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11

2024-10-14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11(共17篇)

1.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11 篇一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学科三年级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帮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感知的经验,判断日常生活中物体运动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象的普遍现象;三能用形象的手势表示平移与旋转的动作;四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方格纸上图形的平移,以及画简单图形的平移,来感受平移几何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前面已学了轴对称图形,本节学习习近平移与旋转。【设计理念】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发展空中观念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是第二单元的重点。本课前面已学了轴对称图形,本节学习习近平移与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会辨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重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

教学难点:

1、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些和运动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它们是怎样运动的?请同学们用手势来模仿它们的运动。(播放图片,逐个模仿)师: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学生汇报)师:它们运动的方式相同吗? 生:不相同。

师: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按不同的运动特点进行分类呢?来,和你的同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指名汇报。教师总结: 像汽车的运动 轮船的运动 马儿的奔跑 都是直直的,平平的不改变运动的方向,这样的运动是平移。用符号 ― 表示。

像飞机螺旋桨的运动 钟面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 都是围着固定点,不断改变运动的方向,这样的运动是旋转。用符号 ○ 表示。

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平移和旋转。

教师提问:谁能举出我们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举例:电梯 升国旗 扶梯 拉门 拉窗户 风车 自来水龙头 旋转的舞蹈动作等等。)

师:看来物体不仅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斜着平移。出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1、即时巩固。(生依次判断)

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有很多。老师这有一组物体的运动图片,请你们帮忙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你们愿意吗?

2、课本第18页第一题说一说。

三、借助方格,研究平移现象

(一)感知平移的特征。(1)出示松树图。

1、导入:(课件出示一棵松树示意图)

出示松树图,松树图最左端挂着一颗红星,最右端挂着一个正方体,当松树图移动这边时,红星和正方体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红星说:“我在前面经过的距离长一点”。正方体说:“不对,不对,我和你走的路一样长。”同学们,请你们评评理,究竟谁经过的距离长一点。

2、生讨论并反馈。为了学生观察得更加清楚,请第一、二组的同学观察红星的移动情况,请第三、四组的同学观察正方体的移动情况。

结论:红星、正方体都是向右平移了6格,正好和松树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

3、设疑。

红星、正方体红星、正方体都是向右平移了6格,如果红星挂在其它地方,它经过的距离又是多少格呢?能不能找到一个不是6格的地方呢?

4、再次讨论并反馈。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用点的移动看平移和格数,使学生自己明白无论看哪个点都平移了6格,进而得出结论,不管红星挂在松树图什么位置,它经过的格数都一样。

5、第三次设疑并讨论。

你们找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都是6格吗?我们再来看看松树图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呢?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结论: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6格,正好和松树图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一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6、教学标准点和对应点。

(二)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学习三角形平移图。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再交流方法,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2、学习蜡烛平移图

(1)你们看这里有根蜡烛图,它就在做平移运动,(课件)我们用虚线图形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图形表示平移后的图形。你看这根蜡烛图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这个很容易看出来,那么它向右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你准备怎么看呢?请你自己先在纸上数一数,填一填吧。交流。你是怎么数的?(多问几位学生).

大家看了蜡烛的火焰、蜡烛、┅┅都向右平移了4格,我们就可以说蜡烛图向右平移了4格。

3、学习金鱼平移图

师:金鱼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 师:请你自己数一数,填一填吧。

师:你是怎么数的?你就数了这1个点吗?怎么数了一个点向左平移了5格,你就知道金鱼向左平移了5格呢?(多问几位学生)

师:哦,大家发现要知道金鱼向左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金鱼向左平移了几格。当然,有的同学抓住一条线或一个部分来看也是可以的。

(三)画平移后的图形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怎么看一个物体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物体平移后的图形,你可以吗?(完成书本19页的第三题。)

1、请你先试着画一画吧。(师巡视)

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要说清楚你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画了什么?

2、展示交流。(实物投影仪)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请生到实物投影仪前交流:先┅┅,再┅┅,最后┅┅。(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刚才几位同学的方法都很好,我知道你们可能还有其他的画法,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请你先想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再动手。(生画,师巡视、指导)

四、欣赏。(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平移和旋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游乐场的游乐器械的旋转和平移给我们带来了刺激和欢乐;交通工具的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今天,老师就让你们再见识一下。播放《上海音乐厅的整体平移》视频。

五、全课总结。

师:学习这节课,欣赏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课本第20页、第21页)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亲历象,从现象入手,一步一步由从初步感知到联系生活深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能用自己的手势准确地表达出这两个动作。整个教学过程侧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脑,动手,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但是在平移后的图形和平移几格后的教学上,自己还不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个教学重难点,并且对于学生的学情掌握的还不是很好,自己经验不足,还需多锻炼。特别是数学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和严谨,实需下功夫。

2.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11 篇二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1~42 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通过探究, 让学生发现和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 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或一条线的平移过程。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42 页《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确定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 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演示, 并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在自主探究的情形下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丰富成功体验, 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并能结合方格纸对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确定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 并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练习题卡、小房子图片、彩笔等。

【教学策略】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突破教学难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 主要的教学策略有:自主参与, 合作探究;动手实践, 拓展应用;运用媒体, 整合资源;自主小结, 体验成功。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认识新知

1.师:同学们, 今天,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 看看, 它是谁?

生:米老鼠。

师:上周末, 米老鼠去了一个地方, 它玩得可开心了!你们想去看看吗? (课件出示游乐场设施动画)

2.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3.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体会特征。

学生将小火车、滑梯、缆车的运动分为一类。

师:我们把像小火车、滑梯、缆车这类沿一条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板书:平移) 。

学生将摩天轮、旋转椅、风车的运动分为一类。

师:像这样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板书:旋转)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 (板书:平移和旋转)

师:同学们想一想,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

指名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师出示平移和旋转图片, 学生判断。

小结: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 那么平移和旋转在运动时各有什么特点呢?

二、操作实践, 自主探究

1.引入小故事《蚂蚁搬家》。

师:米老鼠玩了一整天, 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两只小蚂蚁搬家, 它看到两只小蚂蚁一只在前, 一直在后, 心想, 前面的那只小蚂蚁好累啊!同学们米老鼠的想法对吗?你能说一说这是为什么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2.学生猜想:哪只蚂蚁走的路长一点?

