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信息化(共11篇)
1.农业企业信息化 篇一
3.1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管理效率
对于政府来说,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帮手,政府不仅可以在它的帮助下成功地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转变而且它还能为政府提供便捷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与手段。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处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企业,农业信息技术是他们改善原有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等管理模式的得力助手,通过它的帮助企业可以有根据地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升级改造,有效地降低了自身的管理成本和风险。
3.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的拓展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将逐步地发展成为农业产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摆脱传统资源的束缚,按照市场的实际需要,将信息、技术和知识作为传播的纽带,有效地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除此之外,农业信息活动,如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物流配送、网上结算等都离不开农业信息服务的配合与支持。在农业信息服务的推动下农业信息活动才能更加顺畅。
3.3农业信息化能够增强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能力
农业信息化赋予农业信息和知识新的意义,两者开始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被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对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农业要素的集约程度与配置关系进行引导、控制与改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进一步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科技和知识含量的显著增长,这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增强。
3.4农业产业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产业化农业主要指的是紧跟市场发展步伐,知识密集程度高,系列化生产经营配套,企业化集团优势突出的市场农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我们将农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氛围中,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力;农业信息化更有利于我们将强优农业企业进行联合,为我国农业经济在跨国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奠定基础;同时,农业信息化还有利于我国农业开发网上贸易和电子商务,这可以为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快速交易通道的直接建立提供良好的条件。信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打造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崇志,李青.国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信息中心技术发展途径探讨[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3).
[2]唐启国.浅谈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1).
[3]张向先.基于网络经济环境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7(12).
[4]张德修.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前景及对策[EB/OL].
[5]刘楠楠.关于农业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4).
[6]缪小燕.试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03(1).
[7]崔岩,郑少峰.农村信息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5)
2.农业企业信息化 篇二
关键词: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农业产业化,企业信息化
河南是农业大省, 河南农业企业无疑是关乎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信息经济中, 河南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河南农业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中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信息技术对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意义
(一)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系统往往融合了行业中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流程, 以及被多数企业证明了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规律。企业管理系统规范了企业管理流程, 在一程度上也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与方法, 促使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 降低企业成本。信息技术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 可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企业办公自动化不但节约了纸张、话费、传真费等, 大大降低办公成本, 另处还能精减业务流程, 节约大量劳动力, 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库存管理信息化使企业可以合理安排库存, 降低了管理成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三) 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企业通过网络连接可以随时随地办公, 使办公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另外工作流程的自动化, 公文电子化的流转方式, 避免了传统公文流转时由于手工递送而带来的工作延误以及人员、时间的浪费, 保证了工作能够快捷、准确地被处理, 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
(四) 为企业创造更多商机。信息技术的引入及应用, 不仅企业内部沟通方便, 还方面了与外部的交流, 使企业在锁定原有市场的基础上, 还能不断开拓新市场, 为企业创造了更多商机。
二、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高层观念落后。部分企业高层观念落后,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 高层满足于眼前的状况, 不愿引进和接纳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 认为企业不搞信息化照样可以发展好。经济实力一般的企业资金本就紧张, 更不愿把钱花在见效慢、投资回报低的信息技术上。
(二) 技术人才匮乏。河南农业企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 大多企业没有配信息技术人员, 就算有也数量极少, 其中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缺。信息技术能否较好地支撑河南农业企业发展, 很大程度取决于技术人员。信息技术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了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 资金不足。信息化建设有其特殊性, 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后期的维护及系统升级同样需要花费不少的费用, 这对于经济实力不是太强的企业是不小的压力。加之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良好的融资支持环境与制度环境, 银行在提供贷款方面积极性不高, 种种原因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资金不足。
(四) 企业各部门运用信息化程度不一。目前河南农业企业各部门运用信息化程度不一, 其中企业的设计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信息技术应用率相对较高;但企业决策部门的信息技术应用率依旧很低, 相关报表、文件仍需人工传递、签字、批复;而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末端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少。
(五) 缺少适合农业企业的信息产品。市场上适合河南农业企业的信息化产品极少, 按照河南农业企业自身特点及业务流程“量身订做”的信息产品更是少之又少。一是“订做”费用会比直接购买市场上现有的产品高, 二是相应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不愿投入太多时间精力去深入了解农业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 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人工成本。以至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时只能“随大流”, 很难找到与企业需要契合度高的软件系统, 企业只能自行调整去适应软件系统。
(六) 重硬件轻软件。虽然几乎所有的河南农业企业都拥有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硬件, 但像ERP、OA等应用系统软件的拥有率却很低。重硬件轻软件, 致使信息技术无法较好地支撑河南农业企业的发展。
(七) 对电子商务认知度不高。河南大多农业企业受自身管理水平、资金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大多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不高, 简单地认为电子商务仅仅是宣传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而没有认识到电子商务可以降低生产、销售、运营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及这种全新的销售模式所带来的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八) 缺少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对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引导和支持不足, 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网络安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等, 都有待政府进一步努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针对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 立足河南地方特色, 研究出一系列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措施。
