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12篇)
1.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 篇一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走进化学实验室(1)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3、掌握药品的取用等基本实验操作。
学习要点
重点: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难点:使用仪器的注意事项。
课堂探究
一、药品的取用
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①要注意做到“手不摸、口不尝、味扇闻”;②注意节约:严格按要求取用,一般固体盖满试管底部,液体1~2 ml即可;③用剩的药品要遵守“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容器内。
固体药品的取用: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地步,以免打破容器。口决:块状,大颗粒,金属;一横二放三慢立。
粉末药品的取用: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口诀:小颗粒,粉末状;一斜二送三直立。
液体药品的取用:打开细口瓶的瓶塞,然后倒放在桌面上,把试管倾斜,细口瓶的瓶口紧挨着试管口,细口瓶的贴标签的一面朝向手心,然后缓慢的倒药品。如下图:
固体药品的取用 粉末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存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用滴管。取液体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污染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以为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晰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液体的量取 量筒的正确读数方式 滴管的试用
讨论与反思
一:了解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二: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 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倒液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手心处?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5、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存水平,而是采用俯视或者仰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6、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凹液面的最低点读数为19mL,倾出部分液体后,俯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则实际该学生倾出液体的体积是()mL A.9 B.大于9 C.小于9 D.无法判断
2.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 篇二
一、将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与中考复习进行整合
由于当前在全国各地中考都实行自主命题制度, 在化学中考试题中往往会将一些与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 来考核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与灵活应用情况。常见的有与能源、材料、环境保护等知识相整合的试题, 在这些试题中将我国的能源结构特点、煤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和酸雨、温室效应、二氧化硫的吸收、煤的综合利用、新能源的开发、新材料的开以与利用等知识点进行渗透。在中考复习中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与中考复习内容进行整合, 通过改编往年的试题与命制一些新题相结合, 让学生在了解家乡、认识社会的学习氛围中进行中考复习, 从而改变中考复习时学生感到枯燥与乏味的感觉, 全面提高中考复习的效率。如在2014年甘肃省部分市区的中考题中都以兰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背景知识, 考查与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相关的化学知识。很显然这样的问题, 既考查与之相关的化学问题, 又激发了学生对生成环境的关心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将相关科技前沿问题与中考复习进行整合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应注意从广播、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中, 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并能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适合学生阅读和观看的资料供学生学习和思考, 体现化学课程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同时近年来全国各地在中考命题时非常注重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知识与科技前沿问题的结合, 出现了一批以“神舟飞船”“嫦娥系列探测器”“钛合金”等科技前沿问题与中考试题结合的经典范例。从而有效地引领教学师在日常教学中对这些科技前沿问题的重视与关注。在中考复习阶段我们更要用心去搜集一些最新的科技前沿问题, 通过整合与改编将这些信息与初中化学知识有机结合, 做到起点高落点低, 让学生在了解最新科技前沿动态与科普知识的同时, 通过将最新科技前沿问题的与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燃料”“材料”“物质变化”“物质的构成”等知识进行紧密的结合, 既有效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在复习阶段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了中考化学复习的效率。
三、将近期社会热点问题与中考复习进行整合
为了体现化学教学的与时代发展的密切关系, 在近几年的化学中考试题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与近期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化学试题。尽管这些试题一般都不会太难, 但由于这些问题的背景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比较紧密, 如果学生不熟悉这些社会热点问题, 在做题解时一方面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另一方面会产生一些误解, 而不能顺利决问题。如有一道题中出现了“地球一小时”这样一个背景知识, 有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地球一小时”, 在做与之有关问题时就会出现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在中考复习中要善于捕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 将其与化学知识有效整合,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关化学知识的基础上, 能准确了解这些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相关信息, 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 又让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有了更新更全的理解。如在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等发生了新型的H7N9禽流感, 在当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以H7N9禽流感为背景的中考试题, 通过这样一些试题的训练学生, 既可以学习到一些预防禽流感知识, 增强健康安全意识, 又能体会到化学在造福人类方面的巨大作用。
四、将环境保护问题与中考复习进行整合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可以看出, 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命题的热点。如在2014年和2015年中考试题都出现了以“雾霾”“PM2.5”相关的考题, 考查了“酸雨”“温室效应”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与问题。在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有关环境保护问题不少, 但这些知识都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之中。在中考复习阶段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以专题形式进行集中复习, 使学生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在有关环境保护类问题中, 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和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两类最大的考点。在复习时, 我们可以将这两块内容分别以“空气污染与防治专题”和“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专题”的形式, 集中进行复习, 使原来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并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五、将食品健康问题与中考复习进行整合
综合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 食品健康问题在试题中一直是热门考点, 并且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 如“吊白块”“亚硝酸钠”“食品添加剂”等问题常考常新。在中考复习时, 我们要一方面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非常熟悉, 能准确地记住相关知识点, 为解决这类问题做好准备。另一方面, 我们要关注一些近期的食品健康问题类新闻, 通过编制一些相关试题, 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的基本情况, 既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环境中轻松地解决这类考题, 又让学生养成关心社会问题, 应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将化工生产有关的问题与中考复习进行整合
3.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 篇三
[关键词]生活化 引导 化学世界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88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化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生活处处是化学。生活给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无尽的素材。
