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共9篇)(共9篇)
1.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一
浅析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 要:热工自动化指的是使用各种自动化的仪器对热工的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使其可以正常、安全地运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热工计量自动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的发展受到了重视,对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其发展趋势也具有现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对于能源消耗和资源利用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企业生产科技水平和工业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企业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能更有效地合理利用资源,实现高质量的生产。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如今在技术层面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并且在生产上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例如在我国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由于资源的稀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无法快速地得到提升。如果想要提高这些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发展电工程的建设是一个较好的措施,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发电机容量低的缺点进行改良,将传统的发电机改良成大容量、高参数的大型单元机组。由此可见,电力自动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有着迫切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瞥见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现今,正在通过改进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这一渠道和方法,改善企业生产工作,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在生产中已经十分普遍和常见了,对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进行合理的分析,进行深刻的探讨与研究以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预估,也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
1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
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就是指将温度、压力等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使其能被显示仪器和控制装置接收。简单来说,也就是通过计量仪器自动化来实现对检测数据的自我鉴定和自我校正。仪表仪器的功能和作用随着时间的改良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已经由最初单一的工艺参数测量发展到对数据进行显示和互联网传输,越来越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现今的仪表仪器已经能自我检测和自我校对,确保了检定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而且当下的仪表仪器开关电源的电压波动范围小,稳定性强,信息处理手段高,智能化和集成化程度也越来越好。通过热工计量仪的检定数据可以很好地检测机电组的运行情况,并且相应的进行调整和控制。通过热工计量仪的数据,我们可以对大型机电组进行检测,大型机电组产生的事故分析和经济核算,都可以通过热工计量仪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在热工计量自动检定系统中,有可调电源和数字电压两个部分,专门的数字电压输出和插孔能满足各种二次仪表电源的使用。当被测仪表中的被测信号通过通信电缆到达计算机时,计算机就会通过主机箱和系统程序设计来控制调功器的输出功率,使控制对象的变量,如升温变化等,符合实际情况和系统的要求,从而保证了热工检定的顺利进行。在热工检定过程中,系统可以实时检定数据,并具有自动检定记录打印成表的功能。热工计量自动检定系统采用了6位半进口数表,提高了数字电压的精准度和准确率,更进一步地确保了热工检定。而且热工计量自动检定能够在Windows操作平台下进行,且只用输入数据,操作方法得到了简化。热工计量自动检定系统的选择方式有零点、输入室温、冷段自动跟踪补偿,并且可以在手动和自动两种选择中随意切换。热工计量自动检定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检定、自动化控温,自动化数据信息处理和自动检定记录打印成表,具有软件认证和数据管理等功能,还能对检定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曲线、电阻值、冷段温度、检定的进度、时间等通过显示器进行实时显示。
2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的发展
2.1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的应用
热工计量自动化检定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已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热工计量自动化检定系统中的热电偶和热电阻在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产品受影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检定仪表的性能不好。因此,生产单位应在使用这些仪表时注意控温的精确和准确,在使用仪器前,一定要对仪器进行认真仔细的排查,检测检定仪表是否存在问题,是否会对生产造成影响。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确保事半功倍,保证产品的质量。传统的热工自动检定系统的缺点一是在使用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检定生产时,监测和检定的范围不大;二是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的用时长,效率十分低;三是使用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是对设备利用地少。所以传统热工自动检定系统需要升级改造。新的热工自动检定系统在原有的缺陷上进行改进优化,用低能耗的扫描开关替代了大功率的继电器,减少了能源消耗。用功率调节器进行自动控制和调节,减少了人为的工作量。并且设置添加了工作用铂电阻温度计,起到了冷端补偿的作用。改进后的系统可以监督控制系统认证的同时对检定结果数据进行管理,在热工计量检定中面向的检定对象增加,监测和检定的范围扩大,提高在检定过程中对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了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中热电偶和热电阻的检定效率和检定合格率,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的监控,为生产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并且新的热工自动检定系统降低了检定费用,在节能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企业的生产降低了成本,为环境做出了贡献。
2.2 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软检定技术
软检定技术是目前仪表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的代表。软检定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能以检定出来的数据为根据判断出不能检定出来的数据信息。软测量的本质是对不同对象,通过编程或组态的形式来实现它的数据模型。软检定技术已经从最初单输入与单输出的局面发展成了多输入、多输出的仪表格局,这极大地扩宽了检定对象的种类和检定范围。除了做热工计量自动检定外,软检定技术还能做一些与价格昂贵、维护困难的仪表相同的工作。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是一个通用仪表。
热工计量自动检定仪器随着企业测量技术的改善和发展被广泛地应用,特别是在电力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热工计量自动化检定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热工计量自动化检定系统具有使用起来简单方便,测量速度快,灵敏度高的优势。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企业充当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而在企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中,热工计量自动化检定系统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最初的仪器仪表只是单纯地进行测量,不能?M行传播。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仪表仪器正向着网络开放性、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相信今后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将会不断地朝网络化、信息化方面改进,更加地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建琴,王志宏 热工计量自动检定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13(11):376.
2.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二
本文针对2010~2014年五年期间, 吉林省国内科技论文数量、增长率、在全国的位次等进行客观统计和计量分析, 以及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情况, 按总体趋势和地市州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从计量学的角度揭示吉林省的科技工作的产出情况和发展趋势, 提示吉林省的科研潜力, 为政府和科技管理工作的研发投入与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合理化建议。数据来源于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
总体趋势
2010~2014年全国和吉林省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见表1) , 由时间纵向看, 全国论文数在2010~2011年呈现上升趋势, 但2012~2014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随之全国增长率也是从下降到缓慢上升的趋势。相比之下, 吉林省国内科技论文数在2010年到2013年呈现出逐年上升之势 (见图1) , 但在2014年出现了下降趋势, 增长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吉林省论文数占全国论文总数的比例五年来一直保持在2.45~2.7之间, 在全国所处的位次一直保持在第16位。
注:增长率=[ (下一年论文数-上一年论文数) /上一年论文数]*100%
吉林省占全国论文比例=当年的吉林省论文数/当年的全国论文数
综合表1和图1可知:吉林省论文数在全国位次稳定, 但相对靠后, 与北京和其他华东南六省市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 相比, 多年来北京论文总数移居全国第一, 在东北三省中, 吉林省长期居于第三名, 排名靠后。吉林省论文数量处于波动状态, 不稳定, 全国论文数量也是如此, 这也能侧面反映了科技论文数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微妙关系。反映出吉林省是否存在科研项目立项或执行过程中, 是不是人才大量流失, 是不是存在科技攻关难题, 同时有大量未公开的涉密项目, 从而影响吉林省的整体科技论文产出情况。
三大核心期刊总体收录趋势
2010~2014年三大核心期刊在全国收录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见表2) , 而吉林省的收录数量处于20000~30000之间波动, 吉林省占全国收录比例一直保持在2.15~2.30之间, 在全国所处的位次, 在2010年至2013年一直保持在第18位, 2014年上升为第17位。吉林省的增长率经历了由高到低再到高的过程 (见图2) , 与收录数量的趋势相同。说明吉林省的科技论文在学术水准选择和论文自身质量上还有待提高。
注:增长率=[ (下一年收录数-上一年收录数) /上一年收录数]*100%
占全国比例=当年的吉林省收录数/当年的全国收录数
据统计:2010年至2014年吉林省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论文数在全国的排名一直徘徊在17、18名, 相对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数在全国的排名一直12~14名之间, 说明吉林省的科技论文在全国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比较相对名次比较靠前。吉林省被三大核心期刊总体收录与其它省 (市) 的比较, 在全国一直徘徊于17~19名之间。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分别收录吉林省科技论文情况 (见图3) , 在收录数量上,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数多,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数次之,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最少。吉林省科技论文被三大核心期刊分别收录的增长率 (见图4) , 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增长率由高到低再到高的过程, 2012年的增长率最低, 2013年、2014年的增长率呈现回升;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增长率波动比较频繁, 但幅度不大。
核心期刊收录按地市州分布
2010年到2014年吉林省科技论文被三大核心期刊收录按地市州分布情况 (见图5) , 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出长春市一直处于遥遥领先, 具有一定的实力, 是科技产出的核心区;吉林市的收录数量相对于其它地市州比较显著, 说明吉林省科技论文被三大核心期刊收录分布极其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省会长春市, 因为长春市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相对其他地区而方, 数量比较多, 且长春市经济实力相对较强, 科技人才比较集中。反映出吉林省是否存在科技政策执行力度不强和辐射面不广, 造成严重的地区科技论文产出呈现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另外除长春市以外其它地区, 是不是没有很好发挥和体现自身的实力与作用, 或者本地区的科技政策、经费投入不足, 造成科技产出差距过大。
结语
在2010~2014年间, 吉林省科技论文产出情况处于波动状态, 主要的科研实力集中在长春市, 存在严重的地区差距仍然悬殊, 政府部门应针对如何提高其他地区的科研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通过数据统计对吉林省科技论文产出的研究分析, 可以使统计结果更具学术性和权威性, 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吉林省各地市的科研水平和发展现状, 可以为管理部门提供客观评价与参考, 这项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三
作者简介:张倩,石河子大学高等教育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蔡文伯,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新疆石河子/832003)摘要:近年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对CNKI数据库1996-2012年核心期刊中,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文献情况,分别从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研究主题分布、作者合著情况、核心作者测定、作者所在机构分布、来源期刊分布、基金论文分布等维度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成果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研究主题分布不平衡,关注点较为分散;合作研究有待加强;来源期刊核心效应明显,研究成果分布较为分散;基金论文率较低,项目来源单一。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文献分析;文献计量学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提升。《高等教育法》颁布,为讨论现代大学制度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和颁布再度掀起了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热潮。笔者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依次以“现代大学制度”为主题、篇名、关键词,匹配“精确”检索模式,限定期刊来源为“核心期刊、CSSCI”,对1996-2012年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多次查询、检索、整理,最终筛选出880篇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关系最为密切的文献。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依次从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研究主题分布、作者合著情况、核心作者测定、作者所在机构分布、来源期刊分布、基金论文分布等维度对检索到的880篇核心文献进行分析,试图全方位、多角度地探寻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
