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精选15篇)
1.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一
谈化学教育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一、结合祖国的辉煌历史与今天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时,我们可以将我国历史中的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以及对人类社会作出的贡献渗透到课堂教育中去。在教学中灵活插入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国在化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觉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利用化学思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基本原理规律性很强,但在普遍规律中存在着特殊性。通过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大千世界是由丰富多彩的物质组成的,尽管它们的形态多样,性质不一,但都由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所组成。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的内容学习中掌握物质无限可分和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在“有机物与无机物、化合与分解、中和与水解、氧化与还原、酯化与皂化、溶解与结晶”等内容的学习中掌握对立统一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充满矛盾的运动,它们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学习中掌握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观点。
通过讲述物质的复杂性、多样性等,教育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社会时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通过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学习,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通过对立统一规律的学习,树立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三、通过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地给予提示,使学生通过多种包括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以学生思维为主线,多种感官参与,完美地完成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勇于探索问题的学习习惯。
四、通过环境保护的教学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是把双刃剑,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大量的物质和能源,并向大自然排放过多的大自然本身不能够消除的废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这些都是由于人类向外排放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使人类致病、致畸、致残的反面实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常常拿出与化学有关的污染实例教导学生,虽然化学造福人类,但却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更多的污染,一方面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立志研究有效的方法去减弱甚至消除污染,另一方面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增强环保意识,为环保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总结
总而言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在化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也并非急功近利而成,它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亦步亦趋的积累,在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寓德育于教学,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二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举个实例, 在指导学生阅读 《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 《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一千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 π 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 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一千多年, 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教学内容的辩证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例如,在讲授数轴、函数等概念时,对它们的本质进行透彻理解并能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再如,从讨论整数运算产生了分数,整数是分数的特殊情况,以及运算、等式、方程、函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都是以一个概念发展成为另一个概念,让学生从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掌握概念,大大有利于学生辩证观点的形成。
三、利用数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
数学教育的客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数学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和运动发展的观点。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统一小学的加减运算、 零不能作除数及分式分母不能为零, 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与统一;从图象变换与从标平移反映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从两圆的外离、外切、相交、内切的性质,使学生从量变中认识质变。数学课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张扬,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得到合谐统一。数学教学中,揭示蕴藏在数学中大量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形象地领会事物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举个实例,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 按统一的规律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本身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 由此笔者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本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 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 用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五、利用数学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笔者常常综合考虑学生所要学的知识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 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爱护环境。笔者积极组织学生义务扫街。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同时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3.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三
作为一名在一线的历史学科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认识到要将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首先,要改变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下,因为中考压力,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将得高分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的功利性观念。其实,不管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如何,作为一名教师,心中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的本质工作不仅是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只有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我们的工作才做好了。诚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但当我们怀着名利心去面对学生之时,如何能理直气壮的要求学生的道德情操有所提高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做教学工作中做好德育工作,首要的就是全面提高我们自身的道德品质,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其次,历史学科相比于其它学科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每一篇课文、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都渗透着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坚强不屈、不畏艰难险阻的意质品质,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的运用教材,能对我们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学生要受得了挫折、耐得住寂寞;用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告诉学生要有一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用苏武牧羊的故事告诉学生要有一颗坚定的爱国之心,用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历尽艰难险阻重归祖国的故事告诉学生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等。每一篇课文、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都是我们进行德育教学的利器。
最后,因为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做为一名历史学科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潮流,不仅对已发生的历史事件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价,对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也要有一个符合唯物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评价,并对学生有一个正面的引导。如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到现在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民富国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屡屡失败的近代化的探索到中国共产党挽民族危亡于既倒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嫦娥奔月到明朝万户升空的探索再到如今神舟系列进入太空了解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和进取精神的民族;从孔融让梨到如今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从“家书抵万斤”到如今世界近在眼前,感受科技进步带给我们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四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文本,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努力结合实际,巧妙地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生命意识、责任感、环保意识及诚信等教育内容于语文教学之中,努力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注: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理想教育;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个性品质的养成教育;保护环境与生态的教育等)
一、在教学中融合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乃至全民教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融合,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最后一课》一文中,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语轻语文的现象讨论,作为一名中学生,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这种实实在在的例子在此得到很好的体现,并且更具有打动力。通过该文,我们给给学生以启示,教育他们--“爱国”,并非空洞遥远,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通过该文的学习,学生们感触很深。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给学生们欣赏了《柏林之围》。在学习本文时,我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儒弗上校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为之感动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在教学中融体主义教育
我们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的精心照顾、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们聪明能干,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太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当中又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得特别突出。如何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让他们懂得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多思考,多探索。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我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而这个过程却又是那么秩序井然,没有怨言。学生们看后,唏嘘不已。在对这些有了初步厘定和感悟后,我开始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请学生联系现实并结合课文谈自己的认识。通过自我言说和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他们达成共识后,我趁热打铁,联系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如:《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再度探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认识。
