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春英语教学德育案例

2024-10-05

2011春英语教学德育案例(8篇)

1.2011春英语教学德育案例 篇一

1.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 School)倡导 ,是当时采取的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哈佛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进行全班讨论。”

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特点, 中职学校德育课案例教学的涵义可界定为: 教师根据德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具体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索,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双向及多向互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符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学的重要原则。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2)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人类的基本认识规律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后上升到理性认识。案例教学法从案例(感性认识)入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3)符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在分析事物时,先从特殊的、具体的现象开始,然后上升到普遍的、抽象的理论,再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案例分析法正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3.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已取消了入学门槛, 而中职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不愿学”、“不想学”等厌学现象。但他们动手能力较强,热衷于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适用于中职德育的教育教学要求。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凭借案例材料提供的信息及自己掌握的知识, 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案例进行判断,并通过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效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

案例教学法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载体, 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互动,将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一般分四个步骤: 教师导向, 展示案例—学生思考, 分析案例—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评价案例。

1.教师导向 ,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引入阶段。常见案例呈现方式有:(1)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2)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3)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 ;(4)教师利用即时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课堂上教师以恰当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增强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学生思考 ,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及教学时长,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案例。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发现关键信息和核心内容,联系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由传统灌输式教学到参与式互动教学的转变。

3.小组交流 ,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案例教学中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 教师可参与到小组的交流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讨论时间。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长,内容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发言机会。另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给予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保证讨论效果。

4.教师总结 、评价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 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总结发言时,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三、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应高得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很大转变。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处于统治者地位,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养成依赖、被动的习惯。

“双主体”教学理念强调 :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过程负全责。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包含的问题获得更透彻地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接受者, 是知识的探索者和真正的认知主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学生为了参与其中,需要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并与其他学生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 进而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作出相应贡献。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见解,并发展自身团队合作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

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 并不是完全抛弃理论讲授,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达到案例探讨和理论掌握统一的效果。德育课案例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为教学知识的突破口,将德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具体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掌握课程知识。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 案例本身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教师如果把握、引导不好,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则往往会导致讨论与课堂内容脱节或相背离。因此,德育课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具体的案例研讨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讲授之间的关系, 把教学案例的研讨与德育课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统一起来。

四、德育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积极导向作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方式,消除了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导向作用。

1.克服传统教学弊端 ,提高教学时效 。

案例教学把真实、典型的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把学习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案例学习过程中民主开放的讨论气氛,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课堂氛围下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德育课教学时效。

2.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发挥创设了弹性空间,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提高实践能力。因而案例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德育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增强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目标,进而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五、结语

德育课的重要功能是实现学生思想上的成长。德育课采用案例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而,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我在实际教学中将继续摸索探讨案例教学方式、方法,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贡献力量。

摘要: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着重分析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以及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并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教学中产生的积极导向作用。

2.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篇二

1.教学内容分析

从整个知识体系来看,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单元乃至整个教材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对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理解我国刑法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根本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针对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笔者从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出发,按照“认识—思考—运用”的逻辑层次来整合教学内容,用信息化手段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学情分析

和笔者共同学习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同学们富有朝气,活泼开朗,善于接受新事物,对专业的认可度高,思维能力差别较大,法律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和信息化学习能力,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学前教育和艺术表演类职业。整体来看,这些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但易冲动,需正确引导。

3.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德育课教学新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分析,笔者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一是认知目标:了解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刑事处罚;认识我国刑罚的内涵、种类和主要任务。二是情感态度观念目标: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违法为耻的观念和刑法意识。三是运用目标:知道运用刑法武器可以依法制裁犯罪。同时笔者还设计了相应的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目标。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为这是界定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关键所在。还将理解我国刑法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根本任务作为教学难点,因为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保障。

二、教学方法选择

1.教学方法

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笔者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讲授法开展教学。与之相对应,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同时尝试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重难点突破,体现“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

