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14篇)
1.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 篇一
清水河镇2012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为了继承和发扬我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对我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回顾
我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全员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新课程师资培训”、“培训者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等,立足基层学校,面向全体教师,研培结合,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提出的各项阶段性目标任务。
(一)突出骨干教师培训、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
首先开展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在各自学校上优质课,展示骨干教师的教学成果。近几年来,该项工作也为骨干教师所在学校全面提升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是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村活动。每年都组织教学理论素养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到各村进行课堂教学技能培训,;为解决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组织骨干教师做专题报告,开展送优质课到基层学校活动,发挥良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还在全镇小学骨干教师中选出各学科优质课,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活动。此外,骨干教师还承担培训任务,参与教科研,发挥辐射带头作用。几年来,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
(二)全员培训扎实有效。
一是强化师德教育培训工作。先后举办了《邓小平理论概论》、《师德教育读本》、《现代教育教学法理论》等各类“师德”相关培训,举办“师德”征文评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对教师实行专题教育,采取各种方式对教师“师德”教育做了大量工作。这些都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树立高尚师德起到积极作用。
二是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各校围绕教师基本功培训进行大胆尝试,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进行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大比武,展示了教师过硬的功底;为推动全市中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的深入开展
三是适时抓好新教师培训工作。我镇始终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从师德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常规、新课程理论、班主任工作等几方面入手,对新教师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并建立个人业务档案,由学科教研员负责跟踪听课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聘用教师的重要依据。我们按规定学时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为提高新教师素质,加快专业成长添加了催化剂。
四是教师学历水平逐年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镇主要培训内容的参培率为100%;全员培训近1000多人次,参培率为100%;
1、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提供保障
为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效开展,全镇先后投入20余万元。
建设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多媒体教室,资源中心11个,摄像、照相设备,为辅导教师配置计算机,派教研员参加市以上各类培训。
2、以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为载体,研培结合 为检验新课程理念的培训成果,并将其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新课改以来,全镇初中、小学多次组织了大规模的集中听评课活动。在学科培训中,我们始终坚持“面向教学一线,采取骨干教师讲座、课例观摩、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积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鼓励教师自我反思,创新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突出特色,立足实际,狠抓校本培训
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学过程、方法及结果进行反思,达到循序渐进、自我提高的目的。
教师结合学校及个人的发展需求,开展了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以及网络交流等活动,使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对成功的、生动的、具有可借鉴教学案例进行讨论,有助于形成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有利于采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
二、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认识不足,措施还不够得力,使教师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各校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制约了继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影响培训质量。
3、部分学校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过程管理不规范,有些培训规划、方案的制定还缺乏可操作性;有些活动的材料分类、收集、整理和存档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模式有待创新、突破。
4、骨干教师培养和作用发挥需进一步加强;在考核、使用及管理上还存在不够严格、规范的地方,需进一步加强。
6、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针对教师开展的培训及教研活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2.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 篇二
笔者以为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多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 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一定存在着某些共性。撤点并校政策是由中央政府针对全国统一颁布的, 不同区域政策执行的情况和执行的效果以及政策执行中和执行后出现的问题一定有着共性的方面。然而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差异很大的国家, 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教育发展有着明显差异。同样的教育政策在不同区域实际的执行会受到当地经济和地方文化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不同区域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情况应有所不同。我国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情况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因为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某个区域。同时若能发现不同区域在我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差异性, 这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评价我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状况, 对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 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弥补政策的一刀切带来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本文拟以2000年到2010年农村小学数变化情况、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变化情况、农村小学相对减幅和农村小学校均规模这四个内容来对比研究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异同情况。需要说明的是:
(1) 2000年到2010年农村小学减幅= (2010年农村小学数—2000年农村小学数) ÷2000年农村小学数。2000年到2010年农村小学教学点减幅计算方法与此类似。
(2) 区域农村小学相对减幅, 指的是农村小学减幅与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幅之比, 反映出农村小学减幅和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幅的一致性程度。
(3) 区域农村小学校均规模=区域农村小学在校生数/区域农村小学学校数, 由它可知道一个区域平均每个学校的学生数, 这可以反映出每个区域的学校规模。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00~2010年) , 通过整理收集了农村小学学校数, 农村小学教学点数, 农村小学在校学生数这三组原始数据。通过计算得到农村小学减幅、农村小学教学点减幅、农村小学相对减幅和农村小学校均规模四组数据。
3. 区域划分
为了对我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区域差异进行研究, 按照一般政府年鉴里常用的区域划分标准, 将31个省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东部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共11个省 (市) ;中部区域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共8个省 (区) ;西部区域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 共12个省 (区) 。
二、我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区域对比研究结果呈现
1.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农村小学教学点数量变化情况
本部分拟通过对收集到的不同区域从2000年到2010年农村小学数和教学点数进行对比研究, 试着去发现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数和教学点数的数量变化的异同。
(1)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数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收集到的从2000年到2010年31个省 (市) 农村小学数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小学数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 从2000年到2010年, 三个区域农村小学数都在下降, 且下降速度也较为接近。从2000年到2010年, 中部农村小学数量一直最多, 西部次之, 东部小学数量一直最少。三个区域的农村小学数量差距略有减小。从农村小学数的变化情况来看, 不同区域差异性不大, 表现出了较强的共同性。
(2)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收集到的从2000年到2010年31个省 (市) 农村小学教学点数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 东中西部2010年农村小学教学点数较2000年都下降了不少。总的来看, 三个地区除了呈现出农村小学教学点数都下降了的共性外, 也呈现出从2002年到2010年西部教学点数减幅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这样的差异性。三个区域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差距逐渐变小。
2.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相对减幅情况
农村小学的相对减幅实际上就是比较农村小学减幅与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幅哪个更大。通过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收集到的从2000年到2010年31个省 (市) 农村小学数和农村小学在校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不同区域农村小学相对减幅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从农村小学减幅来看, 东部减幅最大, 西部次之, 中部减幅最小。与此同时, 我们看出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减幅由高到低也是东部、西部、中部。而如果将农村小学减幅与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幅一致性进行考察, 则发现农村小学相对减幅上则是中部最高, 然后是西部和东部。
3.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校均规模变化情况
