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结

2024-12-28

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结(精选13篇)

1.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结 篇一

齐心协力 推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典明中学2009年学校工作总结

一年的学校工作又落下帷幕了,在这一年中,我校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勤政务实、奋力拼搏,笑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各项工作在零八年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将我们的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脚踏实地,扎实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可以说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教学工作来开展的,我校领导对其尤为重视,教学质量也较以往有很大提高,特别是08年,我校取得了一人上黄高,十三人上一中的佳绩。这对于09年学校的教学的教学工作来说既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压力。开学初,学校领导班子当即表示:一定要超过去年,狠抓教学工作,力争再打一个漂亮仗!

(一)抓常规教学坚持不懈

长期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抓常规教学为主线,全面落实课时计划,配好教师队伍。为了抓好常规教学,教导处采取了如下措施:(1)教导处将每月26号定为教学检查日,将对各科老师的 “备、教、辅、改、查”等环节严格检查,将检查结果及时在全校予以公布,并在当月对合格与不合格兑现奖惩,做到了要求严格,标准统一,结果公开,奖惩公正,并从不间断。(2)坚持教职工的每日签到制和值日领导巡视制度。学校规定:值日领导必须履行当天的值日职责,除对各班每节课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记录外,还要对老师上课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管教不管学、迟到、早退等等行为进行监督和批评。这样,杜绝了少数教师的拖沓懒散的工作作风,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坚持每月月考制度,教导处每个月将举行一次月考,月考成绩和期中、期末的总积分排名来确定每位教师的教学业绩,学期末对于每个月考试总积分与第一名积分差距5分的教师要给予扣款,优与差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

(二)抓教学教研不走过场

教学需要培养创新精神,要适应这一要求,教师还须本着严谨的态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要把“学、用、创”融为一体,才能教出个人风格。为此,今春四月份以来,我校认真开展了“教学质量月”活动,活动让中老年教师一对一帮扶青年教师,教案设计、讲课、评课,到修改后再讲课,再评课。教导处严密的组织安排彻底打破了以往摆花架子走过场的常规。今秋九月份,学校再度举行系列教研活动,先是中年老师的优质课展示,再是新来资教老师的汇报课,最后各科骨干教师对参加教师进行了教案评比。在十月份教研室领导一行来我校教学视导活动中,教研活动的落实情况以及我校教师的展示课都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随着研讨课、示范课、观摩课的接连不断,取得的新成果亦是精彩纷呈:王曙光校长的政治论文获得县一等奖,青年教师张丽的音乐课获得县教学比武一等奖,张英强老师的英语示范课荣获县教学比武二等奖。

教研活动月的落实,既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业务素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抓政教工作

政教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事情琐碎。开学后政教处在班主任、校委会成员配合下,齐抓共管,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大力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政教处于春秋两季分别开展了两次全校性学生养成教育活动。春季活动从3月1日开始,至5月1日结束,秋季为9月1日至11月1日,学期末展开讨论。具体采取的措施是:

(1)活动开展第一周班会,各班在政教处的要求下各班召开以“养成教育启动仪式”为主题的班团活动,人手一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中学生守则》,拉开了学习序幕。

(2)月底举行一期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中学生守则》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抢答竞赛活动,旨在让养成教育的要求深入人心。

(3)通过学生会、校委会领导值日巡视记载,抓各班学生养成教育行为的落实情况,这一举动,旨在用要求来规范人行。

此活动的开展,乱倒饭菜,乱扔、乱丢、乱泼、乱拉的现象不见了,打架的、说脏话的、插队的少了,讲文明、讲礼貌、爱学习的人多了。

(二)强化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是个严肃的问题,学校要时刻绷紧安全工作这根弦。为此,我校政教处将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制定了《典明中学安全工作管理方案》,方案中对学校体育设施、实验器材、锅炉管理等都具体分工到人,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二是开展每个月1号及26号雷打不动的两次安全隐患排查活动。三是通过每周的班会、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四是制定流行性疾病预防方案,积极预防甲型H1N1流感病毒:(1)学校专栏展示流行性疾病相关知识,并做到学生人手一份《甲型H1N1流感宣传手册》,加大宣传力度;(2)实行日报制度,班主任每天对学生晨检、午检,无乱有没有发烧发热等学生,班主任都必须上报学校政教处,基本做到了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3)学校定期要求学生晒被子,对其进行卫生教育,并安排占才浩老师进行一周两次的喷药消毒工作;(4)学校成立了流行性疾病疾病防控领导小组,明确了分工与职责的事故处理办法。由于安全工作措施得力,学校一直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三、搞好后勤工作,竭尽全力为师生服务

后勤工作复杂,任务重,但在后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有了许多可惜的变化,办学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一)排查并解决多处安全隐患

一直以来,教师生活区的电线老化,容量有限,造成经常断电的问题,开学初,学校开源节流,耗资一万多元对生活区的电线进行了全部更换,及时解决了安全隐患,规范了教师的用电行为。

在今春学期末的一次安全隐患排查过程中,视察领导发现我校居民生活区前三排房屋在下大雨的时候漏雨淋墙,生活区的楼房和综合楼楼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这些问题引起了学校校委会和后勤处的高度重视,主任周来源得知情况后当机立断:迅速招标解决落实这些问题,刻不容缓!经过和包工头的讨价还价,签协议,仅耗时一个半月,便基本完成了对综合楼、生活区楼房的加固,生活区前两排的除顶工作也基本完成,此举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二)强化食堂管理

在食堂管理方面,我校主要采取了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法,达到规范操作的目的,具体措施是:一严格把好“三关”:食品采购关、餐具消毒关、从业人员健康关;二做好食堂人员的“晨检”工作,如发现有身体不适人员及时劝其休息,不得进入食堂;三定时组织食堂人员学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开展安全教育;四严禁闲杂人员进入食堂操作间;五按行业规定执行操作程序,确保视频加工卫生,要求工作人员做好个人卫生工作,食堂保洁工作和餐具消毒工作,保证无鼠、无蝇、无蟑、无卫生死角;六每天下班前必须检查液化气、水源、电源有无关闭。

(三)厉行节约,改善办学条件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学校领导深知这里面蕴含的道理,今年仅用车一项与以往几年相比学期节省八千多元,食堂待客花销节省万余元,为承包学生宿舍及危房整改,校长不知和多少包工头争过嘴皮子,硬是将价格压到最低限度。当家人的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还不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这不,学校通过厉行节约以及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使我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三月初,投资12余万元建起了一排女生宿舍,在操场四周及生活区域栽植了大量的樟树、杨树;兴建花坛四个,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栽植了红叶树,杜鹃花等,校园绿化面积达80%。暑期,投资9万余元将校园内主干道进行硬化,方便了师生出行;耗资7万余元对综合楼、教学楼室内、室外进行了装修,花费6万余元将教学楼门窗改为塑钢门窗;紧接着耗资10万余元对综合楼、教学楼进行出顶,铺盖琉璃瓦,对围墙、乒乓球台、水井维修补漏耗资3万余元。

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了,办学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今春中考我校235名学生参考,考取黄高2人,一中12人。今秋11月中旬,我校顺利通过了黄冈市农村合格学校检查验收,学校在软件资料建设和硬件设施均得到了视察领导的好评。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我校的各个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上级各部门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要相比,我们的工作还仅仅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将齐心协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为教学质量再创新高,为推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继续努力!

典明中学 2009-12-20

2.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结 篇二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初步提出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该著中就人的发展提出了“三阶段”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其中第三阶段:人的个性和自由得到了全面的充分发展,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 科学地揭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以此理论作为武器,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错误观点时, 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而指出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是现实的、具体的, 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就将有什么样的人, 人将会随着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逻辑起点。说明人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必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也同样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能力的全发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素质与能力、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1.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特性,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 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随时随地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解开人类社会一切秘密的钥匙,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劳动史。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要从事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人类实践的过程, 就是不断付出体力和智力进行劳动的过程。劳动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人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和文化财富的能力大小, 决定着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大小。劳动能力的大小最终都“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劳动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所以,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实质上就是人的劳动能力以及劳动形式、劳动成果的全面发展过程。反之, 伴随着人的生产劳动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正是因为如此, 马克思常用“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等观点来说明人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人的能力又表现为体力和智力两大类, 这就要求人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聪明的智慧。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使人的智慧得到有效发挥, 才能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有了聪明的智慧, 人才能用自己的体力去从事各种实践、解决各种问题, 把人类社会不断推向前进。所以, 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过程, 实际上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过程。

