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共8篇)
1.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 篇一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
1.选题意义
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 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 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 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 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 因素》为标志。Diener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 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本人创新
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样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才会更加全面。从研究方法上,我们应当用一套适合于当前国内形式下测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应注意无论是测验量表以及测量工具,还是测验方法等都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观。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1.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以及有关的理论,重点探索属于主观范畴的人格因素,以及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社会关系、收入、健康状况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积极有效心理干预领域来促进人们的幸福生活,研究如何提高幸福感。
2.写作大纲
1.主观幸福感概述
1.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1.1.2国内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1.1.3国外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1.2当前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
1.2.1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1.2.2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1.3主观幸福感的分类
1.3.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1.3.2以情绪体验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1.3.3个体自我评价的主观幸福感。
1.4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1.4.1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1.4.2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1.4.2.1社会关系
1.4.2.2经济状况
1.4.2.3健康状况
1.5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1.5.1目标理论
1.5.2活动理论
1.5.3由下到上的理论和由上到下的理论
1.5.4判断理论
1.5.5动力平衡理论
1.6主观幸福感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语
(三)主要参考文献
①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41)
②叶亦乾 《普通心理学》
③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④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
⑤ 严标宾 郑 雪 邱 林: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J].心理学探新, 2003
⑥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重庆师
⑦朱琳:《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⑧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60~263.
⑨张钊. 个人目标、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一项纵向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⑩张羽. 社会支持方式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四)研究方法、完成措施及写作进度计划
1.研究方法:通过搜集资料以及综合分析法和教师的指导
2.完成措施:认真分析和搜集相关资料,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并且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的相关资料,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写作计划:
(1)、xxxx年12月20日至xxxx年12月30日查阅文献、选题。
(2)、xxxx年1月1日至xxxx年1月11日完成开题报告,并交老师修改。
(3)、xxxx年1月12日至xxxx年1月22日修改开题报告,并完成论文初稿
(4)、xxxx年1月23日至xxxx年1月30日完成二搞,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5)、xxxx年1月31日至xxxx年2月15日完成论文。
2.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 篇二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影响因素
幸福生活是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 包括两个方面: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幸福生活。从心理学角度看, 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由需要、认知及情感等因素与外部诱因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幸福生活的主观感受被称为主观幸福感。
一、主观幸福感概念
目前, 多数研究者都认同 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的评价。”这一定义符合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理解;研究者基本上认同主观幸福感包含一个三维结构:认知因素 (总体生活满意度和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 , 体验积极情感和缺乏消极情感。
二、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理论
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早期理论在于挖掘外部影响因素, 后来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这些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两个方面, 即需求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
需求的满足。人类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需求, 只有当不同的需求逐渐满足后才会产生主观幸福感。这与Masla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一致:个体在特定需要满足后, 相应主观幸福观就会得到提高, 更高的需要才会产生。
目标的实现。在生活过程中, 个体会通过设置各种生活目标, 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就是个体的主观期待。当这种期待经过自己努力实现后, 个体就能体验到主观幸福感。
2.判断理论。
判断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现实条件与某种标准比较。这一理论强调使用的标准。标准不同产生不同的理论。如社会比较理论、适应理论和自我理论等。
社会比较理论从横向比较, 把自己和周围人比, 如果比周围人好, 就感到幸福, 反之, 如果比周围的人差, 就难以感觉到幸福。
适应理论从纵向比较, 现在比过去好, 就会感到幸福。反之, 就会感到不幸福。Helson对适应的解释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少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识, 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识。因此, 人们可以适应好的环境, 不再感到幸福;也可以适应坏的环境, 不再感到不幸。
此外, 还有人格——环境相互作用理论、动力平衡理论、特质理论和活动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开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既受到外在因素影响, 也受到内在因素制约。
(一) 外部影响因素
1.文化背景。
Diener等人 (1995) 发现主观幸福感在不同的国家有非常大的差异, 这与这些国家的财富有显著的相关。Diener等人 (2002) 的后续研究全面验证了财富、收入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1) 国家财富和该国平均主观幸福感的水平之间有高相关。 (2) 在贫困的国家, 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更强;在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国家, 个人收入的增加并不能引起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变化。 (3) 仅获得物质成就的人实际上并不快乐。从以上研究不难发现, 文化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接受其他个体、团体物质上、情感上、信息上的帮助、指导和建议。心理学家认为, 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张建人等 (2007) 研究指出,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相关。个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面对应激性事件时, 受到的保护也会较多, 不容易产生负性情感。
社会支持给个体一定的帮助, 从而使得个体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和积极情感, 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刺激的总和, 即平时所说的精神刺激。当生活事件处于平衡水平时, 主观幸福感不变, 一旦生活事件偏离正常水平, 主观幸福感会随之升高或降低。从短期看, 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较大, 但从长远来看, 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弱。
(二) 内部影响因素
1.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做出的恒定的认知和行为努力。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研究表明, 积极应对有利于缓和生活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而回避应对则加重紧张对身体不良影响的趋势。
采用积极应对的个体可能越多的机会积累各种经验, 从成功处理生活事件中学习经验, 也可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这就为下次成功应对生活事件打下基础, 所以, 积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2.自尊。
自尊一般认为是人们赞赏、重视、喜欢自己的程度, 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情感上的评价。谭雪晴 (2008) 研究发现, 不同自尊水平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 自尊水平越高, 生活满意度越高, 正性情感体验越多, 说明自尊水平高的个体体验到了更多的幸福感。
3.人格。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行为风格, 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人格作为心理学重要的概念, 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效的预测因子之一。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非常之多, 无论以大三人格还是大五人格的研究, 都证实两者之间有显著关系。
幸福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是每个人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因此, 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 让个体体会到幸福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目前,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虽有不少, 但有关提高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尚没有展开, 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这方面的研究无疑会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是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亟待展开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t, 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34-43.