将化学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会使平淡的教学过程迸发出无穷的魅力和活力,使课堂的学习主体真正体会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寓教于生活之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教学情境应该具有引起思维的性质。”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并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本能地想探知“为什么”,从而主动地去寻找结论。
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创设了《伊索寓言》中“狐狸与葡萄”的故事情境:有一天,一只饥饿的狐狸看到架子上的葡萄,却苦于摘不到,只好无奈地走了,边走还边说“葡萄没熟,肯定是酸的”。于是演变出一句“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俗语。我们暂且不讨论故事的内涵,单纯从事件本质及化学的角度来分析,狐狸说错了吗?当然它没有说错,葡萄的确是酸的。如果想知道为什么,我们马上通过“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为大家揭晓原因。
又如复习酸碱时,如果按传统的看书、建立知识框图授课,效果不会很好。我给这部分内容改了一个名字,叫《厨房中的酸碱盐》,学生一看课题就联想到厨房中的相关物品,像醋酸、食盐、纯碱等,然后引出问题:怎样区分食盐和纯碱?进而引出酸碱盐的性质复习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只要平时注意收集,生活中可成为教学的素材的东西是很多的。
二、还原“生活化”本色,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奥妙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有些时候,他们不一定知道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特点,将所学知识还原成实际生活问题,这样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信心。
初识化学,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但有部分学生只关注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对基本操作和实验过程往往是很少关注的。
在学习基本操作时,结合生活常识来讲解,则会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不禁感叹:基本操作原来是从这些动作中演变来的呀!其实我也会。如搅拌与冲泡速溶咖啡的动作相同;倾倒液体,则与从雪碧瓶中倒出雪碧一样,取下瓶盖,杯子倾斜,紧靠瓶口,缓慢倒出。从中学生还会发现,液体饮料的瓶口都很小(细口瓶),而放置冰糖、饼干等固体食品的容器口都较大(广口瓶)。
生活是个大讲台,其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生活是个大熔炉,包罗万象。还原化学的生活本色,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化学的奥妙。
三、打造“生活化”课堂,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美好
化学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是化学绪言课的课题。同样,我们的化学课堂,要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还要感受到化学的美好。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是生活中常用的知识,它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化学知识也可以从成语里学到。如元素符号的学习中的“谈古(钴)论金(金)”“雪中送炭(碳)”“留(硫)连忘返”“仙(氙)女(铝)下凡(钒)”等。
又如诗歌,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在课堂中出现一首有内涵的诗,而且还和化学有关,那该是多么美好!明朝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除了托物言志以外,从化学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物质和一些非常重要的化学反应。“千锤万凿出深山”指的是采集石灰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烈火焚烧若等闲”,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煅烧石灰石,从而得到生石灰,属于分解反应;“粉身碎骨全不怕”,生石灰一般是块状,但遇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变成了熟石灰,固态氢氧化钙是粉末状的;“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描述的反应原理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而碳酸钙在常温下是很稳定的。
再如,复分解反应条件是学生难以识记和理解的,而生活中的三种必需品水、电、气(天然气、煤气)恰好可以用来类比反应条件有“水、淀、气”生成。生活中有水、电、气的时候很舒畅,复分解反应有“水、淀、气”时才能发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卢梭说:“知识来自我们的脚、我们的手、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用生活作饵,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吧!
4.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 篇四
顺序 课时 主题
第一讲 2 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讲 2
物质构成的奥
秘我们周围的空
气
第三讲 2
第四讲 2 自然界的水
第五讲 2 复习
授课内容
认识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走进化学实验室 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
化学式与化合价 空气氧气制取氧气 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复习前四讲内容 考察学生落实情况 课堂测验
中考考点
1、常见化学玻璃仪器的使用方法。
2、基本的概念。
1、原子结构及其组成。
2、原子结构与化合价的关系。
1、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2、氧气的性质及制备
1、水的净化方式。
2、分子原子
3、硬水与软水概念、区别。
1、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变与不变”
2、化学方程式的配方以及计算
1、二氧化碳制备
2、二氧化碳化学性质 相关习题专项训练
1、燃烧和灭火的条件
2、化石能源和新能源
第六讲 3
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碳和碳的氧化
物
碳及碳的化合物
金刚石、石墨和C60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物质的转化 化学推断题 燃烧和灭火
燃料及其利用
燃料和热量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复习前九讲内容
复习考察学生落实情况
课堂测验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2 2
5.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 篇五
走进化学世界(含详细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特别节目,以弘扬中华传统诗词之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从化学角度分析,下列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滴加液体 D.量取9.0mL液体
3.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下列自然灾害,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印尼海啸 B.汶川地震 C.艾雅法拉火山喷发 D.纽约桑迪飓风
4.下列生活事例中,主要过程为化学变化的是()
A.功夫深,铁杵成针 B.佳节到,焰火缤纷 C.春天来,冰雪消融 D.美酒开,满屋飘香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铁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发出耀眼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有淡蓝色火焰,生成水
C.块状石灰石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持续产生大量气泡
D.在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加稀醋酸: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6.如图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B.C.D.7.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制成冰雕 B.海水晒盐 C.纸张燃烧 D.石蜡熔化
8.下列过程中,主要依靠化学变化实现的是
A.发射火箭 B.水车汲水灌溉 C.太阳能供热 D.风力发电
9.硝酸铵是一种铵态氮肥,易溶于水,易潮解而结块,受热易分解,在高温或受猛烈撞击时易爆炸。贮存或使用硝酸铵时正确的是
A.露天敞口贮存 B.在阴凉处密封贮存 C.结块时用铁锤砸碎 D.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10.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空气液化 B.葡萄酿酒 C.光合作用 D.煤油燃烧
二、多选题
11.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下列假设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
A.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可能有硫酸生成B.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C.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可能只是氧化镁
D.探究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时出现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
12.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倾倒液体
C.滴加液体 D.检查气密性
13.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吸取少量液体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加热液体药品
14.在实验室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
A.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内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条件下慢慢加入浓硫酸。B.误服重金属中毒,喝牛奶、豆浆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缓解。
C.过滤时为加快过滤速度,应在漏斗内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小明用PH试纸测得某Na2CO3
溶液的PH为10.6
E.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再装药品
三、填空题
15.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蜡烛的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2s后取出来,可以看到________部分最先变黑,说明________.
