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经典故事

2024-07-22

等比数列经典故事(共14篇)(共14篇)

1.等比数列经典故事 篇一

例1错误!未指定书签。.设{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Ⅰ)推 导{an}的前n项和公式;(Ⅱ)设q≠1, 证明数列{an1}不是等比数列.例2 已知数列an的首项为a11,其前n项和为sn,且对任意正整数n有:n、an、Sn成等差数列.

(1)求证:数列Snn2成等比数列;(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例3错误!未指定书签。.已知{an}是由非负整数组成的无穷数列,该数列前n项的最大值记为An,第n项之后各项an1,an2,的最小值记为Bn,dn=An-Bn.(I)若{an}为2,1,4,3,2,1,4,3,是一个周期为4的数列(即对任意n∈N,an4an),写出*d1,d2,d3,d4的值;

(II)设d为非负整数,证明:dn=-d(n=1,2,3)的充分必要条件为{an}为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III)证明:若a1=2,dn=1(n=1,2,3,),则{an}的项只能是1或者2,且有无穷多项为1.

2.等比数列经典故事 篇二

“必需”并不是发明的唯一母亲。事实上, 许多普通人已经展现出超级的创造才能, 他们着手解决那些你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其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过程中使自己成了百万富翁。点子, 加上胆子, 就等于财富。

仙人掌杰克的万能“药片”

6 年前杰克·巴伦奇正与妻子艾米在

爱荷华家中, 忽然电视画面上出现了阿尔加矿泉水广告:当微量元素溶入水中发出“卟卟”的声音时, 一个灵感也在他脑中冒泡了:我们为什么不制造一种能投入水中的固体清洁剂呢?

靠着一位化学家的帮助, 杰克 (现年55岁) 开始研制仙人掌杰克的“一休”全效清洁剂———一种状似子弹的药丸, 它能将一夸特水变成一种清洗液, 清洗从地板到镜子、甚至宠物的污迹等各类东西。他接着又研制了一种汽车擦洗和上蜡药丸, 以及一种形似药片、可以替代去垢剂、漂白剂和织物柔软剂的洗衣“维他命”。去年, 他的产品销售毛利超过200万美元。

“最好的赚钱方式是找出一个问题并解决它, ”巴伦奇说。但他警告说这些灵感“像易滑脱的鱼”, 需要迅速钩紧。

冰箱里摸出一枚健身器

马克·大卫花了几个月时间来寻找改善肌肉弹性的秘密, 最后在他兄弟的冰箱里找到了。现年44岁、有“诀窍”癖的阿拉巴马人大卫, 1999年时在一个棒球队里当左边卫, 他想方设法要提高自己的灵敏度, 起初, 这位前海军官员满足于紧捏一只旧网球来强化自己的握力。某天, 大卫忽然打开冰箱拿出一只鸡蛋, 突然想到这或许能更好地适合他手的轮廓, 于是发明了一种代替旧网球的橡皮蛋。

受此鼓舞, 已在一年前辞去原子核工厂检验员职务的大卫开始着手组建一个名叫“旦恩达”的公司, 来销售这种锻炼肌肉 (并消除紧张) 的橡皮蛋。接着他去拜访一位专利律师, 但对方声称他的卵形物品“太普通”以致不足以申请专利, 甚至他的妻子也劝他放弃这项事业。

但大卫认定这蛋是金蛋。在几个月里他说服朋友和亲戚们筹起了1.8万美元, 并找到一个更鼓励人的律师。如今, 已离婚、带着两个孩子的大卫已把芝加哥棒球队和克林顿总统都拉入他的顾客之列。虽然人们仍然笑话他, 但为此他却已赚回400万美元。

猫咪草窝变宝库

指着他那优雅的、有一世纪历史的多伦多维多利亚住宅, 前工具和染料制造者、37岁的波得·加姆皮斯伯格轻巧地解答了关于他从他那“快速污物筛滤箱”中赚取了多少钞票的问题, 那就是他用猫垃圾处理器换来了一幢别墅楼。

加姆皮斯伯格发明了一种使猫主人能够不必掏挖就把猫遗下的东西从它们的稻草窝中筛出来的器具———连锁盘, 短短两年的时间, 便在美国卖出将近200万套, 每套19.95美元。这个“连锁盘”不仅使他致富, 而且还为他赢得了1996年的加拿大发明者奖项。

1994年, 德国发明家加姆皮斯伯格边清扫宠猫布拉基的窝边想, “一定会有种更好的办法, ”此时他忽然记起16岁时打的一份零工:用一只沙盒过滤器给小虾囊上面包粉。立即, 他就做出了一款铅制的猫窝过滤器模型, 去申请了一项专利, 并来到一位朋友的美发沙龙向那些富庶的潜在投资者们推销他的发明。果然, 加拿大谈话节目主持人迪妮·佩蒂自告奋勇筹了10万美元, 而加姆皮斯伯格就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干净夫人”创大业

还是一个16岁的宠物爱好者时, 乔伊·芒加诺就来了灵感:用一只发荧光的跳蚤项圈来避免猫和狗在夜间走失。许多年之后, 一家大宠物用品公司才推出类似产品。现年42岁、作为好几项获益专利持有者的芒加诺从此上了一课:“我告诉自己, 下次有好主意, 一定要带它到市场上去。”

果然, 灵感又袭来了。这次, 当已是纽约长岛一位3个孩子的母亲芒加诺在家擦地板时, 她猛地发现很多都得依赖海绵和纸巾, 因为拖把总是用不久, 每隔几个月就要扔掉一批, 于是想要发明一种更坚实耐用且能自我拧绞的塑料拖把。

2002年, 芒加诺设法在QVC———一个电视销售网络———售出了几千把她的这种“神奇拖把”。销售趋于平稳, QVC计划退还剩余的拖把, 但芒加诺请求他们再替她宣传一下, QVC同意了。结果芒加诺靠一个广告“真正发自我心”在20分钟内卖了1.8万个拖把, 求购电话几乎像发疯一样。

如今已离婚的芒加诺, 通过销售已积聚起8000万美元财富, 更是拥有半打其他的畅销发明, 包括一种为旅行设计的折叠珠宝盒。

8岁小妞富全家

6 年前, 卡车销售商乔恩·弗莱克的8

岁女儿艾贝看见父亲用纸小心翼翼地揩去

蒉重庆祖远

新煎出来的猪肉上的油脂时, 脑子一动, “爸爸, 如果这猪肉是站着煎烤的话, 你会省掉很多麻烦, ”她说, “油就会自己滴掉。”艾贝信手画出了她脑中让猪油自动滴落的新生玩艺儿的草图, 说, “瞧, 那就是!”

从此, 住在明尼苏达州白熊湖畔的弗莱克一家, 开始迅速致富。首先, 具有独到的商业眼光的艾贝的祖父, 81岁的乔治, 看到宝贝孙女的发明肯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于是抵押掉一个农场以募集启动资金;接着, 乔恩又说服了持怀疑态度的零售商, 包括华尔仓储中心, 来卖他的产品。如今, 依靠六岁女儿的发明:“猪油自动滴油器”, 已让乔恩一家每年的专卖收入超过100万美元。

“快乐手指”在工作

对达拉斯发型师丹妮·斯哈奇而言, 2000年看上去可不怎么好。出于对现金的需求, 斯哈奇开始到美容院教课:怎样用自己的手指当卷发筒做头发。但, 那些易滑脱的固定夹看来很难控制。那时她就想, 如果她有类似泡沫塑料的手指能把课教该多好。

后来她到织品店里去买钮扣, 无意中发现一卷用于给小汽车顶装衬里的泡沫塑料似的材料。她拿了些, 缝了一片金属线在两层之间, 于是创造了发迪尼———一种简单的卷发设备。到2004年, 她每年赢利100万美元。

“可喜球”的启示

现年48岁的司各特·斯蒂尔林杰把发明称作一种科学。

步骤一:辨识出一种需要。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 他发现他的孩子们学习抓握有困难, 于是他买回一盒橡皮筋制成了一个便于抓握的球状的团儿。