通过对不同年份发文数量的统计分析,可以从时间轨迹上了解该领域内研究的开展情况。从发文数量上看,1996-2012年间, 在核心期刊、CSSCI上发表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论文共880篇,平均每年发表论文51.8篇。结合表1和图1,从具体文献分布情况和柱形图的总体走势上看,1996-2012年间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数量总体上呈现增长状态;分段来看,1996-2009年间是研究的平稳期,14年共发表414篇,占发文总量的47.05%,研究文献以一位数的基数低速增长,处于十分缓慢的发展阶段;2010-2012年间研究处于稳步上升期,3年共发表466篇,占发文总量的52.95%。在2010年度发文量首次突破100篇,研究进入了连续三年稳步增长的阶段。从文献数量上看,2011年发文184篇,近乎1996年发文量的184倍。这表明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逐渐被研究者所重视,且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二、研究主题分布
通过对880篇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的篇名和内容的逐一阅读分析,可进一步明确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与方向。统计发现,1996-2012年间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主要涉及了改革与创新、法治(含章程)、权力制衡与协调、国际比较与借鉴、学术组织等14个相关主题(见表2),共发表论文649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73.75%。其中“改革与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果共有85篇,占文献总数的13.10%。1996年以来这方面一直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学者们更多的关注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并力求有所突破。关于“法治(含章程)”和“学术组织”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有83篇、56篇,依次占到了文献总数的12.79%、8.63%。在众多的研究主题中,从法治和学术组织的视角著眼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是学者们的“偏好”,“依法治校”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精髓所在,当然学术组织的意义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意义同样深远。“权力制衡与协调”和“国际比较与借鉴”这两个主题的研究成果分别占到了70篇、60篇,依次占到了总文献数的10.79%、9.24%,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之下学者们关注较多的具体问题。
观察表2可知,5、6、8、9、10等主题都可以看作是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视角,学者们从法治、文化、和谐等维度论述了现代大学制度应是什么。而3、4、11、12、13等主题则侧重于探讨现代大学制度之下亟待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也有学者着眼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特征”和“如何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等综合性问题。研究发现,除所列出的14个热点主题外,还有近三分之一(26.25%)的论文分属于较为零散的主题之上,其中不少主题上的研究论文经常是1-2篇。表面上可以看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在其内部的亚问题上关注程度差异较为明显,研究者们分别“栖居”于相距甚远的不同具体问题上,研究主题较为分散。
·教育管理·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三、作者情况分布
(一)作者合著情况
科学论文署名作者的多少是科研合作程度的表现,可间接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性质、科研方法及科研所需的人力等。论文作者在研究中的合作规模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在对880篇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的作者统计中,独著篇数共计571,2人合著篇数共计223,3人合著篇数共计60,4人及以上合著篇数共计13,其分别占到了论文总数的65.86%、25.72%、6.92%、1.50%(见表3)。合作度和合作率反映了某一种期刊或者某一学科的论文作者的合作发挥程度,数值越高,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合作度=(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内)作者总数/(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内)论文总数;合作率=(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合作论文数/(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内)论文总数。[1]其中,作者总数是每篇论文署名的作者数相加得出的总和,合作论文数是所有论文中合著论文的数量。分析发现,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文献共计880篇,作者总数1150人,篇均作者数1.31人,论文的合作度为1.19,合作率为33.64%。这表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已逐步趋向合作化,但由于3人合著、4人及以上合著篇数仅占到了论文总数的8.42%,可以看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合作度及合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二)核心作者测定
洛特卡定律主要通过定量的方法揭示作者与文献的数量关系,可表述为从统计研究的情况看,写2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的1/4 (1/22) ;写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的1/9( 1/32);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则大约是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的1/n2。所有写一篇论文的作者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2]将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作者与论文数情况统计如下(见表4),结果显示,1150名作者中,发文量为1篇的作者有1049人,占全部作者数的91.22%,高出洛特卡定律规定标准31.22%。发文量为2~10篇的作者数占发文量1篇的作者数比例均显著低于洛特卡定律的标准比例。
作为对洛特卡定律的发展,普莱斯定律更加针对于论文高产作者的研究。依据普莱斯所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
M=0.749(Nmax)1/2
式中M为论文篇数,Nmax为所统计的年限中最高产的那位作者的论文数,只有那些发表论文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方能称为核心作者,也即多产作者。[3]从表5的统计结果可看出,发表论文最高产的作者发文数为10,即Nmax=10代入公式M=0.749(10)1/2,求出M值为2.37篇,即发表2篇及以上的作者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核心作者。普莱斯定律规定核心作者要撰写该领域全部论文的50%。本研究中的101位作者只完成了36.36%的论文量,比标准低13.64个百分点。洛特卡定律和普萊斯定律的测定结果均表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将发文6篇及以上的作者列出如表5,这10位作者有8位来自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论文作者所在主要高产机构的来源,10位作者的发文量共计73篇,仅占论文总数的8.30%。可见,当前现代所在大学制度研究大部分作者还只是瞬时性参与的研究者,缺乏对相关研究长期、持续的关注。
表51996-2012年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发文量排在前位的作者情况
序号 作者 论文数 作者单位1 张应强 10 华中科技大学2 王洪才 9 厦门大学3 周光礼 8 华中科技大学4 别敦荣 7 厦门大学5 马陆亭 7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6 王冀生 7 国家教委高教研究中心7 王长乐 7 江苏大学8 邬大光 6 厦门大学9 李延保 6 中山大学10 刘献君 6 华中科技大学(三)作者所在机构分布
通过对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在机构进行统计,得出各机构的论文产出量。在880篇文献中有19篇未署明机构名称,其余861篇文献共涉及340个发文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各大高校共涉及252所,发文量占81.17%;第二类是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等机构,共88个,发文量占18.83%。
根据普莱斯定律[4],核心发文机构的论文下限为:
N=0.749(ηmax)1/2
(ηmax为发文机构最高论文数)
统计显示,发文机构中发文量最高达56篇,故ηmax为56篇,根据公式得出N为5.61,四舍五入取邻近整数位6。我们将发论文量在6篇及以上的机构列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核心发文机构,共计20个,发表文献455篇,占到了论文总数的51.70%(见表6),且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核心发文机构均出自高校,可见当前高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主力军。
四、来源期刊分布
按刊载期刊进行统计,发表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的核心期刊共有162种,其中有82种核心期刊只刊发过一篇相关论文,占全部期刊种类的50.62%;刊文量为2~99篇的核心期刊有80种,占核心期刊总数的49.38%。整体来讲,各期刊分布较不均衡,载文量至多可达99篇,最少只有1篇。分析可见,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涉及的期刊种类较多,成果发表较为分散,这种情况给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时、全面地了解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最新动态、热点带来不便。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可以对某一主题按刊载相关文献数量的多少进行递减排序,划分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相关区和边沿区期刊,每区刊载的论文数量大体相当。[5]该定律所涉及的三个区中的期刊数量成下列关系:
n1∶n2∶n3=1∶a∶a2(a>1)
式中a为布拉德福离散系数。
依此定律,对1996-2012年刊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的核心期刊进行统计,并按载文量递减排序,将研究涉及的162种期刊划分为三个分区,分别是:第一分区为核心区,载文量在40~99篇,期刊5种,发表文献共计292篇,占文献总量的33.18%; 第二分区为相关区,载文量在7~38篇,期刊19种,发文共计305篇,占总量的34.66%; 第三分区为边沿区,载文1~5篇,期刊138种,发文共计283篇,占文献总量的32.16%。
观察表7可知,三个区的期刊种类之比为5∶19∶138,可近似等于1∶5∶52。因此,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布拉德福离散系数为5。三个区的平均载文密度(载文篇数/期刊种数)依次为58.40、16.05、2.05。可见,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具有明显的核心效应。依照发文数量,将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前8种核心期刊列出如下,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见表8)。
表81996-2012 年现代大学制度论文发表的主要期刊统计表
序号 刊物 文献量1 中国高等教育 992 中国高教研究 493 现代教育管理 47(续表8)序号 刊物 文献量4 高等教育研究 455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406 现代大学教育 387 江苏高教 368 黑龙江高教研究 33 五、基金论文分布
基金论文是科研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代表着某研究领域内新动向、新趋势,基金论文的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科科研实力和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6]基金资助的级别高低与论文研究水平高低虽无必然相关,但从侧面也能反映出相关研究所受资助基金的主要来源及受重视程度。从表9可以看出,1996-2012年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中各级基金论文共计325篇,基金论文率为36.93%,年均基金论文数为19.11篇,其中有69篇论文附属两项及以上的基金项,仅占基金论文总数的21.23%。分析可知,国家级项目是其主要来源,共155项,占全部基金论文的47.69%;省市级项目共129项,占全部基金论文的39.69%;校级项目41项,占全部基金论文的12.62%。总体而言,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基金论文率较低,各省市和高校对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同时,基金论文的来源比较单一,国家相关部门与省市相关科研单位及地区高校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够,这一点值得研究者的进一步关注。
表9基金类别分布
基金类别 国家级基金 省市级基金 校级基金 合计项目数 155 129 41 325比例(%) 47.69 39.69 12.62 100.00 六、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1996-2012年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的发文数量与年份分布、研究主题分布、作者合著情况、核心作者测定、作者所在机构分布、来源期刊分布、基金论文分布的计量分析,大体上描述出1996年以来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进展情况。依据分析结果,尝试从以下方面加以总结。
(一)研究成果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整体而言,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数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1996-2009年,研究文献以一位数的基数低速增长,处于较为缓慢的发展阶段;2010-2012年间研究文献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状况,并在2010年发文量首次突破100篇,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与颁布后,教育领域的学者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此有关。可见,近年来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发展较为迅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2010-2012年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含CSSCI)466篇,占发文总量的52.95%。这说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均在逐年提高。
(二)研究主题分布不平衡,关注点较为分散
研究发现,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14个热点主题中前三个主题“改革与创新、法治(含章程)、权力制衡与协调”涵盖相关论文比例依次为13.10%、12.79%、10.79%,略超过10%,另外11个热点主题发文比例均较低。“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与特征”这一热点主题仅涵盖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总数的3.08%,其他分布较为零散的主题涵盖的相关论文比例就更低了。整体而言,虽然都是在研究现代大学制度,但却不是集中“火力”于一个具体问题上,而是分布在多个零散的亚问题之上,研究主题较为分散。同样可以看出,即使在研究一个领域的热点问题上,不同的学者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所持研究视角和价值维度等也较不相同,从而使学术思想在发展方向上趋于分散无力,也很难获得学术同行间真正的共鸣、批判和累积性的进步了。在今后的研究中相关学者应在创新研究视角和关注点的同时,注重保持对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突出问题的持续性有效关注和深入探讨,以便为我国当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更科学、深入、系统的指导。
(三)合作研究有待加强
统计分析表明,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已逐步趋向合作化,但由于3人合著、4人及以上合著论文仅占到了文献总数的8.42%,因此,相关学者应进一步重视研究过程中的合作,扬长避短,在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交流中不断创新学术思想,贡献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针对当前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大部分作者都只是短期性、瞬时性参与的研究者的问题,需要建设一支研究方向稳定、科研能力较强、科研素质较高的学术团队,从而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进一步加强对现代大学制度研究长期、持续、有效的关注。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各大高校,共涉及252所,发文比例高达81.17%,且20个核心发文机构均出自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借助高校的研究实力向更深入、更系统的层次发展,但同时其他社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也应引起重视,加强对相关研究的关注和支持。
(四)来源期刊核心效应明显,研究成果分布较为分散
