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开始

2025-01-09

人生的开始(精选16篇)

1.人生的开始 篇一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岁月的流逝不仅带走了人的容颜,还带走了人的智慧,人到老年之后就慢慢失去了创造力。于是,很多人在30岁时感叹青春已逝,在40岁时感叹容颜已老,在50岁时开始回味人生„„

生命的起点只有一次,而人生的起点可以随时开始,成功不分先后,把握现在,每一天都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人生可以随时开始,即使只剩下生命中的24小时。

一个人只要还能思考,还充满了梦想,就一定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可以为什么,有时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已经错了,还是继续错下去,或是已深陷痛苦之中,却仍然不愿逃离出来呢?“不敢”或“不舍”将自己陷于困局?如果明知这条路不适合自己,再走下去的结果也只是枉然,何不立即舍弃重新开始呢?

日本作家中岛薰曾说:“认为自己做不到,只是一种错觉。我们开始做某事前,往往考虑能否做到,接着就开始怀疑自己,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

人生随时都可以重新开始,没有年龄限制,更没有性别区分,只要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梦想,即使到了六七十岁也能实现。

今天是一个结束,又是一个开始。昨天的成功也好,失败也好,今天都可以重新开始,重新开拓自己的人生。昨天失败了,不要紧,今天忘记了它,总结失败的教训,继续新的努力。即便昨天是成功的,今天依旧要重新开始,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争取更辉煌的进步。

人生就是不断重新开始的过程,随时都可以有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新的天空。

本人附言:

人生的意义都不同,你需要的是发现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简单的,有的人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有的人是为了吃饭而活着

不过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种?还是两种都不是?却又说不出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不知道就需要去寻觅,找到一个你觉得能支撑自己开心的活下去的理由,找到一个能让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

不要觉得没有意义,当你发现这个理由和目标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生活原来这么有趣。

但是古往今来,无论其强者与弱者,富者与贫者,都拥有生活、事业、爱情、甚至其他更多的权力,可有谁仔细想过,拥有只是一种形式,只是短暂的收获,要想获得更多的喜悦和快乐,我们就必须要学会珍惜!因为懂得珍惜的人,会拥有更多的喜悦和收获。

本篇文章来源于 「学习啦」www.xuexi.la 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xuexi.la/success/article/13760.html

2.人生的开始 篇二

有人问, 你为什么在年老时选择了绘画, 是认为自己在画画方面有成功的可能吗?

我的生活圈从未离开过农场, 曾是个从未见过大世面的贫穷农夫的女儿、农场工人的妻子。在绘画前, 我以刺绣为主业, 后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 拿起画笔开始绘画。绘画并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保持充实。绘画之初, 我未幻想过成功, 当成功的机遇撞上了我, 我也依然过着绘画的平静日子。正如在曾孙辈眼里, 今天的我依旧只是爱絮叨的曾祖母。有年轻人来信, 说自己迷茫困惑, 犹豫要不要放弃稳定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的一生, 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运的。有自己的兴趣的人, 才会生活得有趣, 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当你不计功利地全身心做一件事情时, 投入时的愉悦、成就感, 便是最大的收获与褒奖。正如写作是写作的目的, 绘画是绘画的赞赏。今年我一百岁了, 我往回看, 我的一生好像是一天, 但这一天里我是尽力开心、满足的, 我不知道怎样的生活更美好, 我能做的只是尽力接纳生活赋予我的, 让每一个当下完好无损。

七岁的曾孙女抬头问, 我可以像曾祖母一样开始绘画吗?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吗?我将她拥入怀里, 摩挲着她的头发, 紧握着她的小手, 注视着她, 认真回答:任何人都可以作画, 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作画。如人人都可以说话一样, 人人也都可以选择绘画这种认知及表达世界的方式, 不喜欢绘画的人, 可以选择写作、歌唱或是舞蹈等, 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寻找到你心甘情愿为之付出时间与精力、愿意终生喜爱并坚持的事业。

人之一生, 行之匆匆, 回望过去, 日子过得比想象的还要快。年轻时, 爱畅想未来, 到遥远的地方寻找未来, 以为凭借努力可以改善一切, 得到自己想要的。不到几年光景, 年龄的紧迫感与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 我们无一幸免地被卷入残酷生活的洪流, 接受风吹雨打。投身于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时的专注与成就感, 足以润色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琐碎日常生活带来的厌倦与枯燥, 足以让你在家庭生活中不过分依赖, 保留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人生并不容易, 当年华渐长, 色衰体弱, 我希望你们回顾一生, 会因自己真切地活过而感到坦然, 淡定从容地过好余生, 直至面对死亡。

3.我的人生刚刚开始 篇三

7月,我被通知参加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四届友好运动会。这是世锦赛前的大练兵,对我来说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7月21日,按照赛会安排,跳马单项是晚场开赛。我丝毫不敢懈怠,希望到时能有上佳的表现。跳马是我的强项,这次,我的对手并不强大,只要我将规定动作完成,不出意外,我将进入决赛……开赛前,我按照教练的安排进行着准备活动。

排在我前面的是罗马尼亚运动员,大家按照次序依次试跳。两轮过后,我感觉已经差不多了。旁边的刘导还是敦促我抓紧时间再做一次完整的试跳。

我开始助跑,提高起跑速度,争取以更好的腾空高度来完成规定的难度动作。我朝自己熟悉的马箱全速奔跑……就在我快速地无限接近它时,前方忽然闪过一个人影。那一瞬,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别犹豫,翻过去!”耳边传来教练清晰的喊声。我继续奔跑,边跑边向那个人影喊:“靠边!靠边!”随着我不断地接近跳马,随着我的脚踏上马箱,我似乎感觉到情况不妙!从手撑跳马到腾空,时间在我的脑海中停止了。我尽可能地调整自己的空中姿态,但不记得到底做了什么,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时间太短太短了。

我头朝下摔到了垫子上。几乎与此同时,我听到了某种碎裂的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我被剧烈的疼痛弄醒,睁开眼,发现周围全是陌生的面孔——他们是赛会的医疗队员。他们把我围在中间,其中一名队员正用一双大手托住我的头和颈部。我能感觉到他的手很大,把我的头托得牢牢的。我甚至能感觉到他的手在抖。

他告诉我不要乱动,并提示我不要害怕。

我听到有人在大声叫我的名字,是我的教练和队医。他们被阻隔在人群之外,在和现场的医护人员进行交涉,但医疗队拒绝他们靠近。

剧烈的疼痛从颈部传来时,我感到难以忍受,紧盯着体操馆上方的天花板,眼泪止不住地流。

不知过去多久,我再次醒来,发现脖子已经被医疗器具固定,脖套有些不合适。医疗队小心翼翼地将我放到担架上。那一刻,身体已经失去知觉的我看到很多人在身边忙碌着,大家头上流了很多汗……再次醒来时,我已经在救护车上,这是我17岁以来第一次拥有这样的经历。陪在我身边的是一名护士。她用手抚摸着我的头,眼睛湿润。她一直在和我说话:“宝贝儿,不要害怕,没事的,一会儿就不疼了。小宝贝、小甜心……”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我依稀听到“嘟嘟嘟”——心电图设备发出的声音;我被戴上氧气面罩;我感觉胸闷、难以喘气;疼痛让我的牙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想攥紧拳头,却一点力气也没有……我的脑海中还残存着一个念头:是不是要把我送回国去?可是,我还想继续比赛!

又一次醒来,我被许多人推着,在一个长长的走廊,宽敞明亮的环境,有如机场候机大厅般通透。我大声地、用尽所有的力气说:“请不要把我送回国。请你们赶快帮我治疗,帮我包扎一下,我要回去比赛……”

就从那刻起,我开始陷入昏厥、清醒、昏厥的反复交替中。我似乎看到眼前出现一片光亮,正如以往在电影中所看到的那样,当人面临死亡时,就是那样一道闪现而过的白光。我感觉头很重,疲惫极了。

我后来才知道,手术进行了整整五个小时。对我来说,这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从麻醉中醒过来的我唯一庆幸的是自己居然还活着。就在那样的庆幸与恐慌中,我迫切地想快点见到我的教练和队友,似乎,我同他们已经分离得太久。我把自己的想法讲给护士听。她们告诉我,教练和队医已经在赶来医院的路上了。

清醒、昏迷、睡眠……有时候,我会进入梦境,梦到自己在比赛,梦到在训练局的大院里骑自行车,还有爷爷,我调皮地坐在他腿上,央求他给我讲一大堆故事……什么都不记得了,错乱的记忆……眼睛再度睁开时,我看到教练和队医已经守在我身边了。我很高兴、很开心,终于见到亲人了。

当刘群琳指导亲吻我的额头时,我真切地感觉到我就像她的女儿,特别想对着她撒娇,如同分别许久的母女一样。我忘记了颈部的剧痛,忘记了身体的麻木。

“刘指导,我还能回去比赛吗?我还能练体操吗?”我问。她点点头,眼里的泪光却泄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我听见了,现实用它冰冷的声音告诉我,一切都不可能逆转了……在纽约的长岛医院里,队医张大夫一直陪着我。他对我很好,也一向是我很喜欢的人。有他陪在身边,我有种安全感。

脑袋就像被蜂群攻击过一样,那样大,那样沉。被颈套固定着,我只能通过眼球的转动来观察四周。我知道自己已经废了,再不可能踏进体操房。我能好起来吗?我还能站起来吗?我该怎么办?

