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精选13篇)
1.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 篇一
儿童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礼仪知识
5~11岁的儿童通过做各种事情并取得成绩培养出勤奋感和成就感。他们去学校上课、学习读书写字、发展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十分忙碌,他们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如果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反之,则会感到自卑,会觉得自己无用,常常会失败。
情感发展
孩子对感情的理解在增进。他们认识到感情不是对某个事件的自然反应,而是取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对事件的解释。比如,6~7岁的孩子对成功总是感到开心,不管成功的取得是因为侥幸还是靠自身努力。但9~10岁的孩子只会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就而感到高兴。
孩子还认识到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可以有相反的情感。和某个人相处的记忆引发一系列对他的情感,和他现在的相处又引发另一些情感。直到10岁左右,孩子才真正认识到对一个人可以产生又爱又恨的感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分辨感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真实情感的能力也提高了。当别人说“我很高兴”,但实际上毫无兴奋的表情时,孩子知道他并不高兴。6岁时,孩子就能够用语言掩饰自己的情感。这多半是家长教育的结果。比如,孩子得到一个他并不喜欢的礼物时,却说“我很喜欢”,这样的时候,孩子的面部表情更能准确反应他们的感受。
在什么情况下,孩子最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呢?只有当孩子独自一人时,或者相信他们的表现会得到理解和认同时,孩子才会流露真实的情感。不幸的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总是越来越多地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积极反馈。男孩尤其如此,因而大一些的男孩往往不爱表达自己的感情。
2.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 篇二
1 吉林省少数民族的体育发展现状
我省地处东北, 冬季天气相对寒冷, 是冬季体育项目的重要竞技场地之一, 并且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体育人才。虽然吉林省的整体体育发展较为完善, 但对省内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理论性研究方面相对薄弱, 以致于省内少数民族的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进程较慢。一般说来, 少数民族的学生学习到的是大众性的竞技体育和有明显特征的现代化体育, 而对于本民族的有特色性的体育文化和体育项目并没有传承发展下来, 为了加快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进步, 吉林省应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 并根据吉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吉林省属于少数民族居住的边境省份, 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大, 但带有少数民族代表性的体育活动却几乎没有。一方面说明的是少数民族人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差, 另一方面说明少数民族的体育设施不完善或者说缺少适合本民族特色活动的体育设施。而少数民族内部的学生对其本民族的体育活动、传统文化、竞技知识、特色的竞技服饰都知之甚少, 何谈传承特色文化、可持续发展其特色体育活动?所以, 我省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了解与之相符的体育项目、寻找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器材, 提高民众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度;其次, 以发展兴趣的方式扩大学校体育教学的方向, 让学生通过兴趣体育活动学习和提高体育素养, 增加全民学习特色体育活动的意识并参与其中来发展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
2 吉林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点
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是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富有娱乐观赏性。例如, 朝鲜族的“荡秋千”, 活动, 它是朝鲜族妇女最钟爱的体育活动, 每到寒食节, “荡秋千”活动便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女性能够以多种方式参加比赛, 一种是高空取花、一种是高空踢铃铛、一种是荡高高度, 在比赛中, 他们用柔韧的身体荡出了美丽的弧线, 美艳绝伦, 炫彩夺目, 也因周围人们的喝彩而使场面热络起来。“荡秋千”一方面体现了朝鲜族独特的女性美,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朝鲜妇女文雅而勇于挑战的坚毅性格。
第二, 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具有对抗性。以蒙古族为例, “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族传统的竞技性体育活动, 在蒙古语中称为“博克”。通常是两两相对, 在规定的区域进行比赛, 比赛结束时以站立者为胜。这项活动不仅在那达慕大会上举行, 平时的时间也都会相聚、搏击, 把它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融入到蒙古族的生活中, 并达到锻炼蒙古人民的体质, 提高本民族人民的身体素质。
第三, 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具有极强的普遍性。例如, 满族的“放风筝”, “放风筝”是一种适应面广泛的活动, 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而比赛的参与方式也是多样化的, 可单人比赛也可多人竞赛, 可选择性强。此项比赛是以风筝飞的高度、飞的速度来计算比赛成绩的, 这就需要选手在比赛中有充足的体力, 且不能过快消耗体力, 始终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 而对于速度则要求平稳, 所以, 参赛选手对四肢的调控力也是相当重要的。由此看来, “放风筝”既是体育活动也是提高身体各脏腑功能、舒筋活血、强身健骨的最佳方式。
3 吉林省少数民族的体育发展策略
加强少数民族的体育教育课程。当前的校内体育教育过于格式化, 定位单一, 导致现代化的体育活动缺乏新生机, 在全民健身的政策下, 广大高校应积极发展推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 增加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器材, 以特色体育教育带动全民健身活动,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加强信息化管理, 建立体育活动资料库。吉林省本就是多民族的汇集地, 传统的体育项目更是多不胜数, 这就需要省政府将其收集与整理, 以信息化的方式分类存储下来并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而对其民族体育文化的探究、归纳和管理能更全面的建立体育活动资料库, 以便于高校有针对性的引进适合本区域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课程。
加大宣传力度。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的体育教育大多是从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中发展而来的。所以, 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不能单单以传承为主, 更多的是利用媒体的特殊宣传功能, 将少数民族的体育特色和独特的体育活动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让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4 结束语
时代不同, 社会所需的文化形态都有所不同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也是随着时代的转变也各不相同。而对于吉林省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就要求我们“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以创新的形式发展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廖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对策[J].体育文史, 2002 (2) :44-45.
[2]卢迪.吉林省民族传统体育产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 2012.
[3]季伟.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4.
[4]刘启坤, 杨聪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调查分析和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1) .
3.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 篇三
关键词:民营经济体制转型
1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浙江是民营经济的大省,截至2014年9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400.75万户,同比增长9.51%,其中企业119.51万户,同比增长16.35%;私营企业104.89万户,同比增长19.07%;个体工商户274.67万户,同比增长6.77%。
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虽然遇到诸多困难,但是仍处在良好的发展状态,主要特点是:
1.1民营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根据全国工商联最新发布的“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显示,浙江139家高居第一,入选榜单的企业在规模和效益上同比均有明显的提高。浙江民营企业积极克服资源要素环境制约,不断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企业生产经营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生产总值、70%以上的外贸出口以及8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五六七八”现象充分说明了民营经济在浙江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1.2民营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新的时期,浙江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落实政府提出的经济转型发展策略,在经济结构升级转型方面,走在了前面,民营企业以其灵活、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环境变化中快速反应,企业竞争力逐渐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是稳步提升。且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第一与第二产业之和。目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10000多家,实现增加值占民营工业增加值的19%左右;2013年信息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以上,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5.9%。出现了一大批如娃哈哈集团、万向集团、吉利集团等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1.3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浙江民营企业大力加强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步伐。截止2013年底,浙江300余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80%以上。同时,浙江民营经济对内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努力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浙商遍布世界各地,在外浙商有750多万人,其中有150多万人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浙江积极实施“浙商回归工程”,鼓励浙商回归创业反哺家乡,得到广大浙商的积极响应,为浙江带回了数千亿元的有效投资以及宝贵的智力资源。
1.4民营经济发展氛围良好
“重商亲商扶商”是浙江的好传统。浙江继续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再造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当前,浙江着重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办事最快、审批最少和服务最优的政府”,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升政府的有效治理能力。加快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即实施“政府权力清单”,全面清理政府权力;实施“政府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职责;实施“企业项目投资负面清单”,制定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的具体办法;制定“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省级政府部门一般不再直接向企业分配和拨付资金,也不再直接向企业收取行政事业费;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行政审批“一张网”,形成“一站式”网上办理和“全流程”效能监督。
通过改革,增加部门间的协同,加快打造尊重市场、尊重规律的“有限”政府,服务到位、监管到位的“有为”政府,严格依法行政、规范高效运转的“有效”政府。
2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步入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消化三期叠加,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2.1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速度缓慢