3.小组合作交流, 动手操作。

利用方格纸和小房子图片, 操作验证上面的猜想。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 在练习纸的方格图上动手数一数、移一移、画一画。验证哪一只小蚂蚁走的路长。

4.汇报验证方法和结果。 (生投影演示)

(1) 引导学生找平移前后的对应点、对应线。 (板书:找对应点、找对应线)

(2) 引导学生归纳数格子的方法:两间房子中间隔了几格, 再加上房子本身占了几格, 就是房子平移的格数。 (板书:平移的格数=图本身格数+间隔数)

(3) 媒体演示, 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小房子的平移过程。

5.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数哪两个对应点之间的格数都是相等的。

(1) 教师课件演示 (找对应点、对应线) , 同时说明, 像这样小蚂蚁走的起点和终点的两个点就叫做对应点。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后面的小蚂蚁经过的路线。

(2) 得出结论:要知道一个物体平移了几格, 只要找准物体上的任意一个点 (线) 的对应点 (线) , 数一数这对应点 (线) 移动了几格, 那么这个物体就移动了几格。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 (平移的格数=图本身格数+间隔数)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 知道了平移一个物体, 不但要知道平移的方向, 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而且平移后的物体形状、大小没有改变, 只改变了位置。

三、活动体验, 寓练于乐

1.数一数。 (课件出示小鱼向左平移的图片)

师:数一数小鱼向 ( ) 平移了 ( ) 格。

指名判断后教师演示: (1) 小鱼向左平移7 格。 (2) 找对应点平移。

2.数一数、填一填、画一画。

(1) 小房子分别向右、向下、向上平移了几格。 (2) 画出向左平移6 格后的小房子。

四、回顾全课, 总结提高

3.《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法与学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

出示主题图,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视频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或身体动作模仿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游乐场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先自己分一分,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像缆车、滑滑梯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绕着一个固定的点做圆周运动,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种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和区别,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互动探究

1、生活中的平移。

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 多这样的平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平移)

对了,这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吗?举例说说。

让学生先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再指名回答。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准备好文具盒,听老师口令,文具盒向左平移,向上平移。做得真好,文具盒放回原位。

2、移移看。

(1)課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平移时要注意什么,请你们拿出学具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谈话:仔细观察,为什么这三座房子平移后不能相互重合,而这三座可以。(因为它们的方向不同,所以平移后不能相互重合。)所以平移时要注意方向和大小是不能改变的。

3、生活中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师: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9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2)师:真是用心观察的孩子,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1圈,右转1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学生活动,互动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

(3)下面就让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一起来判断这些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试着用手势表示出物体运动的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三、巩固拓展

谈话:同学们不仅在生活中有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美术课上,通过平移怨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请看。(出示课件)

1、画一画。

谈话: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画?请你们借助学具,移一移,小组合作,沿着直线排一排,画一排小汽车。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和动手画一画,让学生参与到画平移后的图形的学习,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增强自信。】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5题。

谈话:看,小动物们来了(课件出示图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再连一连。思考: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平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不同的方向,平移后,不能重合。)

师: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3、我们已经知道,美术课上,我们可以用平移创造美丽的图案,同样运用旋转也可能创造美丽的图案。看,这是一片不起眼的花瓣,把它旋转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想动手试一试吗?拿出学具花瓣,旋转一下,拼一拼。

四、课堂小结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而像滑滑梯、推拉窗户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板书设计

4.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图片,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在探索物体或图形的运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教学难点:能将一个图形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进行平移。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每天是怎么来学校的?(指名说)

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在运动?

小结:是啊,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在运动。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录像。

请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用动作表现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你能按照它们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2、揭示课题。

讲解:像火车前进、电梯下降、缆车行驶这样的运动叫平移(板书: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转动、直升机螺旋桨转动、钟表面指针的转动叫旋转(板书:旋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移和旋转”(板书:平移和旋转)。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平移是沿直线运动;旋转是绕一个固定点转动。

3、练一练。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我们先来看看这几幅图,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吗?看钟摆图,问:钟摆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

再问: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学生交流。

二、观察图形,深化认识

谈话:不仅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我们还能动手做一些平移运动呢。你们看,小房图和金鱼图也动起来了。

1、课件演示几个平面图形的平移运动,静止后形成书上的画面。教师说明:虚线图表示平移前的位置,实线图表示平移后的位置。

2、观察小房子图,设疑:

(1)你能看出小房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吗?你是怎么看的? 教师揭示:箭头是用来指明图形平移的方向的。(2)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呢? 合作交流:你是怎么看的? 请学生边指边说。

(3)教师小结:多数同学想到找平移前小房图上的点和平移后小房图上的点来数一数中间有几格,这个方法不错。不过,现在有几种不同的结果,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呢?我们把整个小房图边移边数好吗?(通过数一数引导学生发现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

(4)刚才我们看到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为什么有些同学数的两点间的格数不是6格呢?看来与找的点有关系,应该怎样在图中找点呢?师引导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看,平移前它是小房图右下角的点,平移后它还是小房图右下角的点,像这 2

样的两个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房图平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点。我们一起再来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

(5)提问: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对应点吗?一起数一数两个对应点中间有几格。(6)提问:通过刚才的移一移、数一数,你有什么发现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7)小结:要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出对应点,再数一数中间有几格就可以了。刚才有的同学找的两点中间数出来不是6格,是因为他们找的不是对应点。

(8)谈话: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4页,找到书上的小房图,虚线表示平移前的位置,实线表示平移后的位置,请你找到一组对应点,用笔点出来,再数一数小房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谈话: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呢?请仔细观察后完成书上的填空。

4、谈话:观察三组图形,在平移前与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是不变的。

5、看图填一填。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三、绘制图形,巩固运用

1、谈话:既然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移的方法,你们想不想画一画呢? 打开书第25页,指名读“试一试”第1题。你能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吗?(1)小组交流画法。(2)学生动手画一画。

(3)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教师小结:我们可以先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向右平移6格,然后把三个点用线段连起来。为了表示平移的方向,还应该画上箭头。

(4)要想知道画的对不对,你认为可以怎样检验呢?