三、在教学中融合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一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浪费时间问题甚至还有漠视生命的现象,在授《生命 生命》一文时,我抓住文中第四段(“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把握。”),和学生一起反复品味,并结合课文下面的作者注释(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他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她的执着追求。学生们非常感动,很多人借此联系张海迪、史铁生等人谈自己的感受,气氛非常热烈。趁着这股热潮,我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最后我对课文进行了总结,并对学生提出了希望:作为世纪之交的你们,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命中不是缺乏精彩,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让我们每个人都珍视生命,从生活中点滴做起,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四、在教学中融合责任感教育
强烈的责任感是学业有成、事业成功的基本要素。缺乏责任感的学生,难以担负祖国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生活中部分学生出现了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教师,我们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作为语文教师,我特别注意这方面,并努力把它融合在自己的教学中。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展现了作者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紧接着,我很自然地问他们:在我们生活中,是否也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如果是你,又将如何担负这份责任呢?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情况,并联系父母亲在这方面的表现畅所欲言。等他们讨论完后,我进一步问他们:这种责任感是否仅限于自己的家?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这种责任感呢?此举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在教学中融合环保意识教育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是这个家园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曾经的罗布泊风貌,通过图片、影象资料,使学生对罗布泊的过去有了直观清晰的感受。以此为导入切口,“大家欣赏了美丽的罗布泊的风光,相信一定会对此很神往吧。”未等我说完,便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不会。这样的罗布泊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那里很糟糕。”我对此早有预料,便做个“顺水人情”,依着该生的回答,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们紧扣文本,对其成因和结果进行了归纳,并在师生间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学生们踊跃参与,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基于此,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六、在教学中融合诚信教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诚信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但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日臻提高的今天,我们却很遗憾的发现,当代社会陷入诚信不足的困境。诚信缺失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也严重危及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的担当者,我们在此方面的教育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作深入探讨的。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基于文言意思的厘清后,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语言的品析上,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参与探讨并借此把自己对人物的看法融入其中。在此过程中,我着意插入这个问题--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生活体验各抒己见,并最终归结到“信”、“礼”二字。至此,我们的教学很自然的落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维度。诚信问题也随之进入我们的讨论中。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诚信意识得到了升华。
以上这些,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一言以蔽之,教育要以人为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集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语文的教学组织者、协调者和参与者,我们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合德育教育,以期他们能在不久的将来谱写历史的新篇章,做一个对社稷桑梓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论语》(文白对照),中华书局,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
《现代教育学》(新编本),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陈新萍
5.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五
广西贵港市覃塘高中黄子易邮编537121
摘要:
我国目前强调的素质教育是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健全人格的教育。这一基本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科的基础素质,而且加强了人文素质的养成。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思想性、情感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优势,灵活使用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本文针对当前中学语文德育面临的问题,作了一些简单的论说,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德育正是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塑造人们灵魂的教育活动,所以,德育自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的本质是一种理性教育,是对教育对象灵魂的塑造。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这是个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很容易受外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思想性、情感性。从语文教材看,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不仅包括形象的、艺术的内容,也有抽象的、理论性的内容。语文学科的理性教育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语文教学并不是能够像政治科学的教学那样比较客观地传授理论性的知识,而是注重将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融情入理,从而达到启发人,教育人的目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性的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1、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1.1概念
德育,从教育学的角度解释,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学,即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其智力水平而进行的语文学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有关人格品位、思想意识、情感倾向等方面的教育,即为培养学生的品质素养,提高其情操境界而进行的品德学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则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进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培养,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成为有个性的、人格健全的人。
1.2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之中。因此,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摆在我国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沉重的任务。道德素质是现代人整体素质中特别重要的一环。中学语文课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 1
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比别的学科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语文课中讲到的很多的“情”与“境”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引导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情感,这样,就把德育融进了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这对学生来讲,语文学科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再加上教师优美的语言,以情动人,如春风化雨,点滴人心。没有居高临下的训斥,不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在彼此思想情感沟通的情况下,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或劝告,从而自觉地修正自己幼稚偏颇的看法和行为,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学习。因此,借助语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高尚的情操,是很有必要的。
2、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现状
我们知道,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德育的最好途径或方式并不是品德教条的灌输,而是在于贴近生活,在于形象化和情感化。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语文教材当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德育素材,语文的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正是最好的德育方式。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却处于严重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从而导致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下,情感严重贫乏。而且,思想及心理素质的低下会阻碍智能的发展,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效率很难真正提高。因此,要整体优化语文教学必须提高德育效率。影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是最主要的。
2.1严重脱离社会实际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使每一个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学校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做得“不到位”,而且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上,明显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一些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而把德育看作是“软指标”、“软任务”,可有可无,全面发展教育在客观上已经被“升学教育”所替代。所以,考试成了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手段,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怎样考,教师就怎样教,照本宣科,把文质兼美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文章,肢解成一道道僵化的选择题,美感没有了,灵性没有了,课堂没有生气,学习没有热情。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成绩能提高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能体现出来吗?毕竟,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是不可能充分地发展他的潜能。即使有较高的才智,一个没有善心、缺乏责任感的人,也不可能充分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因为,这样的人是不能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的人,是不能与时代变化发展相一致的人。
2.2严重脱离中学生的心理实际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观念急剧变化的历史阶段。我国在生活方式和各种观念上都进行着复杂而深刻的革新,如价值观、时空观、审美观、消费观等都在发生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敏感而稚气的中学生。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毕竟现在的中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和反应不再是单一的,而呈现出多向化、复杂化的特征。这种变革的时代决定了当代中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们对新鲜事物敏感而好奇,对外界事物有较强的探索意向和发表欲,他们希望展示自我,又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害怕失败和被否定。而且,在社会环境和现代传播媒介的影响下,他们思维活跃,不再是一知半解地接受老师现有的结论,但又存在着思维观念上的矛盾与混乱。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学生心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显得过于简单化了。如《项链》一课,一般教师都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庸俗、虚荣的一面进行批判,而许多学生却会提出异议:玛蒂尔德有许多好的品质,如丢项链后的诚实自尊、付出十年艰辛、勤劳、赔偿等。甚至一些学生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玛蒂尔德参加舞会并希望自己漂亮一点,这无可厚非,何况丢项链纯属偶然事件等等。这些思想的碰撞,表明今天的学生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了,不再满足于一种答案,而是用全新的观念进行重新评价,这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虽然他们的观点有失偏颇,有的将人物脱离了时代,但这种敢于冲破陈旧观念的意向和行动,对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极有价值的。而语文课中,大多数教师仍是以绝对的权威来讲授知识,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对于学生包含着创造性火花的思维多是漠然处之,甚至一棍子打死,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这就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不但有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而且还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①这就是说必须将德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德育渗透呢?
