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

2024-09-30

陈情表教案(共12篇)

1.陈情表教案 篇一

《陈情表》教案(第二课时)

高三语文组林洪剑 赵国琴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第一段)。

2.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3.让学生学会感恩。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设计: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反复诵读法和感悟法学习。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问“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下句,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认为“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正是基于这一点李密才辞官奉养祖母,在《陈情表》中,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一点的呢?下面我们共同研讨文本第一段。

二、分析段落,理解作者当时处境以及情感。(要求课前预习)

(1)学生齐声背诵第一段。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作答。

问题: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在第一段中怎么体现的?

提示:六月四岁臣少九岁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问题:文章第三段“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在第一段中是怎么体现的?

提示: 既无终鲜外无内无刘病未曾废离

总结以上两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李密要写陈情表?

提示:感恩

三、小结:

这篇课文,一股浓浓的亲情、孝情在文中涓涓流淌,我希望它能漫过我们的心田,给我们以心灵的滋润。我们正处在十六七岁的年纪,我们始终关注的是友情,深深憧憬的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四、课后巩固:

“我们亏欠父母太多,人必须心怀感恩。”每个人都应有一个感恩的心,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所有关心过或伤害过自己的人,这些人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财富,然而我们最该感谢的是我们的父母。

要求:写一段文字,表现父亲或母亲对你的关爱,重点运用细节描写。

2.陈情表教案 篇二

1.赏析品味李密高超的劝讽艺术。

2.研讨李密内心深沉的哀痛。

二、教学重难点

1.解读作者的复杂情感, 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的陈述层次, 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点拨法、归纳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步骤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陈情表》这篇古文从字词的角度进行了疏通和归纳, 今天我们将从文章的情感表达以及劝讽艺术两个方面来继续学习这篇传世名作。

我们以前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等文章, 都是以臣子和君王面对面对话的方式成功地进行劝讽, 而李密则是以撰写《陈情表》的方式来说服晋武帝使自己得以辞官终养祖母。作为“陈情”的载体, “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又有哪些文体特色, 或者说这种文体对作者的写作会预先产生哪些要求?

(温故知新, 同中见异, 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

明确:“表”又称“奏议”, 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等, 常含有诉说心曲之意。既然是臣下对君上的上书, 并且希望得到准许, 那么在书写的内容以及方式上需要满足以下三种要求:1.所陈内容必须真实无误, 不可虚假欺君;2.态度要恭敬, 语气要委婉;3.理由充足, 逻辑性强, 有说服力。

【过渡1】

在把握了“表”的文体特征之后, 我们首先就要思考一个问题, 那就是李密对晋武帝都“陈”了什么“情”?是不是真情?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分类分条进行归纳, 并形成发言提纲, 确定主发言人。 (10分钟)

(抓住“表”的文体特征, 由形式到内容顺利实现教学环节间的转换, 富有逻辑性。)

明确: (1) 苦情:文章先以“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营造出凄苦悲凉的感情基调, 接着叙述了自己苦难的身世, 并用“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来刻画自己的孤苦形象, 引发晋武帝的怜悯同情。 (2) 亲情:文章先写“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体现出祖母对自己的大恩大德, 又写祖母病笃, “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孤单无依, 体现出母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浓浓亲情, 从而引出自己乞求终养祖母的浓浓孝心。 (3) 恩情:自己作为一个“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却“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表达出自己受宠若惊的感激。 (4) 忠情:面对“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恩情, 李密表示将“尽节于陛下”,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用铮铮誓言展现了自己挚诚的忠心。 (5) 为难之情:忠孝如何选择, 确实让李密感到进退两难。

无论是苦情、忠情还是亲情、孝情, 作者都用了充满感情的笔调去书写, 并且毫无虚言, 都是真情。正是因为作者所言都是至性至真之言, 所以才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语文是语言的, 也是人文的, 是实践的, 也是立魂、立人的, 因此语文课须和学生的生命以及灵魂对接。可喜的是, 该教学设计在此处扣住“情感”内核, 调动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寻找有用信息、归纳各种现象的主动性。如果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能够将作者的情感和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一种有效互动, 必将令人耳目一新。)

【过渡2】

然而, 仅用真情动人或许有些冒险, 因为要面对的毕竟是皇帝, 而皇帝更关心的是臣子是否发自内心地忠心事主。“忠臣不事二主”又是古代儒家为官者的基本原则, 李密的辞官举动很可能会引起晋武帝对他并非真心归顺的怀疑, 李密又是通过何种策略来打消晋武帝疑虑的呢?

