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级奥数带答案(共10篇)(共10篇)
1.1年级奥数带答案 篇一
四年级下册数学
奥数精讲1
学员编号:
年
级:四年级
课
时
数: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数学
学科教师:
授课目标
C数的整除
C找规律
C
数字迷
授课难点
整除
教学重点:找规律
——数的整除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数的整除具有如下性质:
性质1
如果甲数能被乙数整除,乙数能被丙数整除,那么甲数一定能被丙数整除。例如,48能被16整除,16能被8整除,那么48一定能被8整除。
性质2
如果两个数都能被一个自然数整除,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与差也一定能被这个自然数整除。例如,21与15都能被3整除,那么21+15及21-15都能被3整除。
性质3
如果一个数能分别被两个互质的自然数整除,那么这个数一定能被这两个互质的自然数的乘积整除。例如,126能被9整除,又能被7整除,且9与7互质,那么126能被9×7=63整除。
利用上面关于整除的性质,我们可以解决许多与整除有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学习数的整除性,我们把学过的和将要学习的一些整除的数字特征列出来:
(1)一个数的个位数字如果是0,2,4,6,8中的一个,那么这个数就能被2整除。
(2)一个数的个位数字如果是0或5,那么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
(3)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4)一个数的末两位数如果能被4(或2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5)一个数的末三位数如果能被8(或12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
(6)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例题1
在下面的数中,哪些能被4整除?哪些能被8整除?哪些能被9整除?
234,789,7756,8865,3728.8064。
解:能被4整除的数有7756,3728,8064;
能被8整除的数有3728,8064;
能被9整除的数有234,8865,8064。
例题2
在四位数56□2中,被盖住的十位数分别等于几时,这个四位数分别能被9,8,4整除?
解:如果56□2能被9整除,那么5+6+□+2=13+□应能被9整除,所以当十位数是5,即四位数是5652时能被9整除;
如果56□2能被8整除,那么6□2应能被8整除,所以当十位数是3或7,即四位数是5632或5672时能被8整除;
如果56□2能被4整除,那么□2应能被4整除,所以当十位数是1,3,5,7,9,即四位数是5612,5632,5652,5672,5692时能被4整除。
例题3
从0,2,5,7四个数字中任选三个,组成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并将这些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解:因为组成的三位数能同时被2,5整除,所以个位数字为0。根据三位数能被3整除的特征,数字和2+7+0与5+7+0都能被3整除,因此所求的这些数为270,570,720,750。
1.6539724能被4,8,9,24,36,72中的哪几个数整除?
2.个位数是5,且能被9整除的三位数共有多少个?
3.一些四位数,百位上的数字都是3,十位上的数字都是6,并且它们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在这样的四位数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各是多少?
——找规律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见过“找规律”这个题目,学习了如何发现图形、数表和数列的变化规律。这一讲重点学习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问题。什么是周期性变化规律呢?比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百花盛开的春季过后就是夏天,赤日炎炎的夏季过后就是秋天,果实累累的秋季过后就是冬天,白雪皑皑的冬季过后又到了春天。年复一年,总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这就是周期性变化规律。再比如,数列0,1,2,0,1,2,0,1,2,0,…是按照0,1,2三个数重复出现的,这也是周期性变化问题。
例题1
节日的夜景真漂亮,街上的彩灯按照5盏红灯、再接4盏蓝灯、再接3盏黄灯,然后又是5盏红灯、4盏蓝灯、3盏黄灯、……这样排下去。问:
(1)第100盏灯是什么颜色?
(2)前150盏彩灯中有多少盏蓝灯?
分析与解:这是一个周期变化问题。彩灯按照5红、4蓝、3黄,每12盏灯一个周期循环出现。
(1)100÷12=8……4,所以第100盏灯是第9个周期的第4盏灯,是红灯。
(2)150÷12=12……6,前150盏灯共有12个周期零6盏灯,12个周期中有蓝灯4×12=48(盏),最后的6盏灯中有1盏蓝灯,所以共有蓝灯48+1=49(盏)
例题2
有一串数,任何相邻的四个数之和都等于25。已知第1个数是3,第6个数是6,第11个数是7。问:这串数中第24个数是几?前77个数的和是多少?
分析与解:因为第1,2,3,4个数的和等于第2,3,4,5个数的和,所以第1个数与第5个数相同。进一步可推知,第1,5,9,13,…个数都相同。
同理,第2,6,10,14,…个数都相同,第3,7,11,15,…个数都相同,第4,8,12,16…个数都相同。
也就是说,这串数是按照每四个数为一个周期循环出现的。所以,第2个数等于第6个数,是6;第3个数等于第11个数,是7。前三个数依次是3,6,7,第四个数是
25-(3+6+7)=9。
这串数按照3,6,7,9的顺序循环出现。第24个数与第4个数相同,是9。由77÷4=9……1知,前77个数是19个周期零1个数,其和为25×19+3=478。
例题3
下面这串数的规律是:从第3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之和的个位数。问:这串数中第88个数是几?
628088640448…
分析与解:这串数看起来没有什么规律,但是如果其中有两个相邻数字与前面的某两个相邻数字相同,那么根据这串数的构成规律,这两个相邻数字后面的数字必然与前面那两个相邻数字后面的数字相同,也就是说将出现周期性变化。我们试着将这串数再多写出几位:
当写出第21,22位(竖线右面的两位)时就会发现,它们与第1,2位数相同,所以这串数按每20个数一个周期循环出现。由88÷20=4……8知,第88个数与第8个数相同,所以第88个数是4。
【练习】
1.有一串很长的珠子,它是按照5颗红珠、3颗白珠、4颗黄珠、2颗绿珠的顺序重复排列的。问:第100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前200颗珠子中有多少颗红珠?
2.将1,2,3,4,…除以3的余数依次排列起来,得到一个数列。求这个数列前100个数的和。
3.有一串数,前两个数是9和7,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是它前面两个数乘积的个位数。这串数中第100个数是几?前100个数之和是多少?
4.有一列数,第一个数是6,以后每一个数都是它前面一个数与7的和的个位数。这列数中第88个数是几?
——数字迷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例题1
把下面算式中缺少的数字补上:
分析与解:一个四位数减去一个三位数,差是一个两位数,也就是说被减数与减数相差不到100。四位数与三位数相差不到100,三位数必然大于900,四位数必然小于1100。由此我们找出解决本题的突破口在百位数上。
(1)填百位与千位。由于被减数是四位数,减数是三位数,差是两位数,所以减数的百位应填9,被减数的千位应填1,百位应填0,且十位相减时必须向百位借1。
(2)填个位。由于被减数个位数字是0,差的个位数字是1,所以减数的个位数字是9。
(3)填十位。由于个位向十位借1,十位又向百位借1,所以被减数十位上的实际数值是18,18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的和,只能是9与9,因此,减数与差的十位数字都是9。
所求算式如右式。
由例1看出,考虑减法算式时,借位是一个重要条件。
例题2
在下列各加法算式中,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求出这两个算式:
分析与解:(1)这是一道四个数连加的算式,其特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同,且个位与百位上的数字相同,即都是汉字“学”。
从个位相同数相加的情况来看,和的个位数字是8,有两种可能情况:2+2+2+2=8与7+7+7+7=28,即“学”=2或7。
如果“学”=2,那么要使三个“数”所代表的数字相加的和的个位数字为8,“数”只能代表数字6。此时,百位上的和为“学”+“学”+1=2+2+1=5≠4。因此“学”≠2。
如果“学”=7,那么要使三个“数”所代表的数字相加再加上个位进位的2,和的个位数字为8,“数”只能代表数字2。百位上两个7相加要向千位进位1,由此可得“我”代表数字3。
满足条件的解如右式。
(2)由千位看出,“努”=4。由千、百、十、个位上都有“努”,5432-4444=988,可将竖式简化为左下式。同理,由左下式看出,“力”=8,988-888=100,可将左下式简化为下中式,从而求出“学”=9,“习”=1。
满足条件的算式如右下式。
例题3
在□内填入适当的数字,使左下式的乘法竖式成立。
分析与解:为清楚起见,我们用A,B,C,D,…表示□内应填入的数字(见右上式)。
由被乘数大于500知,E=1。由于乘数的百位数与被乘数的乘积的末位数是5,故B,C中必有一个是5。若C=5,则有
6□□×5=(600+□□)×5=3000+□□×5,不可能等于□5□5,与题意不符,所以B=5。再由B=5推知G=0或5。若G=5,则F=A=9,此时被乘数为695,无论C为何值,它与695的积不可能等于□5□5,与题意不符,所以G=0,F=A=4。此时已求出被乘数是645,经试验只有645×7满足□5□5,所以C=7;最后由B=5,G=0知D为偶数,经试验知D=2。
右式为所求竖式。
此类乘法竖式题应根据已给出的数字、乘法及加法的进位情况,先填比较容易的未知数,再依次填其余未知数。有时某未知数有几种可能取值,需逐一试验决定取舍。
1.在下面各竖式的□内填入合适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2.右面的加法算式中,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问:“小”代表什么数字?