3.1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养。语文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所以,在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要当好一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那么,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呢?我认为涵盖以下三个层面。
3.1.1教师的个人情操
“情操”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这样子的:“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其个人情操最重要的一点表现就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因为,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愿意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失去了最起码的责任心,甚至会把自己的劳动视为一种痛苦,当然他也就不可能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具体来说,热爱教育事业也就是必须热爱学生。据此,教师必须以自己的爱去赢得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身体等全面的关心,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相待,以诚相见,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意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这样,教育的作用才会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3.1.2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注重言教的同时,更要注重身教。孔子曾经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这些话很有道理,它指出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并用自己的品德、智慧、能力去教育学生。毕竟教师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穿着打扮,兴趣爱好,都在日常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和熏陶着学生。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较高的师德和渊博的知识,举手投足,言谈话语,都要起到示范作用,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德育渗透才会有效果。
3.1.3教师的学术修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一个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学科跨度大,与数、理、化、史、地、生等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除了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构建复合性的知识结构,并将
这些知识与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法等)融会贯通,用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教育能力。在教学中,知识的传递过程其实就是师生感情的交流过程,因此,教师所用的口头语言表达的感情色彩能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假如教师用充满感情的口头语言来教学,能够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渴望。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热烈的情感,就会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困难,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3.2语文教学全过程
新版的人教版语文课本都具有文质兼美,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的优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作者创作心态和写作背景及其具体内容,要正确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深刻领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3.2.1按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全方位地进行德育渗透。
3.2.1.1导语的德育渗透。课前导语,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它能唤起情感,激起学习欲望。备课时,教师对一些名篇名作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和教学语言,认真思考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每一步骤,或渲染课堂气氛,或设置悬念或引用诗文佳句,或激发想象,这些都能达到艺术感染和思想双重目的。如鲁迅小说《孔乙己》,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有去过酒店的吗?去过的同学都应该能感受到现代都市的酒店是充满欢笑的。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小说《孔乙己》,小说中主要地点也是一个酒店,叫咸亨酒店,坐落在20世纪的江南鲁镇。听说里面也是充满欢笑。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极深的知识分子,他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他的悲剧是在人们一阵阵笑声中产生的。你们一定会问:‘笑声怎么还会产生悲剧?’这正是鲁迅揭露现实最高超的艺术运笔。孔乙己在人们的取笑中登上生活舞台,又在人们的嘲笑中扮演着‘读书人窃书不算偷’等一系列丑角,最后,他默默地离开这个世界。对于他的死,无人问津,无人同情,更无人知道他的尊姓大名,他活着或死去只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一段导语,通过对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简单概述,不仅给学生造成悬念,创设意境,更主要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急于探索和挖掘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而且也很自然地渗透了德育功能。
3.2.1.2字词名篇的德育渗透。教师应该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或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词句进行挖掘和剖析。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开头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从表面看,这段话平平实实,用陈述句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但是,只要透过字面深入挖掘,就可以领悟到其中寓含着作者对马克思这个伟人的崇高评价和如海一般的深情。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明写马克思“逝世”,而是用“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来表达。那作者为什么用“停止思想了”,而不用一般人逝世时用的“停止呼吸”或“心脏停止了跳动”?这是因为:用“停止思想”更能突出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他的伟大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他“停止思想”,就意味着一盏多么明亮的智慧之灯熄灭了,人们的悲痛难以用语言表达。那为什么写“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而不写“与世长辞”或“离开了人间”?因为这样遣词造句能含蓄深沉地表达作者恩格斯对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他认为他的战友永驻人间,只是“睡着”而已,然而,事实是无情的,毕竟是“永远睡着了”。在反复激荡的词句中寓含着感人肺腑的深情。教师带领学生咀
嚼词句,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作者运用文字的功力,而且在推敲文字表现力的同时,人物的伟大形象,战友之间高尚的情操就和语言因素糅合在一起,并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3.2.1.3归纳主旨时的德育渗透。如在归纳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主旨时,教师启发引导点拨: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具有勤劳、俭朴、助人的良好品质,现在,我们的国家富强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小康社会发奋学习。这样不但强化内容,而且又深化思想认识。
3.2.2根据文体的特点,科学地进行德育渗透。
根据文体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法能达到较科学地教育学生的目的。语文教材所入选的文章,其文体有很多,这里就以语文教材中最基本的四种文体为例,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叙事文,适宜借助文中塑造的闪光的形象来感染学生。如《故乡》一文,可通过着重分析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不同形象,使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损害的农民的同情,对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并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朗读饱含作者深厚感情的语段和句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艺术形象的震憾人心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并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的热爱。
抒情文,可创造传情的气氛陶冶学生。如《荔枝蜜》一文,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对蜜蜂感情的变化,另一条是借物喻人,这就要引导学生领会小蜜蜂是勤劳、勇敢、奉献的劳动人民的化身,劳动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激发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学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认识到这点之后,还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三次意境的开拓:移情于物——由物及人——推己及物,就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受到良好的熏陶。
散文,是优美的、激动人心的,它能产生一种奇妙的陶冶效应,因此,它是震颤心灵的特殊的德育手段。例如,讲《荷塘月色》时,可以明确向学生指出,为写景而写景的作品是很少有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它们大都寄托着作者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朱自清表面描写荷塘与月色之美,而事实上却是阐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愁。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特殊心境的理解,教师可以吟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的这首词的景色虽然甜美,但情绪却是苦涩的;词的气氛虽然宁静,但内心却是极不平静的,可见,词人半夜出游,哪里是在欣赏大自然的安谧?无非是借景遣愁,以寻求解脱而已。两位作者,一是古人,一是今人,其作品的风格又大相径庭,然而在他们的心弦里却共同环扣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感情。《荷塘月色》在《西江月》的点化下,就这样迅速地将知、情、美融为一体,凝结成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
论说文,能把朴素的理论讲得生动形象,让人心悦诚服,这是令人向往的最佳教学境界。但教师若只满足于对课本的呆板解释和乏味分析,而忽视了课文情景的感染作用和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来教学,学生不但不能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也很难在内心燃起真、善、美的火焰。这时应该采用创造解惑的气氛来启迪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去教育学生。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不仅要让学生领会准确、生动的论述语言,更要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认识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意义。
3.3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紧密配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课程标准明确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向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因材施教、使学生主动发展为基本方法,让学生真正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创作、学会合作、学会做人。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抓住寓德于教这一根本点,把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紧密配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析、传授为主,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己才能的阵地,学生则成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陪衬,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且使学生做到四个“学会”,就必须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全新的改革。即从偏重于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发挥学生的智能为主,兼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以封闭式单向灌输为主,教材内容与生动的社会现实相比总是相对滞后,这是目前语文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代中学生处在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当中,他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喜欢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喜欢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很少轻信现成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将他们的这一特点与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起来,依借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并突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艰苦奋斗的教育,忧患意识的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警世名言,还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卧薪尝胆等寓言、故事,都是很好的素材。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突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主要方法之一便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一个人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去采取实际行动来培养自己的品质,便是一种自我教育。简单地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通过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德,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能力来实现。因为语文教学的转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传授知识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作,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因此,在教师的指引下促进学生自我发现、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的熏陶和感染,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4、结论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德育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完成这一任务,语文学科具备了特殊的条件和功能,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德育渗透力度,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2、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3、林崇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74、钱威、徐越化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2版(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0.6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
6.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六
英语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之中。现行的高中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内容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我们英语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呢?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Unit 9 Saving the Earth中讲到人类环境所受到的污染,如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导致一些动物濒临灭绝边缘。根据课文,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触目惊心的图片及一小段录像材料来引入话题,学生也一目了然,知道这一节课的主题就是环境保护,这时我再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What do you think causes damage to the earth? (2) As a student, what must we do to stop pollution? 这样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内容印象深刻,又达到了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应如何从自己做起去保护环境。最后我作了总结,呈现出地球的图片,并打出这样的标语:We have only one earth! Let’s save the earth together!
