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春联-年味儿

2024-08-27

春节-春联-年味儿(精选14篇)

1.春节-春联-年味儿 篇一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去庙里烧香拜佛,祈求一家人平安……我们则在家门口“贴对联”。

小时候不懂为什么要贴对联,后来给我这要从“桃符”说起。传说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茶、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崇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时,蜀主孟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这就是最早的对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在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对联始于明朝。

今年春节要到了,我到舅舅家去玩,正赶上舅舅家贴对联。这个我最新奇,于是站在一旁仔细看着。只见舅妈拿来上联:“千年迎新春”,先把米糊在要贴对联的地方,用刷子涂上米糊,不紧不慢地对我说:“涂米糊时,要全神贯注,要涂的地方就得涂均匀不能一块多一块少,也不能有地方不涂,更不能涂得很多,不然的话就会溢出来!”我和表姐听了连连点头。看着舅妈贴着对联,我也想试试,便接着拿来下联:“瑞雪兆丰年”。我拿着刷子沾上米糊,小心翼翼地在那些没沾上米糊的地方涂一遍,这样就可以使对联紧贴在墙上。姐姐则拿来横批:“年年有余”干起来……

贴完对联,看着这金光闪闪的字和红彤彤的条幅,心里真高兴! 新年越来越近了,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了。

2.春节-春联-年味儿 篇二

春节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中国地处北回归线区域, 春夏秋冬季节分明, 汉民族历史悠久的农业社会, 春种冬藏, 年而复始的生产产周周期期, , 神灵崇拜和巫祝文化、宗法礼仪等都是是形形成成春节的重要因素。农耕生活一年三季都都必必须须劳碌, 只有冬季才有时间和较多的农副副产产品品来安排消费、娱乐和礼仪活动, 岁末年初的春节就很有必要了。

我国春节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腊祭”, 流传到夏朝时期就形成春节的意识了。《尔雅》中记春节为“夏曰岁商曰祀, 周曰年”[1]3。在历代的传承发展中, 春节不断丰富内容, 留下时代的印记。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 随着朝代的更迭、疆域的分合、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 春节在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滋养推助下, 内容不断拓展和丰富起来, 并形成不同的地方色彩。明清时期, 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和手工业文明发展到极盛时期, 我国春节的民俗文化内涵和形式也发展到更加丰厚和复杂的程度。春节民俗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春节渗透着浓厚的天文物象文化

由于道教在民间的普及, 天象神化并在人间祭祀, 加强了春节的民众文化色彩和神秘气氛。在信息封闭和交通落后的上古时代, 望月观星、安排农事是人人精通的生产和生活常识。人们在远古时期就察知天象, 用二十四节气排定自然规律变化。清初学者顾炎武《日知录》记述:“三代 (夏、商、周) 以起, 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 农夫之辞色, ‘三星在户’, 妇人之语也。”[2]上67人们观北斗判定四季, 如“斗柄指北, 天下皆冬”, “斗柄指东, 天下皆春”。观参辰 (亮三星与八字分裂六星) 察知黎明, 如“参正割田, 辰正拜年”。古称木星为岁星, 推测其十二年绕天转一周, 西汉时假设了与岁星反向运转的神星叫“太岁”, 十二年绕天一周, 创造了十二生肖记年和六十甲子记年。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天象变化与地上吉凶联系起来, 认为“天有列宿, 地有州域”, 将天上星区划为东方苍龙七宿、南方朱雀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 神化为二十八宿, 奉为上界神灵祭祀。在民间封闭式的四合院中, 水井凿在东边, 设青龙神位供养, 碾磨房建在西部, 设白虎神位供奉, 春节期间香火不绝。旧时有历法书籍《黄历》, 根据阴阳学说将“太岁”绕天经过“黄道”星座的位置、日月时辰、主宰人间吉凶福祥的禁忌都标示出来, 以指导生产和生活。在无钟表和通讯工具的时代, 人们对过年的时间都不会记错。

二、庄严、肃穆、神秘的宗教祭祀文化

春节本义是神的节日, 不是给人过节。人们为神而忙碌, 给神设祭, 虔诚祈祷, 在庄严肃穆的宗教祭祀仪式中表达消灾祈福的心愿。家家如此, 天下如此, 春节便成为全民族宗教文化生活的集中展现。我国的春节不是纯粹意义的娱乐节日, 严肃的宗教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始终占节日主导地位。

我国北方道教、佛教非常普遍, 出现了“家家净土, 户户弥佗”的局面。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道日, 寺院煮腊八粥施舍穷人。腊八一过, 人们就开始了年货和祭祀供品的紧张筹备工作。人们清扫神堂, 整理祭器, 制作供品, 日夜忙碌。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关, 为灶君升天的日子, 天一亮, 家家户户都把头天夜里备好的粘糖米饭供在灶君神龛前, 粘神口, 让其“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家家开始更换花窗、神龛, 张贴年画、对联、彩纸, 设置神堂、香案, 悬挂灯笼。城镇老宅大院, 门庭庄严。有匾额的, 擦得干净, 贴着红喜字的白纸大铁丝灯笼挂得很高, 以示自尊。对联多用宽幅深红纸, 正楷字写就。门楣、照壁、过道悬贴紫色垂联, 宣示“紫气东来”吉祥瑞气。腊月二十五六, 年根即到。若逢雪天, 雪花瑟瑟飘落, 春联更加红艳醒目。屋宇瓦舍, 都是银装世界, 婆娑老树, 尽现玉干琼枝, 城镇乡村, 烟霭弥漫飘香气, 炮声处, 三代同堂四合院, 红联彩纸瑞雪飞。

年终最后一天称岁除, 有除旧布新之意。人们早起, 虔诚敬畏地忙碌, 将祭品做得精好, 盛放在红漆木盘。这是先人传留的祭器, 平时不得家用。祭品每神一组, 有荤素佳肴, 小馍三至五个, 馍上用朱砂或胭脂染出五个梅花红点, 称“供鲜”, 上加大馍一个, 馍上置大枣一个或披饰彩面塑件, 称“大供”。民户室内神堂正面供铜佛, 西侧有灶王神龛, 正西设置神主灵龛, 内有先人灵位, 书写姓氏考妣名字。正东设大仙神位供奉道教始祖。富人高堂明镜、蜡台、香炉、海灯、彩绘玻璃灯、罄等祭器考究齐全。庭院正面设天地神, 多贴有彩印板画神像, 上有诰词:“天地三界十方万物净土之宰”。此外还有井神、碾神、门神等, 院内正面安置较大香案, 陈列祭品。临近中午, 灶王回宫, 天上神灵下界, 家家燃放鞭炮接神, 焚香点纸跪拜。初一凌晨举行跪拜大祭, 此后至初五, 白日焚香一直不断。各庙宇、寺院、道观春节均门户大开, 人们往来祭拜, 香火不绝。

初一上午日出后是迎喜神的时间。喜神降临方向和时辰, 由历书指定。人们朝着喜神降临方向出行郊游。有的骑着牲口, 有的步行, 走到很远后燃放爆竹, 焚香后返回。迎了喜神的人, 以后何时出门都大吉大利, 不必再择良辰吉日。初五天亮前是众神灵归天的时候。这时要送穷神, 家家户户要从炕角或屋角扫些垃圾尘土倾倒于门外街口, 并焚香纸, 燃放鞭炮, 送走秽气。穷神是姜子牙妻子, 别号“五穷媳妇”, 即寿、康、富、德、善终五穷, 她嫌贫势利, 被姜子牙贬封“穷神”。

三、我国春节, 传延着绵绵不息的宗亲礼仪文化

旧时代人们讲求多子多福, 家庭和睦家庭兴盛, 往往三代不分家, 五世不分堂 (宗祠) , 过年必祭祖, 家人必团聚。亲友间拜年问候, 互赠礼物, 扶贫济困, 行善济世等观念都要体现在春节中。