① 看看方向对不对。

② 找两个对应点,数数中间的格子数对不对。③ 看看图形的大小、形状有没有改变。

同桌互相检验,对的握手祝贺对方。

2、谈话:

请你独立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组织反馈并自我检验。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5,同桌检验。

四、游戏活动,拓展运用

教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还请来了3位客人,(课件出示3个福娃)它们分别藏在教室里3个座位的抽屉里。根据电脑博士的提示,你们有信心把它们找出来吗?

以教室中坐在中间的一个学生为标准。

(1)贝贝:向右平移2个座位,你知道它在那个抽屉里吗?(2)晶晶:向后平移4个座位,你知道它在那个抽屉里吗?

(3)欢欢:向前平移3个座位,再向左平移2格座位,你知道它在那个抽屉里吗?

五、全课总结

5.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五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知他们的作用,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观念。教材将平移和旋转安排在两课时,本节课把它们安排在一节课上,目的是加强两种变换的对比。这节课我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利用课件创设活动的游乐场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借助肢体动作表演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感知。之后,又让学生玩一玩含有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玩具,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学生在大量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中较好的形成了概念。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小火车、观缆车、摩天轮、大风车、滑梯、转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平移;拉拉锁是平移;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三、巧妙突破平移距离的难点。

6.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六

“平移与旋转”是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的教学资料,这个资料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很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理解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进而透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旋转运动等学习活动。在教学这部分资料时,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选取了开风扇、关门、擦黑板、移动粉笔盒、时针和分针的旋转等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象中感受平移和旋转,体会到原先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2、让学生观看书上的主题图,看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直升机起飞时的螺旋桨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的画面,结合讲解,,对“平移和旋转”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明白“平移”的特点是:直直的,方向不变;旋转是围绕一个点做转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3、透过辨析平移和旋转现象,寻找自己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举出的例子如:汽车行驶是平移现象,而方向盘的转动却是旋转现象等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4、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能够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大部分学生都是向前走几步表示平移,把手臂使劲地晃几圈表示旋转,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手挽手向前走几步是平移,然后一个学生不动,学生围着他转了一圈是旋转。做这些动作时,学生很感兴趣,虽然教室里乱哄哄的,但是能够看出学生已经明白了平移和旋转本质的不同。

7.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11 篇七

一、明确教学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每上一节课之前教师都要先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才能制定驾驭课堂的方案。因此, 上这节课之前我认真学习了教学大纲, 认真研究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 准确地把握本节课教学内容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能力培养的要求、思想教育的要求。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 我就很快制定出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二、创设生活情境,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 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时, 通过课件直观展示缆车、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小火车、大风车的运动方式, 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在学生学会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后, 我就从生活入手,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属于平移或者旋转, 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举了很多身边平移的现象, 如有个学生说:“教室门属于平移现象。”这时出现两种错误, 一个是语言表达错误, 另一个是知识点上的错误。于是我引导学生说:“这门现在没有动啊?能算是平移吗?”鼓励他自己想办法说出来。为了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更形象直观的认识, 我让两个学生到教室门前做“推门实验”, 一个学生在门边下方紧贴一根粉笔, 另一个学生再推动门, 这样粉笔就把门的运动线路画下来, 学生们都看到了门过去的轨迹是弧线, 就知道门转动时是属于旋转现象了。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能学数学。

三、发挥多媒体优势, 突破教学难点

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平移距离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 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 他们常常会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 就是平移了几格。但教材只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一小部分的“平移和旋转”的实例, 同时教材又是静止的、平面的。为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 利用多媒体, 我让学生们获得了更为直观更为生动的体验。在教学图形平移了多少格时,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通过两个蚂蚁搬家的动画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 再把形象的东西通过课件转化成数学图形, 学生接受起来果然就很容易了。为了让学生明白要平移几格, 找出“对应点”平移几格的道理, 我问学生:“哪只蚂蚁走的路线长?”学生有的急着数格数, 有的直接说:“一样长。”这时我乘机把每只蚂蚁走过的脚印描下, 这样全班的学生都一目了然, 也为下一步讲解图形平移了多少格作好辅垫。这样的难点突破, 多媒体可谓是功不可没。

四、练习有层次、针对性强,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如果能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好的练习, 就能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 及时予以纠正。因此,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应设置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学会在格子图上观察“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我出示了一道题目:“一条小鱼移动的图”, 让学生找出这幅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多少格, 方向很简单, 学生容易掌握。但平移了多少格, 我首先提问上课不太认真的学生, 问:“你找的是哪个点?移动后的对应点在哪?”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巩固, 学生几乎都掌握了看一个图形移动了多少格, 首先要找一个点, 再找它移动后的对应点, 最后来数这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此即图形移动的格数。接下来的练习是独立完成, 然后找出错误的投影让学生判断。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还是很有效的。

8.平移和旋转:在翻转传统中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平移 旋转 认知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在空间变化位置的方式,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对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空间知觉过程的感悟。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新知,体现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枯燥的数学概念在生活实际中加以应用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用数学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也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

一、唤醒经验,在现象与感受中激活认知

平移和旋转是运动的两种不同方式,因此,我充分利用动态的网络素材,搜集各类有代表性的运动现象如:左右平移的推拉窗、小朋友从滑滑梯上斜着滑下来、升降电梯在直直地上升和下降、嵊州宾馆的转门、等等……

【模仿感受】:

师:请你用动作进行模仿,来感受一下它们是怎么运动的?

生模仿以上物体动作

师:同学们,它们运动方式完全相同吗? 请你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将它们分一分类。我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以直观动态方式呈现,丰富感性认识,缩短现实存在与学生个体认识之间的距离,在指指,看看,仿仿,分分中,用动作的准确性感悟运动方式的不同,来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从而初步感知到物体从某一个方向作直直的、 平平的运动现象我们把它称为平移。把物体绕着一个点转圆圈的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二、动手操作,在体验和比较中丰满认知

空间观念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拍照,应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移一移,摆一摆,拼一拼,转一转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也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在交流互动中提取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我选取了教材第33页的“小鱼图”。教学时,从“神奇的小鱼”导入,让学生手中的“学具小鱼”也能随着自己的意愿做两种方式的运动,我分四步层层加深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

一看:引导观察“神奇的小鱼”,看在平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什么不变,从而找到平移的本质特点:位置变化了,但图形大小及本身的方向没变。而旋转本质是:图形大小不变但方向变了。

【深刻理解】:

1.平移的感悟:

(1)如果想让小鱼做平移运动,你有办法吗,自己玩玩看?