步骤二:销售你的产品。在用色彩更明艳的橡胶线改进了, 设计之后, 斯蒂尔林杰和他的妻弟、41岁的马克·布顿拿着他们的“橡皮实心面条球”找到一家店主, 说, “你们会成为百万富翁的。”于是曾在斯坦福大学学过产品设计的斯蒂尔林杰发明了一种机器, 在他加州的家附近一座车库里生产这种小球。

步骤三:命名你的产品。“通过调查和理性思考的过程, ”他解释说, “我们决定叫它‘可喜球’。”

步骤四:致富。在卖掉5000万只可喜球之后, 斯蒂尔林杰和布顿在2004年将公司出售。如今, 与妻子丹妮一起, 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旅行、打高尔夫球, 还有致力于新发明上。

3.经典名人故事精选小故事 篇三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画家。他非常重视画人点睛的技巧。古书记载说,他曾给人家画扇面,扇面上是魏晋名士阮籍、嵇康的像,但都没有点上眼珠,就把画给了人家。扇子的主人问他为什么不画上眼珠,他郑重其事地说:“怎么能点上眼珠呢?点了就要说话,变成活人了。”

顾恺之这种传神点睛的艺术造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他几十年刻苦学习的结果。顾恺之从小死了母亲,稍长大一点,他每天缠着父亲追问母亲的长相。父亲被儿子的情思所感动,便不厌其详地叙述了母亲的长相和衣着。顾恺之把这一切都牢牢地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八岁那年,他忽然向父亲要笔墨,说要给母亲画张像。父亲说,你连母亲的样儿都没见过,怎么画呢?小恺之说:“我就凭您 说的画,一天画不像画两天,两天画不像画三天,一定要画像了为止。”

于是,顾恺之每天都在精心作画,画好了就给父亲看,

4.经典传说故事民间传说故事 篇四

相传,疏勒国王子在山中打猎受伤,被一名叫鶄的貌美牧羊女所救,便经常借故打猎约会牧羊女子;牧羊女也被王子的真诚情义所动,爱上了王子。疏勒王知道这件事后大怒,他瞒着王子将牧羊女囚困在疏勒国后山的迷谷里。牧羊女在山谷中因思念王子,整日悲伤流泪,可她也没有办法走出迷谷。

王子知道后,只身来到山谷中寻找自己心爱的人,他呼唤着鶄的名字,寻遍众多的山谷。干粮吃完了,水也喝光了,找了七天七夜,还是没有找到他心爱的人。可王子还是在山谷中继续寻找,终于身疲力竭。绝望的王子对着山谷倾尽全身力量,呼喊鶄的名字,声音震撼山地,山体瞬时裂开一道峡谷,王子也昏迷在连心溪旁。这时牧羊女也听见了王子的呼唤,她泪流如泉涌,眼泪汇集成溪流,顺着山谷流到王子跟前。王子感觉到了鶄的眼泪,他知道鶄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于是他振作精神,顺着溪流继续寻找,但由于体力不支,王子还是倒下了。鶄被困在山谷中,她不停地哭泣了49天49夜,眼泪哭干了,眼睛哭瞎了,最后她化身为溪流,希望有一天王子能顺着溪流找到她。由于溪水的灌溉,王子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一片茂密的胡杨林,千年不变的溪水与胡杨林便永久的缠绵在这个山谷。后人为了纪念这对忠贞的情侣,便将此山谷命名为寻情谷。后人为了记念这对忠贞的情侣,便将此两山之间的低凹处称之为“寻情谷”,牧羊女化身的小溪被称为“连心溪”。

5.等比数列经典故事 篇五

学者因传播历史经典而成为明星人物, 始于电视讲座类节目的兴起。印刷时代, 学者受学术规范的影响, 大多遵循严谨、严肃、严格的风格, 即使以讲座形式解读历史, 也与大众有一定的距离。可从2004年起, 《百家讲坛》节目让观众像读小说一样, 兴致盎然地出入于经典里的历史场景, 经典、专家、观众三者的关系, 开始为之改观。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因讲史而大红大紫, 人们惊讶于电视叙述历史时, 竟然发挥出“探照灯”功能, 让文化传统与普通观众的内在联系变得特别醒目。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里, 易中天与王志纲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王:人生就像一个舞台, 聚光灯只有一束, 成千上万的人都在里面跳舞, 但是99.999%的都是黑暗的舞者, 所以很多人都渴望能成为被聚光灯锁定的明星。突然这束聚光灯一下子打到了易中天先生的身上, 他其实一直在跳舞, 没想到他跳这个舞姿一下成了流行色, 被全社会所广泛接受, 那么由此很多议论就出来了, 因此就产生了易中天现象。他带有必然性, 也有偶然性, 可能跟他跳得很好的还有四、五个, 但是偏偏那个灯移过来的时候打到他了, 而且打到他的时候, 他那个精彩的探戈正好是表现得最好, 最华彩的片断大家看到了, 灯不走了, 要走的话下面的粉丝一片骂声, 不准走, 不准走, 最后就逼得易中天不断地跳下去, 这是一个社会学上非常有趣的现象。但是我希望易先生的回答是啥呢?就是说, 所谓的暴得大名, 有没有思想准备?

易:那肯定的, 没有。其实志纲兄刚才说的有一条是深得我心, 一个舞会, 大家都在跳舞, 突然有一个聚光灯打到我身上, 我真的真实的感觉就是这样。当时《百家讲坛》邀请我的时候, 我的想法非常简单, 是头脑简单, 不就是换个地方上课吗, 就是这样。那么平时我在学校上课就这么上的, 只不过换了个地方……

换个地方讲授历史, 显然不是将学术讲座搬上屏幕, 而是按市场需求对发生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历史本体”进行重构, 变成当代“历史文本”。原生态的历史本体是错综杂陈的, 电视上进行学术活动的学者, 要以独特视角赋予专业知识以新鲜感 (这是他赢得尊重的筹码) , 还要以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将专业知识导入大众视野 (这是他引起轰动的技艺) 。易中天的课堂原本就富有人气, 他说自己特别看重用人性反思历史, 表明他对现代眼光和传播技巧的关注程度, 已超出了单靠同行的评价来印证其学问的文化惯例。人性成分, 类似于食物中的维他命, 美食家、素食者都需要。讲故事的好手, 尤如烹饪技巧娴熟的大厨, 总能把营养混杂在色香味俱佳的食品里, 让那些对历史一知半解的观众也为之着迷, 因此他在电视上亮相后, 能迅速引起轰动, 并使经典与现实间的微妙关系也成了社会话题。

与易中天一起出风头的“明星学者”早期还有于丹、阎崇年、纪连海等。回看这一现象, 精英、大众、媒体围绕经典达成了“三赢”局面, 以前还不曾出现过。长期以来, 学者们太看重专业陈述, 这多少妨碍了传统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化合到当下社会。而《百家讲坛》的主讲者, 以历史上的人和事作为传播对象时, 遵循的是大众文化的叙事原则:一是不像孔乙已那样用“之乎者也”与大众刻意保持距离, 以显示特殊的文化身份, 相反, 它适当迁就大众的感知方式和趣味模式, 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原有状态的经典解读方式;二是不从怀旧需要出发, 而是立足当代, 提取与现代人的精神面貌相关联的部分, 实现历史的在场性。

经典是文化秩序的象征物, 而且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 但以经典所对应的古典世界作为逻辑起点, 通达不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四书五经里的精神资源, 固然在用难以察觉的形式浸润我们的身心, 左右我们的行为, 可时过境迁, 古今生活习性、文化氛围、社会制度的差异大, 经典与现代大众已很隔膜, “在思想观念上, 人们不再把儒家经典当作必读的教科书, 绝大多数中国人已说不清楚‘四书’‘五经’为何物;在行为方式上, 儒家的礼制不再是必须遵循的准则, 少年儿童更多的是把大众传媒 (尤其是电视) 中宣扬的行为方式视为社会认同的方式;在语言传递上, 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 字、词蕴积的儒学情怀已很少得以传递了”。[1]避免历史理性衰退下去, 必须适应大众传播机制。

历史文化经典要服务于现时需要, 变换为一看就懂的形式似乎必不可少。于丹的“论语”版本, 观点未必都正确, 也确有一些明显的解读谬误———知名论坛天涯网2007年3月2日有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一度被广泛转载———但她使儒学从古典世界走出来, 变成现代风行的“心灵鸡汤”, 变成大众无恐惧感的消费狂欢, [2]因此一直有一大批支持者、崇拜者。好节目是需要受众认同的。孔孟老庄、三坟五典, 潜藏着巨大的市场和无限商机, 只要有大众为作品掏钱买单, 它当然会成为现代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资源。而在反复加工、重新包装、批量生产过程中, 经典难免走样、变味, 甚至面目全非, 某些沿袭传统治学方法的精英因此不满、质疑、争议, 可是, 不同凡响的争议不也是一种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吗?

