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精选14篇)
1.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篇一
浅析舞台灯光在剧目创作中的作用论文
众所周知,传统的灯光设备,仅仅是作为一种照明工具而存在的。由于舞台设备简陋和技术的不发达,舞台技术的潜能和价值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舞台设备、灯光器材等不断的更新换代,剧目演出可以运用的手段越来越丰富。舞台技术的显著发展,为剧目创作的多元化、演出形式的多样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舞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舞台的形式、样式、表现手段、艺术手法等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也给从事舞台创作的专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创作的主体要发挥舞台新技术、新设备的巨大作用,要加强专业素质的提升和培养。
一、要有不断更新知识、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剧目发展的过程中,舞台灯光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地创作实践,使我国舞台灯光发展空间不断扩展。目前,舞台灯光设备均已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各种类型的光源、灯具以及控制灯光变化的电脑调光台设备,已经较为普及,数字化、网络化、无线化等新科技、新设备的投入,也已日见成效。可是不管科技如何发展,演艺设备如何先进,没有懂得艺术表现、熟悉运用设备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设备对剧目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无法刻画人物内心情感,以及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剧目的创作者、表演者都是人,而不是这些设备。我们可以把这些技术手段当成是自己的“魔法”,如何恰当地展示剧目作品震撼人心的“魔力”,就要看人的功夫了。作为舞台演出的直接参与者和创作者,灯光设计人员的作用至关重要。灯光设计人员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舞台戏剧创作的质量。所以舞台灯光设计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了解设备,掌握先进的舞台设备。
二、要善于调动和运用灯光技术手段
就像灯光师要了解设备一样,作为灯光创作的灵魂人物导演,要学会正确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他们同样要了解舞台灯光,亲身参与到灯光设计中去,让灯光在自己的指挥下成为最有力的表现手段。舞台灯光是导演艺术构思的一部分,灯光设计师应该成为导演艺术创作的合作伙伴。
首先,好的导演善于把握灯光对“实”的灵活运用。现实主义的戏剧舞台上,表现的是人物生活的环境,写实的手法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沿用至今,从《龙须沟》、《雷雨》,到《旮旯胡同》。比如话剧《红白喜事》,这是一出现代农村戏,讲述的是农村改革后,农民富裕了,但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残余又死灰复燃,严重地侵害了人民生活,人们要抵制这种倒退,铲除封建残余。经过研究和讨论,演员、舞台美术等各个创作部门一致认为要用“写实”的手段来表现剧情。导演说:这个戏一定要实,烟囱要冒烟,压水机要出水,灶台拉风箱要见火光,院里要堆满柴草,卸掉轱辘的车要立在墙角处,房顶要上人,农家院里该有的都得有,让角色在里面认真地“生活”。这个本子有着浓浓的泥土气息,实实在在的剧本,可谓实实在在的人物,演员只有在这种实实在在的环境里实实在在地“生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在写实的剧目中,也有一些采取了局部写实的手法。前苏联莫斯科艺术剧院导演叶甫莫洛夫曾为北京人艺排演名剧《海鸥》,当时他对舞台设计提出:这出戏舞台是空的,没有大幕,没有边沿幕,没有衬幕和天幕,观众对这个赤裸裸的舞台一无。舞台只用了三组景:一组是书柜、沙发,摆在平台车上,作为书房或客厅的场景;一组是藤桌椅,也装在平台车上,是庭院的设置;还有一组是亭子,它是全剧使用最多的景,它能在舞台上任何地方移动或停下,可以制造出不同的舞台气氛。这三组前后左右的移动,组成多种场面,在灯光的配合下,树林中、湖泊旁、烈日当头、夕阳西下的书房、庭院都一一实现了。像这种全新的演出样式,是经导演的.艺术构思、灯光设计师的形象思维和技术部门的技术支持而共同完成的。 其次,用“虚”制造想象空间。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是为了突出人物,通过演员的表演激发观众丰富的想象力来实现的,这是戏曲演员与观众在表演和欣赏的过程中形成的默契。1959年焦菊隐导演率领演员、舞台美术家(布景、灯光、人物造型设计)、音乐创作人员等,创造了《蔡文姬》这美妙的、具有民族气魄的话剧。焦菊隐导演提出这出戏强调处理四个“统一”,即似与不似的统一、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统一、形似与神似的统一。戏曲舞台美术与中国画有共同之处,一个用“虚”突出术形象,一个用“虚”突出人物形象,中国画有“留白”的技法,舞台上也讲究“留白”,只是舞台是用“黑”来实现的,用黑天幕、黑边沿幕等方法把人物突出,次要的人物、景物都“虚”掉,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焦菊隐导演名剧《蔡文姬》的场景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南匈奴穹庐内外的场景,几道吊装出弧线型的幔帐,高耸的旗,造成似又不似、神似形亦似的穹庐外景,灯光用强烈的侧光束投到旗上,造成风和日丽的气氛,而浩翰的塞外草原则被黑幕给“虚”掉了,任凭观众去想象,比看到实景更有气氛。单于王的大穹庐场景,仅仅用了一块从台前向后延伸的幕,配以左右两边仪仗胡兵,用侧线勾出轮廓,显得威武雄壮。第三幕是在长安郊外蔡邕墓旁,蔡文姬经过长途跋涉,已是精疲力竭,为了表现此时她思念儿女、百感交集悲痛欲绝的心情,编导用了一连串梦境。舞台环境仍以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用布吊出几株树形,用灯光描绘出古柏参天,月光朦胧,薄雾弥漫的诗情画意贯穿整个梦境的是战乱、火光、浓烟、胡兵、百姓逃难、尖叫,文姬与赵四娘来在人群中,微弱的追光使她们在舞台前前后后忽隐忽现,最后被胡兵冲散。导演的构思,使舞台灯光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效果。演出后有评论说,《蔡文姬》的舞台美术不仅创造了典型的舞台环境,还因为有民族色彩的风格、完整的美术形象,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和效果。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技术和设备上拥有这么好的条件,相信舞台灯光与现代科技密切合作,一定会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舞台美术形象,创作出千姿百态、观众喜闻乐见的演出样式,创造出更为繁荣的剧目艺术。
2.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篇二
关键词:音乐,舞蹈创作,关系,作用
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最早的动作行为出现的艺术形式, 而在舞蹈创作的若干重要因素中包含着音乐的因素。任何一种舞蹈、任何一个舞者都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舞蹈动作的创作, 音乐就像是舞蹈创作环境的氧气一样, 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它的存在。
一、音乐在舞蹈创作中必然存在
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得到展示的, 而在时间的因素当中, 舞蹈和音乐是同时、同样的拥有节奏, 这也说明舞蹈是在音乐节奏的伴奏下所进行创作的。在舞蹈创作期间, 需要有音乐的伴奏, 这是音乐作为舞蹈创作的必定的“规矩”。这种“规矩”是指舞蹈创作时, 所必须依据的、固定的音乐节奏;这种“规矩”也是指音乐对于舞蹈创作所提出来的要求, 而这个节奏可被称为节奏源, 在节奏源的固定范围内, 可产生无数个可变化的节奏型。在这些节奏型的规定下, 产生多种多样的动作变化和队形的更改, 从而形成群舞或独舞。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节奏源, 才能创作出一个协调而具有观赏性的舞蹈作品。而在群舞的创作当中, 由于表演者是由多个人组成, 而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却又是不尽相同, 所以这时就需要一个共同的节奏作为标准。由于所创作的作品是由多个人在一起进行表演, 而每一个人的心理节奏却是不同的, 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规范, 舞蹈创作者将无法按照自我心中的节奏来进行编排每人的动作, 那将导致群舞作品创作失败。在独舞的舞蹈作品创作中, 舞蹈编导也必须按照自己的心理节奏, 或者是根据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 自行安排与音乐相对应的舞蹈动作完成作品创作。
音乐虽以其听觉感染的积极性具有了充分的独立存在的条件, 形成了独立的艺术, 但有时也由于其表现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不明显性, 使人不易理解, 而舞蹈动作有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听众明了音乐表现的内容, 二者因而有了结合的可能。二者都属于时间的艺术, 都依靠过程来展示形象这一特点有助于它们的结合。必须指出, 音乐强烈的对情绪的感染作用对于舞蹈的表现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因为音乐不仅帮助、配合舞蹈去感染观众, 它还直接刺激舞蹈者的感官, 影响舞蹈者的情绪。音乐可以给舞蹈保持一个合适的速度, 可以由于音乐的段落的变化、性格的变化提醒舞蹈者舞蹈结构的变化。
二、音乐是创作舞蹈艺术精品的灵魂
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家扎哈诺夫说过:“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1]。因此, 舞蹈创作离不开音乐这个伙伴。
第一, 音乐与舞蹈都用节拍、节奏来组织, 节奏是舞蹈与音乐的结合的自然基础。原始舞蹈之所以能最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 根本原因在于节奏。节奏是构成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 具有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特殊艺术功能。能以其触动人心弦的律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将其蕴含的感情传导给观众, 引起观众的共鸣, 并引导他们参与艺术审美活动。节奏是结构舞蹈动作的纽带, 也是舞蹈作品整体布局的贯穿线。音乐也是如此、节奏、节拍也是音乐整体的骨架。舞蹈作品中, 舞蹈形象是在音乐律动配合下, 通过力度的强弱, 速度的快慢, 能量的大小, 来深刻细致地体现人物内心的情绪波动的。所以, 节奏是构成人体动作与音乐旋律结合的天然基础。
第二, 音乐和舞蹈都善长于抒情这一共同具有的特性, 使得它们能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类各种情绪和情感做出深刻而细微的体现。舞蹈长于抒情的特性, 使得它更接近写意画的风格, 虚实结合, 以虚为主。当然音乐和舞蹈的长于抒情, 适于写意, 并不等于说不能反映广阔的生活, 不能叙事, 只不过它们的表情达意、抒情叙事的高度概括的手法, 都是由它们独有的艺术特征所决定的。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现感情, 而且音乐的表达虽然具有抽象性, 但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 而可以结合得天衣无缝。
第三, 舞蹈创作和音乐都具有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音乐形象的塑造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完成的, 它通过这种有秩序的运动来做用于人们的听觉, 同时欣赏者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在欣赏过程中自然地产生艺术联想, 从而展开自己的感情活动。舞蹈创作则是通过高度提炼了的人体动作这一艺术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的, 舞蹈形象的塑造和音乐形象一样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和音乐不同的只是舞蹈是以直观的方式, 直接地将艺术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使观众通过对形象的直观感知, 引起自身的情绪激动和思维活动[2]。
就拿《扇舞丹青》这一优秀舞蹈作品的创作来讲, 它将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曲《高山流水》完美结合的精品。编者借用一把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 在整个舞台空间塑造出一种古雅、端庄、充满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体态形象, 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融为一体, 加之作者选用的背景音乐是中国十大古曲之首《高山流水》, 随着环境的展开, 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音乐或低、或高、或急、或徐、或拢慢捻、或弹连拨, 刻画和表达了一个恬静、雅致、高远的整体意境, 将中国古典舞蹈与古典音乐融为一炉, 情景交融, 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含蓄蕴藉, 言有尽而无穷, 使人感觉到神形兼备的内在精神气质, 感悟到天人合一的深厚内涵, 它不愧是音乐、舞蹈合作之佳作。