16.化学变化常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出现,如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时溶液会________,将锌粒放入稀盐酸中会出现________,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出现________ .
17.在通常情况下,二硫化碳(cs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一种大气污染物和一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二硫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 ;碳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__ ;
(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二硫化碳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CS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18.由活性炭制成的冰箱除味剂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 作用.本炭使集气瓶中红标色的二氧化氮消失的变化是________ 变化.
19.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同学做的3个小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序号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1)
①关闭活塞K,给木炭加热。
②熄灭酒精灯,待木炭冷却后,打开活塞K,通入氧气。
③点燃酒精灯,给木炭加热。
①木炭不燃烧。
②木炭不燃烧。
③木炭燃烧。
由此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
(2)
打开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和活塞K,将稀硫酸注入小试管中。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由此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___。
(3)
打开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和活塞K,将水注入人字形管中。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20.央视3.15晚会曝光黄金行业乱象,所谓的千足金,很多都没达标,而是添加了另一种元素,叫做“铱”.铱在化学元素周期表当中与黄金紧挨着,它的密度与黄金非常地相似,但它的价格是黄金的五到十分之一.有的厂家就把这个铱掺杂到黄金当中,做成首饰来卖给消费者,铱是银白色金属,硬而脆.密度22.42克/立方厘米.熔点2410±40℃,沸点4130℃.铱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
以上叙述中体现铱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
体现铱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
四、计算题
21.已知:①温度、压强恒定时,相同体积的气体,如O2、N2或O2和N2混合气体中的O2分子数、N2的分子数、O2和N2的分子总数相同.
②On的氧化性强于O2,能和松节油反应(无气体生成),而O2不能.O2经过静电放电装置,体积略有缩小,可推知其中的分子数减少,则O2经静电放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
O2(n个O2分子)=2On(2个On分子)测定On组成的实验:一定温度、压强下,把含有O2和On的气体均分成两份.一份和松节油反应,气体体积缩小a
mL;对另一份加热,使On完全分解为O2,恢复到原温度、压强时,气体体积增加了mL,求n的值.
五、解答题
22.写出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
23.为什么蜡烛燃烧为什么即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24.洋澜湖位于鄂州市城区中间,素有“吴都眼睛”之称.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湖水被严重污染,给原本明亮的眼睛蒙上阴影.对外有损鄂州市形象,对内严重影响周边市民的生活质量.下面列出了一道研究性学习课题:
洋澜湖水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
该课题作为你的课题,请简要列出你的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法.
六、综合题
25.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请填写下列空格:
(1)用洒格灯给试管里药品加热时.要先________再对准有药品部位加热.
(2)制取气体时,都要先________,再放入药品开始反应.
(3)点燃可燃性气体时,都要先________,再点燃.
(4)加热液体时,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大约________处,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者他人,以免________.
26.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题目:
(1)正确量取15mL液体,应选用下列________(填序号)量筒.①20mL
②50mL
③10mL和5mL
(2)某同学量取食盐水,读数时量筒放平在桌上且面对刻度线,当视线仰视时读数为38mL,其正确的体积数应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8mL.
27.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环保型杀菌消毒剂。在生活中主要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和食品保鲜。用二氧化氯消毒后的水可以直接饮用。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其熔点为-59℃,沸点为11.0℃,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得到酸性溶液。该气体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吸入高浓度二氧化氯气体会引起咳嗽和呼吸道粘膜的损伤。
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受热或见光易发生爆炸性分解,直接造成氯气泄漏而污染环境,所以只有依靠现场制备。工业上用稍潮湿的氯酸钾(KClO3)和草酸(H2C2O4)在60℃时反应制得。由于制取二氧化氯需要使用的氯酸钾是易爆危险品,所以制备和运输成本很高,因此我国目前还未广泛用其消毒自来水。
请依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介绍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制法和________等方面内容。
(2)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
(3)请将制备二氧化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填写完全:
2KClO3
+
2H2C2O4
2ClO2↑+
2CO2↑
+
K2C2O4
+
________
(4)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解答】A.“炉火”即发生了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指的是是水的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B符合题意;
C.“蜡炬成灰”,蜡烛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粉身碎骨”是指坚硬的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粉末状的熟石灰,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2.【答案】C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解析】【解答】解: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用100mL量筒量取9.0ml液体,误差太大,量取9.0mL液体,要用10mL的量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使用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3.【答案】C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海啸、飓风、地震都是物理变化,而火山喷发则伴随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答案】B
【解析】A、冰雪消融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焰火缤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铁杵成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美酒开,满屋飘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5.【答案】D
【解析】【解答】解:A、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A不符合题意;
B、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有淡蓝色火焰,应生成水,生成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块状石灰石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刚开始产生大量气泡,一段时间后无明显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在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加稀醋酸,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注意火星与火焰不同;根据氢气燃烧的现象分析;根据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分析;在描述实验现象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注意结论与现象的不同。
6.【答案】A
【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解析】【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与桌面呈45度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要用药匙或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判断.
