮阴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67 河北省 承德医学院 医药院校
468 上海市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理工院校
469 福建省 福建工程学院 理工院校
470 安徽省 皖西学院 师范院校
471 江西省 九江学院 综合大学
472 甘肃省 河西学院 综合大学
473 河北省 廊坊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7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喀什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75 安徽省 黄山学院 综合大学
476 上海市 上海金融学院 财经院校
477 云南省 云南警官学院 政法院校
478 辽宁省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政法院校
479 浙江省 台州学院 综合大学
480 浙江省 宁波工程学院 理工院校
481 广东省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82 江西省 井冈山大学 综合大学
483 江苏省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84 上海市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理工院校
485 广东省 韩山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86 山西省 运城学院 综合大学
487 广东省 肇庆学院 综合大学
488 山西省 山西中医学院 医药院校
489 广东省 湛江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90 河北省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91 河北省 河北北方学院 医药院校
492 山西省 长治医学院 医药院校
493 天津市 天津农学院 农业院校
494 湖南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综合大学
495 吉林省 吉林医药学院 医药院校
496 陕西省 渭南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497 辽宁省 沈阳医学院 医药院校
498 重庆市 重庆三峡学院 综合大学
499 湖北省 咸宁学院 综合大学
500 山东省 德州学院 综合大学
5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伊犁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02 湖北省 郧阳医学院 医药院校
503 广西壮族自治区 玉林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04 安徽省 宿州学院 师范院校
505 江苏省 徐州工程学院 理工院校
506 内蒙古自治区 赤峰学院 综合大学
507 四川省 西昌学院 综合大学
508 北京市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理工院校
509 上海市 上海商学院 财经院校
510 陕西省 安康学院 综合大学
511 重庆市 重庆文理学院 综合大学
512 江西省 宜春学院 综合大学
513 上海市 上海电机学院 理工院校
514 湖北省 孝感学院 综合大学
515 陕西省 陕西理工学院 理工院校
516 湖南省 长沙学院 理工院校
517 陕西省 西安医学院 医药院校
518 吉林省 长春工程学院 理工院校
519 辽宁省 辽东学院 财经院校
520 上海市 上海政法学院 政法院校
521 河南省 南阳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22 江苏省 盐城工学院 理工院校
523 湖北省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理工院校
524 陕西省 咸阳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25 江苏省 淮阴工学院 理工院校
526 上海市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财经院校
527 广西壮族自治区 右江民族医学院 医药院校 528 山东省 临沂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29 山西省 忻州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30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医学院 医药院校
531 海南省 琼州学院 综合大学
532 广西壮族自治区 百色学院 综合大学
533 四川省 成都医学院 医药院校
534 云南省 曲靖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35 辽宁省 沈阳工程学院 理工院校
536 四川省 内江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37 黑龙江省 黑龙江工程学院 理工院校
538 江西省 赣南医学院 医药院校
539 陕西省 西安文理学院 综合大学
540 山东省 潍坊学院 综合大学
541 河北省 邯郸学院 师范院校
542 湖南省 衡阳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43 河北省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政法院校
544 北京市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政法院校
545 湖南省 湖南工程学院 理工院校
546 江西省 南昌工程学院 理工院校
547 河南省 商丘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48 北京市 中华女子学院 语言院校
549 江苏省 盐城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50 吉林省 长春大学 综合大学
551 河南省 安阳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52 贵州省 毕节学院 综合大学
553 广东省 广东警官学院 政法院校
554 安徽省 合肥学院 理工院校
555 云南省 楚雄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56 山东省 枣庄学院 综合大学
557 吉林省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农业院校
558 辽宁省 辽宁科技学院 理工院校
559 安徽省 淮南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60 江西省 上饶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61 湖南省 湖南商学院 财经院校
562 福建省 福建警察学院 政法院校
563 吉林省 吉林工商学院 财经院校
564 云南省 玉溪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65 河南省 南阳理工学院 理工院校
566 贵州省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67 河北省 防灾科技学院 理工院校
568 吉林省 白城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69 广东省 茂名学院 综合大学
570 广西壮族自治区 河池学院 综合大学
571 贵州省 贵阳学院 综合大学 572 吉林省 通化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73 上海市 上海海关学院 财经院校
574 福建省 泉州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75 广东省 嘉应学院 综合大学
576 河北省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政法院校
577 山西省 太原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78 福建省 莆田学院 综合大学
57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昌吉学院 综合大学
580 北京市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理工院校
581 江苏省 南京晓庄学院 师范院校
582 河南省 河南城建学院 理工院校
583 湖北省 襄樊学院 综合大学
584 陕西省 榆林学院 师范院校
585 湖南省 湖南工学院 理工院校
586 山东省 泰山学院 综合大学
