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请示(15篇)
1.校园文化建设请示 篇一
关于“市明志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改造工程规划”的请示
市教育局:
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造精品学校,我校特提出整体改造规划,请示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明志小学于2010年独立办学,其前身是二十五公司子弟学校。近年来,在市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历任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内涵发展省内外知名,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上级主管部门的密切关注及全国、省市媒体的广泛报道。
二、存在问题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
1.学校信息化建设虽然从无到有,且信息化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面对现代社会的需求,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发展的要求,我校的信息化还要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2.学校“明志楼”墙体油漆斑驳,污水浸染,色彩暗淡,门窗质量太差,常出现门变形、窗卡死的情况,无法维修,希望能与将建的“致远楼”同步改造,争创精美特新。
3.“致远楼”没有另行设计功能房,“明志楼”现有的功能房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校拟在“致远楼”将教室改建一间语音室,两间计算机房,两间舞蹈房。
4.学校地势低洼,一到雨水季节,地面受损严重,致使学校常年修补,浪费大量人力财力,希望能将地面铺上沥青,以绝后患。
5.校园西围墙和二十五公司道路紧邻,其路面比校园地面要高,再加上排水不畅,致使墙体斑驳栏杆腐蚀,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学校的财产和师生的安全得不到根本保障,迫切需要翻修。
6.我校大门自独立办学以来沿用至今,大门由两个店面改造而成,十分窄小,地势高陡,位置正对学校篮球场,无法通行机动车,市教育局领导视察时也多次强调要重新移址修建。特别是2014年7月初旧教学楼拆除时,由于运输车等机械不能进入,导致旧楼废墟堆放至今。这样,不仅影响了校貌,也让当地的群众有很多的怨言,而且给学校管理带来极大不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申请项目及预算
1.全面改造学校信息化建设,力争进入江西省百家智慧校园之列,申请资金约100万元。
2.明志楼外墙及门窗改造,将与新建的致远楼一致,南北遥相呼应,整齐美观,申请资金约100万元。
3.致远楼功能房建设,匹配满足需要的语音室一间,计算机房两间,舞蹈房两间,明志楼录播室一间,申请资金约100万元。
4.校园地面改造,校园马路及部分学生活动区域铺上沥青,申请资金约50万元。
5.校园围墙维修申请,需要维修的围墙长37米,高2.5米,地基0.6米,铁艺面积约70平米。申请资金约50万元。
6.根据局领导的建议和校园实际情况,我校计划把大门南移80米左右,紧挨学校南围墙,建成安全、规范、标准的封闭式大门。学校多次与南面相关店主洽谈店面置换事宜,店主坚持置换补助金65万元,故申请置换补助资金65万元。
各项总造价约465万元。
恳请上级领导实地察看,帮助我校解决困难,我们全体师生将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以上请示妥否,请予审批!联系人:罗中根 ***
市明志小学
2014-9-26
2.校园文化建设请示 篇二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内容, 同时, 也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校园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 坚定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充分培育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从而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改善文化设施, 不断充实文化内涵, 不断优化文化环境, 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大局, 唱响构建和谐校园的主旋律, 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校园传统精神, 唱响和谐旋律
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 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 这些是一所学校无形的精神力量。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中的深层文化, 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培育和发扬优良的校园精神应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 依托校园文化并由此产生的集校园精神与学校凝聚力于一体的校训, 一直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灵魂和精髓。因此, 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应高度重视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教育, 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 加强校风、校训教育, 不断丰富和发展以校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发掘校园文化的新载体, 赋予校训新的内涵, 从而激励高校师生进一步弘扬传统, 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对社会的历史使命感, 以推动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发展。
所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强调和谐的精神, 对于促进校园和谐, 建设和谐的校园,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群体文化活动, 营造和谐校风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和谐相处, 必将为和谐校园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 从形式来看, 校园文化活动这种形式本身是促进校园和谐的有效手段。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从独立的个体融进群体, 为和谐氛围的形成提供了机会。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 需要参与者相互配合协作, 这样就让学生体会到和谐的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培育学生的协作精神, 这就为促进和谐创造了条件。许多校园活动是有师生共同参与, 或者在老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和完成的, 这就为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对于师生间的理解和认同及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从而为整个校园的和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其次, 从内容来看, 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广大师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 增强和谐意识并外化在行动中, 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学生能够认清自己的使命, 也能理解老师, 从而努力学习, 努力成才成人, 老师也能够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教学。这样, 师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工作, 也促使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
三、以品德素质教育, 培养和谐意识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具备和谐精神的人。大学生是校园的主要群体, 也是接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对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 培育具有和谐精神的学生, 从而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心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和关心集体帮助他人的思想观念。
另外, 还要激发学生不断拼搏, 开拓进取。首先, 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 人格得到了尊重, 感受到了成功和被尊重、被肯定的乐趣, 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提升。其次, 在竞争性校园文化活动中, 学生们在和对手的竞争中得以认识对手的实力, 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差距, 可以激发他们的竞争欲望, 从而付出更大的努力, 超越自己, 超越他人。所以, 在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共同进步。
四、以积极进步舆论, 传播和谐效应
校园文化精神的影响往往通过校园舆论的传播得以放大, 校园传播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校园舆论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校园传播中的传播主要是学校的广播、板报、宣传橱窗等媒体。其中既有学校、学院主办的, 也有学生班级和社团主办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传播, 但目的却是一致的。这样的传播自然可以提升活动的和谐氛围, 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的和谐效果, 使得校园精神为更多的人所获知, 所接受。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信息及产生的良好效果通过校园舆论的广泛传播, 自然在整个校园产生了和谐效应,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形成。
五、以高雅品味建设, 创建和谐环境
校园文化品位是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学风等聚合而成的, 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从而形成文化精神, 产生无形力量, 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品味建设包括校园环境, 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雕塑、校园景点、宣传牌等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化形式, 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外在表现之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通过优美多姿、和谐有序的校园布局、校园建筑、校园景点以及融合到其中的校园雕塑、宣传牌, 可以给人以和谐美以及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力量。生活、学习、工作在其中的师生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 就会潜移默化, 达到陶冶性情、锤炼品质、塑造精神的效果, 把外化和沉淀在环境中的和谐内化、升华为个人和谐的意识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状态, 从而实现校园的和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还必须坚持倡导高雅文化, 建设严肃、高雅的校园文化殿堂, 要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加以引导, 加强管理, 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 提高广大学生的鉴别能力, 以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可见, 校园环境的品味建设对于和谐校园的创建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 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为此, 高校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 加强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发挥高校文化在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海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1期
[2]李于雄.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中国林业教育.2006年第3期.P36
