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毛泽东(精选9篇)
1.怀念毛泽东 篇一
《怀念我们的领袖毛泽东》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和书法家。
他无愧为一代伟人!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共八大的思想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大跃进”和文革十年是其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环境所造成的,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于求成,认识偏差的使然。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扩大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率先作出自我批评和检讨,纠正“大跃进”的错误,这段历史又有多少人清楚?我们承认“文革”是错误意识的扩大升级,但事实上毛泽东本人并没有想到“文革”会持续十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毛泽东也是人,而非神,一点不犯错误也是说不过去的。但我想说的是“文革”的错误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错误,而是就其当时的国情和政治民主制度还不健全的时代坏境造成一个集体性决策的偏差。把一个时期的功绩或决策失误的责任都归结到一个人的身上,其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论断。前者能把一个人夸奖成英雄,而后者则可把一个人贬低成一个十足的罪人!新中国的诞生毛泽东作为一代领导集体核心,自然是功不可没,但我们也应看到毛泽东身边的许多大将元帅,以及无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英雄,他们的功劳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思维角度来反思“文革”,我们对毛泽东的功过评价恐怕就不再是那么偏激了吧?诚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不知为什么,今天突然想起了他,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是他的英明领导我们才成了国家的主人,感受到和平的美好。是他,用鲜血和汗水为我们今天的幸福铺平了道路。就是这样突然的想起,没有一点的原由!
亲爱的朋友,请擦亮你的双目,透过历史,经过反思,还原再现一个真实朴素而又伟大的毛泽东,在记忆的深处树立起一尊不朽的丰碑,值以我们追随永远...2010.4.5清明于川大
夕魂谨书
2.怀念 越长大越怀念93班臧华欢 篇二
题目:越长大越怀念
安陆市孛畈镇中九
(三)班臧华欢
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我心窝;童年似一杯淡淡的茶,让你回味;童年似暴风雨后的彩虹,炫丽无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晖,令人怀念。
记得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初中三年,初三是第九层地狱。可想而之,高三就是十八层地狱了。那即将到来的高中生活,想起就十分害怕、恐惧。只能用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来抚平内心的强烈不安了。
那时候,村子里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每天上学、放 学,他们都会帮我背书包。而我没有了书包的束缚,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他们中间穿来穿去,做一只“快乐的小小鸟”。他们宠着我、护着我。那时的我嘴里会哼着“高度跳调”的曲子,逗得他们直发笑。俨然成了他们的开心果。多可爱啊!那时的我,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那时候,放学后从来都不归家。一大群孩子相约在一起。看电视、打扑克、下棋、跳捉迷藏„„玩尽我们所熟知的一切游戏。乏了就集中去一个伙伴家里休息。瞧!哥哥姐姐们没一个妈东西,翻箱倒柜的把人家家里的零食都托出来干掉,多给力,我是他们中间最小的,什么都不用干,坐在那里就会有人送东西来吃。看着小人书,吃着饼干,就是公主般的生活。那时的我,生活多安逸。
那时候,我们决不会局促在家里。一大群孩子疯疯癫癫的。那里的山,我们一起爬过,那里的水,我们一起游过;那里的鱼,我们一起钓过;那里的茶,我们一起采过;那里的牛的我们一起放过;那里的秧,我们一起插过„„凡此种种快乐,我们都一一领略过。幽静的山间小路,我们不屑。为了体验刺激,我们会从山上绕远路回家。大姐姐在前面带路,小萝卜头们就在后面跟着,最后面还会有一个大哥哥保驾护航。即使前方满是荆棘,我们也会奋勇向前。那样的阵势,要多壮观就有多壮观,简直就是一个大部队。
时间的沙漏缓缓流淌,渐渐地,那大部队变成了四个人的队伍。那四个人的游戏怎么也找不好角儿!躲猫猫,四个人也少了;下象棋,没意思了;打扑克,每次都输,也没玩性;摸鱼,摸到水蛇就惨了。渐渐地,热闹的村子里只有偶而四个孩子的笑声,乐趣就在不知不觉中遗了,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
最大的哥哥结婚了,孩子都会叫我阿姨了,最大的姐姐也嫁到了远方,有了幸福的家庭。哥哥们不是走上了社会,就是上了大学,还有的就是上了高中。一个一个地都默默地离开了我们。做了十三年的留守儿童,前十年,从未觉得孤单,因为有伙伴。后三年,心中的苦涩无处诉说,心中的孤独更是强烈。
每次回家,看到大门上的那一把锁,心顿时就凉了。想着那时,谁家的大门不是大大的敞开,进去就有饭吃,多么亲切;现在呢,从上村走到下村,寂寥无人,凄神寒骨。谁家还会有一碗热腾腾的饭菜等着自己呢?
越长大,就越怀念,怀念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自己,怀念那公主般安逸的生活;怀念那走山路的刺激感;怀念那玩游戏时的喜悦;怀念那些陪伴我成长的兄弟姐妹„„ 如今,那一切的一切都已变成了最美好的回忆。我,只能去回忆里寻找童年的味道。想你,念你——我七彩的童年!