研究可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涉及核心期刊种类较多,880篇文献总体上分布在162种期刊上,从布拉德福系数和三个区的平均载文密度均可看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具有明显的核心效应。与此同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文献涉及的期刊种类较多,成果分布较为分散。这一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进行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但成果偏于分散的现状也给学者了解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热点、动态带来不便。因而,今后的研究应更加重视提高论文的学术品质,可尝试在一些权威学术刊物上开辟研究专栏,最大限度地汇聚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为研究人员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提供便利,同时也可扩大相关刊物本身的学术辐射力和影响力。
(五)基金论文率较低,项目来源单一
基金项目是经专家反复筛选、严格论证后确定的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前瞻性,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分析发现,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虽得到了各级各类基金的支持,但支持力度尚不够,1996-2012年间各级别基金论文总计325篇,仅占到了总发文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有69篇论文附属两项及以上的基金项,仅占全部论文总数的7.85%,多数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论文附注资助基金仅限一项。可见,基金论文的来源也比较单一,缺乏国家相关部门与省市级科研单位及地区高校之间的合作。针对基金项目来源单一的现状,国家级基金项目占到了各级各类基金项目数的47.69%,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基金论文的主要来源,这表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相比之下,省市级、校级基金所支持的立项数量和研究成果远不及国家的支持力度。这一方面可能受省市级、高校的有限教育经费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未来的相关研究中,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与各省市级科研单位、地方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凝聚科研力量,多渠道加强基金资助项目,以提升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温芳芳.作者合作程度与科研产出的相关性分析——基于图书情报档案学高产作者的計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2.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六)第六讲 文献信息作者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6):475-478.
[3]史书侠,李海亮等.2005-2010年《情报科学》刊出论文作者分析[J].情报科学,2012(2):277-281.
[4]孙仙阁.我国“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1994-2009年)[J].图书馆,2010(4):66-81.
[5]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8-189.
[6]潘宁.情报学核心期刊基金资助论文定量分析[J].情报科学,2009,5(1):78-82.
4.文献计量分析论文 篇四
【内容提要】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对其发展现状做了基本估计和全面分析,认为它取得了七个方面的重要进展;从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实业化、国际化等六个方面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发展阶段/现状/趋势
目前可获得的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1964年,张琪玉、王恩光分别在《综合科技动态(第二分册)情报工作》的第5期上发表文章,介绍了美国编辑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但文献计量学在我国的真正兴起和传播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教育和实际应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已成为图书情报与科学评价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1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
我们根据统计资料[1][2][3],编制了(不含港、澳、台的文献数)。根据文献数量的增长变化、研究的成果和进展,以及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将我国大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初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
1979-1982年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论文数量较少,而且异常分散。这一时期只发表了149篇论文,年均文献量只有37.3篇。从内容来看,主要是翻译、介绍、吸收和引进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主性的系统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起步阶段很短,只经历短暂的4年之后便迅速进入了相对集中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1983-1987年的五年,我国文献计量学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主要的标志是将文献计量学搬上了大学的讲坛,开始了正式的专门教育。1983年,武汉大学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课程,并编写出《文献计量学》教材。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比较活跃,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很快,达到353篇,年均文献量为70.6篇,比上一时期增长89.3%;在内容上,既有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评述,又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或者验证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中文文献方面的适用性等。
1988年以来,我国文献计量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应用并重,特别是在科学评价和科技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成果。一是在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美国的SCI进行统计分析,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二是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国家科技部的资助课题,建立“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三是《文献计量学》等几部专著或教材相继出版,“把文献计量学的有关知识体系化了,使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由局部知识的创造进入系统知识体系的形成阶段”[4]。这一进展已经成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历程的重要标志。同时,从表来看,1988-2000年发表的论著数大幅上升,总数达到2032件,年均文献量为156.3件,是发展初期阶段的2.21倍。这些都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正处于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专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2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2.1每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基本稳定,并形成了本学科的核心情报源
可以看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论文数增长较快,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83年比1982年增长31%,进入发展初期阶段;1988年首次突破100篇,达到118篇,比1987年增长37.2%,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979-2000年的22年间,我国大陆共发表文献计量学论著2534篇/部(含著作),每年平均文献量达到115.2篇/部,而且1988年以来基本上处于稳定,最高的是1991年达到227篇。这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这些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与离散规律,论文发表的期刊达到225种,图书28种,涉及的作者达1783人(含合作者)[2]。初步分析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与应用的文献增长和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即文献增长按指数曲线上升;80%的论文集中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而20%的论文又高度分散在80%的一般期刊中,等等。其中,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有39种期刊,发文数量占论文总数的70%左右;而发文50篇以上的重要核心期刊只有10种,它们依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世界图书(B辑)*、情报学刊*、情报杂志、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情报业务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已停刊)。这些核心期刊都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园地,在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的还设有“文献计量学”专栏,如《情报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以上事实不仅说明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它在情报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2.2确立并提高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
目前,文献计量学已被公认为国际图书情报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主流,体现了当代学科定量化的趋势。1981年,White和Griffith[5]指出:“包括引文分析在内,文献计量学几乎构成了整个情报科学的一半,而且是生气勃勃的一半。”这说明国际情报学术界对文献计量学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国际背景下,随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文献计量学也得到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的普遍承认和重视,作为情报科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加强,同时还逐步被社会所接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佐证:①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科委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的国家标准中,正式确认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三级学科地位;②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情报学部分,在“信息”、“情报”等大条目之后,紧接着列出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就是“文献计量学”,并安排11个词条作了较详细的介绍;③一些学术刊物或检索工具开辟专栏,报道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和国外进展,例如《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从1989年起不定期增设了“文献计量学”栏目,《情报学报》也从1988年起不定期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专栏;④在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中,文献计量学早在1983年就被正式列入了教学计划,成为本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武汉大学还设立了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研究生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⑤提高了认识,成立了学术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讲授和深入研究,现在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9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专业委员会,其工作范围包括: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其基本任务是:确立学科发展目标和策略,制定研究规划、提供研究选题指导,组织研究分工和协作,开展学术和信息交流,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等,这标志着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有了学术组织保证,由分散的个体的研究逐步过渡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研究阶段;⑥最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连续资助了10多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进其研究上规模、上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
2.3研究范围拓宽,几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选题范围不断拓宽,既有理论、方法探讨,又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以及国外研究进展的评介等。特别是其应用的范围很广,远远超出了情报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的范围,涉及到科学学、科技管理、科技史、人才学、预测学、未来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具体专业学科领域的应用更广,至少有化学化工、农业科学、采矿冶金、建筑科学等50多个专业,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开展过应用研究。具体来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基本上包括八大主题,这些主题的重点次序是:引文分析与核心期刊、集中与分散定律、文献统计与应用、文献计量学总论、引文分析方法、在科技预测与管理中的应用、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文献增长与老化率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研究是其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各个方面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科学学、科技管理、预测学甚至科学技术领域当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针用于评价科学生产率、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质量、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科技产业公司等)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力等,从而使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这方面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