二、古代经典文本要重新集聚庞大的观众群、回头客, 讲述者必须善于讲故事

打通历史与当代的联结点是有技巧的。成为文化明星的学者们, 叙事上通常舍弃古板枯燥的学术语言, 避开艰深抽象的文化结构, 突出那些引人人胜的细节、情节、故事。本来, “叙事性具有将其题材‘戏剧化’和‘小说化’的天性”。[3]从陈寿的《三国志》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我们能感受到史实的故事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人物性格也越来越生动。没有后者, 三国历史很难说能从殿堂、经院走向市井、瓦舍。电视讲述经典, 不可能采取研究机构以及大学院墙里的学术套路, 而要顾及视听节目的种种观赏习性。用拗口的术语和令人头疼的概念, 可以爬上高高的学科殿堂, 可向下张望时, 会发现追随者寥寥, 因为普通人早已望而却步。既然故事化能为“诸子百家”培养出可观的观众群、回头客, 这个叙事杀手锏自然要被广泛运用。

讲故事是对客观存在的历史上的人和事的选择性叙述, 在讲述者那时, 历史规律、证据链条当然重要, 问题是, 历史事实或文化现象从来不服从简单的因果链, 往往由“多因--多果”的逻辑所主导。恰是后者, 好看而有趣的历史叙事才“有机可乘”。比如, 帝王心术、宦海浮沉、旧朝掌故、风流韵事等, 在学院派眼里, 这属于历史长河所携带的碎片, 在公众那里, 绝大多数人恰恰以这些“碎片”建构其历史知识系统。“生活并不在历史之外, 历史也不是在生活之外”, 中国文化对历史“近乎宗教的”崇尚和迷恋, 使得历史作为我们民族智慧和生命意义的表征, 渗透于各个时代的艺术形式里。[4]像四大文学名著, 曾被正史贬斥, 但无法否认, 它们后来也成了华夏文化集体记忆乃至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当下影视作品的“戏说”风气有的确实太不靠谱, 但“正说”对“戏说”也有过度反应之处。无视电视故事化地处理历史的合理性, 等于也废黜了传统文化价值融合于当下、通达于未来的路径。

《百家讲坛》于2001年7月9日在央视科教频道开播。但2004年以前, 栏目定位放在“文化品位, 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精英化诉求上, 一度弄得连精英也不屑一看。调查显示, 它的收视率为0.1%, 这个不起眼的数量级在中国也意味着有100多万电视观众, 但就节目生态而言, 仍有“孤家寡人”的窘迫感。他们后来怎么发现百姓原来特喜欢“历史”体裁节目的呢?《百家讲坛》栏目组2004年请阎崇年主讲《清十二帝疑案》, 观众反应强烈, 收视率一路飙升, 最高时达0.57%, 一举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于是豁然开朗, 从此, 栏目定位、选题策划自觉地转到传统文化和历史领域, 至今十年, 没有再改弦更张, 收视调查也有波动, 但它的综合评价排名在科教频道各栏目中始终名列前茅。一个栏目从生死边缘走出来后, 经受了十年考验, 给人的启示是, 节目收视状态如何, 不是大众文化修养出了问题, 而是当初栏目的叙事策略有偏差。

一个电视栏目理想的受众群, 是能涵盖到男女老少。受众群是否合理地面向各个年龄段的人分布, 事关其社会影响、市场影响及发展前景。2004年年底, 《百家讲坛》栏目观众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 是这样分布的, 按性别划分:男性占60.28%, 女性占39.72%;按年龄划分:14岁以下占6.54%, 15~24岁占8.62%, 25~34岁占14.6%, 35~44岁占11.57%, 45~54岁占32.91%, 55~64岁占13.85%, 64岁以上占11.91%;按教育程度划分:未受教育的观众占3.37%,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观众占15.03%,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观众占44.27%,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观众占27.94%,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观众占9.39%。[5]初、高中文化程度的观众占到观众总数的73%, 这就决定了类似的电视栏目不要高估了目标观众的解读能力。这一事实, 对致力于让大众共享一种信息系统的叙事者, 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说到讲座类节目, 人们会想到凤凰卫视那个以剖析学理见长的《世纪大讲堂》, 它属于较为典型的精英话语, 主流观众是学历较高的人群。因为目标观众不同, 同样是讲座类节目, 其栏目定位和风格诉求也不相同。但试图最大限度地诱发大众相同、相近的视听体验, 讲好每个故事是其基本策略, 因为故事“既能使读者保持悬念, 又能够勾起他们的好奇心”。[6]当代叙事理论也提示我们, 讲故事, 叙述者最重要, “他决定着讲什么和让人怎么看”, [7]他个人的相貌、动作、声音、修辞和叙事角度, 将影响到传播主题与广大受众的关系。同时, 节目结尾那一长串的制作者名单, 也从各层面为放大这一关系做贡献。《百家讲坛》栏目的可贵之处在于, 选择什么类型的学者上电视时, 不给纯虚构的话语以传播空间 (这会转移大众审视真实文化处境的目光) , 也不给只会按学术规范表达观点的人留位置 (这会造成媒介场景的冷清) 。

三、经典研习与传播并重, 我们的精神家园将因为历史延续性而彰显文化自信

电视传播经验反复证明, 生硬的意义要有坚强的胃口来消化, 大众似乎缺乏这种胃口;电视节目里的历史内容, 不是学者在书斋里独自玩赏或在圈子内交换文化趣味的东西, 而是雅俗共赏的。如前所述, 经典文本与现代受众的隔膜已经很深, 要扩大其传播效果, 最好是采用故事形式。电视的家庭收视环境是散漫的, 传播的内容理当以若干个小巧而单纯的节目单元出现为宜;小巧即把复杂事物简单化;单纯可降低收视疲劳;三四十分钟里有不间断的精彩故事, 才能锁定趣味多变的普通大众。而学养深厚且善于表达的主讲人一旦获得千家万户认同, 就有了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他原先的著作, 印数不过区区数千册, 可讲稿出版时, 销量竟达几十万册。他原来的影响只限于小圈子里, 经电视放大后, 便成了公众人物。电视成就了一批学者, 自身也实现了品牌化运作, 还推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此时, 电视媒介也跟上了时代精神和前进方向, 改善了文化身份。

电视通过传播经典, 改善其文化身份, 其实是个很重要的事件。仅凭人多势众, 还不能说明电视在大众文化里的地位有多高———将历史事实也纳入文化工业范畴, 参与到当代主流价值的创造过程, 才算居于文化价值的制高点, 进而完成其文化权威身份的塑造。我们常说, 经典里的历史智慧是我们向未来前进的源泉和动力, 可电视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找到传承经典的最佳形式。《百家讲坛》通过创新传播话态, 让经典以非精英方式回到社会, 这不仅在引导现代人到历史的纵深之处去体验文化共同体的丰富多彩, 发“思古”之幽情, 也在引导因现实问题而萌生价值迷茫的现代人, 到历史典籍里寻找正确的历史理性, 重建文化自信。当媒介让那些有益于提升大众精神品质的传统, 源源不断地进入到现代社会, 并使众人对之深信不疑, 电视媒体即在发挥着建构文化软实力的功能。