(一) 改变企业高层的观念和认识。农业企业高层作为信息技术的主要引进者和决策者, 一是应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愿望, 转变传统观念, 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二是应学习和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相关的基础知识, 才能更加准确地分析企业需要引进什么信息技术, 统筹指挥企业技术团队, 从而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发展管理相结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河南农业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 培养企业自己的高素质技术人员。纵向、横向相结合培养企业自己的高素质技术团队。横向即是从外面引进一批高素质技术人才, 壮大和充实技术团队, 实现量的发展;纵向是做好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深造和培训工作, 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实现质的发展。
(三) 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企业本身在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上, 加大资金投入比例。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良好的融资支持环境与制度环境。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和创新贷款方式, 在减少风险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支持河南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 企业内各部门均衡发展。在做好人事、财务部门等信息化的同时, 也要加强决策部门及生产、销售等末端环节的信息化建设, 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行集成管理, 将上游和下游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网络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五) 研发更多符合农业企业需求的信息系统。一方面信息服务商应积极研发一系列价格低、性能高、功能全的符合农业企业需求的信息系统, 减轻企业信息化成本。另一方面, 经济、人才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大型农业企业, 可以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 从实际需求出发, 为企业量身打造信息系统。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相较于外部的技术人员更加了解和清楚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实际需要, 更能研发出适合企业的信息系统。
(六) 软硬结合。硬件是骨骼, 软件是经脉, 硬件和软件充分结合起来, 企业才算是真正的“健全”。河南农业企业在拥有信息技术相关硬件的基础上, 应积极引进和运用软件系统, 使企业成为一个由硬件支撑, 软件带动的完整体。
(七) 充分认识和了解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 具有低成本、高效益、交易快捷等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商业模式其优越性显而易见, 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河南农业企业应充分认识和了解电子商务的特点和优势, 熟悉电子商务环境, 积极参与到电子商务时代的国际竞争。
(八) 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引进信息技术。政府应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信息化标准等一系列措施, 为信息技术支撑河南农业企业发展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
四、结语
3.农业企业信息化 篇三
1.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1.1农业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 随着“金农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已完成建设任务,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动物疫情防控系统等10多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正陆续运行。以农业部门户网站为核心、集30多个专业网站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群初步建成,部、省两级电子政务平台得以完善。农业电子政务的推进,大大增强了农业部门工作的开放性、透明度和效率,大幅度提高了农业部门决策、管理和服务“三农”的能力与水平。
1.2农产品电子商务稳步发展 农业部建立了“一站通”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网上展厅等网络服务平台,为农民和企业提供网上营销服务。“一站通”全国注册会员已超过35万,年信息发布量超过100万条,日均点击量在100万次以上。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全国已有一批大型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成功试行了电子商务贸易。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正在兴起。
1.3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应用稳步推进 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电信运营商及IT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及农民合作社等密切协作,正在把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中去,启动应用了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技术、专家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使一批先进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推广应用,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2.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精确估测作物产量、及时监测自然灾害;运用专家咨询和诊断系统,可以及时为农民集成农业管理技术措施,开展动植物生产技术咨询、重大病虫害远程诊断和预测预报,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进而更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信息化带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2.2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推进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消除城乡居民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使城乡文明相互渗透;可以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可以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成果,逐步推进国家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3农业信息化是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需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大转型期,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从而有效改造传统农业,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同时,推进农业信息化,可以创新农业发展体制和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及组织化水平,最终实现转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
2.4农业信息化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有助于農民及时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实行科学化生产经营;有助于实行农产品产销对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增强依法维权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适应时代要求,充当现代农业建设主力军的新型农民。
2.5农业信息化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推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大大提高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例如,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和建立健全生产经营监测系统,政府部门可以及时、准确地汇集、处理和分析农业生产运行动态和经济信息,并制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措施。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都证明,在农业农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促其不断地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3.推进农业信息化亟待破解的主要问题
3.1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从各地工作实际来看,有的地方尚未真正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尚未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经营、科学管理与调度乃至对农村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当前促使各级各地真正重视、关心和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2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严重滞后 信息化不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体制机制的再创新。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实行统筹规划、统一设计。目前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部门间的统筹协调,缺乏宏观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
3.3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 总体来看,我国中央和省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全国绝大多数的乡镇农业部门尚未配置计算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