2.设计思路

以微课中的案例来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和思考感悟中发现问题;在问题启发下,借助网络平台,沿着“什么是犯罪—有什么特征—应受到怎样的刑罚处罚—刑罚处罚有哪些种类—我国刑法的任务“这一逻辑主线,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5个环节,计划用时1课时。

1.首先是课前准备,预习微课

笔者提前录制了一节微课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师生交互平台要求学生登录学校网络学习平台,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要求,自学微课《犯罪的含义》,并在线交流。笔者用录屏软件制作的微课,提前上传。这节时长约4分钟的微课讲了犯罪的含义,并引用了一个案例来说明,案例的名字叫《抢劫八毛判罚八千》。上课时,笔者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诊断性评价,并要求学生将同学之间的互评发布到班级微信群中交流。

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微课、视频、班级微信群。

2.情境导入,任务引领

以微课中的案例设置情境导入,设计两个问题:①法院为什么判得这么重?②如果只是偷了八毛钱,结果会如何?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微课、班级微信群。

优势:直观生动的视频能提高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尽快融入教学情境,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微信交流群能提高学生参与度,发言交流可记录。微课预习和学生在线交流的情况,经教师审核通过后在线反馈,形成学习资源。

3.讲授新课、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利用教学课件讲解新课内容,运用案例教学法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网络平台上搜索震惊全国的“四川刘汉集团涉黑案”,以信息化手段切入,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一一讲解,以案说法,依法析案,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互联网、班级微信群。

4.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笔者设计通过分组学习、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三个步骤,引入不同的信息化学习手段,突破重难点,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在步骤一中,以微课案例迁移至小组合作学习,并拓展延伸,驱动教学,并以信息化手段将学生预习及交流情况当堂反馈,让学生在线搜集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从而解决好教学重点。教师在利用教学课件讲解时,要兼顾学生的不同层次,及时点拨,利用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

在步骤二中,考虑到该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是艺术表演及学前教育类岗位群,笔者提前在网络平台上放置了曾轰动一时的“幼儿园喂药案”,要求每个小组对同一案例发表各自的见解,组长负责把各种观点收集汇总,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各种表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个别指导。最后结合所学专业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期许,增进体验和感悟,以突破难点。

在步骤三中,请各小组将讨论意见归纳汇总,由组长展示,并点评本组成员意见,同时评价其他小组的结论。将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并邀请专业律师视频讲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为学生梳理出最佳思路。

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微课、互联网、视频。

优势:运用教学平台、互联网、视频等信息化手段,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避免了传统课堂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弊端。相关案例提前为学生敲响警钟,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自觉意识。

5.强化练习,总结回顾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有些枯燥,但前面这些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非常有效。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笔者又为学生设计了与其就业相关的案例分析(幼师颜艳红虐童案)来巩固提高。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以及有什么感受,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将表中反馈的信息进行统计并得出结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工作,针对学生特点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设计新颖的教学环节,增加师生互动内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互联网、视频。

优势:形象直观地再现教学内容,巩固强化了学习效果。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罪与非罪只在一念之间,从而告诫学生,只有自觉珍惜青春年华,遵纪守法,才能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

6.布置作业,多元评价

作业分为常规性作业和拓展延伸性作业,拓展延伸性作业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两个案例,以说明我国刑法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作用,并发布到学生综合评价平台和师生交互平台上与同学、家长、教师和律师进行交流,目的是由多元的评价主体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在不同环节中分别做到诊断性、过程性、效果性和总结性评价(如组内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律师讲评、在线评价等)。

信息化手段:教学平台、资源库、互联网、班级微信群。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效果方面,微课、图片、视频等元素,形象直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掌握知识牢固;多元化评价方式运用,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做学结合,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学生信息化能力得到训练,进一步强化了信息素养。

教学创新方面,信息化手段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充分应用,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训练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职业律师立足司法实践的专业讲解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法律体验。

