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精选13篇)
1.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促进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跟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习题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质量,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文章主要探讨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加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习题是一种在某一层面上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是学与用的初级过程。这是一种模拟实际的应用练习,在假定的“实际”情景下去分析、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一系列的“应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习题,包括课内例题、课外作业(有时被称作狭义上的习题)、测试题等。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促进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跟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若干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使他们熟悉思考、处理物理问题的某些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习题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质量,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存在问题
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去获得直接经验,解习题就成了课堂教学中较为简捷的一种训练手段,尤其是高考考的是习题,绝大多数老师学生都过于热衷习题的教学和训练,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
首先,在习题教学中就存在着重知识,轻情感;重解题,轻体验的现象。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就存在绝大多数习题教学都是为了应对考试的现象。给学生的题目中,大多是已知某几个物理量,而求另外的若干个物理量的题型,这是一种已经理想化、抽象化的问题。学生在阅读题目时,感觉是冰冷的,机械式的,不能感受到物理学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做多了这类题目,就会使学生感觉到学物理就是套公式,套解题步骤,达不到新课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提出的要求。
其次,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忽略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应对高考的急功近利,教师在习题教学中没有注意到学生不太善于理性的分析问题、思维上条理不够清晰呈跳跃式、逻辑性差的这种现状,过度追求难、多、怪,影响了习题教学的效果。
第三,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强调机械记忆、模仿和灌输。物理习题教学缺乏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以及错误原因,忽略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渗透教学。致使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容易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能灵活地把物理规律应用在新的问题情景中。不讲究过程与方法,把方法当知识教。
二、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作业和试题讲评等活动,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概念、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它可以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可以活化物理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可以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习题好比将士的武器,锋利的武器使将士在疆场上所向披靡,而好的习题能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习题教学应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原则、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练习目的选择习题。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等五大原则。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优化习题选编
在物理教学的习题练习中,教师应该做到始终贯彻减负,减压,增效的思想,有的放矢、专项突破,有目的性、针对性地为学生选择习题。明确编选每一习题的教学目的和应达到的教学效果;注意习题的典型性,代表性,新颖性;周到、全面、不过分,即编制的习题一定要符合施教对象的实际情况,又要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积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一般来说,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知识结构越合理,相应的创造能力就越大。新课程改革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还是从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在重视知识的衔接、知识结构的构建。教师在习题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要就题讲题,因为那样学生学到的只是零碎的、片面的知识点,会造成知识结构上的薄弱点。教师在讲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能把一道题讲好,还要善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让他们把知识点穿成线,把知识线连接成网,变成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的知识网络。有了合理的知识网络之后,在解题的时候就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症下药,避免了解题思维的混乱、生搬硬套公式和解题方法。
(三)丰富习题教学的评价机制
评价一个学生不应该只评价结果,而要更注重评价其学习的过程。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查学生有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更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而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因此,教师要在平日的习题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学生反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的提高。
总之,习题好比将士的武器,锋利的武器使将士在疆场上所向披靡,而好的习题能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社的课堂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合理合适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习题教学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55.[2]叶爱珍.提高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1.03.
2.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篇二
新课程理念的出现带来的有效教学使其广受人们的关注, 在这种理念背景下,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应经逐渐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在这种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存在和许多的问题, 问题的存在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始终无法得到提升。物理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牵扯到的知识面又极其广泛, 所以在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吃力。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还没对物理知识做一个系统的了解, 了解其背景、发展规律等方面的信息就已经开始学习, 这种情况下, 学生就很难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并加以运用。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 也通常将注意力放在练习上,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熟能生巧, 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缺乏真正的理解, 无法到达真正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结合练习、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领会物理知识的内涵, 真正的把握物理知识。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的教学措施
(一) 对教材进行充分地吸收利用
高中物理常常使用的教学素材有教材、投影和板书, 在新课程理念下这种教学手段已经逐渐不再适用。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该采用全新的方式, 不能完全抛弃教材, 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钻研, 总结出教材中蕴含的物理意义, 让自己可以对教材做出新的诠释。在教学过程中, 要将学生的认识与教材联系在一起, 结合二者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通过这方面的结合使得学生的物理基础扎实牢固。在物理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以其教学大纲为蓝本, 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结合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设计, 使得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得到改变完善。根据新课程概念, 教师要充分把握住教学中的矛盾及矛盾主体, 以解决矛盾为目标, 分析其中的难点和重点, 以此理解把握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此外, 学生与教师的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 而学生中不同的学生也有这不同的学习能力, 对于这种状况, 教师要在教学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 完成新课程概念下的教学策略的转变。
(二) 确定教学目标
在物理这门学科中, 最为突出的就是其科学性和目的性, 因此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之前, 教师应该确定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定位教学目标时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进行定位, 还要结合学生未来的发展, 在定位准确后才能继续教学活动。在设计课程时, 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学生学习状况、教学进程进行设计, 要实事求是, 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上, 教师对自身定位也要准确, 明确自身教学主导的身份, 以此为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 首先在认知规律上要对学生做一个了解,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在教学时要先易后难,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物理知识, 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次, 要对物理课程的既定教学目标做充分地了解, 随后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吸收知识的速度效果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 通过这些来定位目标, 对学生在物理这门学科上的长远发展定下目标。
(三) 适当的借助媒体工具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科技技技术也随此发展起来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报刊、广播和电视都早已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在新课程理念下, 在物理教学中融入这种现代信息技术, 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了解学校外面的世界, 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要先预测该技术的运用对物理的教学发展有何影响, 其次要调查研究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信贷信息技术该怎样使用, 如何把握使用的度, 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同时不对学生造成什么负面的影响。在使用电视、电影、挂图、物理实验等媒体工具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通过这些工具清楚明白的了解物理的内涵, 学生只有充分的了解过后才能真正被其吸引, 从而了解物理的真实属性。在运用的过程中, 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不能毫无规范, 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应该以直观性原则为基础, 将感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从而形成生动的想象或表象, 通过这些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学会运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 以此为助力顺利解决物理上的问题。
三、结语
本文就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物理课程存在的问题做出了阐述, 随后研究并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通过这些策略来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吸收物理知识。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 物理课程的教学理念发生的变化, 其教学策略也要相应的做出改变以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本文就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物理课程存在的问题做出了阐述, 随后研究并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郑淳, 郭定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有效教学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v.23;No.16411:125-128