3.在下列各算式中,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求出下列各式:
2.四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篇二
1、乒乓球练习馆里,有20名乒乓球运动员在练球,第一个女运动员和七个男运动员练过球;第二个女运动员和八个男运动员练过球;第三个女运动员和九个男运动员练过球;这样一直到最后一个女运动员,她和全体男运动员都练习过球。请你算一算,这20个运动员中,男女运动员各多少名?
2、用大豆榨油,第一次用去大豆1264千克,第二次用去大豆1432千克,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出油21千克,两次共出油多少千克?
3.六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篇三
考点: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差倍问题。
专题:和倍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分析:设一把椅子的价格是x元,则一张桌子的价格就是10x元,根据等量关系:“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列出方程即可解答.
解答:解:设一把椅子的价格是x元,则一张桌子的价格就是10x元,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10x﹣x=288,
9x=288,
x=32;
则桌子的价格是:32×10=320(元),
答:一张桌子320元,一把椅子32元.
4.小学四年级奥数试题附答案 篇四
1.某校安排学生宿舍,如果每间5人,则有14人没有床位;如果每间7人,则多4个床位.该校有宿舍_____间,学生_____人.
2.用库存化肥给麦田施肥,如果每公亩施6千克,就缺200千克;如果每公亩施5千克,则剩下300千克,那么有_____公亩麦田,库存化肥_____千克.
3.用一根绳子测量井的深度,如果线绳两折时,多5米,;如果绳子3折时,差4米,绳子长_____米,井深_____米.
4.小玲买5千克苹果,可多余1元8角钱;如果买6千克,还差1元2角.每千克苹果价钱是_____元,小玲带的钱是_____元.
5.某校学生参加劳动,分成若干组,如果10人一组,正好分完,如果12人一组,差10人.参加劳动的有_____人.
6.挖一条水渠,如果每人挖24米,则超过总长120米,如果每人挖30米,则超过总长300米.挖渠共有_____人,渠长_____米.
7.一根绳子,如果剪5段,则差2米;如果剪3段,则余下8米.绳子长_____米.
8.箱子里有若干只袜子,如果每次取7只,则剩下6只,如果每次取9只,则差8只.箱子里_____只袜子.
9.工人铺一条路基,若每天铺260米,铺完全路长就得延长8天;若每天铺300米,铺完全路长仍要延长4天,这条路长_____米.
10.一堆桃子分给一群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分10个桃子,则有两只猴没有分到,如果每只猴子分8个,则刚好分完.有_____个桃子.
解答题:
11.幼儿园有梨数是桃子数的2倍,分给幼儿园小朋友,每人分桃5个,最后余下15个;每人分梨14个,则梨数差30个.问幼儿园有桃、梨多少个?
12.课外活动跳绳比赛,其中2组各借绳4根,其余的组借5根,这样分配最后余下12根;如果每组借6根,这样恰好借完.问有绳多少根?
13.小明用一元买了5支铅笔和8块橡皮,余下的`钱,如果买一支铅笔就不足2分;如果买一块橡皮就多出1分.每支铅笔多少分?每块橡皮多少分?
14.小玲从家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走80米,结果比上课时间提前6分钟到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则要迟到3分钟,小玲的家到学校有多远?
答案:
1.59人.
解:(14+4)÷(7-5)=9(间);
9×5+14=59(人).
2.500公亩;2800千克.
解:(300+200)÷(6-5)=500(公亩);
500×5+300=2800(千克).
3.54米,22米.
解:(5×2+4×3)÷(3-2)=22(米);
(22-4)×3=54(米).
4.16.8元.
解:(1.8+1.2)÷(6-5)=3(元);
3×5+1.8=16.8(元).
5.50人.
解:10÷(12-10)=5(组),5×10=50(人).
6.30人;600米.
解:(300-120)÷(30-24)=30(人);
30×30-300=600(米).
7.23米.
解:(8+2)÷(5-3)×5-2=23(米).
8.55只.
解:(6+8)÷(9-7)×9-8=55(只).
9.7800米.
解:260×8-300×4=880(米);
880÷(300-260)=22(天);
260×(22+8)=7800(米).
10.80个.
解:(10×2)÷(10-8)=10(只),10×8=80(个).
11.90个;180个.
解:因为梨数是桃数2倍,如果每人分梨5×2=10(个),最后余下15×2=30
(个).因为14个比5个的2倍多14-5×2=4(个),分到最后差30个.所以30+30=60
(个)为总差,每次多分4个为分差,幼儿园有60÷4=15(人).
桃数有5×15+15=90(个),梨有90×2=180(个).
12.10组;60根.
解:[12-(5-4)×2]÷(6-5)=10(组);
6×10=60(根).
13.6分.
解:如果小明多2分钱的话,正好可以买6支铅笔和8块橡皮.从总的钱数中减去铅笔比橡皮贵的钱,剩下的钱正好是14块橡皮的价钱,可用除法先求出每块橡皮的价钱,进而求出每支笔的价钱.
铅笔:6+2+1=9(分)
橡皮:[100+2-(2+1)×(5+1)]÷14=6(分).
14.1200米.
5.小学六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篇五
工程问题
1.甲乙两个水管单独开,注满一池水,分别需要20小时,16小时.丙水管单独开,排一池水要10小时,若水池没水,同时打开甲乙两水管,5小时后,再打开排水管丙,问水池注满还是要多少小时? 解:
1/20+1/16=9/80表示甲乙的工作效率 9/80×5=45/80表示5小时后进水量 1-45/80=35/80表示还要的进水量
35/80÷(9/80-1/10)=35表示还要35小时注满 答:5小时后还要35小时就能将水池注满。
2.修一条水渠,单独修,甲队需要20天完成,乙队需要30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作,由于彼此施工有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就要降低,甲队的工作效率是原来的五分之四,乙队工作效率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九。现在计划16天修完这条水渠,且要求两队合作的天数尽可能少,那么两队要合作几天? 解:由题意得,甲的工效为1/20,乙的工效为1/30,甲乙的合作工效为1/20*4/5+1/30*9/10=7/100,可知甲乙合作工效>甲的工效>乙的工效。
又因为,要求“两队合作的天数尽可能少”,所以应该让做的快的甲多做,16天内实在来不及的才应该让甲乙合作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两队合作的天数尽可能少”。设合作时间为x天,则甲独做时间为(16-x)天 1/20*(16-x)+7/100*x=1 x=10 答:甲乙最短合作10天
3.一件工作,甲、乙合做需4小时完成,乙、丙合做需5小时完成。现在先请甲、丙合做2小时后,余下的乙还需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完这件工作要多少小时? 解:
由题意知,1/4表示甲乙合作1小时的工作量,1/5表示乙丙合作1小时的工作量(1/4+1/5)×2=9/10表示甲做了2小时、乙做了4小时、丙做了2小时的工作量。
根据“甲、丙合做2小时后,余下的乙还需做6小时完成”可知甲做2小时、乙做6小时、丙做2小时一共的工作量为1。
所以1-9/10=1/10表示乙做6-4=2小时的工作量。1/10÷2=1/20表示乙的工作效率。
1÷1/20=20小时表示乙单独完成需要20小时。答:乙单独完成需要20小时。
4.一项工程,第一天甲做,第二天乙做,第三天甲做,第四天乙做,这样交替轮流做,那么恰好用整数天完工;如果第一天乙做,第二天甲做,第三天乙做,第四天甲做,这样交替轮流做,那么完工时间要比前一种多半天。已知乙单独做这项工程需17天完成,甲单独做这项工程要多少天完成?
