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4-12-03

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3篇)

1.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一

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远程教育资源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资源宝库。在语文实际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对创造良好的教学、学习环境,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培训语文教师技能,转变思想观念

1、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对语文教师课堂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借助其母语的优势,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转变,必须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并转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专题报告”栏目让我们聆听了专家学者对新课改的精彩评述;“培训教材”栏目中我们解读了语文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新课程资源的组成,明白教师角色的转变,评价方式的改革以及学习方法的优化,掌握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课程整合”栏目中我们领略了语言的优美性,同时也进一步理解语文作为工具学科,也

是一门现代化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新课标的示范课”让我们学到优秀教师是“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全新的理念和崭新的角色走进新课程,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主、合作地获取新知识、探究新问题”。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培训教师,让我们农村中小学教师足不出户就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通过观看视频,身临其景的接受全国最优秀的教师、专家的培训。

2、远程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锻炼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为便于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课堂的运用,IP资源中“教师发展”,为教师的“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培训教程”。对计算机媒体课件的制作、应用等知识、技能进行了媒体讲解,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如:PPT的制作,影视媒体设备的使用等,为教师把IP资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知识、技能保证。同时也对广大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IP资源是我们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资源宝库,我们要为教师导而用,为学生学而用,而不能为用而用。二是要提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只有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才能更有效地获取各种教育信息,熟练地将所获取信息应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三是IP资源的实际运用必须与课堂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也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教学资源整合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教研论文”和“经验交流”,不断充实自己的课堂整合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

量。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水平,操作能力不断增强。

二、调整语文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1、远程教学资源打破时空限制,突破了语文课堂教学难点。对农村小学而言,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小学频道”,是具有针对性的栏目,它包括:时事动态、课程资源,学习指导、专题教育、教师发展、少年文化等。课程资源中每一课都有教案示例、媒体展示、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资料等内容。这些资源有着丰富、高质以及适用的特征,这对于缺乏教学资源的教师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教案示例提供了一些示范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我们充分利用他们的设计,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用少量的时间设计出了高质量的教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媒体展示中课件的应用能充公发挥多种媒体的集成功能,增强教学活动的交互功能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声音、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气氛,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学生的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课堂注入活力。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作为身在西部山区的孩子,“抬头是山,出门是山”。对于“大海”、“海岛”的理解只能是凭空想象。对这篇课文的描写景物难于理解。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运用课程资源中的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知大海的波澜壮阔,海岛的明艳绚丽中,展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接着利用媒体录像放映,带学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岛的假象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

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从而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的真正含义。油然而生出对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再如,我在教学古诗《小池》第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取了情境教学法——播放了远程教育资源《小池》一课的视频图片,并伴有和谐动听的《春江花月夜》曲子,配以教师设计的解说词,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小池旁边——初夏,微风徐,诗人来到池塘边,只见细细泉水从泉眼暗里缓缓地流出来,一点声响也没有,好像泉水很爱惜它们,舍不得让它们多流出一点。树阴倒映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晴和的柔美的春光„情境的再现,不但使学生深切地感悟了诗词大意,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陶醉在大自然美好的境界中。

2、远程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释疑解难,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程资源”还可以查到非常丰富的学科相关资料,仿佛有了一个神秘、奇妙的图书馆。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对于“‘人字形线路’、‘两端向中部凿进’和‘中部凿井法’”的理解,凭讲解、想象,再加上画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利用远教资源,学生一下子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样不仅突破了教材的重点,释疑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创新思维,以及他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再如教学《赵州桥》第一课时,全班同学都知道赵州桥的外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

学生又不能亲临现场去看。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运用远程教育学科教学资源库中的媒体素材,从视频节目单上查到赵州桥的外观图片,学生对赵州桥的近景,全貌有了真切的感受,大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3、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利用学生的班队会计划地播放“专题教育”里一些科普之窗、人物星空,历史大观等节目。“科普之窗”使学生了解了科学的发展,体会到科学的力量,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诱发了孩子们的幻想和创新。“人物星空”中伟大人物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明白了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戚戚相关,只有建设好祖国个人才有美好的未来。专题教育使学生饱览了祖国各地美丽风光、开阔了视野,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位家长自豪地说:“我们山村学校的穷孩子们看到了与自己同龄的各地小朋友的生动的演讲,激烈的辩论,积极地参与,热情地合作,使这些山里娃也受到了启迪,他们从此也学会了课堂上怎样去参与,怎样去合作,怎样去表达,怎样地质疑问难。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了,他们的灵性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1、远程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它使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方式传递信息,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师在这里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2、远程教学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相关课件。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参与探索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因素,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中,课件界面的艺术性、独特性、生动性,丰富性、灵活性是让学生自始自终集中注意力参与整个交互活动过程,并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3、远程教学不可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目前远程教学

