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

2024-10-09

谈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精选15篇)

1.谈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 篇一

《谈谈生活中的孝》

妈妈得知我要到总部学习,孩子没人带,她就从宁波赶过来了。我们也是有一年没有见面了。看着她头上的白发,较去年相比,多了好多,看着心酸。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如何做,作为父母我们又应该如何影响孩子,我经常思考。

今年清明,爱人带着我们一起回老家祭祖。离我们门前两米不到的菜地里,突然有了个在造的一栋三层楼的地基。

老家是木头结构的平房,父母的房间会因为这栋楼失去永久的阳光。公公有四兄弟,是家中老小,多年来四兄弟都非常不和,在村里也是经常遭人说笑。最大的大伯子女较多,但是作为长辈,大伯大妈一直都没有做榜样,当年奶奶生病都置之不理。如今她们一家看似子孙满堂,但也是经常以多欺少。爱人两兄弟都不在家,父母也是受尽了委屈,每次看到都让人心疼。

在造房子之前,爱人诚心与兄长沟通,通过四兄弟协商调换老房子来解决造房的问题,但是对方就是要以不求人,自家地自家做主的理由,强行在田里造了房子。房子在老家的正东方,三层造好,我们家几本上没有了阳光,因为周边都是山,留下的过道也只有一米多宽。

自家兄弟连个商量的余地都没有。爱人的好心提案,希望四兄弟坐下来共同解决,成立了一个对大家都有利的方案。结果虽然是大伯的二儿子造房子但说话权在大妈上。不同意也罢,还曲解我们的好意、颠倒了是非,取笑爱人扬言说要为他家儿子买地皮造房。公公气不过,想与对方动手。爱人当面谏之,“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虽然受了很大委屈,但是意气用事,后果不堪设想。爱人劝导父亲:福人居福地。公公也是孝子,兄长如此行为,让他捶胸,他感慨过世已久的父亲之前对兄弟们的期望。

爱人还有一个弟弟因各种原因还未成家,我们常年在外,只是平时回家看望父母,多年来没有体会到父母在乡下的压力。“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其实爱人大学毕业,到城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为父母争得了很多面子,缓解了以前兄弟间不来往的情形。兄弟间的攀比从未间断,处处比较,让长辈们身心疲惫。我们作为子女也只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踏实地做人。爱人是个非常有孝心的人,有时候更像闺女,回家经常与父母促膝谈心。弟弟则性格相反,与父母沟通不上几句就会有分歧。作为兄长,也是经常教导自己的兄弟。

我很欣赏我爱人这一点,很孝顺!我们谨记父母的教诲,做到兄弟和睦,长幼有序。在谈话中发现父母偏激的时候,他会做到“亲有过,谏使更”,当然有时候也会有不当之处,我会提醒“怡吾色,柔吾声”尽管说得在理,也得让长辈们好接受。每次回家,经常帮父母打理家务,对于孩子也是一样,我容不得他对长辈半点不敬,如有不敬我会非常严厉。

记得昱儿小时,打过奶奶,我会狠狠地打他小手,奶奶看着心疼,但这种看似玩闹的行为,最好不要养成。虽然只是家事,但是细小的一些事情让我思考倍多。公公四兄弟的这个状态持久了三十多年,父母都是在早年过世。大妈14岁就到他们家,都说长嫂如母,兄弟不和,她有很大的责任。我反思自己,经常提醒自己处在长嫂的位子,“兄弟睦,孝在中”作为父母孩子都是自己的骨肉,都希望个个有出息,当一方有难之时,兄弟之间能够相互帮助。前两年弟弟出事,爱人毅然挑起家庭的重任,为父母分忧,当时经济困难,我也非常支持。家和万事兴,兄弟必须一条心。

在我的身边有太多兄弟不和的现象,我的父亲与叔叔,我的四个舅舅。“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不读圣贤书,就不明此理,哪来的胸怀?我的父亲过世十年之久,在家也是长子,父亲身患疾病,全家靠母亲养活。但是叔叔向来都不尊敬自己的嫂子,兄长家境困难,没有帮助,还要落井下石,因为爷爷奶奶过世早,叔叔也是父亲带大,对于他的这种行为过于包容。每次家庭不和、争吵,父亲都默不作声。

我深感母亲的辛苦!但是从小母亲并没有教过我们对叔叔不敬的微词。母亲只是说大人的事儿孩子不要参与进来。父亲过世后我们离开了老家,这一走,时间匆匆过了十年,我们都没有联系过,以往的孩子也都为人父母了。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前年叔叔五岁的孙子溺水,我们与孩子从未谋面,但是只是觉得非常痛惜!父亲不在,我总是走在“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阴霾当中。我想到父亲一定不希望,我们与叔叔之间仍然是这种关系。因此在去年我就说服母亲回老家一起去看望叔叔,此时的叔叔满头白发,还未走出痛失孙子的哀情中,自己也同样患上当年与父亲一样严重的气管炎,险些要了自己的命,方才知道嫂子多年的不易。我们小辈们也开始联系。我相信父亲在天堂的另一端正在关注着我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退一步想问题,包容过往一切。有联系有沟通什么怨恨都可以化解。端午节爱人在单位值班,我们没有回老家,公公一早就拎着一篮婆婆做的包子,来到我们门前。父母对于孩子的那份心,真的让我感激。从老家来回车费都要60元,虽然拿来的是一些蔬菜,水果,点心。但是这份情意价值无限。

告之我们一件事儿:在门前造房的堂兄,不小心从房上掉到田里,不省人事,是婆婆在家看到了帮忙扶上来送到医院急救。至今仍然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伤到了腰椎。“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其实这房子本身造的地段就不合理,损人还不利己,给过路人只留下一米多宽的路,农家人挑担时都要被防碍。

每当有人路过,必定引起人家的不满,这种无形中的怨气就会积得很多,对他本身就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大妈在怂恿自己儿子造房子的时候,气势凌人,不留余地,口不积德。堂兄明知母亲出言不逊,颠倒是非,也不加以劝阻,当母亲不义之时应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今伤害到自己,又如何对得起父母,更对不起家人儿女。“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个在我看来是现世报,果报还是较小。

农村造房是大事儿,也不是儿戏,房子对于子孙都有深远的影响,因为磁场对于人的健康等各方面是有很大影响的。果报在自身,不祸及子孙,也是万幸了。也希望堂兄早日康复,大妈也能够觉醒,如何做才是真正的造福子孙。

女性成为母亲意义是深远的,修身慎行,对上不能忘祖,对下要考虑到子孙。“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孝乃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学习经典让人学会思考,反思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体谅父母的用心。这是本人在最近诵读《孝经》的一点点自己的理解。不到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感恩赖老师!感恩我们的育心家庭,能有这样的平台,让我静下心来,敲出自己内心真实的诉说!我们学习经典,推广经典,也是在行孝,在积德。

感谢大家的聆听,课程较短,望大家谅解!

