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下学期]

2024-08-23

《木兰诗》教学设计[下学期](精选6篇)

1.《木兰诗》教学设计[下学期] 篇一

七年级下《木兰诗》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文章内容,请大家回忆一下。这首叙事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以及木兰建立赫赫战功,辞官归乡的故事。

师:把过程和结果都概括的很好。老师给大家找了一些图片,请大家看图配上诗句。

生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生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生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生4:“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惶。”

师:大家讲出的诗句和图片十分的吻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木兰的形象。请大家自由阅读诗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板书:木兰是————女郎)

生1:第一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写出了木兰的担当和勇敢,因为国家危难时期,木兰挺身而出。

师:国家的危难时期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1:“昨夜见军帖……卷卷有爷名”可见可汗大规模征兵。

师:国家大规模征兵紧张、急迫,可见她是在为国而战,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呢?一个是国家方面,还有什么?

生1:因为爸爸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长兄所以她要替父从军。

师:从这一句看出上战场杀敌应该是谁的事情呢?

生齐:男子。

师:木兰作为一个女孩子,她勇于承担了男子的责任。不仅是国家,而且是家庭的责任。她勇于承担责任,你读出了担当,很好。(板书:担当)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第一小节,当木兰看到军贴知道可汗大规模的征兵之后,她立刻就做出了代父从军的决定了吗?

生1:没有,从“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可以看出木兰在犹豫。

师:她在犹豫些什么呢?

生1:因为她是一个女子,古往今来没有女子上战场。犹豫自己要不要去。

师:她在犹豫,因为要上战场,要做出女办男装的装扮,自古以来,都是男治乎外,女治乎外的封建礼法,代父从军不是一般女子所能为,也不是一般女子所敢为的事情。你在这里看到了木兰的犹豫,很好。哪几句在写木兰叹息的呢?谁来读读看?

生2:“唧唧复唧唧……惟闻女叹息。”

师:哪里表示她的叹息声的?

生2:“唧唧”

师: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2:叠词。

师:叠词的运用写出了木兰的声音,还写出木兰的什么呢?

生:忧愁。

师:叹息的样子体现出她的忧愁。(板书:忧愁)谁能为大家读一下,读的时候读出木兰的忧愁、犹豫、担当呢?

生1:“唧唧复唧唧……从此替爷征。”

师:大家说说她读的怎么样?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1:从“唧唧复唧唧到女亦无所忆”因为木兰在忧郁一声又一声的叹息所以要缓慢。“可汗大点兵”写出军事十分紧迫所以要较快一点。最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写出了木兰的决心,所以要读的坚绝。

师:是愿为市鞍马,为读四声,注意这个字的读音。表现她的坚定、担当。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在平时的朗读中,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生齐:停顿……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这首诗基本是由五言构成,那么五言诗阅读节奏,三个节拍。唧唧/复/唧唧的二一二式,还可以是木兰/当户/织的二二一式,除了停顿我们在朗读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生齐:重读……

师:比如在第一节中,为表现木兰的叹息声我们就应该怎么样?应该重读她的叹息声来表现她的忧愁,实际上我们在重读中就体会到了她的情感和性格。我们要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表现在语速的快慢适中,反应在语调上高低讲究,还要注意表现人物性格、情感的词语要重读。好,请同学们说一下你还读出了木兰哪些性格?

生1:“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我从这里读出她思念家乡的情感。这从“不闻爷娘唤女声”中可以看出来。

师:此时此刻木兰为什么要在征战途中思念家乡?

生1:因为他明白出征是危险的,并且可能几年时间不能见到父母才会对家乡产生特别的思念。

师:此时此景勾起了她思乡、思亲之情,那么是何时何景呢?

生1:是“暮宿黄河边”时的“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暮宿黑山头”时的“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能否概括一下,从中写出了木兰的什么特点?

生1:对家乡的思念,这是女子所特有的细腻的情感。

师:(板书:细腻)我们一起看一下从“旦辞”“暮宿”“旦辞”“暮至”句法结构有点相似的句式中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生1:在“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既有声音又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师:夜晚宿营地的凄凉景象勾起她无尽的思念。

师:你还注意到了“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示声音的词,她听到的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她想听得是什么声音呢?萦绕在木兰耳畔心头的就化作了“爷娘唤女声”,这几句应该怎样读?

生齐说:重读。

师:谁能把重读加上去,再来朗读一遍?

生:读。(读时重读了鸣溅溅和鸣啾啾。)

师:加上重读,我们能够感受到木兰思亲的情感。请大家自由散读并思考一下,这几句话它的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生(全体):自由的、出声朗读。

生:从五个字到七个字再到九个字,因为《木兰诗》是北方民歌,这样写体现了语言的琅琅上口。

师:你从五言到七言再到九言,长的短的句式交替的转换体现诗歌语言的`琅琅上口的特点。这就是诗歌的音韵美。你还从哪些诗句读出木兰的形象?

生:我从“可汗问所欲……送儿还故乡。”她是个重情义的人,体现木兰并不要求什么战功,只要求能回到故乡和父母团聚。

师:她不要官位赏赐,可见她对高官厚禄极其的……

生:淡泊。(板书:淡泊)

师:她觉得情义是最重要的,是什么情义?

生:亲情。

师:从还故乡中,可见家庭是最中重要的。结合轻重缓急,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木兰不用尚书郎”写出她轻权利的个性,所以重读。“送儿还故乡”写出木兰对故乡的思念,所以要重读。

师:谁再来说说看。你还读出了木兰哪些形象?

生:“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这几句写出了木兰身为女子的爱美之情。

师:爱美(板书)从这几句你看出了木兰是个爱美的女子,那你们说一说木兰美不美?

生:美。

师:你从哪里看出木兰美?

生:“出门看伙伴……不知木兰是女郎”,同伴们看到木兰的女儿装都很惊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她是一个很美的女子。

师:分析很好,谁再来说一下木兰美不美?

生:“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从她像云一样的的头发可以看出来。

师:爱打扮、爱美丽的姑娘在恢复女儿装的心情?

生:喜悦。

师:结合朗读的技巧,你来再读一下这几句诗。

生:读。

师:读得很好,从这几句诗中,我们还能看出木兰的什么?

生:“同行十二年”十二体现了时间之长,同伴没有发现她是女郎体现了她的智慧。

师:大家设想一下,木兰看到惊惶的伙伴,木兰的心里会怎样?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回答我的疑问呢?

生:“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为什么说是这一句?

生:这几句诗用雄兔暗喻了男子,用雌兔暗喻了木兰,可以看出木兰就是和男子一起出征打仗,你们也不能看出我是女子。

师:这里你既可以看作是作者对木兰的高度的赞美,也可以看做是伙伴们疑惑的解答。我们如果把它当做木兰的解答,木兰再说这番话时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骄傲。

师:你在刚刚的朗读中有一些重读的处置,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重读了“安能辨我是雄雌!”从这句话看出木兰的……骄傲,体现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我是女子的自豪。

师:这一句没有运用问号,而是运用了感叹号,更加强调了她的骄傲,自豪。所以这一句我们要重读,哪个词语我们更要重读?(雄雌)我们再情景再现一下,男生读“出门……女郎。”

女生就读木兰的解答。

生:男生读“出门……女郎。”

生:女生读“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没重读)

师:我们再齐读一下最后一节,把雄雌读的再有力一些,读出木兰骄傲的心情。

生:齐读。

师:好,谁还读出了木兰的其他的形象?