浙江提出转型升级历经10余年,但“小、散、弱”的现象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全省小微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0%以上。浙江民营企业在市场上仍然是资源要素的竞争,拼的是价格,低端锁定的发展势能和路径依赖惯性过大。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浙江民营企业造成的国际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占全国总数的1/3。浙商文化中短期、功利主义盛行,民营企业家对知识创新、企业转型升级以及长远战略规划普遍缺乏,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够重视,调研了解到资产规模和销售额1亿左右的民营企业中,不少民营企业家的“土豪气”过重,员工缺少归属感,人才流失严重。
2.2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受资源要素约束严重
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和节能减排硬约束的强化,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遇到了用地难、融资难、用工难,以及原材料成本、融资成本和工资成本快速上升等问题,使那些靠拼资源、拼环境、拼价格的“三拼”民营企业面临生存的考验。
目前浙江50%的土地指标给大项目,剩下绝大部分用于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土地资源极少,工业土地价格30-50万元/亩。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直接和间接融资都存在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贷款担保难,抵押手续繁,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虽然出台了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等方面的政策,但具体操作在基层落实难。浙江民营企业大多是从个体经济发展起来,大中型企业比例较低。小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普遍较弱,创新能力较低,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少,贴牌生产企业较为普遍,企业竞争力普遍不强。
2.3浙江民营经济的“空心化”趋势比较明显
由于土地等资源要素的严重制约,加上外省招商引资的门槛普遍低于浙江等因素,造成了浙江民营企业转而迁往外省甚至是东南亚等国,使浙江经济“空心化”的趋势比较明显。有的民营企业家精神有衰退迹象,有的民营企业管理者年纪过大、观念老旧,接班人培养出现断层。企业产权往往与企业家的个人产权混合在一起,没有形成现代企业所具备的独立和完备的产权制度,一元化产权结构导致摆脱不了家庭血缘关系的干预。由于缺乏具备现代管理理念的经理人,企业的管理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管理和决策有较大的随意性。有的企业家热衷于赚快钱、短期钱,将资金投向房地产、矿产等产业,造成资金链断裂,部分社会责任弱化的民营企业家,甚至采取恶意破产、跑路等方式逃避债务,使原本经营还不错的联保企业被拖入困境。
3促进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浙江民营经济要积极顺应新常态,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趋势,立足浙江实际,结合本地民营企业的特色优势,主动转型,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3.1绘制民营经济发展新蓝图
民营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浙江经济的发展史就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史。应将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镇空间规划和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统筹推进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在总结浙江民营经济前阶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力量深化研究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体制创新、政策保障等重点问题,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全省共同努力,将浙江建设成为全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引领区、民间资本市场准入先行区、民间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民营发展环境优化新样板,继续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3.2加快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面对近年来内外环境的迅速变化,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如下问题,如高素质劳动力短缺、企业核心技术人才流失、融资成本过高、新商业模式的冲击等,这些新矛盾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对此,应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大力气解决根本的结构性问题,加大政府对行业发展的调控力度,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并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引进外来高素质人才,提高本地区劳动力的基本工资,为企业的发展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力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高端产业,尤其要重视信息经济的发展,坚持协作化、共享化、智能化的经济整合发展方式,嫁接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及引进优秀企业、人才、项目,克服老化的蔓延,完成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总结推广吉利、阿里巴巴等民营企业成长路径,引导民营骨干企业走高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之路,形成一批带动力大、辐射面广、国际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3.3破除民营经济发展资源要素制约
产业集群经济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是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方式,是破解资源要素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各类园区,推进绿色企业创建行动,继续深化结构减排、科技减排等措施,有序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加快解决行业性、结构性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停劣上优”、“腾笼换鸟”,“以亩产论英雄”,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
3.4强化民营企业信用建设
政府主动转变职能,减少事先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打造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涵盖企业诚信守法、履行社会责任和违法经营行为、交易失信行为等信息记录的政府平台,开放整合各部门信用数据,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规则和开放责任,用制度使企业不敢失信。
注重质量、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引导民营企业要把追求经济效益和实现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要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充分发挥政府信用平台监督作用,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并实时向社会公开,构建“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严格保护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种子,建立更为完备的知识产权侵权的仲裁和惩戒机制,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知识产权侵权和违法犯罪行为。
3.5打造民营经济最佳发展环境
消除体制性障碍,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改革、放宽民营资本进入领域。全面和大力创新财税和金融支持体系,促进民营经济“高精尖”发展,助力民营企业稳定发展。积极引导在外浙商资本、资源、人才、信息、技术等优质生产要素回流。
参考文献:
[1]邵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4(09).
[2]许世亮.浙江中小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3]陈金勇,汤湘希,赵华,金成隆.终极所有权结构差异、两权分离程度与自主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0).
[4]石水平.机会不平等下的家族企业成长与融资决策———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
[5]洪峰,戴文涛.政治关联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债务契约有用性———来自民营企业的经验证据[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06).
作者简介:
4.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困惑与对策 篇四
如何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我镇全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是我镇党委政府重点考虑和亟待解决的的一个重大问题。按照县委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后半年工作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附城是陵川文明古镇、商贸重镇、经济强镇、农业大镇之一。多年来,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支撑镇域经济发展的项目大多是经营粗放、产品结构单
一、科技含量低下的“五小工业”,在当今环保政策要求越来越严、产品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附城镇的乡村企业发展越来越举步维艰。但我镇也有发展的独特优势,一是交通优势,晋陵一级公路横贯东西,礼夺公路穿越南北,全镇境内村通道路连网通达的。二是信息优势,全镇46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网络村村通。三是资源优势,境内石灰石储量非常丰富而且质地优良,深化化工产业发展有着特有的资源优势,同时还有较强的人才、技术等优势。为此,我们应加快制定出台并落实好“铸造产业化、化工区域化、建材新型化”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力求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发展,使全镇的经济实现新的腾飞,再创新的辉煌。
项目是支撑镇域经济发展的脊梁,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所在。为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目标,我们应努力做到了四个转变,一是冶铸行业向产业化方向转变。积极引导和支持淘汰企业转产或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节能降耗和环保要求的产业项目。二是化工行业生产坚持向区域化方向转变。全力以赴抓好化工产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以改变全镇化工行业布局分散、质量效益不高的状况。三是煤炭行业坚持向绿色化方向转变。努力加快地下向地上、黑色向绿色的转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四是建材行业坚持向新型化方向转变。依托龙腾陶粒砂有限公司,大力整合全镇耐火材料行业,积极发展陶粒砂支撑剂新型建材产品和以工业炉渣、粉煤灰、页岩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逐步使建材行业走向规模化发展、集团化生产、系列化开发。
5.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 篇五
农村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落实“科教兴国”的主战场之一。农村学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经费紧张等诸多因素,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瓶颈”。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校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对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体育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因种种原因受到严重阻碍。
(1)学校体育观念的滞后。经过对多所农村中学调查,农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只要是中考、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许多农村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常常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被学校其它活动挪做他用,有些学校的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根本无法得到保证。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体系中是可有可无的。大部分学校领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透,形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有为数不少的校领导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2)体育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积极性不高。农村学校体育专职教师配备不够,很多1000多号人20多个教学班的学校就配置2~3名体育教师,这种状态算是好的,剩下这些兼职老师,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专业水平达不到相应的水平。学校评优评先,体育教师也往往被列出名单之外,由于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热心,敷衍了事。例如:还有一些农村体育教师在社会上从事第二职业。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据调查:农村中学每年每个学校用于添置新器材的费用不到1000元左右,有的学校连一快普通的垫子也没有,许多农村学校根本无力投资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面对这些,农村中学体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艰难。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严格的体育工作督导小组和评估体系。制定有关体育教学文件,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