[2]郭勤学.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与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v.17;No.9503:125-126
[3]许全利.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电子制作, 2013.No.24419:170
3.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着眼于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课堂,很多学生就题论题,很多教师就题教题的现象非常严重,造成教师与学生付出了不少努力却收效甚微的现象。那么,在当前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调整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打造一个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高效课堂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望各位专家与同仁批评指正。
一、高效备课,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没有高效备课活动,就谈不上高效课堂的构建。在高效备课层面,笔者主张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集体备课等几点。首先是教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不仅要明晰每一个知识版块的主要内容,还要明晰其与其它知识版块之间的联系;我们不仅要明晰每一道题目的具体做法,更要明晰学生可能会产生歧义的地方,可能会感到困惑的环节,可能会遇到的重点与难点。对于此,这也许就是当前积极推进集体备课的一个初衷吧!当然,对于多年的老教师来说,我们更是不能懈怠,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在备教材的时候,更多地要注重最新的物理知识发展知识,注重与学生个性相吻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革新。备学生就是要明白班級课堂上学生的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以便于提出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与要求。另外,我们还要明晰每一名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与心理状态、情感取向等因素,以便于我们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种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与教学策略。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能够将中青年教师有效调配,积极整合,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备课效果,为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二、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策略
1.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的教学课堂,我们评价一节课的高效与否主要着眼于教师的“教”,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流畅,语言是否生动,知识点的把握是否精准等等。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课堂学习,着眼于学生是否有着积极主动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动力,着眼于学生所收获的具体感知与知识领悟,着眼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提升的创新意识与物理素养。毕竟,我们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学生的学,只要学生有所收获就好,它并不是教师表演的一个空间与平台。故而,教师应当在引领学生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拓展学生视野,强化学生成功快感等方面下大功夫,加强自己的主导作用,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2.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物理课堂,更多地,我们在看学生的成绩高低,分数多少,进而判定这节物理课堂是否高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当然也会关注这些结果,但更多的是,我们要关注学生物理意识与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创新品质与能力的培养。要达到这样教学目的,我们就需要在教学理念方面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如,笔者在讲授“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我不但要求了解、识记这一定理的内容,更要求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向心力延伸,向万有引力定律推进,进而为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打下基础。如此,我们不仅仅高效了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创新意识。而这些,才是我们物理教学的本质之所在。
三、理论联系实际,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令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在于,不少学生对于如何解决常规性,模式化的问题顺风顺水,但如果接触到具体的涉及社会生活、科技领域的问题时,便一筹莫展,毫无思路可言。鉴于此,我们首先要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其它学科的授课老师与授课课堂,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了解物理知识在具体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体现与运用,给学生阅读题目的过程中施予强烈的直观感受。此外,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有些学生在阅读题目的时候,往往会被实际生活与生产过程中繁杂的头绪所困扰,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紧抓题干当中的关键点,一点点地条分缕析,为顺利推出结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具体授课方式的选择上,我们要采取合作教学,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分析综合不同知识点,不同题目类型内在的相互联系,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场地与主渠道,即使是素质教育,即使是课程改革,也离不开课堂教学活动。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主战场,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世纪建设人才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黄勇.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探究[J].新校园,2012(7)
4.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篇四
作者:彩虹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38 更新时间:2007-11-2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物理教学需要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教者必须依据教材特点,改进备课的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教学设计;中学
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思路和轨迹。在新课改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课上师生的角色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设计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
一、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目前,新编的八年级物理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础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综合性、弹性都比以往有所增大。这就要求教者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如对教材中“信息库”的把握等。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方面: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物理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补充什么素材内容才能使其更加完善?在校内、校外以及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如何定位比较恰当?如何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突破难点?一节课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如何实施得更有效、组织得更合理?活动与探究课题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哪些内容可进行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对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师以新教材为基石,既充分利用教材又不被教材所束缚,必然会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处理中。
二、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一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相互矛盾的事件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原理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l把握问题起点,精心设计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意识是思的动力,是创造新思维的基石。进入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速度加快。学生的求知欲比成年人旺盛,对新信息的采集在很多方面比教师要快、面要广。因此,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往往超出教师的想像。学生未学之前就已经通过多种渠道知道了不少物理现象甚至部分物理现象所蕴涵的原理。例如:太阳能的利用、广播电视对信息的传播、超声波在医疗上的运用、平面镜能成等大的像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设计问题时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实际,按照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实际能力设计教学。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多大程度的了解,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物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联系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哪些超出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创设哪些现实情景和实验场景让学生加深理解?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采取何种教学策略使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这样,教学设计中教师做到了充分利用学生的己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沟通新旧知识,注意新旧知识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在新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求知欲促使他们对新知识追求全面的理解。那么,由于他们的知识能力的限制,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猜想、动手、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将新、旧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知识框架。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四性:一是趣味性。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二是探究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必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才能获得结果。而且,问题的提出要切合目标要求,具有科学探究的价值。过深,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过浅,不用思考,误导了学生对认知领域的开拓,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允许学生的答案多样化,允许学生相互修正答案,让学生在相互启发、探讨中相互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找到问题的结果。四是层次性。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需要,将一个问题设计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小问题,由浅入深,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收益和发挥。问题的层次性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与探究,并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如在讲授八年级第一章《声现象》时,补充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将一只喇叭接到功放机的输出端,纸盆向上,在纸盆内放入适量的塑料泡沫颗粒,引导学生观察,当播放音乐时,塑料泡沫颗粒跳起了“迪斯科”。然后调节音量大小,观察泡沫颗粒跳动的幅度与声音响度的关系。分别提出纸盆是怎样产生声音的?泡沫颗粒跳动幅度是怎样变化的?声音是怎样由纸盆传入耳朵的?你知道它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的?这样由浅入深提出问题,经过思考或合作交流后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所受益。2设计探究活动,讲究探究实效。物理学科本身的科研性就比较强,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对于以后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非常重要。新课程强调,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求实效,没有实效的活动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前对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一项活动设计都应注重实效,注重可探究性。比如,针对某节课中的某个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启先要考虑该节课的内容是否一定要进行合作探究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如果要进行,需通过什么途径?学生的自主探究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不安排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是否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师生合作、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结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与建议?通过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