得与惑:本节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活化、网络化的课堂,遵循了德育的“三贴近”原则,实现了学生学习实用化、快乐化。但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心理尚不成熟的学生极易在虚拟网络中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反面。因此,教师要合理遴选资源,并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合理疏导等。

总之,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范围,对教师提出了加强信息素养的更高要求。实施信息化教学,教师需要把握应对各种学习资源,并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资源库。采用信息化教学,最大的方便是让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等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处理信息的能力。

3.2011春英语教学德育案例 篇三

一、引入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虽然经过不断的改版,但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年年都有新的内容,这样一来教材的内容就会显得有些滞后。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把最新发生过的内外时事,新政策、新观点及时贯穿于教学之中,并且用它解释、证明教材内容。如果要使教学内容既能体现学生生活、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就要在教学中引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比如,在讲授高二上学期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消费和消费观》一课时,我采取先在课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然后通过分析问卷结果了解学生的消费观,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对于其消费观的影响。并将调查结果作为案例在课堂上例举出来,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样消费心理的原因,最终使学生明确如何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二、引入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更广,他们的认知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将德育课视为枯燥无味的学科,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向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案例,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时经常使用案例教学法。例如,第四单元第九课《杜绝不良行为》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家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保护,理解不良行为的表现,明确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从而自觉抵制诱惑、杜绝不良行为。为此,我先引入了一个案例( 案例中的主人公小齐,辍学后在社会上游荡,接触了不法分子,并受人鼓动盗窃自行车,最后受到法律的惩罚。) ,针对这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小齐的行为是否属于不良行为,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案例得出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不良行为的表现,并真正把握不良行为的内涵及不良行为的表现,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种教学方法所起到的教学效果要远远超过单纯的讲授法教学。

三、引入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熟知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最基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外,还有理解力、创造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发掘并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例如,讲授《杜绝不良行为》一课的重点内容( 守法—远离黄赌毒) 时,我先引入案例视频《黄色视频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并设置了一个小组讨论问题: “淫秽制品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各小组得出结论。然后,为学生播放动画《三个走上吸毒道路的年轻人》,并设置了一个小组讨论问题: “有人认为,吸毒偶尔尝试一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人认为,我的抑制力很坚强,吸毒后能凭借自己的毅力戒掉。请指出上述两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各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最后,为学生出示案例《未成年人参与赌博》,请同学们谈谈未成年人参与赌博有何危害。经过讨论后各小组得出结论。同学们观看资料后感触颇多,在小组讨论中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了黄赌毒的危害,把课堂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运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受到了视觉、听觉和心理的多重震撼,深刻认识到了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增强了自觉远离黄赌毒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实现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也为突破教学难点奠定了基础。学生每接触一个案例时都会引起高度的注意,进而深入思考,并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不仅如此,案例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听、说、讨论,学会理性地进行思考,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案例教学法促进德育课教学改革

目前,很多学生不愿意上德育课,很多教师也困惑无法上好德育课,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因为课堂内容比较枯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用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案例时,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闪光点,选择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德育课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案例或者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分工搜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案例。例如,我在讲授《杜绝不良行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不良行为,我让各小组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收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涵义与表现,并找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学生给出了很多令人满意的答案。比如: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遵守交通规则、偷盗他人财物等。并且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案例,我给他们做了一一点评,最终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找到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案例,不仅在有效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更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在班级活动中自我表现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增加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使德育课变成学习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殿堂,有利于促进德育课的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中职德育课教师,我对未来的德育课教学充满期望,相信只要不断地探索适合当今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一定会把课堂打造成既能发挥教师教学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高品质课堂。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在大力提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今天,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4.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篇四