地方政府在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中通过撤点并校, 将原本较为分散的农村小学合并为一个规模更大的小学。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这有利于节约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实现教育规模效益。但不少研究者都指出合并后的农村小学规模扩大也导致了诸如学校管理难度加大, 教师工作任务变重, 教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笔者试着将不同地区农村小学校均规模的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收集到的从2000年到2010年31个省 (市) 通过对《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收集到的从2000年到2010年31个省 (市) 农村小学数和农村小学在校人数这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不同地区农村小学校均规模的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 从2000年到2010年,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校均规模都有所上升, 但总体看来, 农村小学校均规模上升较为缓慢。从三个区域对比来看, 中部和西部农村小学校均规模增加速度较慢, 这两个区域农村小学校均规模一直相差不大。而东部地区农村小学校均规模较中部和西部增加幅度稍大些。总的来说, 从2000年到2010年,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校均规模变化情况较为相似, 差异性不大。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区域农村小学从2000年到2010年在布局调整中一些共性的情况。与此同时, 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区域差异性也很突出。
1. 共同性方面
(1)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普遍减少, 农村小学校均规模普遍增大
由图1可以看出, 虽然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数量减幅和速度略有差异, 但相差不大。我们可以看到撤点并校政策颁布后, 全国范围内农村小学的普遍减少, 不同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在减少农村小学数量上步调较为一致。事实上, 不管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农村教育的经济效益这样的人为因素, 还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这样的社会因素, 抑或是农村学龄人口减少这样的自然因素, 这些因素在我国农村各个区域都是存在的, 并非某个区域独有。由此看来全国各个区域农村小学的减少是必然的。以撤点并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通常做法是撤掉学生人数过少的学校, 将原本几个规模很小的学校合并为一个更大的小学, 因而也导致了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平均学生人数的增大, 小学校均规模普遍增大。但从纵向历史变化来看, 从2000年到2010年各个区域农村小学平均学生人数增幅有限, 这似乎与不少研究者指出布局调整之后出现了巨型学校的研究结果有矛盾之处。笔者以为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笔者计算的是每个区域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的平均值, 平均值反映的是数值的集中趋势但却难以反映出极端情况。二是许多撤点学校的学生进入到县镇小学读书, 县镇小学学生人数可能激增, 而农村小学平均人数却保持了稳定。
(2)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减幅都超过了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幅
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区域农村小学相对减幅都大于1, 也就是说全国范围内农村小学减幅超过了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减幅。笔者以为, 随着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的减少, 农村小学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但二者的减幅应基本相同, 换言之, 相对减幅接近于1比较合理。相对减幅实际上也体现了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力度, 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可以讲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过大了。这也充分说明除在校生人数减少这个因素导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外, 还有其他的因素导致了农村小学减幅的增大。有研究者指出政府追求效益、农村城镇化、农村生源减少是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三大原因。[2]笔者以为, 追求办学经济效益可能是农村小学减幅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通过减少农村小学数以降低教育事业费、教育基本投资, 从而减轻自身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压力。撤点并校政策似乎成为了不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减压阀”, 运用这个“减压阀”地方政府盲目快速减少农村小学, 促成了学校减幅均超过了农村小学生人数减幅的状况。
2. 差异性方面
(1) 与东部和中部相比, 西部农村小学教学点一直在逐年快速减少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 经过十年的布局调整, 不同区域农村小学教学点都有了一定的减少。在撤点并校政策颁布的2001年, 三个区域教学点急剧下降。但是东部和中部从2002年开始, 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减少速度明显放缓, 中部在2004年到2006年还略有上升。笔者以为这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政策颁布的2001年已经撤掉了绝大多数明显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农村小学, 余下的农村小学中大多数是需要保留的, 这自然造成了从2002年起农村小学减幅有限。二是2001年农村小学的急剧减少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担忧, 教育部也分别于2006年、2009年、2010年印发文件, 要求各地避免盲目撤并学校。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远低于中部和东部, 农村居民较为分散, 因而西部农村小学教学点远比东中部多, 撤点并校的工作重点恰恰是撤除学生人数过少的教学点。再加上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等原因, 西部除了在2002年减少速度稍小外, 其他年份一直在较快减少。通过计算, 西部从2000年到2010年农村小学教学点减少了53464个, 占西部农村小学减少总量的60.88%。这也可以看出西部农村小学的减少主要是教学点的减少。相比较东部和中部, 我国西部有较多的山区和偏远农村, 农村小学教学点的大幅度减少使得这些地区农村儿童上学路途变长, 造成上学困难。有学者指出“在西部贫困山区那些尚无条件举办寄宿制学校的地方, 不合理的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难, 从而出现了诸多‘教育真空地带’。”[3]
(2) 与东部相比, 中部和西部农村小学相对减幅较大
从2000年到2010年农村小学数和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都在下降。但有研究者指出“从演进趋势上看, 学校数与在校生数减少不同步, 学校减幅远远大于在校生减幅。”[4]从2000年到2010年, 我国农村小学在校生数由85037137下降到53502198, 减幅为37.1%。我国农村小学校数由440284所下降到210894所, 减幅为52.1%。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地区的农村小学减幅都大于在校生减幅。但如果进行差异性对比, 我们也发现了中西部农村小学的相对减幅大于东部农村小学的相对减幅。中西部农村小学减幅和在校生数减幅不一致程度超过了东部。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相比较中西部而言, 东部农村小学减少主要是因为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减少造成的。而相对于东部而言, 中西部农村学校数减少显然除了在校生人数减少这个原因外, 还有更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从2001年起, 我国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 这使得县一级政府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与东部相比, 中西部许多以农业为主的县财政能力薄弱,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更加大了这些县财政压力, 这也导致中西部有更多的县级政府通过撤点并校以达到节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缓解财政压力的目的。
四、总结与建议
目前国家已经强制暂停了农村义务学校的撤并, 这也反映出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根据已有的现状分析对我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提出几点建议:
1. 严格控制布局调整的速度, 不能盲目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
透过2000年到2010年三个区域农村小学减幅和相对减幅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区域农村小学的减少速度都十分快, 尤其以中西部为甚。事实上, 由于农村小学过快地减少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农村小学服务半径过大造成部分学生辍学, 部分学生在上下学过程中遭受人身安全损伤, 调整后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增大等等。笔者以为任何教育政策都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出发点, 教育政策的颁布应立足于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各个区域的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因为追求办学的经济效益而一味快速撤并农村小学。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 是为了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教育水平差距, 是为了使农村小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因地制宜, 以保证当地学生能就近入学为前提进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 严格控制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速度, 不能光追求教育的效率而忽视了教育的公平。
2. 西部放慢教学点减少速度, 适当恢复保留必要教学点
根据前文分析得出三个区域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一个较大差异:与东部和中部相比, 西部农村小学教学点一直在逐年快速减少。小学教学点多分布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或者乡村, 是为了方便这些偏远地区低年级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学校, 它保证了偏远地区的农村儿童能靠近家接受最基本的教育, 对于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般而言, 偏远地区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小学教学点有效地照顾到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教育, 这对于农村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笔者以为西部小学教学点过快的消失可能会使得本就落后的西部农村教育雪上加霜。西部必须要放慢教学点减少速度, 同时在某些地区适当恢复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充分考虑学生上学路程、人身安全、学生年龄这些因素下决定教学点的撤或留。对于保留下来的教学点要努力提高其教育质量, 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3. 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采用不同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
从不同区域农村小学相对减幅来看, 中西部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这个现象值得政策制定者高度关注, 中西部县级政府为了节约农村义务节约经费以更快速度、更大力度对农村小学进行了撤并, 由此造成的农村小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家庭教育成本的上升、部分农村巨型学校等一系列问题可能会加剧其与东部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笔者以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县一级政府财政能力相对较强。故东部可以采用“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 东部省级政府应加大对其相对落后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而中西部地区不少县级财政能力薄弱,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紧张。故中西部可以采用“以中央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 省级和县级政府起到辅助作用。这种模式有助于保证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有充足的经费来源;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投入到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中;有助于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 以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更加均衡地发展。
摘要:基于2000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 对我国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小学数都大幅减少, 农村小学减幅已经超过了在校生人数的减幅, 农村小学校均规模普遍有所增大这三点共性。同时也发现西部农村小学中教学点较东部和中部减少较快, 中西部农村小学的相对减幅高于东部两点明显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不同区域,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点并校
参考文献
[1][4]邬志辉, 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 2011, (07) :22~30.
[2]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J].教育与经济, 2006, (1) :26~29.