点评:文章情感细腻,描写生动,符合学生身份,显得情真意切。结尾的抒情议论既体现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灵活自如,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怀念毛泽东 篇三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怀念我的大学宿舍生活,怀念作文8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出大学的校门也好多年了,偶尔回想起来大学的一些美好时光,最让人怀念的,还是那一段大学宿舍时光。
尽管第一次踏入大学宿舍的大门的时候,感觉挺失望的,大学的宿舍里还住着八个同学,和高中没什么区别。上下铺,拥拥挤挤的,一点也没有别人网上说的大学宿舍的敞亮。
可是和大学宿舍里的同学们相处久了之后@发现其实我们八个人每个人都性格分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可爱。
爷是我们宿舍的老大,爷并不是他的本名,是因为在宿舍里他年纪最大,并且也特别的独立,做什么事情,雷厉风行,像个男生一样,我不就给他取名爷。瑶和玲是宿舍里面长得漂亮的`两个女孩,学习成绩也挺好的,特别文质彬彬的淑女模样,是自己永远都学不来的。
嫣是娇滴滴的大城市女孩,有一种于是就想找妈妈的感觉,但是从小在大城市长大,估计也有自己固有的娇气吧。小傻也是我们给他取的外号,画画特别的好,经常说自己傻呵呵的,其实他比谁都聪明。有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
琼琼和哲是大学里和自己玩的最好的两个姐妹,大概因为他们也是来自城市的郊区,我来自农村的我性格相投,三年的时光里,我们一起去买衣服一起去购物一起去逛街,据的太多的地方,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
蜜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孩,也是我名义上的女儿,当然这只是是有个之间的一种戏称。
4.怀念毛泽东 篇四
——读《毛泽东传》有感
厚重的红皮书,满满的记载着开国伟人毛泽东的一生;生动真实的写法,映射着中国近现代的翻天覆地;销量巨大的全球读物,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声音„„这本由罗斯·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写出了毛泽东在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时期的独特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写出了毛泽东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一步一步地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写出了毛泽东是怎样思考和处理中国革命过程中面对的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难题,从而引导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
一、革命先导,一代伟人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拥有对中国旧社会的反抗精神,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毛泽东是革命领袖、一代伟人。在中华民族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准确而清晰的指示着中国革命的方向,振奋着人民的精神。并以他超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之魂。如果说“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创下的是华夏一统的千秋伟业;而毛泽东则是让这个自鸦片战争百年来受尽屈辱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了世界的民族之林。他的一生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也许并不过分。我看了这部《毛泽东传》以后,不仅能正确认识毛泽东作为中华民族最真诚的儿子是如何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不息的,同时,这部《毛泽东传》还像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撷取点滴,以感悟这位伟人的迷人风采。
二、徘徊摸索,失误难免
这本书中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毛泽东对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艰辛努力和历史贡献,以及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历程。同时,也不讳言他的失误,并对当时的国内外历史背景和他做出决策的思考过程、失误原因,作了客观的叙述。它的出版,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决策的过程,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发展和变化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他在建国后期出去了一些错误,使我国停止了发展甚至出现了倒退,但这些是非功过自有我们后人评说。现在我们对毛主席的一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但他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和人格魅力在当时,实实在在地激励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人,他就是那个时代甚至是后来各代中国人心中的太阳。
三、伟人已逝,激励后人
现在,毛主席虽然已经离开我们而去,但是如今读着他的传记,也仿佛和他一起再次经历了一个传奇的人生,他的一生有很多地方给我们思索的启迪。如今,物质生活水平已然得到大幅改进,但人们心中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信仰正在逐渐消失,人们在充满铜臭味的现代社会很难再体会老一代人的艰辛和信仰。毛泽东是位值得铭刻千古的伟人,不仅仅是因为他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更重要的是他的足以激励万世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种探索进取创新创造的精神,一种胸有成竹自信自立的精神,一种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精神„„
5.怀念毛泽东 篇五
像我们这一代80后,已经对开国领袖了解的少之又少。因此,了解我们伟大领袖的一些事迹,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我们树立起远大的志向,更好的报效祖国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看完《走近毛泽东》以后,我觉得他的一生是辉煌而有意义的一生。究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吧!