在一次跳绳课中,体委整队汇报人数的时候,我发现少了几个同学,就问其原因,体委汇报说有几个同学去排练节目了,可是说到某同学的时候,突然有个学生脱口说:“小蛤蟆”去厕所了。当时我就把那位同学喊到前面来,问他为什么给同学起外号。他对我解释说那位同学爸爸的外号就叫“丁蛤蟆”,因为他爸爸养蛤蟆得的这个外号,所以同学就叫他“小蛤蟆”和他开玩笑,又恰好上一节课学了《童趣》,文中有一句“忽然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当时我明白了,原来这个所谓的“小蛤蟆”碰上了“癞蛤蟆”。后来我让学生进行常规热身活动(跑步),之后我问了那个学生,他说大家都是这样说的,我当时就问为什么我只听到你一个人说呢,他没有回答。之后我又问:“那你认为那个同学听到你们这么说他有什么反应呢?”他也没有回答。我接着问:“如果同学都喊你‘癞蛤蟆’的话,你怎么想?”他说:“听到了很伤心。”我接着说:“那你认为那个同学是会有与你相同的感受,还是无动于衷呢?相信你比老师更加了解那位同学吧。”他哭着回答说:“他也会很伤心的。”于是我就顺着他的回答,给他一个结论:大家都是同学,要互相尊重。今天还好他不在,但不要认为他本人不知道就可以随便叫。像这样的情况我想在教学中还是很常见的。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因为一点小摩擦就会发生小的碰撞,在分组练习的时候就孤立他,或是在体育活动中故意推、拌等等。试想,如果我没有及时制止或者在所有同学面前批评他的话,也许会造成反面效果,我想也许会有这样几个结果:一是随便你怎么说,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叫的,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找些臭味相投的人来反抗;二是在同学面前感到羞愧,自尊心稍微差点的学生就会影响学生间的相处;三是让被羞辱的同学有报复心理,造成恶性循环。

二、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没有及时了解并解决问题的话,学生间的这种不尊重同学的行为会在不同的学科学习中上演,同时在体育课上,学生的自由度要高于其他学科,如果矛盾升级的话,就会导致在练习中进行报复行为,在中途伸个手或者伸个脚的,令练习者感到害怕,导致危险的事故发生。试想一下,要是情况恶劣的话,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想这不是我们能够承担的。德育教育要适时地开展,把危险的事情扼杀在萌芽之中,以防万一,做好保护和帮助的措施。所以体育与德育要并重。

5.2011春英语教学德育案例 篇五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德育 角色定位

1教师角色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写作业,需要到最后的笔试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处于引领的位置,重视双向交流。教师选取或制作案例后,学生主动地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学生在能力上的升华。

2案例的界定及应用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许多教师却没有理解透案例教学法的真正意义,只是单纯的认为以个别案例为线索,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混淆了案例和事例的概念和界限。如教师在讲解“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一课时,就是在没有弄清二者的概念与区别的情况下,简单的理解后把一个事例作为案例在教学中加以应用。结果在授课中发现完全不符合案例教学的程序,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认真反思后懂得事例是单纯的对某一故事为例子进行描述,事件的原因结果一目了然,无需分析。而案例作为一种作品,大多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案例的背景、案例的展开和案例的总结。案例展开部分的写作须突出三个要点:突出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突出主要学习步骤;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忽视了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走出事例既案例的误区。教师要摆脱乏味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尽其可能调动些文学手法和视频记录。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綜合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便于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3案例的形成过程与教学步骤

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案例编撰的成功与否。作为核心,案例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而我在教学中却轻视了案例编撰这一重要环节,只是把教学所需事例进行了简单的组合,学生剖析不出内在的本质,,结果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经过反思,我确定案例的研制一般须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案例策划阶段。主要任务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正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其次是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第三,确定教学思路。第四,设计教学工具。第二阶段是案例展开阶段。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第三阶段是案例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要求任课教师把自己的认识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第四阶段是案例的撰写、制作阶段。撰写案例应在占有大量材料和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经过起草、反复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即科研成果的形式正式诞生了。

经实践并结合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现场会精神和德育公开课学习后,笔者反思总结出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囊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理清学生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问题,最好由学生本身可能面临的问题去找,然后教师利用案例去澄清其思虑。

