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有关学习

2024-07-26

名人名言有关学习(共16篇)(共16篇)

1.名人名言有关学习 篇一

1. 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别林斯基

2.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3.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4. 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5. 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梭罗

6. 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列夫·托尔斯泰

7. 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乌申斯基

8.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9.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10.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1. 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黑德斯

12.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13. 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宋)陆游

14. 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

15.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16.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17. 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而要有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斯大林

18. 读书要玩味。——(宋)程颢

19.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清)章学诚

20.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2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2.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伏尔泰

23. 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

24.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人都向往知识,一旦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熄灭,他就不再成为人。——南森

25.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26. 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清)王永彬

27. 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拉普拉斯

28. 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元)许名奎

29. 必日退。——(宋)晁说之

30. 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华罗庚

2.名人名言有关学习 篇二

2008年1月12日, 由移动学习资讯网主办、北京世纪盈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碟中碟无线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教育企业部落联盟鼎力支持的“移动学习:新一代e-learning的探索与实践”主题论坛在北京召开。多种有关移动学习的软件和平台的呈现, 以其强大的功能、简捷的操作受到教育领域人士的广泛关注。目前, 香港名校培正中学正式于中一年级推出“手机教学”的移动学习模式, 学生是“手机随身”, 以配合学校推行的手机学习, 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来实时回答教师的问题, 提高互动学习。校方指出手机学习令课堂互动气氛大大提高, 学生对手机教学反应很好, 上课很开心。[1]

显然, 移动学习已经开始融入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形式, 在它的开展过程中, 对于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和因素, 我们很有必要进行反思与探究。

一、对移动学习定义的反思及其定位

目前,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学习 (Mobile Learning) 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比较热的方向。但是, 关于移动学习的确切定义, 目前并没有达成共识。

Knowledge Planet公司认知系统部主任Clark Quinn从技术的角度对移动学习作了这样的定义:移动学习是通过IA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 这些IA设备包括Palms、Windows CE设备和数字蜂窝电话等。[2]

国外学者Alexzander Dye等人在题为《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的文章中作了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 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3]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博士余胜泉认为:移动学习, 是指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与移动设备 (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等) 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 与他人进行交流, 进行的学习。[4]

综合上述专家学者对移动学习的定义, 笔者认为, 对于移动学习的定义有些泛化, 对于移动学习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有些模糊不清。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移动学习中至少包含技术设备和学习情境的创设两个根本性的因素。其中, 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为技术设备提供了基础保障;学习情境的创设则主要是在设备技术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系统设计, 为学习者提供极为方便的学习资源和环境, 便于满足不同目的的学习。

此外, 结合移动学习研究的领域和对象, 给予其一个适合的定位是很有必要的。就作者个人观点而言, 移动学习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工具基础之上所开展的一种新型学习活动模式, 是教育教学的一种补充和辅助, 以一种便捷、有效地模式满足不同学习需求者的学习。

二、对技术设备的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可以说是移动学习实现的基础, 为此, 我们在开发和研究技术设备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相关方面。

1. 技术设备的教育性原则

移动学习这一新名词出现后, 很多针对移动设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就随之展开了。以手机支持的移动学习为例:开发商很可能由于商业惯性, 设计开发更多符合现代年轻人所追寻的样式, 然而, 这种新的设备技术究竟是一种生活的时尚, 还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 这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教学角度出发, 以学习理论为基础, 通过测试来检验移动设备在辅助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有效性, 同时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进行分析, 论证在何种学习情境下使用移动设备最为有效, 确保移动设备应用于实际教学和学习的可行性。

2. 技术设备的物理特性

目前, 对于移动学习来讲, Mobile Phone, PDA, PCs等相关小型设备, 在技术层面上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例如:大容量的存储空间, 超长持久耐用的电池, 基于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 超大的显示屏幕等等。但是, 我们知道, 移动学习所需求的是一种灵巧型学习设备, 随之而来的便是尺寸、大小、重量与功能之间的矛盾。二者实质上会呈现出一种反比例的关系。如何有效处理这种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现实情况究竟应该把突破口放在哪个地方。此外, 像设备的无线性, 即设备无需连线;移动性, 指使用者在移动中也可以很好的使用;个性化的输入键盘和标准键盘之间的随机转换情况, 这些实际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3. 技术设备的简单性

技术设备的简单性, 主要是指设备的具体操作和软件资源的使用上, 尽可能保证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熟练地加以掌握。适合移动学习的技术设备应该是一种以最简单的操作方式最大利益地为教师、学生和学习目标而服务的。[5]就设备而言, 包括:设备的开、关, 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本身的保养和维护等等;至于技术和软件, 重要的是考虑它的自身功能和复杂程度, 就像PowerPoint那样, 简单、易学、实用。这样就避免了使用者在学习如何使用操作技术设备的时间和精力的耗费, 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

4. 技术设备的可行性

移动学习的开展过程中,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它的可行性分析。我国近些年对教育信息化投资总体上是一个上升的趋势, 但是, 从资金投入的比例和效果来讲, 仍然是一个高投入低增长的状态。从2003至2007年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来看, 硬件投资仍然占据绝对优势, 份额在68.0%;从2003之后变化来看, 硬件的份额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软件投资和服务的份额在不断提高。[6]即便这样, 目前很多学校仍然保证不了学生人手一台电脑, 并随时随地地加以使用, 更谈不上像PDA等微型移动设备, 这笔费用究竟有谁来承担是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此外, 在移动学习的整个开展过程中, 是否有与其相对应的软件学习资源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这是妨碍和制约移动学习开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对学习环境的反思

移动学习, 不仅仅是通过使用适当的技术设备来进行的学习, 更多的是通过构建一种情境而进行学习。[7]在现代移动学习的过程中, 根据学习者所接触的人员, 将移动学习环境分为私人移动学习环境和公共移动学习环境。

私人移动学习环境, 主要是指学习者基于信息技术设备的条件下, 适合学习者自主开展移动学习活动的环境。其目的在于不同的情境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与拓展。[8]在私人移动学习环境下,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自主地控制学习问题, 调整学习的目标和过程, 随时随地的进行自身的辅助学习, 最终达到整体步伐的一致。因此, 我们也可以称私人移动学习环境为基于异步的同步学习环境。实际上, 这种学习环境是确立了学习者的主体参与性原则, 给予学习者更多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选择, 学习者可以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同时也避免受传统课堂教学环境里定势的影响。[9]