2. 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谈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不是指单个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而是把人置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揭示了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任何人离开了特定的社会关系, 把自己当成单个的、固有的、抽象的存在物, 不顾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地缘、人际等关系, 不管其身体多么好、智慧多么高, 其价值根本不可能实现, 自身也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所以, 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可见, 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过程。而“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多个人的合作”, 是在人们的实践中产生,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是一个非常丰富且复杂的系统,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血缘、地缘、人缘等各种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关系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战胜自然、改造自然, 实现价值。如果一个人自以为体格很健壮、智力很高, 唯我为大, 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甚至脱离社会的经济条件、政治要求和文化背景等, 其结果只会到处碰壁, 最终必将被社会所淘汰。这说明从人的本质上决定了一个人要具有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良好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社会适应能力, 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形成什么样的思想、能否适应社会的基础, 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关系, 并形成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道德品质, 也才能充分利用这些社会关系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 从而使个人与社会得到更加全面地发展。思想品质体现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劳动总是在思想观念的指引下进行的, 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但是, 只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指引人们, 使自身的心理素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以良好的心态去适应社会, 并充分利用社会关系使劳动成功, 反之必将失败。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价值能否真正得到实现的前提。一个人不管能力多强, 但如果总是自以为是, 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是以积极的心态去改变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而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甚至自以为清高、与他人和社会对立起来, 那终会被社会所不容, 再有才能也很难施展, 不仅自身不能够发展, 还会对社会发展不利。所以,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看, 要求每个人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

3. 个人与人类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前面第三点是否意味着人不能自由地发展呢?不是!马克思指出自由个性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自主性。关于人的自主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它定义为主体的“自主活动”, “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可见, 任何人都有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可以在遇到外界环境时利用环境、能动地改造环境, 使环境为人类服务;同时, 这种自主性又能够在自我意识的主导下指引自己的行为。有了这种自主性, 人不仅能够认识现实、预见未来, 而且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素质与能力改变现实, 超越现实、超越自我, 走向未来, 实现自我价值。二是独特性。人的独特性是个体间相区别的个性特征。正是这种独特性, 使它“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 成为不可被别人所取代的存在物。一个人在与他人的关系和比较中, 产生了“自我”意识, 使自己和自己发生了反思关系。这种反思使个人意识到“自我”有独立存在的地位和价值, 有自己的独特性。人正是在这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特自主中按照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自由发展的。这就要求:任何人都要有集体主义观念, 要有大局意识, 要有人类意识。只有把自己当成集体中的一员, 当成人类的一份子, 个人才能够在集体与人类中不断发展。每个人都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行为, 人类社会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才会不断向前推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观点为学校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根据此理论, 1957年2月,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后来, 从全国人大第八届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规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 到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及邓小平根据这些观点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就是明确:培养的人为谁服务, 培养的人必须全面发展。

二、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看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缺失和原因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为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 即要求学校教育培养的人一定要具有良好的体力与智力, 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 要具有良好的集体意识、人类意识。尽管我国早就据此提出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并且实施素质教育多年, 但是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面对高考、升学排名所引发的生源危机, 进而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些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存在以下缺陷, 不利于培养的学生全面发展, 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1.受功利主义影响, 应试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导致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身体锻炼、忽视心理、思想品德的修养, 不注重社会适应能力, 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目前高考仍然是我国当今社会选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尽管国家早就倡导素质教育, 要求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在现实中, 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所以, 从学校教育来看, 与高考有关的课程从时间、人员安排上都受到特别的重视, 而涉及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身体状况、参与集体活动、从事社会实践等都认为与高考没有多大关系, 因而除了开设非常少的体育课、班团活动以外, 其他的几乎都形同虚设。如几乎所有的中学教育都忽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者几乎都认为那是政治课教师的事情, 完成教学任务了事。政治课教师也基本上照本宣科, 很少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教育学生, 导致“两张皮”,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于是学生的良好习惯难以在学校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难以在学校树立。以上表明:由于受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 学校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而实际中却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导致学生素质的畸形扩张。如:以自我为中心、封闭自我、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缺乏感恩之心、团队和集体意识差、没有人类意识;不关心社会和国家大事, 难以适应社会;重学校学习, 轻社会实践;等等。

2.导致学生素质与能力畸形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 几乎所有学校都把教学当成中心工作, 而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尺度就是考试成绩。“考考考, 教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 成为所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几乎全国各地的学校, 都把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看成是学校的生命线, 每年升学率高的学校往往“洛阳纸贵”, 同时又有一些升学率“名落孙山”的学校倒闭关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 每年都会对当地所属的学校划定统考升学成绩比例和中考、高考录取指标, 完成、超额完成的给予重奖, 完不成的则在社会舆论面前抬不起头。各级“教科所”、“教研室”, 其每年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 并不是什么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 而是捕捉每一年的高考中考信息动态, 为所属学校应对当年的高考中考“出谋划策”, 为每年拟定出几套“像样的”高考中考“模拟试题”而绞尽脑汁, 那些所谓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其实就是把自己磨炼成专职的推行和应对应试教育的“行家里手”。正是由于应试教育一直以来成为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观念, 加之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 使得现实中素质教育难以推进, 这必然导致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畸形发展。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来看, 这既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也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3.学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学校教育改革不是要全盘否定应试教育, 而是要使学校教育和考试内容制度更加符合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更加切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全盘否定、肯定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无可否认, 学校应试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在推进中国文明进步、选拔人才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只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以及当今时代各种思潮、互联网等对学校教育、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家长对子女要求的影响, 导致当今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 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旧的矛盾解决了, 新的矛盾又会出现,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新事物总是在曲折中战胜旧事物, 由此推动事物的波浪式向前发展。

根据此基本原理, 尽管应试教育曾经在学校教育和人才选拔中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是面对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校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了旧事物, 学校教育要想适应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必须以素质教育这个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学校教育必须改革创新。

三、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学校教育创新思考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仍然是学校教育创新的根本指针。

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 也就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指导。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必须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 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仅仅凭教育者的好恶、急功近利地进行教育, 而应该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进行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素质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2. 教育者一定要有以德为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中, “德”是各种素质的灵魂。一个人没有了良好的思想品德, 这个人智力、体力再好、最终都不会被社会所接受, 相反还会因为反社会、搞破坏而被社会所抛弃。所以, “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素质的灵魂, 对其他素质与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此, 教育者在工作中一定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放在首位, “德”字当头, 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学校的所有教职员都应该通过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 一旦发现一些不好的思想苗头, 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善于对学生及时批评教育帮助, 使他们认识到这样的行为、思想观念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而且将使他们误入人生歧途, 成为社会所不容的人, 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正确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3. 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前提。

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之成为教育要求的人才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者一定要“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学校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教育者首先就要全面发展, 所以加强学校教育者全面发展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首先, 从学校层面, 党政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教育队伍建设, 切实把教育者当成是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引路人, 落实对教师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其次, 作为教育者自身, 首先要热爱这项工作, 只有有了强烈的情感, 才会充满热情地不断加强相关理论知识、技能技巧、方式方法的学习、经验总结, 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并使自己的全面发展素质与能力适应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4. 改革课程内容与教育方式。

(1) 改革高考内容与形式。当今中国, 高考尽管有很多弊端, 考试成绩并不能衡量学生的一切素质和能力, 更不能代表学生的未来, 但是在教育资源有限、必须选拔人才的背景下, 大学招生考试在当前还是必要的, 高考还暂时不能取消。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 一些中小学学校、学生、家长只重视高考科目, 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高考应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思想表现、行为习惯、身心情况、参与社会、集体活动的情况与学习的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虑, 然后与高考成绩加权评定。高考应该在注重基础学科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来进行考核。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 可以自主考试, 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督, 使招生公平。 (2) 开始综合素质课。学校教育, 特别是中学教育, 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进行分班, 注重个性教育。同时不管是什么样的班, 都应该开设基础课程, 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养成的引导, 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参与集体活动、从事社会实践, 交给学生如何看待和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技巧、方法与能力等。每学期将学生的这些表现情况做好记载归档, 作为以后高考综合评定的依据。 (3)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的中学教育中, 除了不受重视的屈指可数的几节生理卫生课外, 几乎没有人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 更没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机构, 而这个阶段从人的心理发展来讲又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因此, 根据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 建议在中学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使学生了解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外, 还应该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使学生能够随时咨询心理问题、疏导心理障碍, 保持心理的健康发展。 (4) 开设社会实践课。根据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观点, 教育者一定要善于根据当代学生的不足加强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当代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抵御挫折的能力往往很弱, 社会责任感、感恩之心较差。而这方面素质培养的最好途径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人类本质的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其爱社会、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 培养责任心、感恩心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课程内容的设计、社会实践,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使学生通过实践切身感受到对社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学校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存在诸多不足。学校教育一定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创新, 坚持以德为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加强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 通过改革高考内容与形式, 开设综合素质课, 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社会实践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全面发展观,学校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04.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283.