587 安徽省 巢湖学院 师范院校
588 重庆市 长江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89 四川省 攀枝花学院 综合大学
590 甘肃省 兰州城市学院 综合大学
591 山西省 山西大同大学 综合大学
592 山东省 济宁医学院 医药院校
593 福建省 闽江学院 理工院校
594 北京市 首钢工学院 理工院校
595 河南省 许昌学院 师范院校
596 河北省 石家庄学院 综合大学
597 吉林省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598 四川省 宜宾学院 综合大学
599 江苏省 江苏警官学院 政法院校
600 四川省 四川文理学院 综合大学
601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602 河南省 洛阳理工学院 理工院校
603 甘肃省 陇东学院 师范院校
604 黑龙江省 黑河学院 综合大学
605 云南省 昆明学院 综合大学
606 安徽省 鞍山师范学院 师范院校
607 广东省 东莞理工学院 理工院校
7.教育部门应远离大学排名 篇七
商业色彩在这里似乎成了贬义词, 其实不然, 比如媒体借给大学排名之际吸引一点非高校类的广告, 或者借此推销推广自己, 都属正常表现。但商业行为的生命力无法靠谎言、劣质和不当交易来长久维持, 它必须建立在公信力的基础之上, 一旦失去这一立身之本, 商业色彩与其载体也就离被抛弃的末日不远了。
商业色彩, 甚至于商业化操作, 其实并不可怕。但有一种东西却比它厉害多了, 它不需炒作和渲染, 也能迅即传播开来并使得相关者无法漠视其存在;它即使失去公信力, 也能左右大量资源, 继续它的负面影响力, 这就是“行政化”。和商业化相比, 它更值得人们警惕和担忧。所以, 我反对大学排名“官方化”“行政化”。
成立于2003年7月2日的教育部学位中心, 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 所以在旁人看来, 该机构的所作所为全都染上浓厚的官方色彩。也正是这层色彩, 使得它能够拥有其他社会组织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与号召力。
此次, 教育部学位中心对除军事学门类外的全部81个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 不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 而特意强调“单位自愿申请参加”, 从表面上看来是在有意淡化其官方色彩, 从评估的结果来看, 参加者众, 拒评者少。这种影响力究竟是来源于该组织的权威性、公信力还是因为其耀眼的官方背景?明眼人一看便知。目前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评奖活动, 即使由独立的社会组织发起, 大都也要拉上政府部门的“儿子”“孙子”, 或者宣称能邀请某些政府官员颁奖, 以撑门面, 看重的正是行政对于资源的吸附力。
我不赞成由具有教育部背景的机构对大学进行各类排名, 主要原因在于, 这类排名违背了一个重要原则, 即开展排名的机构与参与者不得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教育部作为大学的管理者, 手中握有大量资源以制约和调配高校的行为, 此次排名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会强化这一特点?
旨在规范大学排名机构行为的“柏林原则”认为, 排名可以提供一种市场观点, 以作为政府、认证机构以及评价机构有关评估工作的补充。显然, 它并不认为, 排名可以带着官方色彩的身份出现。
有人认为, 这份由“官方”低调推出的大学排行榜, “无疑更具权威性, 对报考的考生来说, 也更有参考价值”。确实, 此次排名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它注重分类评估, 采取与国际上主流的教育排名评估指标体系接轨的指标体系, 还首次较大规模地聘请百所重点高中校长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主任等参与评价。
但是, 任何一项抱有美好愿景的设计在操作过程中都有脱轨的风险, 如果把“官方”简单地等同于“权威”, 是过于草率的想法。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由独立于政府和大学之外的第三方机构对大学进行排名, 是一种可取的方式。发布大学排名在国际上才兴起20多年, 还远未成熟, 目前较有影响的排名大都出自媒体, 包括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英国的《泰晤士报》、德国的《明镜》周刊、加拿大的《麦克林》杂志和日本的《钻石周刊》等。
大学排名是一项对专业化、科学化要求甚高, 也相当复杂的工作, 再公正的排名都避免不了争议和责难。由具有这种资质和公信力的中介组织对大学进行评估, 既可向教育部门提供可资参考的市场观点, 又能避免政府权威受到质疑和伤害, 是两全其美的选择。
8.中国粮食市场“10大”排名 篇八
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条件已经具备。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顺粮食流通的运行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国务院最近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促进公平竞争;依法从事的粮食经营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同时规定,要进一步转换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粮食价格一般情况下由市场供求形成。要在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发展和规范各种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充分发挥非国有粮食企业在搞活流通、保障市场供应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粮食市场流通秩序,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和监督粮食市场的责任。各地工商、质检、卫生、价格等有关部门要按照《条例》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协同配合,共同做好粮食市场监管工作。要抓紧建立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依法做好入市收购资格的审核工作,既要坚持多渠道经营,又要严格资质标准。加强对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查处掺杂使假、合同欺诈、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质检、卫生部门要加强对粮食加工和销售的质量卫生管理,保护粮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由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务院发展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中国证监会、农业部、中国农发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等部门组成的“进一步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和规范管理”课题组日前已经完成了市场调研工作并形成了专题报告及政策建议,如果不出意外,我国粮食市场将迎来大的开放格局。
重中之重的粮食市场,对于我国粮食战略和开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培育大型的粮食市场,以调节我国粮食的供求和价格便成了首要的任务。
1、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1名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0年10月12日建立的我国第一家规范化、全国性的粮食批发市场,由国家粮食局和河南省政府共同领导。 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发展方向,坚持规范化标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粮食资源、形成全国粮食交易指导价格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创建了我国规范化批发市场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树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形象,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郑州价格”;由现货到期货,创立了期现结合的“郑州模式”;由传统到网络,开辟了场内交易与网上交易相结合的新渠道,实现了粮食贸易方式的一场革命。