公共移动学习环境, 主要是指学习者基于信息技术设备的条件下, 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参与同一个学习任务活动中, 发挥各自的优势, 共同商讨、决策、完成学习任务的虚拟学习环境。[10]其目的在于克服学习者的自我中心意识, 培养团队协作、互助的精神, 这点也是社会企业单位所需求人员具备的素质。对于一个给定的学习目标, 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分组, 任务具体落实到个人。学习者可以进行同步和异步的相互交流和讨论, 并可以随时从他人的评价和观点中受到启发和提示。在此进行的移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 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与态度等身心素质, 相对于其他学习者则是一种资源———人力资源, 这是公共移动学习环境所提供的最为有效的“移动学习资源”。

实际上, 基于情境的学习环境设计也是一门技术, 这种技术往往是通过对现有问题的结构和动态取向的进行相关的分析与探究, 进而寻求开发出一种多方位并且动态的设计模式, 便于不同学习需求者的学习。

四、对移动学习社会问题的反思

众所周知, 我们的传统学习模式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移动学习, 作为一种新生的学习模式出现, 势必会引起对传统学习模式的冲击, 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毕竟教育有着它的一个根本属性———社会性。因此, 社会上有一些研究者对移动设备和技术的使用持怀疑态度, 他们认为学习者表现出的兴奋和激动只是暂时性的。同时实验发现一些学习者在学习中并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移动设备, 有些甚至把这些设备用作考试作弊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工具, 这一现象同样让他们感到担忧。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移动学习它也是把双刃剑, 应该辨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其实, 更多的人是对移动学习的效果持怀疑态度。移动学习所提供的是随时随地的学习, 方便、快捷、有效, 尽管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可能有些散乱, 但是, 它更多地是给予学习者一种便捷的学习方式, 一种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一种隐性知识的应用和学习, 其评价结果往往是非量化的。我们应该明确一个问题, 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都适合使用移动设备, 移动学习中所使用的PDA和WAP手机等移动设备目前是在学习手段上的一种扩展, 它是教育教学的补充和辅助, 根本目的在于完善学习者的学习。

五、结束语

当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飞速发展, 移动学习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追求的一种学习时尚生活的一部分。为此, 我们有必要对它已经引出和即将引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不断反思和探究。实质上, 移动学习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一种机遇的选择和模式的补充, 社会各个领域应该给予一定的认可和鼓励, 确保移动学习的开展, 不断丰富和完善学习者的学习环境, 进行随时随地高效率学习。

参考文献

[1]香港一中学首推手机教学受欢迎[EB/OB].http://www.mlearning.org.cn/html/54/viewnews_itemid_254.html2007-12-26.

[2]Clark Quinn.m-learning:Mobile, Wireless, In-Your-Pocket.Learning[EB/OL].http://www.linezine.com/2.1/features/cqmmwiyp.htm http://www.linezine.com/2.1/features/cqmmwiyp.htm

[3]Aleksander Dye et al.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J/OL].http://www.nettskolen.com/forskning/mobile_education.pdf.2003-1-15.

[4]余胜泉.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 2003, (22) .

[6]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EB/OL].http://info.edu.hc360.com/2007/03/261307111373.shtml.2007-3-26.

[5]Chrusube Tinasino, Kellie Doubek, Meg Ormiston.Can Handhelds Make a Difference芽Lessons Learned from Large and Small Scale Implementations[J], EDUCATION TECHNOLOGY, May-June, 2007, Volume XLVII, Number3.

[7]Kevin Walker.Mapping the landscape of mobile learning[J/OL], Big Issues in Mobile Learning:Report of a workshop by the Kaleidoscope Network of Excellence Mobile Learning Initiative.Available at.http://mlearning.noe-kaleidoscope.org/repository/BigIssues.pdf, 2007.

[8][10]Philip Vahey Jeremy Roschelle, Deborah Tatar.Using Handhelds to Link Private Cognition and Public Interaction[J], EDUCATION TECHNOLOGY, May-June, 2007, Volume XLVII, Number3.

[9]Mike Sharples.How can we address the conflicts between personal informal learning&traditional classroom education芽[J/OL], Big Issues in Mobile Learning:Report of a workshop by the Kaleidoscope Network of Excellence Mobile Learning Initiative.Available at.http://mlearning.noe-kaleidoscope.org/repository/BigIssues.pdf, 2007.

3.与家庭有关的名言 篇三

All happy families are like one another;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Leo Tolstoy, Russian writer)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俄国文学家 托尔斯泰L.)

All I am, or can be, I owe to my angel mother. (Abraham Lincoln, American president)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美国总统 林肯)

As a modern parent, I know that its not how much you give children those counts, its the love and attention you shower on them. A caring attitude can not only save you a small fortune, but also even make you feel good about being tight-fisted and offering more care than presents. (OHare Noel, American writer)

作为一个现代的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给了孩子们多少物质的东西,而是你倾注在他们身上的关心和爱。关心的态度不仅能帮你省下一笔可观的钱,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为你花钱不多并且给予了胜过礼物的关怀。(美国作家 诺埃尔 O.)

Be it ever so humble, 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 (John Howard Payne, American dramatist and actor)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美国剧作家、演员 佩恩 J. H.)

Every soil where he is well is to a valiant man his natural country. (Masinger Phillip, British dramatist)勇敢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英国剧作家 菲利普 M.)

Go where he will, the wise man is at home. His harth the earth, his hall the azure dome. (R.W.Emerson, American thinker) 明智者四海为家——地球是他的壁炉,蓝天是他的客厅。(美国思想家 爱默生 R.W.)

Happy are the families where the government of parents is the reign of affection, and obedience of the children the submission to love. (Francis Bacon, British philosopher) 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英国哲学家 培根 F.)

He is the happiest, be the King or peasant, who finds peace in his home.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German dramatist and poet)

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德国剧作家、诗人歌德J.W.)

Home is the place where, when you have to go there, it has to take you in. (Frost Robert, American poet) 无论何时何地家永远是向游子敞开大门的地方。(美国诗人 罗伯特 F.)

How sharper than a serpents tooth is to have a thankless child. (William Shakespeare, British dramatist) 逆子无情甚于蛇蝎。(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W.)

I dont know who my grandfather was. Im much more concerned to know what his grandson will be. (Abraham Lincoln, American president) 我不知道我爷爷是什么样的人,我更关心的是,他的孙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美国总统 林肯 A.)

If you want your children to keep their feet on the ground, put some responsibility on their shoulders. (John Brnyan British essayist) 你若希望你的孩子总是脚踏实地, 就要让他们负些责任。(英国散文家 班扬 J.)

It was the policy of the good old gentlemen to make his children feel that home was the happiest place in the world; and I value this delicious home—feeling as one of the choicest gifts a parent can bestow. (Irving Washington, Father of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来,和大人赠给孩子们的那些最精致的礼物一样珍贵。(美国文学之父 华盛顿 I.)