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毕生反对剥削压迫,为工农兵争名争利争自由的人。
他是一个历经二十八年艰难险阻,硬是把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牛做马的亿万奴隶托为新主人而把骑在奴隶头上作威作福屙屎屙尿的“原主人”打翻在地的人。
他是一个造就千百万治党治军治国的英才,带领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终身的人。
他是一个把火柴称为洋火,铁丝称为洋丝,棉布称为洋布,水果糖称为洋糖,却把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改变为能够制造两弹一星,工业门类齐全让世界刮目相看,令欧美又恨又怕的东方巨人。
他是一个手不释卷而又不唯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孜孜探索理想社会发展模式,为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人。
他是一个虽然在人们心中贵为天子却身穿补丁衣服补丁鞋的,以辣椒红烧肉为佳肴却又三年忌肉与人民共度艰难的人。
他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人。
看完《走近毛泽东》,为他的深谋远虑,雄韬大略而折服,为他的英勇机智善于外交的风采而折服,也为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而折服。
作为80一代,我们的确应该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首先,我们应该像毛主席一样,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并为这个理想而奋斗一生。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今天觉得这个挺好玩,明天又觉得那个不错。同时,我们应该培养一点高雅的兴趣,比如爬山,游泳,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陶冶情操。当今时代,青少年整天沉迷于网络,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的人生命运,更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兴旺发达与繁荣昌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今天中国十三亿人口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时刻记住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向毛主席敬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说的一句话。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时刻,那个让人激动不已的时刻!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领导着中国,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光明的未来。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位伟大的领袖者一生经历坎坷,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挫败,他在痛苦中挣扎过,萎缩过,但他的信念告诉他:成功就在下一次!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也许美好的明天是在痛苦后出现的吧!毛泽东从一个贫苦的书生到一个中央委员,最后成为国家主席,这一步步走过来,他经历了多少痛苦,我们这些晚辈又怎能完全体会?他指挥作战,英明神武,果断自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全中国,他做了多少贡献,直到现在,人们还难以忘怀,而他自己呢?却遭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的妻子,儿女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那一刻,从他脸颊上滚过热泪,我们看到一个热血男儿,他又重新站起来了,我们惊讶,但更佩服!
于是每当我们面对晶莹的珍珠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孕育珍珠的蚌和毛主席联想到一起。当初一粒沙子不经意进入蚌的体内,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它鲜嫩的生命。它日复一日的痛苦中包容着那粒沙子,最终把沙子变成自己体内最灿烂的部分,因此它成了一只高贵的蚌。
每当面对鲜艳的花朵时,我便心不由己地像赞美鲜花一样赞美毛主席,毛主席是一朵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诧它开放时的艳丽,却不知道开放前它遇的痛苦,当它还是一颗种子时,被埋在土里的日子里,它在心里做着春天的梦,它努力舒展着生命,最终破土而出笑对蓝天。
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痛苦后的美好才是显得真实,试想:海伦凯勒如果没有经过种种痛苦,又怎会成为美国著名作家?而保尔柯察金、张海迪、居里夫人„„这些英雄人物如果没有反抗过痛苦的经历,又怎么能成为人们心中的崇拜者呢?毛泽东如果没有“万里长征”的创
举,又怎么能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呢?
痛苦是生活中最厚重的底蕴,它能历练掉你太多的缺点和不足,使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伟大的贡献。经霜历雪,松柏更为青翠,只因有一颗岁寒之心。在痛苦中抱怨,只能使痛苦加剧。我们应该像蚌,把痛苦结晶成珍珠,我们应该像种子,把痛苦注释成反抗!
在痛苦中孕育美好,就像风雨后出现的彩虹一样的灿烂,就像黎明时看见的朝阳一样的夺目。毛主席对青年人有着殷切的希望“你们是早晨八九点种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对!正是毛主席的这种精神注入了我们的脑海。这,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会鼓足勇气,在痛苦的边缘绽放出最美丽的人生。
自上个世纪1978年代末以来,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刮起一阵阵“反毛”、“非毛”的狂风恶浪。他们首先是从所谓毛泽东“不重视经济建设”打开缺口的。
果真是这样吗?这完全是别有用心的无耻诽谤!事实是最雄辩的。
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所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所领导创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经过人民大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就是“要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好,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11页)为此毛泽东奋斗了终生,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极大的牺牲。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党和军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只有将城市的生产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城市中其他的工作,例如党的组织工作,政权机关的工作,工会的工作,其他各种民众团体的工作,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肃反工作,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毛泽东选集》
1316-1318页)新中国建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极其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头八年内,革命的主要任务,在农村是完成对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接着实现农业合作化;在城市是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经济建设方面,那时的任务是恢复经济和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不论在革命方面和建设方面,那时都有一条适合客观情况的、有充分说服力的总路线,以及在总路线指导下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办法,教育了干部和群众,统一了认识,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那时,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从1956年起,毛泽东开始艰苦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1957年,他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奠基之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1958年起,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又办起了人民公社,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在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一个相当时间内,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还没有来得及、也没有可能规定一整套适合情况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因为经验还不足。在此情形下,干部和群众,还得不到一整套的教材,得不到系统的政策教育,也就不可能真正有统一的认识和统一的行动。要经过一段时间,碰过一些钉子,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有这样的可能。(张宏志同志所著《还清白于毛泽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那段历史情况;给“反毛派”以深刻地揭露和批判。这对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大有好处)经过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反复比较,毛泽东指出:“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加妥善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总路线指导之下,制定一整套的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必须通过从群众中来的方法,通过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作历史的考察,才能找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才能制定适合情况的各种条例。”(《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32页)