生:我从“旦辞……鸣啾啾”可以看出行军速度之快,可以看出木兰上战场的坚决。

师:你从哪里看出行军速度很快?

生:“旦辞……鸣啾啾。”

师:你就读一下“旦辞……暮宿……”这两句,给大家读出她日行千里的感觉。

生1:读。(没有注意语速、语调)

师:大家觉得读的怎么样?(学生中有几人表示一般)谁觉得读的比他更好一些?

生2: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学生中有几个人说好)大家的好字很勉强,谁觉得读的比他更好一些?

生3:读。

师:她读得怎么样?(学生齐说好)你说一下,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尽管写征途的快,但也要读得有感情。这几句既要读出行军的快,又要读出她的思乡。

师:奔赴战场的木兰是怎样的形象呢?谁来读读看?

生:读。“万里……铁衣”看出了木兰的勇敢。从“朔气……寒光”写出北方的寒气,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木兰的坚强。

师:(板书:坚强)刚刚的同学有没有读出木兰的勇敢和坚强呢?这几句我们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没有,语速要稍快一些。

师:为什么呢?

生:写出了军事的紧急。

师:战场上的的危险,哪里能表现战场的危险?

生:“将军……十年归。”

师:语调应该怎么处理?老师为大家读一下。大家觉得老师是否读出她的勇敢和坚强呢?老师是怎样读的?

生:有重读。

师:那些字我重读了?

生:赴、度……

师:为什么这些字要重读?

生:我想分析赴、度这些字之所以重读,就是为了体现行军速度快、战事紧急,这些字都能起到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有一定的关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画面,这几句诗句虽然很简略但却写得有声(刁斗声)、有色(寒光、铁衣)、有形(奔赴战场的矫健身姿、奋勇杀敌的英勇)、有韵味。老师在为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

生:闭眼聆听,想象、感受。

师:我们也带有这样高亢的激情一起朗读一遍。

生:齐读第三节。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通过刚刚的品读,我们概括出木兰具有这些特点,哪位同学说一说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郎呢?

生1:我觉得木兰是一个有英雄气概的女郎,从有担当、英勇、坚强、淡泊中可以看出。

师:从她的忧愁、爱美中还读出她的什么呢?

生:2:女儿情。

师:这首诗不仅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更多详细的表现了木兰的女儿情,正是女儿情的描绘让木兰跨越千古,真实可爱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去尊敬去敬佩,我想这也是它代代相传的理由。让我来听一下这首诗的朗读。(可以用阅读符号标注一下)。

生:聆听、运用朗读符号标注。

师:周振甫在《论诵读》中说“读诗注意停顿、读出轻重缓急,恰好能和文中的情与事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理解,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绪。的确如此,我们通过朗读,不仅感受到了木兰的英雄气和女儿情。

我想化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话:“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特别是诗歌——最凝练、最精确、最明白。让我们倾情朗诵《木兰诗》

生:齐诵《木兰诗》。

师:下课。

2.《木兰诗》教学设计[下学期] 篇二

一.综述

从20个课例来看, 《木兰诗》的教学目标定位主要有四:1.能自己读准字音, 熟悉并背诵全诗, 知道课文内容并能大致复述,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言翻译能力, 体味诗的情感;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力量, 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3.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4.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之外, 还有的老师将目标定为:1.大致了解北朝民歌的相关知识, 包括其记叙内容、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等, 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2.能借助课后注释、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常识和常用的字词句的读写、翻译;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热爱古诗文;4.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5.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

主要的教学内容大多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或是以积累重要文言词语为中心, 掌握古今词汇的不同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或是赏析木兰的英雄形象, 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或是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或是注重语感的训练。第一, 教学内容重在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掌握古今词汇的不同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此文入选语文教科书的理由是基础性强, 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其中重要的是掌握古今词汇的不同意思。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检查学生对字词读音的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提出不懂的问题, 加以点拨解决, 落实部分字词, 如:机杼 (zhù) , 可汗 (kèhán) , 鞍鞯 (ān jiān) , 辔头 (pèi) , 燕山 (yān) , 鸣溅溅 (jiān) , 鸣啾啾 (jiū) , 胡骑 (jì) , 戎机 (róng) , 金柝 (tuò) , 著 (zhuó) , 傍地走 (bàng) 。接着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如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贴, 粘贴。古今异义: (1) 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 即父亲的父亲。 (2) 走:古义为跑;今义行走。 (3) 但:古义为只, 副词;今常用作转折连词。在对基础文言词掌握之后, 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 (1—3段) , 替父从军;第二部分 (第4段) , 十年征战;第三部分 (5—6段) , 凯旋;第四部分 (第7段) , 结尾附文。最后再把握木兰的形象, 体会木兰的精神。

第二, 教学内容以赏析木兰的英雄形象, 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介绍《乐府诗集》;之后再疏通本诗的基本字词;然后分析木兰形象, 再让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 像穆桂英、梁红玉等;最后拓展延伸, 在对木兰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 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 或者假如当年的木兰来到我们身边, 你将怎样欢迎她?还将怎样跟她当面交流?

第三:还有一些教师把重点落到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在听写词语, 正字正音, 加强基础训练基础上, 老师介绍排比、对偶、反复、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例如:互文, 也称互文见义, 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 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 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 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 在有限的字数内, 表达完备的意义, 增加语句的内涵。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 等于说“秦时汉时的明月, 秦时汉时的关”。然后把学生分成六组, 让学生比一比, 看哪组先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 找的最快最多的小组获胜。之后再学以致用,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如 (1)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2)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3)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4)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之后再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简详略的安排, 哪些详细写, 哪些简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在内容上和在结构上分析。最后品味这首诗的语言特色并感受其特点。

第四, 有一些教师把训练语感作为主要内容。重点分析文章朗诵技巧。比如, 有的案例中, 教师先让学生听配音朗读, 然后根据配音朗读, 学生齐读;在学生齐读后, 老师指导阅读, 师生讨论归纳朗诵注意点。如: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语调轻、语速缓) ;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体现忧心忡忡)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问者急切)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语速逐渐加快) 等。然后进行朗读接力赛。 (各组成员每人一段, 人数不够回答过的可以再读一段, 看哪个组读的最准确、流利, 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 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 老师进行背景知识简介, 如:乐府诗简介、木兰从军的时代背景。之后再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自译过程中, 学生提问不懂的句子, 老师出示重点词语, 学生给于解释。如: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忆、愿为市鞍马、旦辞爷娘去、朔气传金柝、出郭相扶将、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等。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 在不断地反复朗读之后, 让学生试着当堂背诵。