(2)是平移吗,是怎样平移的?

(3)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办法?

(4)突出斜着移:这样斜着是平移吗,有什么严格的要求?

(5)曲线或圆形平移:如果像图2这样,还能叫平移吗,你是怎么想的?

2.旋转的感悟:

(1)如果让小鱼作旋转运动,你有办法吗?在桌面上转转看。

(2)请一位学生上台展示过程。

(3)你们认为这是旋转吗,转一点点也叫旋转。

二动: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小鱼创造平移运动,然后让学生用动作自由表演平移和旋转,学生汇报时将有代表性的小鱼贴在黑板上

(1)整理学具“神奇的小鱼”好玩吗?

(2)刚才通过平移变出了这么多白色小鱼,通过旋转,变出了这么多红色小鱼。

仔细观察这些小鱼:你有什么发现吗?

揭示“变和不变”:白色小鱼的头都朝一个方向,都是平移,而旋转的小鱼头的方向一直在变。

(3)最后老师把小鱼都收起来,只剩2条,你能通过运动,把一条小鱼弄到和另一条小鱼重合吗?

三辩:接着再观看“游乐场”各种器材的运动方式,进一步感知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四找:又回到生活中,寻找自己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举了很多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学生深刻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内化了数学概念,从而他们的认知也不断完善丰厚起来。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三、生活实践,在运用和拓展中提升认知

只要学习素材的选择能吸引住学生,课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在设计平移和旋转的练习时,借助了一些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让课堂提趣增效。在提趣方面,我引入了生活上经常被运用到的三个实例,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拓展提升】:

1.这幅画该怎么挂?

布置教室时,老师想在学习园地的中间挂一幅学生美术作品,你觉得应该怎么调整呢?

2.去现代广场的肯德基如何行走?

小明想去现代广场的肯德基该做怎样的运动?

3.楼房平移

楼房可以搬家吗?(视频欣赏:一些特殊楼房底下装有轮子:可以移动搬家)

这样把学生的情绪延伸到了课外,他们意犹未尽,因为孩子们必须调动新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思维在“减”与“增”的辩正互动中,提升“再现能力”,同时提升了空间观念。这样的对比学习和开放学习,课堂看似又回到了生活,但远远不是课始的重复。思维的深入、视野的开放、核心知识的强化等将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带入到更高的境界。

经过这次自己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我认为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度和广度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尤其在培养空间观念中,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活动经验为“现实世界”和“数学世界”架起桥梁,在教学中注入发展空间观念的元素,让表象存在于脑中,体验积累于心中,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思考并帮助学生有效衔接物体“外在表征”和数学“内在本质”的联系,在活动中逐渐渗透默化,在生活中提升和发展,是全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策略,让我们引领学生到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去,让学生懵懂的空间观念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9.教学设计(平移和旋转)(定稿) 篇九

如皋市磨头小学

徐晓庆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24-26《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设计方案】:

一、认识平移和旋转

1.小朋友们爱运动吗?是呀,生命在于运动,生活中到处有运动,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运动中的数学奥秘。大家注意观察它们分别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课件演示)

师: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

师:能不能边比划动作,边给它们分分类? 生:拨算珠、飞机、拍球属于同一类运动。师: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描述这种运动方式? 生:平移。

师:真了不起,和数学家想出的名称一样。那电风扇、秒针这样的运动呢?

生:旋转。

师:没错,像拨算珠这样沿着一条直线进行的运动称为平移,像电风扇这样绕一个中心进行的运动称为旋转。(揭示课题)

2.师:大家闭上眼睛再想一想,什么样的运动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是旋转?

师:想明白了?那让我们到教室里找一找,有没有平移或旋转的 运动?

师:没错,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二、感知平移

过渡:怎样进行平移和旋转呢?今天我们重点来探索怎样平移。1.看大屏幕

师:瞧,这是一座小房子的简图,小房子到底平移了几格呢?小朋友们在活动单上数一数。2.学生完成“数一数”

师: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分享你们是怎么数的。生:小房子向右平移了7格。

师:果然厉害,“向右移”大家都很容易看出来,“移7格”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我数的是房顶那个点到点的格数。师:那是不是不管哪个点都是移动了7格呢?

小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边说边完成板书)

3.模拟游戏

师: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想象你的眼前就有这样一幅方格图,把右手掌放在胸前,听老师的口令平移你们的手掌,看谁的反应快。

教师演示:向上平移2格。学生练习:向上平移3格

师:听到小朋友们边移边数了,什么时候数1呢? 生:移动一次之后才数1。向左平移2格

师:手掌向左平移2格时,你的中指是不是也平移了2格? 生:是的,每个手指都是平移了2格。

师:看来平移时是整体移动,每一部分都同时平移。向左平移4格

师:在平移的过程中,手掌的样子有没有发生改变? 生:没有发生改变。

小结:看来,平移时是整体动,每部分移动的格数都相同,而且,图形的大小和形状都不会发生变化。

三、尝试平移

1.移点

师:如果将我们的手掌缩小为方格上的一点(课件出示),你能将这个点向右平移3格吗?

学生在屏幕上指一指,教师演示 2.移线

师:如果再添一个点,连成一条线段,怎样方便快捷地将这条线段向右平移3格呢?

生:可以先把这两个点分别向右平移3格。然后再将新的点连成一条线段。

师:回忆移动这条线段的过程,分成这样三步:找点、移点、连线。平移一条线段只要先平移它的两个端点就行了,老师想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怎样将一头牛轻松地牵走?只要牵住牛鼻子就行了!这两个点就像是这条线段的“牛鼻子”,即使这条线段再长,只要牵住两个“牛鼻子”就能很轻松地将它们平移过来。

3.移图

师:找准“牛鼻子”,利用刚才平移线段的3步,就可以很快地将图形进行平移。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在活动单上完成画一画。

出示问题:

1.将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2.将梯形向上平移3格。3.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己试一试,然后展示作品,进行交流)生:这幅图就是一个小帆船。

师:是呀,多巧妙的图形啊!在平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要向大家介绍的吗?