1962年初,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即“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正确地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他号召全党:“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一定要下一番苦功,要切切实实地去调查它,研究它。”
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进行艰苦地探索。他提出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这条基本路线经过至今40多年的社会实践的反复检验
证明了它的远见卓识和客观真理性。
在这条基本路线指引下,从1963年开始,毛泽东在抓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经济工作。他抓经济工作,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方针和发展目标的制定,并且紧密联系到当前的战备工作。他多次听取经济和计划部门的汇报,提出意见。当时,经济发展形势很好,有望提前实现经济调整的各项任务,使国民经济重新走上稳步增长的轨道。在此情势下,确定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和提出更加长远的奋斗目标,提上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1963年夏,毛泽东提出:把1963年到1965年这三年作为一个过渡阶段,仍然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三年过渡之后,搞一个十五年的设想,就是基本上搞一个初步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或者说工业体系;然后再有十五年左右,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转引自《毛泽东传》1949-1976年第1358页)随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由邓小平主持制定《关于工业发展问
题》的党内文件。
这个文件写上了毛泽东以上关于国民经济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也为周恩来在三届人大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作了准备。毛泽东对《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作过多次修改。在九月六日的稿子上,他加写了一大段话:
“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现在,我国社会制度变了,第一个原因基本解决了;但还没有彻底解决,社会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第二个原因也已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要彻底改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帝国主义现在是处在衰落时代,我国,社会主义阵营,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处于上升的时代,世界性的战争有可能避免。这里存在着战争可以避免和战争不可避免这样两种可能性。但是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40页、341页。)
从这篇精辟的历史总结中,不难看出,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对中国形成的压力,一直是毛泽东思考国内问题和做出决策的重要出发点。在政治制度改变之后,不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在一个不太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这些话,反映了中国人民渴望
民族振兴、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1964年,毛泽东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上,有一些变化。他越来越重视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提出加强第三线建设,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这是他鉴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周边国际环境,特别是美帝国主义扩大对越南南方的侵略战争,在经济形势全面好转的基础上,所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他把农业和国防比作两个“拳头”,把基础工业比作一个“屁股”。强调要把基础工业搞上去,其他方面与之相适应,并要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以加强工业。他特别提出当时有两个“注意不够”,一个是对三线建设注意不够,一个是对基础工业注意不够。
所谓三线,按地域划分的。第一线是沿海,第二线是中部地区,第三线是后方地区,包括西南的云、贵、川,西北的陕、甘、宁、青。新疆属于第一线。对三线建设,毛泽东考虑的重点在四川,而攀枝花又是重中之重。当时确定的钢铁基地是两个,一在酒泉,一在攀枝花。毛泽东曾说过:“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要搞,不搞我总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而这两个钢铁基地,毛泽东把攀枝花放在第一位,对它寄托着极大的希望。他说:攀枝花不搞起来,我就睡不着觉,一定要下决心搞,把我们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要准备上山,上山总还要有个地方。他同时提出,要加快成昆、内昆、湘黔、滇黔、川黔几条线路的建设。他说西南三线,不仅修铁路,搞钢和煤,机械、化工、军工等什么都有才好。我们把三线的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铁路基地都搞起来,那时打起仗来就不怕了。打起仗来还可以继续建设。你打你的,我建设我的。毛泽东把三线作为一个阵地,把一、二线作为一个阵地。以一线、二线的生产支援三线建设,而三线建设要抓紧。他说:“前一个时期,我们忽视利用原有的沿海基地,后来提醒,注意了。最近这几年又忽略„屁股‟和后方了。”(《毛泽东传》1949-1976第1362页)1964年经济形势好转了,又出现上项目势头过大的问题。每当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们总容易想把建设搞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这好像是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此时毛泽东比较冷静,针对上项目势头过大的情况,提出一个原则:“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他说:不要以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要以客观规律办事。建设也是客观规律,搞多了,不行。就是有了钱,还是要打歼灭战。财政收入不要打得太满了,打满了危险!过去我们吃过亏,把财政收入打得满满的,把基本建设战线拖得长长的。在即将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指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要说服地方同志,工业、农业、国防和其他建设事业只能搞那么多了,只有那么多钱。安排要少些,多做少说。必须留有余地,过去讲是讲了,但是没有做。这几年留了,要保持这几年。(《毛泽东传》1949-1976第1362-1363页)
一九六五年六月十六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听取余秋里、谷牧关于“三五”计划和三线建设的汇报。毛泽东认为“三五”计划投资项目多了,指标也高了。他说:“鉴于过去的经验,欲速则不达,还不如少一点慢一点能达到。我看五年搞一千零八十亿元的建设规模大了,留的余地太少了。少搞些项目就能打歼灭战,大了歼灭不了。要考虑来个大灾或者大打起来怎么办。我看大家想多搞,你们也想多搞。向老百姓征税征粮,多了会闹翻,不行的。这是个原则问题。要根据客观可能办事,绝不能超过客观可能。按客观可能还要留有余地。留有余地要大,不要太小。要留有余地在老百姓那里,对老百姓不能搞得太紧。总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脱离老百姓毫无出路。搞那么多就会脱离老百姓。”(毛泽东听取关于“三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汇报时的谈话记录,1965年6月16日。)
之后,周恩来把毛泽东提出的这三条,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那时国民经济计划,乃至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所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全面好转,提出新的奋斗目标的时机已经成熟。党中央和毛泽东确定,在这年年末召开三届全国人大会,将宣布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结束,新的经济建设发展时期就要开始。12月11日,周恩来把起草好的政府工作报告初稿送毛泽东审阅。13日,毛泽东就把修改稿退回,上面加写了两段话。一段讲人类认识规律,另一段讲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两段话,很能反映毛泽东的世界观、历史观,反映他对发展和振兴中国的信念和理想。现将全文引录如下。
其一: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