阐释经典有多种方式, 故事形式有助于强化民族寻根意识、增进文化认同。只要故事化叙述所呈现的史实和知识没有“硬伤”, 也不把文化的源头和脉络弄得面目全非, 重构行动就还是可容忍的。俗话说, 水至清则无鱼, 电视节目传播经典时如果完全遵守了科学主义态度, 经典可能与大众就真的疏远了。绝大多数人对万有引力定律往往一知半解, 但对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从而启发其科学灵感的故事, 却信以为真。英国皇家学会在纪念学会成立350周年之际, 公布7份历史文献手稿, 有一份记录了“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 证实了那个世人皆知的版本不过是个误传。这份《牛顿一生回忆录》由牛顿的好友、他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威廉·斯蒂克利撰写, 于1752年出版, [8]可信度高, 而人们仍然乐于相信这个虚构故事, 因为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一个伟大科学家对神秘宇宙的超凡感悟。后人凭故事察古论今, 适度地将历史故事化, 仍在理性可接受的范围里。

文化经典里, 精华与糟粕向来是共存的, 传承工作该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可取的姿态是, 媒体和学人要善于从中甄别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的文化要义, 然后使其间的合理元素被集体所记忆, 被共同地实践。大变革时代也是价值信念大动荡的时代, 理论上, 大家都同意, 作为国家民族行为规则系统、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的经典序列, 不会是一个包袱, 但要在现实层面将传统变换为大众心灵安然栖息的处所, 远比想象的复杂。像儒学经典, 一般老百姓是通过“日常仪式和调解活动”将儒家礼仁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 这种“肌肉的记忆”表明它不全是象牙塔里的学者们的“清玩清供”。[9]经典传承, 目的是让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充实我们的精神家园, 化作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这离不开一大批有识之士, 从地理环境、居住条件、饮食结构等生产生活环境, 从文字、礼俗、传说、民间艺术等文化载体, 反复地梳理和传播其中的合理的历史理性。

传统的思想史研究往往关注了“典籍中的思想”, 但历史进程中对社会产生实际影响的是“社会思想”而非“典籍思想”。[10]历史进程出现“社会思想”和“典籍思想”脱节时, 其间的文化问题, 深入研究很重要, 有效传播同样重要。此时, 因为上电视而名满天下的学者, 拥有更多机会穿梭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 大众特别期待他们既是历史经典的生动阐释者, 还是现实文化议题的有力引导者。令人欣慰的是, 在近年的《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英雄》、《最爱是中华》等益智节目里, 蒙曼、郦波、于丹、钱文忠、王立群、纪连海、康震等明星学者, 依托传媒, 动员更多人一起传习我们祖辈所留存的精致的文化成就, 一起寻觅穿越思想迷雾的路径, 一起从事真善美的敏感性、辨别力的普及与提高, 他们身上显示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 而多一些这样的节目和学者, 历史理性中的合理部分, 将会有效地参与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过程, 加快中国梦的实现。

摘要:学者因为亮相《百家讲坛》节目而名满天下, 学者所诠释的文化经典也成了社会话题, 这背后的理论信息是, 电视有其独特的叙事法则。《百家讲坛》的实践表明, 历史上的经典文本要服务于当下和未来, 故事形式有其正当性。本文认为, 电视讲座类节目不同于一般个体的学术活动, 集体性的运作过程已把文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传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它未必导致传统文化的虚无化, 相反, 文化精英借助电视媒体, 可扩大社会影响, 推动社会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电视借助文化精英, 可实现栏目的品牌化运作, 完成文化权威身份的塑造;将传统文化的故事讲精彩, 历史理性中的合理部分必然更广泛地作用于国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

关键词:电视故事,文化经典,历史,理性

注释

1[1]陈卫平.儒学能否成为“活水”[J].文史哲, 2003 (2) .

2[2]石勇.儒学遭遇的当代挑战[J].读书, 2007 (12) .

3[3]海登·怀特.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M].董立河, 译.北京: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 2005:46.

4[4]蒲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15.

5[5]郭巧红.论电视讲坛栏目的定位与错位[EB/O L].央视国际网站, http://www.cctv.com.cn/20050423.

6[6]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 译.北京:花城出版社, 1984:60.

7[7]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3.

8[8]牛顿没被苹果砸脑袋[N].解放日报, 2010-01-22.

9[9]张鸣.历史的底稿[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6:140—142.

6.儿童经典故事书中的故事 篇六

“老哥,最近农活儿忙,累的。咱哥俩这么多年了,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家主人抠得要命,我在他们家累死累活地干了这么多年的活儿,他们一粒粮食都没给我吃过。我长年累月地吃小草和秸秆,身子骨空,没有真劲,活一重,浑身累得就跟散了架似的,那滋味儿不好受啊。”说到这里,牛阿呆难过地流下了两行热泪,“老哥,你看看我,我才二十出头,头发都已经白了,满脸都是褶子。有一回,一头小牛见了我,他竟然喊我老爷爷。当时心酸得我呀,真想一头撞死算了。唉,人各有命,老哥呀,你好福气呀,你摊上了好人家。你看看你,比我大好几岁,可看上去跟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似的:身体油光锃亮,脸色红润,连脖子后边儿都闪着劲。说心里话,我真是羡慕你呀老哥哥。”

牛大壮叹了一口气说:“兄弟,说实在的,苦日子都是你自找的。不是我说你,你长这么大个脑袋,光用来吃饭啊?活动活动脑子日子不就好过了?”

“哥,怎么活动脑子啊?”牛阿呆傻傻地问。

“傻兄弟,你也不想想,现在正是秋收秋种的大忙时节,时间紧农活重,你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如果你不能干活了,你主人一家子捆起来都顶不上你一个人,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不知道,请哥哥明示。”牛阿呆天真地看着牛大壮。

“真是笨死了你,把耳朵给我伸过来。”牛大壮一把扯过牛阿呆的大耳朵。

第二天,牛阿呆耕地的时候,他突然一头栽倒在地上。按照牛大壮的吩咐,阿呆使劲儿闭着双眼,四条腿直直地伸着,做出要死的样子。

“阿呆?!阿呆?!你怎么了阿呆?!你快醒醒啊阿呆?!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一家老小可怎么办啊!”

无论主人怎么焦急地呼唤,牛阿呆就是死闭着眼皮不睁开。

这时候,牛大壮跑来了,他看了看倒在地上假装累死过去的阿呆,心想:行啊兄弟,演技还不错。

“大叔,”牛大壮对阿呆的主人说,“医生早就说阿呆营养不良,我劝他吃点儿好的,可阿呆就是不听。他总是说,没事儿,我年轻,扛得住。怎么样?出事儿了吧?他这是累昏过去了,赶紧给他弄点儿好吃的呀!”

“对对对,赶快去给阿呆弄些好吃的来!大壮,你快去告诉我家孩子他娘,快给阿呆炒一篮子上好的黄豆,给阿呆补补身子。”

听着主人和牛大壮的对话,装死的阿呆简直服死大壮老哥了。

很快,大壮提着满满一大篮子香喷喷的黄豆,急火火地赶回来了。

这是阿呆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到粮食。

7.经典故事中国民间故事3个 篇七

尼曼芝幼时死了母亲,不久有了个后妈还带来了个女儿叫霍宁芝。

后妈心肠狠毒百般虐待尼曼芝,但她越长越美;霍宁芝虽穿红戴绿吃好的,但越长越丑。

后妈妒心如火让尼曼芝天天去放牛。

会说话的老奶牛的帮助下,尼曼芝的境遇好了起来。

后妈知道秘密把奶牛杀掉吃肉。

尼曼芝按奶牛的吩咐把它的骨头都包在牛皮里埋在野外芨芨草堆下。

第二年春季全牛录赛马会时,尼曼芝穿戴牛骨变的衣物头饰到赛马场上像仙女下凡一样,章京的儿子英俊的西林阿与之一见钟情。

后妈母女俩合计把尼曼芝的衣物头饰骗走,将她推下井里害死。

后妈又施计让霍宁芝代替尼曼芝嫁过去。

后来西林阿在尼曼芝灵魂变成的红嘴小鸟帮助下,从井里捞出尼曼芝遗体安葬。

8.等比数列经典故事 篇八

不难发现,这些经久流传的故事通常都以爱情为主题。尤其是《梁祝》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不仅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茱丽叶》。在西方,另外还有一个类似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它的地位也可以说是和《罗密欧与茱丽叶》齐名的。它发生在西班牙的特鲁埃尔城(Teruel),当地人把它叫做《Los amantes de Teruel》,英语译作《The lovers of Teruel》,即《特鲁埃尔恋人》。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个故事可能较为陌生,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致的情节。