3.2015年中国教育行业观察 篇三
文 本刊记者 鲍烨童
2015年底,搜狐教育年度消费者调查历时3个多月,共收集有效样本逾20万份,涵盖出国留学、课外辅导、在线教育、少儿英语、早期教育、职业教育6大领域,分别考察了不同领域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学习方式,为教育领域创业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留学方式日益多元化
据2015年搜狐教育年度消费者调查显示,在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学历层次方面,申请出国读研仍是出国留学的主力大军。有42.16%的人选择出国读研。此外,中国学生出国就读本科的数量也有明显增长。据估算,在今后几年内,中国在美留学的本科生人数很有可能将超过研究生人数。
最近两年,去国外读高中的中国学生人数也出现迅猛增长的势头,在此次的调查中,有10.5%的人选择出国读高中。
如今人们的留学方式日益多元化,各种留学方式所占比例平均,其中通过合作办学/交换项目、中介机构留学是主要方式,所占比例分别是28.63%和27.91%。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国际高中/国际班留学的人群日益增多,大批中学生通过国际高中走出国门,留学深造。而通过国内/国际预科项目出国的并不多,只占到了5.18%。
调查显示,如果通过中介机构办理留学,有76.99%的消费者愿意承担5万元以内的费用,其中花费1万-5万元的占大多数,达到40.16%。能承受5万元以上的消费者为23.01%,其中有4.6%的人愿意花费20万元以上。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用户选择留学机构时,优先考虑的是海外院校资源、机构品牌知名度和中介资质,其次是往届案例、咨询师经验和价格。从各留学中介机构了解到,海外院校资源、海外服务基地也是各留学中介宣传的主要卖点之一。
近来,留学申请途径悄然发生变化,大量依托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线上留学中介机构不断涌现,而广大消费者对此如何看待?只有13.81%的消费者会考虑在线留学服务,有56.12%的人表示不会选择。究其原因,线上留学中介机构虽然大多费用低廉,仅为线下机构的1/5,有的甚至标榜“零中介”,但多数操作不规范,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这也是消费者不愿选择在线机构办理出国留学业务的主要原因。
课外辅导
特长科目占主流
2015年教育改革进入攻坚之年,国家正在制定: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方案,未来,中高考都将面临变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新的中、高考改革会对课外辅导有何影响?32.70%的网友表示会有一定影响,同时还有18.01%的网友认为会有很大影响。也有26.78%的调查者认为根本不会受到影响。另有22.51%的调查者表示现在不好说,呈观望状态。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给孩子们报课外辅导班的数量大多在两个以上。其中,报两个辅导班的比例占到26.54%,报三个辅导班的比例为20.85%,三个以上的为18.72%。不难看出,孩子们课外辅导班在两个以上的比例已近六成,课外学习“负担”较重。仅有17.06%的家长给孩子报了一个辅导班,另有16.83%的孩子没有参加任何课外辅导。
通过对参加的课外辅导班类型的调查发现,有39.07%的网友选择书法、绘画、舞蹈、声乐等特长学习,36.32%的网友选择主科学习。而前几年大热的奥数班却在今年的网友调查中占有极少比例,仅有9.64%的网友选择参加奥数和写作等其他科目的学习。这也与教育部禁止升学考试与奥数挂钩有关,直接导致奥数班遇冷。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高考考试中涉及的综合类学科,所参加的人数比例也并不多,只占有5.68%。
对于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目的性,51.42%的网友表示出于兴趣培养;24.41%的网友表示为提高基础;10.9%的网友家有“牛孩儿”,为尖子培优而选择辅导班。另有一些网友目的性较明确,分别有10.19%、1.9%、1.18%的网友为冲刺备考、模拟考试以及竞赛做准备。
在为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班时重点考虑哪些因素?通过调查发现,有35.95%的网友优先考虑教师经验;17.27%的网友会优先考虑学习氛围;16.24%的网友会选择交通便利的课外辅导机构;接下来考虑的因素依次为品牌知名度、服务价格、教材优势、网上口碑以及是否有折扣促销。
在移动互联发展迅猛的今天,辅导机构纷纷开辟在线教育市场。而调查显示,有68.25%的家长不会为孩子选择在线教育。有家长表示从孩子身体发育的角度考虑,不会力荐在线学习的方式,即使用,也会控制时间。另有家长表示线上教学没有线下与老师面对面的效果好。大部分家长更能接受传统的授课模式。
在线教育
课程完成率较低
平时以在线教育(互联网视频、互联网文字)作为最主要学习方式的用户有近5成,比例达到44.33%,与选择书籍进行学习的用户比例相近,说明当前在线教育市场已经具有较大规模的用户基础,但仍有进一步吸引用户,开拓市场的巨大空间。
在手机端,有四成受访网友表示自己的手机没有安装教育类APP。因此提高教育类APP用户粘性,进一步扩大用户手机占有率,拓展移动端市场是在线教育行业的一个发力方向。
虽然在线教育行业已经具有较大的用户规模,但用户对课程的支付意愿并不高,对在线教育行业开销的承受能力有限。超过一半的网友对一门课的支付预期在100元以下,仅有6.55%的网友愿意对一门课支付1000元以上。由此可见在线教育行业不仅要积极拓展用户数量,还要通过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育质量等方式来吸引用户对在线教育的资金投入。
nlc202309050037
在对在线教育行业了解的途径方面,网友当前主要通过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来了解相关的在线教育平台,这两大途径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这一方面说明用户更愿意通过网络来了解在线教育相关机构和平台,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线教育行业的宣传和营销仍然集中在网络平台,其他如电视、报纸及论坛等领域的影响力则相对较弱。
超过三分之一(37.59%)的网友表示希望通过在线教育得到专业的教学服务,有15.36%的网友希望获得相关教育机构自编的优秀书籍资料。由此表明,在线教育机构依然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上,着重于课程内容的研发,在此基础上为学员提供及时的互动答疑及在线交流,才能真正抓住用户。
人们选择在线教育课程时,最主要顾忌的是什么?据调查显示,有36.27%的人认为自己无法坚持学习。同时也有近四分之一用户认为在线学习费用太高,近五分之一用户认为没有学习氛围。
少儿英语
家长关注互动性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家长们也更愿意在孩子的英语教育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据2015年搜狐教育年度消费者调查发现,2015年准备为孩子在英语学习上投入5000元以上的家长占到40%,而相比去年仅为24%。其中有9%的家长愿意投入2万元以上用于孩子的英语教育,相比去年4%有所提升。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调查发现,认为孩子在5岁之前学英语的家长占4成,而6成家长认为孩子应该5岁以后再学英语。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年纪太小,学习母语尚未完全成熟,此时接触英语恐怕难有效果,又会为孩子增添学习负担。
选择少儿英语培训,班级人数是家长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近5成(49.68%)的家人认为,班级人数应该在5-10人,近3成(28.08%)的家长认为5人以下最好。而选择15人以上的家长,只有5.59%。
由于80后的年轻父母渐成"气候",家长本身的英语水平相比以往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父母们在日常对话中,就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效果。根据调查显示,有44%的家长表示通过日常会话来了解孩子的英语水平。
2015年一些培训机构纷纷进入在线少儿英语领域。根据调查发现,有6成多(68.23%)的家长愿意为孩子选择在线少儿英语培训。这对于众多做在线少儿英语培训的公司,是个利好消息。
在选择在线少儿英语培训时,家长最为关注的因素是互动性,占到56.67%。其他因素依次是:教材设置、课程价格、外教、课件精美度。由此可见,如何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互,是广大在线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尤其需要重视的。
早期教育
给孩子找“伴儿”
与前几年早教班大热相比,今年早教市场略有降温。近一年内,参与调查的六成家长没有为孩子报名早教班。随着二胎政策的颁布,早教行业引来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二胎政策将助力我国早教行业的新发展。
调查显示,家长们倾向于孩子年龄偏大一些再选择早教学习。有1/2的家长会在孩子3岁以后再考虑报早教;有14.8%的家长选择在1岁-2岁期间为孩子报名。而1岁以下孩子的家长仅占到7.09%。
对于报名早教班的目的,大部分家长们是为了能够给孩子找到“伴儿”,近六成的家长出于“希望孩子能和同龄孩子在一起”的目的才给孩子报名。
调查显示,家长们选择早教的考量标准多样化。其中19.48%的家长认为师资是最重要的考量标准,另有19.05%的家长认为离家近很重要,有18.44%的家长比较看重早教机构的授课方式。同时,分别有11.68%和10.14%的家长看重硬件环境以及品牌效应。而主要考虑价格因素的家长只占到了8.79%。
早教最初出现在中国市场是通过国外品牌的进驻。而近几年,国内早教品牌也在不断发展,并与国外品牌共同占据半边江山。越来越多的家长们不再“崇洋”,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1.58%的家长倾向于选择国外品牌。
在之前的调查中,虽仅有8.79%的家长会将价格作为选择早教班的依据,但该调查项显示,早教班的价格决定家长是否为孩子报名。有43.42%的家长认为每学期学费在2000元以下是能够承受的最高价格,31.58%的家长承受力在2000-4000元之间,13.68%的家长能够承受4000-6000元的价格,而仅有11.32%的家长可以承受每学期6000元以上的学费。
职业教育
在线学习方式受欢迎
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近年来国家发布的各项利好政策,职业教育的优势被进一步发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政策也使得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进入大好时期。
在各职业培训类别中,选择学历认证类的人数最多,比例超过四分之一,达到26.95%。这说明很多人希望通过职业培训的方式获得学历认证。此外管理类及财务类课程也比较受欢迎。
总体来看,用户对每学期课程价格可以接受的范围稳定在中低水平,选择500-4000元这个区间的用户比例超过六成,达到60.48%,而选择500元以下的用户仅占一成。这说明一方面用户大都愿意付费参加职业教育,另一方面用户不愿为职业教育投入太多资金。
在授课方式方面,面授最受用户青睐,所占比例达到38.43%;同时,选择面授与网络学习结合的消费者也占到了32.1%。另外受学习时间、地点及价格的影响,有近三成用户选择各种网络课程。在线职业教育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迎合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调查显示每周参加职业培训时间达到3-6小时的用户比例最高,达到37.55%,但也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用户每周参加培训时间不足3小时。
4.教师年中工作总结 篇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同事学习,争取进步。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与和我共事的各位老师共同参研教学工作,力争取得更好成绩。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在班级教学与管理中还是有一些的不足,在今后,我会同我的孩子们继续努力,即使没有最好,也一定会更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 篇五
自研修开始以来,每一个模块都用心收看视频教学、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及时完成作业,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督促每个学员及时完成研修进度,对每个学员的作业和随笔等认真点评,及时完成指导老师教给的任务。在研修中我还学到了专家和同行们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在研修中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逐渐去灵活的运用。现将这次网络研修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站的高,看得远
今年的网络研修培训,把我引入了全新的学习氛围。昔日的我,一度认为教育工作,只要能“跟紧管严”,班级里能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即为优秀教师。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对稍有过错的学生,进行严加管教;对表现优秀的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优生成绩稍微下降,则毫不客气的批评,差生稍有进步就及时表扬……周而复始……随着网络研修的不断深入,我渐渐地认识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反思,他的教学工作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就难再继续提高了。因此,通过网络研修,促使我更加努力,不断搜集教育信息,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从而更快更好的达到真正提高自己之目的。
二、勤反思,多思考
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它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活到老,学到老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师如果不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就无法胜任教师工作。欲在教育工作这片热土上有点成绩,欲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教学能力。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二】
短暂而又忙碌的两个月的培训即将结束了,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时间上网学习,虽然有些辛苦,有些累,但是从学习中收获到的那些教育教学知识和新的教学理念,和那点辛苦比起来,算是微乎其微的了!