(结合陈情对象的身份、立场, 有意识地将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明确: (1) 以理服人:作者紧紧抓住“孝”作为自己的立足点, 援引晋国的治国思想作为自己的理由, 指出自己的做法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如果准许自己去尽孝, 就会带来一定的政治影响, 进而巩固晋国统治。 (2) 直面现实:面对可能存在的怀疑, 李密并不回避。你怀疑我会反对新朝, 我就称其为“圣朝”;你怀疑我心念旧主, 我就称蜀为“伪朝”;你怀疑我“有所希冀”, 我就“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即使是“亡国贱俘”, 也“沐浴清化”。句句都体现自己对新朝的悦纳和热情洋溢的歌颂, 对旧主决绝的忘却和自己甘愿竭忠尽智的拳拳之心。 (3) 化解矛盾:在“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的现实境况下, 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方案来化解矛盾。 (4) 语言运用:李密在整个文章之中, 用词极其谦敬、恭谨, 充满敬畏之情。通过层层铺垫, 直到最后才提出“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的要求。

总结:纵观全文, 李密正是恰当地运用了“表”这一文体, “陈情”真实、委婉而有说服力, 从而彻底打动了晋武帝。

【过渡3】

孟子说:“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经历、思想以及时代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在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以及时代环境的基础上, 才能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复杂的思想情感内涵。所以, 在品味过李密的劝说艺术之后,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

(发挥思维的发散性, 由文章内容的分析过渡到李密其人、其世, 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文章的情感内涵。)

(1) 展示背景资料。

公元263年, 蜀汉灭亡。公元265年, 司马炎 (晋武帝) 废魏帝曹奂, 以威逼魏帝“禅让”的方式篡得天下, 建立西晋。然而内部矛盾重重。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 以减少灭吴阻力, 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 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在这种情况下, 李密上《陈情表》, 乞求终养。

吕安以“非汤武而薄周孔”被司马昭所杀。向秀眼见好友被杀, 只得胆战心惊应诏入洛, 连写《思旧赋》也“刚开了个头就匆忙结束”, 而刘伶只好喝酒写酒度日 (只留《酒德颂》一篇传世) 。山涛被拉拢而“非吏非隐”, 刚正直率的嵇康写下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后, 也被司马昭所杀。“竹林七贤”中保全性命者只有阮籍一二人而已。

《晋书》记载李密“后刘终, 服阕, 复以洗马征至洛”。曾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并最终因调动不成而发牢骚, 被司马炎免官而终老于家。

(2) 通过阅读背景资料, 引导学生结合当时国家政局的高压变动、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以及参考李密本人的最终结局, 思考李密在《陈情表》一文中透露的更为隐秘的深层情感。

点拨: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 在强权势力面前, 在乱世之中, 想要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是何等的艰难。当我们感叹于《陈情表》高超的写作技巧的时候, 你是否也能触摸到李密写作《陈情表》那颗徘徊于乱世而隐伏着悲痛的心灵呢?

(引导学生感受乱世文人李密的复杂心态, 视角新颖, 能够从常人忽略的地方获得新的发现, 使课堂在有限的时空中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使文章的情感主题得到多维、深层的呈现。)

【结语】

让我们带着复杂的情感, 合上书, 穿越时空, 和李密一起向晋武帝“陈情”吧! (齐背结束)

3.《陈情表》鉴赏 篇三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他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拢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需他供养的祖母,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有点不服气。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可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被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价值观念中去,所以他在结构全篇时,紧紧扣住了一个“孝”字。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他在文中还申明自己作为故旧遗老,现在不奉诏绝非是忠于前朝,而是实属无奈,是为尽孝而难以远行,因此反复强调“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特蒙“国恩”,“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等等,以表自己对当朝的感情,同时表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愿报皇恩的诚心,表明自己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氏,是为了“孝”。李密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意思是等我把祖母刘氏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将其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构造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祖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4.《陈情表》教案(定稿) 篇四

【教学目标】、诵读文,明确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检测】、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

悯()臣孤弱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常在床蓐()

猥()以微贱

责臣逋()慢

犹蒙衿()育

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日薄()西山

除臣洗()马

逮()奉圣朝

过蒙拔擢()

门衰祚()薄

更()相为命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常在床蓐()

零丁孤苦()

四十有四()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

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表文。

(二)预习检查,解读文题、检查预习

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本文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

小组抢答陈述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初读感知,明确内容、自读文,说说四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总结:第一段孤苦无依母孙相扶(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朝廷恩遇进退两难(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激君恩感念母恩(感激朝廷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先孝后忠忠孝两全(愿乞终养,报答祖母养育之情;保卒余年,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四)诵读文本,体会情感

、教师范读。

学生谈感受,把握的情感基调——婉转凄切、真挚动人。

幻灯展示诵读提示: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小组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揣摩情感,感受节奏、重读、语气的运用,最后推选一名同学进行诵读P

3、诵读P

每组派一名同学选读文本,评选最佳诵读选手。

4、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中陈了什么情?

