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课程(精选12篇)
1.管理课程 篇一
首 页
信息公开
信息总汇
政策法规
网上办事
互动地带
按标题搜索
交互平台
数据下载
2010 年 12 月 01 日 星期三
请输入关键字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总汇 > 每日经济 > 行业信息
我国汽车行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其展望 我国汽车行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其展望
1
我国汽车行业质量管理经验的发展
我国汽车行业质量管理工作是在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主创新发展起来的。包括目前正在推行的 ISO/ TSl6949:2002 技术规范在内,我国汽车行业先后经历过 4 次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实践。1.1 质量检验管理 建国初期,我国采用的是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为企业制定生产指标和目标,调配资源,分配和 销售产品。企业经营者的主要目标也是最终目标就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他们无须过多关注产品质量.同时,我国也 采用了前苏联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质量控制仅涉及产品检验,并且只有质量部门对产品质量负责。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并按照其模式,我国建立了自己的汽车工业。在成立之初,一汽集团及其国内主要配套厂系统地学习了前苏联汽车厂的质量检验管理经验,使我国在建立民族汽车工业之初,即实现了由质量的经验管理向质量检验管理的跨 跃。1.2 全面质量管理(TQM)20 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政府大力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一方面,政府颁布政策 法规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并推进质量管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竞争压力,也推动了企业主动提高产品质量,寻 求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1978 年,北京内燃机厂引进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TQM)模式。在政府的大力推广政策影响下,TQM 在中国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大约有 96%的国有企业采用了 TQM 管理模式。虽然我国政府发布政策和法规要求企业 提高产品质量,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但是在资金、技术和其他资源方面缺少实际有效的支持,造成中国企业在推广现代质量 管理或 TQM 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和问题。汽车行业在推广 TQM 过程中,坚持结合具体实际,树立了自主创新的良好传统。上世纪 80 年代,汽车行业获国家优 秀质量管理小组和信得过班组奖约 30 个。但是,我国汽车工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激烈
的国际竞争,进一步提高行业质量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1.3 QS-9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自从 1987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 ISO9000 系列标准后,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以 IS09001: 1994 标准为基础
,结合汽车行业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服务的实际,增加了行业的特殊要求,并协调了美国三大汽车 公司原有对其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要求,于 1994 年完成了美国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体系 QS-9000 文件和手册的编写工作。与 ISO9000 相比,QS-9000 主要特点包括: ①强调持续改进思想; ②强调缺陷预防; ③强调质量先期策划的重要性; ④强调供方应努力减少在供应环节中的质量变差和浪费; ⑤强调注视顾客呼声,包括顾客的各种可能的期望要求; ⑥强调产品特殊特性的识别和质量监控。包括对车辆运行的安全性、政府法规符合性、重要的配合/功能等要求相关的 特性,特殊特性还包括外观项目、顾客关注的特性,以及必需的可靠性等。QS-9000 标准是对美国乃至世界汽车工业全面质量管理先进经验的系统总结,推广 QS-9000 不仅有利于巩固汽车行 业已取得的 TQM 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统地、科学地理解市场经济下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蓝本,这对促进 我国汽车行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作用。QS-9000 包含了 ISO9001:1994 标准的所有要求,它的先进性被世 界各国广泛接受,其第三方认证的结果也被各整车企业和顾客界广泛接受。目前我国共有 5 家 QS-9000 认证机构,截至 2003 年底,共颁发 887 张认证证书。1.4 1SO/TSl6949:2000 技术规范
当今,汽车整车企业发现他们越来越依赖其零部件供应商。随着汽车复杂性的增加,整车制造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一个挑战就是,虽然每一个零部件的失效可能性都可以控制到最低点,但是制造一辆整车所需零部件的失效可能性总和 依然没有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世界上的汽车大国为保护本国汽车主机厂的利益,分别由本国的行业协会制定了用于汽 车行业质量体系认证的标准,如:北美的 QS-9000、德国的 VDA6.1、法国的 EAQF、意大利的 AVSQ 等。为保证汽车主 机厂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性,这些标准都要求为汽车主机厂供货的供应商强制实施并通过经认可的认证机构的第三方认证。但 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面临着给多国的汽车主机厂同时供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 家供应商可能会被要求按照不同的标准建立多套的质量体系,并接受多次第三方认证审核,这样既可能导致行业内的国际性 贸易壁垒,又为供应商的工作带来了不便并增加了成本。为避免多重认证,并与相应的主机厂的顾客特殊要求相配合,国际 汽车推动小组(IATF)和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JAMA)在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TCl76)的支持下共 同制定了 ISO/TSl6949:2002
技术规范,为汽车行业提供持续改进、加强缺陷预防、减少变差和浪费方法的质量体系规 范。该规范统一和协调了各有关汽车工业国家对汽车供应商的质量体系要求,被各大汽车集团和行业协会普遍认可,被认为 代表着目前最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未来趋势。其主要特点包括: ①强调持续改进思想;
②强调过程方法,过程导向; ③强调缺陷预防; ④强调注视顾客呼声,并为实现顾客的特殊要求提供了一个框架; ⑤强调质量管理体系业绩评审。中国汽车行业也在积极研究并推行 ISO/TS16949:2000 技术规范,等同采用的国家标准色于 2003 年 6 月开始实 施。由国内 9 家认证机构联合成立的北京九鼎国联汽车管理体系认证有限责任公司(国内唯一一家经国际汽车特别工作组授 权开展 ISO/TSl6949:2002 认证服务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正在积极申请国际认可资格,有望在 2004 年下半年开展相关 的认证服务工作。目前,包括神龙公司在内的国内整车企业开始要求其零部件供应商按照该规范建立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第三方认证审核工作。2 我国汽车行业质量管理现状
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管理所采用的手段以及质量管理目标也在演化,质量控制过程在范围上是逐渐扩展的。人们通常 把这个过程划分为 3 个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及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1 质量检验与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汽车工业不仅在质量管理方法,而且在生产组织、技术产品甚至国家经济体制方面都系统地学习前苏联,因而取得较好效果。但由于引进的经验还停留在质量检验阶段上,相对落后于汽车厂批量大、机械化程度高的生产 方式,年代后期,50 一汽集团在质量管理上主动向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过渡。这一时期,一汽集团制定了“新三检”及“质量日”、“废品会审”和“工检合同”等制度,体现出质量管理的全员意识,提出了正确处理把关和预防的关系问题,并开始学习国外先 进的数理统计质量控制方法,率先开展了统计法检查的试点工作。但是,由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权限及全部活动是由政府决定的,质量管理实际体现着国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具有很 强的政府计划特征。在长期“左”的思想影响下,质量管理必然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另外,由于企业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驱动,对质量管理缺乏积极性,因此数理统计质量控制方法没能得到推广应用。2.2 全面质量管理(TQM)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引进推广的 TQM 经验,是西方国家基于高度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 现代化大生产对质量管