旧时商家买卖交易多为记账, 于年底结算清账。但进入腊月二十三小年关后就不能上门催讨账目了, 否则要受人谴责。年根前, 有钱人要向贫困的亲友施送点财物示以关怀。族中长辈要探视本家有病人有困难的晚辈家庭, 送些衣、布或粮食, 说些安慰话。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要托别人代自己去探视。商客、游子、在外谋生人员年底必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除夕中午全家祖孙三代吃团圆饭, 长辈公婆, 伯叔子孙, 姐妹妯娌各按辈分次序坐定。晚饭后守岁, 彻夜不眠, 全家人围坐包捏扁食 (饺子) , 妇女们备好家人过年的新装和礼品。初一五更辰星将正时, 人们更换新衣装饰, 子女向父母问好, 跪拜磕头, 父辈去祖辈居室问好, 跪拜磕头, 后为孙辈向祖辈问好磕头。祖辈、父辈向儿童施赠压岁钱示以关爱。随后, 全家人一齐祭祖祭神, 点燃庭院中的两大捆干柴, 称“旺火”, 燃放鞭炮。早晨, 男人们走出家门, 按辈分次序给族内亲人拜年磕头, 随后举行家宴。初一至初五, 向亲友们问好拜年。春节期间, 不得有不吉祥言语或失礼的言语。

四、春节传承着激情迸发、丰富多彩的民间社火乡艺和独具地方特色的年俗文化

春节进行的祭祀、馈赠、宴饮等活动是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民俗需求和礼仪消费。明清时期, 传统农业、民间手工业、传统制作业进入鼎盛时期, 各种传统食品、地方特色产品、精美的手工制造产品如衣物、纺织品、饰品、器具、珍玩等生活用品种类繁多, 城镇内商铺、作坊林立, 处处飘香, 为节日提供着消费用品。怀安古城是晋文化传承区域, 到解放初还能看到街面的茶点炉食制作, 足以让今天上海城隍庙面食刮目相看。当时艺人们十岁左右开始学徒, 都是祖传绝艺而不外传。冬季是妇女们制作衣服的日子, 腊月一到, 富足勤快人家, 过年更新衣服多已备就, 公婆享用细布或丝麻, 年轻媳妇、待嫁姑娘备就花红艳装。妇女们针线技艺, 可与当今缝纫机比美, 而且能作出精美的工艺刺绣。

为了营造节日的吉祥喜庆气氛, 春联、彩纸、年画、爆竹、灯饰、符挂、乡艺社火等艺术活动成为春节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年画源于古代桃符, 宋代已有木版年画, 清后期至民国年间, 版印年画非常普遍, 如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朱仙镇年画、武强年画遍销各地。内容以多子多福吉祥如意、喜庆有余、白蛇传、西厢记、刘海戏金蟾等民间故事为题材或灶君财神等神像为主。风格古朴艳丽, 装饰性很强。民国时期到解放后, 各地写实画家人才辈出, 出版业发达, 以三国、水浒、爱国英雄、神化传说、戏剧故事、爱情生活及花鸟、山水、猛兽为题材的写实年画兴起, 普及到家家户户。年画演绎着民间美好传说, 寄托人们的情感与希望, 成为民间雅俗共赏的启蒙教材和精神食粮。

一代代世人离去了, 带走了他们的生活和技艺, 支撑春节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也逐步减少消失了, 年味也淡化了, 留给今天的是对春节的考证与思索。春节文化是一种参与文化, 以祭祀和拜年为主导的春节生活把每一个人都纳入其中, 使人们真诚参与, 全身心投入, 在忙碌付出中得到收获, 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参考文献

[1]韩士奇.中国春节习俗之最[N].人民政协报, 2000—12—21.

3.年味儿北京北京人的春节情怀 篇三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里,对过年有着很深的感情,农历新年才是真正的新年!作为中华民族最传统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不仅体现着我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同时也是我们对祖先的怀念,是我们整理一年思绪,向美好未来整装待发的佳期。一家子不论大小,一年忙到头,盼的可就是好好过个年。一个“年”字,勾着多少中国人的魂儿呢!下面,就给您捋捋这北京人儿的“春节”情怀,咂么咂么那久违的年味儿。

过年循老礼儿

北京人好面子,干什么都讲究个面儿,跌面儿的事是万万不能干的。所以,老北京人的性格豪爽大气。过年更是讲个“份儿”、循个“礼儿”,面子上一定要体体面面的。以前生活不富裕,很多人过年吃不上饺子,但也要嚼头蒜,嘴里带着一股蒜味儿去给亲戚们拜年。当亲戚问道吃的什么一准儿是特有底气的说道:“饺子”。这就是北京人,就算日子过得再穷也要让人觉得自己过得挺踏实。

老北京过年的“老礼儿”特别多,可以讲老北京的春节不是一天,而是从春节前到以后将近一个月都有讲究。一进腊八,老北京就开始弥漫起“年味儿”,不论从吃穿用还是言语方面,人们都毕恭毕敬地遵循着几百年留传下来的各种规矩、各种礼数,虔诚地迎接一年吉祥的到来。今儿个咱就把这些老礼儿再说道说道,重温一下这“年”到底是个啥滋味。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您新禧,您多礼,一手的面不搀你,到家给你父母道个喜!”这是老北京年节老礼儿的轮廓,但如今能完整唱出这首儿歌的人已经不多。

为什么老北京在春节前会有这么多节目?这其实反应了人们的一种心理,就是将节日气氛逐步烘托到高潮,从而更加感恩惜福。即便是一般贫穷的家庭,也尽自家之力把年过好,虽然贫富悬殊,却也“良辰美景人人可得,贫贱富贵各得其乐”,况且有些“观景儿”是根本用不着花钱的。而正式开始过年,礼数就更多了。

大年三十儿:老人要穿正装领子孙祭拜祖先,然后吃年夜饭,要守岁。老北京都是晚上12点吃饺子,以示“交子”,得是素馅,敬神用。

大年初一天一亮,人们纷纷出门拜年。长辈、平辈亲戚、朋友、同事、邻居都要拜到。街上碰到熟人,也会彼此行礼说上一句“恭喜发财”。按照老北京习俗,初一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小孩儿们这会儿总是特高兴,穿上新衣服,赶紧去给长辈们拜年,肯定会收到一个个红包儿,钱多钱少不说,就图一个喜气儿。这期间,京城人家多在自家茶几上摆一个漆盒,内分几个扇面盛满各种零食果脯,等着宾客上门,而庙会基本在这一天就开始了。而老北京春节的禁忌从初一开始,也有不少的“礼儿”,不能扫地、不能泼水、不能动刀剪、不能蒸炒(争吵)、不能剪头,不能打破各种东西等等,还有腊不定正不娶的习俗。

正月初二是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给五显财神庙上香,五显财神庙在六里桥附近,后来修立交桥给拆了。店铺拜关公、百姓家拜比干。老北京家里不一定常年供奉财神爷,只是节前“请”来一份“增福积宝财神”的纸像,用于祭拜。当天的早点一定要吃馄饨,叫做“元宝汤”。此外,初二还是回娘家的日子。

正月初三:老鼠娶亲,在屋子的旮旯撒些米,让老鼠也能过一天好日子。

正月初五:又叫“破五”,是财神生日。商家恢复营业,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破五不能做新饭,只能热旧饭,煮饺子要煮破一个,过节的那些禁忌都可以做了。

正月初六:祭“厕神”,传说厕神要来检查卫生,所以要清理厕所。此时“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家家店铺要开张了。

正月初七:人日,被认为是人类先祖之日,是吃鱼的日子,北京不是产鱼区,就有吃春饼的习俗,因为“春”字包含人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传统春节的结束,要举办灯会、灯谜等活动,晚上还要拜兔爷。

正月二十九至三十:雍和宫打鬼,被认为是北京春节的最后一天。

按照老礼儿,这一切所组成的系列节目,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耐得住咀嚼和回味的年的味道。每一种味道,有历史的龙脉联系;有民间的根系交错,不像现在过年只剩下了除夕夜中央电视台的那一出晚会,赵本山一出场,大家哈哈一乐,等鞭炮放完了,年就基本结束了。