3.4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比较低 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侧重于推进电子政务和传播涉农信息,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和服务“三农”还很欠缺。在全国农业系统中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农业科技和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在基层农民群众中真正掌握信息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人才匮乏,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和普及推广。
3.5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由于涉农信息分散在多个部门,农业信息化标准尚未建立,导致信息难以互通共享,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经常出现信息重叠、信息差异和信息滞后等现象。建立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开发利用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非常紧迫。
4.开拓创新,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4.1积极营造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要认真总结前一个时期我国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做法、成效和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认识到信息化对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至关重要性,大力宣传信息化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要认真办好并充分利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营造有利于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的良好氛围。
4.2切实编制好“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努力做好顶层设计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目前,“十二五”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都在制订过程中。通过规划要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与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的“比翼齐飞”。在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要组织开发、集成、组装农业种、养、加的电子信息技术,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实现对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控制。
4.3找准工作切入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业电子政务建设。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充分利用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农业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运行监测系统;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技推广方式。要积极发展优质、精准、高效和生态农业,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管理信息、农业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灾害预警等技术;加速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切实提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努力打造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要继续组织实施好“三电合一”项目建设,积极开发信息资源,逐步实现面向“三农”的集政策法规、生产技术、市场流通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加快建立农产品电子交易系统。要抓紧实施对全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升级,完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和农村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建立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大力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系统。
4.农业信息化 篇四
(张鹏08128040)
1:农业信息化概述
1.1 农业信息化定义
农业信息化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说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实现农业科技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在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间有效传播的过程。
狭义上说农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吧科技成果、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关系、三农政策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
1.2 农业信息化软件
农业信息化软件主要有MapInfo、ArcView、ArcGIS、MapGIS、ArcMap等。以下主要介绍其中的两种。
ArcMap是一个用于编辑、显示、查询和分析的地图数据的以地图为核心的模块。它包含一个复杂的专业制图和编辑系统,它既是一个面向对象的编辑器,又是一个完整的数据表生成器。
MapGIS是中地数码集团的产品名称,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全球唯一的搭建式GIS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实现遥感处理与GIS完全融合,支持空中、地上、地表、地下全空间真三维一体化的GIS开发平台。MapGIS产品的体系框架包括:开发平台、工具产品和解决方案。
1.3 农业信息化应用领域
农业信息化应用领域很广泛,主要包括:农业区划;土壤适宜性评价;开展农业灾害预测和预防研究;对作物种植的适宜性评价;农业资源的清查、核算、评估和检测;农作物估产和检测;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分析;精细农业。在当前,触摸屏的发展使得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更为简易,在旅游景区、地质灾害上应用较为普遍。
2: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2.1 回顾农业信息化的过去
农业信息化在中国发展较迟。在1993年农业与农村研讨会上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随后,农业信息化浮出水面。
2..2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地理信息系统已逐步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一方面,以资源与环境的国家国家规范和标准来解决信息共享与兼容的问题;另一方面开展全国性的资源与环境、国土和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模式研究,开展水土保持、洪水预测、城市生态等方面;第三方面是研制和发展软件系统和专家系统,建立了一大批数据库。
2.3 展望农业信息化的未来
2.3.1农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化
虽然数据库、系统模拟、人工智能、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单项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但是,现代农业对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开发利用的需求却日趋迫切,单项信息技术已不能满足需要。GIS与作物模型技术、遥感与GIS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的集成以及作物模型、专家系统、信息系统三者的结合等多种信息技术的结合与集成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发源于美国的精确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是21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
2.3.2.农业应用软件的专业化
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种具体作物或某一项具体的农艺措施,建立专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例如,美国正在研究一种被称为无线局域网络(或WLAN)的新技术,用无线系统连接摘棉机、喷雾设备、受精率的测试设备和在这个区域里的便携个人计算机,使数据和信息迅速双向流动。另外,专业化的农业应用软件还具有可适用于不同生产级别(如地块级和农场级)生产管理的特点,更能经济、有效地确保农业生产。
.2.3.3农业信息网络的全球化
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不但能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能降低农业信息的获取成本。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农业信息网络的全球化也将成为现实。
2.3.4农业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农业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和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产品的开发应运而生,它将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象逼真、易于操作等特点,是农业信息传播形式的发展方向。
2.3.5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全程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过程、单一的经营环节或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横向和纵向拓展。信息技术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企业联合,科研单位与生产经营单位联合,多学科专家协作的复杂工程越来越多。这些工程全面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使农业的原有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原有的劣势逐步被改善以至消失。
2.3.6农业信息应用的系统化