三、加强动手能力,强化自主意识
新课程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和需要,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三个维度,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两个维度的落实,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对于课程,我们要注意新课程标准对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表述,注意学生在学习过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物理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帮助学生整理听课笔记、督促学生完成物理作业的做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乐于探究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勤于动脑思考和动手实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学习材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产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l教学形式要创新。新编八年级物理教材中课堂内外活动内容、形式非常多多,活动与探究、课堂实验、家庭实验、课外实践与练习、调查报告、调查与研究、填写各种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等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去完成这些活动项目?如何达到预期的目标?都要教师经过精心地设计并有所创新,因为有一些活动项目并不一定适合所在学校的环境、器材的需求以及自己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改进、创新方能实现教学目标。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群体都应有所区别。有选择有创造地组织实施,不能生搬硬套,否则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大量的物理实验和实验插图,这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养成都将起着强烈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教者切忌“强行”地让学生接受结论,教材中安排的物理实验学生可做的应该让学生动手做,教师不要自己演示实验;可用实物或模型的用实物做,可以用模型或画图代替的用模型代替,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比较直观地把握教学内容,得出结论。在实验中,教师还应该尽可能地增加实验的可信度和可见度,合理把握实验的时间与教学的目的,巧妙、合理地设计和运用好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实验教学与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较,新的教学方式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留足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教师说了算。学生动脑和动手时间被教师挤掉了,一切活动按照教师预设的方案进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展。新课程强调过程和方法,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和指导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学活动设计中要预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创造的机会,特别是为那些潜能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四、改进备课方式,完善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既是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劳动,又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相互沟通的共同智慧结晶。因此,对当前物理备课的过程、教案的形式要有必要的改进和完善。简单地说,应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
l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共性教案就是集体备课的结晶。同年级的物理教师对一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分工,每人承担相应的备课任务;每个单位由一人主备,列出该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写出教与学的思路、过程,以及练习设计等,再由年级组的所有同志对其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形成活页教案、电子教案或备课本。个性教案则是执教者在共性教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的班情、学情、教情,对共性教案进行调整补充、拓展,使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个性教案要充分显现个人教学的特色,凸现自己的教学风貌。教学活动中如果注意了,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既可以汇聚集体智慧减少重复劳动又利于个性的发挥,更有助于新教师的成长。
5.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篇五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撰文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无限的精神财富。不思改革的课堂必然水波不兴,死水一潭;不思创造的教学必然机械刻板,浅薄乏味。永葆课堂教学创造性与有效性的精髓在于对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与思考”。正是基于上述理念,我们远学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经验,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对课堂教学先后提出了“三精一清”(学生精练、教师精讲、堂堂清)教学理念,以及“三个三分之一”(学生自学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师讲解不多于三分之一,学生训练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学要求。对各种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地学习、选择、判断,兼收并蓄,逐渐摸索出“自学、研讨、点拨、反思”四步教学范式,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主动,教学质量稳步增长。
一、“四步范式教学”的含义
教师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确定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以教材为蓝本,开发供学生前置学习的《自学导引》学案,在班级建立稳定的且能够互帮互助的弹性合作学习小组,培育起操作简便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机制,对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作业课、复习课等灵活选择应用“学生自学——分组合作研讨、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应用反思”四步教学模式。以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话语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责任也赋予给学生的生本课堂,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二、“四步教学范式”流程路线图
三、课堂基本结构 上课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物理学的属性和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通过某种方式引入课题。第一步:自学。(约15分钟)
1、细读教材,基础梳理。
(1)教师让学生四个明确:明确阅读内容;明确阅读时间;明确阅读方法;明确梳理要求。(2)教材和教辅或学科“自学导引”资料的配合使用。
2、问题导引,温故知新。
(1)教师满堂问,学生集体答毫无价值。
(2)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紧扣教材设计核心思考问题。
(3)设问要充分考虑学生新旧知识体系的衔接,合理设置思维的梯度。(4)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黑板呈现思考问题。(5)以问题导引学生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定时训练,知能跟进。
(1)训练题要重基础,重能力。教师必须把握课标对课时内容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学生定时训练不能拔高要求,设置难路虎。重心在于熟悉基础内容。(2)布置适量的探究活动思考题或5—6个选择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定时独立完成,完不成的做好标记。
(3)教师巡视检查到位,初步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第二步:研讨。(约8分钟)
1、同桌检查,互批互改。
(1)在建构弹性合作小组时,充分考虑同桌组合的学习能力,能互帮互学,相互影响,让优生带动弱生。
(2)讨论或批改基础梳理的填空题或定时训练的选择题或探究活动中的问题。(3)若涉及验证性实验,小组内共同完成。
(4)鼓励同桌大胆交流,即使批改错了也没关系。
(5)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中组长或大组长组织讨论解决。
2、组间交流,扫清障碍。
(1)中组长与小组长迅速交流答案,并在中组内交流,解决部分小组认识中的共同错误。(2)中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认知矛盾提交大组长,大组展开交流讨论,再解决部分中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大组长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即将问题提交老师。
(4)各组长要同步做好记载。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各组的学习评价。
3、小组展示,生成问题。
(1)通过组间交流,完成基础梳理和定时作业。要求学生作业用蓝色或黑色钢笔书写,小组、中组和大组批改时用红色笔书写。
(2)各组长将正确答案标示在老师指定的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或发言辩论。(3)教师摸清各大组长在组织交流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讨论中新生成的问题。第三步:点拨。(约12分钟)
1、学生发言,师生评议。
(1)通过组间交流、批改,正确的或不能确定的答案及问题已经比较清晰。
(2)教师不要忙于给出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发言表明对正误的再认识或看法,摸清学生思维方向和思维障碍,引导学生自解疑难。(3)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对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2、教师精讲,解析疑难。(1)学生已懂的不讲。
(2)超出学生认知能力,即使讲学生也难懂的不讲。(3)发现极个别学生的问题,不集体讲,进行个别辅导。
(4)采取最优的方法,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抓住关键,抓大放小,精讲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让部分学生产生顿悟。教师的讲授必须把对方法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结果呈现给学生,讲得透,点得活。第四步:反思。(约10分钟)
1、当堂作业,现场批阅。
(1)适量、分层布置教材中的作业或教辅(学案)上的作业,因人作业。(2)学生独立完成,不组织组间流动交流,同桌间个别问题可轻声讨论。(3)对先完成的,教师可先当面批改,以激励学生快速完成作业。(4)教师深入学生中检查、答疑、解惑,同时了解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2、及时整理,强化记忆。
(1)教师用1分钟时间归纳总结本节的内容,规律,公式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记住并在后面的巩固学习中进一步掌握。
(2)学生反省所学内容与方法,寻找需要进一步质疑之处,同时将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基础联结成网。
(3)学生整理笔记,及时记忆或消化理解。
6.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篇六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新课程背景下需要教师将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智慧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巧设情境,重视探究性教学。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对新情境、新问题的探究能力。本文分析了高中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以苏教版为例阐述了设计的基本策略和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和教学程序的设置等做出科学的规划。它要求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选择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进行课堂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设计。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它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轨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长期以来,化学教学普遍采用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来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使学生获取对未来至关重要的知识。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完善学生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师要想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汇在教学设计之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注重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手段,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评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技能。只有教师把课标精神落实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那么,教学设计应如何体现课标理念,又遵循怎样的基本理念?
