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共19篇)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心得体会 银光小学 马兰霞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篇二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应体现“不可替代”性原则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学习的能力, 它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才能取得教育学生的良好效果。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整合的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课件, 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以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 改变以前固有的教学思想与方法, 巧妙地使教学中无法用其它媒体解决的教学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否则就会使信息技术整合结出牵强附会的苦瓜。例如:小学科学课中讲解燃烧现象时, 目的是使学生认知燃烧、研究燃烧, 能够理解燃烧的条件和掌握灭火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堂课教学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实验过程不容易掌控, 导致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进度, 甚至难以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 通过常规实验不能直观地将燃烧的现象和条件解释清楚。因而我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制作成模拟课件, 燃烧实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课件模拟燃烧实验通过丰富的表现力和便捷的控制手段进行深入展示, 达到了普通实验所望尘莫及的效果:在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中, 利用课件生动直观地分解和展现实际实验中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蜡烛在玻璃杯内燃烧, 杯子里的氧气随着蜡烛的燃烧逐渐减少, 慢慢地消耗尽, 此时蜡烛火焰也随着慢慢缩小并在氧气耗尽时熄灭。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在平常实验中看不见的氧气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把蜡烛火焰的缩小直至熄灭与氧气的减少至耗尽直观地联系起来, 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而促进并加强学生理解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知识难点。本堂课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课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 这是实验所不能替代的, 也能弥补实验的不足。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应注意科学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科学性既包括知识的科学性, 也包括课件设计的科学性。小学科学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一门学科。因此, 课件内容必须严谨, 无论是知识点, 还是图形、解说等, 应尽量避免不科学的或似是而非的内容。模拟实验的过程, 模拟实验的原理, 甚至包括数据、色彩等都要符合科学规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趋势, 但决不能追求时髦, 赶潮流。尤其是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科学学科, 制作出的课件必须具有学科的独特性。例如《被压缩的空气》一课, 教师在讲到注射器内空气体积的变化是由于空气被压缩的结果, 学生对这一抽象的事物很难理解, 思维往往受阻。如果我们把这一过程做成了动画课件:一个注射器内没有压缩前有若干个空气分子自由自在, 随着压缩, 还是这几个空气分子, 但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最后龇牙咧嘴地被积压在一起, “双手”使劲地上撑在活塞的底部。通过这一形象的动画演示, 把抽象复杂的事物形象简单化,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原来压缩后, 空气 (分子) 的数量没有改变, 它们被压缩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小, 它们不愿意被压缩而使劲往上支撑对活塞产生了力, 所以手压活塞有往上弹的感觉。这样, 学生的思维马上得到了拓展, 本节课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 信息技术目前所传递的只限于视觉与听觉信息, 有些信息传递的方式是计算机所无法替代的。例如, 通过对实物的接触而产生的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刺激, 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产生的心理体验等等。有些内容必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或到大自然中去直接获取, 要正确区分, 各种形式之间应该是良性的互补关系, 现时不是替代关系。决不能牵强附会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 相对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 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和一些趣味练习及智力游戏等。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导入的情景:两个朋友在玩乒乓球, 不慎将乒乓球掉入了一个很深的洞中, 接着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同学们在这种情景下充分讨论, 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势导入新课。通过这样设计,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促进,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 教育技术通讯, http://www.etc.edu.cn 1998年10月20日.
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教学体会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设计 教学效率 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其终身学习的手段,虽然我省现在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但是它能为每个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课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真正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一直是我探索的问题。我结合工作经验和教学体会,现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共享。
一、要有“武装”自己的意识
(一)要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必须先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潜心钻研,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运用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把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理念影响着教育行为,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新课改精髓,博采众长,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
(二)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
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前沿技术、了解一些高端的电子产品,掌握一些最新软件的使用,接触一些时尚元素,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为了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从网络多查阅一些最新知识。另外,也可以参观一些高科技产品,大致了解其技术原理。总的来说就是要有自我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不能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忽视了生活和教学的联系,必须要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相同的知识内容,如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故事情节去导入,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循环程序的时候,我们用一个学生平时玩的小游戏入手,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一种有效做法,也是展示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比如,自己在家里独立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制作电子相册等,一定要学以致用。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在的高中生,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思维、爱好、品味、追求。因为他们都很有个性,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挥、想象、创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绝对服从教师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善于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脚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过分强调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所以要实行丰富灵活的教学评价。教师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相应的学习项目,并自主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比如,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等。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技能、行为以及进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要有组内评价、组间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法。这样的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信息素养的养成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循序渐进结合德育渗透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动性,热情奔放,可塑性强,道德教育是塑造他们道德行为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德育教育是必要和必需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理论,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目标渗透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落实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让知识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去承担责任,如何学会谅解,如何鼓起勇气。对于要做事先做人,教师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通过课堂教学来渗透。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是为了迎战高考而学习,而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缪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杨伟洲.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范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叶斌.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 篇四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一】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 “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 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
3.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内容之充实、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同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两份设计迥异的案例。第一位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声情并茂地说:“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通过不断的启发,让学生找出它们 “轴对称”的共同特点。这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
第二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在网络教室进行。电脑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小段中国传统喜庆场面,其背景用一个巨大的红双喜衬托。教师让学生回忆手工课上剪 “红双喜”的方法过程,揭示“轴对称图形”;然后请学生进入电脑资源库,找一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轴对称图形”的作用;即时训练时,教师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性,完成电脑中没有画完的画;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运用手工剪纸、或展示自己的绘画特长、或选用电脑绘画技术等,利用轴对称图形绘一幅你自己认为最美的画;最后课堂总结时,由师生共同进入“聊天室”“聊一聊、议一议”,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所感。
乍看第一节课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两节课,不难发现第一节课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第二位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找图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两节课放在一起一比较,便凸现出第二位教师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在bbs 中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修体会例二】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认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我任教的学科是初中化学,在教学当中,从现代化教育手段中,也体会到了现代化的运用之益。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电教媒体的使用,使他们精神振奋,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例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一课时,用电脑制作出一个内容丰富的幻灯片,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危害能够非常生动的表现出来,同学们直观的看到了酸雨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而这些问题,恰是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本课的焦点,起到了导课的作用,而且,也使同学们想到现代工业技术的发达及人类生活对自然界的影响。
因此,现代化教育手段对教学受益匪浅,我们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置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语文电教化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十一世纪教育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手工业式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视听觉器官被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突飞猛进,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教学要求也很高,教师如何把教学水平提高呢?要求教师不仅写好教案,备好学生,还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今天我学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和,感触很深。
那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和呢?