老北京年三十儿全景追忆

除夕,是一年里的最后一天,“穷岁尽之日”故又叫“夕”,在北京俗称大年三十儿。“早晨姑娘戴花,晚上全家迎神”,老北京在大年三十儿这天可是最为上心的。

三十儿白天其实是最忙的时候,有个说法是“忙年”:一大早人们就都梳妆打扮整齐,女人们都戴上绒花。贴门神、贴春联必须做完,大年三十要贴门神,驱邪避鬼,保佑一家人平安过年。大人在贴门神时,孩子会唱道:“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忙逃跑。”有的还要贴上红绿“挂钱儿”,窗户贴上窗花。房子也要象征性地扫一扫,花生、瓜子、糖和泡的水仙都要准备好,还有晚上的年夜饭和饺子。买卖店铺的幌子、招牌上都贴上黄纸砸成的“道有儿”。大户人家的大门上还会挂起大红“气死风”灯笼。有供桌的还要点上香烛,20多天的准备,就是为了除夕夜的庆典而操劳的。以前三十儿即使不放假,实际上到了这天,人们在厂子里也表现得很“浮”。现在给了假,大家就踏实了。而这会儿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一般这段时间大人们忙于筹备工作,管得较松,可尽情玩耍,除了可以放鞭炮之外,最想往的是压岁钱。

除夕晚上的活动是讲究最多的,老北京历来将“夜”为正式的年禧,认为新年是个“吉时”,许多送旧迎新的重大庆典都在这会儿举行。三十儿晚上的主要内容有:佛堂上供、置天地桌。老北京人家,几乎家家都要供观音、关圣、财神。不论规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品分9类:猪头、雄鸡、羊肉、馒头、蜜供、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饭、素饺、素菜等。此外供桌前还要有照例的“五供”,即一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筒)以上供品午前摆齐,正午开燃蜡点香,俗称“起香”。同时还要置天地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

祭祖也是除夕夜的重要内容,不忘祖宗是传统美德,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先给祖宗神像叩头拜年,然后依长幼叩头,此后长辈照例要给晚辈“压岁钱”。

吃团圆饭是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置办的年货中,大部分都是吃的。一般在除夕之前,分门别类将食品蒸煮、烹、炸、炖,制成半成品,只等年夜全家品尝。当然主食自然是饺子,至于馅的优劣,则看家庭生活状况而定。按老北京的规矩,年夜饭在掌灯的时候吃,菜肴丰富、酒醴齐备,这顿饭可以吃的时间长一点,一家人边吃边玩,到八九点钟撤了,等夜里十一点的时候再摆一桌。家里的成员要齐,菜饭要丰富,更讲究的人家要四四见底:四个凉菜四个热菜四个肉菜和四个汤,取的是四平八稳的意思,预示来年生活美满。

nlc202309011428

吃完团圆饭后,就要开始守岁了。大家酒足饭饱之后,没到12点利用这段时间消遣一番,俗称守岁。关于守岁,也有传说。古时有小妖名“祟”,除夕时出来害小孩,家长们为保护孩子,故而“守祟”谐音叫守岁。守岁时大多以娱乐为主,大人坐在一起,或海吹神侃,或打牌下棋,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亥时交子”时候了。小孩儿们早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拿出爹妈给买的鞭炮、烟花,用火钳夹个火,隔一会儿放一个,嬉闹声响彻夜空。也有大人忍不住从孩子们的手中拿几个鞭炮过来,用烟头点一个扔向空中,而后就孩子似地乐。

这一天还有很多禁忌,包饺子的时候要说“馅儿多了”,不能说“面少了”;饺子煮破了,得说煮“挣了”,摔了东西要说“岁岁(碎碎)平安”,裂口的馒头得说是“笑开了口”。无论有多少禁忌,人们心情总是愉快的,因为这过年的景儿实在是太令人兴奋了。

北京人儿过年的“吃、喝、玩、乐”

春节是家庭的节日。过年了,一年到头忙碌的人们回家,父子两代,祖孙三代,四世同堂,父慈子孝,母良妻贤,聚到一起尽享天伦之乐。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一大家子吃喝玩乐,欢声笑语图的就是一个热闹。

1. 吃 “初一饺子初二面”

说到吃,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儿、关东糖、麦芽糖等“零嘴儿”。京城有个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糖瓜其实就是关东糖,甜中略带酸味,是老北京人钟爱的美食。家里有了糖瓜儿,就表示新年快到了。用糖瓜祭灶,是为了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把“灶王爷”的嘴边抹上点糖稀,用糖瓜“贿赂贿赂”他,叫他嘴“甜点”。关东糖平时不多见,临近大年三十才会在朝阳门那边的菜市场和副食店出现。而且是当街商场大门前,摆在长方形的大铁瓷盘子里,一排排堆得小山那么高。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冰箱,买回来关东糖怕化不敢拿进屋,家家就都摆家门口外窗户台上。

第二要说的就是“五更饺子”。饺子意味“更岁交子”,另外饺子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老北京人吃“五更饺子”是有规矩的,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这顿饺子必须是素馅儿的,也叫做“全素煮饽饽”。因为要敬神,而且制作复杂,比如要把胡萝卜切丁用香油煸。吃素馅饺子有“素静”之意,希望新的一年全家人都能安安稳稳,素素静静。

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年夜饭却不一定要有鱼,老北京不是产鱼区,所以对吃鱼没有特别的规矩,大户人家有吃鲤鱼“吉庆有余”的说法。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杂拌儿”就是果脯,这些都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的“零嘴”。此外还有“芥末墩儿”,都是自家用坛子腌好的大白菜,冰冰凉的味道酸甜爽口。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以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 类似“肉皮冻儿”,是用肉皮熬制,面加上豆腐干、黄豆、青豆等等做成的凉菜。

而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每天吃什么,老北京也都有讲究。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团转;初四吃米饭,破五的饺子要素馅儿;初六初七需吃鸡,初八初九牛羊肉;初十吃顿棒子粥;十一吃鱼,十二吃鸭;十三围坐吃对虾,十四大碗打卤面;十五家家闹元宵,打春要吃春卷炒鸡蛋。”

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上就只能用“丰盛”一词概括了,什么川鲁淮粤、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而大部分家庭都选择了去饭馆里“撮一顿”来喜迎新春。

2. 喝 “送信儿的腊八粥”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过年喝酒更是老北京约定俗成,不在话下。即使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过年串门,家家都是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啤的、白的、红的,推杯换盏,共贺新春。

“老北京”过年有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就是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腊八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喝腊八粥。民谣里唱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按老北京的讲究,从这一天开始就算进入过年了,可以说,腊八就是迎新春的“头彩”。“腊八粥”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早不稀罕了,用的材料更加是各有不同,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经过数个小时煮成甜粥,更加讲究的也还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这么丰富的腊八粥,咱小时候可仅仅是听听老人们嘴里面说说而已!

3. 玩 “和牌”、“坐庄”、“清一色”

过年必玩麻将。中国的麻将文化博大精深,大年三十的“守岁”是必须的,大家聚在一起的保留节目自然是“搓麻”。 一家人围在麻将桌旁,“吃、碰、杠”、“和牌”、“坐庄”、“清一色”、“七小对”、“点炮”、“捉五魁”等诸多讲究,牌去如飞,好不热闹,边打边聊,输赢都无所谓,就是图一乐嗬儿。

4. 乐 “小鞭”遍地开花

过节最乐的事自然就是放鞭炮了,除夕夜这快到12点的时候,就开始热闹了,什么麻雷子、二踢脚、钻天猴什么的“啪啪”作响,彻夜不息,火树银花,声震天地。按照老人的说法是“赶年”,以图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放鞭炮本是驱赶鬼魅,后来已经是宣泄大于本意,过年的热闹劲儿就靠它体现了。头两年北京城禁放烟花炮竹,有人用电子鞭炮、踩气球来替代,以为反正都是响儿,却不知那声音已经不再是年的声音了。

对于鞭炮,也是大有讲究:“麻雷子”粗糙的外表,但非常的响;同样很响的还有“二踢脚”,双响,地上响一声,空中响第二声;还有飞上天好几响的,叫“蹿天炮”;还有“小鞭”,一挂几百头几千头甚至上万头,噼里啪啦响个没完,地上全是红红的纸屑,如同开满一地的春花;还有花样繁多的“礼花”老北京叫“花盒子”,一层层飞上天空,纷呈着不同的情景。老北京做“花盒子”最有名的要数吉庆堂,据说慈禧太后非常欢喜这玩意儿。

老北京的庙会情怀

要说这北京人过年必去的地儿肯定是这遍布京城的大大小小的庙会了。逛庙会是旧时老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东岳庙”、“白云观”都是有名的庙会,最有北京过年的特色,在这儿给您细数数这庙会的事儿。