3.谈校园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 篇三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82-02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在近年来关于校园文化的讨论中,人们对其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以精神文化的形式存在的氛围,反映的是校园内师生员工的观念和价值标准,这就是所谓的“氛围说”;有人认为校园文化主要指以学生社团为主的第二课堂,是教学与科研的补充,通过生动活泼、健康文明、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来陶冶学生的心灵,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活动说”;也有人认为校园文化是校风和学风或近年来提出的校园精神;还有人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其他社区文化等区别开来,强调其高层次、高格调和高品位。所有这些说法都只顾及和强调了校园文化某些方面的特征,在概念界定上难免以偏概全,或没有完全揭示其内涵,或没有囊括其外延。
笔者认为,要想对校园文化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首先要弄清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我们知道,文化在结构上可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指文化发展的一定时期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不同职业、阶层、集团、年龄结构的人们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谋生手段不同,利益不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体验不同而形成的与主流文化有所区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情趣、理想信念等文化观念。校园文化就是处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具有自身特点的一种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学校的校园文化指的是在校园环境中,每个成员所共有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理智的和情感的完整结合,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作为社会文化亚系统的校园文化,具备文化的三大要素,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的外在的、以物化形式存在的一种文化,也叫载体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主要包括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后勤装备、生活资料、校园环境、活动设施等。
校园制度文化即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而设立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叫“规范文化”,包括校规校纪、群体行为规范、习俗、文化娱乐方式、教学、科研、生活模式等等,它是勾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
校园精神文化指校园里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和核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观念性文化(为广大师生认可、遵循的共同的思想意识、生活信念等);第二,标志性文化(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主导者的世代倡导而形成的独特的校风和校园精神,包括治学风格、民主作风、文化主体所特有的语言风格、举止风度、文化修养等);第三,智能性文化(指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增长课外知识为目的的第二课堂活动)。
综上可知,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水平的反映,它的模式一经建立就成为该校品格的象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潜移默化地影响规范着身在其中的每个人。以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为例。哈佛校园静穆典雅,古木参天,居八所“常春藤”大学之首,图书馆、教学建筑风格迥异,或古朴庄重,或富丽堂皇,著名的哈佛广场、魏登纳纪念馆、约翰·哈佛的座像无不反映着古典美与现代美结合的学府气氛。哈佛大学以求实、崇真为宗旨,校徽上的拉丁文“VERITAS”充分体现了哈佛人的座右铭———真理,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校训也说明了这一点。哈佛人始终以探索真理,坚持伦理教育,以高尚的道德准则造就精英。哈佛教学完全由教师自行安排,在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的融洽气氛下,教学活动生机勃勃。总之,每个哈佛人在这里都会受到正义、人道、热爱祖国、勤奋、俭朴、高雅、节制等伦理教育,正是这种浓厚的学术气氛、追求真理、崇尚道德的精神汇成了哈佛独特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智能训练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社会中学生的需要。当今社会,教育更主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使人们看到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性,也使人们懂得了课堂以外的文化熏陶往往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更大、更长远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中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新的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为实现大学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它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但这种教育观念的更新才刚刚开始,它与我国传统教育形成的固定模式,和人们业已形成的思想观念的交锋还将是长期的,人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时不时地沿袭惯用的手段和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校园文化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的观念,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实现教育目标,更新教育观念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主导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的主导是广大教师,包括各级领导、专业课教师和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教师,他们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靠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在高校起着主导作用,把握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建设人才,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广大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靠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做良好校园文化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同时,对学生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多关心、多过问,从精神上、物质上、专业上予以帮助支持。
3、狠抓校园外在环境建设
校园外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它主要包括校容、校貌、建筑、绿化及各种实施等,是校园文化最直接、最具感官性的反映。可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座雕像都具有文化意义。置身于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人们的情操会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心灵会受到启迪,所以说每所学校都要有一个优美、有个性、有实际内涵的物化环境,这是一个学校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首先,学校在这方面要舍得投入,通过综合治理校园环境让人们在自然的山水树木、艺术雕塑、纪念场馆、警言语录中耳濡目染,从而激发大家美好的情感。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加强文体活动场所、学生活动中心、科技创造活动所需设备建设,为校园文化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再有,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广播、校刊、学报等现代化传播媒件,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利用强大的舆论工具提供正确的导向。
4、规范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保障。制度的作用是明确地规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违反制度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通过制度建设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一整套校规校纪和行为规范、各种章程、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习惯等,加强制度建设除了要补充一些以前没有明确规定,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出台的新制度外,更重要的是狠抓制度的落实和保持制度执行的连贯性。学校目前相当普遍的现象是或者制度执行不严,奖惩不够分明;或者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制度互相不配套,相互矛盾,这些现象必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纠正、修正和完善。
5、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实质性和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它是校园文化所以存在的价值所在和意义所在,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要培育高品位的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一个学校在一定历史发展中由一定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理想追求和道情操等凝聚而成的校园风气,它是一种合乎社会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当代知识分子风貌的一种团队精神,包括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刻苦学习,积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成果的拼搏精神;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自律精神,团结乐群、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合作精神等等。这种精神弥漫于校园周围又显形于个体行为,每所高校都应具有一种相对稳定又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
(2)加强文明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包括教风和学风建设两方面。培养面向21世纪的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处于主导地位,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加强师德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发扬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至关重要。在广大学生中树立刻苦学习、大胆实践的理想信念,让没有人生目标、没有成才观念、自我约束能力差、行为懒散的恶劣风气在学生中没有存在的空间。
6、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创造者和受益者两种角色。青年学生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富有创造精神,对社会文化信息反映迅速,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潜能,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是使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角是大学生,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从中受教育、长才干,在健康有序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道德修养,补充课堂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天晓.美国近年学校文化研究简述.教育科学.2008(04).