二、养成良好的习惯。
Unit 5 Healthy eating, Unit 2 No smoking, please! 这两个单元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很好的题材。在上No smoking, please!这一单元时,我先用讨论引入话题,What are the damages of smoking? 这个话题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话题,学生因此是畅所欲言。在上完课文后,我又提出一个话题:If you want to persuade your father or other relatives to give up smoking, what would you say to him or her? 很多学生都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在课堂上用英语讲述出来,这样,既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了口语的锻炼,课本知识的学习,又让学生注意到了吸烟的危害,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三、自强不息,永不气馁。
教材当中有许多名人传记,,这些都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的绝佳题材。我也制作了一个课件,插入一些关于残疾人自强不息地学习和工作的录像,如霍金、张海迪,还有残疾人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顽强精神都让学生惊叹不已。学生纷纷表示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学习,来完善自己。此外,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居里夫人坚持不懈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林肯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马丁.路德.金为争取黑人平等权利执著奋斗的精神,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上这些课时,我会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如: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len Keller? Why is Madame Curie remembered and admired even today? Why is Abraham Lincoln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Presidents? 这样,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7.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 德育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就应该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以优秀作品的真实情感熏陶学生, 以文章中散发的浩然正气陶冶学生, 以其深刻的哲理启迪学生, 进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一、在字、词、句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字不仅美观, 而且音韵和谐, 富有表现力, 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汉字, 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荣誉感和紧迫感。
此外,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包含在词语和句子之中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那些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 仔细地分析、品味、体会, 从而达到教育学生, 激发情感, 使其受到熏陶的目的。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 让学生找出描写周总理审阅稿子时动作的词语, 然后通过朗读, 体会这些词语所体现出的周总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从而感受周总理工作的劳苦。
二、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加强朗读, 在朗读中激发感情,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使学生越读越身临其境, 越读越感情充沛, 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越融合, 从而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教学《鸟的天堂》时, 可指导学生反复地、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 体会语言所蕴涵的感情。“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充分感受到这里的鸟数量多、种类多、千姿百态, 感受到鸟的天堂的热闹。从而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美的境界中,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 写人、记事的文章很多, 这些文章中的人物所具有的崇高的道德情操、美好的心灵和伟大的人格, 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内容。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 可指导学生先抓住写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找出描写鲁迅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 讨论理解重点语句, 认识鲁迅先生, 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 为别人想得多, 爱憎分明的高尚情操, 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此时, 教师的“要你们学鲁迅”已变成“我们要学鲁迅”。
8.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八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 德教渗透 解决方案
引言
信息时代,网络、计算机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对当代初中生十分重要。新时代对文盲的定义是不懂计算机的人,所以计算机的使用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更要让他们有通过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灵活掌握计算机这个工具才是最重要的),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所以要在课堂中加强道德教育,只有技术与能力并存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人才。
1.加强计算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2008年教育部便提出当前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只有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人才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人才,如果人的道德素质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必将对社会造成危害。
当前是信息时代,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更快速地了解更多信息。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量都是爆炸性的。计算机是网络一个很重要的端口,所以计算机能力培养对学生来说很重要。
当前初中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正处于一个黄金的可塑阶段,但由于他们道德素质浅薄,对不良信息和诱惑缺乏判断和抵制的能力,容易对其成长造成影响,这个阶段对学生的心性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还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获得计算机技能,跟上时代潮流的同时,规避网络上不良信息对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
所以如何在计算机教育中融入道德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一大难题。
2.计算机教学德教渗透过程中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同步进行可以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但实际工作由于教师能力水平不足造成很多问题。
2.1教师没有很好地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在传统计算机教育中,教师只注重学生能力技术培养,并不重视在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所以思想上很多教师并没有多高的觉悟,导致教学工作难以进行[1]。或者说教师没有足够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严重阻碍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提高,而且学生本身缺少自我保护意识,暴露在网络混乱的环境下是十分危险的。
2.2学生没有对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引起足够重视
很多学生一味地学习,并没有把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看得很重,实际上只有将知识和道德有机结合才能练就真正的人才。如果学生没有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放在重要位置,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对计算机网络素质没有清楚的认识,会造成学生无法辨别网络上的信息是否健康,这些信息会对学生思想造成极大影响,严重的还会使学生误入歧途。
此外很多学生没有对这门课程引起足够重视,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偷工减料,更影响自身能力的提高。
2.3计算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只有教师素质提高才能在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份是不可替代的,当前我国大部分计算机教师的网络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无法将思想道德教育渗入日常教学中,使得当前这一难题无法很好地解决。
3.当前将道德教育渗透到计算机教育中的具体做法
3.1学生应对自身道德方面的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学校可以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从心底认识到思想道德素质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现实意义,激发他们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热情。
3.2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教师自身除了计算机知识过硬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2]。这样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交流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3充分发挥网络健康光明的资源
当今学生通过网络认识外面世界,教师要充分应用网络上积极健康向上的资源。这些推荐可以让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4注重网络环境下的情感教育
要去除教育观念中重知轻情的观念,通过网络资源,将计算机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在教育中融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加强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和思想参与,通过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5处理好网络与现实的关系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做到正确的引导。在用网络进行教育的同时注意网络的弊端,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防止学生沉迷网络。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网络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语
当前计算机教育对国家发展尤为重要,关系到未来社会人才的发展和走向。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人才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仍是一大难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使我国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使科教兴国战略更好地实行。
参考文献:
[1]姜雪龙.初中计算机教学中怎样加强德育渗透[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89-90.