早年间京城的庙会很多。以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花市、白塔寺庙会为最,合称五大庙会。这其中尤以隆福寺和护国寺庙会最为热闹,号称京城东、西二庙。那会儿的庙会热闹非凡,不但有小吃、花会,还有星卜和技艺表演。小吃有扒糕、糖葫芦、羊霜肠、煎焖子、八宝茶汤等等。民间花会有耍狮子、踩高跷、小车会、跑旱船等,技艺中有摔跤、双簧、耍中幡、拉洋片等。庙会上不仅有吃有玩,还经营各种百货,大到古玩字画、珠玉绫罗,小到针头线脑、花鸟鱼虫,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各大庙会在经营上还有自己的特色,隆福寺以珠宝玉器、文玩古董、雕漆买卖、交换洋烟画为主,还兼有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民间小吃;护国寺、白塔寺庙会以百货、花鸟鱼虫为主;土地庙以土产、百货为主;花市则以鲜花和各种人工制作的花卉为主,庙会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厂甸在和平门外,明代是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厂的名字。“琉璃厂上好风光,旱地行船小作坊”,琉璃厂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东西琉璃厂大街、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古玩珠宝,让平民百姓眼界大开。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响,看看精彩的花会表演,听听各具特色的市井叫卖,踮足翘首观看双簧表演、京剧清唱、天桥摔跤、硬气功、琴书、飞叉、五虎棍、秧歌、高跷、跑驴、太平鼓;尝尝那色香味俱佳的各色小吃,买个飞转着的哗哗作响的大风车,再往脖子上挂套意寓祈福、辟邪、招财进宝的火红的山里红,您可在厂甸庙会把个浓浓的年味儿尽情逛到极致。厂甸庙会上的小吃品种繁多,极具特色。甜的、咸的、荤的、素的、稀的、干的、炸的、煮的、烤的、烙的、蒸的、切的、拌的无所不包。一米长的大糖葫芦,用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真是“糖葫芦不吃举着,大甘蔗不啃拄着,小孙子脚不沾地爷爷呵儿喽着,靓男女一道儿祥子拉着,大人小孩手里的风车响着,小金鱼不卖吆喝着,磨剪子抢菜刀唱得好听比画着,吹糖人的不言语嘴没闲着,剃头挑子一头热唤头拨楞着,几分亲情一家老小开开心心逛着。”

nlc202309011428

在老北京民间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初一东岳庙,十五逛花灯,燕九白云观,三十雍和宫。”说的是老北京过年要去的几个地方。人们在正月初一一早就会出门拜年,然后就到东岳庙烧香、敬神、逛庙会。东岳庙庙会是京城春节的重要庙会之一,来此烧香拜佛的络绎不绝,特别是庙里的子孙娘娘,到这里烧香许愿的最多。在子孙娘娘殿中有两匹雄马,一匹是瓷身,一匹是铜身。传说如果想生男孩的,只要在殿上那匹铜马的头上摸一把,再在它的腹下摸一把,保管生男孩。久而久之,那匹铜马身上有几处被人摸得是光可鉴人。

再说这燕九白云观,旧时白云观庙会以开放时间长、香火旺盛、独具特色而享誉京城。那时每逢白云观庙会时,香客们大多沿宣武门外护城河西行,出西便门,成群结队地到白云观上香,逛庙会。进到观中,首先就是“摸石猴”和“打金钱眼”了。据称摸了白云观的石猴可以祛病﹑避邪﹑求福。打金钱眼是白云观春节时另一个吸引人的活动。白云观山门里有一座单孔汉白玉石拱桥,桥下无河更无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旱桥,名为“窝风桥”。其实只是一个石砌长方形大坑。迎春会期间,在窝风桥下挂一个大铜钱,钱眼内吊一小铜铃。据称能用铜钱击中钱眼中的小铜铃者,今年即可得福发财,这就是“打金钱眼”。整个庙会中最高潮的活动,莫过于“神仙会”和“燕九会”了。据说正月十九日是邱处机诞辰日,他会化装成乞丐、老者、孩童来到观中,凡有缘者,可得相会。于是众多善男信女们便寄宿于白云观中,盼望着能与神仙结缘。一些民间花会艺人也来凑热闹,表演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龙灯、跑旱船、赛马射箭,无所不有,所以民间又有“耍燕九”之称。

正月三十看完雍和宫“打鬼”,热热闹闹的新年才算是告一段落。清代自乾隆朝以后,雍和宫每年都会举行“跳布扎”,作为庙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并以此来庆祝新年。“跳布扎”是伏魔驱祟的意思,普通老百姓就形象地说是“打鬼”。清代,雍和宫的“打鬼”十分隆重,有时甚至皇帝也来参加。“打鬼”之日万人空巷,很多挤不到庙里看打鬼的观众,就在庙外等着看送鬼。因此,送鬼行列一露头,庙会各玩艺场子的观众,各货摊旁的人们便纷纷离开,追着去看“鬼”,此时是庙会活动的最高潮,辛勤的人们带着对新一年的憧憬,开始了新的生活。

最北京、最年味儿的零七杂八

1. 最统一之“福”字倒着贴

春节,北京人儿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墙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准是一水儿的将“福”字倒着贴,取一个“福到了”的意思。关于“福”字倒贴,有一个传说跟大脚马皇后有关。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2. 最形象之“山里红”

正月的厂甸,传说有个山西的农民赶来卖山里红(即山楂),用蔴绳穿成串系成挂,交叉肩上名为“十字披红”。总是喊:“就这一挂啦!就这一挂啦!”叫卖方法颇有现代广告意识,后来被引申为“就这一卦啦”,做为歇后语流传至今。

3. 最可口之“打蜜供”

蜜供是老北京最传统的一种点心,外表杂乱无章一疙瘩一块的,属于上不了台面的。真正称得上蜜供的是由非常整齐的一条条约二三寸长方棍形的小食品搭起的,很像如今的塔楼。其高度由顾客预定,用途为过年敬神敬祖。所谓打蜜供是点心铺照顾小门小户的买主,一种零存整付的购买形式。平时可零存五分、一角入折子,及至过年相应付给一堂(份)蜜供。小孩儿们吃起来方便,可一层层拆而食之,时间耐久。

4. 最封建之“不破五不出门”

过去老北京讲拜年是男人的事,各家妇女不到“破五”不许出门送贺,即便很近的邻里,也只能在院中说话,不许进屋,即所谓“忌门”。其实初五之前妇女们本身忙得也出不了门,拜年的人不断,过年的时候吃饭没点儿,来了就吃,桌子上的饭菜长期摆着,她们要在家做饭,根本也出不去。

. 最传统之“烧火判儿”

“烧火判儿”是旧时元宵节里的一个重要观赏项目,遗憾的是,现在已经绝迹京城。“判儿”指的是判官,元宵节期间,老北京的很多店铺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内部是一个炉膛,里面装上煤,点上火,判官被烧得浑身通红,火焰从判官的七窍中喷冒出来,煞是好看。老北京在今天的平安大道路北侧有一座城隍庙,那里烧的“火判儿”是京城最有名的。北京最后一次“烧火判儿”是1950年在北海公园。

6. 最虔诚之“拜兔儿爷 ”

元宵节其实是老北京过年最热闹的一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这一天女眷还要跪拜兔儿爷,兔子因繁殖能力极强而被认为是生殖的象征,在正月十五,全家女眷跪拜兔儿爷,以佑人丁兴旺,十分虔诚。但兔儿爷被祭拜完后就成了儿童玩具,北京的兔儿爷造型滑稽,穿上武将服装,还骑着虎,兔儿爷是北京文化里所独有的。

7. 最传统之“打陀螺”

“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 陀螺是老北京的传统玩意儿,在宋朝时就有一种类似陀螺游戏的小玩意儿,名字叫做“千千”。打陀螺是京城的小孩儿在春节时玩的一项流行活动,小小的陀螺旋转不停,满院子都是抽陀螺的欢笑声。

8. 最不同之“南城北城各不同”

北京春节的过节习俗南北城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北城文化好铺张,比较重面子,南城文化玩的心态比较重,比如花鸟鱼虫,多来自南城。北城有荷花市场,多以文人雅士为主,而南城有天桥,像大兵黄那样骂大街的也成了艺人,位列八大怪之一。过去南城艺人到北城表演,在曲目上要做修改,力求内容更文雅一些。