2.4文献计量工具和研究手段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定量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资料支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资料来源工具和原始资料的获取渠道。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引文分析所必需的大量资料,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对于国内的情况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文献计量工具问题,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不可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笔者特别强调“开展我国文献计量工具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应当引起国内情报学界的高度重视”[1],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引进和开发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②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③开展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兰州大学图书馆靖钦恕、钱家秀研究馆员经过艰苦努力,在国内首次编制了《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尽管这部索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仍然不失为“我国自编中文科学引文索引的可贵的先例”。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研究是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文献计量学突破的重要途径,可用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来实现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规模化、模型化和现代化。特别是从1988年开始,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建立于“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利用美国的SCI、EI和ISTP等工具对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被引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每年发表一本统计分析报告,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其统计分析结果,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光盘和网络版;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也具有一定的文献统计分析功能。这些都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大规模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现代化工具,大大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成就之一。2.5文献计量学教育起步很快,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开始后不久就很快将其搬上了大学的讲坛,正式开始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教学活动。早在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就率先把“文献计量学”列入了教学计划,为情报学、图书馆学专业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开设了“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究”(硕士学位课)课程,并出版了有关的教材。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3所大学开设了这一课程。武汉大学等单位还招收了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规模和合理的层次结构。通过课程教学,既宣讲、普及了文献计量学知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又为这一学科培养了专门人才,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2.6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
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献计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相继涌现出许多核心作者,为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一个以中青年为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队伍已经基本形成。从作者群的构成来看,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在知识结构上各具特色和优势,其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比较好的。令人可喜的是,这些核心著者以中青年居多数。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情报意识,从不同角度对文献计量学的许多问题进行着各个方面的探索,其研究十分活跃,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1964-2001年间,我国共有1783位作者在225种期刊上发表过文献计量学论文。这是一支人数不算少的作者队伍,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队伍已初具规模,并基本形成了一支骨干研究力量[2]。
2.7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文献计量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是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活动。因此,要发展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就必须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我国学者早就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交流关系,与国外著名的文献计量学专家Garfield、Braun、Egghe、Rousseau等都有通讯联系;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讨会从
第一届起就有国内学者赴会、参与国际交流;第9届国际信息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年会将于2003年在北京举行;在国内举办的有关国际研讨会也是两年一次,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每次会议都有国外代表参加研讨和交流。国际刊物Scientometrics是发表国际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园地,1993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教授被聘为该刊国际编委;《国外情报科学》、《国外图书情报工作》等刊物发表了不少文献计量学方面的译文,正式出版了《科学计量学指针》、《情报计量学引论》等译著,我国学者与美国、德国、比利时等的合作研究有的已经开始,有的正在筹划中。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学者与国外专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有利于我们吸收、借鉴国外的成果和经验,从而推动了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
3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3.1科学化趋势
1969年,英国著名情报学家阿伦·普里查德(AlanBritchard)正式提出了“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以取代当时已有47年历史但却很少使用的“统计书目学”(statisticalbibliography)名称。这一术语的提出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真正开始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文献计量问题。在其后的30多年中,国际文献计量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图书情报领域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代表着情报科学的主流方向和学科发展趋势。在这种科学化趋势的影响下,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发展中,我们也特别强调要提高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要确立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地位。因此,我们着力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论述文献计量学的学科内容,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构建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当前,文献计量学发展的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继续深化和完善文献计量学的学科结构体系,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化水平较高的学科;二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深入研究“计量学”学科群的体系结构,包括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三计学”的关系问题;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会有正确的实际应用,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文献计量学广泛应用之时,更要重视它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真正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这是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3.2信息化趋势
所谓信息化趋势,主要是指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的趋势。
正如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一样,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与信息(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也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6]。可以说,文献计量学是信息(情报)计量学的基础,而信息(情报)计量学则是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方向。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的论文可分为4大类:①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②情报检索理论;③情报学理论研究;④情报经济学与情报成果评价。其中有关文献计量学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整个定量化研究工作中占有很大比例,论文数占46.6%[7]。可见,文献计量学是情报信息定量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正在朝着信息(情报)计量学的方向迈进。从计量单元来说,文献计量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篇、册、本为单位的文献单元的计量上,而开始深入到文献的内部对知识单元和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计量研究,如题名、主题词、关键词、词频、知识项、引文信息、著者、出版者、日期、语言、格式等都已成为计量的对象。早在1980年,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的小森隆通过对塑料、橡胶和纤维的关键词出现次数的统计分析,成功地预测了高分子材料的产品结构及发展前景。陈光祚教授研制的电子出版物具有信息计量功能和知识项聚类功能,为文献计量学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途径。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全文数据库,它的文本中的任何知识单元甚至每个单字都是可以检索和统计的。这样,就有可能使文献计量学的计量单元从一篇篇文献而演化到文献中的各个知识单元,甚至单字一级,从而使信息计量分析成为可能,并达到新的分析深度。这是一个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已经发展到文献信息计量阶段,并继续向信息计量学境界发展。
3.3网络化趋势
最近几年,在有关网络或文献中出现了两个新的英文术语,即webmetrics和cybermetrics,可以直译为“网络计量学”和“赛博计量学”(或计算机计量学)。但由于计量的对象是网上的信息或计算机控制的信息,而非“网络”或“计算机”本身,因此可以将此意译为“网络信息计量学”或“网上信息计量学”。据目前见到的文献报道,webmetrics术语是阿曼德(T.C.Almind)于1997年提出来的。1997年,阿曼德等人在《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网路信息计量学的方法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webmetrics这一术语,并认为文献计量学的各种方法完全可以用于万维网上的信息计量分析[8]。关于另一个与之十分相似的术语cybermetrics,目前在因特网上已出现了以该词命名的电子期刊或学术论坛,这主要是由西班牙科学信息与文献中心(CINDOC)组织和出版的。若从它的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来看,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贮、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也是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根本目的主要是通过网上信息的计量研究,为网上信息的有序化组织和合理分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定量依据,从而改善网络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当前特定的科学背景和技术条件下迅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网络管理的定量化和科学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依据,而网络管理定量化的实践需求又会促进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全面发展[9]。
3.4自动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手段逐步从手工统计分析向计算机辅助的统计分析过渡,出现了明显的自动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计算机辅助的文献信息计量分析的研究不断增加,取得了不少成果,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实现了套录资料重组建库以及多种资料统计分析功能;计算机辅助计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成熟,标志着我国信息计量研究的方法体系已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特别是我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一批数据库光盘或网络版的研究成功和出版发行,为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统计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条件,将大大促进自动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3.5实业化趋势
通过对文献计量学的长期研究、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人们对文献计量学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明显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科技评价、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其研究成果和计量资料不仅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和支持,而且还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因而受到国家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支持。1987年,赵红州等人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还有的单位在建立有关数据库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展统计评价和分析咨询服务;有的还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定量评价和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发展成为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一种新的类型和形式。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实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实业化趋势是我国文献计量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6国际化趋势
如前所述,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国际化趋势。无论是科学研究的选题、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研究成果的发表、交流和应用等,都必须立足世界,站在国际前沿和水平上来展开研究工作,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我国文献,计量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和发展[J].情报学报,1987,6(6):466-472.[2]大会秘书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学术研讨会参考资料
5.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五
1999-2008年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从研究论文、研究著作、研究作者等方面对1999-2008年公开出版发行的有关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指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不足,并预测了未来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趋势.