生:移动前后点与点要一一对应。

师:只要牵住“牛鼻子”,就能很快地平移这个图形。生:也可以只移动三角形或者梯形的一两个关键点,然后在对应的位置照样子画出新的三角形或者梯形。

师:这就叫“孰能生巧”,同样是会,但是会的水平不一样了。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上了一节有意思的数学课,谁愿意说说你的收获。

五、拓展应用

1.检测反馈 汇报交流

师:这幅图中,谁在做旋转运动呢?那钟摆呢? 生:平移。

生:不是平移,是旋转,它也转动了。

师:钟摆的运动也属于旋转,只是它旋转的幅度不到一周而已。2.美化生活

师:人们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设计出了很多新颖美丽的图案来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班的孩子也设计了一些美丽的图案,请看!

师:体育竞技运动中的平移和旋转给人以力的震撼和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花样滑冰的视频。

(资料链接:花样滑冰的视频片段)

10.《平移和旋转》优秀教学反思 篇十

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一方采用了同学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另一方,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教师大量的实物演示,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然后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另外,教学中我注意了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民主、友好的氛围中参与活动,高高兴兴地感悟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形成相关技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开展多种活动的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利学生思维成长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恰当点拨相结合,重视学生的情感。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但因为自己时间上把握不够好,导致课后的小结草草收兵,同时,教学中如果再增加一些不一样颜色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平移和旋转来组成有趣的图形,则会更好些。

11.平移、旋转帮你忙 篇十一

一、平移线段

例1如图1,在梯形ABCD中,∠B+∠C=90°,E为AD的中点,F为BC的中点.试说明EF=(BC-AD).

分析: 可以利用平移,把线段AB移至EM、线段DC移至EN.再利用平行四边形和平行线及直角三角形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解:过E点作EM∥AB、EN∥CD分别交BC于M、N点,则∠EMN=∠B,∠ENM=∠C,且四边形ABME和四边形CDEN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E=BM,ED=CN.而E为AD中点,所以AE=BM=ED=CN.因为F是BC的中点,所以FB=FC,所以FB-BM=FC-CN,即FM=FN,即F是MN的中点.又因为∠B+∠C=90°,所以∠EMN+∠ENM=90°,则△EMN是直角三角形.所以EF=MN=(BC-AD).

点评:若条件中没有相互平行且相等这种关系,可以利用平移构造平行,使有关条件相对集中,便于解决问题.

二、旋转图形

例2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BC,∠ABC=∠CDA=90°,BE⊥AD于E,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8,求线段DE的长.

分析:因为图中四边形是不规则四边形,所以直接求解不容易,但是题中有AB=BC,∠ABC=90°,故可考虑将△ABE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到达△CBE1的位置,得四边形BEDE1为正方形,如图3,即可解决问题.

解:将△ABE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到达△CBE1,则易知四边形BEDE1为正方形,如图3,显然有正方形BEDE1的面积=四边形ABCD的面积=8,即DE2=8,所以DE=2.

点评:若题目条件中有相等且共点的对应边,可考虑利用旋转把图形中分散的条件相对集中起来,使图形内各条件的联系变得更加明显,方便我们思考问题.

12.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11 篇十二

1.1 建筑及结构概况

该建筑为砖混结构,两层,长50.2 m,宽8.2 m,高7.8 m,总建筑面积约850 m2,单面走廊布置,开间3.3 m,进深6.5 m,底层为三间两间间隔布置,二层均为单间布置,基础为片石条形基础,地圈梁断面尺寸为370 mm×300 mm和240 mm×300 mm,设有8根构造柱,断面尺寸为240 mm×240 mm,屋面为琉璃瓦屋面,移位总重量约14 000 kN。

1.2 施工现场地质条件

本工程施工现场地质情况为:表层为0.6 m~0.9 m厚填土,下层为风化性砂岩。

2 整体平移及旋转总设计方案与实施

2.1 平移原理

要移动房屋须改变原房屋的荷载传递路线,使房屋与基础分离。原房屋的荷载传递路线为:房屋上部荷载→基础圈梁→基础。平移时房屋的荷载传递路线为:房屋上部荷载→基础圈梁→上滑道轨道→滚轴→下滑道轨道→平移轨道基础。为实现房屋平移,须将房屋圈梁以上部分与基础完全断开,在分离层面上整体布置上下滑道轨道及滚轴,在上下滑道轨道之间安装千斤顶顶推装置,通过不断改变滚轴方向与施力点位置来实现对楼房的整体平移与旋转,使楼房平移到新基础上。千斤顶顶推装置工作原理:因上滑道轨道与房屋圈梁已牢固焊接,千斤顶对上滑道轨道水平施力,就推动了房屋在滚轴上移动,千斤顶后座着力点在焊接于下滑道轨道的反力架上,因下滑道轨道与轨道基础的摩擦力远远大于上滑道轨道与滚轴的摩擦力,故下滑道轨道不会被推移。

2.2 平移路线

根据工程规划,该楼北端横向移9.1 m,纵向移6.3 m,南端横向移6 m,纵向移5 m,整体旋转13°,所以设计施力方向与平移路线为斜直方向,见图1。

2.3 平移准备

2.3.1 新基础施工

首先确定平移后需坐落的位置,准确测量放线,精心组织新基础砌筑。原基础为片石条形基础,新基础亦采用片石条形基础。基槽坐落在原后院场地上,该场地已碾压硬化,承载力在180 kN/m2以上。挖好地槽后,先砌筑标高-1.150 m~-0.550 m部分基础,如图2所示,片石基础宽800 mm,高400 mm,上砌3皮砖,宽500 mm;标高-0.550 m~±0.000 m部分基础为砖基础,宽370 mm,待平移旋转完成后补砌,砌筑用水泥砂浆M7.5。