疼痛有时可以让人的脾气变坏,让人变得焦躁和不安。一次,午饭时间,张大夫在我床边,一边看护我一边吃饭。我醒来,听到他吃饭时发出的声音,感觉自己莫名地像变了一个人,大声说:“张大夫,你吃饭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大声啊!”好脾气的队医就这样被我训斥,至今都让我觉得愧疚。

手术的那段日子,我觉得一切似乎都变了,包括我,变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我找不到未来,甚至不敢去想,能够接受的命运就是被逐出体操房,再也不能够做一名运动员了!而我还活着,接下来我要怎么样?到哪里?做什么?

命运之神就是这样,有时喜欢和你开一个小小的玩笑,再教你如何面对。不久,我转到位于纽约市中心的芒塞纳医院,我的人生和命运就在这样的转移中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新的地方,我将收获力量,聚集勇气,尝试微笑,学习如何和命运展开斗争。人生新的赛场,就此拉开了序幕。

4.优秀作文:梦的结束人生的开始 篇四

深夜,天空如墨玉般的漆黑,少许的星星在天空中闪耀,却不见得月亮,放首安眠曲,慢慢坠入梦乡。

还是那个情景,已经梦到过许多遍啦。那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在树底下看着,不只是看谁,没有目的的。一旁,孩子们开心的笑容,大人们忧愁的眼神,老人悠闲的动作,一切尽收眼底,唯有我坐在树下的阴影处,看不出表情。

“喂,你怎么还坐在那啊!快来玩啊!”那冰封许久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动容,不用说,我也知道是你,只有你愿意跟我这样的人在一起。我是个内向的人,不大爱说话,也没有什么表情,人们大都不愿与我玩,只有你一直跟在我身边。第一次见你时,我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书,你向我伸出手,说“一起玩吧!”,我有些惊讶,那大概是第一次有人邀请我一起玩呢!

我们一直在一起,开开心心,无忧无虑,我以为我们会一直一直在一起,但我没有想到,离别的那一天来的那么那么快!

就在幽蓝的夜空下,你对我说“对不起,我要走啦!我妈妈要我去别的地方上学,以后不能陪着你啦!”明明天空那么美丽,可我却感觉到一股深入内心的凄凉!我不停地问你为什么,你却一直沉默着,到最后,你连一句道别的话都没有说出口!

长大啦,我又有了许多好朋友,像当初一样幸福,却比那时多了些伤疤!

我醒啦,新的一天开始,不知你过得好不好,但那已经过去啦,那只是一个梦,我也有我的人生。

5.人生的开始 篇五

2.第三段划线句“我”“为之一振”的原因是(B)

A.我找到了工作

B.我看到了希望

C。我对保险也很熟悉

D。我有优越的条件

3.第五段划线句是人物肖像描写,文中交代年龄的意图是表明主考官经历丰富,能够理解“我”对工作的渴望,为下文录用“我”埋下伏笔。

4.对斜体字理解正确的是(A)

A.指的是对生活的勇气

B.指的是有了创业的信心

C.指的是对保险业的理解

D.指的是对工作的珍惜之情

5.从全文看,“我”从找工作的过程中领悟到怎样的一个道理?说说你的理解。

6.美好人生从音乐开始 篇六

音乐教育专家许卓娅教授谈幼儿音乐启蒙教育

为什么要进行音乐启蒙教育?

▲让孩子生活得更幸福,更有色彩

用音乐来进行儿童的启蒙教育,首先要从观念层面来阐释。因为父母在利用音乐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时,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价值期待,从而导致父母对儿童不同的音乐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评价。

对于0-3岁的儿童来说,什么是合理的价值期待呢?

父母不能完全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音乐启蒙。早期婴幼儿的音乐启蒙更多地是在生活中,由父母随时随地进行的,其目的不是为了让他掌握一种技术、学问或生存本领,不是儿童或者父母以资炫耀的资本,而是通过音乐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利用音乐进行交往的能力,是为了让儿童生活得更幸福,更有色彩。

When 何时开始音乐启蒙教育?

▲从祖母的祖母开始„„

这是匈牙利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先生的一句话。有一次,一位家长问他:“教授先生,您认为我何时开始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比较合适呢?”柯达伊问:“请问您的孩子现在多大了”,这位家长回答说:“我的孩子就快满六个月了”。柯达伊不无遗憾地对他说:“太晚了,从孩子的祖母的祖母就应该开始音乐教育了。”

柯达伊先生的回答表明,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起点并不是儿童本身,而要追溯到其祖辈的祖辈。

▲从准备要宝宝开始„„

宝宝的音乐启蒙越早越好,如果祖辈没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父母要从准备要一个宝宝的时候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尤其是胎儿时期,母亲要经常保持一种快乐的心情并经常哼唱一些歌曲给宝宝听。

What 用什么样的音乐作品进行启蒙?

▲欢快、轻柔

▲适中的音量

▲父母的声音

给宝宝听的音乐要选择一些欢快、轻柔的歌曲或乐曲。太热烈、金碧辉煌的不行,描写战争杀戮狂暴的也不行,迪斯科音乐、有很强烈、狂躁、尖锐声音的音乐都不行。欢快、轻柔的歌曲或乐曲的选择,要从节奏、旋律、歌词方面加以适当的注意。在播放给宝宝听时,音量要加以控制,不能太大,否则会伤害宝宝娇嫩的听觉系统。但我还是更推崇父母用人声、用充满爱与想象的声音,通过亲子的身体的有节奏拍打来哼唱给宝宝听。

How 音乐启蒙怎样进行?

▲哼哼唱唱

▲拍拍打打

▲摇摇晃晃

0-3岁的宝宝有很多机会呆在父母的怀抱里。当宝宝完全依赖父母的时候,父母对他哼哼唱唱,同时要颠簸、摇晃、拍打、抚摸宝宝的身体,如手心、脚心、脸蛋、屁股等。伴随着哼唱或者念儿歌,还可讲一些有趣的事情。父母温柔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和爱,这是无论哪个父母都能做到的,也是宝宝最好的音乐。

宝宝小的时候以此为主,即使宝宝稍微大一点,还是应该创造很多机会让孩子和父母有一种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只要孩子有机会坐在你身上,父母便可颠簸、摇晃、拍打、抚摸其身体。这些东西都在传达一种爱。宝宝耳朵听到的是一种节奏,身体感觉到的是一种运动,这种节奏和运动本身也是充满爱与想象的。而且这还不单是一种节奏,它还有强弱、起伏、音高、音调韵律的变化。这种摇晃、颠簸对于儿童的抗摇晃、抗颠簸的感觉统合也有很大帮助。现在有的父母把宝宝局限在小床上、小童车里,缺少摇晃和颠簸的刺激,导致一部分孩子感觉统合失衡,这是很得不偿失的事情。

而且,孩子小的时候可能是你主动,宝宝大了一点以后,可以让他主动,让他来拍打你,摇晃你。等到宝宝会走路了以后,可以和他做音乐游戏,边念儿歌边相互追逐,用身体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速度、高低等。

Part 2爸爸妈妈还应该知道的:

音乐能使宝宝更聪明吗?

这首先要看如何理解聪明这个概念,如果仅把聪明界定为智力的发达,那么,我不敢确定,因为这并没有得到科学的证实。但如果我们把聪明理解得多元一些,音乐是绝对能使宝宝更聪明的,因为音乐中充满了爱与想象,充满了亲情,充满了秩序,而这些都是宝宝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父母需要用语言表达出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吗?

专门的语言描述是不必要的,你不一定要把你从音乐中理解到的东西告诉孩子。孩子和成人的经验不一样,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肯定会有很大的不同。音乐对孩子的影响是整体的、全方位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言说的。对于宝宝而言,唱词是一种刺激,哼出的旋律、节奏是一种刺激,音乐里面既包括了爱与想象,又包括了秩序,虽然孩子不一定能清楚地表达,但他在听,在感受。父母实际上是用音乐在和宝宝进行交流,你向他传达的是一种交流的方式。这种交流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互相关怀的教育。3岁前有没有必要进行专业的音乐教育?