7.【答案】C
【解析】【解答】A、冰制成冰雕,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海水晒盐,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纸张燃烧,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
D、石蜡熔化,仅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8.【答案】A
【解析】A、发射火箭的过程中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水车汲水灌溉的过程中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太阳能供热的过程中太阳能转化成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风力发电的过程中风能转化成电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9.【答案】B
【解析】【分析】可以根据硝酸铵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碱性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A、因为硝酸铵易溶于水,易潮解而结块,所以不能露天敞口贮存.
B、因为硝酸铵易溶于水,易潮解而结块,受热易分解,所以应该在阴凉处密封贮存.
C、因为硝酸铵在猛烈撞击时易爆炸,所以结块时不能用铁锤砸碎.
D、硝酸铵是一种铵态氮肥,与显碱性的物质混合时能反应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所以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故选B.
10.【答案】A
【解析】【解答】解:A、空气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葡萄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氧气和有机物,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煤油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A.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二、多选题
11.【答案】A,C
【解析】【解答】解:A、二氧化碳为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反应物中没有硫元素,不会生成硫酸,所以不可探究该反应可能生成硫酸,故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钠和水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可猜测产生的气体可能为氢气,故B正确;
C、氧化镁为白色固体,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不可能只是氧化镁,故C错误;
D、铜在灼烧时与空气接触,燃料酒精和空气中都含有碳元素,猜测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故D正确.
故选:AC.
【分析】根据进行科学探究时,要有合理的理论依据,不能凭空猜测,二氧化碳为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生成酸,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钠和水中含有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故生成物中含钠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不可能只是氧化镁,铜在灼烧时与空气接触,燃料酒精和空气中都含有碳元素进行分析.
12.【答案】AC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大拇指握在试管夹的长柄处,故该实验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该实验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容器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该实验操作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把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用双手紧握烧瓶或试管的外壁,如果观察到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把手拿开,过一会儿,水沿导管上升,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好,装置不漏气,故该实验操作正确.
故选AC.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13.【答案】BCD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解析】【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时,注意要把胶头滴管内的空气排尽后,再吸取液体,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为防止试管炸裂,先进行预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CD.
【分析】A、根据提到过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14.【答案】A,C,D,F
【解析】【解答】A、配制硫酸溶液时,不可先在量筒内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条件下慢慢加入浓硫酸,量筒只能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不可作为反应容器使用,A符合题意;
B、误服重金属中毒,喝牛奶、豆浆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缓解,重金属有毒,牛奶、豆浆等富含蛋白质,可以缓解病情,B不符合题意;
C、过滤时为加快过滤速度,不应在漏斗内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免弄破滤纸,C符合题意;
D、小明用PH试纸不可测得某Na2CO3
溶液的PH为10.6,pH从0到14,故D错误;
E、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再装药品,D不符合题意;
F、不可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于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左盘的纸上称量,用于玻璃器皿,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符合题意;
G、与滴瓶配套的胶头滴管用完后不洗涤就可直接插入原滴瓶,滴瓶滴管不应洗,G不符合题意;
H、沉淀、过滤不能除去钙镁离子,无法降低水的硬度,H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DF。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实验室实验用品以及注意事项,需要掌握常见实验的操作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填空题
15.【答案】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温度最高
【解析】【解答】解:蜡烛火焰分三层,按从内到外的顺序依次为:焰心、内焰、外焰,外焰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最大,燃烧最充分,外焰温度最高,a最先碳化.
答案: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温度最高.
【分析】蜡烛的火焰结构与酒精灯火焰的结构相似;燃烧中最先碳化的部分是燃烧最充分的部分.
16.【答案】变红色;大量的气泡;生成蓝色沉淀
【解析】【解答】解: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如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时溶液会变红色,将锌粒放入稀盐酸中会出现大量气泡,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出现生成蓝色沉淀,故答案为:变红色;大量的气泡;生成蓝色沉淀;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17.【答案】(通常情况下)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3:16;CS2+3O2CO2+2SO2;﹣2
【解析】【解答】解:(1)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都是二硫化碳的物理性质;碳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2:(32×2)=3:16,故填:(通常情况下)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3:16;
(2)反应物是二硫化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点燃,用观察法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S2+3O2CO2+2SO2;CS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二硫化碳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故填:CS2+3O2CO2+2SO2;﹣2.
【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以求元素的化合价.
18.【答案】吸附;物理
【解析】【解答】活性炭、木炭都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具有吸附性的物质吸附其它物质时,没有其它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吸附;物理.
【分析】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活性炭与木炭相似,都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
19.【答案】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小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试管外壁干燥的试纸无变化,润湿的试纸由紫色变为红色,且下层试纸先变红;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饱和石灰水和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均有固体析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解析】【解答】(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打开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和活塞K,将稀硫酸注入小试管中。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遇到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是紫色石蕊试液便红色。可见到小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试管外壁干燥的试纸无变化,润湿的试纸由紫色变为红色,且下层试纸先变红。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
(3)将水放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中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故饱和石灰水和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均有固体析出。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0.【答案】铱是银白色金属,硬而脆,密度22.42克/立方厘米,熔点2410±40℃,沸点4130℃;铱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
【解析】【解答】解:由题目的信息可知,铱的物理性质的是:铱是银白色金属,硬而脆,密度22.42克/立方厘米.熔点2410±40℃,沸点4130℃;铱的化学性质的是: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故答案为:铱是银白色金属,硬而脆,密度22.42克/立方厘米,熔点2410±40℃,沸点4130℃;铱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由题目的信息可知,铱的物理性质的是:铱是银白色金属,硬而脆,密度22.42克/立方厘米.熔点2410±40℃,沸点4130℃;铱的化学性质的是:化学性质很稳定,是最耐腐蚀的金属,对酸的化学稳定性极高.