教师补充: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李密均以侍奉祖母为由,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学生的回答可以不拘泥于孝情和忠情,可谈孤苦之情、感恩之情、两难之情、恐惧之情,对旧朝的忠心,对司马氏政权的戒心,等等。、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结束文本学习。

(五)拓展延伸,抒写孝情

过渡: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取晋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层层陈情,同学们认为哪种情感最为重要。围绕着“忠”“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播放组图,配音解说。

2、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六)作业、整理文中的成语。

2、反复诵读,揣摩的语言艺术。

【小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板书设计】

陈情

5.陈情表教案 篇五

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边复习边做笔记。

二、自我检查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指出句式)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当侍东宫 臣具以表闻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陛下矜悯愚诚

过蒙拔擢,宠幸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日薄西山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听臣微志 谨拜表以闻

1、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

2、出自这篇文章的典故:

三、虚词练习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3.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 D.遂 以 故

4.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6.“而”字用法集训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

虚词练习答案

1.【解析】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 B

2.【解析】 D.与题干中“于”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 “比”。

【答案】 D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3.【解析】 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答案】 B

4.【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③是助词“的”。

【答案】 D

5.【解析】 D.“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答案】 D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6.陈情表公开课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充分诵读课文,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感悟文章的诗意美。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深情,认识感恩。

2、理解作者层层深入的说理技巧。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地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何谓陈情? 陈——陈述、禀报 情——隐情、苦衷

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那么,《陈情表》是谁在陈情?为何陈情?陈述的又是什么情呢?

三、为何陈情?

通过介绍背景,引出本文所陈之情:孝情、忠情、苦情(板书)

四、如何陈情?

(一)诵读课文

1、师范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自由诵读。(思考本文的行文思路。)

(二)文本解读

1、师生讨论本文的行文思路。第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境遇 第二段:续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第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2、讲解课文第一段。(1)指名朗读第一段(2)重点字词梳理

以:因为。夙:早时。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不幸。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夺:改变。不行:不能走路。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至于:古义,达到某种程度;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开始成立;理论意见有根有据,站得住。

鲜:本是“少”的意思,在这里指“没有”。祚:福分。吊:安慰。

婴:被„„缠着。蓐:通“褥”,垫子。(3)分析第一段 ①在这一段的开始,李密说,臣以险衅,夙遭悯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起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一段。

②那李密到底遭遇了哪些不幸呢?同学们看一看,李密遭遇的第一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这第一个不幸我们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一下,应该怎么说比较好? 明确:父母早失或失父失母或父死母嫁。③李密遭遇的第二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个不幸,用四个字概括一下,怎么概括比较好? 明确:孤苦多病。

④李密遭遇的第三个不幸是什么?

明确: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李密的第三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明确:内外无人。

⑤李密的第四个不幸是什么?大家一起读出来。

明确: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明确:刘婴疾病。

⑥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是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明确:相依为命。

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请大家预习课文第二、三两段,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我们一起来看看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

二、文本解读

1、集体诵读第二段。

2、重点字词积累梳理。

3、讲解第二段

(1)在第二段中,李密陈述了朝廷催促自己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有什么举动?

明确: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结果是什么?

明确: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我们知道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汉代采用的是选举制度。选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朝廷或地方官员看中了谁,直接提拔,这叫“选”;一个是地方官员看中了人才直接向朝廷举荐,这叫“举”。汉代的选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和后来投票决定人选的选举方式不一样。这里的“孝廉”指孝顺而品行正直,这里的秀才指的是优秀人才,和科举制度时期的秀才也不一样。孝廉和秀才,是当时选举的人才的等级。地方官向晋武帝举荐李密,是对李密的器重,而李密因为祖母无人供养,而怎么样?

明确:辞不赴命。

我们再把第一个阶段完整地读一下,声音洪亮一些。

(2)朝廷催逼李密的第二个阶段是皇帝亲自出马了。原文是怎么说的? 明确: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结果呢?

明确: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3)皇帝亲自出马也没能让李密出仕,这让朝廷上下大为不满,他们不死心,对李密不依不饶,催逼更加变本加厉。这是第三个阶段,我们一起大声读一下。

明确: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大家注意,这几句话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分别是: 明确:诏书、郡县、州司。

这里作者明显地借用了汉赋中铺陈的写法。铺陈类似于后来的排比,但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铺陈是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陈述和描写,让事物的特征更加明显,内涵更加丰富。我们明显地能从这几句感受到李密被逼迫时的紧张气氛。面对朝廷的步步紧逼,李密的处境怎么样呢?

明确: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这里,李密陈述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委婉而坚决地表明了自己无法出仕的现状。本段中朝廷分三个阶段催逼李密,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急迫,而李密三次拒绝了朝廷的重用,一次比一次痛苦。

板书:朝廷步步紧逼 三次拒绝

4、讲解第三段

(1)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假想,假如李密仅仅是写了上面的两段文字,会给晋武帝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李密以家事为重,轻慢皇权。

回答的非常好。假如仅仅是前面的两段,会给晋武帝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不仅不能得到宽恕,甚至还要引来杀身之祸。而李密在写了这篇奏章以后不仅仅得到了晋武帝的理解,还获得了丰厚的奖赏: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我们看看李密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首先,李密说了晋朝的治国之策,治国之策是什么呢?

明确:以孝治天下

(2)有关以孝治天下的事,李密是怎么说的?