这很复杂,不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孩子还小,可能更多的时候是父母的选择,而父母的价值倾向会影响选择,所以父母的选择有时是盲目的,有可能完全出于一种功利性的需要,或是对父母自身幼年生活的一种补偿,觉得自己曾经没有机会学习的,现在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这样在和别人的孩子比较起来,才不会觉得有失面子。

除非孩子表现出对音乐的特殊兴趣,同时又有天分,也未尝不可尽早让其接触专门的音乐教育,是所谓“早定性,早成功”。但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家长还是要客观一些,不要代替孩子作选择。除非孩子无所事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然后,家长有必要介入,着手培养他某一方面的兴趣。

可以让3岁以前的孩子学习乐器吗?

前几年,铃木教学法曾经很流行,也因此掀起了一股学习乐器的热潮。其实在我看来,铃木教学法的核心,是为了在学小提琴的过程中,培养儿童一种克服困难的精神,而且孩子在做出选择以前,成人要经常带他去看别的孩子拉琴,使他逐步产生了学的愿望后,还要给他一个考验期,因为一旦做出选择,就是绝对不能更改和放弃的。其实铃木学校具有法西斯性质,是很不人道的。如果孩子真的有天赋,家长可以让宝宝学习玩玩乐器,但要对学习乐器的目的有一个客观的期待,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学出个子丑寅卯,而更多的是一种修养、一种陶冶,在乎的是学习过程中人的交往,人生价值的获得,及如何学习其他人的长处,如何克服自己在认知、情感上的困难。

不进行专门的音乐教育的孩子照样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音乐和生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一个媒介,一个交往的媒介。家长要参与孩子的音乐活动,和孩子共享音乐,使音乐成为家庭生活的背景,成为共享交流的一个资源和话题。非洲人都是天生的音乐家,而他们的音乐教育都是在生活中进行的,音乐就是生活本身。

怎样才能知道孩子对音乐是否有兴趣或天赋呢?

家长可以经常放一些音乐给宝宝听,观察他是否表现出高兴,是否能模仿再现,是否要求成人重复等。这样可以看出孩子对音乐有无兴趣。

至于宝宝是否有音乐方面的天赋,则要经过专家的鉴定。

父母要具备什么样的音乐素养呢?

7.新的开始 篇七

在过去的一年里, 我们与您结伴而行, 在旅途中我们学习, 在旅途中我们成长, 润泽春雨、沐浴秋风, 一步一个脚印, 有力而又坚实。正是您的指点迷津, 让我们开阔眼界;正是您的相扶与共, 让我们迈过春夏秋冬。

这份态度, 这份支持, 这份关爱, 让我们迷恋新的开始, 也让我们翘首与您共度的每一个季节。

8.重新开始的第二段人生 篇八

有人喊着“抓住他!”、“快叫救护车……送医院!”记者们不停咔嚓咔嚓地按下相机快门,混乱声中,映入我眼帘的是刚刚还在大声欢呼等着听演讲的人们被混乱场面吓得惊慌失措的神情。

2006 年5月20 日,这天是我重生的日子。“5·31”地方选举的前十天,我在新村十字路帮首尔市长候选人进行拉票演说时遭到突袭。虽然现在可以如此若无其事地回想当时的情况,但那次事件是我这辈子最接近“死亡”的一次。

被割伤的时候根本来不及去想伤势有多严重,直到上了车后才惊觉从指缝渗出的鲜血汩汩不止,伤口比想象中深很多,甚至连按压伤口的手指都陷进肉中。我和魂飞魄散的随扈们一起抵达医院接受急诊,脸色惨白的刘正福秘书室长进了门,他的脸上满是没能保护好我的愧疚,以及对近日即将到来的选举的担扰,可想而知他当时的心情有多复杂。看到他那焦急的表情我反而过意不去,于是先开口问道:“您吓坏了吧?”没想到他像马上就要落泪似的,双眼微微地颤抖着。

上了手术台,我想起了遭遇枪击而受苦的父母,他们的脸庞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想到父母当初的心情应该也像我现在一样,心不禁揪了起来。虽然我的人生中经历过无数次别人未曾经历过的痛苦,却万万没料到会再次经历这种肉体上的劫难。

当时帮我治疗的医生都说,我能像现在这样自由活动几乎是奇迹。因为事发当时伤口长达十一厘米,深度也很深,不幸中的大幸是刚好避开了颜面神经。幸好被美工刀割下的瞬间刀片有偏斜,要是直线割下去的话,颜面神经绝对会受损,甚至必须过着一辈子都无法合眼或张嘴的生活。加上伤口不偏不倚,刚好停在再多五毫米就会割到颈动脉的地方,说真的,要是再长那么一点点,我就很有可能在三分钟内立即身亡。

发生在我身上的奇迹还不止于此。当时非常幸运的是事发地点就在医院附近,且刚好那个时间点手术室也有空位,再加上这一领域的韩国权威医师卓官哲博士也及时赶回医院亲自指导手术,只能说一切都非常凑巧。

面对生死关头的那天,距离现在不知不觉也有一年的时间了。经历过那件突袭事件之后,我开始认为接下来的人生是上天赐给我的人生,既然他没有将我的生命夺走,想必一定还有我未完成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也就看淡了人世间的得失。

这样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在2006 年5月落下了第一幕。在那次捡回一命之后,我动起想要整理过去人生的念头,站在新人生的出发点上,将过去的回忆通过文字留存下来。

从那时起,一个个亲笔记录下来的故事,如今已累积成一本书的分量。其间在我身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地方选举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也交出了由我带领了两年三个月的大国家党党代表职位,现在则朝着另一个新的目标努力迈进。

在经历过这么多变化之后,自始至终从未变过的只有当初决定从政时,决定未来人生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国民的决心,以及未来只专注于国民与国家的初衷。

带着这个初衷以及不变的约定,我终于完成本书。这本书是我的过去也是现在,更是我对未来不变的承诺。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作者:(韩国)朴槿惠

译者:蓝青荣,宇秀美,邱敏瑶,尹嘉玄

《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为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唯一亲笔自传;书中特别收录朴槿惠当选总统后写给中国读者的亲笔信。全书自朴槿惠的少女时代始,描述了总统府青瓦台中的“第一家庭”如何过着寻常的生活。母亲遇刺后,朴槿惠担当起“第一夫人”的角色,其间得以了解政治的基本议题和国家的基本状况。父亲也遭暗杀后,她与弟妹黯然离开青瓦台。面对种种不堪现实与外界批判,她对人性和权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决心远离政治。1997年韩国陷入经济萧条,朴槿惠眼见民生多艰、国家危殆,毅然重返政坛。在这本自传中,朴槿惠以最平实的笔触,娓娓道出她的过往人生,处处可见她对父母的追慕与怀念之情、对韩国人民怀抱的使命感,以及历经大起大落后的省思与坚韧。

论美国的民主THE SUMMING UP

作者:(法国)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译者:曹冬雪

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从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出发,探索美国的民主制度及其根源。当全世界对“民主”这一新奇的观念或制度仍然存在幻想、误解及恐惧时,托克维尔却以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阐述了民主的是非利弊,将美国的社会状况、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等与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欧国家进行对比,探讨了如何以美国为参照,从本国现状出发,建成民主制度。

知识分子的鸦片(新编版) L’OPIUM DES INTELLECTUELS

作者:(法国)雷蒙·德隆译者:吕一民,顾杭

本书是雷蒙·阿隆在冷战初期,针对当时法国特别是法国知识界的情况而作的一本法国人反思法兰西病的著作。在本书中,作者对偏爱走极端的法国知识分子本身进行了剖析和批判,是研究法国现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知识社会学的名著。在许多情况下,深刻的思想往往采取片面的姿态,左派的作品是这样,右派的作品也是如此。所以,即使在时过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阅读阿隆的这部著作,仍会为其间的清醒与尖利惊叹。

让木乃伊跳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变革记MAKING THE MUMMIES DANCE

作者:(美) 托马斯·霍文译者:张建新

世界上没有哪个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样——也从未有人像托马斯·霍文那样对它进行管理,进行变革:从“诱捕”重要的捐赠人,到跨越国界偷运古代珍宝;从与世界上最有势力的古董商达成秘密协议,到与对手周旋;从举办“图坦卡蒙王”等大展,到赢得委拉斯开兹的惊世杰作。在担任馆长的10年间,霍文使大都会博物馆从睡梦中惊醒,将其转变成美国最有活力的文化机构。

请你安静些,好吗?WILL YOU PLEASE BE QUIET, PLEASE

作者:(美)雷蒙德·卡佛译者:小二

梭罗曾说过:“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在这本《请你安静些,好吗?》所收录的22则短篇小说里,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人生片段。它写的是我们身边毫不起眼却终日陷在生活琐事、人际关系难题里的小人物,对他们生活的现状,情绪和处境有着细微而深刻的描写与刻画。

9.人生的开始 篇九

摩西奶奶,美国家喻户晓的老奶奶,风靡全球的风俗画画家,典型的大器晚成代表。76岁开始画画,80岁在纽约举办个展,90岁,作品畅销欧美,100岁,她启蒙了后来成为世界一流文学大师的日本青年渡边淳一。