[2] 学校管理自我诊断.课题组.学校文化诊断与改造的提出.中小学管理.2003(10).
4.关于加强校园安全需要物品的请示 篇四
学校按照农场综治办的要求,为加强校园安全,以下一些安全设施还需加强。
一、保安人员配备和装备1、2、配备两名保安
装备:(1)、催泪喷雾器
(2)、强光手电
(3)、橡胶警棍
(4)、防割手套
(5)、防刺背心
(6)、保安服:冬长服、夏长服、长衫、短衫、鞋、帽子
二、校园照明
校园急需安装几盏太阳能路灯或探照灯。
三、监控设备
校园大门口、幼儿园大门口、宿舍大门口等处需要按装摄像头。
松花江农场学校
5.建设用地请示 篇五
近年来,我县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就业工作向服务城乡全体劳动者转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向城乡一体化迈进,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每年实现新增就业4000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00人以上;把城乡居民17万多人纳入养老保险,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城镇居民等9万多人纳入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对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局现有基础设施还处于比较落后、分散状况,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根据人社部“十二五”规划、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继续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试点的通知》(发改办就业[20XX]1399号),和省人社厅《关于下发<福建省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闽人社文[20XX]229号),“十二五”时期县(市、区)必须建设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我局把握此发展机遇,着手规划建设“霞浦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立项。为此,请求县政府在新城区公建用地中划拨建设用地5亩,用于建设“霞浦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6.校园文化建设请示 篇六
1 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1.1 校园体育具有教育功能, 推动与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潜移默化中可生动、灵活地培育优秀人才。第一,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适时穿插与中国体育巨大成就相关的内容, 讲讲赛场上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顽强拼搏精神, 以唤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第二, 通过开展活泼、生动的野外体育教学, 能够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无限风光, 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第三, 在参与集体体育活动过程中, 能够增强学生的协作性、整体性, 培育他们的竞争意识与团队意识。通过体育竞赛, 还可培育学生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精神。同时, 通过科学体育教学与多种体育活动, 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这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1.2 校园体育具有健身性, 奠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校园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健康,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可增强神经系统的综合工作能力, 锻炼敏捷思维, 促进身心发育, 增强机体适应能力, 这奠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身体保证。同时, 通过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 可以有效培育学生体育意识, 不但可以增强个人身体健康, 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当前, 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 不少独生子女有较强的依赖性, 自理能力不高, 较为懒惰与自私, 难以吃苦耐劳、心理素质不强等心理, 这样的心理状态难以适应社会。而通过多种体育活动, 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各种体验与感受,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情, 感受到失败的难过之感以及同学的帮助安慰, 这样在多种体验结果中, 可增强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让学生树立大局观, 并培养出乐于奉献、坚持不懈、吃苦耐的良好素养。
1.3 校园体育具有凝聚力, 提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向心力
任何一种体育活动, 均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与自身的独特要求。因而, 在参加不同体育活动时, 则需遵循不同规则与要求。如田径运动、篮球比赛等, 远动员在赛场顽强拼搏, 其他学生们则于场下为各自的队友助威加油, 这种自然而然的团队意识与荣誉感把学生们紧紧相连起来, 同时, 在体育活动中运动员也将团队精神与荣誉感展现的淋漓尽致。此外, 通过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 不但可团结学生, 还能够让学生将自身情感升华到对校园、对社会、对祖国的热爱。
1.4 校园体育具有娱乐性, 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智趣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体育也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在体育活动参与及体育比赛的观看过程中, 我们可以放松身心, 劳逸结合。尤其是青年学生, 他们对体育活动有着更强烈的喜爱之情, 通过观看不同体育竞赛, 如欧洲足球联赛、NBA篮球联赛、台球、体操等, 都可获得不同的体育美感, 如队员们的精妙配合、运动员的精彩射门与扣篮, 准确的台球走位等。而在体育项目参与中, 不但可自我展示, 体会成功, 还能给他人带来欢笑、喜悦, 可见, 体育具有的艺术性、娱乐性、竞争性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不少智趣性。
2 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作用的提升策略
2.1 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体系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 其课程趋向于体育大课堂, 利用多种资源, 诸如体育教学、社会性比赛、运动队建设、课外活动等, 为院校体育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第一, 体育教学是主线, 强化体育学习。这需要院校与教师主动探寻教学内容、实施手段, 突破教学空间, 适当利用现代化手段, 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直观感知, 生动认识。可利用视频、专家讲座等形式, 增强同学们的体育意识, 唤起学生体育热情, 丰富其体育认知。如借助学校周围自然与地理环境组织学生开展多种体育专项训练, 如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
第二, 课外活动是载体, 充实学生课余生活。通过参加体育课外活动, 学生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 特别是学生自由安排与的体育活动, 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强烈, 同时, 还可帮助学生增强组织与协调能力, 为他们走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帮助学生抵抗外界不良文化影响, 进而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 社会性比赛则是学校对外沟通与交流的有效途径。在比赛过程中, 学生可展现精神风貌与体育素养, 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 也是院校综合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展现。同时, 社会性比赛中的对内凝聚力与向心力也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2.2 完善校园体育设施, 提高教师素质
在校园体育中, 体育设施是其物质基础, 为了学生体育活动提供了充足空间与便利条件, 为体育教学带来了物质保障, 并为学生展开体育交流与合作构建了良好平台。同时, 现代化体育设施也展现了校园文明, 体现了院校综合实力, 尤其是独特新颖的体育设施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了更多的光彩, 所以, 院校应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体育设施。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是重要的指导者与活动组织者,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体育教师应强化自我学习, 促进自我素质的提升, 增强知识水平, 从而深入更好地开展体育活动。另外, 体育教师还需展开专业学习, 如田径老师学习定向越野、健美操老师学习形体健美、瑜伽, 篮球教师学习篮球技能等, 以把握前沿的体育活动内容, 从而为学生提供先进体育活动。
总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体育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对于校园精神的培育、人文气息与人文氛围的营造、精神文明的建设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所以, 院校与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体育文化资源, 坚持以学生为本, 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多角度了解社会, 全方位接触社会, 从而培育学生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等良好精神品质, 真正实现现代化素质教育内涵,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品质。
参考文献
[1]白宽宽, 韩露.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资讯, 2011, (16) .[1]白宽宽, 韩露.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资讯, 2011, (16) .
[2]郑涛.论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 2010, (42) .[2]郑涛.论校园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 2010, (42) .
