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发展

2024-06-19

蔬菜产业发展(共8篇)

1.蔬菜产业发展 篇一

良山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产业发展五年规划

良山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2月,是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唯一的产、供、销一体的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自成立以来,致力于以南边村为主的黄花乡蔬菜产业发展。2010年发展“天女散花”朝天椒500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模式研究申报了夷陵区科技局科技项目,并获得立项,良山蔬菜合作社与宜昌市“三峡红”辣椒协会合作,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提供朝天椒生产的产、供、销全程服务。仅“天女散花”朝天椒这一蔬菜生产项目,为农户创造收入每亩3200元,朝天椒产业为农民创造收入160万元,开局发展良好。2010年合作社还发展甜南瓜100亩,其它蔬菜100亩。良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在2010年蔬菜产销取得良好开局的情况下,依托黄花乡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良好的土壤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提高黄花乡菜农的蔬菜生产水平,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将良山蔬菜做大做强,将以张家口村为主的黄花乡蔬菜产业打造成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建成夷陵区及宜昌市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

一、区域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本产区地处夷陵区西北门户,是距夷陵区城区最近的乡镇,乡政府距夷陵区城区10公里,距宜昌中心城区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强。“神宜”旅游公路贯穿主产区,在建的高速公路直达黄花,主要蔬菜产区田间均已通达水泥公里。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2、环境优势。“神宜公路”沿线是夷陵区知名的旅游景区,在主要蔬菜产区及周边没有大型污染企业,空气新鲜,地形地貌属平地向山地过渡地带,既有平地,又有丘陵和山地,海拔200米——1300米,气候类型多样,可根据气候和市场需求安排多样化的蔬菜生产。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质地适中,物理性能良好。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部分田间建有蓄水池和集雨设施,种植蔬菜基础设施条件好。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温和,年平均气温13.8℃,年日照1669.2小时,无霜期254天。土壤、水质、大气等非常适宜蔬菜栽培,是蔬菜生产的优势产区。

3、技术优势。广大菜农在朝天椒长期的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和种菜经验,通过长期实践,已初步掌握了以辣椒为主的山地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生产的技能。良山蔬菜专业合作社还和“三峡红”辣椒协会等多家蔬菜协会及营销组织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多方面获得技术和市场销售的支持。

4、市场优势。黄花乡是宜昌市和夷陵区城区最近的蔬菜生产供应乡镇之一,是宜昌市金桥蔬菜批发市场和夷陵区绿环蔬菜批发市场重要的蔬菜供应来源之一,常年有大量的朝天椒、黄瓜、萝卜、白菜、菜豆等供应上市。

5、组织优势。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根据当前形势和农业产业调整需要,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把蔬菜产业作为乡域特色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把高山和反季节蔬菜发展作为重点产业规划,决定下大力抓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带动全乡标准化蔬菜生产,使蔬菜生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商品化、产业化,把黄花乡建设成为夷陵区高山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大乡。

二、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

良山蔬菜合作社将按照“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建设优势产区,加强辐射带动,加快科技进步,实行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管理,鼓励政策倾斜,加大争取资金扶持力度,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自身发展,力争成为产业化合作组织的龙头。推广商品化处理,强化品牌建设,发展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把张家口村及黄柏河西河流域各村建设成夷陵区及宜昌市重要的蔬菜产区。

在发展思路上,坚持发挥传统“天女散花”朝天椒品牌优势,进一步夯实基础,依靠科技、提升新兴品种效益,面向市场、立足竞争的原则,以全面提升蔬菜产品质量及品牌效益为核心,以建立育苗基地和产成品深加工为重点,加大政策和资金争取力度,引导蔬菜产业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

具体目标:在各级政府和合作业务单位的支持下,良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以张家口村为主的蔬菜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强农富农的重要产业。蔬菜(含瓜类)播种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总产量达到9000吨以上;产值达到900万元以上;在张家口村建设1个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培育2—3个本地蔬菜知名品牌,制定蔬菜生产地方标准2个,建立集约化育苗工厂1座,蔬菜深加工企业1家,无公害蔬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100%,50%以上的蔬菜实现品牌标识销售,蔬菜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以塑料大棚集约化育苗,露地标准化种植为主,高效设施蔬菜为辅,主要种植品种为绿叶蔬菜、青椒、红椒(朝天椒)、黄瓜、西红柿、豆角。

宜昌市良山蔬菜专业合作社

2010年12月20日

2.蔬菜产业发展 篇二

近年来, 武山县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 立足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按照市委、市政府“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和县委“11253”区域发展战略, 从关注民生, 深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 把蔬菜产业列为全县首位产业, 不断强化措施, 加快提质增效, 适时提出了建设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 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高起点谋划, 高标准建设, 着力打造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一体化综合园区

武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全市着力打造的八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 位于国家级武山渭河川道10万亩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内, 园区东西长约5.3公里, 总面积约4100亩。总投资4.6亿元 (核心区3300万元, 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2.8亿元, 金鑫蔬菜冷链区1.2亿元, 示范种植区2700万元) 。

一是树立看齐意识, 明确园区建设思路。为了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园区, 引领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武山县在谋划园区建设时, 严格瞄准国内一流水平, 借鉴中国农科院、江苏绿港、山东寿光、陕西杨凌等国内一流的园区建设远行模式, 按照“统一规划, 分片建设、组团发展, 形成规模, 积聚力量, 增强合力”的思路, 紧紧围绕“科技含量国内一流, 种植模式先进多样, 示范引导高效直观, 物流服务功能齐全, 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的目标, 突出科技研发、种苗培育、示范引导、技术培训和物流服务五个重点, 建设“一中心一市场两区”四大区域, 即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工厂化育苗中心 (核心区) 、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武山县金鑫蔬菜冷链物流区和示范种植区, 建立和完善一套管理运行机制的“11541建设计划”。二是突出综合性, 全面建设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新平台。为了提升蔬菜产业育苗、种植、交易、储运一条龙服务水平, 园区按照分块建设, 组团发展的要求, 分为“一中心一市场两区”, 即工厂化育苗中心 (核心功能区) 、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冷链物流区和示范种植区。

核心功能区分为10000平方米智能化玻璃连栋温室, 3500平方米的PEP膜钢架连栋温室和4000平方米的新型保温材料日光温室。智能化玻璃温室内部分为种植模式展示区、新品种展示区、育苗区、植物工厂和控制中心几部分。将通过水肥一体化、气候环境、室内温湿度自动控制三大系统和自动化育苗系统的建设和运用, 在种植模式展示区采用NFT+DFT展示单、多层水培叶菜、框架式多层果菜、雾培、袋式、轮式、蔬菜树栽培等栽培模式;在新品种展示和育苗区以悬挂式排水栽培槽、育苗岩棉块、椰糠栽培基质袋、移动式苗床以及自动育苗系统进行无土栽培, 开展育苗和新品种展示;在植物工厂以不锈钢支架架设水培槽, 采用在全黑环境下, 通过10201LED植物生长灯进行补光和恒温控制, 开展作物种植;新型保温材料日光温室和PEP膜钢架连栋温室将通过节水灌溉和太阳能综合利用, 进行育苗和新品种培育及种植展示。

蔬菜市场建设以“五区” (集散交易区、贮藏保鲜区、展示展销区、物流服务区、技术开发区) “五中心” (农产品检疫检测和信息服务中心、电子结算和网上交易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特色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名优特系列品牌设计和市场开发中心) 为载体, 建设功能齐全, 档次一流的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区通过新建万吨果蔬恒温库、果蔬拣选分级车间、配送管理中心建设, 延长产业链条, 调节市场供应, 提高产品附加值。