Marriage may be compared to a cage: the birds outside despair to get in and those within despair to get out. (Michel de Montaigne, French thinker and essayist)婚姻好比鸟笼,外面的鸟想进进不去;里面的鸟儿想出出不来。(法国思想家、散文家 蒙田 M.D.)

The brotherly spirit of science, which unites into one family all its votaries of whatever grade, and however widely dispersed throughout the different quarters of the globe. (Franklin Roosevelt, American president) 科学的博爱精神把分散在世界各地、各种热心科学的人联结成一个大家庭。(美国总统 罗斯 F.)

4.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 篇四

2) 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

3) 今是生活,今是动力,今是行为,今是创作。李大钊

4) 浪费时间是所有支出中最奢侈及最昂贵的。富兰克林

5) 浪费时间叫虚度,剥用时间叫生活。扬格

6) 读一书,增一智。

7)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8)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9)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10)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11)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12)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13)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4)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5.有关鲁迅学习名言 篇五

2)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3) 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4) “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厨,早就有人反对过了,时光不绝的进行,反读书的思潮也愈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他的根据是叔本华的老话,说是倘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子里给作者跑马。”

5) “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至少,譬如要批评托尔斯泰,则他的作品是必得看几本的。”

6) “……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7) “治法是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随便翻翻是用各种别的矿石来比的方法,没有用真的金矿比的明白,简单。我看现在青年的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

8)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 鲁迅

9)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 鲁迅

10)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1)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12)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3)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鲁迅

14) 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 鲁迅

6.有关学习古代名言 篇六

2) 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清诗铎·读书》

3) 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4) 开卷有益。——赵光义

5)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6)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7)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8)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9) 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10)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1)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12) 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13) 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诗铎·趁早歌》

1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15)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1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17)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1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19)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7.语文学习中有关粗心问题浅探 篇七

“粗心”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感知不全面或由于传统定势的影响而导致的行为不能达成或问题不能解决。从传统观念来看,“粗心”、“马虎”属于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以外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粗心”“马虎”应该说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素质,它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影响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一、学生粗心的原因

1. 注意力分散是导致粗心的直接原因。

根据心理学的“认知资源限制理论”,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当同时注意多个复杂、陌生的对象时,注意力就会不够,就会集中在那个刺激强度较大、最复杂或者难度最大的对象上,其它则会淡化为注意的背景。注意分为注意力的保持和注意力的分配。一般来讲,学生的注意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保持的时间越长。而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则有利于手脑协调,合理分配各种感官功能,使其达到科学的交互运动状态。

2. 知识的领会水平和巩固程度。

知识领会了,并能灵活运用了,在做题过程中,很容易将题目与储存于大脑的知识建立起联想机制,学生就能很快提取所需信息,进行加工。相反,知识掌握不牢,从大脑中提取信息的速度和精确度大打折扣,使得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与技能,表现为“顾头不顾尾”、“丢三落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表面上好像是粗心造成的,而实际原因则是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牢固。在心理学上,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再认和再现两种水平。显然,再现要比再认的认知水平要高,即当我们受到某种刺激时,知识能够自动地涌现出来。再现又可分为有提示的再现、无提示的再现。而再认是当知识再次呈现出来时,我们能够辨认出来。很多学生都把再认当作了再现,认为老师呈现某种知识,我能说出来,就是掌握了。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考场上一时想不起来,而后别人只提了一点他很快就知道了答案。就是说他的知识是介于不能自动再现而在别人说了后能再认、或者在别人提示下能再现。比如,在学习“心无旁骛”这个词时,许多学生在考试时把“骛”字写成“鹜”字,如果我们能理解“鹜”是“鸭子”的意思,而鸭子属于鸟类,就不会出错了。

3. 智力活动水平、思维定势的干扰是造成粗心的活动机制。

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推理等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思维、想象等品质的差异,特别表现在思维活动的独立性、创造性水平上。缜密的思维力和灵活的变通力,会减少思维定势的干扰,从而减少粗心的机率。在作业考试中,如果不注意克服定势错觉的干扰,学生很容易忽略细节,导致出错。比如,选择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考查学生的比较和归纳能力,有时将几个相似的、容易混淆的选项放在一道题目中,考查的是学生能不能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即“同中求异”;有时则是将几个看似毫无共同点的选项放在一起,然后考查学生能不能通过比较找出其间的共同性质。当然,这些比较都要建立在对知识的归纳基础上。而学生平时很少进行比较思维的训练,也很少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有时是老师比较好了,让学生抄下去记)。在考试时,学生更不会认真对4个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多数是凭感觉,有时因为对知识点的性质不熟悉,比较不成功,只能在排除不掉的选项中乱猜,而等到答案一出来的时候,用不着谁解释,立即就明白了,当然又归为“粗心”了。

4. 不良的学习习惯是造成粗心的幕后黑手。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总表现在做事有条不紊、讲究策略、有认知监控的参与。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筹帷幄,顾全大局而又注意细枝末节。相反,则在考试中会导致错误频频发生。教师往往一再要求学生要先看清题目再解题,但总是有学生比较急,看不清题目或题目看不完整就下笔。例如,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对问题最后的“用文中的话回答”没看到,于是自己概括而导致失分。这些学生基本上缺少对问题进行分析的习惯和方法,通常会漏掉一些关键信息,或者将信息“翻译”错误,更不可能挖出潜在的信息。这就是我们说的粗心现象,甚至有的会连问题的目标状态都没弄明白就开始解题,结果当然是答非所问。

5. 情感上的焦虑、紧张是导致粗心的主观原因。

有的学生求胜心切,或者太在乎家长老师的评价,从而导致考试作业动机强度过高。过分紧张、焦虑心理抑制其从长时记忆中正常地调出所储备的知识,也影响它在短时记忆中的正常加工,导致了很简单的题或本来会做的题也会出错。考试长期受挫的学生也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接连失利,情绪低落,有强烈的挫败感,再遇到考试,就会心慌、害怕。

6. 缺乏学习兴趣和明确的目标。

学生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注意力往往格外集中,当然也就不容易出现失误;但孩子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往往容易分散注意力,粗心的问题自然也就难免了。特别是那些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就必须明确学习目标,努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7. 缺乏责任心。

对学习、考试不够重视,做事得过且过,也会产生粗心的不良心理。

8. 性格特征是导致粗心的深层原因。

人的性格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不同气质性格导致不同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当然,气质在个性结构中先天成分较多,但它的可塑性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自我教育,气质类型的某些特点常会为另一些特点所掩盖,并向好的方面转化。