1树立信息意识
2增强知识的综合性
3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5构件新兴教学模式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篇五
首先要提高认识,负起担纲意识。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习、宣传、观摩、实验、实际操作和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兴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当事人的思维机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条件,既要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又要从内心自省,深刻认识形势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大家共同努力,为教育现代化作出贡献。
其次要创设环境,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创造数字化硬件环境、搭建应用软件平台、构造信息资源总库、开展示范性推广活动等,逐步使整合过程科学、规范、完型,达到规定要求。
三是要优化管理,全面推进整合。学校要制定积极的配套政策,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加强整合管理,努力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规范化,还要通过师资培训、教材建设、内外交流、学术探讨、效果评估等,促成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有机整合这一综合模式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篇六
心得体会
今年12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2017“真体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讨会。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兴安一小的蔡蕊和郭萌老师演示的两个教学案例《分数的简单应用》和《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这两个教学案例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将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深度整合,课前微课预习,学乐云作业反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多频互动、平板的自学使用等,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北京大学的张生教授的讲座我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
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7.《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篇七
今天,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是全方位的, 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技术的强大功能, 实现过去课堂中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例如, TI-nspire CAS计算器的功能设计就充分考虑到了教学 (特别是学生学习) 的实际需要, 强调如下的设计理念: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应用套件”, 形成数据、图形、方程、模型 (函数) 等的联动, 使代数、几何、数据等不同数学分支实现真正的融合, 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为有不同认知风格、不同表达习惯的学生提供数学理解的机会。
借助于TI-nspire, 可以产生tns格式的文件 (可与其他存储格式兼容) , 对作业过程进行随时存储、调用和修改, 从而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的思维过程, 给教师和学生分析学习过程提供依据和方便。
Navigator (无线网络系统 ) 为数学课堂创建了即时互动、共同学习的环境, 可以帮助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有力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即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展示学生的作业,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展开讨论, 利用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 启发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的理解。
这些设计理念集中到一点, 就是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 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象化、动态化的学习工具,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效果。
2.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有比以往更多的机会思考所学知识以外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利用Z+Z验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时, 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等腰三角形的腰长, 很容易发现顶点越远离底边, 两腰就越长, 两底角就越接近于90°, 同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形看上去像矩形。于是学生产生疑问:两个底角会不会达到90°?如果达到90°, 由两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知两腰平行, 那么此时两腰是相交还是平行?可它是将等腰三角形两腰拉长得到的, 此时顶点在哪儿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得到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利用Z+Z智能软件设计几何图案时需要画出椭圆, 而软件设计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椭圆方程才能画出相应图形, 这样学生可能会在兴趣的引导下自发地探究未知知识, 并积极地学习如何运用。在兴趣的引导下, 学生自然拓宽数学视野。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抽象、更枯燥。正因为这样, 所以不喜欢学数学的学生较多。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 力。”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 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 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领悟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 由于注重讲解, 不太考虑学生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 学生常常难以深刻理解数学中的一些问题。新的教学模式取代了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 式, 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 化关系与结构关系, 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 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
4.增加容量, 省时高效
当今社会新知不断涌现, 学生必须学会快速高效地汲取大容量新知的本领。如何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呢?多媒体教学当属我们的首选。多媒体教学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因大量板演, 过多占用时间的现象, 老师可按需要调用, 对“症”下“药”, 多次重复播放重难点, 刺激学生的感官, 加深印象;多媒体能为我们培养学生快思、快做、快算的能力提供便利, 使练习容量增加、形式多样、灵活多变, 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 一道题从分析到完整解答, 教师要板书一黑板, 且很难体现出重点, 可谓耗时、低效;而利用多媒体教学, 不仅省时、美观, 更重要的是有足够时间让学生独立分析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过去需要学生课外完成的作业, 现在可在课内完成。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 利用实物投影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加以矫正,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动态模拟, 提高效率
有些概念的引入, 由于学生想象思维层次的不同, 内容抽象, 学生难以掌握、理解, 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演示。如我在讲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时,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其中的规律, 然后进行总结。由于黑板上的图像是死的, 即使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 相当一部分学生也还是难以理解图像的变化过程, 只能靠死记硬背结论“掌握”知识。而现在用《几何画板》展示y=ax2+bx+c的图像, 只要分别输入几组a、b、c的值, 就可以真实地观察到函数图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大大缩短讲解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6.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数学可以看做学生在自己数学世界中自主进行分析、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应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积极主动。如教学相似性这一内容时,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判断哪些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从而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先利用Powerpoint软件展示出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五角星等图案, 由学生辨认进而得出定义。在课堂教学中, 这些鲜艳、明亮的图片对学生视觉的冲击力很大, 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中, 我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创新观点, 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样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7.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 , 有利于及时反馈 、 有效评价
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25-01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互整合程度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以形象直观的交互学习模式,图文声并茂的综合教学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师生的喜爱。