其二: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吹牛皮、放大炮吗?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只要看我们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不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把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从基本上打倒了吗?我们不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也达到了可观的水平吗?我们不是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吗?过去西方人加给我们的所谓东方病夫的称号,现在不是抛掉了吗?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
版社1999年6月版,第325、341、342页。)政府工作报告稿上有一句话是:“我们应当更有信心用比较不太长的时间,赶上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的水平。”毛泽东认为,只讲“赶上”还不行,还要讲“超过”。于是把这句话改为:“我们应当更有信心用比较不太长的时间,赶上和超过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的水平。简单地说,我们必须用几十年时间,赶上和超过西方资产阶级用几百年时间才能达到的水平。”
之后,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全党全国人民在这个宏伟目标的鼓舞下,遵循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到20世纪的70年代,我国建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具有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第六大经济强国(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一直达不到第六的地位,到去年才勉强奔上第六位)。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先生所著《毛泽东时代进行了伟大的现代
化》中所指出的:
“如果不去正确地评价毛泽东时代把中国从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国家之一变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取得的惊人成就,就不可能理解毛泽东时代遗留给邓小平时代的经济问题。实际上,毛泽东发展策略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中的大部分都是高速工业化的副产品,如果不正确评价这个基本的经济事实,就无法理解在毛泽东之后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史以一个小小的工业生产基地为发端,这个工业生产基地甚至比比利时的还要小一些,当时,中国工业的人均产量不及比利时的工业产量的1/15。然而,是在物质资源最贫乏的基础上,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和极少外援的情况下,中国在1/4世纪的时间内
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
在毛泽东当政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如果从1952年算起则增长了12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1949年以前中国重工业特别匮乏)。从1952年(当时工业生产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到毛泽东时代结束为止,尽管“大跃进”造成了工业生产的混乱,工业产量仍在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长。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的百分比最大,当时工业增长率达平均每年18%,把中国的工业生产力翻了一番还不止。其后一些年里增长的速度尽管不稳定,但仍然很快。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尽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工业生产仍
继续在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
在这个令人惊异的高速工业化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部门的数据或许值得一提。从1952年至毛泽东时代结束期间,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6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木材产量从1100万吨增长到了5100万吨,电力从70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2560千瓦/小时,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化肥产量从3.9万吨上升到了869.3万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还在生产大量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海船。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成了一个主要的核强国,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1964年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生产了第一枚氢弹,1970年把一颗卫星发射进了
轨道。
当然,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劳动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构成。尽管大多数的中国人民依然是紧紧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城市无产阶级的人数却已从1952年的300万上升到了1800万。此外,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大跃进”中硕果仅存的几个成功之一——把2800万农民(当时农村总劳动力约达三亿)变成了农村工厂的工人,尽管许多工厂的工作技术水
平简单而原始。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另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
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这些经济成就是中国人民自己通过劳动取得的,在那个时代,毛泽东思想仍能够给人一种使命感和目的感。除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极其有限的援助之外,中国没有接受过任何外援。敌对的国际环境(在美国对中国革命的敌意之上又加上苏联对毛主义的敌意),与毛泽东“自力更生”的思想原则,起到了双重强烈的作用,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实际上一直处于经济自给自足的状况。毛泽东的自力更生的国家政策造成了经济上额外的不利与艰苦,但是它也使中国可以自豪地说:在毛泽东时代结束之际,中国实际上是以拥有一个既无外债亦无国内通货膨胀的经济,而在世界发展中国家绝无仅有。”
我以上这篇拙作,是我读《毛泽东传(1949-1976)》有感而发。不知能否给以“走资派”“资改派”之类攻击毛泽东“不重视经济建设”的无耻谰言以沉重一击。亲爱的同志,愿我们携起手来,共
6.拿什么怀念你 篇六
每次看到你在qq上线,我都想问候你,偶尔鼓起勇气敲进几个字:你已经上班了吧?还好吗?可是,你的图像就立即变成了灰色……你是不是不愿意理我?还是因为有急事呢?当初你在校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啊,那时候我每说一句话都会有回应。
那一天,你说你第二天中午毕业离校。我问:有没有伙伴一起啊?你说:有,正好同班同学有几个还在。我说:我送你吧。你说:不用,怕人多伤心难过,以后还可以见面呢。我说:好吧,一路顺风!车上多喝水,到家了给我短信。
第二天凌晨,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有几座很高很高的楼,连在一起,我从这边楼上跑到那边楼上,到处找你,想亲自送你去车站。电梯窄窄的,仅仅容许一个人,我先把头挤进去,然后身子缩进来。忽上忽下,好恐惧。最后,找到你了,拉着手说话间,慢慢地梦悠悠醒了过来。于是,惆怅了许久,按部就班地去打针了。
7.《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篇七
课题: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年级:六年级
教师:谷利新(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时间:12 月29日下午(星期六)15:10-15:50
会场三: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礼堂
课例研讨
主持嘉宾:郑丹(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教部)
评课嘉宾:严瑞兰(香港顺德联谊总会胡少渠纪念小学)
文字整理:山东省东营金瀚学校 张洪乐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怀念母亲》
师:老师先请一个同学大声的读一遍这个课题,好吗?(请一位同学。)
生读课题。(学生字正腔圆的读出来,声音小。)
师: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片刻又离开将近百岁老人的心,那些日子,带着那些意思,再来读一遍课题好吗?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在课下一定查阅了很多季羡林老人的资料,我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巨大的错误,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师:(评价)书读得很熟练。我这么想,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读。
师:刚才我们同学听别人读了,自己读了。现在老师请同学认真地再读,迅速地浏览一遍课文。假如老师让你把这段文字读成一个字,你能把它读成?有没有同学感觉读着读着字就跳到了你的眼前,有没有字让你感觉到它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生:我认为有悔,我认为有恨。
师: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生默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从这句话看出作者自责和悔恨。
生: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他想报答母亲。
师:季羡林是个特别看重母爱的人,想尽孝,此时,母亲却再也不能醒来了。
生答。
师:此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呢?