[2]Diener E, Suh E.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7, (40) :189-216.
[3]Diener E, Diener M, Diener C.Factors predi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 :851-864.
[4]谭雪晴.高师贫困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8, 17 (2) .
[5]王淑燕.主观幸福感测评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 2004, 19 (5) :45-48.
3.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 篇三
关键词:幸福;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对于基层民众“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使“幸福”两个字成为了普通中国人关注的热门词汇。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幸福是一个“每个人都知道其含义,但却无人能够精确定义”的问题(Argyle,1987;Myers&Diener,1995)。
从西方国家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
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评价,这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都企图解决的问题。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
(1)人口统计学变量
年龄一直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研究早期,研究者们并没有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来支持这一假设。直到Blanchflower和他的团队第一次提出U型观点,即年龄和主观幸福感相关关系呈U型分布;这一观点也被韩国研究者Hayo(2003)在对东欧地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再次得到证实。
婚姻生活同年龄一样,也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者们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探索,结果也显得并不一致。比如,Stutzer(2006)的研究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比较幸福的个体更愿意选择和伴侣结婚。然而在Haring和Hidore(1985)看来,婚姻虽然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但影响并不显著。在他们的实证研究中,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14,且只有2%左右的解释率。
(2)社会经济变量
在主观幸福感研究早期,学者们认为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Bradburn(1969)认为,积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高的群体,消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低的群体;Campbell(1976)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那些收入较高的个体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收入较低的个体。
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后期,学者们发现,社会经济水平实际上同某些人口统计学变量一样,虽然呈现出相关关系,但二者的相关系数并不高。在一研究结论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在Haring(1984)的实证研究中,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17;Diener(1984)也对此进行了验证,在他的大样本调查中,美国民众个人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仅为0.12,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个人经济收入在突然出现增长以后,其主观幸福感并不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是这一结论,并非放之四海皆准。研究者们在研究发展中国家个人经济收入同主观幸福感关系时,发现了有趣的变化,即在发展中国家,收入的增加却明显促进了幸福感的增加。Veenhoven(2006)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从1946年开始的60年时间内,在当时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韩国,民众的幸福感水平提高了1.46和2.18,但在同一时期,美国民众的幸福感水平只提高了0.006。
(3)人格变量
因为人格这种特质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所以,Diener认为: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Bradburn(1969)发现,善交际(外向型的一种重要特征)与正向情感密切相关。Costa和McCrae(1980)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与人格特质结构中外向性相对应,认知成分与神经质结构相对应;并且提出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即人格更容易影响主观幸福感,它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可长达10甚至20年。
2.关于理论的研究
为了改进和提高测量的有效性,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
(1)状态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取决于他日常生活中幸福事件的多寡。Forayce(1986)研究发现,个体如果缺乏令身心愉快的事件会导致抑郁。
(2)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一个长期影响幸福感的强烈因素。Gray(1981)提出对正性情感敏感的外向的个体与对负性情感不敏感的非神经性质及稳定性的个体,幸福感较强。
(3)判断理论
在该理论中,幸福并非绝对的,个体判断自身是否幸福,是基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同自身判断幸福的标准进行比较,因此它是相对存在的。Schwartz和Strack(1991)通过研究发现,个体会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进行一种判断,同过去相比,当个体发现自己目前的生活水平出现了提高,则幸福感会提高;如果生活水平出现了下降,则幸福感指数会降低。
此外还有目标理论,活动理论,动力平衡理论,期望值理论等。
3.关于测量量表的研究
对于“主观幸福感”这样一种抽象变量如何进行测量,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过去的单一、单题,到现在的系统、多题,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们编制了大量的量表来科学有效的收集主观幸福感的数据。比如,Andrews和Withey(1976)编制了用于测量整体幸福感的单题测量工具的D-T量表(Delighted-Terrible Scale);为了同时测量个体短期和长期的情感反映,Kozamzo和Albert(1980)编制了《纽芬兰纪念大学快乐感量表》;Diener等人(1985)在如何测量主观幸福感上也进行了积极尝试,编制了到目前为止仍被普遍使用的《生活满意度量表》(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每个个体都渴望幸福,对自身幸福与否的定义是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通过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和理论的回顾,了解影响民众主观幸福感的诸多因素,对提高国民幸福感指数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95(2):542-575
[2]Diener,Lucas,Smith.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
[3]Veenhoven R,Hagerty M.Rising happiness in nations 1946-2004[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6(79):421-436
[4]Hayo B.Happiness in transition:An empirical study on Eastern Europe[J].Economic Systems,2007,31(2):204-221
4.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 篇四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采用量表法以314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评估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检验表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以及总的社会支持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而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以及家庭支持方面则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不同的社会支持指标的预测力是不同的.