特鲁埃尔(Teruel)是西班牙东部阿拉贡自治区的一个小城市,人口不到四万。如果在中国,这只能算作一个小镇。然而,正是在这个西班牙内陆偏远的小地方,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在西班牙,只要一提到特鲁埃尔,就会首先联想到一对恋人Juan Diego Martínez de Marcilla(以下简称“胡安”)和Isabel de Segura(以下简称“伊莎贝尔”)的故事。

据说,男女主人公都曾经生活在特鲁埃尔小城。他们从少年时的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发展到成年后的和心心相印和山盟海誓。然而这又是个贫富悬殊的故事,伊莎贝尔是出身富家的独生女,而胡安则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他们的婚姻遭到了女方家长的极力反对。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胡安决定离开特鲁埃尔城,外出冒险求发达。他向伊莎贝尔承诺用五年的时间来提升自我,以达到她父亲的要求,实现联姻。于是伊莎贝尔苦等了他整整五年,直到最后一刻。胡安在与摩尔人的战斗中屡获战功,因而得到了嘉奖。但是,当他满心欢喜带着受赏的黄金珠宝回到特鲁埃尔城门的时候,却得知那一天正是伊莎贝尔与别人成婚的日子。因为战争的羁绊,他回来的时候,已经超出了五年的期限。伊莎贝尔因为没有任何胡安的消息,也只得接受父亲给她安排的婚姻。阴差阳错,他们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胡安上门求得伊莎贝尔一吻被拒,悲痛而亡。就在他的葬礼上,人们看到一个穿孝服的女子靠近他的棺材,竟是伊莎贝尔,她来偿还生前欠他的一吻,随后她也离奇地猝死在了胡安身边。

听完这样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尽管故事流传的时间和空间有所不同,甚至中西方文化背景也存在差异,但是其中的某些情节会有高度的相似。两者都是令人动容的爱情悲剧。首先,年轻人间产生的爱情轰轰烈烈,无论梁祝间的朝夕相处、日久生情,还是胡安和伊莎贝尔的青梅竹马、山盟海誓之恋,都非常纯洁美好,让人无法不对婚姻产生向往和憧憬。但是,残酷的现实是两对恋人的爱情都因为家庭原因而遭遇到了阻碍,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法顺利实现联姻。由于家庭贫富差距、社会地位不等而招致封建家长的干涉,两位富家小姐的婚姻都无奈接受父亲的安排,最终不得不选择与他们不相爱的人结婚。

这样的故事情节,可能在古今中外都不足为奇,任何文化中似乎都存在有类似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而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经过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至今,也并非空穴来风,完全臆造的。应该说,很多民间故事是基于史实的。对于这些史实的求证,人们总是不遗余力。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平民百姓,人们为了证明其真实性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

相比较而言,关于梁祝的真实性探究的书面材料有很多。在中国古代的很多历史典籍中都能找到佐证,其中最早的出现在唐朝初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中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另外其在《十道志》又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之后,晚唐的张读所著的《宣室志》、北宋李茂城的《义忠王庙记》以及其它作品中都有关于梁山伯和祝英台故事的记录,这些都为梁祝故事的真实性提供了依据。而且,可以推断,梁祝的故事原型应该发生在唐代以前,很有可能是两晋南北朝时期。

除了书面记载之外,国内多地对梁祝故事的发生地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在自己的地界上积极寻找梁祝的线索,还真有诸如祝庄、梁庄、书院、草桥、梁祝合葬墓等所谓遗迹的发现,以此表明自己的家乡就是梁祝故事原型的发生地。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四个版本分别位于浙江上虞、江苏宜兴、河南汝南和山东微山。由此可见,梁祝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

再来看我们刚刚了解的《特鲁埃尔恋人》,它的发生地就是西班牙的特鲁埃尔城,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于它的真实性的,最强有力的证据就是位于该市圣彼得San Pedro教堂内他们的陵墓。今天拜访特鲁埃尔城的游客必会前往凭吊这对恋人。在两个白色大理石的棺椁上方,分别平躺着一男一女两尊雕像,他们就是胡安和伊莎贝尔。这是西班牙著名的雕塑家Juan deÁvalos的作品。可以看到,两个人安详地躺着,身体紧挨着对方,胡安的右手轻轻托着伊莎贝尔的右手,一切显得非常美好。

而在底下的棺椁里面确确实实存在有男女两具尸骸,并且这是已知的他们第四次(1950年)被挖掘出来,重新安葬。第一次是1555年在圣彼得教堂进行修缮时,无意间,工人将他们挖掘出土。据说,当时他们被发现共同安放在一个棺木内,保存完好,尸体并未腐烂;第二次重新挖掘,是受当时的特鲁埃尔城主教Don Andrés Santos之命,将他们从原处移动到教堂的San Cosme y San Daimán神龛下方,也就是今天他们所在的位置;第三次再被挖掘出来是在1619年,这次挖掘的结果是由当时的公证员Juan Yagüe de Salas签署的重要文书记载的。在这份文书中,他不仅详细描述了其所见的男女尸骸的状态(已成骷髅),而且说明了他在当时的特鲁埃尔市立档案馆查阅到的一份手抄文稿,真实记录了胡安和伊莎贝尔的故事,包括他们的姓名以及故事发生的年份为1217年。作为公证员,Juan Yagüe de Salas出具了这份文书。这也是现存唯一的一份能间接证明特鲁埃尔恋人故事真实性的书面材料,尽管之后关于公证员所述亲眼所见那份手写文档,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质疑。总体来说,有出土的两具尸体以及公证员的文书作为佐证,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相信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

从以上两个来自于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爱情故事来看,那些经典的,能够在民间千百年流传的,还是需要依托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作为基础的。民间故事并不完全等同于神话传说,它不能完全脱离实际。那些越是贴近生活、越是反映人类理想追求的故事越能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梁祝流传了至少一千五百年,而特鲁埃尔恋人也有七百多年。

然而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中国和西班牙的这两个爱情故事,它们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也被人们逐渐加入了一些幻想的、超越现实的成分。作为悲剧式的爱情故事,它们竟然都会以男女主人公殉情的方式作为结局。据说祝英台在哭坟的时候,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跳入墓中,所以他们能够同葬在一起,之后人们发现他们竟然双双化蝶。特鲁埃尔城的胡安在伊莎贝尔婚礼当天索吻遭拒,竟然悲愤而死,而伊莎贝尔在其葬礼上偿还她亏欠胡安的那一吻之后,也猝死在他边上。两对恋人都选择了用死亡来换取永恒的爱情。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经典爱情故事竟然都以殉情的情节作为结局(罗密欧与茱丽叶也是如此),这或许无法用现实中的逻辑加以解释,但却反映了人民大众最朴素的心愿,现实生活那种无望的爱(西班牙语:amor imposible)人们总是想着用另一种方式去实现吧。无论是中国,还是西班牙,民间故事中所反映的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共通的。

参考文献

[1]CARUANA GÓMEZ DE BARREDA,Jaime:Los amantes de Teruel:tradición turolense con estudio y anotaciones Valencia:Ecir,1979

[2]GURADIOLA ALCOVER,Conrado:La Verdad actual sobre los Amantes de Teruel:orientación crítica de los estudios amantísticos Teruel:Instituto de Estudios Turolenses,1988

[3]TANGHERLINI,Timothy R.It happened not too far from here:a survey of legend theory and characterization Western Folklore 49,1990 http://tango.bol.ucla.edu/publications/A05.pdf