一、课堂有效教学理念的引入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育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教学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一)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所以,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二)有效的教学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四)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教学策略的采取,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都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新课程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依据
(一)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提出,化学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完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是课改的基本理念。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储备,进行教学任务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重视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由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方法、内容的设计。
三、新课程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一)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
传统的教学以知识学习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按照自己或课本上的逻辑对学生的理解做出规定,未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为只要把新知识讲清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往往导致学生只是拥有大量的事实知识,能应付考试却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科学知识的学习,都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或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可能接受教师传授的所有知识,只有那些有意义的内容,才能进入长时记忆加以保存。
教师在新课程面前,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用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要突出新课程教学活动中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青少年普遍有好动、好奇、好胜、好群心理,学习活动中求新、求奇、求趣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化学1》“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这节课,可从三个环节来设计:首先,从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在科研和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导入新课,居里夫妇为证实镭的存在,从事繁重的化学工艺操作达45个月,终于从几十吨沥青铀矿的废渣里,提炼出了0.1g纯氯化镭的白色晶体,并确定了它的相对原子质量,后来又首次获得金属镭,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现代医药“抗癌明星”紫杉醇从红豆杉树皮中提取,生活中自来水净化过程等事例沟通了书本和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次,应用对比归纳、巩固提高的方法,复习初中有关过滤、蒸发、结晶等物质分离的操作来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再次,通过问题带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选取趣味性强、容易操作的层析实验和现象变化明显且极具思考性的萃取实验让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这一设计,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时空,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发扬了教学民主,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提倡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和本位,重视的是教学结果。而新课程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是以能力为本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疑问、暴露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造新成果的过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地设计问题
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系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通过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基础上,合理安排好问题的梯度,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对错,只有观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指:①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③从学生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明确初中科学与原先自然科学差异非常大,绝不能凭以往学生对知识的储备进行教学。2.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创设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能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旧经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还可以通过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和大量的信息,帮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生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继而使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还可以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链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与延伸,让学生以生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同时可以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它有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从人类的生活着手,从学生进入良好的心境入手,从新老知识的结合点着手,让学生进入一个求知的佳境。其中也创设了一些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求得知识,悟出方法,获得愉悦,得到感受。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如揭示铁生锈的原因,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铁生锈的可能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可能的原因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最后讨论得出结论。又如《化学1》中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的实验,在加入铜片前“出人意料”地指导学生先加入少量碳酸钠,通过操作的“反常”去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CO2保护NO不被氧化)。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如自制水果电池);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如“物质的量”这节课,以提出的“18毫升水的质量是多少?”、“18毫升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为问题情境,为整堂课的主线,带入学生进入一个既有问题困惑,又有成功快乐的美好学习情境。3.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让教学过程从问题开始并以问题终结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权威下的课堂生活,师道尊严,课堂气氛比较压抑,“教师问,学生答” 是课堂提问的同一模式。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重视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导致其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传统的衡量教学的标准是:将有问题教成没问题;让学生没问题进教室,没问题走出教室。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开放、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他们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知识的价值就在于问题的存在。
新课程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讨论,推进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通过问题促进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师生、生生能否有效互动,取决于这两方面问题设计的质量。例如,在“盐类水解”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主实验发现问题(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与原认知产生冲突。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以CH3COONa溶液为例,设计了三个问题:(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有哪些电离衡?(2)CH3COONa溶液显碱性,说明什么问题?(3)到底是何原因使CH3COONa溶液中c(OH-)>c(H+)?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而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学生自主探究后,又根据互动信息再生成四个问题:(1)质疑:Na离子为何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2)建构:根据实验和分析,界定什么是盐类水解?(3)归纳: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4)拓展:盐溶液呈中性,该盐一定未发生水解吗? 4.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所谓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对学习内容自学自悟,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有关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显得尤为必要。我们的做法是:1)通过学案,引导学生探究性自学
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2)创设探究情景(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认知冲突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结合学案,组织学生探究性讨论,经过讨论,印象更加深刻,应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4)质疑释疑,师生共探
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激活了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改进实验教学,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
改变实验的“验证式”为“探究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真研读,大胆、合理使用教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教科书编写时,在内容编排体系、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为教学提供了示范和启示;同时留给教师有较大空间,使之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体现科学的学习规律,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苏教版教材采用丰富多样、功能强大的教材栏目体系作为教材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这些栏目为教材建构起一个立体网络结构,改变传统教材的单一线性模式,支持建构性、结构性和整合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便于老师教,又便于学生学。教材的栏目丰富,有“交流与讨论”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活动与探究”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探索,体验过程与方法;有“拓展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每一核心内容学习结束时,运用“问题解决”和“整理与归纳”,让学生学以致用,或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组织,理解、把握其中本质性的规律,建立知识网络,这又体现了学生认知的结构性和整合性。众多的“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为教师灵活地选择和开展活动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真正从实处促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用再像原来那样挖空心思地去设计教学过程,只要用上各种栏目,发挥栏目本身的功能就够了,这也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丰富。新教材栏目的设置让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很自觉、自然的过渡到新的教学方式上,如开展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研讨等。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前提是熟悉并正确把握新教材,尤其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理解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能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同时也要注意新老教材的知识体系大不相同,彼此不能互相支持;新课程对学科的综合要求很高,但许多知识点在衔接上有疏漏;内容具有开放性强、系统性弱等特点。要防止“教教材”的倾向。例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这节课内容较多,对它的处理就体现了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材注意选取了科研和生产生活中典型事例沟通书本和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通过归纳总结复习过滤、蒸发、结晶、蒸馏等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层析、萃取,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层析、萃取的原理,而不是具体的实验操作。
总之,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以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动脑为核心,进而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强调交流提问、变式探究等教学环节,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了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弥补知识缺陷,产生尽可能多的方法;以问题为线索,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启发,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形成团队意识,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我们要努力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参考资料: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