(二)提供案例进行阅读:案例呈现的方式可尽量多元化。

(三)指派工作:给学生作业或任务,搜集数据,才能让讨论更深入,老师要提供适当的方向,以便学生搜集。

(四)小组讨论:学生可针对教师所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整理以备发表小组意见。

(五)让学生对个案角色有回应的机会:这个过程希望学生能做到分辨、响应、以便能理清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点。步骤结束后会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法,要让学生有机会去评估各种方法的可行性,或可能造成的后果。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参考文献】

[1]郝琳. 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2011春英语教学德育案例 篇六

所谓“案例教学”,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 如实带进课堂,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分析、讨论、表达评价等活动,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 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实质应该看成是课堂教学改革, 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一系列的变革, 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实践, 所追求的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一般分成三个阶段:定向--练习--迁移。笔者通过在课堂中的实践, 谈谈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点认识。

一、精心准备、运用教学案例

案例的编选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 德育课新教材, 每门课程的每一课基本上都有案例, 且针对性较强,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但教师可根据本地、本专业学生的实际等另编选案例。在新课改背景下, 编选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针对性。在选编教学案例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去进行。

第二, 生活化。即提供给学生的案例要贴近学生实际, 尤其要选择贴近学生心理和年龄实际的案例, 引用的案例最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 这样的案例, 较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 激起探究的兴趣, 从而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例如, 笔者在进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三课的“依法纳税”的教学时, 选编案例:我有一次到某饭店吃饭, 共消费了800多元, 但在饭后结账索要发票时竟遭到饭店老板的拒绝。我们当即向税务部门投诉, 当税务局依法追查开发票事件时, 老板交代了采取藏匿等手段逃避检查的事, 后经税务执法人员进行税法的宣传教育, 他最后认识到了消费者索要发票也是防止税费流失的一种规定。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识别社会中违反税法的现象, 并能正确对待。

第三, 典型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影响力, 使学生认识到德育课是对时代的正确认识, 是一个人了解社会的一扇窗户, 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条途径, 选用案例应以正确教育为主, 反面教育为辅, 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从而感悟到德育课的价值。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德育课堂中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导读案例, 自主质疑

教师在讲授案例前布置学生阅读案例材料, 提供一些资料或提示查找必要的信息, 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例如, 笔者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单元“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的教学时,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案例“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 学生通过这个案例的自主学习, 很快掌握了本课教学内容, 并加深了理解。

2. 合作交流, 进行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使他们在讨论时能够表达不同的意见。安排讨论时要确定主题, 主题应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做到畅所欲言,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便利的助手,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一起参与。这个过程是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团队智慧的环节, 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要加以重视。

3. 展示提升, 达成共识

各小组派出代表, 发表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让学生自由讲述他们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过程, 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 教师担当的是主持人的角色, 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总结, 达成共识。这个过程也是知识升华、认识深化的过程。

4. 认真点评, 科学总结

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 即评价总结环节。此环节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 学生讨论后, 教师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还应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 抓住问题的本质,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科学地释疑、解疑, 说明案例的关键点。

7.2011春英语教学德育案例 篇七

一、案例来源

二、案例分析

1.目标分析 (如表2)

2.任务分析 (如表3)

3.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过程片段分析 (如表4)

三、反思和建议

1.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英语有效教学的创新点

(1) 在课堂中,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电子白板交互式功能进行英语的有效教学。白板的功能是围绕教学过程设计的, 尽量做到合理的使用白板功能, 辅助教学。电子白板把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通过电子白板的功能很好的创设了情景,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整合。使用电子白板能更快捷、更直观的把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和进行练习, 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教学氛围。例如在此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效果看农场动物的身体部位来猜是哪种动物,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白板的拉幕功能依次呈现每个句子, 使学生认真的读每个句子。运用白板的直接书写功能, 更清晰的示范如何进行调查和填写, 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 为他们在后面的小组调查中降低难度。插入课文对话的课件, 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课文大意。

(2) 结合学生的特点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的学习, 充分发挥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 尽可能创设语言环境和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英语, 让他们多讲多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来。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现想现说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学生在实际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 尽量做到人人敢说, 人人会说。