四、计算题
21.【答案】【解答】解:和松节油反应,体积缩小a
mL,即为参加反应的On的体积.
加热使On完全分解为O2,发生的反应为:
On=n
O2
由实验结果a和a/2可知,若a=2,则由a/2推知n=3,On即O3
.
故答案为:n=3.
【解析】【分析】根据O2经静电放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推出体积增加量,再结合On完全分解为O2的分子个数的变化进行分析.
五、解答题
22.【答案】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析】【解答】解:由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得出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故答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哪些分析.
23.【答案】解:蜡烛在受热时首先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蜡烛燃烧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24.【答案】解:计划:(1)确定调查内容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实地观察等方法).(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测试(3)数据分析,撰写报告.
方法:(1)调查法(如:去环保部门查阅资料等).(2)实测法(如:选点取水进行实验测试)
【解析】【解答】解: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1)提出问题(2)做出猜想和假设(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数据(6)反思和评价,[点拨:注意建立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1)提出问题(2)做出猜想和假设(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数据(6)反思和评价
六、综合题
25.【答案】(1)预热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检验气体的纯度
(4);液体喷出伤人
【考点】用于加热的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解:(1)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应该先要预热,然后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以防炸裂试管,注意要外焰加热;(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为了防止装置漏气,收集不到制取的气体,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否则可能发生爆炸;(4)加热液体时,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大约
处,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者他人,以免液体喷出伤人.
故答案是:(1)预热;(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检验气体的纯度;(4)
;液体喷出伤人.
【分析】(1)给试管内的物品加热时,要先预热,以防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试管破裂;(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就收集不到制取的气体;凡是制取气体的装置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根据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进行分析;(4)根据实验室给试管内液体药品加热的正确操作方法分析.
26.【答案】(1)①
(2)大于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
【解析】【解答】解:(1)量取液体时选取比量取的液体大,且最接近的,所以正确量取15mL液体,应选用20mL量筒;故选①;(2)为了不造成误差,选择量筒量程时应选择比所量液体稍大的量程;量筒读数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先把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数偏小,会使量得的液体体积大于读数;而俯视读数偏大,会使量得的液体体积小于读数,所以当视线仰视时读数为38mL,其正确的体积数应大于38mL.故答案为:(1)①;大于.
【分析】(1)根据量筒的选取方法考虑;(2)根据仰视和俯视读数偏大还是偏小考虑.
27.【答案】(1)用途
(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腐蚀性、不稳定性等
(3)2H2O
(4)洒水
【解析】【解答】(1)由资料可知,本文介绍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方面的内容;(2)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化学性质。根据资料可知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有:能与水反应,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受热或见光易发生爆炸性分解;(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K:2,Cl:2,O:14,H:4,C:4,反应后K:2,Cl:2,O:12,H:0,C:4,故还生成了2个水分子
;(4)二氧化氯易溶于水,故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最简单的紧急处理方法是喷水吸收。
6.巧设情境走进化学 篇六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第二中学(邮编233100)
车先凤
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巧妙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化学的兴趣以及学好化学的愿望。
关键词:情境 学习兴趣 积极性
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所”。在化学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创设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走进化学,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化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趣味和重要性。同时,巧妙地创设情境也增强了化学教学中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就谈谈我巧设情境,进行化学教学的方法。
一、情景创设要跟随学生对教材的适应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教学进度的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创设情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是开端、过程,不是终点。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入手,将情景的适应面扩大。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必须联系学生的情感、意志、水平,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下经历潜意识——存疑——豁然开朗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试一试——不断尝试中增强信心——下决心证明——得到正确结果的过程。通过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对这件事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就构成了问题”。当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最具有启发性,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探索中。例如,在讲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时,我让同学亲自动手做铜锌原电池,动手做并观察实验现象:⒈盛稀硫酸的烧杯中分别插入锌片和铜片的现象,⒉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插入稀硫酸溶液用导线相连并且接上一个电流表观察电流表指针变化,在实践中总结形成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活性不同的两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接着,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学生用书上提供的资料和事先准备的水果做一个水果电池。在寻找实验材料时,我提出:“根据原电池的形成
条件,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实验材料和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多种能力,而且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克服懒惰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诱发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概括、推理和验证等思维活动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在学习中掌握进行再创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重视化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伴随着丰富的情景走进化学世界。
现在的化学课堂已经一改过去的复习——引入新知识——例题——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开始变得有趣、活泼。教师们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丰富、形象的情景,从上课开始,这样的情景就吸引着学生,引导着学生从自己的熟悉的生活和经验开始走进化学世界。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1]“铁和铁的化合物”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有什么变化,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生:描述生活中感受
教师:红褐色你想到了什么物质?发生变化有说明了什么呢? 生: Fe3+溶液为黄色,是不是含有Fe3+呢?