所谓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即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方式,建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种模式下的语文教学,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更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逐步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主的语文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刻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构建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性、紧迫性。下面就此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一)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己动手了解背景。
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文章,所涉及到的时代或历史背景是不为学生所熟知的。在学习这些课文之前,布置学生先上网搜集一些资料,了解一下文章的背景,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为什么祥子生活的这样困苦,怎样理解人力车存在的社会环境,这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他们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上网去搜集那个时代的相关资料,在阅读了这些资料后,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更能理解为什么人力车夫生活的如此困顿,也就更能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二)使用交互式教学课件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对于一些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提供具有交互式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同时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1.可创设仿真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集声、光、形、色于一体,能集成文本、图像、影像、动画等信息,全方位地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2.能直观演示,使课堂教学具体、生动。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会碰到许多抽象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东西。而多媒体的运用就可以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巧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抽象的过程具体化,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中所描绘的鼎湖山的泉、树、溪的生动描述。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定格画面。使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真切地体会到“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的美妙意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3.有助于帮助理解、突破重、难点。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四十五分钟进行教学,突破重、难点,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信息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又有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突破重、难点,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4.可以丰富学习内容,开阔知识领域。
信息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事物,还能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无法表现的许多事物。例如,教学课件能广泛使用各种技巧将抽象的教学材料形象化和直观化。由于初中学生阅历浅,要创造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必须扩大信息获知渠道。富有吸引力的多媒体可为学生提供富有创造力的教材。借助计算机的巨大容量,教材所含的信息量将会大大增加,学生可以非常容易的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学生能在广阔的天地里生活、求索,思维能力必会产生飞跃。
5.能做到即时检测,巩固新知。
学完一篇课文,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有了哪些收获,教师只有通过检测才能获得确切答案。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或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几道练习,这些传统的检测方式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可以让教师提供给学生全新的交互式、个性化的训练方式,并能将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对学生进行即时检测,不仅检测的形式多样,而且容量很大,还可做到因人而异。
(三)用计算机写日记。
学生写日记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但很多同学都坚持不下来。而用算计机写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完日记后,还可进行排版设计,可以插入一些小图片、小动画,增加日记的观赏性。对于写的好的日记,可以打印出来,供同学们交流。
(四)到论坛参加讨论。
现在各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站和论坛,学生可以登录学校网站或论坛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文章。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视野更开阔了,习作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语文学科仍是主导,信息技术是必要的补充。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处于服务地位,在运用上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提倡要充分、恰到好处。
(二)对传统教学改造、加工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长处,它也有现代手法无可替代的优势,如,教师以自己的优美语音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远比听课文录音朗读给学生的感受更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本剧的演练远比学生看一遍现成的电影要好得多。
相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必将对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必将对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9.《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篇九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小就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在这个学科岗位上的教师或多或少面临着一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总是很控制,造成课堂上积极动手操作却缺乏有效地组织教学。组织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稳定学生情绪、维护课堂秩序、增强学生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教师怎样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抓住学科特点组织好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以下谈谈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组织教学的初浅看法。
一、建立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一般学科,组织教学难度比较大。可以这么说:信息课、玩电脑,学生个个都爱好。高高兴兴来上课,瞧瞧这,摸摸那,叽叽喳喳说说话。“显示器”够朋友,挡着教师,也挡我。乘着老师看不见,偷偷按起游戏键。教师要费好大的劲才能平息轰轰响的局面。制订机房管理制度是保障信息技术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因为,机房里有众多的电脑设备,每个电脑都通着电源。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安全,同时还要保障电脑正常工作不受损坏。另外,由于机房里教师不容易全面观察到学生的举止行为,学生有可能背着教师打游戏、上网等。因此,要确保课堂上人、机安全,防止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不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不行的。机房管理制度:①学生到机房上课时按组长的安排有序就坐,不准打闹、说笑,随意下位。②学生上课时,不准带与课堂无关的物品进入机房。自觉维护机房清洁卫生。③不准打游戏、聊天,不浏览非法网站、传播非法信息,不准在电脑和电脑桌上乱刻乱画。④操作中,电脑发生故障,学生应立即报告老师,不得擅自拔插电源,随意开关机。⑤不准利用机房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宜。未经老师检查的软盘不得上机使用,防止病毒传染。
在建立一定的机房上课制度后,老师利用每次上课的时间强化这些制度。在落实这些制度时,可以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将各班的学生分成几大组,然后有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编号。每次课前注重组织学生按编号就坐,并在课堂注重维持本组的纪律。课结束,总结本组学生表现。积极评价表现优秀的学生,并对有的学生提出改进建议。
其次在机房利用教学软件广播教学也是有效组织教学的方法。在机房里上课要使用“红蜘蛛”等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完成在机房里的班级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操作过程通过广播软件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当教师演示操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立即模仿老师的操作过程,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极其重视操作技能,因此这种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组织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的教学班一般都有五十名学生,而小学生相对来说学习能力较弱,对于电脑出现的一些变化感到新奇而无所适从。课堂上,教师再怎么精心组织,都往往顾此失彼,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因此,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也应该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培养能力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引导为主,以辅导为副。“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打不开思路。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多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师生合作,学生之间合作。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比如刚学习鼠标操作时,通过游戏软件的操作,大家的合作帮助,很快掌握鼠标的操作。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意他们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可采用问答、游戏、比赛等形式参与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可进行作品展示操作速度等进行活动。全体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之中。在欢快的气氛中,学生们都参与到教学中,既学会了知识,又得到自我展现。
