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精选8篇)
1.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篇一
《水晶城-历史中构建未来》读后感3-整理: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 ⒈都市化(工业革命后)――方格布局,足够绿化 ⒉郊区化(二战后)――分区明确,过度依赖汽车 一方面把不同功能混合在一个新区域中,但是具体功能分划开来,另一方面强调逐步走向依赖私人汽车。 弊端: ⑴郊区范围过大,造成对汽车的高度依赖,对能源的高度消费,继而造成建造道路、停车空间对土地的巨大浪费。 ⑵市中心的荒废是郊区化的直接结果。 ⑶市中心的零售业受到严重打击,人们越来越依靠住宅区的商业,起码是街角的成条商业中心,城市面貌越来越相似,基本没什么文化沉淀和自己的形象,郊区城镇千篇 一律。 这不得不让我想到现在的中国,就连我们自己家也从以前的市区搬到了新建的开发区,地广人稀,过分依赖汽车,一栋一栋的高层住宅建筑。原因是以前的市区交通拥挤,停车困难,小区内没有规划停车场,但新小区确实人气不旺,用我姥姥的话说,怎么一天也见不到几个人,那可不,开车直接进地下车库,然后直接乘电梯各找各家,出门也直接从地下车库走了。也让我想到了现在青岛的中山路,曾经繁华一时人人皆知的商业街区,今也已寂静落寞。 ⒊新都市主义――在这个背景下,20世界80年代初提出 ⑴设计尺度适合人的、以步行为中心规划的新社区。 ⑵对一些衰败的旧市区重新改造,成为一些体量不大,但是有吸引力、具有高价值的商业、住宅混合区,并且开辟了许多步行为中心的商业街。(就像我们现在改造的特色街区?) ⑶建造具有小城价值的新邻里。 ①新都市主义的核心是人性化社区的再造,邻里关系重建,同时具备现代生活功能的建筑,具有现代人习惯的空间布局,具有现代消费者需要的设施,是一些适合步行的零售店、服务点,所有服务点都在步行范围之内,有足够的停车空间,整个社区与城际高速公共交通网络连接。 ②多功能城镇中心,小城价值观。通过适当的设计,新都市城镇中包括写字楼、轻型的产业和较具规模的零售三大类型建筑群,与住宅建筑紧密联系,基本可以走路到达。打破原来单一住宅的.郊区住宅区开发模式,形成多元化社区内容,区别于市中心,形成真正独立的区域城。 ③建造体量较大的商业建筑,创造了不少新型就业机会,住户基本无需离开这个新城镇到中心城市工作,大大减少了交通流量。 ⑷科学而经济的使用土地。 在规划上,通常是外围商业,内部居住和社区活动的关系,主采用集中停车的设计,甚至让住户把车停在行车道两侧,来减少车库对土地的耗费,增加邻里公用的绿化空间。 ⑸建造大规模公共交通系统。 街道网络系统,不采用十字交叉方式,而采用T字交叉,一是减少流畅道路对住户所造成的交通负面影响,二是增加社区内部街道景观的趣味感。 ⒋多元化社区的观念提出“聪明增长”(20世纪90年代)
2.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篇二
众所周知, 历史文化村镇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 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先后于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命名了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村) ”, 确认了14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10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各地还命名了一大批省 (自治区、直辖市) 级历史文化名镇 (村) 。随着新世纪初以来安徽西递、宏村等历史文化名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 我国历史文化名村 (镇) 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 不少人倾向于认为, 历史文化村镇的旅游利用与遗产保护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的矛盾, 以至于人们常常诟病历史文化村镇的过度商业化、空心化等问题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要求的原真性、整体性、延续性所造成的损害。应该说, 这样的看法是有一定依据的, 但存在的局限性更多, 比如, 对于历史文化村镇存在的价值、旅游发展的地域差异、旅游利用的现实对策等问题并不一定有很恰当、全面、科学的认识。故略抒愚见, 以便于识者指正。
一、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实现离不开旅游发展
历史文化村镇之所以要进行保护, 首先, 是因为历史文化村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这显然主要属于物质展示性的内容。即通过以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作为依据来向现在和未来的参观者 (旅游者) 说明或证实村镇所具有的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这与传统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并无本质的差异。其次, 是因为历史文化村镇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这显然是物质展示性内容与非物质性展示内容的结合。即通过静态的物与动态的人 (居民) 的结合, 向现在和未来的参观者展示某种现不多见的风貌、特色。可见, 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主要目的, 毫无疑问就是为了向人们展示特定村镇的历史文化, 使人们尤其是外来参观者能够了解特定村镇的历史文化。我们常常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皆体现于此。尽管相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来说, 乡土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大多不是很高, 但是, 作为一种具有乡间传统或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存在, 是具有特殊魅力的。如果我们今天不对它们进行特别保护, 那么,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快江速湾推镇进, 必然会给这些村镇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 保护遗产是必然的。
但是, 如果说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目的就在于保护村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产, 那将是存在严重问题的, 也是无法真正实现的, 因为, 这忽视了村镇历史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村镇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可以增加地方就业、地区国民收入、税收等, 能够产生一定的甚至是较好的经济效益, 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并为村镇遗产的更好保护提供较稳定的资金来源。村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于历史文化村镇作为传统风貌的人聚空间, 绝大部分建筑遗产仍然在被居民居住、利用, 尽管这些建筑物的现存状况大多已不很好。随着社会的发展, 历史文化村镇居民的生活水平需要不断提升是毋庸置疑的。要使历史文化村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显然居民缺少较稳定的职业或收入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 如果保护历史文化村镇只是强调保护村镇遗产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而有意无意地以原真性、整体性、延续性保护要求来束缚村镇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某些方面合理的现代化进程, 这无异于人为地对历史文化村镇居民进行物质、精神层面的一定程度隔离和遏制, 事实上也是对原真性、整体性、延续性的另一种破坏。笔者以为, 对于历史文化村镇来说, 真实、完整地保护村镇历史文化遗产, 延续居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更多的是一种发展手段, 而促进村镇的经济提升、居民的生活改善才是终极目标。所以, 编制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 决不能把遗产保护与村镇发展对立起来, 而开展旅游是历史文化村镇经济社会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