9.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计划 篇九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科教学中,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特殊的作用。
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言传身教,进行养成教育
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着手,注重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并能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来引导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中,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以营造严谨的学习氛围与团结友爱的班风班貌。
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美,进行美学教育
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力量。在英语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的气氛陶冶学生,用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感人的形象,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教材中的传情、高尚之“美”很多,只要认真挖掘、巧妙运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能展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艺术魅力。
三、引导学生领略英语这门全球通用语的魅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英语除了语音语调优美,还有各种场合的礼貌用语、富有情感的爱国歌曲和具时代感的范文,都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指导作用。
通过事例所展示的社会人生的画卷,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学习、欣赏中领悟到某种生活的哲理。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发掘其深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给学生以深深的启示。
总之,在英语学科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我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去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总结
在英语学科的德育教育过程,我挖掘英语教材中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
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言传身教,进行养成教育
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着手,注重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并能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来引导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中,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以营造严谨的学习氛围与团结友爱的班风班貌。
二、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的美,进行美学教育
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力量。在英语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的气氛陶冶学生,用作品所展示的鲜明、真实、感人的形象,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教材中的传情、高尚之“美”很多,只要认真挖掘、巧妙运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能展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艺术魅力。
三、引导学生领略英语这门全球通用语的魅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英语除了语音语调优美,还有各种场合的礼貌用语、富有情感的爱国歌曲和具时代感的范文,都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指导作用。
通过事例所展示的社会人生的画卷,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学习、欣赏中领悟到某种生活的哲理。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发掘其深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给学生以深深的启示。
10.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十
课题编号:200902006 主持人:王国才 河北省海兴县张会亭乡板桥中学
课题组成员:杨玉荣 许彦辉 刘春刚 王俊霞 董之瑞 王福栋 王俊花
我课题组申报的课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于2009年被沧州市批准立项为市级课题,课题编号:200902006。
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是我课题组在2008年9月提出并初步实践,后经反复论证于2009年3月申报2009年5月获批的沧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中的立项课题。
本课题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环境造成的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而且一谈到德育,很多人都以为那是政治老师的事或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事,与我们的英语课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一学科,特别是英语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简单、空泛的说教,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贯穿其内,渗透其中,巧妙结合,有的放矢。
本课题以板桥中学学生为例展开研究。
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理论价值
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各学科都制定了德育目标,要求每位教育者每一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
2、实践意义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各方面的能力,还要
结合学科特点将德育渗透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德育因素的渗透有利于
学生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正确区分善与美,正义与非正义,荣辱与耻辱等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社会道德规范。因此,对于身处一线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来说,选择这一课题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课题研究现状
当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环境导致了他们性格中的某些弱点。所以教师应将思想素质教育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结合自身英语学科教学适时地进行生动有效的德育渗透。通过课堂教学契机,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将思想素质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以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
通过书籍网络等对关键词的查询,有关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阐述了:1)英语教学结合德育的重要性和意义;2)英语教学通过中英文化差异比较,培养学生掌握礼貌准则,恰当的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4)德育内容的渗透。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起步较晚。
课题的创新点
本课题以板桥中学七年级学生为代表展开研究,以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为切入点,主要在英语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超越(德育之语言符号)表层内容而体验,感悟深层的思想生活。
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中的“德育”是指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挖掘英语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素材而对其进行熏陶、感染,被教育者通过模仿与仿效教育者和练习模仿、仿效的内容,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原则有所理解和遵循的活动。本课题中的“渗透”是指根据在英语教学认知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要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心理状态和品德心理品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英语(课堂)教学:指在英语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句话道出了一切教学的真谛。教育的目标是教书育人,而且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也更为难以实现。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师说》里也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此言道出了教师的双重责任: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传授。《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英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通过英语的学习,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英语课堂教学通过渗透具有德育内涵的教学内容以及英语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和行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德育渗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将其内化为个体道德素质。
2、研究内容
调查了解中学生德育现状;
结合所学英语教材,挖掘德育渗透素材;
归纳总结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是应用研究课题,其进程为:研究-实践-改进-提高,良性循环,不断完善。
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分析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将研究结果及时反馈,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修正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法,从而确保课题能够正确、顺利地进行。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资料,从而界定本课题中的“德育”“渗透”“英语(课堂)教学”;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查阅,了解德育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成果,寻找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切入点。
问卷调查法:根据德育内容,活动形式等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反映客观事实,分析现状并发现其中的问题。
分析比较法、经验总结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对普通班和实验班分析比较,总结出德育渗透的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二年:2009年3月——2011年3月,共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9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研究的具体方案。结合对学生德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汇总分析,结合德育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实施细则。