二.评议

1.关于《木兰诗》互文修辞教学讨论。

《木兰诗》教学中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是互文修辞, 这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互文过于复杂, 不宜对初中学生讲解, 只满足于把握诗句意译通顺就行了。

但有的老师认为, 《木兰诗》中的互文手法有五、六处之多, 有些地方倘不简要讲讲互文的特殊翻译方式, 学生就会直译出情理不通的荒唐句意来, 如有的学生把“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译成:将军经过上百次的战斗, 战死沙场, 而壮士则在多年战争后胜利归来。似乎战死沙场的全是军官, 而得以生还的则是士兵。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因此要使学生能正确翻译这类句子, 就必须扼要地讲明互文的概念, 使学生懂得互文的句意基本相同, 相互呼应, 彼此映衬补充, 它们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当然互文又分好几种, 上面提到的属虚指的数量词、方位词组的互文。诗中“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属于意义上合指的互文;“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则是包孕式互文等等, 这些比较复杂的修辞手法, 就不必向学生讲了。

2.关于《木兰诗》的教学方式的讨论。

有的老师认为《木兰诗》的教学方式应以诵读为主, 比较典型的有魏元石的《“倒背如流”和<木兰诗>教学法》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 和钟东明的《<木兰诗>课堂教学实例》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等, 都强调在诵读基础上领悟文意。

而有的老师认为《木兰诗》的教学方式应以对话式教学为主, 2003年关于《木兰诗》阅读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诵读的中心地位有所下降, 而对话的位置明显提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钟静、刘树朋的《<木兰诗>微型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3年第10期)

3.关于《木兰诗》的思想感情教学倾向方面的讨论。

有的老师认为,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 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 她挺身而出, 驰骋沙场, 立下汗马功劳, 得胜归来之后, 她又谢绝高官, 返回家园, 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表现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她爱亲人也爱国家, 把对国家和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 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还有些老师认为, 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 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 更具有英雄气概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 在代父从军中, 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也有些老师从男女平等角度来看木兰的精神。

但陈红军老师认为, 《木兰诗》的情感教学, 还应从美学角度来看, 木兰不仅是一个枯燥的“英雄”形象, 或“英雄”概念。诗歌用浪漫主义手法, 通过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 在赞扬木兰高贵的品质;运用朴素自然的口语, 精妙绝伦的律句, 以及譬喻的新奇幽默, 使人物跃然纸上。从运用手法和语言上, 皆给人以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周银玲, 《木兰诗》创新教学谈, 文学教育, 2011.07.

[2]李翔, 《&lt;木兰诗》教学漫议, 盆城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9.第三期.

[3]王彤, 《木兰诗》教学设计, 文学教育, 2010.05.

[4]陈焕钧,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教学研讨,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2年第5期.

[5]刘雾春, 必须重视中学文言文中的“互文”教学,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科版) , 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3.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比较 篇三

一.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之对比展示

(一)中国某老师《木兰诗》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2.整体感悟: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第二环节: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品读探究: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情操?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4.语言品味: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练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第三环节: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①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②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③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第四环节: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2.拓展延伸: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⑤诗歌凝练的语言分析;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二)美国某老师《木兰诗》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为什么木兰一得知战争的消息就立刻告诉母亲?

2.如果木兰以女性士兵身份申请出征,可能会发生什么?

3.为什么与木兰并肩战斗的男性士兵如此惊讶木兰其实是女性,请列出不少于一个理由。

4.木兰的行为让你对“勇气”有什么样的理解?

5.花木兰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故事?

6.木兰和AXEL(《攀援者》)各自都有艰难的任务,他们面对的困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第二环节:表达:写一封信

多少个日日夜夜,木兰远离父母、家乡,出征在外,请代木兰写一封信给父母亲。告诉他们自己离家后这段时间都做了什么,现在的状况怎么样?

提示:请使用生动的词汇描述任务、地点和事件,可仿照诗歌“五部分”的格式。

第三环节:社会学习——制作一个“领导者奖状”。

我们知道木兰是一位优秀战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木兰也是这个群体里的领导。讨论并选出你们群体里的领导者,为他制作一个奖状,并写上他的名字。

第四环节:课后思考——文本与电影的比较

你已经读完《花木兰》,现在请你比较书中的观点与电影《花木兰》的不同。

1.使用venn图标,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请你选择一个在文本和电影中都很精彩的场景,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2.上网,发表评论:①向小组内其他同学讲一讲你读完《花木兰》之后的想法。②请你针对花木兰的故事写一个评论,并把你的作业发到网站上。

二.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之对比差异

(一)文本使用上的差异

研究中美两个教学设计中对文本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不管是中国教师还是美国教师,都能结合文本进行教学的设计,但在文本使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中国教师特别注重文本的使用和挖掘。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中,前三个环节都是紧扣住文本,进行朗读、感悟、赏析、品味和反思,对文本进行深挖细掘。即使第四环节似乎稍稍跳离了文本,其实也还是在文本基础上展开的写作训练和延伸练习。

美国教师只将文本作为一个抓手,或者仅仅作为一个例子,他们更多地给学生遐想与创造的空间。第一、二和四环节和文本有一定联系,第三个环节和文本联系不是很紧,文本只是其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依托。即使是涉及文本较多的第一环节,也只有问题3和6同文本的联系比较直接一些,其他4个问题都比较开放,和文本联系不是特别紧密。

(二)问题预设上的差异

中美两个教学设计中对问题预设的设计,都能围绕阅读、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等预设问题展开阅读教学,但在问题预设上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教师教学预设的问题重在对文本的理解,重在知识的掌握,而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问题预设体现不够。正因为如此,教学预设的问题开放性不够,只要掌握一点阅读的知识,抓住文本就可以解决,答案大多具有指向性和唯一性;正因为如此,教学预设的问题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不够,只是紧抓住文本,就文本而文本,预设的问题除了第三环节中的“体验反思”是能体现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预设,其他则都没有体现;正因为如此,预设的问题的拓展性不够,第四环节中的“拓展延伸”是想象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这和第三环节“体验反思”中“③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有重复之嫌,而且,即使是第四环节“课外探究”预设的题目,也大多不用学生动多少脑筋,上网一查就能解决问题,还是重了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

美国教师教学设计的问题信息量大,提供自由开放的选择和讨论,以使学生养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问题既有针对文本的“语文问题”,也有拓展的“非语文问题”,教师把文本和当下社会、当代人的观念与作为阅读者个体的“我”结合起来,使文本中花木兰这个历史人物有了现代的意义,课文被教活了。这些问题的预设也有梯度,有可以通过阅读在文本中能找到答案的,也有需合作才能完成的,甚至有必须进一步认真钻研才能解决的。

(三)教学环节上的差异

中美两个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中,不管是中国教师还是美国教师,都注重了阅读基础上的写作训练,达到“以读促写”的目标,但差异依然明显。