1、形成“学习合作小组”。
我们对学生中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归类,从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组成合理结构的“学习合作小组”。学习合作小组则体现在座位表的编制上,再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保证小组成员的友好合作与互补性。我们对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4-6人。
2、开展小组之间的竞争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小组竞争”“共同达标”的形式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同时注意“代做”的现象,应加强监督与教育。接着,在每个小组内推选出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说话流利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学习时,请组长管理本小组的纪律,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再者,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效能,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一般都以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一节课后,评一评哪组为“最守纪律小组”、“发言最积极小组”、“最佳合作小组”等。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口头表扬为主)通过评比,可以让学生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评价的导向作用
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如何从过去“为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转变为今天的“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面向21世纪,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在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教法轻学法等诸多不足,存在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陈旧以及在教学中满堂灌而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许多问题,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给学生积极、及时的评价也是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力,增强勤奋工作的热情和信心,鼓励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课堂中还得关注学生的评价,在课堂互动中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善于评价,以便于其他同学的提高。课堂小结时,让组长评价组内成员的表现。这种及时的评价是课堂中学生情感体验最佳时机。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反馈、指导和改进是评价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为了使教学活动不断接近教育目标,就必须对活动过程中偏离目标的行为进行修正。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实际上都是为了最终的调节和改进提供依据。教师借助于评价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组织的成败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小学生由于年龄决定了他们在注意力方面的不稳定和不持久性,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多以机械识记为主。其情感表现显得天真而且明显,自尊心强,喜欢得到老师表扬等等。只要老师尊重孩子年龄特点,根据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采取有效地教学手段定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临桂县六塘镇保联小学
10.《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
摘要:新课程要求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尤其是新一轮课改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高效课堂。本文简要阐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对语文优质教学的必要性、作用以及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知识学无止境,教师当与时俱进!所以每年一批批教师都要参与了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但有些老师对其认识不足,有点敷衍应付,为捞学分或拿证晋级。其实在当今课改大力推进的形势下,我认为掌握这些基本技能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打造高效课堂是有必然联系的,非常必要和必需的!目前,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就是“轻负、低耗、全维、高质”,而信息技术有其独到的作用,能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一个新载体,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解与认知。
一、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对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改变传统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课堂现状。心理学对记忆率和遗忘曲线的研究表明,同样是学习,如果只单一的听觉或视觉功能,三天后大脑仅存20%的记忆,如果多种感官联合作业,三天后大脑能留存65%以上。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手舞足蹈”的平台,让学生在同一瞬间多个感官被刺激到位,这就为学生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变教师传统填灌式的现状和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极大可能,我们何乐而不为?
二、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对打造高效课堂的作用 课堂上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我认为有三大好处。
1、可以让沉闷的课堂“动”起来,动感十足!人的一生中获取信息知识绝大部分通过多种感管器官刺激,其中视觉器官是最重要的认知器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灵活穿插具有直观性和美感的设计、动画、视频、图片,极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我们可先连续播放一段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必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情绪瞬间升温,激动与兴奋之后,再来研习课文,自然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2、可以让平淡的课堂 “味”起来,妙趣横生!
传统的教学,学生面向平淡的教材和呆板的黑板,难免有枯燥乏味之感。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东西,就可让平淡的材料变成有生命、有声音的物件,电子白板在师生的调控、点击下妙趣横生,往往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讲读《皇帝的新装》一文,它本来就是一篇活泼的童话,教师课前绘好画,利用Flash等小插件制成动画进行直观演示,展示了一幅幅这个皇帝游行中生动有趣的面画,又让学生根据动画叙述故事,那么枯燥的文字,也有趣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又如在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在课中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下课前又点击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享受了视觉、听觉上的美。教学过程妙趣横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可以让有限的课堂 “宽”起来,穿越时空!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可以解决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有的课文内容和元素已经远离了现代学生的生活经历,但信息技术就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穿越时空的平台,上下五千年也好,在地球的另一边也罢,它都可以把它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课件里,游离在一个窄窄的地球村。一切都可施展“拿来主义”,不亦君子乎!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观看制作的课件,学生津津有味的欣赏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夜航偷豆等江南水乡的独特画面,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就拉近了文本内容与学生心理的距离,通过老师的讲解,使他们很好理解“我”与闰土之间的感情,之后展开热火朝天的合作探究,学生对远不是一个世纪的课文精髓的理解和重点把握自然水到渠成,实现了教师讲读与课件展示的互补,既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让课堂“大”了,“宽”了。结果内容更丰满,教学更精致,三节课要讲完的内容两节课就完成了。
三、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知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科学使用,我们往往容易有一个使用误区,就是把本该属于辅助地位的多媒体展示平台,替代教师的主导地位,鸠占鹊巢!我常下学校听课,也参与组织了许多教学竞赛,有相当一些教师精心制作了课件,在教学中居然被课件束缚了手脚,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变成课件的解说员与播音员,学生一样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又打了折扣,“优质高效”的竞赛课堂变了味,本末倒置,买椟还珠,“主导人”被辅助教学的物件牵着鼻子走。要知道教师和学生在课题是活生生的人,能洞察课堂中的问题,及时输送、反馈课堂教与学的信息,教师可以对制作好的课件及时进行调整、改进,甚至大胆跳过、舍弃一些内容,教师和课件服务的始终是主体学生。一切要围着主体转,如果教师的作用只限于“授业”层面,围着课件转,死搬硬套,就谈不上真正的传道解惑,其知识水平与驾驭课堂能力就无法体现,高效优质的教学自然无从谈起。
当然,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话题,有许多人极有见地的评论过。以上看法不过是我的肤浅之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教师,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一定会发现一道道不同的风景!