以“为政府宏观调控服务、为粮食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宗旨,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多次成功组织中央储备粮竞价交易活动,为储备粮的吞吐轮换探索出了一条高效率、低成本运作的新途径;定期举办全国性粮食交易会、不同规模的洽谈会和组织日常协商交易,促进了粮食流通,为粮食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完善的市场服务。
2、中国天津粮油批发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2名
中国天津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六纬路一号。是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国家粮食储备局共同组建,天津市粮食局具体承办的国家级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交易大厅能容纳200多个客商同时进行交易。
天津粮油批发交易市场组织粮油现货交易。市场现有会员62个,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994年11月18日开业至今,共成交粮油91.27万吨、成交额15.61亿元。市场与天津汇金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金良远程期货交易部,开展期货代理业务。
市场高水平、高起点、在交易行为上率先实现了“三化”:竞价电子化、合同管理微机化、信息传送网络化;同时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灵活的交易方式吸引会员进行交易,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搞活流通的积极作用。
3、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3名
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首家实现粮食竞价交易过程全电子化管理的交易市场,是广东省政府重点建设的5家中高级批发市场之一。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粮食调控难度很大,现在正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交易中心的建成,可以促进广东省粮食市场体系的发展,有利于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市场价格,引导粮食生产和流通,有利于规范粮食交易行业,是广东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新生事物。交易中心将成为广东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主要平台。
坐落于天河财富广场的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是在广东华南粮食中心批发市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大形成的,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高级粮食交易中心。交易中心建筑面积3510平方米,设有竞价交易厅、样品展示区、交易会商务区等服务设施;交易厅面积600平方米,设418个座位,208个电脑交易终端。该交易系统具备场内竞价和网上竞价功能,实现交易会员档案、资金周转、交易监控、实物交割、数据统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电子化管理。交易系统电脑应价终端具备实时信息查询和量价分析功能,为交易商的临场决策提供便利,是国内首创,不仅使交易安全、高效,而且避免了交易商之间互相串通的可能。交易中心以现货为依托,以期货为方向。
4、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4名
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成立4年来,共完成交易量1084万吨,交易额超百亿元人民币,成为大连粮食产业的龙头,并使得大连成为我国东北最大的粮食集散地。现在,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的会员已从建立之初的69户发展到386户,交易量和交易额都居全国众多现货交易市场第一位。
4年来,大连成功举办了“中央储备小麦竞价交易会”、“辽宁省陈化粮竞价交易会”等十一次大型粮食交易会,总交易量610万吨,成交金额56.3亿元,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运输、仓储、金融、商贸及相关产业起到了拉动作用。
大连与内蒙古地区合作进行商品贸易粮竞价交易,开辟了国内商品粮进场进行公开竞价交易的先河。此外,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反馈体系,4年来,收集和发布国内外现货和期货信息达1000万字,还通过建立信息网站的形式,实现国内、国际信息接轨,努力扩大交易功能和信息功能。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大连是东北最南端的港口城市,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深水良港,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其成为东北最大粮食集散地的有利条件。
5、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5名
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是1995年4月3日经国内贸易部批准,由原湖北省粮食批发市场扩建而成的规范化全国性粮食中心批发市场,是华中地区的粮油商品交易中心,是全民所有制非营利事业法人,接受由国家粮食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及指定的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市场管理委员会的监督和管理。
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实行会员制,设有500个会员席位。奉行公开、公平、公正、合法竞争的交易原则,立足华中,面向全国,组织粮油商品现货批发交易。交易品种为稻谷(大米)、小麦(面粉)、玉米、大豆、菜籽油(菜籽)、大豆油及各种杂粮、粮食复制品和其它油脂、油料等大宗农产品。交易方式采取协商交易、竞价交易、组合交易、场际交易、贸易洽谈会和接受委托对国家储备粮进行吞吐调节等,并使用统一格式的规范化合同。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用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调剂供求、稳定市场、促进生产、引导消费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
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下设综合部、财务结算部、信息开发部、管理部、交易部、工程投资部和实业开发部等七个职能部门,负责整个市场的运行和管理。并成立湖北粮食经纪行,建立了稳定的经纪人网络,进行粮油商品交易的中介服务。华粮市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制定《市场章程》和《交易规则》,组织、服务、监督交易活动,能保障场内交易的顺利进行和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
华中粮食中心批发市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梅苑小区120栋,有现代化的交易大厅和办公楼房,配置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大屏幕电子显示系统、微机终端和现代化通讯设施。积极致力于推进信息网络建设,拥有专业网站—“华中粮网”,可为场内客户交易提供全方位、系列化服务。
湖北武汉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中游,物产丰富,交通方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大米市场。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和三峡工程的竣工,更使湖北武汉处在长江流域中首尾衔接、南北相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关键位置。