9. 外界环境的干扰。

安静的氛围如果被外界的刺激破坏,学生就会容易分散精力,特别是注意分配能力差的学生很难短期内再将注意力转移到考题或作业中来,或者思维被打断而很难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调出所需的信息。所以外部环境的干扰是不容忽视的。

1 0. 家长、老师的负性强化和有意培养的结果。

你明明希望孩子认真仔细,可你总是在责备孩子粗心马虎;你明明希望孩子做事专心致志,可是你总是在强调他上课不认真,开小差;你明明希望孩子做事麻利一点效率高一点,可你却总是在责备孩子磨磨蹭蹭的不知道着急;你明明希望孩子好好读书将来长大了有出息,可是你总是在强调孩子一天到晚不知道学习,将来就等着扫大街。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粗心问题,反而严重地强化了孩子内疚、惊慌、恐惧等心理,进而形成自我否定的消极心态,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粗心行为。

二、对学生粗心问题的正确认识

1. 粗心不是缺点,是错误。

人的缺点在某些时候可能就是优点,错误应该被追究,需要被改正。“缺点”和“错误”常常很相似,会被混淆。正是我们思想里对“粗心”的危害认识不足,对“粗心”的属性认识不清,造成我们对“粗心”的忽视,对“粗心”的宽容,甚至对“粗心”的放纵。如果思想上没有足够、正确和清醒的认识,那么“粗心”就会像幽灵一样伴你左右,随时出现,并侵蚀本已掌握的知识,更会妨碍将可能获得的成就。

2. 粗心比无知更糟糕,更可怕。

“你是怎么搞的,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来?”“唉,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这样这样,你不就作对了吗?下回要注意啊!”两种不同的态度,使孩子放松了对“粗心”的警惕,忽视了对“粗心”的分析,削弱了对“粗心”危害的认识。不会的可以学会,而孩子们却以为“粗心”不是“无知”,所以就一次又一次地毫无顾忌地草率地“粗心”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痛苦地犯错,从而浪费许多时间和错失可能的机会。学生的反应更多的是无所谓,过去就过去了,把“无知”当“粗心”,想想有很可怕。

3. 粗心一旦养成习惯,就不好改变了。

由于对“粗心”的忽视,粗心一次次地在学习中出现,慢慢地“粗心”成了一种惯性,而自己还是不能清醒地认识。许多学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情况:通过一学期的努力,自以为成绩应该不错,可结果又是不尽如人意,很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问题。不理想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信心和兴趣,成绩也不可能得到提高。“粗心”一旦形成惯性,变成习惯,就再也不好改变了。

4.“粗心”的现象绝不是“写错字”,“抄错行”这么简单。

很多学生在拿到一道题目的时候,想了好半天没有想出来,这时候别人给了一个小小的暗示,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考试时怎么也想不起来,下了考场,却想起来了。若说不会吧,有点委屈。若说会,可又不是。很多学生就对自己宽慰地说,没有好好琢磨,“粗心”了一下,所以就没有做出来。实际是由于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精通,理解不够深入,这实际就是不会。是学习上的“盲点”,在学习上有多少这样关键的漏洞往往会被“粗心”这个词给掩盖了。

三、对于学生的粗心,教师应采取的措施

1. 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和分配能力。

设计一些有意义的练习,尽量延长注意力保持的时间(在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在同一时间内,教师可安排几件相关的任务,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注意力的分配,包括多种感官的相互协调功能。

2. 要从不同的角度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尤其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练习巩固已学的知识,同时根据练习作业的水平,了解知识学习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本人提供学习反馈。知识领会和熟练掌握了,应用过程中才会得心应手,避免出错。

3. 要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对于不同的事物,要采用比较分析、鉴别的方法,弄清相似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在现代文阅读时,当学生遇到谈启迪或收获的问题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从文中不同人物、不同情节、全文主旨等多方面进行思考,使学生得出许多不同的答案。

4. 培养学生的原认知能力,提高自我监控水平。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题、联想、答题、反思的不同环节上加强监控,避免思维定势带来的不良影响;教育学生在每次做题时,尽量放慢速度,用笔尖指着题目进行默读,用笔圈出可能出错的地方,以防万一,接着开始做题,注意做题时速度也放慢,然后进行检查。在整个过程当中,慢很关键,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适应慢的审题方法,一旦习惯,那么仔细审题就能做到了,然后在此基础上慢慢加快做题速度,时间一长,细心的品质便会慢慢形成。

5. 对于考试特别焦虑、紧张的学生可采用心理学上的系

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曝光法”、观察学习治疗法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结合学生的学习,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的程序,逐渐消除焦虑、紧张情绪。在平时作业时,教师要规定时间,达到将作业视为考试,将考试视为作业的目的;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学会自我调节。

6. 要认真对待试卷和作业的评讲,并建立错题档案。

教师在评讲题目时,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讲清正确的解题思路、注意点和方法。学生可以将平时考试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特别是因粗心而出现错误的知识点和题目进行整理,归类,并且用色笔标注可能出错的地方、注意点以及答题方法。平时经常温习,做到心中有数,长期坚持,粗心自然减少甚至消失。

7. 对于外界环境的干扰因素,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环境要整洁、明亮,桌椅要摆放整齐,空气要流通。教师要加强班级纪律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重视培养他们适应各种环境和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

四、对于孩子的粗心,家长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往往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教育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孩子的粗心问题,家长的认知有一些误区:一味地认为孩子学习主观上不认真;片面关注学习习惯,忽视做事的条理性;任意惩罚孩子,使孩子心理上产生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欲速则不达。那么,家长应该配合做好哪些事呢?