由于音乐和舞蹈有着这么一些共同的艺术特征, 因此在通常情形下, 舞蹈形象的鲜明性、感染性, 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音乐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描绘, 对环境气氛的烘托和渲染, 它甚至依附于音乐形象的塑造。舞蹈的质量在许多方面, 全凭音乐的形象化、内容和表现力到什么程度而定。二者结合紧密, 不分你我。同时, 音乐和舞蹈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也正是这不同而带来了互补, 构成了相互吸引的条件。使得它们相得益彰, 仍然体现出“舞中有乐, 乐中有舞”的完美结合。
三、在舞蹈创作中音乐对舞蹈编导的启发作用
在进行舞蹈创作时, 音乐是舞蹈情绪表现的烘托, 是舞蹈情节表现的需要。舞蹈创作则通过运用音乐来实现视、听觉综合艺术作品的完成。
舞蹈的划分多种多样, 在舞蹈编创中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可划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芭蕾舞、当代舞等;也可以根据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法和塑造舞蹈形象的特点可划分为抒情性、叙事性、戏剧性舞蹈三大类等等, 而各种不同种类的舞蹈又包含有不同的艺术特性, 这就需要音乐必须符合舞蹈风格及舞蹈构思的动作表现。编创舞蹈作品时, 乐曲的选择在舞蹈动作设计与构思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决定了作品的风格、程度, 还直接影响动作时的气息、劲力、心态。用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 动作的劲力变化大;反之用平和流畅的音乐伴奏, 动作的劲力柔缓、松弛。用乐句不规则的乐曲伴奏, 动作的气息变化也不规则, 从而使动作充满了对比, 充满了戏剧性的表演;而乐句规则的乐曲, 使动作的气息平稳持续, 情绪平静[3]。在古典舞身韵的训练中, 选择优秀的民族乐器做伴奏, 对于培养学生的古典舞韵味、气质、节奏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动作与音乐之间产生了共鸣, 优雅的音乐旋律带动了学生的内在感觉, 气息、劲力和神态发生了细腻而明显的变化, 自然地形成了古典舞所特有的内在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恰恰是构成古典舞韵味的十分重要的内在因素。而基训课的音乐特点应该是规整的, 节奏鲜明的, 同一节奏的重复, 以便于一个训练动作的反复训练, 8次, 16次, 32次, 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技术的逐步形成。真正的舞蹈需要的是音乐的内涵。音乐在舞蹈作品中能得到充分的运用, 在音乐的选材上也显得尤为重要。要为一个舞蹈选定一个好的音乐, 首先就要听懂音乐的内涵, 在读懂音乐的前提下才能将舞蹈渗透到音乐的本质中去, 同时音乐也才能渗透到舞蹈的本质中去。
四、舞蹈创作过程中音乐的处理办法
舞蹈创作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音乐是一个重要的技巧, 法国著名舞蹈编导家卡琳娜·伐纳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 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 我们在舞蹈创作过程中, 可以用以下各种方法处理音乐:
(一) 演绎式处理:
倾听音乐, 领会音乐, 沉浸在音乐中, 让动作随着音乐那种流畅的感觉来跳。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中, 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郭磊编导的赣南民间舞《走山》音乐流畅, 动作上充分运用了赣南采茶舞中的“三绝”即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三大表演技巧, 每个动作都是在音乐的衬托中进行, 整个舞蹈如行云流水。
(二) 对抗式处理:
不理会音乐的提示, 创造一种对抗的表演手法, 让舞蹈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之间产生一种对比。譬如一段很慢或很强烈的音乐, 你可不按照音乐情绪来进行舞蹈动作, 而是动作与音乐进行对比, “紧打慢唱”或“紧唱慢打”, 从而达到一种情绪或意境的渲染。
(三) 对话式处理:
在编舞中专门给音乐留出一个位置, 让它单独表现, 充当舞者的伴侣。在这方式当中, 音乐是作为一种角色单独出现的, 目的在于通过音乐的单独表现, 来强化整个作品的主题。
(四) 无视式处理:
在编舞中不考虑音乐, 让音乐独自生动地进行, 和舞蹈平行存在。这种手法犹如音乐中的“复调”形式, 两个声部分别代表不同的主题, 单独进行却又有着无尽的联系, 密不可分, 共同完成对整部作品的诊释。如杨丽萍的独舞《雀之灵》等。
(五) 变化式处理:
编舞中常出现这种可能:即准备阶段受一种音乐启发, 最终换另一种音乐表演。这种手法主要是将不同的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取之所长, 从而产生意想不到和瑰丽多彩的效果。
舞蹈创作和音乐有着太多的紧密联系, 这些联系帮助舞蹈编导和创作人完成完整而富有表现力的舞蹈艺术。观众们在观看舞蹈的同时, 除了欣赏舞蹈动作与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外, 还会注意音乐的可听性。我们只有更深入的了解音乐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更好的运用音乐, 为舞蹈创作服务。在舞蹈创作中, 音乐和舞蹈的紧密配合, 互相补充, 对于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扎哈诺夫, 舞剧编导艺术,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2]吴祖强, 舞蹈的音乐结构及其它, 1996
3.多媒体影像在音乐剧创作中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音乐剧;多媒体;创作;艺术
中图分类号:J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89-02
在2013年到2014年的全国舞台剧演出市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票房口碑俱佳的演出剧目,而这些演出剧目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创作中使用了多媒体影像技术,都运用了这样的一种创作手段。
当然,我们并不能盲目的来看待都运用了多媒体影像这件事情。因为对于一部剧目来说,我们要看的还是这出戏的整体效果,但其实我们稍微一做分析,还是能看出其中的究竟。观众大多时候还是喜欢加入多媒体影像技术的舞台剧的,我们拿这两年在市场上反响很好的《盗墓笔记》音乐剧版来说,整出戏中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影像技术,把整体表现与多媒体影像融为一体的创作让观众耳目一新,也成就了舞台剧新的票房神话。这样的高票房,不得不承认多媒体影像对于整体创作上的帮助居功至伟。
我们再从舞台剧说到音乐剧。音乐剧作为舞台剧中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较为多种多样的呈现剧种。在现如今的这种演出环境下,自然也要有更多的噱头才能吸引现如今的观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音乐剧中的多媒体影像技术运用的也越来越多。
多媒体影像,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创作手段。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运用在舞台剧的演出当中,甚至在学术界已经出现了“多媒体戏剧”这样的一个新兴词语。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多媒体影像对于音乐剧的影响想必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熟知这样一种创作手段能给予音乐剧创作怎么样作用,那我们对于之后的音乐剧创作想必是会有巨大的帮助。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大前提下,本篇论文的内容显得格外由于大家讨论的价值。
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之下,研究多媒体影像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呢?之前的段落中也提到了一些关于多媒体影像在整出剧目中的作用。这些作用可以说是非常值得我们来研究和分析的。多媒体影像在舞台剧中的使用 , 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一种介入 , 其实也已经作为舞台剧剧情的一部分出现了 。 传统的舞台剧演出 , 所有剧情都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真实表演来展开的 , 而多媒体影像的出现 , 使得剧情开始像电影一样 , 通过事先录制好的影像来展开 。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又在使用手段上可以加以区分 。如 : 舞台上的现场性表演停滞 , 以多媒体影像来替代演出 , 这样的替代在和剧情表达的关系上也体现出不同的差别 。舞台表演和影像同时出现在舞台上 , 这样的情况下 , 影像在舞台演出中对于剧情表达所具有的功用也是有变化的 ; 在一段完整的剧情中 , 影像与现场演出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段落 , 保持了时间线的连贯与完整性 ; 现场直播式的电视技术与舞台演出相结合等等 。多媒体影像的本质是影像 , 多媒体则是一种技术的手段 , 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传播的媒介而已 。因此 , 只有辨明影像与音乐剧舞台演出之间的关系 , 才能找到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 。 影像在本质上与戏剧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 , 最大的冲突就在于影像是可复制的 , 通过机械作为传播的介质 , 而戏剧是不可复制的现场艺术 ,通过人这个活生生的介质进行传播 。在由来已久的电影与戏剧的争论当中 , 关于两者之间本质上差异的争论是所有争论的核心 , 由此决定两者本来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多媒体影像作为第二义的技术手段 , 在戏剧演出的过程中究竟能为提升戏剧的舞台表现力提供怎样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帮助呢?而由于影像本质与戏剧本质的冲突性 ,多媒体影像又给舞台演出带来怎样的具有消极意义的影响呢?影像的 “ 双刃剑 ” 作用是难以回避的 。
一、作为技术手段使用的多媒体影像
(一) 作为技术上的手段 , 影像为舞台时间所带来的多样性变化对于戏剧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 影像具有可剪接的特性 , 因此 , 在时间的跳跃与变化上比舞台自由得多 。
影像可以在舞台剧情的表述中 、 在情节的时间线上利用闪回 、 跳接 、 升格 、 降格以及纯属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来为舞台上的时间调度提供帮助 。 在音乐剧 《 桑树坪纪事 》 中 “ 猎牛 ”的一场戏中 , 整个场面被升格为慢动作 , 就是模拟影像的升格镜头来处理场面的 , 将当时悲剧性的场面进行了时间上的延宕 , 从而获得更为震撼人心的效果 。而直接使用影像可以从 《 喜马拉雅王子 》 中体会更为丰富的改变舞台时间的运用 。
(二)作为技术上的手段 , 影像为舞台空间所带来的延伸和拓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 从在大屏幕上投射影像作为代替传统舞台背景和布景的使用上来看 , 对于增强舞台情境的真实感 、 立体感都有帮助 , 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 , 对于分割舞台空间 、 丰富舞台空间构建的层次感上 , 也提供了胜过传统布景与灯光的舞台效果 , 并且在舞台空间的切换和场与场 、 幕与幕之间切换的时间 , 更有利于控制舞台演出的节奏 。
(三)作为技术手段使用的多媒体影像 , 传统使用的大屏幕投影方式有它的局限性 。 那就是当舞台灯光强烈的时候 , 大屏幕上图像的清晰度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 而且由于是通过投影机投射光学影像到幕布上 , 如果投射的光源来自舞台的前方 , 当演员靠近幕布时就会造成遮挡 , 影响影像的投射 , 在演出中可以使用背后投射的方式 , 但也会因为舞台纵深的原因造成影像无法投射 。 这样的制约在L E D 液晶显示屏出現之后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 然而液晶显示屏的使用成本过高以及液晶显示屏的图像传输需要光学电缆的连接 , 所以 , 在舞台上如何布线也有一定的困难 。
二、作为艺术表现手法使用的多媒体影像将影像作为舞台艺术表现手法的一种补充 , 可以起到类似借用歌队 、 舞蹈 、 戏曲 、 演唱 、 杂耍 、 建筑 、 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作用
对于剧情艺术表达的帮助其实是 “ 电影化 ” 的 , 甚至是直接套用了很多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 。 在剧情的展开过程中 , 无论是利用影像在展现超越舞台空间限制的宏大场面 , 如千军万马 , 还是无法在舞台上再现的特殊场面 , 如枪林弹雨 , 影像利用自己的优势将舞台的艺术表现力进行了补充和丰富 , 并且利用演员与影像对话所呈现的荒诞感 、 影像表演和演员表演同时展开 , 形成的 “ 互文性 ” 以及影像的现场直播与舞台的真实演出同时呈现所产生的奇幻效果 , 展现了影像超越以前舞台所有已经为人熟知的艺术手段所营造的独特艺术效果 。作为导演艺术的手法来看 , 多媒体影像为手法的丰富提供了可能 , 而这种艺术手法的丰富 , 在绝大多数时候只是将电影中的蒙太奇的艺术表达移植到了戏剧的演出当中 。在传统的戏剧演出中 , 我们知道观众所面对的是永远不会变换大小的舞台和演员 , 为了取得更好的剧场效果 ,演员在舞台上必须用比电影中表演更为夸大的方式去说台词 , 必须用更为夸张的肢体语言来突出动作 , 必须用更为激烈的面部动作来呈现表情 , 然而由于影像的介入 , 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以上分析的前提是将影像与戏剧作为有着本质差异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而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的 , 这种比较以戏剧作为主体 , 以已有的戏剧理论为思想武器 , 将影像作为技术手段的辅助 , 来阐明多媒体影像对当代戏剧演出形式与戏剧本质产生的影响及其理论意义的探讨 。 因此 , 直接以影像的介入来改变舞台时间与空间的做法 , 虽然是使舞台手段丰富了 , 然而影像毕竟是可复制的 , 改变了戏剧的现场直观性 , 影像也无法与观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 , 也使舞台艺术是不可复制的一次性艺术的独特魅力受到了扭曲 , 并且颠覆了演员在戏剧演出中作为传播介质的唯一性 , 多媒体成为了戏剧演出中的第二介质 。从戏剧的二度创作的角度来说 , 是导演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使用方便 、 不受干扰的特性 , 在舞台表现手法上为了降低二度创作的难度 、 节约置景成本的不思进取和投机取巧 , 甚至是刻意取悦观众的哗众取宠 , 并因此在根本上动摇了戏剧的 “ 假定性 ” 原则 。因此 , 多媒体影像的入侵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对舞台技术发展的一种推动 , 而且是一把对戏剧本质力量既有提升又有削弱的双刃剑。