解:由题意可知
1/甲+1/乙+1/甲+1/乙+……+1/甲=1 1/乙+1/甲+1/乙+1/甲+……+1/乙+1/甲×0.5=1(1/甲表示甲的工作效率、1/乙表示乙的工作效率,最后结束必须如上所示,否则第二种做法就不比第一种多0.5天)
1/甲=1/乙+1/甲×0.5(因为前面的工作量都相等)得到1/甲=1/乙×2 又因为1/乙=1/17 所以1/甲=2/17,甲等于17÷2=8.5天
5.师徒俩人加工同样多的零件。当师傅完成了1/2时,徒弟完成了120个。当师傅完成了任务时,徒弟完成了4/5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答案为300个
120÷(4/5÷2)=300个 可以这样想:师傅第一次完成了1/2,第二次也是1/2,两次一共全部完工,那么徒弟第二次后共完成了4/5,可以推算出第一次完成了4/5的一半是2/5,刚好是120个。
6.一批树苗,如果分给男女生栽,平均每人栽6棵;如果单份给女生栽,平均每人栽10棵。单份给男生栽,平均每人栽几棵? 答案是15棵
算式:1÷(1/6-1/10)=15棵
7.一个池上装有3根水管。甲管为进水管,乙管为出水管,20分钟可将满池水放完,丙管也是出水管,30分钟可将满池水放完。现在先打开甲管,当水池水刚溢出时,打开乙,丙两管用了18分钟放完,当打开甲管注满水是,再打开乙管,而不开丙管,多少分钟将水放完? 答案45分钟。
1÷(1/20+1/30)=12 表示乙丙合作将满池水放完需要的分钟数。
1/12*(18-12)=1/12*6=1/2 表示乙丙合作将漫池水放完后,还多放了6分钟的水,也就是甲18分钟进的水。
1/2÷18=1/36 表示甲每分钟进水 最后就是1÷(1/20-1/36)=45分钟。
8.某工程队需要在规定日期内完成,若由甲队去做,恰好如期完成,若乙队去做,要超过规定日期三天完成,若先由甲乙合作二天,再由乙队单独做,恰好如期完成,问规定日期为几天? 答案为6天 解:
由“若乙队去做,要超过规定日期三天完成,若先由甲乙合作二天,再由乙队单独做,恰好如期完成,”可知:
乙做3天的工作量=甲2天的工作量 即:甲乙的工作效率比是3:2 甲、乙分别做全部的的工作时间比是2:3 时间比的差是1份 实际时间的差是3天 所以3÷(3-2)×2=6天,就是甲的时间,也就是规定日期 方程方法:
[1/x+1/(x+2)]×2+1/(x+2)×(x-2)=1 解得x=6
9.两根同样长的蜡烛,点完一根粗蜡烛要2小时,而点完一根细蜡烛要1小时,一天晚上停电,小芳同时点燃了这两根蜡烛看书,若干分钟后来点了,小芳将两支蜡烛同时熄灭,发现粗蜡烛的长是细蜡烛的2倍,问:停电多少分钟? 答案为40分钟。解:设停电了x分钟 根据题意列方程
1-1/120*x=(1-1/60*x)*2 解得x=40
二.鸡兔同笼问题
1.鸡与兔共100只,鸡的腿数比兔的腿数少28条,问鸡与兔各有几只? 解:
4*100=400,400-0=400 假设都是兔子,一共有400只兔子的脚,那么鸡的脚为0只,鸡的脚比兔子的脚少400只。
400-28=372 实际鸡的脚数比兔子的脚数只少28只,相差372只,这是为什么?
4+2=6 这是因为只要将一只兔子换成一只鸡,兔子的总脚数就会减少4只(从400只变为396只),鸡的总脚数就会增加2只(从0只到2只),它们的相差数就会少4+2=6只(也就是原来的相差数是400-0=400,现在的相差数为396-2=394,相差数少了400-394=6)
372÷6=62 表示鸡的只数,也就是说因为假设中的100只兔子中有62只改为了鸡,所以脚的相差数从400改为28,一共改了372只 100-62=38表示兔的只数
三.数字数位问题
1.把1至2005这2005个自然数依次写下来得到一个多位数123456789.....2005,这个多位数除以9余数是多少? 解:
首先研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点:如果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被9整除;如果各个位数字之和不能被9整除,那么得的余数就是这个数除以9得的余数。解题:1+2+3+4+5+6+7+8+9=45;45能被9整除
依次类推:1~1999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可以被9整除
10~19,20~29……90~99这些数中十位上的数字都出现了10次,那么十位上的数字之和就是10+20+30+……+90=450 它有能被9整除
同样的道理,100~900 百位上的数字之和为4500 同样被9整除 也就是说1~999这些连续的自然数的各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可以被9整除;
同样的道理:1000~1999这些连续的自然数中百位、十位、个位 上的数字之和可以被9整除(这里千位上的“1”还没考虑,同时这里我们少***320042005 从1000~1999千位上一共999个“1”的和是999,也能整除; ***320042005的各位数字之和是27,也刚好整除。最后答案为余数为0。
2.A和B是小于100的两个非零的不同自然数。求A+B分之A-B的最小值...解:
(A-B)/(A+B)=(A+B2 * B/(A+B)前面的 1 不会变了,只需求后面的最小值,此时(A-B)/(A+B)最大。对于 B /(A+B)取最小时,(A+B)/B 取最大,问题转化为求(A+B)/B 的最大值。
(A+B)/B = 1 + A/B,最大的可能性是 A/B = 99/1(A+B)/B = 100(A-B)/(A+B)的最大值是: 98 / 100
3.已知A.B.C都是非0自然数,A/2 + B/4 + C/16的近似值市6.4,那么它的准确值是多少? 答案为6.375或6.4375 因为A/2 + B/4 + C/16=8A+4B+C/16≈6.4,所以8A+4B+C≈102.4,由于A、B、C为非0自然数,因此8A+4B+C为一个整数,可能是102,也有可能是103。
当是102时,102/16=6.375 当是103时,103/16=6.4375
4.一个三位数的各位数字 之和是17.其中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1.如果把这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对调,得到一个新的三位数,则新的三位数比原三位数大198,求原数.答案为476 解:设原数个位为a,则十位为a+1,百位为16-2a 根据题意列方程100a+10a+16-2a-100(16-2a)-10a-a=198 解得a=6,则a+1=7 16-2a=4 答:原数为476。
5.一个两位数,在它的前面写上3,所组成的三位数比原两位数的7倍多24,求原来的两位数.答案为24 解:设该两位数为a,则该三位数为300+a 7a+24=300+a a=24 答:该两位数为24。
6.把一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交换后得到一个新数,它与原数相加,和恰好是某自然数的平方,这个和是多少? 答案为121 解:设原两位数为10a+b,则新两位数为10b+a 它们的和就是10a+b+10b+a=11(a+b)因为这个和是一个平方数,可以确定a+b=11 因此这个和就是11×11=121 答:它们的和为121。
7.一个六位数的末位数字是2,如果把2移到首位,原数就是新数的3倍,求原数.答案为85714 解:设原六位数为abcde2,则新六位数为2abcde(字母上无法加横线,请将整个看成一个六位数)再设abcde(五位数)为x,则原六位数就是10x+2,新六位数就是200000+x 根据题意得,(200000+x)×3=10x+2 解得x=85714 所以原数就是857142 答:原数为857142
8.有一个四位数,个位数字与百位数字的和是12,十位数字与千位数字的和是9,如果个位数字与百位数字互换,千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互换,新数就比原数增加2376,求原数.答案为3963 解:设原四位数为abcd,则新数为cdab,且d+b=12,a+c=9 根据“新数就比原数增加2376”可知abcd+2376=cdab,列竖式便于观察 abcd 2376 cdab 根据d+b=12,可知d、b可能是3、9;
4、8;
5、7;
6、6。