★点评人何锋:

贝妈在没有读国学经典前,就听见一个领导在吃饭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孝顺,就不会犯很大的错误。如今,读了《孝经》,似乎明白了这点,“爱亲者,不敢恶于人”,爱自己父母的人,必定不敢用恶言恶行对人。也就是孔子说的恕道,即推己及人。“敬亲者”,就“不敢慢于人”,对别人必定是尊敬。因为真正“敬亲”的人,他这种敬心就会推展到对待所有的人都是敬,不敢有丝毫的傲慢、轻慢。

李老师的公公有4兄弟,是家中老小,多年来四兄弟都非常不和,在村里也是经常遭人说笑。“最大的大伯子女较多,但是作为长辈,大伯大妈一直都没有做榜样,当年奶奶生病都置之不理。如今她们一家看似子孙满堂,但也是经常以多欺少。”有句老话,长兄长嫂如父母,作为老大没有带好头,结果都带来了一些不幸,深表同情,但这不要怪天灾人祸,祸不自来,唯人自招。

这里面已经完全看不到“爱亲者”与“敬亲者”。从李老师的真实分享在当今社会不是少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家不再是心灵的港湾?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已荡然无存,子女不知道哪些才是孝?„„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中问题丛丛,导致整个社会问题百出。根源在哪里?我们把造成如今状况的源头找到,想办法化解,就可以缓解并根治。

近100多年来,我们中国的教育完全接受西方,对于我们实行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知识抛弃不理。中华文化重人文,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如今,懂这八德的人也不多了,自然就出现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后代。一个民族不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就是不孝的表现。

非常感恩育心经典,感恩赖老师用神奇的积累法让我们重拾我们的经典文化,开始饱含深情的诵读她。

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部中国文化史,犹如一条滚滚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古老的易经、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

读了《易经》,能让我们懂得知命乐天,学会养精蓄锐,自强不息,坚持真理;

读了《论语》,能让人学会恭而有礼,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读了《中庸》,有一种智慧叫做《中庸》,它不是让人圆滑,而是教人圆通;不是让人忍气吞声,而是教人大度能容,不是让人唯唯诺诺,而是教人左右逢源;

读了《道德经》,能教我们道法自然,无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

读了《孝经》,让我们明白做事先做人,做人孝为先。《三字经》,让我们懂得 “教”和“学”。如何教、如何学、教与学的次第及内容是什么。也被誉为一部中国通史的简化版。

《 千字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含,文笔优美,辞藻华丽我们从中了解到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博大精深及源远流长。

“人身难得、真法难求,中国难生”,我们能出生在中国,成为一个中国人,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啊!就因为我们国家有着这样灿烂的文化。如今根据家庭和社会种种不和谐的现象,更应该要诵读这些圣贤宝典。从修身开始,达到齐家。乃至于更大的愿望。现在我们不能再做不孝子孙了,我们要让我们的后代将来生活在和谐的家庭与社会中。

2.谈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 篇二

一、对幼小衔接意义的再认识

“幼小衔接”, 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学校、幼儿所参与的活动, 可视为是为帮助幼儿衔接幼儿园和小学前后学习环境所需付出的准备。《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 互相配合, 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3-6岁幼儿发展指南》也提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相互衔接。在幼儿园阶段, 对于幼小衔接的短期目标就是让幼儿非常自然、顺利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而对于孩子的一生发展来说, 幼小衔接的意义更大。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不难发现, 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是要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发展, 也即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仅是为小学的学习做准备, 而是通过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 通过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提供种种可能。

二、一日生活中的幼小衔接实践

幼小衔接实际上从幼儿入园就开始了,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 开始了学习生活常规、培养自理能力,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等, 这些都贯穿于幼儿园一日教育教学生活实践中。经过三年幼儿园的学习生活, 幼儿具备了进入小学所必须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经验能力等等。

(一) 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幼儿的生活常规的培养, 自我服务的意识, 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始终, 一日生活中的点滴都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载体。幼儿从小班开始, 就在学着自己独立吃饭、取放玩具、学着自己穿脱衣物, 学着穿鞋等等, 在各种生活环节中, 逐步培养起自己的自我服务意识、生活常规习惯等等。这些意识和习惯的形成, 能有助于顺利适应幼儿升入小学的学习生活。

(二) 游戏中提升幼儿经验水平

游戏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 也是遵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 与人交往的能力、规则意识、亲社会行为、语言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这些经验也为幼儿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做好有益的铺垫。例如在中班孩子的餐厅游戏中, 幼儿通过自主商量角色, 按照服务员、厨师等角色开展游戏:服务员热情招待客人、厨师按照客人要求做出美味饭菜等等, 在这样的游戏中, 幼儿礼貌待人的行为习惯得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动手做的能力等得到提高。

(三) 多领域活动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阶段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艺术”、“科学”、“社会”五大领域, 这五个领域既是幼儿最基本、最重要的领域, 也是幼儿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通过这些领域中的学习, 幼儿会获得身体的、社会性的、认知的、语言的、美感与表现等各方面的发展, 这也为幼儿在小学阶段各学科的学习, 以及将来能力的提升, 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在小班语言活动《好饿的小蛇》中, 幼儿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 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在猜测、表演中, 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同时感受作品幽默、诙谐的风格, 并初步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

(四) 多方面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阶段的学习, 重在尽可能地培养幼儿多方面、多领域的学习兴趣, 这为幼儿今后对各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可能, 也为终身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可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 幼儿的学习方式不是通过书本、通过记忆大量的抽象符号来学习, 而是通过亲身的感受、操作、体验等, 自主建构对事物的认知。通过不断地去感知、模仿、探究, 通过在玩中学, 在生活中学, 幼儿的经验不断积累, 探究事物的兴趣、主动学习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能力等得到培养, 多方面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例如在科学活动《装豆豆》中, 幼儿通过不断地探索尝试, 从用工具装豆子, 到自制工具装豆子, 围绕怎样装豆豆这一问题, 专注而持续的探究。活动中幼儿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得到发展, 最重要的是, 主动探究事物的意识得到培养, 而主动探究事物的意识, 是幼儿保持学习兴趣的一项基础。

(五) 循序渐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是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学习的关键。幼儿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在各种游戏和学习活动当中。幼儿从小班开始, 能逐步地养成诸多学习习惯, 如取放自己物品的习惯、倾听的习惯、书写和绘画的习惯等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 经验的不断积累, 学习习惯越发得到巩固和发展。例如前书写习惯的培养, 需要从小班到大班循序渐进地进行。小班幼儿的涂鸦是幼儿前书写的准备, 到了中班可以画出简单线条组合的图案等, 到了大班孩子能力增强, 可以引导孩子趣味化地模仿汉字的书写等。幼儿在这样渐进式的前书写过程中, 良好的书写习惯得到培养, 避免了直接学习书写, 养成不良书写习惯的弊端。

总体说来, 对于幼小衔接去除学拼音、学算术等片面化的认识, 引导各方对幼儿一日生活实践加深理解与认知, 将利于幼儿园、家庭、小学等各方加强协作开展幼小衔接, 使幼小衔更趋科学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6.

[2]李季湄, 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3.谈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篇三

【关键词】:会计会计职业道德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和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因为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会计工作,就有会计人员,就有会计职业,就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可以看出会计职业道德其实就是一个“诚信”的体现。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会计职业品德教育,包括敬业爱岗、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等,(2)会计职业纪律教育,包括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保守秘密等;(3)会计职业能力教育,包括搞好服务、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等。形成以会计专业在校生教育’岗前教育和后续教育多层次的、完备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构。

二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有两层含义:一是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依据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对自己的思想品质等方面进行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提高,二是在自我意识活动中达到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的全面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应包括:会计职业道德信念、会计职业道德意志、会计职业道德感情、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等,会计人员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热爱会计职业、献身会计职业的理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有了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就能抵制外来的腐蚀和引诱;有了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工作就会精。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

有的会计人员不注意专业培训和专业学习,会计理论水平、业务水平、操作能力和电力知识较差,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情况。要做好会计工作,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态度,还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和较强的工作技能。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德、能、勤、公、廉、俭六个方面的素质。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法规、方针、政策,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经济法、会计法、证券法、税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还应掌握时事政策知识、财政税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等相关知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行为端庄、生活严谨的作风,讲求实效、雷厉风行的作风,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作风,平易近人、以诚待人的作风。