尾声

老北京人常说“吃完了咂么咂么嘴儿”,越是接近年,就越想去咂么。年,如烟似雾,我们摸不着看不到,只有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多么怀念以前小时候那对年的期待,那充实而发自内心的喜悦!慢慢咂么,返璞归真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回归自然古朴,不加雕饰,你会发现真正的美丽——那是北京过年的冬景:“扬风叫雪”房上的积雪刮下来,净往人脖子里钻;太阳一出来,房檐儿上的雪化了,顺房檐滴下来很快冻成冰柱;下面是一行脚印和灯光温暖的小院儿;院儿里挂好鞭炮和灯笼,另一侧两个牛角灯,挂在垂花门门框上;一个壁灯,挂在迎门短墙上;满院儿灯火辉煌,映衬着雪景,如入仙境。北京的年是这样的,在我心里,这样的年味儿,很耐咂么。

4.2016年春节征文:年味儿 篇四

2016年春节征文:年味儿

刚入伍,新兵连训练结束,分配到军区直属军犬训练队,一个月后就过春节了。除夕那天,副班长对我说,母犬春荣预产期到了,你今晚去产房值班。他把我带到军犬产房,产房里烧火墙,热乎乎,一条黑背大狗卧在产床---其实是一只木箱铺一些稻草。看见我们进来,春荣从产床跳到地上,对着副班长摇尾巴,对我却竖起耳朵,警惕的看着我,她不认识我。副班长说,春荣,今晚新兵小胡给你值班,然后,拉着我的手,拍拍春荣的脑门,交接完毕,春荣乖乖的躺下了。

副班长走后了,我拉一把椅子,坐在产床旁看着春荣,春荣身材修长,通体金黄色,后背一条黑色的毛发从头顶贯穿到尾部,很漂亮,两只大耳朵直立着,大大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很是生动。看着看着,我不仅哑言失笑,这是谁给起的名字呀!我中学的一位女同学就叫刘春荣,我们还比较要好。可能我的不经意动作或表情,被春荣发现了,她呼的从产床站起来,竖起耳朵看我。我想,我要善待春荣,和她搞好亲和关系,不然她可能会咬我。我烧了一壶水,凉了,倒到春荣的饭盆里,春荣可能真的渴了,猛喝一通,然后,走到我身旁,用头拱了拱我的腿,又舔了我的手,回到产床躺下了,我放心了,她已经信任我了。

半夜时分,春荣焦躁起来,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站起,我想是不是要生了。正想着,春荣一脸痛苦表情,横卧产床产下一个狗崽,身上一层白膜,一动不动。我伸手想拿起来看看,春荣立刻对我发出低吼,牙齿露出来,一副咬人的架势。我赶紧把副班长找来,副班长胸有成竹的样子,穿上白大褂,拿起那个刚出生的小狗崽,放在手里轻轻的拍几下,嘎的叫了一声,活了。

5.关于春节年味儿的优秀作文精选 篇五

“过年啦!过年啦!”窗外孩子们一阵阵欢快的叫声告诉我,年,这个期盼已久的节日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了……

南京的春节为了保护环境,禁放烟花爆竹,但这并没有影响春节的欢乐气氛。我们可以从很多的传统习俗中品出快乐的年味。

每年春节,家里也会像孩子一样穿上新装,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瞧!客厅里的西洋红杜鹃绚丽怒放,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家里;阳台上的红灯笼也不甘寂寞,展示着喜庆的笑脸;窗户上别具特色的窗花、形态各异的福字预示着美满幸福的来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每年春节,我可以暂时放下作业,痛痛快快地玩上几天。妈妈会给我买新衣服、发压岁钱,带我去看望爷爷奶奶,到亲戚家相互拜年,和表哥表姐玩各种游戏。

每年春节,最令人期待的还有各种美食,不同家庭,不同口味,让我大饱口福,回味无穷。但是那么多美食,真正让我感觉最有意义,最能品出年味的,要算是“钱饺子”了。

过年时的饺子可跟平时的不一样,我们家很讲究,过年就要吃“钱饺子”,“钱饺子”虽然外貌与正常饺子没什么两样,但却有着独特的馅,不光光有着美味的肉和菜,还会有一个清洗干净的硬币。通常,一锅饺子中,会有三、五个“钱饺子”,看谁吃到的“钱饺子”多,谁的来年就会有好兆头。

去年春节吃“钱饺子”的情景让,我还记忆犹新。一大早,天还没完全亮,我就咕噜一下从床上跳了起来,与姥姥姥爷一起包“钱饺子”,我还特意在饺子皮上用劲压了一下,以做记号,但是等饺子煮出来后,我却傻眼了,饺子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几乎都一样,再也找不到我的“钱饺子”了。我只好顺其自然,看自己的运气了。一连下肚好几个,都没有一个“钱饺子”,我有点不甘心,心想得采取“战术”,我开始找颜色深、块头大、隐隐可见硬币形状的饺子下手,第一个不是,第二个呢?当我咬下饺子的那一刻,有硬东西咯了我的牙,心想有收获,一看果然是硬币,我高兴地大声喊出来“money!一元的!”全家人都跟着笑了起来!

爸爸说,改革开放40年了,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春节的衣食与平时已经相差无几了,记忆中那份浓浓的年味需要用心去细细品味。

6.关于春节春联作文 篇六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春联作文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春联作文 篇1

往年过春节时,我总发现,不少人家门上的“福”字都倒贴着。今年贴春联,我“当家作主”,把鲜红的“福”字堂堂正正地贴在我家的门上!

年三十那天,爸爸贴春联,我当助手;奶妈边包饺子,边: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兼任“我和爸爸的“顾问”。刚贴完门联,“顾问”就提醒我们: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别忘了,“福”字倒着贴!”我问: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好好的“福”字,为什么偏着倒着贴呢?”奶奶笑了: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小豪,你没听人家说”福倒(到)了”吗?图个吉利呗!”爸爸是个老好人,他边抹浆糊边说“浆糊话”: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倒着正着都是“福”,就听老人家的……”说着,他拿起“福”字,就要倒着往门上贴,“慢!”我学着港台电视剧中人物的动作、腔调,拦住了爸爸,“待我向奶奶问个明白。”爸爸住了手,“行。听谁的都是“福”。“怎么不贴啦?”“顾问”粘着两手面粉,遥控指挥,“贴,倒着贴!”我急了,嚷起来: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奶奶,您这是迷信!”“胡扯!”奶奶一翻眼,“大年小节的,小孩子家,不要乱说!贴,给我倒着贴……”只会“糊”的爸爸向我做了个鬼脸: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倒贴就倒贴……”

“慢着!”我拦住爸爸,急中生智,给奶奶来个将计就计,“奶奶,您想想: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福”倒着贴,不就是“福到头”了吗?我没意见,反正“福到头”不怎么吉利。”“嗯?”奶奶一愣,连饺子都忘了捏了,自言自语道: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福到头了,不就是没有”福“了吗?嗯……”“奶奶,”我乘机反守为攻,“这”福字朝上,全年顺当;福字不歪,财源进来。您说,是倒贴……”“让你当回家,作回主!”奶奶笑了,向我爸爸指挥手,“正贴,正贴……”

春节春联作文 篇2

今天是大年三十,按我国传统习惯,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今天上午我和姐姐、爸爸一起贴春联。

我问姐姐为什么要贴对联,姐姐说:“好吧,我告诉这就叫‘辞旧迎新’,对了那个是上联,那个是下联”。我摇了摇头,问:“什么是上联,什么是下联!”姐姐说:“这我也不太清楚,快去问爸爸,他肯定知道。”我让姐姐下梯子,我就问爸爸,爸爸告诉我:“读四声的是上联,读二声的是下联。”我很快找到了上下联,上联是“好年好景好财运”,下联是“福地福家福进门”,横联是“万事如意”,最后爸爸在门中间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等爸爸贴好后,我发现爸爸那个大“福”字贴倒了,我大声叫道:“爸爸!爸爸!你把”福“贴倒了。”