6、成都八里庄粮食批发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6名
成都八里庄粮食批发市场是成都市政府批准建立的成都市唯一一家大型粮食专业批发市场。成都作为我国西南(云、贵、川、藏、重庆)最主要的一个中心城市和销粮区,目前尚缺乏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规范的大型粮食专业批发市场。成都八里庄粮食批发市场起点高、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善。其目的就是要建成西地区的粮食调剂中心,成为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基地,起着对社会用粮进行指导,保证粮食供给,调剂市场粮食价格,调剂粮食品种的作用。
市场占地260余亩,1000多米的铁路专用线贯穿市场南北,整个市场的建设资金投入将逐步达到一亿元人民币以上。该市场立足成都,面向全川,辐射整个大西南,并与郑州、大连等全国各大粮食市场联网。全新电子化粮食贸易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将成为未来现货、期货市场发展的主要贸易形式,高效、规范、优质、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将成为联系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金色纽带。
成都八里庄粮食批发市场具有以下优势:成都作为四川首府,人口1000万,市区人口超过300万,粮食需求水平和结构在全国处于前列。同时许多大型饲料、酿造、制药、食品等耗粮性企业云集于此。作为西南重心和西部龙头的成都,随着本世纪中西部开发的深入,必将为广大客商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四川虽为产粮大省,但粮食生产仍满足不了本省及周边地区地需求,粮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建立粮食流通新体制的政策为粮食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法律依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和成华区人民政府将根据中央精神给予成都八里庄粮食批发市场在税收、工商等有关管理费用及服务方面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7、甘肃省粮油批发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7名
甘肃省粮油批发市场是全省粮食交易中心、价格中心、信息中心,负责全省政策性粮油竞价销售和采购工作,承办其他大宗粮油贸易交易活动。批发市场的软硬件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粮食资源、形成市场价格、降低粮食流通成本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累计交易粮油812930.36 吨,交易额7.75亿元。在现货交易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期货交易、电子商务等多种交易形式,是西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之一。
甘肃省粮油批发市场下属甘肃省粮油批发中心和甘肃名禾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两个法人单位。批发中心是粮食购销企业,有粮油仓库等储备和经营设施,年经营量2.5万吨。
甘肃名禾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是原甘肃省锦华商贸公司、锦良贸易中心、锦辉大厦3家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的经济实体,经营范围涉及商业、饮食、娱乐、房产租赁等多种行业。公司以效益为中心,调整经营结构,改善资本运营管理,采取租赁经营、招商引资、多元参股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本的最大收益。
8、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8名
由安徽省粮食局主办的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于9月20日迁往新址。新成立的粮食批发市场管委会,将负责开展粮食交易市场的监管服务工作。
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原在省粮食局院内,是省级区域性市场,2002年被国家粮食局确定为重点联系批发交易市场。2003年以来共举办了十二次交易会,其中竞价销售陈化粮四批、库存商品老粮四批、储备粮轮换一批、企业自有商品粮三批,成交总量225.5万吨,成交总金额24.5亿元。
为把安徽省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建成大型区域性批发交易市场,加快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建设,安徽省粮食局将新安国际大酒店注销,恢复粮食大厦的原有功能,改建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新交易市场组织机构和功能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设有粮油交易、电子商务、履约协调、资金结算、客户服务、粮油信息和样品展示7个中心。
9、福州粮食批发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9名
福州粮食批发市场是1992年开办的大型粮食现货批发市场。位于连江路北段,紧邻铁路货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福州地区经营商粮食交易的黄金地段和最佳场所。
福州粮食批发市场开办以来,商家云集、生产兴隆,促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市场占地总面积达81亩,由粮食中心市场和大米专业批发市场组成。场内设有开间式店面、仓库、停车场、地磅和生活服务区等。
福州粮食批发市场经营的品种包括,稻谷、大米、小麦、玉米、大豆、花生、食油、麦皮、次粉、豆饼饲料及进口的鱼粉、骨粉、饲料添加剂等。现驻场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达400多家;进场交易的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超过1000家。经营方式以现货批发交易为主,中长期合同为辅。
福州粮食批发市场曾位列全国最大的50个农副产品市场第六位;对全市的粮食需求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1997年粮食年交量达128万吨,年成交金额达21.8亿元,场内粮食60%在福州本地区销售,另有40%中转辐射周边地区,已成为福州地区粮食的主要中转集散地。
该市场管理规范,工商、粮食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责驻场管理,市场开办以来,先后获得过93年全国百强市场、福建省文明市场等荣誉称号,年年被评为福州市文明市场。
10、辽宁沈阳粮食批发市场
市场规模:★★★★
知名度:★★★
成交额:★★★★
综合排名:第1名
沈阳粮食批发市场是沈阳市政府十大市场重点项目,被评为文明市场、放心市场、是沈阳市主副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基地,是东北优质米的集散地,是全国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友好单位年会的发起单位,是中国粮食贸易网的重要网员单位。市场以吸引名优新特服务沈城,敞开辽宁粮食大门辐射全国为宗旨。市场现有场地4万平方米,仓容3万吨,标准档口300个,储油罐12座,3500吨仓库4座,经营品牌360个,年经营量30万吨。
沈阳粮食批发市场地处城乡枢纽地带,高速、快速路六条经过市场,场内有铁路两条,市场内服务配套,功能完善,可为业户提供装卸、运输、仓储、加工、配送、餐饮、住宿、信息发布查询、广告业务、代销产品、代办手续等服务。是经销商成就事业及发财的理想追求。
9.中国名牌大学排名前500强 篇九
大学排名是根据各项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标准,以英文发表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针对相关大学在数据、报告、成就、声望等方面进行数量化评鉴,再通过加权后形成的排序。世界很多教育机构都有针对国内外大学、商学院或MBA的排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和商业影响。其中,国内大学排名中,影响力较大的是武书连版中国大学排行榜,校友会版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和网大版中国大学生源排行榜。
下面附全500名大学名单,看看你所在学校排名多少?