二、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发展的地域差距十分悬殊
从19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人民经济收入水平与教育水平的提高, 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需求在不断提升, 而历史文化村镇旅游资源的开发正好能够适应当代旅游者怀旧与访古需求的增加趋势。这样, 一方面, 历史文化村镇旅游资源的供给数量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 前往历史文化村镇的游客数量也越来越多。例如, 到2008年底,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有251个, 而省 (自治区、直辖市) 级历史文化名村数量更多。从游客量来看, 有些历史文化村镇的客流量相当之大, 例如, 近年江苏苏州周庄镇的年游客接待量超过350万人 (见图1) , 四川成都洛带镇2006年单“十一黄金周”游客接待量就达到60万人。
毋庸讳言, 大量游客的到来, 确实会给古村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构成很大威胁, 但是, 要知道, 这样的情况并非普遍情况, 甚至可以说仅是极少数情况。因为, 从目前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看, 其地域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根据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分布 (见图2) 与旅游发展现状, 大致可以把我国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分为四种地域类型:一是大城市周边依附型, 如苏州周庄镇、成都洛带镇、北京爨底下村、重庆瓷器口镇等。这些古村镇数量较少, 但游客较多, 甚至有极少数已经超过旅游容量。二是风景名胜区依附型, 如安徽黄山风景区附近的西递、宏村, 广西桂林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大圩镇, 湖南张家界风景名胜区附近的芙蓉镇 (王村镇) 等。由于有风景名胜区的较好客源条件, 这些古村镇的游客量一般较多且较为稳定。三是交通干线依附型, 如河北永年广府镇、湖南岳阳张谷英村等。由于可进入性较好, 这些古村镇有不多但大体稳定的游客量。四是偏远无依附型, 绝大部分古村镇属于此类。由于这些古村镇所处位置偏远, 经济也欠发达, 外来游客很少 (见图3) 。
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发展所存在的这种地域不平衡现象肯定会长期存在, 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 以缩小差距。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从整体上说,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旅游发展不是太过了, 而是远远不足。
三、促进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业较快发展的现实对策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旅游自1980年代即已开展, 1990年代有所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则有长足发展, 但由于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和争论 (如对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的认识问题) , 以及目前历史文化村镇作为旅游资源的本身缺陷 (如大多村镇的可进入性差, 旅游设施不足, 而旅游者则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 , 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不过, 随着我国旅游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速交通的网络化, 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发展的“瓶颈”限制会得到不断改善, 但是, 这并不一定会导致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业的迅速改观。为了促进我国历史文化村镇旅游的较快发展, 笔者认为, 有必要采取下列几方面对策。
其一, 规划目标明确, 保护、整治、建设、发展一体。现行法规要求, 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公布后, 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于是, 各名村名镇出现了文物保护规划、村镇保护规划、村镇旅游规划、村镇整治规划、村镇规划等内容重叠并可能存在冲突的规划方案, 而且可能造成保护与发展目标无所适从。因此, 迫切需要编制融保护、整治、建设、发展诸内容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
其二, 转变保护观念, 注重村镇传统风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是相对的。比如, 今天认为属于明代的砖木结构建筑物, 其实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加入很多明代以后的内容, 要保持完全原真的明代建筑物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 除了其中极少数有重要价值或意义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尽可能维护其原真和完整之外, 主要应关注对传统风貌的保护, 通过特色传统风貌的保护来吸引旅游者。
其三, 加大整治力度, 改善村镇旅游观光环境。一般来说, 目前我国历史文化村镇大多还存在较严重的脏、乱、差现象, 旅游观光环境不佳 (见图3) 。如果不消除或改善这些现象, 历史文化村镇不可能吸引大量游客。因此, 像对有碍观瞻的、历史文化价值不高的、现存状态不佳的一些建筑物实施拆除、更改、替换、包装是有必要的 (见图4) , 对过去曾经存在而目前已经消失的重要历史建筑物进行重建是可以允许的, 不必要太拘泥于原真性、完整性要求。
其四, 开辟新区新村, 完善村镇旅游服务设施。现有的历史文化村镇的旅游服务设施, 大多利用闲置、多余的传统建筑进行旅游服务, 这样虽然提高了村镇建筑物的商业价值, 但食住、服务质量往往不高, 对于中高层次的游客吸引力有限。因此, 有必要在合理改造传统建筑物进行旅游服务的基础上, 适当开辟新区新村, 既服务于旅游业, 也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
其五, 丰富产品类型, 凸显遗产地域功能特色。历史景点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些供旅游者参观的很乏味的遗址, 而历史文化村镇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又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单一性。因此, 应设法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比如, 强化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功能特色, 利用历史文化村镇所具有的“活态博物馆”性质, 在保护区内维持居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可为表演性) , 并鼓励旅游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参与、体验。