理多方位、整体性、综合性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观念和方法。我国企业在推广 TQM 之初,普遍重视学习借鉴其中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但一部分企业把数理统计方法及对它的应用作为 TQM 的唯一方法和全部目标。由于这一时期企业仍然没有经营自主权,推广 TQM 类似于完成指令性计划,因此在企业内推广 TQM 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 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日益丰富,人们对商品的质量要求由符合型转变为适用型,加之企业自主权增加、经营方式进一 步转变,企业开始自觉运用 TQM 为自身谋取经济效益,质量管理开始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TQM 与专业管理结合的重要性 已被认识到。推广 TQM 发展到这一阶段,需要由对国外先进经验的“结构性理解”向“功能化消化”转变的质的飞跃阶段。由 于这不仅涉及手段的更新,更有赖于观念以至体制的转变,对企业而言进一步取得实效在主观能力和客观条件上难度都较大。在一些企业,出现了工艺管理与工序质量控制脱节,质量目标管理与计划部门的综合计划形成多头重复,质量特性重要性分 级、合理化建议分别由“全质办”和技术部门管理,QC 教育不能纳入企业教育计划,TQM 与职能部门业务工作所谓的“两层
皮”,严重制约了 TQM 的推广和应用。2.3 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汽车工业通过第一次引进并自主创新所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基本上属于质量检验阶段,也可以认 为处于统计质量控制的萌芽阶段。而通过全面引进 TQM,我国汽车工业质量管理水平实际也只是迈过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发展到不完善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近年来,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度的推广,我国汽车行业质量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大力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发 展,提高了产品质量。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 ①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没有适当地推广。目前包括管理者在内都缺少对现代质量管理原则的正确理解,有些管理者甚至仍 不能区分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差别; ②全员参与不足。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论资排辈和等级观念使其很难建立一个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员工宁可选择服从 上级命令而不是提出更好的建议; ③缺乏足够的培训资源,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很少,对管理层缺乏统 计控制、问题解决技巧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④统计技术应用薄弱。在西方发达国家,统计过程控制被认为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中国,由于有限 的资源和技术缺乏,统计技术的应用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数据收集后,
得不到有效的分析和利用,也不能作为决策过程的有 效依据。3 推行 ISO/TS16949 技术规范的几点建议 /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的增长方式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推行 ISO/TSl6949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1 提高企业效益是 ISO/TSl6949 的主线 ISO/TSl6949 出台的直接原因就是着眼于企业的效益。ISO/TSl6949 技术规范要求,在确保供方物料质量的同时,减少原来由于质量体系间存在差异造成的对供方资源的额外要求和不必要的浪费。通过对 ISO/TSl6949 的有关研究,我 们发现其主要的特点都是基于经济效益这一个总体目标。由于现代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效益,以效益为主线有利于企业 正确理解 ISO/TSl6949 的实质,防止对 ISO/TSl6949 的不正确的应用。3.2 推行 ISO/TSl6949 应与企业经营目标相结合 企业经营目标是统率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高于质量管理活动的具有协调意义的目标。它关系到企业建 立质量体系的活动是目的还是手段,是满足现实需求还是着眼长远发展等一些重要问题。企业应采用 PDCA 循环,评价市场 需求,以及现有的过程是否可以提供满足市场要求的产品。只有在明确的企业经营思想指导下,才能“量体裁衣”地建立符合 企业要求的 ISO/TS16949 体系。3.3 推行 ISO/TSl6949 中应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推行 ISO/TSl6949 与引进前苏联和日本的质量管理经验不同,这两次引进都同期引进了企业组织方法、生产管理技 术等,这种结合具体产品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的质量管理方法具有较好的操作性。推行 ISO/TSl6949 应以企业多年来掌握
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推广 ISO9001:2000122 及 QS-9000 质量管理体系经验为基础,应对其进行系统地总结并加以 创新。3.4 推行 ISO/TS16949 应强调加强统计技术和工具的应用 推行 ISO/TS16949 应加强统计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统计技术应用的分析评价,选择适合 企业产品和加工过程特点的统计工具,加强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应尽量避免在进行决策时,很少或者甚至根本不考虑以往的 经验总结。3.5 推行 ISO/TSl6949 应强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质量已经成为日本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质量理念可以通过培训获得,这虽然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但是日本已经从质量 管理上获得了成功。推行 ISO/TS16949 过程中,企业应把质量意识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质量意识培训,使员工了解 他们所做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性。4 小结 虽然我国汽车行业自 50 年代开始推广质量管理,但是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理念仍很薄弱,产品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改 革开放
2.管理课程 篇二
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融入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可以穿插大量实践案例, 更可以渗透管理科学中的方法, 以实现管理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吸收和移植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 其方法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显著特点。因此, 管理课程中能够并且也需要管理科学方法的关联教学, 能够丰富管理课程内容, 增强软学科的硬道理, 对于工科类学生的管理课学习尤其重要, 能够成为其学习软科学的方法及理论的启蒙教学工具, 让其明白管理的科学性及系统性;另一方面, 管理科学方法随时可能也需要吸收新知识新理论加入, 随时可能在其内部形成新的独立单元, 将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进行渗透, 能够使其方法理论结合更多的管理实务, 使其在管理现实世界中得到更多的运用, 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另外, 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待提高加之我国管理科学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分离的情况导致了管理科学及其方法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未能得到广泛应用。在管理科学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中, 往往将管理课程与方法课程分开设置, 而方法教学中, 又过于强调数学问题, 如公式推导等, 而对管理科学思想, 如何从实际问题搜集资料数据建立模型的技术, 定量化方法与实际管理问题有何关系如何应用等问题分析讲解引导不够。这使得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人员对管理科学的方法运用无从下手, 将管理科学看成深奥的、难以掌握的、抽象的数学问题, 因此, 管理科学及其方法难以在管理实践中进行普及。
如果在管理课程的讲授中, 面向实际问题, 运用关联, 归纳演绎等方法将管理科学方法串联或并联至相关管理理论知识中, 既能让学习者更好、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管理知识, 又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并将其运用于管理工作的实践中, 更好的促进了管理科学与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基于此目的, 本文从管理科学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入手, 探讨其在管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渗透教学。
二、管理科学方法能够渗透至管理课程中的原因及优势
