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教学设计.doc.doc

2024-12-14

小学思品教学设计.doc.doc(11篇)

1.小学思品教学设计.doc.doc 篇一

考研交流会主持词

尊敬的老师、学长学姐,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参加理学部2011年考研学习经验交流会。转眼间,大四的学长学姐们已经顺利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即将离开母校,踏上新的征途。随着酷暑的到来,大三的学长学姐也开始备战考研,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考研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明年的研考中有更好的发挥,也为了使同学对考研有提前的准备,我部学生会学拓部特举办此次经验交流会!出席本次经验交流会的嘉宾有:***(掌声欢迎)、***(掌声欢迎),以及*位成绩优异的**级优秀毕业生来到现场与我们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欢迎你们的到来!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到场的各位学长学姐:

*******

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老师对本次考研就业交流会致开场词。(感谢)

下面介绍本次经验交流会的基本流程。分为“经验共享”和“答疑解惑”两个环节。同学们可以根据具体专业有所侧重,在嘉宾经验介绍完毕后可以进行提问。

首先我们进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交流。下面我们首先有请**对她考研复习的方法思路和技巧进行介绍。

接下来有请***学长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考研经验。

下面有请**学长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技巧和经验。

感谢学长学姐的精彩讲解,下面,我们进入自由提问阶段。同学们可以自由的向学长学姐进行提问。

感谢同学们的提问和学长学姐的精彩解答,相信现场地信专业的同学们一定都有很大的收获,对考研也有了新的认识。

下面进入自由提问环节。

感谢

不知不觉,本次考研就业交流会已经全部结束,交流会也接近尾声,下面我们有请***对考研的方向方法等做总结陈词。

感谢***精彩的总结。现在,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向***进行提问。

由于我们的时间有限,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如果大家还有其他问题,会后也可以与各位嘉宾进行深入交流,相信各位嘉宾一定会耐心的帮助大家解决面临的困惑。

本次交流会至此圆满结束,再次的感谢***、***以及学长学姐的到来,同时也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谢谢大家!祝大家晚安!

2.小学思品教学设计.doc.doc 篇二

为实现国四排放目标, 目前国内柴油机厂家一般采用SCR后处理技术, 这一技术在欧洲得到广泛推广。其优点很多, 比如对燃油含硫量相对不敏感、从国三升级较为容易、发动机本体无需大改动、燃油经济性较好等。但是与此同时, SCR技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如尿素添加剂 (Adblue) 目前在市场上普及率还远远不够, 对于一些较偏远地区, 或工程机械应用领域, 终端客户很难购买到符合要求的尿素, 这对于SCR技术在这些地区的推广应用带来很大挑战。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 带一套SCR后处理系统的国四发动机, 相对国三发动机来说, 发动机价格一般至少增加2~3万元, 这对于终端用户购买形成一定挑战, 尤其是欠发达地区, 大大削弱了客户的购买欲望。而E-GR+DOC+POC后处理系统方案, 在目前条件下, 价格大约可以做到SCR价格的1/3~2/3, 因此国内主流柴油发动机厂家, 在主推SCR技术的同时, 也在纷纷开展EGR+DOC+POC后处理系统试验研究, 作为国四排放技术路线的一种技术储备, 本文即简单介绍这种后处理技术。

2 后处理技术简介

自1892年德国工程师狄赛尔发明柴油机以来, 100多年间人们一直致力于柴油机质量和品质的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 节能与环保逐渐成为内燃机发展的新方向。在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推动和带领下, 世界各国不断推出更严更苛刻的排放法规, 并要求柴油机生产商强制执行, 使后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图1为各国排放法规及执行时间表:

柴油发动机排出的尾气污染物, 主要分为颗粒 (PM) 和氮氧化物 (NOx) 两大类, 和汽油机不同, 由于这两种污染物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因此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成熟的后处理技术能将这两种污染物同时降低。图2为两种污染物关系示例图。

从图2可以看出, 要同时降低两种排放污染物以达到国四排放标准, 可以有两种办法:

(1) 先降低PM, 再降低NOx;

(2) 先降低NOx, 再降低PM。

前者即为目前已批量推广应用的SCR后处理技术, 后者即为EGR+“颗粒降低”后处理技术。

2.1 EGR+“颗粒处理”后处理技术介绍及应用

前文已提到, 要实现先降低NOx, 再降低PM, 一般是先在发动机缸内, 通过内部EGR或外部E-GR, 将一部分废气引入缸内参与燃烧以抑制NOx生成。对于PM, 则需要在缸外用后处理系统加以降低。PM的主要组分可分为SOOT (碳烟) 和SOF (Soluble Organic Fractions可溶性有机成分) 及Sulfate (硫酸盐) 三部分, 其中硫酸盐所占比例较小。目前主流的PM降低技术可分为如下几种 (如图3) :

2.1.1 EGR+DPF技术:

DPF:全称为颗粒捕集器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 主要作用是捕集尾气中的颗粒 (主要成分为积炭) , 然后通过“再生”等策略将颗粒氧化掉。其典型结构如图4:

从图4可以看出, DPF是一种封闭式的“过滤器”系统, 因此其捕集效率非常高, 加上适当的“再生”策略, 一般情况下PM可降低90%以上, 这种技术在美国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但目前国内商用车领域还没有柴油机厂商采用或试验这种技术。主要原因是:这种技术需要主动再生策略, 传统的再生策略有电加热、红外线加热、缸内增加后燃、排气管燃油喷射等等方法, 能耗较大、结构复杂、标定非常复杂且成本高;另一方面, 这种技术因为是全封闭式过滤结构, 对燃油品质要求都非常高, 一般情况下要求燃油中含硫量低于15ppm (否则很容易发生堵塞, 从而引起排放恶化、排气背压升高和功率下降等严重后果) , 这对于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批量供应的含硫量为350ppm的国三燃油, 以及供应尚不充分的含硫量为50ppm的国四燃油来说, 无疑将形成重大挑战。

2.1.2 EGR+DOC技术:

DOC:全称为氧化型催化器 (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 , 有时也称为DOC only, 以便于区分后文的DOC+POC技术。主要是通过载体上的催化剂, 通过氧化反应将PM中的可挥发性物质 (SOF) 去除, 以达到减少PM排放的目的。

这种技术在使用时, 同样要求使用低硫柴油 (一般不大于500ppm) , 目前国内有柴油机厂商, 已试验并通过350ppm含硫量燃油500h耐久性试验。但是, DOC only转化效率有限, 因此要求发动机原排较好, 即发动机原始排出的废气中PM含量不能太高, 且发动机排量不能太大 (一般不大于8L) , 否则实际使用效果非常有限。因DOC价格非常低廉, 目前5L以下商用车柴油机领域, 国内有多家柴油机厂商正在展开试验研究。

2.1.3 EGR+DOC+POC技术:

POC:全称为颗粒氧化器 (Particulate Oxidation Catalyst) , 也称为部分式 (半通式) 过滤器。其典型结构如图5:

从图5可以看出, 这种过滤器相当于将DPF过滤器打开一个小小的缺口, 只过滤一部分PM, 因此其转化效率与前面介绍的DPF相比要低一些, 但一般也可做到40%~75%。这种技术不需要主动再生, 且与DPF相比, 堵塞几率大大降低, 成本也更加低廉, 因此国内各主要柴油机厂家均将其作为中重型商用车柴油机后处理储备方案展开研究, 其中已有厂家在12L柴油机上进行试验。这种技术对燃油含硫量要求与DOC only相当, 因此是目前非常有潜力的一种中、大排量柴油机后处理方案。

DOC+POC技术的原理是:先在DOC里面将废气中的NO转化为NO2 (同时在DOC中也会将一部分SOF直接去除) , 接着在后面POC中, 由生成的NO2与捕集的SOOT发生反应将其氧化掉。其反应过程如下:

DOC:2NO+O2→NO2

POC:2NO2+C→CO2+2NO (POC未带涂层) NO2+C→CO+NO (POC带涂层)

3 DOC和POC的设计选型及注意事项

3.1 DOC设计选型

从上面的反应式可以看出, NO2的生成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这直接决定了后面PM捕集到的SOOT的转化效率。一般来说, DOC中涂层贵金属的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NO2的生成量, 从这个角度讲, 贵金属的含量越多, 则NO2转化生成的越多, 对后面PM的去除越有利。

但是贵金属的含量也不是越多越好, 一方面, 贵金属价格昂贵, 过多的贵金属必然会增加系统价格, 另一方面, 因为PM成分中的还有另外一种成分———硫酸盐。一般情况下, 废气中的硫酸盐含量不高, 但是如果贵金属含量太高, 导致DOC氧化能力“太强”, 则硫酸盐的生成也越多, 这将导致总的PM值升高。因此贵金属的含量选择还需根据燃油中的含硫量等实际情况来定。

图6为欧洲柴油含硫量<10ppm条件下, 采用某DOC+POC后, PM中各组分的转化情况:

如果采用相同的DOC应用到高含硫量柴油环境中, 可能产生如图7的情况:

因此, DOC中贵金属的含量应根据实际情况, 通过试验最终确定。

影响DOC转化效率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温度。贵金属作为催化剂, 需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才能达到最佳转化效率。

图8为某DOC转化效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从图8可以看出, 要保持合适的温度窗口, 才能让DOC工作在最佳状态。因此在后处理系统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排气温度, 必要时可采取适当“保温”措施。

3.2 POC设计选型

POC的主要作为是捕集废气中的PM, 然后与DOC中转化而来的NO2将SOOT氧化掉。POC选型存在以下难点:

(1) 一方面, POC需要有合适的捕集效率以保证能将SOOT捕集到, 另一方面, 结构也要保持必要的“通透性”以保证低的排气背压, 从而保证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POC结构的不同, 直接决定了PM的捕集效率和背压。因此在POC选型时应充分考虑其结构。

(2) POC中捕集的SOOT, 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有NO2来转化, 主要是由于排气温度受发动机转速和负荷影响比较大, 排气温度不是随时都在合适窗口能供NO2转化, 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某些工况或条件下, 会捕集到大量SOOT。这将导致两种结果:一是长时间没有NO2转化, 大量SOOT聚集后直接将POC堵死, 导致发动机排气背压增大、功率下降等;二是聚集到一定量SOOT后, 与突如其来的NO2转化发生反应, 这将导致POC内瞬间产生大量热量, 使整个POC温度急剧升高, 直接导致其烧毁。目前国内有厂家在试验时即遇到这种情况。因此在选择POC载体时, 应充分考虑厂商和POC载体结构、材料, 如金属结构POC比陶瓷结构POC传热更好, SOOT转化效率一般会比陶瓷载体高, 这对于去除SOOT是有利的, 另外, 必要时也可在POC上加上涂层以提高SOOT转化效率。

此外, POC中SOOT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 下图为温度对NO2与颗粒物反应速度的影响:图 (8) 某POC中SOOT反应速率与温度关系曲线资料来源:Dr.C.Gorsmann/Johnson Matthey/Munich Mai 2003另外, POC选型时也应考虑排气背压问题, 应尽量避免排气背压过大。

4 结束语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 经济结构等差异也较大, 各地区燃油品质也相差很大, 目前还没有一种后处理技术能在任何区域令所有客户都满意的达到国四排放标准。研究不同方法的后处理技术, 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市场的需求。随着国内燃油品质的不断提升, EGR+DOC+POC方案将成为一种极有潜力的高效廉价的后处理技术方案, 在满足国家排放法规的同时, 给发动机厂商和终端用户带来更多利益。

参考文献

[1]黄文伟孟凡生.柴油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的发展。内燃机杂志, 2010年8月第4期;

[2]蒋德明.内燃机燃烧与排放学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3]巴桂霞.应用在柴油车上的紊流式金属转化催化器[C].CVEC2006年会, 天津, 2006

3.小学思品教学设计.doc.doc 篇三

漳政办〔2008〕11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常山开发区,漳州开发区:

《漳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实施。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漳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目 录

1、总则„„„„„„„„„„„„„„„„„„„„„„

41.1 编制目的„„„„„„„„„„„„„„„„„„4

1.2 编制依据„„„„„„„„„„„„„„„„„„4

1.3 工作原则„„„„„„„„„„„„„„„„„„4

1.4 适用范围„„„„„„„„„„„„„„„„„„4

2、启动条件„„„„„„„„„„„„„„„„„„„„5

3、自然灾害救助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5 3.1 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构及职责„„„„„„„„5 3.2 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任务„„„„„„„„„„„6 3.3 市相关成员单位及职责„„„„„„„„„„„„6

4、应急准备„„„„„„„„„„„„„„„„„„„„9 4.1 资金准备„„„„„„„„„„„„„„„„„„9 4.2 物资准备„„„„„„„„„„„„„„„„„„10 4.3 通信和信息准备„„„„„„„„„„„„„„„11 4.4 救灾装备准备„„„„„„„„„„„„„„„„11 4.5 人力资源准备„„„„„„„„„„„„„„„„11 4.6 社会动员准备„„„„„„„„„„„„„„„„12 4.7 宣传、培训和演习„„„„„„„„„„„„„„12

5、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13 5.1 灾害预警预报„„„„„„„„„„„„„„„„13 5.2 灾害信息共享„„„„„„„„„„„„„„„„14 5.3 灾情信息管理„„„„„„„„„„„„„„„„14

6、应急响动应„„„„„„„„„„„„„„„„„„16 6.1 I级响应„„„„„„„„„„„„„„„„„„16 6.2 II级响应„„„„„„„„„„„„„„„„„18 6.3 III级响应„„„„„„„„„„„„„„„„„20 6.4 IV级响应„„„„„„„„„„„„„„„„„22 6.5 信息发布„„„„„„„„„„„„„„„„„23