7.校园文化建设请示 篇七
校园历史文化寻求优质化、特色化
优秀而有生命力的校园精神是经过精心培育并经代代传承而成的,传播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就必须做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
重视收集整理校史
校史是校园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传承载体,是对学校办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记载了全体教职员工在学校创业初期的艰辛,记载了学校在不同时期的教学科研成果,记载了一代代莘莘学子走出校门踏向社会的贡献,能够起到凝聚人心、激人奋进的作用。
高度提炼概括校训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名片”,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特征和灵魂,是对一所学校历史形成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具有历史性、特殊性、稳定性和传承性。
引起文化的自觉与重建
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是永恒的,在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的进程中,学校文化是制约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学校形成、具备一种良好的组织文化时,改革会更容易实施。所以,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引起学校的文化自觉,使之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主动去重建自身的文化。
校园观念文化要求现代化、人本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完善的人”,“教育应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不仅是大家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要求,应当从价值取向入手,改革质量评价体系,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和综合性。组织一种适应未来的教育,让“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价值取向占居主导地位,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以利于教师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全民素质。让“民主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时常提醒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促进人的主动、全面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改进并真正落实教师专业化发展性评价,以相对公平、科学以及发展性为原则,以评价管理为杠杆,积极引导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其次,要全面加强校本研究,整合教研工作和科研工作,改变教师的职业生存形态,搭建平台,唤起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提高教师自身的反思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变革再生能力,树立合作、开放、忠诚、本真、科学的现代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校园行为文化力求规范化、生活化
制度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优良的制度,可以成就优秀的校园文化品位。要制定好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的激励制度,比如考核、评价、奖励制度等,要科学合理,真正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要制定好规范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制度,比如,教学、科研、学生等管理工作制度,各类事项的议事制度等;要制定好创造和谐工作环境的管理制度,比如,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师生与管理者对话制度等;要制定好对违纪师生的惩戒制度。比如,各种处分条例、规定等。通过长期规范的制度约束和管理,使师生习惯成自然,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组织建设
重在创建有利于教师自我发展的民主、和谐、上进的学习型组织,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在学校管理中,用正确思想教育人,用切实目标鼓舞人,用科学制度管理人,用积极舆论引导人,用真情实感调动人,用完美形象感召人,用廉洁务实取信人。学校还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吸引教师关注学校的发展。认真落实校务公开制度,把教职员工视为学校的主人,培养主人翁精神,培养热爱学校、“校兴我荣”的集体荣誉感。学校领导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其中包括教师觉悟的提高,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同时在教师成功、失败时引导正确归因。
队伍建设
教师群体作为制度建设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其素质的高低及工作作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其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弘扬“敬业、奉献”精神;其二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超越自我;其三,做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引导者。浓郁的学习氛围以及良好学风、教风的形成需要依靠师生的交流互动才能得以养成。
校园物质文化追求信息化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面对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对学生实施效率高、效果好的环境美育,就必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激情、明理、导行”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创设出比较真实的校园文化交流的立体场面,才能促使学生置身于现代化的快节奏之中,获得最大的文化信息量。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新升实验小学)
8.工程建设立项请示 篇八
xx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我院自xx年2月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学院以来,为建设合格加特色的高职学院,努力完善各项办学条件。据省教育厅安排,将于xx年内对我院进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其结果将作为核实我院招生计划、发展规模、专业设置等的主要依据,这势必对我院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后,我院在省林业厅、xx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各项事业都取得较快发展,为我省林业事业和闽北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近二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但由于现有校园土地只有198亩(含后山林地),严重制约了学院的发展,与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院基本办学条件的指标(试行)》的有关规定有较大差距。经我院申请,xx年4月6日xx市常务会议决定,在xx市江南新区职校园区内有偿划拨300亩土地,同时另再控制300亩土地作为我院的教学建设用地,用于建设学院的新校区。
综上所述,学院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拟投资建设江南新校区。该建设项目总投资8833万元,其中-江南校区一期工程建设总投资3883万元,-组织第二期工程建设,总投资4950万元,所需建设资金由学院向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渠道融资和自筹解决。江南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成后,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可达1500-人。根据项目建设的相关规定,特向贵委申请立项。
以上请示妥否,请批复。
xx学院
9.新农村建设资金请示 篇九
东张镇位于临猗县西南边陲,辖24个行政村,3万余口人,9万亩耕地,南临永济,西与陕西隔河相望,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多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主导产业主要有粮、棉、果、枣以及养殖,农业基础较为稳固。
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及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都产生了根本变化,特别是峪南、张仙等10个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大力实施“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每村投资都在30万元左右,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方便的条件。但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薄弱,筹措资金困难重重,截至目前尚有30万元的资金缺口,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特恳请市财政局扶持解决30万元资金,以解燃眉之急。
10.校园文化建设请示 篇十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
学生、教师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利用校园网,努力培育人文环境,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和文明的校园环境,从而推动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
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所学校的独特办学内涵,它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力量,具有无声教育感染作用。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我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国务院提倡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院校示范专业建设,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设立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推动各地办好相关活动。网上学习、网络教学、网上办公和网上交流已越来越普遍,在不少学校,网络已成为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学习、教学、教研;学生学习与沟通必不可少的工具,也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和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