4.3请你谈谈如何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篇四

秘书人员要搞好本职工作,一定有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一个秘书人员,如果不能把“德”放在首位,即使有“满腹经纶”、“张良之才”,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秘书。提高秘书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踏踏实实,忠于职守做秘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实事求是、尽心尽责的工作。邓颖同志曾为《秘书工作》杂志写过一篇文章,说秘书的高尚可贵之处,恰恰在于其献身精神、埋头苦干精神、热爱事业的精神、不计报酬待遇的精神。秘书不为名,不为利,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经常拟稿,但自己不署名,也不拿稿费;经常组织会议,但自己从不上主席台;经常熬夜,但白天还得正常工作;节假日他人可以逛公园、逛街、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但自己还得值班,不能休息;其他人员受了委屈还可以说几句,而秘书必须以绝对服从为天职等等。秘书人员责任重大,要求秘书人员在工作中要诚实,不能弄虚作假,不能越权或滥用职权。

第二,辅助领导,当好参谋。有人曾提过这样的问题:当秘书,按领导意图办事与当参谋有时会产生矛盾,若是领导人的意见是错的,他又不采纳我的意见,怎么办?这里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不要指望领导人采纳秘书人员的一切建议;其次,不要以为自己的意见就是对的;最后,要明确认识,领导人是决策者,秘书无权强要领导者采纳自己的意见。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的组织原则中有一条,就是下级服从上级”“,对于上级的决定、指示,下级必须执行”。此是秘书人员职业品德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为人正直,人格高尚秘书在领导人身边工作,随时随地需要向领导人汇报情况,提供对事物的看法。这种工作条件要求秘书必须公正、客观、超脱。涉及人事,决不可借工作便假公济私,这不仅是一条美德,也是一条纪律。

5.谈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 篇五

评委老师好,我说话的题目是,谈谈职业道德。

360行,行行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今天我想谈谈教师的职业道德啊,也就是所谓的师德,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我高中的一位语文老师,完全符合这些师德要求,他叫高进,是我努力的方向。说到爱岗敬业,高老师当之无愧,高中三年,他从来没有请过一次假,即便有一次他感冒发烧了,还坚持给我们上课,当时,她上课上到一半,不停的咳嗽,我们都劝他停下来休息。但是,他说,不能因为他的病而影响了我们学习的进度。而且,两节课他都是站着上完的。高三总复习时,学习非常紧张,也很累,每次我想松懈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他,觉得高老师,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即便再累再辛苦也要坚持下去,这就是榜样的作用。而且,高老师还改变了我的想法,从此我希望能成为一名教师,帮助学生,影响学生。

另外,她还很尊重我们,关心我们。记的有一次,我下午睡过头了,路上忐忑不安,担心高老师当着同学的面批评我。到了教室,他一句话都没说,只是看了我一眼,就示意我回到位置上,下课的时候,他来找我,也没有指责我,而是关心地问我迟到的原因。而且每次下课,他都会找我们聊天,谈心,不仅谈我们,也谈她自己。跟我们相处的时候,他从来不摆老师的架子,就跟朋友似的。

6.谈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 篇六

教师的职业道德,或简称师德,指的是作为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规范。

教师的素质由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组成,高校教师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的建立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他们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高素质的教师必须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为前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德”就是指品德。在学生眼里,教师是神圣的,是值得尊敬的,正所谓“见贤思齐”,他们潜意识里会去模仿教师,向教师看齐,教师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品德,身要直,心要正,说话要有修养,行为要光明磊落,教师要塑造他人的灵魂,自己要有高尚的情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才能塑造一个立体的人民教师的形象,给学生以积极和向上的印象。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成为一名合格的灵魂的塑造者。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做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无疑应是一架人梯,这是教师人格精神伟大的光辉闪现,也是人类最崇高尊严的美丽虹彩。崇高而清苦的职业,需要从业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强烈的事业心。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应该热爱教育事业,以献身教育为乐,兢兢业业,“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义无返顾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为各类人才的辈出,鞠躬尽瘁,用毕生心血点燃年轻一代的成才之光。高校教师师德修养是高校加强师德整体建设的需要,师德建设对搞好高校校风起着示范、感染和影响作用。师德建设水平高,可全面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的开展,可顺利地实现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战略目标。

为人师表,授之以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用自己的品德、修养、情操、作风、仪表,对学校、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犹如一台文明的播种机,通过不断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把文明的种子撒向社会四方,才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和道德传统得以代代相传。处于道德品质成长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促使着高校教师在职业实践上时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高校教师师德修养是高校教师服务对象-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在学生眼中,教师代表着知识权威,是正义的化身,因此,他们的知识才能、个性倾向、生活态度,极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大学生在心理上具有极

高的发展欲望。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具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自我意识强,他们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死气沉沉的书本知识,却要求教师提供一个探索、研究和实践的宽松环境便于自身充分发展。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保证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的职业道德对青年学生的道德面貌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有深刻的影响。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其职业道德内涵应该包括爱岗敬业、言行一致、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等等内容。在新形势下,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坚决抵制各种低俗浮华的风气,避免假、大、空现象,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写好每一篇文章,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严谨治学,我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为学校与学生服务,以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教育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教师只有以自己纯洁的灵魂,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出具有优良品质的新一代。这本身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社会价值的体现。

7.试论网络转帖中的道德底线 篇七

一、网络转帖的道德底线

所谓道德底线, 就是道德的最起码的基本规范, 即对行为主体的最低道德要求。网络转帖的道德底线就是真实、不损害他人和社会, 遵纪守法。这种“底线”的某些部分与法律接壤, 某些部分与法律边线间存在“交叉”。

二、网络转帖中触犯道德底线的现象

(一) 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的主要内容是传播色情和血腥暴力。信息网络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人们的道德伦理。色情、血腥暴力信息不断被转帖在博客、网站、BBS、QQ上, 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例如:《沉痛回顾大学生自杀事件》组图, 第九个案例照片是重庆某一大学生自杀现场。照片里除了躺在地上的尸体, 还有旁边的一大摊血, 整张照片充满血腥和诡异。这些图片先后被转帖在多个网站, 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读者感官。

(二) 侵权。

在网络转帖里侵犯著作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是最常见的现象。而侵权行为既是超出道德底线的, 又是触犯法律规定的。

1. 侵犯著作权。

在网络上人们非法复制、使用有知识产权的东西是不道德的。有的网站在每天侵犯上千个作者著作权的同时, 也没忘记在自己的网页上注明“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 侵犯名誉权、肖像权。

以“网络名人”小胖为例, 在他被偷拍的照片被发布到网上后, 随即被恶搞成多个版本, 转帖在娱乐网站、博客、论坛上满足人们的娱乐欲望。然而, 却大大侵害了小胖的名誉权和肖像权, 扰乱了他的正常生活。

3. 侵犯隐私权。

就博客而言, 它有追求高点击率的特性, 因此使得作者乐于挖掘、曝光、转帖他人隐私。例如:某网民的博客上曝光了数十位当红港台明星的MSN账号。而这些账号随即又被多个博客所转帖。

(三) 虚假新闻。

“3000年的木乃伊怀孕”“比尔盖茨遭暗杀”“180万买个宝马砸着玩”等一系列假新闻的迅速扩散, 与网站的“推波助澜”关系甚密。这些假新闻严重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三、违背道德的动机、原因

(一) 与转帖者自身的道德素养、世界观、价值观、文化知识层次有关。

转帖人的道德素养直接决定了他对信息的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决策。网络信息中每一篇文章、每一张图片、每一段视频的转载, 都能反映转帖人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层次。有文化、高素养的人的博客里永远不会传播那些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 也不会肆意转帖那些来历不明的信息, 更不会任意篡改、盗用有著作权的文章。

(二) 为了商业目的, 为了经营。

不正当的经济利益的商业利润驱使人们藐视道德和法律而在网络上任意妄为。目前很多赢利性的网站, 比如黄网, 经常转载污秽的图片、视频, 提高点击率, 通过手机、固定电话等方式向观众收取费用。还有很多娱乐网站, 为了提高点击率, 吸引更多的广告商, 大量暴料、转载当红明星的隐私。再就恶搞的“红色经典”视频来说, 这本来就是种有损国家、人民利益, 有损民族形象的行为, 而多个知名视频网却相继转载此视频。这种传播行为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伤害了众人的感情。