1. 努力给孩子提供正强化,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贴“负标签”。

家长不要轻易把“粗心”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不要简单地用“粗心”作为评价孩子的依据,不要让孩子形成自己“粗心”的思维定势。在孩子粗心的时候,家长可以先不去理睬他,逐渐淡化孩子的粗心问题,然后在孩子细心的时候立即表扬他,强化孩子的专心、细心的良好行为,相信孩子会在你的信任下越来越专心越来越认真,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地向着细心方向发展了。

2. 帮助孩子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认真仔细的作业习惯。

家长要善于帮助孩子安排好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教育孩子学会“专时专用”,引导孩子在玩时要玩得舒心畅快,在学习时要专心致志。为了养成认真仔细的作业习惯,家长有必要给孩子一些提醒,比如读题时,要一字一句地读,不添字,不漏字,学会勾划出关键字词;理解题意时,要认真审题,正确理解题意后,写出答案,保证下笔无误。

3. 帮助孩子养成检查学习结果的好习惯。

家长一定要从一开始就把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任务交还给孩子,等孩子做完了作业,你先让他自己检查,等他检查无误后,你再帮助他检查,但是你不要告诉孩子哪里错了,你只能告诉孩子哪一行哪一个段落出现了错误,让孩子自己把错误找出来并改正。这样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孩子能够主动学习为止。

4.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给孩子划分家庭责任区,如扫地、倒垃圾、洗碗、叠被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两项由自己负责,每天做好,养成好习惯,这样就会逐渐培养起责任心,当他做其他事的时候,就不会粗枝大叶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还需家长给孩子做言行的榜样。

5. 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培养愉悦平和的心境,让孩子做事不骄不躁。

这要求家长有足够的耐心,不迁就,不粗暴。这样,你就能够通过改变孩子的行为来改变他的习惯,以至于最后改变个性。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孩子的粗心现象在渐渐减少。

6. 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制定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

激发孩子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是克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和粗心的最根本的方法。孩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注意力自然就集中,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所以父母要用孩子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使他对此保持长久的兴趣。当孩子学习目标明确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会长一些,学习会认真仔细得多。所以,孩子上课、做作业、读书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你最好给孩子确定具体的目标。

7. 发挥媒体的教育效力。

报纸、电视等媒体经常刊登或者播放有关粗心导致的重大事故,一个随意丢弃的烟头有可能引发一场大火,一个未上紧的螺丝钉有可能导致一场空难,只要家长看到这样的报道,就在家里展开讨论,可请孩子一起参加。事实证明,用这样具体鲜活的事例来感性地教育孩子,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对待孩子的粗心问题,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既要加强指导,又不能过分地指责和批评,而要充分地认识到:孩子粗心是与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孩子的粗心现象会越来越少。

8.有关学习的名言诗句 篇八

2) 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

3)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高適《答侯少府》

4)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5)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黄庭坚《送王郎》

6) 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7)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欧阳修《咏零陵》

8) 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高启《练圻老人农隐》

9)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10)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11)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12)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13)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14)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15)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1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7) 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8)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19)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9.有关学习名言励志语录 篇九

2) 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3) 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4) 夜晚给老人带来平静,给年轻人带来希望。

5)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

6)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7)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8)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

9) 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目不识丁。

10.名人名言有关学习 篇十

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推敲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研究, 我认为“主题探究式学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主题探究式学习具有哪些优点, 怎样进行教学设计、结构设计, 采用什么方式评价等问题, 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在此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与见解。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主题探究式学习

主题探究式学习是基于任务驱动模式下的一种学习方式。有一个中心任务, 并带有相对稳定的几个子任务以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参考, 同时还提供大量可以便捷存取的、有质量的信息, 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相比任务驱动, 主题探究式学习能更好地与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融合, 不但能使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 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自主, 逐渐培养学生解决一般性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能够较好地使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完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过渡, 不至于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中迷失方向。

信息技术环境下主题探究式学习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有效学习的手段, 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作为主题, 贯穿于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并以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贯穿始终, 教师按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创造、发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主题是探究的前提和灵魂。

它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为主,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也是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兴趣的激励者;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学会方法、获取知识;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在过程中形成并完善知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学习领域和研究内容、不断尝试利用新的工具。探究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 是学生研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 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应先确定好教学目标, 然后选定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内容) , 并在教学设计中指出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可以使用的资源列表 (包括因特网上的学习资源地址链接, 或者教师自己开发的教学资料, 以及书籍等) , 为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到规定的学习效果, 还要确定好评价标准 (可以是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也可以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 有时也要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学习作出一些提示、帮助或建议性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主题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对于学生来说教学设计就是一份完备而详尽的学习计划。在执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阅读并理解教学设计的内容, 确定好自己的学习目标, 以小组协作的方式, 针对某一主题内容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通过评价和交流激发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形成和发展, 从而进行网络探究学习的旅程, 达到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和达成学习目标。与此同时,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活动的基本要求, 并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技术支持、评价激励和组织指导等方面提供服务, 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

1.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阅读主题。

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的必要性, 可通过知识讲座、专题讨论、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先期“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

2. 明确主题, 收集信息, 研讨问题。

确定主题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 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确定主题后, 教师应着手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师的引导下, 使学生利用已经确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网络浏览、搜索, 获取相关的信息。遇到困难阻滞时, 通过学生自我研究、协作探讨、经验交流, 教师进行适当的辅导, 巧妙地引出完成下一个任务的方法或技巧。在这个阶段, 教师可通过搜索引擎的使用使学生掌握高效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学生把搜索到的信息, 要进行检索与分类, 并能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在这个阶段, 可以通过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聊天室、BBS、留言版、公告牌、实时语音聊天工具等交流工具,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形式多样的多途径交流手段, 使我们感受到网上收集信息的乐趣, 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3. 结成学习小组。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式学习的组织形式, 通常有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群体学习等几种。我们发现:小组学习要远远优于传统的个别学习和班级集体学习。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愿组合, 每组3—5人, 互帮互学、资源共享、合理分工、各司其责, 在各阶段, 充分发挥各人特长和意见, 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 各抒己见, 使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与成果更完善。

4. 主题探究、实施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 可以按照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课题研究。研讨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班级交流、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展示、网上远程交流等形式展开。此阶段, 教师身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讨论中要想方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 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要启发、诱导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 并完善自己的观点。

5. 结题与总结评价。

确定主题报告的框架和所需资料, 撰写结题报告和活动体会, 上传给老师请求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观点、修正观点、形成课题报告。完成阶段性的成果并不是主题化教学的结束, 学生还要学会展示、推销自己的成果, 对完成的主题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与交流。教师既可以指导和组织学生通过E-mail将自己的成果发送给自己的师长、友人, 又可以将成果形成小论文打印出来;既可以将其做成网页在网上发表, 又可以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自己的成果, 我尝试过三种形式:一种是将文章在学校橱窗内展示;一种是利用幻灯片在课堂上向大家演讲交流, 把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链接到学校网站中;第三种是让学生通过网站中的“学科论坛”进行交流、讨论, 使学生在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主题探究学习”的评价方式

主题探究式学习更利于实现评价体系的构建。主题探究式学习对于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是开放, 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是由具体指导意见的,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选题范围太广与课堂交流、评价指标上难操作之间的矛盾。

实践证明, 任何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 如果忽视了评价这一块, 教学效果就很难保证。一般地看, 评价的方式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 从“主题式学习”的特点看, 我更倾向于两者的结合。具体地说,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在活动前应交给学生明确的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应分成团体和个人两种。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是学科本身内容的要求, 二是团体合作的效果, 三是信息技术目标的掌握情况, 四是团体和个人纵向的进步情况。