(2)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板书、广播和比赛等形式来宣传体育让更多的人认识体育,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使更多的群体关注体育、支持体育,更重要的是有关领导和学生家长要更新观念支持体育工作,激励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职能。
(3)重视体育教育人才。要为体育教师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还要提高教师福利工资,吸纳人才,利用人才,稳定高级人才的队伍,学校还应鼓励现有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学校体育发展要求。
(4)拓宽体育经费渠道。要根据农村的实践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资金渠道来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加快体育设施器材建设。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合理地使用体育经费,用以改变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不足,器材设备简陋的状况。
(5)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体育教学、考核,大家都重视体育教育,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三、针对农村地区特点,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资源
(1)利用校外周边场地地形。在山地丘陵地区,好多学校都建在山坡旁边。自然环境优美,并且许多学校旁边有河流沙滩,学校附近的山坡平坦,车辆行人较少,学生活动安全而又方便,如学生爬山、冲坡、翻山丘、穿越树林等练习。农闲时的打谷场,夏天里绿荫连天的河堤,这些都是天然的运动场,还可利用山地开展野外活动,利用江河湖畔有组织的开展游泳活动等。
(2)在教学的安排上要有选择性、目的性。由于场地、器材的缺乏,只要有活动的场地,不影响教学秩序,例如:在走廊过道、花坛等处安排武术、健美操、健身走、体操、身体素质练习等,这种不用多少器材,学生的活动范围小,固定队形进行的练习,要求学生位置不变而教材教法多变,用以缓解场地、器材的不足,来开展体育教学。
(3)老师学生自己制作器材。农村中学自然资源丰富,可以用竹子做标枪,喝过的矿泉水瓶做“保龄球瓶”的掷球游戏,利用废旧轮胎做滚动游戏练习,跳绳、乒乓球台等都可自制,老师和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享受上课时不能体会的另外乐趣,做沙包、做毽子,很早以前的游戏现在照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雨天室内课。3~5月,阴雨连天,平均雨日为55天,大多数农村中学都没有室内体育馆,雨天室外是无法教学,在不影响邻近教室教学的情况下,我们的雨天室内课可以这样上。比如:①新闻聚集课。平时体育教师收集的体育新闻、体育节目、体育赛事等各种资料整理摘抄好,利用室内课向学生进行报道,大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②知识拓展课。向学生讲授一些体育与健康的卫生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生理解剖学知识、运动生物力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知识、预防常见病、传染病常识、科学合理地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应遵循的原则等。③室内体育游戏。如“原地投镖”、“乒乓球颠球接力赛”“小篮球、小排球等,做击鼓传球”等游戏,室内体育活动课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多数学生能上台表演节目,如:讲一个体育故事,做一个体育动作、出一道体育知识题等。总之,体育课前的合理安排,形式多样,是室内体育课能生动有趣的前提之一。
四、结束语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要使田径、篮球、足球等这些竞技类体育项目尤其是体操项目类的器材达到标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大力发展一些易于开展的项目,还可以利用当地学校的地形地貌开展一些如:越野跑、定向运动等体育运动项目,鼓励教师学生勤工俭学、自己制作简易器材,形成有农村特色的地方教材。
6.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 篇六
作者:赵颖霞 张绍云 周雪玲
论文关键词:农村;瓶颈;对策
论文摘要:在分析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瓶颈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1、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面临的瓶颈
1.1经济层面:农民增收渠道少、增收难农民增收渠道少、增收难依然是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无论是农业收人的增加还是非农产业收人的增加都面临着大的挑战。从农业的角度看,增收难度大:①农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弱势产业,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状况也不例外,面临着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收人和稳定性差。②土地的分散经营,使农业的生产率相对低下。③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突出,有限的土地承载了过多的农村人口。④农业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尽管国家在多予少取的方针下,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支持,但由于我国农民数量大,加之支农资金的跑冒滴漏,致使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大打折扣。从非农产业的角度看,面临着诸多难题。由于资金、技术、信息的局限,多数农民无力发展非农产业,农村非农就业问题的解决难度很大。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主要是依靠进城打工的收人,但进城打工依然受制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受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影响,不仅报酬低,而且面临着被拖欠、克扣甚至拿不到工资的风险,金融危机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农民增收难还会由于负担加重使问题更加严重,国家尽管免除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乡镇政府的冗员问题没有解决,势必会使乡镇政府以各种名义乱收费,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使增收问题雪上加霜。农民增收难是一个农村发展的老问题,也是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难题。
1.2政治层面:村级组织建设状况与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不理想村级组织是农村发展的组织者和带头人,目前村级组织的建设状况并不乐观:①村级组织班子的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能力弱、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对于如何致富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不能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②村级组织班子的作风差,脱离群众,优亲厚友,廉洁程度遭到老百姓的质疑,缺乏凝聚力,干群之间的对立情绪较大,有的地方甚至发生直接冲突。③不少村级组织班子在选举的过程中,出现用金钱和其他物质拉选票的情况,有的村级组织被宗族势力控制。④“两委”之间的关系不顺,都试图强化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主要领导之间拉山头、搞帮派,好事争着抢,难事靠边站。这些都影响了农村发展的进程。
稳定是前提,良好的社会治安是农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村的变革,利益关系的调整,农村的社会治安有恶化趋势,农民的安全感在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增收缓慢,贫富差距拉大使一些人心理失衡,加之受教育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在农村违法犯罪被抓的机会小,致使偷盗、抢劫等事件呈增长趋势,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抢劫农村牲畜、家禽、摩托等财物,更有甚者不惜谋财害命,而违法犯罪者多是十几岁的年轻人,使农民的安全感大降低。加之许多农村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绝大部分是妇女、老人、儿童,也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公安部的材料显示:2006年1一9月,全国农村地区共发生杀人案件8 031起、伤害案件5.9万起,均高于城市,其中不少是“民转刑”案件,一次杀死数人的恶性案件屡有发生。其次是盗窃、抢劫等侵财犯罪案件多发,2006年1一9月,全国农村共发生盗窃粮食、牲畜、生产资料等侵财案件88万起,占农村发案总数的31%。除此之外,毒品犯罪、赌博、卖淫缥娟等社会丑恶现象也开始向农村转移,在交通要道、城乡结合部以及商贸比较发达的农村集镇尤为突出。
1.3文化层面: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堪忧当前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还存在诸多问题:①封建迷信思想依然是农村社会生活的顽症,一些地方以恢复和保护文物、发展旅游、推动经济发展为由,兴建庙宇;一些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人或利用封建迷信思想骗取钱财之人使农村封建迷信思想普及,封建迷信思想日益渗透到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传统的伦理道德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而逐渐淡化,良好的传统道德被冷嘲热讽。如勤俭节约被称为“抠门”,见义勇为被讥为“傻冒”,扶危济困被嘲为“多管闲事”;而一些不道德的行径却受到推崇,如奢侈浪费被称为“慷慨大方”,善于钻营被看作是“有门路”,弄虚作假被认为是“有办法”等等。③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建设薄弱。由于投人不足,重视不够,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还没有完全实现,致使农民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窄。农村除党支部活动室、茶馆外,基本没有精神文化活动场所,农闲时节农民无所事事,赌博成风。
1.4社会层面: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社会事业包括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当前,农村社会事业较为薄弱,已也成为农村社会发展一大瓶颈。由于发展战略的原因,农村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农村不仅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还被抽走了大量的资金,使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缺乏资金而严重滞后。随着农民需求的日益增长,这一矛盾显得更多突出:①在教育方面,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与农民的期望相比差距很大。农村教育无论是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都A}待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偏高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农村职业教育比较落后,无论是在资金、办学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的长远规划及目标方面还有很长路要走。②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新农合的实施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的负担问题,但投人相对于农民的需求而言依然差距很大,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个问题威胁到农民的健康,威胁到农村劳动人口素质和农民生活质量,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③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明显不健全,不仅项目残缺,而且保障的标准低,覆盖面窄。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农村养老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特别是农村边缘弱势群体的保障急需改进。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农民工的保障问题、贫困人口的保障问题都亟待解决。
2、解决对策
2.1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是首要大计发展是硬道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收人增加,是农村发展的基础。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从多方位多渠道人手。从农业的角度看,农业是农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显得尤为重要①要把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放在重要地位,在投资上向这方面倾斜,特别是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要放在首位,这样可以最直接的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要加强农村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兴修道路,植树造林、改造农村电网等,这样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又可以提供就业机会。②要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人多地少,一家一户的小块经营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目前的背景下,采取土地大规模经营的条件是不成熟的,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土地流转与合作,采取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根据地域、气候和土壤等条件,发挥地区优势,坚持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林、牧、渔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增加农产品收益。③要创造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的种植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通过提高质量意识和技术改造,在市场上创造出农产品的品牌,靠品牌增效,靠品牌增收。④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发展生态农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避免遭到破坏,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使农业经济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和谐发展。从非农产业的角度看,就是要通过创业和劳动力的输出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地方政府要为农民创业在资金、技术、信息准人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提供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减少因盲目外出造成的损失。