园区建成后, 可通过示范展示、引导群众种植观念和方式的转变, 提升作业水平, 同时每年提供蔬菜优质壮苗1.2亿株, 可满足5万多亩蔬菜种植户用苗的需要, 亩增收3000元。通过三至五年的建设, 将渭河两岸洛门至城关段建成1.5万亩的设施蔬菜标准园示范基地和蔬菜集散中心, 实现交易量、交易额翻一番, 分别达到7.6亿公斤和8亿元, 年储藏鲜菜10万吨, 增加产值2.8亿元, 解决就业劳动力6000余人, 带动种植农户5万多户, 实现技术升级、蔬菜产量和产值每亩提高20%, 全县22万人将直接受益, 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健全工作机制, 整合优势资源, 全力推进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一是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 同时专门成立了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 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配备了8名专职工作人员, 具体负责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 为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人员保证。二是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功能定位。为了确保将园区建成高科技综合园区, 我们首先明确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 确保了建设水平。核心功能区占地50亩, 重点建设智能化玻璃连栋温室、PEP膜钢架连栋温室和新型保温材料日光温室, 主要承担工厂化育苗、农业科技试验、研究、示范展示功能;辅助功能区占地300亩, 重点建设200亩的蔬菜物流园区和100亩的冷链区, 主要进行蔬菜深加工、贮运、包装和产品的集聚与扩散功能;示范种植区3750亩, 重点建设新型钢架塑料大棚, 推广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 主要承担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示范种植功能, 辐射带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三是深入开展了规划论证工作。为了提高园区建设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先后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赴中国农科院、山东寿光、江苏绿港、陕西杨凌等地详细考察, 学习先进经验, 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反复论证, 最终选择由武山绿生蔬菜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江苏绿港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在中国农科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指导下开展园区建设。四是全面落实了工作责任。武山县为了加快园区建设进度, 全力打造一流科技园区, 按照齐心聚力推进园区建设的思路, 制定了扶持政策, 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 县财政挤出500万元支持园区建设, 同时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 落实了具体任务, 确保了园区建设顺利开展。五是完善了管理运行机制。为了确保园区建设、管理和有效运行, 武山县按市场化运作, 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建的起、有人管、运行好的目标出发, 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片建设, 组团发展, 企业化运营”的思路, 将“一所一集团三公司”即武山县蔬菜研究所、武山县蔬菜产业集团、甘肃省武山县森源蔬菜果品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武山县金鑫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武山县绿生蔬菜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统一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协调管理, 合力推进蔬菜产、销、研、储、运、加一体化服务格局。六是加强了督促落实。在园区建设过程中, 认真落实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主要抓, 业务部门全力抓的分级负责制, 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 每周召开一次协调会, 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力求每项工作任务都能落到实处。目前, 各项建设进展顺利, 核心区 (工厂化育苗中心) 完成智能玻璃连栋温室10000平方米, 日光温室4000平方米, pep膜连栋温室3500平方米, 催芽室144平方米;配套购置蔬菜育苗设备种子精选机和六要素气象站设备等50多台 (套) ;蔬菜批发市场完成交易区、生活区主体建设, 信息服务综合区基础建设;蔬菜冷链区完成2、3号库主体建设;示范种植区完成规划设计, 目前正在施工。

3.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 篇三

一、发展环保型蔬菜产业

环保型蔬菜即通常所说的生态蔬菜、无污染蔬菜、卫生蔬菜、安全蔬菜、营养蔬菜等。

从广义上讲,环保型蔬菜应该是集安全、卫生、优质、营养于一体。环保型蔬菜在产销过程中不能受环境的污染,也不能污染生态环境,能保持生态平衡,并使蔬菜生产获得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这里所说的“安全”,主要是指蔬菜不含有对人体有害、有毒的物质,如生产时不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及转基因品种,或使用的农药、化肥、激素等的种类、数量、时期均在有关标准的规定范围以内。“卫生”是指不使用未充分腐熟的人畜粪尿,产品中不能带有危害人畜的各种病原菌、寄生虫等。“营养”是指蔬菜中应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蛋白质、糖分、淀粉、水分、各种矿质元素以及各种蔬菜中特有的成分,如茄红素、辣椒素、香辛味等,并有足够的含量。

从狭义上讲,环保型蔬菜不应受到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若受到一定污染,其产品中的残留量也应控制在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

环保型蔬菜中以有机蔬菜的标准最严、品质最好、价格最高。有机蔬菜应参照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OFDC有机认证标准》产销。绿色蔬菜的质量标准其次,其商标是由农业部主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正式注册的质量证明,对绿色蔬菜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及质量进行认证,只有符合绿色蔬菜标准的企业和产品,才能使用绿色蔬菜标志的商标。无公害蔬菜的质量标准居第三,它是环保型蔬菜中的最低标准。无公害蔬菜是配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制定的配套系列标准,这些标准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六大体系。按目前我国蔬菜产销状况看,必须按无公害食品的标准进行产销。

二、发展外贸蔬菜产业

据有关统计资料,2002年我国蔬菜的播种面积为1735.33万公顷,总产量52908.9万吨,人均占有量达407.0公斤,比世界人均占有126.8公斤高2.2倍。我国蔬菜供过于求,而发达国家则与此相反。发达国家由于人们食物结构由肉食为主转向素食为主,现代工业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转移等原因,蔬菜的自给率低,如加拿大的自给率为77%、英国为76%,瑞士仅42%、德国只有40%,蔬菜的进口量增加,菜价上扬,国际市场上的菜价与我国相比,高出数倍至数十倍不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享受最惠国待遇,关税下降,发展外贸蔬菜是当前的一大机遇。

但发展外贸蔬菜与我国目前蔬菜的产销状况存在着一定差距,如产品的品质、卫生、安全、营养等诸多质量指标尚须提高。在蔬菜的品种上,必须符合国际市场或进口国的要求;在经营管理上,必须由龙头企业(如供外贸出口需要建立保鲜、速冻、脱水、制罐等食品工业)主持发展订单农业,按国际市场的需求保质、保量、保时地建立蔬菜生产基地,使蔬菜生产按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操作,并使蔬菜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以提高生产率,与国际接轨。

三、发展蔬菜种苗产业

我国是蔬菜生产大国,但生产用的种苗目前除部分自交作物尚能坚持自繁、自留、自用外,许多优良的蔬菜种子都是从国外蔬菜种苗经销商手中采购,即使是我国传统的蔬菜品种也不例外。其原因是产业化种苗具有高科技、大规模、企业化经营的特点,种苗的产品有品牌、有规格、有标准,质量有保障,价格低于传统方式生产的种苗。蔬菜种苗产业的经济效益在蔬菜产业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一样。大力发展种苗产业,有助于推动和引导整个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

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

1.发展芽苗蔬菜

芽苗蔬菜是我国的传统产品,过去只局限于黄豆芽、绿豆芽、蚕豆芽、香椿芽等少数作物上。自从芽苗菜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以后,现在的芽苗菜除了食用嫩芽外,还广泛地食用嫩苗。生产上用种子培育食用嫩芽的,称为种芽菜;用植株培育食用嫩苗、嫩头的,称为体芽菜。未接受过光照的芽苗色泽白色或黄色,接受过光照的芽苗色泽绿色或紫色。目前芽苗菜的种类已扩大到豌豆芽、花生芽、苜蓿芽、扁豆牙、萝卜芽、白菜芽、芥菜芽、向日葵芽、荞麦芽、胡椒芽、蕹菜芽、芝麻芽、黄秋葵芽、枸杞芽、花椒芽、菊苣芽球、菊花脑、马兰头、苦苣芽、佛手瓜芽、南瓜尖、辣椒尖、豌豆尖、竹笋、芦笋、姜芽等。

2.发展食用菌

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生产中废弃的秸秆和动物的排泄物,扩大再生产。广泛生产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平菇、猴头菌、竹荪、金针菇、木耳等,这些菌类既有营养、保健功能,又是价高、畅销的蔬菜。发展食用菌,在一个场圃内可以实现良性的生物小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增加产品种类,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产值,是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

3.发展加工蔬菜

蔬菜产品以鲜嫩为特点,含水量一般都在80%~95%,不耐储运,新鲜蔬菜以就地生产就地供应为主,采用特殊的技术处理后,少数保鲜蔬菜可以运往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而大多数蔬菜远距离运输必须以加工的形式出口。目前我国蔬菜加工的主要形式有腌渍、酱渍、糖渍、脱水、速冻、制罐、制汁、制粉、油炸、提炼油剂(如辣椒油、大蒜油、洋葱油)等。适于加工的蔬菜有马铃薯、芋头、生姜、山药、萝卜、胡萝卜、大蒜、洋葱、番茄、辣椒、黄瓜、南瓜、蚕豆、豌豆、毛豆、四季豆、青菜、大白菜、甘蓝、青花菜、榨菜、菠菜、莴苣、莲藕、荸荠、芦笋、金针菜、甜玉米、玉米笋等。

4.发展名特蔬菜

我国各地都有一些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的蔬菜名品。这些名特蔬菜在品种、栽培技术、加工技术、包装、运输、消费上已成习惯,产品有品牌,按订单农业方式产销,一般很少存在产品积压或销售无门的现象。

特产蔬菜由于是在特殊的地理、气候、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的条件下形成的产品,价格较高,其他地方很难立即模仿生产,很少生产竞争对手,可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其产业优势。如涪陵榨菜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在浙江栽培,但由于气候、土壤、品种、栽培及加工技术的差异,在国际市场上仍以涪陵榨菜为上品。

我国的名特蔬菜除了涪陵榨菜,还有北京的心里美萝卜、潍县的青萝卜、扬州的乳黄瓜、苏州的芡实、无锡的茭白、宿迁的金针菜、宜兴及万载的苦百合、兰州的甜百合、荔浦的槟榔芋等,均应大力发展。