3、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2006年6月第1版[1]
4、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40.5、[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6、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
7、《化学教育》2006年第1----6期
8、《化学教学》2006年第1----6期
7.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篇七
一、改善教学方法
1. 多种方法融入教学。
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无限的、新的知识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新的知识引入是比较好的办法。正所谓“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首先是问题引入法, 用一个问题引入所学习的知识,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解答了问题;其次是故事引入法, 让同学们更有兴趣的来研究知识;再次是示例引入法, 物理与生活、学习等息息相关, 可以引入身边的小示例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
2. 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 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 让同学们互相评价, 指出别人的错误, 保证自己不犯, 学习别人的优点。让同学们互相比较, 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及时学习或者改正。学生在完成某一项实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方法进行指导, 给出学生自己的观点, 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 协助同学付诸于时间, 然后把自己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对学生的思路进行考虑, 不要盲目的对学生进行“对”与“错”的评价。
3. 让同学注意平时细节。
在做文字说明时要言简意赅, 阐明文意。做好文字说明要遵循以下的几点原则:研究对象、设定字母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描述重要的物理过程或者是物理情境、使用恰当的连词或者是连接语言、叙述一些重要的物理状态、交代列方程的依据、揭露隐含条件、解释结论。方程式要严格按照步骤书写。写文字说明是要防止“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两种倾向。字体要公正干净, 遵守书写规范还有在画电路图等要美观, 多个电路图要顺序摆放, 使其美观, 错落有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将枯燥的课程形象的展示出来。教师要引导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更多有意义的活动。让同学们感到有趣才能更加主动愿意去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或者带领同学进行实验, 也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实验过程以及结果的进一步理解, 在动手的过程中激发乐趣。
2. 与时俱进授课观念。
教育不但是训练以及灌输的工具同时还是发展和认知的手段, 这点教师应该认识到。要让每个同学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 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合作。不同于以往教师的权威是建立在学生无知和被动的基础之上, 现在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互相合作的基础上。教学是一种对知识的向导和顾问, 不仅仅是机械的传递知识。还要优化学生的课题, 让学生接触新题型, 拓宽知识面。
3. 反思教学的作用。
是否把握着教学中课程的重点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课质量的好坏, 所以要在授课之后进行反思。人做不到十全十美, 所以再完美的课堂也总会留下一些遗憾。课后反思不能忽略, 课后反思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之作用。它不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师对授课的一种延续。教师为了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对已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活动以及活动观念和假设进行的积极、周密、持续、深入等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所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学会有效的合作
教师应该授课中激发同学们的合作意思。合作精神很重要, 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会合作很难成功。着重培养同学们合作的品质和精神, 让大家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不是竞争, 而是可以更好的完成工作。让他们在合作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增强合作意识才能消除瞧不起差生的意识。教师安排同学和做事要尊重学生意愿, 让他们自选组合, 让好帮差, 大家可以共同进步。这样大家在一起有共同的话题才不会有优劣之差。为了保护学生的热情教师应创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合作环境。多多鼓励指导学生没让他们融入到合作团队之中, 充分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为了有效的完成任务组织内部也要配合密切, 相互补充。教师要对每一位同学的合作成果进行记录, 让同学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激发自己主动学习以及提高合作精神的积极性。以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性质独特、过程复杂、学习难度较大。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适当的评价以及及时反馈等都是影响课堂比较有效的因素。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实践教学?让学生对物理更加有兴趣。笔者针对高中教学的特点, 以及自身的实践, 对怎样提高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性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海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理化学习.2008 (2) .
8.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的体会与尝试 篇八
关键词:主动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 重视探索过程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含有方向性的总体目标和最高目标,它所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好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①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的实施就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物理教师要转换角色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合作者”。
一 抛弃陈旧的教育观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的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各种媒体上获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如何变信息为知识,使学生能在今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必须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开放式的课堂结构模式。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让其自主表现、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物理本身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的统一。三维课标乃是物理学本身在教育中的反映。物理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但什么比知识更重要呢?例如,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以“双基论”的培养目标看,可能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最重要,因为它能用来解题。不过,从三维目标看,牛顿第一定律包含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如力、惯性、参考系等。正是它摧毁了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引导人们以新的观念看待引力。它是一个不亚于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革命,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物理学不应该再使学生痴迷于题海之中,而不去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
二、变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在探究者的群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资源。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非常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会产生争论的,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例如,在自由落体教学之后,笔者对学生提出诱发性思考的问题,如“如此司空见惯的落体运动为何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源头?” “智慧如亚里士多德者何以构成大错?”“伽利略为什么能成功?”“他的成功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其他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可能是多少”“自由落体加速度很大或很小的星球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一个学生可能思考不了这些问题,但学生通过小组探究,众说纷纭,有些小组虽然考虑的方法不同,得出了结论却都是正确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学生发言、质疑、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成功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科学的人文价值。
三、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把物理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物理应用问题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实践认识,情境感到陌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比如在学习交流电的产生时,如果能带学生到电厂实地参观,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因素制约了物理应用的积极性。如何消除应用意识的障碍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使物理知识贴进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精选相关事例组织在教学内容中。在教学方式上使物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可让学生感受——如乘电梯、到游乐园坐过山车感受超重和失重;可让学生调查——如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史和前景的资料写调查报告;可让学生设计——如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等。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可乐瓶、胶带纸等带进课堂或利用身边常见的事物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在摩擦力的教学中笔者用随手可及的书本,粉笔,黑板擦做实验。书本平放,带动上面的黑板擦加速或减速运动,让学生体会摩擦力的作用,既可做阻力,也可做动力,然后在黑板上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不管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它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然后让学生自己用身边的事物设计实验,比如双手互搓,推桌子等,亲身体验摩擦力。同时让学生课下在座公交车,骑自行车时体验摩擦力。
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索,多给学生动脑、动手、实践、探究 的机会。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实践经验。鼓励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实验或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一些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有用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应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功效,使课堂更丰富更亮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为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如何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更好的整合。
首先,选好整合内容。必须先确定高中物理哪些内容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即选好整合点。例如:有关分子运动理论、原子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是高中现有器材无法做的。如微观粒子的运动,α散射实验,原子核裂变和衰变,借助信息技术动态模拟后,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了。又如:“磁场”一节中,可借助信息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变得直观又清晰,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使学生充分领略磁场的立体感。再如“两球弹性碰撞”,“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等过程时间跨度小,学生根本看不清或无法观察,可借助信息技术变快为慢,延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运动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只要能用实验的一定要做实验,不能图省事用课件代替实验。
其次,注重思考过程。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如果只顾展示课件,匆忙追赶进度;偏重视觉华美,技术流于形式,忽视分析启发,无暇顾及学生。
改革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创造,获得认识世界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问题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要跟上新课改的步伐,让学生超越“书本是科学的世界”的观念,认识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篇九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高中学生接受社会科学思维训练的主要渠道,大多数学生对政治课并不感兴趣,主要为高考而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疲软”。笔者在本文中,阐述自主学习的内涵和提点,结合新课程核心理念,提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自主学习;新课程理念;策略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一)自主学习的基本含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决定的自觉能动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一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教师的合理指导是基本前提和保证,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由学生自己计划、判断、选择、执行、监控、调节的积极能动性学习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基本方式;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自主学习的实质是学生独立学习,是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这里的“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也包括学生群体的自主学习,是狭义上的“自主学习”。