[1]芜公《梁祝故事的发生和演变》《人民文学》1952年2期

[2]张恨水《关于梁祝文字的来源》《光明日报》,1952年12月17日

9.等比数列经典故事 篇九

1935年2月,红军女战士李坚真来到干部休养连任指导员后,样样事情都带头干。

在抢占沪定桥时,部队急行军,李坚真抬伤员、挑药箱,照料全连干部的衣食住行,非常劳累。

可恰在这时,饲养员被敌机炸伤了胸部和双腿,伤势严重,李坚真不顾疲劳硬是背着他行军,她被一批又一批的战士超了过去。伤员一次次用微弱的声音恳求她放下,但她不肯丢下任何一位战友。

由于失血过多,伤员昏了过去,李坚真就弯着腰,尽力将他背稳,艰难地往前走,直到他停止了呼吸,才将他安放在路旁的一座小庙里。

在翻越夹金山时,由于空气稀薄,有的马夫、运输员晕倒了,李坚真和战友们就跪着爬行,把伤病员以及担架、药箱全部拉过了山去。

10.红色经典小故事 篇十

红色文化

一周红色经典小故事

黄显声虎入笼中威不倒

1931年9月18日夜里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突然向沈阳北大营发动进攻。此时,一位将军拍案而起,率部投入对日军的抵抗。可是18年后,这位没有死在日军炮火下的将军,却在重庆歌乐山下倒在国民党特务的罪恶枪声中。这位将军就是黄显声。“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无理扣押,黄显声对蒋介石假抗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l937年在武汉,他积极策划营救张学良将军;还主动与周恩来同志联系,将一批武器弹药秘密送往延安。1938年2月2日,正准备去延安的黄显声不幸在武汉被捕。在息烽监狱,黄显声将军极度忧愤“报国欲死无战场”!他以“虎入笼中威不倒”而自励,在一封给儿子的信中他表明了这样的观点:“我现在虽然坐牢,但没有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1946年,黄显声将军被转囚到白公馆看守所。在白公馆,黄显声被关在二楼二室,一个人住在里面,有一张写字桌,可以看报纸。近10年的囚禁,使他已不习惯多讲话。在白公馆看守所,黄显声将军有时可以在特务的看管下走出去转转,难友曾经劝他找机会跑掉,但是将军表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军人,做事情要光明磊落!白公馆大屠杀开始后,黄显声第一个被带了出去,在步云桥刑场,罪恶的子弹射向他的后背,鲜血浸透了他身下的那片土地。黄显声将军在白公馆牢房的那张小桌上的台历,永远地停留在1949年11月27日这一天。万福中心小学小叮当广播站

红色文化

一周红色经典小故事

七颗豆子

宋绮云、徐林侠是小萝卜头的父母,“西安事变”后,他们三人都被关进了杀人魔窟“白公馆”。小萝卜头自称是“老政治犯”,经常为难友们传书信,大家都称赞他是“聪明可爱的小交通员”。这天中午,他从高墙院坝回到牢房,见爸爸妈妈都满面喜色地看着他。他坐下一看,哇,桌子上除了牢饭以外,还有一个盘子,里面装着七颗豆子,加上盐煮熟后好大一颗一颗的。一闻,好香好香呵!小萝卜头哪里吃过,连见也是第一次。爸爸笑着问他:“小家伙,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我不知道。”“今天是你的生日,七岁。”“这几天,因为白公馆监狱的围墙垮了一个垛,特务偷懒,叫犯人去修,又怕男犯人逃跑,只准女犯人去干活,而且打一块石头就奖励一颗这个豆子。你的妈妈为了给你办生日,就去打石头,打了七大块石头,换来了这七颗豆子,不信你去看你妈的手上现在都还有血泡呢„„”小萝卜头听得心酸,急忙把妈妈的手拉过来一看:哇,血!妈妈的手还在流血啊,“妈妈,妈妈,你不要去打石头,我不吃豆豆。”妈妈心疼地亲着小萝卜头的脸,忍着泪水:“儿呀,妈妈的乖孩子,你真是天下最苦的娃娃。你生下来还不到八个月就和我与爸爸一道被无辜地抓进了铁牢,你从未过上一天好日子,妈妈对不起你啊!今天是你的生日,妈妈累死累活也心甘,只要你觉得好吃,爸爸妈妈就满足了„„”“爸爸,妈妈!”小萝卜头哭得伤心极了,抱住爸爸妈妈:“爸爸吃,妈妈吃,我们全家一起吃!” 最后,在小萝卜头的坚持之下,爸爸妈妈吃了两颗,小萝卜头多吃了一颗,就这样,一家人七颗豆子就过了生日。万福中心小学小叮当广播站

红色文化

一周红色经典小故事

盛超群智斗特务头子

1948年3月的一天,国民党重庆行辕二处的审讯室里,侦防科课长陆坚如领着一帮五大三粗的打手,正在拷问一个叫盛超群的青年。据报,盛超群是中共云阳县地下党的负责人。当时,二处少将处长徐远举正为重庆地下党刊物《挺进报》一案忙得不可开交,忽听特务报告抓获共产党要犯盛超群,真是欣喜若狂。

可是,经过两天的酷刑,盛超群却什么也不承认,徐远举命令陆坚如加重刑罚。到第三天,盛超群终于承认了自己是云阳县地下党负责人,还写出了一份“地下党组织”的名单。

一看名单,徐远举吃惊不小:原来名单上的人物全是云阳县的头面人物:警察局长周璞、督察长高倚明、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杨发乙和周世禄等l2人。

事不宜迟!徐远举立即派保密局重庆站副站长吕世琨率特务,会同万县专署专员李鸿焘一起行动。一到云阳就将云阳县政府机关团团包围,只准进不准出,按图索骥,将盛超群名单上的12人一网打尽,全部押往万县专署连夜审讯。

折腾了一个多月,徐远举才发现上了当,被抓来的都是反动党团分子及云阳县地主豪绅,是反动统治的支柱,不得不将他们全部释放。

国民党内有名的反共专家就这样被一个进步青年狠狠地耍弄了一回,徐远举为此也受到上司的训斥,并被同行暗中讥讽。

1949年11月l4日,盛超群与江竹筠、李青林等30位难友一起被枪杀于军统重庆集中营的电台岚垭,但他智斗大特务头子的英勇故事一直广为流传。

万福中心小学小叮当广播站

红色文化

一周红色经典小故事

韦德福:十指抠开地牢墙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馆藏档案保存的l950年重庆各界追悼被难烈士筹备委员会制的被难烈士登记表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韦德福:刘湘时代在万县当宪兵,后来自学,极有进步,不知有没有组织关系。学习力强,毅力大,在白公馆是最优秀人物。脱逃,不果,l948年7月29日半夜被害,临死十分镇定,遗物全赠友。” 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的韦德福,16岁到重庆,在国民党军队里当勤务兵。18岁通过宪兵的招募考试,参加了国民党宪兵部队,搞“邮检”工作。在日常邮检中,韦德福阅读了大量的《新华日报》,接触到进步的思想、主张、理论,1947年1月,重庆市大中学校成立了“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韦德福积极参加争民主、争自由、争和平的游行示威抗暴活动。2月中旬,韦德福作为军统违纪分子被秘密逮捕,关进白公馆监狱。审讯中,韦德福斥骂特务是帝国主义的帮凶,义正词严地申明学生爱国无罪。特务们万分恼怒,将其戴上脚镣、手铐投入地牢。一次偶然的机会,韦德福发现地牢的墙是用石块垒成的,于是他顺着老鼠洞向外抠,抠得十指血肉模糊,终于抠松动了一块石头。一个漆黑的夜晚,韦德福掀开了那块抠松动了的石头,双脚从洞口伸出,身体慢慢地往外移动,当身体大部分伸出洞口时,他双手一松,整个身体连同脚镣、手铐“咣当”一声摔在一块硬石上。他试着站起来,双腿却都已折断。特务查房时发现地牢有了一个大黑洞,几个小时之后,带着狼犬的搜捕队将韦德福拖回了监狱„„ 万福中心小学小叮当广播站