5.发展新型蔬菜

近年来,从国外引进了较多的新型蔬菜,如生菜、食荚豌豆、西洋芹菜、樱桃番茄、青花菜、紫甘蓝、抱子甘蓝、球茎茴香、彩色甜椒、日本南瓜、芦笋等。这些蔬菜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求新求异的需求,满足不同消费习惯人群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6.发展微型蔬菜

过去我国栽培的蔬菜常以大为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的改变,家庭都由大变小,目前市场销售的蔬菜以小见好。

我国近年发展的微型蔬菜涵盖番茄、茄子、辣椒、西葫芦、南瓜、黄瓜、结球白菜等种类,其中著名的品种有樱桃番茄、圣女番茄、珍珠番茄、小丸茄子、朝天椒、樱桃椒,珍珠西葫芦、金皮西葫芦、东升南瓜、栗晶南瓜、龙凤瓤南瓜、金童南瓜、玉女南瓜、飞碟南瓜、飞燕南瓜、锦龙黄瓜、上海小红萝卜、南京扬花萝卜、北京小杂55大白菜、江苏夏丰大白菜、台湾玉冠大白菜等。

7.发展运输栽培

运输栽培是充分利用特殊的地理、土壤、气候、交通等有利条件建立蔬菜基地,所产的蔬菜运到邻近的区域消费。近年来,由于铁路、公路的增加和提速,运输栽培的菜价往往低于耗能较多的设施、保护地栽培的蔬菜。目前值得提倡的运输栽培有下列几点:

一是建立南菜北运基地。华南地区大力发展露地冬春蔬菜,所产蔬菜运往天寒地冻的北方,即使加上远距离的运输费用,往往比北方在棚室内生产的蔬菜还便宜。又如每年冬春从福建运青椒到南京出售,中等距离运输,也比南京棚室生产的青椒便宜。

二是建立北菜南运基地。同样的原理,华北等地在夏秋建立北菜南运基地,所产蔬菜,能解决南方伏秋缺菜的问题,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是建立高山蔬菜生产基地。江淮流域利用地理上的垂直温差,夏秋季节利用高山上比较凉爽的气候条件,建立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运往平原地区销售,既能补缺,又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如安徽的大别山、浙江的云和、金华、临安、天台、温州等地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上均已建立了高山蔬菜基地。

8.发展野生蔬菜

野生蔬菜是指野外自然生长、未经人工栽培,其根、茎、叶、花、果等营养器官、储藏器官或生殖器官可作为蔬菜食用的野生或半野生植物。我国的野生蔬菜资源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达1000余种,是我国现有栽培蔬菜的10倍左右。野生蔬菜不仅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因大多采自远离城镇工矿的高山、河滩、林下等地,很少受污染。不少野生蔬菜还具有保健或药疗作用,如蒲公英可抗菌消炎、清热解毒,荆芥可止咳、治感冒,菊花脑有清热去暑等功效。野生蔬菜不仅可以鲜食,也可用于加工,如葛可以制造淀粉、酿酒,蕨菜干制后可供外贸出口,芦蒿、芥菜、马兰、菊花脑已成为涉外宾馆的高档菜。

目前食用较多或已进入人工栽培的野生蔬菜有荠菜、马兰、芦蒿、蕺菜、紫背天葵、马齿苋、豆瓣菜、菊花脑、蒲公英、菊苣、牛旁、蕨菜、款冬、金花菜、蒲菜、芦荟、何首乌、扫帚菜、盐蒿、灰条菜、小根蒜等。

9.发展香辛蔬菜

香辛蔬菜我国自古栽培,是蔬菜中不可缺少的种类,但因主要用做调味品,用量较少,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烹饪讲究色香味俱全,香辛蔬菜的种类及需求量日益增加,价格上扬,并居高不下。香辛蔬菜在食品工业中的需求量较大,如生姜用于盐渍、酱渍、糖渍等制品供外贸出口;细香葱切段脱水,放在方便面中或葱油饼干等制品中。

香辛蔬菜除了洋葱、大葱、韭菜、大蒜、生姜等常用的品种外,还有花椒、茴香、薄荷以及近年从国外引进或扩大栽培的品种,如香芹、球茎茴香、辣椒、紫苏、藿香、旱金莲、莳萝、萝勒、蕺菜、果香菊、香蜂花、迷迭香、百里香等。

10.发展观赏蔬菜

观赏蔬菜包括彩色蔬菜和菜肴点缀、雕刻蔬菜以及阳台休闲蔬菜等。这些蔬菜外形优美,色泽、香味俱佳,用量较少,以观赏为主。

其一,彩色蔬菜常用于花坛、盆景,常见的有红叶甜菜、扫帚草(地肤)、小茴香、紫菜薹、彩色大白菜、菊花心瓢儿菜、鸡冠菜、花叶芥菜、紫甘蓝、羽衣甘蓝、五彩辣椒、彩色甜椒、樱桃椒、彩色樱桃番茄、扁豆、猪血扁豆、多花菜豆、红豇豆、金瓜、长栝楼、彩色西葫芦、日本小南瓜、彩色苋菜、紫背天葵、菊苣、彩叶生菜、香芹等。这些蔬菜既可做花坛、盆景观赏植物,也可做蔬菜炒、煮、凉拌,供烹饪使用。

其二,菜肴点缀、雕刻蔬菜。我国最常见的点缀蔬菜有葱、韭、蒜、芫荽。近年从国外引入的花叶香芹菜,其色泽、香味、外形俱佳,常用叶片点缀西菜。宾馆饭店常用红菜头(红色的根用甜菜)、心里美萝卜、天津绿或潍县青萝卜做雕刻材料,也有用紫色芜菁作为雕刻材料的。

4.对发展蔬菜产业的思考 篇四

——对天水市绿色农业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朱良勇

(甘肃省天水市蔬菜产业开发办公室,甘肃 天水 741000)

摘要:

关键词:农产品 质量安全 监管体系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甘肃的“东大门”,东邻陕西省宝鸡市,北、西、南分别与甘肃省的平凉、定西、陇南接壤,为古丝绸之路重镇,是陇东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也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现辖秦州、麦积两区和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其中农业人口346万,耕地面积572.24万亩。天水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气候温和,光、热、水、土资源丰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畜牧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适宜环境。林果、蔬菜、畜牧是全市的三大农业支柱产业。

天水市于从2004年起就开始思考和接受绿色农业这一概念,并在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等绿色农业倡导者的鼓励下,于2006年1月在全市创建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制定了《甘肃省天水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通过由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组织的专家组的论证。我们按照《规划》制定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根据 天水市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实践绿色农业理念,通过宣传培训、典型示范、龙头带动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进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了全市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

2、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2.1遵循绿色农业发展理念,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我们把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的过程中,贯彻《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宣传绿色农业的理念,进一步强化环保意识,并采取切实措施,依法保护盒改善生态环境,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大搞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扩大绿色植被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下力气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减少“白色污染”及花费、农药污染,积极示范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减少土壤中有害物质残留;加强土壤、水质和生产资料的定期和跟踪监测,严禁超标准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

2.2分类指导,促进绿色农业措施的实施

立足天水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重点扶持发展粮油、蔬菜、果品,蜜桃、畜禽为主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开发地方名优产品。

在区域布局上,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林则林、宜牧 则牧,根据不同生态类型,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模式。川水地区以设施栽培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浅山地区努力提高绿色油菜和绿色水果生产规模;二阴地区以绿色粮食和中药材为重点;高寒阴湿地区以发展专用马铃薯生产为主,拓宽农民的增收空间。

在产业化经营上,建立绿色生产基地,并按照市场需求,建设和扶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以促进绿色产业链及产业群,加快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步伐,促进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3依靠技术创新,提高绿色农业技术开发水平把绿色食品的生产和现代先进的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技术创新,不断强化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绿色食品的技术含量,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内引外联,集中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建立绿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加强绿色食品相关技术的研究,选育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研究制定配套的先进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农业技术开发,推广资源节约型、绿色能源型、环境保护型、立体复合型、物质循环型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

2.4广泛宣传普及、增强全民绿色农业意识

加强绿色农业培训工作,在各种层面上开展绿色农业知 识教育,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生产者的绿色农业意识与绿色食品生产技能,不断提高全民绿色意识。在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等活动中,增加绿色农业方面的内容,把绿色农业知识直接送到生产者手中,推动绿色农业生产向更高水平迈进。利用广播、影视、报刊等各种宣传媒体,面向广大消费者进行绿色农业和人类健康知识教育,使消费者对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和选用绿色食品的健康性、安全性,以及怎样识别绿色食品都深入了解。