在20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她共创作了1600余幅作品,在全世界各地举办画展数十次,作品被介绍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丹麦、意大利、中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给无数年轻人带来最纯净的心灵启迪,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一致欢迎。101岁去世,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讣告词,称其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

10.精彩人生从CBD开始 篇十

多少黑暗的夜晚,等待黎明和曙光,历尽生活的沧桑,期盼甘露和阳光,你我不同的人生,出现同样的感动,插上梦想的翅膀,飞在雨后的天空。在企业中,员工都渴望成为有用的人。对于如何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员工这个问题,大多数员工都在苦心琢磨。CBD集团历来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努力为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7月2日,CBD组织部分员工学习了中智信达系列培训课程。总厂生产部除了正在当班的员工全部参加了本次培训。

良好的心态

培训课上,艾莫老师说:“在世界上根本没有秘诀,当你决定做一个最有用的人才的时候,那就是你成功最大的秘诀!”要成为德才兼备的员工,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要把CBD当做第二个家来精心经营。CBD既然留下你,就证明你有能力胜任工作。CBD公司给CBD员工提供自身发展的平台,员工自身价值要和CBD价值观保持一致,和CBD理念、愿景相协调。对工作要有最高的热情,每天要有积极的态度面对伟大的人生,良好的心态是高效工作的基石。CBD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蓬勃发展不仅仅只是其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CBD人的态度:做精品家居,创百年CBD。正是CBD人正确的态度,才铸就了CBD今日的辉煌!

坚持每一件事

做最有用的员工就要坚持做好每一件事。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从小事做起。要想成为最有用的好员工那就要:相信这件事;相信别人;相信自己;相信系统的方法;因为方法总比问题多,摸索是最笨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学习。放下你此时此刻背的最为重要的东西,选择去相信,学会去坚持,系统的提升自己的价值。相信是这样一种力量,当别人相信的时候你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坚持是这样一种力量,当别人选择放弃的时候你一直在坚持。这就是你对你自己价值的提升,然而这个普遍到几乎人尽皆知的道理去真正实践它的人却很少,总是有人在接近成功时就选择了放弃。CBD人要的就是坚持,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这就是成功的大事。

成功要注重团队合作

一群由狮子率领的绵羊队伍能够打败一群由绵羊率领的狮子队伍,事实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在今天这个时代,孤军奋战的时代已经结束,最重要的是团队合作。CBD注重团队合作,不管是生产团队内部还是营销团队内部以及团队之间都积极配合。比如经销商加盟CBD,CBD总部提供一切,还定期举行销售培训给经销商提供经营模式和方法。因此,众多的经销商才信得过CBD,选择CBD,加盟CBD,才有了CBD今日的辉煌和明天的希望!

11.人生的开始 篇十一

至今,提起伊能静来,许多人印象最深的还是2009年的“牵手门”事件。这场最终导致伊能静与庾澄庆9年婚姻、23年感情决裂的事件,直到现在依然是一道固定习题。只要当事人,尤其是伊能静出现在公众的视线,这个问题就会被反复提及、作答。这是一道考验问答双方的习题,它验证着提问者的目的,也记录着回答者的诚意和心路历程。时隔一年多,当再次碰触到这个话题时,盘着双腿窝在沙发椅中的伊能静终于可以平静作答:“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觉得我有罪,还有我学会了恨人。”“我亲眼看到了背叛。并且为此付出了太大的代价。我的确伤害了别人,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对此我不可能不内疚。而且三十多年来,我第一次知道了‘恨’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当心中的恨大过于爱时,我在想我的情绪、我的生活怎么会被一个人操纵至此?!”

再次提及那时的感触,已经从那段痛苦中抽离出来的伊能静,语调显得云淡风轻。她用“更换了全新的人生剧本”来为此作结,“那些伤痛都已经成了记忆,你把过去都当成电影,那些伤害过你的男人,那些埋怨过你的家人……一幅幅,一幕幕,都放映过去了,就都关掉,然后走出电影院,你带着爱和信念,你往下活。”

而今,努力“往下活”的伊能静,带着她的一系列新作品,轻松坦然地回归到公众的视线里。

面朝大海全新出发

一遍一遍听着歌,一遍一遍心也干净了。我本来最爱自己善良,但我几乎要忘记了……离开后记得我们说过要好好的,我们都要好好的。

——伊能静最新歌曲《春暖花开》

在沉寂了一年多后,伊能静选择素面朝天亮相于自己的最新歌曲《春暖花开》的MV,MV中的她身着一件纯白棉质衬衫,一边哼唱着“离开后记得我们说过要好好的”,一边一路变换着各种交通工具奔向大海。在借由大巴、的士、火车,甚至农用车全力奔赴目的地的过程中,她将束缚住自己的衣服一件一件地抛向身后,随着音乐越来越欢快奔放,人也越来越放松快乐,直到最后她完全融进大海的包容与宽阔之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歌的整体意境由海子的那首著名诗篇幻化而来,而借助于自己填词的思素过程,伊能静更希望能给渐渐走出心灵困局的自己打气, “这是首疗愈系的歌曲,会带给你正面的力量。或许你失恋了,或许你不再相信了,又或许你正面临选择。不管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你都会从这首歌中找到力量,勇敢向前。”“‘离开后我们都要好好的’,原来当我们的心静了,哪怕一生中最不能祝福的人。也是可以原谅和祝福的。”

再度回归的伊能静,除了才女、影视歌三栖明星的身份,还多了一个全新的头衔——“疗愈系”女作家。 “人真正的痛苦在于找不到自己,我所有以前累积出来的东西,比如说善感的、多愁的、家庭不幸福的、渴望爱的,这只是我给自己的外在形式。我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人是可以改变的。”伊能静口中的这本书,就是即将在国内上市出版的新书《灵魂的自由》。她将这本书看成是自己历经伤痛之后,涅磐重生的过程。“毛毛虫变成蝴蝶之前,必须要作茧自缚一次,茧里面非常黑暗,而且不能动。这本书其实就是做茧的过程。”《灵魂的自由》中满是伊能静写下的伤痛、疑惑和压抑的文字,一篇篇都是她的喃喃自语与自殇。文章内容如此的沉痛和真实,以至于在出版之前,伊能静都没有勇气把它们公诸于世,毕竟,自己疗伤是一回事,出版后让公众看到是另一回事。她选择用自己多年来拍摄的黑白照片,与所写下的四十多篇谈论原生家庭、父亲、孩子、工作、爱情和婚姻等充满疗愈力量的文字互为映衬,从而宣誓了伊能静转型成为“疗愈系”女作家的第一部作品。

“我现在也该成熟了。以前在我的心底一直住着一个小女孩,她敏感而又缺乏爱的安全感,总是极力索取别人的爱才肯长大。现在,她不会再这么任性了,她已经与我真正合一了。”成长是生命永恒的主题,只是,作为公众人物,伊能静的成长比普通遭遇婚变的女人来得更加纠结和惨烈。

你可以决定生命的悲喜

“我伊能静就是被害的,我所有名声都失去了,已经没有男人在我身边了,我现在还要出来辛苦工作。”你如果要编一个这样的剧本,你就得去演一个这样的角色,继续停留在痛苦的深渊里。可如果换一个想法:“那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我依然好好活着,没有少呼吸一份新鲜空气,没有少感受一份快乐。我的孩子那么澄彻,我那么爱他,这世界依然在运转。”你就跳脱了之前的那个剧本,为自己开辟了一片更宽阔的天地。——伊能静

“其实人最不费体力的事情就是痛苦,如何从痛苦中抽离出来才是最费力的事情。”再度回想这一年多来的心路历程,伊能静开玩笑地感慨:“那真是把几辈子的罪都受了。”事实上,也只是直到近期,她才能够控制住自己不被愤怒情绪所干扰。

最初事件发生时,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讨伐、咒骂和外界的种种不理解,伊能静曾经连续3个多月没有接任何工作,每天都在看心理医生。愤怒、嫉恨、背叛、不解、委屈……种种思绪逼迫得伊能静身与心都开始疼痛,“没有他我就会死的,他怎么能如此对我!”为了逃离,她选择了远赴广东中山拍摄电影《古镇情缘》。片中,伊能静饰演一位植物学家。规律的作息以及与绿色植物的充分接触,使得她紧绷了3个多月的神经能够彻底安静下来,她看遍了《与神对话》、《当下的力量》等疗愈系书籍,为自己寻找着答案。