爸爸笑着说:“是啊,福是到了。”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么贴呀?”爸爸告诉我:“倒”和“到”两个字是谐音,所以人们在贴“福”字的时候总是把这个字倒着贴,祈求福利,这里还有个故事呢?听到这里我迫不及待地想听这个故事,我就追着爸爸讲春联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过去有户人家,家里穷,读不起书,不识字,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贴着春联,他也请教先生给他写,先生知道他不识字,就写了一个大大的福字。谁知,他把福字贴倒了,来他家玩耍的小孩子发现了,就大声地说:”大爷,福倒了。“大爷爷说:”福到了好呀!“后来,就演变成现在的习俗流传了下来,讲完了这个故事,爸爸还给我讲了春联的一些知识。

贴春联让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也感到了新联换旧符的快乐。

春节春联作文 篇3

提起春节贴春联,贴“福”字,就想起了春节那喜气洋洋的气氛,特别是去年过春节贴春联的场面,我记忆犹新,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大年三十的傍晚,我帮爸爸、爷爷贴春联。爸爸把桌子搬到门外面,然后把面粉做成浆糊涂抹在春联上,站上桌子,动手就要往门框边上贴,忽然爷爷在一边说:“把春联读一下,看看哪一边是‘大手’,哪一边是‘小手’,别把春联贴反了边。”“当真的,别贴反了边,闹笑话哦。”爸爸一边说着,一边读起了春联:“春风得意年年好,前程似锦步步高。”爸爸把写着“春风得意年年好”的那张春联贴在大门左边的墙上,然后用手把春联上面轻轻抚平、按压,又用同样的方式把那张“前程似锦步步高”的春联贴在大门右边,最后拿起横幅“大展宏图”贴在了大门框上面的正中间。

爸爸从桌子上下来说:“好了,再把门神拿来,把门神一贴,春联就贴好了。”一边说着,一边拿起门神。“往年的门神老是买的古时候的一些大将军做门神,今年换一换,买两张‘福’字做门神贴。”爸爸说。

我站在旁边看着爸爸、爷爷,心想贴春联竟然也有这么多讲究。“爸爸,您把‘福’字贴倒了。”我一眼看到爸爸把“福”字倒着贴了,就急忙对爸爸喊。“对了,‘福’字就要倒着贴,这就是说‘福’来到我家了。”爸爸说。哦!原来是有意倒着贴的,意味着幸福就要来到了。”“爸爸,在门上贴古时候的大将,又是什么意思呢?”我问爸爸。“古时候的大将传说都很英勇,把他们贴在大门上,一些妖魔鬼怪、邪气就不敢进家门,一家人才能够平平安安地过日子。”爸爸说。原来是这样啊。

年年贴春联,家家贴春联,贴“福”字,贴上好兆头,贴上人们对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春节春联作文 篇4

今天,青少年宫组织8名同学去城北小区参加义写春联活动,我也是其中的一位,我感到非常荣幸!来到城北小区的亭子前,那里已经围满了好奇的居民。我让妈妈去拿几张红纸来,准备些春联。“四海春光好,中华气象新。”一副春联一会儿就在我的手下写好了,只听见旁边的老人们都在说这个小姑娘写得好,我就等她写的`春联吧!我听了可开心了,但我知道在学书法的道路上我才刚刚起步,还要加倍的努力呢!

当我认真的写完最后一副春联时,其他的哥哥姐姐差不多也要写完了,我去看看他们写得真棒!这次义写春联活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春节春联作文 篇5

今天是大年三十。早上,家家放鞭炮,吃饺子;中午,人们吃着团圆饭,说笑着;晚上,吃着点心,看春节联欢晚会,处处充满了热闹的气氛,我觉得贴春联最快乐!

在这一天下午,奶奶叫我帮她贴春联,我听了十分高兴,连忙拍手答应。

“贴春联喽!”我高兴地欢呼道。我们要贴的对联是“紫燕迎春春满园,金犬招财财源广”。金黄色的大字涂上金粉;底面是红色的,一看就觉得喜气洋洋;四周是大大的金元宝和金黄的金银,铜钱;下面还有一个胖娃娃抱着一个活蹦乱跳的大红鲤鱼,表示“年年有余”。横批更是漂亮,写的是金犬送福,四个大字用黑色笔写得刚劲有力,显得十分精神。中间还要贴一个红红的大福字,上面画着若干条大鱼和一百元人民币,还用粉红色的彩笔写了许多的祝福语。

开始贴春联了,我和奶奶先让旧春联“下岗”,再把门用干净的毛巾把灰擦得一干二净。最后,我把横批、竖联四周贴上透明胶,找准位置,把透明胶按住就贴上去了。

到中间贴福的时候,我和奶奶有了“民事纠纷”。奶奶觉得倒着贴福好,而我却强烈抗议。奶奶说:“倒着贴,图个吉利。”“贴倒福不就是。

接着,我们又挂了代表幸福和团圆的福到头了?”

“再说如果倒着贴,几个祝福语、大鱼不也就倒了吗?”我立刻大声嚷嚷道。我和奶奶你一句,我一句,最后奶奶说不过我,只好正着贴福字大红灯笼和节日壁画以及其它门上的对联。

终于“完工”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家里喜气洋洋充满了新年气氛的屋子。我和奶奶满脸笑容。奶奶高兴得竟直不起腰来,我也觉得像吃了蜜一样甜。

贴春联真快乐!

春节春联作文 篇6

“喜叮铃铃——叮铃铃。”大年初一的早上,我的姐姐像个活闹钟似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她窜进我的房间,一边尖声尖气地说:“陈连刚,我的弟弟,快起床吧!”一边还拍打着我的脸蛋。还在熟睡中的我当然不会给她好脸色:“哼,真厌恶。”说着,把头往下埋了埋。忽然听到了爸爸的脚步声,一个激灵跳了起来,风风火火地把衣服穿好,这时,爸爸也进来了,说:“快来帮我贴春联。”说着便下了楼。我听了,打着哈欠很不甘愿公开去当“小二”去了。

爸爸早早准备好春联,我一手拿剪刀,一手拿着胶布,跟屁虫似的随着爸爸东跑西颠。可是贴春联却又把爸爸这个“老手‘给难住了。说来真巧,爸爸拿的春联不论哪个先读都很顺口,爸爸赶忙去找姐姐,姐姐却摆摆手说:”我不晓得,我不晓得。”然后进屋去和电视“斗争”。爸爸又问我怎样贴,我读了一读,嗨,还真就把我难住了,但我还是装出一副学富五车的样子,摸了摸脑袋然后装模作样地看看了,随手指了一个。这时,奶奶正巧从厨房出来,看见这一情形,逗趣地说:”我家陈连刚长能耐了呀,以后春联就让二子贴吧!听了这话,我自得地直哼哼,然后摇头摆尾地去帮爸爸了。快,给我一块胶布。“我一时不顺应用大胶布,一不当心把撕下来的粘起来了,手忙脚乱地弄着,爸爸焦急了,焦急下来弄了一块,我也学着爸爸样子又弄了一块,递给爸爸。爸爸往后走了几步,没歪,又继续把春联贴完。我呢。总是表现得手忙脚乱的,不是胶布的“头”又没了,搞得满头大汗。

7.年味到了 春节食俗大赏 篇七

北京人新年第一餐,家家吃饺子煮面,名“全丝穿元宝”,也叫“银钱吊全龟”,盖因饺子太像元宝了,子夜时饺子煮熟了捞食,谓之“捞元宝”,而且是今年捞到明年,还不发大财?