明确: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晋武帝真是皇恩浩荡啊。那些旧朝的臣子,都受到了礼遇,得到了朝廷的怜悯抚育。我李密孤苦尤甚,更应该受到特别的恩惠。李密尽孝心,顺应当时的潮流,符合晋国的国策,虽是个人私事,却也是以自己的行动忠实地实践着晋国的国策。这本身就是忠于晋武帝的表现。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误解,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相当重要的一点,自己不出仕做官,不是因为要保守名节,而是确实有难言之隐。李密是怎么表白的呢?

明确: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再读一遍。

(3)李密不是一个不识数的人,他对晋武帝的器重充满感激。这在第二段中也有表露,是那些句子。

学生回答: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除了这一句,还有很多的词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沐浴清化”中的沐浴,“寻蒙国恩中”的“蒙”和“恩”。这样的感激,化解了晋武帝心中的怨气,让晋武帝龙颜舒展。在此基础上,李密进一步强调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现状,进一步打动了晋武帝那颗冰冷的心。大家读一下,李密是如何说的?

明确: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一部分中,李密陈述两层意思,一是对晋武帝的忠,一个是对祖母不能不尽的孝,而忠以孝为载体,忠具体实践于孝。此情此景,苍天可鉴,人神共知。

板书:忠孝两难抉择

两种情感

我们可以想想,晋武帝如果有胡子的话,读到这里一定会捋着他的胡子频频点头。行文至此,可以说李密已经能打动晋武帝了。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请求,是什么请求呢?这个问题请大家课下思考,下节课我们再讲。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文本分析

1、讲解第4段(1)上节课我们讲到了第三段最后李密已经能打动晋武帝了。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请求,是什么请求呢?

明确: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这样的意思,文中还有表述,大家找出来,读一下:

明确: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2)在提出这样的请求之前,李密说了一句很合情合理的话。李密是怎么说的呢?

明确: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3)在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之后,李密再一次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明确: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板书:请求终养刘氏

一个请求

2、小结

李密行文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话说透了。文章也就戛然而止。我们分析课文,会发现文章的第一段提出了自己的四种不幸,在第二段写出了朝廷催逼的三个阶段,在第三段表达了自己的两种情感,在第四段提出了一个请求。

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这样的提示来背诵一下课文。

三、探究讨论

就忠和孝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学生1:我觉得虽说“忠孝不能两全”,我觉得应先尽孝,后尽忠。理由是,一,就像李密说的,“尽忠之日长,尽孝之日短”,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百善孝为先,做人首先要尽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况且父母年长于我们,我们尽孝之日必然短,而至于尽忠,时日相对来说很长,二,尽忠就是为百姓做事,帮助当权者治理天下,或者进而言之,必要时就是上战场,而尽孝就是在身边照顾父母和其他长辈,从而不能尽忠,不能去战场。如果真是这样,就没有人去参战,试想,战争还会发生吗?就算会发生,参战的人数会大大减少,而伤亡损失也会大大减少。所以,我认为应先尽孝后进忠。

学生2:自古以来,为人臣子,精忠报国,作为儿女,竭守孝道,都是为人们所倡导的传统美德。晋朝以孝治天下,试想,一个对父母,长辈一点孝心都没有的人,又怎能谈及对国家的忠诚。然而古语又有云:“忠孝两难全。”当你涉足朝野,一身政务,必然会顾及不到家人,则此时应当舍小家,顾大家。我还是觉得应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但也还是要心系家人,这也是人之常情。

自古以来,忠孝的问题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也是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为人处事必须解决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如何对待忠孝的问题,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做人标准和做人原则。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进一步感悟一下有关孝这个话题。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

五、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孝情

祖孙相依为命

四种不幸 忠情

朝廷步步紧逼 三次拒绝 苦情

忠孝两难抉择

两种情感

请求终养刘氏

7.陈情表教案 篇七

李密原是蜀汉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很有辩才,受到东吴人的称赞。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李密当时因“孝”而闻名天下,所以武帝多次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是州郡举荐,后又诏书特下。官职也是步步加高, 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官职远远超过李密在蜀汉时的职务。可是李密总是以奉养祖母为由“辞不就职”。

李密回绝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祖母的确需要李密赡养,如《陈情表》中所言:“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但这绝非主要原因,因为他在蜀汉时曾离家做过官,当时其祖母已是九十多岁的高龄。其次,李密是蜀汉旧臣,怀旧情结一时难以解开,何况他还错误地认为断送蜀汉大业的昏君刘禅是一个“可次齐桓”的明君,对晋灭蜀汉还心有不满,思想尚未转变,心态尚未调整。最后,李密也深知“伴君如伴虎”。晋朝刚刚建立,更何况晋武帝司马炎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内部矛盾重重,李密身为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不可能没有顾虑,因而暂存观望之心。

由此可见,深知官场险恶的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深知此时不宜做官。李密作《陈情表》时,正处在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蜀、魏两国旧臣中,不少人为了保全名节不愿同司马氏合作,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就是例子:阮籍整天饮酒作乐,不问政事,曲折地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则公开表示不合作,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最终被司马集团所杀。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李密的险恶处境: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四次抗拒朝廷的征召,很容易引起晋武帝的疑忌,招来杀身之祸。面对这种险恶情状,李密知难而进,经过再三权衡,他选择了上表陈情。结果,晋武帝不仅没有追究李密辞不应诏的责任,而且答应了李密暂缓任职的请求,还赏赐给他两个奴婢。

