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老师教学经验交流

2024-07-24

英语老师教学经验交流(11篇)

1.英语老师教学经验交流 篇一

小学英语老师英语教学经验总结

去年,我很荣幸的成为一名农村小学英语老师,经过一年的努力教学,听课学习以及到县里去讲课,参加英语教学比武大赛等活动,我对小学英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一下是我自己对英语的几点理解。

第一,英语是一门跳动的学科, 有其独特性,小学英语教师要在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通过听、说、读、写、唱、玩、演、画等方式,使孩子们获得语言知识技能,形成初级语感、语音、语调,培养其简单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

第二,正是由于各级领导对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无比重视,目前我县的小学英语教学正孕育着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老师们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积极创新,大胆尝试,无论是从教学理念上,还是从课堂实际操作中,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比如许多老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实际教学,屏幕上生动的动漫图片,一目了然的重难点显示,加上老师们的创设情境导课与操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汲取知识。还有许多老师针对孩子们认知水平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整堂课下来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还有对学生书写的正规训练也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另外,有效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也让老师们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反思,总结,沟通和请教中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以求共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当然,我县小学英语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师资问题等诸多原因,我县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备条件有限,又缺乏较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课时开设严重不足;英语教师工作量大,跨年级教学,效果较差;许多教师的教学思想滞后、理念缺乏、观念陈旧,对本职工作应付从事;有的教师不能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条、评价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效率很低,甚至部分教师的英语基本发音都不准确。诸多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县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农村孩子从小受周围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缺少自信心,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并且易落于机械的条文背诵的俗套,再加上农村小学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于城区小学,部分农村小学还存在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情况,不仅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里特点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农村孩子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又加上家庭教育与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英语教育的完善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基于诸多问题,并针对孩子们特殊年龄段的优势和特点,我认为我们有着共同的责任为小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1.扎实语音教学。新授课一定要使用录音机或多媒体辅助教学,老师们可以在进一步规范自己的发音的同时,帮助孩子们通过模仿录音让发音更加标准,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听力能力。

2.老师一定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主动发现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老师只是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也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小学生自制能力差,能完全放手吗?让他们自由活动岂不乱了课堂秩序,也会打乱我的教学计划,尤其城区小学班额大,学生很难被约束。我要说的是风筝固然自由的放飞在空中,可是线不是依然稳稳的在我们手里吗?如果老师具备了很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足可以收放自如。所以不是对我们的学生放任自流,老师完全解放出来,只是有一个度的把握。

3.以不同形式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和爱好,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提高英语综合素养,争取五项技能全面发展,如英语诗朗诵、英语儿歌演唱、讲故事、模仿秀、情景剧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

4.在校园里开设英语天地,利用绘画、英汉结合的形式展示英语格言或者小故事,对孩子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给孩子们以良好的英语文化氛围。师生的交流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而应时时交流,我认为可以在教室板报上设置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把英语学习中的疑问和收获写在上面,老师以不同的方式给以解决,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5.师生争取共同养成用基本的英语口语交流的习惯,这或许存在很多困难,需要我们足够的耐心,但我相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持就是收获。一定争取做到英语天天读,天天说,天天写,保证每天都有属于英语的时间,老师们尽量做到用英语授课,如果最初孩子们听不懂老师可以解释,让孩子们慢慢的习惯,多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给孩子们自信心,让英语文化慢慢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正所谓“良好的环境塑造人”。

6.老师通过上网、查阅资料、阅读有关书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各方面习惯的不同,并把有趣的故事讲述给孩子们听,使其简单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以更好地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开阔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与经历,以更好的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听过了专家教授的讲座,深感对我的启发很大,因为年轻,所以经验不足,因为年轻,所以头脑灵活,我们一定要虚心学习,认真总结,及时反思,只有通过点点滴滴的教学,点点滴滴的尝试,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小学英语教学才能走的更远,更广。

2.英语老师教学经验交流 篇二

一、早自修的“小老师”

前一节课内容的复习、新课的预习, 都需要学生花费时间, 然后学生才能有所掌握, 因而早自修的利用就显得很重要了。我们教师不能每天都亲自去自己所教的几个班督促学生, 毕竟工作太忙了。这时, 每个班就需要一两个“小老师”来协助自己的工作。具体的操作如下:先在班上选好两个责任心和班集体荣誉感强并且比较细心的学生, 一个负责在讲台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和预习, 另一个就负责站在教室的后面监督学生拿书姿势、坐姿的问题。然后我再单独找他们谈话, 把一些具体的要求告诉他们, 每一节课按照我要上的内容去安排好, 同时我也在班级里利用早自修的时间演示给他们看:他们各自的任务是什么?他们要怎样安排好时间?怎么检查早自修的任务完成了没有?等等。这样, 学生一般都能很快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以后的每一次早自修, 都在有秩序地进行着, 无形之中给我的英语课堂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正因有了这两位“小老师”的认真、负责, 学生的听写、背诵、预习都能进行得很顺利, 同时也因“小老师”自身对英语的喜爱与努力, 在班级里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

二、讲作业的“小老师”