2.5实施名牌战略,拓宽国际、国内市场

积极扶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努力增加绿色食品数量,扩大生产规模,争创绿色食品名牌产品,发挥品牌效益,增加市场占有率。依托绿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新建和扩建一批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形成辐射城乡、省内外的市场网络,并充分利用各种博览会、展销会、积极洽谈会和互联网等途径,全方位展示天水市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的最新成果,使绿色食品的品牌广泛进入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渠道。

2.6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绿色农业投入力度 扶持力度,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同时,广泛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开发绿色农业,积极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向绿色农业流动。2.7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保证绿色农业稳步发展 市、县(区)组织协调农业、技术监督、环保、工商等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绿色农业生产的全程监控,建立健全完备的技术标准、环境监测和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原料基地环境、生产资料选择使用和生产过程、产品包装、储运、保鲜等方面的监督管理,确保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和质量,促进绿色农业向规范化、标准化、科技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3、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3.1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是示范区建设的根本保证

为了保证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市上成立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项目承建单位天水市农业局为项目运行管理机构,负责建设管理、效益评估、监督检查等工作。示范区管理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市、县(区)政府分管农业工作的领导对示范区建设承担行政领导责任,市、县(区)农业(牧)局主要负责人承担行政监管责任。示范区的建设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实行“技术推广部门+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方式,形成龙头带基地的产销衔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同时,市上建立和完善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建设工作进行研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相互密切配合,搞好宏观指导,全力推进建 设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市、县(区)齐抓共管,全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3.2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是示范区建设的关键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市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实行以农民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和信贷投入为导向,广泛吸引各类资金资金,加快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形成了项目数量逐年增多,投资规模逐年扩大的良好势头。2006-2010年,全市农业部门共争取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农民技术培训、农业产业化等项目211项,落实项目总投资13.17亿元,其中省以上无偿投资5.57亿元。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期间,选育成功航茄2号、4号等10个航天蔬菜新品种,并通过甘肃省农作物新品种认定;制定的《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冬春茬生产技术规程》等六项甘肃省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航天蔬菜生产技术标准的空白;以航天辣椒、航天豇(菜)豆为主,先后在甘肃天水、陇南、张掖等市和新疆、内蒙、山西、陕西、北京等省市示范推广航天辣椒、航天豇(菜)豆52.38万亩,平均增产率22.2%,总增产量39952.5万公斤,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各级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的信贷扶持力度,为全市先后落实信贷资金7.66亿元,支持40个农业企 业进行技术改选和原料基地建设,为强化绿色农业发展基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3加快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是示范区建设的动力

在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突出机制创新、技术创新、辐射带动,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和“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模式。园区建立了一个博士后工作站、七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即奶牛胚胎移植中心、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工作站、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信息培训中心、畜牧兽药与人工授精服务中心、天水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蔬菜加工配送中心、培训中心、组培中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工作站、国家落叶果树脱毒苗木繁育试验示范基地,200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10年,荣获“全国十大名园”、“全国优秀农业园区”殊荣。特别是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为我市发展 以航天育种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工程中心先后承担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省级重大专项、科技孵化器、星火计划、工程中心建设、国家航天蔬菜生物育种、国家863和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等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2项,与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大、兰州空间环境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江西省农科院、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天水农科所建立了紧密的合(协)作关系,做到了人员培养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与省内、外相关地县的137个科技、农业技术推广、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航天蔬菜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及日本、缅甸和台湾地区,累计推广100多万亩。初步形成了以航天育种为主,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3.4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示范区建设的主要途径

我市围绕果品、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以马铃薯、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制定扶持政策,拓展龙头企业融资渠道,加快龙头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天水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市委办发„2010‟67号),力争通过3年努力,重点扶持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 到40%以上;二是积极探索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新途径,认真组织筹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担保公司,为龙头企业解决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创造了条件;三是加强对外宣传推介,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在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天水西联蜂业有限责任公司“西联图标”牌蜂王浆冻干粉含片被评为金奖产品,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秦岭泉”牌甜玉米粒罐头被评为优质奖产品;在甘肃省第一届农业博览会上,天水盛源商贸有限公司“兴馨”牌花椒、天水西联蜂业有限公司 “西联”牌刺槐蜂蜜双双获得博览会金奖,我局获优秀组织奖,提高了我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知名度。四是通过示范引导、资金补助等多种方式,扶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市、县区积极争取,2009年天水长城果汁集团公司、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争取到省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资金491多万元,为全市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技术推动,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的示范区建设新途径。

3.5注重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氛围是示范区建设的前提

我市把加强绿色农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生产者、经营者的绿色农业意识与绿色食品 生产技能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根本出必点,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会议等各种宣传媒体和场所进行绿色农业知识宣传培训,使消费者对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和选用绿色食品的健康性、安全性、以及怎样识别绿色食品都有深入了解。一是依托“阳光工程”、“绿色证书”等培训项目,积极开展绿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10年,全市共完成各类培训2000多场期次,培训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21万多人、农机修理工200人、农机操作工100人,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培训727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4069人。二是在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等活动中,增加绿色农业方面的内容,把绿色农业知识直接送到生产者手中,推动绿色农业生产向更高水平迈进。三是突出产业特色,宣传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在果品产业上,全市抽调技术人员和果农骨干,进驻全市果树重点村,积极开展良种推广、疏花疏果、果实套袋、喷施果形剂、果树修剪、无公害和绿色果品生产、果品贮藏保鲜等“十大”果树栽培技术,积极实施 “百人百村万亩优质果园活动”和“千人千村优质果园管理活动”,积极培养栽培、植保、贮藏保鲜、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科技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的乡土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蔬菜产业上认真实施“千人连千村、百人连百市”活动。全市共抽调技术人员1010名。实行蹲点承包的方式,在全市的864个村15.7万户中重点村 推广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技术、立体栽培技术、间作套种技术、集雨节水灌溉技术、多位一体日光温室生产技术、高产高效模式总结推广等十二项技术措施,直接服务的面积达33.45万亩,联系重点户2.9万户,新建示范点(户)140个,引进新品种223个,推广新技术68项,发展新模式67个,培训产地经纪人407名,引导联络市场104个。这些工作的开展,对进一步树立绿色农业理念,扩大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覆盖面,促进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今后工作打算

下一阶段,我们将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135”区域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和“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建设两大特色,进一步搞好项目争取和实施,重点加强主要任务的落实工作,不断优化农产品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畜牧、果品、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中药材、马铃薯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努力把天水建成西部优质精细菜基地、果品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航天育种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基地,真正把《甘肃省天水市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规划》落到实处。

3.1加强领导,靠实责任

进一步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目标 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任务,责任到人,做到实施有方案、任务有指标、阶段有目标、年终有总结,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农技、土肥、经作、种子、植保、农机等单位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各级技术业务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认真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争取在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等方面有所创新。

3.2依靠科技,强化服务

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机构、社团农技推广服务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的作用,通过项目实施、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和转让成果等多种形式,推动市、县(区)、乡(镇)农技(农机)服务机构直接面向农民,开展技术引进、示范、推广、良种繁育,通过技术集成、物化服务等形式,加快绿色农业技术普及步伐,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为示范区建设提供良好了良好的技术和物质服务。

3.3加大投入,保证质量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认真搞好项目的策划、论证、贮备、争取和实施工作,加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 加工龙头企业建设,解决农业标准制度制定、产地认证、产品认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产品和监测等方面的资金需要,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投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扩大融资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示范区建设,形成国家、社会、农民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以良好的资金投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3.4健全机制,加强考核

5.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五

一、基本情况

设施蔬菜产业现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沙坡头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4.56万亩,占全市20.83万亩的70%,占全区84.5万亩的17.2%。建成了以番茄、茄子、黄瓜、西瓜等特色品种为主的日光温室示范基地66个,小拱棚瓜菜示范基地6个,建成沙漠日光温室1200座、0.2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达到65万吨,产值达到9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设施蔬菜的收入达2204元,占沙坡头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4%,主产区设施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设施蔬菜不仅成为农民投资回收最快、效益最为明显的支柱产业,而且解决了3.6万余人的就业,有效带动了流通、运输、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日光温室以冬春一大茬,秋冬茬接早春茬,秋茬接冬春茬三种栽培模式为主,面积分别占30%、40%和30%;小拱棚以冬春茬韭菜和早春茬西瓜两种栽培模式为主。品种布局上,番茄占50%,茄子占10%,辣椒占15%,黄瓜占5%,瓜类占10%,设施园艺及其它占10%,产品的外销量占90%以上。制订推广了12项提质增效措施,平衡施肥、无土育苗、小气候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CO2气肥、反光幕、新型覆盖材料、阴阳棚及热风炉等技术开始示范使用。