随后接拍的电影《明天是否来临》,似乎给了她解答谜题的钥匙。在这部小成本影片中,伊能静一改往日的青春靓丽,扮演一位身患红斑狼疮的病人。现实生活中,这个角色的原型正是导演的二姐。一向爱美的她在片中要增肥、扮丑,为了贴近角色,她每晚都要吃宵夜,在很短的时间内增肥5公斤,表演的时候还要在嘴里塞棉花。当一切外在的装饰消失,当亲身接触了角色的人物原型,伊能静的内心世界仿佛射进了阳光。“明天可能永远不会再来,但是病人很乐观。他们用随时会消失的生命来体现生命最大的价值。他们断手断脚,却能游泳、跑步,用身体的不自由来展现比我这个完整的人更大的自由。”这给了她反观内心的机会,她开始体会到了珍惜。

“原来一直以来我最不爱的人是我自己。”“我一遍又一遍地放任自己在怨恨与伤害的漩涡中深陷下去,难道我以后二十多年的人生

都要在这种痛苦中度过吗?…我已经经历了那个过程,只是心里留下来的疼痛感觉一直不曾消失,我明明比它更强大,为什么要一直活在过去里?”“在那个瞬间,你就可以决定是不是再按照这个剧本演下去。”最终,伊能静选择了停止,重启。“电影《波斯王子》里有句台词,大致是一个好人会照顾别人的情绪去行事,而一个伟人则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出行动。我也许成不了伟人,可是我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选择。”她奋力挣脱了外界想要强加给她的“怨妇”或“背叛者”的形象,寻找到心的方向,坚定而执着地昂首向前。

现在的伊能静已经可以完全地跳脱出那个痛苦的情绪,来冷静地分析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我早期的生活很混乱,父母离婚,然后我又在不停地换学校,光幼儿园就换了3个。从童年到少年,我从来没有一个良师益友来与我分享感受,见证我的喜怒哀乐。”“到16岁进入娱乐圈后,我既是我又不是我,因为我是一件商品,需要被包装、被挑选和被评价。而且我在这个圈子碰到的每一份感情都是不健康的,他们没有一个人敢勇敢地牵着我的手走在大街上,告诉全世界说她就是我的女朋友。”“所以从小到大,我一直渴望爱与被爱,我累积了太多的爱想要给予,于是就会写下这样一个剧本来自编自导自演这场戏,我要展现自己爱的付出与伟大,因为只有对方做不到时,才能反衬出我的勇敢与爱的彻底……”倾听着伊能静像是在分析一个案例般分析着自己的过去,你会更加清晰地感受到2009年的那一切,对于重生后的伊能静而言已成前尘往事。全新的伊能静可以随便搭配着T恤和凉拖就出现在摄影棚里,因为外在的形式终将过去,而她的灵魂已经回归了自由。

小王子哈利是我最大的牵挂

在离婚事件闹得最凶的时候,哈利问过一件事 “我是属于谁的呢?”我对他说:“你不属于任何人,我们只不过是你人生中的一个寄宿者。我只能够照顾你到18岁,但不能够替你过属于你的生活,将来你失恋也好,有成就也好……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属于你自己的。”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婚变中,最无辜的就是小王子哈利。尽管缘尽于此,伊能静和庾澄庆作为父母不愿意对彼此“恶言相加”,他们要保护哈利,让他少受伤害。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伊能静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还是会被断章取义地误解,甚至有媒体报道说,伊能静很后悔开始这段婚姻。“我曾经选择离开台湾,沉默了一年多,媒体难道真的希望赶尽杀绝?还是大打出手?挑拨一对不愿伤害彼此的人,很快乐吗?扭曲了别人很有成就感吗?”媒体和网友对伊能静口出恶语,她都能忍,不过一旦伤及孩子,她就会奋力还击,这是每一个母亲的天性。

这种天性在本次的拍摄采访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何种采访问题,伊能静最后都能绕到与哈利的相处和教育上去。这是每一个做了母亲的人都会自然流露出的习惯,她会专门翻看手机来与你一起分享孩子成长的点滴,她也会因为想与儿子通电话的时间再长一些,而在拍摄安排已经开始时,猫在保姆车里十多分钟不出来,对于伊能静而言,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照顾儿子哈利。

所以,她的工作行程安排不能太满,每个周末她都要飞回台湾去陪伴哈利。在伊能静的眼中,小王子哈利是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小孩,他可以遵照内心的想法长大,而不需要像父母一样,切割自己去折射周围的光芒;不需要像父母一样,活在长辈的期望里,而迷失了自己。“水晶小孩是这个世界的希望,他们是来澄清这个地球的。”在对哈利的教育上,伊能静更注重感受孩子的灵性,“一直以来,我们总习惯拿自己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小孩,总是告诫他们‘你再这样将来就会怎样怎样’,拜托,你怎么能拿你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来管住一个未来具有无限可能的人呢?而且你借由过去的经验来形成的观点就一定是对的吗?你一直在告诉他将来会如何如何,可是你有没有真真正正地感受过他的现在?”

对于伊能静而言,只要仔细聆听孩子当下的感受,就会发现所有孩童都是成人的老师。哈利的乖巧聪慧常常让伊能静感到惊喜,她曾问过哈利:“有时候你跟蚂咪在一起,有时候你跟爸爸在一起,你会不会不开心?”哈利的回答让她吃惊:“不会,我觉得很幸福。”当问他为什么这样想的时候,他说: “因为我决定我的幸福啊,我的幸福不是你看到的那个样子。”

12.家庭网络的争夺悄然开始 篇十二

优化有线电视宽带

人们对高清、超高清电视的需求永无止境, 2 K/4K甚至8K也是本次展会的热点之一;另外,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于利用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收看电视或者视频, 而这无疑都极大地增加了接入网络、家庭网络的带宽压力。

博通宽带和无线连接部门市场营销高级副总裁Rich Nelson告诉记者, 博通早就看到了这个压力。他解释说, 博通最有名的产品其实是通信类的, 可以给电信、广电提供宽带业务。DOCSIS3.0也在向3.1更新换代, 因此, 博通在同样一根线缆上, 可以通过技术将其宽带效率大大提升。无论在同轴电缆上, 还是在光纤上, 博通都有一系列的技术, 帮它们做同样的宽带效率提升。为什么广电运营商要做宽带技术升级, 而不是通过设备投资和技术投资来提升带宽呢?原因很简单, 因为视频需求流量在极速上升, 所以广电网只能通过技术升级, 提高到家庭的接入网使用效率与吞吐量。接入网面临着带宽压力, 家庭网络也是如此。随着广电运营商提供4K、8K或者多屏服务之后, 家庭网络的带宽需求迅速膨胀, 因此, 家庭网络中的代表技术Wi-Fi, Mo CA都在升级。博通本次也展示了5G Wi-Fi, Mo CA等相关技术产品, 都是在帮助运营商解决问题, 满足家庭用户的带宽需求。另外, 面对4K/8K带来的带宽压力, HVC技术可以帮助用户节省50%。Rich Nelson认为, 从技术上来讲, 无论是广电的同轴线, 还是电信的光纤, 在传输业务时, 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Mo CA技术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就是针对家庭网络的, 目前正在从Mo CA1.0向Mo CA2.0演进, 博通本次也展出了Mo CA2.0的相关产品。

R ich Nelson说, 家庭智能网关产品其实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接入网中DOCSIS3.0;二是视频服务, 传统的视频服务, 再加上OTT的内容传播;三是家庭网络, 目前大都选择用Mo CA+Wi-Fi作为室内网。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 家庭网络目前是住户买产品安装, 电信、广电两个行业的运营商都未覆盖, 可以看到这个领域将很快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博通公司宽带与无线连接部门机顶盒产品高级产品线经理楼磊补充说, 有线电视运营商在与电信运营商的竞争中要有信心, 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一是拥有众多且高质量的影视剧视频节目;二是拥有两亿多有线电视用户;三是接入家庭的有线电视同轴电缆通过双向改造之后, 采用DOCSIS3.0和Mo CA2.0等技术对线路升级, 完全可以达到与光纤媲美的传输速率。他告诉记者, 博通目前为中国多住户单元 (MDUs) 的用户推出了优化的有线电视宽带解决方案。这是配有新接入技术的高速同轴电缆完整解决方案, 全新的BCM63500和BCM63333器件集成了国家广电总局 (SAR FT) 所颁布的中国Home Plug AV 1.0 (C-H PAV 1.0) 标准, C-H PAV1.0技术为运营商提供基于I P的高性价比传输, 为运营商提供经济的有线电视宽带业务解决方案。全新的芯片组能够帮助中国有线电视运营商将宽带业务拓展到中国主要沿海城市之外的家庭用户, 尤其是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公寓大楼内的用户。集成的C-HPAV 1.0标准与博通现有C-DOCSIS技术相得益彰, 能够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带宽需求以及用户密度需求。博通全新的C-HPAV 1.0解决方案为我们的客户所提供的接入技术, 能够充分帮助其利用大规模安装的同轴电缆优势, 为该地区的多住户单元 (MDU) 市场提供支持。博通BCM63500主芯片包含TDMA媒体访问控制 (MAC) 与物理层 (PHY) 功能, 并置于多住户单元 (MDU) 大楼底层或外部的光纤终端接点。BCM63500能够支持用户家中多达64台BCM63333 C-HPAV 1.0客户端调制解调器。