2.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①要把好农村干部的选拔关。按照文化水平高、能力强、有干劲、政治坚定、获得群众广泛认可的标准,选配好村级组织班子。②要加强村级干部的培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精神、工作方法等,通过加强教育培训,转变理念,使广大干部认清自己的职责,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当好农村发展的领路人。③要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解决农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村级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
2.3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安定和谐①要通过立法,解决农村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法律缺失的问题,切实保证农民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权益得到保护。②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从农民的需要特别是迫切需要出发,对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偏远贫困地区的普法宣传要加大力度,使广大农民对与自己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清楚的认识。采用适宜的普法教育形式,让农民容易接受,通过宣传画、村广播、典型案例讲解等形式农民知法守法。③要拓展农村法律服务领域,加强对农村的法律援助。通过普法下乡、提高农村法律服务人员的素质等积极为农民生产生活各方面提供法律服务,解决农村法律资源不足的问题。④要着力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要解决农村警力、经费不足的问题,根据农村居住分散、农业生产的特点等情况,加强与民联防,对于各种形式的违法犯罪要及时预防和打击,特别是要铲除农村黑恶、邪教势力,扫除黄赌毒,增强农民的安全感。
2.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农村文明新风①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
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要围绕消除封建迷信,树立良好社会风尚。通过科学思想的教育和普及,使广大农民增强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正确辨别科学与迷信,提高抵御封建迷信活动和落后愚昧生活习惯和方式的能力。③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农民的农闲时的生活。如秧歌、智力比赛、体育比赛、故事会等,用农民易于接受的方法宣传农村新风尚、新成就,使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生动的活动形式达到和谐统一。④要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保持可持续性,必须有稳定的机制做保证,包括领导机制、齐抓共管机制、队伍建设机制、资金投人机制、检查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7.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 篇七
一、黑龙江省冰雪资源优势分析
黑龙江省具备丰富的冰雪资源优势,冬季平均气温在-8℃~-15℃,森林覆被率为42.9%,居全国之首;积雪期长达120天。黑龙江省有室内滑冰馆9座,分布于哈、齐、牡、佳、绥化等大中城市;室外冰场千余处,分布于大中小学校和市区内公益型冰场;有滑雪场约百余家,占全国的60%,分布于全省十余个地市所辖区域内,[1]以亚布力、吉华、二龙山和哈体院滑雪基地等20家SSS级为代表的中国黑龙江品牌滑雪场;有闻名海内外的中国雪乡;有与冰雪文化交相辉映的冰雪大世界;有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等享誉世界的节庆活动,具备打造冰雪体育强省、开展大众化冰雪体育全民健身的优势。
二、黑龙江省地方特色大众冰雪体育文化特点分析
1.冰雪节庆活动展示冰雪文化艺术和大众冰雪体育健身的特点
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中国·哈尔滨国际滑雪节,是黑龙江省标志性节庆活动,凝聚着地域特色、人文内涵和丰厚的历史蕴藏,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区域性节日,成为与日本的札幌雪节、加拿大的魁北克冬季狂欢节、渥太华冬乐节和挪威奥斯陆雪节齐名的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每年以不同的主题推出唯美浪漫的文化盛宴。
展示冰雪文化艺术:第28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以中俄旅游年为契机,以“激情悦动,大美冰城”为主题,打造满城冰雕雪塑的城市冰雪景观。冰灯游园会,展示冰雪园林艺术的顶级之作;雪雕艺术博览会,突出俄罗斯文化元素,展示异国冰雪风情;冰雪大世界,与美国迪士尼公司合作,展示冰雪动漫;推出冰上杂技、冰上歌舞、冰上时装秀、国际冰雪雕三大国际比赛、突出地方特色的黑土文化与冰雪文化巧妙结合的《林海雪原》实景演出。其特点为艺术化、国际化、精品化,向世界展现冰雪文化艺术。
展示大众冰雪体育文化健身特点:中小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冰灯冰景、堆雪人、打雪仗、抽冰猴、上冰课、举办中小学生冰上运动会;各高校广泛开展高山滑雪选修课;推出铁力、伊春职工业余滑雪大赛、“穿林海跨雪原”小兴安岭冰雪之旅冬令营、银行杯全国大众滑雪比赛、发烧友滑雪比赛、中俄大学生滑雪对抗赛、家庭趣味滑雪赛、“感受冰雪、亲子家庭欢乐游”儿童滑雪趣味赛、雪地足球、冬泳、冬钓等几十项大众化冰雪体育健身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冰封雪韵中体验新奇刺激和接受挑战。其特点为多样性、娱乐性、参与体验性、全民性。以冰雪为特色,烘托节庆氛围,庆祝节日庆典,促进冰雪旅游,展现龙江活力。
2.办冰雪赛事展示大众冰雪体育健身的特点
黑龙江承办过第3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第10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和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大型赛事,黑龙江省以大型比赛为契机,政府及社会团体全力打造冰雪文化品牌,树立冰雪体育强省形象,举办独具地方特色的大众冰雪体育竞赛活动(见表1)。不仅给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带来双重影响,而且促进了地方生态环境、城市风貌、文明素质、社会文化、道路交通和冰雪场馆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改善与提升。
通过以上活动,充分展示大众冰雪体育健身的特点,体现独特性、民俗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普及与提高群众冰雪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彰显冰雪体育文化内涵,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将赛事办成运动员的盛会,办成百姓的节日,以此来扩大影响力。
3.春节黄金周大众冰雪体育家庭化及个性化锻炼特点
随着冰雪体育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要求大众冰雪体育的内容、形式更加贴近生活,并成为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冰雪强省战略推动下,大众滑雪持续升温,出现越来越多的家庭化锻炼模式,驱车到郊外滑雪场休闲度假,家庭成员一起溜冰滑雪,共同体验速度、控制、驾驭、征服、超越,淋漓畅快的感觉,不但能建立一种特殊的自信,而且在充满和睦的前提下,展开家庭成员之间的挑战与比拼,其乐融融,已成为地方特色的时尚生活方式(见表2,表3)。
2011年春节黄金周4家雪场参加滑雪的有1545个家庭,超过2010年参加的1263个家庭,增加282家,增幅为18.3%,没有明显的区别。但2011年春节黄金周家庭滑雪锻炼2次的达到451家,增加258家,增幅为57.2%,锻炼3次以上的达到66家,增加27家,增幅为40.9%,可见锻炼2次以上的家庭逐年增加,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种以小家庭为基本单元的锻炼模式,其个性化特点是:互为挑战难度,健身与度假同行,彰显和谐氛围。21世纪家庭体育将成为主流,小康生活的家庭可以创造出不同特色的家庭体育锻炼新模式。
三、黑龙江省地方特色冰雪体育的发展趋势
1.大众化冰雪体育全民健身蓬勃发展
冰雪体育不仅受大众青睐,而且能发挥其政治影响力、经济增长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等重要作用,既是冬季的锻炼内容,也是地域体育文化教育的载体,时尚的生活方式。为此,黑龙江省将战略性地发展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并建立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有影响力的群众体育活动长效机制,到2015年,全省计划建成一批功能完善、能承接高水平比赛和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公共体育场馆和设施,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强力打造冰雪体育全民健身品牌,建设百姓身边的滑雪场,举办大型冰雪活动,让全民动起来,强身健体,培养后备人才。据资料统计,近十年来,全省共计投入“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与“冰雪体育长廊”建设资金2 558万元,全省平均每年上冰雪的人数达到了125万人次,黑龙江省冰雪体育长廊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全民健身20大景观之一,展现了大众化冰雪体育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以滑雪俱乐部为代表的大众化健身群体正在形成
黑龙江省的滑雪市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滑雪俱乐部的发展也代表全国的最高水平,随着大众滑雪人数的剧增,黑龙江省的滑雪俱乐部犹如一股“白色旋风”迅速发展,正在形成经济实力强、消费次数多、锻炼欲望高、技术提高快的大众化健身群体,他们是推动雪场建设、促进冰雪产业发展、引领大众滑雪消费、凝聚健身群体不可低估的社会力量,孕育着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据调查,黑龙江省的滑雪俱乐部十年间,从2家发展到近60家,俱乐部的会员由十几人发展到百余人,其职业包括企业管理人员、事业单位、商业人士、公务员等。2005年以来,参加滑雪俱乐部的人数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目前,各俱乐部成员30人到千余人不等,其会员每个雪季平均滑雪达到23~27天,滑雪技术从中级到准专业水平,其特点是:中级水平的会员技术不巩固,但兴趣浓,瘾头大,提高得快;高级水平的雪性熟,技术稳定,敢于探险,多半选择高难度的雪道或滑野雪;准专业水平的是滑雪发烧友中的第一方阵,其技术高超,经验丰富,敢于向专业水平挑战,他们不仅活跃在黑龙江省的各大雪场,而且滑遍全国知名雪场,甚至跨国旅游滑雪,不但以滑雪为健身内容,而且参加大众滑雪竞技比赛,其竞技水平居全国前列。以健身、切磋技艺、增加社会交往为目的的滑雪俱乐部不断发展壮大,标志着黑龙江省大众化健身群体正在形成的良好趋势。
3.向国际冰雪体育赛事冲击
黑龙江省是冰雪竞技体育的强省,是培养冰雪体育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培养出杨洋、王蒙、申雪、赵宏博等冰雪体育明星,在世界大赛中为祖国争得无尚殊荣。第24届世界大冬会,我国共获得18枚金牌、18枚银牌、12枚铜牌,其中黑龙江省运动员获得14枚金牌、11枚银牌、4枚铜牌,分别占各类奖牌总数的77.8%、61.1%、33.3%,为我国荣登金牌榜首和奖牌榜第一名作出了巨大贡献。温哥华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共90名运动员,其中黑龙江省有69名,占运动员总数的76.7%,在我国获得的11枚奖牌中,黑龙江省运动员获得10枚,其中4金、2银、4铜,占我国所获奖牌总数的91%,是黑龙江省参加冬奥会历史性的突破。他们都是在黑龙江这个冰雪大摇篮里起步走向世界巅峰的,所创造的成绩,彰显了冰雪竞技体育强省的形象。哈尔滨是中国唯一申办冬奥会的城市,以无可替代的优势,展开向承办国际冰雪体育赛事冲击的强劲态势。
4.向冰雪体育产业集群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黑龙江省是冰雪资源富集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禀赋,是全国发展冰雪体育产业最早、实力最强、规模最大、产值最高、海内外影响力最广的区域,[2]经过十几年的蓬勃发展,建设百余家滑雪场,据假日办统计,2009~2011年黑龙江省春节黄金周冰雪旅游收入分别为39.7亿元、52.8亿元、73.43亿元。拉动着相关餐饮、住宿、交通、机械、信息、就业等诸多行业,产生巨大的地域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地方支柱性产业。尤其在后大冬时代和积极申办2014年冬奥会的契机下,政府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引领冰雪企业与科研机构,对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进行科学合理关联性战略规划,政府与社会共同投资,对冰雪体育产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优化整合、提档升级,构建以亚布力、吉华长寿山、龙珠二龙山、哈体院帽儿山、乌吉密、平山神鹿等滑雪场为轴心,以省内沿线中小型滑雪场、大中城市室内四季滑冰馆、省冰上基地室外冰雪乐园、冰雪大世界与省会哈尔滨相为互动,市场细分的冰雪体育产业集群,为产业集群创设公平竞争的环境,吸纳发达国家冰雪产业运营模式,培育和打造多样化、个性化、国际视野本土化的冰雪体育产业集群分布格局和国际化发展趋势。
摘要:黑龙江省大众冰雪体育的发展,应打造冰雪体育全民健身品牌,推进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利用黑龙江省冰雪资源优势,通过冰雪节庆活动和大型赛事等,展示地方特色的冰雪文化和大众健身特点。其未来发展态势向大众化冰雪体育全民健身和以滑雪俱乐部为代表的大众健身群体化方向发展,向国际冰雪体育赛事冲击,并向体育产业集群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全民健身,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大众化
参考文献
[1]姜淑华.“阳光体育运动”视域下普通高校推广滑雪选修课的思考[J].冰雪运动,201,1(1):73-75.