所以基于以上我们暂时可以分析道德多媒体影像对于戏剧,对于舞台剧,甚至对于音乐剧的创作影响,我们要深入研究其中對于创作上的积极意义,才能发挥出这一手段的最大功能。
4.耐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篇四
【摘 要】耐心是一种爱的表现,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保障。教师的耐心是在体验自我和执教工作中磨炼出来的;是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建立的。耐心能够使教师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使教师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弱点,以一种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个性。耐心意味着教师愿意承认学生在努力学会做人、努力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局限性,愿意给学生一种在成长过程中有人陪伴的安全感。在当前人们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下,耐心就越发弥足珍贵。【关键词】耐心;教育教学;作用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在<<给学习自由>>一书中说“在学习开始,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知识,课程的组织,视听工具的使用和教学程序的决定,讲座质量的高低和参考书的多少,全不相干,尽管这些因素在某一时刻是有用的,甚至是有益的。但是学习不靠这些,学习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靠这关系中的态度。”态度即耐心。古人亦云:“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才也。”可见耐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耐心就是爱,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保障
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的思想既不成熟又不稳定, 大部分学生普遍缺乏恒心和毅力,缺乏责任感,畏难,怕吃苦,对要经过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难以实现。同时,为人处事往往存在片面性和过激行为,时常有意无意地做出成年人难以理解和想像的
事来,因此就更加需要教师耐心地给予学生宽容与谅解。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曾经我所教的班有几个学生,平时不守纪律,学习相当马虎,还经常和班上及外班同学打架,老师批评教育他们,他们不但不听,而且顶撞老师。对这几学生,我甚至产生过放弃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消极想法。然而,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打消了这一念头。为了教育他们,我利用各种机会和他谈生活,谈学习,谈家庭,谈未来,而每次都充分挖掘和肯定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同时也指出他的缺点和潜力,并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希望。“有心人,天不负。”最后这几个同学都顺利考入了高中。
2.耐心,意味着教师愿意承认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局限性
古语云:“欲速则不达。”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事情,在课堂上为了赶时间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当提问到一个学生回答某个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时我们便提问另一个学生或自己讲解。可能学生当时一紧张没想起来,或者说学生刚想起来老师就让学生坐下了。当然也有同学说那道题根本不会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耐心等待一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要为了赶这一点时间而打消了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要对孩子有信心。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耐心等待。我们要坚信是花都会结出一个果的。只是结果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在浮躁的时代,我们的心态普遍显得不耐烦。都希望开花到结果的时间越短越好。为了祖国的花朵能开得更鲜艳,并结出丰
硕的果实。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的就是耐心,再耐心!耐心是赢得成功的一种手段。有了耐心的教师才不会误人子弟,有耐心的教师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理。
3.耐心,学生需要的安全感
大教育家培根说:“无论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是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给学生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条件。
过去,老师总觉得自己至高无上、可以任意发号施令,不耐心了解学生的需要;急切管制学生,经常训斥、责骂、盘问、追查学生,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师很少耐心与与学生谈心,很少主动与学生沟通,从而导致学生不敢讲自己所想,不敢说自己所做,怕出现差错,被教师批评,缺乏心理安全感。
教师要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以平易近人的感觉,学生的心情自然愉快,要尊重事实,破除唯书唯上,一切从事实出发,教师要耐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不能凭经验武断地下结论。要耐心、认真对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使有些幼稚也要允许学生尝试;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即使没有达到一定的目标,只要学生的态度是认真的,经过了努力的,都要给与肯定,耐心地指导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只有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安全可靠,才可能充分显现个性,敢想、敢做、敢说,没有思想顾虑,才能全身心地卷入到学习中去。
4.耐心,师生关系融洽的润滑剂
教师要彻底破除师道尊严,给学生以平等,以朋友相处,以心
相交;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无知、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差生也要耐心;要带着微笑走向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切不可把坏心情向学生发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差异要耐心,给与宽容、谅解;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处境,特别是对已产生自责、自卑心理的后进生,理解学生力求改变现实的愿望;要将教学工作艺术化、幽默化,教师要学会走进学生心里,使师生之间心心相应,给学生营造一个美的氛围,使学生始终带着肯定、赞许、羡慕的积极情感参与学习活动。有了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热爱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引导和指导,积极地、大胆地参与学习活动。
5.谈师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篇五
在中国历史上,教育是改变个人命运,脱离底层的工具,所以有了范进中举后的讽刺,到了当今社会,教育作为一国发展之本,提高全民素质是我国百年大计,民间教育教的是修身齐家,安身之命,最高才是治国平天下,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也就是说教师自己要端正,时刻作出表率,就是不用下命令,学生也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教师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学生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学生也不会服从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力,自我不断提高,努力完善,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像园丁哺育着祖国的花朵,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去做到这些呢?有些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的热情与热爱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他们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这份事业。每天他们起来最早,批改作业,关心学生,笑对人生,这正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做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律己,才能律人,只有以身作责,才能在孩子们心中树立威信和榜样。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也就是说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本身自己要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完整的道德情操,才能去教育学生,不但要教孩子们学习,还要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去影响他们,让他们有健全的人格,不但要在智育上有所发展,而且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德育空间。当前,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确切地说,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只有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成长,才会爱岗敬业,更好地成为具有优良师德的,符合当今社会的好教师,才会真正地达到为人师表。怎样才能热爱学生,体现师德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从而理解学生。在十年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我身有感触。了解学生是较好学生、实现因材施教的基础。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不了解,那么他的教学是盲目的,这样的教学绝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了解学生越多。师生关系就越好。当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唯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体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才能。只有了解学生的家庭、兴趣爱好乃至特长等,才有可能恰如其分地给以肯定,否则,在教学中就不能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了。有时就会使学生产生抱怨情绪。
其次,教师要真心实意爱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这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常言说:好学生,乖孩子,人人都爱,但爱差学生、丑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我们教师就应该做到这一点。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转化那些所谓的“差生”。记得一个教育家说过:“只有感化,才
能转化。”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用真实的心,在工作中去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和困难,及时地去给予肯定和帮助。