7、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24 7.1 灾后救助„„„„„„„„„„„„„„„„„24 7.2 恢复重建„„„„„„„„„„„„„„„„„25

8、附则„„„„„„„„„„„„„„„„„„„„„26 8.1 名词术语解释„„„„„„„„„„„„„„„„26 8.2 奖励与责任„„„„„„„„„„„„„„„„„27 8.3 预案管理与更新„„„„„„„„„„„„„„„27 8.4 预案实施时间„„„„„„„„„„„„„„„„27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福建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漳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1.3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1.4 适用范围

在我市区域内发生的洪涝、台风、暴雨、干旱、冰雹、冰冻、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1)发生台风、暴雨、干旱、洪涝、冰雹、冰冻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某县级行政区域内,死亡5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倒塌房屋1千间以上。或者在全市行政区域内死亡10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5万人以上;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某县级行政区域内,死亡3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千间以上。或者在全市行政区域内死亡10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5万人以上;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自然灾害救助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3.1 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构及职责

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是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领导机构,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总指挥,对应灾害种类市级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任副总指挥,市相关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参与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市民政局是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构,在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各类灾害的救助救济工作,指导灾区开展灾后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工作。

3.2 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任务

(1)做好非常态下自然灾害的救助、救济综合协调工作。

(2)会商、分析、评估灾区形势,提出对策;协调落实对灾区的支持措施。

(3)听取灾区救灾工作汇报。

(4)收集、汇总、报告、评估灾害信息、灾区需求和救灾工作情况,通报灾情。

(5)协助、指导县(市、区)开展救灾工作。

3.3 市相关成员单位及职责

市民政局: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备灾救灾和灾后救助救济、恢复重建、社会捐助等工作。

市发改委:协调安排重大救灾基建项目,帮助落实项目建设资金,争取国家以工代赈资金。

市经贸委:组织跨县的应急生活必需品供应,动用市储备商品稳定市场;负责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指导灾后电力供应恢复工作。

市水利局:掌握、发布汛情、旱情,组织、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抗旱、抢险工作,对主要河流、水库实施调度,负责组织指导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市公安局: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的紧急转移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救灾资金安排、拨付和监督检查。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协助抢险救灾,协调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建设局:协助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帮助、指导灾后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鉴定、修复、重建等工作。

市交通局:负责救灾人员、物资的公路运输,提供转移灾民所需的交通工具,组织抢修被毁公路。

市无线电管理局:保障自然灾害救助中使用的各类无线电台(站)的通信安全,及时排除无线电有害干扰。

市农业局:负责组织重大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帮助、指导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和灾后自救。

市卫生局:负责抢救伤病员;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监测,做好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实施疾病控制和卫生应急处理措施,预防和控制传 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扩散和蔓延,保证饮水和食品卫生;组织心理卫生专家赴灾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市教育局:帮助灾区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帮助做好校舍恢复重建。

市林业局:负责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防范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灾区的环境监测。

市广电局:负责抗灾救灾宣传报道和灾区广播、电视系统设施的恢复工作。

市安全生产监管局:负责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和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

市统计局:协助分析灾情统计数据。

市物价局:加强价格监督管理,保持市场价格稳定。

市粮食局:负责灾区粮食、食用油供应。

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组织协调渔业船只、养殖人员的安全转移与救援工作。

漳州海事局:负责漳州沿海交通运输船舶疏散、海上搜救指挥和救援协调工作。

市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预报,做好救灾气象保障服务。

市地震局:组织地震现场地震监视、监测,震情分析会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震后房屋安全性鉴定、灾害评估和地震紧急救援。

市科技局:安排重大救灾科研项目。

市通信部门:组织开展灾区通信的恢复重建工作。

市保险部门:负责与灾害相关的保险理赔工作。

南昌铁路局漳州站:负责协调救灾人员、物资的铁路运输,抢修被毁铁路。

漳州军分区:根据地方政府请求,组织协调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抢险救灾。主要担负解救、转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员,抢救、运送重要物资(重点是救灾物资)等任务。必要时,协助地方政府进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市武警支队、消防支队、边防支队、森林支队:负责组织武警部队实施救灾,协助当地公安部门维护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协助当地政府转移危险地区群众。

市科协:协调有关学会救灾研究工作。

市红十字会:参加灾区救灾救助,开展社会捐助和现场伤员救治工作。

应急准备

4.1 资金准备

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根据市年度财政预算,安排市级救灾资金预算,并督促县(市、区)政府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4.1.1 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县(市、区)、乡(镇)各级财政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

4.1.2 市建立自然灾害救济预备金制度,县(市、区)、乡(镇)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安排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

4.1.3 各级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

4.1.4 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各级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灾民生活救助。

4.2 物资准备

整合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规划,分级、分类管理储备救灾物资和储备库。

4.2.1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科学选址,进一步建立健全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各县(市、区)要按照标准建立和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库,在仓储规模、物资种类和数量、应急期间保障能力上达到救灾工作要求。灾害多发乡(镇)要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

4.2.2 及时调拨购置救灾帐篷、衣被、净水设备(药品)等救灾物资;建立救灾物资生产厂家、商家名录,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

4.2.3 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区)将所储备的救灾物资报各级救灾应急指挥部备案,以备灾害紧急期间统一调拨。

4.2.4 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运输制度和应急采购、调拨制度。

4.2.5 科学选址,利用学校、广场、公园、敬老院等地点设立避难场所(点),规定转移路线,设置明确标识。2010年底前在全市村(社区)基本建立避难场所(点)。

4.3 通信和信息准备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讯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4.3.1 加强各级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设覆盖市、县、乡(镇)三级的救灾通讯网络。

4.3.2 依托“数字漳州”政务网,建立部门互通的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4.3.3 充分发挥各类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的作用,建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灾害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4.4 救灾装备准备

4.4.1 市直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4.2 市民政局及各县(市、区)民政局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车辆、通讯、电脑、照相和摄像等设备和装备。

4.4.3 乡(镇)应配置救灾专用电脑和传真机等设备。

4.5 人力资源准备

4.5.1 加强自然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村(社区)灾害信息员队伍,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4.5.2 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组织民政、卫生、国土资源、水利、海洋、气象、地震、海事等各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救灾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4.5.3 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地震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4.5.4 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

4.6 社会动员准备

4.6.1 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4.6.2 建立完善救灾捐赠制度,规范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4.6.3 各县(市、区)和重点乡(镇)都要建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络。

4.6.4 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6.5 建立健全未受灾区地区对受灾地区、轻灾区对重灾区的对口支援机制。

4.7 宣传、培训和演习

4.7.1 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4.7.2 市民政局负责组织县(市、区)灾害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县(市、区)负责组织乡镇民政办人员的业务培训。不定期开展对各类专业紧急救援队伍、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培训。