中国教师的《木兰诗》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诗歌诵读,整体感悟——人物赏析,品读探究——体验反思,互动释疑——总结存储,拓展延伸,前三个环节由朗读到对文本的理解,虽然在层面上有识记到理解的跨越,但基本上还是知识层面的东西,教学环节是一种平面的展开。即使是“互动释疑”环节,也仅仅是“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这样的小互动,还是叶澜教授所批评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情况。

美国教师的《木兰诗》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表达:写一封信——社会学习:制作一个“领导者奖状”——课后思考:文本和电影的比较。分别从阅读理解、表达应用、团队制作实践和思考比较的角度,教学环节是一种立体式的推进,体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体现了分层教学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之对比启示

(一)要实现由静态分析到动态体验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一直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阅读教学如何达到这一教学要求?那就要把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学课堂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课堂。

静态分析的课堂只着眼于文本内容,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分析和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理解、归纳,满足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训练也是依据分析来演绎。有几篇文章作一点这样的分析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每篇文章都是这样慢问细析,学生能获得什么?兴趣又怎么持久?语文课堂教学不能随意肢解课文,也不能变成知识概念的演绎,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这就是动态的体验与感受,实现了由静态分析到动态体验的转变。

要使学生能够动态地体验、感受,就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要用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精神,要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美国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美国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动态体验的课堂,才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课堂,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堂。所以,动态体验的课堂才真正是体现课堂主体是学生的课堂。

(二)阅读教学更重要的任务还是能力培养

为什么课堂要实现由静态分析到动态体验的转变?因为阅读教学更重要的任务还是能力培养。据说,美国以前确实不太注重阅读训练,导致公民的阅读能力下降,2001年出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法案,其中重要的一块是建立“阅读第一”项目,通过把“阅读放在第一位”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因此,在美国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涉及了一些基础问题,但教学设计中还提供了较多自由开放的选择和讨论,把讨论和活动的机会都留给学生,以使学生养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能力。

中国语文的阅读教学向来是强项,但从教学设计中看出,阅读教学有明显的注重阅读结果和考试技能锻炼的倾向,如环节一和二所预设的问题。因为重视阅读知识点,中国学生的阅读应试技巧掌握比较好,考试结果也会好一点,但教学设计比较单薄,缺少个性,在学习以生活为宗旨、语文服务于社会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有欠缺,能力培养有待加强。

由此得到启发:第一,应当把学习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不要求划一,在达到目标的具体方式上也可以有多种选择;第二,在人文性的前提下,强调语文课的应用性,与当下社会结合,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借此锻炼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这也许是当今阅读教学更重要的任务。

(三)创新求异是预设问题具有开放性的关键

说到预设问题开放性,想起一个真实的幼儿教学片断——“花为什么会开?”有一天,幼儿园老师问小朋友。第一位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位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位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最漂亮。”第四位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第五位说:“她也长耳朵,她想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位小朋友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她,就仰起它的小脸,笑了!”听到这儿,孩子们全看着老师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只有老师知道,她原来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这个教学片断给人的启迪深远。面对问题,孩子们的答案那么多,那么极富想象力、创造力且带着浓烈感情色彩,这当然是因为预设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进行思考,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答案,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相比较而言,中国教师教学设计环节一、二重视了基础性,环节三的问题体现了一些开放性,而美国教师教学设计中各环节的问题大多具有开放性。我们常常说美国教育重创新及动手能力,这从美国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也不难看出。美国教师之所以能预设那么多具有开发性的问题,关键就是具有创新求异思维方式。我们要具有创新求异思维,那就要摈弃导致我们预设问题开放性不够的“同一”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去关注答案的标准与唯一,重视创新求异思维的培养。因为语文作为一门具有较强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作品的解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独立思考,从而真正做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预设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而创新求异是预设问题具有开放性的关键。

(四)读写结合是提升语文的有效途径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读写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已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不管是中国教师设计的想象作文还是美国教师设计的写一封信,都注意到了读和写的有效结合。

读与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相辅相成,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要以阅读为基础,因为这是“写”前的吸收,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在阅读过程中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同时,要以写作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因为这是“读”后的倾吐。所以,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将读中学写落到实处。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读对于写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语言、思想的感染与影响,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吸收、内化阅读材料中的优秀、典范的语言和其中蕴含的思想,阅读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处理课文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为读写结合才是提升语文的有效途径。

对中美《木兰诗》教学个案进行对比,目的不在于完全照搬,而是研究美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如何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多一些乐趣和宽容,从而进一步改善阅读教学。

4.《木兰诗》教学设计 篇四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木兰诗》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木兰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及重点]

l、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诵读课文.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4、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该诗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本诗为北朝民歌,而又易记、易诵.木兰姓花,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人.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皇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乐府诗: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会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秦朝及西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到南北朝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民间歌诗是乐府诗的精华.《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3、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机杼: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可汗:kè 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àn.鞍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jiàn.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戎机:ró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义都不相同.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i,当劈开讲,形音义都不相同.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傍地走:bàng,靠近,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注音

唧唧jī 溅溅jiān 啾啾jiū 霍霍huò

4.阅读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语,请积累本诗的一些重要字词.多音字: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出门看火伴:火,同“伙”.词语补释:

唧唧:织机声.一说叹息声.复:又.当:对着.户:门.机杼:指织布机.杼:机梭.惟:只.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即“所思何”.所思,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所忆”与此同,意思是“思念的是谁”.无所思:没有思念什么.军帖:军中的文告.可汗: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点兵:征兵.军书:指征兵的名册.十二卷:指多册.爷:与下文“阿爷”,均指父亲.长兄:兄长.愿为: “愿为(之)”的省略,意思是愿意替父出征.市: “买”.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旦:早晨.但闻:只听到.但,只.溅溅:流水声.胡骑鸣啾啾:胡人战马啾啾的叫声.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旧读(jì),这里作“战马”讲.现统读为qí.啾啾: 战马嘶叫声.戎机:战场.戎,军事.度:过.朔气:北方的寒气.金柝:军中守夜打更的器具.此指打更的声音.寒光:清冷的月光.铁衣:铠甲.百战死:多次战斗出生入死.壮士:指木兰等.明堂:朝廷.策:本义为竹简,此处用为动词,“记下”.十二转:指多次.赐:赏给.百千强:百千有余.不用尚书郎:不愿作.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为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动词,使……驰,这里可译为“骑上”.重点实词:

郭:外城.扶将:扶持.将:扶.霍霍:磨刀的声音.阁:指闺房.著:同“着”,穿.云鬓:象云样的鬓发.帖:同“贴”.花黄: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火:同“伙”.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傍地:贴着地面.走:跑.安: “怎么”.提示及答案:诗中屡次提到一些数字,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壮士十年归”.其实,“十二”是极言其多,“十年”不过是举个成数,都不能认作确实的数字.这样的运用数字,不拘泥事实,和开头写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结尾吟唱者的话,还有中间的“东市买……北市买……”、“爷娘闻女来……小弟闻……”两节,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古今词义:旦(早晨)辞爷娘去(古:离开;今:前往)

卷卷有爷(古:父亲;今:爸爸的爸爸)名

著(穿)我旧时裳(古:cháng裙子;今:泛指衣服)