排名范围:
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5月21日公布)中,1216所办学层次为本科的大学。这其中公办大学793所、民办大学140所、独立学院283所。
指标体系:
计分方式:
计算单项指标得分时,令该项指标表现最好的大学为100分,其它大学按其与最高值的比例得分,一所大学的总得分由各单项指标得分加权得出。
1.2017中国名牌大学排名前500强
2.2017中国名牌大学排名前500强(2)
3.20U.S.NEW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完整版】
4.世界500强大学排行榜完整榜单
5.世界前100名大学排名
10.中国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排名 篇十
二本及以下:
B+等(21个):遵义医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同济大学、广西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佳木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医学院、郑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广西中医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11.从专利排名看“中国制造”嬗变 篇十一
PCT是专利领域最重要的国际合作条约之一。通过PCT申请国际专利,可以简化申请手续,降低申请费用,为申请人向外国申请专利提供便捷途径。中兴PCT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一,表明中兴已经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积累上走在国际前列。
但“罗马城并非一天建成”,中兴今日的成绩,是其重视专利申请、布局,厚积薄发的结果。
长期以来,创新不足一直是中国企业的“硬伤”。由于缺乏核心专利的保护和支撑,中国企业时常面对国外专利大户漫天要价、国内山寨厂商狠命挖墙角的困境。虽然印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已经行销全球,但中国企业往往只能赚取廉价代工的辛苦钱。一台利润率接近60%的iphone,中国代工企业仅能拿到其中的2%,“中国制造”的头衔其实早就不再那么光鲜。
经历了对“中国制造”的痛苦反思,中国企业开始谋求向“中国创造”转型。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处长常利民所说,“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加强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家和企业层面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很大程度上,华为、中兴等通信行业领军企业扮演着中国自主创新领头羊的角色,他们的崛起代表着中国商业环境和企业经营理念的一场变革。中国的市场和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近些年出现不少优秀的企业,仅通信终端行业就有魅族、小米、天语等。而中国各行业的本土领军企业,都如中兴一样在试图寻找一条以创新求发展的道路,逐步摆脱过去那种“重生产轻研发、重模仿轻创新”的经营模式。目前,部分企业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已达利润的15%,新人才发展空间和待遇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
12.大学吸引力的显示偏好排名 篇十二
随着大学招生人数增加,上大学相对更加容易了。但是大部分家庭在第一个孩子进入大学学习时,面临如何在众多的招生学校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的问题。大学排名对于学生和家长了解大学的声誉、特征都有巨大的帮助。目前影响较大的排名机构有三家,分别是网大有限公司、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校友会网,但这些排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指标计算的数据也没有公开。[1]虽然每个排名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和权重,有些排名也涉及到学校的声誉,但都没有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关于学校吸引力大小的指标。
我们根据中国高考录取机制的性质,提出了一个估计中国大学吸引力的显示偏好排名模型。基于显示偏好的大学排名度量的是学生或者家长眼里的学校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可能反映了学校的质量,但也不完全是学校的质量。对于什么是大学的质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相同的大学特征,如声誉、师生比例、科研经费、地理位置、校园环境等,学生和家长、教育管理机构甚至普通的大众,对这些因素的权重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构建的显示偏好的排名,就是这些意见的综合,反映了人们看法中的一致性因素。
基于显示偏好的学校吸引力排名综合了所有考生的选择中所包含的信息,对考生和家长了解其他人的看法具有实用价值。考生和家长们为什么要了解其他人的看法,Avery Christopher等人提供了三种解释:第一,在大学教育中,和什么人在一起学习是很重要的。见贤思齐,学生不但关心学校的质量,也关心和自己在一起的学生的情况。第二,每个考生对于学校也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考生明白自己的信息可能是不完全的,通过了解其他人的看法和行动,可以弥补自己信息的偏差。第三,考生可能通过选择不同的学校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的信号甄别功能。23考生通过学校的选择来显示自己不同凡响的能力,在均衡状态时,清华大学录取的考生和江南大学录取的考生有着不同的能力。在中国的招生制度下,家长关心其他人的选择和偏好还有第四个原因:了解其他人的偏好便于考生填报志愿,协调到均衡结果。
在中国,考生是按照分数和对学校的偏好(志愿)根据高考录取制度统一录取的。在出分填报志愿时,高考录取的结果等价于把所有考生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序,每个考生依次从可选择的学校中选择他最偏好的学校录取。不同分数的考生有不同的可选择范围,分数最高的学生可以选择所有的招生学校,而分数低的考生选择范围小。通过考生的选择和录取的格局,可以推断学校吸引力的分布情况。