作 者:严标宾 郑雪 邱林 作者单位:严标宾(肇庆学院教育系,广东,肇庆,526061)郑雪,邱林(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510631)
刊 名:应用心理学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年,卷(期): 9(4) 分类号:B849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支持 主观幸福感5.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 篇五
本文通过对城乡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相关社会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采用随机街访和定向抽样调查的方法,用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和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为研究工具,调查了赣州市18个县市的城乡老年人,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婚姻状态、城镇、不同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态的`老年人幸福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健康状况、老年疾病、经济来源、性别和邻里关心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 者:曹新美 刘翔平唐宏 CAO Xin-mei LIU Xiang-ping TANG Hong 作者单位:曹新美,CAO Xin-mei(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赣南师范学院,教科院,江西,赣州,341000)
刘翔平,LIU Xiang-ping(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
唐宏,TANG Hong(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6.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 篇六
想政治教育对策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高鹏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幸福问题。然而,在教育方面,对学生的幸福需求的关注还不够,虽然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包含了幸福教育,但怎样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幸福教育还需要深究。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对策
作者简介:高鹏(1988-),男,湖南永州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哲学。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类的根本追求,大学生们更加渴望追求幸福,因此,培养大学生们建立积极的幸福观,指引他们更好地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并在未来的人生中学会享受幸福,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幸福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责任。
一、主要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人格。将一个人的行为、思想方式与心理品质的结合体称之为人格,人格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处事方法和行为态度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发展,所以,人格因素与大学生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关系。通常,在不同时间里,主观幸福感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它和稳定的人格特点有密
切关系。人格因素主要由尽责、开放、和谐、神经质和外倾组成,它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2.个人健康状况。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健康状况,一个人如果想要达到自己设定的生活与事业的目标,其前提条件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只有在精神状态饱满的情况下,才能有精力去处理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享受成功后的愉悦。许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以身体为代价去获取金钱和事业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失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的不仅是他们平时的学习成绩,还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对他们的幸福感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3.自我价值观。未来社会的骨干力量主要是大学生群体,一个社会的未来发展状况与大学生的状况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在我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
此,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使研究体现出整体性与层次性,我们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分为外部价值观和内部价值观两种。其中外部价值观包含地位、形象、健康和财富等;内部价值观则包含自我接受、自我成长和自我目标实现。研究表明,自我价值观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内部价值观相关性较强一些,而内部价值中的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自我实现目标,明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对其内部价值要予以重视,引导他们更积极地去追求它,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外部价值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并不大,一方面是在长期生活中他们已经学会怎样正确地去面对与自我接受,另一方面是他们只是单纯的消费者,物质财富的多少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所以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外部因素
1.家庭经济。一个人的幸福主要来
源于家庭的幸福,而家庭的幸福程度与家庭的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家庭经济背景对大学生的幸福感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只是单纯的消费者,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费用主要还是来源于家庭的支持,富裕的家庭可以帮助他们更加顺心地享受多彩的大学生活和顺利地完成学业,而对于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努力完成学业之外还要担心生活费用的来源,在这种背负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对其身心产生很大的影响,幸福感水平自然也就比较低。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为人们提供认可、支持,为他们驱逐孤独与恐惧,使他们拥有安全感与归属感,在某种层次上讲,个体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其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质量与数量。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有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和师生