同行(古:háng,行伍,泛指军队;今:同行业的人)十年

双兔傍地(靠近着)走(古:跑;今:步行)

两条成语:磨刀霍霍,朔迷离

5.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2),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二部分(3),写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驰征途.第三部分(4),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第四部分(5-6),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五部分(7),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1父从军,踏上征途;2赴前线,十年征战;3朝辞官,亲人团聚;4喻赞美,讴歌英雄.情节--性格

停机叹息--勤劳善良

决定从军--忠孝两全

征途思亲--坚强勇敢

征战沙场--英勇善战

凯旋辞官--淡泊名利

团聚改装--热爱和平

设喻回答--谨慎机警幽默风趣

6.朗读指导

“东市......长鞭”:急骤跳跃,活泼明快

“旦、暮”重读,上下句之间要读得似断实连.“不闻、但闻”重读,两句要前轻后重,读出对亲人的眷恋之情.“爷娘闻女来......向猪羊”:热烈欢快,起伏跳荡前高后低

“开......坐......脱......著......当......对”:动词要读得响亮,极力表现喜悦之情

“出门......是女郎”:赞美惊叹

朗读节奏:

这首诗是五字句,读法是二字三字一停顿,而后三字之中又可根据意思又有二字一字停顿,或一字二字停顿.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三、共同探讨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表明了军情紧急.

《木兰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三、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

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四、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发言的句式:我认为木兰是一个()的()。

如:一个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

一个勇敢坚强的巾帼英雄

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少女

……

五、探究主题

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六、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 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 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 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⑴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⑵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⑶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交流句式:我发现()是()句。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诗。

《木兰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木兰诗》是北朝一首民歌,诗歌中有那么两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按字面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这就会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却是“壮士”呢?

上面的解释显然跟原作意旨不符。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是相互渗透,互相说明的,其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诗人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是古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称为“互文”,也叫“互文见义”。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我们解释这类诗句时,不能偏执一端,互相割裂;应该将它们合起来,整理成一个句子。《木兰诗》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意就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有时,由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木兰诗》中还有一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按字面解释,会使人产生疑惑: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其实,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

《木兰诗》中还有:“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诗句,“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合起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像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木兰诗》中还有:“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诗句,“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并非是说“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如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了。

“互文”在一些诗词文章中是会经常出现的。如唐王昌龄《出塞》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诗中“秦”与“汉”是互补见义,即“月”是“秦时”与“汉时”明月,“关”也是“秦时”与“汉时”的边关。诗歌是以此来映衬出历史在变换,征战则从未断的感叹;而并非明月是秦时的,边关则是汉时的。

又如南北朝郦道元的《三峡》有“林寒涧肃”一语,“寒”和“肃”是共同用来说明“林”和“涧”的。翻译出来就是“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简短一语,描绘出秋季的三峡树林和山涧之间的清冷、肃穆,既没有江水翻腾,也不见树木争荣,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景象。

《木兰诗》教学设计4

一、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播放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视频片段,看后,让学生说一下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你对她有那些了解。学生谈完后,教师总结引导:对,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而现在,花木兰可以说是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又不是真实的花木兰,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其中通人性的小龙、蟋蟀)。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是什么样的?好,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兰诗》,认识一下真实的花木兰。

第二环节:朗读,读准字音

1、让学生将课本注释中带拼音的生字在原文中注音,然后读课文三遍。

2、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

3、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生僻字,齐读。

4、教师范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

5、以小组为单位分段齐读诗歌。

第三环节:默读,整体内容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2、学生有疑难在小组内提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3、教师投影显示重点词和重点句子,让学生解释、翻译,加深理解。

4、让学生复述各节内容,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第四环节:朗读,读出韵律

1、独立思考:各节内容不同,朗读时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语速、语气、语调?

2、小组讨论并试读。

3、抽取二个小组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师生一起讨论并明确朗读要领:

第一段:代父从军——沉郁舒缓。

第二段:准备、出征——紧张急促。

第三段:十年征战——慷慨悲壮。

第四段:还朝辞官——轻松恬淡。

第五段:还乡团聚——活泼欢快。

第六段:双兔为喻——诙谐风趣。(多媒体显示)

5、各组按照上面归结的要领再行阅读。

第五环节:朗读,读懂人物

1、听名家朗读录音,同时学生思考: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让学生用一句话“我觉得木兰是一个 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3、师生共同概括木兰形象: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贪图名利而热爱和平生活,有责任、敢担当等。

第六环节:精读,读透技法

1、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

①再读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作品详略安排的用意。

②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学生全班展示,师生共同明确:任何文章在剪裁上详略的处理都是以突出人物特征、充分表达主题为目的的。同样,《木兰诗》在刻画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同时,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核心构思,更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诗歌泼墨如雨般的详写木兰战争前的忧思、孝顺、思亲,和凯旋后归乡的迫切、团聚的欢乐、对闺房、女妆的的喜爱以及再见战友时的俏皮、娇媚。而对十年征战生活则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种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把一位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普通少女,既有勇士的刚健又有女儿娇美的木兰刻画的极富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而这也正是一千多年来木兰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①仍以第三、六段为例,明确:详写就是行文中大量运用铺陈、渲染、烘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思考:文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以详写的?

②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共同示例归纳:

复沓:如“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六句。

互文:如“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以上手法都很好地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效果。

④请学生齐读以上句子,再感受一下他们的表达作用。

⑤除了上述修辞以外,诗歌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们举例并赏析。

顶真: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

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

⑥师生共同明确:以上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充分体现了民歌通俗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

第七环节:齐读,畅谈感悟

1、齐读一遍。

2、思考:学完本文,我们应该从木兰身上学习什么?

3、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4、学生展示,畅谈感想。

5、教师综合学生所谈,概括引导:自然,木兰的勤劳勇敢、淳朴智慧、淡泊名利、爱家报国的优秀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她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发扬广大。作为你们这一代的孩子,享受着祖国发展带来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享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呵护与关爱,因而更应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份担当的精神: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对自己负责;体谅父母,分担家务——对家庭负责;关心集体,同学互助——对学校负责;遵规守纪,热心公益——对社会负责……只要有了这样的责任感,那你就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将来也必定是一名有益于国家的好公民。——让我们努力!

第八环节:默读,尝试背诵

第九环节:布置作业

1、背熟全诗。

2、以“学木兰 能担当”为题,结合老师的概括引导,将自己的学习感悟整理成不少于300字的一段话。

《木兰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重点

⑴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⑵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⑵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二)探索新知识

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读文

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范读)

需要注意的字音:(幻灯展示)

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学生质疑:

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例如:当户织:户,军书十二卷:十二,阿爷无大儿:爷,胡骑,戎机,朔,赏赐百千强:强,郭,扶将,著,裳,扑朔,迷离,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备的意义,增加语句的内涵。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于说“秦时汉时的明月,秦时汉时的关”。

3.整体阅读,把握故事情节,合作探究

⑴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

明确: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⑵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

明确: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

⑶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叙述的详略。

诗中对木兰出征前置办行装、从军征战生活以及得胜归来等情节,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诗中对木兰从军的准备以及还朝辞官、回家与亲人团聚写得详细,对战场写得简略。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这样写使主题更加突出。

⑷立足全诗,把握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回答。

这首诗所叙写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喜欢木兰的原因吗?