随着网络全球化和信息资源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将由过去的单一性开发和应用向系统化方向发展。通过为农业生产组装“政策系统”、“市场系统”、“开发系统”、“推广系统”、“教育系统”、“预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等整套系列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2.3.7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实现货物和服务的交换,为农民寻找全球买家提供了的机会。目前,这种新型交易手段已经开始对农业产生影响。例如,2004年美国12%的农业销售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
2.3.8农业科学研究的虚拟化
虚拟农业是培养理想作物的新方式。它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定量而系统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等生理生态过程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虚拟作物、畜禽;从遗传学角度定向培育农作物,改变传统的育种和科研方式,既达到了培育优良品种的目的,也大大缩短了研究周期。目前,世界上已开展了虚拟主要农作物、畜禽的育种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例如,在计算机上,猕猴桃树从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过程,在一分钟之内就演变完成。3 农业信息化存在问题
通过测度农业信息化水平以及分析信息因素与农业产值的关系,初步了解了我国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尽管农业信息化的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目前我国农业产 值占GDP的比重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变化趋势虽然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㈣,但不难从中看出,农业的信息化程度与其他产业相比还是非常低的,对农业产值 的贡献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显然,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这
样那样的闯题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的贡献。下面具体分析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仍然有一些人甚至包括某些领导干部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偏 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对发展农业信息化过于悲观。一些人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过于落后,与信息化要求的高科技距离太遥远,根本不具备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条件脚。
3.1.2把农业信息化单纯看成技术阀题。
3.1.3走“常规战略”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3.2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从国外看,农业是受国家保护的弱质产业,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发挥着主导作用.。
3.3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己初步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但农 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是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薄 弱,另一方面就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还较落后。这主要表现在:
3.3.1网络传输有断层。
3.3.2网络设施成本高。
3.3.3网站建设不发达,总体规模小,分布不均衡。
3.3.4网络利用率低。
3.3.5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落后。
3.4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低
3.5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农村一般信息人才非常缺乏;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失;农业信息化研究人才比较缺乏。保障。
3.6农业信息化服务对象利用信息的程度不高
3.7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农业信息主要是指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在农村经济工作的决策与管理中和农村市 场主体(即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全部 信息。而能够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农村市场主体提供农业方面资料和消息的活动 就是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不仅包括提供公共信息服务,还包括为广大农业生 产经营者提供大量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服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各级政府部门和一些基层组织,还有企业、经纪人、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4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农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 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五条第十四款中首次明确 强调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四条第十六款“加快乡村 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再次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 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 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三条中用一整款对农业信息化进 行了强调。从2005年到2007年这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信息化的强调中不难看 出,中央对农业信息化已经是越来越重视。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通过分 析信息因素对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的 精神,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推动现代信 息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促进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陋”。农业信 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首先,通过对农业信息工作的宣传,来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真正解决好对农业信息化的认知问题。其次,通过宣传,来加快提高农业信息服务对 象主要是农民对计算机网络这一最具潜力的信息传播载体的认知程度。第三,通过广 泛、深入、持久的农业信息化宣传,和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来增强我国各级农 业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涉农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报刊、电台、电 视台、网络等各种媒体是宣传农业信息化思想和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知识的重要手 段,利用众多媒体的宣传,可以纠正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偏差,使我国农业信息 化构筑在广大农民群众普遍认同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最后通过宣传,来加 强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领导和两级政府部门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4.2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 程,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领导作用,保证对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投入,强化对农业信 息化的管理协调,从而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4.3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4.4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信息资源作用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大大落后于信息网络建设,长期以来有重技术轻信息的认 识误区。为改变现状,必须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高效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功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4.5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事业,未来的发展靠人才,未来的竞争靠人才,人才的短缺是最大的、最长远的制约因素。农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 术,叉懂农业科技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必须从现在就加快培养和引进适应 农业信息化各方面需要的各层次的专业人才。
4.6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农村信息服务主要依赖于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报刊等,对于广大农
5.农业企业信息化 篇五
为了对农业档案信息进行使用,保证信息资源的规范使用,促使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需要根据我国提出的相关意见,将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并将其渗透到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完善体制的创新性。工作中,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促进责任制的形成,保证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人员职责更明确,也能相互合作,以维护工作的积极发展。还要促进方式的创新性,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法律法规、工作标准等进行积极宣传,保证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作用充分发挥。还要保证协作机制的创新性,根据当前农业的建设现状,实现分级、分散负责。市级部门要掌握基层农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为其发展提供有效指导,也要根据其情况构建相关要求。还需要为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实现档案信息化和农业经济的共同进步。