2. 评价要采取师生双向互动的形式。

评价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一锤定音的做法,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探究中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有充分认识, 体现在方法上, 体现在个性中, 特别要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多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 在评价的时间上也不要只是在学习结束之时, 而应选择学习过程中的适当时机。

3. 评价的方式多元化。

采用多元评价, 能更好地让学生体现成功的喜悦。学习过程中给定不同的几项指标, 从内容的价值性、作品的创新性、合作的有效性、科学的应用性等方面来评价。网上评价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更能听取多方意见, 也使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网上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 体现了网络优势, 学生交流更加密切了, 效率更高了。特别是当学生在网上看到自己的作品, 有一种出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成功感激励着他要更上一层楼。

4. 学生自主, 教师为辅。

主题化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程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研究主题的形成、教学的实施, 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仅对学生选题, 收集、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技巧等进行辅助性指导。本次主题学习通过实际操作之后, 我感到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没有参与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 则教师对于活动实施的主要意义、目的和基本思路等方面是比较难以完全理解和把握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学生所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则必然缺乏有效的指导, 由此而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调控管理能力, 都显得相当的重要。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研究和实践, 着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题的探究者、学习问题的发现者、活动协作的参与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这一思想。实践了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 以网络为平台,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 为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四.主题探究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选择“主题探究式学习”应从需要的角度出发。

教师不能因为“主题探式学习”有优势, 而一味地不加选择地采用这一教学形式。它的优势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有些内容本身就比较简单明了, 不需要再去兜圈子, 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 应用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促进和帮助不明显, 也没有必要非整合不可。

2.“主题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特点,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学习任务的完成, 既要不让学生束手无策, 又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通过—定的努力才能达到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 在内容的可调整性和教法的处理上做出合理的安排。主题化教学的内容可以是教材中的内容, 也可以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但是, 在课题设置时, 教师一定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等因素, 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而言, 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 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为主, 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为主。

3.“主题探究学习”应注意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统一。

在学习过程中, 虽然许多学习小组都能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也有一些学生或小组还没有较好地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或者没有掌握科学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与策略。例如, 有些学习小组的组长能力很强, 他包揽了绝大部分任务, 组内成员唯他马首是瞻, 往往由此对他产生了较为强烈的依赖感, 这就出现了如何解决组内异质程度极大的问题;有些小组不懂得如何进行任务的分工与合作, 学习效率较低, 老师可能要在这些方面给予充足的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往往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组内成员产生的机制和各种合作学习的策略都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

摘要:本文阐述了发挥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的独特优势, 构建教师引导下的, 学生高度参与的,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主题探究”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主题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晓乡等.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徐英俊.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

[3]孙德娴等.多媒体网络课件设计与制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11.经典名言对学习有关 篇十一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4. 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5.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 读书对于聪明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8.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考,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9.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2.有关好好学习的名言 篇十二

2) 虚假的学问比无知更糟糕。无知好比一块空地,可以耕耘和播种;虚假的学问就象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几乎无法把草拔尽。——康因

3) 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4)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5) 人们学习的名人名言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拉布雷

6) 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7)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8)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列夫·托尔斯泰

9)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0) 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

11) 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乌申斯基

12) 学问不都是在书本上得来的,在事实上得的经验,也就是学问。——陈毅安

1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4) 谬误百出的书可能是本有趣的书;而一点谬误都没有的书也许是本十分乏味的书。——哥尔斯密

15) 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16)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17) 我到处寻找安宁,却无处可觅,只有在独自阅读一本小书时,我才得到了安宁。——坎普腾的托马斯

18) 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加里宁

19)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高士其

13.名人名言有关学习 篇十三

联想学习理论 (Associative Learning Theory, 简称ALT) 认为 (2) , 记忆是由众多结点 (nodes) 和代表结点间联想关系的连线 (Links) 组成的网络。其核心的概念包括一组信息单元即结点、结点的激活状态 (state of activity) 、结点间的联系方式 (pattern of connectivity) 以及一系列的学习规则 (learning rule) 。在这样的记忆结构中, 名人与品牌各代表其中的不同结点, 当两者结合通过广告反复呈现时, 受众记忆中的这两结点同时得到激活 (activation) , 它们间便会建立起某种联想性连线, 并且随着呈现次数的加大, 该连线也会得到不断增强。结果, 名人与品牌分别成了彼此记忆联想网络中的一部分, 于是, 一方的激活便会引发另一方不同程度的激活。例如, 运动员刘翔与可口可乐在广告中多次一同出现的结果是, 当受众想到刘翔, 可口可乐便会在其大脑中涌现;同样, 当受众想起可口可乐, 刘翔的形象也同时会被激活。也就是说, 刘翔与可口可乐彼此成了对方联想族 (association set) 中的一部分。通过这一方式, 与该名人相联系的情感或意义便会迁移给所代言的品牌。

显然, 联想学习提供了名人广告效果作用机制的一种合理解释。更为可喜的是, 这一理论有关联想学习的以下关键法则为广告人更好地使用名人代言人提供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启示。

法则一:重复

联想学习理论认为, 两个刺激重复的同时呈现是建立两者间联想关系最关键的学习过程。这通过所谓的“信号性学习 (signal-learning) ”方式得以实现, 即反复的配对呈现能使个体将其中一种刺激作为另一刺激呈现的信号, 重复的次数越多, 个体认定该信号的自信心越强。在名人代言的情境中, 名人与品牌反复的配对呈现促使受众认识到, 这一品牌是预测该名人出镜的前兆, 通过这种方式, 品牌与名人间的联想性连线便会获得不断增强。

启示1:这一法则提醒商家, 如果能始终如一地长期聘用同一位名人或同一类型的名人作为其产品代言人, 名人与其品牌间的联想关系便得到不断巩固, 随之而来的宣传效果也就会获得不断提升。例如, 家喻户晓的万宝路广告就是典型的成功典范。其代言人一直以西部牛仔形象呈现, 创设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理想世界。至今, 牛仔所代表的美国精神几乎已成了国际性的东西。

法则二:掩蔽

一般来说, 当存在多个刺激竞相与某个有利刺激 (如名人代言人) 建立联系时, 此时, 相对突出的刺激之间易于形成联想, 而其他刺激则可能难以形成关联, 这就是所谓的掩蔽。商家高薪聘请名人, 无疑期望在该代言人与其品牌间形成较佳的联想关系, 掩蔽现象提示, 名人代言人极有可能与占支配地位的刺激形成连线, 而不一定是所描述的品牌名称。因此, 在名人广告中, 代言人与品牌名称应是最突出、占支配地位的两个元素, 这样, 便会大大提高名人与品牌间建立联想的可能性。如果其他元素抢占了风头, 受众的注意会被转移, 则极有可能弱化名人与品牌之间的联想性关系。

启示2:当使用名人代言时, 应保持广告的简单、明晰, 并将焦点集中在品牌与名人上。例如, 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 葛优饰演的李冬宝暗恋葛玲一事可谓家喻户晓。河南双汇集团借势推出如下电视广告。

冯巩:冬宝, 想什么呢?