平时我作业布置的面比较广, 种类比较多, 如果我全批全讲, 时间肯定来不及。这时就需要让小助手一起来分担。事实上, 我也发现, 我们老师讲的很多题目, 学生根本就不听, 而我们老师还累得要死, 结果往往还不朝我们预想的方向发展。老师讲得再多, 还不如学生自己讲一遍, 或许他们在台上为同学们讲了一遍之后, 他们自己能记得一辈子。为此, 我专门挑一些我要讲的题目叫学生先做, 做好以后, 我先检查, 挑一些题目先批。然后把作业下发, 在班级征集几名“小老师”。他们自愿报名之后, 我选定几个人, 给他们布置要讲的题目, 先让他们自己去准备怎么讲, 不会讲的再来问我。这样一弄, 我给学生个别辅导的几率就大了很多, 学生英语成绩提高就很大了。上练习课的时候, 我就按照题目的顺序, 让事先安排好的学生一个个上去讲解, 讲完之后, 我都会问下面的学生有没有听懂, 给讲课的“小老师”打多少分。为了让“小老师”接受同学们的评分, 我特意把刚才“小老师”讲过的题目又拿来向个别学生提问, 看他们能否回答出来。事实证明, “小老师”的讲解, 给英语作业的讲解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总而言之, 在我的调动下, 学生特别乐意去替我讲解题目, 他们自身也发现这一方法对他们特别有用, 在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肯定之后, 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很高, 也就更愿意当讲解“小老师”了。而其余的学生也因有了要回答提问的压力, 他们在听讲解时会更认真, 效果也就更好!

三、检查、批改作业的“小老师”

我们初一英语组手头上的英语资料比较多, 同时配套的练习总共有这么几套:每课必练, 作业本 (1) 、 (2) , 新课标试卷, 周报两种, 每节课的导学稿。那怎样来利用好这些配套的资料呢?我主要是在上新课前把导学稿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放学前做完, 回家作业我再布置“每课必练”上的一个课时, 学生二十分钟左右就能完成。等新课上完了, 我再把作业本 (1) 、 (2) 上的一些好题目挑出来让学生做。上好复习课之后, 再把周报发给学生做, 有时间的话, 再用新课标的试卷进行测试。在这些资料使用的过程中, 我发现就是批改作业的时间缺乏, 至多就只能是检查他们的作业做完了没有, 质量问题就无法得知了。于是, 我就在班级里指定了检查、批改作业的“小老师”。人多力量大, 作业一收上来, 我把任务分给“小老师”, 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查出哪些同学作业未交, 哪些作业错误率高。这样一来, 我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来安排我的课堂, 来教育和表扬我的学生了, 学生也因此不敢偷懒, 会认真去完成作业了。同时我把他们的表现与班级考核挂钩, 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对于检查、批改作业的“小老师”, 我也对他们进行考核, 在班级考核里给他们加一定的分数, 这样争做“小老师”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多了。

四、上课的“小老师”

有的时候, 我有事不在学校, 需要人帮我给学生讲解某个知识点或某些题目, 我就专门安排我的课代表去替我讲。当然, 在我走之前, 我会让他在我面前讲一遍, 辅导他之后, 才让他在班上讲解。同时, 他讲解时, 班上肯定有另外一个老师在场, 给他管牢纪律, 怕学生瞎起哄, 影响上课的秩序。当然, 这样的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这样也避免了因我外出, 学生上不成英语课, 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3.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 篇三

关键词: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a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35-01

1运用教学模式,进行英语课堂教学

1.1教师启动——“交流——互动”的前提

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在进行 SEFC 1A Lesson50 Abraham Lincoln 教学之前,先提问如下几个问题:①Who was American’s first president?②Who’s today’s A merican president?③There was a very great president in America in the 1860’s. Who was he, do you know?这样,使全体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1.2学生自学——“交流——互动”的基础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个人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例如,SEFC 1A Lesson50 Abraham Lincoln 一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1)Learn useful expressions: no more than, in all, in one’s spare time, break aw ay from, break out, set up, of one’s own, join up, consider…as…

(2)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

(3)Be able to recite the text. 

(4)Be able to tell something about Abraham Lincoln, using the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1.3小组讨论——“交流——互动”的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4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 15 min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较好地理解故事

内容,基本上能正确回答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够完整,这时,教师不能讲解、包办过多,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要設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1.4组际交流——“交流——互动”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进行交流,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如在本课的学习中有的组提出:Why did the American people love Abraham Lincoln so much?通过引导、解答,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获得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交流——互动”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1着眼于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交流——互动”教学立足于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突出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在程序式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英语新教材,从数量和内容等方面加强和丰富了各种类型的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知识的迁移,提高解题能力。在学会使用某个知识点后,可以练习一些演变题。通过演变这些练习题,可以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迁移,使认识的范围更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突出以自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

“交流——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个人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阅读教材,然后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如在进行“SEFC 1A Lesson50 Abraham Lincoln”学习时,学生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先用较快速度浏览课文,了解此节课的结构及段落,明确重、难点;然后仔细阅读,准确完整地理解内容;最后重点阅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

English Classroom “Exchange –Interdynamic” teaching

Han Yanjie

Abstract: Adopt “exchangesing in English classroom instruction-The teaching way that interdynamic” carries o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enable student’s grasping certain learning method, form the good habit, train students’ quality and ability.