管理科学基本研究方法有三种:归纳法、实验法和演绎法;经过各其他学科的发展, 管理科学吸收了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如“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论, 突变论等。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移植性的特点, 主要依靠不断吸收和移植当代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这种移植性进一步决定了管理科学方法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使其能够更好的结合管理实际问题得到进一步研究应用与丰富。因此, 如何在管理课程教学中渗透管理科学方法, 从而让学习者更加明白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实践中的价值, 使得管理科学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能够融入渗透至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 管理活动自身性质原因。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下产生和进行的, 受到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各项复杂管理问题必须通过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才能解决, 而管理科学方法恰恰是吸收、移植和集合了各个学科的前沿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因此, 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理所应当结合实际经验将管理问题与管理科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讲解, 既传授了管理科学新方法, 又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并弄清楚管理问题。第二, 从事管理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为在管理课程中穿插与渗透管理科学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从事管理教学研究的教师、学者、专家都普遍系统学习研究过管理科学方法, 在管理课程授课过程中, 能够将自身知识加以融合并结合管理问题进行讲解, 因此为在管理课程讲授中穿插和关联管理科学方法提供了必要条件。
结合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进行渗透教学, 优势是很明显的:
第一, 通过将管理科学方法与管理课程中的管理问题进行结合讲解与授课, 能够让同学们对管理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把握更加全面, 并且学会对各种实际管理问题的操作思路和运作技巧, 使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术”, 而且是可以提高到科学高度的“学”。
第二, 通过管理课程中管理实际问题能够概括抽象地关联传授和渗透管理科学的很多方法, 如系统论、自组织论、信息论等方法, 能够帮助同学们学会分析各种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框架, 运用各种观点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管理问题。
第三, 无论是在课堂的教学中还是在管理的研究中, 都促进了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不断融合。这顺应了将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 偏向于“物”, 侧重于对外在对象客观描述与分析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以“人文主义”为特征, 偏向于“人”, 侧重于对人主观感受与体验的描述与阐释的人文管理这两种模式深化与融合的趋势。
三、管理课程中如何进行渗透管理科学方法的教学
管理科学及方法相关课程在长期的教和学中存在诸如忽略管理特色, 教、学、用脱节, 教材不适, 与现实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导致了管理科学及方法作为独立课程设置后, 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没有提问、学习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管理科学的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等一系列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那么, 如何才能够既让同学们学习了管理科学及方法, 又让同学们了解其在管理中的运用及效用, 并且让同学们有积极性有热情去进一步探索管理科学方法在实际管理世界中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法途径与模式呢?在任何一门管理课程中, 如管理学原理, 基础, 市场营销学,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 组织行为学, 物流管理, 供应链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财务管理等管理分支课程中, 都可以关联、穿插、渗透相关的管理科学方法进行结合实际管理问题的教学颇为一种更好的管理科学及方法的教学方法及模式。
第一, 改革教学方法, 在管理课程中突出管理科学方法特色。可以采取传统教师主讲、学生分组专题研讨、科研实践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采取开放式创造性案例实验课时, 突出案例教学, 案例必须是以经济与管理为背景并具有现实意义的, 如企业投入产出分析、库存仿真分析、工序设计等问题, 然后进行学生分组专题研讨, 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为目的, 引导学生集思广益, 自发运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各种管理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团队分工合作的精神。另外, 教师在主讲的过程中, 可以将课程的内容匹配上相关的管理科学方法, 进行关联讲解。例如, 讲到管理中专业概念与定义时, 可以联系到管理科学方法中的系统论方法, 教会学生运用抽象概括的方法, 用系统论的思考方式学会对管理问题的定义方法;管理理论发展及学派的教学中, 讲到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时, 可以讲到管理科学方法中工业工程的计量、分析物质、动作、时间等因素的方法;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 在讲到市场调研的理论时, 可以匹配讲到管科方法的一系列抽样统计方法;在讲到管理决策问题时, 可以匹配讲到求最优解与最满意解的数学模型及线性规划方法等等, 这些都能让同学们在学习生动有趣的管理知识中学习到他们通常认为是枯燥无味的管理科学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和吸收的效率。
第二, 优化教学内容, 在管理科学方法教学上突出管理特色。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会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删减与增加, 那么, 无论是在教材的编写上, 还是在教师课件的准备上, 都应该顺应管理科学的发展去掉不合时宜的理论与算法, 增设管理科学的分支介绍, 让学生了解管理科学发展的大致方向, 选取有一定管理背景的案例作为例题和练习, 通过改变设置条件让学生思考模型的建立和修正, 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 通过运用知识获得深化的能力。
摘要:在管理分支课程的实际教学中, 由于运用管理科学方法进行问题讲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引发了对于能否在管理课程中渗透管理科学方法进行教学, 以及如何进行这一问题的思考及探讨。由于管理科学传统教学方法的效果不佳, 如何在管理其他课程中进行管理科学方法的教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管理科学自身的特性及受过良好的系统的管理科学方法训练的教师使得在管理课程中渗透管理科学方法成为可能并具有一定的优势。改革教学方法并优化教学内容, 在管理课程中突出管理科学方法特色, 在管理科学方法教学上突出管理特色成为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渗透教学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管理科学方法,管理课程,教学,渗透
参考文献
[1]马成樑王国进:当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评述.现代管理科学, 2004.3, 32-34
3.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 篇三
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
物本管理即制度化管理或叫硬管理。它把管理工作中的员工当成机器人,通过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与约束来达成管理目标。它只关注工作效率而不关心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强调管理者要制定严厉的管理制度、规章和严格的工作规范,来加强对员工的法规管理,用权力和控制手段来保护组织的利益和引导员工为其工作,用金钱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物本管理的积极方面就在于它将以往那种分散的劳动力,通过组织化、程序化的管理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效率,其消极方面就是在一定的角度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人本管理即人性化管理或叫柔性管理,就是指管理中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去发挥其他资源的作用从而达成管理目标。它认为人除经济利益以外,还有许多社会性需要,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工作更要关心人,多倾听员工的意见、要求,了解他们的情感与需要,创造机会或平台让他们获得各种需要满足,让他们参与管理,提倡以集体奖励制度为主,不主张个人奖励。人本管理的特点是:①组织即人,强调管理要以人为本;②组织为人,“造物之前先造人”;③组织靠人,组织要靠人去决策、靠人去经营才能达成管理目标。人本管理的积极方面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抓住了管理的根本,通达组织与协调、教育与激励调动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它消极方面是,人是被动而非自动接受管理,仍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人的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特别是当管理者用人不当时易导致人力资源的破坏性。