生:刚开始没有,一段时间后变化说明Fe3+是由Fe2+生成的
案例评析: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可以感知的学习情境。由此为话题有的说也敢说,思维逐渐活跃,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化学知识联系来分析认识新的知识.这样的课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主动调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
动力。使原本枯燥的化学学习成为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
三.利用化学实验巧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3]钠与水的反应教学情境的设计 [实验组织]设问:钠能与水反应吗
【 思考与交流】预测与假设
【 思考与交流】实验设计:(经老师认可后实施)
【试剂和仪器】略
【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并记录实验内容、现象和结论。
设问:1.钠全在水面上逐渐变小?2.钠会熔成闪亮的小球?3.溶液最后全变
成红色?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只要稍加点拔,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知识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深入细致的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思维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经常进行这种思维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除了以上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通过科普故事、化学史实创、生活经验、社会热点、新闻热点等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
7.研究性教学走进化学课堂 篇七
例如当前环境问题是世界一大热门话题, 随着工业革命到来, 世界工业快速发展, 世界环境迅速恶化, 酸雨就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人民。因此, 环境问题中, 酸雨问题也就自然成为化学的热点问题。但学生对酸雨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课本的一点介绍, 并且对酸雨知识也只是被动地了解, 解题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回答问题。因此,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平时教学的实践, 以《酸雨专题学习》为例, 谈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 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与酸雨有关的系统知识。
(2) 通过这节课学习,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能力、推断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问题能力。
(3)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解决一切酸雨问题。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4) 了解各种与酸雨有关的常见现象的本质以及相关解决酸雨问题的方法和实用技术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 (网络图书馆) 、实验法、讨论归纳法、解题实践法
三、研究过程
(1) 准备。有大家讨论, 大家确定子课题: (1) 酸雨具体含义, (2) 酸雨的形成原理, (3) 酸雨的危害, (4) 如何防止酸雨的形成, (5) 根据 (1) (2) (4) 的知识来解答实际综合科化学的练习。
(2) 学生按子课题 (1) (2) (4) 分组行动。
(3) 集中交流与讨论。
(4) 由各组的组长总结归纳相应知识。
(5) 上课时给出具体练习题, 学生发表自己的解题意见, 最后有学生自己的解题方法并有大家讨论找出正确答案。
四、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
学生分好子课题后, 立即开展行动。 (1) (2) (4) 三个子课题组的同学需要通过网络电子图书馆查阅大量有关酸雨方面的资料, 并且下载了大量的有关酸雨的含义、原理、形成等资料。 (3) 组的同学经过老师的引导, 积极动手收集实验药品, 带着极大的好奇心, 进行探索实验。
[实验药品]稀硫酸, 稀硝酸, 混凝土, 石头, 活鱼, 盆景, 水, 钢
[操作] (1) 用稀硫酸分别加入混凝土、石头、活鱼和水、盆景的叶与土、钢。 (2) 用稀硝酸分别加入混凝土、石头、活鱼和水、盆景的叶与土、钢。 (3) 把稀硫酸和稀硝酸混合后重复上述的实验。
[讨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 讨论酸雨的危害。
[结论]酸雨之所以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 被称为“空中死神”, 是因为有以下危害:
(1) 对鱼类和水生生物直接造成危害。
(2) 使土壤酸化、贫瘠化。
(3) 危害植物、农作物和森林。
(4) 对建筑材料和金属材料造成腐蚀。
(5) 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威胁。
大家面对已得到的结论, 笔者马上给出练习:
⑴谚语所说的“雷雨肥庄稼”的化学原理是什么?雷雨是酸雨吗?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⑵如何减少酸雨?
⑶火力发电厂为什么将“含硫煤与石灰石粉末混合”燃烧发电?
学生根据自己所归纳总结的知识以及自己探究知识所得到经验, 大多可以快速、准确的回答问题。
五、研究成果与收获
1. 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 学生系统的了解了酸雨的危害, 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2. 通过对大量有关资料的查阅, 学生了解到酸雨的具体含义、原理、如何防止酸雨的形成。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讨论, 学生对酸雨有了系统的认识。这些知识是有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实验、归纳、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 酸雨的相关知识就自然的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
3. 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提高了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动手能力。
(1) (2) (4) 三个子课题组的同学在上网查找资料时, 收集到相关资料很多, 必须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总结。特别是 (3) 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来证明酸雨的危害, 他们需要设计好实验, 动手做实验, 从实验收集、处理信息, 最终找出酸雨的具体危害。在学生认识酸雨以后, 及时给出相应练习, 引导学生根据酸雨的知识和题目中所给的信息来综合分析题目, 从而自然地得出答案。
4. 通过教学实践, 我感到仅有单科知识的教师对综合科化学的不适应性和网络对综合科教学的重要性和方便性;
体会到这样教学的难控制性和课堂的随意性。
六、研究体会
8.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 篇八
摘要:在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生活——化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思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生活;化学;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11-01
近日在一本资料上看到这么一道题:“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利用潲水油、地沟油烹调食品损害人民健康,而有人则利用潲水油、地沟油制造生物柴油造福人类。潲水油、地沟油和生物柴油都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使用生物柴油的优点是(填一点即可)。
(2)陕西人爱吃面条,面条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它属于六大营养素中的
(3)近年来,长安区很多农民家中修建了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做饭、烧水,还可以取暖、照明,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到与生活相关的化学试题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例如:2011年重庆试题以生产生活实际为背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内容涉及环保、食品安全、医药、能源、焊接等。就化学试题整体情况,试题原创性好,总体难度与2000持平,但特别注重考查学科内在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如,第12题以新型抗癌药物为背景,第28题以当前社会热点—食品添加剂为考核载体。
2012年重庆高考中有几个大题都涉及到与生活相关的化学材料,这在以往的高考化学中极为少见。6题涉化工合成生产;12题涉及火箭发射需要的高能燃料肼;26题涉及耐磨、耐腐蚀材料的金刚石和SiC;27题涉及新型离子交换材料;所设计的知识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而且又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曾有学生在私下里问我:“老师,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到底有什么用?”