此次培训的课程总共有10门,其中教育方面的有有四门,对我影响最大、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和《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导行》。我们的教育是伟大的,崇高的,受人尊重的,之所以这样说,我想是因为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们爱他们,无私地爱,不求任何的回报,我们的教育家们,用他们的教育智慧,高尚的师德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去!在教育中,我们必须要有爱,有爱了,才会有包容,有宽容,有爱心,耐心,学生才会喜欢我们,爱戴我们,继而喜欢我们的课堂,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专家推荐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我认真地看了,被其貌不扬的马修老师打动了!他对待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们不是呵斥,没有咆哮,所有的只是宽容,耐心,爱心,以及教育的智慧!有了那么多爱的付出,才会有了回报:在他离开那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用么多感人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马修老师的恋恋不舍和深深的爱!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像马修老师学习!对待我们的学生多一点爱心、耐心、宽容和关心,相信孩子们,在我们的爱的天空里定能茁壮成长!
在教学方面,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如何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小组合作学习法》,我以前也用过,不过仅仅局限于单词竞赛和表演,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了这一学习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的英语课堂!这个学习法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参与意识,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我相信,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课堂效果一定会很不错!
培训即将结束,希望上级部门多组织这样的学习!以后再有这样的学习机会的话,我一定还会积极参加,会好好把握的,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三】
参加教师网络研修,既有辛苦,又有收获;既有付出,又有所得。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好的作业在网上提交,再上网评论。培训的时间过得很充实,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教学经验。现在就把个人研修感悟、主要收获总结如下:
培训期间,我们利用上网学习,和同行交流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参加网上发帖讨论活动、完成本学科的作业、积极上传计划总结,尽管感觉比较繁忙,但还是圆满的完成了研修的各项规定要求。
在教师学科培训时间内,我积极参与了课题的讨论,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地借鉴了他人的看法,彼此之间交流频繁,讨论热烈。自始至终,我的研修热情不减,及时认真地完成了高质量的作业,每次均被评为优秀等次。
在班主任培训过程中,我聆听了众位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在培训中,我阅读了大量的先进材料和记录了一些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并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教师来讲,是一个大的挑战,在新课改的今天,对我们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我们要上好每一堂课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我们的远程研修平台应该一直开放,让我们随时都能和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远程研修改变了专家在台上讲,我们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以网络教研为主,可以把帖发到网上,与同行交流。这是真正的学员自主学习,既有团队合作又有专家点评的培训活动。我感到这次培训活动不空洞,是一次既经济又有实效的培训活动,我们真的可以与课改专家面对面的交流,获取最新的教改信息和最优的教学方式。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四】
如今,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成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的使用符合了小学实现信息化、媒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
自从我接收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来,并利用资源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我总结了以下三点体会:
一、集思广益,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面对如此充足、精美的远程教育资源,我感到非常的兴奋、激动,但怎样才能利用好这些资源成了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我把有关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喧染了课堂气氛,在讲课中适时利用数字电影、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精益求精,更加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我感到不满足了,便开始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用进课堂,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
如我在讲这课时,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播放时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数学中的时分就在我们身边,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大家开始热烈讨论一节课有多长时间,并在课后随时观察自己生活周围有趣的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加懂得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活学活用,利用资源实施素质教育
远程教育为我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资源,为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
在利用学生自习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有计划的播放一些数学知识,在数学知识节目中同学们了解了数学的发展,体会到数学的力量,憧憬着数学的未来,激发了孩子们幻想和创新的智慧,使同学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己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所带的学生不再感觉到数学的乏味,而是争先恐后地要上数学课。我也觉得非常的慰藉。我认为,如果我们老师调用、修改网上资源在网上备教案,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使老师有更多时间去探索教法、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这何尝不是一种好教法呢?
远程教育资源的适当运用,能够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开阔了、信息更灵通了,变得更“耳聪目明”,更具发展潜力;我相信我的学生会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2021年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5篇【五】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为教师学习制定了共同的内容和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好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学习内容和实践层次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
通过参加本次教师网络继续教育培训,自主参与其中,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讲座,观课堂教学视频,在这段时间里从这个平台我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和有价值的知识。在网络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一下这次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1、改变了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这种学习方式下适应了成人的特点,它为教师节省了很多时间。比如,我们现在的培训就可以通过回家抽时间进行网络学习,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可以与老师交流互动,从参与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广大老师的认可,体现了网络培训的魅力。
2、领悟有效教学。专家指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怎样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从有效性走向优质教学呢?我认真学习着专家在讲座中的每一句话,思考着每一个观点。从学习中使我深刻的领悟到了: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欲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我每次听专家讲座和观看课堂实录后,总要有一个思考,即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及典型的案例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缩短同发达地区学校教学上的差距。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4、提高自身素质,学会终身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做反思型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反思自已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总结经验,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提高教研水平。
6.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 篇六
雀塘中学
何
瑛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知识和人才的多少、民族素质的高低和创新能力强弱的竞争。要抢占竞争的制高点,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加快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人民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方面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1世纪的中小学需要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这是高质量教育的根本保证。因此,努力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面临新形势的需要,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综合实力的需要,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教育夯实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一、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 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教师就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言论,有广博的学识,有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有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始终在做着一个“好学生”。几年来,在教学工作的同时,我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这股春风吹来之后,我更感觉到如鱼得水,反复翻阅新课标,领会其中的真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我都积极参加。教师应有一种苦读,苦学的精神。苦读、苦学应该是教师的“天性”。学习研究新课标新课程,让我有了方向从学习中我懂的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我在不断的学习,也在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从教材、教参、课程标准中去触摸新课改的灵魂,准确把握教学的尺度。研究中考题体会其中蕴涵着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在同行身上学到的好方法也及时去应用。我和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我想,所谓的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吧!