3.2 实现收集工作
对农业档案信息进行收集过程中,对农业档案信息进行优化,能为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依据。所以,在实际管理期间,需要根据实际发展趋势,促使主动性的发挥,保证农业档案收集工作的稳定执行。首先,根据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对其积极调研,保证收集范围的扩展性。还需要加大力度对农业档案进行接收、征集等工作,按照一定计划对其开展,以促进信息资源采集工作的执行。然后,为农业档案信息采集工作构建领导小组,并在会议中对采集工作进行分析、讨论,保证归档范围、保管条件更完善,维护工作的有效执行。
3.3 促进开发利用工作
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在实际执行期间,存有的经济发展还无法直接产生效益,能推动农业的经济发展,是一种间接方式。当前,随着办公自动化的产生,实现档案的查询和利用已经成为新发展平台,基于办公自动化的使用,能在网上对农业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基于工作人员受权模式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都能对档案信息进行查阅。档案部门还需要加大力度对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宣传,引导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对农业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引导,以保证在整体上能实现资源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6.农业信息化工作总结 篇六
一、强化网络营销,提高农产品销售能力
一是开发了衢州特色农产品交易网。结合农民信箱系统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开发完成特色农产品交易网,网站包括销售中心、促销中心、拍卖专场、品牌专场、企业之家和绿色衢州等栏目。
二是做好农民信箱网上展示。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农技110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网上促销和对接活动。在农民信箱上推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544家,共设立网上摊位1664家,参展农产品3326个,成交额3900万元。
三是发展农产品集团采购用户。截止6月底,我市农产品集团采购用户为673家,涵盖了宾馆、饭店、食堂、农家乐等采购单位。
四是“每日一助”活动成效显著。上半年,市、县两级共群发信息783条,群发用户3050万条,反馈联系次数23043次,成交和意向金额达到2163万元。衢江区灰坪乡黄茅尖吊瓜专业合作社种植吊瓜面积450亩,年产量达5万斤。吊瓜籽营养虽好,却很难咬开,合作社理事长傅素兰为此开发了新产品――开口吊瓜籽,由于是采用人工开口,光加工费每斤就要15元,成品定价50元/斤,与普通的20元/斤的价格相比更是翻番。傅素兰担心价格太高卖不动,就找到了“每日一助”。信息发布后,她的电话忙个不停,很快合作社的5万斤吊瓜籽全部销售一空,其中开口吊瓜籽销售了2万多斤,实现销售额160多万元。江山市大桥镇冷水村的黄发明是花卉苗木种植大户,种有杜鹃、桂花、茶花、杜英、含笑、红叶石楠、香樟、等十几个品种,由于信息闭塞,黄发明的销路一直成问题。通过“每日一助”发布信息后,很快客商就纷纷和他取得联系,共销售香樟、桂花、含笑杜英等多棵,销售额达到130多万元。
二、完善服务平台,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一是优化信息服务综合平台。推动农业政务网站、服务网站、乡村网站和经济主体网站等四大农业网站群建设,充实农业信息数据库,开发网上农业专家系统,在服务内容上更好地实现了“四为主,四延伸”:以服务农业为主,向服务农村延伸。以服务生产为主,向服务民生延伸。以服务经济为主,向服务社会延伸。以农技培训为主,向服务就业延伸。
二是深入开展万村联网工程建设。目前我市质量较好的网站有1780个,农家乐网站139个,经济主体等企业网站544个,重点加强118个示范性网站的建设质量。同时做好农家乐网站、企业网站建设,启动了土地流转网站平台建设。
三是建设农业动植物重大疫情预警指挥系统,抓好农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维护。预警指挥系统除衢江、龙游外,其它各县已安装调试完毕,市本级建立了2个面积都超100平米的会场。
三、改进工作方法,提高信息服务效果
一是围绕中心。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开展信息服务。根据衢政办发〔20xx〕137号文件,我市明确把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农民信箱纳入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范畴。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现代农业园区信息服务工作方案》,成立信息服务工作小组,在园区内实施信息化建设“六个一”计划。市农业信息中心主动与园区内经营主体签订信息服务协议,与永辉果蔬专业合作社、林氏精品西瓜专业合作社、新奥利水果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化应用结对帮扶,免费为合作社制作宣传网页,开展农产品网络销售培训和指导。截止6月底,已为园区注册农民信箱11800多户,发展农业主体880家(户),发布信息200多次。
二是开展督查。定期对各县(市、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督查,要求各县(市、区)按月度完成工作,并对完成情况计小分。
三是强化审核。对买卖信息、公共信息进行审核,要求信息要素齐全,表述清晰,杜绝虚假信息、残疾信息。加强对“每日一助”信息内容审核,减少无关信息的发布,使其真正发挥农产品买卖的旗舰作用。
四是以点带面。按照标准全面建设的基础上,确定若干个示范网站重点培育。示范网站做到“五个有”:建站时间有一年以上、有专门的管护人员、每月有10条以上信息发布、发布的消息有针对性、富有当地特色。
五是落实人员。做好主体通讯录管护是开展农民信箱工作的重要基础。到6月底,我市已落实管护人员134人,形成了一支覆盖种养业、林业、水产、农机、农经等各行业的管理队伍。主体通讯录管护员实行ab岗制,由该行业的业务骨干担任,保证了主体通讯录的管护效率。
六是加强培训。上半年,我市利用信息大篷车等载体,紧紧围绕农业信息化应用,认真做好培训工作。截止6月30日,共在全市6个县(市、区)的58个乡镇开展培训68期共134批次,受训学员20xx人次,总学时615学时,另有体验和服务人数6000多人次。
四、下半年工作思路
1.提升农产品营销服务能力。
一是结合下半年农业生产情况,认真组织发布农产品买卖信息,加强“每日一助”服务短信的管理工作。
二是加强网上农博会管理,保持网上农博会摊位数目和展示农产品数目。
三是将农民信箱、农技110网站和衢州特色农产品交易网相结合,打造一个打通农民和网民的农产品销售网络。
2.继续深化农民信箱工作。
一是配合农机部门做好农机平台建设工作。
二是抓好农民信箱农业主体通讯录和农技人员通讯录管护工作。
三是加强“每日一助”针对性服务,使服务信息利用率最大化。
四是加强万村联网建设,注重建设质量,特别是要确保已有的118个全省规范性村级网站的建设质量。
五是强化农民信箱信息审核。
3.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力度。
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在“二园”宣传培训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可追述条形码等技术,促使农业生产经营积极向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转型。
4.进一步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一是不断优化网站栏目,加强信息管理,加大信息发布力度,打造农业网络宣传品牌,提升网站服务能力。
二是探索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强化农业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着力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成效,努力为深入实施“六大提升行动”,推进“两区”建设服务。
三是加强培训力度,把农业信息化工作与农业优势产业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指导农业生产、大规模培训农民群众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要进一步深化农业大课堂计划的实施,把农业大课堂办成为农服务的新亮点。
7.农业企业信息化 篇七
关于企业修复策略的研究, 有些学者认为, 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后, 采取和解修复策略对企业形象的修复效果更好[2], 而另一些研究表明, 辩解策略修复效果更加[3], 但以往的研究缺少对修复策略的针对性研究, 很少去研究特定情境下企业修复策略的运用问题。并且, 已有的研究大多针对快消品或电子产品, 缺乏对农产品的研究。关于口碑传播方面的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传播者的特征、接受者特征、口碑信息特征等角度进行研究[4], 而关于消费者如何对危机信息进行评估决策的心理活动仍是一个“黑箱”。破解口碑传播行为的“黑箱”, 厘清消费者口碑传播的内在机理, 帮助农业企业更好的解决危机是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释:对于农业企业来说, 不同危机行业发生危机事件的频率会不会对危机企业修复策略有一定的影响;面对农产品危机事件, 消费者是如何进行信息处理与行为决策的, 其内在机制是什么。为此, 本文以农业企业为例, 从行业基率信息和消费者信息处理角度出发, 运用准实验法将企业修复策略分为“和解”和“辩解”两种策略, 建立消费者负面网络口碑传播模型, 通过分析在不同行业基率信息情境下, 农业企业发生危机事件后, 初次采取何种补救策略更能降低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意愿, 揭示消费者负面网络口碑传播的内在影响机制。以期在理论上为危机情境下口碑传播的内在机理起到一定的理论补充, 在实践上为我国农业企业有效处理危机事件, 管理负面网络口碑传播提供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1 理论假说与研究框架
1.1 理论假说
1) 危机情境下不同类型企业修复策略的影响。危机是一种由关键利益关系人所认知且主观经验的情境, 其发生几率低, 却有着高度的影响性与威胁性;因此, 企业在产品质量、管理销售、信誉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所引发的危机直接影响公众对企业的形象认知, 继而关系到其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危机传播学者的研究结果, 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在危机处理过程中, 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分析, 对话者间的博弈, 舆论环境的引导和控制始终是核心的问题。所以, 企业发生危机时, 如何采取修复策略以缓解消费者对事件的负面口碑传播应该是企业管理者真正应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从文献回顾来看, 企业修复策略的划分在理论上具有多种划分方式, 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和解”和“辩解”修复策略。和解策略主要是指企业承认自身的产品存在问题, 向消费者道歉并积极地解决问题;辩解策略指企业坚持认为自己的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 一切事情都是造谣。有的学者认为和解策略更好, 通过和解策略能够有效挽回消费者的购买意愿[2];有的认为辩解策略更好, 方正等[5]的研究中均指出辩解澄清是最优的策略。在学术界有很大争议的同时, 企业在现实的产品伤害危机中也采取了差异很大的应对策略。本研究也仍然采用Marcus和Goodman[6]的分类, 将企业修复策略划分为“和解—辩解”策略, 并强调企业发生产品伤害危机时初次修复策略的选择。本文认为, 辩解策略与和解策略各有其优劣。企业采取和解策略可以获得消费者原谅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产品本身存在问题, 即使企业真诚的道歉, 积极进行补救也可能会导致一部分现有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转移购买目标;若企业采取辩解策略, 虽然强调了产品质量良好, 但可能会使部分消费者认为企业是在做垂死的挣扎, 不相信企业的所说所做。所以, 企业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策略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消费者传播, 最大程度的挽回企业形象才是学者和企业家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