4.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经验 篇四

重情趣 重感悟 重积累 重迁移 重习惯 ——1999年12月14日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但是,这“五重教学”的正式出台,是近几年的事。四五年前,张庆、朱家珑、高林生、高万同等先生在总结我的语文教学(应该说包括江苏省的小学语文教学)时,先是归纳了“三重”——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认为这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或者说是学习语文的过程。后来又加了一个“重习惯”,认为这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因为吕叔湘先生说过:“运用语文是一种习惯”。再后来,我自己又加了一个“重情趣”,因为我觉得,我的语文教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情有趣。在教学上,我追求的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多次听过我的课。他非常赞同我的意见,而且认为,从脑科学这个角度讲,“重情趣”应放在首位。他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他从理论上对情趣的作用、产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于是,“五重教学法”就这样形成了。事隔不久,张教授认为“法”字应该去掉,于是又改为“五重教学”。下面就分别向大家说一说。

一、重情趣 1962年,我踏上了小学教育的岗位。那时的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当时有一本很有名的杂志叫《知识就是力量》,刊名还是周恩来总理题写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们发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于是提出一个口号,叫“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无疑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又认识到,还有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的,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尽的,再说,今天该传授的知识假如缺漏了,明天还可以补,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都没有了,自然也包括能力。现在,许多人都在谈论“人文性”,觉得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文精神,我认为这个看法很有道理。尽管目前大家对人文性的内涵看法不太一致,但总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先说第一点。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又说:“热爱孩子是老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学生渴望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每位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崇高的神圣的师爱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公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是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清代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喜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心情不舒畅,谈不上学习,更谈不上思维活跃,当然也谈不上创造。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的感受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我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在我的语汇里,没有“差生”这个词。人家不就是文化学习成绩不好吗?仅此一项不行,就是“差生”吗?这太片面。恰恰是这些所谓的“差生”一次次教育了我: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主动跑到我家里,帮助我搭防震棚的,是“差生”,开出租车碰到我,坚决要把我送回家的,是“差生”,当兵立功向我报喜的,是“差生”;逢年过节来看望我的,总少不了“差生”。许多所谓“差生”,长大成人之后往往很有出息„„这些“差生”的表现使我汗颜、内疚,也使我逐步克服了头脑中的偏见,走向成熟。但是,最终使我转变对“差生”的看法的,是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之后。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我懂得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地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这就是我的学生观,也是我的教育观。通过学习和反思,也使我认识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去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师,却不会解一元一次方程;陈景润是著名的数学家,教学却不受学生欢迎;我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对小学数学却不甚了了„„柳斌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您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微微一笑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还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柳斌先生说:“这就是正确的人才观。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具有这样的人才观。”老实说,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之后,才彻底改变了对“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跟着我学习都感到快乐,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老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学生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因为泰戈尔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下面说说第二点——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我对语文教学真是情有独钟,许多人说我痴迷语文教学,这倒是真话。不爱语文教学当然教不好语文。——这且不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这里面也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不把课文朗读得生情并茂,我是决不罢休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这是课前的功夫。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我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我年轻的时候,过分地看重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课时,竭力使设计成为“艺术”,可是一些顽皮的孩子,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珍视我精心设计的这份“艺术”,并不“配合默契”地去共同创造这份“艺术”!艺术在哪里?我惘然了。现在明白了,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课堂上,我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这个说法我赞成。我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和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之,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我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段课文好不容易,你只念了两三遍就这样出色,了不起!”我常常反话正说:“刚才我说过,万一第四遍没读好,还有第五遍。第五遍果然读好了!请你介绍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课文的经验。”我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它是学生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这样说是不是就不要批评了呢?不是的,对于严重影响别人学习的行为,对于那些视学习为儿戏、经常拖拉作业的人,还是严肃批评。但有一道界限不能逾越,那就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每逢这种情况,我便会提醒自己:“记住,你是老师。”过了不惑之年,我觉得自己才真正成熟了。成熟是不断汲取各种营养的结果,是不断反思的结果,是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结果。做到对学生有情,还得有好的师德,有较好的个人修养,说浅显一点,要善良,要有丰富的情感。无情无义当不好老师,心肠硬,动辄训斥学生,当不好老师,更教不好语文。因为语文的人文性最强,最富有情趣。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感情的产物。试想,一个情感不丰富的人,怎么能体会出其中的味道来呢?又怎能在课堂上实现与教材、与学生三者的对话呢?没有感情的对话是苍白的,没有感情的教学技巧同样是苍白的。所谓“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乐意学,乐此不疲。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首先要钻研好教材。古人说,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即丰富的饭菜),读诸子百家如“醯醢”(即用鱼肉等制成的酱)。意思是说,读书既是生活的需要,又富有各种情趣。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只要我读得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读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写教案,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读出感情来。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范读是我的“绝活”,有的课文我能读得学生眉飞色舞,有的课文我能读得学生潸然泪下。实验证明,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的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还有一点是幽默。我上中学的时候,不喜欢物理这门学科,读师范时却喜欢上了,为什么?因为教物理的滕老师课讲得生动,说话非常幽默。还有教代数的程老师也很幽默,把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上得十分有趣。我当了老师以后,也力求像这两位老师一样讲话生动一些,幽默一些。在教学中,我还学会了用幽默的方式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化解各种矛盾。我以为,幽默也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会使人的心胸宽阔。实验证明,幽默是老师的强有力的助手,它能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情是互逆的,趣也是互逆的。老师爱学生,对学生有期待,必然赢得学生由衷的爱,学生也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老师的课上得有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就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能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说到底,是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的。不只是方法的问题、学识的问题、创造能力的问题、艺术修养的问题,也不只是观念的问题,而是人格的问题。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他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而人格靠影响。这里面,老师和家长的影响最大。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我的教育的座右铭之一。