8.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八
体育产业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体育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体育产品各生产要素的规模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消费结构和消费规模。现实的体育产业运行机制是消费→投资→生产→消费。体育产业的形成需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小是衡量这个产业是否有生命力的根本标志,体育产品有着特定的生产过程和消费形式,构成体育生产的各要素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合理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顺利实现产业化。
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体育产业是必然选择。国外的实践证明,体育产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有力途径。在我国体育发展进程中,体育产业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一个进步,一次思想认识上的突破,把增加体育消费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联系起来,则是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飞跃,一个更具深远意义的升华。例如我们曾经认为体育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生产力;第二是可以振奋精神;第三是可以凝聚人心;第四是可以沟通交往。引导体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具有当代意识、符合世界潮流的命题,是一种新的体育发展观和新的体育服务观。
目前我国已基本进入了小康阶段的初始水平。如果按照GDP7%预算,我国人均GDP到2018年将达到2516亿美元,完成工业化任务。到2030年,人口将达到峰值15.5亿人,人均GDP将达到5400美元,进入中等国家收入水平。2040年左右进入富裕国家行列。根据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新世纪我国经济的基本趋势,二十一世纪我国体育产业必将迅速发展和成熟,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由于体育消费具有娱乐性、休闲性、观赏性等特征,起动快、渗透性强、辐射范围广的优势,所以它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不容忽视的角色。一个国家体育消费的增长大致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消费者拥有较充裕的休闲时间,二是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三是政府的太力提倡。所以说,体育消费有发展潜力,开发和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从而促进体育产业化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归结为四点:以体育产业发展为主体的体育市场已形成规模,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包括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科技和咨询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彩票市场);体育产业开发领域不断拓宽(包括有形资产的经营和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社会投资办产业的态势发展很快,涌现出一大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多种所有制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和企业集团;确立和形成了保证体育事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筹资机制。
但目前体育产业化过程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表现在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两方面。一方面,从体育产品供给角度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质量不高,开发力度不大。主要表现在:①体育产业领域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本形成不足是制约体育产业化的基础性因素。归根结底是投资不足的问题。②体育产品整体质量不高,就体育用品而言,企业对技术质量要求高,市场需求量小、微利的体育用品不愿再投入,对体育产品创新认识差,只愿做简单的重复生产经营。其次,就服务产品而言,同样存在产品质量低的问题。以我国足球联赛为例,自成立联赛制度以来,经过十几载的风风雨雨,运动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同外国职业联赛相比,依然相去甚远。另一方面,从体育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没有完全摆脱政府干预,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去运作,从而抑制了企业的积极性。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选择
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应达到以下目标:形成体育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即国有、非国有、国内、社会办的发展格局;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链;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即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用品三大市场。
9.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 篇九
>【内容提要】运用调查访问法和数理统计法,从整体性、综合性角度,对全国86所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高级职称老化”“学历层次偏低”等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
如何适应21世纪的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不仅关系到新世纪初能否实现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不论是综合素质还是数量上,都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结构,刻不容缓。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全国86所普通高校的位体育教师。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部领导发出问卷调查表100份,收回有效答卷86份,有效回收率为86%;此外还咨询了十几所高校分管师资的负责同志,同时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所得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龄结构(见表1)
表1 全国86所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分布情况
类别 教师人数 人数比例(%)
51-60岁 343 17.04
41-50岁 496 24.65
31-40岁 771 38.31
30岁以下 402 19.98
总计2012 100
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分布情况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教师(402人)占总人数的19.98%,31-40岁的教师(771人)占总人数的38.32%;41-50岁的教师(496人)占总人数的24.65%;51-60岁的教师(343人)占总人数的17.04%。从总体上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正逐步趋于合理,年龄老化问题有所好转。40岁以下青年教师所占人数最多(1173人)比率最大(58.30%),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生力军。随着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多,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保证。41-50岁的中年教师所占的人数次多(496人),其比例为24.65%,他们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中流坻柱。如果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力量,则师资队伍将失去主心骨,对事业将会造成全面性的损害。而51-60年龄段的.老教师人数(343人)所占比例为17.04%。他们大都有高级职称,其中许多人是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广泛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如能继续发挥其潜力,他们将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
2.2 职称结构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经过10多年的职称改革有了明显改善,职称结构趋于合理(见表2)。
表2 全国86所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分布情况
附图
这次被调查的2012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教师(727人)比例较高,达到36.13%(其中教授144人,占7.16%;副教授583人,占28.98%);中级职称的教师801人,占39.81%;初级职称的教师484人,仅占24.05%。
高、中、初级三者职称结构比例已经初步形成卵状结构,这有利于培养大批学术带头人和形成系统的学术梯队。高职称教师队伍年龄老化情况客观存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将在今后内相继退离工作岗位,急需补充培养中青年教师,继承他们的事业。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中反映出来的业务水平的断层,其严峻性远超过年龄结构的断层。退休的教师多数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包括许多在教学上和学术界有很大影响的教师。如果不在较短时期内培养和扶持中、青年教师,迅速提高其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其才能和优势,使尖子人才挑起工作的重担,那么整个师资队伍很有可能“滑坡”,甚至于出现“恶性循环”。
2.3 学历结构(见表3)
表3 全国86所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分布情况
附图
调查结果表明,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中本科学历(1702人)比例较大,占84.59%(其中33.25%是40岁以上的教师);近年来拥有研究生学历(141人)的教师比例有所增加,占7.01%,这可能与我国体育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有关。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1)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正逐步趋于合理,但各年龄段教师数的分布十分不均衡,需要进一步调整。
(2)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的任务基本吻合。但高级职称群体老化、教授比例偏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应当引起重视。
(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学历偏低,因此,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应成为师资管理的重点。
3.2 对策
(1)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对部分思想素质较高,有一定学术造诣,肯于钻研和善于团结人的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充分培养与扶持。
(2)统一认识,改变现状。要重视目前普通高校师资队伍的“断层”危机,增加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实际措施,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方针,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好,爱岗敬业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中青年体育教学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3)提供良好条件,优化成才环境。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上,尤其在评审高级职务上,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思想,鼓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积极申报高级职称,促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学术梯队尽快形成,解决好学术年龄断层问题。
(4)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由教学、科研及教书育人等方面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组成教学研讨班,带领中青年教师切磋教学技艺,营造重视教学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 叶长文,孙月霞.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体育学刊,(6):102~103.
[2] 阎书波.浅谈河北体育学院师资队伍建设[J].体育研究,(2):32~34.
10.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 篇十
【关键词】体育教育实习模式 特点 对策
1 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的特点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实习模式归纳起来基本包括集中实习、委托实习、定岗实习、分散实习。
1.1 集中实习
这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实习运用最多的实习模式之一,是有本校的教师带队与实习学校的教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实习的形式。优点在于利于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实习活动,教师能及时的发现教育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能准确的把正确的信息回馈给实习生,实习生能够得到及时的改正。缺点就是在实习过程中,由于是带对教师和当地学校老师的混合参与指导实习活动,可能会引起人际交往关系的矛盾;另外,由于带队教师的密切监督,很容易使实习生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变弱。
1.2 委托实习
委托实习是把实习生集中起来分队,接收单位全面负责实习生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实习学校只派少数教师进行巡视,处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调动学生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能为实习学校节省实习经费,缓解教师数量不够的问题,缺点是如果接受学校对教育实习不重视,对实习生的管理松散,指导教师的能力欠缺,这就会影响实习的效果,使得实习的成为一种形式主义。
1.3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目前教育实习中的一种新的实习形式,就是把实习生派遣到实习单位,完全承担一般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成为接受学校的一份子。此种实习使得教育实习时间拉长,更便于实习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教育教学规律,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学校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去,更加完善了实习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但是定岗实习由于受到当地教育资源的限制,一些学校不重视实习生的培养,致使实习生成为一名代课的教师。
1.4 分散实习
分散实习是实习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熟悉的实习地点,比如原来的母校,进行个人独立性的实习,利于按自己的意愿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学,由于这种实习不需要委派带队教师,减少教师的出勤率和管理费用,从而降低了学校的经费负担。缺点是,这种实习形式不派带队教师,使得分散在各地的实习生的监管难以得到综合监督,其次这种实习会由于不同学校对于教育实习评价的标准不同,难以体现实习生总体的实习效果,还会由于监管不利造成实习生实习时间和实习针对性不足。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实习的四种基本形式已经实行了十多年,各种实习模式针对不同的实习需要,有针对性的满足实习活动的要求,但是每种实习模式又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与当前新形势下的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要求有所矛盾,因此,分析四种实习模式有利于研究出更适合当代教育实习规律和教学要求的新模式。
2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实习普遍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为4-6周,总体来说达到了培养教师的教学时间,实习成绩会带入个人档案,直接影响招聘单位的选择重点。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各地区教育资源不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因此在教育实习的质量上也会有所差别,就目前来说,我们国家的教育实习的实习模式上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主要表现在:
2.1 实习学校的差别影响实习生教学内容的选择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目标选择目前只限于中学,实习生的实习对象只是普通的中学生,受教育实习基地条件的限制,一些相对落后的实习学校在实习硬件设施和实习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教法的运用上明显落后一些相对条件较好的学校,因此设施完善,学校重视实习的实习基地给予实习生更加充足的教学内容实践,条件差的实习学校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对教育实习的不重视造成实习生教学内容选择范围狭窄,不利于培养实习生综合全面的综合素质。
2.2 教育实习模式的“单一化”影响实习生的实习效果
由于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采取固定的实习形式,就是说学生选择了那种实习模式,只能在这个模式下实践教学,这样的实习模式对实习生作为个体来说太过单一,影响实习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2.3 现阶段教育实习模式不能满足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要求
11.中学体育差生形成特点及教学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体育教学 差生 特点 教育
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将更多地关心给了表现好的优秀生,对后进生或者称之为差生的学生往往关注不足,关心不够,帮助不多。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更多的心血和爱心倾注于他们身上。我们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他们在体育学习中,因为体育差而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以后学习和生活信心的树立。因此,对体育差生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可以转变体育差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对现行初高中教育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体育差生的界定