再观察竖式中的个位,便可以知道只有当d=3,b=9;或d=8,b=4时成立。先取d=3,b=9代入竖式的百位,可以确定十位上有进位。根据a+c=9,可知a、c可能是1、8;
2、7;
3、6;
4、5。再观察竖式中的十位,便可知只有当c=6,a=3时成立。再代入竖式的千位,成立。得到:abcd=3963 再取d=8,b=4代入竖式的十位,无法找到竖式的十位合适的数,所以不成立。
9.有一个两位数,如果用它去除以个位数字,商为9余数为6,如果用这个两位数除以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之和,则商为5余数为3,求这个两位数.解:设这个两位数为ab 10a+b=9b+6 10a+b=5(a+b)+3 化简得到一样:5a+4b=3 由于a、b均为一位整数 得到a=3或7,b=3或8 原数为33或78均可以
10.如果现在是上午的10点21分,那么在经过28799...99(一共有20个9)分钟之后的时间将是几点几分? 答案是10:20 解:
(28799……9(20个9)+1)/60/24整除,表示正好过了整数天,时间仍然还是10:21,因为事先计算时加了1分钟,所以现在时间是10:20
四.排列组合问题
1.有五对夫妇围成一圈,使每一对夫妇的夫妻二人动相邻的排法有()A 768种 B 32种 C 24种 D 2的10次方中 解:
根据乘法原理,分两步:
第一步是把5对夫妻看作5个整体,进行排列有5×4×3×2×1=120种不同的排法,但是因为是围成一个首尾相接的圈,就会产生5个5个重复,因此实际排法只有120÷5=24种。
第二步每一对夫妻之间又可以相互换位置,也就是说每一对夫妻均有2种排法,总共又2×2×2×2×2=32种
综合两步,就有24×32=768种。2 若把英语单词hello的字母写错了,则可能出现的错误共有()A 119种 B 36种 C 59种 D 48种 解:
5全排列5*4*3*2*1=120 有两个l所以120/2=60 原来有一种正确的所以60-1=59
五.容斥原理问题
1. 有100种赤贫.其中含钙的有68种,含铁的有43种,那么,同时含钙和铁的食品种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A 43,25 B 32,25 C32,15 D 43,11 解:根据容斥原理最小值68+43-100=11 最大值就是含铁的有43种
2.在多元智能大赛的决赛中只有三道题.已知:(1)某校25名学生参加竞赛,每个学生至少解出一道题;(2)在所有没有解出第一题的学生中,解出第二题的人数是解出第三题的人数的2倍:(3)只解出第一题的学生比余下的学生中解出第一题的人数多1人;(4)只解出一道题的学生中,有一半没有解出第一题,那么只解出第二题的学生人数是()A,5 B,6 C,7 D,8 解:根据“每个人至少答出三题中的一道题”可知答题情况分为7类:只答第1题,只答第2题,只答第3题,只答第1、2题,只答第1、3题,只答2、3题,答1、2、3题。分别设各类的人数为a1、a2、a3、a12、a13、a23、a123 由(1)知:a1+a2+a3+a12+a13+a23+a123=25…① 由(2)知:a2+a23=(a3+ a23)×2……② 由(3)知:a12+a13+a123=a1-1……③ 由(4)知:a1=a2+a3……④ 再由②得a23=a2-a3×2……⑤
再由③④得a12+a13+a123=a2+a3-1⑥ 然后将④⑤⑥代入①中,整理得到 a2×4+a3=26 由于a2、a3均表示人数,可以求出它们的整数解: 当a2=6、5、4、3、2、1时,a3=2、6、10、14、18、22 又根据a23=a2-a3×2……⑤可知:a2>a3 因此,符合条件的只有a2=6,a3=2。
然后可以推出a1=8,a12+a13+a123=7,a23=2,总人数=8+6+2+7+2=25,检验所有条件均符。
故只解出第二题的学生人数a2=6人。
3.一次考试共有5道试题。做对第1、2、3、、4、5题的分别占参加考试人数的95%、80%、79%、74%、85%。如果做对三道或三道以上为合格,那么这次考试的合格率至少是多少? 答案:及格率至少为71%。假设一共有100人考试 100-95=5 100-80=20 100-79=21 100-74=26 100-85=15 5+20+21+26+15=87(表示5题中有1题做错的最多人数)
87÷3=29(表示5题中有3题做错的最多人数,即不及格的人数最多为29人)100-29=71(及格的最少人数,其实都是全对的)及格率至少为71%
六.抽屉原理、奇偶性问题 1.一只布袋中装有大小相同但颜色不同的手套,颜色有黑、红、蓝、黄四种,问最少要摸出几只手套才能保证有3副同色的?
解:可以把四种不同的颜色看成是4个抽屉,把手套看成是元素,要保证有一副同色的,就是1个抽屉里至少有2只手套,根据抽屉原理,最少要摸出5只手套。这时拿出1副同色的后4个抽屉中还剩3只手套。再根据抽屉原理,只要再摸出2只手套,又能保证有一副手套是同色的,以此类推。把四种颜色看做4个抽屉,要保证有3副同色的,先考虑保证有1副就要摸出5只手套。这时拿出1副同色的后,4个抽屉中还剩下3只手套。根据抽屉原理,只要再摸出2只手套,又能保证有1副是同色的。以此类推,要保证有3副同色的,共摸出的手套有:5+2+2=9(只)答:最少要摸出9只手套,才能保证有3副同色的。
2.有四种颜色的积木若干,每人可任取1-2件,至少有几个人去取,才能保证有3人能取得完全一样? 答案为21 解:
每人取1件时有4种不同的取法,每人取2件时,有6种不同的取法.当有11人时,能保证至少有2人取得完全一样: 当有21人时,才能保证到少有3人取得完全一样.3.某盒子内装50只球,其中10只是红色,10只是绿色,10只是黄色,10只是蓝色,其余是白球和黑球,为了确保取出的球中至少包含有7只同色的球,问:最少必须从袋中取出多少只球? 解:需要分情况讨论,因为无法确定其中黑球与白球的个数。当黑球或白球其中没有大于或等于7个的,那么就是: 6*4+10+1=35(个)如果黑球或白球其中有等于7个的,那么就是: 6*5+3+1=34(个)
如果黑球或白球其中有等于8个的,那么就是: 6*5+2+1=33 如果黑球或白球其中有等于9个的,那么就是: 6*5+1+1=32
4.地上有四堆石子,石子数分别是1、9、15、31如果每次从其中的三堆同时各取出1个,然后都放入第四堆中,那么,能否经过若干次操作,使得这四堆石子的个数都相同?(如果能请说明具体操作,不能则要说明理由)不可能。
因为总数为1+9+15+31=56 56/4=14 14是一个偶数
而原来1、9、15、31都是奇数,取出1个和放入3个也都是奇数,奇数加减若干次奇数后,结果一定还是奇数,不可能得到偶数(14个)。
七.路程问题
1.狗跑5步的时间马跑3步,马跑4步的距离狗跑7步,现在狗已跑出30米,马开始追它。问:狗再跑多远,马可以追上它? 解:
根据“马跑4步的距离狗跑7步”,可以设马每步长为7x米,则狗每步长为4x米。
根据“狗跑5步的时间马跑3步”,可知同一时间马跑3*7x米=21x米,则狗跑5*4x=20米。可以得出马与狗的速度比是21x:20x=21:20 根据“现在狗已跑出30米”,可以知道狗与马相差的路程是30米,他们相差的份数是21-20=1,现在求马的21份是多少路程,就是 30÷(21-20)×21=630米
2.甲乙辆车同时从a b两地相对开出,几小时后再距中点40千米处相遇?已知,甲车行完全程要8小时,乙车行完全程要10小时,求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答案720千米。
由“甲车行完全程要8小时,乙车行完全程要10小时”可知,相遇时甲行了10份,乙行了8份(总路程为18份),两车相差2份。又因为两车在中点40千米处相遇,说明两车的路程差是(40+40)千米。所以算式是(40+40)÷(10-8)×(10+8)=720千米。
3.在一个600米的环形跑道上,兄两人同时从同一个起点按顺时针方向跑步,两人每隔12分钟相遇一次,若两个人速度不变,还是在原来出发点同时出发,哥哥改为按逆时针方向跑,则两人每隔4分钟相遇一次,两人跑一圈各要多少分钟? 答案为两人跑一圈各要6分钟和12分钟。解:
600÷12=50,表示哥哥、弟弟的速度差 600÷4=150,表示哥哥、弟弟的速度和
(50+150)÷2=100,表示较快的速度,方法是求和差问题中的较大数(150-50)/2=50,表示较慢的速度,方法是求和差问题中的较小数 600÷100=6分钟,表示跑的快者用的时间 600/50=12分钟,表示跑得慢者用的时间