1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一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重视运用现代技术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用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数学,探索数学,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加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力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笔者有自己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们要教师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多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理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如,笔者在《有理数的分类》一节的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通过浏览收集信息并下载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各项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形成
在信息时代,学生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接受知识、获取信息、思考评价、解决问题,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进行分析,再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作出相应的判断,但有的教师只是提出“从网站找出一条信息来表达或证明你的观点”即可,这种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资料的思维方式就易使学生人云亦云,甚至以偏概全,有碍其正确判断,不利于培养有理有据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教师连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都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训练的话,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既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又是学生学会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教会学生协作学习的组织者。
1教学情境创设要紧扣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强调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目前很多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都“创设情境”,然而我们发现,这中间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情境创设,一味地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CAI课件放出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材料,而忽略创设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的“创设情境”是失败的,如,笔者在执教《二次函数》时,用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并“请同学们观察学校的喷水池资料图片,已知水管高和水流的最高点,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水池的大小,使得水流不外溢,”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力求真实、生动、贴近生活、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
2重视课堂教学的活动效果,把握课堂的主题
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有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设计学生的各环节更要准确地体现教学重点,且能体现出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达到意义建构的程度即活动效果,如,笔者在执教《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时,运用多媒体创设题组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紧扣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了对运算法则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各项能力
数学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采费力,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益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数学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去描绘一些空间图象,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便于因材施教,师生双向交流
各班级之间的学生能力有差别,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深度、广度和进度,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取知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使用的主要是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不便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应用多媒体技术后学生就变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当学生有问题时,及时利用微机与同学展开讨论,与教师进行商讨,从而多渠道解决问题;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质疑时,教师可以让大家在课堂上进行研讨、交流,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解答,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路。
12.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体会 篇十二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 就要设计好课堂教学。为此,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了解教材。
备课的时候教师最先接触到的是教材, 教师要深入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 教材的重心在哪里, 使用本教材后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哪些方面会有不足。
2. 了解学生。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 了解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 了解学生的生活。我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调查表, 了解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 想学的知识, 听取他们的意见。在一次问及学生上课为何喜欢聊QQ时, 很多学生的回答惊人地相似:因为不知道要干什么, 所以聊QQ;上课没什么意思, 还是聊QQ好;我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 不想学;老师教的听不懂, 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说明我的课程设计有问题, 课堂设计没有贴近学生生活, 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当中去。
其实, 高中新课改强调的就是要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教师与学生既是课程的设计者, 又是课程的实施者, 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充分实现因人施教
高中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的基础学科, 如数学、英语、物理等, 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所学的解题方法、语法规则等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 是全新的知识, 而信息技术课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有开设, 而且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是相同的, 如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计算机的组成、Windows 98基本操作等,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 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多采用协作式教学。
协作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织在一起, 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来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每个班都有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安排一两名基础好的学生。我们可以先指导这部分基础好的学生, 等他们掌握了以后, 再由他们去辅导本小组的其他同学。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辅导, 他们对知识学习掌握起来更容易。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2. 适时地采用实物展示。
高中学生起点的不均衡,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高中以前基本上没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 因而他们对计算机是充满好奇的, 他们会觉得计算机很神秘, 很想知道计算机的机箱里到底都“藏”了些什么东西, 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我们在讲“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时候就可以把主板、硬盘、内存、CPU、网卡、显卡等拿给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然后介绍这些硬件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加深对计算机的认识, 同时也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 我们在上课时要用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 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便于师生双方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我们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把握好“度”, 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 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不断提升自身的魅力, 让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 爱学生, 尊重学生, 让学生喜欢我们, 从而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目的。
四、理论联系实际, 学做合一, 在应用中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 围绕应用组织教学, 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 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 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学做合一。
1. 教学中“以用带学”, “以用促学”。
在教学中, 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 后实际;先抽象, 后具体;先一般, 后个别, 致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一些抽象概念的狂轰滥炸, 本来高昂的兴趣被吓跑了, 使他们感到信息技术这门课深不可测, 从而产生畏学、厌学。若我们以用入手, 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 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路径”的概念时, 一般教师是先讲解路径的概念, 再举例讲解路径概念, 最后学生练习体会路径的含义。如果我们从学生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入手, 通过解决学生日常遇到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这一问题入手, 引出路径的概念, 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2. 用好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
我们要用好现有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资源, 将学习信息、目标、内容, 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等放在网上, 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 教师的作品对学生起引导、激励作用, 学生可以把它作为学习、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
因此, 我们要用好现有的软件资源, 包括多媒体控制平台, 如Top2000、易思等, 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如《开天辟地》、《电脑学校2000》等。这对于课堂调控、教学内容的形象直观会起到帮助作用。