7.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 篇七
一、实证研究:上海经验
1.基于实证的PISA与核心素养
10 月28 日上午,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PISA上海项目秘书长陆璟和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作了题为“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解读”的学术报告。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组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座谈会和学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框架,并形成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目前正在开发基于电子信息平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采用整体评价和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是整体评价,要求学生通过例举典型事例等方式,介绍学生本人的社会责任感、专业志向与才能、个性特点和个人爱好等方面的具体表现,然后是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4 个方面的分项评价。各方面内容都明确了评价内容的基本内涵指向,并侧重介绍通过哪些活动与行为记录来反映评价内容,例如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要反映学生的创新思维、调查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体验经历等;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情况。
各省市自2002 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发布后,开始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采用的评价方法大致有三类:一是等级加评语的做法,例如浙江;二是测量和问卷调查法,例如四川成都市;三是上海目前采用的写实记录法。上海采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并提供指标筛选、比较和分析的工具,用户(例如高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确定评价方案。等级评价和评语描述的方法,由于界定比较模糊,因而遭到不少批评。2014 年12 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也强调了写实记录的方法
2.基于实证的上海教育科研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上海教育科研》主编汤林春在“基于实证的上海教育科研”专题报告中,强调了上海教育科研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即把实证研究作为上海教育科研的一种范式。汤林春认为,上海教育科研具有实证研究的基因。回顾上海教育科研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期到九十年代发展期,上海市教科所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指引下,率先在国内建立了市、区县、学校的三级科研网络,提炼推广了“成功教育”等教改成果。1995 年上海市教科院成立,标志着上海教育科研进入完善期,形成了以市级项目为主体,教育决策咨询、中小幼教师研究为“两翼”,教育学术机构与民间组织研究为补充的研究格局。近些年来,在大规模的教育调查、数据库建设和决策咨询研究方面,在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华东师大等高校的合作研究方面,在提高群众性教育科研的品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汤林春认为,实证研究已经成为当前上海教育科研的主流:基于证据的决策咨询以大数据为手段,重视量化技术,寻找因素关联与事物背后的规律,为教育决策提供精准服务,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基于项目的改革创新以项目为抓手,行政部门、专业部门和一线学校合作,在一定时期内,针对教育改革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集中攻关,如产生较大影响的“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等。他还指出了当前实证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不重视因素关联,即只有现象的描述,缺乏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只有经验的归纳,缺乏经验与效果的对应分析;只有研究领域,缺乏研究假设。不遵循研究规范,即研究方法使用不规范及研究成果表述不规范。研究过程不完整,即有领域,无假设;重立项、轻实施;多经验,少验证及只结题、不推广等。
二、实证研究:观点交流
围绕会议主题,与会代表针对实证研究的意义、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各自办刊经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1.实证研究的价值
《教育研究与实验》主编董泽芳评价本次年会主题鲜明,顺应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反映了当今中国教育变革的诉求。董泽芳认为,目前教育领域比较注重规范研究,忽视实证研究,教育理论刊物应该承担一个重要使命,即加强对实证研究的引导、推广。
《开放教育研究》编辑李学书认为,目前大数据研究比较流行,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或称微时代、小时代),即碎片化的时代。时代发展逐渐把实证研究推向了前沿。《开放教育研究》杂志强调走专业化的道路,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对翻转课堂、慕课、大数据、云服务等选题比较关注。但走专业化道路,一定要有实证的基础,研究过程要科学合理。
《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执行主编王灿明介绍,自己长期坚持实证研究,先做调查,后做实验与案例,先后发表了两百多篇文章。但在审稿中发现,实证研究的文章引用率比较低,理论思考文章的引用率和下载率高于实证研究文章。目前实证研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怎样强调实证研究都不为过。如有学者长期关注西部的儿童问题,贫困教育的问题,并把实证研究结果公开发表。后来其研究成果慢慢改变了当地教育的状况,影响了当地教育决策。故实证研究不仅为政府重视,为高层次的理论人才重视,也为国外研究者所推崇。
《数学教育学报》编辑张楠基于学科教育发展趋势,阐述了实证研究的必要性。由于中国的教育研究范式与国外教育研究范式脱节,导致在许多国际教育会议上很难听到中国研究者的声音。如2014 年国际教育大会,中国的学者大多数来自香港和台湾,国内学者非常少,国内很多优秀的教育经验就很难被国外的教育同行听到。原因在于国外研究者认为国内教育研究成果都是经验型,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缺乏具体的实证数据来佐证研究结果。所以,教育界迫切需要各期刊能在实证研究领域进行大力推动和引导。国内的实证研究应与国外逐渐接轨,才能在今后的国际教育研究会议上听到国内学者的声音,推介国内有特色的教育成果及经验。
2.实证研究的操作
《教育学报》编辑部主任李涛介绍,该杂志定位于学术性、理论性的综合性教育刊物,非常重视实证类的文章,不管是量性研究、质性研究,还是行动研究。只要主题明确,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准确,结论有新意,每期都会发表实证类文章。但在编辑、审稿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符合条件的实证研究文章,数量不多,今后将加强实证研究的宣传、引导。
《教育学术月刊》副主编肖第郁表示,自改刊以来,杂志基本以实证研究为主体,尤其从2013 年开始,定位于实证导向、学理基础、专业视角、全球视野。编辑部在刊物的筛选过程中,创造一种价值标准,就是事实判断优先于价值判断,很少发表纯思辨性的文章,鼓励规范的定量研究和不同学科视角的质性研究,努力打造以实证研究为主体的专业刊物,对区域教育研究风气和范式的转换,起到一定的风向标作用。
《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林再峰从编辑的视角,介绍了在与台湾联合举办“两岸家庭教育”研讨会中的发现,家庭教育在大陆是一个很浅的研究领域,但台湾学者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研究,对方递交的文章几乎都是实证研究,如研究落跑新娘,即从越南娶回来的新娘落跑问题,都是使用质性研究,调查与访谈兼顾,强调客观性。后来在与对方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台湾学者都有美国留学的学科背景,大陆过分重视思辨研究,实证研究成果较少。后来,其杂志开辟一个实证研究栏目,每期刊登三四篇文章,推广实证研究成果。
3.实证研究的质疑
《教育研究与实验》主编董泽芳比较关注实证研究,董教授表示实证调查很难、很苦,要想得到真实的调查数据,只有亲自参加,现场监督、指导,否则得到的数据就不一定真实可靠,有的数据依靠猜测。有些大学公布的调查数据不可信,甚至国家相关部门得到的数据也不一定完全可靠。
《开放教育研究》编辑李学书赞同部分学者观点,即目前许多研究成果都是写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因为没有实证的研究过程。此外,对实证研究的真实性表示质疑,需要反思实证研究存在哪些弊端,能否做得真实、有效,有些数据是不是在干扰甚至误导学者的研究及教育的决策等。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主编王川不赞同实证研究全面占据教育刊物,原因有三:实证研究仅仅是众多教育研究方法中的一个,不是教育研究领域的全部;教育学的学科分支很多,如教育教学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教育史等等,故实证研究也不是唯一;各刊物办刊方向不一样,侧重点不同,主编的欣赏视角不一致,很难以实证研究为标准一刀切,应提倡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此外,要搞实证研究,各刊物的编辑,包括主编是否做好专业准备?杂志读者是否准备好今后努力的方向就是实证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赵志伟表示,在长期的审稿中发现,许多实证研究文章还不太成熟,如数据的真实性、逻辑性、结论新颖性及现实意义,还有部分学者对研究结果采取不太严肃的态度,故对实证研究文章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但通过参加本次年会,对实证研究最新发展状态有新的认识,在互联网时代,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再加上学者的职业道德,实证研究文章可以创造新的天地,也会得到教育版编辑的认同和更多的关注。
《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林再峰谈到了编发稿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时很难判断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如部分作者在进行研究前有预设的结果,不能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及研究结论的价值大小。此外,部分实证研究选题具有心理学化的趋势,需要各刊物加以引导。目前实证研究的稿源少,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不多;编辑的知识储备远远赶不上研究方法的更新;有些量化方法的应用造成论文篇幅过长,杂志编辑也很难取舍。
三、实证研究:展望与挑战
1.实证研究的挑战
《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执行主编王灿明认为,目前教育理论刊物遇到许多问题与挑战,如教育研究工作者自身的实证研究水平不太高、各期刊收到的实证研究文章少及对实证研究的引导不够,现在有部分研究生,实证研究基础越来越扎实,但这些人需要各位主编去引导、宣传。对于如何更好地引导作者去做实证研究,王灿明教授希望部分杂志能够开创一些实证研究栏目,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小专题、小样本,引导作者慢慢走实证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编辑谭颖芳对大数据背景下教育理论期刊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和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大数据已经蔓延到各个行业,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知识体系与生活方式。教育理论期刊作为教育变革的理论高地,应主动迎接大数据挑战,主要策略有:拥有接纳大数据的风度、姿态,如强化大数据的意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思维;给予大数据以人性的温度,去熔化一些数据,去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设定大数据的教育限度,如树立学术规范,拥有学术道德及甄别数据的真实性;加快大数据的研究进度,如探讨大数据对于实证研究影响因素;加快教育期刊数字化的进度,包括出版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如建立网络平台,可促进作者、编者、读者积极互动,也可积极促进教育与资源的自主生成。
《教育革新》总编齐志勇建议换位思考实证研究,既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又能引起政府的重视,实证研究才能走好。此外,把多媒体与杂志更紧密结合起来,可把杂志的部分内容做成手机上的“鸡汤”,且是有针对性的“鸡汤”,吸引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如《读者》能经久不衰,社会不同群体都喜欢阅读,原因在于该杂志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2.实证研究的展望
《教育研究与实验》主编董泽芳提出其办刊宗旨:立足国情,结合教育实际,瞄准理论前沿,服务教育研究。其刊物依托学科、学术研究中心及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及许多教育界知名人士支持,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刊特色:关注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如主体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等问题;积极推进鲜活的教育实践经验;坚持国际化的学术视野;鼓励多角度的研究方法,尤为注重实证研究,既注重理论,也不忽略实证,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并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赵志伟认为,目前学术期刊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即数字化、专业化及集约化,坚信互联网将会改造学术期刊,包括教育期刊的读者,希望尽快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学报教育版十余年的办刊经验:高度迎合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在纸质杂志出版的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组建了发布平台,在互联网上同步发行、同步传播。目前学报网站的点击率、下载量非常高,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