二、存在问题

1、流通体系不够健全。一是没有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蔬菜交易在园区内直接进行,相互压价时有发生。二是缺乏流通销售龙头企业,现有的流通企业经济实力、带动能力、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对市场调节和操控的`有效手段。

2、科技力量不足,技术服务滞后。现有市、镇(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50多人,不仅断档老化、总量严重不足,而且大部分专业不对口,真正的内行更不多,指导千家万户和几万座大棚的生产,不仅力不从心,碰到技术难题更是束手无策。由于技术服务跟不上,造成地区间、农户间的生产水平很不平衡,相当一部分日光温室的产量和效益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

3、标准化监控机制不完善,品牌保护意识不强。超市等生产流通环节的监测不够严格,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的价位优势得不到体现;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时有发生,病虫害重治轻防、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现象比较普遍,食品安全生产的意识亟待提高。在销售上虽然一再强调统一包装,但部分运销企业为节省成本而使用其他废旧包装箱的现象仍有发生;在蔬菜畅销时,部分农户对产品不分类,以次充好,对“沙坡头”蔬菜品牌造成不利影响。

4、种苗生产销售管理有待加强。个别种苗公司引进的蔬菜新品种不按程序严格进行试验示范就批量生产销售,造成部分品种稳定性差,品性下降;有的种苗公司有销售过期苗,病苗的现象;有的种苗公司技术力量薄弱,售后服务不及时。

5、基础设施不够配套,部分园区生产条件较差。一是老灌区设施蔬菜园区现有电路普遍为单相电,无法满足卷帘机三相用电需求,影响了农民投资安装使用卷帘机的积极性。二是沙漠农业园区大棚保温性能差,冬季棚内平均温度比老灌区低2—3℃,外界温度零下14℃时,棚内温度普遍不到10℃,不能满足蔬菜正常生长的温度需求,遇到极端低温天气,就会造成严重冻害;同时,风沙危害较重,

三、几点建议

1、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一是采取招商引资、项目扶持、股份合作等方式,内引外联,尽早建设集蔬菜展销、检测、收购、保鲜、加工、交易、外销为一体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辐射面广的国家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一个高效、畅通、可调控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物流配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沙坡头蔬菜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组织有关部门尽快研究蔬菜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整合有关农业发展项目资金,集中财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扶持现有的蔬菜流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民经纪人,通过联合、重组,形成流通集团或大型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走龙头带产业、产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2、多策并举,强化技术服务。一是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适当增加市镇(乡)农技服务中心人员编制,面向区内外聘用一批具有蔬菜生产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加强现有技术人员的再教育,促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对农民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技术操作水平和市场经济观念,真正把广大农民群众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充分发挥种苗公司技术力量的作用,通过销售种苗,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报务。四是加大聘用山东农民技术员的力度,充分发挥当地“土专家”、“种植能手”的作用,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

3、强化监控,狠抓标准化生产和品牌保护。 一是把好蔬菜生产环节关,坚决堵住农药残留。继续完善无公害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强化无公害蔬菜知识的宣传,开展无公害知识培训,教育引导农民认真汲取青岛毒韭菜、海南毒豇豆的教训,积极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生物农药等无公害控制性设施,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保证蔬菜的质量。二是健全完善监测体系。现有的产地(田头)市场要建立健全检测机构,配备一定的人员和设备,对进入市场的蔬菜要加强检测,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场,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要对农民种植的蔬菜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地进行抽检,积极探索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三是继续实施统一品牌、分级包装、统一标识和对包装箱进行适当补助的措施, 加大我市蔬菜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把“沙坡头”蔬菜打造成宁夏、中国的名牌农产品。

4、狠抓种苗质量和供应管理。严格程序,规范品种引进。所有种苗公司引进的新品种必须按照有关法规严格进行试验、示范,经有关部门评审鉴定,登记备案后方可推广。加大对种苗市场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向农户销售过期苗和弱病苗的现象。建立奖惩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对种苗质量高,技术服务好的企业,应给予相关项目优先申报及政策扶持;对育苗设施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无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种苗公司应限期整改或劝其退出种苗市场。

6.和县蔬菜产业简介 篇六

一、农业概况

和县地处皖东,东临长江,西傍巢湖,毗邻南京、马鞍山、芜湖、合肥四座大中城市,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万亩,山场22.3万亩,水面15.3万亩。现辖15个乡镇,270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6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7万人,是个典型农业县。

和县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境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6℃,无霜期232天,日照时数2126小时,降雨量1006毫米,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为山丘、岗地,东南多为平原、圩区,俗称“三山七圩”。境内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双桥河、石跋河、驷马河7条内河,另有裕溪河、滁河二条界河,均自西向东注入长江,江岸线长65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和县广大干群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蔬菜、禽畜、水产、优质粮油、经果林等五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大棚蔬菜、大棚养鸡、大棚养鸭和精养鱼塘为特色的“三塘加一棚”农业经济新格局。尤以蔬菜产业更成为农业支柱产业,2004年全县蔬菜(含瓜类)总播面积达42.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20万亩,全年总产量超79万吨,产值约8.1亿元,约占种植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二。全县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110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二、蔬菜产业特色

和县蔬菜规模化生产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规模,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明确把发展无公害蔬菜作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蔬菜产业又

上了一个新台阶。二十年间种菜大户由城南乡的12户发展至全县15个乡镇、150多个村庄、7万多个农户;蔬菜品种由原来的几种发展到十六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生产规模、栽培技术水平也都有了质的飞跃,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具有鲜明特色的支柱产业。和县蔬菜产业具有以下特色:

(一)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八大特色生产区域。全县蔬菜瓜果总播面积的80%集中在沿江、沿公路干线,结合加工企业及销售网点,形成一个带状分布及八大区域特色相间的城郊生产型合理布局:以城南乡、姥桥镇、历阳镇、雍镇乡为核心的大棚茄果类种植区,面积约13万亩;以乌江镇、历阳镇为核心的拱棚甜瓜种植区,面积约5万亩;以乌江镇、姥桥镇为核心的豆类种植区,面积约8万亩;以乌江镇、香泉镇为核心的出口蔬菜种植区,面积约2万亩;以善厚镇为核心的常规蔬菜育种区,面积约1.5万亩;以沈巷镇为核心的大棚莴笋、韭菜种植区,面积约1.0.万亩;以西埠镇为核心的黄瓜种植区,面积约1.5万亩;以石杨镇、绰庙乡为核心的水生蔬菜种植区,面积约1.0万亩。核心产区的主栽品种多种栽培模式并存,大部分能周年供应,且规模都在万亩以上,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品多乡的规模化生产格局。

(二)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在蔬菜生产中得到推广与应用。创业初期,我县蔬菜主要为茄子、辣椒、番茄“老三篇”。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新的优良品种不断被引进、推广,仅近两年来,我县就陆续引进国内外的辣椒、番茄、茄子、厚皮甜瓜、小西瓜、南瓜、西葫芦、草莓、芥蓝、苗香、生菜、青花菜、甜椒、樱桃番茄等十六大类8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20个适宜我县种植的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广大菜农和农业科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同时积极学习、引进先进的新技术、新设施,如脱毒技术、吊蔓栽培技术、高

密度栽培技术、微量元素施肥技术、微滴灌技术、平衡施肥技术、CO2气肥施用技术、穴盘育苗等新技术,遮阳网、防虫网、微滴灌、育苗盘、施肥器、除草地膜、转光膜、无滴保温长寿膜等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推广与普及,全面提升了我县蔬菜生产水平,效益和品位,推进了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社会化服务已初具规模。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张,社会化服务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在市场建设方面,以皖江蔬菜大市场为龙头,以乌江边贸市场、卜集瓜果市场、沈巷边贸市场等为骨干,与依公路沿线建立的24家产地蔬菜市场,构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网络,构筑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尤其是投资3200万元建成的皖江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00亩,去年被列为全国三十家创建“三绿(绿色市场、绿色食品、绿色通道)工程”试点单位之一,该市场在与上海、杭州、南昌、长沙、南京、武汉、合肥等十多家市场结成“友好市场”的同时,又与东北、西北等近百家市场建立了业务往来,互换场地、互设窗口。目前,皖江大市场的销售区域已扩展到除西藏外,全国其它所有省份的大中城市。2004年,市场蔬菜成交量43万吨,交易额4.3亿元。在信息服务方面,作为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定点市场的皖江蔬菜大市场,除按规定定时向外发布信息外,还通过安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将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销售信息送达千家万户。在农资供应上,全县建有农资销售网点300多家,由农业执法部门实行规范化管理,重点无公害蔬菜产区由县植保公司实行配送,服务到家。