4.慢车车长125米,车速每秒行17米,快车车长140米,车速每秒行22米,慢车在前面行驶,快车从后面追上来,那么,快车从追上慢车的车尾到完全超过慢车需要多少时间? 答案为53秒
算式是(140+125)÷(22-17)=53秒
可以这样理解:“快车从追上慢车的车尾到完全超过慢车”就是快车车尾上的点追及慢车车头的点,因此追及的路程应该为两个车长的和。
5.在300米长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个人同时同向并排起跑,甲平均速度是每秒5米,乙平均速度是每秒4.4米,两人起跑后的第一次相遇在起跑线前几米? 答案为100米
300÷(5-4.4)=500秒,表示追及时间 5×500=2500米,表示甲追到乙时所行的路程
2500÷300=8圈……100米,表示甲追及总路程为8圈还多100米,就是在原来起跑线的前方100米处相遇。
6.一个人在铁道边,听见远处传来的火车汽笛声后,在经过57秒火车经过她前面,已知火车鸣笛时离他1360米,(轨道是直的),声音每秒传340米,求火车的速度(得出保留整数)答案为22米/秒 算式:1360÷(1360÷340+57)≈22米/秒
关键理解:人在听到声音后57秒才车到,说明人听到声音时车已经从发声音的地方行出1360÷340=4秒的路程。也就是1360米一共用了4+57=61秒。
7.猎犬发现在离它10米远的前方有一只奔跑着的野兔,马上紧追上去,猎犬的步子大,它跑5步的路程,兔子要跑9步,但是兔子的动作快,猎犬跑2步的时间,兔子却能跑3步,问猎犬至少跑多少米才能追上兔子。
正确的答案是猎犬至少跑60米才能追上。解:
由“猎犬跑5步的路程,兔子要跑9步”可知当猎犬每步a米,则兔子每步5/9米。由“猎犬跑2步的时间,兔子却能跑3步”可知同一时间,猎犬跑2a米,兔子可跑5/9a*3=5/3a米。从而可知猎犬与兔子的速度比是2a:5/3a=6:5,也就是说当猎犬跑60米时候,兔子跑50米,本来相差的10米刚好追完
8. AB两地,甲乙两人骑自行车行完全程所用时间的比是4:5,如果甲乙二人分别同时从AB两地相对行使,40分钟后两人相遇,相遇后各自继续前行,这样,乙到达A地比甲到达B地要晚多少分钟? 答案:18分钟
解:设全程为1,甲的速度为x乙的速度为y 列式40x+40y=1 x:y=5:4 得x=1/72 y=1/90 走完全程甲需72分钟,乙需90分钟 故得解
9.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时离B地的距离是AB全程的1/5。已知甲车在第一次相遇时行了12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答案是300千米。
解:通过画线段图可知,两个人第一次相遇时一共行了1个AB的路程,从开始到第二次相遇,一共又行了3个AB的路程,可以推算出甲、乙各自共所行的路程分别是第一次相遇前各自所走的路程的3倍。即甲共走的路程是120*3=360千米,从线段图可以看出,甲一共走了全程的(1+1/5)。因此360÷(1+1/5)=300千米
从A地到B地,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分别需要4小时、6小时,现在甲乙分别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距AB两地中点2千米。如果二人分别至B地,A地后都立即折回。第二次相遇点第一次相遇点之间有()千米
10.一船以同样速度往返于两地之间,它顺流需要6小时;逆流8小时。如果水流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求两地间的距离?
解:(1/6-1/8)÷2=1/48表示水速的分率 2÷1/48=96千米表示总路程
11.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33千米,相遇是已行了全程的七分之四,已知慢车行完全程需要8小时,求甲乙两地的路程。解:
相遇是已行了全程的七分之四表示甲乙的速度比是4:3 时间比为3:4 所以快车行全程的时间为8/4*3=6小时 6*33=198千米
12.小华从甲地到乙地,3分之1骑车,3分之2乘车;从乙地返回甲地,5分之3骑车,5分之2乘车,结果慢了半小时.已知,骑车每小时12千米,乘车每小时30千米,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
把路程看成1,得到时间系数 去时时间系数:1/3÷12+2/3÷30 返回时间系数:3/5÷12+2/5÷30 两者之差:(3/5÷12+2/5÷30)-(1/3÷12+2/3÷30)=1/75相当于1/2小时 去时时间:1/2×(1/3÷12)÷1/75和1/2×(2/3÷30)1/75 路程:12×〔1/2×(1/3÷12)÷1/75〕+30×〔1/2×(2/3÷30)1/75〕=37.5(千米)
八.比例问题
1.甲乙两人在河边钓鱼,甲钓了三条,乙钓了两条,正准备吃,有一个人请求跟他们一起吃,于是三人将五条鱼平分了,为了表示感谢,过路人留下10元,甲、乙怎么分?快快快 答案:甲收8元,乙收2元。解:
“三人将五条鱼平分,客人拿出10元”,可以理解为五条鱼总价值为30元,那么每条鱼价值6元。又因为“甲钓了三条”,相当于甲吃之前已经出资3*6=18元,“乙钓了两条”,相当于乙吃之前已经出资2*6=12元。
而甲乙两人吃了的价值都是10元,所以 甲还可以收回18-10=8元 乙还可以收回12-10=2元 刚好就是客人出的钱。
2.一种商品,今年的成本比去年增加了10分之1,但仍保持原售价,因此,每份利润下降了5分之2,那么,今年这种商品的成本占售价的几分之几? 答案22/25 最好画线段图思考:
把去年原来成本看成20份,利润看成5份,则今年的成本提高1/10,就是22份,利润下降了2/5,今年的利润只有3份。增加的成本2份刚好是下降利润的2份。售价都是25份。所以,今年的成本占售价的22/25。
3.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出发时,甲.乙的速度比是5:4,相遇后,甲的速度减少20%,乙的速度增加20%,这样,当甲到达B地时,乙离A地还有10千米,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
原来甲.乙的速度比是5:4 现在的甲:5×(1-20%)=4 现在的乙:4×(1+20%)4.8 甲到B后,乙离A还有:5-4.8=0.2 总路程:10÷0.2×(4+5)=450千米
4.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减少25%,要使体积增加1/3,现在的高和原来的高度比是多少? 答案为64:27 解:根据“周长减少25%”,可知周长是原来的3/4,那么半径也是原来的3/4,则面积是原来的9/16。根据“体积增加1/3”,可知体积是原来的4/3。体积÷底面积=高
现在的高是4/3÷9/16=64/27,也就是说现在的高是原来的高的64/27 或者现在的高:原来的高=64/27:1=64:27
5.某市场运来香蕉、苹果、橘子和梨四种水果其中橘子、苹果共30吨香蕉、橘子和梨共45吨。橘子正好占总数的13分之2。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吨? 第二题:答案为65吨 橘子+苹果=30吨 香蕉+橘子+梨=45吨
所以橘子+苹果+香蕉+橘子+梨=75吨
6.小学三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篇六
答案与解析:题中说的赔钱和赚钱都是和不赔也不赚来比较的。这一赔一赚就相差了20+40=60元,也就是相差了600角。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每千克苹果卖的价钱就相差了15-12=3角。600角中包含着多少个3角,就说明这批苹果有多少千克,所以这批苹果有600÷3=200千克。这样再求在不赔也不赚的情况下,每千克苹果该卖多少钱就简单了。
每千克苹果应该卖:(12×200+200)÷200=13角;
或者(15×200-400)÷200=13角,即1元3角。
7.四年级奥数练习题及答案 篇七
有黑、白棋子一堆,黑子个数是白子个数的2倍,现从这堆棋子中每次取出黑子4个,白子3个,待到若干次后,白子已经取尽,而黑子还有16个。求黑、白棋子各有多少个?