关系等。不同的社会关系对他们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一个被朋友关注、家庭关爱、为他人所认同与接纳,拥有着良好社会关系的大学生,不仅有利于他提高自身价值,更会让他产生丰富的主观幸福感。
3.就业压力。当代大学生压力来源之一是就业压力,为人生出路与就业前景担忧,就业压力大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形势,许多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的大学生所要面对的问题,对就业问题还没解决的学生,会感受到无助、焦虑与失望。市场需求与大学生就业不平衡,即使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意向不同,但因为就业岗位都类似,导致就业竞争越演越烈,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此情况下,大学生的幸福感也就不强。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培养良好的人格特性。培养良好的人格不但能够降低大学生对消极情感的敏感性,提高对积极情感的感受度,还能帮助大学生们在自身努力下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爱、安全感和社会支持,良好的人格特性对大学生实现自身目标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一种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人格特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阶段好好努力,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人格特性。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也要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才智,使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2.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人的需求是在不停递进的,在满足了一个需求之后,又会出现另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部分人在他们的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在精神方面却十分贫瘠,对生活不报什么好的预期甚至堕落。对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只有拥有正确的幸福感与崇高的理想,有着为实现自身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决心,才会在努力的过程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感。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其远大理想与内在价值,要让他们明白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时有发生,在面对生活问题、学习困难和心理压力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看清问题的本质,把挫折与困难当成是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自身幸福感。
3.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建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应改掉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懂得幸福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道理,要学会如何
去获取幸福,通过关心他人、自我完善和回报社会等来感受幸福。班集体是大学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舞台,若所在班集体能够起到促进同学之间和睦、团结、健康成长等良好作用时,那么相信这个集体的每个成员的主观幸福感都会得到提升。性格内向的同学也会积极、热情地投身到班集体的建设中去,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的特定年龄来说,还处于一种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在面对情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就业等压力时,心理问题较为突显,易于产生心理障碍,有碍于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学习生活中的幸福感,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技能,使其能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与良好的心理状态
来面对各种压力。在大学生的主修课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现代的大学教育看重的是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教育,注重的是技能的掌握与知识的积累,而在学生的心理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关注较少。学校应系统地设置心理教育的课程,让学生时刻接触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做好课外的心理辅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5.培养就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社会与学校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是就业难,在高校扩招和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困难和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学习生活与就业期望,还会产生不安、紧张、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导致心理失衡,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心理障碍和身体疾病。就业压力大会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降低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
以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良好、正确的就业观,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就业现象,结合自身的能力与实际情况,及早做好事业规划,根据自己制定的职业规划来锻炼相应职业能力,达到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
三、结论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是时代发展的新鲜血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幸福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研究大学生的幸福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影响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增强大学生幸福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7.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 篇七
深居“天堂”的人民——对金寨县农民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
前言:
这里的夜晚是那么让人陶醉,那么使人流连忘返。点点的繁星是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孩子不曾见过的,那里的夜晚不需要绚烂的霓虹灯,就已经被闪耀的星星点亮。这里的天空低垂得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星星和月亮。好神奇好神奇!怪不得取名为“天堂寨”,真的恰似生活在天堂里。而寨里的人就似天使,没有喧嚣都市人的浮华与压力,多的却是那份淡定、朴实与简单的幸福。