生: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看出他很长的时间没有和母亲在一起,他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
师:刚才同学谈到了季羡林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对吗?几岁离开母亲?(六岁)几时失去了母亲?(大学二年级)大概是——二十多岁,将近十四年,可你们知道吗,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八年之前,(岁数)跟谁相似?跟我们在坐的各位同龄吧?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认为他非常伤心,他六岁就离开母亲,这么多年没有见面,甚至印象都模糊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母亲是一种没有依靠的感觉,他没有依靠,他想找到到母亲,找到那种心灵依靠,可是他找到这种依靠的时候,母亲却已经走了。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说出了此时季羡林的心声。生:季羡林六岁就离开了母亲,二十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十四年母子没有相见,这种感受我们是可以想象的。终于,在季羡林二十二岁的时候,他想我要找份工作,报答母亲时,不幸却发生了,母亲去世了。他想尽的孝心没有尽到,所以他很伤心。
师:所以,在季羡林的一生当中会留下一个大大的“恨”,对吗?
生:文章说他六岁的时候离开母亲。我们六岁的时候刚刚上幼儿园,我们离开一天两天都快哭了,而季羡林他是十四年中只有几天见到了母亲,他是还想去照顾母亲。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朗读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师: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母亲的文字。在比如:(读:)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依然只有那——恨,还有那无尽的怀念。我们再来读这段文字。(齐读)
“苦”在心头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掌声)
异乡甜蜜思“母亲”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季羡林的那颗悔恨之心。
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什么最重?(母亲)母亲,母爱最重!可他偏偏失去了最重的东西。他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这么远的距离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看书,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师:有一个词,叫——“频来入梦”。什么意思?(生:经常到梦里来。)季羡林这种思念被割断了吗?(没有)反而更加怎么?(更加强了)增加了?(祖国)在这段文字当中。作者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不知道,一定是我们同学想知道的。现在请你仔细阅读季羡林的几篇日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批注感受深的地方。)
交流。生:第一篇日记。黄昏,非常孤独的状态,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在无依无靠时候,苦中作乐的感觉。
师:我同意他的无依无靠,缺少朋友缺少家人的关心。但是我不同意他说的苦中作乐。你为什么说苦中作乐呢?
生:他这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当时的年代只有他一个人。
师:他的乐从哪儿来呢?你因为看到哪个词?甜蜜,对吗?(对)我突然发现甜蜜根凄凉是相反的,我在异乡的德国本来是孤独寂寞的,他为什么是甜蜜的呢?如果你认真读书的话,课文中有个细节,你发现了吗?
生:这不能算是苦中作乐。他是在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因为他在异乡,他想到他的老朋友和故乡,他心底里有一些温暖。
师:他在寻找一些慰藉。再关注文字,文字用一个细节——“此时夜完全黑了,外面完全的静了下来。”此时的作者,他静下来了吗?相反的,看到那个词了吗?(活动)他的心会怎样的活动,他得心会到哪儿,他的心会看到什么呢?
生:他回想起以前的一部分人和美好时光。
生:主要是怀念,怀念以前朋友帮助过他,以前的欢乐时光,等等。
生:想到了祖**亲的壮丽山河。
生:我觉得他想到了自己的祖**亲,他把自己的祖**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师:当他想到祖国、想到母亲、想到朋友的时候,他发现,凄凉少了,反而会多了什么?(甜蜜)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它可以慰藉我们一颗孤独蒂落的心啊。
(同学举手。)你要说什么?
生:我想他是在自我安慰,不要让自己难过,实际上他还是在难过。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他读书,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随着我们的学习你会发现,他的这种想法会越来越浓厚。在这段文字当中,你还发现了哪个细节。
一个“糊”字难割舍
生:我发现他是由于对家乡的思念而经常梦到母亲的。
师:我们通过这凄凉,通过这甜蜜。看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对吗?这凄凉这甜蜜最后融成一个字,萦绕在作者心头,哪个字?