深耕机顶盒市场

随着中国数字电视时代的到来, 机顶盒 (STB) 已经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电子产品中的新成员。机顶盒也是博通一直非常重视的领域之一。CCBN2015展会期间, 博通宣布为不断发展的中国有线电视市场推出新款高性价比、尺寸小巧的DOCSIS 3.0机顶盒。该款新产品能够为中国有线电视用户提供更多的先进功能, 包括Over-the-top (OTT) 视频内容、宽带数据服务, 以及有线和无线家庭网络等。

楼磊介绍说, 博通公司的新款有线电视机顶盒设计结合了DOCSIS 3.0的功能, 为高清 (HD) 内容提供AVS+解码支持, 并可兼容TVOS。这些新功能能够满足中国C-DOCSIS网络中的新用户应用与有线业务中日益增长的带宽传输需求, 并帮助运营商为家庭用户提供易于安装的设备。

R i c h N e l s o n表示, 博通这一尺寸小巧的有线电视机顶盒设计能够降低系统成本和系统复杂性, 从而降低中国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开发成本和部署成本, 并为家庭用户提供增值业务。通过集成D O C SI S 3.0, 我们的全新器件能够助力实现基于I P的高级家庭联网, 让消费者通过家中的多种设备获得更优质的语音、数据与视频服务, 并同时提升安全性能。该款STB平台将博通BCM7250机顶盒系统级芯片 (STB So C) 、移动高清链接 (MHL, Mobile Hig h-Def i n ition Li n k) 2.0及DOCSIS 3.0有线电视调制协调器系统级芯片 (So C) BCM3383完美地结合于一体。

与此同时, 博通还为中国免费 (FTA) 卫星市场推出新款高清机顶盒系统级芯片 (HD STB So C) 。楼磊说, 随着中国高清节目推广势头的迅猛增长, 博通BCM7228芯片通过集成广播电视先进视频编解码 (AVS+) 解压技术, 能够支持卫星电视运营商推广更先进的业务、提高高清卫星广播传输能力。博通BCM7228系统级芯片 (So C) 符合中国国家广电总局 (SARFT) 的压缩标准。此外, 该芯片还提供了先进的条件访问 (CA) 和数字版权管理 (DRM) 安全性能, 以保护内容提供商的权益。

为了打造身临其境的全新电视观看体验, 市场对于超高清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行业领先的博通HEVC芯片组能够满足运营商和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s) 对视频压缩和更高吞吐量的需求, 帮助其快速推出超高清的用户端硬件和内容, 从而为用户提供无缝的高质量业务。浪潮集团是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的主要系统集成商, 浪潮为其全新的4kp60有线电视机顶盒 (STB) 选用了博通超高清系统级芯片 (So C) 和Wi-Fi系统级芯片 (So C) 。楼磊表示, 凭借博通最新的压缩和解码技术, 浪潮集团的超高清机顶盒能够为用户提供生动的每秒60帧 (fps) 10bit色彩视频, 其画面的分辨率为普通高清显示器的四倍。

13.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读后感 篇十三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读后感

(一)这本书是大器晚成代表摩西奶奶的一部人生哲学随笔。这是一本励志之作。不是功利地追逐梦幻泡影,只安静地做自己,活出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美国101岁老奶奶画家摩西给世人的启示。

摩西奶奶,本名安娜·玛丽·罗伯森·摩西。她在晚年成为美国最著名和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因此,摩西奶奶常被当作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代表。

安娜·玛丽·罗伯森于1860年9月7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一个叫格林威治的小村庄。她的父亲罗素·金·罗伯森是一个农夫,同时经营着一家亚麻厂。从12岁到27岁,安娜·玛丽在附近农场的富裕家庭做女佣,直到她遇到了雇农托马斯·萨蒙·摩西,并与其结婚。

1932年,摩西去照顾患结核病的女儿安娜时,安娜给她看了一幅刺绣画,并让她制作一幅一模一样的。从此,摩西开始刺绣。后来,摩西抱怨关节炎使她很难拿稳针,她的妹妹建议她用绘画替代。不久,摩西就画出了很多她生活中根本用不完的画,绘画成了她的嗜好。

80岁,在纽约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引起轰动,风靡美国。

90岁,她的作品开始在美国及欧洲畅销。

100岁时,她启蒙了日本青年渡边淳一,后者因她的鼓舞,放弃不喜欢的医学,该从事文学创作,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101岁,摩西奶奶去世,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讣告词,称其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

我想这本书给与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人到底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并没有谁明确规定。如果我们想做,就从现在开始。

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恰当的时候。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

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方面具有自己的才能生长点,蒲松龄屡试不第,写作《聊斋志异》却身手不凡;柯南道尔行医无所作为,创作《福尔摩斯》却让世界上最高级的侦探叹为观止;陈景润笨嘴拙舌,却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问题是一个人找准自己的才能生长点决非易事。美国艺术家摩西奶奶至暮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才,75岁以后开始作画,80岁举行首次女画家个人画展。美国学者称这种现象为“摩西奶奶效应”。他们还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去唤醒自己的潜在能力,它就会转化或自行泯灭,这就是所谓“短路理论”。摩西奶奶效应昭示人们认识自己,选择自己,正像格拉宁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干什么,那么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正确地认识自己,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千万别让才能“短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生活之路,也是成功之路。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读后感

(二)刘洋

买这本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书时,以为这是一本摩西奶奶的传记。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关于摩西奶奶,这本书介绍的她的事迹并不多,更多的是关于摩西奶奶的>故事带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摩西奶奶心目中,画画实在没什么高深莫测的地方。她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回忆来作画。这本书中展示了她很多出名的画作,每一幅画都能给你带来一份平和与纯真、静谧与和谐。只看那些色彩柔和的画,你甚至想不到这是一个高龄的农妇画的,你很少能看到那种所谓的与命运抗争的东西。

因为喜欢画画,所以画画。千金难买我乐意!她的画就没有那么功利;她没有上过专业课,所以她的画就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是最原始的本心的体现。所以,她即使在成功以后,也并没有觉得画画多么了不起。

摩西奶 奶说“ 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想想,我们比起当时的摩西奶奶是多么的年轻呀,所以,做你喜欢的事情就对了。让生活慢下来,细细体味生活中的浪漫和美好,把心中的爱和>温暖传递给他人,你会发现,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凡的事原来是那么生动!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读后感

(三)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摩西奶奶从80岁开始学习绘画,她的亲身经验告诉我们,“其实,绘画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保持充实。”

我非常欣赏和敬佩摩西奶奶,欣赏的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卑不亢,宠辱不惊;敬佩的是她对待生活的坚持,始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生命每一刻的>幸福。

很多时候,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情,都会有所顾虑,担心来不及,其实绝大部分可能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的心态。有时我们渴望三个月内实现梦想,会因时间紧迫而产生焦虑、紧张,变得手足无措;有时昂贵的参与费用又让我们望而却步;更多的时候我们被很多“重要的事”缠身,“求学、择业、结婚、生子、孝敬父母”等等,因此,我们总给自己找借口拖延你一直想做的那件事。

14.人生从四十岁开始 篇十四

四十岁在不经意间就到了。四十岁,不再如十几岁,有着许多天真;不再如二十几岁,有着许多幻想;不再如三十几岁,有着许多不平。四十岁,开始了生命的第一次彻悟,凡事想得更开,更为豁达,更为超脱,更为宽容,更为成熟。虽然未必会有光宗耀祖的功名与地位,但岁月的磨砺总是使人有了一份获得,有了一份坦然,不会再随波逐流。既使面对失败和挫折,也更平添了几分底气和平静。人们常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与其说是一种信念,毋宁说是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靠悟性,更靠时光的磨砺。古人云,四十不惑,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四十岁,人生有了这样的资本:可以在生命的历程中,享受从磨难的树荫中透出的和蔼的阳光,可以在喧嚣中独享一份宁静。“人生到处何所以,应似飞鸿踏雪泥。”四十岁,已经过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阶段,但还不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因此,四十岁,多了一份自信,少了一份虚幻;多了一份自尊,少了一份虚荣;多了一份追求,少了一份欲望,多了一份坚定,少了一份张狂,多了一份对亲情的眷恋,少了一份对浪漫的盲从。四十岁是这样一个年龄:可以坚定的去做,也可以无悔地说“不”。从此,世界展开了又一张可以任你描绘的洁白的纸。

四十岁,是生命的一次升华,一次涅槃。

有一位文友说过一句话:人生从四十岁开始。

15.新的班级,从“新”开始 篇十五

一备好第一节课

在跟学生第一次见面之前, 我都会备一节不同寻常的课:初次见我的学生, 我要说什么, 做什么。我会像备一节语文课一样, 在本子上写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虽然这样的课我也备过不止一次, 但每一次都有所不同。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 所以每接一个新班我都会用心地准备。