二、重感悟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前我小瞧了学生,凡是书上标明的生字、词,我总是一个个地教,领着学生读。事实上,不管哪课的生字,学生都是认识的,有的学生甚至全认得。白话文学生基本能读懂,我却不放心,还要一段一段地讲,一句一句地分析,一节课下来不知要提问多少个问题。这样做,剥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而得不到“猎枪”,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能力从何而来?发展从何谈起?这样做,也违背了学习语文的规律。什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无论学习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八个字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是被实验证明了的。”学语文的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主要任务。而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必须读、背,必须运用,即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掌握,决不能依靠繁琐的内容分析和讲解。悟什么?首先要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事实上,只要读,课文内容是不难理解的。)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是基本要求。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吕叔湘先生说:“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只有通过多次会面才学得真切,记得牢靠;才不会翻来覆去老使唤那几百个词语,要不就生造、堆砌。种种章句结构,种种内容安排,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见多识广,‘取之左右而逢其源’。”吕先生还说:“看别人的文章就能悟出作文之道。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前后照应,口气软硬,何处要整齐,何处要变化,全都从别人的文章里学来。”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况且语文教学决不单单是记住一个个结论,一个个“知识点”,记住老师给每篇课文贴上的关于中心思想的“标签” 以往正是我们“告诉”得太多,无意义的练习做得太多,才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灵性,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觉得上语文课味同嚼蜡。吕叔湘先生有一段名言:“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它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人的共同体会。可是看课外书有人讲吗?没有;看课外书没有人讲,却能提高语文能力,可见,讲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吕叔湘先生还说过,他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自己读,自觉地读是多么重要。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章表达的意思、情感,都是很难讲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讲清楚的。柳斌先生说:“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呢,却求甚解不好读书!这样不行。”我觉得,陶渊明说的“不求甚解”道出了一个事实,即许多东西,比如词语的意思,文章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往往是很难说清楚的,也没有必要说清楚。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说过:“把什么问题都说清楚了,反而什么也没有了。”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学语文是一生的事,因此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做的呢?

1、备课先备“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我是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的。备课于心是最重要的。至于写教案,因课而异。对熟悉的,特别是教了多遍的课文,往往只写个提纲,记下新的体会,新的方法;新接触的课文,便写得具体一些。写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新感受、新体会、新方法和自己满意的作业设计等。虽说多数词语具有模糊性,也不一定对学生讲解,但我还是一个个查词典,一个个记在书上;凡是拿不准的字,全都查字典,把握准读音。虽然,我给学生只有一碗水,但我总是把自己这一桶水盛满。我使用过的教本,总留下我读过的密密麻麻的痕迹。不动笔墨不读书(只要是自己的书)。我这样做,也要求学生这样做。现在我常常只两三遍就能把课文读得较好,大概与我的生活阅历的丰富,爱好的广泛,情感的丰富,教学经验的丰富分不开的。但真正把课文把握好,读出妙处,不是三遍两遍的事。我深深感到,朗读是语文教师(也是其它学科的老师)的一项基本功。

2、课堂上,第一件实事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这是“保底工程”,切不可认为这很容易,全班学生都要做到这一点是要下一番苦功的。对个别学生,到了高年级,有时我还一句一句地领者读。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说:“朗读是符号语言花的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每篇课文,我一般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做的事是指导、疏通。指导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位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这一环节最见老师的功力,最能看出老师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老师本人的素养。课上得精彩不精彩,往往就看这里;学生的语文能力常常在这时得到发挥和提高。在这个环节中,学盛与教本、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本之间的对话,首先是朗读的交流,其次是见解的交流和评价的交流,但是后两者适可而止。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为了在读中学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而读的,而不单单是为了理解、领会内容而读的。把时间过多地用在“小组合作”上,用在讨论评价上,有悖于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我的责任是指点迷津和激励。当然,不能否定必要的讲解。赏读后,接下来我做的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但不一定课课背诵)。“微观探究”,最重要的要抓准“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语文教学不宜太强调“合作学习”;辅助手段的 使用要恰当有度,因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读书感悟。还是我常说的一句话:“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最后,有必要再说一说思想教育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首先是课本编者的事。他们选什么“思想性”学生读了就会受到那个“思想”的教育。张若田先生早就说过:“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老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学生把《一把油布伞》读得眼含泪花,能说他没受到感染?这难道不比让他们记住“伟大的母爱”这个标签好?思想教育不能“穿靴戴帽”,更不宜“联系实际”,“影射”学生。“影射”常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位教育家说:“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也是“自得”的好,是“细无声”的好。

