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工具的理性哲思--评司汉武的哲学新著《价值与工具》

2024-08-27

价值与工具的理性哲思--评司汉武的哲学新著《价值与工具》(精选3篇)

1.价值与工具的理性哲思--评司汉武的哲学新著《价值与工具》 篇一

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的时期、新的形势要求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开展, 同时也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本文将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方面来分析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分析

(一) 认知与思想政治教育

1. 对社会正确而理性的认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 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 树立道德理想, 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

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 形成了特有的道德文明和行为文明。这些中华文明的精髓, 青年学生有义务、有责任予以继承, 但前提是青年学生对中华文明有某种程度的认知。同时,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 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巨大发展,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 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所有这些的物化就是中国当前的社会实践。然而高校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是片面的、表象的、肤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透过这些现象把握本质, 将对社会的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 从概念、判断到推理, 形成自己的对事物的本质的、正确的认识。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 都会形成相应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 国家或政府经过推动使之形成社会主流文化, 或谓之“意识形态”。但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每一阶段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等上层建筑, 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如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会随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建立起与主流文化相适应而不是相矛盾的认知。

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认知, 对于同一事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 由于不同文化的涌入, 情况更是如此。但是,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社会的主流文化却只有一个, 与之相适应则有助于发展, 反之, 则会受其阻滞。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需要引导大学生建立起与主流文化相适应而不是相矛盾的认知和价值观。

(二)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选择的另一重要目标

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党在总结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价值体现, 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判断体系。它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为目标的科学的价值判断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头脑, 培养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 启发和唤醒学生树立道德理想, 并融入到实践中去, 从而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

在批判了资本主义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 即“工具理性”的基础上, 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价值理性”的概念。他认为, “所谓价值合理性指的是一种信念和理想的合理性, 实现这种信念与理想的手段也必须是符合价值的”, 社会主义具有“价值观的合理性, 主要属于平均主义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性质”[3]。价值理性是人自身本质的导向。据此我们可以看出, 它的理性本质体现为以社会整体长远利益最大化为终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选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分析

(一) 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

1. 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培养社会化能力的重要时期, 接受高等教育, 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到社会中进行实践, 实践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 在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下,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单一, 缺少与社会的接触, 社会实践能力普遍较弱。当前,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高要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较弱的现实之间产生了突出的矛盾。从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以实践为目的。

2. 实践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败与否的试金石。

高校开辟第二课堂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回归社会实践, 为社会创造价值。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学生能在社会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成功就业。但是, 人类的活动都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如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 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合目的, 能否培养出“四有”新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合规律, 培养出的人才能否成功走向社会创造价值, 都需要到实践中接受检验。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工具理性思考时需要作出判断。

3. 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促使这种发展的产生正是社会实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建立, 大学生就业也实现了“毕业包分配”向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双向选择”的转变。伴随着这种“双向选择”现象的普遍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树立创新理念,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走向实践化, 反过来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发展。

(二) 回归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目标选择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目的、发展动力和检验的标准。实践也证明, 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论教育。理论源于实践, 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理论的生命之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头脑, 培养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一种理论教育, 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价值。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内在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发展的实践进行, 面向实践, 自觉实现向实践的转向, 避免传统理论教育抽象化、概念化和教条化的痼疾,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4]。最近, 一些研究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德育教育, 提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西方, 实行生活化、实践化。比如冉小先就撰文指出, “德育必须实现生活化、实践化。美国、加拿大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志愿者服务体系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5]。同时, “志愿者服务”和“社会服务”等社会活动有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 成功就业。谢四平则提出“切实强化知行合一, 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2]。

“工具理性”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所提出的“合理性”概念。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 价值 (合) 理性和工具 (合) 理性。韦伯认为:“所谓工具理性指的是基于目的的合理性, 是对实现目的所运用的手段的评估, 预测由此产生的后果, 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预定的目的。”[7]工具理性比较突出强调基于特定的目的, 采取最为科学、有效的手段, 以最大化地达到目的。

基于此, 工具理性讲究效率原则, 是价值中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从培育“四有”新人的方面来看, 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开辟第二课堂, 引导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使理论向实践转化, 适应市场, 成功就业, 为社会创造价值。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且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就业竞争异常激烈, 如果高校学生仍不走出校园, “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造车”, 不仅很难顺利实现就业, 而且走上工作岗位后也难适应社会。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青年做到“四个统一”, 其中一个“统一”就是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换言之, 引导高校学生走向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选择的重要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价值理性选择与工具理性选择的统一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选择与工具理性选择并不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选择则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选择要求适应市场, 追求社会实践, 但这二者并不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头脑, 培养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最终归宿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回归社会实践, 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 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换言之,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双重的。一方面, 培养高校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社会实践, 参与到社会中去;另一方面, 需要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回归社会实践, 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 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