红色文化

一周红色经典小故事

“小萝卜头”学文化

“小萝卜头”,真名叫宋振中。由于长年的狱中生活,缺乏营养,他长得头大身小,牢房的叔叔阿姨们都叫他“小萝卜头”。宋振中在监狱中一天一天长大了,他的爸爸宋绮云、妈妈徐林侠向狱方提出要求,希望能让宋振中出去读书,经过一番努力后,特务最终同意让宋振中每天上楼去,由被关在楼上的东北军将领黄显声将军教宋振中学习。爸爸宋绮云把树枝磨尖了送给“小萝卜头”当笔,妈妈徐林侠把破布和棉花烧焦了放在小碗里,然后兑上水当墨水。白公馆的叔叔、阿姨每天省出一张草纸,为“小萝卜头”做了几个练习本。从此,每天早上,在白公馆看守所二楼的过道上,在特务的监视下,宋振中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活。一天,振中看着黄显声将军手里拿着一支红蓝铅笔,就问:“你的笔为什么不蘸棉花水就可以画出颜色来?我的笔要蘸一下写一下,我们两个能不能换着用?”黄将军笑着回答说:“可以呀。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只要能用俄语同我说上一两句话,我就可以送给你。” 为了能得到红蓝铅笔,从此,“小萝卜头”更加认真努力地完成黄伯伯布置的作业,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他总是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诵俄语,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站在铁窗下呀呀地学说俄语。当“小萝卜头”能够用简单的俄语与黄将军对话的时候,黄将军就把那支振中渴望已久的红蓝铅笔送给了他。“小萝卜头”十分珍惜这支短短的红蓝铅笔,他只是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才用这支笔书写。解放后,从松林坡特务警卫室的地下挖出“小萝卜头”的遗体时,人们发现他的小手还握着一支已经开始腐烂的小铅笔头。

万福中心小学小叮当广播站

红色文化

一周红色经典小故事

狱中传单

一天,“白公馆”里警钟大响。不多时,地坝的人站了大半圈。成岗一看,墙上岗哨的机枪架满了,一群特务提着手枪站在坝子周围,监视着所有“犯人”。看守所所长陆青说道:“昨天在胡皓手里抓到张纸条,是哪个写的,站出来说清楚„„”成岗一听,纸条,莫非是我写的传单出了问题?不多时,只见几个特务拖着受过重刑的胡皓过来了,只见胡皓的鼻孔、眼睛出血,人已昏迷了。成岗正欲站出来,忽听一洪亮的声音“是我写的!”。原来是齐晓轩站了出来。老齐是江苏人,共产党员,抗战时期来重庆大渡口工厂工作,公开身份是技术员,主要领导工人运动,因被叛徒出卖,10年前被捕,是狱中地下党领导人之一。就是他叫成岗以仿宋字体把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写出来让狱中同志们传阅,鼓舞斗志。陆青右手一摆,眼睛眯了一下,忽然心中一惊,眼睛一转,便问:“据我所知,你哪里都没有去过,这是你们共产党最近的大事情,你怎么知道的?” “告诉你,那天放风的时候,我看你们办公室没有锁,就顺便走进办公室。从你们报上看到这则消息,所以说是你们告诉我的。”齐晓轩说。陆青说:“我们的报纸?绝不会登载你们共产党的消息,来呀,去把报纸抱来,让他找。”齐晓轩看了这张看那张,看了大报看小报,终于看到一家民办小报上不显眼的地方登载了这则消息。“你们看,这是你们的报纸吗?”陆青一看顿时呆了。原来,这张民办小报是成岗隔壁牢房关的黄显声将军给成岗看的。齐晓轩走向牢房,楼上楼下的同志们、难友都站在铁窗前,看见他回来都很高兴。齐晓轩满脸笑容,向同志们点头致意:“同志们,难友们!我们胜利了,重庆快解放了,五星红旗将在歌乐山上高高飘扬!”

万福中心小学小叮当广播站

红色文化

一周红色经典小故事

长清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1941年5月下旬,80 0余日伪军在长清县黄河以西地区扫荡,长清县抗日武装击毙日军少将土屋兵驻,这是山东抗日战场上击毙的4名日军将级军官之一,也是最早击毙的一个将级军官。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特通电嘉奖。6月29日上午,山东抗日战争纪念地寻访团来到了位于济南市长清区的大峰山齐长城风景名胜区。当年战火纷飞的抗日根据地,如今已成为景色宜人的国家森林公园。大峰山位于长清区西南部,距离济南市区47公里,景区内海拔最高点为446.9米,总面积12800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比城市高2-3倍,夏日里的漫山滴翠、潺潺流水让人感受到“天然氧吧”中的心旷神怡。大峰山景区内保存有始建于2500年前的齐长城和阵容庞大的齐国屯兵营,还有道教圣地峰云观、青云瀑、天麻峪等,无声的美丽景色共同见证了当年抗战岁月中,长清军民同敌人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万福中心小学小叮当广播站

红色文化

一周红色经典小故事

红军长征小故事

第一个: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万福中心小学小叮当广播站

红色文化

一周红色经典小故事

11.浅析等比数列各项的符号规律 篇十一

等比数列各项的符号构成具有一定的规律, 这对于正确求解等比数列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解题过程中, 如果能运用这一规律, 就能减少解题错误的机会.下面举例说明.

例1:等比数列{an}中, a1=1, a5=16, 求a3.

一部分同学的解法是这样的:

解:∵数列{an}是等比数列

∴a23=a1a5=1×16=16

∴a3=±4

事实上, 若a3=-4, 则a22=a1a3=1× (-4) =-4<0.

与a22>0矛盾, 所以a3=4.

也就是说忽视a1, a3, a5的符号必须相同这一点, 从而无法发现a3=-4不合题意, 出错就在所难免了.

例2:等比数列{an}中, S2=7, S6=91, 求S4.

大部分同学的解法是这样的:

∵S2, S4-S2, S6-S4成等比数列

解得S4=-21或S4=28

这种解法看似合理, 实则不然.

分析如下:当S4=-21时, S2=7, S4-S2=-28, S6-S4=112,

S2, S4-S2, S6-S4成等比数列.

那么S4=-21是正确答案吗?

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如下:设该等比数列为{an}, 公比为q, 则S2=a1+a2,

即S2, S4-S2, S6-S4成等比数列, 且公比为q2.

但S2=7, S4-S2=-28, S6-S4=112虽然成等比数列, 但公比为-4, 也就是q2=-4, 不合题意, 所以S4=-21不是正确答案.用同样方法经检验得S4=28是正确答案.

12.读书经典故事 篇十二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苏秦锥刺骨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孙康映雪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车胤囊(náng)萤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朱买臣负薪(xīn)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李密挂角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司马光警枕读书

13.有关诚信的故事_古代经典故事 篇十三

商鞅立木

齐威王时,有实力的大国是:齐、楚、魏、赵、韩、燕、秦,称为战国七雄.前面的大国公推齐威王为霸主;秦国在西部,比较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想向中原伸展势力.他先下了一道搜罗人才的命令:“不论是本国人或外来客,谁能叫秦国富强就能得到重用.”

卫国有个名叫卫鞅(yāng)的人跑来对秦孝公说:“国家要富,必须注重农业;国家要强,必须奖励将士;要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朝廷才有威信,改革就容易了.”秦孝公觉得有理,就叫他计划改革制度.可是,不少贵族大臣反对.过了两年多,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卫鞅做左庶长的官儿,改革制度全由他拿主意.

公元前359年,卫鞅起草了一道改革法令.秦孝公看了,点头说好.卫鞅怕老百姓不信,先叫人在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出了一个命令:“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赏他十两金子.”看热闹的人很多,就是不相信这道命令. 卫鞅又下了一道命令,把赏金加到五十两.有个发傻劲的人说:“我扛去!”他拔起那根竖着的木头,一口气儿扛到了北门.大伙儿好像看耍猴儿似的跟在后头瞧热闹.卫鞅立刻叫人赏了他五十两金子,表扬他相信朝廷的命令.