三、重积累说到“重积累”,我们还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谈起。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哪里来?走进校门之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校门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小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的最佳期。我曾看过一份报告,报告中说:“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本民族语言的发音和基本的语法结构,儿童习得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脑结构的可塑性特别强,因此儿童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我们过去对儿童学习语言(特别是母语)的潜能明显地估计不足。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情感;重理解,轻积累的情况特别严重。其中,该记住的没记住,该积累的没积累是最大的失误之一。在孩子们记忆的高峰期不让他们读、背,我们是有愧的,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无法挽回的。我说的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教不好语文。周振甫先生曾经说过:“教会学生认字造句和篇章结构,懂得每课课文中的字句和段落大意,懂得句子中重要词的含义,懂得段落中重要的话的含义,„„这是平面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法,让学生在记忆力好的时候,把当时认为必读的古书让学生熟读背诵,还要反复温习,使他们确实记住„„孩子第一次读到一个词,不是孤立地认识这个词,而是连这个词的整句话都记住了。当他们第二次读到这个词时也这样。如此,他书读得越多,跟这个词的接触越多,他所记得这个词的不同句子、不同上下文越多。”这样理解一个词的意义,“就懂得这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具有不同的用法,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具有浅深轻重的含义。这是后的感觉就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了”。张光鉴先生指出:“现代视觉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对外界的信息输入,视觉中枢只能够识别与理解他以前曾经经历过的某一类相似客体,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信息,只有在人的记忆储存中找到它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匹配和识别,从而才能使人理解。”把周振甫先生和张光鉴先生的两段话加以概括,实质上是说,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和耦合的过程。特别是在孩子的年龄尚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汉语言文字又具有很强模糊性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直觉感悟往往比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和管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工作,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使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怎样做到三个积累呢?先说语言的积累。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比解”的东西,我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我常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对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禁垦恩更多的、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第二,重视课外阅读。实验已经证明: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的能力。重视什么,抓什么,学生便会有什么。我带实验班时,学生人均背古诗文100多首(篇),还有的能背300首(篇)的。至于阅读的其它书报根本无法统计。他们中的不少人到了中学、大学都是佼佼者,不能不说与小学打下的语文功底有关。做读书笔记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我这样做,尝到了甜头,于是也要求我的学生这样做。叫他们记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叫他们尝到“甜头”,尝不到甜头,日子久了就更不愿意做了。现在有了电脑,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把好的东西(包括整篇文章、句、段等等),随时储存到里面去,需要的时候再调出来。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他又说:“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 再说生活和感受的积累。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据我所知,如今农村的孩子,会爬树的很少,城市的孩子会游泳、会划船的也不多,更少徒步远行的。城市的孩子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他们到了农村,还真有把麦子当成韭菜的!再者由于独生子女多,人们都住进了高楼,彼此不相往来,所以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份接触,少了一份情。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我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军营去,带到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我带过两轮实验班,每个班都和一所农村小学的对等班结为友谊班,性别相同的学生一一接为“对子”,成为朋友。指导他们定期通信,每年还到对方学校、家庭做客一次,搞一次活动,或看飞机,或钻坦克,或看解放军操练、射击,或共同爬山、垂钓,让城里的孩子了解农村,让农村的孩子了解城市„„ 我的目的是给每个学生一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是为了把孩子教出灵性来。“灵性”是什么?是丰富的语言、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积累和善于用脑子所产出的智慧。总之,语文老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积累,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四、重迁移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语文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掌握了就要运用。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尔福特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教”;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用”字。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只是就成了死的了。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下面先谈谈读的迁移。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这样做,一来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二来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感受,从而更好得提高语文素养。所有语文教育者都强调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说过:“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的做法是: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对家长,两个字:动员。动员他们为孩子做(或买)书柜,可藏书印章,买课外书,订报刊。对学生的 号召、示范、检查、鼓励缺一不可,要“四管齐下”。一旦学生得到了益处,被书“迷”倒了,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那就意味着养成习惯了。至于家长方面的工作,除了直接对家长谈外,我还常常借学生的嘴去说服自己的父母。假如我得知某一位学生的家长买了书,某一位同学的家长为买书花了很多钱,马上便会在班上郑重其事地讲。讲过之后,保准多数学生会向父母说,并且会取得好的效果—不用多久,其他学生的家长也会效法。孩子提出的要求—而且这是别的家长已经做过的,已经有了“先例”—家长往往会不声不响地解囊,予以满足。但读课外书要引导。对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我便请家长多买童话和故事情节紧张、有趣的书读,以便吸引孩子;对粗心的学生,我则常看他们的读书笔记,常常和他们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我要求人人做读书笔记,主要是摘抄。不动笔墨不读书,还要求每位学生读书做记号。记号实际上是思维的痕迹。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读过的痕迹(只要是自己的)。凡是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为其加上拼音,写上注释。凡不理解的词语做个问号,凡认为写得精彩处、重要处,化上波浪线,等等。养成做记号的习惯十分重要,它可以养成思考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抓要点的能力。什么叫“会读书的人数越读越薄”?即会抓要点,能提纲契领。我们应当培养学生这个本事。我的这个本领是跟我小学教历史的白老师学的。他每教一课,便把重点划下来,他说一句,大家划一句,把划下来的句子一念,竟很通顺!一篇文章经白老师一划,变成了几句、十几句话。我读中学、师范时,便自己划。老师每教一课,我便用蓝比划出我认为重要的地方。期末复习,我先把课本(包括各门功课)通读一遍,边读便用红笔划(因为开始划得不一定准),在都市,便光读我划的地方。这样复习既省时又省力。我36岁那年到徐州市委党校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理论时,由于我善于抓要点、重点,所以我们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许多比我学历高的人都考不过我。问题是老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再说说由读到写的迁移。我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因为语文能力的最重要标志是“会写”。孩子进了学校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怎样进行由读到写的迁移呢?从大的方面来说,小学生的作文练习,都是由读到写的迁移,所以我十分重视作文训练。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我从不先考虑什么“创造”,但也不要求学生刻意去模仿,更不要去抄袭,一切都在不经意中,一切都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哪些学生可以不指导,哪些学生要做些提示,哪些学生要手把手教,都要心中有数,做到因材施教。从小的方面说,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答题等等的“小练笔”也是写的迁移。在教学中,我是大、小都抓。每次小练笔都尽量让学生觉得有意思,愿意写。虽说要“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朱作仁教授语),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量要适度,要求要低。总之,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

5.英语老师教学经验交流 篇五

今天观看了段老师的教学经验报告光盘我深受启发。段老师一直在乡村小学任教二十多年,默默无闻。他们没有参加教研的机会,全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孜孜不倦的追求才取得学生、家长、领导的认可,才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育人的经验。“教就是教做人,育就是育心灵。生活即教育,教育也是生活。社会即学校,学校也是社会。”段惠民老师报告的主题萦绕在我耳边,他认为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相连的。在学习上,我们是学生的师长。但是在生活上,我们可以做学生的好朋友。段老师说:宽容有时比粗暴更具有震撼力,有震撼力就有凝聚力,和谐就是教育。段老师提出班主任工作情感上倾注一个“爱”字,做思想工作突出一个“细”字,使用方法表现一个“活”字,处理棘手问题善用一个“巧”字。