傅维利理事长在大会研讨结束时作了总结发言。他肯定了上海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多年坚持实证研究,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成效比较显著。他总结道本次年会取得了三点共识:
(1)初步归纳了实证研究的功能、本质、类型。实证研究大致可分几类:一是依赖于现实状态的实证研究,如农村学校定点合校之后,如何判断学生的辍学率,只能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能够导致有针对性的教育决策。二是考察历史发展规律与特征的实证研究。三是以实践行动为特征的实证研究,将会导致教师、学校与家长教育行为的改善。这就是实证研究的价值所在,但其功能也有局限性。
(2)初步判断了实证研究的发展动态。虽然实证研究面临许多困难,但发展的态势良好,这需要教育理论刊物进行引导与推进全国的实证研究,使作者掌握规范的研究方法,阐述清晰的研究过程,经过研究得出可靠的结论。
(3)共同探讨了实证研究的可靠性。即能否真实地反映实证研究;能否深刻地揭示造成这些教育现状的内在原因,就是表象后面的本质能否揭示出来,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等;能否对改变教育现状产生积极的影响。
8.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 篇八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农广校创新发展新形势,扭住发展牛鼻子,抓好发展新机遇。
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情况变化很大,农村劳动力队伍变化很大,农业生产资源要素变化很大,与之相适应需要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成为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程。 去年,农业部、省农业厅相继下发文件要求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广校正处在新的发展时期、新的作为时期,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和各级农广校要站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主力军的高度上认识农广校的事业,找准定位、明确职责、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牢牢扭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一促进农广校发展的牛鼻子,紧紧抓好《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出台这一发展新机遇,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加快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两新”并行、“两新”融合、一体化发展,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人力人才支撑和保障,努力开创农广校工作新局面。
二、切实加强对农广校招生办学工作的领导,找准办学突破口,打好招生攻坚战。
中职教育是农广校的立校之本,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农广校的中心任务,招生工作是农广校办学工作中打基础、稳地位、促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省农业厅首次把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招生工作纳入对各地市的目标管理考核,为确保完成省分我市的招生任务,市农业局将招生任务进行了分解下达(见附件)并继续把此项工作纳入对县区农业局目标管理考核。
各县区农业局要加强对农广校招生办学工作的领导,把农广校招生办学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农业部门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重视办学队伍建设,选择思路清晰、勇于开拓、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高素质人才担任校长,充实专职办学人员,健全专兼职教师队伍。要建立抓落实的绩效考核责任机制和农广校招生工作专项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招生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要与市农广校密切协作,在领导中加大扶持,在指导中加强服务,全力支持农广校开展招生办学工作。
各级农广校要有忧患意识,在工作中勇于担当、不等不靠、不辱使命,打好招生攻坚战。要主动向主管部门领导汇报办学和招生工作,做到早安排、早准备、早动手。要继续加强与组织、教育、扶贫开发、畜牧、林业、水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部门的联合招生,充分借助各联合办学单位的优势,拓展招生渠道,寻找生源新的增长点。
招生工作从现在开始,到9月底结束。招生专业、学制、学习形式及费用等以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14年中专招生简章为准。自7月份起,各县区农业局、农广校每月10日、25日向市农广校报告一次招生进度,确保按时足额完成招生任务。
三、继续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办学软实力,凝聚发展新动力。
全市各级农广校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全面推动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激发内动力、汇聚正能量、促进新发展。在千方百计争取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的同时,继续推进办学机制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办学软实力,凝聚发展新动力。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实际需求,把办学特色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改专业教学为产业教学,依据农时季节和农业关键生产经营环节,针对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减少理论增强实操,突出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要按照“培训职业农民,发展高效农业,进村办班指导,打造一村一品”的办学思路,尊重农民意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学习特点,改农民进校门为教师到家门,总结推广 “进村办班”、“农学结合”培养模式,方便农民结合生产就地就近就需学习。在教学方法上,要改传统式的教学方法为“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提高参训学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确保教学质量。
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 篇九
b.积极的题目2
感恩测验是测量人们对自己过去生活是否()的量表。
选择一项:
b.满意
题目3
有些人的生活满意基准线很高,这样的人对自己的大部分生活都感到()。选择一项:
a.不满意
题目4
通过感恩量表,人们可以了解感恩的()。
选择一项:
d.维度
题目5
积极心理学是在()出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
选择一项:
b.二十世纪末
题目6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方面。
选择一项:
d.三个
题目7
感恩行为策略要求列举的()是小事。
选择一项:
a.可以
题目8
"我的生活很好”这道题测的是()。
选择一项:
d.富足感
题目9
()和敌意等情绪是A型人格的人易得心脏病的原因。
选择一项:
a.愤怒
题目10
积极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和力量的科学”。
选择一项:
10.一年中的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篇十
一年中的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从肤浅到深刻,从幼稚到成熟,从手忙脚乱到基本胜任,20xx年——我在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了进步和发展。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工作任重而道远,不仅担负着教书的职责,更承担着育人的重担。教师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主力军。下面我对自己几个方面的工作作点小结:
一、教育教学工作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工作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心智的健康成长。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能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在教学中,努力把新课标、教参与课本有机结合,以提高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全国优秀教师杨传泳老师来我校作报告时这样说道:“教师只有亲近学生,融入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找到教育的契机,从而点亮学生的心灯。”我在工作中十分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能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知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做,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和实践,共同提高。本年度,我班开展了班际包馄饨大赛、我“行”我“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上,我在名师谈海珍、陈建根以及校骨干教师沈月静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删繁就简、幽默朴实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所带的班级,也成为了全校有名的“公开课”班。凡是学校有开课活动,或者外校老师来上课,我们班都是“点击率”最高的班级。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一年来,我在学校开设公开课6次,送教到民工学校1次,力争先在课堂上让自己成长起来。
二、教育科研工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学校无疑也是一个清凌凌的方塘,怎样让这方塘之水清澈可人?其源头活水自然是教育科研。当然,教科研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创新工作,需要热情、兴趣和关注,更需要充足的时间和执着的毅力。
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为了鼓励教师写教育随笔,在网上开办了“教育成功保险公司”,即教师如果坚持每天写教育随笔1000字,坚持十年写成3650篇,字数达365万字,如果不成为教育家的话,教师十年前如投保一万,他愿赔付100万。我没有去朱老师那里投保,但工作五年来,我对教科研却是情有独钟。
10年,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推开了“师生共读整本书”的课题研究工作,要求各校选派2名教师参加实验研究,我荣幸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其实,在这个活动推开之前,由于我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我班早已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氛围。参加实验,在多次的培训学习后,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有了更多的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我班本学期人均读书量20册,开展读书交流研讨会2次,学生习作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28篇次。我主持的吴江市20xx年度课题《开展新教育实验 改善小学生读写生活》,获得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撰写的13篇论文、随笔得到发表。此外,我还评到了“吴江市教科能手”,这是我在教育科研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团支部工作及其他
作为语文组的团支部书记和学校的团总支副书记,我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团员教师的生活。3月份,100多名团员教师去无锡参加了班主任培训,欣赏了鼋头渚的秀丽风光;4月份,我们在团员教师中开展了以“爱心、责任、成长”为主题的教育叙事征文比赛;5月份开展“激扬青春”的演讲比赛……
《青春教坛》是团总支自己的刊物,主要刊发团员教师的教育随笔,心情杂感,是广大团员教师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双月刊的杂志,现在已经出到了18期,它以精美的文章、匠心的设计赢得了镇团委领导的高度赞扬。
同时,本学期,我还担任了《吴江绸都》报的教育版面工作。能在工作之余,积极写作学校新闻,遴选出优秀的教师文章,将好新闻,好文章推荐给该报,为宣传学校、教师成长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一年中的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上好每一节化学实验课。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11.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 篇十一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低效;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1-0050-04
德育即道德教育(黄向阳),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落实到学生身上的东西不多,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道德行为习惯的东西则更是有限。五年前的十六大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提出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五年间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为什么难以取得显著成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而如何进行德育创新,加强和改进德育效果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查阅了近五年有关德育低效问题的研究成果,欲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德育低效的原因