4.7.3 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每年应根据灾害发生特点,适时组织演练,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4.7.4 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各灾害种类的特点参与或自行组织培训和演习。

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 灾害预警预报

5.1.1 市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市水利局的汛情预警信息、市地震局的地震趋势预测信息、市国土资源局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市林业局森林火险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预警信息、市农业局的生物灾害预警信息、市海洋与渔 业局的海洋灾害预警信息,相关部门要主动及时向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和市民政局通报,并按有关规定发布预警预报。

5.1.2 市民政局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及时提出灾情评估意见,向市政府和市有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报告,同时向有关部门和相关县(市、区)通报。

5.1.3 市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区)应根据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的预警预报,提前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5.2 灾害信息共享

市民政局及时收集、汇总灾害信息,向有关单位和地方通报;各有关单位应主动及时向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报送各类灾害信息。

5.3 灾情信息管理

5.3.l 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1)灾害损失情况包括以下指标: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因灾失踪入口、、因灾伤病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受淹县城、饮水困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毁坏耕地面积;倒塌房屋、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

(2)因灾需救济情况包括以下指标:需口粮救济人口、需救济粮数量;需衣被救济人口、需救济衣被数量;需救济伤病人口;需恢复住房间数、需恢复住房户数。

(3)已救济情况包括:投亲靠友人口数量、借住房屋人口数量、搭建救灾帐篷和简易棚人口数量;已救济口粮人口、已安排口粮救济款、已安排救济粮数量,已救济衣被人口;已安排衣被救济款、已救济衣被数量,已救济伤病人口、已安排治病救济款,已安排恢复住房款、已恢复住房间数、已恢复住房户数。

5.3.2 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市民政局和本级政府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于造成死亡人口(含失踪人口)5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省民政厅。市民政局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2小时内完成 15 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民政厅和本级政府报告,同时向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通报。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市、县民政部门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民政部门每日9时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设区市民政局报告,市民政局每日10时前向省民政厅报告。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市民政局和本级政府报告。市民政局在接到报告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市汇总数据(含分县灾情数据)向省民政厅和本级政府报告,同时向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通报。

5.3.3 灾情核定

(1)会商核定。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组织市民政、农业、水利、国土资源、气象等相关成员单位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水利、地震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评估,核实灾情。

5.3.4 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台帐、倒塌房屋台帐和需政府救济人口台帐。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核定后,要及时建立因 16 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和需政府救济人口(住房恢复重建和生活救助)的花名册,为恢复重建和开展救助提供可靠依据。

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救灾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做好救灾、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

根据突发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设定四个响应等级。启动响应等级建议和终止建议,由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或市民政局负责提出,报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决定。在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根据响应等级的需要,切实履行本部门的职责。

6.1 I级响应

6.1.1 灾害损失情况

(1)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发生台风、干旱、暴雨、冰雹、冰冻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50人以上;

紧急转移安置30万人以上;

倒塌房屋10万间以上;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死亡50人以上;

紧急转移安置30万人以上;

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0万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6.1.2 响应工作。

(1)由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负责人主持会商,相关成员单位参加,对灾区救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2)由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负责人率有关部门赴灾区慰问灾民,指导救灾工作。

(3)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相关成员单位每日12时前向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报告救灾情况。

(4)市民政局全局动员,实行24小时值班,并做好救灾有关工作:接到灾害发生信息2小时内,向市政府、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负责人报告;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商市 财政局提出下拨救灾应急资金建议报市政府,协调铁路、交通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组织开展全市性救灾捐赠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救灾捐赠款物;协调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指示。

6.2 II 级响应

6.2.1 灾害损失情况

(1)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发生台风、干旱、暴雨、冰雹、冰冻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30人以上,50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下;

倒塌房屋5万间以上,10万间以下。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死亡20人以上,50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下;

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5万间以上,10万间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6.2.2 响应工作

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听取受灾情况汇报。

市民政局实行24小时值班,开展以下工作:

(1)灾情发生后12小时内,派出由局领导带队的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2)根据灾区政府或民政局与财政局申请,灾情发生12小时内商市财政局制定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后及时下拨到灾区;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制定并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工作,及时协调铁路、交通等部门落实有关救灾物资的紧急调运工作;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使用;随时落实市政府紧急救助工作指示。

(3)每2小时与县级民政救灾部门联系一次,必要时可直接与受灾乡镇联系,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接到灾害发生的信息后2小时内编发《重要灾情》,报送市政府和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

(4)向社会发布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全市性救灾捐赠活动;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

6.3 III级响应

6.3.1 灾害损失情况

(1)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发生台风、干旱、暴雨、冰雹、冰冻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

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5万间以下。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死亡10人以上,20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

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以上,5万间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它事项。

6.3.2 响应工作

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救助支持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听取受灾情况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派出联合工作组。

市民政局实行24小时值班,开展以下工作:

(1)灾情发生后12小时内,派出由局领导带队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开展救灾工作。

(2)根据灾区政府或民政局和财政局申请,在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商市财政局制定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会,报市政府批准后及时下拨;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工作,协调铁路、交通等部门落实有关救灾物资的紧急调运工作;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使用。

(3)每2小时与县级民政救灾部门联系一次,必要时可直接与受灾乡镇联系,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接到灾害发生的信息后2小时内编发《重要灾情》,报 送市政府,并向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通报;商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通报灾情和救灾信息。

(4)不定期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受理捐赠事宜;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6.4 IV级响应

6.4.1 灾害损失情况

(1)某县级行政区域内,发生台风、干旱、暴雨、冰雹、冰冻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5人以上,10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倒塌房屋1千间以上,1万间以下。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千间以上,1万间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6.4.2 响应工作

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对灾区的支持措施,视情况向灾区派出工作组。

市民政局实行24小时值班,开展以下工作:

(1)灾情发生后12小时内,派出救灾现场协调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开展救灾工作。

(2)根据灾区政府或民政和财政部门申请,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商市财政局制定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报市政府审批后及时下拨到灾区。如灾区需要,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

(3)与灾区民政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灾情动态信息;组织开展灾情会商、评估,分析灾区形势,提出对策;接到灾害发生的信息后2小时内编发《重要灾情》,报送市政府领导,并向市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通报。

6.5 信息发布

6.5.1 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

6.5.2 重大灾情由市政府统一审核发布,其中水旱灾害由市防汛办发布。涉及军队内容的,送军队有关部门审核。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并根据灾情发展情况做好后续信息发布工作。

6.5.3 信息发布的内容主要包括:受灾的基本情况、救灾的动态及成效、下一步安排、需要说明的问题。

6.5.4 信息发布包括授权发布、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重点新闻网站或政府网站等形式。必要时,请新闻办组织协调。

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7.1 灾后救助

7.1.1 县级民政部门每年9月和次年1月调查冬春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帐。市民政局将需政府救济人口等灾民生活困难情况报省民政厅,附分县的调查统计表。