一个人合目的、合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 即个人精神价值向社会价值的转化, 取决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价值理性即目的, 是主体在实践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工具理性即主体在实践中为作用于客体, 以达到某种实践目的所运用的具有工具效应的中介手段。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不断验证“人是人的最高本质”[8]。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为存在的基础与条件。价值理性的存在, 为工具理性的存在提供精神动力;工具理性的存在, 为价值理性的实现提供支撑, 价值理性不可代替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引导主体“做什么”, 而“如何做”, 则需要借助工具理性解决, 前者不能代替后者。片面强调与追求工具理性意味人性的扭曲。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 没有一定的目的性, 不会引发人们在实践中对相应工具的需求。片面强调与追求工具理性, 只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导致人格畸变, 或整个社会的病态发展。历史上某些国家曾搞唯科学至上、唯技术至上、唯生产力至上, 表面看似乎是取消了某种价值思考, 但实质上如果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人类的社会发展成反比, 恰恰说明统治者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偏离了人文目标, 由此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效应及前景必然偏离社会人文价值的提升[8]。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互为根据, 相互印证。二者的统一, 验证并促进着人们知、情、意的统一;展示着人的正常、合理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选择则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选择要求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选择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选择是统一的, 并且只有统一起来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布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BE/OL].http://edu.cyol.com/conent/2009-07/21/content-2765723-3.htm.

[2][6]谢四平.强化知行合一,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湖南社会科学, 2005, (3) .

[3]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238.

[4]张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3) .

[5]冉小先.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德育生活化、实践化的基本做法及启示[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08, (5) .

[7]王威海.韦伯:摆脱现代社会两难困境[M].沈阳:辽海出版社, 1999:176-177.

2.价值与工具的理性哲思--评司汉武的哲学新著《价值与工具》 篇二

关键词 体育科技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在探讨体育科技与伦理现状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明确体育科技与伦理的关系的实然状态是什么?对此,学界已经有较多的研究,普遍的看法是:作为工具理性的代表——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中的使用不应该是自由的、无限制的,而须有一定的限度。确立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再来审视体育科技与伦理的实然状态即现实存在的现状,就应要求体育科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达到统一,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科技力量的滥用对体育造成的消极作用。

现代科技在体育中的运用,其正功能的表现主要是:促进了运动训练的发展、为运动员改善合理的营养膳食结构、推动比赛场地器材和服装的不断改进、提高比赛场馆的技术含量、使竞技体育赛事的传播力度加强、促进了大型运动会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运行、为体育运动选才提供依据等。

但现代科技不仅有正面功能性作用,也势必影响人的主体性,给人类带来种种负面作用。

(1)导致新的不公平竞争

体育的价值在于它能提供给不同竞争者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这意味着人们在参加体育比赛的时候基本权利具有一致性,以及在参与竞争时获得的机会平等。但是在现代社会,当体育已经被技术重构后,技术成为决定训练和比赛成绩的决定性因素的时候,技术的主导性就否定了人们原本期望获得的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因为不同参与者对技术的占有是不一致的。“为准备第27届奥运会,美国奥委会投资220万美元,除了25名专职生物力学专家、生理学家、工程师和心理学家之外,主要依靠耐克公司、阿迪达斯公司、GT自行车公司等体育器械制造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参赛的美国运动员研制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器械和装备,为保障美国在第27届奥运会上的优势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科技水平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因此运动员得到技术手段的支持方面机会也是不均等的。

(2)导致运动成绩承载者身份的缺失

随着大量新技术运用到体育领域,人们变得越来越把提高成绩的希望寄托在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上,人对技术的依赖阶段到来。例如,基因注射技术,“对于体育运动来说,基因注射技术或许是一场潜伏的灾难,因为在基因技术的帮助下,运动员可以改变自身的组织细胞来激发潜能、提高运动成绩,这与服用兴奋剂如出一辙,而且更加防不胜防。”这里的关键性问题是,新创造的比赛成绩究竟是应由人类自身承担还是由新技术来承担?在这样的复合体中,成绩的承载者已经不再是人类本身,运动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技术的附庸和改造之物,世界记录的诞生是一次又一次新技术革命的结果,这俨然已经违背奥林匹克的宗旨和目标。