其六, 重视遗产解说, 使教育与娱乐相辅相成。目前, 历史文化村镇除了不多的文字性静态解说, 往往有少量作为专职解说者的讲解员或导游员。但不少村镇的文字性解说或者缺乏, 或者存在知识性错误, 讲解员或导游员的解说则停留在背诵导游词。因此, 如何建立一套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解说系统, 对于古村镇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其七, 主动推广营销, 扩大传统村镇的知名度。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中, 除很小一部分外, 大多数市场知名度较低, 产品没有得到旅游者的广泛认可。因此, 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适当的广告宣传是必要的。
其八, 严格挂牌标准, 适当控制名村名镇数量。我国现有25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还有更大数量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应该说, 名村名镇的数量已经不少, 有较大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镇也已基本进入保护名单。历史文化村镇的旅游发展不但与其他类型旅游地有竞争, 而且互相之间也存在竞争。例如, 在历史文化村镇密集的古徽州地区 (见图1) , 对于游客的争夺就十分激烈。过度的竞争是不利于遗产资源的保护的。因此, 今后不宜大批命名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尤其在名镇名村已经相当集中的区域。
参考文献
[1].宋瑞.中国古村镇旅游:发展状况与面临难题的思考.200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3].刘沛林.中国古村落旅游的现状、问题与未来策略.真理观光学报.2005/2
[4].Davies.A.and Prentice, R., Conceptualizing the latent visitor to heritage attractions.Tourism Management.1995
3.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篇三
据悉,共有全德国顶级研究机构的150名研究人员参与“国家教育调查研究”项目,计划对6万名不同年龄层次的公民进行为期多年的跟踪。联邦教研部本年度项目出资750万欧元,经费将逐年增加,计划到2013年将增至1600万欧元。该项目还得到了巴伐利亚州政府以及班贝格大学的大力支持。
联邦教研部长沙万高度评价“国家教育调查研究”项目,称之为“教育研究中一座崭新的灯塔”。
4.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备课教案 篇四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开基创业
拉开序幕,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一系列教育方针
接管改造旧教育,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及教育发展的初步成就
分析图表
资料回放
建国后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
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探索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原因、战略决策、具体措施和巨大成就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
探究现代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和状况
分析图表
资料回放
情景再现
问题探究
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迎接挑战
迎接挑战的背景和具体做法
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领会概念
分析图表
资料回放
归纳总结
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现代中国教育开基创业;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迎接挑战。
本课引言讲述了山西一个小山村通过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例,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以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通过这一事例,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从中得出什么启发?回答后导入新课。
5.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篇五
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的规律要服从于“学”的规律。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只有顺应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最佳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根据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理心理特点、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我个人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习的特点。五年级小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步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通过几年集体生活的训练,已经比较习惯于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随着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
2.认知的发展。在注意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3.情感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在道德情感方面,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在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有一定发展,但不显著。
4.个性的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进入小学后,特别是通过小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锻炼,他们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这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
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
6.学校国防教育发展历史(最新件) 篇六
一、学校国防教育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从1985年以“学生军训试点”的形式开始的,根据1984年我国新颁布施行的《兵役法》规定,由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等六部委联合发文,全国有52所高校先行进入军训试点。内蒙古师范大学是52所军训试点高校其中之一。2001年6月26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下发48号文件,明确学生军训工作在全国普遍开展,同时进一步规定:“学生军训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
我校从1986年开始就在军训期间穿插安排国防教育教学内容,从1992年开始就将国防教育课分散到平时教学中进行,正式将国防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这在当时是国内较早比较规范开设此类课程的院校之一。目前,我校国防教育课已经形成了“必修课(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选修课(孙子兵法——现代兵器——西方近现代导读)——经常性国防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日——国防知识讲座——国防知识竞赛——国旗护卫队——射击比赛——定向越野)”等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有效教育教学模式。