“百好如意,得金得银”

湖北团风人新年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主要劳力吃鸡爪,意味“新的一年能抓财”;有的希望后生吃鸡翅膀,寓意“展翅高飞”:当家人吃鸡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爱国诗人屈原的家乡,新年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藕,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吃鸡蛋,叫“石滚蛋”,吃了“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三个煮得很嫩、透过蛋白能看到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镀银”,“得金得银”。天门干一镇、汉川田二河镇一带,要吃几个“汤圆”,意即新的—年都能得“宝”。

“生活甜美,年比年高”

湖南湘西苗族人的新年第一餐很是特别,吃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美,五谷丰收”。该省的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新年第—餐,要吃年糕,意指“一年比一年高”。

“日日红犬,年年长久”

福建漳州一带的人,新年第一餐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喻过日子“日日红火”之意:闽南人新年第—餐则要吃面条,寓“年年长久”之意。

“吃喝不愁,源运流长”

广东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吃“万年粮”,即在春节这一天,淘出或蒸出足够春节三天全家所吃的饭菜,俗称“万年粮”,寓意“不愁吃喝”。潮州一带,春节第一餐吃用米粉和萝卜末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芡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意“生活甜美,源远流长”。

“勤劳长久,甜蜜如意”

江浙一带部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笋等组成的春盘,有“勤劳长久”之意:广西壮族,新年第一餐吃甜食品,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中国人的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盘、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酒”、“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

年夜菜肴,也因各地风俗而异:苏州人喜选名吉利的蔬菜:上海人年夜菜必上一盘“蛋角”:绍兴人除夕夜有一碗“鲞冻肉”。年夜菜各地大多都少不了一条“整鱼”,但不能动筷,以示“年年有余”:有的地方干脆就用一条木雕的鱼配在菜盘里。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饺子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在北方人的血脉里,“饺子”是奔腾的“大动脉”,缺之不可。饺子有许多吉利的寓意,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同时又表示辞旧迎新之意,此外,饺子形似中国古代用金、银铸造的“元宝”,吃饺子便有了“招财进宝”的寓意。一家人围坐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又有说不完的话,那种温馨的家庭气氛才是人们至今仍然珍视饺子的最重要原因。

年糕

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另有老北京传统老字号以“年糕钱”为名。

汤圆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长面

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面、素面、荤面、挂面……

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少数民族春节食俗】

蒙古族

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

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

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春卷

春卷是过年时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春卷又名春饼、薄饼,是福州民间流行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有迎春喜庆之吉兆。春卷是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的。据古书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记载:“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可见春日做春饼,食春饼的民俗风情由来已久。

壮族

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

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

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景颇族

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

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夜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黎族

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得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维吾尔族

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傈僳族

大部分聚居在我国西南的云南、四川一带。傈僳族人的新年称为“阔时节”(音译),同时也过汉族的春节,春节具有本民族的风俗特点。春节期间,傈僳族要祭祀祖先,称为“尼文丁”。但是,各支系祭祀时间和形式不尽相同。有的家族在大年三十晚煮猪头祭祖:有的家庭则三十晚上半夜宰猪,初一才祭祖。正月初三,各家准备丰盛的供品,如猪头、鸡、养麦粑等,到本寨的山神,祈求山神保佑全寨庄稼丰收,六畜兴旺。春节期间,还有各种娱乐活动,如对歌、射箭、打靶、赛诗会等,颇具民族特色。

8.春节贴春联日记 篇八

星期日人们常说:“二十八贴花花!”贴花花的意思就是贴春联。春联又叫门对、对联、春贴、桃符,每逢春节,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又分为门心、横批、上联、下联!

今天刚好农历二十八,我们一大早就起床了,吃过早饭,我们用传统的贴春联的方式把老家“装扮”一下!奶奶开始做浆糊,因为老家的房子是有很多屋子的,所以我们买了好多好多春联。浆糊做好了,爸爸让我踩着凳子把所有的春联都贴完,我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贴春联可是很讲究的,你得考虑位置、偏正。这可难为我了,因为个子不够高,我只能一会儿从凳子上下来,看偏正;一会儿站在凳子上贴!在贴门心的时候,我就可以站在水泥地上贴了。所以我先把所有的门心贴好,再去贴那难为我的春联!

贴门心需要贴在门的中间,如果是两边开的门的话需要考虑一边怎么贴。我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先估计着门心的长、宽,然后用刷子把浆糊抹到门上,抹的时候我先把长和宽抹出来,因为我害怕风会吧门心刮走,所以我又在中间,抹了一点浆糊!现在需要贴门心了,我把门心的长、宽对准我抹的浆糊然后用手把它抹平就OK了。我按照这些步骤把所有的门心都贴了上去,妈妈看到我贴的门心不禁夸赞道:“妞妞贴的比爸爸贴的还正!”我乐开了花!贴春联需要抹得浆糊多一点,因为只抹四个角和中间的话,风很快就会把春联刮走的!所以需要估计一下春联的长度,然后再用刷子直接抹到“终点”,再把春联贴上,这样风就不会把春联刮走了!在贴横批的时候,需要认真、仔细,因为一不留神横批就会贴歪。

我认认真真地把春联全部贴完了,我贴完后,连哥哥也称赞道:“要是我贴的话,肯定没有妞妞贴的好!”听到哥哥这么说,我高兴得眉飞色舞的给大家讲述我贴春联的过程!

9.春节贴春联作文 篇九

有的在做临海最有名的小吃——麦油脂;还有的……哦,可别忘了最重要的——贴春联,我和爸爸自告奋勇报了名。爸爸搬来梯子,拿来浆糊,我负责揭掉旧春联,然后再用小刀把墙壁刮干净。墙壁被我们清理得焕然一新,我们开始贴春联了。这时爷爷走过来说: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你们会贴春联吗?”我一脸疑惑反问爷爷: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我们怎么不会贴?左边贴一张,右边贴一张,门上面贴横批,然后在门的中间贴上“福”字不就行了么?”我边说边拿起这副春联仔细瞧了瞧。爷爷笑着说: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不不不,没那么简单,春联分上联和下联,而且必须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才行!然后贴福字也有讲究……”我的好奇打断了爷爷的话: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那么,爷爷,怎么区分上下联呢?”爷爷把我手中的春联拿了过去,说: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这个很简单,只要看两张春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应是仄声,下联应为平声。看看咱们这副“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就用上这个方法了。‘艳’是仄声,‘新’是平声。你这回知道哪个是上联,那个为下联了吧!”我恍然大悟,爸爸也是一脸的惊讶,一看就知道他也是刚明白的。于是我们把这几张春联粘满了浆糊,把它们端端正正地贴在了墙上,就大功告成了。我望着春联,心想: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原来贴春联也这么讲究啊,这次到爷爷家来真是不虚此行呀!回到学校我还可以教同学们怎么贴春联呢!

接着还得贴“福”字,爷爷又想说了,我抢先说:春节贴春联小学作文“爷爷,我知道了,这福要倒过来贴,那才是“福到了”。”爷爷笑眯眯地点了点头。

10.春节-春联-年味儿 篇十

春节给红包是一种过年习俗,这里面还寄托了亲人和朋友间的祝福。而互联网时代,红包一头连着人,一头连着钱,春节期间在朋友圈晒红包照片俨然成了流行。2016年支付宝成为央视春晚的独家互动平台,除夕夜,人们的参与热情达到了顶峰,“咻一咻”峰值达到210亿次/分钟。同时,QQ红包的战火也开始打响。除了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红包大战,普通人也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网络手段玩起了“抢红包”大战。据微信官方消息,春节期间,全国红包收发总量80.8亿个,QQ红包42亿个,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对此,有人觉得这是对传统的“亵渎”,抢红包是利欲熏心的表现,也有人觉得,网络时代的抢红包反而增添了年味。

素材聚焦 创意与传统

大家抢红包,与其说是冲着小便宜,不如说是单纯图个“新鲜热闹”。这事儿有创意,聊一聊、闹一闹,是朋友之间建立感情的重要方式,只是大家平时都很忙,真的很需要一个恰当的理由或者契机。而且,我们能从抢红包中感受到抢夺的激动与兴奋,而恰是兴奋的快感,这在传统节日里越来越不易得。抢红包能火,不是营销的偶然成功,背后有着更为深刻而隐蔽的文化、情感因素。

【考场仿真试题】对春节抢红包大战这一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微评,不超过150字。

【范文示例】发红包是我们春节的传统习俗,现在利用手机发微信、QQ红包,是科技进步的社会表现。以前年三十守岁,家人围坐一起,长辈发红包,孙辈跪地磕头送祝福,过年的氛围里弥漫着浓郁的亲情,是很多人心底的怀念。现在,因为独生子女的年代,亲朋少,工作又各在一方,过年大家庭的团聚越来越难。而手机红包的出现,让各在天涯的亲人像是近在咫尺,在亲朋好友相互“发”和“抢”的不亦乐乎中,情感得以升华。所以也不能说不是一件好事。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伴有争议,但时代前进的脚步无法阻挡。

其他适用话题 亲情;年味;参与;交流

11.春节写春联作文 篇十一

今天下午,计划生育宣传活动在芝城公园的灯光球场开展了。许多中老年人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最吸引人注目的是建瓯书法协会的几个有名气的书法家当众为人们写春联。我跟随我的书法老师卓老师也在场为人们写春联。