校园网络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网络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网络的学习和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组织。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开展活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自主学习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新途径,并使学生的学习富于创造性。
2.网络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个性,而课外活动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校园网络文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为网络上有大量学生所喜爱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校园网络活动,能发掘、培植、引导学生良好个性,抑制和改造学生不良的个性。
3.网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网络具有传播知识快、内容丰富的特点,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量和信息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4.网络在时间、空间上扩展了学校文化的影响。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使得学校文化可以在网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通过网络对师生进行无任何时间、空间障碍教育和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学校文化影响面窄、影响度浅的弱点。
5.网络提高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效。由于网络交流平等、自由、开放、及时以及虚拟,使得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可以从网上比较容易地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思想动态,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学校文化通过网络与家庭、社会相连,使得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可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互动和配合,促使学校文化不断走向优化。
三、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成就模范校园
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把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贯穿学校教学、科研全过程,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人文内涵。针对互联网与文化建设,学校建立起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学校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制度和规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运行轨道。
根据校园文化内涵与我校历史、现在与未来发展,形成了校园网版面的几个主题模块:学校概况、党群活动、德育之窗、教学天地、科研创新、校园动态、学校通知等,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我校校园网平台。以校园网平台为载体,逐渐使教师养成将校园活动的开展成为日常生活实践,真正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持久性、导向性与凝聚性的功能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董俊义,孟伟.关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
[3]夏习英,孙静,王文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4期.
11.校园文化建设请示 篇十一
一、校园文化与校园媒体的关系及其定位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凝结起来的一种校园精神氛围、校园价值观念、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2]高校校园媒体是学校重要的宣传教育工具, 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载体。如果没有校园媒体,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失去舆论阵地和政治导向。
一般而言, 高校校园媒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传播系统, 主要是包括校报、广播站、电视台、新闻网、宣传栏、电子屏、墙壁框架广告等校园信息传播媒体。校报, 作为纸质媒介, 具有阅读方便、易于携带保存、长于深度报道、记载校史、公信力强等特点;广播电视是具有强制覆盖作用, 时效性、针对性较强且视听结合, 吸引眼球;新闻网是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校园媒体形式, 它已经成为高校对外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学校微博、校园客户端等新型媒介越来越受学生青睐。
二、高校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及作用
(一) 引导舆论走向, 构建健康校园文化
媒体是形成舆论的最佳武器, 其基本功能就是引导舆论。伯拉德·科恩曾说过:“新闻媒体远远不止是信息和观点的传播者, 也许在多数时候, 它在使人们怎样想 (what tothink) 这点上较难奏效, 但在使受众想什么 (what to thinkabout) 上十分有效。”[3]
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世界上各种文化涌入高校, 加之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由过去传统主流媒体形成的一元舆论变成了多元舆论场。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和舆论态势, 青年大学生更加无所适从。作为校园舆论引导者, 校园媒体不仅决定校园舆论的内容, 还决定着舆论的态度。校园媒介传播什么, 如何传播, 传播的效果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价值导向、育人理念、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校园媒体要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以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教育理念、教育政策,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头脑, 提高他们的政治认识和政治素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政治理想。
此外, 校园媒体通过报道学校工作, 让师生热爱学校, 关心学校, 从而形成合力, 促进高校的发展和进步;通过报道学校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在校园内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报道社会、校园的热点问题和现象, 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 提高师生的政治认知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
(二) 搭建实践平台, 提高师生媒介素养
高校校园媒体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师生的参与, 尤其是一支学生记者队伍。学生记者通过在校园内外的采访、拍摄、写作和编辑以及发行等各方面的工作, 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例如, 笔者所在的西南石油大学校报学生记者团,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完成版面稿件的采访、写作、编辑和出版的工作, 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专业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大大提升, 综合素质普遍超过同年级的其他学生。
此外, 校园媒体的发展还促进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在人人皆媒体的时代, 媒介素养已成为一项必备的素质。目前, 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已在大中小学开设了相关课程或训练项目。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得到根本重视。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的同时, 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使得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三) 加强舆论监督, 营造公正、民主、科学的校园文化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使命和社会功能, 是媒体的重要价值所在。在西方, 媒体有着“第四权力”和“无冕之王”的美称, 这都是因为媒体被赋予了舆论监督的功能。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指出:“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4]
校园媒体促使公众议程走进高校管理决策议题, 促使高校管理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 并对学校工作展开广泛监督。这不仅包括对学校管理部门工作和作风的监督, 也还包括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 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监督等。同时, 校园媒体还充当着调节高校矛盾, 释放师生不满情绪, 促进校园和谐和稳定的调节剂。
(四) 提供文化娱乐, 打造轻松愉悦的校园文化
高校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 同样媒体也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校园媒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呈现者, 又是承载者、传播者和推动者。校报校刊刊载的文学、摄影作品, 电视台播放的学生自制短剧, 广播台为学生精心录制的心灵鸡汤……这些对缓解工作学习压力, 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和鉴赏水平, 愉悦身心起到重要的作用。