关于德育低效的原因,论者主要提出了以下一些观点,笔者从四个角度进行了总结:
1.忽视德育对象主体性
现行德育体系中的不少德育活动是在师长从宏观到微观的指导和组织下,学生被要求“参加”的,学生不是主体,只是“例行公事”地“参加”,是一种客体的参与,成了“道德的容器”或旁观者。这种活动培养出的是听话、有听话道德的学生。无疑,我授你受、不存在师生对话的霸道教育所教育出的更多的是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言行不一的学生(任兰香,2007)。德育工作者忽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各自差异,把不同的学生看成统一的、消极的客体;超越受教育对象的认知,忽视了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使德育过程与道德内化相分离,德育主体精神的缺位,完全改变了德育工作的性质,使德育成了异化的、反道德的教育(黄健,2005)。学校德育教育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却无视义务和权利的对等性,忽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把道德教育变成琐屑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李星云、杨帆,2002)。
2.德育的内容政治化、目标虚化、方法陈旧
当前的德育,在德育内容上过分强调政治和法纪教育,而忽视思想和道德教育,德育成了政治的附庸而丧失了自己独特的品质、本质和价值(张明卓,2002)。学校德育脱离生活,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社会的研究不够,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学校德育可谓涛声依旧,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对学校德育面临的社会真实情况考虑得太少,仍是坐在教室里听取教师的道德说教。二是学校德育手段的创新不够,面对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我们的学校德育没有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迄今上网这一手段仍很少在学校德育中采用,即使采用了也常是手段新、内容旧、价值不大(王毓珣、王颖,2005)。控制性的德育使德育课程低效: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意愿或教育者所代表的利益需要进行教育。为了让学生树立对某种道德观念的认同,千方百计找出认同的理由,凡是有利于认同就讲,不利于认同的就不讲。一旦碰到与教育者所讲的道德观念相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观念就改变了(高红艳、翁永电,2005)。教育者方法落后,效果欠佳: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教育者不学习,不调查,不研究,不设计,习惯于多灌输,少启发;多压制,少诱导;多说教,少指点;多替代,少帮助;多言教,少身教;多理论,少实践等教育方法,学生只知道德育的内容而不知道怎样去做,更不知道为什么去做,做了又有什么感受和作用(张明卓,2002)。德育目标贪大求高,缺乏层次性:我国中小学有些德育目标没有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国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等现实情况,出现德育目标倒挂的现象。德育途径封闭单一,未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梁俊,2003)。
3.社会环境的影响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中小学生的思想已呈多元化趋势。多种人生观、价值观并存,思想表现多具有两面性。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和个性获得的巨大解放所带来的物质文化超前发展,人文文化相对滞后,相应的经济伦理和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的事实,容易引起人们把市场的原则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学校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冲击,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表现处处可见(张明卓,2002)。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的进程引起学习行为的变革,对学校教育构成挑战;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大量可变因素,导致德育效果的不稳定(黄健,2005)。网络使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这把双刃剑在给网民带来知识、便利的同时,网上色情、暴力、垃圾信息等会毒害、腐蚀人的灵魂,特别是对于身心正处在发展中的中学生网民,极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并导致道德沦丧,荒废学业,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甚至走上自杀、犯罪的道路。网络环境的这一不利现实,给中学德育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庞玲庆,2007)。德育低效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机制的低效:社会对改革带来的新鲜事物还不能有效规范,改革与时代的剧烈变化,使得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某些领域处于道德真空状态,中学产生的道德危机并不是学校德育的原因,而是我们这个社会无序的一种深层反映(高红艳、翁永电,2005)。
4.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家长总是倾尽心力去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但由于方法欠妥,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以馋、懒、散、浮、嫩、娇、傲、独、冷、赖为特征的“顺境综合症”,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张明卓,2002)。有些家庭的教育存在严重问题, 教育子女方式方法不当。有些家长对子女言行表现如何根本不闻不问;有的不知道怎么教育子女,还以为“棒打出孝子”;还有的忙于生计或事业,无暇照顾子女, 使得家庭教育形同虚设(郭晓青,2007)。
除了上述四个层次的原因之外,还有学者提出其他的一些观点,比如:应试教育的弊端制约着德育实效,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导致德育工作低效;某些教师的不良师德降低了德育实效(张明卓,2002);德行成本过高是当前中小学德育低效的原因(曲正伟、杨颖秀,2002);德育评价注重文本考试,忽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梁俊,2003);校长个人对德育工作口头重视、观念忽视、行动漠视的办学思想,为学校德育低效埋下伏笔(林英典,2004)。
二、提高中小学校德育实效的对策
摆脱德育低效的建议众说纷纭,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加以总结。
1.宏观方面
(1)转变指导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重“智”轻“德”的传统观念(张水耀,2005);树立“完人”教育观,实施“全人教育”,完人教育就是塑造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的全人格都能获得全面发展(张明卓,2002);树立大德育观,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中加以探索,注重德育的多元化、动态化、社会化和立体化(李星云、杨帆,2002)。
(2)遵循德育规律
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逐层实现德育目标。可以把德育目标由低到高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也就是德育目标的最浅层次,是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这是道德的底线;第二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为基础,以追求更加崇高的人生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张水耀,2005)。
(3)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生所处的环境不仅仅囿于校园这一方净土,还包括校园外广阔的社会环境。综合起来说,校园内外的社会环境有不断刺激、巩固和加深人的思想、心理等主观认识的作用,即强化,我们就应努力寻找对策,尽力让环境的强化作用顺应德育要求,增强环境对德育的正向影响力度(任兰香,2007);大力改善学校教育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其次要改善网络的管理工作,最后要创设好的家庭环境,让学生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庞玲庆,2007)。
2.微观方面
(1)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
中小学德育内容应适当增加一系列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意识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科学道德教育、艾滋病和性病的预防教育等,使德育内容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梁俊,2003);建构校本德育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深入分析、挖掘、整合成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形成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校本课程(林英典,2004);德育课程内容要体现个体功能,增加从个人生存发展出发,从学生自身利益出发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的内容(高红艳、翁永电,2005);适当压缩道德知识教育的比重,适度增加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等的比重(王毓珣、王颖,2005)。
(2)改进德育的育人方式
不仅仅将德育局限在课堂里,构建立体的德育网络,如成立家长委员会、教师于家长互访、同校外机关、文化部门、司法、环保、社区等企业事业单位和团体建立定点联系(张水耀,2005);强调体验,让德育从单向走向双向,从封闭走向开放,创设民主的对话形式,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中来,并从中进行启发教育(林英典,2004);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重视课外活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况,组合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创设一定的情境(课堂活动),使学生置身其中,有亲历的感受,此外,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感受,并对活动加以指导,避免走过场,流于形式(李俊,2007);加强德育基地建设,要组织力量研究基地的教育资源与学校现行教材、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对基地的教育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以进一步增强教育效果(黄江浩,2007)。
(3)优化德育评价方式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让评价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不仅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而且要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带有鼓励性质(李俊,2007);对学生品德的评价方式要“生活化”,对学生德育考察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张期末试卷,我们对学生的品德考察应拓展到他们的实际生活表现中,家长、任课教师、同学和社区群众都是重要的发言人(李俊,2007)。
三、对德育低效的进一步思考
有学者曾经说过:“德育是最有魅力的,因为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丽人生的追求……”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文明又取得了新的进步,但反思我们的道德教育,笔者不禁要反问:德育的下一个五年出路在哪里。这是我们时代的课题,也将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继续关注的热点。
在笔者看来,现行教育体制下考试作为选拔人才、升学的最主要依据,是理想中德育为先和实践中德育的尴尬境地相冲突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在教育资源并不发达的落后地区,德育为先显得过于理想化,德育在课程体系中、德育老师在教师群体中、德育课在学生心中也许都是处于无关紧要的劣势地位。要解决这种矛盾与冲突,校长所扮演的角色将发挥重要作用,校长的办学理念要紧跟党中央的大方向,维护德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强化德育重要性的意识,把这种理念渗入校园文化,才能使德育为先有实施的基础。
其次,德育评价缺少明确的指标体系,直接道德教育缺少目标性和衡量标准,在实践过程中充满盲目性。中小学校的学生守则写得大而空,以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几乎不能理解,作为评价标准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守则成了一种摆设。笔者认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应该从道德的底线开始,先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能做的,指标体系亦然。
最后,教育是一种感情高度注入的事业,德育表现的尤为明显,直接的感情交流是德育的最有效途径。从班级构成来看,小班化更适于师生交流、沟通,德育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从目前我国的人口和经济状况来看,普及小班化几乎不可能,并且,目前中小学校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越来越强烈、职业认同感偏低,对教育缺乏应有的感情,无法由衷地热爱学生,这些无疑都不利于德育高效。
再看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不乏抽象空洞的对策分析,缺乏可操作性。当前国内的德育问题研究,就德育低效的原因探讨已经比较全面,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后续研究,应将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德育高效的对策研究上,尤其是侧重德育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案设计和增加措施的可操作性上。
参考文献
[1]黄向阳. 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0.