再次,师爱还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严师出高徒”这话是有科学道理和事实依据的。想当年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就受到了藤野先生对他的“严格教育”。藤野先生对他的讲义,是那么认真地批改,对他在画人体血管位置上是那么严肃。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崇高的严师形象。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这个工程师我们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把教育学生读好书、培育学生具有好人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和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把学生真正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对待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发展的历程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率先垂范,教书育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自身的办学目标。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
教育是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的教育信念,这种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升素养的关键
所在。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具有专一性、稳定性、执着性等特点。教育信念一经确定就难以改变,从而早就教师特有的道德。一个教师,只有当他人事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和人民是一种义不容辞时,他才会不遗余力地取做好它。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教育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只有用爱架起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唯爱与责同在,才能称之为师。
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对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6.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篇六
人的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教学以其多方面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美育的任务中,“创造美”是一个关键词,它是感受美、认识美的目的,是最具显性特点的美育目标。通过美育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和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方向的一致性。
美具有情感性。审美主体由于历史的、民族的、受教育的、修养的、心态与情绪的种种差别,对美的感受、认识和创造就产生了种种区别,决定了表现美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审美创造的个性化特征。这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把美术课定性为艺术文化课程。美术文化是艺术文化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遍及寰宇,与人类的文明史同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与它密不可分,它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创造、创新实践的伟大成果。学生在了解、学习和继承优秀的美术文化的过程中,必能深刻理解创造、创新实践对美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美术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感染力、渗透力,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所具有的深刻而又具体的作用难以取代。
中小学学生美术学习的思维特点、实践性和物化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术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创新思维与创新想象有密切关系。理论研究指出:“所谓创新思维,是学生在创新学习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所谓创新想象,在一定程度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其创造力更多地表现为想象,包括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丰富性等” 。形象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所具有的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特征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需要依赖并经常对这类思维进行训练,以保证美术创作练习的完成。
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美术课必须保证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绘画、制作和欣赏,这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有一首题画诗写道:“点、线、面,黑、白、灰,红、黄、绿。最简单的因素,营造极复杂的绘画……”他以科学家的眼光和语言讲明了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的道理,也说出了美术实践智能型操作的特点。美术学习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时间、方式和成果鉴定等方面,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靠保证。
美术学习观察、描绘、加工、创造所需的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和社会。高山大川等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创造物;人化自然是人类巧夺天工、奇思妙想的智慧结晶;美好的社会万千物质更是人类科学思维和艺术构想的产物。美术学习所接触的内容无不与汲取大自然造物的营养和人类的创新精神、创造实践有关,因此美术学习即使对中小学生抑或是学前儿童,也是一种程度不等的接受人类创新精神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活动。
美术学习具有使知识技能物化性特点,也就是说美术学习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是物质产品―美术作品,因此美术学习离不开工具和材料。美术材料的广泛性决定了美术造型手段的多样性。为了处理那些形形色色的材料,包括专用的正规的美术材料,和那些被“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看中的多种多样的材料,就要用上数不胜数的造型手段。发现新材料、处理与运用材料、使用工具(包括自制工具和发现替代工具)和艺术造型,离开创造、创新和实践是绝对不可能的。
7.写生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 篇七
关键词:写生,创作
绘画创作是以生活体验为基础的, 是对现实与社会生活的某种反映, 是将对生活的感受提炼为艺术意象, 并在作品中得到物化。因此, 写生成为绘画创作的基础, 因为写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直观性, 是对客观对象鲜活的、生动的描绘, 它的表现方式往往率真而直接。写生的这些特点使它对绘画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写生与创作的关系问题, 发掘写生在今日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价值。
1 写生与造型能力的提高
阿恩海姆曾说过艺术家的优越性在于:“他不仅能够得到丰富的经验, 而且有能力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些经验的本质和意义, 从而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1]这种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技巧”, 但是技巧的提高首先是建立在对对象的直观感受的基础上, 然后把这种活生生的感受加以深化、提炼, 最后内化为画家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能力, 由此可见, 写生的训练对于画家造型能力的提高有着优先地位。
首先, 写生培养了画家独特的感受力, 这是提高造型能力的基本前提, 也是创作的基本前提。这种感受力就是建立在观察和感知的基础上, 比如画家的任务就是如何在客观对象中感受到线条、色彩、明暗、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等等, 通过写生, 可以锻炼画家在对象中感受到这些纯粹形式组合, 从而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
其次, 写生最为直接地锻炼了画家的技巧, 这是提高造型能力的关键。写生不是主题创作, 它不需要考虑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谐调问题, 可以直接地、感性地捕捉对象, 在写生中提炼自己的绘画技巧, 从而提高造型能力。
最后, 写生可以积累审美经验、丰富艺术表现力, 这是提高造型能力的重要因素。造型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审美经验的积累, 缺乏审美经验就无法提升造型能力, 也无法丰富艺术表现力, 而写生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有效途径。
2 写生在创作中的作用
写生的特点以及它对造型能力提高的帮助, 使它在绘画创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画家张海东说:“写生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 而艺术创作又将客观世界提炼升华, 通过对自然万物深入体察, 带有创作意识的写生, 把握住客观空间, 自然会使我们穿越画面的空间, 进入梦寐以求的自我空间的创作。”[2]写生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写生为创作做好了技巧上的准备。没有哪个画家一开始就进行创作的, 都是经过了严格、系统的基础训练之后, 才有能力进行绘画创作。写生就是基础训练最为重要的部分, 通过写生, 画家不但习得了表现对象的绘画语言系统, 而且也提高了他表现对象的能力, 这种造型能力的获得为他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持。
(2) 写生为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美术创作的根本源泉是真实的生, 只有通过对真实生活的切实体验和感知, 绘画创作才能具有感染力。写生活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与生活、与对象之间的直接性, 使它能够积累大量原始的、丰富的素材, 为创作提供了启发和内容的源泉。
(3) 写生为创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启发。创作的构思以及具体实践中会遇到大量难以想象的难题, 比如构图、形式与内容的协调、表现、造型等等, 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创作的成败, 向优秀作品借鉴是一条重要途径, 但通过写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更具针对性和直接性。
3 从写生到创作的方法步骤
由上可见, 写生对绘画创作的重要性, 因此如何从写生转换到创作则成了画家的重要课题, 并对创作的成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具体探讨这种转换的方法步骤。
(1) 确定创作的主题。画家要先明确创作的主题以及创作意图, 只有确定了创作的主题, 才能形成画家的“问题意识”, 并能够带着这个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写生, 使写生成为有针对性的活动, 并在写生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或者在写生中寻找灵感, 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绘画创作。创作指导写生活动。创作会使写生成为有目的性的锻炼, 也就是说使写生也具有一种“问题意识”, 从而深化对写生的理解。
(2) 带着问题进行写生。不针对创作的写生最后常常流于肤浅和漫无目的, 在写生活动中应该以创作试图表现的主题或创作中所遇到的难题为核心, 有目的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同时, 这种“问题意识”深化了对写生的理解。比如不能确定创作主题时, 可以通过写生深入入观察生活, 画家“总是能在常人所不在意的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活与自然的内涵, 寻找与生命的契合点, 做出对生活、自然和生命的独特思考”[3]。比如在表现生活场景或人物神情遇到困难时, 可以通过写生而得到解决, 使创作更具生动性。
(3) 将在写生中的鲜活感受转换到绘画创作中来。虽然创作相比写生更加成熟、深入, 但是创作的一个弊端就是缺乏写生的那种鲜活感, 这种鲜活感能够在绘画创作中表现出来, 那么创作就更具生命感, 作品也就实现圆满。在写生中就应时刻注意哪些具有感染力的东西可以移植到创作中, 在创作时也应强调如何保留写生中那些动人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228.
[2]张海东.创作与写生之浅议[J].文艺评论, 2007 (1) :93.