体育不同于文化课程,它具有独特的自身特点,这也就决定了体育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复杂性。研究表明,对“体育差生”的定义还有分类有很多种。比如:体育差生是指在一定的群体中,学生的学习行为经常违背师生所认同的行为准则,或因种种原因对体育课抱有厌恶态度的学生。但总体来说对于体育差生的定义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标准。体育差生从总体、局部、动态和实践中来看,可以将其界定为:智力及身体发育正常,但在体育学习中由于个体心理行为、环境、教育方式等原因使其在正常教育下学习效果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根据体育差生形成的原因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即生理型体育差生和心里型体育差生。生理性体育差生的主要表现在个体身体素质较差,但身体发育正常,一些运动指标在正常限制范围内的底限,平时没有积极锻炼,缺乏运动,体育基础较为薄弱。由于身体素质差,直接影响了在体育教学中技能的掌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体育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心里型体育差生又分为智力型和非智力型体育差生,智力型即为在同样条件下,部分学生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理解力差,动作不全面,容易忘记,动作不协调。非智力性体育差生则是由于心理因素影响到对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
二、体育差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特点
(1)在身体特点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身体形态方面、生理机能方面和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形态方面指身体发育正常但身高和体重数值低于正常标准。生理机能方面,主要的器官活动指数即机能指标较差,比如,血液中血红蛋白趋于正常范围内的下限;肺活量较同龄标准要低;剧烈运动后,心脏动力不足或跳动过剧等等。身体素质方面表现为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协调性等素质较差,尤其在力量方面不足。
(2)心理特点的学生由于个人主观因素有时会产生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的排斥。对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体会不足或体会不到,没有或很少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与人配合集体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团队感,相反对失败、孤独等消极体验较多,不善于与老师及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主观意志力差,对于对抗性和具有一定危险的体育项目会有排斥心理。害怕对抗,害怕认输,进而缺乏主动性和竞技性。
三、体育差生形成的原因
造成体育成绩差的原因有很多,整体来看是各种外部因素和个体主观原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
(1)社会及家庭因素:当前社会对于体育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特别是在现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全社会及家庭都存在一种重视文化教学,轻视体育发展的不正确思想。认为体育成绩的好坏无关紧要,或者认为在上大学之后再进行体育发展,使得学生产生错误观念。甚至在家长的教育中,过分溺爱,过度关心,怕孩子参加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而限制孩子的运动。长期以往,在这种观念的教育中,孩子对体育课产生了厌倦心理。
(2)学校内部教育因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教学不被重视,大量体育课程被占用,对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投入不足,这都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情感。对于体育课程本身来说,教学内容枯燥、贫乏,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不得法也是造成学生体育学习情绪不高的原因之一。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关系不密切,受到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学了无以致用,不符合社会实际情况;教学方式和内容过度强调运动技术,采用竞技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在体育中挖掘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
(3)个体因素:缺少成功的体验,对个人在运动方面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体育成绩一直不能满足自己内心的期望,长期处于压抑苦恼和对自己的失望中,最终导致自我否定,产生消极情绪,丧失了体育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四、体育差生教学对策
學生对体育的感受和情感是在后天复杂的环境中长时间形成的,因此学校教育在体育差生意识和感受的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调整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模式
首先调整教学语言,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虽然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常常会使用带有命令式的口吻去果断的作出决策、迅速的作出判断以及提示危险动作和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等,但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指导时会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特别是在和体育差生进行交流时,应当格外注意语言和语气的拿捏。如果在教学中能采用亲切、自然、通俗的语言会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生对于体育的感受也会更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陈旧,缺少互动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课程中把单调的练习组织的严密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爱好和兴趣。
2、做好师生交流工作,启迪学生体育意识
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多向学生讲解人体知识,灌输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消除体育与文化课学习时间冲突的顾虑,使学生明确体育可以更好的促进文化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潜力,对体育差生实行鼓励的教学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动机,并且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季浏:《体育与健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12.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 篇十二
1河南省科技合作的特点分析
1.1顶层推动,政策支持
为促进科技创新,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2005年)、《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2006年),《关于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2006年)、《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
近几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技开放一系列会议,《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意见》(2010年)、《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2012年)、《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2013年)、《河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实施方案》等相继出台,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构建科技合作的机制体制。同时,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河南省科技开放合作工程”、河南省科技开放合作计划项目,启动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合作基地,支持河南境内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与省外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合作研发、成果转化,各项计划、项目工程的实施,在促进开放、加强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合作主体多样,内容与形式丰富
1.2.1与政府间科技开放稳步扩大。截至2013年底,河南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开展大量科技交流活动,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开展了大量技术交流活动,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50家在河南落户[1]。
1.2.2构建会商机制。2008年以来,与科技部先后召开了四次会商会议,共争取承担了78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投入国家科技资金16.26亿元,推动了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了会商工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了会商机制,双方在郑州共建了京外第3个国家专利审查协作中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人才培养联合基金”,共同安排1.5亿元资金,专项支持河南省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与中科院合作在河南建设了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1.2.3紧密合作大院大所。2010年4月,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成立,2012年12月,中国科学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成立,实现“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目前,河南中心组织中科院有关研究所,联合河南地方企业、大学等机构组建了7个专业分中心和16个不同类型的工程技术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与河南省辖市政府合作,分别与郑州高新区、济源市、焦作市、南阳市、安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林州市、新乡市、三门峡市、许昌市、洛阳市建立了12个区域分中心,带动中科院400项科技成果在河南省转移转化。浙江大学在河南省建立了浙江大学郑州技术转移中心,郑州清华启迪科技城、北大科技园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科技园落户河南省。
1.3注重科技合作平台建设
截至2013年,全省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 676家,全省各级各类企业研发中心达到4 178家;新建设了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形成了国家、省、市三个层次相互连接的研发平台体系。国家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259家,郑州、洛阳、南阳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数量居中西部前列。
1.3.1院士工作站成为河南发展的“加速器”。截至2014年,河南省院士工作站数量达到216家,其中设立在企业的达到125家。院士工作站的建立,不仅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掌握世界先进的核心技术,更在帮助企业集聚、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当地经济转型升级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3.2重视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截至2014年,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达到了42个。其中,高校有29个,科研院所有6个,企业有7个。以国际联合实验室为平台,与30多个国家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合作研究,涵盖量子力学、纳米材料、生物医学、新能源等多个技术领域,联合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200余人,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已成为河南省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国际科技人才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1.3.3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以河南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单位组建的“河南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以郑州大学为依托单位组建的“细胞与基因治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分别被科技部合作司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截至2014年,全省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9家。特别是河南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是河南省首个获批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类合作基地。
1.4以科技合作项目推动相关领域不断创新
截止2014年,河南省正在实施中的国家级科技合作项目31项,项目总经费9.5亿元,引导企业研发投入1.23亿元,逐步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以河南省科技对外开放合作工程为载体,2014年全省实施科技合作项目777项,合作单位涉及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以色列、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清华大学、中国农大、中科院等50多个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引进转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692项,实现经济社会效益49.87亿元。
2河南省科技合作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河南省科技开放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地处内陆、能源匮乏、人口众多以及长期以农业为主的发展历程,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科技开放范围有限,开放意识不强,总体科技开放合作的数量与质量水平不高,合作中的主体能力不强,合作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未来一段时期,河南省科技合作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推动中原崛起”为指导方针[2],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导产业、重点领域,针对目前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对外开放格局,注重拓展科技开放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扩大国际合作,拓宽国内合作,强化区域合作,深化省内合作,实现对科技资源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技术转移转化,谋求尽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全面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经济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河南省科技合作应着力于聚焦目标,挖掘潜力,整合优势资源,提升目前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科技开放格局的质量与水平,在优化科技计划和创新载体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制定、对接、会商、联盟等形式营造良好环境;通过构建科技合作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专业化平台,实现科技合作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建立科技合作联络员(科技特派员)、科技合作专家咨询团,以人员互动带动资源与项目联动,集聚创新要素,最终实现扩大国际合作、拓宽国内合作、强化区域合作和深化省内合作的目标。
3河南省科技合作发展对策建议
3.1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科技合作工作体系
3.1.1从国内外发展新形势和河南省实情出发,开放思想,配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科技合作作为深化对外开放、提升科技创新力的重要方面[3]。以集聚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宏观协调和政策引导作用,对河南省科技合作进行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对全省的科技合作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研究推进科技合作的新政策,制定系统推进方案,强调顶层设计系统性、整体性、统领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
3.1.2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促进科技合作、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具体细化各项优惠与鼓励措施,包括财政、资金、人才等的可具体实施措施。研究完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相关科技政策。制定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原则和条例,设立专门机构处理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参与科技合作谈判等,防止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的流失。倡导和鼓励企业或个人到境外申请专利,提高河南省专利的国际知名度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3.1.3完善科技投入政策。加大国家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合作投入体系,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人为主体、银行贷款和社会其他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合作投融资体系。同时吸收境外科技资金,如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国际资助、国家资源互补等,并鼓励民众或个人将资金投入到资助科技开发和创新上。
3.1.4制定和完善吸引境外研发机构的政策。目前,不少省市都出台了吸引境外研发机构的政策,涉及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通检通关、外汇、税收、行政管理等方面。研究表明,人才引进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政府对政策的资源保障、政策的兑现能力以及政策的公开性、一贯性和严谨性等软性环境对境外研发机构更具吸引力[4]。因此,河南省应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并完善本省吸引境外研发机构的政策,吸引境外研发机构落户河南。