作 者:丁学淑 DING Xue-shu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34刊 名:江西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THE LIBRARY SCIENCE IN JIANGXI年,卷(期):200939(4)分类号:G350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管理 文献计量分析
6.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六
无线网络传感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创造了很多的乐趣,也为信息的有效、及时的传递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人们越来越依赖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为其生活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无线网络传感技术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文主要讲述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概念、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1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概念
1.1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最近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而且它一出现,就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和赞誉,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集多项科学技术于一身,多种高难度的知识相互交叉产生的具有高科技的、比较热门的、前沿的技术。
1.2无线传感网络技术集中了嵌入式计算、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现代网络和分散式的信息处理等高科技,实现了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接收到来自网络的比较真实可靠的大量的信息的愿望,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真正体现了信息“无处不在’的理念。
7.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七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研究文献,其论文量多,覆盖面广,为论文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提供了保障。以“竞技体操”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所限时间为1986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共获得文献1220篇,经过筛选,有效文献为1106篇。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以科学计量学方法为主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以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主要采用知识图谱中的引文分析方法、共被引分析方法。
(1)引文分析方法。
引文分析就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对分析对象的引用与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方法。
(2)共被引分析方法。
共被引分析方法包括文献共被引分析、期刊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等。文献共被引主要表示同被引参考文献间的知识结构关系,反映其之间的联系。期刊共被引分析是指以期刊为基本单元而建立的共被引关系。作者共被引分析指n个作者发表的文献同时被别的作者采用,其作者间具有共被引关系。
(3)Citesoace介绍。
Citespace是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制并开发的信息可视化应用软件,是用来分析和共被引网络的java通用方法。基于信息科学中“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间的时间对偶概念,并实现了两个互补的视图:集焦视图和时区视图。本文运用Citespace II[3.8.R1(32-bit)]软件对所收录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此软件能够绘制共词聚类图谱和时区视图,通过对网络引文分析,探寻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找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文献(即知识拐点)。Citespace II以导入文献为分析对象,在词频分析、共现分析、可视化分析、共引分析等的基础上,以结构关系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分析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学术间的演化规律及发展现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学术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热点等。
2、国内竞技体操发展现状的知识图谱
2.1、国内竞技体操相关文献关键词及中心度分析
将收集的1106篇国内期刊文献通过CitespaceⅡ软件进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Time Slicing选择1986-2015年,Year Per slice选择2年,阀值选择默认值(2、2、20),(4、3、20),(4、3、20),运行得到竞技为体操主题词的高频关键词分析图。高频关键词位于前5的是:竞技体操、体操、中国、世界锦标赛、体操比赛。我国竞技体操运动高频关键词及高中心性关键词如表1所示。
在Citespace运行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中,中介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此外还有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等)。可视化图谱中使用此指标来发现和衡量文献的重要性,并用紫色光圈对该类文献的重点进行标注。中心度值大则表明节点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对整个领域的影响力就大。排列前10位的是世界锦标赛、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体操、难度动作、男子、体操运动、团身后空翻、体操运动员、男子体操、体操。
2.2、国内竞技体操研究作者分析
通过对研究作者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该学科领域的科研情况。表2中列出了发文量前5名的作者,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是何幸光、李思民、韩华、吕万刚、左成、钟明宝、王建、王文生、许铭、杨晓景。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该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在该领域得到广泛认可,但其的中心值都为0.01和0.00,与其他人无直接联系,则研究者们相互间的交流较少。
通过分析发现,作者合作图较为分散,大多以个人自主研究为主,学者间的合作较少,且研究的作者主要来源于国内各高校。其中何幸光以16篇排在第一位,研究领域涉及竞技体操赛事分析、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李思民以15篇排在第二位,研究领域涉及竞技体操赛事分析、理论研究等;韩华以14篇排在第三位,研究领域涉及竞技体操赛事分析、理论研究等方面;总体来说,研究者科学研究的维度单一,缺乏稳定深入的研究团队合作,交叉学科研究的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因此,我国竞技体操研究要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价值。
2.3、国内竞技体操文献共被引分析
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包括单一的相互引证和多种复杂的网络引证,文献之间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引证关系构成了引文网络。引文网络是目前科学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热点,影响最大的就是共被引(即共被引分析)方法。共被引分析具有客观性和前瞻性,两篇文献的共被引关系式当其同时被后来的文献所引用。国内竞技体操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共形成27个聚类,为竞技体操的知识结构。每个颜色块的范围表示同一聚类。
运行Cite Space II软件对竞技体操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共引分析,将1986年到2015年的文献按2年为一个时间切片,共10个时间区。阈值设定为(3、2、10),(3、2、12)和(3、2、14),运行软件得出国内竞技体操文献共被引网络可视化图谱(图1)。图中每个节点都表示一篇被引文献,节点的大小代表文献的共被引次数,节点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被引时间。
2.4、国内竞技体操研究机构分析
研究机构代表着该领域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及演变的生产源,对其进行分析可评估其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及研究实力。从国内竞技体操研究机构分布图可以看出师范类院校体育学院、专业体育院校是竞技体操研究方面的主要力量,这些高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尤其以广州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为例,对国内竞技体操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我国竞技体操研究已有的学术成果大多都是独立机构自主完成的,极少数是跨单位合作,科研机构缺乏合作将会使研究成果发展滞缓,不利于深层研究的发展。
3、国内竞技体操领域文献共被引聚类时序分析
在Citespace软件的时区视图(timeline)展示方式中,表示不同的聚类发生事件的时间分布。国内竞技体操研究领域文献共被引聚类时序图显示了7个聚类,每个聚类对应不同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随时间变化轨迹其结构的演进过程,能更好的把握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趋势,为竞技体操理论研究研究及训练实践提供动力。文献的共被引与作者的共被引聚类分析是相关联的,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与热点。学术领域的代表文献往往都是代表领域的代表人所著。
4、结论
(1)从Citespace的词频分析法统计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及不同关键词之间共现的频次可以得出国内竞技体操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竞技体操相关研究主要有国际体操规则及赛事分析、竞技体操技术动作及编排分析、竞技体操理论本质三个方面。从总体上来看,国内竞技体操研究领域严重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方面研究的可行性较差,深度与广度不够,创新能力差;
(2)国内竞技体操研究团队及研究机构方面,研究团队方面,各领域缺乏长期、持续、深入的专业研究团队,只有少数个人之间的合作,研究者科研活动的维度明显单一。研究机构大多为专业体育院校,交叉学科发转缓慢;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操运动快速发展,但社会化程度依然不高。如何实现体操普及与竞技水平提高的协同发展,保证我国竞技体操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待加强和深化研究的重点领域。
摘要:本文通过以“竞技体操”为主题词在CNKI上检索的1106篇文献为基础,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制作我国竞技体操研究热点可视化图谱、国内竞技体操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图、国内竞技体操研究的作者合作图、国内竞技体操研究机构图、国内竞技体操领域文献共被引聚类时序图对我国竞技体操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为国内竞技体操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竞技体操,研究现状,热点
参考文献
[1]李贵庆,胡雪晴,杨继美.国内外高校健美操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2).
[2]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科学学研究,2005(2).
[3]聂应军,吕万刚,郑湘平.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体育文化研究现状分析[J].成都体育院学报,2013(11).
[4]张春合,刘兴.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外高校竞技体育研究前沿与发展动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1).