3.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结 篇三

关键词: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创新教学模式;分层分科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时期教育的基本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普通初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能否发挥最大效益,教学质量能否实现新跨越,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落实教学常规,能否寻找好的突破口,能否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

一、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立足提高效益

初中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细致而又艰辛的工作,教育教学目标具体,目的性和方向性都很强。这就要求任何一所初中学校的教务部门都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各教研组、各备课组在理解把握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追求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强化理念的前瞻性;研究教法的科学性;注重平时考练的效益性。

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五为”“六突出”的原则:“五为”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六突出”指突出重点、难点,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讲多练,不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突出思维训练,不搞满堂灌、灌满堂;突出因材施教,注重“保苗”工作,重视照顾中下学生,不搞千人一面;突出教学效率,倡导“有效教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教师要有一颗爱心、一份责任心、一股激情、一种反思精神、一种教学风格,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志向,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寻找突破口,实行分层分科教学,立足均衡发展

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思考、实践和论证,我们认为,要真正认真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安排好行政班级建制,要本着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程负责”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分层分科教学就是促进学科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在关注优秀学生群体,努力提高优生优培成功率和边缘生推进度的同时,降低教学重心,关注中游乃至中游偏下生源群体,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素质都有所提高,为大面积提高目标达成度创造条件。目前不少学校坚持的实行平行班级授课制,在特定的时期有其特定的作用,但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果固守陈规,就必然吃亏。因此,推行分层教学,进行动态教学,能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分层教学要做到四点,一是做到课堂教学分层次,二是做到学生作业分层次,三是做到测试命题分层次,四是做到课后辅导分层次。

4.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结 篇四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在评价的内容上强调多元化,即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品质与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已俨然成为了一种形式。据笔者了解的学校均是在学生快毕业时由班主任指导几个班干部草率的填一下,大部分都是优秀或良好,没有不合格的,其目的也只留点资料应付上面的检查。此种综合评价完全违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也不可能对学生作出公正、公平合理的考核,不仅不能到激励的作用,而且也不可能把学校育工作引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落实学校学生的综合评价工作?怎样建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在学生综合评价中做到公正、公平、合理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这一话题与同仁共勉。

一、实行与集中相结合的“三级评定”

即:自我评定、小组评定和班主任评定。

(一)自我评定

自我评定是学生对当月自己的思想行为表现、取得的各项成绩进

行综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自己对学习、劳动、集体的态度,其中主要考虑遵守纪律的情况,以此评定“优秀”、“良好”等等次。初中阶段,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自我意识增强了,其自我评价能力已接近成熟,能够较全面地评价自己。我从学生的自我评定中发现:所有学生都有自知之明,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表现;其中90%的人能够举实例评价自己,多数人能按照学校和老师的要求进行概括性的评价,60%的学生能肯定自己的优点,约70%的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缺点,较为谦虚。通过自我评价,找到缺点,发扬优点,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认识的目的。自我评定能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认识的目的。

(二)小组评定

小组评定是群体对个人的评价。初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能全面的评价自己,而且能对别人作出较客观的评价。另外,初中学生十分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根据这一特点,班主任要按照个人评定的内容,有效组织,引导学生学会看问题,学会辩证地看同学,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小组评定有利于促进班上的同学实现德育目标,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加深同学间的友谊。开展时允许同学申辩,畅所欲言,切记形式化。

(三)班主任评定

班主任评定是民主与集中原则的具体体现,这是“三级评定”的“终审”评定。班主任要灵活运用这一评定。有针对性的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对在小组评定中被评为不合格的学生,要逐个谈心,帮

助其找出差距并为其指明努力方向;对个别处在合格与不合格边缘的学生,可暂时评其为合格,然后逐个谈话,指出缺点,提出希望和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深刻认识同学和老师的期望,给他加压力,压担子,扶着后进生逐步提高德育水平。

最后,班主任要把“三级评定”的结果在全班宣读并张榜公示,增强透明度和对比度。

二、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量化评定”

许多工作的考核都可以用“量化”的标准进行考核,学生德育考核中应用量化标准,收到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因为这种方法在考核中具有简洁、公正、无感情因素,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普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具体做法是:

(一)成立“量化评分”考核统计机构

考核统计机构由班委会成员和各组组长组成。工作方法是班长统领,每人负责一个专项的记录,例如迟到、早退、请假、作业、劳动、课堂纪律、违纪、两操、参加活动获奖情况等。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每月月底把量化考核登记的内容进行统分。

(二)制定“量化评分”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这是“量化评分”成败与否的关键环节。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考核标准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基础部分。每月考核前,全班同学都给60分的基础分;第二是奖罚分。老师根据考核内容,分别提出具体的“量”的标准,按“量”进行奖罚。各项标准要有必须完成“量”,也要有“超量”和“不达量”的奖罚。例

如:规定每月每位学生至少要参加4次班上劳动,每超一次奖1分,每少一次扣2分;全月全勤奖10分,旷课一节扣1分;迟到一节扣0.5分;作业全勤奖10分等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现实性强,操作比较简便。学生能清楚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是否符合德育考核的标准,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易发挥学生民主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实现德育目标,因此,效果较好。

总之,我们要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努力探索一条科学的德育工作路子,使一代又一代的晴年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

5.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结 篇五

促学生全面发展

——民勤职专创建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于1986年,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特色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00亩,总建筑面积5191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71人,其中专任教师22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258人,学历合格率达到95.2%,在校学生4320人。学校现开设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汽车运用与维修等16个三年制长线专业。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县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武威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武威市平安单位”“全省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甘肃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成功理念,积极探索特色办学之路,成绩显著。尤其在艺术教育方面,能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依照“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潜能得到挖掘,特长得到施展,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学校现有专职音乐教师3名,专职美术教师4名,兼职艺术教师3名,均是本科学历,平均年龄35岁,艺术教师均具有良好的师德,专一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工作热情高,业务能力强。为了提升艺术教育老师的专业水平,学校一是要求这些教师除上好专业知识课外,每人必须有一技之长,要具有培养学生艺术特长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组织老教师与青年教师拜师结队,互帮互助。三是学校领导经常组织听课评课,引导青年教师尽快在教学上入行、升格,让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四是通过业务自修、专业培训,与兄弟学校交流研讨,取人之长,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五是制定艺术教师考核条例,把指导艺术兴趣小组活动和取得成绩作为重要的评定依据,有力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近年来,我校艺术教师1人获武威市“教育园丁”奖,4人获县委、县政府“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6人在各级课堂评优中获奖,7人在各级学生艺术作品展和省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获优秀指导奖。

四、搭建多元平台,促进全面发展

为了使艺术教育工作真正达到“立德励志”目标,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机会,给学生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学校严格执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计划》,开齐、开足音乐、美术、书法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声乐、器乐、舞蹈、素描等课程。针对普通学生普及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面对专业学生教授专业理论,进行强化训练和专业培养。要求艺术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坚持“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听课评课、教学反思、反复实践”,注重指导过程,以探索、实践生成式课堂教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撰写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效率。

(二)学生社团多元发展。

学校先后创立了“春之声”合唱团、“踏歌”军乐团、“舞动青春”舞蹈团、“东韵西风”器乐团、“喜洋洋”腰鼓团、“阳光动力”课本剧团、“模拟法庭”巡演团、美术兴趣小组等学生艺术团队,由艺术教师担任辅导员,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固定时间进行活动。学校要求各社团定期扩充招募成员、定期开展活动、定期展示活动成果、定期进行评价考核。现每个社团已初步成形并有活动成果。

(三)特色活动丰富多彩。

6.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结 篇六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这一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以德治校、科研兴校、创新举校的办学思路,按照县教育局《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目标》的要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对本学年工作做一总结: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1,坚持领导班子行政例会和行政决策,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班子成员深入课堂,认真听课,还参与评课,指导教学,了解、掌握教情、学情,在所任的教学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2,利用周一全体教师会议,经常性地进行师德师风的教育和引导,传达和正确解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的各种政策,布置落实每周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3、通过师德考核、班主任工作评议、一日常规检查评比、班主任工作交流、周三的业务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本学期未发现教师违反师德规范行为。

4、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上下功夫,开展校本培训,坚持组织观看优秀课件,开展校内听课、评课活动,包括随堂课、研讨课、展

示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地区组织的各项比赛,如:三笔字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论文比赛等。

5、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尽可能为骨干教师的外出培训提供经费保证,继续教育全部达标。

6、落实岗位责任制,结合校情,经教代会讨论,征求全体教师

意见,调整和改进了学校考核奖惩制度,充分发挥激励机制。

二、积极开展德育教育:

每周进行国旗下讲话,晨会、班会课还开展了专题教育讲座,主题围绕“如何做一个文明人”“友善待人”“学会宽容”“环境塑造人”等内容进行教育。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化为每周、每天、每堂课上的具体要求。如:“我学会了宽容与谅解”“同学间没有了争吵”“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随手捡起身边的垃圾”“关注灾区儿童,我们是一家人”“民族团结开红花”等,使学生容易对照,容易做到。通过一日常规检查评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自觉性。教育局对我校的检查反馈中,对我校的德育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我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办学条件急需进一步完善。是学

校硬件建设还没到位,教学微机室急待完善,实验室未装备,急需完善常规的实验设备设施。二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方面,其入格、到位、规范、科学等还应该进一步加强。

吐尔根牧业中学

7.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结 篇七

关键词:小学生,全面发展,对策

小学是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小学生是小学教育的对象。小学生在学校中身心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是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奠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小学生培养教育的是否成功也将直接影响到中学生、大学生、乃至一个人的一生。

一、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

“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学生发展是指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在德、智、体、美、劳动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组成。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它在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部分中,处于引领的地位。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他们施以体育,指导他们有计划、有组织地缎炼身体,可以促进青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二、小学生全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思维、个性、品德等心理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及变化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对其的教育也是全面的教育。随着教育的逐步普及,升学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紧张的学习,频繁的考试,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损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束缚了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也扼杀了学生的天赋。小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一)学校方面在小学生发展过程中普遍追求升学率

学校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场所。小学的任务是对儿童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疲于获取分数的多少形成了一种“高分低能”的畸形发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校和老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关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现在许多地方存在出现小学生的书包比初中生的重,初中生的书包比高中生的书包重,老师布置的作业小学生比初中生的多,初中生的作业比高中生的多的现象,显然这种教育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学生思想品质状况令人忧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无边的题海湮灭。

(二)家长过度重视智育,忽视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发展

要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家庭是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从儿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才是学校教育。我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应该起引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现在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到双休日,他们就带着孩子上补习班、辅导班、提高班、特长班……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双休日”变成不少孩子的“双愁日”,连孩子翘首以盼的暑假、寒假、也被不少家长也不放过。

(三)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不健康思想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困扰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避而近中正也。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都是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现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手机越来越普及,它为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却也隐藏着好多不健康的因素。

三、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对策

(一)教师转变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教师要注重自我教育,不断增加自我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教师也要注重对自身的教育。只有具备了作为教师的必要素质条件,教师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主导作用。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儿童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是为了更好的“学”,“学”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教师要努力做到为了儿童的学而教,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教。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决定着设计,实施的教育工作的质量,教师要树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音乐素养,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

2.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儿童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是为了更好的“学”,“学”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教师要努力做到为了儿童的学而教,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教。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运用多种方式,创设符合儿童认知心理的情境,唤起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们在教授新课之前设置悬念,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

3.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的能力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儿童就如同世界上不存在完全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看到儿童的个别差异,从而做到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数采用讲授法,这种方法很难调动儿童的积极性,更别说激发他们的潜力。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逐渐被引入教学课堂中,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选择教学设计时要以儿童为主体,根据儿童的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

(二)家庭为小学生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

1. 家长要给学生一个和谐幸福的成长环境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其中,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家庭环境在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儿童接受其他教育的基础。

2. 家长对学生的发展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其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学生的路要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家长如果强行根据自己的爱好而选择道路,未必是孩子所喜欢的,也未必真正适合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家长只能起引导作用而绝不能是主导作用。

3. 家长对学生的发展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要使孩子和谐全面发展,家长教育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如严爱结合、刚柔并济。然而,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却往往不得要领,存在不少误区,从而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帮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任务等,促进家长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孩子提供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

(三)社会应给予小学生的发展提供和谐的条件

1. 校园周边环境对营造学生健康成长氛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幼小的孟子接受好的社会环境,曾一度三迁住所。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浓郁的教育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图书与电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学校可与社区形成合力,抵制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净化社会环境。例如,与派出所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的网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学生远离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上文明网。

2. 全社会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受追求升学和按考分择优的影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是教育界的一种弊病,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失去儿童活泼的天性,成天抱着书本,泡进题海,小学生的心理负担越来越大。总之全社会要为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做点贡献,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3. 优化社会环境,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文化环境对一个人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一个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洁净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如,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消极影响。因此社会执法部门要净化各种社会环境,消除种种不健康的丑陋现象等负面因素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干扰,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如何培养、教育小学生是关系一个国家乃至一个社会未来的大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我们要把这三方面的教育相互融通,发挥各自独有的教育优势,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只有我们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和谐、愉悦的成长空间,我们的小学生才能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8,79,207.

[2]严先元.大众传播与学校教育[M].教育学文集.

8.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结 篇八

关于全面提升学校教育工作水平的实施方案

根据县教育局〔2011〕38号文件精神,认真学习张家口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提升县域教育工作水平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对照方案内容,查找工作不足,立足学校实际,制订我校关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工作水平的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2997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990平方米。现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83名。学校在职专任教师54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36人。本科学历31人,专科学历34人,学历合格率为95.59%。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县骨干教师16人。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校全局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市县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教育工作水平。

三、主要工作

(一)管理方面

1、提出先进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认真总结40多年的办学经验,认真研究先进的教育理论,根据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赏识教育,树立了“赏识学校每一个人,成就学校每一个人”的办学理念,让每一名师生都能体验成功。

去年,学校制定了3年发展规划,对照张家口市先进中学的办学标准,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内涵发展、和谐发展、质量发展、规范发展上下功夫,尽量缩小与市内先进学校的差距,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县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校”的办学目标。

2、参照《张家口市中小学管理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包括校务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校舍(场地)管理、校园管理、食堂管理、宿舍管理、经费管理十方面管理制度,全体师生认真学习并自觉执行。

3、加强班主任管理,针对班级管理具体要求,参照市局文件修改我校班主任班级管理量化考核办法,以此对班主任进行考核。

4、为了客观公正评价教师,修订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办法。5月,学校分别召开了各年级、教辅人员会议,对上学期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办法进行研讨,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制定出《张家堡镇中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并经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

5、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每天保证学生两次眼保健操和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严格执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作息时间,学生到校时间冬季不得早于7:30,夏季不得早于7:00。

6、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强家校联系,各班建立了家校联系卡,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定期开展活动。本学期开展“发放一封公开信”、“教学开放日”和初一学生家长座谈会等活动,向张家堡镇隆伏寺村、张家堡村、曹堡村居民发放公开信,邀请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到学校参观,听取他们对学校管理和教学科研以及学校发展的建议。

7、实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栽植16棵杜松、20棵柳树,盆栽400株牵牛、串红、菊花等不同品种鲜花,绿化美化校园;开展“美化班级、美化宿舍”评比活动;做好校园卫生工作,教室、宿舍做到一日三扫、厕所、环境区做到一日两扫,每周二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垃圾池定期专人清理。

8、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讲文明礼仪的习惯,在校园内大力推广“老师好”、“同学好”问候语活动。

9、以养成教育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张家堡镇中学学生纪律条例》和《张家堡镇中学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二)教学方面

10、建立起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起校长——教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体系,并明确其具体职责。

11、抓好教学常规的检查落实,加大教学过程检查力度,根据教育局有关文件,我校制定了新的《教师教学工作量化方案》,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成绩考核进行逐项规定,用分数进行量化。采用“月检查”评比制度,并通过简报形式,对量化结果进行通报,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

12、制定学校名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确定培养人,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措施,力争3年内构建起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

13、制定教师业务校本培训计划。发挥学校名师、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实施“青蓝工程”,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和培训。开展多媒体课件培训工作,做到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独立制作课件。

14、开展好“五个一”活动,即每一位教师写一手规范字、讲一口普通话、做一节公开课、写一篇教学经验体会文章、报一个教学设计。

15、搞好半日教研、集体备课工作。通过半日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工作效率,真正能达到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16、搞好优质课评选工作。教务处继续组织一学期一次的优质课评选工作,以评选优质课为载体,检查课堂教学,推行高效课堂,即高密度,大容量,轻负担、高质量,力争能推出一批精品课、示范课。

17、学校七、八年级改革以往考试方法,举行一次期中考试、一次模拟考试,两次考试,教务处统一命题,统一施考。实行“考试配餐”方式,试卷分基础题和附加题:基础题,专为中下等学生设计,试题偏易,让所有学生都能下笔作答;附加题,面向中上等学生,适当增加难度,经过思考也能独立完成;并且总分超100分,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60分以上。

18、做好学生评教工作,按照教育局要求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以学生认为“好、较好、一般、较差”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准,评教内容包括:工作态度、教学水平和师生关系。