参考: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返回家园,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4.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三)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四)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南北朝民歌

故事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

《木兰诗》教学设计6

【学生分析】

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⑵ 问女何所忆()

⑶ 愿为市鞍马()

⑷ 万里赴戎机()

⑸ 策勋十二转()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案例推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 zhù(织布梭子)

可汗 kè hán

鞍鞯 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燕山 yān

胡骑 jì(战马)

戎机 róng(军事)

朔气 shuò(北方)

金柝 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ó(穿)

傍地走 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

(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1、分析第二部分:

⑴ 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⑵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2、分析第三部分:

⑴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⑵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6、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7、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木兰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课时安排: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研讨赏析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题。

2、默写。

3、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10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木兰诗》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àn。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助n。

辔头:Pè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

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

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木兰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扮男装的奇女子花木兰。

二、文体知识介绍

我国古代北朝人豪迈淳朴,长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动人的诗歌,其中《木兰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浓烈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等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放甲回乡的不平凡经历。本文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自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体会这首诗的感情。

读准字音

唧唧 机杼 军贴 可汗 鞍鞯 辔头 鸣溅溅 燕山 鸣啾啾 戎机 朔气 金柝 扶将 红妆 著 帖花黄 傍

2、听范读,要挺准读音,听清句子停顿。

3、摇头晃脑读节奏,古代读书人读书进入佳境之时便会摇头晃脑,摇头晃脑正符合古文的节奏,学生试读节奏。

4、小组合作 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译课文,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以一至四段为主,第二大组以五至七段为主。

讨论前补充新知识

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

5、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6、概括诗歌情节。速度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情节。

交流后的结果:代父从军(1---3);征战生涯(4);辞官回家(5---7)。

四、根据情节尝试背诵。生自由背诵。

五、作业:熟背全文并准确翻译句子。练习摇头晃脑读古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上节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二、走进木兰。

1、摇头晃脑是读出来了,但老师没听出悲伤、忧愁、喜悦的情感。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木兰,了解木兰。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感人的语句,读一读精彩的片段,并试着分析原因。

2、师示范:

感人语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了,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这个泪是喜悦的泪。

精彩语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仅在修辞上运用了互文,还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更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3、找出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知道补充。

4、小组推荐在班内交流。

教师要抓住关键句子的理解并指导朗读: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可见她的坚强勇敢。

教师引导:木兰的决心是看完军贴立即下的,还是三思之后下的?(三思)哪些语句能看出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替父从军好事一桩为什么还叹息?(木兰是女子,古代女子没地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而家中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所以她心里矛盾,可以想象木兰的愁苦之态。但木兰最终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里面可是有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战场上面对的将是死亡,可见木兰的一片孝心,可见木兰的坚强勇敢。)

怎样去读一二段呢?(慢而低沉。在读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是要用坚定的语气读的沉着有力。)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万里”表示征途漫漫,“若飞”形容速度之快,木兰能够大胆的走向战场,并与男儿一样勇敢作战,木兰很了不起。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引导:每当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幅“月下戍边图”,月下何人?(木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下戍边图”。

读这一段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读出她的英雄气概。)

(3)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了木兰不幕功名富贵,甘过平凡生活的高贵品质。

教师引导:木兰的理想生活是什么?(过平凡的日子。)在豫剧《花木兰》中有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请同学唱或者放音乐。(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孝敬爹娘,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这本来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也为了更多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所以“英雄”二字,木兰当之无愧。

朗读这几句要注意: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要顿开,语调保持一致,以表现木兰的不卑不亢,不幕功名富贵的高贵品质。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句。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战场厮杀时,要分辨男女就十分困难了。这是对木兰的赞美与歌颂。

教师引导: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识、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5、小结:本文塑造了怎样的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三、诗歌创作

这么多的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的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谁说女子不如男

4、英雄颂歌

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

学生展评作品。

四、美读课文

让我们放声朗读,把我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

之后,请几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总结:

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奋斗,她的品质正在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24、木兰诗

木兰: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 巾帼英雄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木兰诗》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2、能有节奏地诵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和优美。

3、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赏析人物形象。

2、对偶和互文的知识以及一些生僻字的认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试串译课文,解决生字词。

2预习课后练习二,与同学们交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串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试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2分钟)

在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横刀跃马,慷慨赴难,像穆桂英,梁红玉,她们是女中豪杰,而花木兰更是她们的楷模。今节课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铁马的女英雄吧!

文本疏通,整体解析。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不懂的生字词。(5分钟)

2朗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有节奏,声音响亮。

A:指名读,B:集体读。(8分钟)

3、课文串译。(12分钟)

4再读课文,思考:(8分钟)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结合插图,说说全诗可分几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7分钟)

6、教师小结:略。(2分钟)

三: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继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这两种修辞手法

引入新课。(5分钟)

背诵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对文言和诗歌,背诵更是不二法门。上节课的背诵《木兰诗》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呢?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齐背……

问题探究,品读赏析。(33分钟)

1、文章开头从木兰的停机叹息写起,写出了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6分钟)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第3节写了“东……西……南……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3分钟)

3、第3节写“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5分钟)

(认识对偶,反复咏叹的修辞手法。)

4、作者如何写出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运用什么的修辞手法?(5分钟)

(认识互文的修辞职手法)

5、试列举课文还有哪些修辞手法。(5分钟)

6、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7分钟)

7、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小组讨论)(3分钟)

课堂小结:(5分钟)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通过种种艺术手法造了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布置作业:

(2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木兰诗》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木兰形象;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互文、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趣味引读

1、播放豫曲《谁说女子不如男》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这熟悉的戏曲里是谁的唱段?(生:花木兰)对,花木兰。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木兰诗》:

2、解题:《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二、诗歌诵读,疏通文意

(一)诗歌诵读:

1、播放录音,明确听读的要求:

①.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在预习中遇到的字词障碍。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随时用笔圈点勾画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和重点字词。)

②注意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

(二)疏通文意: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读作(tie)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读作(huo)

2、古今异义字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意是只(副词);今意是但是,可是(转折连词)出郭相扶将郭:古意是外城;今意是仅用作姓氏

双兔傍地走走:古意是跑;今意是行走

3、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4、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市:买名词用如动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动词用如名词

策勋十二转策:记下名词用如动词

5、数词运用

军书十二卷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

(注意:这些数词均不表示具体数目,即表示虚数,言其多。)

三、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3、解释词语和翻译句子:见课文。

(补充:对偶、互文、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含义。)

4、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数年征战历尽艰辛

第三部分(5—6段)还朝辞官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比喻赞美木兰

5、小结:

这样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醇厚质朴又机敏活泼,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传唱。

四、作业

1、识记词语的音、形、义,背诵诗歌。

2、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

2、回顾上一节课所讲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齐读全诗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一)人物赏析: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哪些诗句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明确:

①“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战争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归来见天子……赏赐百千强”,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了她的女性心理?