(4) 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合作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5) 注重轻松学习氛围的营造, 以及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2.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1) 抓住主线, 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和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在此教学案例中, 广州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5《I Have Cute Pets》一课的教学中,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有喜欢动物的天性, 对于动物的话题, 学生兴趣浓郁, 而且学生在一、二年级上口语课的时候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名称, 因此, 课堂以常见农场动物和家庭宠物为主线, 展现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所认识的小动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效果看农场动物的身体部位来猜是哪种动物,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让学生通过观看温馨的人和宠物相处的短片, 使他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和一起嬉戏玩耍的乐趣, 激发学生对宠物的喜爱之情。最后在设计和分享自己宠物卡的时候,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在电子白板上设计宠物卡和现场展示及交流自己作品, 真正做到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关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 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制作宠物卡等环节, 使学生体验到认识动物、爱护动物的乐趣, 使英语课堂充满了爱、和谐和活力的气氛,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 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2) 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渗透德育

1组织学生合作。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例如案例一中, 在学习描述新的动物外貌特征时就是要小组成员一起观察并轮流描述。在这种情景中 , 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 ,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为了共同的目标, 学生们都能做到认真和投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不会的同学虚心请教, 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准备着。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尊重每个同学的练习成果, 不嘲笑同伴。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师”, 真诚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形式中, 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互勉互助, 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努力地成为最佳的自己, 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活动。道德知识、观念、规范是抽象的, 必须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才能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 我们要创设有移情效应的气氛, 理想的或冲突的 , 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在此案例中, 学生通过观看温馨的人和宠物相处的短片, 使他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和一起嬉戏玩耍的乐趣, 激发学生对宠物的喜爱之情。其次游戏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 , 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 对培养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理解规则, 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

(3) 找准机会, 运用所教内容渗透德育。在英语教学中, 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 , 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 , 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课堂上 ,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关注学生的发展, 找准机会, 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 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 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 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2]。例如在此案例中, 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不同的情景, 使学生能对保护动物的行为表示赞赏, 对有文明行为的小朋友表示喜爱, 对不爱护动物、不文明的行为表示不赞赏, 并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从而运用学会的新句型和语言知识培养起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保护动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热爱小动物, 并愿意和动物交朋友这种美好的感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 培养了正确的道德情感。

(4) 利用媒体平台和信息技术开展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 , 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 , 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3]。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 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活动, 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 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 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

实践证明, 要协调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 不能牵强附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水到渠成, 润物细无声。只有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德育, 寓德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 在新形势下, 英语教师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 重视德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 有始有终地坚持德育渗透, 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摘要: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1]。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 从而接受品德教育, 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但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渗透德育呢?本文选取了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具体案例, 从目标、任务、教学过程片段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02) .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08) .

8.2011春英语教学德育案例 篇八

[关键词]一案多变;案例教学法;德育课

案例在德育课教学中必不可少。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接受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一案多变是指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层层演变,将传授的知识连贯起来,给学生形成完整的体系,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案多变要注意以下几点:

⒈教师精心选择案例。一个案例选择的好坏 ,要经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检验。一个好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烈的辩论,能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择案例,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只有精心选择合理构思案例,才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案例要吸引学生注意。案例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很多时候,教学用的案例是经过设计或者只是假定的,以便适合学生的学习。但是,设计的案例一定要和真实的情况相接近,或者至少和学生所熟悉的环境相类似。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案例可以是虚拟的,但至少看起来它是真实的。案例要结合学生实际,与学生的生活有关,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3.案例要短且注意变化。案例不易长,最好每次只有一两段。一案到底,从复习到讲授新课都采用一个案例,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案例本身要有变化,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课堂的45分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形成共识。案例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做简要总结,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再做一次强调,使学生加强记忆,重点掌握。