(三)特色方面

19、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每日一歌”、“每日一诗”活动,倡导学生诵读中学文化经典,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

20、认真上好两操和大课间活动,丰富大课间内容,以踢毽子、打乒乓球、大羽毛球、拔河、跳绳、校园舞为主,向特色方向发展。

(四)升学方面

21、学校实施赏识教育,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今年学校实施党员帮扶后进生活动,学校19名党员和19名学生结对,从思想、学习、纪律、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帮扶,不让一名学生因“差”辍学。

四、实施步骤

根据市教育局《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情况,我校关于全面提高学校工作水平的方案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全面动员,制定方案(2011年5月)。在市教育局《实施方案》下发后,学校认真组织学习,对学校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照方案内容查找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实施方案,并于6月3日前报县教育局。

第二阶段:精心组织,扎实推进(2011年5月——2012年1月)。学校根据《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根据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全体教师会议,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对不完善之处逐渐进行补充,接受教育局领导工作指导。

第三阶段:考核验收,阶段总结(2012年1月)。认真总结学校《实施方案》开展情况,对照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写出自评报告,整理资料和档案。

第四阶段:(2012年2月——8月)、第五阶段(2012年9月——12月)具体活动将根据市教育局文件再行安排。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长:宋春

副组长:张利军

成员:王成葛建成李长川孟庆国王桂军

(二)强化宣传引导。学校及各处室、各年级组、各教研组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班会等宣传途径,及时宣传《张家堡镇中学关于提升学校工作水平的实施方案》的各项任务要求。

(三)强化督导检查。学校领导小组要对本单位开展活动情况适时进行督查,全面了解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改进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强化经费保证。学校要千方百计筹措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张家堡镇中学

9.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结 篇九

会宁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第一督学责任区自成立以来,按照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及教育督导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在各级教育督导部门的领导下,结合责任区教育工作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督导活动。针对不同时期学校教育实际,责任区按照“服从工作重点、守住教育一线、发挥督导职能、共谋学校发展”的工作思路,不辞劳苦,勤奋工作。随着督学责任区制度和督学责任区的确立,责任区的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督导、随机督查又实现了有机结合。事实表明,我们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责任区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一、突出制度建设的督查与指导,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责任区内大部分学校能本着科学、可行、实用的原则,结合新规定、新要求,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把建立和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作为创新管理制度的着力点,作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根本措施来抓。如责任区各学校都落实了校长任课制度、听评课制度,从而使学校领导能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潜心研究教学和学校管理,真正做到了深入课堂、深入学生,为广大教师做出了表率,带动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营造了团结和谐的教育氛围。

责任区在督导中还将先进学校的亮点推介给其他学校,督促区内各学校在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有效促进了责任区学校的规范、均衡发展。

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监督与检查,促使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经过近四轮次的督导,大部分教师都能用新课改的思想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学习交流系统。学校也能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科研能力,从而实现教师专业的螺旋式发展。

近年,第一督学责任区各学校针对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目标达成度较低这一现状,开展了以“课堂教学细节与有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研、竞赛等活动。2012年,通过培训、学习、研讨,又在部分学校启动了以“双向三步三查”为模式的“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学校对教师不断提出新要求,定出新目标,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逐步提高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注重安全工作督查,督促学校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督学责任区各学校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工作组织领导机构,落实安全责任制,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层层签定责任书。学校内部的各个岗位均有明确的安全责任要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时刻不放松。

四、注重课程开设、体艺工作及实践能力的督查与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督学责任区内被督导学校学生的学科成绩稳步提高,基础文化知识、基本技能都有不同程度提高;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高,其听、说、读、写、算基本技能稳步提升,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写作能力。各学校能根据本校实际,每年举行一至二次全校性文体活动,重视体艺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体质与身心素质。多数学生劳动技能掌握较好,明确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并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五、以“两基”达标和国检为契机,督促和协调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各学校硬件建设发展较快。现有校舍、课桌凳、教师办公设施、办公条件基本上达到了要求;二是现有图书生均占有数符合标准要求;三是实验器材、实验室建设基本达到规定标准;四是多媒体及远教设备的充分利用,对学校在了解现代化教育动态,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优质资源的共享,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0.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结 篇十

2008年6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 精神, 通过培训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 提高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训练水平, 进而带动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 推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颁布《2008年~2012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五年培训规划》, 拟在五年期间, 通过在北京 (首都中培训、讲师团赴西部12省区巡回培训和东中部19省市的各省分省培训三种形式, 完成三万多人的培训体育教师的任务。五年来, 无论国家集中培训与巡回培训还是分省培训, 均获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在基本完成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分配的培训任务的同时, 创新完善了培训内容与形式, 初步构筑了全国体育传统校师资培训的基本框架和模式, 形成了各自的培训经验和特点。

在本次总结大会上,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中心——首都体育学院, 及西部12省区、东中部19省市的部分代表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 展示了他们在过去五年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中心:制订完善课程体系, 配备一流师资队伍, 落实体育师资培训质量与效果

全国体育传统校体育师资培训中心设在首都体育学院, 由周登嵩教授领衔培训工作团队, 主要承担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国家集中培训任务, 承担组建国家讲师团赴西部省区送教上门巡回培训任务。五年来, 培训中心以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规范的项目团队管理和重效果与实效性的态度, 总计完成12500余人的培训任务, 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以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在课程内容设计上, 培训中心的设计思路体现了“三个根据”, 即以中央7号文件精神为根据, 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学校课余训练的实际需求为根据, 以短期集中培训只有6~8天的实际为依据, 统一设计了“统一加特色”的培训模式。其中, 统一模式为国家集中培训中心统一设计的“一半理论课, 一半技术课”;特色培训为各省培训基地自行开设的有地方特色和学员要求的选修课程及交流参观实践。此外, 在培训的教学模式与环节上, 改变过去传统培训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 除了一半时间的运动技术实践课之外, 还设置了专项班研讨交流, 全国学员大班交流发言的多层互动学习模式;增加了去当地体校参观训练课学习的环节。

以一流的师资和管理为保障:培训中心聘请了校内外40余位高水平的专家教授, 他们既为北京的集中培训班学员授课, 其中多数教师又担任讲师团成员赴西部省区完成巡回教学任务。这些教师来自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 大部分有15~30年教学经历, 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已是本校和全国公认的权威和优秀教师。他们大多数人参与过不同地区的体育教师培训教学任务, 具有丰富的经验。

此外, 培训中心采用了项目负责人制的团队管理方式, 组建了专业的管理团队, 全程参与培训与日常教学管理事务。为了更好地做好管理与组织培训工作, 管理团队对自身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要加强对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 做好前期调研工作;二是对课程教学计划进行精心设计、反复论证, 并组织编制教学大纲和教材;三是制定针对任课教师和学院的规范与守则, 严格明确地规定了成绩考核与获取结业证书的资格;四是加强科学管理, 及时与学员沟通并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积极开展追踪调查确保培训实效:每期国家集中培训班教学结束后, 培训中心对全部学员发放调查问卷, 每年还对西部部分省区培训班学员进行抽样调查;另外, 还组织调研组对前期培训部分学员进行追踪调查。这些工作的开展, 确保了培训中心能够及时检验培训班的教学效果、参训学员的变化及在回校后对所学知识应用的情况, 为后期的培训提供参考。

五年培训工作积累的成果与获得的效果:全国体育传统校体育教师国家培训中心, 在五年的培训工作中, 开发积累了多项成果, 包括在调查听取学员意见的基础上, 组织近10门任课教师, 在2009年6月完成了以理论课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培训教材, 并于2011年对前三年使用的教材重新做了修订, 保证了教材的前沿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组织任课教师开发研制了“校园集体舞蹈”、“体育游戏”、“健美操”3门公共技术课的教学录像光盘, 为广大学员既能提供培训期间的课程学习指导, 在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的实践中可提供专业帮助与参考;针对课程教学大纲, 每年会在教学前进行及时修订与完善;此外, 还制作了学院优秀论文集和培训照片集。

江苏省:以传统项目学校培训为契机, 推进实施“江苏省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

为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五年计划》的要求, 结合江苏省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实际, 江苏省体育局、教育厅联合组织实施了“江苏省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 (以下简称“培训工程”) 。“培训工程”的基本任务是, 为全省各级各类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各培训1名体育教师, 其中, 省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各培训2名体育教师, 全省共计划培训约1万名体育教师。所有培训经费由省体育局和省教育厅承担, 学员培训合格后颁发由两个部门印制的证书, 并计入学员继续教育学时。