二、概率模型
(一)大学的吸引力
为了进行大学排名,我们必然假设每个大学有一个隐含的表示大学吸引力的变量,我们可以根据吸引力的大小来给大学排名。虽然不能观测到这个吸引力,但是可以估计出它的数值。大学的吸引力由多方面因素构成,如大学的声誉、教育质量、专业、学校位置、学费、学术资源等。我们不需要知道这些特征如何构建出大学的吸引力,仅仅假设学生是根据学校吸引力的大小一致地行事。
构建这个显示偏好吸引力排名,也不需要假设所有学生对学校的吸引力有相同的看法。每个考生对于学校吸引力的看法可以在一个均值周围分布。如果所有的考生对学校吸引力的看法一样,考生的表现就会完全相同,但这并不存在。我们假设每个考生对学校吸引力的看法都有自己特异的因素,正是考生不同的看法造成了学校在争夺学生时互有胜负的模式。显示偏好排名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并不需要真实存在一个潜在的吸引力排名,如果在考生和家长心目中不存在普遍一致的对学校吸引力的看法,这种方法估计出来的排名就没有一致性。可以设想,如果每个考生对于大学的偏好都是随机的,最后得到的录取结果就没有任何模式,各个学校的输赢也是随机决定的,不存在一个显然的模式。但是,不管学生如何形成自己的偏好,只要在他们之间存在共同的模式,那么显示偏好排名就可以把这些系统性的因素显示出来。
(二)考生录取的多元比较问题
大学排名问题可以从多元比较的框架来看。当考生选择学校填报时,根据他的分数,他在当时仍然招生的学校进行选择。这时,所有学校就在进行一场竞争。考生从每个可以选择的学校的吸引力分布中进行抽样,得到他对所有可选择学校的个人评价,评价最高的学校就会被考生作为入学学校,这个学校就赢了竞赛。如果不存在学生个人兴趣干扰的因素,赢了竞赛的学校比其他学校受欢迎就是一个合理推断。根据所有学生的录取结果,得到了每所学校获胜的场次,汇总所有考生的信息,就可以估计学校吸引力的情况。
多元比较统计模型文献主要讨论两两比较模型,在每次竞赛中只有两个选手参与,如国际象棋、球类比赛等。这类文献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已经有大量的关于如何从竞赛记录推断国际象棋棋手能力高低以及对于球队排名的文献。在两两比较模型的文献中,根据分布的不同,有两类最为常用的模型假设。一类是Bradley-Terry模型,假设分布是第一类极值分布。在这个假设下,二元比较模型中就会导出Logit模型。另一类常用的分布假设是正态分布,这就是Thurstone-Mosterler模型。在实际中的两两比较数据时,这两种模型得到的结果没有太大的差异,利用第一类极值分布假设的模型更容易处理和计算。[4]在Avery等人研究美国大学排名时就是利用这个分布,我们也使用这个分布假设。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极值分布或者正态分布假设,是考生对单个学校的吸引力个人看法的概率分布假设,不是对于所有学校的吸引力的分布假设。
(三)模型设定
我们共有I所大学,其中θi=大学i的吸引力参数,i是指大学的指标,i-1,2..I。大学的吸引力是考生对大学评价的影响因素之一,考生对大学的看法也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对任意的考生j,他对于选择集Sj内的学校评价πij由学校吸引力、学校可变特征和个人兴趣三部分构成:
θi是指学校的吸引力,包含了大学所有不变化的特征,如对于大学教育质量的平均看法和大学平均教育费用等。有些特征是随着考生的不同而变化的,我们把这些额外的变量加入以控制其他的解释因素。xij=(x1ij,x2ij…,xkij)就是大学i和学生j有关的可变变量向量,可以包括:大学是否为“211学校”、大学是否为省内大学、考生到大学的距离、第一年的学费等特征。所有这些特征都是去掉均值的,因为在估计时,这些均值不能和大学的吸引力θi分离出来。假设这些特征以线性的方式进入模型,δ是有关可变特征的影响系数。εij是考生对大学吸引力评价的随机部分,这里假设考生对每个学校的个人兴趣服从相同方差的第一类极值分布。这些因素共同决定学生对每一个学校的评价。
学生j从可选择的mj个学校中选出评价πij最大的学校入学,因而考生的选择Yj就是一个0-1向量,Y=(Y1j,Y2j,…,Ymi,j)其中变量Yij表示这个学生的选择:
由于考生选择吸引力最大的学校入学,mj个学校竞争考生j的录取结果就服从如下的多项分布:
这里pij是学生j在这mj个学校中最后选择学校i入学的概率。在第一类极值分布的假设下,可以计算出这些入学的概率为:
通过考生的选择,可以估计出学校吸引力的参数,进行吸引力的排名。如果既想知道学校吸引力的相对大下,也希望知道这种吸引力排序真实的概率,这可在Bayesian方法的框架下估计,可以从参数的后验分布中得到这个分布中感兴趣的信息。在Bayesian方法中,参数的后验分布函数是似然函数与先验分布函数乘积的一个常数倍数。对于参数的先验分布,我们假设服从近似均匀分布,各个参数的先验分布是独立的。这些先验分布由几部分组成:
这里,δk是向量δ的第k个分量。这个先验分布也是Avery等人使用的先验分布。
从学校吸引力θi的后验分布中我们可以得到需要的信息,估计了后验分布的均值,作为吸引力排名的指标。如果学校i吸引力的后验均值大于学校j吸引力的后验均值,则学校i的排名在学校j之前。对于例如“排名第9的学校和排名第10的学校的吸引力真的有显著的区别么”这类问题,我们就不能仅仅比较吸引力的点估计。我们使用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从后验分布抽样来回答这类问题。MCMC可以从(θ9,θ10)后验分布中进行抽样,“θ9大于θ10”的概率可以利用抽样数据中“θ9大于θ10”的比例来估计。这种比例类似于统计中95%的置信区间,如果这个比例是95%,就比一个46%的比例更有理由相信排名第9的学校的吸引力大于排名第10的学校的吸引力。
在执行MCMC算法时,所有参数的初值都设定为先验均值。然后,从每个参数的后验条件分布中依次进行抽样,一直到所有参数的分布都稳定下来,我们就认为达到了稳定分布,把以后的抽样认为是来自参数的后验分布,可以使用WinBUG软件执行MCMC。在10000次迭代之后,我们又进行了30000次迭代。根据模拟数据的轨迹图(trace plot),10000次的burn-in足够稳定了。为了减少自相关性,我们利用之后的每隔5次迭代的观测作为抽样的值。这样,每个参数就有6000个抽样观测值。利用这些观测值,我们计算了每两个学校两两比较时吸引力排名在前的学校胜出其后的学校比例。
三、高考录取的性质
从前面的概率模型中发现,如果知道考生的选择范围和最终录取学校,就可以估计出学校的吸引力。这一节主要讨论如何利用高考录取机制的性质确定考生的选择范围。