1996年,根据国防教育课教学的需要,我校成立了校直属的军事教研室(武装部)。在2011年校内机构调整中,学校将军事教研室、武装部、国防教育园合为军事教研部,列为学校处级教学科研机构。主要承担全校学生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军事技能训练工作和经常性国防教育活动。教师队伍也由过去最多3人发展到现在的9人。
二、近十年来学校国防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军事教研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学校国防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十
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确立了国防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
我们在学校国防教育工作中适时提出了“五转变、五树立”的思想认识。即:一是由国防教育片面追求加强纪律性的局部效益转变到获取军事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效益上来,树立国防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二是由国防教育局限于“走走步、打打枪”的低层次训练转变到适应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国防教育高层次上来,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三是由军事技能训练立足于“准备打仗”的应急状态转变到服从改革开放适应院校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上来,树立大局观念;四是由和平时期国防观念淡化转变到爱军习武上来,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五是由管理上的单一型转变到科学型,建立完整的国防教育有效模式和管理体系上来。目前,国防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大家已深刻体会到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无论现在和将来,对于国家、学校、学生及社会都大有好处。这是“十一五”在我校国防教育工作中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建立了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国防教育课教育教学模式 在教学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总结摸索了一套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国防教育课教学新路子。即“四结合、四一致”。一是国防教育课教学与培养献身边疆的“四有”新人相结合,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二是国防教育课教学与加强校风校纪建设、维护校园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目标相一致;三是国防教育课教学与学生学习适应边疆建设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与学校教学目标相一致;四是国防教育课教学与进行热爱边疆、建设边疆,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与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相一致。国防教育课教学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起来,充分发挥了国防教育课教学在边疆民族地区高等学校育人中的独特作用。国防教育课教育教学模式的有效确立,这是近十年来解决国防教育课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
(三)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明显提高
为适应国防教育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先后从热爱国防教育教师工 2
作的军队转业干部、校内干部中选调、培养国防教育教师;从本科、硕士生中接收培养国防教育教师。目前,国防教育课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大的提高了教学素质和能力。
从学历结构看:主讲教师硕士6名,其中在读博士1名。从年龄结构看: 45-50岁1人;35-45岁以上2名;35岁以下3名。教师队伍总体上比较年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从学缘结构看:2人获武汉理工大学国防教育硕士;1人获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1人获西安交通大学国防教育硕士;1人获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 1人获内蒙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1人在武汉理工大学功读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缘结构基本合理。从教师职称结构看:1名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助教,还有4名兼职教授(国防大学2名;第二炮兵1名;内蒙古军区1名)。目前军事教研部基本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等相对合理,学历普遍较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学团队。
(四)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防教育课教学和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国防教育课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我们根据国防教育课实际,以军队条令条例为依据,编印了《大学生国防教育手册》、制定了《武装部及部长工作职责》、《军事教研室及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武器库管理及值班制度》、《教学器材、被装管理制度》等;针对军事技能训练,制定了《学校军训团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守则》、《军事技能训练工作程序》、《安全管理规定》、《军事化管理规定》、《武器使用规定》等。同时制定了《国防教育课考核(试)办法暂行规定》、《巩固军事技能训练内务成果试行意见》和《军事技能训练项目评比试行办法》等规定。
(五)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高校军事课教程》已被自治区教育厅和全区普通高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21世纪普通高校推荐使用教材。《高校军事课教程》和《军事课多媒体课件》被全区普通高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别评为优秀教材一等奖、优秀教学成果(课件)一等奖。《高校军事课教程》和《军事课多媒体课件》在区内外高校军事课教学实践中,深受军事
课教师和青年学生的欢迎,得到区内外同行专家和有关部门领导及学生的一致好评。《高校军事课教程》的出版发行填补了区内普通高校军事课教材的空白,这将对推动和规范全区乃至全国的军事课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年《高校军事课教程》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2010年《军事课》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09 年《军事课》被评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军事课多媒体课件》蒙语课件在全国高校是首创,汉语课件在区内高校是首创,在全国高校同类课程相比中处于先进水平,在区内处于领先水平。