2.3.2 主体与基础部分分离

先将房屋圈梁以上部分与原有基础部分分离,在需装轨道体系处将原砖基础标高-0.550 m~±0.000 m部分掏空,约为每隔1.5 m掏空1.5 m。用Ф20的圆钢3根间隔500 mm穿通在掏空的1.5 m处对应的圈梁中部(混凝土灌缝胶灌缝),弯曲后与8厚钢板焊接牢固,钢板与圈梁的缝隙用1∶1干硬水泥砂浆捣实,共32处(其中两处为角部),同时施工,加固了圈梁,增强了其抗弯能力,并为铺设上下滑道滚轴体系进行房屋荷载整体托换准备。

2.3.3 轨道基础砌筑

根据计算,平移范围内场地土的承载力需达到80 kN/m2才能保证平移安全,而风化性砂岩层埋藏稳定,其承载力大于180 kN/m2,故需将表层约0.6 m~0.9 m厚填土挖除至风化性砂岩上,在风化性砂岩上砌筑平移轨道基础,如图3所示为一组轨道基础,砌筑用混合砂浆M7.5,方向与房屋行走路线一致,共17组,轨道基础强度满足平移旋转要求。

2.3.4 上下滑道滚轴平移体系的设计制作安装

1)上滑道设计:

上滑道材料为16 kg/m轨道,沿纵墙圈梁下部在每掏空的1.5 m墙体处布轨道3根,每根轨道与8厚钢板牢固焊接在一起,3根轨道端部用长1.1 m的轨道梁(上轨道卡板)焊接为一体,组成一条滑道,上滑道轨道下平统一标高-0.350 m,这样的上滑道共17条,相当于房屋有了17只滑脚;

2)下滑道设计:

下滑道材料为16 kg/m轨道,布置在轨道基础上,并与上滑道轨道上下平行对应,下滑道轨道下平统一标高-0.550 m,共17条。为保证下滑道轨道体系的稳定性,沿下滑道轨道垂直方向用Ф20钢筋焊接5道连接筋,连通17条下滑道,见图4;

3)滚轴:

滚轴采用ϕ100煤矿旧液压柱芯,壁厚10 mm,长度1.2 m,每个支撑点需用数量不小于4根,另备1根~2根替换,共需约160根,该滚轴材料是一种高强度合金材料,满足平移要求。17条滑道滚轴体系的制作安装是同步进行的,该体系组合必须保证:a.整个滑道滚轴体系必须按设计要求保持水平,严格安装;b.各件之间必须用铁楔背紧装实,连接稳定牢固。上下滑道滚轴平移体系及反力装置见图5。

2.3.5 平移动力

平移动力是指为使房屋移动施加的外界动力。平移动力由若干个沿平移方向施加在每组上滑道梁上的顶推力组成,顶推力由手压千斤顶施力完成。顶推力大小与房屋荷重、行走结构材料等有关。根据初步计算,房屋移位时总重量约14 000 kN,取启动时摩擦系数0.15,所需总推力为2 100 kN,拟选用17台顶升力150 kN手压千斤顶,可提供2 550 kN的总推力,此配置足以克服启动阻力。

2.3.6 平移过程中的加速度影响

房屋由静到动或由动到静,都将产生一个加速度。用手压千斤顶进行平移,3 min一个行程152 mm,按匀加速运动考虑,加速度应为a=2S/t2=2×152/1802=0.009 4 mm/s2 ,此加速度对建筑物产生的水平剪应力是很小的,不会因此出现裂缝。

2.3.7 主要技术指标

严格按GB 50202-2002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3-200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有关规范标准施工;上滑道轨道下平标高-0.350 m应严格控制,误差控制在5 mm以内;水平位移时,其下滑道轨道下平标高与新砌砖基础上平标高一致为-0.550 m,误差控制在5 mm以内;水平移位过程中轴线误差控制在5 mm以内,就位时轴线偏差控制在20 mm以内。房屋就位后,垂直度不超过原有垂直度的±1%,保证墙体及受力构件不出现裂缝及损坏。

2.4 平移实施

将房屋圈梁以上部分与基础完全断开,此时房屋荷载完全转移至平移体系上,按如图6所示布置17台顶升力150 kN的手压千斤顶,并按行走方向在下滑道轨道上安装反力装置,为千斤顶顶推时提供反力,见图5。因手压千斤顶施力的不均匀性,易使千斤顶损坏,故每次推动千斤顶都要统一施号令,并准备备用千斤顶以随时更换。千斤顶顶程只有0.152 m,因此必须放置压力支垫,每次推移0.152 m行程后,就要回缩千斤顶增加一个垫块,垫块有硬质木块、混凝土块或短轨道等。为保证楼房平移过程中的安全、准确,平移时使用两台水准仪对整幢建筑的墙体进行沉降动态观测,测出的数据一旦超过10 mm警戒线,马上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此外,使用一台经纬仪,对移位时的异常情况及上部结构变化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该建筑纵向长度长,中间横墙少,刚度差,为避免可能在T3,T4,T6,T7,T10,T11,T13,T14处用力过大和不用力,导致弯曲变形或结构破坏,故在基础圈梁平面结构上进行了水平刚度加固,采用的方法是用38 kg/m轨道前后连接两道纵墙,其端部与上轨道焊接牢固,以分解集中力。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上下轨道之间局部不平行产生滚轴受力不均匀,移位时引起滚轴与轨道轴线不垂直,导致楼房前进方向会偏离原路线,一旦偏离数据超过5 mm警戒值,就需要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是通过调整滚轴(尤其是最前面一根滚轴)与轨道轴线的夹角来实现的。历经13 h,将该楼房成功平移至预定位置,房屋结构未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图7为平移旋转到预定位置后施工现场图片。此时,用M7.5混合砂浆逐步补砌标高-0.550 m~±0.000 m 部分基础,逐段替换上下轨道,对砌体与圈梁接口面间隙小于1砖时用1∶1干硬性水泥砂浆捣实和铁楔塞砌紧密。室内回填采用蛙式打夯机分层夯实。

2.5 后期观测

通过后期观测,未发现异常。目前,该结构完好,达到安全使用效果。

3 结语

1)本工程在整体水平移位中,应用了灵活的反力支座,下轨道可重复利用,调整滚轴与平移轨道的夹角可调整平移方向,因施力方向与平移方向均为斜直方向,同时完成了平移与旋转两项技术要求。

2)施工工期短。整个平移工程从准备到完成仅用了25 d。

3)经济效益明显。平移用轨道、滚轴、钢板全部回收,其中轨道、滚轴为本单位旧轨道、井下旧液压柱芯。Φ20圆钢80%回收,砌筑轨道基础所用耐火砖、红砖全部回收。施工成本仅为8万元,节约拆除、搬迁及重建费约百万元,同时避免了拆除污染,节省了能源。

摘要:针对某砖混结构建筑长宽比大、整体性差、平移旋转难度较大的特点,对房屋加固、移位路线和方式以及各相关体系进行了周密设计,并作了详细分析,通过后期观测,达到了安全使用的效果。

关键词:建筑整体平移,旋转设计,轨道,滚轴

参考文献

[1]杜健民,袁迎曙.砖混结构住宅楼群楼移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J].建筑结构,2005(10):51-54.