心本管理,就是指管理的关键是抓住人的心,让员工自觉自发地参与管理,并积极主动工作,以达成管理目标。心本管理的特点是攻心为上,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必须要用他整个的“人”;假如你要用他整个的“人”,你必须影响他整个的“心”;“治人者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人者必先争心。”心本管理的積极方面是通过沟通、教育与激励触及人的思想与心灵,让人产生心灵的自觉自发自动,建立起相同的价值观、社会观标准,由于使用同样的标准看问题,自觉地把自己当成集团中有责任的成员,就不会再感觉外在的强迫,从而真正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局限性就是只有当组织创建为一个具有共同目标、共同愿景的真正团队时心本管理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物本管理重在对人的控制,人本管理重在对人的尊重,但要激发人的潜能更强调心灵的外在感动,心本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升华,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为管理者与员工的内心自觉(详细见表1)。即通过心本管理达到人力资源的自动化。中国人人懂兵法、会使计谋,但带员工如带兵,要让他们自觉自动自发不容易。《孙子兵法》有三个特征:①以人为中心,掌握人性;②以水为榜样,模拟学习;③以中为标准,力求和谐。强调管理要治心、治力、治变、治气,强迫只能解决单个或短期小问题,长期强迫无用,且越强迫越反抗,管理最高境界是让员工自觉自愿,心甘情愿服从于团队的目标,忠实执行职责。如风与太阳比赛,看谁能让人自动脱衣服,人自动脱衣你就省力了。这也符合哲学观点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趋势:结合
物本管理告诉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使员工工作有标准,管理监督、检查与考评有依据。过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是出了问题首先找人的麻烦,处理几个人以后管理制度不变,下次照样出同样的问题;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出了问题先找制度及管理上的问题,关键是制度管理上堵漏洞,当制度管理上没有问题后,再去检查人的问题。人本管理告诉我们管理者要关注员工最切身的利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要求组织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着眼于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以及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心本管理告诉我们要让人打心眼里服你、敬你、爱你,死心踏地跟随你,攻心才是上策。
4.创业管理课程感想 篇四
不得不感慨时间过得太快,有趣又有意义的创业管理课程转眼间就结课了,当我提笔思索要写些什么的时候,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油然而生。
创业?我没想创业。但是我却选择了这门课程,为什么呢?我想,最初仅仅有两个原因,一是久问杜老师创业课程很受学长学姐们的欢迎,想来瞻仰老师的风采,二是在过往的岁月中,有那么一丢丢的瞬间我萌生过创业的想法。就是基于这些不算理由的理由,我选择了创业管理课程,但是,全课程结束后,我不得不承认,我真的收获了很多,既有过程的享受,又有能力的提升。
关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受,我想谈一下课程的设置。按照杜老师的思路,上午理论,下午实战。我觉得这样的设置很适合这门课程,我们既可以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将理论与实战结合。
上午的理论,可以让我了解到专家们的研究,提升创业思想格局,例如,杜老师一直强调的“企业家精神”,是创业者的魂,是创业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或团队想赚钱,可以不用考虑这个“魂”,如果想做成一番事业、一番成就、一个可以持续走向未来的企业,那么必须要有企业家精神。因为它是一种精神支柱,当你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艰难险阻时,支撑你走下去的不是未来可以赚多少钱,而是你的理想。比如,马云,在成为世界瞩目的企业家之前,他做了不懈的努力,中国黄页是为了让互联网为国人服务,阿里巴巴致力于帮助中小企业,与其共同致富,是为中国人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马云的成功,与其创业的情怀密不可分。下午的实战课更加有意思,既有学长们的创业经验分享,又允许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创业陈述和路演。从自身参与经历来看,倍感受益匪浅。第一,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成功的创业离不开强大的创业团队,创业合伙人的才能、资源要互补,创业目标要一致,同时还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惧困难,才能迎难而上。第二,创业陈述和路演告诉我们,时间是有限且宝贵的,在投资人面前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段逻辑都应当提前演练好,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重点,吸引投资。我想说的是成功、幸运等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常常是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创业同样,既要有切实可行的项目,又要求我们做足充分的准备随时随地将项目突出地表述出来。第三,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和演讲能力。我小时候的梦想是要做一个演讲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现自己文笔不行,口才更差,特别是紧张的时候,总是语无伦次,结结巴巴。上完所有课程,我完成了两次独立创业陈述和两次团队路演。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当我起身向大家介绍项目时,我逐渐自信起来,原来放慢语速,我也可以娓娓道来。尽管最后一堂课路演时,我还是出现了卡壳的现象,但是我不断调整自己,效果还算不错。第四,我从这么课程中,了解了很多新东西,获取了很多创新点子。如果有一天,我想去创业,这段创业管理课程必然会对我有很多的帮助。
5.美容院管理课程 篇五
彭雅翎主讲《顾客管理系统》
《一》顾客基础档案管理
1、顾客是“盈利模式”的核心要素,顾客是“业绩倍增”的核心要素,顾客是给我们送钱的人;
2、科学的《顾客基础档案》是顾客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是对顾客价值的尊重与重视;
3、掌握建立《顾客基础档案》的工具、技巧和策略;是制定月度/季度/年度项目套餐的重要工具; 《二》顾客消费档案管理
1、顾客消费档案,清晰记录了顾客的消费动态,为掌握顾客的消费需求与消费机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2、顾客消费档案,是制定“顾客年度消费规划”和“年度项目套餐”、提高年度消费额的重要工具;
3、利用顾客消费档案,分析顾客的消费能力、消费喜好与消费机会,持续、有效的提升顾客消费额度。《三》顾客护理档案管理
1、顾客护理档案,清晰记录了顾客的耗卡动态,可及时跟踪顾客的护理项目,护理效果和服务品质;
2、顾客护理档案,是制定“顾客年度消费规划”和“年度耗卡规划”、提高项目普及率的重要工具;
3、利用顾客护理档案,可不断引导和培育顾客的深度消费需求,持续提高顾客到店率和耗卡额度。《四》顾客分类分析管理
1、顾客分类分析,是业绩追踪的工具,是快速提升业绩的工具;是制定顾客营销策略的重要工具;
2、顾客分类分析,为制定年度运营规划,年度项目规划,年度营销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工具;
3、顾客分类分析,是调整顾客结构、项目结构、卡项结构的重要工具,也是顾客培育的重要工具; 《五》顾客预约与反预约系统
1、从顾客角度、服务角度、员工角度、运营角度、管理角度,分析顾客预约的价值与意义?
2、分析顾客预约常见的八种现象? 顾客预约常见的八种问题与症状? 建立科学的顾客预约系统;
3、顾客预约的五个注意事项? 六个关键技巧? 科学引导顾客预约,提高顾客到店率和顾客满意度; 《六》流失顾客挽回策略
1、顾客流失原因分析:分析顾客流失的原因,找到经营或管理上的短板,制定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
2、顾客流失价值分析:分析各类流失顾客对业绩和利润的影响有多大?制定各类顾客的挽回策略;
3、流失顾客挽回策略:掌握挽回流失顾客的短期策略和长期策略,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顾客保有率。《七》顾客耗卡进度管理
1、利用耗卡进度管理,掌握所有顾客、所有项目的消费进度,有效提高“项目普及率”“单次耗卡额”
2、利用耗卡进度管理,科学引导“顾客到店率”“年度耗卡额,合理制定项目套餐,完成年度消费额。《八》顾客数据库管理
1、顾客数据库是一座真正的金矿,可持续关注顾客需求,引导顾客持续的更大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潜能;
2、通过顾客数据库分析,精准锁定目标顾客,及时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进行个性化的精准营销;
6.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篇六
课 程 设 计
姓名:
学号:
班级:
题目
三、为下述项目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字数≥2000)某项目建设过程中,在资源的配置、管理权限、采购制度和绩效考核几方面,项目经理部与集团管理层产生了意见分歧,导致了矛盾与冲突。具体情况如下:
①项目经理负责的四号楼开工建设后,土建施工时间较长,内外部装修工作在土建工程完成结构封顶后可以同步进行,市政配套在项目建设进行中开始,在项目竣工前完成即可。在内外部装修结束后,工程进行结算,办理竣工手续,进行场地清理与交房工作,项目团队负责的四号楼工程才告结束。四号楼开工以后,集团财政紧张,流动资金不足,无法满足工程进度对资金的要求。当时集团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集团在全国各地收购了数个较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造成资金需求增大,由于银行信贷发放逐步收紧,集团的流动资金十分紧张,各个项目齐头并进,使得工程款、材料款等的支付捉襟见肘,四号楼工程也未能幸免。