段惠民老师用心感悟,点滴小事在他眼里都是教育的契机。最令人感动和敬佩的是他对事业的执著和契而不舍的钻研、用心灵赢得心灵、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记忆最深刻的是段老师所讲一则关于学生犯错事件的处理――《永远的秘密》,他介绍的是他如何使一位误入迷途的学生最后承认自己过错的故事。他采用的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以集体来教育个体”,通过侧面手段来教育学生,让其自己内心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他的讲座中,透过诸如“钓鱼”、“永远的秘密”等事例,我看到了一个对学生充盈满腔爱意,对班主任工作充满睿智的班主任的形象。正如他所说:“孩子渴望长大,需要民主,师生之间无距离”。他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人生的价值,在爱的教育中感悟做事的真正目的。

6.英语教学经验交流 篇六

甘中:潘敏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上课时要尽量讲求方法和艺术,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抓住学生的心里。比如,多把英语和汉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He has a big mouth.有两个意思。一是嘴大,二是不能保守秘密。She is under the weather today.如果按字面意思无法理解。其英语意思是她今天不舒服。每个班都有一些喜欢打篮球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都比较活跃且学习习惯不好。所以我在上课时经常讲一些与篮球有关的内容。如:air ball, answer ball, three points,等。有些教师急于求成,留的作业过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内容过多,使学生慢慢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每天接触英语。大多数学生在上学期间做的还可以,但在周六日及假期就放松对英语的学习。如此做法对英语的学习极其不利。从而导致英语成绩起伏不定,不能达到持续稳定提高。教师一定要经常灌输这种英语学习的思想,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点。

英语学习不仅是一个坚持不懈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记下一些有用的,常用的并要经常翻阅记忆。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词汇,用法,语法及有关文化的东西越记越多,想必 1

成绩定能大有长进。

7.用交流主导小学英语教学 篇七

一、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多交流

小学英语作为非统考科目, 课时较少, 课堂40分钟的时间弥足珍贵。教师不能因为时间紧而一张嘴说到底, 而是要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多让学生与老师对话。上课之前多用英语与学生聊天, 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型与学生交流意见;上课时多问学生问题, 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不要因为语法的错误而指责学生, 应鼓励学生英汉夹杂的对话, 多用“Good”“Very good”“Wonderful”等激励性语言来鼓舞学生说英语的热情, 树立自信, 同时教师也要运用肢体语言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二、学生与学生的交流

孩子向孩子模仿、学习要比孩子向成人学习的效率高得多, 所以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忽视孩子之间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要多给孩子创造相互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课堂分组教学, 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放在一起, 根据教学内容, 让其自由对话, 以达到信息互换, 使优秀生带动中等生提高口语水平, 中等生推动落后生在口语和听力上都得到锻炼。

英语对对帮, 让学生结成互助小组, 一个优秀生带一个落后生, 平时两者互相交流。优秀生在帮助落后生时能提高自己对英语的理解、运用水平, 落后生则多了一个随时可以请教的小老师。

举办作业展, 展出各个年级、各个班级的作业, 让学生除口语外还能进行英语书面信息的交流。

三、加强英语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的交流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有极强的延展性, 如果把英语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结合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英语与美术的交流, 英语是对人物或场景从语言上的一种信息表达, 而美术则是通过视觉信息, 通过动手来描绘、表达信息, 如两者结合则可以达到视觉、听觉、语言、绘画相辅相成的效果, 使学生在一种非常形象的条件下记忆、应用英语。

下面是我在上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的“英语美术交流活动月”的活动安排:

(1) 上一节英语美术交流课 (低年级) 。美术老师与英语老师合作, 活动内容为河北版小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让学生把学过的食物画出来并标示出英语名称, 然后分组用英语互相交流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最喜欢什么。其中学生要运用“I like..., I do not like..., My favourite food is...”等句型。

在整个绘画过程中, 学生因为是在画英语课本上学过的东西, 所以所画食物的英语名称与这种食物的外形会有一个持续碰撞、刺激和摩擦的过程。最后英语名称的标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记忆中的音、眼前的形与手中正在书写的词之间的联系, 达到了形象记忆的效果。而分组交流, 则通过对自己绘画作品的分析讨论, 加强了英语句型的应用。

(2) 布置英语和美术结合的作业 (高年级) 。安排学生画一幅场景, 然后用简单的英语句子描述画面。活动目的:首先学生在构思绘画场景时会对所学的英语有一个梳理的过程, 通过梳理来找出自己认为有趣的对话。这一过程无疑是一次小小的复习;而确定了对话的大概场景后, 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就会通过构图加强对英语句子或对话的理解与应用;到最后对话的书写, 就是学生整个思考过程的一个总结, 也是书写能力的一个锻炼。

(3) 收集与寻找活动 (高、低年级) 。收集各种英文图片、海报集中展览, 建立英语画廊, 然后组织学生从收集到的图片中找熟悉的单词, 寻找美丽的colours和可爱的animals。根据图片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对话。

四、课外及家庭生活中的交流

语言来源于生活。如果英语教学脱离生活, 一味地照本宣科, 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势必会受影响。所以我们要把英语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 使之更形象直观、更生动有趣。比如在教授河北版第四册第二单元Days and months的时候, 就如何把学到的月份、日期、星期、序数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我安排每个学生带了一本日历, 让学生自己在日历上发现英语中月份、星期的缩写, 再让学生从日历中圈出自己的生日, 以此来学习日期的准确表达。这样这个单元的四个要素从一本日历上就整个体现出来了, 而且通过这项活动, 学生会发现, 原来家里的日历上有这么丰富的英语内容, 从而激发从生活中学习英语的兴趣。