[2]任兰香. 当前我国德育低效的缘由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
[3]黄健. 叩问德育低效的原因[J].江苏教育研究,2005(1).21-23.
[4]李星云, 杨帆.中小学德育低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5).21-24.
[5]张明卓. 当前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探微[J].教学与管理,2002(2).25-27.
[6]王毓珣, 王颖. 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寻[J].江西教育科研,2005(5).20-22.
[7]高红艳, 翁永电. 中学德育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05(8).39-40.
[8]梁俊. 试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低效的原因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9).34-36.
[9]庞玲庆. 探析中学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7(1).47-48.
[10]郭晓青. 论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07(4).81-82.
[11]曲正伟, 杨颖秀. 德行成本:学校德育低效问题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科学,2002(4).8-10
[12]林英典. 学校德育低效的校本成因与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2004(11).39-41.
[13]张水耀. 如何摆脱德育低效状态的几点思考[J].天津教育,2005(12).35-37.
[14]李俊. 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小学校长,2007(4).27-28.
[15]黄江浩. 中小学德育工作低效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7,(6).
[16]汪凤炎. 德化的生活[M].北京:人民出版社,1-10.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2.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 篇十二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自1991年始, 大连市内5个区成为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18个大城市死因监测点之一, 定期与公安、民政、医疗机构等部门核对, 资料经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验收合格。 收集1991-2005年市内5个区居民的《死亡证明书》信息, 截取6~18岁中小学生死亡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大连市公安局。
1.2 方法
死因分类编码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 (ICD) [1]。报表分析软件使用DOS版GMFP (1991-2001) 及ACCESS版的DeathReg 2002 (2002-2005) 系统。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通过对死亡率的对数转换和病例数加权的线性回归分析来实现, 在此基础上对回归系数的通用指数运算获得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 (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2]。
2 结果
2.1 粗死亡率
1991-2005年大连市中小学生共死亡1 272例, 平均死亡率为33.27/10万。其中男生740例, 死亡率为37.76/10万, APC为-1.78;女生532例, 死亡率为28.55/10万, APC为-0.90。男、女性别比为1.32∶1, 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中小学生死亡占全人群的比例由1991年的1.07% (100例) 下降到2005年的0.45% (61例) , 下降幅度为57.77%, 年均下降4.10%。见表1。
2.2 死亡时间趋势
15 a来, 中小学生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年均下降13.9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9, P=0.10) 。主要死因中, 损伤中毒 (也称意外) 的下降幅度有统计学意义 (t=-2.69, P=0.02) , 年均下降2.96%, 男性尤为明显。见表2。
2.3 死因顺位
15 a来, 大连市区中小学生主要死因为损伤中毒 (意外) , 占全部死因的46.93%;其次为肿瘤, 占23.51%;第3位是先天异常, 占7.08%。男、女顺位相同。前5位死亡1 083例, 占总死亡的85.15%。见表3。
2.4 主要死因
2.4.1 损伤中毒 (意外)
15 a间, 损伤中毒共死亡597例, 其中男生377例, 女生220例, 男、女性别比为1.71∶1。交通事故为大连市区中小学生损伤中毒的首位死因, 占损伤中毒的32.16% (192/597) , 男生123例;第2位是淹死, 占损伤中毒的19.10% (114/597) , 男、女性别比为6.13:1, 主要集中在7~10岁;第3位是意外中毒, 占损伤中毒的16.25% (97/597) , 男生48例;第4位是自杀, 占12.73% (76/597) , 主要集中在15~18岁。
2.4.2 其他死因
15 a间, 肿瘤死亡299例, 主要死因是白血病, 占肿瘤死亡的51.83%。先天异常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要死因, 占先天异常的54.44%。
注:构成比为中小学生死亡数占全人群的构成。
3 讨论
1991-2005年大连市区中小学生平均死亡率 (33.27/10万) 明显低于全国2000年中小学生死亡率 (57.68/10万) [3]。前3位死因为损伤中毒、肿瘤、先天异常;前3位损伤中毒为交通事故、淹死、意外中毒, 不同于全国伤害 (也称损伤中毒) 的死因顺位 (1991-2000年我国中小学生第1位死因是淹死) [3], 与上海市伤害死亡顺位相同[4], 这与大连和上海交通比较发达, 交通事故成为首位伤害死因有直接关系, 同时大连市城区河流较少, 导致淹死相对较少。大连市中小学生的伤害死亡率高于上海市[4] (上海市2001-2004年伤害年均死亡率8.68/10万, 大连市同期为12.72/10万) , 与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中小学生的安全认知水平等都有关系。
在我国, 1~4岁、5~9岁、10~14岁和15~34岁年龄组人群的伤害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分别为33.8%, 56.6%, 45.5%和52.0%, 伤害是严重危害少年儿童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5]。由于我国的经济、文化、传统习俗的特点, 使中小学生的伤害水平处于较高状态[6]。应根据中小学生伤害相关行为发生特点, 动员全社会采取有针对性的早期安全教育, 加大交通执法力度, 减少交通事故等意外发生;同时加强围生期医疗保健, 降低白血病和先天异常的发生率, 是降低中小学生死亡率、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关键[7]。
摘要:目的分析大连市区中小学生死亡原因及趋势, 为制定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大连市区1991-2005年中小学生全死因数据, 计算粗死亡率、死因构成、年度变化百分比 (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 , 并描述死亡地点、诊断医院、诊断级别等死亡特点。结果中小学生平均死亡率为33.27/10万, 男性为37.76/10万, 女性为28.55/10万, 占全人群的死亡构成在15a间下降了57.77%。前3位死因为损伤中毒、肿瘤、先天异常, 其中损伤中毒的APC下降有统计学意义 (t=-2.69, P=0.02) ;而损伤中毒中, 前3位为交通事故、淹死、意外中毒。结论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和妊娠期医疗保健, 以降低严重疾病的发病率, 是有效降低中小学生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死亡原因,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参考文献
[1]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 编译.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9-801.
[2]李志辉, 罗平, 主编.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327-334.
[3]杨功焕, 主编.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和分布.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136-168.
[4]冯晓刚, 杨青, 陈依.2001-200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死亡流行病学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5, 17 (5) :203-205.
[5]杨功焕, 周脉耕, 黄正经, 等.中国人群1991-2000年伤害死亡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3) :193-198.
[6]张立新.儿童意外伤害的因素及预防措施.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1) :1048-1049.
13.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 篇十三
补充通知
一、制订曾都区2011—2015年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册
1、封面:参照原样
2、登记册
(1)登记时间2011年、12、13、14、15年
(2)学分改为学时
(3)参照原样
3、要求
(1)该册一式三份。学校、中心学校、继教中心各一份。
(2)该册要转登好2011年继教学时。
(3)登记2012年继教学时。
二、继教证书填写
1、参考样本(另见群共享邮箱DSC06576、DSC06577JPG)
2、贴好照片,填写完整,验印时一起盖章
14.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 篇十四
东方市四更中学周香雪
2012年8月24—25日通过东方市中小学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培训使我收获颇多。通过这二天的学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自己必须尽快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保障,以满足新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和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下面我对这次中小学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培训的总结归纳如下:
一、转变教育理念,迎接新的挑战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
5、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
二、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1、从自己制定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调查了解的结果,对照体育与健康的标准,确定学年计划、学期目标。
3、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要操作性,确定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
三、熟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1、课堂的观念变了①、课堂不在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过去,常常把教师的课堂教学类比为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只要教师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无互动、无交往,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因此,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②、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以前在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③、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而体育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④、课堂不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会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
3、评价方法有所改变。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总结】推荐阅读:
2022年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国旗下讲话稿10-16
参加昌吉州2011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心得体会09-02
2022年中小学音乐教师招聘考试题及答案11-07
中学雷锋月活动方案与2018年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计划06-30
医生年中总结09-27
财务年中总结11-02
医院年中总结11-06
汽车年中总结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