答案与解析:
假设每次取出的黑子不是4个,而是6个,也就是说每次取出的黑子个数也是白子的2倍。由于这堆棋子中黑子个数是白子的2倍,所以,待取到若干次后,黑子、白子应该都取尽。但是实际上当白子取尽时,剩下黑子还有16个,这是因为实际每次取黑子是4个,和假定每次取黑子6个相比,相差2个。由此可知,一共取的次数是(16÷2=)8(次)。故白棋子的个数为:(3×8=)24个),黑棋子个数为(24×2=)48(个)。
8.六年级奥数练习题及答案 篇八
答案与解析:
这个题目和第8题比较近似。但比第8题复杂些!
大轿车行完全程比小轿车多17-5+4=16分钟
所以大轿车行完全程需要的时间是16÷(1-80%)=80分钟
小轿车行完全程需要80×80%=64分钟
由于大轿车在中点休息了,所以我们要讨论在中点是否能追上。
大轿车出发后80÷2=40分钟到达中点,出发后40+5=45分钟离开
小轿车在大轿车出发17分钟后,才出发,行到中点,大轿车已经行了17+64÷2=49分钟了。
说明小轿车到达中点的时候,大轿车已经又出发了。那么就是在后面一半的路追上的。
既然后来两人都没有休息,小轿车又比大轿车早到4分钟。
那么追上的时间是小轿车到达之前4÷(1-80%)×80%=16分钟
所以,是在大轿车出发后17+64-16=65分钟追上。
所以此时的时刻是11时05分。
2、客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第一次相遇在离甲站40千米的地方,相遇后辆车仍以原速度继续前进,客车到达乙站、货车到达甲站后均立即返回,结果它们又在离乙站20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
答案与解析:
9.1年级奥数练习题 篇九
解答:根据爷爷的话,爷爷比小丁丁大70-10=60岁,那么今年爷爷也是比小丁丁大60岁,小丁丁今年6岁,所以爷爷今年就是6+60=66岁。
例题7 妈妈买来了40个草莓,亮亮第一天吃了一些,第二天又吃了一些,这是还剩下1 2个草莓,亮亮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草莓?
解答:40-12=28(个)亮亮两天一共吃了28个草莓。用草莓的总数减去剩下草莓的个数,就等于两天一共吃掉草莓的个数。例题
8早上上学,小萍走进教室,看见教室里已经来了8名同学,过了一会儿,又来 了5名同学,现在教室里一共有几名同学呢?
解答:8+5+1=14(人)粗心的同学一看题目就回答教室里现在的同学是8+5=13名,但仔细想想题目中说“小萍走进教室,看见教室里已经来了8名同学”,并没有数自己。所以还要算上小萍自己才是现在教室里一共的同学人数。例题91,2,5,6,9,(),(),14 解答:通过观察我们发现:1+1=2,2+3=5,5+1=6,6+3=9……后一个数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分别+1,+3,+1,+3,+1,+3……所以后面的数应该是9+1=10,10+3=13,空白处应该填10,13。例题
10小芳用了5元钱后现在有6元钱,小芳原来有多少元? 解答: 5+6=11(元)
因为原来有的钱数-用了的钱数=剩下的钱数,所以用了的钱数+剩下的钱数=原来有的钱数
【小结】在解还原问题的题目时一般采用倒推法,这种解题方法一般是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倒着分析,推理直到得出答案
例题11 姐姐今年8岁,爸爸今年32岁,四年后爸爸比姐姐大多少岁? 解答:32-8=24(岁)
因为爸爸和姐姐的年龄差不变,所以四年后的年龄差等于今年的年龄差。
【小结】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理解两人的年龄差是固定不变的,即两人的年龄是同时增长的。例题12计算:21+22+23+24+25+26+27+28+29的和等于多少? 解答:21+22+23+24+25+26+27+28+29 =21+29+22+28+23+27+24+26+25 =50+50+50+50+25 =225 【小结】 对于这类题目要注意观察数字的规律和符号的规律
例题13 小明在操场上排队做操,老师数了数人数发现在小明的前面有6人,后面有8 人,问这队共有多少人?
由图可知:总人数是 6+8+1=15 【小结】 对于这类题目可以用以下公式:总人数=排在前面的人数+排在后面的人数+1 例题15 今天老师带着一年级的小朋友到路边植树。小朋友们每隔1米种一棵树(马路 两头都种了树),最后发现一共种了11棵,请问这条马路有多少米? 解答:画示意图如下:
由图可见,这段马路的11棵树之间有10个“空”,也就是10个间隔。每个间隔长1米,10个间隔长10米。也就是说这段马路长10米。像这类问题一般叫做“植树问题。” 【小结】植树问题通用公式:距离=间隔×段数
需要注意的是植树的方式,不同方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不封闭体系,两端种树:棵数=段数+1 一端种树:棵数=段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段数-1 封闭体系: 棵数=段数 例题 16 把1,2,3,5,7,8填入下面的圈圈中,使得每个三角形上的三个数相加的 和相等,要怎么填呢?
解答:圈圈中填的是1~9,1+2+3+4+5+6+7+8+9=45,所以旁边三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上的和是15,中间的三角形和也是15,中间剩下的那个填5,其余的慢慢填就好了。同学们也可以通过尝试来得到结果的。
图中1和9,3和8,2和7的位置可以互换。
例题17糖果
判断:小易的糖果比薇薇多,薇薇的糖果比欣欣少,那么下面哪个说法是对的?
(1)小易的糖果比欣欣多
(2)小易的糖果比欣欣少
解答:根据题目我们无法知道小易和欣欣谁的糖果多,所以两个判断都是错的。例题18计算
算一算,下面的式子答案是多少? 1、11+12+14+18+26+29=
2、(3+5+7+9+11)-(2+4+6+8+10)= 例题19 有一根木头,每1米锯一下,每锯一下需要1分钟,总共6分钟锯完,那么这 根木头有多长呢?(假设木头的长度为整数)
解答:每锯一下需要1分钟,共锯了6分钟,所以锯了6下。锯6下共有7 段(这个同学们可以通过实物模拟,了解为什么是7段),每段1米,所以长7米。例题20硬币
有7枚硬币,分给2个人,要求每个人得到的硬币数都是奇数,能做到么?如果分给3个人,要求每个人得到的硬币数都是奇数,能做到么?
10.小学三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篇十
1、工程问题
绿化队4天种树200棵,还要种400棵,照这样的工作效率,完成任务共需多少天? 解答:200÷4=50(棵)
(200+400)÷50=12(天)
【小结】
归一思想.先求出一天种多少棵树,再求共需几天完成任务.单一数:200÷4=50(棵),总共的天数是:(200+400)÷50=12(天).
3、上楼梯问题
某人要到一座高层楼的第8层办事,不巧停电,电梯停开,如从1层走到4层需要48秒,请问以同样的速度走到八层,还需要多少秒?