何谓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三句话,能笑,能吃,能睡”;有人说,“幸福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有人爱”;有人说,“幸福就是快乐,快乐胜过黄金”;有人说,“幸福就是健康”;有人说,“幸福就是发现你最爱的人最爱你,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也值得他们爱”。
这里有许多关于幸福的诠释,有的直白,有的含蓄,有的幽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深入浅出地说出了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幸福就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体验。
毋庸讳言,有幸福就有痛苦,没有痛苦,也就没有了幸福,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正如没有黑也就没有白,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生也就没有死一样,幸福和痛苦,是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也就是说,为了避免疾病的痛苦,就要锻炼身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健康的幸福;为了避免坐牢之苦,就要遵纪守法,只有这样,才能有自由的幸福,否则,幸福必然转化为痛苦。由此想到了季羡林先生说过的“内心和谐”。幸福,除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外,更重要的是“内心和谐”。所谓内心和谐,似就是古人说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知足常乐”。对已经得到的很满足,又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工作。干应该干的,不干不应该干的;得应该得的,不得不应该得的;走应该走的路,不去不该去的地方。如此,才能快乐和幸福。
清人胡澹淹的《解人颐》中,有一首打油诗《知不足》,很好地诠释了内心不和谐的种种表现:“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身着绫罗和绸缎,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和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上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更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语言虽然夸张,但却刻画出了某些欲壑难填者的嘴脸。
现在一些人一朝权在手,就思量着权力如何为自己所用,如何转化成美色与财富。贪了一百万,还想一千万,有了一千万,还想着更多。贪婪使心理失衡,致内心不和谐,结果守着成堆的赃款,整天提着心吊着胆,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及至东窗事发,锒铛入狱,那滋味正如一位贪官在狱中写的:“深夜,我在牢中走来走去,在这里真是度日如年,不,度分如年,度秒如年„„”
富足与幸福是两码事。富足大体上可以用物质的丰厚程度或社会资源的占有程度来衡量,而幸福感则更多地属于精神的,感觉的。
现代人的幸福是什么?开宝马,坐奔驰,夜总会,桑拿浴,鱼翅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海滨别墅小洋楼,皇家礼炮五粮液?这些东西两个字就可以包容了,那就是财富。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感。“富可敌国”的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早早立下遗嘱,把自已财富的99%捐献给社会。我相信,这样做更能帮他找到幸福感。而鲁迅曾讲过一个源自浙江的笑话:一位农妇秋收时劳作于田间,累极而叹道,啥时象皇后娘娘就好了,此刻什么活也不用干,找张凉席铺到树荫下,躺着,还吩咐丫头:去,拿个柿饼来。
莫笑农民的“幸福感”太低档,其实他们的“幸福感”更为实在。仍占中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及农民工,不会巴望着借奔驰宝马来显示自已的身分,不会因看不到故宫里的“图兰多”而于心戚戚,不会因没品尝过皇家礼炮满汉全席而羞愧,更不会因为身边没有小蜜,出入没有扈从而扼腕长叹。去年收成好了而粮食没有跌价,农业税减了免了,“乱推派”少了,独生女上学的钱筹足了,一年到头的辛苦钱到手了,除夕前,如果能再有一张火车票,哪怕是硬座甚至是站票,能把他们送回到渴望团聚的家,就心满意足了。农民的幸福感更易满足,从某种角度反映了他们在社会进步中所得的份额太少了,政府正帮他们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一步步实现他们切实的愿望,他们的“幸福感”更多了更强了,又有什么可惊诧扔呢? 当你在深山中迷路,“空谷足音”会是你的幸福感,当你是“风雪夜归人”,远处的斓珊灯火会是你的幸福感,当你遭遇强盗命悬一线时,一声警笛会是你的幸福感„„人的幸福感与其虚幻不如切实。“欲心无足高过天,当了皇帝想成仙”,与其看见“追星族”因见到“偶像”而喷发的欲死欲仙的幸福感,我宁可看见农民们朴质得令人心颤的幸福笑容。
一句话,对普通人民来说,内心和谐则幸福常在身边。
7月15日,我们来到了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那里的居民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与访谈的方式,了解村民的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收获颇丰。那里的寨民热情得就像山上开满的红果子,让大家惊叹不已。
经过统计,有效的调查问卷一共500份,近百分之九十的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百分之八十的人认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满意程度一般,百分之五十的人觉得自己一般幸福,百分之二十的人觉得自己很幸福,百分之三十的人觉得自己不幸福。
在访谈中,我们跟年愈古稀的林老伯聊了起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他告诉我们,相比之下,他更喜欢生活在农村。他说:“我觉得现在国家对农村是很好的了。重视农村,对农民也很关心。我觉得还是农村的空气好,在城市我的心就烦躁。现在当农民粮食足了,只要经济上去了,其实农民也同样过得很幸福。你看,在城市,一回家就关上门,邻里缺少交流。但在农村,我到你家,你到我家,家家相通,我最喜欢就是小孩子串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是很重要的。虽然我现在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我还是很满足的。在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健康,人有家庭的话就会变得踏实。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如果你经常烦恼,怎么能够开心、幸福呢?”
现在都说农民的幸福感要比城市人高得多,我们不妨来对农户幸福感做个比较分析:
(一)与城市人群的幸福感比较
农民与城市人群幸福感的比较有多种意见。农民们认为城市人群幸福的原因有:信息灵通、交通便利、住房条件好、经济条件好(市场繁荣)、教育条件好、收入高等。而农民认为自己幸福的原因有:生态环境好、有后继产业、不得怪病(污染引起)等。但是,农民们认为城市人群与农户相比更幸福。
就城市人群比农户更具幸福的原因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主要是收入高,市场繁荣,可以获取所有商品,包括在农村所不能够得到的货物。同时农户也认为,虽然收入高,但是由于其消费也高,所以最终的净收入并不是很高的。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结果,包括教育、住房、交通等,这些是我国二元经济的特定产物,历史原因所致。发展过程中城乡投入差距积累,导致我国目前的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市的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而农村却远远落后。这些基础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户与城市的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三是交易成本低,主要表现在容易获取信息,当前信息的时代,决定了信息对于发展的关键性,而农户获取信息的高成本性,成为农户发展的“瓶颈”;反过来,农户对此问题的认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农户对此发展的强烈需求。