8.试析曲艺维权在曲艺创作中的作用 篇八
一、曲艺侵权鉴定工作复杂且艰难
在全国曲艺小剧场作品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曲艺创作贵在“点子”,大家帮助分析修改曲艺作品题材体裁、故事情节、谋篇布局时,能够感受到一个好“点子”成就一个好作品。而往往一个作者写了或者讲了一个好“点子”、好“包袱”后,很容易被“快手”作者采用或采纳,当事人又不好过深追究。曲艺节目讲究的是“轻便、小巧、快捷”,节目演出从构思到搬上舞台比之“打磨”为成品的时间要短得多,演出的节目与文字的脚本相差很大;而且语言节目不受任何时间、音乐、故事情节、文字脚本的制约,随手“现挂、现编、现用”现象比较常见,即便是依照某个文字作品排练,在台上演出时也与原作品有一定的差别。这就造成曲艺侵权鉴别工作异常复杂。
每一位曲艺文学作者、每一位曲艺演员都是自己作品(包括文字或节目)权利人,享有智力劳动成果形成的知识产权,不要因为曲艺艺术自身特性造成其对侵权事实的鉴定、判断复杂艰难而放弃自己应有的权利,在当前对外经济飞速发展、传播载体纷繁多样的时代,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涉及到有关著作权、知识产权的争议和纠纷,这是事物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举办各类创作活动中,我们发现参加作者中有不愿拿出好作品、不愿说出好“梁子”的情况,这种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到创作活动的根本宗旨,影响到创作经验的交流与合作,直至影响到曲艺界“出人、出书、走正路”的发展道路。因此建立和完善曲艺著作权维护制度,保护曲艺工作者创作成果不受侵害,对于推动曲艺创作,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曲艺权益保障工作将是一项重要任务,亦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二、曲艺人既要“用其法”也要“知其法”
目前,相声、小品等活跃曲种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千篇一律現象,这固然和曲艺工作者继承有余、创新不足有关,和曲艺节目本体内容的界定模糊有关,也和曲艺界的著作权保护不清晰分不开,关键问题是大部分曲艺人只片面注重对曲艺侵权现象的自省、自警,而缺乏在学法知法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曲艺工作者要学法、守法、用法,宣传法,学习知识产权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不断增强自身法律素养,提高分清、分辨有关侵犯权益的事实真相,只有懂法、守法,才能合理地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享有的权利,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曲艺工作者应该多交流、多宣传著作权的法制知识,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维护曲艺事业的健康发展。
曲艺创作就是一种创造艺术作品的智力活动,其作品不仅包括文字作品,也包括口述作品,同样享有表演权和改编权,这一点往往被大家忽略;曲艺作品一旦完成,无论出版与否,作者都享有著作权,意味着参加创作活动并把作品提交给主办单位,我们就应该有义务给予权益保护;另外,曲艺界在对待自己创作的作品时,往往刻意强调题材、立意的唯一性或者排他性,这往往不利于曲艺作品的创作生产,著作权法指出,对已有作品进行改编、整理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我们可以利用合理的法律知识进行艺术创作,反而会更加提高曲艺的文学性、艺术性;再有,为了扩大他人曲艺作品的广泛传播,在未向公众收取费用、免费表演的情况下,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同样,曲艺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表明表演者身份、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和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录音录像,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等等的权利,并获得相应报酬。如果曲艺人了解掌握了相关的法律常识,是能够客观、理性地对待著作权人的权利而达到合理使用作品的目的的,也能够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良性发展、良性合作的和谐创作氛围。
三、做好维权工作是推动曲艺创作的前提
曲艺界有“千斤点子四两词”的说法,相声界也有“宁赠一锭金,不授一句春”的老话。所谓春,即是相声的活儿,也就是段子。当初相声演员王长友为了跟前辈刘德智学活儿,临去他家往往要偷着买俩烟泡,拎包茶叶,把先生哄乐了,从刘先生那儿趸了上百个段子,成就了其“相声仓库”的绰号。现如今,大家仍然享用着曲艺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然而,曲艺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继承、套用模仿的阶段,曲艺要前行发展就必须走创作创新的道路,虽然大部分人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是真正把曲艺著作权保护与曲艺创作创新联系在一起的人却很少,将曲艺维权渗透到曲艺创作创新工程每个细微之处的工作更是鲜有作为。
曲艺创作应善于在权益保护下挖掘素材。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生活永远是曲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时刻面朝生活,生活的气脉才会给艺术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曲艺作家孙立生说过一句话,“曲艺家的眼睛应该发现平常人的不平常事,不平常人的平常事。”我们挖掘生活素材的过程也要注意对所描写的人和事进行客观、仔细的辨析厘清,妥善处理作品中当事人的权益。
曲艺创作应善于在权益保护下使用素材。生活素材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直接的获取也有间接的吸纳,间接得来的素材有从广播电视中得来的,有从报刊杂志上了解的,也有国内外文学作品里阅读的素材,对于这些间接素材曲艺人应该在权益保护之下合理借鉴使用。从某种意义上看,曲艺应适时引入编导机制,在戏剧、影视、舞蹈、杂技等舞台表演艺术中,编导专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与文学作品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根据其艺术自身特点进行改编,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而曲艺至今仍然没有形成这一机制,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即便有自己的创作团队,也是“平地抠饼”式的创作,缺乏对姊妹艺术的借鉴,经常导致作品的曲艺特征大于艺术特性。不难想象,正是因为有清代文人作家韩小窗的子弟书创作,才得以至今留下《长坂坡》《黛玉悲秋》《红梅阁》等不朽之作,他根据《红楼梦》改编的《露泪缘》,能深刻理解原作精髓,体现并发挥了原作的精神,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成为了传世之作。
曲艺创作应善于在权益保护下利用素材。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已经和过去有质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群迁徙频繁,获得信息迅速,娱乐手段多样,休闲、缓慢的艺术节奏已经无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当然不能一味地迁就他们而失去曲艺的本质),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用发展的视角、超前的意识来争取年轻观众呢,这就需要巧借生活素材,可以通过已有的、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来开掘题材,巧妙地利用流行歌曲、影视剧目、热点微博、焦点话题“化他为我”,当然,前提是尊重原著作人的权利。
在新形势下曲艺维权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我们应该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著作权益保护手段将广大曲艺家和全社会曲艺工作者团结在一起,为实现振兴繁荣曲艺大业的梦想贡献智慧和力量。
9.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九
摘要:目前,学校体育继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均衡发展。但学校体育在很多地方和学校还没有得
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上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有家庭的,有学校本身的,也有
政策导向性的等等。但究其实质根到底,还是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存在偏见:重智轻体,自古
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一些家长宁愿对孩子智力开发上不惜血本,但不舍得花时间
花本钱投资在增强体质上。总感觉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就影响学习,影响了学习就影响了升学,影响了升学就进不了好学校,导致毕业后很难找到好的工作等等,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逻辑
和想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具有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使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等等。本文从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
中的作用这一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谨与广大同仁商榷。目的在于提示学校教育要充分认
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 素质教育 作用
前言:
所谓的素质是人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的社会性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按社会
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注重开
发青少年潜能训练。其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入手,全面提高整个民族素质,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
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和审美素质的作用,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统一体。
1、具有素质教育中的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1、1“生命在于运动”这句格言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但对“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我国先秦时期就已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并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样
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一道理。这种运动的朴素观念是古代社会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
出的宝贵经验。
1、2为了研究运动与人的健康的关系,国外一些学者,曾做过限制人运动的科学实验:将
若干20~30岁的健康男子分成两组,要求第一组被试者每天躺着,不许起坐、站立,第二组
被使这也接受同样的规定,不同的是允许该组被试者每天躺着时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锻炼4
次。20天后,第一组被试者感到头昏眼花、四肢无力、心慌气短、肌肉酸痛和不想吃饭。
如果没有运动,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很大影响,生命就会受到威胁,运动得少,生命力就脆弱。
要保持键看和生命力,就应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2、具有素质教育中的智育开发作用。
2、1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大脑发育。经常参加运动,能增强人的体质,而健全的精神来源于健全的身体,同时能增加大脑的重量和大脑的厚度。有的科学家用老鼠进行过
试验,一组老鼠从幼鼠就关在笼子中不让运动,另一组将老鼠装入一特制笼子中让其经常跑
动爬高,到长大时杀掉后分别称其大脑重量和测量皮层厚度,结果是经常运动的老鼠大脑重,皮层厚,而且脑神经细胞的树突多。这充分证实了运动锻炼能为勤奋学习提供充沛的体力和
精力,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
2、2体育锻炼可使脑获得营养和氧气有助于提高思维力、记忆力。有的科学家经过对北大
附中、北京123中等学校500人次以上的实验测定,发现上体育科教文化课后智力活动效率
有明显提高,且发现课间操后的第三节课往往呈现智力活动的高潮。
2、3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脑细胞反应速度,有利于发挥脑的潜力。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都比较敏锐,大脑神经细胞反应速度较快,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也较
强。人的大脑中有很大一部分潜力未曾加以利用,而且又是右脑。体育运动正是开发右脑的有利工具。曾有人对学生关于体育项目的爱好及兴趣做过统计分析,大多数学生很喜欢球类
运动和常有游戏性的体育活动,这些项目的体育活动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灵活性、多变
性,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具有反应敏捷,观察、判断准确,想象丰富的特点。这对
于提高闹反应速度,发挥脑的潜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2、4经常运动可使脑子更清醒,有助于提高大脑对疲劳的耐受力。大脑皮层对人体的各种
活动时有分工的。有的区管脑力活动,有的区关体力活动,根据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诱导规
律,运动时管体力活动的神经中枢高度兴奋,加快了管脑力活动的神经中枢抑制过程,使之