2、组织学习有关德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采用集中和分散、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德育理论知识。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6月)
1、确定研究对象
本阶段的研究以七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为例,两个实验班,两个普通班。教师
在德育取向上采用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比较。一种教学理念是英语教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还注重以德育渗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另一种则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2、研究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情绪、性格等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知觉的有意识性、目的性发展,但水平有限;记忆由不随意记忆占优势到随意记忆占优势,意义识记逐渐发展;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有意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增强,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生性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易受他人评价左右等等。
只有了解了学生这些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教师们在备课、备学生时才能根据这些特点选择、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3、研究英语学科与德育的结合点。实验班老师挖掘出英语教材中与德育的结合点,归纳总结出德育渗透的内容。
4、针对德育内容进行课堂渗透。(1)集体备课;(2)课堂实践,据效果反思再实践;(3)教师撰写教育叙事;(4)通过听评课活动,比较两个组英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方面的异同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5、通过课外活动比较德育渗透效果。举办手抄报活动,演讲比赛,辩论会,收集谚语,作文比赛等。
6、通过一年的课堂渗透及学生的课外表现,归纳总结出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第三阶段:推广应用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2月)
针对第二阶段的试验各个案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去粗取精,在全校推广应用到各学科中。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巩固前期研究成果,收集整理充实各项资料,形成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成果
1、促进了观念上的转变,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德育观。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德育要有位必须有为。只有切切实实地改变传统德育中以教师“灌输”“塑造”为主以及德育形式途径呆板陈旧的局面,实现以浸润、熏陶、引导为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体验成长,德育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收到德育的预期效果
2、优化了班集体建设。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所研究班级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1)在思想上,凝聚力加强了;团体合作精神加强了。这些在运动会报名和比赛中尤为突出,同学们都争着报名参加比赛,争着为班级创荣誉助人为乐。爱国主义思想在每位同学身上体现:每到升旗仪式的时候,同学们再也不会象以前那样东倒西歪了,每位同学都深情地看着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2)在行为习惯上,人人以说粗话、脏话为耻,文明礼貌用语流行于课内外,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人人积极参与劳动卫生工作,时时保持班级内外的整洁。
(3)最可喜的是在英语学习方面,原来较多学生不喜欢英语,逐渐地他们变的喜欢它了,差不多每位学生英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要成为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材,坚实的英语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3、健全了学生的人格素养。随着学校德育科研的深入,德育水平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日益显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行为习惯改进,人格素养日益健全。学校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4、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1)学生比较阳光。他们开朗大方、乐观上进,师生之间关系比较和谐,遇到困难和问题能向父母、老师敞开心扉交流沟通。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这在当前被学习重负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多数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2)学生很有风度。他们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公共汽车上主动让位,校内外大型活动井然有序,会后不留污物,公共场所礼貌待人。
5、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水平。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实践,学校的德育工作跃上了新的台阶。
6、研究中形成的物化成果
(1)编集了《初中英语德育渗透研究的论文集》和其它学科论文集(选编,实际上收到的论文数量远多于此)。
论文涉及各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尽管水平不能说很高,但也不乏真知灼见,从而对学校的德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的作者群包括了学校的各学科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班主任、科任老师。由此可见,论文集是群策群力的成果。
(2)形成丰富的学科德育渗透方面的课例案例。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在德育教育中编写的各种课例案例都以书面和电子文档的形式积淀下来,互相交流观摩,成为我校很宝贵的德育财富。课题研究反思
1.任重而道远
本课题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尝到了课题研究的一些甜头,但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通过德育要使学生对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既学会包容又学会坚守、既不忘根又勇于创新,要求很高,需要长期的学习、实践、体验、感悟。而且我们的学生对象是周期性的,三年又要换一茬。这种工作性质也决定了我们的研究没有止境,需要我们沿着这个课题研究的方向坚持不懈地探索深化,是我们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和追求。
2.艰难险阻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人员更换,对课题研究的进度造成了一定影响。经费紧张,学校条件日益艰苦,都给课题研究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研究还会继续。
附: 省级论文
《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王国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初探》 王国才
市级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初探》 杨玉荣 《德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王俊霞 《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 王俊花 《初二英语Lesson 37 教学课件》
王国才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心得》
王国才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王国才
学生作品
刘猛同学在2010年全国中学生英语作文大赛中荣获初中二年级组一等奖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学德育纲要,教基(1993)4号
3、《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 闫承利编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5、张鲁川,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学科德育的若干思考,《新德育》杂志,2006年10月
6、张红 李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及管理,北京出版社,2007年11月
7、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8、《走出德育思维方式的误区》2004.12.27中国教育报
11.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德育 渗透
无论是东方教育中的“师道尊严”还是西方教育中的“师生平等”,教师自身的行为就是学生的榜样。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以德育人,以身立教,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时刻注意用自己的行动树立表率作用,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德育渗透。
一、爱国主义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学英文的教育,既:要传爱国之道,授英文之业。在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还要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良好习惯教育
Good manners 这一单元分别从对餐具的摆放,餐前礼仪,餐中礼仪,餐桌上的谈话礼仪,饮酒礼仪,餐桌礼仪变迁等几方面来介绍,比较全面地介绍西方的餐饮文化。“读后”(Post-reading)部分增添了介绍中国餐桌礼仪的文章,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同时,渗透了中国人的文明习惯。再如学Healthy eating 这一单元时,通过教会学生识别“垃圾食品和健康食品”,了解“饮食习惯与健康”“营养小吃”等,让学生明白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个人的重要性。
三、感恩及自强教育
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浓缩、民族精神的发扬、民族未来的寄托。为学生介绍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父亲节(Father Day)、母亲节(Mother Day)等。教学生懂得知恩、感恩、报恩。教材中有许多名人传记,这些都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的绝佳题材。如: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len Keller? Why is Madam Curie remembered and admired even today? Why is Abraham Lincoln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Presidents? Why is Nelson Mandela called a modern hero? 等。
四、环保教育
关爱地球,关爱环境,逐步帮助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从我做起”的意识。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以Saving Our City 为题的英语主题班会,通过学生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城市垃圾的危害:污染环境,有害健康。并提出如何处理城市垃圾的建议:垃圾分类;报纸、玻璃的再利用;填埋有害垃圾;处理废水、废气。最终达成共识:从我做起,尽我所能,爱护环境,保护环境;Make every day Earth Day! We have only one earth! Let’s save earth together!