一篇仅五百余字的《陈情表》何以说服晋武帝,最终消除了武帝心中疑团并收回成命呢?总结起来有以下两点。

(一)理正自服人

一般来说,要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首先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李密在文章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大前提: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个前提就是他敢于抗旨、“辞不赴命”的理论依据。晋朝建立以后,司马氏集团为了稳定局势,继承了汉朝“以孝治国”的策略。而李密也恰恰是在此背景下,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例子,借助对晋武帝推行孝道的赞扬,来委婉表达自己的行为正是对这个政策的忠实拥护。抓住“孝”字做文章,将自己的行为归入晋武帝的价值观中。既然如此,我“愿乞终养”的请求就应该得到批准。如果不批准,那朝廷就前后矛盾了。一个隐含的三段论推理,使李密由被动转为主动,也使晋武帝一下子陷入了两难之中,最后不得不在“准”与“不准”之间作出“准”的选择。

这是李密的高明之处,可同时这样做也是危险的。古代士大夫十分讲究名节,就是所谓的“一臣不事二主”。这也正是晋武帝对李密所疑虑的。于是,李密不但丝毫不避讳自己“亡国贱俘”的特殊身份,反而强调正是自己非同一般的遭遇和处境,更需要承蒙当今圣朝的怜悯和照顾。明确表示自己暂时不能赴京就职,不是因为怀念蜀汉,而是确有苦衷。[1]可以说,读到此处,武帝已基本消除了对李密的疑虑,但问题是,你李密还是回避了问题的解决,你就只尽孝不尽忠吗?于是李密还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案———先尽孝后尽忠。为此,他给武帝算了一笔年龄账:“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人生七十古来稀,年近百岁而卧病在床的祖母已经是去日不多,而我李密正当壮年,为国尽力的时间还长着呢。如此一来,晋武帝也就能接受了:原来李密暂时不去赴任不是为了名节,只是先尽孝后尽忠罢了。[2]

(二)情真倍感人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说服过程中,以情感人,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密在《陈情表》中重点表达了三种感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 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的感念和报效之情。

先说孝情。李密开篇避开正面回答出仕的问题,叙述了自己幼年悲惨遭遇和家庭窘境,落笔酸楚,基调低沉。其中尤其突出了祖母早年对自己的养育恩情和祖母晚年对自己的依赖之情,那份孤单,那份悲惨,读来令人动容,把读者也带进一种悲怆、痛苦的氛围中,激起了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再说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文中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急于星火”,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比喻情势紧迫。一边是“臣欲奉诏奔驰”(“奔驰”二字活画出一个急切希望为皇帝奔走效劳的臣子形象),另一边是“刘病日笃”;一边是“欲苟顺私情”,另一边是“告诉不许”。一边是人臣当尽忠,另一边是人子当尽孝。真是进退两难,“实为狼狈”。

还有李密对晋武帝的感念和报效之情。全文一共用了29个“臣”字。其中除2个“臣”字指朝臣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其余27个“臣”字均为李密自称。一口一个“臣”字,心意切切,诚惶诚恐,卑微谦恭,把晋武帝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巧妙拉近了双方的心灵距离。李密在两次陈情之前均冠以恭敬之辞,或表现出皇恩浩荡、感恩戴德之意;或表现诚惶诚恐、肝脑涂地之情,极大地满足了皇帝的权威欲和虚荣心。文章最后申明自己所说的一切都是实情,希望晋武帝体察。语气十分谦恭、卑下,态度尤其诚恳、惆怅,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收束全文,更显示出请求的迫切和辞意的诚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晋武帝看后也动情地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晋书》卷八十八)

李密之所以能化险为夷,让晋武帝收回成命,一方面来自于他的情感:对祖母一片至诚至性的真情,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他高超的说服艺术:将陈理之言与诉情之语交融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情与理的完美结合成就了千古名篇,古人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赵与时,《宾退录》卷九)确实,读了李密的《陈情表》,但凡有一点情感的人都会撒下一掬同情的眼泪。

参考文献

[1]王茂恒.淡语却有致浅语皆有情[J].语文教学通讯, 2002.11B:28-29.

8.《陈情表》教学二得 篇八

适时点拨理清思路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曾说:“点拨的精髓在于适时点拨,相机诱导。”我在上李密的《陈情表》时注意及时捕捉这种点拨的时机。分析文章时,我引导学生着重抓住李密陈情的对象。在当时的情况下,李密言辞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思考李密是如何陈情的。谈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时,我问学生:李密该怎么说服皇帝?