(生答不出)你们看老师提供一个字。如果把一个最为强烈的字眼,在这段文字中找出来,在哪里?最能体现作者此时的思想此时的甜蜜。是“糊”吧?糊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覆盖、粘、缠在、萦绕、包起来,占据了他大部分、想甩也甩不掉。
师:想甩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全都融入到这个“糊”字中了。
谁来给老师和同学们读出作者这种甜蜜。
(生读)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一个糊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祖国无尽的怀念。
接下来,你还发现了,为什么?
生:他认为外国的母亲和他的母亲是一样的,他的母亲为他操劳,但是直至母亲去世也没有见到他的面容,他十分的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尽孝。他还认为外国的母亲没有放弃最后一点希望。
师:他说看到了房东太太,他说了一个词叫做——触景生情。触景什么景?
生:看到房东太太高兴的不得了。
“不得了”,三字见真心
师:什么叫高兴地不得了?(太高兴了,不能再高兴了。)今天有什么喜事?(儿子回来了。)这是今天最大的喜事吗?儿子回来,母亲怎么样?
生:大概他想到了他回来的时候,他母亲高兴得不得了。师:可能这个“不得了”,我们只有做母亲的才能理解。我们来想一想,这个不得了后面用了省略号,都省略了什么呢?
生: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等着自己的儿子回来。
生:可能会省略他母亲对季羡林说的一些话。
生:可能在准备儿子回来的时刻对儿子说一些温暖的话。
生:为儿子准备丰盛的晚餐。
师:可能为儿子住的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儿子住的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这些季羡林都看见了。到这儿,老师突然有个问题,这个房东太太的儿子到最后,知道不知道母亲已经做好了饭菜等着他回家,知不知道妈妈已经为他收拾好了房间呢?(不知道)他可能知道。他知道为什么不回来呢?
生:他完全浸泡在母爱当中,他完全不知道母爱的珍贵。
生:他可能母亲为他回来紧张地奔波。
师:因为他可能想不到母亲因为他回家高兴得不得了!这一切,季羡林看见了吗?他都看见了什么呢?
生:看到他母亲每次在窗前等待他回来,可每次都失望的离开。
生:从房东太太的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师:可自己的母亲苦苦等待自己回家,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的季羡林心情怎样?
他还看到了谁呢?
生:看到了自己。自己只回家两次,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自己非常的懊悔。
师: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只回家呆了几天。但是这几天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最幸福的几天。而此时季羡林他突然明白了,突然读懂了“母亲”这两个字。他也对一个字理解的更加的透,更加的深。哪个字?(恨)
此时,剩下什么了?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恨和悔),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让我们来感受母亲的等待。(分成两组。)
走进母子心灵中
这一边孩子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
这边的孩子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分组写,大约四分钟。)
生读:母亲靠在窗前,一动也不动。像个雕像,静静的等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足足等了一天,她由高兴变得无奈,有无奈变得沮丧。他只恨时间太快,让她的这个小小的等待这个幸福也化为乌有。
师:这就是母亲的等待。我们来听听儿子内心的(话语)。
生:为什么,为什么我从前不懂得珍惜,珍惜这么珍贵的母爱?失去了才懊悔,我呀!
师:现在留给你的只有那三个字了。“真想哭”,是吗?再来。
生:母亲走到窗前,双眼紧紧的注视着走过的每一个人,每当有人进入他的视线,都是以为儿子回来了,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可一会儿陪伴她的却是沮丧。
师:我希望那人群之中突然有一个人影出现,可是——
儿子又有什么话要说呢?
生:如果有天堂,儿子早日回家,母亲一定在天堂看着。
师:这也许是季羡林能给自己一个最大的安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来感受一下此时作者心中的“恨”。
生读。
爱母亲,爱祖国
我们在这一段文字当中看到了对祖国,对母亲的怀念,对吗?这种生活,你觉得该怎样过啊?
生:过一天,如过一年。
师:对,度日如年。就像季羡林在一篇日记当中用到的一个词,叫——“忍耐”。什么叫忍耐?
生:忍受。
师:拿出最大的耐力来承受。忍受前边加上——简直。简直不能忍耐,什么呢?是异乡的孤独,是没有朋友的关心?
生:后悔的心情。
生:对自己的亲身母亲和祖**亲的怀念。
师:可见他多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他的家乡。我们来一起重温一下季羡林的日记,一起体会作者怀念母亲的心。
生读: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当看到房东太太盼望自己的儿子归家的情景,立刻又引起了他的思母之情。
生读: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师:在异国的日子,每当风吹过窗外,每当雨声入耳。
生读: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你对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一定有所了解。你们看他祖国与母亲不知道是为什么频来入梦。而作者在后边要偏僻要寻梦,梦境出现如此之频,作者为什么还要寻梦呢?
自己读读寻梦的开头,你会有所发现。
生:夜里梦到母亲朦胧身影。没有看清母亲的面庞。
师:他在寻什么呢?
生:他想看清母亲,在他的记忆深处,他已经想不起来母亲什么样子了。
师:(出示句子。)自己读读。发现区别了吗?
生:记不起面庞了。
师: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生:幻。
生:一种虚有虚无的,幻影的那种。
师:作者看不清母亲的面容,而且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母亲呢?