自2008年开始, 培训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两轮, 第一轮培训共完成了8322名体育教师的培训任务, 其中, 省级以上体育传统校教师344名。第二轮培训于2012年3月份启动, 目前已顺利完成全省4328名小学体育教师、126名体育教研员和283名省级以上体育传统校教师的培训任务, 其他培训工作计划于2013年完成。“培训工程”主要呈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周密的组织实施:为尽量贴近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 保证培训质量, 切实提升体育教师特别是体育传统校教师的执教能力, 每轮培训前, 省体育局和教育厅都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和教育部门资深教研员对教学大纲内容、培训的重点、培训方法手段等进行多次细致的研讨, 编写了统一的培训教学大纲, 并制作了教学光盘供各培训基地参考。各培训基地根据全年的培训任务, 直接与有关市教育、体育部门进行沟通协调, 确定培训学员名册, 编制具体的培训工作方案, 并上报省有关部门, 由省教育评估院对培训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调查, 对培训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创新的培训形式:此次培训在讲师团备课形式上大胆改革, 设计了一个“大平台、多模块、小专题”的立体模型。其中, “大平台”是培训内容的资源库, 每位授课讲师按照教学计划选取授课具体的内容;“多模块”是指建立在大平台基础上, 以各专项为模块结构形式出现的一个个小组合;“小专题”是课程模块的具体呈现形式, 即每个专项模块分若干专题进行教学。

优化的师资结构:本次培训组织了涵盖全国培训课程的省级专家讲师团。各培训基地除经审核同意的本单位授课教师外, 必须聘请一定数量的省讲师团专家授课, 以保证整个培训工作的质量。

严格的培训考核:为了保证培训效果, 本次培训对考核提出了高要求, 除日常的考勤要求外, 还对学员进行了理论综合考核和实践组织技能考核, 考核合格方能发放培训证书, 计入教学教育学时。此外, 还制订了优秀学员的评选细则, 对每期培训的优秀学员都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此外, 在总结两轮的培训工作时, 省教育厅和体育局还表示, 短期的集中培训只能从理论层面上为学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而真正的“培训”还要靠教师们自己在岗位上锻炼成长。作为培训机构, 应加强对学员进行跟踪, 使培训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解决, 真正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

体育师资培训甘肃基地兰州城市学院:明确培训指向, 按需组织培训;创新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做好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工作, 甘肃省体育局、教育厅给予了高度重视, 成立了专门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培训工作, 并将培训基地设在兰州城市学院, 由兰州城市学院负责培训项目的具体实施。在过去的五年中, 共培训全省14个市、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主管校长、业余训练骨干共800名。其中,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主管校长56名, 体育教师704名, 市县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和少儿体校校长、教练40名。

在培训实施中, 相关机构认真组织开展调研活动, 掌握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 分析教学实施中存在的困惑、疑难与问题, 掌握对有关项目的意见与要求;及时制订了符合甘肃省实际的体育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结合甘肃省实际、制订了培训教学计划及任课教师、学员管理办法, 印制了《甘肃省体育师资培训班培训指南》和《培训日志》。此外, 为了做到按需施教, 培训之前还设计了培训需求调查表, 调查了解了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基层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 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

一个好的培训方案, 是培训活动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的行动指南, 也是保证培训达到预期效果的有力保障。兰州城市学院针对调研结果, 最终确立了“三、三、四”培训实施方案。即三个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反思相结合、把握规律与促进发展相结合;三个模块:理论与技能、实践与考察、对话与交流;四种方式: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与成果分享、观摩与研讨、问题研讨与网络服务 (学校为每个学员提供了一个专用博客, 鼓励学员积极参与网络学习和交流活动, 以博文的形式发表培训感言、培训总结、实践经验交流、分享课程资源和提交建议) 。

此外,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 更好地做好培训工作, 除了由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中心选派并组织的西部讲师团之外, 兰州城市学院还精心遴选了甘肃省在体育训练和学校体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在省内体育教育和训练方面有一定影响力本省教学一线的教授、优秀教练和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讲师团的部分成员。

安徽省:以“四个一”为工作思路, 扎实开展体育师资培训工作

2008年以来, 安徽省共有690名体育教师先后参加并完成了国家级和省级体育师资培训, 覆盖全省12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36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4所省特色学校的体育教师, 有效提高了基层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执教水平。

《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五年计划》出台后, 安徽省体育局、省教育厅高度重视体育师资培训工作, 确立了“成立一个领导小组, 制定一份培训计划, 划拨一笔专项经费, 确立一个培训基地”的工作思路。即, 2009年, 省体育局、教育厅共同成立了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并共同制订了《安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体育教师培训五年计划》, 计划从2008~2012年每年选派20名左右的体育教师参加国家集中培训, 并从2009年开始由省体育局和教育厅联合举办省级体育教师培训班;该计划还对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培训组织与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并给予参加培训人员计入继续教育学时 (学分) 的政策, 有效调动了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此外, 从2009年起, 省体育局将体育教师培训列入年度经费预算, 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拿出30万元左右的专项经费用于举办体育教师培训班;并与省教育厅共同确定了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训基地, 负责全省集中培训日常工作。

体育师资培训四川省基地成都体育学院:立足实际, 突破难点, 关注未来发展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五年规划》和2012年3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集中培训准备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 成都体育学院在承办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西部项目暨四川省四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的基础上, 调研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教育发展现实和需求, 结合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的特点和要求, 立足体育教师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需求, 为保证高质量完成好国家体育总局下达的“2012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国家集中培训850人”培训任务, 特制订了2012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国家集中培训实施方案, 并按此方案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三期国家集中培训。

在实施过程中, 组建教学团队时充分考虑了传统校体育教师们的现状和需求, 尽量做到选派熟悉传统校教学情况、有一定培训经验、认真负责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进行讲授。教学中, 又根据所开设的课程将授课教师分为若干小组, 推选小组长, 并由小组长负责组织该小组授课教师集体备课, 集中学习培训大纲、研制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等, 并在每一期的课后进行总结, 及时改进完善和提高。期间, 面对“培训人数较多, 技术课授课时要考虑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分小班教学, 无形中给课程安排和教师选派增加了难度”的问题, 采取了分大班轮换授课结合小班教学的形式, 从而既解决了暑期请教师难的问题, 又妥善解决了场地、器材和人数的协调问题,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体育师资培训重庆市基地西南大学:以100%为目标, 创新模式推进培训工作

自2008年为期五年的“西部地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启动以来, 重庆市体育局和西南大学培训基地积极与西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北京中心配合、协作, 全面实施培训计划, 提高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教师业余水平, 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南大学作为培训基地, 主要负责了“专项术课实践模块”的教学, 在培训中, 探索出了“突出两个中心、坚持三个开放、做到六个结合”的培训模式。其中, “两个中心”, 即以提升学员的理论素养和体育训练技能为中心;“三个开放”, 即开放的课程内容、开放教师资源、开放的教学主体;“六个结合”, 即集中研修与小班教学相结合、专题学习与案例研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交流研讨与反思评价相结合、观摩与经验分享相结合、理论诠释与课例教学相结合。具体做法是:一是国家讲师团专题讲座;二是课例分析;三是参与式培训;四是反思交流。

11.以先进理念引领学校全面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注重引领 学校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62-02

“校长是一校之魂,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由此可见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校长知识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速度及走向,下面我结合一些名校长用先进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全面发展的成功范例加以阐述。

一、坚定政治思想,勇于克服困难

摆在每位校长面前的不一定都是坦途,还有崎岖的山路,关键是校长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北京西城区奋斗小学见培炎校长在任职之初的短短四年时间里,使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昔日一个三无(无骨干教师、无科研课题、无额外一分钱)的“草根学校”变成如今颇具现代气息的新学校;把人们认为不值得托付培养孩子的差校变成了今日人人争着就读的京城名校。他确立了奋斗小学“诚信做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带领教师团队克服困难,围绕办学理念,在传承学校文化积淀的同时精心打造富有现代气息的学校文化,对其校训“质朴、平和、坚韧”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并引领全体师生进行了切合本校实际的实践探索,使学校文化建设独具特色。他勇于改革创新并走在时代前列,用最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谱写老校的新篇章,使学校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引领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见校长对教育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片云推动一片云,一颗灵魂触动一颗灵魂。他所具备的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独特的人格魅力、敢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胆识,为我们校长引领学校发展树立了榜样。

我们在感叹京城名校教学设备现代化、师资力量雄厚的同时,反观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小学也面临经费紧缺、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境。落后的办学条件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很多家长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往县城以上学校就读,致使乡镇小学学生数量递减,进而国拨生均公用经费越来越少,这样学校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面对存在的种种困难,乡镇校长就束手无策了吗?见培炎校长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于在逆境中求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榜样。在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乡村校长没有理由放弃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要用丰厚的思想引领那本来就贫瘠的山里孩子的精神世界。