(二)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动性
能动性相对于受动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有: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从这个角度说,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了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
第二、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他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对他人的依赖性上,将学习变成了机械活动,丧失了学习品质的独立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上,独立性是其实质和灵魂。它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对书本的依赖,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第三、差异性
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往往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以自己现有的水平、基础出发,忽视了学生个体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结果是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
第四、协调性
自主学习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生自身学的相互作用,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以求教和学的协调以及师生关系的协调。自主学习同时也重视同伴帮助,注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等形式以达到生生互动、协调发展。
二、新课程核心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三、新课程理念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策略
(一)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它表现为学习志向和愿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推动力,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根据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苦练本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情趣横溢、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差异性这一实际出发,把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资源来开发,发展学生的优势差异。
教师不能一味只看分数的高低,而是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个性,捕捉其闪光点,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利用多种渠道为其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三)实行课堂讨论法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讨论法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小组的观点或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实行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开放性,就是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封闭的模式,而是要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行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
实行开放性教学,要求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走出课堂,超越书本;不迷信老师的经验和权威,敢于向教师、书本和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独到见解;敢于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的事;要积极开拓获得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方莉: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12):180
[2]苏东坡: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政治课上提高学生兴趣的几点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03)
[3]史维东: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J]思想政治课教学,,(04)
10.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篇十
——“情境-设疑-联想”三步教学法初探
郑祖旺
(该文发表于天津教科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实验中学 300280 *** zw_zh@tom.com 摘要:高中物理“情境—设疑—联想”三步教学法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物理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手段、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结合教学内容设疑和联想,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极致目标。三步教学法的实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将物理和物理学习内化为涵养才智、丰富情感、提升生命本质的过程。关键字:高中物理 三步教学法 初探 正文: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如何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大家在努力探寻一些可操作而又行之有效的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即把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落实为现实当中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可实施的教学状态。物理学科教学的高效性就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的过程。学生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能力上,从不会运用到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正因为如此,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已成为当今新课改背境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求。本人结合多年在物理学科教学工作中的思考,总结出“情境-设疑-联想”的三步物理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实现高中物理学科的高效教学,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自主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
第一步:情境的创设(情境)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境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 1
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将“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称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创设情境是入门教育(即兴趣教育)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让学习者在接近实景或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的接近实景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即强调利用生动、具体、直观的形象,唤起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从而更有效地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二、情境创设原则和要求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郁闷、平淡的课堂情境,只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黯然、思维抑制,进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反之,激动人心的课堂情境,展示学生个性的课堂情境,富有情趣与挑战的课堂情境定会激发学生个性思维的张扬、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乐趣和对探究性问题敢于挑战的广阔思维,使学生具备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规格特点,使教学行为达到高效。
情境创设的原则是紧扣物理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普适性和直观性。即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开展情境创设;对某个概念或知识点创设的情境能够在不同条件下适用;创设的情境便于学生接受。具体满足以下要求:
1.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核心。教师从教材的情境中,从教学辅助资料提供的素材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有兴趣探索的问题,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这是教学情境预设与创设的根本要求。
2.课堂所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特点。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比较准确的定位,创设的情境必须在学生认知能力接受范围。
3.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时代特点。情境的创设要能驾驭教材,要具备时代的鲜明性,要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要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进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4.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以引起师生思想和精神的共鸣为前提。教学活动是以师生的情绪调节与感情交流为内在内容在特定环境下构成的,课堂情境中师生情感的相融和交流是其创设的重要条件,设计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情境印象相似或接近,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情境形成共振,从而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情境创设的最高境界。
三、情境创设手段
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
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物理学科概念、规律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所以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手段以实验、模型为主,辅以多媒体模拟。具体手段有以下几种:
1.实验创设法。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在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理论的建立,都有其坚实的基础;任何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要以实验作为检验标准,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理论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启迪物理思维的源泉。实验创设法就是利用实验(包括演示实验)的方法,对物理概念的内涵、外延,对物理规律进行再现和验证。物理学的发展充分表明,实验是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物理教学中,观察实验离不开科学思维,无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采集,或是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都必须经过科学思维;同时,经过科学思维得出的物理结论,又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由此可见,物理教学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既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2.模型创设法。物理模型是对实际物理问题的一种抽象,把物理实际问题的“原型”转化成物理模型,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常见的模型有质点模型、点电荷模型、单摆模型、人船模型、航天器模型、传送带模型、电动机模型、发电机模型等等。
3.多媒体模拟创设法。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其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多变的画面、突出的形象、活泼的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使课堂教学的设疑、导疑、解疑更有层次性,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模拟创设法对一些高精尖的物理现象限于中学实际,无法直接观察,如卢瑟福α散射实验、原子能级跃迁等,借助于多媒体模拟效果非常好;还有一些瞬间完成的演示,如平抛运动的合成,借助高速摄像机拍摄,然后慢放,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平抛运动与等高处自由落体运动和等速等距匀速直线运动的等时性效果,进而归纳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第二步:问题的设计(设疑)
古人云:“学则设疑,方疑则大进”,教师采用设疑教学法,重在“生疑”上下功夫。所谓设疑,就是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有意设置障碍,制造疑惑,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学习,进而完成教学任务。从现代思维科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有收获,大疑则大有收获。教师的任务就是科学地运用好这个循环链。学习物理的过程,是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学生可在对物理情境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设计(设疑)。设疑可以是学生自疑,也可以是教师设疑,目的都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智力潜能,调动学生思维主动性,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乐于发现、敢于创新的精神,变学生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一、设疑的基本要求
第一,问题的设计紧扣物理情境。从物理情境中抽象、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问题,利用问题启发学生,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观察、体验物理情境是设疑的前提。
第二,设疑的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科知识特点,注意新旧知识关联,能引起学生较高探究情趣。
第三,设疑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兼顾到全体同学,要包括低阶问题,也要包括高阶问题,不但要有封闭性问题,也要有发散性问题,尤其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设疑时要留有余地,可以逐步设疑。
二、设疑的手段和方法
1.观察设疑法。学生通过观察、感知预设物理情境的过程,从中抽象、提炼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而展开新课教学。观察设疑法的前提是学生对相关物理情境的认识要趋同。