中国的高考录取机制是一个按照分数分配入学资格的统一录取体制,大学只是供所有考生按照分数分配的公共品。高考录取的特点是“志愿优先,相同志愿看排序高低”。聂海峰证明,在中国高考出分报考的录取机制下有唯一的一个均衡结果,这个结果是分数公平的。[5]分数公平使得录取结果具有如下的结构: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个最低录取分数线,如果一个学生的分数高于一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那么他的录取学校不会比这个学校差;同时,如果一个学生被一所学校录取,那么他的分数一定不低于这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这样,根据每个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就可以知道哪些学校在考生的选择范围里。这样,根据考生的分数和每个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就可以计算出考生的选择范围。
高考录取机制的细节可能有些影响。在实际考生填报的志愿中,不仅有考生对学校的偏好也有考生对学校内部的专业偏好。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能会面临“好学校但专业一般”和“一般学校但是专业较好”的选择。我们这里没有区分专业的影响,因为即使在学校内,专业的分配是以考生的分数高低来分配的,整个学校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当然,学校招生专业会影响学校对考生的吸引力。在各高校分配给各省招生计划时,在不同的省录取不同的专业,因此学校的招生专业也影响一个学校在省内吸引力的排名。下面使用浙江省文科的招生数据,构建一个地区的排名。对于这个地区的所有考生来说,面对的是同样数量的专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也会影响学校对考生的吸引力,因为招生专业过少导致招生人数过少,在报考时可能会影响选择考生的选择。招生人数太少的学校可能会由于人数不足产生较大的偏差。因此我们在估计显示偏好排名时,去掉了招生人数过少的学校。
计算考生选择范围时,我们使用的是均衡的等价性,是对实际录取结果的一阶近似。非第一志愿的学生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有些学生第一志愿的学校没有被录取,通过调剂录取,这使得实际录取的结果可能不是考生的真实志愿,但是考生若可以调剂,则表示对于调剂志愿是无差异的,因而不会太干扰估计的结果。有些学生由于担心第一志愿落空,会在第一志愿选择时选择一个安全的学校,而他的考分很高,这可能导致高估了最后录取他的学校的吸引力。调剂录取和二次填报志愿引起的偏差,对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影响。最低分数线较高和最低的学校不受影响,只是在吸引力相同的学校之间可能存在吸引力的偏移。由于实际的录取制度使得高估和低估某些学校都有可能,因此这两种效应可能会互相抵消。这些因素的存在可能会使得排名在中间并且吸引力接近的学校之间吸引力排名的可靠性降低。我们下面使用第一批录取学校的数据,每个学校都有很高的第一志愿满足率,这可以减轻这些因素的影响。
四、数据
我们用来构建学校吸引力排名的数据是执行出分填报录取的浙江省2004年第一批录取中文科学校的录取数据。数据来自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网站——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www.chsi.com.cn)提供的收费服务:高考填报志愿综合参考系统,该系统的数据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提供。考生录取信息包括考生的考分、录取学校、录取专业、考试类型(文科、理科)。由于文理科是分开录取的,我们这里只使用了全部文科考生的数据。2004年全国有22所大学可以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名额独立于高考统一录取额,考生仍需参加高考,但可以低于投档分数线20分录取。因此我们采用的学生数据中去掉了录取分数低于投档分数的考生,减少自主招生的影响,这样,最后共有考生4021人。
考生信息的简单统计综合在表4-1中。学生的平均分600.64分,而考生入学学校最低分平均是587.4分。考生入学学校的最低分是数据中学校录取的所有考生分数的最低分,这不同于后面提到的学校投档线。投档线是招生办公室向学校提供第一志愿的考生的控制分数线,提交的名额多于学校的计划人数,因而得到的入学最低分高于学校的投档线。可以看到,学生平均分数都高于学校平均的最低分数13分左右,每个考生的可选择余地较大。
利用每个学校的最低入学分可以确定每一个考生可选择学校的集合。首先给定这个考生的分数,然后对照所有招生学校的最低入学分数,如果考生的分数高于学校的最低入学分数,就表示考生可以选择这个学校。从表4-1中可以看到,文科考生选择范围的平均数是82.18所,而全部文科学校是104所。每个考生平均可以选择80%的所有招生学校入学,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控制学费、距离等因素可以减少吸引力估计的偏差。根据浙江省高等院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编制的《浙江省200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手册》可以得到考生入学学校各专业的学费和学校所在地。考生与学校的距离是杭州市到学校所在城市的火车里程,从2004年铁路里程表中可以得到。对于在杭州市内的大学我们把里程计为0。浙江省省内的城市距离用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的地图册上的公路里程数。两地间没有直达的火车使用省会城市作为中转站,东北的城市如果没有直达火车则使用北京作为中转站。每个考生被实际录取学校的学费是考生录取专业的学费。对于考生选择范围内其它学校的学费,我们使用这个学校所有专业学费的平均数作为考生可能的学费数。
考生距离学校的平均距离为700公里,第一年学费平均为5600元。学校距离反映了学生入学的交通成本。学费作为入学学习费用的替代,由于我们没有住宿费用的数据,且在实际录取中,一些学校对于报考学生有各种奖励,因此学费不是入学学习的净成本。因为我们不知道录取学生的身份,因此也无法确定各种奖励。但这些学生仅是一小部分,对改变估计结果的作用不大。从表4-1也可以看到,文科考生有45%被省内学校录取,46%的考生被“211工程”的大学录取。
表4-2中包含了录取学校的招生计划数和专业数的信息。浙江省2004年第一批录取的学校有162所,其中文科招生学校120所,但是16所在网站上没有学校的文科录取数据,这16所大学的投档分数线平均为577.8,略高于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576分。而所有文科的平均投档分数线是583.1分。参与排名的文科学校有103所,平均录取人数为38.7人;录取人数最多的为391人,最少的为6人。文科学校平均录取39人,也就是说在争夺生源的竞赛中,平均意义上每个学校胜利了39次。文科录取专业平均数是8.5个,录取专业数最多的学校也仅22个。文科专业差距较少,因而“好专业和好大学权衡”的因素不大,吸引力的排名更多地反映了学校吸引力的因素。
五、结果和解释