(三) 为了提高点击率。

这是几乎所有网站、博客、论坛等共同的目的。2007年, 江西省大余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传播淫秽物品的案件。被告人在2006年创建了网名为“都市娱乐网”的网站, 并在该网中承接了某网站的广告业务, 从中收取广告点击费。为了提高其网站广告的点击率, 以挣取更多的广告费, 他从各大色情网站下载的淫秽信息转贴在网站上。其结果, 大肆宣传了色情信息, 污染网络。

(四) 网络媒体残酷的竞争性。

某门户网站一名编辑表示, 对他们而言, 转载了假新闻不知道算不算事故, 但如果该新闻没得到确认之前, 他们的竞争对手转载了, 而他们漏掉了, 那就算是事故, “这充分说明了网络媒体竞争的残酷性, 我们现在最大的压力是, 如何保证新闻首发, 这样, 有些消息就很难得到证实。”再拿一些网站的口水大战来说, 双方间竞争激烈, 为了打败对方, 频频买通“枪手”将一些恶意攻击对方的稿件, 匿名发稿、转帖在一些行业论坛上。还有很多谣言传出, 这对整个互联网带来很大杀伤力。

对于这种触犯道德底线的网络转帖的行为, 除了违背传统道德, 严重的可能触犯法律, 构成犯罪。针对这些种种不良现状, 本人认为要从网络人的自律和他律两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

(一) 自律。

保持转帖者的高素质, 要培养他的人文关怀和生活品位, 要培养他追求卓越、保有特色的态度, 累积知识、丰富文化, 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并能尊重信息的产权, 对网络进行高层次的文化引导, 营造舆论。另外还要提高转帖人以及网络受众辨别是非的能力, 增强他们抵御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二) 他律。

8.网络道德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渗透 篇八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计算机网络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同样,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中小学生的生活,它无论对中小学生当前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特别是中小学生,当他们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外部信息时,由于年龄较小,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还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对于他们来说,因特网是“大灰狼”还是“牧羊犬”,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如何引导计算机教育和提供的学习环境。因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对于如何应对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我觉得可从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网络法制、网络心理和网络课纪律几个方面的教育,倡导学生利用网络有效、有益地学习。

一 、加强青少年对互联网安全基本规则的了解

例如向学生提出要求:在网上,不要给出能确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学校名称、家庭电话号码、密码、父母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不要自己单独去与网上认识的朋友会面:如果遇到带有脏话、攻击性、淫秽、威胁、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请不要回答或反驳,但要马上告诉父母或通知服务商:未经过父母的同意,不向网上发送自己的照片;记住,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匿名或改变性别等;记住,你在网上读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当你单独在家时,不要允许网上认识的朋友来访问你;经常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作所为;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的情况下使用网络。

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網络观

我们应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中小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识,使他们既认识到网络对我们学习的巨大推动作用,又充分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性,自觉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念。同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中学生在网上多元化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三、提倡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有效、有益地学习

通过对互联网的使用,主要让孩子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这种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教师也可以搜集一些与中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并介绍他们上一些专门开放给中学生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

四、发挥学生作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将学生组成多个学习小组,在上网,课堂练习,小组作业的过程中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据报载,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多布置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五、从源头入手,控制非法信息对学生的侵扰

随着国家对网络环境的重视,公安部门就网络环境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整治,一些知名的软件开发企业相继开发出专门用来隔离有害信息的应用软件,如美萍反黄软件、同方思科网络过渡王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帮助了广大网络管理人员控制信息源,设立了第一道门槛,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上健康有益的网站,丰富大家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对中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创设健康的家庭网络氛围。学校应该在校内营造一个大环境,全方位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制定必要的网上行为规范及奖惩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安装网络模拟教学软件,既让学生能学习网络知识、浏览因特网上的一些信息,又确保有效控制信息污染等。学校不仅要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纳入德育课,还要重视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信息技术课中尤其要指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育网络建设的意见》

[2]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3]颜世富《信息时代与心理调节》

9.谈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 篇九

我们中华民族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这意思是说,我们的国家是一个讲礼貌、讲道德的高尚民族,我认为个人的修养与讲礼貌有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假如你是一个讲礼貌的人,别的人会认为你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修养的人,别的同事都愿意和你成为好朋友,对于从事社会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而如果你是一个没有礼貌,那么很容易使人对你产生讨厌的感觉,长此以往,别人会远离你,使你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

不懂礼貌,轻者,同学认为你没有教养;重者,对你产生不满,或渐渐地由不满发展成双方的怨恨,这后果很严重。让我们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做起,受到别人的帮助道声谢;不小心撞到别人要道歉,真挚地说声:“对不起!”;少说脏话,多用礼貌用语,有礼貌有文明的社会里生活才可能愉快,世界上就减少了不愉快的事件发生。

讲礼貌、讲道德是每个人自身的基本素养,如果一个人连这点都做不到的话,以后如何走上社会,如何与大家相处,如何工作。好的习惯将一生受用,坏习惯则会影响到你的一生。讲礼貌、讲道德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社会公德)的表现,如果不重视这基础的东西,如何培养良好的品质。

10.谈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 篇十

2008年9月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部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概括,其内容规定了六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些规定皆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和要求,是当今社会的教师应该切实执行和遵守的。比如“爱国守法”强调“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说明当今社会逐步进入法制社会,必须依法执教;又如,“关爱学生”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体现出时代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要求;又如,“教书育人”要求“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客观必然;再如“终身学习”提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这正是当代学习型社会的本质,也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但是,与中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比较,会发现,这些要求都是一脉相承的,其贯穿始终的基本上就是“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所以,师德规范的永恒主题是什么?我认为,虽然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师德的要求和表述都因时代要求而有所差异,但是,作为教师职业,师德规范的永恒主题应该是“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从传统上讲,当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守礼,这也是人的品德的形成。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品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11.谈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 篇十一

关键词:网络公益广告;思想道德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39-02

公益广告应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危机产生,一经问世即被赋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公众利益的神圣使命,具有独特的宣传和教育功能,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网络公益广告是数字时代下的公益广告的一种新形式,它以网络为载体具有更好的社会渗透性、融合度,使公益宣传范围更广更深入,为公益广告及思想道德教育都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利用网络公益广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因

网络自20世纪末兴起以来,对社会产生越来越广泛且深远地影响,公益广告也悄然在互联网上兴起。

首先,网络公益广告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互联网已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的形态。据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而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预测指出:2015年,中国网民的普及率将达到50%。这说明,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网民数量庞大且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互联网发展重心从“横向普及”向“纵向深化”转变,各种网络应用将更加深刻的改变网民生活。

其次,网络公益广告的互动性、广泛性、非强迫性等特征,更有利于公益广告对社会大众道德教育的有效发挥。网络公益广告刊播有别于其他媒体的公益广告:它以自由扩张的网状媒体形态克服了时段或版面的限制,把广告传播到其所覆盖的数亿用户。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上网,就能点击任何一条公益广告信息,并且还可以利用链接功能获得丰富的相关信息,加大了所传播信息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以双向选择的方式传递信息,受众能依据自身的需求与喜恶自主点击,自由寻找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并可随时反馈对此信息的感受,使信息真正实现即时性互动传播。受众在这种模式下使掌握着交流的主动权,他们主动点击的同时又主动反馈,一方面受众能更有效受到公益广告信息的感染和教育,另一方面发布者能利用反馈的信息,即时采用更好的方式宣传公益广告的理念。这些优势都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