2006年《军事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获全区高校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石连柱:2007年获全国首届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授课竞赛二等奖;毛雪梅:2009年获全区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秦云:2009年获全区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等等。除《高校军事课教程》外,还出版《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概论》、《大学军事教程》、《军事理论》(蒙文版)、《军事高技术简明教程》等多部教材。1992年学校获“全国学生军训工作优秀学校”称号,2001年学校获“全国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2年学校获“全区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六)国防教育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009年国防教育课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已将国防教育课纳入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即使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坚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目前6名教师均获得硕士学位,其中有1名教师在攻读博士学位。对讲师职称以下的教师设立了导师制度,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每年均派教师参加自治区以及全国国防教育课教师骨干培训,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军事课最新信息,丰富国防教育课教学内容。
授课任务明确到人,落实到位,实行“四定”“三包”“二把关”“一检查”。即定教师、定班级、定课时、定验收标准;包教学任务、包教学质量、包作思想工作;把教案关、把试讲关;进行期末评比检查。
根据教学任务,认真组织教师编写教案,同时组织力量编译蒙文教材,并在教学中不断充实完善。严把教学关,注重教学重点、难点和热点的讲授,同时把学生普遍关注的当今世界热点地区的军事事件,及时引入教学,对学生进行国际形势教育。严格教学纪律,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实行考核制度,广泛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实行座位点名制:学生上课按第一堂课座位点名表对号入座,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上课考勤纪律,有效地控制课堂的教学秩序。
坚持集体备课、听课制度。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师集体备课,由1名教师主讲,其余教师参与讨论,而后评课,效果良好,保证了教学的整体质量。
目前,国防教育课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深受学生欢迎,在每年组织的学生网上评教中,评估成绩一直比较好,现已成为公共课中学生出勤率较高,课堂效果比较好的一门课程。
(七)开辟了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途径
多年来,通过开展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学校重视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驻呼部队建立了良好的军民共建关系。学校与内蒙古军区合作创办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为基层人武岗位培养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成功的解决了学校军训教员问题。学校本着从共建需要出发,充分发挥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才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智力拥军”,先后为部队举办美、音、体骨干培训班多次,派出多位专家学者为部队开展讲座,为部队举办成人教育和计算机初级培训班,组织大学生到部队社会实践和参观及慰问演出等。这些工作加强了与部队联系,密切了军民关系。
(八)内蒙古国防教育园建设工作取得进展
“内蒙古国防教育园”是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园兴建的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内政字[2007]75号)。该园位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在盛乐校区西南角建设面积10000㎡兵器广场已基本竣工。园内接收总装备部、总参谋部、军委空军等配发的重装备和轻装备若干件,另有部分配发的武器装备手续正在办理中。为使 5
其早日建成发挥国防教育作用,取得国防教育效益,一方面积极争取建设资金早日建成,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更多的装备充实国防教育园。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面对成绩,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目前,我校以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校国防教育虽然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育人功能上起着其它教育形式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在学校实际工作中落实的不完全到位,对高校开设国防教育课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够统一。
(二)我校国防教育课虽然形成了“必修课(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选修课(孙子兵法——现代兵器)——经常性国防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日——国防知识讲座——国防知识竞赛——国旗护卫队——射击比赛——定向越野)”等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有效教育教学模式,国防教育课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但在国防教育课建设方面发展不平衡,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急需加强选修课建设,经常性国防教育活动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真正在国内有影响有实力高水平的国防教育课教学带头人还较少,特别是在国内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匮乏,教学团队整体实力有待提高。
(四)高级别立项课题较少,高水平高级别学术成果也较少,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不多,教学团队科研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五)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建设工作还有待于完善。
(六)内蒙古国防教育园建设工作还存在意见不统一和资金短缺问题,还需多方沟通,争取多方的支持。招收国防教育方向研究生还需做进一步工作,等等。我们将积极应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7.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篇七