解答:上一层楼梯需要:48÷(4-1)=16(秒)从4楼走到8楼共走:8-4=4(层)楼梯
还需要的时间:16×4=64(秒)
答:还需要64秒才能到达8层。
4、楼梯问题
晶晶上楼,从1楼走到3楼需要走36级台阶,如果各层楼之间的台阶数相同,那么晶晶从第1层走到第6层需要走多少级台阶?
解:每一层楼梯有:36÷(3-1)=18(级台阶)
晶晶从1层走到6层需要走:18×(6-1)=90(级)台阶。答:晶晶从第1层走到第6层需要走90级台阶。
5、黑白棋子
有黑白两种棋子共300枚,按每堆3枚分成100堆。其中只有1枚白子的共27堆,有2枚或3枚黑子的共42堆,有3枚白子的与有3枚黑子的堆数相等。那么在全部棋子中,白子共有多少枚?
解答:只有1枚白子的共27堆,说明了在分成3枚一份 中一白二黑的有27堆;有2枚或3枚黑子的共42堆,就是说有 三枚黑子的有42-27=15堆;所以 三枚白子的是15堆:还剩一黑二白的是 100-27-15-15=43堆:
白子共有:43×2+15×3=158(枚)。
6、找规律
有一列由三个数组成的数组,它们依次是(1,5,10);(2,10,20);(3,15,30);„„。问第 99个数组内三个数的和是多少?
解答:99×5=495 99×10=990 99+495+990=1584 【小结】观察每一组中对应位置上的数,每组第一个是1、2、3.....的自然数列,第二个是5、10、15......分别是它们各组中第一个数的5 倍,第三个10、20、30......分别是它们各组中第一个数的10 倍;所以,第99 组中的数应该是:99、99×5=495、99×10=990,三个数的和 99+495+990=1584
7、页码问题
一本书的页码从1至62,即共有62页.在把这本书的各页的页码累加起来时,有一个页码被错误地多加了一次.结果,得到的和数为2000 .问:这个被多加了一次的页码是几?
8、平均重量
小明家先后买了两批小猪,养到今年10月。第一批的3头每头重66千克,第二批的5头每头重42千克。小明家养的猪平均多重? 解答:两批猪的总重量为: 66×3+42×5=408(千克)。
两批猪的头数为3+5=8(头),故平均每头猪重 408÷8=51(千克)。答:平均每头猪重51千克。
注意,在上例中不能这样来求每头猪的平均重量:(66+42)÷2=54(千克)。
上式求出的是两批猪的“平均重量的平均数”,而不是(3+5=)8头猪的平均重量。这是刚接触平均数的同学最容易犯的错误!
9、平均数
有六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25,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1,后四个数的平均数是32,那么第三个数是多少?
解答: 21×3+32×4=63+128=191 191-150=41 【小结】 6 个数的总和为25×6=150,前三个数的和加上后四个数的和为
21×3+32×4=63+128=191,第三个数重叠了,多算了一次,那么第三个数为 191-150=41
10、盈亏问题
三年级的老师给小朋友分糖果,如果每位同学分4颗,发现多了3颗,如果每位同学分5颗,发现少了2颗。问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多少颗糖? 解答:(3+2)÷(5-4)=5÷1=5(位)„人数 4×5+3=20+3=23(颗)„„糖 或5×5-2=25-2=23(颗)
老师买来一些练习本分给优秀少先队员,如果每人分5本,则多了 14本;如果每人分7本,则多了2本;优秀少先队员有几人?买来多少本练习本?
11、巧求面积
一块长方形铁板,长15分米,宽12分米,如果长和宽各减少2分米,面积比原来减少多少平方分米?
12、逻辑推理
装了神秘礼物的方形箱子上有一幅图画,要在图中的七个小区中分别涂上颜色,要求每个小区涂一种颜色,相邻的小区颜色不能相同,并且使用的颜色最少才能打开箱子,那么最少要用多少种颜色?
将原图编号如有上图,看周边的六个小区,奇数号区与偶数号区交替排列,那么可以用两种颜色将它们区分开来,而 号和周边小区都相邻,只能用第三种颜色。也就是说,最少需要三种颜色。
13、身高
三年级二班共有42名同学,全班平均身高为132厘米,其中女生有18人,平均身高为136厘米。问:男生平均身高是多少? 解答:全班身高的总数为 132×42=5544(厘米),女生身高总数为 136×18=2448(厘米),男生有42-18=24(人),身高总数为 5544-2448=3096(厘米),男生平均身高为 3096÷24=129(厘米)。
综合列式:
(132×42-136×18)÷(42-18)=129(厘米)。
答:男生平均身高为129厘米。
14、做题
一个学生为了培养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除了认真读一些书外,还规定自己每周(一周为7天)平均每天做4道数学竞赛训练题。星期一至星期三每天做3道,星期四不做,星期五、六两天共做了13道。那么,星期日要做几道题才能达到自己规定的要求?
分析:要先求出每周规定做的题目总数,然后求出星期一至星期六已做的题目数。两者相减就是星期日要完成的题目数。
每周要完成的题目总数是4×7=28(道)。星期一至星期六已做题目3×3+13=22(道),所以,星期日要完成28-22=6(道)。
解:4×7-(3×3+13)=6(道)。
答:星期日要做6道题。
15、做题
有位小学生特别喜爱数学,他要求自己在一周内平均每天练8道数学题。星期一至星期四每天都已练9道,星期五参加钢琴比赛没有练数学,星期六练10道题,那么,这个星期日要练几道才达到要求?
分析 不妨先算出每周按要求完成的总数,然后据已练的题算出还缺的数目,这就是要在星期日完成的题数。
解每周的总数 8× 7=56(道)
已完成的数 9×4+10=46(道)
星期日的数 56-46=10(道)
答 按要求在星期日要练10道数学题。
16、平均年龄
有2个班,每班的学生数相等。其中一个班平均每人9岁,另一个班平均每人11岁。那么这两个班的学生平均每人几岁?
分析 “两个班的学生平均”年龄按理应把每个人的年龄加起来,这样才可算出总和。但是人数根本不知道,怎么办呢?所以要有新思路才能解此问题。
不妨假设每班有30人,则总岁数为9×30+11×30=600(岁),总人数为30+30=60(人),平均年龄为600÷60=10(岁)。
如果设每班有10人,就可列式计算如下:
(9×10+11×10)÷(10+10)=200÷20 =10(岁)
那么更简单些,可设每班1人,则
(9×1+11×1)÷(1+1)=20÷2 =10(岁)
三种假设得的结果都相等,因为其中有一个特殊条件,即:两班学生每班人数都相同。
这是一种求平均数的特殊情况。两班的人数要是不相同就不能简单地对两种年龄求平均数。
解 由于两班中每班人数相同,可在各班抽出一人,并且年龄为各班的平均数。
(9+11)÷(1+1)=20÷2 =10(岁)答 两班学生平均年龄为10岁。
17、平均速度
一条大河上游与下游的两个码头相距240千米,一艘航船顺流而下的速度为每小时航行30千米,逆流而上的速度为每小时航行20千米。那么这艘船在两码头之间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分析航行中的速度有两种,然而所求的平均速度并非是这两种速度之和除以2。
按往返一次期间的平均速度,就要分别计算总航程与经历的总时间,然后按平均速度的意义求出答案来。
解总航程 240×2=480(千米)
总时间 240÷30+240÷20 =8+12 =20(小时)平均速度 480÷20=24(千米)
答 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航行24千米。
有一头母猪产下12头猪娃,先产下的6头恰好每头都重3.5千克,后产下的3头每头都重3千克,最后3头每头都重2千克。那么,这群猪娃平均每头重多少千克?
分析 虽然只有3种重量,却不是只有3头猪。所以要先计算12头猪娃的总重量,再平均分配成12份,这才是每头的平均重量。
解 3.5×6+3×3+2×3 =21+9+6 =36(千克)36÷12=3(千克)
答 这群猪娃平均每头重3千克。
18、平均成绩
小敏期末考试,数学92分,语文90分,英语成绩比这三门的平均成绩高4分。问:英语得了多少分?