最后,网络本身生态环境中的嘈杂信息及网民对此不加节制的使用给网民本身及整个社会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网络空间里,共享资源丰富,多种价值观念并存,多元的网络文化交织,提供给人们的信息也是零散的且良莠不齐。更有甚者,会有个别居心叵测者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造谣生事。然而普通大众或缺乏甄别能力或存在跟风心理,介于此部分群体的情感、认知和心理定位会被逐渐扭曲,其思想和价值观也会相应发生偏离。所以必须运用一些恰当的方式改善网络生态环境,为大众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获取平台。

二、思想道德教育中网络公益广告的应用现状及面临困境

我国的网络公益广告起步较晚,在多元文化冲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现今社会中,由于其在传播优秀的伦理道德、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及高尚的文明行为等方面的优势,受到网民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较好的成果。然而,作为思想道德教育新载体的它,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思。

1.思想道德教育中网络公益广告的应用现状

我国网络公益广告于2000年起步,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但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成长速度迅速。

在开展途径方面,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在网络中融入公益理念的活动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如2012年6月,腾讯网等网络媒体呼应在北京启动的“CCTV电视公益广告全球征集活动”,启动了该次征集活动的“网络征集公益广告上线展播仪式”,成为本次电视公益广告征集和展播的重要途径,为活动的成功举办增加异彩。

在主题形式方面,网络公益广告与传统媒体公益广告几近同步,能够把握时代主题命脉,反映时下人们最关注的热门问题;公益广告突破原先静态平面的形式,发展至三维、动画和多媒体的动态立体形式,还可以通过红外感应、网络游戏、数字影像合成等方式进行交互体验。广播和电视公益广告通过上传可以网络视频形式播出,使公益广告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利用及宣传。另外优秀公益广告被批量下载、复制和传播,传播的范围更广。

2.思想道德教育中网络公益广告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网络公益广告作为新事物在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困境,直接影响其应有社会效益的发挥。

首先,网络信息过载,公益广告分布不均衡。一方面网络媒体者自身责任意识较弱,缺乏投放公益广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他们将之看作是商业广告刊播的平台,各种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如2014年双十一时淘宝网的广告,只要上网,无论点击什么网页都会有相关的链接。在这样的环境下,为数不多的公益广告淹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信息量过载且严重失衡。另一方面一般的用户使用网络主要是满足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的信息获取需求以及即时通信的沟通交流需求,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的娛乐需求,而网络公益广告则主要被发布在一些商业网站或专门的公益网站上,与一般网民“不期而遇”的概率几近于零。

其次,专业人才缺乏,网络公益广告的优势未充分发挥出来。现今网络使用率最高的是年龄层次在20—40岁群体,他们年轻、充满活力、重视审美、喜欢新鲜事物且渴望群体归属感。然而目前的网络公益广告在形式上创新不足,缺乏人文关怀;在主题上多涉及社会公德、环保等,与传统媒体几近相同;在互动上目前的网络公益广告在设计上没有明确受众互动途径,使得网络最大的优势——互动性成为空有其表的形式。这些缺乏针对性、创新及互动性的网络公益广告与该群体的观念难以契合,他们的点击欲望很低,以网络为媒的公益广告应有的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造成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是缺乏的既掌握网络技术又懂公益广告创意的人才,使得网络公益广告在创意、文案、设计以及动态效果等方面显得或稚嫩或粗糙,与传播、美术设计等广告要素“貌合神离”,其所诉求的内容与网络无法真正合而为一,效果也就被大打折扣。

最后,相关的政府部门没有足够重视。到目前为止涉及新媒体公益广告刊播方面的规定只见于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广电局、新闻出版总署在2002年联合发出的工商广字第28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中第4条:“发布商业广告的互联网站也要按照商业广告3%的比例发布公益广告”。即使这样,在实际操作中的落实也是差强人意。

三、增强网络公益广告对大众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网络公益广告在传播社会正能量中有着诸多困境,要充分显示网络公益广告对公民的道德影响须将这些“拦路石”一一铲掉。

1.提高网络公益广告的创作质量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好恶选择符合自己价值理念的信息,对于广告更是这样。因此,网络公益广告在内容及选题必须符合不同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影响。

从主体而言,选题应迎合受众心理,具有针对性且新颖。“只有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才会导致高投入的关注,从而带来强有力的说服效果。”对于一般网民来讲,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话题,所以网络公益广告要加大这些题材的投入,对于不同的网络群体要大胆求新、精益求精。在画面、色彩及宣传语的使用上,也应突显出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迎合不同群体受众的心理。

从形式而言,借助“娱乐”,满足受众需求。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无论什么年龄层次的人都有压力,娱乐是他们消除日常生活中紧张情绪必不可少的手段。网络游戏、视频等则是人们娱乐最常见的形式。这些形式除具有较强娱乐性之外还具有“黏性高”、互动性强等特点,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予游戏、视频等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钟情于不同娱乐形式的人群。

从制作者而言,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公益广告与网络技术都是新型的且完全不同领域,网络公益广告要将这两者紧密结合,其制作者应该是既懂公益广告创意又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

2.强化网络媒体责任意识,开辟网络公益广告新的传播渠道

任何媒体“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之外負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网络媒体也必须有自己作为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而公益广告是网络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载体之一。然而提高网络媒体者投放公益广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尝试将网络公益广告和商业利益结合起来。如各大网站在宣传自己的品牌时可以公益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在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过程中将使自己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3.政府职能部门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

迅速发展的网络媒体已成为政府改善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发网络媒体公益广告蕴藏的潜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我国的网络媒体行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规范还不完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和督促网络媒体刊播公益广告。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逐渐完善网络公益广告的相关规定及法律法规。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在我国政府与社会各界有志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网络公益广告也将在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大放异彩。

四、结语

网络公益广告是数字时代下的公益广告的一种新形式,它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决定它一经问世就将构建公益广告的新景象。在多元文化及价值观并存的现代社会里,其庞大的网民规模决定了在当下及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是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手段。因此,需给予网络公益广告足够的重视,使其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应有的社会效益,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5).

[2]中国报告大厅.2015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EB/

OL].www.chinabgao.com.[2014-12-23].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Z].工商广字[2002]第289号.

12.谈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 篇十二

我们知道, 被称为“犹太智慧书”的《阿伯特》致力于道德指引:它规范人的行为准则, 引导人的生活之路。而正是在这样一部针对个人的道德书中, 多次出现了关于“谦卑”这一主题的格言。“谦卑”这一道德律令是如此的重要, 以至于它就是定义贤哲的标准。《阿伯特》第四章首节就出现了这样的语句:“本·左玛说:何为贤哲?贤哲即向任何人学习者。”【2】能够摈弃身份差异向任何人学习, 需要的正是谦卑的态度。《阿伯特》第五章第七节则更加具体地列出了贤哲的特征, 如贤哲不在比他更有智慧的人之前开口;不在朋友说话中间插嘴;论事当先则先, 当后则后;遇到没有学过的也谦虚承认等。贤哲的特征大都以“谦卑”的态度为基础。由此观之, “谦卑”在犹太人的道德生活当中可谓是“重中之重”。

“谦卑”既然是犹太道德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一个方面, 自然不会成为冷冰冰地躺在道德教化书中的一个语词, 而事实也是这样。“谦卑”在犹太人那里被赋予了具体且多方面的涵义。接下来就让我们从《阿伯特》的文本出发, 分析犹太人“谦卑”观念的各个方面。