鼓励学生多看少儿英语节目, 点点滴滴, 耳濡目染, 提高听力, 积累词汇。学生可以在家庭里创造英语学习环境, 如学到一些家中摆设、门窗、瓜果蔬菜等单词后, 让学生在各个物品上贴上自制的标签, 达到一个实物与所学英语单词的结合。

8.英语老师教学经验交流 篇八

关键词:主体;高中英语;教学效果

比起重点高中,农村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可能不是很高,有限的硬件条件更影响着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再加上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问题,都严重困扰着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应反思如何能有效增强课堂英语的教学效果。这与老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重要的联系,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情况。

一、了解课堂学习的主体

农村学校的学生入学年龄大,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也晚,年龄越大,对英语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越差,所以很多农村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一直到高中,学生的听力及口语表达能力都不是很好。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逐个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有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很差但是写作水平很好,有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很高但是听力不好。面临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学生,我们要牢记每个学生的特點,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打造独特的学习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已经掌握了,我们就安排这部分学习自学难度高一级的知识或者练习视听说写中其他方面的内容,对理解能力和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多讲解、多渗透,鼓励学生多问多练。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教师为了班级学生的整体进步,需要在课前课后多做不同程度的课程安排,在课堂上研究学生,关注学生,这样才能整体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作为一名农村高中英语教师,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更需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传道授业,为学生解惑,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这都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息息相关。所以,在日益发展的社会条件下,老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电,不断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巩固专业知识,坚持不懈地学习,随时代的更新而更新自己的英语思维方式。在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还要研究学生提高英语专业水平最合适的方式,及时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也要定期反思,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探索高效的益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从而实现教学课堂的高效化。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教育要体现以人文本的教学目标,即使学生的基础差、专业水平低,我们也不能挖苦,甚至言语侮辱学生,我们需要做的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首先需要教师表现出真诚的亲和力,亲和力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对学生自尊的保护,更决定了学生喜不喜欢跟这位老师学习知识。所以,教师具有亲和力能为老师的个人魅力加分,教师具有亲和力是学生课堂学习英语知识的内在动力。其次,教师要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授课,这种授课语言贴近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易于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使用英语教学,这样能锻炼学生的听力水平,利于学生培养语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然后,学习的方式讲练结合,多给学生机会张口练习,这样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得到锻炼。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英语教学内容的难易顺序。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最后我们要分课型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每个课型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一味地“以不变应万变”,应该使用多元的方法来分课型教学。例如,精读课可以采取语法翻译法、任务型教学法,口语课可以采取交际法,综合课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等,总之,不同的课型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各种课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综合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做好全面学习工作

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全面掌握英语专业的知识。我們不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做多少练习题,只是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知识进行检测,找出学生的短板,加强训练,及时查漏补缺,才会有质的飞跃。做到课前、课堂、课后的安排工作,才会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英语学习习惯。

总之,农村英语课堂的教学形势不容乐观,但是只要我们了解教学的主体,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课堂形式,做好全面教学的工作,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改善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探索出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9.英语老师教学随笔 篇九

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殊途同归——放弃英语学习。

词汇学习固然非常重要,但一定要结合课文去学习,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掌握词汇,也只有这样才能学会运用词汇。学英语和学语文很类似,学习英语不能只满足于“懂了”、“理解了”更不能满足于对单词,或只言片语的理解,而要积极创设英语的学习环境,不断地去练习,去运用,甚至要学会用英语思维。可见,单纯地记单词和词组是不科学的,并且运用重于理解。

运用小组活动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关系。

10.英语教学经验交流2 篇十

课堂教学交际化

⑴几分钟会话。每堂安排几分钟左右时间进行会话:有值日生汇报、自我介绍、家庭情况、谈论天气以及熟悉的歌星、影星和运动员等。让学生自由用英语交谈,允许学生模仿课文内容适当增减,自由发挥。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通过问答形式作简要的复述。由单一的讨论内容过渡到综合内容,把几个不同内容的话题串联起来,既复习旧知识,又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特别注意,轮到中差生会话时,鼓励他们大胆实践,有点滴进步就给予表扬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⑵注重语感教学。加强听说训练,努力做到视、听、说同步,培养语学习兴趣。每篇课文的生词、句型和文章都是朗读的好材料。要注意创造情景,让学生懂得不同句子的重音有不同的语感,显示不同的语言心理。同样,语调的不同,重音的移动,也体现了说话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经过训练,学生在以后朗读中也就注意了正确使用语音、语调和重读、弱读及升调,朗读也会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了,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⑶对话使用,角色表演。结合课文内容,每教一个情景句型,让学生用当天所学的,到讲台前来表演。如学到 Family Tree这课,我告诉学生都带一张“全家福”照片,根据自己的全家福来用英语介绍。有能力的学生在根据实际情况在黑板上画出图表。整个课堂就是欢乐的海洋,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们学会并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提高了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⑷运用直观教具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图表及实物、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教具,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和交际活动。利用实物和图片教单词,学生能更好地记住词义,并能反复利用它们复习,其趣味性、直观性较强。例如,在Unit 3学习颜色一单元,我利用多媒体将多彩的鲜花和颜色相结合,一朵朵漂亮的鲜花怒放,多彩的颜色随着一朵朵鲜花开放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们惊奇得连声欢呼着,雀跃着的同时自己就记住了不同的颜色的单词。同时将颜色和现实生活中的广泛使用的实际例子相结合,例如,说出学