[2]刘艳,王志君.七层砖混结构整体降坡平移设计[J].建筑技术,20053,6(6):421-423.

13.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三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几何的范畴。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之后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从运动变化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和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或一条线的平移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直观的区别这两种常见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并用合理有效的画图步骤完成平移后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 :

(1)在研究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操作、探索等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发展初步的策略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的某些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活动感兴趣,(2)通过观察、欣赏,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发展学生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三、教学难点:

通过数学活动理解平移的概念,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许多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一些旋转与平移的意识,只是没有很清晰认识,因为抓不住这些现象的本质特征,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受他们生活空间的局限性,好多现象没有见到过,难以想象。另一方面,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并不是数学意义上平面图形的平移或旋转。学生对物体平移的两个要件,方向和距离中的距离有误区,即对在方格纸上

将一个平面图形平移若干小格存在一定困难。

五、说教法

针对空间与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尝试法,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交流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恰当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

一、构建平移、旋转的概念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丢手绢的游戏吗?(生答)那个丢手绢的同学绕着什么跑?(生答)如果从篮球场这头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另一头,怎么跑?(生答)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和这两个同学跑的形势有关。(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对这两种运动进行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不仅让学生有机的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而且还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进入了一种民主、安全的课堂氛围中。)

(二)图片感知

首先,用课件给学生展示了游乐场的一个情景场面,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各种娱乐设施带来的乐趣。摩天轮、转转椅、缆车、大风车、小火车等的运动,学生一边观看屏幕一边用手势表示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通过观察说说这些游乐项目和设施是怎样运动的?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初步体验平移与旋转的区别,并进行分类。教师小结:我们把像风车、摩天轮、转盘所做的圆周运动叫做旋转,把火车前进、滑滑梯、火箭冲天所做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

(三)联系实际,加深对平移、旋转的认识。

本环节首先让学生结合亲身体验,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属于什么现象,让学生再次直观形象的感知,理解和掌握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最后,通过学生的汇报、质疑、改进,得出对平移与旋转一个浅显的认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用学具表示平移和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

二、教学平移距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还和他们成了好朋友。平移王国的小伙伴非常高兴,他们给我们带来一件礼物——智慧小房子。(房子开始运动)

师:它在做什么运动?(生答)紧接着追问往哪个方向平移了,平移了几格?让学生观察、猜测,(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测可能是错误的,但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然后引导进行验证,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学习过程。)然后让几名学生到台前数一数,验证一下到底平移了几个?并向学生说明房子之间的距离不是房子平移的距离。要找准了对应的点。然后动画演示房子向右移动,让学生到台前亲自数一数,再次体验一下平移距离。最后演示房子向左、向下平移,让学生数一数填写在教科书第41页。等学生做完后,让学生展示,并说说过程。

三、巩固练习

出示第43页第一题和第四题,学生做完后,展示并说说平移过程。最后教师动画演示平移过程。

四、小结

丢手绢的同学是旋转现象,快速跑的同学是平移现象。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 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本节课的设计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新知,力求体现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枯燥的数学概念在生活实际中加以应用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评价意识、应用意识以及用数学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能力,在活动中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活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出现都以前一个知识点作铺垫,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在“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多媒体动画出示游乐园的一角:摩天轮、转转椅、缆车、大风车、小火车等的运动,学生一边观看屏幕一边用手势表示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并根据运动方式分类。然后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说属于什么现象,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知,理解和掌握了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和平移的现象。最后,通过智慧房子在方格纸上的移动教学平移距离。

毕竟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两点:

1、有时还是忽略了个别学生,没能关注

到每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还缺乏指导。在学生活动时,应该多走到学生中间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做出及时的指导,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没能调动全班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14.三年级《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十四

平移和旋转,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课程标准》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以游乐园为生活场景,直观感受缆车、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小火车、大风车的运动方式,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在解决初步会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从生活入手,拍摄身边的常见现象,(如:转门的旋转,车门的开关,方向盘的转动)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浓厚。

15.《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期末复习题 篇十五

1. 考虑以下现象:①直升机的螺旋桨的运动;② 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③ 钟摆的摆动;④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其中属于平移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2. 下列各商标图案中是利用平移来设计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3. 如图1,△ABC是由△A′B′C′绕O点旋转180°得到的.则下列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A. 点A与点A′是对应点B. BO=B′O

C.∠ACB=∠C′A′B′D. AB∥A′B′

图形可以看做是将原图经过得到的.

10. 在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中,其相同的性质是.

11. 图4是同学们玩过的万花筒中的一个图案.图中所有小三角形均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其中的菱形AEFG可以看成是把菱形ABCD经过得到的.

12. 如图5,若线段AB是由线段CD平移得到的,则线段AB与CD的关系是且.

13. 如图6,△ABE、△ACD都是等边三角形,∠BAC=70°.图中△ACE可以看做由△ADB绕A点顺时针旋转得到的,∠BOC=.

14. 小明把自己的左手手印和右手手印按在同一张白纸上,左手手印(填“能”或“不能”)通过平移与右手手印完全重合.

15. 如图7,Rt△ABC中,P是斜边BC上一点,以点P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DFE,两三角形的交点为P、Q、R、S.图中与△CPS全等的三角形有.

16. 如图8,BC是等腰Rt△ABC的斜边,将△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能与△ACD重合,则△APD是.