首先, 犹太人的“谦卑”要求在上帝面前躬行谦卑, 即对上帝报以极其谦卑的态度。犹太拉比认为, 世界的三块基石分别是:《托拉》、为神服务和躬行仁爱。“为神服务”当然首先是指圣殿中的祭祀工作, 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 它表示怀抱谦逊之德仰仗上帝之光,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上帝行事, 而其秉持的态度正是一种在上帝面前躬行谦卑的态度。然而,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要躬行谦卑?下面的格言给出了全面而有力的回答。“阿卡维亚·本·玛嘞列说:当心三件事, 你便不致越入罪孽之域:要明白你从何而来, 你向何而去, 以及在谁面前你将呈文报账。你从何而来?从腐臭的精滴而来;你向何而去?向尘埃和蛆虫之地而去;在谁面前你将呈文报账?在万王之王、神圣的、受称颂的上帝面前。”【3】人“从腐臭的精滴而来”, 因此对自身并没有丝毫值得骄傲的地方;人又“向尘埃和蛆虫之地而去”, 也就是说, 人终将死亡, 尸体亦会腐烂, 死后既然一无所有, 难道还不应以谦卑的态度生活吗?最后, 人将“在万王之王、神圣的、受称颂的上帝面前呈文报账”, 面对全知全能的造物主, 人类除却保持谦卑, 又有何选择?由此观之, 人类只能对上帝报以极其谦卑的态度。

其次, 犹太人的“谦卑”要求在他人面前保持谦卑, 即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他人, 甚至在所有人面前保持谦卑, 即使他并非重要人物。犹太人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他人可以说是遵循着先人之遗风。根据《阿伯特》的记述:“一个人, 只要从他的朋友那里学到了一章, 或是一项, 或是一节, 或是一段, 或是一句, 或者哪怕是一个字母, 就应敬重地对待他的朋友。因为我们发现以色列之王大卫便是如此, 他从亚希多弗那里学了不过两件事情, 便称之为他的老师、他的同伴和他的知己朋友。《圣经》说:‘你原与我平等, 是我的同伴, 是我知己的朋友。’事无轻重, 道理显然:以色列之王大卫的行为是, 他从亚希多弗那里学了不过两件事情, 便称他为他的老师、他的同伴和他的知己朋友, 那么一个人, 只要从他的朋友那里学到了一章, 或是一项, 或是一节, 或是一段, 或是一句, 或者哪怕是一个字母, 就应当更加敬重地对待他的朋友。”【4】大卫王身份尊贵, 但因从其臣子那里学到了两件事情, 便如此尊重他, 乃至称其臣子为“我的老师”、“我的同伴”和“我的知己朋友”。贵为国王尚且对人如此谦卑, 更何况普通人民, 岂不更应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他人。

再次, 犹太人的“谦卑“要求在自己面前亦要恪守谦卑的本分, 保持谦卑的态度理应成为每个犹太人生活的常态。在犹太人看来, 厚颜无耻者终将入地狱, 而面带羞赧者则会进天堂。谦卑的态度让人懂得自制, 并能使人在行坏事之后有忏悔之心。“谦卑”这一道德律令不仅是一种高于生活的教化, 更重要的是犹太人要求其自身达到的一种生活态度。而之所以如此首先缘于“谦卑”本身的高尚与美好。“西缅说:我一向生长于圣贤们之中, 从未见过有比沉默更有利于身心的东西。”【5】当然, “沉默”并不等同于“谦卑”, 但能够做到“沉默”, 需要的不正是胸怀“谦卑”之德吗?因而, 尽管圣贤们的言论都可谓智慧之辞, 但相比于秉持谦卑态度的沉默, 无论如何也只能是相形见绌。由此见得犹太人对恪守本分、胸怀谦卑的重视。

然而, 我们知道, “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这一观念不仅是犹太人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一个信念, 更是犹太人生活中坚定不移的一条基本原则。如《圣经·旧约》《申命记》中的呼喊:“以色列啊, 你是有福的!谁像你这蒙耶和华所拯救的百姓呢?他是你的盾牌, 帮助你, 是你威荣的刀剑;你的仇敌必投降你, 你必踏在他们的高处。”【6】而在犹太人为自己撰写的文献中, 也多对“上帝的选民”这一观念进行了充分的发挥。以色列人被描述得出类拔萃, 而上帝与以色列子民之间的亲密而又独特的关系亦被不断强调。不难联想到, “上帝的选民”这一观念既然如此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犹太人心中并且被不断地强调, 岂不与之前一直讨论的其躬行谦卑的道德行为准则格格不入?潜移默化的作为上帝的选民所拥有的特权感又怎能让犹太人将谦卑融成其生活状态?然而, 当我们进一步地思考下去, “上帝的选民”的观念与“躬行谦卑”的理想之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色列是上帝选中的民族, 因此, 犹太人拥有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优越感可谓在所难免。表面上, 这种优越感似乎与其躬行谦卑的道德律令有所冲突, 实际上, “上帝的选民”这一身份其实正是促使犹太人躬行谦卑的深层原因;反过来, 躬行谦卑也恰恰是犹太人作为“上帝的选民”这一角色所应做到的第一要义。

《阿伯特》提到:“拉比阿奇瓦常说:人是受到宠爱的, 因为他是按神的形象而被创造的, 而更大的宠爱在于:他被告知他是按神的形象而被创造的。《圣经》说:‘因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象造的。’以色列是受宠爱的, 因为他们被称作‘神的儿女’。而更大的宠爱在于:他们被告知他们被称为‘神的儿女’。《圣经》说:‘你们是耶和华你们神的儿女。’以色列人是受到宠爱的, 因为他们被授予宝物。而更大的宠爱在于:他们被告知他们被授予以之创世的宝物。《圣经》说:‘因为我所给你们的, 是好教训, 不可离弃我的法则。’”【7】以色列被称作“神的儿女”, 是指以色列是上帝选中的民族, 因此是受宠爱的;以色列人被授予宝物并被告知他们被授予宝物, 因此是受宠爱的, 这里的宝物指的是《托拉》;而践行《托拉》之律法则是躬行谦卑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托拉》乃是犹太人之谦卑与敬畏的代名词, 对《托拉》智慧的学习能够使一个人在灵魂的各个方面达到更高的品质, 其中就包括“谦卑”。由此看来, 正是因为以色列是受宠爱的“上帝的选民”, 他们则更应践行《托拉》从而躬行谦卑, 因为《托拉》是上帝赐予以色列人的好教训, 是不可离弃的法则。另一方面, 只有躬行谦卑才有资格学习并践行《托拉》, 从而不愧为“上帝的选民”并完成作为上帝选民的诫命。因为谦卑是研习《托拉》的学者所必备的48项资质之一, 这一点在《阿伯特》第六章第五节中有详尽的说明。

显而易见, 以上论证是架构在“作为上帝的选民”、“践行《托拉》”以及“躬行谦卑”这三个要素之上的。无论是正面论证犹太人作为上帝的选民正是其躬行谦卑的深层原因, 还是反过来论证躬行谦卑是犹太人作为上帝的选民所应做到的第一要义, 践行《托拉》始终是论证的过渡点以及支点。因此, 在这番论证之后, 我们又不得不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秉持谦卑的态度从而达到践行《托拉》的要求之上。

“拉比以利亚撒说:要满怀激情地去学习《托拉》;要懂得如何应对异教徒。”【8】尽管那些信仰异端的人并非上帝的选民, 但他们中确有通晓《托拉》的, 因此虽是犹太人, 仍然必须先学习, 然后才能应对这些异端之人。也就是说, 哪怕是对付异族异端之人, 亦应秉持谦卑的态度。而“拉比约西说:置自身于《托拉》学业之中, 《托拉》是不能自动遗留给你的。让你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上天之名。”【9】一个人始终都应执着于对《托拉》的学习, 即使他出身于贤哲的家庭。因为智慧并非如财产般可以作为遗产而保留, 它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哪怕出身显贵, 亦应以谦卑的态度学习《托拉》。并且, 即使掌握了大量《托拉》的智慧的贤哲也不应为此而感到骄傲, 学习了很多《托拉》的知识的普通人就更没有资格归功于己, 因为学习《托拉》乃是每个人的本分。人便是为此而被创造的。因此, “希列说:名声, 欲扬反失;学问, 不进则退;不读经, 毋宁死;而盗用经典冠冕者, 终将遭灭顶之灾。”【10】凡不坚持努力研读《托拉》的将会连已领悟的部分也失去;凡不坚持努力研读《托拉》的都该死, 因其乃是明知故犯;凡盗用《托拉》之冠冕者, 必将遭受死亡的惩罚。在学习《托拉》的过程中, 始终都应保持极度谦卑的态度。