化学,不仅仅是一门课本上的学科,更是来源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一门知识,为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进行教学活动,成为必须注意的问题。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
一、从生活走进化学
课改后的第一章节,从实验学化学,里面就介绍了实验安全,实验注意事项,常见分离和提纯方法以及常见实验仪器,那么在学生看来,这一节内容虽然简单但枯燥,记不住,空洞乏味。
其实生活与化学是紧密相连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更离不开实际。课堂上只有把二者联系起来,才能使化学更有趣更易懂。
在学习玻璃棒的使用时,同学们很容易把玻璃棒的转移作用忘掉,在此教学时不妨将生活中的竹筷引入,因为玻璃棒和竹筷在形状和使用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就餐时,不仅能用竹筷夹菜,吃饭,还可以用它来蘸一点汤来尝尝汤的味道。这是用竹筷来转移少量的固体和液体的例子,把竹筷的作用顺向迁移到玻璃棒的学习中来:在做蒸发实验时,蒸发后可以转移少量固体;在验证溶液的酸碱性时,用玻璃棒来转移少量的溶液在PH试纸上。这就是玻璃棒的转移作用。
经过这样的知识顺向迁移,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而且也容易掌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这种方法,就可以使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一种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更感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化学离不开生活。
教材在介绍原子的结构时,什么样的原子结构才算稳定,学生不好理解,觉得非常抽象难懂,没有具体的实例,所以对什么时候失去电子,什么时候得到电子,也只有一个模棱两可的印象,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以平时生活中的餐桌来讲解原子结构。
每一桌最多可以坐八个人,相当于最外层最多可以容纳八个电子;每桌不满八个人的,就不稳定,相当于最外层不是八个电子的就不稳定;不满八人的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到半席的(也就是只有1人或2人或3人),那么很容易被安排到其他桌去,相当于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1、2、3的就很容易失去电子,二是过了半席的(也就是有4人或5人或6人或7人的)。则很容易再分别安排4人、3人、2人、1人到这里来,相当于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4、5、6、7的就很容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这样来比喻,什么是稳定结构,什么时候容易得失电子学生就很好理解了。
二、从化学走向社会
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能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比如:2003年3月22日,山西省某煤矿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造成六十多人死亡。瓦斯是什么物质,煤矿矿井下为什么会有较多的这种物质,分析引起瓦斯爆炸的原因,如果你是矿长,应如何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再如,北京故宫的盘龙雕刻,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屹立在神州大地上,为何最近几十年来腐蚀最为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酸雨,酸雨是什么气体形成的,这种气体是怎么产生的,如何预防这种气体等。通过这些实例,在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社会探究,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关注社会,认识社会,在探究中走向社会。
9.《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反思 篇九
课后新老师问我,为什么上课的时候感觉好像学生都很懂了一样呢,问什么都答的上来,我当时说不知道,事后想想其实只是因为我是第三节课讲这个内容了,有些内容已经提前讲过了,所以一问学生就能答上来。
她还说感觉我一节课能上很多内容,这也是我一直担心的地方——我总是不自觉上得很快,就怕学生其实根本没听懂,长期积累下来就会导致学生成绩不好…
10.走进化学实验室_专题复习 篇十
1.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2.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放置的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 3..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4.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5.实验室中不能被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A.试管 B.量筒 C.烧杯 D.锥形瓶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8.下列初中常见实验操作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9.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11.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A.将烧碱放在已知质量的烧杯里用托盘天平称量 B.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C.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D.滴加液体时,滴瓶滴管的尖端不能触及已加过其它试剂的试管内壁
12.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在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移走蒸发皿 C.倾倒液体 D.稀释浓硫酸 13.下图所示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1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15.以下跟酒精灯有关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16.下图所示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铁丝在O2中燃烧 B.稀释浓硫酸 C.读取液体体积 D.称量NaCl
【例题1】下列仪器中,不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A、燃烧匙
B、烧杯
C、蒸发皿
D、试管
【例题2】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的正确方法是()(1)打开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2)打开试管夹,从试管口部往下套,夹在试管中上部(3)夹住后,拇指要放在短柄上(4)夹住后,拇指不要放在短柄上 A、(1)(4)
B、(2)(4)
C、(1)(2)(3)
D、(1)(2)(3)(4)
【例题3】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酒精灯
B、将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C、用药匙取用粉末状药品
D、将称量物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上称量
【例题6】某同学加热2~3mL食盐水,操作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①点燃酒精灯
②加热
③用试管夹夹好试管
④往试管中加入2~3mL食盐水
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
A、①④③②⑤
B、①③④②⑤
C、④⑤③①②
11.让生活走进化学课堂 篇十一
一、开放课堂教学,让化学课堂走进生活
要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必须要让化学课堂走进生活。因为学习化学,课堂45分钟显然是不够的,而在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知识都可以作为学习化学的着眼点。例如,学习金属元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这些元素并且观察他们的性质,包括各种金属生锈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从而了解很多金属表面需要刷漆、涂油或者镀锡、镀铬的目的等。学习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灭火器的原理;学习二氧化硫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酸雨形成及危害的资料,可以给学生解释为什么很多露天的石刻都会毁损严重,为什么很多酸雨集中区的土壤上种植的作物生产效率都会迅速下降。又如越是表面光亮的菜刀,其质地越是不好。那种银白色的刀往往是不锈钢制造的,用百炼钢制造的刀是最好的,其硬度和韧性都很好。而优质的菜刀,表面是黑色或幽蓝色的,这和淬火方式的不同有关,蓝色是形成Fe3O4保护层,一般的淬火形成的是黑色保护层。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一下子就感觉到,原来化学离生活这么近,这样就找到了学习的支撑点。
二、课堂举例要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化学课堂
化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科学,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中的生活,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化学课。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列举的例子一定要立足于生活实际,尤其是要贴近当地生产生活实际,例子要本着“贴近”原则,比如讲硫酸铜时,如果是农村的中学,我们可以讲授硫酸铜是波尔多液的主要成分,而波尔多液是一种保护性的杀菌剂,可有效地阻止很多作物病害的孢子发芽,防止病菌侵染,并能促使树体叶色浓绿、生长健壮,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如果是城市的中学,因为城市家庭很多都有养观赏鱼的习惯,我们可以讲硫酸铜的作用:防治某些金鱼的病害,如鱼的原生寄生虫病,如体外寄生的鞭毛虫、纤毛虫、吸管虫、中华鱼蚤等[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向学生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会使教师的讲课更有声有色,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这样,课堂效率自然更高。
三、开展第二课堂,让生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传统的化学教学主要分为两大场地,一部分在课堂上,主要讲授理论知识,一部分在实验室,主要传授相关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化学课程是受应试思想影响最为严重的科目之一,因为长久以来我们的化学课堂组织形式基本没有任何变化,即使有变化也不过就是更新了部分教学仪器,教师的综合素质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教学的核心理念并没有改变。而生活化走进教学课堂,是一种理念上的改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们在第二课堂中把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2]。例如,组织学生成立课外化学与生活兴趣小组活动,做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看化学科学普及的电影片、录像片,参观化学工厂,收集整理化学与生活谜语,走进社区书写化学与生活关系的黑板报等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与生活原来如此紧密,而且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努力学好化学[3]。
化学是基于生活实践的认识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其产生与发展永远不可能脱离生活的范围。而初中化学课堂同样也是,离开生活的例子、实验都不可能是学生最爱学的,当然更不可能是效率最高的。所以,将化学与生活相联系,用贴近生活的例子、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才能最终让学生感觉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硫酸铜[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360.htm,2011-12-30.