7.1.2 市民政局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各级民政部门制定冬春临时救济工作方案。

7.1.3 根据县(市、区)的申请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情况,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提出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分配方 案,经市政府同意后下拨,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灾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困难。

7.1.4 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救济资金在春节前发放到户。

7.1.5 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7.1.6 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以工代赈政策、灾歉减免,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

7.2 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由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7.2.1 组织核查灾情。灾情稳定后,县级民政部门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帐和恢复重建台帐。市民政局在灾情稳定后l0日内将全市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省民政厅,附分县灾情数据统计表。

7.2.2 开展灾情评估。重大灾害发生后,市民政局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开展灾情评估,全面核查灾情。

7.2.3 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市、县根据灾情和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7.2.4 根据县(市、区)政府向市政府的申请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情况,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提出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分配方案,经市政府同意后下拨,专项用于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7.2.5 市民政局定期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适时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

7.2.6 民政部门商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7.2.7 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7.2.8 发展改革、经贸、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电力、通信等企业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保险机构做好理赔资金准备和理赔工作。

7.2.9加强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工作,确保救灾款物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接受社会监督。

附则

8.1 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台风、干旱、冰雹、冰冻、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灾情预警:指根据气象、水文、海洋、地震、国土等部门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做出分析、评估和预警。.8.2 奖励与责任

对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市政府表彰;对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8.3 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市民政局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市民政局适时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后报市政府。各县(市、区)根据本预案制定本辖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本预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8.4 预案实施时间

4.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篇四

一、利用现成情境导入新课。我走进课堂时师生互相问好,由此提问学生:“能自己洗衣服的同学,请举手;能自觉学习的同学请举手”而导入新课,紧扣课题,贴近学生生活,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二、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要求每个小组学生把自己自立的表现写在一张纸上;(学生写完后,随机抽几名把学生自己的自立表现说出来,大家一起评),同时也展示本班学生的几幅“自立风采”。这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情。学生觉得有话说,也非常感兴趣,都纷纷发言,气氛非常活跃。

三、进行体验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能力。让四位学生分两组上台表演补纽扣。(道具:两小块布、针、线、几个纽扣,要求:分两组比赛,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操作是否正确并点评)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自立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四、课堂结构清晰。从教学过程来看,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题情景,这些问题非常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知道自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教育教学效果好,较为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五、结束新课让全班齐读陶行知的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上下衔接不够好,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不够,老师在启发学生思考方面还应该多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活动的创设能力还不够。也许是缺乏课堂经验,这堂课显得有些前紧后松,课堂气氛没有完全放开。特别是前半堂课,我没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采取的仍是比较传统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例如,在“什么是自立”这一教学环节,我直接给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由表达。

5.小学思品《民族风情园》教学设计 篇五

一、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生活实际离少数民族的生活较远,对少数民族的风情了解不多。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很感兴趣,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上充分交流、展示,课后延伸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树立热爱不同民族的情感,学会欣赏不同的民族文化,尊重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加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师准备:部分民族节日的视频及少数民族的歌曲,部分少数名族的服饰图片等。学生准备:学生收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饮食、歌舞、服饰等方面的资料,以小组形式汇报展示。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知道了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遍布全中国。那么你们去过哪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呢?谁来简单说一说。

生:汇报去过的地方并说一说那里的少数民族以及印象最深的。如:云南(过桥米线)、内蒙古(节日,那达慕大会或牧民的生活)、银川(回族文化或节日)等。预设:如果没有人去过师可以引入新课说没去过不要紧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民族风情园去了解几个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

师:(去过的正常引课)大家说了这么多民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个最具特色的民族吧。板书课题:民族风情园

这几个民族你想了解哪个民族呢?(朝鲜族、维吾尔族、藏族、傣族、满族)生:说感兴趣的民族。(也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现场分组)

二、小组合作 探究交流

师:大家的求知欲都很强,那现在各小组选择你感兴趣的民族交流讨论。一会儿以导游的身份和大家汇报展示。交流前请看温馨提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组员充分合作,可以从饮食、服饰、传统节日、歌舞等几方面进行探讨交流,选出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和大家分享。

2、可以选择多种形式展现本民族特色。可以展示图片、实物,也可以现场讲故事、唱歌、跳舞、表演等等。

注意:各小组之间进行PK,获胜组(一个)予以奖励。评分方式:自评和互评。看见你们每组的小星星吗?五个小组全汇报完毕各组要参与给星活动所以每组汇报时大家都要认真听,做到公平、公正。

要求:时间控制在4分钟左右,组员之间配合默契,语言自然流畅,资料丰富全面。

师在讨论过程中播放背景音乐(讨论时间3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培养学生整合、利用资料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师:看同学们讨论的热火朝天,老师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哦。现在就开启我们的民族之旅吧。哪个小组先来展示?(表扬)预设:如果没有主动的,师有请某一组同学。第一组:朝鲜族团队

介绍:饮食(重点)带食物、歌舞(视频)、文化

师:感谢小导游们带给我们的惊喜,非常用心的孩子们,掌声在哪里?(生鼓掌)说到朝鲜族注重礼节、讲礼貌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弟子规中说:“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不但要会背还要把这些文字融入我们的生活、行为中去,做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好吗?板书:饮食、文化 引入:接下来,我们到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去逛一逛。

第二组:维吾尔族团队

出场时,师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生边跳、边拍打手鼓。介绍:歌舞(重点)、饮食、信仰

师:这几个小导游把维吾尔族的风情介绍的淋漓尽致,快乐的民族,坚定的信仰说的我都想去看一看了。有机会我们一起去。边吃、边玩。板书:歌舞 师:刚才提到信仰你们知道还有哪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吗?生:回族。引入:好,接下来,我们到周总理去过的民族——傣族 第三组:傣族团队

介绍:节日(重点)(泼水节)、饮食、建筑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让我们对泼水节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谢谢你们。刚才同学说了周总理的故事,从这我们能看出周总理怎么样?——尊重民族习俗,尊重是友谊的前提,而认同他人的民族习惯就是最基本的尊重。板书:尊重。真是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啊!那么,除了傣族的泼水节,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呢?