梦里,在泪光当中。我们看,他在泪光当中苦苦的追寻着„„
师:同学们拿起数,在这一段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梦里寻母的情结,看清了吗?没有。这一看,就整整八十年啊,八十年过去了,季羡林一直在寻找自己生母的清晰的面影。最后得到的却依然是——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师: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呢?用书上一句话来说。第一自然段。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季羡林怀念的心。我希望小学生每次放学的时候,早一点回家,减少母亲等待的时间。
8.小学作文 怀念老师 篇八
李老师20多岁,咧开的嘴角挂着真挚的微笑,像石榴一般;那天鹅般的黑眉,分明的、弓儿似的、婀娜的弯曲着;水灵灵的大眼睛,含露欲溢,闪烁出天真无邪的光来;一只俊俏笔挺的鼻子显出活泼、温柔的神态;这是一头乌亮浓厚的美发,像黑色的瀑布从头顶到倾泻而下,它不柔软、妩媚,但健美、洒脱,有一种朴素而自然的魅力;面容显得那么自然、那么舒坦,在日光灯下,仿佛是开在月色里的一朵玉莲。
在四年级时,李老师为了让同学们上课认真,就设计了“说明书”。如果有同学上课做小动作或交头接耳,就罚写说明书,要写你做错了什么事,今后如何改正,字数不少于300字。这样不仅让我们知道了错误,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过了一段时间,李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写作文几句话就写好了,就像一个办法,如果作文谁能一共有5个蝴蝶,就给谁印一个五角星。虽然这小小的五角星对你们来说毫无意义,但对我们来说,它代表着李老师对我们的鼓励和支持。
记得有一次,李老师为了我们学得更牢固,竟然带着病给我们上课。李老师为了让我们再学习中找的乐趣,只要我们表现得好,快下课时,会给我们讲几个小故事。
李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天鹅能飞的高,飞得远,是靠矫健有力的翅膀,你们要远航,得靠知识啊!”李老师的话,字字句句像铁锤一样,一下一下打在我的心上。
9.怀念毛泽东 篇九
毛泽东所代表的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她的名字叫“新中国”!这个“新”,不是自1949年以来的新,而是自1949年以来到某一时间段结束的“新”——这个强大的新中国,与毛泽东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我们也把她称为——毛泽东的中国。
毛泽东的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强大,是史无前例的强大,也是后尚无来者的强大。其强大,不在于百年积弱反差的强大,而在于“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的强大,请看事实: 向南划一条线——北纬17度(南北越分界线),“美军不得越过”,美军终究就没敢越过;向南划一条线——北纬38度(南北朝鲜分界线),“联合国军不得越过”,不听就抽你丫的,让全世界都知道什么叫新中国的强大、毛泽东的伟大。
苏联要打波兰,毛泽东的中国就告诉他,“你这是侵略”; 苏联要离开匈牙利,毛泽东的中国就告诉他,“你这是投降”; 苏联先把导弹从古巴运进去又运出来,毛泽东的中国告诉他,“你这是先冒险后投降”。苏联说,“珍宝岛是我的。”毛泽东的中国告诉他,“打吧。打赢了,就是你的。”
埃及要收回苏伊士运河,来问毛泽东的中国。毛泽东的中国说,你们出人,我们出钱,支持你们行使国家主权的行为。
美国英国军队入侵黎巴嫩和约旦后,准备入侵伊拉克并扬言入侵中国。毛泽东的中国说,为了打击国民党军队和牵制美国在中东的军事行为,我们炮打金门、马祖——打不死你,我累死你。美国侵略刚果,毛泽东的中国反对,支持刚果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美国侵略越南、老挝、柬埔寨,毛泽东的中国反对,支持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美国杀了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毛泽东的中国反对,支持美国黑人争取解放的斗争。毛泽东的中国,强大的不仅是拳头,而且是志气。
美国的第七舰队封锁了台湾海峡,阻挡了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道路,尽管暂时无法越过这种阻碍,但是毛泽东的中国说,“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省,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到台湾省,一定要把美国侵略者从台湾省赶出去。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决心同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把美帝国主义从亚洲赶出去,从它侵占的一切地方赶出去!”
美国把中国封锁了几十年,后来有加上苏联,毛泽东的中国凭借自己的双手,粉碎了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侵略和颠覆;一不用内债,二不用外债,研制了“两弹一星”;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了在联合国长期被非法剥夺的席位;同近百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有经济贸易关系和文化往来的国
家和地区达到一百五十多个;并得到各国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毛泽东的中国,强大的不仅是志气,还有智慧。
美国用封锁做武器,毛泽东的中国就把英国人占领的香港作为了打破封锁的缺口,一个中国人的“卡萨布兰卡”。
一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更胜过千军万马。
毛泽东的中国没有海空优势,却这样告戒美国:“战争打起来,就没有界限。美国有些军事家想依靠海空优势轰炸中国,而不打地面战争。这是一厢情愿。战争既然以空战或海战开始,那么,战争如何继续进行,就由不得美国一方作主了。你能从空中来,难道我们不能从陆上去吗?因此,我们说,战争一旦打起来,就再没有什么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