激励教育,是一种教育自觉的理念。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之后,素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但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在应接不暇的各种挑战中,激励教育逐步为理论界所关注,从各种教育手段中脱颖而出,上升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激励教育的引入已经迫在眉睫,正确使用激励教育,可以打破传统寡淡无味的历史教学,增强趣味性,满足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正当需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激励教育初出茅庐,它鼓舞、唤醒、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主旨还处于摸索阶段,方式还不够成熟。所以,本文就激励教育与高中历史的互动发展进行探究,以期达到丰富激励教育理念的目的。
一、激励教育进入高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取消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些都是我国近几年教育改革中提出的目标。实则不然,应试教育仍是学校师生的主战场,素质教育仍是我们口中越发滚瓜烂熟的一句口号,人文素养也仅存在于学校测验的成绩单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更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一些学生因为考试成绩而被迫自我放弃,信奉着“优胜劣汰”的教育模式,认为这是大自然、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最适合中国教育的道路,却不知道这种强制的“优胜劣汰”教育已经扼杀了多少中国青少年的独立人格。
在中国,社会、学校和家长一直都迷恋着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对比。有一种榜样叫“别人家的孩子”,有一种标榜叫“别国的教育”。取长补短固然是好的,但是我们总是用些不必要的比较来伤害着我们最应该精心呵护的东西。成绩,总是最容易被拿来比较的,“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人性的贪婪决定着在对比中你永远都是“loser”,你所有的优点长处都不能弥补在世俗中成绩的不达标。在这样冷漠的教育环境中培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心灵亚健康的“残缺儿”,远远达不到国家对“四有”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国立志构建一个和谐社会,那么它的教育也应该是和谐的。改变当下,走出一条和谐发展的教育新路,是我们现在最需要并且最应该做的。
在此情况下,“激励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当前教育大环境的需求,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激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激发人们心中的内在动机,在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诱导之下,内在动机外显为实际行动,让被激励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我需求。
学校的学生本没有优良等级之分,是教育的“心”偏了,才有了三六九等之说。激励教育的出现就是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教育差别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在应试教育占主导的今天有些闪光点不太合时宜罢了。教师若是能够引导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闪光点都放在合适的地方,也许他们的未来就能多点希望,多条通往成功的路。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找准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从他们最需要的出发,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激励,发掘他们的内在潜力,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愿景,相信自己有实现目标的能力。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两到三年内就能完成生长发育任务达到成熟水平,而他们的心理发育则相对缓慢,还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转折期,身心发展处于一种非常不平衡的状态,容易引起种种的心理发展问题。这个时期的学生特别敏感,他们既要求独立,渴求他人承认自己的能力,又期待别人的关注,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更要以激励为重点,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承认他们的付出与努力,尽量发现每一位学生渴望受到关注的方面,给予相同分量的回应,让学生感受到在接受教育中的温暖,端正自己的三观,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进而既能实现自己期望的目标,又适应了社会的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其本来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们“加深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队精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历史课程不仅需要达到知识上的积累,更需要做到成绩上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让两者都兼顾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们对“历史”这门课感兴趣,不只是对“历史”感兴趣,更要对“上历史课”感兴趣。兴趣是打开一切大门的魔法,有兴趣就有坚持,有坚持就有希望。
作为学生兴趣的培养者,老师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许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状况:不喜欢上历史课,认为历史课就等于死记硬背,非常枯燥无味,但私下里还是很喜欢阅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和报刊。这说明了历史教师教育工作的失败,他们把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兴趣生生扼杀了。也许,是因为高中分科以后,历史成为了文科的一门主要学科,为了迎接高考,学校、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让历史课变得知识枯燥、冗长陈旧,日复一日,消磨掉了学生对它的热爱。但历史教育不该如此,诚如罗恩·克拉克所言:“许多教师对学生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但如果他们在增强学生自信的方面毫无作为的话,对学生们来说这是不公平的。”
二、激励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当下高中历史的教学环境及学生历史学习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激励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激励教育的方式很多,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最适宜的方法或有以下三种:
1.“好农民,不让最弱的庄稼枯萎;好老师,不让最弱的学生自卑”,自卑,是杀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大利器,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历史课程所要教授的东西,按理论来说是有些枯燥的,一些知识点如果老师不串联起来讲清楚前因后果,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历史教材会是这样的呈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出现知识点的断层,也就很难做到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更做不到灵活运用历史了。做不到这些,就会出现课堂上听不懂,下课作业不会做的情况,时间一久,学生就会对历史这门课产生厌烦和自卑情绪。