五、团队精神教育
组织学生讨论涉及团队精神的话题, Making the Team Work,文章开头提出:我们经常被要求在小组里工作,但为什么呢?第一段结尾指出:事实上,在离开学校后,你会发现在很多领域的所有工作几乎是通过小组来完成的,学校生活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做了准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让他们明白培养自己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教师此时可向学生介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21 世纪的教育目标:learn to be, learn to know, learn to do, learn to live together,使学生认识到:Only by cooperating with others can we accomplish our goal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it is the key to success。总之,鲜活的、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的教材内容,有利于我们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但在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参与、体验、合作、交流与探究。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要注重挖掘教材,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既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总之,英语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科教材,挖掘学科德育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赫尔巴特曾经说“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德育教育与英语教学不应是各自为政,而应是互相结合,教师应想方设法结合课本和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把德育教育与生动、有趣的语言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我们既能顺利完成“教书”任务,又能实现“育人”宗旨。
参考文献:
[1]白云.专业课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25(3):51-521.
[2]徐煜俊.德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1.
[3]淳晓岚.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希望月报(上半月), 2007.12.
[4]陈华.浅析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06.
[5]李学书,谢利民.中学英语文本双层解读模式探究——谈德育在英语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7.02.
12.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十二
一、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
语文教材 中的课文 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对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 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这些文字都能让学 生感受到 祖国语言 的文字美, 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活动创设情境,用画面再现情境, 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似亲身经历,似言出己 口 ,似情出己心, 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教师创设道德 情境让学 生入情入 境 ,能够使学生 自主地感 受和体验 ,感受情境主体的喜怒哀乐, 学会羞愧、同情和怜悯 ,陶冶情操 ,形成不泯的 良知及一 定的道德 认识。
二、切中德育渗透动脉,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
1. 文眼是第一条渗透德育的动脉。文眼,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文眼,揭示文眼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 ,还能激发 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水平。
2. 剖析词句是第二条渗透德育的动脉。文章的形成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 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美好品德,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每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的,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 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 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3. 指导朗读是第三条渗透德育的动脉。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佳作,有利于他们感受祖国文学的音韵美, 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教师还可以借助范读、赛读和感情读等不同的形式,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句子之间的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 ,从而实现 德育渗透。
三、抓住一切教育资源,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1. 利用经典 著作渗透 德育。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 对人类的发展 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 ,它推动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形成和著名历史人物的诞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 深重灾难 和不畏强 暴、英勇抗争的历史,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民进行 英勇斗争 ,取得胜利的过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经典著作,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爱共产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 通过诚信教育 , 培养学生做人的道德准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立志,成为讲诚信、讲道德的人。在诚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以诚待人, 严格要求自己, 言行一致,考试求真务实 ,不抄袭 ,不作弊。在守信教育方面,要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 ,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到,言必行 ,行必果 ,遇到失误勇于承担责任,知错就改。
3. 培养科学精神 , 树立崇高理想。只有从小提倡科学精神,才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习惯,形成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经常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事迹和知识性的文章,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人类事业的崇高理想,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13.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十三
赵振斌
摘要:美育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方面的教育。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受过美育教育的人,也不能算全面发展的人。可见其重要性。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育。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美育
长期以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们重视基础知识和语言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美育的渗透。不善于发掘语文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语文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语文枯燥乏味,失去学好的信心。语文是美的,人的爱美天性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语文教师理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语文之美,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语文的美育功能。
一 新课程体系下语文美育的重要性 1.美育能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当代社会对于素质教育有较提高的教育要求,智育并不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培养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学会体会美和发现美也成为
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美的事物都有规律性的特点,美的欣赏也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启发人的思维,引导人们去掌握和发现事物中存在的规律.2.美育能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人的智力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一个真正智力发达和有创造力的人,其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必定同样强.抽象思维在我们的教育中向来是高度重视并反复训练的,而形象思维恰在我们的教育中被忽略.时代的发展使社会越来越多地需要创新人才,于是,形象思维的训练必须被重视起来.美育恰似培养形象思维的最好途径.人的智力具体说来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美育就能在每一方面都发挥其作用。
3.美育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美的感受则是兴趣产生的根源。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将抽象的语文概念与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语文完美结合,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语文问题会变得更加勤于思考,乐于钻研,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措施 1营造美的环境,建立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环境对学生品格的形成,事业的开拓具有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叶圣
陶先生说:“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热爱学生的教师一定是教书育人的表率,一定能把爱生情感渗透到教学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品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教师要以情感人,关爱学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我们要以亲切的教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要体现出关怀至备,时常亲切的询问:“在学习上还有那些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要微笑的倾听,给予肯定,鼓励,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学生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当学生对老师不是进而远之,而是喜而近之时,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学更能融于学生的生活。
2教师的语言,板书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在理论界对课堂中的“两主”争论颇多,但我想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肯定不能抹杀。有人说不管你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果在一堂课中教师没有几句精彩的讲演,那么这堂课就不算是一堂好课。在课堂中,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的调动,难点的点拨都离不开教师的“导”,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语言的设计上下点功夫,力争做到文质兼美。教师不但要注重语音美而且要注重书板设计,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一定要注重自己的示范作用,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展现美。
3教学设计渗透美育
语文教师不只是在朗读美文,鉴赏语言,欣赏意境,体悟哲思,感受生命等教学个体环节中艺术的体现美学情愫,更应将一节课一篇文章一本教材作为艺术品去雕琢。如果说语文教学就是美神维纳斯,那么每堂课就是去雕刻她的眼睛和手臂,我们能对视含情的眼神,但永远不会补上她残缺的双臂,语文教学设计要考虑诸多的审美元素,开篇导语,课文朗读,字形分析,结构安排,多媒体运用,作业设计等,教师只有通过整体艺术安排,突出每节课的整体艺术安排,突出每节课的审美重点,才会让每节课都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得出结论,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使学生了解并感受到语文美,那是教学中的一个缺陷。但是,上述探讨中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语文美的发现与体会方面,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在过程中不断挖掘出来,并运用到课堂中。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结晶-------语文无处不美,这些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语文美感的体验和语文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改变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成见,让他们认识到语文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14.小学各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总结 篇十四
图强一小
赵敏
一、德育渗透的途径