2.讨论设疑法。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4~6人一组),全班同学在对物理情境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全班自由举手发言,也可以先组内讨论,后推出代表发言。这种方法常用于新课教学。
3.教师引导设疑法。针对某一节内容、一个题目、一组物理数据或实验条件等,在教师主导下,按一定程序不断地设置疑问,逐步引申内容的内涵,拓宽其外延,从而全面揭示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无中生有”、“投石激浪”,做“无疑者须教有疑”的工作,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思维浪花,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第三步:知识的拓展(联想)
一、相关教育理论
爱因斯坦说:“联想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联想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思维科学认为,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机制,联想中的关键要素是“焦点”,即指人们将所要认识、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焦点”,然后通过联想的方式,把若干其他对象集中到这个焦
点上,以便形成新的观念,或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等。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谓温故,是指回顾已经学习和了解了的知识的过程;所谓知新,是指在复习已学知识、回顾已知理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总结和提炼出新的观点,然后再扩充、延伸,从而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里提到的“复习”和“回顾”,就需要通过联想来实现。学生对已有知识要有巩固提高的过程,即通过回忆、复习等方法,不断地强化已学知识,进而不断地增长新知识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已经形成的技能,长期地保持存在记忆中,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联想的基本功能
联想法,就是把一个情境的关系转移到另一个更容易掌握的情境上,使抽象的情境转变成具体的类比情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联想比较主要是通过联想主体(已知事物)与联想对象(教学内容)的相互对应来进行的。通过联想的方法能实现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并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面对新知识时,有效摆脱陌生感,迅速找到轻松入门的途径,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较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三步教学法中,情境是引导学生入门,激发兴趣;设疑是激励学生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联想是应用,促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技能,使其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11.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物理 作业设计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教育要根据个体差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才能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优化练习、习题及作业的选择;一个好的作业设计,就是一个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业训练也要体现三维目标”等教学理念。可见,新课程作业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构成学生课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成长的履历,每一次作业都成为了学生成长的生长点,激发着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
一、传统作业存在的问题及弊端
进入新课改后,笔者对高中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系列问卷调查和教学调研,发现了传统的物理作业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非常有效,而且操作性强。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主要体现在:
1.传统作业缺乏个性化设计
大家都知道“削足适履”的成语,而传统的物理作业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就犯了这个错误。有些学校甚至严格要求整个年级作业统一,无视学生的个性和基础的差异性,搞一刀切,这样的作业无疑是学习兴趣的“屠宰场”。人是有个性和差异的,而这应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用硬性的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规格去要求实质上有差别的学生,那结果可能不是发展而是压抑、甚至是摧残。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而传统的作业没有弹性,缺乏层次,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而就产生了作业抄袭或不做的现象。久而久之,物理短腿的学生越来越多,尖子却越来越少。
2.传统作业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缺乏激励
传统作业对学生的评价都是从对与错、完成时间等方面分析,根本无法透视完成作业的过程。另外,传统的作业评价常注重作业本身的客观结果,轻视人的主体情感,缺少学生与教师、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这严重违背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作业设计要体现合理分层
遗传学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出生就存在个体差异,加上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及教育条件的不同,后天的个性差异会越来越大。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体现个性差异,物理作业就是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如何在作业设计中体现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传统作业中“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1.根据个体差异,学生动态分层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情况(学业成绩、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等),选择自己的作业层次意向,再经师生民主协商,并征得家长同意,将学生分为A、B、C三层:
A层: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差,学习吃力。
B层:智力因素好,非智力因素差,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成绩不稳定,但潜力大。
C层: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基础知识扎实,整体素质较高。
在分层时,科任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科特点与学生个性认同之间的矛盾,同一个学生可能在不同学科中处于不同的层次;另外,学生分层要注意实行相对、动态分层,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升層”或“降层”,使其始终处于对其发展具有最佳影响的层次。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目标分层
学生合理分层后,教师要根据大纲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分层的客观差异,科学地制订对应的分层学习目标。各层次目标呈阶梯状:基础目标—发展目标—高层目标。再根据目标层次和学生层次,制订对应的分层作业题,使相关作业置于各种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业分层要有梯度,在学生自主作业、自愿达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向高层目标发展。
3.坚持差异理论,凸现能力层次
教师要坚持差异理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让他们有创造性地自由发挥,让学得好的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劲头,而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作业分层设计具体操作中可分为四类:
(1)科学素养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及科学人文素养,适合于全体学生,如在学习了《万有引力》后,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到图书馆查阅有关哥白尼和开普勒的事迹,谈谈自己对自然规律发现的感受。这类作业,难度不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部分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态度和基本的人文素养。
(2)放缓坡度型:是将教学目标分成若干个基本问题作为课外作业,它主要要求A类学生独立完成,帮助他们巩固课堂知识,难度不宜太大。
(3)实验探索型: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要求B、C层学生完成。
(4)巩固拔尖型:对学生要求较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要求也较高,这类题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作为一组选做题,要求B、C类学生部分或全部选做,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决定是部分做还是全做,这部分作业主要是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提升奠定基础,因此,它的难度和编排顺序很关键。
物理作业能力分层后,既缓和了差生学物理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作业设计要体现合作探究、多元发展模式
1.形式体现多样性——创设“自产自销”“合作型”等模式作业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剥夺学生“学习的主人”的权利。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可让学生充分享受其“主权”。可采用自编型:变作业由“教师布置,学生执行”为学生“自产自销”。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地、富有创造性地编拟作业题,再把自己的“产品”和同学进行交流、修订及变形,实现“资源共享”与合作探究,最后根据自己设计的作业进行练习。也可采用合作型: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方面的共同合作来完成某项作业。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又互相竞争,他们练习的热情高了,效果也好了。通过这些操练,学生既掌握了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更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2.内容富有趣味性——推出“以新引趣、以赛引趣”作业模式
教师的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摆脱单调乏味的重复练习,要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增加趣味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以新引趣,新颖的作业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把最新的一些体育赛事、卫星发射、科技发明等为题材设计到作业中,定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以赛引趣,学生逞能好强,勇于竞争,可适当布置一些物理知识辩论赛作业或解题比赛,如亚里士多德对力的认识对物理学的发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请收集资料组织不同观点的人课余进行辩论。竞赛作业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从而体验合作的过程和合作的重要性,这种作业的过程充满着趣味,并且让学生从中悟道,有利于学生人格塑造,这正是新课标的宗旨。
3.评价体现人性化——协调师生情谊
作业评价要有人性化。作业是学生和老师间的一根关系纽带,教师应利用好这根纽带,融化、加深师生情感,来挖掘学生学习物理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对作业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看结果,打个分或打个等级,更要关注过程,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地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12.高中物理趣味教学理念和策略 篇十二
一、紧密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乐趣
将高中物理知识引入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物理知识,可以提升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创设趣味课堂,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学习“曲线运动”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引入飞车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在骑摩托车上坡过程中,如何控制最大速度使得车不被飞出,并结合火车铁轨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教师提问:“铁路弯道外轨道为什么需要高于内轨道?”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模拟趣味实验。又如在学习“电磁波”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主题学习活动,创设“电磁污染”“电磁波在我家”“无线电教师与军事思想”等主题,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展开生活小实验等,从而学习到更多实用的知识。在物理学习中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展开有趣实验,促进创新探究
有趣的小型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通过有趣实验教学, 实现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连接,激发学生动手实践,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借助趣味实验教学,将物理知识的原理融入到实验应用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分析和展开实验,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在小型动手实践中挑战自我、激发兴趣。
例如:在学习“液体表面张力”相关知识时,创设“多孔纸片托水”游戏,将多孔纸片放在杯口,倒转快速运动,发现水不落下。又如学习“电磁感应”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展开“电在我家”课题研究,分析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正确用电的注意事项。结合案例展开安全隐患与安全事故的说明,收集资料、询问有经验的人,组织主题黑板报等。还可以实施“洗衣机脱水原理演示器”“验电器制作与应用”等相关制作实验,并展示和说明其原理和应用。在实验中探索, 发现有趣的物理现象,通过动手操作, 探寻出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奥秘。
三、实施趣味游戏,引导互动合作