明确:

①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又为国家大计着想,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②远征沙场时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③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帖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急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帖”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的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木兰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又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险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能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这一形象的意义何在?

明确: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三、赏析写作特色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明确:《木兰诗》具有乐府诗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新奇幽默的比喻,有气势酣畅的排比等等。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品析特色及作用)

四、拓展延伸

1、历史上不独有花木兰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

居里夫人、刘胡兰、穆桂英、佘老太君、王昭君、秋瑾等。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五、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互文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六、作业

1、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数年征战历尽艰辛(略写)

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木兰诗》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成诵,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2、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力争熟读成诵。

3、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4、分析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

重点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难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课前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阅读《学法大视野》“课前预习”,了解作家作品,完成“基础梳理”部分。

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伤口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最原始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感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①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明确:

(1)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2)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个人展示,师生点评。纠正错误之处。

③全班齐读。

2、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将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小组解决。

②师生共同释疑。

③教师补充:请同学们观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句,这两句该如何翻译?你还能在文中找到其他类似的句子吗?找出来,并解释和翻译。

3、通读全文,概括各段的内容。并根据各段内容口头复述课文内容。

4、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品味诗歌的语言。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作者是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我们应该从木兰身上学习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

《木兰诗》教学设计13

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的鉴赏水平,对于诗歌的写作手法不宜深究;时代背景略知即可;重点是理解人物形象,读背诗歌。

教学方法:问题法为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内容,理解叙事的详略,体会诗歌对我国古代女英雄的赞美。

2.初步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以及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它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叙事诗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后代文人作了加工润色,但基本上保留了易诵易记的特色。

二、根据预习回答问题(出示小黑板)。

1.A木兰之歌B木兰出征C木兰从军

由此你认为本诗重在表现人还是表现事?

(板书: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2.文中那些文字表现了木兰的少女特点?哪些文字表现了她是一位女英雄?哪些是正面写她的?哪些是侧面写她的?(板书:诗歌内容)

3.你认为诗中哪些语言体现了本诗是北朝乐府民歌?

4.指两名同学一个读加点字的音,一个写。(见“阅读提示”。)

三.领读两遍课文,学生自渎一遍,然后明确:

1.“唧唧”注释说是“虫叫声”,大家说可能是什么虫叫的?(蟋蟀)这种虫叫声表明了什么季节?(蟋蟀古人叫它“促织”,意思是天气开始冷了,它催促人们快点织布做寒衣,在这种情况下“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更加突出了事体的重大。)下文哪一句诗与这里照应?(朔气传金柝)

2.“问女”四句看似赘文,实则细腻地表现了木兰当时心事重重的样子。“昨夜”如换成“昨日”,意思有什么变化?木兰是在什么情况下从军的?“从此”二字表达了她的什么心情?

3.“十二卷”与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都怎样理解?

4.东南西北各句排比互文,怎样解释?

5.“旦”、“暮”二字表明了什么?“不闻”、“但闻”句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6.第四段六句以极其凝练和谐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木兰从离家出征到凯旋回朝的全过程。为什么这部分不做大肆渲染?(因为这里不是重点)

7.诗里是怎样描述战后人们对木兰的热情?木兰的表现怎样?

8.“问所欲”可否换成“问所需”?“愿”为什么不说“欲”?“千里足”是什么修辞?(借代)“儿”为什么不说“女”?

9.“相扶将”说的谁扶谁?

10.第七段以兔为喻,赞美了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11.诗中对偶句与排比句有几处,请找出来。

四.如有时间,教师说白话,学生说原文;然后教师说原文,学生说白话。

五.结课,作业。

本诗通过对木兰离家从军—征战沙场—胜利归来的生动叙述,塑造了一个为国立功而又不图名利富贵、叱咤风云而又感情细腻的女英雄形象。反复诵读后,在练习本上抄写全诗,翻译成白话;做课后练习一、二。

附板书设计

木兰诗

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1.代父从军(详),征途思亲。

2.艰苦征战,十年凯旋(略)。巾帼不让须眉

3.辞官回乡,亲人团聚。

4.吟唱附文,隐喻赞颂。

《木兰诗》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的字词;

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4.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格魅力。

2.体会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二、难点和重点

1.本课的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民歌独特风格。

突破方法:视频范读,教师领读,学生展读,全班齐读,层层递进。

2.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突破方法:过通学生勇敢质疑,自由提出疑问的方式,再由学生解答,教师补充,逐步讲解互文、排比、隐喻等修辞。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②探究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③其他方法:讲授法、品读法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

1、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老师设问: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女子形象,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是?学生答出木兰。老师追问:那木兰的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故事的起源——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题目)

2、小试牛刀,预习反馈

①.文体常识:

师:首先我们先来齐读下相关的文体常识。

学生:《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师:同学们,南朝的代表民歌是?

学生:《孔雀东南飞》

师:对,《木兰诗》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②.预习反馈

师:请大家读出PPT上红色字的读音。

师:请大家说出PPT上红色字体的注释。

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做出评价。)

3、讲授新课

板块一:读。反复朗读,感受民歌风格。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赏《木兰诗》视频,体会朗读节奏和语气。

教师:请大家带着刚才的听读体会,自由的朗读,注意语气和节奏。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教师:好,下面找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第二段。

学生1:

教师:大家觉得他读的怎么样?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

同学们,这一段是木兰代父从军之前的心理感受,假如此时你是木兰,你什么感觉?

学生:担心,着急……

教师:对的,所以这一段我们应该读的语速较慢,语气沉重,心事重重,我们再来找个同学试一下。

教师:很好,那第四段呢?这一段是在?形势如何?所以语气应该?

学生:战场上。战况激烈。读快一些。

教师:最后两句还应该深沉缓慢一些,读出最后战斗惨烈的状态。来,我们找个同学试一下。

学生:

教师:不错,下面我们齐读下!

教师带领学生依次感知第五段,第六段木兰归家。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

板块二:问。提出疑问,鼓励质疑。

教师:同学们,请先翻译本首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及时标画。

学生翻译并思考问题。

教师:好的,有问题么同学们?

学生1:东市买骏马……

学生2:将军百战死……

学生3……

教师:好的,这些同学提出的问题,谁能帮忙解决?

学生4……

学生5……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系统的讲一下刚才几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首先,关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这是一种互文的修辞。打开课本49页,看到第四题,请找出互文的解释。

学生:互文是一种上下文之间意思相互交错,相互补充的一种修辞手法。

教师:请找出课文中其他互文的诗句。

学生: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教师:(ppt呈现互文的句子),思考下,这几个句子应该怎么翻译?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补充。

再次赏析这几个句子中所包含的其他修辞。

板块三:思。细读品味,深入探究。

经过答疑解惑,带领学生由修辞转入研究段落作用、分析人物性格和思考写法特色上。

细读品味·段落

教师:同学们,“雄兔眼迷离,雌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究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引导:雄兔代表什么?雌兔代表什么?所以是运用了哪种修辞?