[5]杨虹.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管理研究进展[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6]候海燕.基于知识图谱的科学计量学进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7]陈祖香.面向科学计量学分析的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8]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八
摘 要: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我国家庭农场研究文献的年发文量、学科分布、文献作者及机构分布、文献被引情况、来源期刊、基金资助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分析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的现状,为我国家庭农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农场;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4.015
家庭农场是在土地流转、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既有保留家庭承包经营的传统优势,同时又吸纳了现代农业要素的优点。目前,农业部门仅仅在一些地方试点就发展了700多家,可见家庭农场在农业生产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发展延伸性。因此,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并辅以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数万个专业大户注册、转化为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必然会在短期内呈井喷式发展。未来的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可能主要由家庭农场、专业农户(规模较小,尚未达到家庭农场要求)和兼业农户组成。可以肯定的是,在长期内我国仍会以小规模经营农户为主,但土地流转形成的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将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体、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因而也是未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的主体。家庭农场作为一种经营制度已经被国家所肯定,发展家庭农场已经成为从国家到地方的重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文献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1980—2013年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为相关研究部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它收录的范围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期刊为主,内容覆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截至2012年10月,收录国内学术期刊7 900多种,全文文献总量3 500多万篇。其中核心期刊收录率96%;特色期刊(如农业、中医药等)收录率为100%;独家或唯一授权期刊共2 300余种,约占我国学术期刊总量的34%。它的收录年限为1915年至今出版的期刊,部分期刊回溯至创刊。因此,笔者选取该数据库作为检索家庭农场研究文献的来源。
1.2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是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法对文献数量、研究内容等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我国家庭农场研究文献的年发文量、学科分布、作者及机构分布、文献被引情况、来源期刊、基金资助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分析。
1.3 检索策略
笔者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检索“家庭农场”题材文献的数据来源,检索时间跨度为1980年至2013年12月11日(实施数据检索的日期)为止,以篇名为“家庭农场”进行“模糊”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335篇。匹配方式设定为“模糊”,是为了使检索结果尽量全面,涵盖了所有题名中包含“家庭”和“农场”的全部期刊文献。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年度发文情况
通过检索可知,有关家庭农场研究的文献始于1980年,1984—1986年达到高峰;之后,相关研究的文章发表数量有所下降,在1989—2012年这24年间,发表文章数量一直保持在每年20篇左右;2013年,关于家庭农场研究的文章再次大幅度激增,截至本文检索日期,发文数量就达到了430篇。
分析其原因为:根据党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一号文件,在1984年伴随全国农业改革的大潮,农垦总局启动了家庭农场兴办工作。从1984年到1985年初,围绕国营农场要不要举办家庭农场的争论激烈,这一时期农垦改革问题成为焦点,因此如何开展家庭农场成为当时最主要的研究课题,调动了广大学者的钻研热情,与其相关的科研文献不断涌现。随后几年家庭农场的文献数呈急速下滑趋势,研究文献发表数量较少,可见从1986年以后家庭农场的研究遇冷,导致其发展缓慢。直至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起草“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文件,以及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重新将家庭农场研究课题推上热潮。2013年,有关家庭农场的研究文献数量急剧增长,截止到本文数据检索日期(2013年12月11日),发文数量达到430篇之多,且年底发文量仍与日俱增。数据表明该科研领域正处于当代热点,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详细发文情况见表1。
2.2 学科分布
根据检索统计,家庭农场研究文献主要涉及农业经济、会计、人物传记、金融、畜牧与动物医学、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政党及群众组织、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财政与税收、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投资、思想政治教育、农作物等40个学科领域。可见家庭农场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但在涉及的学科中,“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占据了绝对的主体位置,发表文献数量占总量的89.6%;而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文献学科分布见表2。
2.3 文献作者分布
通过检索可知,1980—2013年家庭农场研究文献发表数量达到8篇的仅有1人,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郑风田;发表4篇文献的作者有10人,发表3篇的16人,发表2篇的13人,共发表文献122篇,仅占文献总量的9.1%(表3)。由此可知,关于家庭农场的研究虽然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高产作者很少,该研究中稳定的高产核心作者队伍尚未形成。绝大多数作者都仅发表了1篇文章,表明家庭农场研究人员更替频繁,没有长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浅尝辄止,缺乏连续性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本学科的健康发展。
2.4 研究机构
据统计,发表文献最多的研究机构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总局,共发表文章19篇;位列第二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文章12篇;然后是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省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各自分别发表9篇。黑龙江农垦区从1984年起步,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创建了“两自理”和“四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家庭农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营主体。而国营农场在实行经营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随后发展到新疆、江苏等垦区大规模兴办家庭农场。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西北农垦区经济综合能力较差的地区,而在我国城市发达地区是否适宜发展家庭农场的研究仍然鲜有报道。
2.5 文献被引情况
选择被引频次最高的前20篇文献进行详细分析。这20篇文献总共被引278次,平均被引用13.9次。其中被引频次排在首位的是朱博文在2005年发表的《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被引量高达29次;其次是黎东升于2000年发表的《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被引23次。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被引量较高、被学者认可的文献大多为引荐国外家庭农场经验启示及我国家庭农场的崛起和初探,关于地方调研报告的研究文献不多。
2.6 来源期刊
根据检索统计,家庭农场研究文献发表的期刊来源较为广泛,载文量达到5篇及以上的期刊有39种,其中刊登10篇以上的期刊有17种,共发表文献693篇,占总量的51.91%,视为刊登家庭农场文献题材的主要期刊。《中国农垦经济》载文240篇,占总量的17.98%,是发表家庭农场文献最多的期刊;《中国农垦》172篇,《中国农业会计》45篇,《农场经济管理》30篇。这些期刊在家庭农场领域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见表4)。
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可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家庭农场文献有872篇,占总篇数的65.3%,CSSCI和EI分别发表93篇和2篇。可见该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文献质量和研究层次都较高。
2.7 获得基金资助情况
对研究样本的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1 288篇家庭农场论文中,共有26篇论文获得9种省级以上基金资助,仅占1.95%。对家庭农场研究进行资助的基金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最多,为15篇;其次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资助论文各2篇。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家庭农场研究的少数论文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也从侧面上反映出家庭农场的研究和发展开始受到国家一定程度上的关注,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在家庭农场研究上的投入,并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其快速、深入的发展。
3 结 语
本研究对家庭农场研究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探。由于家庭农场涉及内容较为宽泛,且自2013年起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家庭农场的研究正日新月异般地发展。以上分析皆基于截至发文日期统计的数据,因此可能会造成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总体不会影响对该领域文献的研究。笔者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将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黎东升,曾令香,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5-8.
[2] 李啸浪,贺明.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贵州省农业发展态势研究[J].情报探索,2012(8):48-50.
[3] 曾频,陈娆.从文献计量学分析我国都市农业研究的现状[J].现代化农业,2013(7):46-47.
[4] 李超.家庭农场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291,300.
[5] 闵杰.农地规模化经营探索——家庭农场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6):56-57,55.
[6] 文献计量学[EB/OL].[2013-11-2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41ROtRPjLAwL7bZBrF-uDvrTEEFBZFWgTMXE-375xdfVSmPlDGaoGlDlp3UqAGA.
[7] 王景盛,刘巧英.长治市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状况调查[J].山西农业科学,2013(9):995-998.
[8] 刘克俭,马启礁,赵登宏. 农户家庭经营模式再创新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16-17.
2.4 研究机构
据统计,发表文献最多的研究机构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总局,共发表文章19篇;位列第二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文章12篇;然后是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省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各自分别发表9篇。黑龙江农垦区从1984年起步,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创建了“两自理”和“四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家庭农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营主体。而国营农场在实行经营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随后发展到新疆、江苏等垦区大规模兴办家庭农场。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西北农垦区经济综合能力较差的地区,而在我国城市发达地区是否适宜发展家庭农场的研究仍然鲜有报道。
2.5 文献被引情况
选择被引频次最高的前20篇文献进行详细分析。这20篇文献总共被引278次,平均被引用13.9次。其中被引频次排在首位的是朱博文在2005年发表的《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被引量高达29次;其次是黎东升于2000年发表的《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被引23次。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被引量较高、被学者认可的文献大多为引荐国外家庭农场经验启示及我国家庭农场的崛起和初探,关于地方调研报告的研究文献不多。
2.6 来源期刊
根据检索统计,家庭农场研究文献发表的期刊来源较为广泛,载文量达到5篇及以上的期刊有39种,其中刊登10篇以上的期刊有17种,共发表文献693篇,占总量的51.91%,视为刊登家庭农场文献题材的主要期刊。《中国农垦经济》载文240篇,占总量的17.98%,是发表家庭农场文献最多的期刊;《中国农垦》172篇,《中国农业会计》45篇,《农场经济管理》30篇。这些期刊在家庭农场领域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见表4)。
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可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家庭农场文献有872篇,占总篇数的65.3%,CSSCI和EI分别发表93篇和2篇。可见该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文献质量和研究层次都较高。
2.7 获得基金资助情况
对研究样本的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1 288篇家庭农场论文中,共有26篇论文获得9种省级以上基金资助,仅占1.95%。对家庭农场研究进行资助的基金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最多,为15篇;其次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资助论文各2篇。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家庭农场研究的少数论文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也从侧面上反映出家庭农场的研究和发展开始受到国家一定程度上的关注,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在家庭农场研究上的投入,并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其快速、深入的发展。
3 结 语
本研究对家庭农场研究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探。由于家庭农场涉及内容较为宽泛,且自2013年起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家庭农场的研究正日新月异般地发展。以上分析皆基于截至发文日期统计的数据,因此可能会造成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总体不会影响对该领域文献的研究。笔者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将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黎东升,曾令香,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5-8.
[2] 李啸浪,贺明.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贵州省农业发展态势研究[J].情报探索,2012(8):48-50.
[3] 曾频,陈娆.从文献计量学分析我国都市农业研究的现状[J].现代化农业,2013(7):46-47.
[4] 李超.家庭农场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291,300.
[5] 闵杰.农地规模化经营探索——家庭农场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6):56-57,55.