四号楼工程拆迁所需资金未能及时拨付,赔偿资金不到位造成拆迁户不能按时搬走,场地无法平整,延误了大约10天左右。项目经理部在给集团公司的进度报告中,详细说明了延误的原因,并提出进度计划变更,将交房日期向后顺延10日左右。但是,集团公司在批复中拒绝了房屋延期交付的要求,仍希望项目经理部按预定时间完工交房。其理由是四号楼的商品房大部分已经售出,交房日期已经确定,无法更改。按售房合同的相关条款,每延长一日交房,公司将付给购房业主共计约15万元的赔偿金。项目经理部提出赶工计划,集团领导无相应政策给予支持。四号楼开工以后,负责该楼施工的是项目前期工程的施工公司,他们以垫资方式完成了前期工程量。工作完成以后,集团财务部未能及时支付工程款,施工公司虽然数次催要,项目经理部也上报集团领导协助催款,但因为当时集团公司忙于收购外地项目,没有批准工程款的付款,迫使施工公司停工。出现工期延误以后,项目经理部制订了赶工计划,采取24小时不停的连续施工方案。此方案需要施工单位增加施工人员数量和施工机械,提高加班工资等措施,同时项目经理部还需要妥善处理政府监管、相邻单位的关系,所有这些,都要增加费用并需要集团公司批准,该笔费用被列为预算外支出,审批较为严格。根据集团的计划外资金管理制度,这需要稽核部的审查,并经过3个副总裁和总裁的批准。最终,集团领导没有批准这笔费用,导致赶工计划落空。集团公司认定项目经理部要承担交房延期的责任,矛盾激化。四号楼最终建成完工,但延期交房约20天,集团公司支付的赔偿金额超过300万元。集团公司在工作总结中认为,项目经理部未能及时解决出现的相关问题,不能按期完成工程,要承担主要责任。项目经理J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在与集团领导进行了几次申辩后,没有得到领导的理解。项目经理J遂主动辞职,并带走了项目经理部的部分骨干员工。②项目经理J毕业于国内某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毕业后
在某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从事施工管理工作。2004年,他进入该企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担任项目副总经理,有着极其丰富的现场工程管理经验和房地产开发经验,是现在所在集团急需的工程管理人才。当时,集团的业务拓展迅速,前景光明,对J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J在与现在集团创始人刘总面谈时,刘总对其工作环境、职务安排、职责职权、薪酬待遇等均有口头承诺,故在2004年年初J正式加入到这家集团以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在组建团队的时候,J确定了几个用人的基本原则:对专业人员的素质十分注重。他通过曾经任职的单位,引进了几名对建筑、电气、暖通等有着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以保证施工质量的全过程掌控;注重人员的从业背景和职业经验。在其他人员的选择上,J注重人员在其同样职位上的从业经验,选择经验丰富的人员,可以减少培训成本,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在前期部,J选择了一名没有太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J认为:前期部是与政府交流的部门,该人有着较好的教育背景,个人交往能力较为突出,只要指导得当,很快就能胜任其职位的要求;注重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应聘面谈,将缺乏团队意识的人员挡在团队大门之外。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原则难以贯彻。在组建团队的时候,集团的人力资源部推荐两人,作为办公室主任和招标采购部经理人选。其中,办公室主任是一名28岁的女性,而J考虑到办公室主任需要在与项目相邻单位处理关系时有较多的应酬工作,所以希望是一名35岁左右的男性。而推荐的招标采购部经理,只是集团行政部的一名普通职员,对于工程造价、招标投标工作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与二人面谈后,项目经理J认为这两个人都不适合相应的工作,也就否定了集团的推荐。出乎意料的是,不久集团直接下达了这两个人的任命,项目经理J对此事十分不满。事后通过侧面了解,得知办公室主任是刘总妻子的好友,招标采购部经理是刘总妻子的堂弟。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是项目经理J根本没有想到的。他认项目经理J对此事十分不满。事后通过侧面了解,得知办公室主任是刘总妻子的好友,招标采购部经理是刘总妻子的堂弟。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是项目经理J根本没有想到的。他认为,安插这两个家族人员在项目团队中,是对项目团队工作的一种监督行为,体现了对项目经理J本人的不信任。
③在本项目中,项目经理部的市政配套部在办理供水电气接入手续过程中,遇到不少麻烦。由于公共服务系统属于垄断行业,所以相关的市政接入工程需要交由供水电气单位下属专业公司进行建设。否则,在初步设计方案审批、规划审批、输供管线施工等方面的手续办理将十分困难。而集团的市政工程建设全部由刘总妹夫的公司亲自实施,不交给市政要求的专业公司实施,使得项目一期的市政接入手续办理结果比计划晚了4个月,导致业主入住时水电均为临时接入,管道煤气在入住2个月后才接通,造成了已经入住业主的极大意见。业主将此事上告至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集团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质询,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在集团例会上领导将此事作为重点批评并提出追究责任。集团人力资源部对项目经理部关于下属市政配套部的绩效考核合格的结果不予认同,将水电气延
期接入的主要责任归因于该部门的工作不力,项目经理J虽然据理力争,仍然无济于事。市政配套部被部分扣发年终奖金。对此,项目经理J意见很大。
④在项目经理J入职之初,集团在集团下属只有成本造价部的设置,对于产品的招标投标工作,一直放在项目经理部的招标采购部负责,由项目经理部根据项目自身定位、开发进度等情况进行招标投标工作,集团通过成本造价部对采购成本进行控制。刚好J入职后不久,集团成立了招标采购部,全面负责集团下属的所有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大到项目施工队伍的招标,小到数千元的设备或者临时工程的招标采购,其出发点是为了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降低成本,增加利润。集团的招标采购部经理由刘总妻子的叔叔担任,此人没有任何关于招标采购的工作背景和工作经验。实行集团集中采购后,项目经理部同集团招标采购部冲突不断,主要表现有:成本的降低直接导致工程质量的降低。在集团招标采购过程中,其部门职员对项目的需求没有清晰的了解,为了显示集团招标采购的优势,在采购工作中以价格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这就使得质量高的产品、优秀工程施工公司无法入选和中标,项目经理在控制项目工程质量上困难重重;最低的采购价格并不表明工程最终成本最低。集团招标确定的工程施工企业在最初投标时,极力体现价格优势,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以各种理由提出洽商,更换投标时的产品,利用工程或设备变更增加费用;招标时间长,影响项目建设进度。集团招标采购部负责所有项目的全部招标工作,工作量大,人员不足,招标工作屡屡拖延,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例如,该项目在进行中,项目经理部的临时办公用房因下雨出现了渗水等问题,需要进行内、外的维修工作,总的花费不超过2万元。项目经理J原本想让项目施工企业协助维修,支付其成本价即可,但是,集团招标采购规则规定,只有5 000元以下的才能由项目经理部申请支付,其余均需要进行招标工作。该工程招标工作进行了3周,严重影响了项目经理部的工作效率。
解决方案的考虑范围:
①项目团队与集团管理层在项目进度管理上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②项目经理在项目团队建设上与集团人力资源部产生冲突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③集团公司采用集中招标采购的优缺点是什么?应如何弥补缺陷?
④如果你是项目经理J,应如何处理与集团管理层的关系?
解 决 方 案
①项目团队与集团管理层在项目进度管理上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原因:
(1)项目经理与集团公司在拨付四号楼工程拆迁资金方面,费用发生冲突。赔偿资金不到位造成拆迁户不能按时搬走,场地无法平整,使工期延误了大约10天。
(2)集团不尊重员工意见,在项目经理给公司的进度报告中拒绝了房屋延期交付的要求,希望项目经理部按预定时间完工交房。
(3)工作完成后,集团财务部没有批准工程款的付款,迫使施工公司停工,出现工期延误。
(4)集团公司推卸责任,认定项目经理部未能及时解决出现的相关问题,不能按期完成工程,要承担交房延期的责任。
解决方法:
项目经理应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学习一些企业管理之类的技能和方法,学会与领导沟通和交流,从大量的信息中进行选择,把有用的和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传递出去,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工期延误,如果最开始项目经理能够与集团公司协商并寻求一种折中方案,为公司整体利益多考虑一些,将工期延误问题处理得当,则不会发生后续的一系列事件。
集团公司也应该适当尊重员工意见,正确的意见应该采纳,而与公司利益产生冲突时,要与员工沟通,制定出最好的解决方案。在集团让项目经理承担责任时,能够想到采取行动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从而提前与项目经理进行有效沟通,便不会错失了优秀的项目经理和一些骨干员工。
②项目经理在项目团队建设上与集团人力资源部产生冲突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原因:
(1)集团对项目经理J不信任。安插两个家族人员在项目团队中,是对项目团队工作的一种监督行为。
(2)集团直接下达了两个推荐人员的任命,未提前通知项目经理。
(3)集团公司招聘员工任人唯亲。
解决方法:
项目经理在任命下达前,可以跟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沟通和协调,希望他们能听取意见,用道理告诉公司用人的条件和理由,用工作的成绩和行动证明用人的正确性。在信息沟通后必须设法取得反馈,以弄清集团是否采纳,若集团未采纳则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而集团公司,应该充分尊重项目经理的用人理念,素质第一。更加不能怀疑新上任的员工,应该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对公司有使命感和归属感,这样才会有更高的激情投入工作,为公司创造效益。同时,“任人唯亲”的做法在企业发展中是不适用的。公司在招聘人才时,更多的应该考虑人的能力而不是人情关系,这对企业发展非常不利。
③集团公司采用集中招标采购的优缺点是什么?应如何弥补缺陷?