学生:男兵;木兰;比喻的修辞。

教师继续引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解释了原因。

教师最后呈现答案:以双兔奔跑,雌雄难辨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奥妙加以解释,妙趣横生又令人回味,也赞美了木兰的谨慎、机智和乔装的巧妙。

学生大声读并记录到课本。

细读品味·人物

教师: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答案)

教师:让我们系统的来总结下木兰的精神品质。(引导并板书勤、孝、忠、智、勇、爱美)所以,木兰身上既有英雄气还有女儿情。

细读品味·写法

教师:本文详写木兰从军前后,略写十年征战,用意何在?大家先思考1分钟,然后带着想法和你的搭档交流下。

学生思考并交流。

教师:(先请学生起来交流分享然后教师补充)这首诗虽以战争背景刻画人物,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要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的性格,所以对于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冷淡和疏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板块四:悟。联系实际,深刻反思。

深度思考·启发

教师:木兰为什么能屡建战功?

学生:武艺高强,机智勇敢。

教师:武艺高强是一朝一夕练成的么?(引导学生将报国之志和报国之行联系起来,即有志向还要有行动。)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木兰诗》,品味民歌凝练的语言;

2.以木兰教会我……》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木兰诗》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课文记叙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的理解能力,一般学生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和词典了解课文的大意。所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理念

打破传统的“串讲”式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能借助课后注释、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并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爱国爱家热爱和平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指导熟读成诵

1、播放PPT:停机叹息,下定决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比赛背诵。

2、准备和出征,借助PPT,提示关键词背诵。

3、十年征战生活,可以引导理解背诵

关山飞度

营地苦寒

战争持久

战斗激烈

4、其他段落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5.《木兰诗》教学设计 篇五

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欣赏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播放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视频片段,看后,让学生说一下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你对她有那些了解。学生谈完后,教师总结引导:对,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而现在,花木兰可以说是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 ,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又不是真实的花木兰,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其中通人性的小龙、蟋蟀)。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是什么样的?好,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兰诗》,认识一下真实的花木兰。

第二环节:朗读,读准字音

1、让学生将课本注释中带拼音的生字在原文中注音,然后读课文三遍。

2、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

3、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生僻字,齐读。

4、教师范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

5、以小组为单位分段齐读诗歌。

第三环节:默读,整体内容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2、学生有疑难在小组内提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3、教师投影显示重点词和重点句子,让学生解释、翻译,加深理解。

4、让学生复述各节内容,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第四环节:朗读,读出韵律

1、独立思考:各节内容不同,朗读时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语速、语气、语调?

2、小组讨论并试读。

3、抽取二个小组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师生一起讨论并明确朗读要领:

第一段:代父从军——沉郁舒缓。

第二段:准备、出征——紧张急促。

第三段:十年征战——慷慨悲壮。

第四段:还朝辞官——轻松恬淡。

第五段:还乡团聚——活泼欢快。

第六段:双兔为喻——诙谐风趣。 (多媒体显示)

5、各组按照上面归结的要领再行阅读。

第五环节:朗读,读懂人物

1、听名家朗读录音,同时学生思考: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让学生用一句话“我觉得木兰是一个 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3、师生共同概括木兰形象: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贪图名利而热爱和平生活,有责任、敢担当等。

第六环节:精读,读透技法

1、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

①再读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思考作品详略安排的用意。

②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学生全班展示,师生共同明确:任何文章在剪裁上详略的处理都是以突出人物特征、充分表达主题为目的的。同样,《木兰诗》在刻画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同时,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核心构思,更突出了她的女儿情怀。诗歌泼墨如雨般的详写木兰战争前的忧思、孝顺、思亲,和凯旋后归乡的迫切、团聚的欢乐、对闺房、女妆的的喜爱以及再见战友时的俏皮、娇媚。而对十年征战生活则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种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的构思,把一位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普通少女,既有勇士的刚健又有女儿娇美的木兰刻画的极富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而这也正是一千多年来木兰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①仍以第三、六段为例,明确:详写就是行文中大量运用铺陈、渲染、烘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思考:文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以详写的?

②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共同示例归纳:

复沓:如“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八句。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六句。

互文:如“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以上手法都很好地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效果。

④请学生齐读以上句子,再感受一下他们的表达作用。

⑤除了上述修辞以外,诗歌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们举例并赏析。

顶真: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

对偶: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

⑥师生共同明确:以上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充分体现了民歌通俗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

第七环节:齐读,畅谈感悟

1、齐读一遍。

2、思考:学完本文,我们应该从木兰身上学习什么?

3、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

4、学生展示,畅谈感想。

5、教师综合学生所谈,概括引导:自然,木兰的勤劳勇敢、淳朴智慧、淡泊名利、爱家报国的优秀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尤其是她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并发扬广大。作为你们这一代的孩子,享受着祖国发展带来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享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呵护与关爱,因而更应多一份责任感、多一份担当的精神: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对自己负责;体谅父母,分担家务——对家庭负责;关心集体,同学互助——对学校负责;遵规守纪,热心公益——对社会负责……只要有了这样的责任感,那你就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将来也必定是一名有益于国家的好公民。——让我们努力!

第八环节:默读,尝试背诵

第九环节:布置作业

1、背熟全诗。

6.木兰诗教学设计 篇六

1、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2、能有节奏地诵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和优美。

3、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赏析人物形象。

2、对偶和互文的知识以及一些生僻字的认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试串译课文,解决生字词。

2预习课后练习二,与同学们交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串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试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2分钟)

在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横刀跃马,慷慨赴难,像穆桂英,梁红玉,她们是女中豪杰,而花木兰更是她们的楷模。今节课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铁马的女英雄吧!

文本疏通,整体解析。

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不懂的生字词。(5分钟)

2朗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有节奏,声音响亮。

A:指名读,B:集体读。(8分钟)

3、课文串译。(12分钟)

4再读课文,思考:(8分钟)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结合插图,说说全诗可分几部分,按什么顺序来写?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7分钟)

6、教师小结:略。(2分钟)

三:布置作业。(1分钟)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继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并认识对偶和互文这两种修辞手法

引入新课。(5分钟)

背诵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对文言和诗歌,背诵更是不二法门。上节课的背诵《木兰诗》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呢?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齐背……

问题探究,品读赏析。(33分钟)

1、文章开头从木兰的停机叹息写起,写出了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6分钟)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第3节写了“东……西……南……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3分钟)

3、第3节写“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旦辞……暮宿……不闻……但闻……”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5分钟)

(认识对偶,反复咏叹的修辞手法。)

4、作者如何写出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运用什么的修辞手法?(5分钟)

(认识互文的修辞职手法)

5、试列举课文还有哪些修辞手法。(5分钟)

6、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7分钟)

7、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小组讨论)(3分钟)

课堂小结:(5分钟)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通过种种艺术手法造了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布置作业:

(2分钟)

上一篇:2018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 语文教学计划下一篇:企业给员工的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