生们喜欢的颜色,朋友和父母喜欢的颜色等等。What colour do you like? What colour dose your father /mother /friend ? I like ….the best.He likes …the best.同时让学生明白颜色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学习英语的趣味和身边的点点滴滴和英语的紧密相关,让学生们有了学习英语的热情。激发学生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要为祖国和自己将来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勤奋学习。又如教Unit

7.The weather Forecast 时,我准备了中央电视台7:30新闻后的天气预报实况展示给同学们。优美的音乐,宋英杰那独有的中音,娓娓道来的天气预报的全文,变化的屏幕。学生们兴奋极了。七嘴八牙的纷纷参与,抢着举手说出自己知道的天气预报知识。然后,我又在屏幕上打出一张表格,根据课文将各种不同的人物需要知道天气预报的理由让生们一一列举出来,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填到表格内,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高科技的发展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对于天气预报的兴趣油然而生。快乐的学习又使我的教学达到了教会知识的目的。一堂课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又在快乐中结束了。学生们经常会说,怎么时间这么快呀。狠抓基础,注意容量

一方面突出知识重点,狠抓基础,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容量,把握节奏,备课先备人,平时注意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防矢,合理安排好45分钟教学内容和进程,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实践面较广并在同一水平基础上对内容从多视角理解,多角度开展操练运用,即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展开,在教学“时态”这个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时,自始至终利用多媒体的引导,设置不同的情景,在情景中进行教学,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学习了知识,突出了时间状态和不同的谓语动词,让学生练习理解运用,并设疑释疑、解惑,让学生积极思考,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状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走出一支粉笔盒满黑板的例句的教学模式。形象的教学手段和彩色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走向希望。温故知新,克服遗忘

注意在课堂上经常复现旧知识,让学生反复操练,由易而顺利地完成一个

个学习目标。具体方法是:学习—复习—再复习。复习时做到系统性、针对性、综合性。用以前学过的词语操练新句型或已学过的句式学习新单词。国际音标是初中学生教学的基础知识,学生感到拼读困难,针对这一个问题,我将英语的音

标知识动画片每一堂课前都放上几分钟,既有趣又反复的复习了音标,效果很好。当堂巩固,注重反馈

教学时要处处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评价的得失作为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尺度,所以,在学生经过一段学习活动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分析,然后教师以鼓励表扬为主,满腔热情帮助学生,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当堂巩固,如果时间许可的话,还可引导学生对一些易出错的地方,如人称变化,谓语动词的形式变化、某些习惯表达的异同进行归纳分析,让学生学有所得。

注意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我重视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⑴早读课,每天两名学生领着同学们坚持听课文录音,加强听力训练,让学生模仿地地道的英美人语音、语调。

⑵指导学生订出学习英语长期计划和短期安排,每天坚持搞好课前预习,我给每一位学生家长一封信,讲明我的想法和做法,发动家长帮助督促实施。⑶搞好课外阅读,对一些有自学能力的学生,给一些课外读物来扩展他们的指示视野。

⑷强调作业的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帮助学生认识到,做作业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的运用过程,一定要养成自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⑸培养学生认真听课,初步运用英语思维和理解。

⑹从音、形、意几方面培养观察力和记忆力,打好语音基础。

11.英语老师教学经验交流 篇十一

一、英语语言技能

这是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职业技能,是作为一名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它要求基础教育英语教师必须掌握语音、语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领会6000个左右词汇,复用式掌握其中2500个左右单词及其基本词组,并能在听、读、写中正确灵活地运用,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及技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英文书写和教学技能

能否写规范,流畅和比较美观的英文匀笔斜体行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习惯,因此,此技能是一名合格英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

三、英语歌曲教唱技能

利用唱歌来教英语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学唱英文歌曲技能是指在英语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演唱英文歌曲的技能。如: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及朗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音高、音长、重音、节奏、速度、连读、失去爆破等知识和技能,学唱英文歌曲不但能自然而然地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陶冶情操、活跃课堂教学和课余生活、寓教于乐,是英语教学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利用英语歌曲进行英语教学,不但能自然而然地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提高学习效率和口语流利程度,因此,教唱英文歌曲是英语教师的一项重要职业技能。

四、英语游戏组织技能

英语教学游戏是指以辅助英语教学为目的,用英语进行交际,在英语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广泛运用的游戏。如在教学时,让学生做了一个叫“Mr. wolf”的游戏。因为学习了时间的提问,学生中一个扮演Mr. wolf,其他学生都扮演小动物,用“What time is it, Mr. wolf?”向老狼提问,而老狼则由“It’s one o’clock.”一直说到“It’s twelve o’clock.”,到“twelve o’clock”时,老狼就醒来抓小动物,被抓的动物表演一个英文节目,以表惩罚,然后扮演Mr. wolf。它能紧扣青少年好玩、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潜意识,将英语教学交际化、游戏化、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體验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英语教学游戏组织技能是整个英语教学艺术的一个部分,需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

五、计算机辅助教学技能

该技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技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备课、写教案、打印讲义和试卷并进行学生成绩管理已成为现代化教师的必备技能,这些将促进教师办公自动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类是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技能,就是我们教师平常说的课件教学,可使教学生动有趣,重点突出,艺术性强,信息量大,同时课堂节奏加快,学生多感官学习,记忆深刻,学习效果好。该技能要求老师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软件功能。

六、一定的科研能力

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事教改和科研,改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将会逐步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探索精神。中学英语教师应善于搜集情报资料、查阅文献书刊、使用工具书籍、光盘检索与英特网,随时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教学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技能外还有其他许多技能如备课技能、课堂教学微技能、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教学技能、作业批改与学习辅导技能等。

上一篇:小学副校长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