集中招标采购是相对于分散采购而言的,它是指企业在核心管理层建立的采购机构,同一组织企业所需物品的采购业务。
优点:
(1)集中招标采购,形成大批量采购形式,在价格上占有绝对优势,能够在采购过程中取得主动权,同时可以避免分散采购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过度浪费,最大程度的降低进货成本和物流成本,有利于获得采购的规模效益。
(2)集中招标采购,可避免多头采购而形成卖方市场,尤其在物资短缺的时候避免供应商以此抬价,也避免系统内不同的部门之间为争资源而自行抬价,造成整体效益不利的局面。
(3)集中招标采购,能够加强采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战略合作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稳定采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使供应商在技术开发、贷款结算、售后服务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协作,有利于提高物资设备的使用效率。
缺点:
(1)集中招标采购打破了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利益格局,有些人对物资集中采购存在偏见,很容易在基层单位产生抵触情绪,试图摆脱上级对物资采购活动的控制和管理,抵触情绪的滋长会严重阻碍物资集中招标采购的顺利实施。
(2)下属部门计划性不强,一些项目仓促上马而另一些项目前期准备时间过长、设计反复修改,造成项目集中采购时间压缩,项目执行时间紧促,从侧面容易造成集中采购时间延误印象。
(3)下属部门项目前期编制拟采购设备技术规格书的能力较低,由于技术文件不完善,导致在招标前的答疑阶段,回收到招标商大量的技术澄清函。增加了招标工作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投标商编制高质量的投标文件,给后续的评标工作增加难度。
弥补方法:
(1)高层管理者要给予采购部门信任与支持,这样采购工作才能顺利展开。
(2)加强制度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其自身整体素质,加强职工对集中招标采购的认知。
(3)根据集团公司生产计划,建立集中招标采购目录。在集中招标采购目录内的生产设备和材料,进行同一招标采购;
(4)加强计划管理,既防止用而不备造成停工待料,又防止备而不用造成超储积压。
(5)强化监督机制,完善监管系统。
④如果你是项目经理J,应如何处理与集团管理层的关系?
7.管理课程 篇七
基于这种情况, 我们本着节约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尊重学生选课自主权的原则, 从2 0 0 8年7月开始着手搭建校本课程管理系统。经过两轮修改完善, 现已开发出贴近我校实际的, 高效、实用、数字化的校本课程管理系统。
一、构建高效、实用的校本课程管理系统
由于系统的使用者是学校的全体教师与学生, 因此要在操作上简单、易用, 无需添置额外的硬件与软件, 节约开发成本。经过论证, 我们最终选用容易开发且通用性高的A S P+A c c e s s组合进行系统开发。依据操作流程 (见下图) , 将系统设计为四部分:系统管理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和班主任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员可输入年级信息以及各班学生人数, 生成初始的学生账号;可以添加或删除学生账号、编辑学生信息、清除某位学生的选课信息;可以管理教师账号, 并能审核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可以对教师上传的校本课程教案等资料进行管理;可以将数据库进行备份和初始化。
教师模块。教师注册账号, 登录后能在自己的页面申报校本课程, 在课程未审核通过的状态下能编辑修改。课程审核通过后, 教师便可以上传课程资源, 还能查看选择自己课程的学生信息, 对他们的考勤、课堂表现和课程成绩进行评定。
学生模块。学生可使用教学处统一核配的账号与密码登录系统, 查看自己所在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 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 学生还可以查看自己所选课程的学习资料, 查看自己的学习情况、考勤情况和课堂表现。
班主任模块。班主任可以随时查看本班学生的选课情况、考勤、课堂表现和成绩。
这样设计的优点非常明显。一是操作简单。由于系统界面友好、人性化, 教师通过该系统即可完成校本课程的申报, 并可以方便地修改、上传校本课程资源及对学生的考评。根据系统给出的操作提示, 学生能够快速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进行学习。管理者则可通过管理后台, 对课程、评价、教师和学生等信息进行管理和编辑。二是管理方便。借助选课管理系统, 管理者能够随时监控和了解学校整体的选课情况, 做出及时的反馈和修正。根据选课学生人数的多少, 管理者在后台对各课程能否开课进行审核。若课程不满足开课要求, 则将其设为“未审核”, 并通知各班学生重新选课。待所有学生完成选择后, 公布各课程的上课地点, 并开始开课。此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学生的信息,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整个选课、开课的过程中, 无论是教学处, 还是开课教师或是学生, 都感到非常轻松, 不再忙乱, 管理起来十分方便。
二、加强对校本课程的过程管理
1. 成立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为确保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并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学校还成立了由年级主任、主管校本课程的副校长以及教学处人员组成的校本课程审批小组,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各年级的具体情况以及校内外课程资源情况, 集体审议教师上传到系统的校本课程纲要, 并及时向开发课程的教师反馈审议意见。
2. 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
我校实行了“1+1”的校本课程研学模式, 即每周课表上和课下都要有1学时的校本研学时间。这样, 每个学生每学期共有近3 0学时的校本研学时间。为了有效管理和监控该模式, 我们要求高一教师每周备好2课时的校本课程教案, 课代表要填写校本课程的课堂记录, 学生每周都要填写课下校本课程记录本, 在下周上课前交给教师批阅备案。教师要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并把学生上交的记录本作为期末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
3. 重视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
我校从2 0 0 1年起就要求所有教师具备“上好1门基础课, 开设1门~2门校本课程”的能力, 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课工作。每学期每位教师的授课量不应少于2 6个学时, 教案不应少于1 3个。为了激励教师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学校对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发放课酬, 把校本课程的教学情况纳入教师的业绩管理, 作为评职、评优的重要条件, 并开展一系列评选活动, 如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
4. 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
我校对课程资源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开发资源的整合。我校充分利用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所处C B D的地区优势, 借助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课程资源, 加大课程资源整合力度, 为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教师潜力资源的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在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 提高教师们开发的积极性, 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几年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 在充分发挥个体作用的同时, 也要注意群体潜力的整合, 从而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三是阶梯性教材整合。实现了教师自编教材、校内教材、学校间教材、地方教材的整合。
5. 摸索出责任细化的“走班制”管理方法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尝试, 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责任细化的“走班制”管理方法。校级领导负责全校校本课程的制度建设和资源建设。教学管理处负责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逐一落实, 并据此进行校本课程师资的调配以及课时的安排, 督促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等工作。年级组制定各自年级组的操作方案, 协助教学管理处安排教学场地。备课组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校本教材的编写等。班主任负责随时登录课程选课系统, 查看本班学生的考勤和课堂表现, 协助开课教师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任课教师在开学的第一次课上, 要指定课代表, 固定学生座位, 课下要及时在选课系统对学生的考勤和课堂表现做出评价。
三、开发出七大系列校本课程
有了校本课程平台, 我校校本课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开发出了以延伸学生学科视野为中心的菜单式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以开发学生智力为中心的学科竞赛课程、以服务奥运为中心的小语种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为中心的科技活动类课程、以经纶午间论坛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课程等七大类特色校本课程。以学科学习拓展性课程为例, 其内容要求是强化各学科的知识, 特别是要进行学法指导。由各学科备课组和教学管理处负责组织实施。课程实施的形式是课程招标, 教师网上申报, 学生自由选课。目前已开发出北京文化、数学解题方法、英语听说和阅读、学生公司、历史人物解读、天空与宇宙、生活中的物理、趣味化学实验、生物奥秘、轻轻松松玩转计算机等校本课程。
许多学生通过参加“数学解题方法”、“新概念英语同步拓展”等课程的学习, 掌握了解题技巧, 数学和外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位学生将校本课程与科技活动相结合, 写出了关于雨水收集的小论文, 在市级科技小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物理组教师的指导下, 我校学生在市、区级物理竞赛中也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近一两年来, 学生的学习成果获得了1 0 0多项国家级、市级、区级奖励。
8.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问题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教学 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是一门集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多个交叉领域的现代新兴管理学科,并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科,正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些特性,对其课程教学也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不仅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分析,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理论的应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就决定了其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一、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从50年代的劳动经济学专业发展而来的,1998年才真正进入我国高校成为独立发展的专业, 1999年我国仅有37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因此,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开办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其课程教学中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定位比较模糊
国内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定位比较模糊,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质性的内容,并没有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就业目标等方面彰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定位模糊,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差不多;二是没有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综合能力和素质;三是市场定位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这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性直接对教学环节产生负面的影响,最终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失去竞争力。
2.教学模式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该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教学中,采用理论性、课堂教学为主,并且在授课中,教学内容基本是由教师设计, 教学方式更多是采用单向沟通为主,而教学效果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正是由于这种单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学生学完、考完,基本把所学内容又还给了老师。
3.教学内容流于纸上谈兵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高校教师,他们大多是来源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也就是说他们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一批知识分子。虽然在读研究生阶段,他们经过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学习能力也较强,并且理论基础也较为扎实,同时思想开放,对新鲜事物也容易接受,也有干好工作的热情。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 更不用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领域范畴的实践经验了。这势必给不少的高校教师带来了课程教学的限制,虽然他们擅长讲述概念,解释原理,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做到学以致用,这是他们难以超越的。这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管理这门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学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变成了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难适应社会需要的。
4.考核形式僵化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试方面,地方本科院校通常采用筆试这种单一形式进行期末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往往是考核学生对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这种形式的考试, 由于缺乏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考察,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尽管有不少的学生能够得到高分,但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造成高分低能的状况。