二、提高专业素养,创新教育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要用自己丰厚的专业知识和精准的专业水准引领师生团队发展。”北京西城区十四中学王建宗校长曾经做过《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科学发展》的专题报告,折射出他极高的专业水准,他深刻地理解校长的办学理念,精辟地阐述学校科学发展之路径,特别是对“校长办学的常规动作与思想”的解读、对“校长要修炼的内容”的理解、对“校长要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阐述与实践,既让我理解他“一般校长做事,成熟校长做项目,优秀校长做理念”“学校管理同学科教学一样是一种专业”“办学育人的水很深,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不可轻易做弄潮儿”这几句话的深刻内涵,也让我知道了优秀校长有别于他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教学当中的引领作用。北京西城区十四中学越办越好,正是因为王校长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对学校教育思想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对学校管理实践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精准地引领师生前行,才使师生在工作、学习中收获丰硕的果实。

成功的名校长无一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先进的教育思想。他们的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光芒,在他们的引领下,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校长要以名校长为镜,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充实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三、探寻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要发展,科学管理是关键。管理工作做好了,才会凝聚师生力量,端正教风、学风,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是因为学校领导十分注重学校的管理且管理水平达到了专业化、个性化程度。我有幸到北京西城区玉桃园小学学习,其间参观了玉桃园小学校园,参加了有效行政例会,观摩中年级教研组教研活动,参加“六一”活动协调会、一年级家长会、年级组教研课、片区研究课,与校长、中层领导、骨干教师零距离面对面交流,这些都使我如浴春风,懂得在学校管理层面上,李颖校长没有把管理权集中在领导层面上,而是把管理责任分解到年级组、教研组,实行分级管理,“以人为本”成为统领该校管理的理念,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每一位师生同时担任两种角色――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他们在被管理与管理中愉快地工作、学习,在自主参与、自主管理、情感体验、自主实现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管理的动态过程:创造―享受―再创造,呈现出特有的生命力和文化品位。他们在教研管理中注重过程管理,认为“没有课题研究的教师是耻辱的”,“组组有课题,人人有教研”已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规教学话题,教研组每周都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对章节教学或个案教学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在课题研究和集体合作探究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在管理评价中,实行多元评价体系――层级交叉评价、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等,全方位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审视、评价,以探寻科学管理学校的办法,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如今,学校管理模式异彩纷呈,给学校管理者提供许多可借鉴之处。校长在管理学校时不该是对已有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将其他学校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有利学校发展的管理模式,使学校管理沿着粗糙管理―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个性化管理的方向发展,让学校管理趋向科学、高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与办学品位。

四、立足校本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学校要发展,培养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北京市各小学的教师起点很高,大多数小学教师是从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毕业后通过竞聘进校的,并且常有机会到国内外名校参加学习培训,即便如此,各学校还是特别注重通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来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给教师补充精神养料,让教师在学习、培训、研究中受益、成长。他们首先对教师进行师德培训,让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教书育人。玉桃园小学李颖校长在每学期开学初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是师德会议,期中给教师们讲优秀教师系列故事,期末举行爱岗敬业师德演讲会。奋斗小学见培炎校长认为“师德是永恒的主题”,要求教师们践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规范。其次在教师专业化(专业素养、文化素养、综合素质)成长方面做文章。北京小学李明新校长组织建立了专家工作室、名优教师研究室,要求教师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以实现教育价值的变革,从“完成任务”到“研究问题”,以实现教师文化的变革,用专业鲜明形象,带着课题走进教室,做有思想的教师。北京西城区十四中学王建宗校长提出:校长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好课程,用思想的灵光启迪教师渴求的心田,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北京西城区各校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利用校本培训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造就一支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水平精湛的教师团队,并通过教师团队的发展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王海燕教授在《回归教育本质的教师发展》的讲座中指出:校长要创新学校教育,丰富学校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要让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教师专业发展要从“外促”到“内需”,要从“心”开始,用“心”体会,在“做”中发展;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让学生的每一次激动变成毕生的喜爱。我们农村校长在学习借鉴别人校本培训的经验时,要内化为自己培训教师的养料,切实加强本校校本培训,促进本校起点较低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搞好特色建设,树立学校品牌

一所学校有特色,是因为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与实践探索有别于他校,是因为这些学校的校长善于学习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具有游刃有余地解决学校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思考教育教学管理者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探索适合本校特色的学校发展之路。玉桃园小学把读书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首先,给师生营造安静优雅的读书坏境,设置了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让师生静下心来读书;设立了记者站,开辟了教师评语展专栏等,为师生敞开心扉交流提供平台。其次,推荐书目让师生利用假期多读书、写感悟,引领师生从书中感悟人生价值,让好书成为滋润师生成长的丰厚土壤,通过读书增长知识、启迪智慧,成就精彩的人生。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要引导师生多读经典,营造书香校园,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树立学校特色品牌。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学生、教师、学校要发展,离不开校长的远见和实干。校长要不断学习,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管理模式、精准的校本培训多角度地引领师生发展,全力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12.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结 篇十二

泰和县苑前镇中心小学 刘重威 联系电话:*** 苑前中心小学座落在美丽的紫瑶山仁善河畔,公和圩镇西北角的小山坡上,创办于1980年,至今已有近三十的的历史,是一所校园环境精美,教学设备精良,师资队伍精干的示范性小学。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教职工56人,学生1139人,自1993年被市教育局评为学校管理“星级学校”以来,在苑前党委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下,学校相继投入巨资,改善了校园环境,添置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多年来,中心小学不断探讨先进的办学模式和育人方法,坚持德育为首,活动育人、多渠道、多形式创新育人途径,优化育人环境,取得了多项国家、省、市、县教育教研成果。如果说成绩是中心小学这棵大树上结出的累累硕果,那么中心小学行政班子提出的“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立德寓美,传播先进文化”的办学思想便是最强健而有力的根系,在这强健的根系下,中心小学这棵大树正展现着生命的绚丽。

一、挖掘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本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厉引“笃学、励志、崇真、扬善”的校训,坚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抓住“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目标,突出“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素质”的办学思想和“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关注和谐,放眼未来”的教学管理思路。在教育思想指导下提出了一个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塑造“用合理的目标激励人,用人文的管理规范人,用温暖的情感服务人,用发展的评价塑造人”的办学理念,用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办学实践。

学校组织教师不断挖掘并整理学校“礼仪文化、紫瑶文化、古典文化、安全文化、教学文化、体育文化”,将校训、校风、教风、班风编印成小册子,制作成文化版块,把学校德育和地方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效结合,把德育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历史景观和听得见、可感受的革命故事,切实增强德育的效果,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一、构筑环境文化,凸显美化和教育化。

在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上,强调空间主体化设置,提出了“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的理念。近年来,学校种植了各类花草树木几十余种,乔、灌、花、草,配置得当,绿化布局规范美观,硬化了路面,铺上了彩砖,营造了舒适、美观、敞亮、雅致的校园生活空间和育人氛围。200米的环形跑道运动场和设备齐全的健身场地,回荡着同学们令人心醉的欢声笑语。

当你漫步在中心小学校园内,在每个角落里都能见到中心小学师生用五彩的笔描绘下的一幅幅装裱精美的画卷以及挥毫写下的飘逸俊秀又墨韵十足的书画作品,校园里的每一面墙壁已俨然成为了中心小学的艺术长廊,展示生命色彩的天地。

二、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追求平等、友善、协调。

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和谐师生的关系,现代育人观认为“育人的有效性源于平等交往,沟通无限,”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始终谨记,教育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点化式润泽生命”因而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必须用友善的宽容,热情的期待去看待每一个活生生的灵魂,这样一种充满宽容与爱意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个中心人的心里。正是这样一种充满爱的期待,使师生对一切充满信心,让每个生命永远饱含希冀,而这永远的希冀便是快乐的源泉,也正是中心人的乐教,乐学的源泉。生命便是在这爱的润泽下茁壮成长,这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充满爱意的师生关系显示了它巨大的育人功能。

三、夯实阵地文化,彰显文化魅力。

几年来中心小学相断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记者站”等少先队文化阵地,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报名、考核、选拔、培训等程序组建了“雏鹰小记者团”“播音员小组”确保了中心小学宣传阵地的高效运行,广播站安排了十多个富有特色的栏目“校园快报”“校园小雷锋”“小荷已露尖尖角”等在同学们当中广受好评。定期出版的校报《紫瑶校报》面向全镇小学师生常年征稿,为教师呈现教育观点、分享从教经验、提升文化品味提供了一个平台,丰富多彩的内容、贴近师生的题材、反映校园的动态的新闻快报,深受师生的喜爱,也多次受到县局领导的好评。