3. 要学以致用。
1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三
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大胆实践,把信息技术真正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确实施,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做法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积极研究教学设计。
1.1、建立先进的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广义上的课程整合是将分化了的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成分有机联系起来成为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简单的理解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整合的关键就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工具。这就要求在构建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1.2、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积极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而对课程整合的目的和实质的正确理解把握是进行整合的前提。在实践中我感到教师就应做到:①要积极进行自学和参加培训,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②主动吸收科学教育理论和科学的最新发展,提高自身的学科修养;③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建立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人文环境。只有这样,拥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确实施。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中,对于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结合学科的实际特点进行整合。学科不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就不一样,我们的课程整合要在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重新对教材教法进行详细研究分析,不仅仅要感到教师好教,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到好学,其次应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探索研究、问题提出等,使学生始终处身于一个“问题”的环境中,激励其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自觉的求知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在“无知”到“有知”的过程中完成掌握既定的学习目标。最后要有完整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否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最终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地完成学科的教学目标。
2、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种形式
2.1、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环境进行整合。网络的飞速发展,其中的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对教育教学活动来说是智慧的海洋,知识的宝库。利用校园的Intel网、局域网内WEB和FTP服务器的共享资源库提供的电子书籍,教育网站,电子百科全书电子论坛及各种素材等进行舍取与重组应用于课堂教学,既扩展了教学环境,又扩大了教学的知识量,使学生能开阔思路,有利于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整合也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的能力,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实现对事物的分辨和了解。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其主导作用,在课前对所需资源、网址等要进行整理,要及时提供给学生,不到于学生在浩瀚的网络中胡碰瞎撞,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2、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加工工具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信息分析、加工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利用。如在高中生物“遗传病与优生”的一节教学时,我挑选了“先天遗传性聋哑病”为例让学生对该病的所有情况进行网上搜索,学生找到了大量的有关该病的文字介绍、图片、病例等,最后让学生用计算机内的Office Powerpoint编辑成幻灯片进行演播汇总,使来自不同学生搜集的信息得以组合,最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对该病的发病原因、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危害及预防措施等有了充分的认识,懂得了优生的意义,最终完成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学生既有好奇心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又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提供的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一种比较合理可行的整合。
2.3、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进行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讲求整体统一与团体协作。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利用信息网络环境,学生间的学习不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达到个体与群体的融合,可以的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喜爱的网络音视频即时通迅工具QQ、UC和MSN等既可实现交流的目的又可降低使用专用教学通迅平台的教学成本。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前面临的困境与解决方案。
尽管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在教学中有所体现,但要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全面推广,要使目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课程整合在教学应用中做到人人参与,得心应手,我认为还存在以下方面的困难。
3.1、农村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及软件应用技术还不够熟练,不能完全胜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硬件操作。尽管计算机的应用近几年在农村中小学有了全面的应用推广,大多数学校有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室,一方面大多数教师没有计算机应用的理论和操作基础,个人自学有较大难度,学校供给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有限,教师实践上机操作也受时间限制,另一方面,校本计算机教师培训没有强制性进行,所以教师可学可不学,没有足够的学习激情,再者由于水平层次不一,培训内容周期较长,使得在现有条件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只局限于部分教师和个别课目,有时上课还需要信息课教师进行专门操作,就谈不上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合理实施。
我认为解决的方案是:①教师计算机的应用应该纳入学校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学校每学期应该制定详细的校本教师计算机培训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②对教师开放计算机教室,并安排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辅导;③大力提倡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课堂教学,通过赛教、示范课等进行激励;④学校应有专门用于设备添加和改造升级的资金,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3.2、农村中小学没有专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研究机构,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概念意义及其作用理解不透,再加上这方面的培训机会少,认识模糊,所以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淡薄,仍然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教育管理者在常规教学中对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没有更深更科学的评价,教师也懒于钻研,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先进的教学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缺乏在教师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我认为解决的方案是:①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学习,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使教师深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充分认识在教学中的有效性;②学校成立以主管教学领导为组长的研究小组,结合本校实际加强理论研究和信息收集,并对教师进行培训;③制订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融合到教研教改中去;④制订每学期一个教师只少上好一节信息技术与该学科整合课。
3.3、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结合不足。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但是由于资金与技术等原因,学校资源匮乏,更新较慢。如中央资源库、全国大多数名校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等都是要收费,不能免费获取,校内资源库的建立,由于技术资金缺乏也难与师生共享。目前对少量购买和收集的免费资源也只能用于部分教学,大多教师还处在单打独斗,同时也只能局限于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
我认为解决的方案是:①建立校内、校际、城域教育网站间的资源共享,并能相互交流;②国家在加大教育硬件投资的同时,开放免费的共享资源库,并能及时更新;③由于教材教法的不断更新,做为一门技能,提倡教师个人进行资源收集;④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合作,并能在本地教育网站上及时交流。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来就是一次教育思想的伟大革命,随着国家对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环境的大量资金投入,我相信教师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解和应用也会有所提高,通过更进一步的实践,会迎来我们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美好的明天。
★ 聚落与环境人教版教学设计
★ 幼儿园户外活动教研活动计划
★ 节日活动体会
★ 社会实践活动体会
★ 活动体会和收获
14.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四
那是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罗布泊,在遥远的大西北,学生几乎没有到过的,远离学生实际,此文,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空中楼阁;课文的主旨是环境保护,这又是学生不感兴趣的话题,因为他们在政治课上已经学腻了,在语文课上再来学,能有什么新花招呢?的确是难,难以备课,我不由得仰天长叹。
正在我冥思苦想之际,忽然,信息技术一词,就像流星在我眼前一闪而过,对,借用信息技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于是,我通过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备课,一切皆顺。