过度严肃的校园媒体往往不受学生喜欢, 但校园媒体也要警惕“娱乐至上”、“娱乐至死”观念, 更不能被一些不良的社会媒介所诱导, 走上偏锋。高校校园媒体在坚持高雅品位的原则和基础上, 合理利用娱乐的功能, 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熏陶。
三、新媒体时代, 社会媒体对校园媒体的冲击
高校校园媒体如何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是当前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90后大学生崇尚个性、自由, 这与校园媒体一贯以来的单一、严肃、说教等风格相排斥, 使得多数校园媒体形同虚设, 丢失媒介话语阵地的同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
据调查,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媒体整体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校园媒体数量虽然较多, 但质量参差不齐, 产业化水平低、资金短缺等成为制约瓶颈。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电脑、手机的高度普及, 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 学生不再与媒体环境隔绝, 而是置身在开放的环境中。由于社会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日趋全面的服务、越来越多的互动, 这使得学生逐渐抛弃相对严肃的校园媒体, 盲目追捧更开放的新媒体, 这对校园媒体也是不小的冲击。
四、结语
校园媒体是大学宣传的最主要, 也是最重要的载体。它不仅是师生之间、学校与师生之间、校内校外之间的沟通桥梁, 也是宣传传播高校校园文化的主力军。面对新媒体的挑战, 高校校园媒体出现较多“不适应”, 不得不引起高校的重视。否则, 高校校园媒体终会被广大师生所抛弃, 文化传承和创新也将成为一句空话。首先, 高校校园媒体要把党性原则摆在首位, 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 要坚持“三贴近”的创作原则, 要坚持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展示高校校园生活, 深入挖掘师生身边的先进典型。此外, 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加强与社会新闻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创新管理运作方式也应成为高校校园媒体思考的方向。
摘要:在如今价值观念多元化、信息爆炸化的新媒体时代,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媒体获取信息, 还能进行社会交往, 接受教育。而高校校园媒体作为媒体的一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应履行特定的责任、职责与使命, 应从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出发, 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本文由大众媒体功能入手, 通过对校园媒体各种类型以及传播特点的研究, 分析校园媒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并找出影响高校校园媒体功能发挥的不利因素, 试图探究出一条当今时代校园媒体的建设之路。
关键词:校园媒体,文化,高校,素养媒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新华网, 2006-10-8.
[2]许银莲.发挥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新视野, 2012 (9下) .
[3]斯坦利·巴兰, 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曹书乐,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307.
12.学校项目建设请示 篇十二
你局《关于西宁市第十中学标准化学校项目初步设计审查的请示》(宁教计〔〕4号)收悉。根据西宁市发改委《关于西宁市十中标准化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宁发改社会〔〕244号),3月我厅会同省、西宁市有关部门及工程技术专家,对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询公司提交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深圳同济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初步设计进行了审查。会后,下发了《关于下发西宁市第十中学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通知》,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根据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对本工程初步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经审核,原则同意补充修改后的初步设计。现批复如下:
一、建设规模及内容
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韵家口路与付家寨路交汇处新建西宁市第十中学标准化学校项目,工程用地南临付家寨路、东、北侧设规划路。工程总用地面积33831平方米,新建建筑总建筑面积40507平方米。其中:风雨操场总建筑面积1086平方米(地上一层,型钢混凝土结构),综合教学楼总建筑面积29974平方米,框架结构(其中: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2307平方米,地下一层;科技楼总建筑面积4056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一层;科学实验楼总建筑面积5650平方米,地上五层;教学及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12971平方米,地上五层;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935平方米,地上四层;架空层总建筑面积765平方米;屋顶楼梯、水泵房总建筑面积290平方米);锅炉房建筑面积335平方米(地上一层地下一层,框架结构);食堂及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5861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框架结构);教工宿舍总建筑面积3251平方米(地上五层,框架结构)。
本项目主要建设室内篮球场兼电教室、初中普通教室、高中普通教室、合班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心理辅导室、教师办公室、初中舞蹈教室、高中舞蹈教室、书库、教室阅览室、期刊阅读室、初中电子阅览室、高中电子阅览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生物标本室、物理实验室、物理探究室、综合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医务室、广播室、录播室、社团活动室、行政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接待室、消防控制室、学生宿舍、无障碍宿舍、教工宿舍、公共活动室、开水间、学生餐厅、教师餐厅、主食库、副食库、操作间、洗碗间、厨房加工间、男更衣室、女更衣室、清真操作间、冷库、清真主食库、清真副食库、卫生间、生活水泵房、锅炉房、燃气间、弱电机房、高压配电室、消防水泵房、低压配电室、排烟机房、柴油发电机房、储油间、地下车库(34个停车位)、热交换站、250米标准运动场等其他附属配套设施和室外总图工程。
二、工程概算
经初步审核,本工程总概算为22352万元,最终以西宁市发改委与我厅会签的概算批复为准。
三、建设工期
本工程建设工期为二年。
四、主要技术措施
(一)设计单位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根据《青海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青海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完善绿色建筑设计相关内容,达到绿色建筑设计阶段星级评价标识一星级要求。
(二)初中教学楼距城市次干道的距离不足25米,应采取相应隔声措施。
(三)楼(屋)面活荷载取值应根据不同房间的使用功能和现行相关规范进行补充细化。
(四)施工图设计阶段进一步优化基坑支护措施及基础降排水措施。
五、其它
(一)请通知设计单位按照西宁市总体规划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抓紧开展施工图设计工作。初步设计一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如需重大变更,应报我厅重新审核。
(二)对建筑节能、建筑材料选用、供水、供电、雨污水减排及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利用均要本着高效、节能、环保和经济适用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设。
(三)请你单位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认真监督落实初步设计审查中提出的修改完善意见,确保工程设计质量和各项外部条件的落实。
13.学生卫生间建设请示 篇十三
请 示
广西国营高峰林场:
我校创建于1957年,辖15个行政村,辖区内居住有苗、彝、仡佬、壮、汉5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占96.3%,是一所以苗族学生为主的少数民族初中。现有9个教学班,在校生486人,教职工42人。
在建校过程中,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届人士的关怀和厚爱,各项工作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学生,升学率保持在同级同类学校前列。我校以“为苗冲彝寨儿女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少数民族故乡的振兴而努力!”为办学理念和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开创民族特色教育,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近两年来荣获了“百色市义务教育优秀学校”、“校园美化绿化十佳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但我校唯一的一间多媒体教室已远远满足不了新课程体系的要求,老师们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为主,难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恳请贵场援建我校二间多媒体教室,预计投入资金9.8万元左右。
以上请示妥否,恳请批复。
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初级中学
14.校园文化建设请示 篇十四