(3)导致运动员健康受损

人类自身不是一个能无限扩大的资源,因此,比赛成绩不是仅靠运动员自身的努力就能无限提升,而超强度的训练也不能带来世界纪录的不断刷新,唯一的途径,只能是靠现代科技的力量获得支持。但科学技术本身有着两面性,“科学技术也强化了竞技运动的无限张力,增加了竞技运动的风险性和危险性,从而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运动伤害,成为健康的破坏因素。”因此,当运动员开始依靠技术手段实现比赛成绩的大幅度提升时,其身体处于科技控制下的一种超常状态,这种状态成为运动员健康的直接杀手,这给竞技体育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4)导致观众审美观的错乱

奥林匹克精神要求运动员通过艰苦的磨炼锻造出顽强刚毅的品格,而磨炼本身就是充满“血、汗、泪”的过程,正是这种煎熬铸就的完美形象,具有强大吸引力,是体育的魅力所在,更是观众欣赏和钦佩的原因。对竞技体育说,这是宝贵的价值,对观众来说,这是传统的审美标准,是体育正能量的源泉。但是,高科技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切,例如,当基因技术运用到运动员身上,观众们会欣赏一群被现代科技改造的动物表演的游戏吗?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并反思的问题,科技无限度使用,必将带来观众审美观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将是一种错乱和无序,意味着对体育正能量的巨大冲击。

(5)导致竞技体育组织成本增加

由于诸如兴奋剂使用的泛滥,大型竞技体育比赛都加大了对药检的力度,而这种检测势必要求竞技组织机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上演一场科技对弈科技的大比拼。原本单纯的体育比赛,却为了维护体育最真实的价值而不得不另外进行巨额的投入。例如,每一届奥运会,人们除了关注场内比赛之外,最多的目光都集中在严肃而紧张的药检环节上。所以,用科技来确保比赛公平对主办国来说变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这种巨大投入无疑导致了组织成本的增加,以2012年倫敦奥运会、残奥会为例,兴奋剂检测数量达到了空前的6250例,超越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5600例,成为历届奥运会检测规模最大、监控力度最强的一届奥运会。

所以,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科技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形成了对竞技体育的发展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促使科学技术在竞技体存领域的广泛使用,使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在竞技体育领域的使用限度模糊,造成体育科技主体的价值断裂,影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追求科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用人文精神保证科技在体育中运用的方向与程度,最大限度的减轻科技带来的消极作用直接冲击竞技体育本身的价值,树立正确良好的体育伦理观。

参考文献

[1] 杜利军.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科学技术[J].中国体育科技,2001(3):6.

[2] 李元伟.科技与体育——关于新世纪体育科学技术发展问题[J].中国体育科技,2002(6):5.

[3] 贺昭泽,殷丹.现代竞技体育下运动员健康危机的反思[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5.

3.价值与工具的理性哲思--评司汉武的哲学新著《价值与工具》 篇三

一、理性:走向大学精神的必经之路

“理性”一词是一个外来的哲学和社会学词汇, 英文中有两个词与之相对应, 即:“reason”和“rationality”。一般在哲学论述中常用前者, 而在社会学文献中常用后者。Reason源自于古希腊为logos和nous, 拉丁文转译为ratio, 突出表达事物的根源、规律、理由;rationality则由rational演化而来, 有计算的含义, 突出人的一种能力。理性是大学的传统, 大学精神的塑造必须沿着理性的道路才能实现, 因为只有理性才能提供知识的逻辑确定性、普遍必然性、科学有效性, 它为真理的形成提供了一个衡量的尺度。

(一) 哲学视角

Reason常见于哲学思想中, 指的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存在、变化和相互关系的“高级的”认识活动, 表现为在真理探求中逻辑 (logic) 推理的能力和过程。理性观念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已经提出, 一直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哲学体系中, “理性, 不仅是一种认识论范畴, 而且是一种人性论或存在论范畴。” (1)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柏拉图把理性视为至高无上的精神世界的反映, 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是通往理念世界 (Idealism) 的道路, 并因此排斥感性和经验 (2) ;笛卡尔用“我思故我在”来表达了把理性作为判别真伪的唯一标准的思想, 并发展形成理性主义 (Rationalism) 。古典理性主义之后, 经过“神学理性”、“启蒙理性”等, 西方哲学对理性的解释和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康德的“批判理性”和黑格尔的“思辨理性”都对理性主义哲学和世界哲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