可见, 尽管以色列是上帝选中的民族, 但这并没有让以色列得到特殊的恩宠, 更没有让犹太人成为自命不凡的狂妄之徒。相反的, 犹太人在其日常生活与学习等各个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秉持着极度谦卑的态度。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科恩:《大众塔木德》, 盖逊译, 傅有德校译,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8年, 第246-247页。

【2】《阿伯特》4:1, 阿丁·施坦泽兹诠释, 张平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第53页。

【3】《阿伯特》3:1, 阿丁·施坦泽兹诠释, 张平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第36页。

【4】《阿伯特》6:3, 阿丁·施坦泽兹诠释, 张平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第85页。

【5】《阿伯特》1:17, 阿丁·施坦泽兹诠释, 张平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第23页。

【6】《申命记》33:29

【7】《阿伯特》3:17, 阿丁·施坦泽兹诠释, 张平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第48-49页。

【8】《阿伯特》2:14, 阿丁·施坦泽兹诠释, 张平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第34页。

【9】《阿伯特》2:12, 阿丁·施坦泽兹诠释, 张平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 第33页。

13.谈谈网络灯光技术 篇十三

来 源: 艾维网

谈到网络灯光,先说一下灯光技术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舞台灯光一直是以模拟技术来控制的(开关、调光等),这种控制方式,不但设备多、线缆复杂,而且不便于远距离控制。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开始出现了数字技术的灯光控制系统,其中成为标准的DMX控制系统,成了数字灯光控制技术的主流。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舞台灯光系统变得日趋繁杂,场地的扩大、灯具数量的增多,再延用模拟技术及数字技术,在很多方面功能会受到极大的制约,有的还几乎不可能实现,因此采用网络灯光技术成了必然的选择。

那什么是网络灯光呢?

其实网络灯光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采用网络联结、控制的技术,二是可以进行网络联结、控制的设备。

所谓网络灯光控制技术,就是利用以太网,采用TCP/IP通讯协议,通过网络交换机、网线组成一个网络系统,双向传输各种数据,从而确保灯光系统安全、可靠、调控便利,方便使用管理。采用网络灯光控制技术后灯光系统变得十分简单,尤其是省去了70%以上的线缆,不但节省了资源,同时给线缆敷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些在大型灯光系统中尤为突出。在大型灯光系统中,甚至采用了光缆,使信号传得更远,数据流变得清晰,数据流、控制信号、监测信号、设备状态信息都一网打尽。

14.谈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 篇十四

2. 2004年2月,沈浩被选派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担任村干部。2006年底,在3年任职期满时,因98位村民按下挽留的手印,他毅然放弃回城工作,继续留在小岗村任职。在小岗村任职期间,他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带领村民修公路、办工业、兴商贸,发展种植、养殖和高效农业,开发农家乐生态旅游,使小岗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9年11月6日,年仅45岁的他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岗位上。沈浩同志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和突出实绩,赢得了小岗人的信赖和爱戴。

(1)沈浩的事迹是如何体现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的

(2)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向沈浩学习,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3. 2010年7月29日,由中央文明办主办,河南省文明办和安阳市文明办承办的“道德传承,和谐中原——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南安阳举行。河南文明办主任马正跃说,这次活动为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为广大群众与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沟通、交流搭建了桥梁,对进一步深化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把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去,用道德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人见贤思齐、多做贡献,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简要说明我国为什么十分重视在全社会树立道德榜样?

(2)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如何向道德榜样学习,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4. “只要像愚公移山那样永不停止、永不松懈,人人都能在道德修养上取得成就。”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道德学习和实践中要()①循序渐进 ②注重实践,不尚空谈 ③做到慎独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 东汉时期,有人向大臣杨震行贿,还告诉他:“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他严厉拒绝了贿赂。这启示我们加强道德修养,应该()A.脚踏实地 B.重视实践 C.循序渐进 D.学会慎独

6. 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就要发扬光大道德模范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这是因为()A.当今时代的道德榜样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代表 B.他们的先进模范行为,都是轰轰烈烈的壮举

C.他们的先进模范行为,都是长期道德修养和学习的结果 D.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榜样

7.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启示我们,道德修养()A.关键在于确定明确的目标 B.重在实践,从点滴做起 C.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D.要严于自律

8.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至善的人 ②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之间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9. 东汉时候,有人向大臣杨震行贿,还告诉他:“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他严厉拒绝了贿赂。上述材料告诉我们,在道德修养的实践中,要()A.做到慎独 C.严于自律

B.拒绝贿赂 D.循序渐进

10. 许月华,女,汉族,195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湘潭市福利院供养人员。她12岁时高位截瘫,两个小板凳是她行走的支撑;17岁时,她被送进了社会福利院,开始了新的生活;现在,她是130多名孤残儿童的“妈妈”,撒播着伟大的人间母爱。37年来,她始终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热心助人。她的事迹在网上热传,无数网民为之动容,亲切地称她“板凳妈妈”。在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被授予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榜样,撒播着伟大的人间母爱的许月华成为新时期的道德榜样,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道德榜样的先进模范事迹,都是轰轰烈烈的壮举 B.道德榜样的优秀品格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C.道德榜样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是供人们瞻仰的 D.道德榜样都是超越于社会生活的圣贤

参考答案: 1. 答案: C 解析:

2. 答案:(1)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沈浩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全心投入小岗村的建设,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沈浩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放弃回城,无私奉献,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2)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我们要像沈浩那样立足本职工作,忠于职守,造福社会。

②培养职业精神,践行职业道德。我们学习沈浩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

③向甚好同志学习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我们还要脚踏实地,重在实践,从点滴做起,循序渐进;严于律己,学会慎独。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解析:

3. 答案:(1)①道德榜样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树立道德榜样,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好方法。向道德榜样学习,能够丰富人的道德素养和文化涵养,提升人的道德境界。道德榜样容易使人产生认同感。道德榜样的优秀人格与高尚品质容易感染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②树立道德榜样是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做法,即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引导人民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2)学习道德榜样,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找到合适的方法,制定恰当的步骤。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和步骤,都应该重在实践、循序渐进、学会慎独。解析:

15.谈谈沈从文的文学与生活教育 篇十五

由此可见, 无论传统还是现代的教育价值都是基于这样的共识, 即一个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个体应该担当社会责任和国家图强的重任。虽然, 也有类似“立人”的表述, 如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就明确提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 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教育的人, 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 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1]但在那个特定时空经纬的教育洪流中, “立人”终究是一种手段———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手段。

沈从文大概就是那个时代不同意这种“国家功利主义”教育目标的作家, 或者说是教育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他以小学毕业生的学历敲开大学的门槛, 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传奇一般的西南联大的教授之一, 这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颇值玩味。换言之,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贡献已无需赘言, 但其教育思考, 特别是教育实践的价值应该深入挖掘。

一.沈从文的成长和教育思考

在《从文自传》一书中, 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成长的社会背景、自然风貌及独特的历史人文气息, 而且还看到了作者关于教育和自我成长的独特理解。“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 新鲜颜色, 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 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2]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贬低学校教育的价值, 实际上却是流露出了对教育本质内容的不同见解。在他看来, 教育的目的和过程就是生活本身。自然既养育我们, 同时也塑造了我们的独特性格和价值观。他在《从文自传》中回忆说, “我认识美, 学会思索, 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3]