这件事一下子传遍都城.不久,全国的人都知道了. 接着,卫鞅就公布了改革的第一步法令.大致的内容有:每五户人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应当告发.不告发的和罪人同样有罪,告发的有功.居民必须领取居民凭证,没有凭证的不能来往,不能住店.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拿杀敌多少和立功大小作为标准.贵族也一样.杀一个敌人记功一分,升一级.功劳大的地位高.田地、住宅、车马、奴婢、衣服等,随地位的高低分等级享受.在军事上没有立过功的人,就是有钱也不得铺张.百姓多生产粮食和布帛(bó)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为了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一根没入官府为奴婢.弟兄到了成年就应当分家,各立门户,各交各的人头税.不愿分家的,每个成人加倍付税. 新法令公布后,没有军功的贵族领主失去了特权.立军功的有赏,最高的赏是封侯.封了侯也只在封地里征收租税,不能直接管理老百姓.这么一来,贵族领主制度的秦国,变成了地主制度的秦国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强大了.巨大的变化引起了贵族领主的反对.秦孝公处罚了反对新法的大臣,把卫鞅提升为大良造. 接着,秦孝公就叫卫鞅实行更大规模的改革,最重要的有下列三项: 一是开辟阡(qiān)陌(mò)封疆.“阡陌”是供兵车来往的田间大路.春秋时代打仗多用兵车,到了战国时代,各国打仗都用步兵骑兵,很少用兵车了.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一言九鼎的故事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平日并不受重视的门客毛遂经过自荐,被平原君批准随行。

起先,随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讥笑他。但到了楚国,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觉得毛遂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对他都很钦佩。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谈联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随行人员便都在台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随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怂恿毛遂上台去说服楚王。

毛遂凭着自己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按住剑,顺着台阶走上台去,对平原君说:“赵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两句话就能说明其利害关系,为什么从早上到中午,还没谈出个结果来?'

楚王问平原君说:“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回答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听说毛遂只是个门客,怒气冲冲地喊道:“你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说话,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着剑走上前去,对楚王说:“大王之所以敢当众斥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但现在大王离我不过十步,楚国再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我手中有剑,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而且我的主人就在这里,我和主人说话,你凭什么斥责我呢?”

楚王见毛遂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一时惊呆了,不知怎么办。毛遂又继续说:“楚国是个大国,地方五千里,雄师百万,按理说应该称霸天下。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强大的楚国在秦国面前,竟然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几万军队攻打楚国,一举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郢城,再战烧毁了你们的祖坟。这种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都为你们感到羞耻,可是大王竟然对此无动于衷!所以,楚、赵联合抗秦,不仅仅是为了赵国,也是为了楚国!道理是如此简单,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责我,不是太没道理了吗?”

毛遂一席话,使楚王茅塞顿开,连连点头说:“先生的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倾全国之力与赵国联合,共同抗秦!”

于是,赵、楚两国歃血为盟。楚赵结盟后,平原君带着毛遂等回到赵都邯郸。平原君感叹地说:“我手下的门客多时逾千,少时也有百数,自以为识尽赵国的贤士。这次毛遂的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没有发现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他的三寸之舌,胜过百万强兵,他一到楚国,只用了一席话,便使赵国的威望重于九鼎、大吕,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后来,“一言九鼎”这一典故,用来形容言辞有分量;有时也用来表示说到做到,信守诺言。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14.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 篇十四

数学学习应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弄清数学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是定理、公式教学过程的关键.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想、抽象、概括、归纳、类比等发现和探究过程, 鼓励学生探索其他可能的解答思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公式, 才能真正理解, 记忆深刻.

“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一节课中公式的推导是一个教学难点,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结论呢?

一、铺垫探究活动的基础知识

为了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学习目标,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准备好必要的基础知识, 为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提高课堂效率.请同学们说说前面学习了哪些与等比数列有关的知识?

生1:等比数列的定义:a2a1=a3a2=a4a3==anan-1=q (常数) .

生2:等比数列{an}的通项公式:

(1) an=a1·qn-1 (a1·q≠0) ;

(2) an=am·qn-m (am·q≠0) .

生3:an与Sn的关系:

an={S1 (n=1) Sn-Sn-1 (n2)

Sn=Sn-1+an (n≥2) .

二、从简单、特殊例子开始探究

问题设计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 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 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少年高斯发现了等差数列:1+2+3+…+100“颠倒相加和变积”的简便算法, 你能发现下列各题的简便算法吗?

①S2=1+2=;

②S3=1+2+22=;

③S10=1+2+22+23+…+29=.

首先由学生独立探究, 教师巡视, 观察学生探究情况.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 最后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全班交流, 互相学习.教师点评, 将学生的发现上升为规律总结, 提炼数学思想,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小组1: (无奈的语气) 用倒序相加法算不出结果.

教师:至少排除了一种不可行的方法, 也不错.

小组2:把式子S10=1+2+22+…+29化为S10=1+2 (1+2+…+28) 后不知怎么做下去了.

教师启发:想一想, 括号内的式子1+2+…+28可用什么表示?

生5:可用S9表示, 即S10=1+2S9.

生3马上接着大声说:由于S9=S10-29, 所以S10=1+2 (S10-29) , 得S10=210-1.

妙!真妙!许多学生啧啧称奇.

教师:小组1的同学排除了倒序相加法, 从S10=1+2 (S10-29) 这一式子可知, S10-2S10=1-210, 想一想:从这一式子你能想到另外的简便算法吗?

学生陷入了沉思, 许多学生疑惑不解.过了一会儿, “题霸”发话了:我知道了, 用相减的方法. (这名同学解题能力很强, 同学们给他封了这个绰号)

“题霸”从座位上站起来慢慢地走到黑板前板书:

由S10=1+2+22+…+29, ①

得2S10=2+22+…+29+210. ②

②-①, 得S10=210-1.

教师:好!很好!请大家给这种方法取一个名字, 叫什么相减法?

生6:错位相减法.

教师:“错位相减法”是求数列前n项和的一种重要方法, 请说一说“错位相减法”的一般步骤.

学生:式子两边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后, 再两式错位相减.

教师:还有同学有其他解法吗?

“有.”坐在最后一排的“胖子”迈着从容的脚步走到黑板前飞快地板书:

由S1=1=2-1, S2=3=22-1, S3=7=23-1, …, 依此类推得到S10=210-1.

教师:这种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猜想思想, 这对于找某些有规律的问题的结论非常有用.不过这种方法只是猜想, 猜想正确与否需要证明, 证明方法将会在以后学习.接着提出:用归纳法猜想S10=30+31+32+…+39=?

学生:疑惑.

教师启发:S10是否与310-1有关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S10=310-12.那么S10=40+41+42+…+49呢?

有了前面的铺垫, 本题的结论水到渠成:S10=410-13.

教师再问:还有不同解法吗?

学生:沉默.

教师启发:许多问题往往可从概念出发思考问题的解法.

只见一位文静的女生从座位上慢慢地站了起来:我想可用分式的等比性质求解.然后用清秀的字体在黑板上演示了她的解题过程:21=222=2322==2928=22+22++291+2++28=2S10-1S10-29=2S10=210-1.

三、类比联想, 推导公式

教师: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前n项和:Sn=a1+a2+a3+…+an-1+an=?即Sn=a1+a1q+a1q2+…+a1qn-1如何化简?

学生: (由于前面有了对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经验, 许多学生很快推导出了以下结果)

Sn=a1-a1qn1-q.

(以上公式中的条件“q≠1”是学生容易忽略的, 为此设计以下练习)

教师:可用上面的公式计算“S50=8+8+…+8”吗?

遗漏条件“q≠1”的同学恍然大悟, 马上对公式进行了修正:

四、拓展延伸,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不知不觉就快要下课了,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了前面的探究过程.至此, 围绕“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这一课题,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已接近了尾声.而此时, 他们的兴趣却达到了高潮, 许多学生的脸上还洋溢着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从拓展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提升思维层次, 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的需要出发, 我决定将其延伸和拓展, 布置了两道课外思考题:

(2) 求和:x+2x2+3x3+…+nxn.

这一节课, 同学们经历了合作交流, 积极地参与到得出结论的整个探究过程, 在过程中有了自己的一份成果, 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我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思想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上一篇:七种宣传方法下一篇:苏州的景色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