4.要处理好热点案例和课堂教学所用案例的关系。热点案例的关注度高,但在上课时采用要慎重,因为这些案例既然热,社会对它可能有争议,没有形成共识,每个人的观点都可能言之有理,把这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合适的。而且,这些案例可能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超出书本范围。

笔者在讲授《劳动合同》这部分知识时,采用了一案多变的方法,介绍了我校毕业生王某由一名在LG化学实习的学生成长为公司杰出人才的例子,向学生传授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的解除和劳动争议的解决等知识,王某的故事既真实也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在本节课中,我考虑到所教班级的专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将来就业方向主要是在新港开发区的电子企业,就选择了L G化学做介绍,我校有许多毕业生在这家企业工作,学生不陌生。具体做法如下:

导入新课部分,我首先介绍了LG化学和王某的大概情况,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

研习新课部分,我讲授劳动合同的内容时,用了“王某与LG化学签订了一年的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为一个月”的情境,提问学生劳动合同应该还有哪些内容,介绍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我在讲授劳动合同的解除有关知识时,首先举了王某试用期的表现,“因为同事请假,线长让王某一人临时干两人的活,王某不愿意,与线长吵起来,提出不干了。”提问一,王某如果提出不干是否可以?王某的做法可以是什么?提问二,LG化学是否可以据此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可以,请给出理由。我介绍了试用期解除合同的规定,给学生讲了LG化学这类韩资企业的特点和它所倡导的AEC精神,要求学生加强适应,转化观念。并以线长接受了王某的赔礼道歉结束这场风波,为王某后面的发展做了铺垫。接着列举了王某在合同期间的三种情况。情况一:王某的工作质量一直不能让人很满意。提问一,LG化学可以怎么做?提问二,王某应该怎么做?情况一强调了职工的义务,要做一名合格的员工,否则单位可以在员工培训或转岗之后还是不合格的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情况二:王某很快适应了工作,特别对革新教育中40公里行军这种“魔鬼式训练”都能坚持下来。在生日那天,他获得了公司的礼品。提问:王某如果想一直在LG化学干,怎样才能实现?情况二介绍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劳动者和LG化学的好处分别在哪,得出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也给学生介绍了LG化学“为顾客创造价值,尊重人格的经营”的企业文化,并让学生讨论以下两种情况LG化学应怎样做才既合法又合乎企业文化:1.王某很在意这份工作,3月患了流行性感冒,发烧38度,王某带病工作,结果转成肺炎住进了医院。2.王某在正常操作时,因同事操作不当,造成王某右手受伤,治疗后对右手的功能有一定影响。这两种情况涉及到医疗期和工伤时劳动合同解除的规定,强调了企业的责任。情况三:由于王某表现出色,成果突出,被LG化学列入核心人才(HPI)培养计划。他先在公司得到集中培训,后被派往韩国总部进行短期学习,回国后被提拔,随后有一家电子信息材料公司想把王某挖过去,提问一,为了防止杰出人才的流失,LG化学可以采用何种办法?提问二,王某如果与公司协商不成,一走了之,公司可以怎样做?情况三介绍了劳动合同的可选择性条款,引入劳动争议的解决方法。

布置作业环节,我布置两个作业,阅读劳动合同法,结合南京市新的劳动合同样本,模拟签订与LG化学的劳动合同。学生一年之后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需要对新劳动合同法有全面的了解,对所学知识要学以致用。

通过王某在LG 化学成长的例子,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一案多变,教学设计比较巧妙。通过一案多变,使课堂教学更为优化,通过设计一位劳动者在不同情境下遭遇的不同法律纠纷让学生认知法律知识,也能运用知识解决这些将来自己在职场也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由于问题设计贴近职场实际以及知识本身的实用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听课率高,对问题的关注度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把法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引进了和学生专业就业方向一致的企业文化,并且把职业道德引进课堂,让学生明白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激励学生在守法的基础上,主动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争取成为一名出色的职业人。

(责任编辑 史玉英)

上一篇:读懂一分钟的价值高中作文下一篇:美德与生活成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