公园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卓老师准备好了文房四宝之后,叫我先写一幅春联,我怕写不好,被人笑,就找借口让卓老师先写一幅我再写。过了几分钟卓老师就写好了一幅对联,卓老师的字写得龙飞凤舞的,柔中带刚。该我写了,我的心里忐忑不安,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还好妈妈和卓老师在旁边帮我打气,我鼓起勇气,写完了一张,啊,终于没有写坏,卓老师还夸我写得好呢!被卓老师这么一夸,我倒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写好。想着,我便拿起笔,又开始写起来:“吉星高照文明院,喜气常临幸福家”。这时,我周围有许多人在看我写,有的人还拿数码相机给我照相,有的人在说:“这个小孩真厉害,这么小就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字。”还有的人说:“这一幅有没有人预定,没有人预定我拿走了啊。”此时,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必备】春节写春联作文三篇】

12.春节春联摘抄 篇十二

春节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现在人们大都是直接购买春联回来使用单也有些是自己写的,那么关于鸡年的春联有哪些呢?本期传统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字对联鹊送喜报,鸡传佳音。

丹凤来仪,金鸡报晓。

春安夏泰,秋稔冬祥。

春风及第,瑞霭盈门。

春光满室,瑞气盈门。

春和景丽,物阜人康。

猴岁呈祥,鸡年纳福。

神猴辞岁,金凤迎春。

鸡鸣晓旦,燕舞阳春。

鹊送喜报,鸡传佳音。

百事可乐,万象更新。

百顺为福,六合同春。

财源茂盛,人寿年丰。

风调雨顺,国盛人和。

风光胜旧,岁序更新。

华灯飞彩,喜炮迎春。

门迎百福,户纳千祥。

人增寿纪,天转阳和。

三山生色,五湖呈祥。

雄鸡唱韵,大地回春。

五字对联红鸡啼夜晓,黄犬吠年丰

猴引康庄道,鸡迎锦绣春

鸡鸣天放晓,政改地回春

鸡声窗前月,人笑福里春

鸡声天下曙,春意海南潮

金鸡日独立,紫燕春双飞

知廉标五德,报午必三鸣

你可能也喜欢:

春节拜佛:有何具体讲究

正月理发死舅舅典故,正月理发死舅舅是真的吗

过年拜神祭祖有啥讲究?

繁忙的年前,腊月廿六杀年猪割年肉

共有2条信息1/212下一页尾页

七字对联金鸡一唱传佳讯,玉犬三呼报福音。

金鸡高唱丰收曲,紫燕喜吟幸福歌。

金鸡高唱迎春曲,铁牛欢催改革潮。

金鸡高唱山河丽,布谷争鸣稻米香。

金鸡喜唱催春早,绿柳轻摇舞絮妍。

金鸡报晓歌大治,丹凤朝阳赞中兴。

金鸡报晓山河壮,彩凤鸣春岁月新。

鸟报晴和花报喜,鸡生元宝地生财。

早春喜讯金鸡报,四季花香彩蝶迷。

好景丰年飘瑞雪,佳音喜讯望雄鸡。

红日升空辉大道,金鸡报晓促长征。

兆丰消息听瑞雪,报喜佳音看金鸡。

迎春雅兴闻鸡起,祝福豪情伴鹊生。

丽日当空春不老,金鸡报晓我争先。

两岸金鸡歌一统,九州赤子报三春。

把酒当歌歌盛世,闻鸡起舞舞新春。

鸡报小康随日出,年迎大有伴春来。

鸡鸣喜报丰收果,犬吠欣迎富贵宾。

鸡鸣紫陌迎新曙,马踏青云奔小康。

鸡鸣晓日江山丽,犬吠神州岁月新。

鸡鸣万壑长天锦,日耀千山大地春。

鸡鸣五谷丰登景,燕舞千家幸福年。

鸡鸣拂晓河山秀,春满神州气象新。

鸡鸣燕舞千门福,世盛人欢四海春。

鸡声一唱东方白,猴棒三挥玉宇清。

鸡描竹叶三中颂,犬绘梅花五福临。

鸡登石上鸣日月,鹤立松间阅春秋。

鸡唱五更春早至,凤鸣九域国中兴。

鸡迎新岁家家福,国展宏图处处春。

鸡观盛世风云净,鹊闹红梅庭院香。

创业闻鸡晨起舞,兴邦策马早腾飞。

鱼游春水纳余庆,鸡唱曙光报吉祥。

国家安定人民乐,党政清廉事业兴。

金鸡一唱千门晓,绿柳千条四海春。

横批鸡年大吉

万象更新

辞旧迎春

喜迎新春

春回大地

吉祥如意

喜气盈门

新春大吉

五福四海

人勤春早

大吉大利

吉庆丰稔

皆大欢喜

春意盎然

吉祥如意

光明在前

福满人间

欢度佳节

你可能也喜欢:

潮汕春节习俗禁忌知多少

闽南天公生有拜龟吗,红龟粿和鼠壳龟不可少

众星下界的顺星节又称什么日

13.七字春节春联 篇十三

春节的时候我们需要春联,各位,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七字春节春联,欢迎各位借鉴。

七字春节春联

上联:去岁曾究千里目 下联:今年更上一层楼

上联:鲲鹏展翅乾坤大 下联:桃李争春天地宽

上联:国正华年花烂熳 下联:人逢盛世寿增添

上联:岁岁年丰添美满 下联:家家幸福庆团圆

上联:贺岁红联增喜气 下联:迎春白李报春和

上联:九州瑞气迎春到 下联:四海祥云降福来

上联:四面青山披锦绣 下联:三江绿水涌春波

上联:且把桃符纪盛世 下联:常将竹叶报平安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门

上联:门迎春夏秋冬福 下联:户纳东南西北财

上联:一枝红杏沾春雨 下联:两贴春联喷墨香

上联:绿满川原山滴翠 下联:春回大地路飘香

上联:风和日丽春常驻 下联:人寿年丰福永存

上联:一窗明月一窗竹 下联:满室图书满室馨

上联:种树栽茶山聚宝 下联:放鱼养蟹水藏金

上联:万年枝上春常在 下联:五色云中月正明

上联:大地春回添锦绣 下联:江山雪后更妖娆

上联:翠柏苍松兆福寿 下联:金樽檀板庆新春

上联:和风吹绿江南柳 下联:春雨催开塞北花

上联:处处管弦歌盛世 下联:家家诗酒贺新年

上联:鹊闹枝头传喜讯 下联:梅开窗外报新春

上联:和风舞动门前柳 下联:喜雨催开苑里花

上联:一家和睦一家福 下联:四季平安四季春

14.春节贴春联作文 篇十四

贴春联也是春节的风俗之一,家家户户都要贴,我家也不例外,不过我们家的春联有点不一样。

一大早就被妈妈叫醒了,原来今天下午是大年三十,要贴春联啦!我们家也来了几位客人——幺舅一家,父母早就买好了几幅长条红纸放在桌上。看见桌上的长条红纸,我不由产生疑问:“春联呢?这红纸有什么用?”妈妈拿出毛笔、砚台、墨水瓶和几张报纸,说:“你幺舅书法好,今年的春联我们本人写!”“好呀!”妈妈把报纸铺在桌子上,又准备了一个小碗,倒了半碗清水放在桌上。幺舅拿起毛笔沾了一下清水,在碗口抚了一下,去掉多余的水分。我则拿起墨水瓶,往砚台里加了墨,用研石开端磨墨,幺舅教我用研石在砚台上像画圆圈一样磨,过了一会儿,墨磨的差不多了。幺舅用毛笔沾了几下墨,在砚台边缘抚了几下,认真地写到:一……帆……风……顺……年……年……好。幺舅每写一个字我就把红纸往我这边提一下,好让幺舅写。万……事……如……意……步……步……高。还差横批,“你老爸忘了买了!”“要不然……”我和幺舅异口同声:“在红格纸上先写,写完剪下来。”就这样,“吉星高照”完成了!就是大了点儿。“该我们了。”爸妈拿着春联向门口走去。“记得要贴对称!”

“放心吧!”……

望着门口火红色的春联,我心里万分冲动——过年喽!

上一篇:宾馆(酒店)副经理竞聘演讲稿下一篇:中心血站站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