顿时,大家一片茫然。我知道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我及时点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说服一个人,一般会怎么做?”学生快速反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又问:“是先用情,还是先说理?”有一学生又快速说:“唐人白乐天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再问:那么作者是是先以情动人还是先以理服人呢?如果是这样作者又是如何说情,如何说理的呢?这样学生便豁然开朗,对文章的思路也就更加清晰了。这节课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既明确了文章思路又学习了写作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联系生活读写结合

第三节课,在引导学生分析完文章语言、学习完李密高超的劝说艺术后,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情、理两个方面来打动别人的方法。并举班上两个同学同一天请假因叙述原因的方式各异而效果相反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方法的重要性。此时大家的兴趣高涨。我又结合班上最近一段时间有较多的同学上网的现象,请大家从情、理两个方面来劝说那些沉迷于上网的同学,使他们远离网吧,健康成长(可就某一方面来谈)。面对这样的作业,大家很兴奋。

十分钟后同学们陆续写完,相继发言。王绪普同学说:

当你坐在开着空调的网吧,听着音乐,打着游戏时,你是否会想到你的父母正在烈日当空下演奏着锄头与土地摩擦而成的交响乐?你是否会看见那飞扬的汗水?

当你沉迷在游戏所带来的刺激与震撼中时,你是否会知道你的父母正为你唠叨、正为你忧虑?

为了你,他们愿意付出一切。而你却用他们的血汗钱去上网、去玩游戏、去寻找刺激。这不等于用他们的血汗钱去享受你所谓的快乐人生吗?这样你忍心吗?

当大家听完这一段话后,那些平时喜欢上网的同学低下了头。我想他们的心中一定十分惭愧。正当大家沉思时,熊敏同学又结合自己沉迷于网络的经历叙说自己意志消沉、无心上课、成绩一落千丈的痛苦事实,发出了“如果这样下去,我将彻底玩完”的感慨。这种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故事,我想对大家应该很有说服力。

看到同学们时而面带沉思,时而议论纷纷,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一半。便顺势引导:这些同学从情的方面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同学们能否从理的角度入手,使这种劝说更具说服力、更具感染力呢?

此时大家发言积极。贺江同学接着说:

网络如五尺寒剑,可以刺穿你的生命,可以夺走你的灵魂。

今天,它偷走的是你的眼泪;明天,它偷走的可能是你的心。

上不文明网,你将会如行尸走肉,你自己也犹如被白蚁蛀蚀一空的长堤。

该同学发言完毕就有同学私下诘问:难道网络没有好处吗?我也借机发问。此时在我期待的眼神的鼓舞下,王飞琴同学说:

“网络如草原上的一匹马,有能力驾驭的人可以让自己驰骋世界;而那些没有驾驭能力的人,如果也想享受那种策马奔腾的豪放之情,反而会让自己走上自己本不想走的路。同学们,我们自制力强吗?”

该同学发言完赢得了热烈掌声。这样的话语掷地有声,大家听后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有些人沉浸在思索中;有些人面露悔恨之意;还有些人暗自发笑,庆幸自己没有沉迷堕落。

面对此情此景,我觉得火候还未到,又引导大家叙述晚上上网的时间、出寝室的方法(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目的是预防。有人说是老师查班后。我又问是怎么离开公寓的,同学们陆续说了六七种方法。一位同学说许多同学是从二楼用绳子往下掉,我震惊之余又及时问能否在二、三楼安上防护栏,大家又是七嘴八舌。有位同学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这有形的墙是无用的。我又诱导大家:“那什么墙对我们有用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心墙,只有心中有一堵墙,我们才不会翻越。”

课进行到这里,我知道已达到目的,便总结道:

希望我们心中有一堵墙,愿这堵墙挡住乌云,挡住阴霾,挡住诱惑;希望我们心中有一盏灯,愿这盏灯照亮我们的双眼,照亮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我的总结赢得了同学们发自肺腑的长时间热烈掌声。这时下课铃响了我便布置作业:请结合同学们所说及自己所思进一步从情、理两个方面进行劝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9.陈情表优秀教案 篇九

1、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媒体设计

投影或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识记之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解说:可请学生对“孝”字小议一二,以活跃思维,加强感性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练习三作准备。)

二、解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结构梳理: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内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片。)

2、具体研习1~2段

①自由诵读第1段。

A.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抓住本段的纲)下面哪些内容属于“闵凶”?

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解说:把握作者陈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记忆)

提示: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D.开头以“险畔”“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主旨蓄势。

(解说:教师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回答,回答同时即解释重点字词句,为词语理解创造语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解释、记忆。在回答的同时引用、整理、理解、诵读、记忆,并将品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制作投影片。)

②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二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追加问的方式)

提示:

表时间:逮、前、后、寻(解释“逮”和“寻”,积累相关词语)。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解说:将词句理解、内容探究、语言品味及背诵记忆融合起来,做到读在口中,感在心中,记在脑中。因此穿插在讨论中的朗读必不可少,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3、课堂小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列出“陈情”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10.陈情表公开课创新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设想

教材、教法分析

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注意文章前后内容的照应,注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最后落实到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谈“孝”字,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解题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幻灯片: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

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

折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具体研习1~2段

①自由诵读第1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3)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相依为命:

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

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②自由诵读第2段。

1)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2)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3)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课堂小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