分析:英语比平均成绩高的这4分,是“补”给了数学和语文,所以三门功课的平均成绩为(92+90+4)÷2=93(分),由此可求出英语成绩。
解:(92+92+4)÷2+4=97(分)。
答:英语得了97分。
#、一小组六个同学在某次数学考试中,分别为98分、87分、93分、86分、88分、94分。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总成绩=98+87+93+86+88+94=546(分)。平均成绩=546÷6=91(分)#、一条路长100米,从头到尾每隔10米栽1棵梧桐树,共栽多少棵树?
路分成100÷10=10段,共栽树10+1=11棵。
#、12棵柳树排成一排,在每两棵柳树中间种3棵桃树,共种多少棵桃树? 3×(12-1)=33棵。
#、一根200厘米长的木条,要锯成10厘米长的小段,需要锯几次? 200÷10=20段,20-1=19次。
4、蚂蚁爬树枝,每上一节需要10秒钟,从第一节爬到第13节需要多少分钟? 从第一节到第13节需10×(13-1)=120秒,120÷60=2分。
5、在花圃的周围方式菊花,每隔1米放1盆花。花圃周围共20米长。需放多少盆菊花? 20÷1×1=20盆
6、从发电厂到闹市区一共有250根电线杆,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之间是30米。从发电厂到闹市区有多远?
30×(250-1)=7470米。
8、一个人沿着大提走了全长的一半后,又走了剩下的一半,还剩下1千米,问:大提全长多少千米?
1×2×2=4千米
9、甲在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天加工了这堆零件的一半又10个,第二天又加工了剩下的一半又10个,还剩下25个没有加工。问:这批零件有多少个?(25+10)×2=70个,(70+10)×2=160个。综合算式:【(25+10)×2+10】×2=160个
10、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到成虫,每天长一倍,16天能长到16厘米。问它几天可以长到4厘米?
16÷2÷2=4(厘米),16-1-1=14(天)
11、一桶水,第一次倒出一半,然后倒回桶里30千克,第二次倒出桶中剩下水的一半,第三次倒出180千克,桶中还剩下80千克。桶里原来有水多少千克? 180+80=260(千克),260×2-30=490(千克),490×2=980(千克)。
12、甲、乙两书架共有图书200本,甲书架的图书数比乙书架的3倍少16本。甲、乙两书架上各有图书多少本? 答案:乙:(200+16)÷(3+1)=54(本);甲:54×3-16=146(本)。
13、小燕买一套衣服用去185元,问上衣和裤子各多少元? 裤子:(185-5)÷(2+1)=60(元); 上衣:60×2+5=125(元)。
14、甲、乙、丙三人年龄之和是94岁,且甲的2倍比丙多5岁,乙2倍比丙多19岁,问:甲、乙、丙三人各多大?
如果每个人的年龄都扩大到2倍,那么三人年龄的和是94×2=188。如果甲再减少5岁,乙再减少19岁,那么三人的年龄的和是188-5-19=164(岁),这时甲的年龄是丙的一半,即丙的年龄是甲的两倍。同样,这时丙的年龄也是乙两倍。所以这时甲、乙的年龄都是164÷(1+1+2)=41(岁),即原来丙的年龄是41岁。甲原来的年龄是(41+5)÷2=23(岁),乙原来的年龄是(41+19)÷2=30(岁)。
15、小明、小华捉完鱼。小明说:“如果你把你捉的鱼给我1条,我的鱼就是你的2倍。如果我给你1条,咱们就一样多了。“请算出两个各捉了多少条鱼。小明比小华多1×2=2(条)。如果小华给小明1条鱼,那么小明比小华多2+1×2=4(条),这时小华有鱼4÷(2-1)=4(条)。原来小华有鱼4+1=5(条),原来小明有鱼5+2=7(条)。
16、小芳去文具店买了13本语文书,8本算术书,共用去10元。已知6本语文本的价钱与4本算术本的价钱相等。
问:1本语文本、1本算术本各多少钱? 8÷4×6=12,即8本算术本与12本语文体价钱相等。所以1本语文本值10×100÷(13+12)=40(分),1本算术本值40×6÷4=60(分),即1本语文本4角,1本算术本6角。
17、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75,3,74,3,73,3,(),()。答案:72,3。
18、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1,4,5,4,9,4,(),()。
奇数项构成数列1,5,9„„,每一项比前一项多4;偶数项都是4,所以应填13,4
19、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3,2,6,2,12,2,(),()。24,2。20、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76,2,75,3,74,4,(),()。答案:将原数列拆分成两列,应填:73,5。
21、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2,3,4,5,8,7,(),()。答案:将原数列拆分成两列,应填:16,9。
22.、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3,6,8,16,18,(),()。
答案:6=3×2,16=8×2,即偶数项是它前面的奇数项的2倍;又8=6+2,18=16+2,即从第三项起,奇数项比它前面的偶数项多2.所以应填:36,38。
23、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1,6,7,12,13,18,19,(),()。答案:将原数列拆分成两列,应填:24,25。
24、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1,4,3,8,5,12,7,()。
答案:奇数项构成数列1,3,5,7,„,每一项比前一项多2;偶数项构成数列4,8,12,„,每一项比前一项多4,所以应填:16。
25、找规律,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0,1,3,8,21,55,(),()。答案:144,377。
26、A、B、C、D四人在一场比赛中得了前4名。已知D的名次不是最高,但它比B、C都高,而C的名次也不比B高。问:他们各是第几名?
答案:D名次不是最高,但比B、C高,所以它是第2名,A是第1名。C的名次不比B高,所以B是第3名,C是第4名。
27、一头象的重量等于4头牛的重量,一头牛的重量等于3匹小马的重量,一匹小马的重量等于3头小猪的重量。问:一头象的重量等于几头小猪的重量? 答案:4×3×3=36,所以一头象的重量等于36头小猪的重量。
28、甲、乙、丙三人,一个人喜欢看足球,一个人喜欢看拳击,一个人喜欢看篮球。已知甲不爱看篮球,丙既不喜欢看篮球又不喜欢看足球。现有足球、拳击、篮球比赛的入场券各一张。请根据他们的爱好,把票分给他们。
答案:丙不喜欢看篮球与足球,应将拳击入场券给丙。甲不喜欢看篮球,应将足球入场券给甲。最后,应将篮球入场券给乙。
29、有一堆铁块和铜块,每块铁块重量完全一样,每块铜块的重量也完全一样。3块铁快和5块铜块共重210克。4块铁块和10块铜块共重380克。问:每一块铁块、每一块铜块各重多少?
答案:4块铁块和10块铜块共重380克,所以2块铁块和5块铜块共重380÷2=190(克)。而3块铁块和5块铜块共重210克,所以1块铁块重210-190=20(克)。1铜块重(190-20×2)÷5=30(克)。
30、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人做了一件好事。他们各自都说了一句话,而其中只有一句是真的。甲说:“是乙做的。” 乙说:“不是我做的。” 丙说:“也不是我做的。” 问:到底是谁做的好事?
答案:如果是甲做的好事,那么乙、丙的话都是真的,与只有一句是真的矛盾。如果是乙做的好事,那么甲、丙的话都是真的,也产生矛盾。好事是丙做的,这时甲、丙的话都是错的,只有乙的话是真的,所以好事是丙做的。
31、一张长8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纸板,在四个角落上各截去一个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所剩下的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答:(8+3)×2=22(分米)
32、计算 :18+19+20+21+22+23 原式=(18+23)×6÷2=123
【1年级奥数带答案】推荐阅读:
1年级奥数练习题08-16
六年级的奥数题及答案12-16
小学五年级奥数11-13
奥数四年级下02-04
三年级数学下奥数06-13
六年级奥数分组问题07-14
五年级奥数题大全08-22
六年级奥数教案免费02-01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集08-11
六年级奥数简便运算一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