就与城市人群比较的农户幸福而言,农户的优势是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政策软环境与生态等硬环境,前者是改变二元经济机构的基础,包括减轻农民负担与增加
农名收入等政策,是农户未来潜力挖掘的前提,坚持此政策可以保证农户的快速发展,并与城市共同发展;后者是农村所固有的,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因此农户保持此优势可以减少走弯路;其扩展内涵是农户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生存,而避免发生一些由于城市污染所引发的怪病。二是自我发展,即农户得到后继产业的发展。自我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村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关键,农户认为一旦得到后继产业,就可以摆脱经济原因所导致的种种落后问题,也就可以实现更加幸福。
综合上述,农户幸福与城市的幸福的比较是很困难的。就静态来看,即目前的情况分析,农户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户的幸福明显低于城市。但就发展趋势来看,即农户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农户的幸福指数将大大高于城市。
(二)与县乡官员的幸福感比较
农户认为官员幸福感表现在:收入稳定;休息多;劳动少,收入多(体力劳动少);吃喝玩乐(不算幸福,要付高昂出成本的)。相对而言,农户的幸福在于:自由;多劳多得等。具体来说,官员的幸福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收入稳定,经济条件好。相对于农户的与粮食、畜产品生产周期相对应的周期性,官员的经济收入的按月发放工资,且比较稳定。农户在生产生活中对于货币的需要由于子女上学、看病以及其他的支出,都是随机的,并不与农户的周期性收入相一致,因此经常出现没有可供使用的现金,而出现不能解决问题的危机。所以,收入稳定是农户所期望的。另外,官员的收入高与经济条件好,也是农户非常羡慕的。二是相对投入少,收益高。相对于农民的体力劳动密集型投入而言,官员投入的显著特征是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休息多。官员在收益高的情况下,表现为其边际收益要远远高于农户的边际收益。三是官员的吃喝玩乐不是真正的幸福。关于所讨论的官员吃喝玩乐问题,农户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在享受这些“幸福”时,必须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可能导致一些非常严重的后果,对于风险厌恶者的农户而言,他们并不把这种行为看作幸福。农户相对于官员的幸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充裕,休息时间多。农户的劳动不受工作制时间的限制,根据自己庄稼的生长状况与天气情况进行耕作,时间是相对自由的。农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田间作业,休息时间也是比较充裕的,每周的7天内可以随意休息。二是多劳多得。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商业等工作,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收入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
总之,从农户的观点来看,如果考虑经济因素,农户与官员的幸福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农户的经济收入达到了一定的条件(农户认为满意的程度),农户在处置时间上的灵活度是很高的,农户也具有一定的主观幸福。
(三)与村委会干部的幸福感比较
参与调查的农户认为,村委会干部比农户幸福的原因:领导有职权;家事与工作都不耽误;政策享受(信息灵通)等。相反他们的也有不幸福的理由:200-300元/月,不多;事情多(投入多、收入少);现在没有了乡政府,村干部责任更多。
村委会干部的幸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干部在职权的基础上可以享受政策。村干部具有传达县乡指示与政策的功能,也是政策实施的主要操作者,不但可以获取最新的政策信息,为家人与亲戚朋友提供信息渠道,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与机会。二是家事与工作都不会耽误。村干部在农忙时候可以作为家庭的劳动力,同时也获取一份工资,既不减少家庭劳动的数量,反而可以增加一份收入。
村委会干部不幸福表现在:一是投入多,收入少。村干部虽然获取一份工资,但是需要面对大量的工作,传达上级政策,解决村民问题,并且有很大的机会成本。因此,边际收益是很低的,在没有其他收入渠道的情况下,干部从事此工作很令农户羡慕。二是责任大。沙乐乡政府的撤销,扩大了村委会的职责。由于沙乐乡的贫困面较大,人口多,以前解决贫困问题主要是通过乡政府解决,现在这些任务转移到村委会工作中。
因此,调查农户普遍认为,村干部的边际收益低,机会成本高,村干部的幸福感并没有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好。
(四)与其他农户的幸福感比较
与其他农户比较,幸福感较高的农民群体是:乡村医生;村社长;养殖技术好(全村第一家肉牛养殖户,西门大尔品种),种植烤烟;林管员;建筑工,嫁接技术,养殖业。他们相对不幸福的原因是:土地少;劳动力少。
相对于其他农户,所调查农户的幸福集中表现在农户所具有的技能方面,这是农户幸福的根源,也是发展的基础。农户具备了一技之长,既可以表现出对其他农户的优越感,也可以为农户的家庭带来发展的潜力。
而农户不幸福的表现是土地少、劳动力少。由于沙乐乡的特点:交通不便利,普遍处于贫困状态,因此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农户的首当其冲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基础是拥有土地与劳动力,只有具有这两个基本要素,在贫困地区沙乐就可以很好地生存。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本地区的其他产业不够发达,资本并没有起到作用,土地与劳动力才是最基本的生存手段。
因此,可以看出,不同农户之间比较的幸福感来自农户是否具有技能。这就说明了,只有具有技能的人才具有幸福感,也只有具有了技能才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与条件,因此,这些具有技能的农户,在农村一般是生活中上等的农户。
(五)农户自我幸福感受
调查中发现,农户对于自我幸福的观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幸福是不稳定的。不同的时间农户所享受的幸福也是有区别的,并且幸福的持续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幸福具有时间性,并且是不稳定的。二是农户是在不断发展的。农户依靠自己的技能在不断创造着幸福,并在不断享受着幸福,幸福也在变化着,不同时间农户的追求不同,所享受的幸福类别也不同。三是有许多种幸福。农户的幸福不但具有时间性,而且还具有多种类型的幸福,有子女考取大学的幸福,有家人康复的幸福,有庄稼收获的幸福,等等,幸福的种类繁多。
因此,农户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的幸福中,并在幸福中承受压力与付出,来获取下一步的幸福。
(六)农户不幸福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我国农村的系列问题
收入少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见经济收入对于农户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农民增收是最困难的事情,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我国目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增收有多渠道,包括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更要解决农户生产率的问题。
其次是与城市差距太大,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国情”,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根源,只有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出发,增加农村的各种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村与城市各方面的差距,才能够达到和谐社会发展的目的。