用2004年浙江省第一批录取的文科数据进行学校吸引力显示偏好排名,只是我们模型的一个应用。首先,这里的排名是一个地方性的排名;其次,这只是所有文科考生对所有在浙江招收文科考生的学校吸引力大小的排名。在浙江省第一批录取的所有考生中,文科生有4000多人,这里估计的学校吸引力就是这4000余人的选择行为所包含的信息。如果有足够的资源得到全国学生的录取数据,我们可以构建出这些学校在全国的吸引力排名。
我们在表5-1中仅列出了前50位学校的吸引力的估计。第一批录取的学校是重点大学和浙江省一些地方学校,以重点大学为主。从表5-1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重点大学吸引力的格局,北京大学作为文科的领袖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组成第一梯队,他们的吸引力远远领先于其他大学。吸引力排名前10位的大学依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这些学校都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如果以10名为一组,在第一组中,排名第1的学校和排名第10的学校相差很大;而在第二组中,吸引力的差距就小了很多,其后得分差距都不大。随着排名的降低,各学校吸引力之间的差距减少,表明这些学校有着相似的吸引力。从表5-1中可以看到其他控制的变量符号是显著的,虽然有些变量不显著。“学费”和“是否是省内大学”的变量不显著,但是其他条件不变,学生愿意选择交通成本少的大学。在重点大学中,“21 1工程”大学对于考生格外具有吸引力。
注:1.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仅列出了排名前50的学校及其得分;也列出了控制变量系数的估计,括号中的数字是标准差。2.由于模型的性质,吸引力之间有差距才有意义,并且我们不能估计出所有学校的吸引力;我们把浙江万里大学的系数标准化为O,因此估计的吸引力系数中有负数。
前面也提到,不同的大学招生专业不同,专业的吸引力也影响学校的吸引力。从表5-1中可以看到,浙江省本省的一些大学排名很靠前,这是因为这些学校是分批次招生的,他们在不同批次录取不同的专业。因此,这里的吸引力是这些学校的招生专业在第一批次学生眼里的吸引力,并不是这些学校的综合吸引力。很显然的,当学校的排名靠后时,考生对学校吸引力看法的一致性会降低;另一方面,排名位于中间的学校之间的吸引力接近,使得吸引力的区分度降低。由于录取的性质,学校吸引力的差距只反映了平均意义上的差距,只是吸引力的点估计,即使列出吸引力的方差也并不能很好地说明吸引力排名的差异情况。
我们可以从学校吸引力的后验分布抽样,比较排名在前的学校吸引力大于排名在后的学校吸引力的比例,提供一个对表5-1中吸引力排名可信度的概率估计。这个比例类似于一个置信概率,如果比例是95%而不是40%,更有理由相信这个排名是可靠的。抽样结果显示,在排名第1的北京大学和排名第2的清华大学的吸引力的后验分布抽样比较中,每一次都是北京大学的吸引力大于清华大学的吸引力,因而比例是100%。和其他大学吸引力作比较时,“北京大学的吸引力更大”的比例也是100%。后验分布抽样中,排名第2的清华大学的吸引力超过排名第3的中国人民大学的次数比例是95%,超过其他大学的概率则是100%。中国人民大学的吸引力也以95%的概率超过其他对手。在文科前20名中,其后5位可以使得比例达到90%以上。但是在20名内,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学院和宁波大学的胜出概率远低于排名附近的学校。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省内学校吸引力优势不明显所致。在20名以后,考生对于学校吸引力的看法也逐渐不一致,为了达到90%的比例需要进行比较的学校的排名已经迅速下降到20位以下。这意味着,吸引力排名前三位的学校显然超过其他学校,前20名的学校和其后5位之间的学校的吸引力统计上都不显著;20名之后的学校,吸引力在统计上都不显著,可以认为是在一个档次上的。
可以看到招收文科考生的学校的吸引力分布情况: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这些综合类大学的吸引力位于前列,尤其以北京大学为翘楚。在这些老牌传统名校之后,其他大学的吸引力近似,属于类似的层次。
六、总结
本文展现了如何通过高考录取结果来计算招生学校的吸引力显示偏好排名。显示偏好排名使用的数据是公开可得的,可以给家长和考生提供关于学校吸引力的精确信息。文中一些学校的显示偏好排名可能和许多人心目中的排名不一致。要指出的是,这是浙江省文科考生对于招收文科考生的学校的显示偏好排名,学校的吸引力也和学校投放在浙江省的专业有关。由于现在许多学校大量招收本省学生,投放在外地的专业指标未必有吸引力,因此可能和本省的录取偏好不一致。这里的排名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排名。由于有些理科类的学校仅招收理科考生,这并不这些理科类学校的吸引力就比本文所列学校的吸引力差。
除了估计各学校在考生和家长心目中受欢迎情况,模型也可以用来帮助考生评价在填报志愿时不同填报策略的风险情况。在考后报考时,考生的分数决定了考生在所有学生中的位次。考生能否被一所学校录取,依赖志愿是分数高于该考生的人数是否多于学校的计划招生人数。根据本文估计的学校吸引力的情况,可以模拟不同分数考生对学校的评价和选择,计算出每个分数的考生可以被每个招生学校录取的概率,使用这个概率,就可以评价每个考生填报不同志愿时被录取的概率。
最后,本文再次强调,此处的显示偏好排名只是基于考生和家长的选择得出的学校吸引力的测量,并不必然就是学校质量的反映。
参考文献
[1].搜狐.盘点1987-2005中国大学排行榜[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50221/n224361408.shtml,2005-02-21.
[2].Christopher Avery,Mark Glickman,Carohne Hoxby,Andrew Metrick.A Revealed Preference Ranking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Z].NBER working paper W10803,2004.
[3].Hal Stem.Are All Linear Paired Comparison Models Empirically Equivalent?[J]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1992,(23):103-117.
[4].聂海峰.高考录取机制的博弈分析[J].经济学,2007,6,(3):899-916.
【中国民办大学排名】推荐阅读:
中国科技大学大学排名08-11
中国综合类大学排名06-09
中国大学的专业排名06-24
中国科技类大学排名07-31
中国大学名单排名表10-16
2022年中国所有本科类大学排名07-03
中国重点大学排名前150强10-28
中国官员级别排名06-13
中国高考难度排名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