得到休息,运动后由于脑力活动的中枢的功能得到恢复,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3、具有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3.1 磨炼意志,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体育教学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
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是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而且要经过一个不断反复的练习过
程。这样,某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就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磨炼与升华。如球类能
够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冷静、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及集体协作精神;武术对学生的目的性、坚定性、自制性、勇敢等意志性格特征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中
长跑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及战胜困难的决心,等等。特别
是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练习,都存在着成功与失败的交替进行,在这种不断反复的交替中,学生不断忍受失败的痛苦,尝试成功的喜悦,胜不骄;败不馁,用成功酿造自信,在逆境中
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不断磨炼,逐渐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对挫折的耐受力,提高
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2 渲泄情绪,缓解压力,调节心理平衡。学生负担过重、社会及家庭的期望值过高、升学
及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等给大多数学生带来了极大的生理负担和心理紧张。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心情不好时,就去打一场篮球或踢一场足球或进行远足就会感觉好受些,这实际
上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转移情绪的方法缓解了紧张的心情。当人在从事运
动时,主管运动的神经中枢兴奋性加强,主管学习的那部分神经中枢的兴奋性则处于相对抑
制的状态而得到了积极的休息。同时,运动时引起血浆中某些激素(如糖皮质激素)的水平
下降或不变或不再升高,使精神刺激大大减小,从而使高度紧张的大脑神经得到了松驰,缓
解了精神压力。
3.3 发展个性,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体育锻炼的突出特点就是强烈的实践性,在这
里,每个学生都懂得只有通过自身主动自觉的活动,才能将运动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
识和行为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动,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个
性得以优化,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4 自我调控,增强对行为的责任能力。体育教学因其活动性、实践性等特点,有着较为特
殊的课堂常规来要求全体学生遵照执行;游戏、教学比赛等形式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则规定以
保证学生在公平、合理、合法、有序的环境中进行竞争;形式多样的分组练习、比赛等明确
了个人在活动中充当的角色及应承担的责任,并要求自己为之努力奋斗等等,使学生在游戏
娱乐的同时养成了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了自我调控能力及对自己行为的责
任能力。
3.5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美在运动中,体育教学中蕴藏着大量的美学因素,一次漂亮的投篮、一记强劲的射门、一次成功的过杆飞越、一段优美流畅的舞蹈、一趟纯熟的武术套
路等,无一不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快乐。这是因为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能够遵循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节律等特有的要求,而且还能运用和谐、对称、统一、节奏和造型等形
式美的法则,做到造型优美、技巧娴熟、柔中有刚、动作舒展而有节奏,使学生沉浸在力与
美、乐与舞的熏陶之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
美观,提高其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4、具有素质教育中的品德教育作用4、1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
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
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
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
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优良的思想道德素
质。
4、2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些人道德素质的每况愈下,道德沦丧
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当务之急。道德问题又往往是与利益的竞争相联系的,道德的培养也需要在竞争的情况下进行方能见效,体育恰恰可以为道德教育
提供这样的机会,体育的内容载体之一是现代竞技运动,其不断完备的规程、规则体现了
一种社会的道德期盼,参与其中便会使人懂得社会或群体对个体的期待和行为规范,自觉地
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如足球竞赛中要求队员之间要团结协作,队员要服从裁判、尊重观众,要正确对待比赛,要正确对待胜负等等,所有这些都使队员自
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还表现在通过
参与或观看体育比赛,提高了整个民族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如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上下
一片欢腾,为运动健儿的胜利更为祖国的荣誉欢呼雀跃,无处不体现了体育的德育功能。通
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
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体育教
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
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5、具有素质教育中的生存教育功能。
5、1学校体育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运动,也就是说体育是通过运动所进行的教育,体育
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现代人也许不必再去和猛兽或自
然环境抗争,但却要去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以免被淘汰,还要预防运动不足导致的过度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寿命延长的趋势日趋明显,为了“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应运而生,而终身接受体育
教育和参与体育锻炼则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体育不但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心理基
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能力和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为适
应以后竞争日益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意识品质,实现了学校的生存教
育的功能。
5、2现代社会的人除了要能够生存以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或生活质量,终身体育
运动成为现代人文明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是不争的共识。无论是文、史、哲还是数、理、化,在学生走上社会加以运用之前,都只能是“经院文化”,而对学生而言是难以使之
立足即融入生活的,体育则不是,蕴含其中的“玩”的教育、“美”的教育、“安全”的教育、“健康”的教育、“人际关系”的教育“生活习惯”的教育、“欣赏”的教育等等,在这个意
义上,我们说不要把体育仅仅看作是运动的教育,而是要看到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
活的承载力是其他任何教育所难以比拟的。作为生活教育的体育也许不能直接培养出引发产
业革命的旷世奇才,但却可以造就一代懂得如何健康、文明地生活的一代人。
6、具有素质教育的劳动素质培育作用。
6.1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
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
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
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
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结论: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是关系到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广大教育
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要求。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
(2)《论中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者:岳贵有体育教师网
10.情感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
宋恋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出积极的肯定的反应,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然而,我觉得以情感为主题的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以情动人,让学生在产生情感的同时,主动、快乐地学习英语。
英语学习一直是很多学生的痛,也让很多英语教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论你多努力,有些孩子的英语成绩就是不见起色。作为一名英语教育者,该怎样做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学好英语呢?怎样才能更大程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英语学好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师生情感环境。教育的奥秘就是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心。依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他们往往从兴趣出发,他们喜欢哪位老师就愿意学哪门功课。古语亦云“亲其师”才“信其道”。要让学生喜欢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投入,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亲和力,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一、情感态度作用于英语教学全过程
教学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过程。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英语,他们只是凭兴趣,好玩我就学,而且在学习中要受到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诸如他们的学习动机、意志特征、价值观以及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态度、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教学方式等等。这些情感因素都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各种交流活动,并产生各种情感结果。最为明显的态度是乐学或厌学(积极主动的学或被动消极的学)。积极的情感能创造出有利于学习的心理最佳状态。相反,如果消极情感影响教学,就是再好的教师、教材、教法也无济于事。可见,积极的情感态度对小学生学习英语起着很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既熟悉专业知识又熟悉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以能够组织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可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好”和“差”也十分敏感,但关键是不理解为什么时好时差。这就是“教师”与“导师”的差异,“导师”除了熟悉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还积极钻研并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其实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努力起到“导师“的作用。
1、反省自己在课堂听学生发言时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平时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只有肯定和否定的判断,其实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是他对学习心态和效果的有效诊断。