(四)产业化经营初显成效。实施产业化经营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促进了产销衔接和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我县在蔬菜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下功夫,着力培植了一批颇具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皖江营销 公

司、绿叶公司等无公害蔬菜营销“龙头”,通过订单农业,由各地的蔬菜生产协会组织生产,带动基地3万亩,公司组织收购,产品经精选、分级、包装,以“皖江”牌无公害品牌产品进行配送,现已在南京6个大型农贸市场、合肥苏果超市以及杭州、上海等地设立了和县无公害精品蔬菜销售店和专柜,产品深爱市民青睐。县嘉谊、绿缘源两家外贸企业主营出口创汇蔬菜,目前正在进行绿色食品申报,2004年前三季度共创产值6000万元,出口创汇600多万美元,带动基2万亩。金东海酱菜制品加工厂、善厚调味品厂、姥桥益和酱菜厂等蔬菜深加工企业,在“土”、“特”和品牌上下功夫,生产加工能力持续攀升。目前全县已有民营蔬菜加工企业19个,年加工量5万余吨,年实现产值2亿元,带动生产基地5万亩。

五、品牌意识初步显现。为进一步发挥品牌效益,我县加大了品牌实施战略,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18个(其中蔬菜14个),拥有“皖江”、“皖蔬”、“和州绿”等知名品牌,其中“皖江”牌番茄、辣椒两度获皖优名牌农产品。计划2005年再申请认证10个左右无公害品牌,并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

三、和县无公害蔬菜创建工作卓有成效

2001年5月,我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县委、县政府决心以此为契机,实现和县蔬菜二次创业。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无公害蔬菜创建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的检查验收,并被评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先进县。和县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行政推动。建立了县、乡(部门)、村、组四级组织体系。县里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管理、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组织,落实专人负责,并将生产基地农户以10户左右为单位组成无公害蔬菜

生产联保小组,由小组长负责指导、监督、记录生产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全县共组建联保小组580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工作。为了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管理轨道,2001年8月,县政府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和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制定出台了《和县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药管理的通告》、《和县无公害蔬菜使用服料的管理规定》、《和县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几年来先后四次召开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动员大会,把无公害蔬菜生产工作摆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位。2003年5月,我县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决定》。通过强化行政推动,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二是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大力营造创建氛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培训活动,通过培训班、现场会、知识竞赛、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宣传手册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全县65万人口对无公害蔬菜的知晓率达80%以上。县举办了多次由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主任、农技员、种菜大户参加的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参训人员现都已成为各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骨干。2004年县级农技干部直接进村入户举办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45场次,直接受训人数9000多人次,送科技下乡、科技赶集31场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42000余份,基地农户培训到户率已达100%。人均累计培训时间超过48小时,户均有一人能熟练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三是大力整治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基地生产条件。各生产基地在生产中,积极采取开挖田头窖,实行秸秆发酵还田,对废弃物集中存放、统一处理等办法,减少人为污染,同时各地还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大兴农田基本建设,疏通水系,清洁田园,极大地改善了产地农业生态环境。2002年,全县蔬菜生产区域通过了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为了强化对蔬菜生产投入物的管理,县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无公害蔬菜使用农

药管理的通告》及《和县无公害蔬菜使用肥料的管理规定》,禁止在县域内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未经登记的劣质肥料、劣质农药。县农业主管部门对全县各经销点进行清理,并与县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不定期检查。目前和县市场违禁农药、化肥基本上已销声匿迹。四是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在遵循国家农业部行业标准及省级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对尚未出台的一些蔬菜品种结合我县蔬菜生产实际,编写制定了15个品种的生产技术规程,并经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批准,正式作为县级地方标准公布实施,从而使我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体系更趋完善,更具法律效力。质量检测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环节,皖江大市场、历阳、姥桥、雍镇等重点市场和蔬菜生产基地先后建立起了无公害蔬菜检测站,定期进行蔬菜质量检测。2004年,全县共抽检蔬菜样品4500余份,抽检合格率达97.7%。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筹建县级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构建和县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网。五是加强品牌培育和产品认证,促进无公害产品销售。品牌是产品的市场通行证,和县自创建工作开始就着力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先后注册了“和州绿”、“皖江”、“皖蔬”等无公害商标。为提升和县无公害蔬菜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去年县政府对几大蔬菜品牌进行了整合,统一打造“皖江”品牌,并加以严格管理,同时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县获部级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达18个(其中蔬菜14个),拥有“皖江”、“皖蔬”、“和州绿”等知名品牌,其中“皖江”牌番茄、辣椒两度获皖优名牌农产品。计划2005年再申请认证10个左右无公害品牌,并力求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上有所突破。

四、首届“蔬博会”奏响新乐章

2004年4月18日和19日两天,我县成功举办了安徽和县首届蔬菜博览会。博览会两天时间里八方宾朋齐聚和州,各地农民涌向会场。精心设置的精品展和“三新”推介展,既展示了和县蔬菜的种植水平,又推介了蔬菜领域的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真正唱出了一台蔬菜大戏。此次盛会举办,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县蔬菜知名度,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的热情,为我县实现三年规划,实现蔬菜产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和县农委蔬菜办公室

二○○五年八月二十日

7.洋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七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蔬菜生产基地已经形成

1.1.1 蔬菜产业带初具规模。

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12万hm2, 总产62.10万t, 总产值12.00亿元。其中专业菜田面积2 066.67 hm2, 复种面积4 800.00 hm2, 产量26.32万t;发展蔬菜生产专业村64个, 蔬菜生产专业大户2 426户。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汉江川道的龙亭、洋州、戚氏、谢村、马畅、磨子桥、黄安等7个镇, 种植面积7 133.33 hm2, 总产40.44万t, 分别占全县蔬菜的63.7%和65.1%, 以108国道沿线平川7个镇为主的蔬菜产业带格局形成。

1.1.2 设施蔬菜发展较快。

近年来, 为了进一步提高蔬菜种植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洋县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工作重点, 紧抓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菜工程”建设的大好机遇, 集中连片建设大拱棚和日光温室, 设施蔬菜发展较快。洋县设施蔬菜生产形式主要有冬暖日光温室、渡锌钢管塑料大拱棚、小拱棚及地膜覆盖栽培。截至2013年底, 全县累计建设日光温室大棚634座, 占地逾40.00 hm2, 塑料大拱棚逾1 333.33hm2, 小拱棚逾200.00 hm2。已经形成了以冬暖日光温室和大拱棚西红柿、黄瓜、青椒、西胡芦、双膜洋芋、礼品西瓜等为主的精细蔬菜种类。全县设施栽培面积达4 140.00 hm2, 总产24.84万t, 产值3.50亿元, 分别占全县蔬菜的36.96%、40.00%和29.17%, 设施蔬菜已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1.2 蔬菜种类丰富, 地域特色明显

1.2.1 蔬菜种类齐全。

全县常年种植的蔬菜有50余种, 形成商品规模的主要有西红柿、黄瓜、青椒、茄子、豇豆、菜花、甘蓝、大蒜、莲藕、大白菜、萝卜、四季豆等12个品种, 年种植面积6 586.67 hm2, 年产量达到34.68万t, 产值5.78亿元, 占全县蔬菜面积58.8%、总产量的55.8%、总产值的48.2%。最具生产优势的有西红柿、黄瓜、青椒、豇豆、大蒜、莲藕、菜花等7个种类。全县常年种植番茄355.27 hm2, 产量2.10万t;黄瓜404.60 hm2, 产量2.44万t;青椒320.67 hm2, 产量1.46万t;豇豆780.00 hm2, 产量3.63万t;大蒜 (蒜苗) 986.67 hm2, 产量2.22万t;莲藕366.67 hm2, 产量1.71万t;菜花620.00hm2, 产量1.87万t。近年来, 洋县在抓好蔬菜产业发展上规模的同时, 加大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先后引进蔬菜新品种7类60余个, 其中白玉春、RY幸运韩国夏萝卜, 晚生寒春五号、魁首甘蓝, 克新六号、早大白洋芋, 千禧、粉玫瑰、东圣、金鹏、魔尔西红柿和津优系列黄瓜等品种投入生产, 以其产量高、品质优, 备受菜农和蔬菜购销客商欢迎, 已成为当地主栽品种。

1.2.2 蔬菜特色明显。

洋县地处秦岭南坡, 是全国南北气候分界线,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珍禽朱鹮的核心栖息地, 境内环境洁净,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 使洋县生产的蔬菜具备品质优、上市适时 (早于陕西关中, 稍晚于四川) 的优势。例如洋州、马畅的菜花, 谢村的大蒜, 龙亭镇的冬暖日光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 东联村的早春拱棚精细菜, 石关的地膜洋芋等, 在兰州、西宁、银川、西安等西北市场享有盛誉。