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鉴于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这些问题,为加快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本文认为,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进至少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进的首要任务是必须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并以培养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复合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具体来讲,一是地方本科院校应针对企业差异化的需求制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本科教育以能够胜任企业一般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培养目标,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的教育以能够担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人员为培养目标;二是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进行定位,比如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可以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其主攻方向。
2.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运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学习和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启发工作, 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学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不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现实,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定期派出年轻的教师到企业去挂职,以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创业或兼职,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在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当然,在校学生还是应以学习为主,不能因为创业或兼职而对正常的学习造成影响。
4.考核形式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因此考核方式也应随之而改变。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考核的重点不单是要注重理论的考核,也应该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检验,考试形式应多样化。对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而言,要求具备分析与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要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比如,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企业实践等环节中,应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课程结束后的考核中, 可以采用开卷、闭卷、完成课程论文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并重”教学架构,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实践环节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高校既要为教师发挥高效的指导作用提供方便,又要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引导,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兰玲.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改进策略浅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
[2]匡爱民.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 湘南学院学报,2011 (6).
9.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李丹 篇九
六、《劳动合同签订、变更、续签和终止的法律实务》
课程目标:
1、帮助企业掌握常见用工风险的规避策略;
2、对劳动用工中的疑难法律问题解析;
3、帮助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中最难处理的部分:跳槽员工和辞退、裁减员工。
4、劳动纠纷的预防和应对策略;
5、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以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授课风格:
李丹老师首创在快乐中学习劳动法的理念,用“亲民化”语言诠释晦涩难懂的专业法律术语;用专业理论+案例互动+战略思维 “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鼓励启发学员学习和思考;彻底颠覆了企业管理决策层对传统意义上风险预判的思维模式,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倍受企业与学员推崇。
课程对象:
企业人力资源总监(经理)、行政总监(经理)、薪资福利主管(专员)、绩效主管(专员)、社保主管(专员)、培训主管(专员)、培训师、招聘主管(专员),工会、企业法律顾问,各类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以及总经办、办公室、企管部、综合部、人事部、劳资部、销售部等部
门相关人员参加。
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企业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与补充协议运用技巧
1、劳动合同变更的不同形式及操作方法
2、解除与终止劳动关系的区别及操作方法
3、如何正确解除试用员工的劳动合同?
4、医疗期、工伤与解除劳动合同
5、订立劳动合同时的注意事项
6、劳动合同与各类补充协议的定义与应用范畴
7、各种补充协议的撰写技巧与主要内容约定
8、补充协议的不同形式及操作方法
9、补充协议订立时的注意事项
10、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如何避免四大误区
第二部分、企业通常遇到的困惑
1、劳动合同变更、解除时,可能遭遇到的法律风险;事前控制与事后注意的事项
2、“三金”的支付处理技巧
3、离职员工及违纪员工的处理技巧
4、无固定期合同签订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和规避技巧
5、员工怀孕涉及哪些法律规定,如何制订其工资待遇及产假并在企业中执行?
6、劳动合同未到期,但企业希望与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应该如何避免法律风险?
7、岗位调整、薪酬变动、绩效考核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
8、裁员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
第三部分、企业管理员工跳槽中的常见误区及风险控制
1、员工辞职权、工作交接、退工手续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2、培训协议、服务期与违约金的正确运用
3、保密协议、脱密期与竞业限制的正确应用
4、新法下的留人策略
第四部分、企业辞退、裁减员工中的常见误区及风险控制
1、试用期辞退员工的常见误区及风险控制
2、辞退严重违纪、严重失职员工的常见误区及风险控制
3、辞退不胜任员工的常见误区及风险控制
4、裁员的常见误区及风险控制
5、其他情形下辞退员工的常见误区及风险控制
6、辞退三期女职工、工伤等特殊员工的常见误区及风险控制
7、“辞退”的变通处理及离职面谈的运用
10.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说明 篇十
孙志娟2010年08月29日 文章浏览次数:11
责任教师联系方式: 齐宏:58381179@qq.com
资料来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本课程为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实验课2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机械CAD/CAM技术是广播电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CAD/CAM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CAD/CAM系统硬件配置的一般原则;熟悉CAD/CAM系统常用软件的开发方法;具有进行CAD/CAM系统规划与实施的初步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CAD/CAM系统组成及其软硬件、CAD系统开发技术、数控技术、CAD/CAPP/CAM集成和CIMS技术。
11.管理课程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课程管理
受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国家集中管理的课程政策的影响,目前小学课程管理的特征和风格都已经比较稳定。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小学课程管理乃至中学课程管理都存在不少问题。这些管理问题的长期存在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存在着不可忽略的直接影响。课程管理的完善与否对课程管理的实施效果影响颇大,因此,完善小学课程管理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小学教学管理者应该着重进行小学课程管理的完善。
一、小学课程管理
小学课程管理是指各地的小学根据我国课程管理的政策要求,结合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小学生为目标来进行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活动。完善小学课程管理,我们应该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素质、兴趣、爱好。
二、目前小学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我国教育管理的传统模式中,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管理者们在课程管理方面的管理意识淡薄,认为学校只需要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课程就行了,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管理的研究。并且,在部分小学教师的思维里,课程管理并不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故而认为没有必要在课程管理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导致了我们小学校长和教师并不擅长进行课程管理,很少参与课程管理。
2.课程管理的经验不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管理也需要随之进行完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管理的特征和风格都比较稳定,很少进行大幅度的变动。在课程管理改革这一方面,我们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前人的经验教训,课程管理的经验不足。
3.管理权力过于集中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只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执行的手段过于行政化,往往是直接强制执行上级部门的决策,管理的力度大。在课程管理方面,管理权力往往只集中在校长及教导主任等核心的课程管理人员手中,班主任及其他教师很少有真正的权力。这就使我们在课程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忽略实际情况的现象,进而使课程管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小学课程管理可采取的相关举措
在进行课程管理改革过程中,我们小学教学管理人员应进行实地调查,充分调查研究该校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指定课程。在课程管理的完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尊重学生,给予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选择课程的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
在完善小学课程管理的过程中,课程管理人员应该立足本校自身的现有条件,整合全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来进行课程管理的完善,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各个学科资源的整合,进行师生资源以及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并进行校园文化资源的整合,合理分配,进行充分利用,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最终实现课程管理改革的目标。
另外,在完善小学课程管理的过程中,小学课程管理核心管理层应该适当放权,将课程管理的权力下放到每一位教师手中(教师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充分的,对学生的了解也比较全面),明确每一个教师在小学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色,承担应履行的课程责任,以此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在课程管理的完善过程中,课程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参加培训,定期开会讨论各自在课程管理中遇到的困难疑问并商讨解决方案。课程管理人员应该改变固有的管理思维,亲身参与课程管理的全过程,而非只是利用行政手段执行决策。各个课程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参与课程管理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在参与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积累相关管理经验,以此来更好地完善课程管理,实现培养优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完善小学课程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完善小学课程改革有利于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德智体美的自我发展。作为小学课程管理人员,我们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课程管理的完善工作,提高自身能力。完善小学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热情,增强小学教师队伍思维凝聚力,完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小学办学特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王春红.教学经验交流从爱出发,用心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崔桂华.浅谈小学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2014(8).