生汇报:彝族火把节、苗族苗年、傈僳族刀杆节、回族开斋节、壮族三月

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等(有生说的引入视频)

师评价:你的知识面太广阔了,真是一名学识渊博的小博士。板书:节日 预设:没有生说的情况下,师:老师想带同学们去那达慕大会的现场看一看,感受下热闹的节日氛围,想不想去?生:想。Let’s GO!(师播放视频)引入:看,藏族的小导游们已经迫不及待的邀请我们了。我们去看一看吧!走着。第四组:藏族团队

介绍:建筑(重点)(布达拉宫)、服饰(图片和实物)、饮食 板书:建筑 师:你们了解的真不少,爱学习、肯钻研的孩子老师喜欢,给你们赞一个。有同学想要补充吗?生:补充内容

预设:有没补充,老师介绍下藏族的文化。

引入:我发现我们班级来了一群格格,有请格格们闪亮登场。第五组:满族团队

介绍;服饰(重点)(实物)、习俗和禁忌 板书:服饰

师:你们的准备不但充分,而且还告诉我们满族的禁忌,避免我们和满族的同伴们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真是一群细心的孩子们。

师:那除了满族在食物方面有禁忌其他同学还知道哪些民族的禁忌呢? 生:回族不吃猪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血。蒙古族讨厌黑色,认为黑色是不祥的颜色,苗族人民忌其他民族称之为“苗子”等等。

师:真了不起,好了各组同学分别从饮食、服饰、歌舞、节日、信仰、建筑、文化等方面展示了各民族的独特之处。

师:通过刚才的了解和体验,如果你去少数民族旅游,你要怎样尊重他们的文化?如何和他们相处呢?

生:汇报(注意禁忌,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师:说的太好了。看来你的收获很大也很有感触。

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生——人民币

师:大家有没有观察到人民币的左上角有许多形状不同的文字你认识它们吗?我们来猜一猜?(投影100元人民币)生:猜文字

预设:学生猜不出老师根据民族特点提示学生。(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

小结:同学们,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能粗略地游览了几个民族的部分风情,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现在来行使你自己的权利给小组打分。满分5分。讨论时间1分钟(各组简单说给分标准)师:公布获胜组。颁“精英奖”其他组也分别颁奖“优秀奖” “炫舞奖”“实力奖”“潜力奖”

三、情感升华,达到高潮

今天我们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民族之旅,感受到了中国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强大和团结,身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感到——骄傲、自豪。把这种骄傲和自豪感落到任务卡上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关于“民族风情园”的手抄报。

6.小学思品教学设计.doc.doc 篇六

一、教材分析

《通讯改变生活》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走进信息时代》中的活动主题一《坐在家里看世界》的第一个活动内容,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 “感受现代通信和现代传媒与人们生存的关系”“了解现代通信和现代传媒的种类与方式”的内容而设置的。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日常现代通讯的方式和种类,知道它们各自的一些特点和功能; 2、从生活的真实事例中感受通讯对生活的影响;

3、感受信息时代的来临,知道通讯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已经储备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收集信息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还不善于正确地进行判断与辨析。独立思考能力仍需不断加强,有些生活体验与感受还需要不断地帮助旁拨、总结。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在活动中感受信息时代的来临,知道通讯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难点:感受信息时代的来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增强好奇心和探索欲。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从学生日常生活切入,加强启发式引导,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交流和领悟,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思维的能力。

2、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和思考,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再次体验所学的知识。

3、充分利用课本、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结合收集资料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感受,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六、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自己知道的通讯物品、资料和图片,并搜集与之有关的知识、趣事。

2.教师准备一些小卡片,制作课件,查找“中国与东盟博览会” 、“ 党的十八大召开”、“淘宝网购物”等有关资料。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

九、形成性练习设计

十、板书设计

通讯改变生活 我们已步入信息时代

感受信息时代 体验信息时代

十一、教学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准确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关注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领域。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及行为习惯。通过制定好目标后,让我的课堂可操作性增强了,能够很好对教学方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对教学活动做出有针对性的设计,也能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通讯改变生活》这一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电话、手机、电视、电脑等信息设备的再认识,通过真实的故事、短片的再现,让学生发现,我们在步入信息时代、享受着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生活上的变化,学生通过亲自观察、收集、体验、记录去感受、体会,才更有说服力,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三、不脱离课本,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主体学习过程。

7.如何提高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 篇七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二、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 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 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1.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

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 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3.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8.小学思品教学设计.doc.doc 篇八

渗透点整理提纲

编者注:湄江四小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工作要求,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发动、广大教师认真实施,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通过集中培训、教研交流和集体备课等形式,全面结合小学《思品》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确保全面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法制教育的渗透点,由《思品》授课教师任诗梦、李永霞、唐红萍、王静、王国容、刘颖、胡昌秋、宋庆丽等牵头将相关渗透点分年级整理如下,供教学参考之用。

一年级

★学科内容:

一(下)/第一单元/今天吃什么/第3课/小心,病从口入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饮食卫生法》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

方法:联系实际,创设实际,结课点睛。★示例或说明:

1、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吃的东西有时为什么会病倒吗?

2、讨论:谁能告诉大家,你上周吃了哪些食物?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3、组织活动:如何注意饮食卫生。(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饮食卫生法》的相关内容。

4、小结: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安全,养成良好的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学科内容:

一(下)/第四单元/我爱美丽的生命/第2课/美丽的生命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

方法:联系实际,创设实际。★示例或说明:

1、教师播放影片,让学生体会“动植物和人类一样,都有生命”。

2、教师出示画面,让体验、感悟生命的美丽。

3、组织讨论: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保护。(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4、小结: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护好一个个美丽的生命。

二年级

★学科内容: 二(上)/第三单元/我会照顾自己/第5课/红绿灯,在站岗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应用。

方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事例或说明:

1、结合书中图片向学生提问:过马路时应注意什么?

2、同桌交流。在过马路,又没有斑马线,怎么过去呢?

3、老师小结,向学生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懂得遵守交通规则,保障生命安全。

★学科内容:

二(上)/第五单元/我爱绿数,我爱蓝天/第6课/我身边的环境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懂得。

方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事例或说明:

1、结合书中家乡美丽的图片向学生提问: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喜欢吗?为什么?另结合被污染的图片再问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喜欢吗?为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

3、老师小结,向学生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身边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学科内容:

二(下)/第二单元/献出我们的爱/第3课/帮帮残疾人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懂得。

方法:联系实际,学会献爱心,帮助别人。★事例或说明:

1、结合书中图片了解残疾人的不容易,我们应该多帮助他们。

2、谈谈你的帮扶措施。

3、老师小结,向学生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告知学生,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三年级

★学科内容:

三(上)/第二单元/我爱我们的学校/第1课/说说我们的学校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九条 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

方法:联系实际,结题点睛 ★示例或说明:

1、让学生回忆自己两年多的学习,生活中的收获,写在卡片上。

2、自我展示,从学习,生活,才艺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成长。

3、教师总结,我们的成绩离不开国家的关系,教师的关系,国家以法律形式保障我们学校教育的权益,出示相关法律。

★学科内容:

三(上)/第四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第4课/一起采风去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十八条 国务院建立国家级„..具有重大历史、文学、科学艺术的非物质文化„„列入文录予以保护。

第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试听资料等材料。★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了解和理解

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课点睛 ★示例或说明:

1、联系实际周围的生活,让生说说周围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破坏,向学生适时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2、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如何做才不破坏文化遗产。

★学科内容:

三(下)/第四单元/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第2课/家乡的打工族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法》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和理解

方法:利用现代技术展现,结课点睛 ★示例或说明:

1、观察了解活动。

a、学生课前调查,搜集一些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警示语,了解它们的作用,同时可以用照片,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b、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本地方的社会各界关心进城务工人员的事例和规定。

2、展示汇报。

学生在自己调查的基础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这时进行引导并出示相关的法规。

四年级

★学科内容:

四(下)/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同在蓝天下/第一课/让我走近你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五十二条 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加强监督管理。

第五十三条 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应当符合残疾人的实际需要。

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道路、交通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规定,逐步推进已建成设施的改造,优先推进与残疾人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

对无障碍设施应当及时维修和保护。★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

方法:结合案例,讨论交流 ★示例或说明:

1、课前了解、收集相关资料

2、使学生知道社会应当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环境。

3、教师适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相关内容

★学科内容:

四(下)/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生活因爱更美丽/第一课/关爱无处不在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了解。

方法:结合案例,讨论交流。★示例或说明:

1、课前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

2、根据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教师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内容。

★学科内容: 四(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刘国家乡的小河/第二课/沿着河边走一走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三十三条 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了解

方法:组织活动,结合案例讨论交流,拓展延伸 ★示例或说明:

1、通过走一走、看一看活动,了解家乡水资源情况

2、根据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教师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相关内容

★学科内容:

四(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我们时刻在呼吸/第二课/天空是什么颜色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二十四条 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了解

方法:结合案例,讨论交流 ★示例或说明:

1、通过交流等活动,了解家乡的天空的问题所在

2、根据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教师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五年级

★学科内容: 五(上)∕第三单元∕斤斤计较选村官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至第十四条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理解。

方法:结合案例,交流讨论。★示例或说明:

1、教师出示下列事例。(1)、怎样选村官。(2)、村民喜欢什么样的村官。

2、结合事例,组织学生讨论:(1)、说说村委会的干部是怎样产生的。(2)、对比一下,与我们竞选班干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说说村民们喜欢什么样的村官,可写一写大家眼中的村官。(4)、有人说村民们如此“斤斤计较”是好事,你认为呢?

★学科内容: 五(上)/第四单元/好山好水好地方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1、《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石我国基本国策之一。

2、《环境保护法》指出: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环境保护法》。

方法:课前搜集我国不同地区自然风光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创设情境。★示例或说明:

1、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特点。

3、充分感受祖国不同地区、不同地形都有不同的美丽。

★学科内容: 五(下)/第二单元/拒绝毒品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吸毒是违法的行为。早在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关于禁毒的决定》。《决定》第八条规定,对于有吸食、注射毒品行为的人,由公安机关予以拘留、罚款、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又复吸者,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在教养中强制戒除。

《决定》第十五条规定,每个公民对吸毒、贩毒、制毒等违反犯罪活动,有检举揭发的义务。★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或理解。方法:结合图例,组织讨论。★示例或说明:

1、什么事毒品?

2、了解毒品的危害。

3、远离毒品从我做起。

4、拓展延伸。

★学科内容

五(下)/第二单元沐浴在法律的阳光下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就、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及中国活动的场所吸烟。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出除国家法定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做工、经商或者从事其他雇佣性劳动的单位或个人,按照国家有关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处罚。★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知道和了解。方法:结合事例,交流讨论。

★示例或说明

1、教科书第41页以一个具体侵权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少年儿童享有哪些合法权益。

2、爱莲能赢得这场官司吗?

3、拓展延伸。

4、对于具体法律法规的了解,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法律保护我们的各种合法权益,认识到法律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六年级

★学科内容

六(上)/第二单元/走进信息时代/第2课/沟通无极限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刑法》第252条 侵犯通信自由罪

第二百五十二条 【侵犯通信自由罪】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理解掌握,懂得运用。方法:案例联系,联系实际。★示例或说明

1、课前师生共同收集身边、电视或书报上看到的事例:私自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的。

2、课堂交流,师生共同出示收集到的案例。

★学科内容

六(上)/第四单元/人类文明的足迹/第4课/文明遗产知多少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文物灭失、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理解掌握,懂得运用。

方法:观看视频,实例分析,有机渗透。★示例或说明

1、播放“陕西省公布十大违反文物保护法警示案例”的内容,2、学生谈看后的感受,3、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趁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保护文物。

★学科内容

六(下)/第四单元/只有一个地球/第2课/第3个活动·动植物的控诉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一条 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野生动物的保护、驯养繁殖、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教学要求与方法

要求:理解掌握

方法:课前调查,联系实际,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示例或说明

1、课前调查

(1)爷爷那个年代有哪些野生动物?(2)爸爸那个年代有哪些野生动物?(3)现在有哪些野生动物?

(4)交流,有一些动物去哪里了?为什么不见了?

2、联系实际

(1)小组讨论:如何才能保护野生动物?

(2)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教师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3、拓展延伸

9.小学三年级思品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九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6个学生,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

三、总目标要求:

1、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积极进行自我概念与人格的建构。

2、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事例,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

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得好的经验,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学习与个人多种良好素质的关系;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小主人的经验与体会;体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

5、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经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过程,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

6、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7、学习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

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9、懂得“我”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

10、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

1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

12、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记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与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计十三课。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课时,每课时40分钟。教学进度为每课时一课,并在每单元布置进行调查、活动等,在一单元学习内容完成后,安排一课时进行调查、活动等的小结,完成教材上的练习。第一单元:家庭 学校和社区

1、我爱我的家(2课时)

2、我们的学校(2课时)

3、我生活的社区(2课时)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

1、我学会了(2 课时)

2、向“谁”(2课时)

3、做学习的主人(2课时)

4、大家都在学(2课时)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

1、则在哪里(2课时)

2、规则有什么用(2 课时

3、我们给自己定规则(2课时)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

1、我是谁(2 课时)

2、我的责任(2课时)

3、我能做好(2课时)

小学三年级思品与社会教学计划

呼家庄小学

10.小学思品教学设计.doc.doc 篇十

同学们想一想《小学生守则》第七条中,要求我们怎样做?说得很好。要求我们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那么遵守学校纪律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正象同学们说的.那样,学校纪律是集体纪律,是提高人们精神文明素质的重要条件,纪律可以使人们在遵守秩序、履行职责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小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纪律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既然遵守纪律这么重要,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维护集体纪律》板书课题维护集体纪律的事迹很多,这节课老师就向你们讲述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二、讲故事,初步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放录音配乐故事)

2.提出问题。问题:(幻灯字幕)

(1)当时八路军处境如何?

(2)陈庚将军怎样批评管理员的?

(3)有人为管理员求情,陈庚将军又是怎样说的?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4.师生共议,明白道理。(1)陈庚为什么批评管理员?(2)敌人的“扫荡”为什么很快被粉碎了?