2) 行业基率信息与企业形象修复策略对消费者负面网络口碑传播意愿的交互影响。消费者的口碑会显著影响企业的品牌资产、销售以及股票价格。一般来说正面口碑有利于绩效的提升, 负面口碑会损害绩效, 并且负面口碑的传播范围比正面口碑的更广。加之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广泛性使得负面口碑的破坏力被进一步放大, 迅速扩散的负面口碑能够对品牌与企业的声誉造成极大损害, 甚至会导致品牌危机乃至企业经营失败。因此, 对于企业而言, 有效介入与控制负面口碑传播, 从而趋利避害, 尽力防范或消减负面口碑的消极影响, 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 在不同情境下修复策略的结果可能会不同 (行业基率信息的不同) 。行业基率信息 (base-rate information) 是指产品伤害危机情境下某一行业的危机发生频次或召回频次。当一个行业发生产品伤害危机事件的频率不同时, 消费者所获得对某一行业的认知是不同的, 致使消费者进行判断和评价的基础不同[7]。因此, 当一个行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次数较多时, 消费者就会对该行业有一个固有的认识, 直觉上认为该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多发的行业, 若企业一开始就采取辩解策略, 声明自己的产品不存在问题, 就会使得消费者感知与自己本身的认知发生冲突, 可能造成消费者认知失衡。根据认知失衡理论可知, 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 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统一协调起来, 若认知元素发生矛盾, 便产生认知失调。当个体处于不协调的情况下, 个体就会被驱动采取某种行为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 所以消费者就更愿意把事件传播出去。同理, 当一个行业很少或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产品质量问题, 消费者就会对该行业保持一个良好的认知, 一旦发生问题消费者更多的是抱有怀疑的态度, 就会调动更多的认知资源去思考, 若企业一开始就承认问题并与消费者和解, 也会造成消费者的认知失衡, 由此导致危机的影响范围更广。
3) 消费者双信息处理系统的中介作用。行为研究发现, 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时通常使用两个不同的系统, 即双系统信息处理模式。双系统信息处理模型 (dual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是指人们在信息处理时, 一般会采用两种信息处理的方式:直觉 (intuitive) 和分析 (analytic) [8,9]。直觉模式 (又称为启发式) 一般是自发性的、启发式的、不费力的、快速的、联想性的, 它控制注意力和感知这样的基础过程;相反, 分析模式 (又称为系统式) 一般是深思熟虑的, 一般比较费力的、倾向于认知资源的整合, 它控制着更高阶的诸如逻辑和推理这种过程, 类似的说法还有启发式—系统式双过程模型[10]。在接收到不同的信息时, 人们将启动不同的信息处理模式。当面对较为复杂的信息时, 人们倾向于分配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分析和处理[11], 信息的复杂性越高, 人们会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努力进行思考和理解, 启动分析式信息处理模式[12]。Zhao等[13]认为, 当对某件事物或某一产品不太了解时, 消费者会更加注重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产品使用过程, 从而启动系统式处理模式;而当消费者对某件事情或某一产品较为熟悉时, 消费者会更加注重事情发展的结果或产品使用的结果, 从而启动自发式处理模式。依据决策神经科学的相关研究发现, 当消费者接收到关于某品牌的口碑信息时, 会在大脑中形成关于品牌信息的记忆提取[14], 并会在神经机制上先后形成对输入信息的相似性判断、可信性判断[15]、以及契合性判断[16]等一系列自动评估过程, 并对最终的品牌态度形成做出神经反应。
因此, 当危机事件所处行业基率信息较高时, 消费者大脑中获得的对行业的信息较多, 相对来说对这一行业的情况较为熟悉, 所以当发生危机事件时, 消费者更加注重企业处理的结果, 从而将引发消费者启动启发式信息处理模式;而当危机事件所处行业基率信息较低时, 消费者大脑中获得的关于该行业的信息较少, 相对来说对这一行业不是特别了解, 所以危机事件发生时, 消费者会更加注重事件发展的过程, 也会更加理性的去分析事件的真实性或有效性, 然后与自己的态度相契合, 从而引发消费者启动系统式信息处理模式。
1.2 研究框架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 本文提出了以下研究框架 (图1) , 并假设危机企业修复策略与危机行业基率信息对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意愿具有交互影响。在高基率信息的危机行业情境下, 相对于辩解的修复策略, 企业采取和解更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意愿;在低基率信息的危机行业情境下, 相对于和解修复策略, 企业采取辩解策略更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意愿。消费者信息处理模式启中介作用, 在危机行业高基率信息情境下, 启发式信息处理在企业修复策略与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意愿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在危机行业低基率信息情境下, 系统式信息处理在企业修复策略与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意愿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法, 根据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产品伤害危机事件改编形成模拟情境材料, 通过实验材料刺激消费者, 观察危机事件发生后企业反应与行业基率信息对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 并验证交互作用的影响机制。
根据本文的概念模型, 本研究的结果变量是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意愿, 中介变量为消费者信息处理模式。对于传播意愿的测量, 在Maxham III和Netemeyer[17]提出的量表基础上, 结合本研究目的和假设修改而成;中介变量的测量, 在Pacini和Epstein[18]开发的双信息系统测量的基础上, 对启发式信息处理和系统式信息处理的测量进行了修正。所有变量的测量均采用李科特7点尺度。关于行业基率信息的测量我们通过实验材料进行描述, “这是该行业第1次发生此类产品问题事件”, “该行业近两年已经9次被报道发生此类问题事件”, 并让被试进行1-7打分 (1:非常低, 7:非常高) , 发现实验刺激材料有效。
2.1 行业基率信息与企业修复策略交互作用实验
该实验以山东五批次蜂蜜抗生素超标事件为原型改编形成模拟情境材料。根据本研究采用2 (企业修复策略:“和解”vs“辩解”) ×2 (行业基率信息:“高”vs“低”) 的组间实验。为保证实验的内部效度, 选择同质性较高的营销学本科生作为被试。实验在大学课堂上进行, 所有的被试被随机分配到4个实验情境中。首先询问被试是否经常使用网络, 并经常浏览微博、贴吧等新闻社区网站, 然后请被试阅读关于蜂蜜抗生素超标的事件材料, 之后对行业基率信息和企业修复策略进行操控, 最后进行被试传播意愿的测量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测量。实验结束后询问被试是否了解本次试验的目的, 以及是否相信材料的真实性。
本实验共邀请130名本科生参加, 排除填写不完整、对事件原型熟悉及品牌危机类型操控失败的剩余有效问卷119份, 回收率91.50%。
2.2 消费者信息处理模式的中介作用实验
本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验证消费者信息处理模式的中介作用。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我们以农夫山泉“砒霜门”事件为原型, 以果汁饮品行业危机事件为背景, 观察消费者行为意愿。根据本研究模型, 本实验仍采用2 (企业修复策略:“和解”vs“辩解”) ×2 (行业基率信息:“高”vs“低”) 的组间实验。为了提高样本的多样性, 本次采取线上数据收集方式, 在问卷网上随机发放问卷160份, 有效问卷141份, 回收率为88.13%。
为保证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采用SPSS19.0软件对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意愿、消费者信息处理模式变量进行因子分析与信度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信效度分析
数据信效度分析结果显示, 因子载荷量在89.23%以上, 并且通过KMO与Bartlett’s球体检验, 得到KMO值为0.766, 巴特利球度检验统计量312.66, 对应的P值接近0.00, 说明量表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对量表数据进行信度检验, 发现Cronbach’s系数值为0.94, 大于0.70, 由此说明本文数据信度效果很好。
3.2 行业基率信息与企业修复策略交互作用分析
我们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来检验企业修复策略与行业基率信息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 两者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F=34.85, P<0.001) 。当行业基率信息高时, 企业采取和解策略时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倾向均值为3.41, 企业采取辩解策略下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倾向均值为5.12;当行业基率信息低时, 企业采取和解策略时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倾向均值为5.07, 企业采取辩解策略下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倾向均值为3.03。并且, 当行业基率信息高 (低) 时, 相对于辩解 (和解) 策略, 企业采取和解 (辩解) 修复策略更能降低消费者的传播意愿。
3.3 消费者信息处理模式中介作用分析
数据信效度检验分析结果显示, 因子载荷量均在85.00%以上, 并且通过KMO与Bartlett’s球体检验, 得到KMO值均大于0.70。对量表数据进行信度检验, 发现Cronbach’s系数值分别为0.84、0.89和0.85, 均大于0.80, 由此说明实验数据信度效果很好。
我们再一次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来检验企业修复策略与行业基率信息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 两者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F=86.582, P<0.001) 。当行业基率信息高时, 企业采取和解策略时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倾向均值为3.23, 企业采取辩解策略下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倾向均值为5.84;当行业基率信息低时, 企业采取和解策略时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倾向均值为5.65, 企业采取辩解策略下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倾向均值为3.38。因此, 又一次证明了当行业基率信息高 (低) 时, 相对于辩解 (和解) 策略, 企业采取和解 (辩解) 修复策略更能降低消费者的传播意愿。