12.测绘法规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考 篇十二
1测绘法规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特点
1.1交叉性和综合性较强
《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属于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限选课, 除涉及测绘法律法规、测绘标准规范、测绘管理和测绘监理内容外, 先修课程有《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GIS原理及其应用》、《GPS原理及其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和《摄影测量学》、《数据库原理》, 先修课程为该课程的学习做前期准备。这就决定了该课程学科交叉性明显, 综合性很强, 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测绘专业基础知识, 而且还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2]。
1.2知识更新快
当前我国正在步入依法治国的新阶段, 测绘法律和法规等法律制度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注册测绘师制度的推行必将推动测绘生产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测绘发展的今天, 测绘仪器设备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生产技术方法也在逐步发生变革, 这也就要求该门课程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要求, 融入最新的测绘技术和理念来更新教学内容。
1.3理论性强
课程涉及到的测绘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重要性规范文件多达24部, 法律规范和制度较为完善, 是测绘人员从事测绘活动和进行测绘管理的基本依据和准则。法律法规相关的概念和条文的概括性高, 记忆性内容多, 需要仔细咀嚼消化才能透彻理解。
2测绘法规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2.1内容繁多, 讲课乏味
课程包括了测绘法律法规、测绘项目与生产管理和测绘工程监理3部分, 包括了15章内容, 内容基本涵盖了大部分的测绘法律法规内容。该课程又属于跨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 学科渗透性强。在讲授测绘法律法规时, 很多条文需要硬性记忆, 理解记忆的内容少。该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相关课程的基础上, 掌握本课程大量的知识点, 课程文字叙述内容多, 很难直观、全面地表现出来。如果课上一味教条式地读念课本内容, 就会导致课堂教学乏味无趣, 学生也会产生厌烦、厌学的不良情绪, 从而产生不良的教学后果。
2.2以理论为主, 实践教学缺乏
课程属于专业限选课且理论知识丰富, 不像其他测绘课程一样可以直接操作测绘仪器, 更多内容需要学生自己揣摩理解, 很少有条件带着学生深入测绘现场长期进行锻炼。如果没有实践内容的加入, 一般的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解掌握[3]。
2.3教材缺少, 教学困难
当前的教材主要有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的《测绘法律法规与测绘管理监理》、《测绘法规与管理》两本教材, 教材内容主要参照注册测绘师制定用书《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主要以文字叙述为主, 对有测绘实践经验的测绘人员来讲, 还能结合测绘工程实际来理解, 而对学生来说却缺少测绘实践经验, 理解难度很大。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听不懂, 消化不了的尴尬局面。
2.4教学方法陈旧, 学习兴趣低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填鸭式教学为主, 老师在讲台上讲课, 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讲。如果该课程直接以灌输为主, 即使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教学模式, 大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消化课堂内容, 这样会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不断下降, 学习动力会持续减弱。
3测绘法规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建议
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需要结合测绘项目实践和教学实际情况,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上尝试改革, 以期改变教学现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质量。
3.1教学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测绘法规与管理》课程是随着注册测绘师制度的推行而产生的, 因此课程的内容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掌握这些测绘法律法规和管理的基础知识有利于推动注册测绘师制度的良性运转, 同时也是注册测绘师考试的必备条件。课程的内容应该顺应注册测绘师制度, 贴近测绘工程实践活动, 主要以测绘法律法规和测绘项目生产管理为主, 兼顾测绘监理的内容, 力求突出重点难点。
3.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原有多媒体加板书教学法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师生换位教学法、课堂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案例教学法可用2006-2011年的测绘十大违法案例来讲解测绘法律法规部分, 并兼以课堂分组讨论的方法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对测绘生产项目管理部分可以让学生试讲, 教师点评的方式来完成, 一方面试讲的学生会在课下认真准备相关内容, 另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口才, 让他们体验教师讲课的过程。针对每堂课的内容加入适当的练习题, 练习题以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主, 通过提问的形式加深同学们的课堂知识点印象。
3.3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多引进具有测绘实践经验的教师, 采取导师制, 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 逐步形成具有丰富执业实践经验的师资结构。同时, 需要创造条件帮助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专业培训,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测绘项目的工程实践工作, 通过亲身体验测绘项目的过程来不断增长自身的测绘仪器操作技能和项目组织规划管理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注册测绘师考试, 通过复习增长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并将注册测绘师的有关经验贯彻到教学活动中。
3.4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
虽然《测绘法规与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强, 但仍然有部分内容可用作实践教学。其中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环节有:以我校购买测量设备的招投标为例, 要求学生尝试编写一份投标书;结合暑假校园测图实习编写一份校园地形测图的测绘合同、测绘技术设计书、测绘技术总结和测绘工程经费预算和测绘成果检查验收方案。
3.5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
《测绘法规与管理》课程的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信息量丰富, 单靠课堂教学难以完全表达出该课程的全部信息, 这就需要借助网络资源平台建立课程网站, 及时上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视频和文档、最新的测绘技术和设备的视频和测绘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学生在课余时间查看这些上传资料可以增长才干、拓展知识面并开发思维。课程资源平台还应注重题库建设, 参考注册测绘师考试的内容, 以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主, 辅以适量的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题库的试题作为练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上内容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他们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4结束语
《测绘法规与管理》课程是伴随注册测绘师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 其课程特点决定了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需要重新考虑其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运用实践教学方法等综合手段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改变讲课乏味无趣、学生消极被动的现状, 使得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能够熟悉测绘基本法律法规, 依法从事测绘管理和测绘工程生产管理和测绘工程监理等各项测绘活动, 为将来成为懂专业、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在分析《测绘法规与管理》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按照注册测绘师考试的要求, 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的若干改革建议, 以期能培养学生的测绘综合素养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测绘法规与管理,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海平, 陈兰兰, 郭钟群, 等.面向测绘新体制的“测绘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测绘通报, 2013 (6) :104-107.
[2]余旭, 王国辉, 张兴福.测绘工程专业“测绘管理”课程教学探讨[J].测绘科学, 2011, 36 (4) :263-264.
【管理课程】推荐阅读:
5S管理标语6S管理标语7S管理标语09-12
危机管理媒体管理09-18
车辆管理管理10-30
五项管理学习管理07-27
管理现代管理理念07-30
仓库管理管理制度08-04
五项管理心态管理09-19
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措施08-20
有效管理管理学论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