3.1.5健全科技开放工作体系。构建省、市、县三级科技合作与交流网络体系,完善科技合作工作体系,全面提高科技合作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实行科技合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等民间科技组织的优势,拓宽合作渠道和空间。加强科技合作从业人人员培训。在“河南省科技开放合作工程”“河南省科技开放合作北京对接活动”等近年拓宽合作渠道的工作基础上,策划更加科学高效的活动方式。
3.2扩大科技计划开放,加强科技计划与科技合作平台的管理
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是指各国(地区)政府为充分利用并整合全球科技资源来促进本国(地区)发展,允许拥有外国(地区)国籍的科学家、非本国独立法人或外资研究机构及企业参与本国的主体科技计划项目工作,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均不同程度对外开放本国的科技计划,一般在重大全球化问题研究、基础研究领域开放程度较高,越接近产业化阶段的研究开放较少。目前,河南省实行有条件的科技开放合作项目计划,可在现有制度与运行环境基础上,深入研究科技计划开放过程中的法律、科研环境建设等问题,针对河南省实际,将某些硬性要求差别化处理,分基础研究领域、重点发展领域和一般领域,制定差别化、有步骤、分阶段、有选择的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科技政策与实施细则和人才引进机制,包括准入条件、经费使用规定、研究成果使用规定、知识产权、产业化链条布局等内容。对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进行分领域研究,制定详细的项目考核与验收标准,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在提高各类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创新主体数量的基础上,注重院士工作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平台等科技合作平台的管理与监督。
3.3发挥优势,深化科技合作内容,推动河南农业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进一步深化科技合作,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河南省农业人才与技术优势突出,可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5国确立为重点合作对象,将河南省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到中亚国家,实现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农业、精细农业与粗放农业的互补,推动河南农业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技术合作领域主要包括玉米、大豆、小麦、棉花、甜菜等大田作物的良种繁育与配套栽培技术推广;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土壤改良等先进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肉牛肉羊育肥等现代化畜禽养殖技术示范等。合作方式包括科技人员交流、种质资源交换、信息交换、合作研究、农业人员培训与人才培养,以及各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鼓励省内企业结合农业技术合作领域,积极参与产业化项目建设,构建农业科技合作的全产业链。鼓励省内企业以项目、技术、良种带生产基地的方式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业合作,也可以投资承包菜园、果园、湖泊、开垦荒地等。
3.4构建科技合作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专业化平台
在多部门、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科技合作格局下,开展科技合作最大的障碍是信息不对称。优化科技合作公共服务,构建科技合作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平台,作为统一、权威的科技合作服务窗口,全面展示河南省科技合作政策、计划、项目、人员以及合作项目进展动态、即时资讯、具体联络方式,以及各类创新载体的具体内容与状态等,促进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为本土机构获取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合作信息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服务。解决信息渠道来源多、信息不对称问题。科技合作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专业化平台,强调工作的针对性,集成基础性信息资源,整合现有科技合作相关平台资源,发布合作信息,拓展信息交流渠道,搭建宣传展示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提高主管部门及合作主体的管理效率。
3.5加强科技合作人才队伍建设
3.5.1培养与引进人才。采取联合研发、委托培养、出国考察学习等方式,有序地培养省内科研院所、高校和各类企业的科技人员,使其具有优秀科技人才的国际视野;鼓励省内科研机构和企业与国内、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强人员交流互访的力度,并将其作为评价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有计划、有目的地吸引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有潜力的中青年专家来豫开展合作研究,做好院士、“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的引进工作,加大对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对引进的国内外一流的科技人才及其团队在省级研发中心建设、科研经费资助、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5]。
3.5.2构建科技合作专家咨询团队。结合河南省院士、“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人才,河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豫籍高级学者、企业家、行业精英,构建多领域、多来源、高层次的“河南省科技合作专家咨询团队”,定期分领域、分层次进行战略定位、学术引领、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咨询,以及行业发展、基层调研和项目对接务实活动,发挥高级人才在科技合作中的咨询和决策作用。
3.6构建科技合作联络员(特派员)制度
目前政府引导,引进共建创新载体成为科技合作创新的重要举措,依托与国家级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及创新载体,构建科技合作联络员(特派员)制度,就是合作双方按行业对应原则,选拔、互派联络员(特派员)到对方机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考察、调研,摸清双方的可利用资源,明确双方的科技合作需求,结合彼此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际情况对接,探讨可行的合作方式。科技合作联络员(特派员)实现人员双向流动,解决合作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派出机构与接受机构间的交流,有利于高效、务实展开具体的合作方案。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做好联络员(特派员)的选拔、培训及异地工作生活实际问题等服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树华.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激荡中原科技创新[N].河南日报,2015-6-16.
[2]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2006-2020年)的通知(豫政〔2006〕26号)[R].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06(13):6-22.
[3]张仁开.“十三五”时期上海市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思路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0):24-27.
[4]姬会英.省域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及其调整——以河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2(8):228-229.
13.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 篇十三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示范效应与外部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示范效应,其内部的制度安排和经营机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参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所有的企业,不论所有制成份如何,都必须面向市场,在同一个市场条件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所以,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对国有经济形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外部压力,推动着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从民营经济的性质和定义可以看出,民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构造了新的主体,诱发并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发育,民营企业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其次,要使市场经济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扩大,不仅要求进一步开放商品市场(包括其派生形式: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等)也要求开放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开放统一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民营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要求实现人才自由,资金自由、货物自由和服务自由,这对政府职能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政府对现行各种进入规制进行放松、调整、撤消和废除;要求其取消大量不必要的许可认可项目和环节,由许可制向申报制转变,批准和处理的时间要尽可能缩短。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政府机构改革要实现全面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政府管理体制的目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需要。民营经济不需政府投资,涉及的领域广,覆盖的行业范围宽,就业的容量和潜力大。民营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企业规模来看,民营企业多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源泉。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使下岗职工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国有职工”“铁饭碗”的禁锢中彻底解脱出来,真正树立就业的新观念。
二、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县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05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数达7792户,比2004年增长11.3。其中私营企业84户,增长7.7。民营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民营经济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5294万元(第一产业根据上级业务部门要求不计算),增长11.2,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56.9提高到57.8,上升0.9个百分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明显上升,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民营经济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2005年底,全县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个体户已达852个,广泛涉及饲料、饮料、纺织、皮革、造纸、中药材、竹木加工等10多个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260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3.6。县农副产品加工龙头民营企业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加工鲜冷藏冻肉2213吨,实现总产值2180万元,增长32.0,并投入资金800万元完成了技术改造,预计今年可完成产值5000万元,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
民营经济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全县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5年,全县民营工业增加值(包括全部规模以下工业及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为16088万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6.0,比2004年提高6.7个百分点,超过国有工业对全县工业增长的贡献。
从规模以上工业看,截止2005年底,在全县规模14个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12个,比上年末净增3个,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85.7。民营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7768万元,增长24.6,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在全县规模工业中所占比重为83.4。
(三)民营经济增强了县域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动力。近年来,**县民营经济投资快速发展,打破了国有经 济垄断投资
领域的局面,投资领域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2005年,全县民间投资总额已超过国有经济投资总量,民营经济投资完成60112万元,增长33.7,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为81.6,比2004年上升7.1个百分点。
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民营经济投资领域不断拓宽,逐步由非生产性投资向生产性投资转变。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所从
事的行业由比较单一的第三产业向第一、二产业发展,经营范围由传统的餐饮业、生活服务业等领域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大型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方向拓展。一些个体私营业主主动上山下乡,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开发绿色产业,农业开发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一批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初露头角,如湖北大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嘉龙贡果有限责任公司、金鹰公司、西部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重庆综艺公司**县分公司等,正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挺进。在服务业领域,也由一般性服务业向经纪人、广告业、信息咨询等高层次发展。经营形式向多元化发展。经营范围的逐步放开,民营经济由单一买卖小本经营、小规模投入资金向承包、兼并、购买国有、集体企业等形式发展。一批优势企业开始跨地区、跨所有制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如山力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购买恩施州莲珠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四)民营经济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完善。到2005年底,全县以个体从业人员为主的各种农贸产品市场和工业品交易市场26个,其中专业市场5个。各种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了市场体系的完善。2005年,包括个体私营贸易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商贸流通企业零售额达到37930万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9。
(五)民营经济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民营经济是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缓解了城镇就业的巨大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2005年,全社会从业人员为18.1万人,其中,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为2.7万人,占14.9,比2004年提高5.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进一步优化,一批民营企业家初步涌现。民营经济发展初期,从业人员多为社会待业人员,闲散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几年来,市场经济大潮迅速荡涤着人们陈旧择业观念,民营经济已由一种生存选择发展到职业选择,成为许多人士追求事业成功,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一些国有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部分高中等院校毕业生,部队退役人员纷纷加入民营经济队伍,大大优化了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结构。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脱颖而出,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并有一定社会知名度,有的是州、县人大代表,有的是州、县政协委员,有的多次受到省、州党政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
三、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县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自身素质不高,制约了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是民营经济企业主整体素质不够。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工商户、企业主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偏低,不懂现代传媒与管理,法律知识匮乏,大多数企业主,整天忙事务,没深入钻研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企业法律法规、市场经济规则等,与市场经济环境不相适应。二是企业制度滞后。民营企业在实际运作中,大部分是实行的家族化管理模式,行政后勤管理人员中以家庭成员居多,以致形不成管理优势,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创业发展。三是统筹安排差。一些企业主受农业文明的影响,热衷于对与土地的本质特征相近的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追求,对公司设立缺乏科学、稳健的财务安排,办厂伊始不问产品生命周期,一上马就跑马圈地、盖厂房、买机器,结果固定资产投入很多,流动资产难以为继,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四是企业主存在依赖心理。一些在争取财政、计划的无偿支持项目上投入精力过多,而用于研究市场、加强营销和内部管理上投入精力较少,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五是人文环境不优。全县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人才,没有形成人才优势。参加劳动和医疗保险是每个企业员工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来**民营企业职工参保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大多数民营业主没有为员工保险,使得一些人才对民营企业感到无安全感,企业员工缺乏事业目标与成就感,走人现象颇多,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及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全县民营企业目前最需要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欠缺成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最大阻碍之一。