葛优 (冬宝) :想葛玲呢。

冯巩 (递过一根火腿肠) :还想葛玲么?

葛优 (冬宝) :葛玲是谁?

广告中, 冯、葛二人的喜剧角色明显得到了强化。但也可能正因为这极强的娱乐性而冲淡了品牌形象在广告中的突出地位, 最终导致其宣传效果不甚理想。相关调查显示, 仅有16%的观众记得这是双汇广告, 大多数受众则把它与春都等品牌联系在一起了 (3) 。

法则三:抑制

抑制是指当理想刺激 (如名人) 与先前的特定刺激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联想关系时, 这会大幅降低该理想刺激与新刺激建立连线的可能性。这提示, 当名人同时或先后为多个产品或服务代言时, 该名人与某一产品已经形成的较强联想关系会抑制他与其他产品间连线的建立。

启示3:当选用代言人时, 最好选择那些还没有与其他产品或服务形成强联想关系的名人。换言之, 应尽量避免选用同一时间为众多品牌代言的同一名人。在同代言人的其他产品的猛烈宣传攻势下, 产品很难在受众心中建立起与该代言明星的联想关系, 甚至相互混淆。如:孙燕姿被冠以“亚洲小天后”时, 仅在2002年上半年就代言了8个品牌, 包括力士沐浴露、手表、麦当劳、卫生用品、运动服装、咖啡果冻、手机、牛仔裤等五花八门的产品。刘翔在雅典夺金后, 也曾一口气代言了8个品牌。如此众多而繁杂的品牌, 哪个消费者能将其与名人对号入座呢?

法则四:相属关系

相属关系指出, 当两个刺激存在相似或彼此相关时, 两者间的联想性连线便易于建立。这一法则说明, 在名人广告中, 品牌与名人的一致性是易化两者间联想关系产生的重要因素。当受众感知到名人与品牌适合时, 在记忆中的联想性连线便会得到巩固;相反, 若识别不出两者间的相关, 名人代言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启示4:当选用名人代言人时, 应仔细斟酌该名人与品牌间的“一致性”或“相属关系”。即所选名人应尽可能地在某一方面与所代言品牌有一定的关联性, 这种“相属关系”可表现为名人的形象、精神、个人经历、价值观、人格或曾经扮演的角色等与产品的属性或功能存在着某种联系。例如, 刘翔代言耐克的“定律是用来被打破的”广告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其成功就源于刘翔所表现出的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强烈求胜个性。他代表的是突破, 是永不言败的毅力, 这正好与耐克所倡导的“运动精神”极为一致。

洗发水广告中“百年润发”篇也可称为一个经典。首先, 广告主力邀周润发来做这个同名产品的广告。其次, 广告中周润发温柔地为妻子冲洗头发的剧情, 也让众多消费者为之心动。受众在记住这温馨一幕的同时也记住了和周润发名字相一致的洗发水品牌。

法则五:消退

如果已经建立起联想性关系的两刺激不再同时呈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者间的连线会逐渐减弱, 及至最终消亡, 这就是所谓的“消退”。这说明, 当名人代言某一品牌时, 其传播效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弱, 特别是当品牌脱离名人单独呈现时, 消退的速度便会加剧。然而, 让品牌与代言的名人形影不离又显然不太现实, 但商家应尽量做的是, 可在各种营销手段 (而不仅仅是广告) 中, 如新闻发布会、促销会、包装图案等, 让两者同时呈现。

启示5:除了广告情境, 在其他营销方式中也将名人与品牌同时呈现可有效提升名人的代言价值。如:百事可乐将其代言人郑秀文、F4等的宣传照印在公交车身上;乐百氏纯净水则把黎明的形象印在外包装及各销售点的展牌上;代言游戏《求婚365天》的张柏芝, 其微笑面容不仅印上了产品包装盒, 在游戏中, 她还作为隐藏女主角出现以吸引消费者;游戏《明星志愿2》则在邀请歌手侯湘婷代言后, 甚至把该游戏中女主角的名字也改为了侯湘婷。以上种种处理方式, 显然能将名人的代言价值成倍地放大。

法则六:名人代言的可能风险

名人代言的价值源于品牌与该名人间联想性关系的建立, 这也预示着使用名人并非毫无风险。例如, 名人可能会存在某些消极的公众形象。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品牌与该名人存在较强的联想性关系, 那么当相关的消极信息被激活时, 名人结点得到激活, 与之存在连线的品牌也会同时得到某种程度的激活, 通过这一方式, 有关该名人的消极信息或评价便转移给了该品牌, 而最终可能导致消费者对品牌评价的降低。并且, 代言人的知名度越高, 负面影响就可能越大。

启示6:小心遴选名人, 以避免因代言人的消极形象给品牌带来的潜在风险。如:2000年, 毛宁因同性恋传闻, 其事业陷入低谷。受该负面传闻的影响, 与毛宁签订代言协议不过两个月的开尔服饰不得不紧急叫停一切相关营销活动;Red earth化妆品受其代言人赵薇“军旗服风波”的影响, 也难逃厄运;张柏芝卷入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后, 她所代言的某洗护品牌也因此备受诟病, 被指责借低俗的“艳照门”炒作。

参考文献

[1]周象贤:《名人广告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理论探讨》,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 (4) , 第811~820页。

[2]Biswas, D., Biswas, A., &Das, N. (2006)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celebrity and expert en-dorsements on consumer risk perceptions:The role of consumer knowledge, perceived congru-ency, and product technology orientation.Journal of Advertising, 35 (2) , 第17~31页。

14.有关爱学习的名言 篇十四

2) 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苏霍姆林斯基

3)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4)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5)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

6) 学习如果想有成效,就必须专心。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会有相应的收获。——谷超豪

7)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8)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高尔基

9)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10)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11)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12)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13)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14) 没有一个大学,是比拥有我们从未使用过的能力的大自我和人类意志与理智所创造的现实,更能包罗万象的了。——高尔基