1.2.3 蔬菜种植模式不断完善。

根据种植习惯和市场需求, 洋县在生产模式上探索总结出水稻—大蒜、水稻—地膜马铃薯、西红柿 (黄瓜) —甘蓝 (包菜) 、青椒 (西葫芦) —秋延西红柿等轮作的9种模式, 编写制订了7种设施菜生产的操作规程, 使蔬菜种植茬口日趋合理, 周年生产能力加强。

1.3 蔬菜流通体系逐步完善

1.3.1 市场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洋县有蔬菜产地贸易市场13个, 年销售蔬菜45万t, 其中县城综合批发市场和贯溪蔬菜批发市场担负着全县28.3%的蔬菜销售任务, 年外销蔬菜13万t。贯溪蔬菜批发市场是投资1 000余万元建设的专业蔬菜批发市场, 占地7.2 hm2, 具有日吞吐量300~700 t的能力, 是陕南规模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也是洋县的蔬菜交易中心, 在洋县蔬菜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2 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势头良好。

全县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社12个, 菜果科技服务机构4个, 建设白云农业、朱鹮生态农业省级蔬菜示范园2个, 在蔬菜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发挥了良好作用, 有力地促进了洋县蔬菜产业的发展。龙亭镇蔬菜协会有会员180余户, 年购销蔬菜逾5万t, 协会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为入会菜农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优质优惠生产资料, 节约了成本, 极大地促进了龙亭设施蔬菜的发展, 全镇已发展冬暖日光温室561个;洋县蔬菜西瓜研究所与黑龙江、郑州等8个研究所合作, 积极推广优质、高产西瓜品种和嫁接技术, 使瓜农的种植效益不断提高。

1.3.3 农民购销队伍壮大。

洋县从事蔬菜常年经销的有301户, 年经销蔬菜18万t, 占全县蔬菜生产总量的29.0%, 是洋县蔬菜销售的主要力量。谢村镇农民路正宏年组织蔬菜外销逾2 100 t, 磨子桥镇杨黑蛋在西安胡家庙市场、兰州市场设有销售窗口, 年外销5 000 t以上。由贯溪蔬菜批发市场董事长牵头组建的品康蔬菜经销公司在西安、兰州、银川等全国30多个城市设有销售窗口, 年外销蔬菜1万t以上。洋县蔬菜外销的主要品种有蒜苗、蒜薹、菜花、甘蓝、干豇豆、莲藕、菜豌豆、香菇、木耳等。产品主要销往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成都、武汉、福州、广州等大中城市。

1.3.4 种植蔬菜效益比较明显。

据调查, 1个日光温室大棚 (净面积333.33 hm2) 可产西红柿3 t, 2月中旬开始上市, 产值可达3万~4万元, 扣除肥料、棚膜、种子、农药等成本逾0.5万元外, 可获净收入3万元;塑料大拱棚产值30.0万~37.5万元/hm2, 扣除肥料、棚膜、种子、农药等成本约4.5万元/hm2外, 纯收入30万元/hm2左右。露地菜平均收入7.5万元/hm2, 日光温室大棚和塑料大拱棚2个固定设施生产收益分别是露地菜收益的12、4倍, 是种粮收益的15、5倍。

2 存在的问题

2.1 蔬菜贮藏水平低

洋县现有蔬菜储藏企业3家, 分别是洋州镇草坝村300 t果蔬贮藏库、贯溪1 200 t果蔬气调库和白云农业500 t果蔬气调库。各气调库由于缺乏流动资金, 时用时停, 因加工贮藏能力的严重不足, 使洋县蔬菜淡旺季市场没有调节能力, 对蔬菜的稳定销售和效益有严重的影响, 时而出现买菜难的局面。

2.2 蔬菜深加工能力弱

全县已建有谢村蔬菜脱水厂、县酱菜厂2个加工企业, 年可加工大蒜、生姜、洋葱、莲藕、甘兰等500 t以上, 但对于年生产50万t蔬菜县的市场调节是杯水车薪, 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冬季生产反季节菜和早春的提前上市菜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保护地蔬菜面积小, 品种单一, 生产规模不大, 高档蔬菜品种开发滞后, 没有形成冲击国内大市场的优势蔬菜产品[1,2]。

2.3 设施蔬菜种植技术相对落后

设施蔬菜是科技农业, 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有机结合, 是未来蔬菜生产发展方向。目前, 洋县还存在着一方面设施蔬菜规模快速扩大, 另一方面以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为主的技术服务相对滞后的矛盾。特别是新发展的蔬菜基地, 农户作务水平较低, 影响设施蔬菜的产量、质量、效益, 进而抑制了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

2.4 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差, 筹资困难, 发展后劲不足

当前洋县蔬菜生产普遍存在缺少灌溉设施, 遇到干旱年份, 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开展的设施蔬菜建设, 因其投资大, 农户筹资较难。据测算, 在洋县建1 hm2镀锌钢管塑料大棚大约需要投资30万元;建1 hm2日光温室大约需要投资150万元。目前, 金融机构贷款利息为0.009元以上, 而且一次放贷量小, 周期短, 手续较繁琐, 民间借贷利息为0.012~0.018元。资金已成为蔬菜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2.5 专业菜田面积小, 生产分散, 集约化管理水平低

洋县耕地总量小, 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仅800.0 m2左右, 平川还不足666.7 m2, 而蔬菜建设主要集中在平川7个镇, 农民习惯耕作简单的粮油作物和利用农闲外出务工“劳工结合”的生产方式, 对土地流转有抵触情绪, 土地流转难度加大, 制约了规模化的发展, 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较低。

3 发展措施

3.1 加强蔬菜产业组织机构和科技队伍建设,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蔬菜生产是一项技术含量高、发展变化快的产业, 需要一支相对稳固的专门机构和全程服务的技术指导队伍来协调、推动、指导生产, 形成县、镇、村三级较为稳固的服务体系, 加强培训指导和信息交流, 充分提高蔬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 促进蔬菜产业做大做强, 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新农村建设[3]。

3.2 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品种结构, 加大有机蔬菜发展力度

以开拓西北市场为重点, 大力发展蒜苗、蒜薹、菜花、反季节大棚精细菜、春提早拱棚精细菜、地膜洋芋等洋县优势品种, 加快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莲藕等水生蔬菜, 努力发展具有出口潜力的芦笋、茭白、双孢白蘑菇等高档名特菜和保健菜。同时大力引进外地企业[4], 加大有机蔬菜生产力度, 借助朱鹮品牌, 开发山野菜、树花菜、椿芽、竹笋、核桃花等秦巴山区有机山野菜资源, 开展深、精加工, 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加工基地, 拓宽国内市场, 打响朱鹮牌有机蔬菜品牌。

3.3 严把质量关, 树立品牌意识, 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在蔬菜产业上, 积极引导, 制定标准, 把蔬菜质量和标准生产列入村规民约, 教育农民发展高质量的蔬菜生产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收购、加工企业把好质量关, 实行优质优价, 形成农民、协会、企业诚信生产经营, 树立质量、品牌、标准化意识, 严厉打击掺杂使假行为, 把好市场关, 促使洋县蔬菜参与大流通, 进入大市场。

3.4 优化生产布局, 加大基地建设力度

沿江平坝区7个基地镇, 以莲藕、蒜薹、菜花和其他叶茎菜、茄果类为主, 在108国道、西汉高速公路沿线及大集镇工矿企业周围集中划定发展一批专业村、专业组;每个镇集中连片建立万亩规模生产基地, 结合一村一品、多村一品规模化生产, 提高规模效益。中山区乡镇根据当地自然条件, 大力发展高山越夏反季节蔬菜, 重点建立甘蓝、甜椒、胡萝卜、白菜等生产基地;同时, 开发竹笋、蕨菜等山野菜, 建立生产基地。

3.5 培育龙头企业, 增强产业整体开发能力

积极培育、扶持、发展蔬菜生产、加工、储运营销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形式, 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集团, 加快发展, 努力扶持企业争创蔬菜名牌, 依靠名牌提升效益。引导扶持企业开展蔬菜贮藏保鲜、冷冻脱水、净菜泡制腌制、加工蔬菜汁 (粉) 、蔬菜饮料、调味品等深加工, 促进产品增值增效, 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加大蔬菜贮藏保鲜、蔬菜汁、方便蔬菜、速冻蔬菜的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 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带动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3.6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引进、示范新、特、名、优蔬菜品种, 加速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 提高良种覆盖率。创办蔬菜科技示范点, 加快设施栽培、无公害栽培、秋延后春提早栽培技术和有机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 引导扩大拱棚、日光温室、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平坝每个乡镇划定区域建立稳定的保护地栽培生产基地200.0~333.3 hm2, 新建日光温室6.67 hm2以上。加大保鲜加工等技术和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的引试和推广应用力度。示范粮菜、果菜、药菜间作套种、轮作等高效生产模式, 提高复种指数。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 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有机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确保产品卫生安全。鼓励科研院所、农业院校、技术推广单位的科技人员, 开展技术有偿服务或领办蔬菜产、加、销企业实体, 推动蔬菜产业科技进步[5]。