(二)服务与政策不到位。**县虽然出台了许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具体落实情况不能令人满意,如:一是一些部门仍然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最大化”的现象,实际工作中没能很好地为民营企业做好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乱收费、乱罚款等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工作效率不高,管理不规范,没有形成公平的经营环境。三是部分执法、执收部门,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不执行甚至抵制县里的政策,四是社会信用缺失,部门、单位、个人拖欠甚至恶意逃废民营企业应收账款,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三)民营经济规模小。尽管近年来**县民营企业规模正在逐步壮大,但相比较而言规模偏小。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较少,使用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非常有限,市场竞争力差,企业发展能力不强,易于解体,不太稳定。
(四)融资难制约企业的发展。目前,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民营经济融资步履艰难,原因有:一是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人格信用差;二是无可用以抵押的资产;三是金融界对民营企业贷款有认识误区,认为贷款市场风险及个人前途风险与所有制密切,倾向国有企业。四是融资渠道单一,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它们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中更多关注风险防范,很难满足中小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以及技术开发对资金的需求;五是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担保手续繁、周期长,综合借贷成本较高;六是中小企业担保、融资与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私营企业也不能享受各级政府提供的技术改造贴息贷款等财政优惠政策。由于中长期发展资金的匮乏,以致一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前景虽然看好,却苦于资金不足而难以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重要因素。
(五)传统行业比重大。近年来,民营经济不断向新领域拓展,逐步涉入房地产、科技与信息开发、生物医药等行业,在商业贸易、餐饮娱乐、运输修理、简单加工等传统产业仍相对集中,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而从事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出口创汇的很少。
(六)知名企业缺乏。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在总量上,更大程度反映到“叫得响”企业的拥有量上,**县民营经济缺乏像鹤峰八峰药业总公司、长友食品公司、华龙集团等在全州叫得响的企业,更缺乏像红桃K集团、娃哈哈集团等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与知名企业缺乏相伴而行的是名牌产品的缺乏。名牌产品的创建要借助产品自身的科含量,更须借助现代工具系列运作。
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从民营企业自身建设和政府扶持两方面努力。
(一)加强民营企业的能力建设,从整体上推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具有经营机制灵活,产权明晰,市场机制鲜明等特点。在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思路下,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域和空间,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是大势所趋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民营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因此,当前加强民营企业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市场竞争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制约发展的问题,突破阻碍发展的“瓶颈”,促使民营企业“强身健体”,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民营经济与本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结合点,重点着力四个能力的提高。
一是着力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在现代企业里,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产权制度一样,都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产权制度依托好的企业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然而,不重视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管理简单粗放,是**民营企业的通病。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认真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在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能力上下功夫。一要建立起好的企业管理模式。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大多数是采用亲情化、友情化管理模式,自觉地采用制度化管理模式的企业还比较少。这在企业初创阶段是必要的,适合企业当时的发展要求。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起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或者以制度化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其他管理模式的优点,构建一种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本框架的混合式管理模式,为企业实施科学管理打好基础。二要切实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等。这些基础管理工作,是企业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财务、生产、质量、营销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企业带来不良影响。在做好这几方面基础性的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善于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开展物流管理。三要切实抓好企业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民营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实现既定战略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谋划与活动。民营企业家要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从本县生产力的基础和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好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策略等要素,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上。四要认真抓好人力资源管理。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第一因素,人才兴、则事业兴。办企业需要建立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和财会人才四支队伍。在选拔人才、借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有新的举措,取得新的突破,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拘一格,选贤任能,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推动企业发展。还要加强人才培养,这是改变民营企业人才紧缺状况的根本途径。
二是着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面对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民营企业必须实现由个人经验型决策向民主科学决策转变,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民营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要把握好两方面:一是企业决策者要自觉加强学习,提高决策水平和能力。决策者的水平和能力是科学决策的关键。从整体上说,民营企业家队伍中,由于很多人学历不高、文化水平低,致使个人综合素质偏低。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首先必须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综合素质。作为企业决策者,要自觉提高政策水平,努力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掌握党和国家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保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善用政策,用好政策,充分运用政策赋予的权力促进企业发展。二是要积极构筑企业科学决策机制。着力点要放在决策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上。要优化组织功能,在企业班子结构上,要实现优势互补,重视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运用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优化反馈功能,在企业的某项决策目标确定后,在实施过程中要严密组织,明确分工,科学指导,加强检查督促,切实抓好决策反馈;要优化计划功能,善于运用综合计划,制定科学决策,对每项决策,要结合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综合分析,超越企业承受能力的决策项目要坚决取消。
三是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民营经济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参与国内外竞争成败的关键。提高创新能力,一是要进行体制创新。目前,民营经济资本主要集中在家族式企业,实行家长式管理和封闭式管理,难以扩大规模,创出名牌。因此,民营企业要适应发展的要求,主动从家族式管理向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等管理模式转变,有条件的企业,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权关系,逐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争取早日上规模、上水平,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适应民营经济现有生产力状况的。民营企业要在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主动开展科技创新,使企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转变,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三是要进行组织创新。民营经济组织结构不科学、不合理,企业分散、管理粗放,低水平重复生产成为普遍行为,极大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要通过实施组织创新,积极推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民营企业群,发展规模民营经济。一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主动通过资本联合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
四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扩大和满足市场需求乏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和原有基础,因地制宜,制定结构优化、优势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略。要在继续兴办投资少、见效快、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运输、中介、修理、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同时,结合实际,合理布局,逐步构建以城市为依托的容量大、吞吐大、集散大的民营经济大市场框架,避免产业结构的单一化、趋同化。要拓宽经营领域,做到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切实增强民营企业经济实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环境。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既需要民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素质,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同时,还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配置资源的角色转变到为经济发展服务上来,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干事创业、壮大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核心内容的宣传教育,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激浊扬清、鞭策促进的积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首先,要坚持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育,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是发达地区超前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缩小比较差距的希望所在。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其次,要积极宣传民营经济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提高生产力水平,这完全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爱护、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围。
二是加大服务力度,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从三个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民营经济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要结合**的实际,研究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利益,使民营企业在企业设立、税费标准、融资信贷、市场准、对外交往、中介服务以及生产要素配置、保护财产合法权利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经济享有平等的地位。二是营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进一步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改变管理方式,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意识,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界人士的合法权益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坚决取消和制止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通过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商讨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三是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方面,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积极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帮助民营企业疏通融资渠道。一方面,要广辟融资渠道,可以尝试建立商业性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业务。同时,民营企业也要提高素质,不断提高信用等级,争取银行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
三是大力培育和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势单力薄,处于弱者地位。政府的重要责任就是组织社会力量,为其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当前中小企业优先需要市场准入、信息共享、技术援助、人才开发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的服务。成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机构,为其提供政策、投资、信息、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的帮助。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人才、信息、技术、市场开拓、法律援助等方面,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帮助企业找难产品、找准市场,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将民营企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工商联、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和规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社会体育特点与发展对策论文】推荐阅读:
教育与社会发展小论文06-14
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论文09-21
体育教学特点论文08-13
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10-13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09-07
社会体育专业论文体育调查问卷09-25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10-05
体育与经济发展10-04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分析论文08-27
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国际日致辞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