第三是因病致贫问题。农户看不起病,标志着凉我国医疗改革的失败,对农村的贫困农民来说,更是沉重地打击。农户在不能得到健康的情况下,所有的问题是“空谈”的。因此,继续对医疗改革是我国面对着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四是农村教育问题。教育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只有教育发展了,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才可以提高,农村的其他方面才可以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农村教育落后,收费高昂,与低收入的农村是完全对立的,制约了农村的健康发展。从前四个问题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制度性所引发的,是农户自身所不能改变的,也是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
第五是买不起电视。电视是农户信息的来源,也是娱乐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农户家庭经济状况的一定表现。
第六是进城找不到工作。一方面说明贫困地区农民认为进城找到了工作,就有了收入,可以得到一定的幸福;另一方面,农民把进城找工作排在较后的位置,可见农户对进城找工
作并不看作十分重要的,也就是农户对进入城市并不是必需的,反映出农户技能的不足与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不足。
第七是粮食问题。可见农户对解决温饱问题,仍然看得比较严重。
第八是家庭和睦与干部不好,属并列关系。由于农户忙于生存,每日劳累奔波,根本没有闲暇时间讨论与思考家庭问题,农户家庭一般是和睦相处;另外,由于属贫困地区,牵涉到的经济问题较少,且农户无暇顾及这些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关注较少。
结论
(一)农村幸福感与其他群体的比较结果
通过对农户与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对比,可以看出农户与不同群体的幸福感比较有不同的差异性,并且幸福感的比较结果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与城市人群相比,当前农户的幸福感与之具有较大的差异,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的幸福感将逐渐凸现出来。经济因素所表现出的幸福感,官员是明显高于农户,由于农村面临着良好的经济与收入政策,将弥补农户此方面的缺陷,农户将会感到幸福。贫困地村委会干部的幸福感低于农户。不同农户的幸福感比较,技能是决定性的因素。农户总体情况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幸福感也与之俱增,但是教育、医疗方面的问题是影响农户幸福感的消极因素。农户自我在享受幸福的同时,承担压力与责任,并付出艰辛劳动,来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二)幸福感研究所产生的问题
农户的幸福感属于主观感受。对幸福感的研究,不同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结论有时大相径庭。在没有确定研究方法与研究标准的前提下,研究的结论可能会存在加大的差异性。
对贫困山区农户幸福感的研究,也暴露出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幸福感的不确定性问题
建立幸福感研究体系,并制定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建立共同的研究基础,将对研究结果产生可比性。另外,由于幸福感具有强烈的时间性,不同时间是否具有幸福感,以及幸福感的大小是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何减少由于时间对农户幸福感造成的影响,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我国政策性问题
通过农户幸福感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许多政策性的问题,以及政策性问题的严重程度。对农户幸福影响较大首先是社会事业政策方面的差距,如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等。贫困山区在这些方面与城市具有很大的距离,这些因素也将影响到农户的健康发展与农民素质的提高。
3.当地社区发展的问题
从农户的调查中发现,农户认为具有一技之长就感到非常幸福,并且对能够在城市找到工作并不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以看出,农户尚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与外界接触较少,对此了解也不足;另一方面说明了农户缺乏进城务工的技能,这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要解决的问题,要使农户具有在城市生存的基本技能。其次,当地社区的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农户主要依靠粮食解决吃饭问题,畜牧业、茶叶、粮食解决少量的现金收入问题,目前其他的产业尚没有起步,农户还要长期处于贫困中,解决社区长远发展的产业或方法尚待探索。
(三)对策
针对研究中所产生的系列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解决农户幸福感的测量与检验的标准,要研究出具有地方特点的定量的幸福感测量工具,为幸福感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是要继续加大我国在农村的改革步伐,尤其在教育、医疗,以及农户增收方面。第三,要针对贫困山
区的社区,制定出合适的扶贫政策,使这些社区也有产业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8.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 篇八
[关键词]小学校长;总体幸福感;社会支持;压力应对
总体幸福感(General Well-Being)是评价个体整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要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进行的一种整体的主观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是以个体(被支持者)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支持者)通过支持性行为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它是个体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和感知。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种。其中,客观支持是指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主观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应对是当个体面对压力情境或事件时,运用自身的内外部资源(应对资源),做出旨在消除、减弱、预防该压力情境或事件的努力,压力应对是影响个体的内部因素。已有研究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具有缓解挫折打击的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和劣性的社会关系不利于缓解精神紧张,对身心健康维护有害。以往对中小学校长的总体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压力应对的关系研究较少,尤其是对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校长心理健康的研究更是鲜见。本文从社会支持、压力应对和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出发,探讨影响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校长心理健康的内外部因素,为提高小学校长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本研究以西部农村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Scale)、应对方式量表(Cope Seale)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Being Schedule)作为研究工具。因为这三个量表均为心理学研究常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我们对三份量表装订成册,利用西部一些省份小学校长来陕西某高校学习的机会,集体发放施测,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问卷107份,回收率为89.1%。对收集到的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与统计处理。