2、反省自己在课堂上讲话的方式、方法和态度。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导向。我们可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英语课堂教学英语化、交际化、礼貌化。在教学中,多用几个“Please.Thank you.Sorry.”说话语气亲切,面带微笑,尽量用委婉的语气:Would you---?Who will---?Can you---。所以在教孩子英语的过程中,多给孩子们一些亲切的语言,相信你一定可以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调控自己内在的情感状态。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一个人每天所作的最富有勇气的决定就是保持良好的情绪。”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但我们应努力把烦恼留在教室门外,用笑脸面对学生。
二、情感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在英语教学中,用爱心和真诚,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氛围的同时我们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贯穿教学始终的语言艺术,激励学生,不断强化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哪些教育手段可以被使用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呢?
1、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应经常用实物、图片、录像、模型、简笔画、教学挂图、音乐、有针对性的导入问题等,给学生创设真实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进入新课,并力求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活泼。
2、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我让学生观看精彩的录像或直观、易懂的课件,使课文中描述性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使用多媒体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再加上用录音机,让学生听、模仿标准、地道的英语语言魅力。恰当、适时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形成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能创设一种和谐、高效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综合提高,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多的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主动发展。
3、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活动的意识,还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兴趣。一般采用2人或4人一小组,每小组都注意不同能力学生组合搭配。每节课都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会话、背诵、表演、讨论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语言实践练习的机会,同时优生可以帮助差生,从中又得到巩固,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小组活动完后,根据时间、内容决定哪些组当堂表演,哪些组会话等,并评出优胜组和最佳个人给予表扬或奖励。这样避免了学生自己练习的单调,缓解了学生单独表演的害羞和紧张情绪,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11.试论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舞蹈道具;舞蹈创作;作用
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要具备新颖的构思、完美的表演艺术、震撼的音乐、精致的舞美设计,还需要借助于舞蹈道具来塑造舞台表演环境,突出角色特征,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增强舞蹈表演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舞蹈道具作为舞蹈创作的重要辅助工具,对舞蹈艺术的完美展现意义非凡。
一、舞蹈道具基本概述
通常情况下,舞蹈所使用的道具种类繁多,例如生活用具、劳动用具、民间舞道具以及抽象道具等等,通过道具与舞蹈表演的紧密结合,尤其是在民间舞表演中运用具备深厚的民族风俗文化的舞蹈道具,能够强烈地展现舞蹈表演的情感和内涵,强化舞蹈表演的渲染力,引起观众心声的共鸣。而抽象的舞蹈道具则可以以象征性的意义来展现特定的艺术形象。此外,舞蹈表演者使用舞蹈道具是为了强调舞蹈的戏剧性,突出舞蹈的形象生动性,而且还能为舞蹈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
舞蹈道具通常包括工具和物品两大类,而且需要通过肢体与舞蹈道具的合理配合,从而完成精彩的舞蹈作品。然而不同的舞蹈道具具有不同的舞台效果,只有科学地运用舞蹈道具才能使得舞蹈的主题更加鲜明形象。因此,舞蹈的编创者和表演者需要结合舞蹈实际剧情来选择合适的舞蹈道具,避免舞蹈道具的突兀和多余而破坏舞蹈作品的整体性以及艺术性。
舞蹈道具具有协调性和实用性,从而便于舞蹈表演者的运用和展现,而且能够与其融为一体,通过动静结合,形成舞蹈道具、舞蹈以及舞蹈表演者之间的完美契合,从而增强舞蹈作品的感染力以及艺术性,极具审美效果。同时,舞蹈道具能够实现抽象与物化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得舞蹈表演更具抽象性和虚拟性,塑造出一定的艺术空间,引起观众的联想和想象。
二、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分析
1.舞蹈道具能够激发舞蹈创作灵感
舞蹈创作的灵感多源于生活,优秀的舞蹈作品其实就是生活的升华,通过挖掘生活素材来进行舞蹈编剧,更能体现舞蹈的精华。然而真正的舞蹈创作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深入生活实践调查来寻找创作的灵感,这时候舞蹈创作者就可以借助舞蹈道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创作灵感,不仅能节省创作的时间,往往还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创作艺术效果。而且,舞蹈道具作为舞蹈创作者接触最频繁的物品,在具体的接触和使用过程中,舞蹈创作者可以深入挖掘道具的舞台表现能力以及对舞蹈作品的渲染和辅助作用,激发创作灵感,并通过舞蹈道具和舞蹈的融合突出其内涵特征,为舞蹈创作锦上添花,进而创作出精彩的舞蹈作品。
2.舞蹈道具能够烘托舞蹈作品的主题
舞蹈属于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常需要音乐、灯光以及服装的配合,而且还需要通过舞蹈道具来对舞蹈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對舞蹈表演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提示,从而精准地表达舞蹈作品的内涵。而且舞蹈道具运用于舞蹈创作之中,有助于明确反映舞蹈创作的意图,增强舞蹈作品的舞台表演效果,充分地展现舞蹈情感,从而烘托出舞蹈作品的主题。一般而言,在极具戏剧性的舞蹈作品当中,通过舞蹈情节与舞蹈道具的紧密结合,能够营造一种别致的舞蹈意境。同时在舞蹈道具的辅助作用下,还能拓展舞蹈表现者的动态,实现舞蹈表演动静以及虚实的有效结合,统一舞蹈的形象与表意,不仅能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还能够让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身融入到舞蹈作品之中,深入感悟舞蹈作品的情感内涵。
3.舞蹈道具能够渲染舞蹈氛围
在舞蹈的创作以及表演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舞蹈技巧,而忽略了舞蹈道具的使用,则很难展现舞蹈作品的精华,而且整个表演过程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力,缺乏舞台感染力,同时表演的空间范围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通过借助舞蹈道具,能够增强舞台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从而实现舞蹈动作的延伸以及舞蹈情境的升华。而且舞蹈道具的使用,能够实现舞蹈表演者、舞蹈动作、舞蹈场景以及表演时空的融合,渲染舞蹈的表演氛围,实现舞者与观众心声的共鸣,从而更生动地展现舞蹈创作的灵魂。
4.舞蹈道具能够突出舞蹈的情感
舞蹈道具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使用舞蹈道具不仅可以增加舞蹈表演的语言效果,更能突出舞蹈作品的情感特征。例如舞蹈作品《小城雨巷》,通过巧妙的运用伞和流动的墙面来塑造一幅幅精致美丽的江南画面,将舞蹈的情感融入到舞蹈道具之中,充满韵味,让观众回味无穷。当然不同的舞蹈道具有不同的舞蹈情感表现效果,我们需要结合舞蹈作品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地选择舞蹈道具,以便将舞蹈情感展现地淋漓尽致,增强舞蹈作品的舞台表演效果。
5.舞蹈道具能够诠释抽象的舞蹈语言
舞蹈作品往往都是利用专业的舞蹈动作以及肢体语言来进行舞台表演的,如果不是专业的观众很难理解舞蹈的表达情感,而如果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舞蹈道具,就能拉近舞蹈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对抽象的舞蹈语音进行诠释,从而便于观众正确地判断和理解舞蹈情感,并融入到舞蹈作品中去,获得感官以及心灵的震撼,从而实现舞蹈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巧妙运用,能够充分展示舞者的审美思想以及精神世界,营造一种极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表演氛围,从而将舞蹈作品完美地展现出来。然而舞蹈道具的选择以及舞蹈道具辅助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具体的舞蹈作品情境以及情感表达需求,所以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舞蹈道具来激发创作灵感,促进舞蹈作品的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长慧. 浅析舞蹈道具与情感的融合[D].北京舞蹈学院,2014.
[2]胡晶莹. 从舞蹈道具媒介中探索形式语言[J]. 民族艺术研究,2008,05:18-22+29.
[3]侯晋芳. 论舞蹈道具的运用——以舞剧《一把酸枣》为例[J]. 北方音乐,2012,12:82-83.
12.半边艺术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篇十二
马远画山, 常画山之一角;画水, 仅绘水之一涯, 至于其它景物, 也是减到不可能再减。人们戏称他为“马一角”或“马半边”, 这便是所谓半边艺术。
在绘画上, 运用半边艺术的例子, 不胜枚举。宋代画家周昉绘画喜画背面, 曾画过一幅《背面欠伸内人图》。苏轼称之为极品, 并写《续丽人行》:“画工欲画无穷意, 背立东风初破睡, 若教回首却嫣然, 阳城下蔡俱风靡。”诗意是周昉的这幅画, 虽然只是内人的背面, 却给人无限遐想, 如果想象她回过头来, 简直可以和《登徒子好色赋》中的“东家之子”媲美, 让阳城、下蔡的公子哥儿拜倒在地。这正是半边艺术的妙用。
唐伯虎曾画《百驼图》。他先画一片沙漠, 又画一座大山, 在山的右侧画一头骆驼的前半身, 由主人牵着悠悠走来;又在山的左侧画一头骆驼的后半身。并题诗一首:“百头骆驼绕山走, 九十八头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 头驼露头出山沟。”唐伯虎没有逐一画出一百头骆驼, 只是画了山峰两侧两个骆驼的前后半身, 但人们根据画面, 可以知道一百头骆驼的存在。这也是巧妙地运用了半边艺术。
有人以“绿竹桥边多酒楼”为题, 令人作画。有高明者画一丛绿竹, 绿竹上飘一青帘, 青帘上书一“酒”字。画面虽然没画出很“多酒楼”, 但人们可以从青帘上的“酒”字, 感知到“酒楼”的存在。可见这位画家深谙半边艺术。
这种半边艺术也借用在诗歌创作上。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只写半个脸, 便把她羞于见人怯生生的样子表现出来了。他还在《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只写了一个回眸, 便把她倾国倾城艳压六宫的美表现出来了。
当代朦胧诗人顾城的《一代人》只有两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要想用两句诗写出一代人的特点, 简直比登天还难, 而顾城做到了。他只写了黑色的眼睛, 这“黑色的眼睛”, 表现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月, 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 表现了他们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的顽强求索的精神。这“黑色的眼睛”其实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这种半边艺术也常在散文和小说创作中。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文字, 没有写父亲的全貌, 只描写了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便把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契诃夫在《醋粟》写道:“有一回, 我正在一个火车站检查牲口, 正巧有个马贩子摔到火车头底下, 轧断了一条腿。我们把他抬到候车室里, 血汩汩地流, 样子真是可怕, 可是他老求大家找回他的腿, 老是着急;原来那条轧断的腿所穿的靴子里有二十卢布, 他深怕那点钱丢了。”这段文字只写了马贩子的一条腿, 便把他爱财如命的性格凸现出来了。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写道, 严监生临死之时, 伸着两个指头, 总不肯断气, 几个侄儿和些家人, 有的说为两个人, 有的说为两件事, 有的说为两处田地, 而严监生只管摇头。赵氏分开众人, 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 不放心, 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 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 点一点头, 把手垂下, 登时就没了气。这段文字只写了严监生的两个指头, 便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这种半边艺术在学生作文中也有表现出来。有一位学生写的小诗, 《一碗油盐饭》: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的坟前。
“前天”, 小作者放学回家, 看到锅里有一饭油盐饭, 那可能是父母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在一碗油盐饭的背后, 不知有着母亲多少辛酸。为儿女做一碗油盐饭, 表现了母亲对儿女多么深挚的爱。我们可以想象出, 小作者带着感激, 流着泪将一碗油盐饭吃下去的情景。
“昨天”, 放学之后, 锅里却没有了母亲为自己准备的油盐饭。我们不由得产生一种不祥的预兆。孩子在母亲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 母亲怎么能忘记给孩子准备爱吃的油盐饭呢?