小结:陈庚将军不仅批评而且处分了管理员,说明了八路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自觉地维护集体纪律,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板书:自觉维护集体纪律粉碎“扫荡”

5.放录像(电影《战上海》解放军露宿街头片断。

小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和解放军自觉地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同样离不开自觉维护集体纪律,同样需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

三、深化明理。

引导学生讨论:

1.为什么要自觉维护集体纪律?

2.如果在班级、在学校能自觉地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会有哪些益处?

小结:过去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铁的纪律,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我们小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纪律。只有懂得遵守纪律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事实证明: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板书: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四、指导实践。

1.怎样才能自觉维护集体纪律?(学生讨论回答)

2.调查汇报。我们班级里也有自觉维护集体纪律的好人好事,谁来向老师汇报一下。

3.辨析:(幻灯字幕)

(1)上自习课时,李明大声和同桌说话,闲谈,张敏说他不遵守纪律,李明说老师不在教室,大声说话不算什么,李明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学校开运动会,张丰对赵凯说:“我替你跑二百米,准能取第一名”。赵凯说:“你再跑就超项了”,张丰说:“没关系,我是为班级争荣誉。”张丰说的对吗?为什么?

五、总结谈话。

11.小学思品教学与情感育人 篇十一

——浅谈小学思品教学之情感育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必须以情感作为促进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感情,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用生活实例,贴近学生情感

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直观、形象。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的学生思想很活跃。因此,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而是要通过教师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从而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现在的学生电视、电影看多了,不乏一些不适宜少年儿童的内容,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习气,时不时地影响着学生,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有限,把少年儿童不应有的习气也带到学校来。记得有一年,我们班上就有这样一位学生,自持是做生意老板的儿子,花钱如流水,每天10元的零花钱是雷打不动。他就用这些钱买一些零食,分给班上的一些同学,让他们跟在他的左右,跟人吵架,甚至有时也会拉上一帮“伙伴”跟人打闹起来。看到这种情形,我就把思想品德课《我们健康成长》提到前面来上,并自己租来《少年犯》的VCD,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让他们观看。还让学生搜集发生在他们身边、学生能看到的一些事实,作为教育材料,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倾听他内心的世界。针对这一问题,还开了一次名为“友谊”的主题班会,并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体会到真正的同学友情,是不需要用金钱来交换的。慢慢地,他改变了。

离开学生的思想实际,讲大道理,高谈阔论,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对学生的思想起不到促进作用;我们只有利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致身于情境中,才能燃起感情的火花,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尊重学生情感,加深师生之情

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的沟通,是教好思想品德课的必要条件。由于应试教育和目前

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导致师生之间关系的淡漠,使师生失去了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而感情联络的大门却在渐渐地关闭。

为了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首先我们教师要主动、诚恳,必要时做一些道歉、自我批评。有时一句“对不起,是老师错怪你了。”“对不起,今天老师脾气大了些,请同学们原谅。”……是很好的润滑剂,润滑着师生之间的磨合。在此基础上要多和学生接触,拉家常,体贴关心学生,要善于观察细微,发现学生的每一个怪异行为。我们教师还要加强自身修养,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切忌主观想当然,不能把自己成人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头上,应时刻考虑到自己所教的对象是学生。你板着面孔讲道理,道理讲得再好,也是徒劳。你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态度要温和,言语要诚恳。我们教师说的每一句话,处理每一件事都要谨慎,要学会宽容、学会谅解。“谅解也是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由此我不由得想起了班上曾发生的一则事例:

一次我在上课时,有个学生向我报告,说他的一支新钢笔丢了,并怀疑他的同桌……而在这时,我发现了那位学生同桌的求助和惶恐的眼神。是现场搜索“破案”还是。。?我略微沉思了一下,说:“或许哪位同学无意拿了你的笔,或许是你不小心……但我肯定拿你这支笔的同学现在一定很后悔……”说着,教师拔下了自己胸前的笔,“这样吧,我这支笔就送给你吧。不过我要告诉这位同学,随便乱合别人的东西,不是好习惯,希望这位同学好好学习,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几天后,钢笔悄悄地回到了主人的笔盒里。拿笔的这位同学到办公室找到我,讲述了他拿笔的原因:“……如果老师当场揭开这个„秘密‟,我就无地自容;正因为老师的宽容,我要更加勤奋地学习,报答老师。”我不禁暗自庆幸自己当时“忍一忍缓一缓”的态度。是啊,只有学会宽容,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他们的缺点,学生是会反思反省自己的言行的。也会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宽容别人。特别是顽皮、固执的学生,大声呵斥、讽刺挖苦,将会适得其反。如果你对他笑一笑,摸一摸头,说些风趣话,他反而乐于接受。既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们要以真情与爱心去关心、亲近、了解和激励他们,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反之,就会犯急躁情绪,说出过激的话,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心理障碍。

三、创设情境,强化感受,指导行为

小学生的感情既十分丰富,又具有可塑性。创设情境,强化感受是陶冶高尚情操、铸造美好心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一个情节,一个动人的故事,一首革命歌曲,一张图片,一次生动的演讲等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渲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促使学生的正确行为。

1.喧染气氛,造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在哀伤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悲痛的感觉。记得我刚走上教师讲台,就任五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第一节课就是《敬礼!亲爱的老师》,上课一开始,我也象孩子一样,深深地回忆起了自己童年时代曾经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培养,并讲了几个事例,流露出了对老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了全班学生情绪的共鸣。由于学生的情绪体验来自于自己的教师这一具体形象的事例,因而易于学生由衷地产生情感的涟漪,继而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让学生在歌声中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劳,因此,我们每一个都要尊重老师,热爱老师,从而为学生形成正确地道德认识,奠定基础。又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第二单元《我的家庭》的第三课时《家人关怀我成长》这一课时,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孩子对父母无比的依恋,这种体验是每一小朋友都有的。我根据这一实情,在引入新课时,请一个小朋友独唱《我的好妈妈》,歌声使同学们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中,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许多场面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此是爱父母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了。紧接着我组织同学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激动地叙述着父母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非常的爱父母,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

2、触景生情,产生体验,达到情理交融。

表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教学中可借助表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表演中深化道德观念。在教学第五册第二单元《我的家庭》第四课《欢迎来我家》这一课时,在学生明理后,我创设一个学生接待客人来访的表演情境。通过表演,既深化了学生有礼貌、热情待客的道德观点,又使学生受到了具体的礼貌待人的教育,使学生的待人接物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培养。

在教学第五册第三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第一课时《“问号”之歌》一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故事以及爱迪生、张海迪、牛顿等名人奋斗成功的故事。上课时让学生上台演讲,使学生在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认识到成功之不易,从而激发他们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情感。并把班上学生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事例在班上作介绍,使大家产生“不怕困难、奋发上进”的豪情壮志。我还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确孝敬长辈,团结同学,热爱班集体,和乡邻和睦相处,热爱家乡等,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并搜集学生中这方面做得好的典型人和事进行表扬。还进行定期评比活动,使大家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上一篇:数字信号处理感想下一篇:功夫店长打造冠军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