一、研究结果
(一)社会支持、压力应对与总体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1 西部小学校长总体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由表1可知,小学校长的总体幸福感平均数为117.65±13.137,相对较高。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总体幸福感在性别、年龄、学校规模、文化程度以及单位所在省份上均无显著差异。
2 社会支持的基本状况
由表2可知,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也相对较高。非参数检验表明,社会支持中对支持的利用(z=-1.967,p<0.05)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社会支持中对支持的利用以及社会支持总分均在单位所在地上有显著差异(F(4,102)=3.641,p<0.01;F(4,102)=2.64,p<0.05)。
3 压力应对的基本状况
由表3可知,据应对方式量表的计分标准,小学校长普遍采用的压力应对方式是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集中资源行动、克制性行动和工具性社会支持(M>2.5),几乎不采用精神寄托(M<1.5);有时会采用情感支持、行为解脱,很少采用否认和心理解脱。非参数检验表明,应对方式的否认(z=-2.055,p<0.05)、伴随宣泄的情感支持(z=-2.032,p<0.05)均存在性别差异,均为男性得分大于女性;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应对方式中的否认存在民族差异(t(105)=2.047,p<0.05),汉族得分大于少数民族得分;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应对方式中的否认存在年龄差异(F(4,102)=3.850,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否认维度的得分在增高;应对方式中的情感宣泄在单位所在地上有显著差异(F(4,102)=2.81,p<0.05)。
(二)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总体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由表4可知,总体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积极认识和直接行动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行为解脱、否认、心理解脱、伴随情感宣泄的情感支持、精神寄托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和应对方式中的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三)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总体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以总体幸福感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
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对西部地区小学校长的总体幸福感有影响作用的因素。筛选结果如表5所示,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依次为社会支持总分、行为解脱以及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582、-7.118和6.711。这些影响因素总共可解释因变量变异的31.4%,其中社会支持总分单独解释因变量变异的16.6%,社会支持总分和行为解脱共同解释因变量变异的27.6%。由此可知,社会支持、行为解脱以及积极认识和直接行动对总体幸福感有重要的预测作用,行为解脱对总体幸福感具有负性的预测作用。
二、讨论
(一)社会支持、压力应对与总体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校长的总体幸福感在性别、年龄、学校规模、文化程度以及单位所在地区上均无显著差异,且总体幸福感的分数高于以往研究中其他人群的总体幸福感分数。这可能是由于学校工作和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以及我国小学教育相对来说压力较小,特别是农村小学基本不存在像城市小学存在的进入重点初中的压力。研究结果还表明,应对方式中的否认、情感支持以及社会支持中的对支持的.利用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在应对方式上比女性更多地运用否认、情感支持。这与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不一致的,这个结果可能与本研究取样有关,本研究中男性占多数。男性在对支持的利用上也是优于女性的,这可能与性别差异和社会角色差异有关;应对方式中的否认存在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否认的得分在增高。
(二)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各维度均与总体幸福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得分越高,总体幸福感水平越高。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总分能够预测总体幸福感水平,能够独立解释因变量16.6%的变异。有研究表明,缺乏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在高应激情况下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更大。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的外部因素对总体幸福感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良好的社会支持可满足个体自尊和爱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为个体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情感安慰,可以降低个体对压力的感受,减轻压力对个体的不良影响,从而使个体的总体幸福感水平提高。
(三)应对方式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总体幸福感与应对方式中的积极认识和直接行动呈显著正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行为解脱、否认、心理解脱、情感支持、精神寄托均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应对方式中的行为解脱以及积极认知和直接行动对总体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行为解脱对总体幸福感有显著的负性预测作用。这充分说明应对方式的采用与总体幸福感水平有紧密联系。这与已有的研究是一致的。
另外,相关分析还表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及支持总分与应对方式中的积极认识及直接行动呈现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中的对支持的利用与应对方式中的情感支持呈现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应对方式作为社会支持与总体幸福感的中介因素在起作用,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少,做中介分析比较勉强,因此需要进一步收集数据使用更高级的统计方法来探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总体幸福感的具体作用机制和路径。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表明,小学校长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且在人口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总体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积极认识和直接行动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行为解脱、否认、心理解脱、情感支持、精神寄托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总分、应对方式中的行为解脱以及积极认知和直接行动能够显著地预测总体幸福感水平,行为解脱对总体幸福感有显著的负性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