[2]李英豪.如何开展化学第二课堂活动[J].新教育,2009(8).
[3]杨凤群.浅谈初中生化学实践能力培养[N].黔东南日报,2010-5-22.
(责任编辑 黄春香)
12.让生态文明走进化学实验教学 篇十二
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 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1]。化学实验教学中节约水电、节约药品, 废液处理与排放, 有毒实验改进等都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本文从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如何改进实验与减少污染2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1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以实际行动来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开始, 就要让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要求, 认真落实。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干净整洁的白大衣;做实验时要求桌面整洁, 操作规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节约药品、水、电, 让学生明白节约能源、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让学生意识到资源匮乏产生的严重后果, 进一步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树立环保意识, 逐步养成节约资源、能源, 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 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有机实验中有很多有毒试剂, 如苯、硝基苯等。在做这些实验时, 若不加以改进, 有毒气体会大量挥发, 有毒废液直接排出会污染环境。所以对这些实验要加以改进, 以有利于环境保护, 增强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2.1 苯的硝化反应实验改进
苯和硝基苯都具有很大的毒性, 可由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长期吸入或大量吸入该气体会损害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目前, 教材中设计的实验装置完全是开放式的, 所以学生在进行实验时, 整个实验室甚至楼道都弥漫着苯和硝基苯的气味, 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健康。为此, 笔者将实验改进如下。
(1) 有毒气体挥发的改进 (将开放式实验改为封闭式实验) 。按图1所示连接实验装置[2], 在大试管中装入苯、浓硫酸和浓硝酸, 长颈漏斗内放活性炭, 用于吸附挥发出来的苯和硝基苯, 减少了有毒气体对坏境的污染。水浴加热试管10min后, 将针筒内Na OH溶液注入试管内, 震荡, 除去硝基苯中的酸, 可观察到溶液分成2层, 下层无色的油状物即为硝基苯。通过以上改进, 大大减少了有毒气体挥发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但生成物硝基苯有毒, 直接倒入水池排放仍会造成环境污染。
(2) 有毒废液处理。为了回收硝基苯, 可加入铁粉和盐酸, 使硝基苯转化为苯胺, 再加入无毒而且价格低廉的冰醋酸, 使苯胺转化为乙酰苯胺, 降低毒性再排放。反应原理如下:
改进后的实验大大减少了有毒气体对空气的污染, 同时也减少了因废液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对实验的改进, 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 同时加强了环境保护教育,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增强了学生责任感。
2.2 微型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一种实验类型, 它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得出较明显、清晰的反应结果和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和技术[3]。微型实验的试剂用量远远少于常规实验, 不仅节约实验经费, 而且操作安全, 污染小。很多常规的有机化学实验都可改进为微型实验。例如:酚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 常规实验是取3支试管, 分别加入0.5ml的苯酚、间苯二酚和苯甲醇, 再各加1滴三氯化铁, 震荡, 观察颜色变化。改进为微型实验操作方法如下:在白色点滴板小孔中分别加入1滴苯酚、间苯二酚和苯甲醇, 再分别加入1滴三氯化铁, 观察颜色变化。在白色点滴板上观察到的颜色变化非常明显, 但试剂用量大大减少, 这样也大大减少了有毒废液的排放量。
改进实验会让学生认识到随时都应树立环保意识, 认识到自己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大力倡导“绿色实验”, 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最大贡献。
总之,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注重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做实验要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注重保护环境, 师生都要具有责任心。让生态文明走进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体现生态文明理念。
关键词:生态文明,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贵阳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公告[EB/OL].http;//www.gysrd, gov.cn, 2010-01-14.
[2]毛杨林.对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部分实验的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 (8) :49.
【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8-08
初中化学听课心得06-25
初中化学学科介绍06-28
说课初中化学08-09
初中化学重点概念09-11
初中化学微课10-11
初中化学专题总结10-27
初中化学三个学习小技巧,助你快速掌握化学08-02
化学方程式计算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09-25
初中化学基本知识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