在课堂上,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约5分钟的短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题目为:美哉,罗布泊。画面展示出过去的罗布泊的景象,并且配上音乐,顿时优美的旋律在课堂回荡,画面在流动──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水面平如月镜,在如此幽美的环境中,它的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瞧!牧林边牧民在欢歌,就连那羊牛仿佛也在唱歌第二部分题目为:罗布泊之变脸,向学生展示了今天的罗布泊的画面,配以凄美的旋律,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黄沙飞扬的罗布泊,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学生在静静的看着画面,心灵被深深的震撼了,痛心疾首,仿佛身临其境,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我深深地感受到:对那些与我们的学生所生活的经历、朝代、空间有较大差距的文章,如历史性、地域性、不同国别、不同生活制度或生活方式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用信息技术设置一个特定的情景,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一个本来与大家相隔甚远的东西如在眼前,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可触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的感情,从而使学生能移情入境。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与学生探讨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后,我又向学生展示了本堂课的第二个短片:罗布泊式悲剧几时休。画面为我采集的破坏环境、滥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水土流失、沙尘暴天气等方面的素材。并配以字幕和沉重的解说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8%,并且每年以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荒漠化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碱化面积1.35亿公顷,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学生凝神静思、眉头紧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觉得:本课的选材,就是通过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真正懂得环保的意义。但仅仅是课文,还远远不够。我们身边环境究竟如何?有哪些罪魁祸首还在无视我们共同家园的累累伤痕,还在拼命剥夺和掠夺他?此时一系列问题一定会萦绕学生心头。我巧妙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采集了最新重大的相关事件,制成了短片,我想,他的震慑力量绝不是学生讨论所能达到的。
反思:
1、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学已经逐渐渗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是完全依赖信息技术,但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优化教学过程。
2、《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语文真正与生活融合。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这一资源,对教材内容拓展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5.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心得 篇十五
●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在家庭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情况。例如,查阅相关资料、网上购物、制作多媒体CD等一些基本情况;还有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受,如哪些地方比较有兴趣、哪些问题还没有用信息技术解决等。在开学初,教师可以先制作一个学生情况调查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调查,然后收集处理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把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清楚,才能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逐步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引导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及时操作实践,使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应用到作品设计制作中。
1.教学与兴趣并行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在讲授每一节课前,都要搜集本节知识对日常生活、国家发展、科技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产生兴趣,然后导入新课。使学生树立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既能造福于人类社会,又能帮助我们创造幸福人生的思想。
2.教学与鼓励并行
有些内容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学生很容易感到学习困难,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逐步学习,亲自操作,体验知识带来的乐趣,进而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讲授“多媒体作品设计”时,“课题的确定”让学生感到非常困难,教师就鼓励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或见到的多媒体事物,从内容、外观、人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是否感到满意?如果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是不是就确定了一个很好的课题?通过启发,然后分组讨论这个课题的可行性。这样一来,作品课题就比较容易确立了。
3.教学与操作实践并行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演示要与学生的操作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用讲授的知识及时地演练操作,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4.教学与作品评比并行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很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 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等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记千万别要求统一,在评价时也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并把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及作品展现给全体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探究教学方法是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学习Excel时,学生对于Excel的基本操作,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完成。但是布置一个任务(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汇总及分析),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就一目了然了。教师通过发现探究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16.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五体会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 教学 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也在越来越多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与网络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网络资源与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应用的能力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必备素质。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如果掌握不好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应用技术,将无法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在将来能够更好地立足社会,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一直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努力的目标。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交流。
1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动力和兴趣,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包括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着眼点。现代社会,对信息的及时获取、合理分析与有效应用已经成为社会成员的必备能力和素质。在信息社会,信息本身已经不再占据重要地位,重要的是建立起—套新的信息处理体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等信息处理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将计算机作为工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实践、分析能力。
2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理的教学情境既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如何创造情境,本人觉得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1)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兴趣爱好入手创设情境。(2)以社会热点、社会问题或现象等学生熟知的事物为起点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尽量做到完整和新颖。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激发并促进学生的认知与实践活动。情境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信息教学中除了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外,还要注意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其中,“提问”是进行课堂沟通和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问题和好奇心成为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问答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很好的交流,师生可以共同探究问题解决的办法或思路,这样,学生的学习也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课堂上适时提问或者鼓励学生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形象、直观地知识呈现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维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抽象知识的接受以及抽象问题的解决能力有限,但他们更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并且喜欢动手操作。但是初中计算机知识本身又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子,尽量深入浅出。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知识时,由于很多概念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它们与人的五官联系起来,输入系统就好比人的眼眼和鼻子,人通过眼睛和鼻子收集外部的动态和味觉信息。而计算机的处理器就像人的大脑,而输出设备就像人的嘴,人主要通过嘴把信息传达出去。这样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很感兴趣,也很容易理解,并且不容易忘记。
4 创新教学手段
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一整堂课在上面讲,学生被动听,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之间缺乏有效地的交流互动,这也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应当尽量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上机练习,一味地讲解远不如学生实际操作取得的课堂效果好。所以,在许多强调操作的课程中,应当尽量少讲解、多练习。在保证讲解清晰的情况下,尽量缩短讲解时间,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讲授学习内容和方法。一堂课最好进行十五分钟左右的讲解与示范,空出二十分钟左右让学生进行上机练习,让学生尽可能地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样即能巩固课堂知识,又能达到加深理解和熟练操作的目的。
5 完善教学资源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不断完善信息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的范例资源、学生练习的素材资源等等。既能在平时课堂上使用,同时也可以留作学生课下练习之用。教学资源的分类应尽量清晰,为了便于使用,可以通过局域网来储存或传输。另外,教师还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立相关的网络平台或者资源与学习网站,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使用。在教学与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收集有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教学资源,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学生的有效学习。从而实现真正以网络为媒介,加强师生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6 结语
总之,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也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完善教学资源,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目的,促使学生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志河.发展性评价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0年04期
[2] 刘景波,李晓锋.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评价[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9年11期.