其实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个神奇好玩的故事串联起来的“话剧”,它在学生原本的想象中是有生命的———历史是活的。所以在历史课堂上,老师要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轻简化,带着历史跨越时间的鸿沟,融入学生们当前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变成历史当中的一分子,带领他们再现历史的过程。把每一个知识点变成历史故事讲给大家,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汲取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触手可及。这样的教学方式无论基础再差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并且能够从中有所收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历史课堂上的存在感,不让历史在他们眼中变成只有黑白的几张图片。如此,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找到自我,做好深入学习历史的准备。
2.历史老师要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赞扬。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冲突和矛盾,闭锁性和开放性就是其中之一。因为这一时期发展的独特性,他们的心理生活会变得更加丰富,但由于对外界的不信任,也会经常出现自我封闭。他们会时常感到寂寞孤单,同时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心,希望得到尊重。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因此,老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多与同学及其他老师交流,满足学生在这一时期对“尊重的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人们都会觉得自己很重要,并且这种体验可以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自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同理,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尊重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历史教学上,老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各种表现,积极给予“赞扬”,即使有时候他们犯了错误,老师也可以用赞扬的方式来纠正他们的不合理行为,这要比批评带来的效果好得多。每一个学生的初衷都是成为一个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没有一个孩子想要坐在教室落满灰尘的角落里,也没有一个孩子想要主动放弃对新事物的探索与好奇,在没有任何外界的评比标准介入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己心中的明星,所以在他们不得不接触这些“评比”时,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保护他们心中对自己的期待和坚持。很多时候,给予学生尊重和赞扬,是让学生爱上一位老师,爱上一门学科的点睛之所在。
3.要让学生喜欢历史这门课,老师们就要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在这门课上取得的真实成果,也就是说,让学生们在历史课上有成功的体验,更能提升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高期望(expectancy)与高效价(valence)的结合产生高激励(motiveforce),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公式。学生对于自己能学好历史的向往即是一种类型的高期望,在实际的测验或其他类型的评比中取得让人称赞的好成绩即是对应前者的高效价这样,两者结合产生高激励,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激发学生把“学好历史”的这一动机付诸到实践行动当中。
老师不要只专注于课堂上的讲授,还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反馈,多告诉他们“今天你又进步了”、“今天你表现得很积极”、“今天上课你都没有睡觉,非常棒”等,让学生知道你在关注他,并且看到了他的努力、认可他的努力。这样每被赞扬一次,学生就会获得一次在历史课上的“成功体验”。在他们沉浸在老师对自己的认可当中,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的时候,也就是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认真上好历史课、努力学习历史的时候。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的注意事项
激励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它其实是高于现实的,要想发挥好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立足于现实,正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干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高中生是一群生理、心理都日趋完善、成熟的独立个体,他们的思想意识具有创新性和可塑性。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其本质不在于激励学生,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自我激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于教师个人素质的不同,激励教育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这种不确定因素下要想得到稳定的成果,就必须让学生在得到激励教育的启蒙后学会自我激励,这才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激励教育完全发挥效能的长久之策。
2.用激励教育进行历史教学要以尊重历史史实为基础。在高中课标范围内,采用符合当前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方式的手段,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和游戏,活跃历史课堂,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给他们制造继续深入学习历史的契机。
3.历史教师应注意激励要有时效性。老师在课堂上的激励,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节课只有45分钟的固定时间,所以要想使激励达到目的,就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赞赏和表扬。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为其量身订制一套激励方案,确保在这个激励的过程结束后,能让学生实现他们自己内心期望的目标。只有通过有目的性的激励,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教育的优势。通过不间断的激励,“可以使孩子的神经系统内形成更为鲜明的情景联结性道德愉快感”,这种神经联结越多,其行为就越能强化好,激励也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结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高中历史教学亦是如此。运用激励教育,唤醒学生麻木的意志、激励学生发掘历史学习的乐趣、鼓舞学生创造自我学习历史的内在动机。在历史教学上满足学生对于尊重的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课程的现实目的和意义,变被动为主动,变激励为自我激励,让高中历史教学在激励教育的潜移默化下蜕变成为一种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潘永兴.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6.