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五、布置作业

1、列出“陈情”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2、与第1段“未曾废离”照应的地方有哪几处?可见作者的什么感情?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串讲

①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②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③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二、学习第四段

1、具体研习第4段

①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②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③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④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三、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四、梳理课文结

陈以往之情——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现今之情——进退狼狈,不能废远

陈日后之情——愿乞终养,死当结草

五、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11.浅谈《陈情表》的说服艺术 篇十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2015 )06-0008-02

在《陈情表》中,李密利用悲恻动人的言辞来得到晋武帝的同情。李密要想耿得成功就要深入、透彻的了解说服对象。晋武帝本身具有以下的特点:生性多疑以及阴险狡诈。因此李密要想成功说服晋武帝,就必须设计合理的说服方案,消除晋武帝的疑虑,获取信任。

一、倾吐不幸,博取同情

《陈情表》中将李密的忧伤情感透露出来,并且在文中将自己多舛的命运以及不幸的遭遇表现出来,借此唤起晋武帝的同情心。俗话说:“要想打动另一人,就要波动那人最敏感的情感心弦。”李密在《陈情表》大谈自己的不幸遭遇是有原因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李密为了博耿晋武帝的同情,在《陈情表》中这样描写自己: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等,李密将自己的身世、遭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每一位阅读者都心生怜悯。

分析李密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李密这样写作是有用意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通过李密的叙述将祖孙两代深厚的感情表现出来,为后文的辞诏奉养祖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第一二,将自己的孤苦无依的情况表现出来,从侧面反映出来自己辞诏是万不得已的。虽然开篇的字数并不多,但是表现出来的情感却是非常真挚的。李密将叙述、抒情以及说理结合起来,促使文章的感染力以及说服力得以增强,也为下文的开展奠定了依据。

二、陈述理由,解决疑难

李密知道如果仅仅靠感情来说服多疑的、残暴的晋武帝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李密凭借合理的依据以及理由将晋武帝的疑问消除掉,最终晋武帝宽容以及谅解李密的行为。为了消除晋武帝的疑虑,李密一一解释了这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晋武帝怀疑李密思念蜀汉,而不愿意奉诏。此时李密开始为自己辨说,当年是由于皇帝的号召才进入仕途。在《陈情表》中,李密将蜀汉称为“伪朝”,然而却将西晋称为“圣朝”,这一描述可以看出李密的观点,那就是:李密决然否定了蜀汉政权,也明确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李密正视了自己曾经的历史,将自己做官的日的交代出来,李密坦然的态度消除了晋武帝的疑虑。

第二个问题:晋武帝认为李密过于清高、不正视皇命以及朝廷,此时李密进行巧妙的辩解,澄清了这一问题。在《陈情表》中,李密一味地降低自己的地位,凭借谦虚、谨慎的言辞来贬低自己的地位。李密将自己比喻为“犬马”,来博得晋武帝的欢心,并且通过描述将自己的形象呈现出来。在这一文中,李密将自身的爱国情怀表现出来,并且也将自身的报恩之心表达出来。

第三个问题:晋武帝认为李密将尽孝道作为自身的信仰,那么在蜀汉执政的时候,为什么李密会选择进入仕途呢?面对这一问题,李密也作出了合适的解释。李密曾说:“当初虽然祖母多病,但是能够自理生活,自己当时想要追求功名,因此开始离开家乡步入仕途,以求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现在祖母病危,自己虽然也想要为朝廷效力,但是祖母的病情在不断恶化,因此李密决定返乡来陪祖母度过最后的时间。”李密在文中用到这几句话:“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简短的几句话将李密此时的处境表现出来,当时李密处于手足无措的尴尬境地,从而可以得到晋武帝的怜悯。李密将这些旁证列举出来,并且将自身的心声表达出来,得到晋武帝的理解。刚开始晋武帝还是比较怀疑李密,但在这些事实面前,晋武帝已经不再怀疑李密。李密的一番话消除了晋武帝心中的疑虑.为自己开展说服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提出合理的方案,将自身的心迹表明出来

李密辞诏的最主要理由就是要辞官回家为祖母养老送终,李密详细汇报了自己与祖母身后的感情、自己现在所面临的处境,但是李密为了能够让晋武帝同意自身的要求,李密还要寻找充足的理由来说服晋武帝。此时李密开始夸奖晋武帝,明确了当下晋武帝的的治国之道,从而可以更顺利的让晋武帝接受自身的请求。

在当时社会上最为推崇的美德就是“孝”。李密铭记祖母的养育之恩,当祖母病危的时候,李密毅然决然辞诏奉养祖母,诠释了当时晋武帝的治国理念。李密的这种理由可以更好地说服晋武帝。然而李密在说服晋武帝的时候,他没有考虑到晋武帝的实际需求,因此如果李密仅仅要想借助说服这一方式来无法取得成功的。通过说服这一方式更好地维护双方的利益。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对于臣子来说应该尽职尽责为君主办事。李密一边面临着孝顺祖母,一边面临着忠诚君主的情境,因此要合理地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整个说服过程中,李密将自己的愿望表现出来,同时也要考虑到晋武帝的要求,所以必须寻找出合理的、完整的说服方案。此说服方案就是:“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曰短也。”李密将祖母与自己的年龄进行对比,提出了合适的解决方案,恰当地将“忠”与“孝”的矛盾消除掉了。晋武帝如果答应了李密的要求,就可以换来李密的忠心,并且也将晋武帝的“以孝治天下”的恩德彰显出来。在整个说服过程中,李密通过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更好地说服了晋武帝。