“今天”, 诗中道出了没有油盐饭的原因。懂事的孩子不知带着怎样的悲痛、怎样的思念, 含着热泪炒了一碗油盐饭, 跪送到母亲的坟前, 作为对母亲的孝敬和感恩。
在这首小诗里, 小作者只是想表现母亲对儿女的爱, 以及儿女对母亲的感恩。其实可以表现母亲和儿女之间深厚感情的事物太多了。但是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去写, 只是选取一碗油盐饭, 从而表现母子之间的深情。这可以说是采用了半边艺术手法。
还有一篇《感受母爱》的文章, 有一处精彩的描写———我慢慢地把馒头拿起来。忽然我在上面发现一个非常清晰的指纹印。以它的大小, 我甚至能辨认出它是母亲的中指的指印。从纹路上看, 它是个“罗”, 而不是“箕”。一圈一圈的, 里面小, 向外渐渐地扩大, 如同春日湖塘上的小鱼喋起的波纹。波纹又渐渐荡漾开去, 荡漾开去……啊!我一颗清亮的泪水滴在手中的馒头上了。
印在馒头上的指纹印, 这是一般人常常不会注意到的一个事物, 但作者注意到了, 而且注意到了是“罗”, 而不是“箕”。作者没有写很多事物, 只选用一个事物———手指印, 来表现母亲对我的深深的“爱”和我对“母爱”的深切的感受。这是也是半边艺术手法的妙用。
清朝人王士禛说过, 诗所描绘的好像神龙一样, 见其首不见其尾, 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半爪, 哪里能看得见它的全体呢?他的高论告诉我们, 文学创作可以运用半边艺术。
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作品有如冰山, 露在水上的只有八分之一, 其余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这和半边艺术是完全吻合的。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有些图形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残缺的图形, 但主体 (人) 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 即主体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虽然留下了缺口, 但却给读者提供了空白, 让读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二度创作。
摘要:中国画创作常会用到半边艺术, 它能给人无限遐想。文学创作中也常运用这种手法, 给读者提供了空白, 让读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二度创作。
13.音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音乐;小学;体育教学;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逐渐被贯彻和落实,小学体育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教育者提出将音乐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中。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音乐与体育教学的紧密联系
随着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仅是通过各类技能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这样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发挥体育教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无论是在选择教材还是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都要考虑到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使用灵活的手段将音乐与体育教学充分结合。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配上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1]。
2音乐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原则
首先是服务性,体育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使用何种类型的音乐,都要保证其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如果不能将音乐与其他手段充分结合起来更好的为体育教学服务,那就是本末倒置了。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合的音乐,播放音乐时要合理控制音量,避免音乐声过大分散学生精力。其次是选择性,一是针对音乐本身的选择性,最好选择那些学生容易接受的,能够陶冶情操的曲目。可以选择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音乐,例如江南style和小苹果等,学生对这些音乐比较熟悉也非常喜爱,能够使其迅速进入运动状态,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这些音乐的节奏比较欢快,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避免出现走神现象或者是出现厌烦情绪;二是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播放不同种类型的音乐。如果是学习健美操,则适合选择那种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教师需要在课前下功夫编排适合学生学习的动作,让学生容易学会,增强自信心,使学生的身心充分的动起来。最后是灵活性,音乐风格和类型有很多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如果千篇 一律,学生可能会产生厌烦情绪。例如,准备部分要选用节奏感强的音乐,同学们跟着老师做操充分热身,进入运动状态;课中进行练习也可以播放音乐,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放松部分音乐要舒缓,使紧张的肌肉松弛下来,以轻松、愉悦的心情结束一节课[2]。
14.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篇十四
摘要: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对教学活动以及素质教育的展开都有重大影响。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全面而深刻。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的校园,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没有学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影响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的动态人际交往。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几乎天天上课与学生接触往来,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更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
目前,前苏联学者K.H沃尔科夫认为,对情感接触的需要是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基础,这种感情接触在人的生活中及社会关系系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①。西方学者认为,高中生的交往是以感情的共鸣及共享体验为基础的,他们择友是在个性和互相鼓励的友谊的基础上进行的②。德国教育家创立了“交往教学论”,其核心思想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交往过程,把师生关系看作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胡塞尔(1997)认为,当两个或者多个主体发生联系的时候,他们都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其他主体施加影响,同时对其它主体的对象活动做出自己的主观反应,主体之间存在着理解与沟通,也存在着矛盾,这就是交互主体性
(inter-subjectivity)。师生关系也表现为一种交互主体性③。美国“现实疗法”的创始人格拉瑟在《没有失败的学校》一书中提出,学生在学校的成败,将影响其一生的成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他认为,学生在学校中失败的原因是学校中的气氛过于冷漠,缺乏温暖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阻碍了学生爱和信任需要的满足,自我价值感出现了危机,人格问题和行为问题由此产生。他倡导建立温暖、体谅和关心的师生关系。此外,国外学者就如何改善人际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观点,例如,海德尔的平衡理论、纽科姆的沟通活动理论、T小组训练法等④。我国学者认为,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更为突出的表现为情感上的相互依存的特征⑤。我国台湾学者朱经明的研究表明,学生之间关系与学业、德育、体育与群育成绩有正相关,与智力、成就动机、内控信念、外向性、社会经济地位有正相关⑥。
─────────
①A.M弗里德曼、K.H沃尔科夫著,李国辰译:《中小学教师应用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郑和钧、邓京华等:《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第35页。
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页。陈家麟:《学校心里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黄政杰、李隆盛主编:《班级经营——理念与策略》(台湾)师大书苑1993年版,第200页。190页。②③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5-21 ④⑤⑥
都有民主、平等以及爱与被爱的需要。我国有关调查也表明:许多学生在大学学的专业大多是中学阶段很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喜欢程度、他的学科兴趣和学习成绩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一致的状态,构成正比的趋向。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1)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 ①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热情关怀,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学生坚持学习、热爱学习所必需的。正如一些学生所说的,“是因为这显示了教师对你的真正关心,只要感受到这一点,就能使你自己想学习"。
另外,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本身是影响学习的。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使得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默然。而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学生会感到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伴随课堂教学过程的心理气氛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记忆。快乐的情境是学生喜欢的、趋向的,而在不好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会不自觉的想要逃避。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情感也会泛化到学业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师生关系对学生性格、情感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奥马特拉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性格进行比较研究,他列出22项性格特征,对100名教师和他们所教的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的性格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有一些特征还很相近。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提供满足。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身教示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的智育功能的发挥,而且还影响着教学中德育的效果。任何教学都是具有教育性的,教学活动既是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且是一种教学的目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具有道德示范的作用。学生认识人生和社会,总是从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和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开始的。学生视教师为楷模,他们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质。正如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在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和师生友谊的快乐,使他们相信人世间是真诚、美好的,从而体验到友爱、尊重、诚实、平等等道德经验,会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洗涤,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会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性格会升化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如助人为乐、追求成就、贡献社会、有远大理想等等。前苏联当代教育评论家索罗维依契克认为,师爱是建立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石。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相反,如果学生在师生人际关系中见到的是自私、圆滑、冷漠、怀疑,他们就会以为世界是冷酷无情的,从而得到仇恨、势利、自私等道德经验。正如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③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健全的人格首先表现其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甚至超过父母的关系。因此,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保持着亲密和谐的关系,学生就会自尊自信,心情轻松愉快,心理也能得到健康发展,这种愉快、安定、轻松的环境会培养出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如善良、乐观、积极、进取、自尊、自信、合作、耐挫折等。相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在教学中如果总是受到老师的训斥、批评和冷遇,师生关系极度紧张,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恐惧、屈辱、焦虑等不适心理,导致患上不良的心理疾病。可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不良的师生关系是导致在校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④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使教与学在良性互动中提高实效。从教师角度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依赖并且喜爱教师,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教师为了继续在学生心目中保持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千方百计地想把学生教好。每节课精益求精,并针对学生实际组织和增补内容,择其最适宜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尽量使教学最优化、最有效。从学生角度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把老师看作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他们懂得尊重教师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所以他们总是积极配合,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努力学习,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尽量吸收,这又提高了学的效果。
⑤对学生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包括对自己的生理、心理、行为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从自我概念引发出来的两个最主要自我体验成分是自尊和自信。自尊和自信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两种最基本的心理力量。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可以很好地学会知识和技能,可以战胜困难,获取成功。中学生处于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他们对自己还没有稳定的、正确的认识,他人的评价是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来源。在学校生活中,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学生总是特别关注教师对自己的看法,总想从教师那里得到一些答案。
学生往往从教师对自己的言谈话语之中去揣测和体会自己的价值。与教师关系好的学生,认为教师喜欢自己、重视自己是因为自己有能力,因而感到自己有价值,从而产生自尊感和自信感。而与教师关系不好的学生,他们会感到被教师冷落,被教师不喜欢是因为自己不好,没有价值,因而他们往往是自卑的、缺乏自信的。
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代的青年学生民主意识和成就意向强,他们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民主权利,希望有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喜欢平等的讨论问题,民主的解决问题。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满意、愉快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在这种清新浓郁的民主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清晰牢固、想象更加丰富广阔,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培养。
(2)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影响
①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人们总是认为,学生是受教师控制的,而往往忽视了另一方面,教师也是受学生控制的。教师的工作成绩是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班上出了特别优秀出色的学生,教师就会感到自己是成功的,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师生
关系对教师的成败感和情绪体验影响很大。师生关系好的教师从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享受快乐,使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有积极的体验。与学生关系不好的教师,得不到学生的接受和尊重,体验到的是挫折。教师不能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体验到成就和价值,不能感受到与学生交往的快乐,怎么能够对自己的生命有积极的体验,又怎么能够热爱教师职业呢?
教师在促进和培养学生高质量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和创造,但这需要和谐的师生人际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教师会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实施一堂生动活泼、严而不死和民主愉快的课;根据不同情况和特点,深入钻研教材,把静止、干瘪的内容变成生动、丰富的;把繁杂的变为易懂的,把艰涩难解的变为言简意赅的------这些都是创造。凡是热爱学生的,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教师,都会把教育、教学当成一门艺术,不断探索和创新。
②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无论是传道、授业或是解惑都是一种精细的、刻苦的精神劳动;教师的任务又是艰巨的,培养一代新人的工作,需要教师的长期的、紧张的劳动,并且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教师呕心沥血、冥思苦想的去追求。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在课堂上给予积极的配合,寻求并接受教师的帮助,理解、关心教师,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得到学生的爱戴、尊敬、信赖、钦佩,在这样一个使教师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环境中,会增强教师的安全感、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尽管工作很忙很累,报酬很低,但精神上很充实,心理上很愉悦。这是一个有利于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生存环境。
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对其职业感到厌恶,教师工作会变成他的毫无乐趣,难以忍受的苦差事。长此以往,教师可能会出现忧郁、消沉、焦虑、烦躁、愤怒、失望、愁苦等情绪乃至导致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对教育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必须以师生关系的和谐为前提。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凡是缺乏教师关爱的地方,学生的品德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而,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的学习与活动中,我们必须努力去了解与尊重学生、信任与真爱学生、宽容与欣赏学生、赞赏与激励学生,以此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也只有在这种平和、融洽的氛围中,视老师为伙伴、为知心朋友,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心声,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才能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点拨、指导,促使其不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贵鹏, 戴斌荣, 宋素珍初中课堂口头言语互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4,12、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教师实用心理学》 开明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推荐阅读:
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09-25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09-14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0-14
多媒体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教育论文07-03
陶艺创作教学设计08-08
《影视广告创作》课程设计教学大纲08-06
探讨口琴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08-19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11-08
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2-05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