沈从文的成长反思与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成长”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杜威认为,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 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 并乐于把生活条件创造成一种境界, 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 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 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4]

然而当时的旧式书院教育, 依然是以灌输先验的儒家道德和伦理规范为主。这就意味着, 这种教育的重点目标就是以成年人的成熟状态来否定受教育者的未成熟状态, 并试图“催熟”受教育者, 这是一。其二就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价值体系和生活经验得以代代相传。如果从生物遗传的角度, 这种教育目的是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是, 传统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与农业社会的统治关系和人际关系相适应的。它在根本上排斥农业技术等生活经验传授, 但凡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技术都可能被称之“奇巧淫技”并加以蔑视。

沈从文偏偏喜欢探寻各种“奇巧淫技”。他情愿到街上去观察各色市井人物的生活:看老人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看大胖子皮匠用夹板上鞋, 看剃头师傅刮脸, 看强壮多力的苗人染布, 看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打豆腐, 等等。可见沈从文的兴趣在鲜活的社会生活经验, 儒家的道德教育并没泯灭他的好奇天性。他坦言,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题, 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 所知道的又太少, 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里太野, 各处去看, 各处去听, 还各处去嗅闻, 死蛇的气味, 腐草的气味, 屠户身上的气味, 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的气味, 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 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5]虽说沈从文在此描述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闲人碎事, 但仍可感其身上流淌着几分求真、求知的科学探索精神。而我更愿意理解为一个淳朴乡下人的诚实———不奢谈庙堂高论, 不指涉黄钟大吕的要义, 只对自己可以经验的日常生活感兴趣。教育毕竟是为大多数孩子的未来生活作准备的。

对生活现象的细致观察与思索, 培养了他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具体说就是, 他对人事生活、自然现象的认识不是外界给予他的印象或某种理论给他戴上的“偏见”, 而是经过自己观察与思考而形成的价值判断。他既没有“五四”作家或批评家的留洋背景, 也没有系统地接受新式教育, 沈从文这个“乡下人”只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 鼻子闻到的东西, 对一些甚嚣尘上的理论保持一贯的警惕, 就如村里人警惕一个突然造访的外乡人一样, 对自己一知半解的事物不去贩卖;对于流行的东西保持适当的距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沈从文和鲁迅的笔下都有写到“砍头故事”, 但两者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鲁迅对杀人砍头的场景非常反感, 因为他觉得这就是国民愚弱与麻木的体现。而沈从文倒是津津乐道于砍头的场景。他在《怀化镇》一文中写到, “由于过分寂寞, 杀人虽不是一种雅观的游戏, 本部对官佐中赶到行刑地去鉴赏这种事情的实在很不乏人。”[6]沈从文的这段话后来一直被人批评为冷漠和麻烦的证据。其实作者并非欣赏杀人, 而是想说明生活是如何给予他爱憎情感和理性认识的。也就是说, 沈从文的思考和判断是根据自己亲身的、在场的观察而引发的, 是他所生活的世界本身给予他认识的;而鲁迅是通过不在场的媒介———电影镜头、书籍等获得的价值判断。因此沈从文回忆说,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 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弄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7]也许这正是小学文化程度的沈从文成为大作家、成为大学教授的秘密———在日常生活中, 在广阔的世界中直接观察领会自然、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等知识, 并从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而这些, 沈从文称之为“一本大书”。

二.沈从文的知识体系建构

沈从文的逃学与传统的书院教育方式有关。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一个人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即通过训练受教育者的专注力、记忆力, 将一些原本模糊的未经验的概念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 先人的训话或书本的道理是毋庸置疑的。受教育者要做的事情就是, 如何更快地、更好地记住它, 最好还能运用它。换言之, 受教育者是无缘参与知识建构的。知识是固定在某一个特定时空的形态, 而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思维产物———这是传统书院“填充式教育”存在的前提条件。

对日常生活经验存有浓厚兴趣的沈从文无疑是反感传统书院“填充式教育”的。他回忆说, “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 到不同社会中去生活时, 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8]沈从文对学校教育的逃避,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看, 它反映出了沈从文渴望自我体验, 并亲自构建自然和社会认知的教育愿望。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扛旗者让·皮亚杰曾在《发展与学习》一书中对“知识习得”有过精辟的论述, 他认为, “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复制品。要认识一事物、一事件, 并不是简单地看着它, 然后做一个心理拷贝或映像就行。要认识一事物, 就必须作用它。认识是对事物的改进和转化, 是对一转化过程的理解, 其结果是对事物的建构方式的理解。”[9]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自我学习, 教育应该是“塑造”而不是“填充”学生的大脑。

显然, 沈从文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当他作为受教育者的时候, 就强烈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获得一事物或一事件的认识。当他成为大学教师以后, 就主张通过“师徒式”的知识技能训练, 即通过教师的示范, 学生的模仿来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熟悉沈从文作品的人大概都知道他的许多作品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作示范而创作的, 他称为“习作举例”。例如《月下小景》、《八骏图》及《如蕤集》等文集中的一些作品就是他在青岛大学教书的时候创作的。当然, 我们也可以认为, 沈从文此举是为了掩饰他口才不怎么好, 所掌握知识不构成理论体系的缺陷。但对于他的这种教育方法, 学生是佩服和“领情”的。他的大弟子汪曾祺在《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一文中回忆说, “沈先生的讲课, 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 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 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沈先生教写作, 写的比说的多, 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 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 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 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 见解精到, 文笔讲究。”[10]

即使在今天看来, 沈从文的教学方法都是独特的。他在无意中践行了“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即基于问题的学习、认知学徒制以及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与“认知主义”的教学方式不同在于, 前者主张探究具体的案例或解决具体的问题, 并在个别推出普遍性的规律。而后者主张教学首先应该系统地反映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 并在理论的观照下解释个别问题。沈从文的成长经历和教学经历无疑是走了上述第一条道路的。试想沈从文从刚到北京学习写作时连基本的文法、语法都不通的年轻人, 成长为著作颇丰的天才作家, 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青少年时期独特的、丰富的生命经验, 具体来说就是他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下的生活知识———这些记忆“碎片”已融入他的生命。当有一天, 他将自己关于这个世界的记忆“碎片”串联起来的时候, 自然就会形成自己既系统、又深入的知识体系。后来的事实证明, 无论是他写作教书, 还是从事古代文物研究都得益于其青少年时自我建构起来的知识基础。因此, 我们也可将其视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过程。

三.结语:沈从文教育思想的当代回响

今天看来, 沈从文的教育思考与实践的意义无远弗届。它不仅为我们保存了上个世纪初中国教育状况的文学记忆, 而且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教育的某些问题———尽管时代已经来到了21世纪。

如果仅从教育价值目标的角度来看, 专才教育的理念一直影响到现在。无论是传统的以应试为主的科举教育, 还是当代的“专才教育”, “应用教育”, 其实都是将教育的工具价值放置第一位的。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受教育者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而是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然而, 我们从沈从文的成长经历和教育思考中, 又清晰地感到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 或者说通识教育才是最符合人的天性的。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文化心理危机, 大概与上述人文教育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从教育的方式看, 沈从文践行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 教育的模式就会偏重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情感、性格、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毋庸置疑, 这种教育方式依然盛行的背后原因就是当今社会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尽管它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也正为如此, 我们今天重读沈从文的作品, 才越发感到他的独特经历不仅给我们保存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心理记忆, 更是给我们提供了教育的历史思考。尽管他所经历的时代已经远去了, 但其成长经历和教育实践仍然是值得今人借鉴反思的。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全 (第4卷) [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2][3][5][6][7][8]沈从文.沈从文全集 (第13卷) [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4]吕达等主编.杜威教育文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9][美]韦恩·K.霍伊等, 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 (第7版)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关于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观后感下一篇:初中开学第一课班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