三、解答题

17. (10分)观察图9中的两幅图案,分析这两个图案是由什么样的“基本图案”变化而成的.

18. (10分)如图10所示,在一个正方形网格中有△ABC.每个小正方形都是单位正方形.

(1)画出△ABC向下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的图形△ABC.

(2)画出△ABC绕C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到的图形△ABC.

19.(14分)如图11,△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旋转角度是多少?

(3)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4)若连接DE,则△ADE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20.(14分)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EFG有一个公共点A,点G、E分别在AD、AB上.

(1)如图12, 连接DF、BF.若将正方形AEFG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判断“在旋转的过程中线段DF与BF的长始终相等”是否正确.若正确,请说明理由;若不正确,请举出反例.

(2)若将正方形AEFG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连接DG.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否找到一条线段的长与线段DG的长始终相等?请以图13为例说明理由.

16.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十六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从人教网上下载了相关的教案和课件,在教学时首先从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俄罗斯方块进行导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再让孩子们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第三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最后画旋转图形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我就从画图的工具,画图的步骤详详细细地进行指导,经过我的讲解和示范,孩子们基本上能够画出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学生自己体验到的,才是真实的,才是深刻的,别人无法代替。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吧!

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二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材中给我们展示“游乐场”情境,但农村孩子来说并没有到过游乐园亲身体验过,对有些玩具压根就不知道,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动态的卷帘门、推拉窗、摩天轮、电梯、时钟、陀螺的运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用手势比画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直观演示,巧妙突破教学难点。

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区别平移旋转,学生碰到困难,如观察“游乐场”,当孩子们觉得跷跷板、秋千的运动是什么时学生有较大分歧,及时的利用教鞭,直观演示,大家发现它们运动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于是大家知道这些运动是旋转,而非平移。

同时平移距离是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为让学生主动学习,我创设“喜羊羊搬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手移一移数出平移的格数,然后提出更高的要求“假如不能动手移怎么办”让学生合作探究——最后交流验证总结出“找对应点”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究——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探究的方法。我想这样上也许能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

三、多种感官配合,让学生“动”起来。

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我分四步层层加深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一看:引导观察喜羊羊平移,发现在平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什么不变,从而找到平移的本质特点:“位置变化了,但本身的方向没变。”二动:放手让学生利用文具盒创造平移运动,然后同学用动作自由表演平移和旋转,三辩:观看“游乐场”各种器材的运动方式,四找:再回到生活中,寻找平移和旋转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在学习习近平移距离时设计了“利用方格纸数平移格数”这些操作性强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深刻地建立起平移和旋转的数学表象,从而真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动”起来。

四、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一小部分的“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同时教材又是静止的、平面的。为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这节课我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为直观,更为生动地体验。如在第二个环节找对应点,数平移距离时,能在两个对应点之间设计数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数格子的方法。

五、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最后教学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一环节中,没能深入的思考怎样学生才能很好的掌握画法。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很多孩子学习这个内容有难度。要画平移图形,也是先找到对应的点和线,画出点或线后,再画出整个图形。虽然学生在集体练习时都能较好的回答出平移的方法,正确数出方格数,但是通过测试,我发现平移仍然是难点。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如果课堂上能够提一些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说说准备画的想法,或者教师画一步学生跟一步。也许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画法。

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次出现了“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要求学生初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一些特点,并能对一些常见的运动现象做简单判断。本节内容是认识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一些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认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再通过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帮助学生建构平移和旋转知识,建立概念。从而组织学生应用所建立的空间概念,进行问题解决,判定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方式,深化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平移与旋转现象。

让学生在重难点突破中学习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感受和认识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和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每个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每个物体的运动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

我在引导学生首次感知概念时,力求感知对象的典型性。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出示火车,电梯,缆车,风扇,玩具直升机等图片,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这两种运动的表象。对平移、旋转的理解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旋转现象,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生活一体化。我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表示平移、旋转,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平移距离时,由于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先教学了平移一个点、一条线段,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在这里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数学探索的方法.。

由于这节课学生很难理解平移的距离,再加上数格子很容易出错,所以,我教的地方太多,比如,教给学生数格子的方法,怎样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的平移物体没讲完。.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想办法,讨论交流探究,我备课时担心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怕浪费时间,所以走了老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四

“平移与旋转”是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很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理解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进而通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旋转运动等学习活动。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选择了开风扇、关门、擦黑板、移动粉笔盒、时针和分针的旋转等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象中感受平移和旋转,体会到原来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2、让学生观看书上的主题图,看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直升机起飞时的螺旋桨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的画面,结合讲解,对“平移和旋转”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平移”的特点是:直直的,方向不变;旋转是围绕一个点做转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3、通过辨析平移和旋转现象,寻找自己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举出的例子如:汽车行驶是平移现象,而方向盘的转动却是旋转现象等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4、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能够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大部分学生都是向前走几步表示平移,把手臂使劲地晃几圈表示旋转,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手挽手向前走几步是平移,然后一个学生不动,学生围着他转了一圈是旋转。做这些动作时,学生很感兴趣,虽然教室里乱哄哄的,但是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知道了平移和旋转本质的不同。

17.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十七

1、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紧密相连。在设计这门课时,我选择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打开风扇、关上门、擦黑板、移动粉笔盒、时针和分针的旋转,让学生从这些生活现象中感受到平移和旋转,并认识到数学是如此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身边。

2、让学生观看书中的主题图,看到缆车沿直线索道滑行、国旗沿旗杆缓缓升起、直升机起飞时螺旋桨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的画面。结合解释,他们对“平移和旋转”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并理解“平移”的特点是:直线、恒定方向旋转是围绕一个点旋转。对平移和旋转的初步感知。

3、通过辨别平移和旋转现象,寻找你周围的平移和旋转。学生举例说明:汽车行驶是一种平移现象,方向盘旋转是一种旋转现象等,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理解,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4、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这两种不同的体育现象,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大多数学生向前走了几步表示平移,并用力摇晃手臂几圈表示旋转。另一组学生手拉手向前走了几步表示平移,然后一个学生没有移动,学生们转过身表示旋转。在做这些动作时,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虽然教室里很嘈杂,但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区别。

上一篇:领导5.12护士节致辞下一篇:端午节作文100字小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