(二) 社会学视角

随着西方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理性 (rationality) 更多地被社会学家们所使用。Reason与rationality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一般认为Reason是rationality概念的基础, 其间的关联词为“rational (理性的、合理的) ”, rational是reason的形容词, 而rationality是rational的名词。从社会学视角看, 理性“主要指在社会行动以及社会形成物当中, 行动者所赋予的明确、理智而又系统一贯的主观意向。” (4) 因此, rationality也被翻译为“合理性”。

被誉为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之一的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1864-1920) 对理性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理性是他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他说道:“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去寻找并从发生学上说明西方理性主义的独特性, 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寻并说明近代西方形态的独特性” (5) 。韦伯认为, 按社会行动的取向而言, 理性是多维的。因此, 他在对理性分类时, 首先提出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著名批判理论社会学家哈贝马斯 (Habermas Jürgen, 1929-) 则对具有典型工具化特点的科学技术提出了批判, 他不满科学技术对人和环境的控制和异化, 反对纯粹的以满足物质资料的永恒存在为目的的功利思想, 提出了以沟通行动理论为核心的“交往理性”这一重要的社会学观点。

(三) 理性是走向大学精神的必经之路

理性是大学传统。大学 (university) 起源于西方, 西方大学精神建立在对知识本身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真理无条件的追求的基础上, 决定了西方大学崇尚高深学问、自由教育、价值中立、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等思想, 闪烁着理性的智慧光芒。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以真理为友”就是典型代表。

理性是大学精神塑造的必要条件。在中国, 由于传统哲学中缺乏理性思想, 而且长期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带来重情轻理、重经验轻思考、重个人权威轻独立判断的思维方式, 造成中国人缺乏理性的精神、理性的勇气和习惯。加之中国教育没有大学 (university) 传统, 缺乏积淀, 在崇尚思想和学问的高等教育机构中, 理性思想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显得尤其突出。教育是针对“人”的事业, 其本质是对人的本质的阐释和对生命的回归。大学教育应该唤醒人的理性意识、塑造人的理性精神、培养人的理性能力, 使人树立起文化的、历史的、批判的理性观。这就需要用理性思想培育大学精神, 使大学在理性思想的指引下追求真理, 创造与传承人类文化和科学知识, 培养人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和批判精神。大学发展过程, 就是一个不断理性化的过程。

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从二元论到统一说

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四类, 后二者不属于理性范畴。在理性行动中, 价值理性是指行动是建立在对某些固定的价值观念 (来自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以及其他阐释) 的信仰基础上的理性, 重视动机纯正和实质正义, 不过多考虑行动的结果;而工具理性则是指建立实现某种实用的、功利性目的基础上的理性, 强调工具和手段的有用性, 通过预测和精确计算来实现目标, 追求效率、重视结果。

自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提出以来, 学界对二者的讨论乃至争吵就一直未断。工具理性以其实用思想和对效率的追求, 对社会生产和社会行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工具理性思想得到高扬, 甚至出现了工具理性霸权;而价值理性支持者一直在反思:究竟本质重要还是目的重要?动机重要还是手段重要?对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 是否会丧失价值取向而使人类失去方向?理性, 是否会因为工具理性赤裸裸的功利性而掩盖了其人文性面目?

(一) 工具理性的得失

随着西方启蒙精神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工具理性得到极大膨胀, 它以对效率的追求为核心, 顺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发展趋势, 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因此, 工具理性以其实用性和高效性逐渐成为社会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是,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工具理性的过度追求, 在当代日益引起人们的反思, 过度的工具理性容易导致人们把结果、实用和效率当做唯一的目标, 使科学脱离人文维度而成为单纯的技术控制手段, 可能使人类走向忽视精神世界和价值判断的道路。因此, 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度发达后,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之声越来越响。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 工具理性成为其批判的主要目标, 霍克海默、阿多诺和哈贝马斯都对工具理性提出了严厉的抨击, 并逐渐扩展到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甚至是人类文明史的批判。

(二) 价值理性的得失

价值, 是客体因满足主体需求而具有的属性和意义。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理性是建立在人的需求上的, 是实现“人的本质是人”这一哲学命题的关键。它的合理性体现了人的存在的合理性, 体现了信仰、正义、道德、审美等人类精神和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 它比工具理性更为本质。但是, 价值理性在闪耀着精神光辉的同时, 也存在着不实用的明显弱点, 其非功利性和忽视手段与效率的特点决定了它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指导与推动能力远远低于工具理性。