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现阶段的教学应该重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认知基础,尝试趣味游戏教学,引导学生互动合作。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游戏教学策略,贯彻趣味教学理念,落实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并应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杯运球”游戏,桌上放一堆乒乓球和一些一次性塑料杯,如何在不用手拿的情况下将乒乓球转运到桌子的另一边?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发散,借助思维创新构想出游戏方案“让球在杯内做圆周运动,当达到一定速度以后,就可以快速运球”。又如, 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趣味小制作,自制“静电屏蔽演示仪”“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演示装置”等,将物理知识与趣味游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自主动手和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师生趣味互动,强化思维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方法与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与探究。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进步的学习过程。实施师生趣味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将学生放在主人翁位置,师生一起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学习方案,实现师生共同提升。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平衡”这一章节知识时,师生趣味互动,教师与学生互换身份,将每个小节分配给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讲述当节课程的内容知识,分析重难点、学习心得。并在小节内容讲述中,通过杠杆实验、验证平衡的实验、生活中应用的相关例子,以及科学技术中应用的例子来分析和说明。之后选出学生点评、教师点评, 提升学习效果。通过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上讲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强化学生学习能力。
13.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篇十三
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
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2、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新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4、学科课程标准的新特点
语文:培养人文素养。重积累,重感悟,重运用。
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用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基本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地理: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应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
物理、化学:激发学习兴趣。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
科学:从小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上,不断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课程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
外语: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能力、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历史与社会:体现时代精神。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美术:设计美的生活。让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接触材料,接触工具,会动手做出简单的器物。分为4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体育:坚持健康第一。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
音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欢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
艺术:情感与审美的教育。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使艺术课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5、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中心视野,充分考虑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强调在生活中、在运用中逐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不死记硬背词语解释。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6、强调课程内容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三、新课程的结构调整
7、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课时比例设计上有高有低,从而使各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所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均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从学生角度来说,均衡性也决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第二,设置综合课程。设置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本次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综合型”的课程计划中,原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被整合为科学,历史、地理被整合为历史与社会,美术、音乐被整合为艺术,这三个科目皆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此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课程计划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实施综合课程一定要以综合的观念为指导,真正发挥综合课程的价值和作用。
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如上所说,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此,我们特别提出来加以强调。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8、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促进学生能动的发展。
9、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对学习要有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对人生的热情、热爱是主动的源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具有内部动机,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主动需要培养。自主性是强调能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自我设计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评价指标,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对认知活动自我调控,注重情感体验,传统的教育观往往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老师布置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挥创见,主动发现真理。未来是一个多变、充满问题的未来。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这样一种素质和能力,即“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全球主义的视野探究问题的实质,自己思考,独立判断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应为学服务的新理念,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全程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教材、学案走向老师。
合作性是强调小组成员围绕共同的任务密切的配合、积极的互动,解决问题,共同发展。合作的基本要素:要有一种合作意识,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要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责任。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与技巧。
合作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会合作,缺乏合作能力的人必将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合作能力是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能力。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协作的机会,容易造成孤僻依赖的性格。所以,不论从未来社会还是现实生活都应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培养。
探究性是强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实践、参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不是科学研究,探究更是一种经历、一种过程。探究的五个要素:提出一个科学性的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提出解释,求证过程,获得认识并发表探究结果。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鼓励创新。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自主、合作、探究是相互联系的,自主是基础。
不否定接受的学习方式,两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10、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的学习。
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形成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11、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
(一)探求者。
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求伙伴,师生一起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者。
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在师生之间,特别是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师合作;二是师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三)指导者。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认知、质疑问难,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获得研究的积极体验,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形成迁移知识和能力的本领,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侧重于以下八个方面:
(1)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
(4)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5)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
(6)指导学生学会交往;
(7)指导学生学会生活;(8)指导学生学会创造。
(四)学习者。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师学什么?主要有七个方面:
(1)学习宏观教育,了解改革的大趋势,将自己从事的微观教育改革置于宏观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使微观教学改革符合大方向、大趋势;
(2)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新领域、新走向、新成果,以便胜任新课程中的现代科技的教学;
(3)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较全面地运用微机,开发、利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比较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
(4)全面深入地学习新课程,能够熟练地驾驭自己所教学科的新教材;
(5)通读一下中外教育史,对人类教育的发展沿革、各个教育学派的基本主张以及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6)系统地读几本经典教育论著,如国外苏霍姆林斯基、布鲁姆、布鲁纳、杜威的代表性教育论著,国内孔子、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人的代表性教育论著,从中汲取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
(7)教理科的老师适当地涉猎一些文科知识,教文科的老师适当涉猎一些理科知识,以适应新课程中文理渗透、学科交融的发展态势。开卷有益,深入研究一两个领域,更能受益。
(五)反思者。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常反思。教师施教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唯有经常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心智、能力、方法适应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教育对象和教改要求。
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大体有五个方面:
(1)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思想;
(2)反思教学过程;
(3)反思教育结果:
(4)反思教育整体;
(5)反思教育个案。
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经常想一想,写教学日记、写实验报告、写学术论文等。中学语文界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自24岁至今,写下了约200多万字的教学日记,多达60余本。我们翻开他近几年出版的专著,可以发现其中许多生动的材料都来自他的教学日记。
(六)研究者。
我们教育系统要有一大批学者型的教育改革家,当今中国出不来教育名家和大家,我们应当有做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大家的雄心斗志。陶行知、叶圣陶、布鲁纳、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人,原来都是普通教师,后来成了大家。
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13、评价的目的和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
14、建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
15、评价内容、方法、标准、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评价方式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质与量的结合;
评价主体强调教师、学生自评,校长、家长等共同参与。
16、重视评价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即时性,提倡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六、新课程的管理政策
17、教师、学生是课程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着。课程是由各级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决定、共同参与建设和开发的。
18、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学会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19、实行教材多样化,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在时空上,有15%左右的课程是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在管理上,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选择空间。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推荐阅读:
谈谈你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解08-05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08-11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12-18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07-24
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06-25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08-18
高中物理课程改革08-06
高中物理校本课程课题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