12.示范教案 (陈情表 第2课时) 篇十二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在充分了解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课文。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1.抽查学生的背诵、默写。2.“研讨与练习”二 明确: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译文: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孩:小孩,此是作者自指;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译文:我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译文: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译文: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译文: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许。卒:终。

译文: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推进新课 研读课文

(一)学生齐读第一段

1.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2.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3.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多媒体课件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二)学生齐读第二段

1.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两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2.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看出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用追问的方式)

提示:按时间顺序。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启下文“日薄西山”)。3.第二层如何表现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三)默读并口头翻译第三段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提示:伏惟、且、但,区区不能废远。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提示: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四)教师范读第四段

1.本段中哪句话表达文章的主旨? 提示:“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提示:“尽节”“报养”——忠孝两顾。3.用语有什么特点? 提示:“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4.由本段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二、重点语段赏析

(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赏析: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2.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赏析: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3.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赏析: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赏析: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琅琅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5.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赏析: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感;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小结:

①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②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③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合作探究

探究课文内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提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提示: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提示:

(1)臣侍汤药,未曾废离。(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废远。(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解说:讨论的目的是为汲取李密“孝”中的积极意义,并过渡到课堂训练)方法引导

以诵读为途径,以品味为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抒发思想感情的妙用之心,让学生了解文章人伦至情之美,并学会一些抒情技巧。读中议,议中读,在不断的诵读中感受情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深理切。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例题剖析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嵇康遇害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服药求长生),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唯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念,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博览无不该通。该:完备。B.此书既行。行:流传。

C.后安为兄所枉诉。诉:叙说。

D.宜因衅除之。衅:缝隙,引申为机会。

2.下列各句加点的字都有活用,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远迈不群 ②康友而善之 ③康友而善之 ④康不为之礼 ⑤以淳风俗 ⑥康将刑东市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⑥/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⑥/③/⑤

3.下列八句话,分别编四组,构成嵇康遇害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①远迈不群 ②与魏宗室婚 ③知其不可羁屈也 ④吕安服康高致 ⑤辞相证引 ⑥会以此憾之 ⑦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⑧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A.②③⑥⑦ B.①④⑥⑧ C.③④⑤⑦ D.④⑤⑦⑧

4.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嵇康是魏国皇帝的亲戚,官拜中散大夫。他超迈不群,常修养性服食之事,不与一般人结交,他所与神交的只有“竹林七贤”罢了。

B.嵇康当大夫时,也常常在柳树下打铁,有一次他与向秀打铁,钟会特意来拜访,他不予理睬,锻不辍,钟会站了半天,只好回去,他又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因此钟会非常恨他。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C.嵇康与吕安友善,吕安被他哥哥枉诉,引嵇康为证,于是嵇康也被收。钟会向司马昭进谮言,要他因衅除之,于是嵇康吕安同时被害。

D.嵇康在东市被刑时,三千太学生请求他留下来做老师,嵇康不答应。他看日影,还未到行刑时,便索琴弹一曲《广陵散》,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天下士人都为他悲痛。

5.翻译下列句子

①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②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③康乃与涛书告绝。

④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参考答案:

1.C 2.D 3.A 4.C 5.①嵇康谈吐优雅,风度翩翩,可是却使形体像土木一样,不能修饰美化自己。②山涛将要离开掌举的官职,推荐嵇康代替自己。③嵇康就给山涛一封宣布绝交的信。

④后来吕安被他哥哥诬告,因为某种事情被关在监狱里,供词里引嵇康为证,于是又逮捕了嵇康。

板书设计

陈情表

活动与探究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储备,设计一场“亲子”活动,体悟亲情,学会尊重父母,平等对话。

活动目的:指导学生体悟与父母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活动内容:利用双休日和父母坐在一起开展一次对话。话题可以是围绕个人的理想、学习、成长,及家庭生活、父母的工作等。并做好谈话的记录。

活动形式:亲与子交流,并整理归纳好谈话的记录。然后在全班进行集中交流。活动步骤:

1.首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和父母进行交流,整理归纳好谈话的记录。2.学生根据记录下的谈话,整理成文。3.小组交流,选取代表作典型发言。

4.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及结果作评价。

习题详解

一、设计此题目的,意在使学生在诵读中,注意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二、参阅“第二课时检查预习”。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三、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让学生陈述自己无奈之情。一方面,因后世引用的名句比较多,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个人体验,来选取名句,激发情感,产生共鸣,由于个人生活经历不同,产生的体验也不同。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上一篇: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年检工作总结下一篇:肿瘤医生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