Bootstrapping分析是目前较为流行、得到学者们广泛认同的中介检验方法[19]。我们运用该方法检验消费者信息处理模式的中介作用。按照Zhao和Chen[20]提出的中介分析程序, 参照Preacher等[21]和Heyes[22]提出的有调节的中介分析模型进行Bootstrap中介变量检验, 在95%的置信区间下, 消费者信息处理模式中介于企业修复和行业基率信息对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意愿的交互影响。
当危机事件所处行业基率信息较高时, 启发式信息处理模式的中介效应显著, Bootstrap检验的置信区间为 (95%CI:LLCI=-1.724 8, ULCI=-0.486 9, 不包含0) , 作用大小为-1.065 3, 显著;而当危机事件所处行业基率信息较低时, 启发式信息处理模式并不发挥中介作用 (95%CI:LLCI=-0.256 2, ULCI=0.135 2, 包含0) , 不显著。当危机事件所处行业基率信息较高时, 系统式信息处理模式不发挥作用, Bootstrap检验的置信区间为 (95%CI:LLCI=-1.082 6, ULCI=0.065 3, 包含0) , 不显著;而当危机事件所处行业基率信息较低时, 系统式信息处理模式的中介效应显著 (95%CI:LLCI=1.152 3, ULCI=2.458 6, 不包含0) , 作用大小为1.824 2, 显著。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农业企业发生产品伤害危机事件时, 企业初次修复策略的选择尤为重要。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的情况, 更要考虑整个农产品行业的情况, 从而能够选择最合适的修复策略, 最大程度的降低消费者负面传播, 减少危机事件的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 企业修复策略 (“辩解”vs“和解”) 与行业基率信息 (“高”vs“低”) 交互作用显著。在行业基率信息高 (低) 的情况下, 相对于辩解 (和解) 的修复策略, 企业采取和解 (辩解) 更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意愿;消费者启动双系统来处理企业修复信息, 进而产生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意愿。在高基率信息行业情境下, 企业反应能够激发消费者更多的进行启发式信息处理模式, 因此相对于辩解策略企业采取和解策略更能有效的降低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传播意愿。在低基率信息行业情境下, 企业反应更能激发消费者进行系统式信息处理模式, 因此相对于和解策略企业采取辩解策略可以更加有效的控制消费者网络负面口碑的传播。
4.2 启示
通过跟踪近几年发生的农产品伤害危机事件发现, 大部分农产品伤害危机事件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损害并没有想象中严重, 尽管在危机发生之时对企业品牌形象的负面影响较大, 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 消费者对危机企业品牌的评价会较快的恢复, 如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 当时新浪微博调查显示, 83.4%的受访者表示不再购买双汇肉制品, 但三个月后其肉制品的销售量已恢复到事发前的九成。因此, 在企业发生危机事件时, 如何在短期内把企业负面口碑的影响范围降到最低, 是企业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重中之重。
与由企业控制的信息相比, 消费者人际间的口碑传播通常被认为是更可靠且有效的信息来源, 正面的口碑传播能够提高人们对品牌的感知、促进新产品扩散、提高产品销量, 进而提升企业的利润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 Luo[23]指出负面口碑传播的破坏力比正面口碑传播的积极作用更明显, 甚至会损害企业长期的现金流和股票价格, 对于规模较小的农业企业来说影响更加巨大。
8.农业企业信息化 篇八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影响研究
前言: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随着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运用,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经验证明,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是缩短我国农业和农业经济与发达国家农业及农业经济发展距离的必经之路。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是目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农业信息化指的是能够将农业信息技术充分的发挥到农业经济以及农村发展过程中,促进各种资源在农村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民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实现农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通俗来讲就是将现代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各个层面中去,对农业和农业经济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及特点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现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作业信息化、推广农业科技的运用、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教育,生产资料信息化,环境资源信息化以及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农业信息化能够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减少由于盲目性所造成的损失。
农业信息化与社会其他方面的信息化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内容复杂性、长期性、公益性等特点。准确的对农业信息化的特点进行把握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信息化在农业范围内的开展,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
(一)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
1.農业信息化在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根据是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准确的掌握农业市场信息是决定农业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
2.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的先进与否决定了农业产量和质量。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缓解农产品堆积的问题。目前农业市场普遍存在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农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农产品销售的问题农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农民提供了农业市场的实时信息,农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将农产品卖到有需要的地区,能够有效的缓解农产品堆积、滞销的问题。
(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传统的农业手段也能够实现经济的增长,但是,与农业信息化相比,其需要耗费更高的成本、更长的时间,而且增长幅度也远小于农业信息化作用下的经济增长。农业信息化能够对全国各地的农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还能够将处理后的数据发布,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之后,农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有效避免了由于农户的盲目性所造成的损失,实现了农业生销的有效链接,降低了农户的生销风险,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一)扩大农业信息化的覆盖范围
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正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很多人对农业信息化的了解还很浅显,也没能充分的认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扩大农业信息化的覆盖范围,加强覆盖地的信息网络建设,创建标准的技术平台,为农户的咨询和使用提供方便,向农户提供实时的农业信息。
(二)强化农业信息化的软环境
1.转变政府的身份。当农业投资出现问题时,政府应该改变投资者的身份,以一个调节者和产品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出现,向农户提供有效的农业信息的同时,还应该调节现有的投资问题。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其法律效力
我国实行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出台一部关于规划农业信息化的法律,致使各地农业信息化各成一派,信息化发展受到制约。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部完善的法律,对现有的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进行规划,是他们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运行,提高农业信息化的可靠性,促进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健康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法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①对现有的信息化文件和规范进行完善,提高农业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②加大对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宣传和相应的执行力度,实现农用信息资源的共享;③对现有的农信服务机构进行监督,对相关的信息发布者进行监控,禁止假消息的发布以及随意收费等现象的发生,保证农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文章主要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主要围绕着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展开了谈论,并提出了几点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建议。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应该适当的扩大农业信息化的覆盖范围,促使更多的人意识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还应该强化农业信息化的软环境,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服务质量,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较高的农业信息化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加速对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向阳.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10(02):147-150.