[6] 文献计量学[EB/OL].[2013-11-2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41ROtRPjLAwL7bZBrF-uDvrTEEFBZFWgTMXE-375xdfVSmPlDGaoGlDlp3UqAGA.
[7] 王景盛,刘巧英.长治市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状况调查[J].山西农业科学,2013(9):995-998.
[8] 刘克俭,马启礁,赵登宏. 农户家庭经营模式再创新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3):16-17.
2.4 研究机构
据统计,发表文献最多的研究机构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总局,共发表文章19篇;位列第二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文章12篇;然后是新华通讯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省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各自分别发表9篇。黑龙江农垦区从1984年起步,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兴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创建了“两自理”和“四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家庭农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营主体。而国营农场在实行经营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随后发展到新疆、江苏等垦区大规模兴办家庭农场。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西北农垦区经济综合能力较差的地区,而在我国城市发达地区是否适宜发展家庭农场的研究仍然鲜有报道。
2.5 文献被引情况
选择被引频次最高的前20篇文献进行详细分析。这20篇文献总共被引278次,平均被引用13.9次。其中被引频次排在首位的是朱博文在2005年发表的《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被引量高达29次;其次是黎东升于2000年发表的《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被引23次。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被引量较高、被学者认可的文献大多为引荐国外家庭农场经验启示及我国家庭农场的崛起和初探,关于地方调研报告的研究文献不多。
2.6 来源期刊
根据检索统计,家庭农场研究文献发表的期刊来源较为广泛,载文量达到5篇及以上的期刊有39种,其中刊登10篇以上的期刊有17种,共发表文献693篇,占总量的51.91%,视为刊登家庭农场文献题材的主要期刊。《中国农垦经济》载文240篇,占总量的17.98%,是发表家庭农场文献最多的期刊;《中国农垦》172篇,《中国农业会计》45篇,《农场经济管理》30篇。这些期刊在家庭农场领域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见表4)。
通过进一步统计分析可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家庭农场文献有872篇,占总篇数的65.3%,CSSCI和EI分别发表93篇和2篇。可见该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文献质量和研究层次都较高。
2.7 获得基金资助情况
对研究样本的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1 288篇家庭农场论文中,共有26篇论文获得9种省级以上基金资助,仅占1.95%。对家庭农场研究进行资助的基金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最多,为15篇;其次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别资助论文各2篇。以上数据表明,关于家庭农场研究的少数论文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也从侧面上反映出家庭农场的研究和发展开始受到国家一定程度上的关注,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在家庭农场研究上的投入,并出台扶持政策推动其快速、深入的发展。
3 结 语
本研究对家庭农场研究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对我国家庭农场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探。由于家庭农场涉及内容较为宽泛,且自2013年起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家庭农场的研究正日新月异般地发展。以上分析皆基于截至发文日期统计的数据,因此可能会造成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总体不会影响对该领域文献的研究。笔者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将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黎东升,曾令香,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5-8.
[2] 李啸浪,贺明.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贵州省农业发展态势研究[J].情报探索,2012(8):48-50.
[3] 曾频,陈娆.从文献计量学分析我国都市农业研究的现状[J].现代化农业,2013(7):46-47.
[4] 李超.家庭农场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291,300.
[5] 闵杰.农地规模化经营探索——家庭农场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6):56-57,55.
[6] 文献计量学[EB/OL].[2013-11-2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41ROtRPjLAwL7bZBrF-uDvrTEEFBZFWgTMXE-375xdfVSmPlDGaoGlDlp3UqAGA.
[7] 王景盛,刘巧英.长治市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状况调查[J].山西农业科学,2013(9):995-998.
9.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 篇九
题目:全电动注塑机的优缺点分析及技术发展趋势 学生:
指导老师:何亚东 一 前言
我国是塑料制品的消费大国, 而且每年以7%-8%的速度快速增长。在这期间期间, 油压一机械式注塑机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在能源日益匿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油压一机械式注塑机所消耗的能源,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环保式“ 绿色”伺服电动注塑机的开发己经越来越紧迫和重要。
随着新型合成材料的涌现、高精度注塑件使用范围的扩大及节能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 人们对注塑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各种新型精密注塑机中, 最具代表性的为全电动式精密注塑机。如电子零件、数码相机、手机外壳以及光学器件的精密性不仅对材料的要求很高, 而且对成型技术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伺服电动注塑机在解决这类问题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减轻环境负荷和高性能两大显著特点。它不仅在节能(耗电量约为一般油压机的1/3)、低噪声、省水(耗水量约为一般油压机的1/12)及电源设备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而且在性能方面具有高注射率、高应答、稳定的注射速度、稳定的背压系统、精确的定位控制、精确的压力闭环、高重复精度、周期短等优点。因此, 作为“ 绿色” 注塑机, 它的发展不仅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而且对发展民族塑机工业并参与国际竞争, 提升整个注塑机行
业技术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全电动注塑机的技术特点 2.1 全电动注射装置
全电动注塑机根据注射(螺杆前进/后退)电机的不同分为两种基本结构: 一种是采用旋转电机, 可以很容易产生高速度和高的充模压力;另一种采用直线电机, 可以实现超高速度注塑。
2.1.1 旋转电机驱动注射
2.1.1.1 电机通过丝杆传动机构驱动注射螺杆
伺服电机驱动滚珠丝杆传动机构时, 可以是传动螺母转动, 丝杆作往复运动;或者是丝杆转动, 传动螺母作往复运动。该传动结构又可以分为皮带驱动方式和直接驱动方式: a.皮带驱动方式是由伺服电机的轴带动皮带轮转动, 再用皮带连接螺杆, 当伺服电机转动时, 动力通过皮带传到螺杆上。这种方式难免有动力的损耗, 影响控制精度, 同时会产生噪声、磨损和粉尘。
b.直接驱动方式是伺服电机直接驱动滚珠丝杆。其设计思想是把熔胶电机和注射电机做成一体。当注射和保压时, 注射电机转动, 熔胶电机不动, 螺杆向前推进, 由于注射电机转子半径比丝杆的大, 获得力矩放大动力;当熔胶时, 熔胶电机转动, 注射电机不动, 螺杆的螺母嵌入注射电机转子内, 螺杆受熔胶电机控制旋转, 但是螺杆在轴向保持原来的位置而不向前推进, 它靠熔胶电机定子固定在推进注射电机转子上, 这样就保证熔胶螺杆只转动而不向前推进。结构简单, 减少了传递上的误差环节, 避免了由于传动而导致的效率
降低, 可精密控制螺杆转速及扭矩。
2.1.1.2 电机通过减速器带动曲柄滑块机构推动注射螺杆
注射推动杆相当于滑块, 通过止推轴承螺杆尾部连接, 当注射推动杆前移时, 推动螺杆前移进行注射。采用曲柄滑块机构传动时, 机构传递的力和速度与曲柄位置有关, 传递的运动是非线性的, 非常适合注射机的某些动作要求。例如在注射过程中, 最初的充模需要高的注射速度, 而在注射将近结束时, 需要低的注射速度和高的注射压力。
2.1.2 直线电机驱动注射
旋转电机驱动注射可达到的最高注射速度大约是800mm / s, 不能满足某些制品所要求的超高速注射速度。而直线电机驱动注射可改善响应特性, 实现超高速注射。早期的直线电机很难获得高推力, 注射压力难以保持, 故长期以来电动注塑机上一直未采用直线电机。后来, 日本Fanuc公司开发出一款巨大的直线电机, 从而使得直线电机在注塑机上的应用成为现实。2.2 全电动驱动结构