和谐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 内涵丰富, 既包含物质方面的文化因素, 也包含精神、制度和行为方面的文化因素; (2) 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体现着整体性,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3) 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并对全体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使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形成合力, 发挥整体效应; (4) 和谐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凝聚功能; (5) 和谐校园文化对师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人际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等,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整体性的内涵分析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人的所有创造物。文化塑造国民的性格、精神、偏好和思维方式, 进而影响其行为, 对于国民心理、意识、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为了完成治学育人的任务而营造的一种环境文化, 它以校园为空间, 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 以精神文化为基础, 制度文化为保障, 物质文化为外显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整体性, 这种整体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 内涵结构的整体性。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精神、物质和制度三个维度, 其结构应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在校园文化中,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维度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和毫无关联的, 相反, 三者不可分隔、相辅相成, 共同组成校园文化的整体结构。其次, 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校园文化内涵丰富, 博大精深, 既包含着空间的结构, 又蕴含了时间的跨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突破传统的“文化活动”观, 要将精神的因素、环境的因素、人的因素等充分整合, 建立一种整体的文化建设理念。在文化建设中既应考虑到空间的立体性, 又要考虑到时间的连续性;既应考虑到布局的合理, 又要考虑到结构的完整, 从而构建一个整体完美的和谐校园文化体系。
二、校园文化整体性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的整体性体现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宗旨, 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石和保障。
首先, 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需要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系统, 即树立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 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开展健康而丰富多彩的师生文化活动, 创造浓郁、文明的人文环境, 实现校园中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环境及各种思想、观点的和谐, 为和谐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实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必须遵循文化整体性原则, 将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统筹考虑, 使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形成合力, 这种合力的集中作用对象就是广大师生员工。
其次, 校园文化的整体性体现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包括两个层面, 显性的和隐性的, 显性的包括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整体氛围;隐性的包括健康的心态、积极的处事态度。对于校园文化,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唱歌跳舞和规范约束,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和学校作风的综合体现。这种文化的整体性表现的是一种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内在动力, 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 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充分体现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 它将对师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
三、以校园文化整体性为基点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校园文化重在建设, 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这三个方面建设应遵循文化的整体性, 全面、协调地发展, 这将极大地丰富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与底蕴, 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1. 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以及校风、教风、学风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 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精神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和谐精神文化建设, 首要的是培育学校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以办学实践为基础, 以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为特色, 凝练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共同愿景。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注重学校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包括校领导与教职工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 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 学校管理者必须大力改善学校中的沟通渠道, 充分发扬民主, 信任广大师生员工, 努力追求一种认识上统一、感情上融洽、步调上一致的和谐人际氛围。
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应重点抓好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优良的校风是一面旗帜, 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 辛勤育人, 也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 积极向上。教风是一所学校教师长期积累和形成的教学风格。为培养良好的教风, 学校要经常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 关心教师的生活疾苦等。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优良的学风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校风、教风和学风集中代表了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程度, 是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2. 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建筑、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宿舍等方面的建设, 这些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优良校园文化的外显。校园物质文化也被称为显性校园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校园建筑。学校的建筑应力求体现某种风格, 或朴素, 或典雅, 或造型别致。尽可能避免设计成“火柴盒”式的传统校舍, 给人一种呆板单调的印象。 (2) 学校标识。为营造鲜明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学校都应力求有自己独特的标识, 如校牌、校服、校旗、校徽、校报等。这些标识一方面突出了学校的整体形象, 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 校容校貌。校容校貌包括学校的整体卫生以及校舍内部如教室、走廊等的装饰和布置。校舍的装饰布置要富有教育意义, 同时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4) 校园美化。绿化、美化校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它不但能改善学校的环境, 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 而且也能给人一种美的熏陶, 激发良好的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提高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品位。学校要尽可能做到校容校貌整洁优雅, 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的作用。
3. 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 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程度。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 是和谐校园实现科学管理、严明纪律、规范行为的重要保障, 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
制度文化创新是和谐制度文化建设的中心, 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保证。加强和谐制度文化创新, 最重要的就是把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 既要注重效率, 更要注重公平, 努力创建公平有序、平等竞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良好的制度文化平台, 以制度规范行为, 以制度协调利益, 以制度保障和谐。在制度文化创新的过程中, 要对不符合构建和谐校园要求、有违和谐精神理念、背离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师生员工需要的制度措施, 及时地加以修订、改进和完善, 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发展需要。同时, 制度文化创新一定要深入了解师生员工不同利益群体及群体内部的利益诉求, 缩小分歧, 扩大共识, 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员工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 通过这些制度措施, 调整利益格局, 协调利益关系, 进一步增进校园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王宏宇.文化校园:一种新的校园文化观.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2) .