二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永远不可能有第二次机会。在社会心理学中, 也同样强调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被称作是首因效应。当第一次步入新教室, 面对一群陌生的孩子时, 首先我会面带亲切的微笑, 然后去整理讲桌和周围的环境, 此时此刻, 有的孩子可能在认真地观察着我的举动, 也有的孩子可能会在小声地议论我, 而我要给他们的最初感觉便是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接着, 我会在讲台的正中间站定认真地把整个班的孩子打量一番, 然后我便深情地对他们说:“孩子们, 从今天开始, 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老师看到你们每个小脸蛋儿都是那么美, 那么亲切, 在老师的眼睛里, 你们都是小天使, 都是优秀的好孩子, 你们以前怎样我不知道, 但是从今天开始我相信你们会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在第一节课上, 我还会让孩子们简单地进行自我介绍。每当一个孩子介绍完以后我都会送上一句赞美的话语,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哪些地方是优秀的, 是老师喜欢的, 这也无形地给他们提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要求。

三选好新班干部, 制定新班规

一个朝气蓬勃的班干部队伍, 是班级工作的核心力量, 是班级稳定发展的基础, 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只有建立良好的班干部队伍, 班级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班级才会有凝聚力。所以每次选班干部我都会认真思考, 慎重决定。尤其是接触一个新的班级, 这个班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崭新的, 所以我会尽快去了解, 并尽快选出班干部。在选班干部时:首先, 在第一节课学生作自我介绍时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 这一点很关键, 这也是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在这节课上我会根据第一印象初选一批班干部, 这批班干部有一个“试用期”, “试用期”为三天或一周的时间, “试用期”内表现良好的孩子被录用并重点培养。其次, 我会在课下认真观察孩子们的课间活动情况, 一些爱与同学交往、举止大方并善于跟老师交流的孩子一般也会很快引起我的注意。另外, 我还会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那些有意当班干部的学生进行竞选。综合这几方面, 我会对适合的孩子认真分析, 最后决定班干部的人选。班主任必须在一周内尽快确定班干部, 使整个班拧成一股绳。当然, 对确定下来的班干部班主任要精心培养并观察他们的工作能力, 同时也要不断从班级里去发现“人才”作为后备力量。

确定好班干部后, 就要确立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要本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 切实可行、具体细致的原则去制订, 这就要求班主任提前去考虑、整理。制度一旦确立, 要张贴在教室并在平时严格按照制度去进行班级管理。

四和学生一起扮“新家”

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几乎和在家的时间一样多, 所以, 教室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氛围, 就像布置自己的家一样去布置教室, 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教室的门上有我们班级个性的“班名”和“班徽”, 在班牌的下方还有“欢迎您”三个字。教室门口的瓷砖上贴有一簇盛开的向日葵花, 对面的讲桌上和窗台上摆放着整整齐齐的花。教室里除了前黑板上方的国旗和校训, 后黑板上方和侧墙上的标语外, 在前黑板的左侧分别是班级口号、课程表和关于保持环境整洁的一条标语, 前黑板的右侧是班级公约, 在班级公约的上方有一句话:“今天你收获了吗?”在后黑板的左侧, 有一个主题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版块, 里边有我们班每个孩子的照片和优点介绍, 昭示着这是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在这个版块的下方摆放着一个小书架, 这个读书角命名为“读书吧”。在后黑板的右侧, 是一个主题为“我努力、我进取、我最棒”的版块, 在里面有十个小版块, 分别是“才艺之星”“进步之星”等。这个版块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动力, 还使学生树立起了自信心。在教室的南侧墙上, 有一个主题为“感恩的心”的小版块, 通过这个版块, 我们可以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学会感恩。在一进门处的教室南侧墙上有一大张“班级名片”, 在这张“班级名片”上有我们的班名、班级成员、班主任姓名、电话、班级口号、班训、班歌、班主任寄语。“班级名片”的下方, 分别挂着“好人好事记录本”、“中队活动记录本”和“晨检记录本”。这就是我和孩子们装扮的“新家”, 一个环境优雅、学习氛围浓厚的“新家”, 相信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一定会感到身心愉快的。

五和学生建立“新”感情

16.人生处处是开始 篇十六

我所追求的生长环境,与外在的应试大气候全无关联。从教三十年,我始终是一名敏感于内心却迟钝于外物的不成熟之徒。一方面,我对外界环境的索求,只停留在三尺讲台风和日丽的层级,并不顾及这讲台的含金量,亦不在意讲台上粘贴的各种分数和排名;另一方面,我又常常为河堤上绽放的第一瓣柳芽而沉醉,为教室中的一张张笑脸而幸福。遗憾的是,我的这份自在与自得,正因为过分自我中心化,在未曾真正走进教育理性的大门之前,便难免在自以为是的感觉中胡搅蛮缠,一次次误入教育的歧路。

起点处,难觅教育

1986年的夏末,我扛着铺盖卷儿走进山乡初中时,大脑中装着的,全是文学,没有教育。

但我以为文学就是教育,于是乎,我的教育日志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式浪漫。我把山乡的孩子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学校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我利用休息时间,给孩子们讲诗歌,教他们写日记,带着他们在河堤上欣赏落日余晖,到山野中寻访故事。我把两个班的孩子忽悠得个个想方设法找杂志给我看。我还为他们表演哑剧、武术,并用诗歌为他们批阅每一篇作文。

然而,有那么一天,我收到了一封莫名其妙的信。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孩,在信中告诫我,因为我的浪漫,搅动了某些小女生的梦。她说,您是教师,要注意教育需要距离。我虽并不真正懂得师生间到底应该有多大的距离,但这封信让我再不敢轻易带着孩子们满世界撒野。

我的同事,多是比我年龄稍长且相同性别者。过于旺盛的青春,在贫瘠的土地上无法宣泄,便转换成了体罚学生的恶习。而山乡中的孩子,从小就在棍棒下长大,对于教师的体罚,似乎也是习以为常,这让我觉得,似乎体罚就是教育。于是乎,遇到不听话且貌似欠揍的倒霉蛋,我也像其他同事一样抬起脚便踹,用暴力扼杀掉一切的叛逆和不守规则。在我的武力镇压下,我的班级,也像其他班级一样,走过了最初的“浪漫”与“混乱”,走向了“安静”和“秩序”。我似乎真的“找到”了和学生“应有”的距离。

在我的第一届学生毕业若干年后,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去学校,一辆拖拉机经过我身边时,突然停下。开车的小伙子下了车,热情地招呼我,毕恭毕敬地给我鞠躬,坚决要求用他的拖拉机把我送到学校。他担心我叫不出他的名字,很惭愧地自报家门,说自己就是当初总是惹老师生气的某某某。他说读书时不懂事,给老师添了很多麻烦。听到他的名字,我满脸尴尬,眼前这个帅气的拖拉机手,正是当年承受我的拳脚最多的那个孩子呀。我有什么资格,承受他的这份热情和敬意?!

成长中,一语点醒

当我凭着优质课竞赛的不菲战绩走进全县最好的学校时,我已在自己的教育荒野上折腾了十年。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只换来了几张赛课获奖证书,至于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性,依旧不过是戈壁滩中的野草,零星存在,但羸弱,缺少神韵。

幸运的是,我有了一次远赴河南观摩的机会,得以听到了一句因之受益终身的话语。那位年轻女老师说:“一名教师如果工作以后不读书不思考,那么,工作十年后,执教哪个年级,便只有哪个年级的水平。”这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令我突然间发现自身的渺小和无知。整整十年呀,除了读点儿各类名师的课堂实录,除了模仿从电教馆借阅的名师录像课钻研自己的语文教学,我竟然没有认真阅读过任何一部教育专著,这样又如何能让自己真正走进教育的理想天地?