每周一上午的升旗仪式已成为中心小学常规工作中创特色的一大亮点,当国歌奏响时,整个校园肃静起来同学们都会停止所有活动,面向国旗方向参加升旗仪式,就连到学校送孩子的家长也情不自禁地参加这庄严的升旗仪式,成为了中心小学德育工作和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心小学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工作,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精神食粮,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心小学为每位学生都办理了借书证,每学期开学,班主任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然后以班为单位集体借阅,学生再在本班借阅。如今的校园已成为师生们充满人情味,书香味的家园。

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散发活力。

为使校园文化散发活力,针对学校生源状况,中心小学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加强以日常行为规范主要内容的基础文明礼仪教育,三是加强以增强法制观念,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公民意识教育。学校遵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为学校的德育导向,创新德育模式,变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交流式”使德育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学校健全了班级文化制度,利用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安全、卫生知识的教育,多次邀请“苑前镇派出所、交警中队、镇中心卫生院、中龙森林派出所”来校作专题报告,提高了学生法律意识与文明、卫生自律水平。

学校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劳动教育,2007年新开辟了一块500多平方米的劳动基地,各班通过劳动基地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既让学生体会了一份辛苦一份收获,珍惜劳动成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树立劳动观念。

五、打造品牌文化,发展学生特长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中心小学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原则,成立了二十多个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活动。举办了“阳光体育之歌大合唱”、“庆六一文艺汇演”、“我与祖国大合唱”、“冬季田径运动会”等大型全镇性的文体活动,经常为学生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多次邀请泰和采茶剧团来校演出,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尚,使爱国主义思想永驻学生心中。以活动来促使学生发展,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升华。

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载体。我校通过阅读、吟诵紫瑶文化,要求学生铭记历史,学习先辈,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学习,遵规守纪、强身健体,做一个能顶大梁的人。通过“讲雷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雷锋、学习雷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让学生学习理解习近平主席对“中国梦”的深情阐释,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不断奋斗探索的艰苦历程,传承红色文化。

通过古典诗词吟诵比赛,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通过听当地老人讲传统故事,参观古村古祠,欣赏家乡山水自然风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通过礼仪教育,使学生在获得丰厚人文素养的同时,逐步达到知进取、懂礼仪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县“争创书香校园、争当文学少年”知识竞赛,让学生不断开拓知识面,增长见识。

六、校园文化建设成就素质教育硕果累累

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县艺术节分别在2001年、2005年、2007年荣获“团体三等奖”;2006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书法大赛中荣获“集体优秀奖”;少先队工作在2003年、2005年、2006年分别被县团委评为先进单位。

13.学校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结 篇十三

学校创造学习培训条件, 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育是成就生命的伟大事业。教师, 唯有不断增加自己生命的能力, 才有力量托起他人的生命。近年来, 十二中学在“苦练内功, 发展内涵, 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特色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的理念导引下,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 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深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几年来, 十二中学在各级各类的培训研讨和公开教学活动中, 有计划地派出大量人员外出学习, 经过考核, 选择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外出参加各类教学大赛。十二中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在不断提升。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 十二中学是有着自己的培养思路的。

首先, 着力名师的培养。近十年来, 十二中学在“培养名师, 带动名校”的思路指引下, 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促进名师的培养, 以名师促进学科教学在地区教育的影响, 使名师的辐射效应成为名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由省教育厅命名的全市唯一一个名师工作室———“辽宁省初中语文董玮名师工作室”落户我校。几年来, 十二中学先后培养了特级教师2人, 国家级骨干班主任1人, 省级骨干班主任务5人, 省名师1人、省学科带头人5人, 省、市级科技拔尖人才2人, 市级骨干教师27人, 省、市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15人。这些名师, 极大地带动了我校的学科教学, 也成为十二中成就名校声誉的骨干力量。

其次, 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入职之初, 十二中学对青年教师就有着和其他学校不同的培养方式, 除了常规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入职培训, 十二中学更注重长线和方向性的培养。我们组织相关部门对青年教师定期进行青年教师培训, 如就入职后的着装、言语、纪律要求、和学生相处应注意的问题。之后, 由教导处和相关的校级领导对他们进行学科的业务培训, 包括听课的技巧, 教育学生的方法, 如何个别辅导等一些问题。最后, 学校举行定期的青年教师课例大赛和汇报课以及“师带徒”活动。经过日常教学的磨练, 很多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十二中学的骨干力量。

再次, 加强校际、城际、省际、国际间的交流, 使教师能“走出去, 引进来”。为了使我校教师有先进的理念, 学校积极开展学校间的、城市间的、各省间的交流, 甚至把老师派出到国外参加培训学习, 以期取得和先进理念保持同步的效果。交流之后, 教师要把自己的心得在全校大会上做展示和汇报, 让大家受益。

最后, 对教师定性、定向的培养。教师素质是有所不同的, 人的特长和培养方向也是不同的。学校除了定期培训, 还要对教师的个人能力进行定性分析, 努力做到知人善任。有的教师适合带班, 有的教师教学管理双优, 有的教师不适应教学但条理性强、习惯好就培养成优秀的专室管理人员, 有的小学科教师如果素质良好就根据特色培养成主科教师, 一些教学优异、管理能力强的教师则培养为中层干部的后备人选。总之, 学校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让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教师的人生理念

对于教师而言, 只想用自己在师范大学里学到的一点点学科知识来应对日新月异的学科教学, 来给一群接受知识量、信息量比我们大好多倍的学生授课, 显然是危险的。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召开专题会议, 对教师提出要求, 要求教师加强学习, 对所学专业的前沿有深入了解, 对相关的边缘学科要有所涉猎, 对所学专业知识不可以肢解, 要做到融会贯通, 要把自己对学科知识的讲授架构于完整的知识体系之下, 不能因自己对学科认识无法高屋建瓴而使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盲人摸象”的感觉。我校专门进行了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的校本发展战略研究, 针对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科相关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以期让教师在茫茫书海中找到渡往成功彼岸的小船。每周一次的校本发展战略研究, 使教师们学有所用, 使他们在讨论、总结、反思、读书、分享中找到了学习方向和目标。同时, 学校要求教师定期写关于课改和读书的体会, 每周集体备课前抽出十几分钟对新课改的相关内容进行集体学习。相关举措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同时也帮助他们树立了良好的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对于一对于一个教师或一个教师群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让“博闻”和“博学”成为考核教师的新标准

在教师的考核标准中, 最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精深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要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 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 而且要有源头活水。也就是说, 一个优秀的教师, 不仅要有扎实的功底、精深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有对相关边缘学科的广泛涉猎, 要有广博的见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我校对新时代教师的考核标准增加了重要的一条, 那就是:教师一定要在精深的基础上做到广博, 成为职业素养的试金石。

为此, 我们向老师们发出了读书的号召:读有字书, 读边缘学科的书箱, 丰富和充实自己;读无字书, 向现实生活学习, 留心身边人和事, 了解人生百态, 让我们对人生的理解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广闻博见, 对人生充满鲜活智慧的思考成为新时代教师的标签。

让健康、向上、乐观、阳光、热爱生活、富有情致的教师形象助推学校育人进程

首先, 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运动习惯。我们希望教师健康, 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工作的动力和基础。在我们的倡导下, 十二中学的教师们有的成为“驴友”, 有的成了绿色出行的志愿者, 有的成了自行车、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太极拳爱好者。张新老师多次参加国内举行的徒步竞赛获奖, 十几位教师在前不久结束的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坚持全程并取得完赛证书, 运动蔚然成风。当然, 我们更希望教师们积极运动和健身的习惯会影响和带动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有运动习惯的孩子, 健康将伴他们终生。

其次, 教师要有乐观自信的人生体验。我们主张教师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体验成功, 转化一个学生是成功, 突破一个难点是成功, 上好一堂公开课是成功, 带好一个班级是成功, 学到外校外班的先进经验是成功, 参与一个科研课题是成功, 指导学生发表一篇作品也是成功。一个有成功体验的教师, 必将引导他的学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教师的乐观和自信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产, 时刻伴随在学生的左右。

再次, 教师要热爱生活。人不可以没理想, 但更不可以没情趣;生活不一定富有, 但一定要精致。教师上班前精心地修饰自己, 让自己在学生面前展示最美好的一面;花点儿时间关注一下校园花坛里的桑椹和草莓熟了没有;给孩子的作业本上画一个笑脸儿;偶尔和学生们分享一下他们的喜怒哀乐;带学生们做点打雪仗之类的淘气事儿。这些热爱生活的表现将无形中影响学生, 热爱生活不知不觉间成为学生们的人生特质。

上一篇:两个汉堡五年级作文下一篇:幼儿园是一个温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