1.课堂讲授中渗透。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各科教学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索深入体味;授课时应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2.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
3.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如有计划地开展“争做文明学生活动”“热爱家乡”等演讲比赛,自办小报展,书画展,学科知识竞赛等多样的学科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科任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语言熏陶法。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品社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天山的绮丽,山峡的雄壮,数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的正数与负数、正电与负电等对立统一观点,以及简练、齐整、和谐、对称的科学与形式美,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
2.讲授分析法。讲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人情人理的分析,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
3.解疑答难法。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们愿意思考,脑子里有不少问号。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摸准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用数字,用事实,给他们答疑解难,就能帮他们解开思想疙瘩,提高思想认识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4.兴趣教学法。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草原》一课,运用热情,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大草原雄浑,绮丽的自然景色。教学时,如果运用语言自先介绍一下大草原的旖旎景色,或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大草原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榜样启迪法。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科学家、时代伟人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
6.推荐读物法。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依据教材内容推荐一定的优秀政治思想读物和国情教育读本,让学生阅读,从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开展活动法。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一些必要的活动,如全校性的各种活动和各种周会、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受到教育。
8.审美教育法。现行小学教材很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论是音乐、美术、语文展示的自然美,还有数学、科学展示的理性美,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9.参观教育法。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工矿企业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通过回忆革命历程、缅怀革命烈士的事迹,使学生从思想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珍惜,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学科德育渗透时注意事项
1.紧扣教材,注意渗透的自然性。
2.把握学科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3.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4.有计划性,逐渐形成序列。
5.要注意效果,不断修订完善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让学生接受。
总之,教学中传授知识、发展智能,是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而学科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又为完成学科知识、智能教育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思想合格证。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同他们学识、智能、意志、情感、品质的培养,必须得到同步发展,我们应再下一番苦功夫,探索出学科渗透德育的新路,开创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15.浅谈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十五
一、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 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 却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 遇到困难, 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 又像小孩, 有时显得很懂事, 有时又流露出稚气。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由于父母的溺爱, 一些人变得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 加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 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 就更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 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 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基本要求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使学生把学习目的和生活目的与祖国建设的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 提高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 更容易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 就应及时抓紧德育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并付诸行动。从这点来说, 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的学生参加劳动锻炼较少, 存在着“骄”、“娇”二气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例如, 在女生800米和男生1000米达标测验中, 有些学生本来身体条件不错, 但由于缺乏拼劲, 最后以几秒之差而达不到标准。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 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即时纠正。转变学生的错误思想, 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作风, 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成绩, 同时, 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也是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
三、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基本形式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是在身体锻炼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体育教学过程既有脑力活动, 又有体力活动。德育工作始终围绕着紧张的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进行。
1. 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严格要求, 一丝不苟
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是体育课中德育工作的基本体现。课的管理工作越严, 各项教学措施越细, 课中德育的效果就越明显。严格要求包括学生在课中的思想、作风、组织性、纪律性、遵守规则等等。
2. 在体育教学中抓“活”的教育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千姿百态, 他们的思想活动也千变万化。体力活动引起思想活动, 思想活动又往往影响和指导着体力活动。在体力活动中出现的思想活动, 往往是一闪而过, 是“小”的东西, 如在练习跳远时, 有些学生怕把衣服和鞋子搞脏, 不认真练习。这些现象, 需要教师仔细观察, 及时发现, 积极引导, 抓紧教育。特别是对于课中出现的偶发事件, 更应及时抓住好的或坏的表现, 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
四、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基本内容
在体育课教学进程中, 教师应结合实际, 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具体的内容有:
1. 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在队列、队形教学中, 教师统一指挥, 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 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 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 会影响全局, 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 遵守纪律, 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 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 让他们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如在游戏“捕鱼”中, 一定要强调在捕“鱼” (由一组学生扮演) 时, “网” (另一组学生手拉手) 一定不能破, 否则捕到的“鱼”不算。“鱼”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跑动, 跑出区域算被捕。让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既玩又练, 还能逐渐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2. 顽强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练习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肌肉活动的直接兴趣, 并根据握力的测试证明,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忍受的练习, 将获得相应的回报, 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如做1分钟仰卧起座时, 告诉学生, 当你做到30~35次时, 肌肉感到酸痛, 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 让他们在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又如中长跑教学中, 教师应向学生清楚、明白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 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 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现象, 逐步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3. 竞争意识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 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 失败的痛苦, 进步的喜悦, 拼搏的乐趣,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在接力跑教学中, 把学生分成几个组, 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做俯卧撑、立卧撑等, 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启发他们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又如在球类项目中, 把他们分成几个组, 轮流进行比赛, 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 其他组继续比赛, 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 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
4. 心理承受能力教育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 都有一些坎坎坷坷, 当今学生大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 心理上比较脆弱, 承受能力较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 把体育不合格的厉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 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 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 刻苦锻炼, 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 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5. 互助互爱教育
在教学中, 提出一些体坛明星成长的问题, 由学生回答, 以培养他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体育器械的管理中, 每次值日的同学必须认真负责领交器材。上课时, 不允许同学把排球当足球踢, 应爱护公共财产, 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课“多人一致走”中, 对游戏规则严格执行, 让他们在游戏中明白同学之间应互助、互爱。
此外, 在体育课教学中, 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如在体育理论课中, 可以通过我国奥运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 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及树立远大理想。
【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计算题教学探析06-13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08-11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教学08-14
初中高一化学教学计划08-22
浅议初中化学分层教学10-17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06-17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07-09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反思08-19
怎样加强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07-20
初中化学教材《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