目前全电动注塑机主要以单螺杆注射系统为主, 使用高性能的滚珠丝杆副。这种滚珠丝杆副能承受高载荷、短行程反复运动, 使全电动注塑机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但是滚珠丝杆等关键部件的价格昂贵, 在成本方面不占优势。因此, 有的生产厂商用多螺杆注射结构代替单螺杆注射结构,采用性能相对较差的多根螺杆代替价格较高的高 质量螺杆, 以降低注射系统对滚珠丝杆的性能要求。全电动注塑机采
用的注射结构由定板、动板、料筒、滚珠丝杆、同步带和电机等组成。单螺杆驱动结构和多螺杆驱动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全电动驱动结构
2.3 全电动合模装置
电动式注塑机的合模装置主要采用肘杆式锁模机构, 小型机也有采用曲柄连杆机构。合模装置采用伺服电机驱动, 可使动模板的移动速度易于控制、节能效果好。但是, 这需要使用价格较贵的大型伺服电动机。合模滚珠丝杆及其滚珠螺母的安装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 a,滚珠螺母和滚珠丝杆安装于合模机构中部, 由滚珠螺母带动丝杆运动。滚珠螺母通过轴承和轴承座装配于尾板中心, 丝杆直接固定于十字头中心, 并通过平键防止丝杆转动。伺服电机驱动滚珠螺母转动, 以推动丝杆前后运动, 从而带动整个机构的运动。
b.滚珠丝杆和滚珠螺母安装于合模机构中部, 由丝杆带动滚珠螺母运动, 即丝杆转动, 滚珠螺母只作直线运动。滚珠丝杆通过轴承和轴承座装配于尾板中心, 滚珠螺母通过螺钉直接固定于十字头中心。伺服电机驱动滚珠丝杆转动, 推动滚珠螺母前后运动, 从而带动整
个机构运动。
c.两根滚珠丝杆及其滚珠螺母分别安装于合模机构尾板中心两侧不与曲肘干涉的位置处, 两个滚珠螺母通过螺钉直接固定于十字头中心两侧与丝杆对应的位置处, 伺服电机驱动滚珠丝杆转动, 推动滚珠螺母前后运动, 即丝杆转动, 滚珠螺母不转动只作直线运动, 从而带动整个机构运动。
对于已生产液压曲肘式系列注塑机的厂家,在设计电动式注塑机时, 选用第1种形式较好, 这样可缩短设计和试验周期;目前日本、德国生产的中小型电动式注塑机中, 采用第2种形式的较多;对于大型电动式注塑机, 设计时选用第3种形式较好。2.4 全电动顶出装置和注射座移动装置
全电动注塑机的顶出装置可以是曲柄滑块机构, 也可以是滚珠丝杆机构。使用曲柄滑块机构时, 滑块的一端与连杆连接, 另一端与顶出杆或顶出板连接, 滑块的运动和动力特性即为顶出装置 的特性, 设计方法与注射装置中的曲柄滑块机构相同。最大顶出行程是曲柄回转直径的两倍, 顶出力和速度在顶出过程中是变化的。采用滚珠丝杆顶出机构时, 可以通过调节电机转速来调节顶出速度。这种顶出机构的结构简单, 顶出平稳。此外, 喷嘴移动动作, 可由电机和滚珠丝杆机构驱动。由于电机转速可以精确调整, 注射座的移动速度也可在移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调节。喷嘴与模具接触时没有冲击, 有利于模具的保护, 同时可以控制喷嘴接触力的大小。3 全电动注塑机性能优势与劣势
3.1 性能优势
(1)注射性能稳定 液压注塑机的各项动态技术参数受到油压、油温变化的影响而容易发生波动,相比之下,电动注塑机的各项动态技术参数基本上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注射性能稳定。
(2)高性能节能 高性能的节能是电动注塑机最大的优势。电动注塑机的节能是在高速应答反映的注射工况条件下的节能,不影响生产效率,能量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比液压注塑机节能25% ~60%。例如,加工材料为PA66的电气连接件,一模12个,用SSE400 液压注塑机成型的能耗为4.26kW,用SE400电动注塑机成型的能耗为2.86 kW, 比前者节能32.8%。
(3)节水 电动注塑机不使用液压油,冷却水仅用于加料口,与采用负载敏感泵的液压注塑机相比,冷却水用量可减少70% ,与采用定量泵的液压注塑机相比,冷却水用量可减少90%。
(4)效率高 伺服电机的应用提高了系统的应答反映,以日本住友电机公司的SE系列电动注塑机为例,成型周期仅为液压注塑机的1 /3。由于各个执行机构都有独立的伺服电机驱动,所以电动注塑机能进行复合动作。而液压注塑机要实现复合动作,势必要增加液压系统的复杂性。
(5)优化工作环境 电动注塑机不使用液压油,工作环境更易保持清洁,且噪音低于液压注塑机10 dB以上。3.2 性能劣势
(1)机器系列规格 目前,液压注塑机最大规格的锁模力已达到80
000 kN,而电动注塑机最大规格的锁模力仅为10 000 kN。(2)合模机构 为使伺服电机产生更大的锁模力,电动注塑机的合模机构一般采用扩力比大、行程比小的肘杆机构形式。结构单一,不适应于加工复杂的模腔形状。
(3)动力传递机构 电动注塑机是用滚珠丝杠传递动力的,滚珠丝杠的磨损必然会影响到机器的性能,如何提高滚珠丝杠的使用寿命是一个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5)成型形式 合模机构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注塑机的成型形式。电动注塑机不适用于复杂的如带抽芯装置的模具,不适合于需长时间锁模及保压的场合,因为这样会使伺服电机过度受热而受损。电动注塑机仅限于单机筒单螺杆一种型式,束缚了其注射成型的范围。全电动注塑机在国内外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4.1 电动机在国内外的现状
从全球注塑机技术发展趋势看, 日本的注塑机制造商以精密注射及高循环速度(短循环周期)为技术目标, 发展全电动式注塑机;而欧美的注塑机制造商则以油压计量与电动组合的混合式机型和多色多组分注射成型的复合化技术为发展重点。我国的注塑机由于起步较晚, 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 传统的肘杆式注塑机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全电动式注塑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投入批量生产的厂家寥寥无几。目前国内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有中国海天机械有限公司的HTD88 全电动注塑机、东华机械有限公司的Zeus 系列全电
动注塑机及宁波海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HTD800 全电子伺服控制注塑机等。国内注塑机生产厂家虽已在该领域有所突破, 但还远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技术上与国际先进国家(如日本)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国人尚未掌握核心技术, 目前全电动式注塑机的主要配件如饲服电机、滚珠丝杠等均依赖进口, 过分依赖国外的高新技术造成了目前产业发展的瓶颈。4.2 全电动注塑机的技术发展动向 4.2.1 大型化
全电动注塑机由于原理的限制, 当合模力上升时, 合模部分的丝杆、电机的负荷均相应增大, 用一个电机不能满足需要, 需要两个电机来共同完成;这就产生了一个同步性的问题, 即两个电机的启动、运转、停止必须一致, 否则将导致使用性能不稳定和机器部件的损坏。因此, 全电动机型的大型化对电机控制系统、装配工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要求也限制了全电动机型的大型化。目前, 全电动注塑机主要应用于小型、精密制品的成型加工, 一般规格为合模力300 t 以内的小型机。近几年, 随着对大型注塑成型制品市场需求提高, 全电动注塑机也向大型化发展。目前日本UBE 机械集团已成功制造出世界上最大的全电动成型机, 该机锁模力为2 000 t , 用一台 AC 伺服电机驱动塑化, 两台伺服电机驱动顶出。4.2.2 智能化
随着塑料制品加工业的进一步成熟, 对塑料机械产业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实现高效、精确、节能的目标, 智能化已成为塑
机开发的新方向;设备单元的自动控制、参数的闭环控制、过程联运在线反馈控制等电子与计算机技术都已在注塑机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基于PC 的开放式、模块化控制技术越来越被塑机制造商看好。开放式的控制系统可使机器制造商快速而经济地开发出满足机器控制功能且量身定做的控制软件;而模块化系统使机器的柔性更高, 应用更广泛;使用PC 作系统平台能在大大提高操作人员的易用性的同时, 借助PC 强大的网络功能, 机器制造商可实现对所售机器的远程维护, 这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将起到显著的效果。同时,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虚拟技术的实现成为可能。由于虚拟技术可以形成和提供虚拟空间环境;因此, 注塑机生产厂家可以实行虚拟合作设计、虚拟合作制造。虽然虚拟技术的发展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但虚拟技术所蕴藏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将为虚拟技术应用在注塑机设计制造中提供强大的推动力。4.2.3 超高速化
由于塑料制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不仅缩短生产周期的要求强烈, 而且薄壁化和结构复杂化制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于是超高速注射成型技术应运而生, 其注射速度高达1 000~ 1 500 mm/ s, 远远超过传统注塑机的100 mm/ s 以及普通全电动注塑机的300~500 mm/ s.4.3 国内全电动注塑机的发展展望
国内由于注塑机的整体起步较晚, 全电动式塑机的发展才刚刚开始。目前国内注塑机生产厂家虽已在该领域有所突破, 但尚未形成
产业化, 技术上与先进国家(如日本)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生产尚需引进。引进虽然是迎头赶上的捷径, 但一味的引进一方面把产品的利润很大一部分让给了国外先进厂商, 另一方面也难以实现整体超越的转变,在国际竞争中难以找到自身的位置。为此, 需树立一个全新的观念, 即引进的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以往 的经验表明, 引进的技术往往与国外的先进技术保持10 年以上的差距;要迎头赶上, 就必须从发明开始。所以, 要优化我国的注塑机结构, 发展高精度、高技术含量的全电动式注塑机, 抢占行业的高端领域, 国家须给予政策及导向等方面的支持及引导, 除设立该类机型的研发专项补助资金外, 在税收、贷款上给予优惠政策;在注塑机生产厂家集中的地区, 政府应出台相关人才引进的配套优惠政策, 提高厂家的开发积极性, 为把我国从塑机生产大国转变成塑机生产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纳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论文】推荐阅读:
基于语言发展的英语词汇分析09-23
基于智能体服务的云计算架构研究分析论文08-25
论文正文、参考文献--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06-11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题教学08-06
地方文献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11-17
油气储运安全技术的文献综述11-12
论文基于plc控制的五12-01
基于遥感技术的北京市热岛研究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