(三) 建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关系型思维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元对立的思想导致了理论的互相排斥, 而事实上, 打破二元对立, 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才是理性发展的走向。在实然角度, 二者有巨大区别并导致在社会行动中产生明显分野, 而在应然角度, 二者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一个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社会行动, 必然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统一的。一方面, 价值理性必须依赖工具理性来实现其价值理想, 体现出主体的能动性;反之, 工具理性为价值理性服务, 必须接受价值理性的指导, 价值理性应该指引工具理性的走向, 以避免过度追求工具理性带来方向的迷失。

三、“鼎承大同, 钵传天工”理性辨析

沿着上述思路, 我们可以对“鼎承大同, 钵传天工”进行理性辨析。

(一) 内涵简析

“鼎承大同, 钵传天工”是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精神的集中阐述, 其落脚点是“德”和“能”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从字面意义上可理解为:“以鼎传承大同精神、以钵传授天工技艺”, 学院校训释义上将其表述为“以中华传统文化育和谐社会新人, 以人类造物精神铸现代技术精英”。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力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性和人格。这里的“德”, 可以理解为“德育教育”的德, 但它所涵盖的内容要远远大于德育教育, 它是以“人的本质”为溯源的、以德育教育为基础的、以道德精神为追求的、以人的价值实现为途径的、以人类理想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精神。

同时, 学院也把学生生存技能和发展基础的培养作为办学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 力图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能够掌握一门技能, 以获得生存的基本能力。“天工”这个词的使用表明了学院对技能的要求不是泛泛而谈, 而是要使培养的人才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 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竞争和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反映了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典型特征。

(二) 理性辨析

1.“大同”:价值理性的选择

这里的“大同”, 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儒家的“大同世界”, 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 也就是前面所描述的“德”。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其中“高素质”的要求就是对“德”的要求。首先, 高职教育应该坚持主体性原则, 把人视为认识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 并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 而不是培养机械的生产工具, 这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上的重要体现。其次, 高职教育在强调技能为本的同时, 应注重学生文化教育、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 注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信念,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 塑造完整的人性和人格, 成为全面自由发展和追求真理的人, 为人类终极理想上下求索。基于此, “大同”精神也就成了高职教育中价值理性的必然选择。

2.“天工”:工具理性的选择

“天工”代表的是精湛的技能。对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视是职业院校的特征, “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本身就散发着浓郁的工具理性气味, “知识改变命运”的功利性理念早已深深扎根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中。尤其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 教育的目的已经深受市场的影响, 教育的“自我认识与完善”的功能逐渐减弱, 代之以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和改善自身处境的目的, 人们对技术的追求开始超过对价值和文化的探索。对职业院校而言, 传授职业技能是他们的重要职能。对学生而言, 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生存的要求和发展的基础。这促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把技能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工具理性以其实用性特征再次成为高职教育目的的重要取向。

3.“鼎承大同, 钵传天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大同”和“天工”并举, 反映了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思想, 即把以人的本质和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价值理性思维、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工具理性思维进行有机结合, 二者相互融合而成一体。

人的全面发展, 不仅需要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掌握, 更需要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和精神的完善, 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都是教育的失败。高等教育是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人才, 是今后社会的思想主流和建设主力, 应当是既掌握了较高程度的科学知识又具有完美精神品质的人。这使高等教育必须建立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有机统一基础上。失去价值理性, 将会使人沦为没有精神的机器, 一味追求实用和效率, 甚至为功利而丧失价值判断, 最终会导致人格残缺甚至主体毁灭;反之, 抛弃工具理性, 会使人失去实现理想的必要技术与手段, 失陷在纯粹精神的空中楼阁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任何一方单极发展, 都会导致非理性, 成为单向度的人。 (6)

故此, “鼎承大同, 钵传天工”的精神, 正是要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有机统一起来, 德能并重, 既强调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和技能培养, 又强调受教育者价值取向、精神完善和人格完整。这应该是当代大学精神培育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184页。

[2][美]杰拉尔德·古特克:《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 陈晓端, 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第18-30页。

[3]姚定一.《论西方哲学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演变》, http://siwen.scu.edu.cn/XXLR1.ASP?ID=396, 2002年10月1日。

[4]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80页。

[5]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80页。

上一篇:家的乡营口作文下一篇:春节节日战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