3.7 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拓展产品流通空间

一是进一步扩大贯溪瓜果蔬菜批发市场影响, 完善和规范马畅、谢村、四〇五、槐树关等蔬菜批发交易市场, 建成3~5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蔬菜批发市场。二是积极创办优势互补、形式多样、有利于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区域型、合作社型、公司型、协会型等中介组织, 引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运行管理机制, 使之不断发展壮大。三是加强农民营销队伍建设, 加大产品营销力度, 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四是加快建立县、镇、村 (基地) 蔬菜信息网络体系, 实现基地、企业、市场与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衔接, 及时提供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信息服务, 开展网上订单交易, 增加市场占有率, 促进蔬菜流通。

参考文献

[1]曾桂芳, 刘士惠.新疆博乐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园艺, 2013 (11) :18-19.

[2]高俊山, 刘星, 苗春乐, 等.鄂尔多斯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4 (1) :10-11, 97.

[3]马春红, 刘威志, 孙宇峰, 等.白城市洮北区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 :327, 330.

[4]唐秀华.哈尔滨市阿城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2) :307, 309.

8.休闲蔬菜制品发展趋势 篇八

成都乐客食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客食道)经过10多年的调味技术研究,目前成功研制出了香辣菜、金针菇、藕片、山椒竹笋、风味豆豉、辣椒酱等多口味、多品种的休闲蔬菜制品。在以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美味为宗旨的调味研发过程中,逐步实现蔬菜制品休闲化,并在市场中不断取得良好收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个产品:香辣金针菇、香辣菜和香菇酱,在2012年中总产值均过亿。乐客食道从一个小小的蔬菜制品看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希望实现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

休闲蔬菜制品整体行业发展趋势

休闲蔬菜制品单品竞争激烈化

休闲蔬菜制品生产技术含量低,产品生产较容易,加上行业标准老化,导致生产企业跟风现象比较普遍。以金针菇为例,国内生产企业有1200多家,但年产值可以达到3000万元的企业不到20家。一些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恶性竞争,在无法保证食品原料安全的情况下依然生产极大妨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现在肉类制品消费逐渐下降,而蔬菜制品需求正不断增长,香菇酱、香辣菜、风味豆豉等传统产品都存在单品竞争激烈化的现象。可以看到,消费者真正认可的单品价格和产品品质始终是市场的主导,并引导不同产品的优胜劣汰,主宰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基地、加工产业一体化

休闲蔬菜的快速发展可以推动蔬菜种植基地和加工产业体化进程,其中萝卜种植基地与老鸭汤生产企业的合作堪称典范。目前,辣椒种植基地和辣椒制品生产企业也正逐渐形成一体化模式。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种一体化模式仍将不断扩大。

管理可追溯规范化

休闲蔬菜制品的生产,从原料到加工的全过程完全可以实现可追溯规范化管理。若消费者对食品的原料及其深加工过程了解程度加深,能够增强其消费信心,也是未来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休闲蔬菜制品附加值提高

休闲蔬菜制品被消费者逐渐接受,因此其附加值大大增长,诸如香菇酱、香辣菜等都是附加值不断提高的蔬菜制品。蔬菜制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会同时促进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及其规模化种植。休闲蔬菜制品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当前,年产值过亿的休闲蔬菜制品品牌逐渐增多,未来将会实现更多的农产品规模化经营。

包装规格减小

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小量化休闲蔬菜制品产生,在10g金针菇产品的带动下不断出现莴笋、竹笋、胡豆等的小包装产品。今后,较大包装规格的休闲蔬菜制品将不断减少,100g、150g等大包装产品除了适应中式快餐标准化需求外,会向少量化发展。未来休闲蔬菜制品将主要以10g、20g、30g等小规格包装为主,并将出现相应规格的生产配套设施。

生产自动化提高

休闲蔬菜制品的多个生产环节将实现自动化发展,以便于生产管理并促进农业产业化、规范化发展。

例如,包装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连续化真空包装成为可能,拉伸膜包装机等专业设备的普及将促进小包装休闲蔬菜制品的发展。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可以减少人工成本。

在休闲蔬菜制品品类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对生产过程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休闲蔬菜走进消费者的生活,自动化生产过程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有力保证。

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味

生产安全、健康、美味的休闲蔬菜制品,将是相关企业未来的研发方向。例如若不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防腐剂,可以采用无菌生产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天然食品原料防腐技术等多种方式实现产品抑菌、保质等目的,满足消费者安全、健康、美味的消费需求,这也同整个食品行业发展趋势相致。

休闲蔬菜制品品类多样化发展趋势

金针菇风味多样化

主要以香辣为主的金针菇可以实现泡椒、牛肉、麻辣、烧烤、青椒、酸辣等系列化风味,呈现系列风味产品。

土豆休闲化

土豆片可以实现香辣、泡椒、山椒、烧烤、麻辣等风味,还包括土豆泥系列产品风味化,是土豆制品休闲化的趋势。

藕片休闲化

藕片以山椒、香辣居多,开发诸多风味化的藕片品种,将成为市场上的

大亮点。

海带丝休闲化

目前市场中畅销的是香辣和山椒味的海带丝,其他口味如烧烤、麻辣、藤椒等正在开发中。海带丝还可以开发其干式休闲吃法,并可成为风味化系列食品。萝卜干休闲化

萝卜干由于其吸收风味的能力较强,目前以辣味产品居多。麻辣、烧烤、香辣等口味萝卜干制品有待于深度开发,留味时问较长、口味较重的风味将会是未来消费的需求动向。

牛蒡休闲化

随着牛蒡出口量的减少,牛蒡原料极其丰富。通过对牛蒡吸收风味效果的研究,山椒风味将是未来生产牛蒡制品的很好选择。实现这深加工的关键,是如何制成消费者熟悉的山椒风味。乐客食道自行研发的风味技术,期待市场的检验以及行业内的探讨。

竹笋休闲化

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山椒、红油、香辣和麻辣口味,持续的口感和强化的风味是竹笋制品能在市场中立足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极少数竹笋能够畅销的原因之一。

莴笋休闲化

将莴笋制成麻辣、香辣、烧烤、山椒等风味制品,其原料本身的清香特色是其他风味难以比拟的,重点做好山椒风味相当关键。

胡豆休闲化

干制胡豆休闲制品以怪味胡豆、麻辣、香辣、牛肉等口味为主,而乐客食道根据胡豆的特点采用先进入味新技术,实现当天生产的胡豆即入味,这将成为此类产品的发展趋势,风味较好,且生产成本一般。乐客食道还将传统胡豆休闲化制品与鸡肉等肉食相结合,这种创新思路将为产品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豆芽休闲化

香辣豆芽已经被消费者广为接受,乐客食道实现了豆芽低成本的风味化技术,解决了以往企业生产成本高、风味不足的难题。目前最新技术可以实现豆芽辣味持久,并以山椒、香辣为代表。

银杏休闲化

乐客食道已经制成了香辣和山椒风味的银杏制品,今后发展的关键则是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可。

蘑菇休闲化

蘑菇制品的休闲化技术难点在于产品不易入味,香辣仍然是其口味的主要研发方向。乐客食道已拥有能够实现标准化、优化入味的技术方法,可以使蘑菇自身味道保留的同时,突出产品的特殊风味。

牛肝菌休闲化

香辣味牛肝菌制品的制作技术主要体现在如何使其入味,这也是市场中众多产品销量惨淡的原因。乐客食道发现消费者不重复购买的理由,是因为产品口感差。公司采用的专有技术能够实现牛肝菌分子内渗透入味,远强于市场上同类产品品质。

刺耳芽休闲化

刺耳芽作为一种野菜可以制成口感独特的山椒风味产品,乐客食道将这一原料开发成为同类菜品中的经典样本。随着消费者对野生食材的不断认可,可以预见未来野菜类产品的市场前景无限。

可以看到,很多蔬菜均可制成风味多样的休闲蔬菜制品,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丰富产品品类及风味。乐客食道致力于研发先进的调味技术和方法,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上一篇:初中生学生会主席竞选演讲稿下一篇:背影公开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