15) 学习有如母亲一般慈爱,它用纯洁和温柔的欢乐来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额外的报酬,也许就是罪过。——巴尔扎克

16)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17) 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鲁迅

18)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1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20)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 我们爱学习作文

★ 爱学习班会演讲稿

★ 我爱学习作文

★ 爱学习爱劳动 爱祖国征文

★ 爱学习的优秀口号

15.有关激励学习励志名言 篇十五

2) 活着就要学习,学习不是为了活着。——培根

3)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4)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5)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高尔基

6) 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亚里士多德

7) 虚假的学问比无知更糟糕。无知好比一块空地,可以耕耘和播种;虚假的学问就象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几乎无法把草拔尽。——康因

8)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高尔基

9)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0)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对联集锦》

11)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12)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3)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14)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

16.名人名言有关学习 篇十六

一、和弦的弹奏方式

和弦的弹奏有两种表现功能:一种是单一的和弦功能, 这种和弦弹奏的重点在于, 当手指触键时, 所有的和弦音能够在同一时间发出整齐的声音;另一种是多声部、多层次的和弦功能, 这种和弦弹奏时需要控制手指的力度, 从而能够使某一个音或某两个音突出, 而其他的音相对弱化, 形成层次丰富的多声部效果。

1、声音整齐的和弦弹奏

从人体结构看, 我们每个人的手指生来参差不齐, 因此, 想要在弹奏中达到整齐的声音效果, 需要掌握扎实、牢固的弹奏技巧。在这种和弦的弹奏过程中, 手指与掌关节的支撑至关重要。触键时, 双手的手掌需要呈握酒杯的形状, 让手指保持适度紧绷。同时, 要让肩部、臂部、肘部等部位尽量放松, 以便可以将力量顺畅的传递到指尖。这样, 弹奏出的和弦才能够声音饱满、有力。

在掌握了正确技巧的同时, 耳朵的听辨也是帮助声音整齐的关键。在弹奏中, 通过敏锐地听辨控制下键的力度与高度, 从而使声音达到统一、平衡, 也是练习和演奏时需要训练和调节的。

2、层次丰富的和弦弹奏

同声音整齐的和弦弹奏一样, 层次丰富的和弦弹奏同样强调良好的支撑。略有不同的是, 由于层次丰富的和弦弹奏常常需要强调和弦音中某些音的旋律性, 因此控制这些旋律性较强的和弦音, 使其形成不同于其他和弦音的音色特点, 并使和弦的整体弹奏层次分明, 成为了钢琴学习和演奏中的一个难题。

为了使这种类型的和弦更加层次分明, 在弹奏的过程中要做到手部力量与重心的转移, 将力量和重心放到需要突出旋律的手指上, 而其他手指的力度要有所控制。

二、和弦弹奏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

单一功能的和弦多表现热情、华丽、浪漫、深沉的情感色彩。如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气势宏伟、辉煌;肖邦的《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悲壮、沉重;钢琴协奏曲《黄河》热情、澎湃, 这些音乐作品均运用了单一功能的和弦弹奏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推动着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多层次、多声部的和弦功能几乎在巴赫的所有复调作品中有所体现, 只有掌握了多层次和弦的弹奏方法, 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巴赫复调作品的美妙。

二、和弦弹奏在钢琴学习中的意义

1、和弦弹奏有助于演奏技巧的提高

虽然本文并没有过多的涉及掌握和弦弹奏技巧与钢琴综合演奏技巧之间的关系, 但毋庸置疑, 和弦弹奏技巧的练习和掌握对于提高钢琴的整体演奏技巧与演奏水平有着显著提高。

放松是钢琴学习的第一步, 很多学习钢琴的人都知道, “放松”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 和弦弹奏对于准确理解“放松”这一概念有着重要作用。在和弦弹奏中, 肩、臂、肘的放松是力量得以传递到指尖的前提条件。但是, 当和弦发出强音时, 弹奏过程中更需要的是产生于身体、形成于手臂的爆发力, 这种爆发力将会使得小臂、手腕、手掌及手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紧张状态。其实, 这里所说的“紧张”是指牢固的支撑, 如果这一支撑松懈, 和弦的弹奏将会软弱无力。因此, 在和弦弹奏中的“松”与“紧”是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的, 如果在弹奏和弦的过程中, 正确理解和体会到了这一状态, 将会对钢琴的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与提高。

2、和弦弹奏有助于音乐表现力的增强

和弦弹奏运用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表现着不同的音乐形象。就像前面提到过的, 格里格《钢琴协奏曲》中所使用的和弦表现出了宏伟、辉煌的气势;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 使用的和弦表现了悲壮、沉重的情绪。除此以外,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中使用的和弦深沉、浑厚, 将乐曲的主题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样是贝多芬的另一部作品《“黎明”奏鸣曲》, 阴沉、冷峻的和弦构成, 呈现出了与“热情”完全不同的情绪与风貌。

还有, 如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中的和弦欢快、活泼;丁善德《儿童组曲—扑蝴蝶》中的和弦灵巧、机敏;舒伯特《降A大调即兴曲》中的和弦持续、密集。

和弦弹奏虽然不是钢琴音乐作品唯一的表达方式, 但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和弦弹奏的准确可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丰富音乐的情感表达, 将音乐作品更加生动地得以呈现。

3、和弦弹奏有助于复调音乐的解读

复调作品是指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声部线条有机结合的音乐作品。复调音乐不同于主调音乐, 它具有多层面、多线条的特点, 在复调作品中, 和弦不再是音与音纵向的聚合, 而是隐藏起来的各个声部的旋律构成。要想完成好一首复调作品, 在弹奏一个和弦时, 要把和弦中的每一个音符当做独立的音来看待, 把连接在一起的一串和弦中的每个音横向看待, 想象成独立的声部。在弹奏不同的声部时, 需要通过手指来控制弹奏的力度, 当和弦中的某一个音或两个音的横向连接构成了主题声部时, 它的弹奏就应该有所突出。其他的声部则用让位于主题声部, 但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旋律性, 从而使每一个声部清楚、完整, 层次分明, 使音乐作品得到很好的诠释。

综上所述, 和弦弹奏技巧在钢琴演奏技巧中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奠定了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能够提高钢琴综合演奏技巧, 同时能够大大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尤其是对于复调音乐的理解与诠释, 层次丰富的和弦弹奏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通过控制与聆听, 接近复调音乐的的弹奏要求。当然, 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 离开了艰苦的练习与不懈的努力, 一切都将很难完成。■

参考文献

[1]但昭义.钢琴教学与辅导[M].北京:华东出版社, 1999.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提车前检查下一篇:毕业同学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