17.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七
信息技术课程由是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过去一年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发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合作的能力,做了不少尝试,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心得。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入手
因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首次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于电脑这新生事物学生都产生了很的好奇心,都想自己动手操作一下,所以每次上信息技术课学生都非常高兴,星期五的课有的学生甚至星期一就在那盼望了,等到一上课更是激动得不得了。所以绝对不能一开始就将那些枯燥无味的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等知识灌输给他们,这样会使原本在学生心中很有趣很神圣的电脑又变成一种学习的负担。刚接触电脑的学生首先要从了解电脑外观设备以及使用鼠标键盘学起,而单纯练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怎样能够克服基本动作训练时的不习惯,掌握正确的方法是个难点。我尝试了一些训练的方法,练习鼠标的使用时,让学生打开windows自带的扫雷、纸牌游戏,孩子们兴致高涨的玩着,不用老师强调认真学,仔细看,他自己就会眼睛眨也不眨一下的盯着显示器,哪儿不会操作赶紧问老师,在不知不觉中熟练掌握了单击、双击、拖动几种鼠标的用法,键盘练习使用《金山打字通》,通过不同要求的小游戏,使痛苦艰难的学习过程变得快乐有趣,并熟悉了键盘指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是我们的目标。
三、注重语言的形象性
初中生的思维都比较直观,对于比较抽象的问题就很难理解。教师若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给学生讲解3.5寸软盘知识时,学生对软盘何种是只能读不能改状态还是能读能改状态往往搞不清。于是我对学生说:“软盘上的两个孔好比两只眼睛,两只眼睛都‘睁’着时,警惕性高,别人只能看(读)不可改;当‘睁’只眼‘闭’只眼打盹时,警惕性放松了,别人既能看又能改了。”通过形象的比喻,把这一难点突破了,学生对此印象也很深刻。
四、上机操作和理论课相结合随着计算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学校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课,从以前每周一个学时改到现在每周两个学时,我充分利用学校创造的条件,每周以一节理论课和一节上机课相结合的形式授课,效果非常明显。上机操作是我们计算机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这是因为:实践操作能使学生手脑并用,由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能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而且易于形成生动、活泼、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为取得良好的课堂效率,创造了条件,据调查,学生最愿去的地方是机房,课堂气氛最活跃的也是机房。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并掌握操作技巧。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信息技术领域宽泛,发展日新月异,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六、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信息技术课虽然不像语文、数学那样要考试,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处处用的着,应用性很强,我们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word时,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操作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再给学生讲解,学生会记和的牢固些。还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让纸上的画,出现在电脑上,学生会感到很新鲜,很有趣。
七、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老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新的学科,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在作相应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同时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1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八
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培训心得体会正文: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培训心得体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进入信息时代我们教师正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我校的几位老师给我们交流了学习的体会,受益匪浅。首先使我们了解到了电子白板在教学上,比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体现了新旧知识的交互,同时还可以展示同学作品,提高授课效果。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将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在白板上随意圈点,突出重点,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也可以在白板上做连线、选择等题目;利用VCM互动课堂提供的拖放功能,学生在VCM互动式电子白板上可以进行顺序排列;使用特有的.遮屏功能,让学生填词填空,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与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其次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活动主体上,强调参与者是主体;在具体方式上,强调对话分享;在发动方式上,强调内源式发动;在内容选择上,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反思与专业引领结合。新课程改革及新技术运用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新课程改革实践不断向我们提出研修的新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和能力?如何处理好电子白板课前预设和课堂交互的关系等,这是我们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19.《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九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 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使教学形象化, 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 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手段, 利用丰富的媒体表现力, 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娱乐的氛围中和新颖别致的形式中得到新知识, 提高新能力, 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 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使学生学的轻松, 学的快乐, 越学越爱学。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 把景物和感受制作成一幅幅清新、多姿、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教学时展示给同学们,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教师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 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视听效果, 激起学生的新鲜感, 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理解, 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 让学生始终在愉悦中阅读、欣赏、质疑课文, 全身心投入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境界中, 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 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如, 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提高能力和技能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唤起他们创造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了学生视野
运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很方便很快捷的搜索到大量的备课资料, 如新的教学理念, 各科教案, 教学设计, 练习题设计和丰富的教学资料等等。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形式多样。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 要经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 需要的适当筛选、组合和艺术加工, 才能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增强教学效果。这些学习材料和教学信息是教学文本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 加大了教学信息量,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学, 增强语文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心得体会11-07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10-06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08-0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07-14
信息化技术与化学教学09-11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09-27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09-09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尝试07-06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08-26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组织的感想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