9.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篇九
作者:hslt 上传时间:2005-8-10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1、集成化数据库、系统模拟、人工智能、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单项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但是,现代农业对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开发利用需求却日趋迫切,单项信息技术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多种信息技术的结合与集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较流行的是GIS与作物模型技术、遥感与GIS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的集成以及作物模型、专家系统、信息系统三者的结合等。
2、专业化
即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种具体作物,或某一项具体农艺措施,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以进行生产管理。如美国研制成功的棉花集成管理系统COTMAN,在提高棉花产量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另外,专业化的农业应用软件还具有可适用于不同生产级别(如地块级和农场级)生产管理的特点,更能经济、有效地确保农业生产。
3、网络化
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不但能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能降低农业信息的获取成本。基于INTERNET,处于不同地域的生产者可以使用农业专家决策支持模型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可以浏览WEB多媒体文档,还可以随意连接其他农业信息网站。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制定有序的农业信息分类标准,采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子网于一身的高速、宽带和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农业信息广域网络。
4、多媒体化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手段传递文本、图形艺术、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的交织组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农业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及农业实用技术等多媒体产品开发应运而生,它将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极为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具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象逼真、易于操作等特点。
5、实用化
目前,农业系统软件的研制及应用大多还只局限于科研院所及示范基点,其潜在作用远没有被充分发挥,因此,农业应用软件的开发及推广将成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当然,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生物性、地域性、季节性和持续性决定了农业信息开发的复杂性,因此,对这类软件的开发必须通过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专家的协同攻关,才能确保软件结构、功能、界面、程序的规范化,才能提高软件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应性,最终才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6、普及化
10.农业信息化服务试题及答案 篇十
1、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具体模式有哪些?(10分)
(1)互联网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主要模式
① 政府、农业行业管理部门建网站,提供政策、法规、宏观指导、市场信息、招
商引资信息等。
② 涉农企业建立网站,宣传企业形象、推介产品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实用技术、传播新观念、与用户交流。
③ 其他机构或个人建网站及利用其他网络技术(论坛、博客、QQ),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如传播技术、提供咨询、讨论市场趋势与技术问题、发布供求信息、网上开店与购物、农产品期货买卖等。
(2)进村入户新型服务模式——必要结合① 信息服务与现代远程教育同室
② 手机+农村信息机
③ 农村电脑“家家乐”
④ 信息大篷车
⑤ 依托农业合作化组织的信息服务
2、电脑上网需要什么硬件、软件条件,怎样办理上网手续?(5分)
① 上网需要的硬件:电脑、调制解调器或路由器、电话线或光纤宽带 ② 上网需要的软件: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如拨号软件)
③ 办理上网的手续:向当地网络接入服务商(如电信公司、网通公司、移动公司)
提出上网申请,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交纳上网费,签订协议,服务商会提供一个上网账号与密码,并负责上门安装。
3、怎样从网上搜集农业信息?怎样向网上发布农业信息?(5分)
① 从网上搜集农业信息,可以利用搜索引擎使用关键字搜索农业信息、可以直接
利用网站域名访问农业信息网站、利用某些软件搜集农业信息。
② 向网上发布农业信息,先在能够提供信息发布的网站上注册成为会员,然后以
会员身份登录,填写你要发布的信息(如供求、项目合作),提交。
4、针对本地实际,你认为应怎样开展农业信息化服务?(10分)
① 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政府的投入。搞好规划、健全组织、政策支持。② 要争取电信、移动、广电等企事业的支持,改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③ 加大宣传,改变农民的观念,引导农民和农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信息的发布和信
息利用。树立利用信息致富的典型。
④ 探索最适合当地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在创造条件进行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的同时,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有线电视、手机、农家书屋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
⑤ 深入了解农民的信息需求、及时采集当地的农业信息,广泛搜集外界的相关信
息,做好信息的分析加工,使自己成为有价值信息的富有者。
⑥ 找准突破点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如科技信息、市场预测、网上销售),通过创造业绩来赢得发展机遇。
⑦ 创新运行机制,解决投入与回报问题。如开展中介(经纪)服务、招商引资、网络代销、网络团购等,适当创收。
11.农业企业信息化 篇十一
关键词:农业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我国现阶段农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了研究农业信息技术,其中包括地域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系统工程等技术在农业、环境、灾害、方面的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信息集成共享程度不高
对农业信息资源利用和开发程度不高,数据库在内容更新、技术维护和市场开发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特别是大型的专用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的开发滞后,导致可利用资源的不足,文本型的数据库以文献为主,所涉及的领域较为狭窄,全文和多媒体信息数据库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信息资源库处于起步阶段,对商业性信息资源的开发严重不足。
(二)信息传播发展形式单一
农民对信息形式有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在许多农业种植和养殖技能上需要掩饰大量图片和视频来进行讲解。然而现阶段的农业网站页面多以静态为主,缺少网站链接和导航等动态因素,页面缺乏专业和个性特色,不够生动。并且,受农业网站内容不够丰富,实用性较差,农民极少上网等因素影响,农业网站的利用率不高。这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专项资金投入较少。因此,各个农业高校应该依据自身优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当中去。
二、农业高校图书馆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一)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优势
农业高校的图书馆所蕴含的农业信息资源品种多、内容全、数量大,拥有繁多的中外纸质期刊、图书资源。随着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高校的图书馆在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以及各种专业数据库等相关电子信息资源上日益丰富。
(二)先进的信息设备和技术
随着计算机科技和高等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农业高校加大了对图书馆现代信息设备和技术方面的经济投入,购置了先进的多媒体网络和现代化科技设备,如现代化的数据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自己的局域网、拥有软件开发经验,运用高效的检索工具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网络信息、资料加工服务以及迅速准确的信息检索功能。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网络化程度、添置先进设备来改善社会服务中信息检索信息资源的基础条件,来为农业用户提供行而有效的信息服务。
(三)高素质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农业高校的图书馆为社会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们在了解图书馆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处理信息检索的业务,并且具有一定的农业专业知识。长期的工作实践让他們积累了丰富的时间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在各个领域熟练的运用信息研究、信息管理、信息传递、信息搜集等专业知识,从根本上了解农业的信息需求。农业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和数据库技术、网络信息检索的平台和检索引擎更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四) 政策优势
随着国内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出台,为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央与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力度,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方式:第一,在财政上建立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投资额度,各地区政府部门依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区的资源情况确定相应的投资额度,加大了对相对偏远的地区投资以达到促进国内农业信息的整体发展。第二,以地区现状为基础,依据发展趋势制定农业信息化所优先建设的领域和项目,加大对基础设施的重视和投资并制定相关政策。第三,加大对信息发布制度、标准化建设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这些扶持政策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也能够强而有力的支持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三、 农业院校图书馆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一) 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农业信息资源品种繁多,主要分布于农业类高校、科研院所和农牧厅下设的农业资源管理部门以及涉及农业相关技术推广单位。信息资源使用人群不同,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农业高校的图书馆在进行资源整合时,首先确定好采集对象进行内容整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搜集资源,确保信息源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是深层开发信息资源。图书馆通过对馆内农业信息的深层开发,加工、分析、处理信息数据,发掘出原始信息里蕴含的内在关系,满足农业科研人员、涉农企业和农民的需求,为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建设农业专题文献的数据库
专题文献数据库指的是通过运用计算机实现收集、标引、整理、输出、检索、著录某些特色专题信息资源。过去一般是利用有限的纸质类文献资料来完成对专题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不能反映出整个区域在农业发展变化上的情况。当今建立专题文献数据库则能够完全并大量运用网络上所发布和传播的信息资源。此外,农业高校的图书馆能够运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快速准确的收集到农业统计数据、农产品特产以及先进的科技成果等资料,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专题文献资源数据库,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搜索服务。
项目基金: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项目编号:SK20110804
参考文献:
[1]张 静.农业高校图书馆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农业网络信息,2009(4).
【农业企业信息化】推荐阅读:
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管理办法07-23
国家关于农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09-08
市农业龙头企业现状分析报告06-17
依托龙头企业打造高品质农业07-14
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调查报告12-17
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料07-18
试论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10-14
有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10-22
农业信息化平台07-26
农业信息化技术导论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