知耻而后勇。我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专业阅读,但依旧极端功利,不是为教育情怀,而是为所谓的教学管理。那段时间,我迷上了魏书生,跟他学习语文教学,跟他学习班级管理,跟他学习各种各样的课内外活动和主题班会。

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次主题班会:点亮手中的蜡烛。我提前一周,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找出自身的三个闪光点,在班会课上进行自我表扬。那时,我并不知晓这样的安排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但魏书生老师这样做,我也就这样做。出乎我意料的是,竟然有一个学生,在主题班会课的前三天,向我申请免于发言。他说:“我实在找不出自己有什么优点。”

极端张扬的独生子女中,这样的“低调”,显然不是谦虚。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让这本该用最灿烂的方式绽放自身美丽的少年,如此的自轻自贱?我在安抚了这个学生,并帮助他发现了自身的几个优点后,第一次静下心来,成体系地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教育问题,并第一次拿起笔,写成第一篇班主任工作的教育论文。这篇文章,在学期末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中获得了一等奖。

挫败时,自我救赎

在那所全县最好的学校中,我是由乡村闯来的入侵者。我的全部智慧,似乎都只能作用于语文教学,在人情世故上,就是彻头彻尾的白痴。或许也正因为这样,我从1997年至2000年,连续四年在中级职称评审中败北。1997年,比我资历老的人评上了职称,我很坦然;1998年,与我相同资历,却稍逊于我所拥有的教学业绩的人也评上了职称,我依旧坦然;1999年,比我晚毕业几年,且并没有突出教育教学业绩的人也评上了职称,我开始失衡;2000年,资历更浅、成绩更少的人也评上了职称,我开始绝望。有人告诫我,说我得罪了不该得罪的重要人物。我当然知道我得罪了哪些人,因为,若干位权贵,通过更多的人,总让我将身材高大的学生安排在班级的第三排,我却总是不识时务,坚决认为贫寒人家的子弟也有资格坐在教室的黄金位置。为此,某局长忍无可忍,干脆将孩子从我的班级转入另一个班级,并顺利坐到了第三排。

“我不是为职称而活的!”我这样自我宽慰,“当你被别人嫉恨时,说明你还不够强大。”我用自我麻醉,用研磨一节节精彩的课,来抵抗职称挫败带给我的消极失落。正是在这四年间,我开始在市里的优质课竞赛中斩获佳绩,开始获得省级论文竞赛一等奖,开始在地方教研刊物上发表文章,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同行认知、认同。

nlc202309040840

这一段缺乏亮色的时光,后来成了我抗拒各种打击的精神盾牌,也确立起了我独特的功利心理。最近十多年间,我对一切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取的名与利,均持有一种本能的拒绝。我从不主动争取那些需要他人恩赐才能获得的荣誉,只寄希望于自我的实实在在的奋斗。我珍惜所有的公开课、论文竞赛等机会,把绝大多数闲暇时间交给专业阅读、专业反思、专业写作。我以为,唯有这样的努力,才能抗拒生命的虚无,才能抵消各种倦怠、挫败和绝望。

不惑年,归零重构

我之所以把四十岁视作教育人生的分水岭,实在是因为这一年我才开始真正思考教育。三十九岁那年,我逃离了那所既给我带来辉煌,又给我带来屈辱的县城中学,来到了江苏。其时,我依旧只是一个教育门外汉,只不过凭借一点小聪明,凭借零散阅读中捕获到的一鳞半爪的新鲜教学方式,让我的语文课有了一点惑人的光泽。

四十岁这年,却是我精神蜕变的开始。这年,我闯入了网络论坛,结识了天南海北的诸多杰出教师,结缘了新教育实验。我开始知晓,三尺讲台之外,竟然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教育人生!我发现,前十八年积攒的有关教育的各种解读版本,大多遮蔽着过于厚重的个体化功利色彩,十八年中的一切努力,充其量不过是螺丝壳里的道场,自我娱乐尚可,润泽生命就远远不够。

我开始知晓,学生到学校里来,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更好的成长;我开始明白,每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义无反顾地成就自己。那些学富五车的异地同行,用渊博的学识,不断压榨着我灵魂中的“小”;那些热情似火的教育理想主义者,用高洁的追求,不断修正着我眺望远方的视线。

我走出了往昔的那扇门,走进了一方焕发着明亮光芒的全新时空。这里,有晨诵、午读与暮省,有书香校园、数码社区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里的人们,日写千言,日读万语,在师生共读共写中,谱写当下教育的幸福篇章。这里有着真刀真枪的教研,这里将每一个生命,都看作一个奇迹。

我开始如醉如痴。我以近乎疯狂的态势,一头扎进这片天地。我参与各种案例的讨论,与朋友们脸红脖子粗地争论各样教育问题。我还抱着朝圣的心态,参加线上线下的各种主题活动,最疯癫时,为了一个课案的论战,我用半天加一夜的时间,撰写出一篇一万余字的案例评析论文。

我的世界,开始变得一片鸟语花香了。虽然,我依旧无法逃脱知识重构的痛楚,无法跨越理论积淀匮乏的狭隘,但我却越来越愉悦,因为,我的心中充满了光明。

能够想像吗,从未在省级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的我,第一个豆腐块文字,便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第一篇教学论文,就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就这么一年时间里,我写出了远超前面十八年总和的教育教学文字。我以每天阅读不少于一万字的速度,恶补了数十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维果茨基、布鲁纳、佐藤学、多尔、索绪尔……一大串的名字,连带着更为丰富的思想,开始潜入我的教育意识。

征途上,且行且思

五十而该知天命吗?我做不到,因为,教育中的困惑,似乎越来越多。

最近的这十年,读了多少书?从未统计过,我只知道,每天一万字的阅读,我坚持了下来。

最近这十年,写了多少教育随笔?也未统计过,我只知道,每天至少一千字的定量,我坚持着完成了。

可以用数字量化的是,我的教育教学专著出版了八部:《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追寻语文的“三度”》《中学语文经典文本解读——第三只眼看课文》《重构教师思维——教师应知的28条职业常识》《走过高三》《书香浸润生命》《家长和孩子必知的100种现代学习方法》。此外,我还发表了六七百篇文章,应邀到十多个省份开设过数十场展示课、主题讲座。

但困惑从未因这些成就而退避三舍,反而如野草一般,越是土壤肥美,越是无法遏止地生长。

更要命的是,倦怠总是无孔不入,用“功成名就”的鸦片一点点腐蚀我曾经豪情万丈的教育理想。

我该怎么办?

困惑当然要寻找答案,倦怠也需要以新的兴奋点燃。这时,我想到了呼朋引伴,想到了借助网络的力量,召唤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共同行走。于是,我开始走向公益培训,开始追求生命的相互点亮。

广西、福建、重庆、湖南、河南、安徽……我把休息日交给这些土地,把我的经验和教训,分享给一切愿意寻求专业发展的同行。我把教育的思考,从狭小的书房,搬到移动的飞机、动车上,搬到在夜幕中耕耘的大巴车上,我用身体的劳累,换来精神的欢愉和灵魂的充实。

我不是播火者,而是盗火者。我从参加培训活动的各位同行身上,为我的教育人生盗取养分。我把他们的困惑,当成自己的困惑来思考,从中发现了新的生命意义,发现了新的成长路径。

我的通讯录里,天涯海角的朋友一天天多起来。他们都是我的监督者,时刻监督着我履行自己在他们面前夸下的各种海口。在他们面前,我总喜欢说点大话,把计划中要做的事儿,虚夸成为一种浅近的现实。我知道,这样做很自私。可我更知道,如果不用这样的方式,我就有可能会被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淹没,最终丧失了已然开始枯萎的教育理想。而有了这样的方式,我只能继续向前行走。

梦犹在,痴心不已

生命如无底的沙漏,唯有在梦中,才能永无止境地流淌。

我似乎始终生活在教育的梦幻中,所以,我的教育人生,应该永无止境。

总有人感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却相信,丰满的理想,即使被植入贫瘠的土地,也比干瘪的种子,更容易生长出希望的幼苗。如果我们再能够坚持了耕耘,最终就一定能够收获应有的果实。

也许,有理想的人,就该这么任性吧。

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终于迎来了迟到的特级教师称号,却也放弃了一份年薪30万另加20万奖金的职位;我又一次错过了正高级职称的评审,理由如同我当初中级职称的四年失利,但却收获了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荣誉。我得了一堆的奖状,也失去了一些本该属于我的机会。在这样的得失交替中,365个日日夜夜已然永不回头。

过去属于死神,现在属于自己,未来属于理想。过去的得与失,终将转化为浅浅的顿号,标注着生命的片刻意义。更多的意义,却在于现在和未来。

在2014年度特级教师名单公布时,我对同批次入选的另一位兄长说,我们都需要将五十岁看作一个开始,重新规划我们剩余的十年教育生涯。那位兄长很认同我的想法,他说,我们这一路走来,不断地自我修正,不断地自我归零,不断地重新出发,已经有了无数个开始。现在,有了这新的平台,更应该重新开始,唯有不断上路,才能让我们的每一天,都无限丰盈。

我当然渴望丰盈,为此,我愿努力每一天。但万一年成不好,我只能收获贫瘠,却也不会因此怨天尤人。一位名师说,心怀崇高教育理想的教师,即使跌倒在阴沟中,也会抬起头来,仰望星辰。我愿永远做这样的仰望星辰者,不愿如葛朗台,死守着可怜的家私一遍遍盘点。

这就是我,一名始终怀揣着教育梦想而挣扎于应试狂潮中的一线教师的教育人生。

刘祥

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扬州市学科带头人,扬州市名师工作室指导教师,仪征市“510”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出版《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等教育专著八部,主编《与优秀教师同行》《教师的第九个小时》等著作七部。

上一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注释译文和赏析下一篇:贯彻十七大精神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