[2]绕延俊.张舜徽的治学方法对当前历史教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郭惠容.激励理论综述[J].企业经济,2001(6):32-34.
8.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篇八
一、合理的学法指导是搭建积极性课堂气氛的基础,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铺垫
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提前预习,当教材中相应难点提出质疑和好奇,也就构成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渴望感,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相反,学生就会因为没有充足的准备而胆战心惊、逃避课堂,不仅无心思考老师的问题,就连老师的讲解,同学的讨论他都无暇顾及,久而久之,这种学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困生”。还会造成心理及性格方而的缺陷。教师的充分准备更重要。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课标要求,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让学生;特着问题去思考,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人人都在思考问题,人人都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肯定会十分活跃。
二、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创设积极性的课堂气氛,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应有张有弛,张弛结合,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集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适时、适度地提出的问题,问题要有趣味性、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引发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引领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方能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量、高效益的独立学习,体验学习的感受与乐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可能避免学生的挫折感和失败感。良好的课堂气氛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课堂运作能力来实现的。教师要实现良好的课堂气氛构建,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洞悉。洞悉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注意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并用言语或非言语予以适当处理的能力。
第二,兼顾。兼顾是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注意或处理两个以上事件的能力,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能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活动,又能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如教师在指导小组学习时,一方面指导全组学生读课文,另一方面迅速地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而不影响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缺乏经验的教师有时会因为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拖延时间过久,使大多数学生精神涣散而影响学习。
第三,把握分段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活动还必须分段进行。在分段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能按计划组织学生,使他们迅速而有序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明确、具体,如分组讨论时将座位较近的学生组成一组,搬动桌椅时要轻,讨论时声音不要影响其他小组,以及讨论多长时间等。这样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四,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45分钟内都保持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的策略:教师讲解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指定某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算一道题,同时要求全班学生在座位上也演算这道题;在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由多个学生接力朗读。
第五,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动机与兴趣。教师可使用幻灯、投影仪、录像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活泼;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团体比赛、合作学习、参观、访问、演说、角色扮演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责罚学生时避免微波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要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或责罚某个学生。但在责罚个别学生时,要避免产生微波效应。库尼认为:微波效应指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有的教师在责罚学生时,由于情绪比较激动,不能冷静对待,有时言辞过于偏激,甚至说出过头话,有损学生的人格,这样不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而如果被责罚的学生在班上部分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教师的这种做法会引起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库尼提出:教师处理个别学生问题时,应避免微波效应。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推荐阅读:
高等教育改革历史成就及发展方向12-24
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11-29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2-02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宋学涛08-30
《书画装裱历史》一课的教学过程和反思01-12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08-29
历史教育学叶小兵09-18
我谈中学历史创新教育12-17
历史教育教学经验总结01-20
略论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