[2]骆郁廷.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中国教育报, 2007-04-10.
15.校园文化建设请示 篇十五
关键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价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118-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各级中学展开,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引下,如何利用好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中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中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内容和具体的要求上均有别于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总体来看,目前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对建设内容和具体要求等均缺乏统一认识,这对建设好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让它发挥出最大功能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既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紧迫的。本文基于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所处环境和对象的特殊性,分析了它与校园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促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文化更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和内容
1、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分支,由于在校学生的年龄、思想和生活模式等不同,分享不同思想形态与行为规范,拥有共同的需要和追求,以此为依据可将校园文化分为小学校园文化,中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等。
对于体育文化的界定目前还没有形成极为统一的认识,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体育文化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隶属于社会文化这一范畴。体育文化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的尝试,包括活动方式、精神意识、科学发明和价值确定等,它由体育运行方式反映出来,显示体育的精神意识,用之以体育科学的发明和创造以及其他的功能和作用,必然导致它的体育价值的确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从属于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中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而在学校这一特定的人造环境中,为校园社会团体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自办体育报刊和具体的科研、体育教学、训练等物质文化和由学校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规范、体育道德规范、体育价值观、体育舆论等精神文化以及以规章制度、运动团体组织和张贴体育宣传报栏为形式的方式文化。
2、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含有特定的文化要素,是一个由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的内容可概括如下:
(1)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灵魂。它主要反映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和宣传等方面,涉及到人类体育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当今体育精神文化,特别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旨。体育精神文化实质上就是在某种精神指导下的外化行动,如中学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看似只有运动员在比赛场按照运动规则所进行的一场较量,但这只是一种外化现象,更多地是通过比赛赛出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格和气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这才是体育运动对人的素质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提升。体育精神文化应该立足于现实,体现时代精神,并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有益的精神文化资源,建构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体育精神文化。
(2)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也称体育规范文化,是指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娱乐等活动中,要求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体育规程、行动准则的文化体系,它是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得到參与者认可并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公文,它包括在进行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各种社会关系、组织形式和活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等。它包括常识性体育制度、具体体育制度和个别体育制度,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在体育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和训练,也一样要受到体育制度文化的影响、制约和熏陶,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活动。
(3)体育物质文化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是人类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状态。体育物质文化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体育,其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本学科,已经涉及到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不能简单的用“场地、器材”等原有的体育物质文化形式所概括。由于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体育物质文化形态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是因为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形态还十分有限。因此,在中学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标准的体育物质设施是十分必要的。
三、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价值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我们也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研究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学校园文化的价值。
1、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参与价值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而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才能激发他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由此可见,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既校园体育文化的对运动参与价值的体现成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2、校园体育文化的运动技能价值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时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必须避免过分追求运动技术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在“健康第一”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选择1—2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并且终身化。
3、校园体育文化的身体健康价值
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状况对身体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适当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4、校园体育文化的心理健康价值
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在塑造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度;在教学和生活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5、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适应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竞争和合作的社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领域之一,也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建立具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一个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促使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四、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1、中學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师生的体育意识、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标语、图展、广播、电视、报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渗透,使师生真正认识到身体强健的重要性,激发和引导他们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应该教育师生遵守规则、公平竞赛、尊重对手,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2、中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在体育课程发展上要注意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在选择教材和安排教法上,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也要增加趣味性,要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学校要制定体育规章制度,把学校的体育文化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文化节、运动会、小型多样的有趣的体育比赛,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余暇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3、中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这些物质,对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另外,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各级中学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包括建造体育场馆、器械设施等在内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
4、中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体育制度文化是体育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尤其重要,因此它具有个高度的层次性、权威性、目的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加强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懂得各项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以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吸习惯。
5、中学校园体育智能文化建设
体育智能文化是人们对体育正确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迄今为止人们经过多次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的产物,它包括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体育科学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学科呈现交叉化和系统化。中学体育职能文化的建设必须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体育的发展历史、体育的基础学科和功能等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体育并自觉地积极参与。
五、结束语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各级中学全面展开,这是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契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摸索和开拓校园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许多艰辛的探索,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 9(3):3- 4
[2]林仙萍.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 9(3):50-51
【校园文化建设请示】推荐阅读:
搞好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07-31
爱心文化校园文化07-08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全面打造“书香校园”( 修改)综述06-30
校园团队文化建设09-29
校园文化建设措施10-01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11-26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11-26
校园动态文化06-27
校园走廊文化06-30
校园楹联文化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