模式还是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但随着网络技术和教育需求,网络教学模式最终会成为与传统课堂教学并驾齐驱的教育模式。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还为我们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教学经验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我们坚信只要通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它一定能发挥出其应有作用,加快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步伐。

2.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二

一、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很丰富, 有各种各类的资源。就高中地理教学来说, 本文所指网络资源, 归纳起来主要有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两类。

1.网络信息资源。

所谓网络信息资源也就目前通常所指的“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 其主要是指从网络上可以查询、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 比如专业提供某类资讯或者服务的网站, 或者提供各类综合信息的网站。网络信息资源在网络资源中比较常见, 比如国家图书馆的官方网站, 比如中国知网, 又如百度知道等等, 通过国家图书馆的网站, 可以查询和借阅已经上架的所有数字图书甚至图片、视频等资源, 通过中国知网, 号称文献总量10 190万篇, 包括学术期刊、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工具书、重要会议论文、年鉴、专著、报纸、专利、标准、科技成果、知识元、哈佛商业评论数据库、古籍等, 这些都可以通过该网站查找和阅览。除了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源外, 还有一些能够通过互动, 网站本身如同一个模拟现实的软件, 能够提供直接模拟现实的反馈或者结果。比如谷歌的google earth, baidu map等等。

2.网络人力资源。

所谓网络人力资源, 就是网络通过论坛、群、微博、微信、QQ、MSN等各种途径, 将各种层次、水平、阅历不同的人聚集在各自的平台上来, 实现知识、经验、技能的共享。相对于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人力资源容易被忽视和忽略, 因为这是一种间接方式获得网络信息的形式。

二、网络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同时,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 注重引导学生, 积极和学生交流, 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思考解答问题, 从而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 挖掘潜力, 发现自我,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网络资源作为一种新的重要的途径, 让高中地理教学者能更加丰富教学素材, 将更加生动、形象、趣味的地理知识带给学生, 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

1.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 决定了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读书本、写板书”的教学模式, 必然容易让学生们将地理科学作为死记硬背的一门学科, 而且毫无兴趣可言。如温室效应现象、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关系、锋面与天气等等, 如果只是停留在书本的描述或者简单的图示, 几乎让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但是如果能借助网络资源, 在“地理学科网”、“我爱地理”等网站, 就能较为方便地搜索到相关的动画、模型和视频等。从文字, 到图片, 到模型模拟或者实景拍摄视频, 现象的形象性、趣味性和可理解性得到极大提高, 教学内容得到极大丰富。

2.有利于教师将更多时间集中在教学设计而不是制作上。

熟练使用网络资源, 教师们可以利用现成的课件、模型、视频, 而不需要每一个都自己亲自制作, 而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设计上, 让教学过程、教授方式更加贴近自己所教授的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3.有利于教师共同提高教学技巧。

当地理教师在教学准备, 或者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 他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如果能够借用网络资源的力量, 他将得到“网络人力资源”的帮助。比如, 在人教论坛的“地理教育教学”论坛, 就有不少求助的帖子, “如何上好《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节课呢?”“关于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与空气湿度的关系?”通过一问一答, 形成了经验交流和知识技能的共享, 尽管答案不一定完美, 但至少比一个人冥思苦想好, 同时也给有同样疑问的人一些启发。和论坛一样, 通过群, 个人觉得疑难的问题, 或许群里面就有能够轻松解决的人能够帮助解决。这样真正发挥了群策群力的优势, 大家在探讨中也能够得到共同的提高。

尽管表面上看, 网络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直接受益者是教师, 其实真正的受益者是听课的学生。因为不管是教学内容的丰富, 还是教学设计的更加精致, 还是教师教学技巧的提高, 都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质量提高了, 学生的兴趣就更浓, 能够理解和吸收的就更多。

三、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网络资源运用存在的问题

在《纲要》发布后, 为深化落实要求, 许多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和逐步使用网络资源运用于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网络资源运用中,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网络中的地理教学资源内容以“应试类”为主。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为内容的网站不少, “高中地理辅导网”、“地理教育教学论坛”、“地理网”、“地理学科网”等等, 但是网站的内容主体还是各种考试的资料, 如各个学校地理学科的期末或者期中试题, 或者是围绕着考试方面的各种复习资料、知识总结、知识重点, “应试”的目的很浓。而作为一门应用学科, 展示和探索高中地理的知识性、趣味性方面的内容和资源相对较少。这种状况与《纲要》的目标和要求也是不相适应的, 地理教师们如果要运用这些网络资源,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作用不大。

2.资源较为粗陋、重复性较高。

在上述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网站中, 所提供的课件、试题、复习资料、素材、视频等资料大多比较雷同, 重复率较高。同时, 在资料的制作上也较为粗陋, 缺乏较为精致的作品。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 这些网站的主办方多为商业性机构或者个人。如“高中地理辅导网”的所有者为京翰教育集团, “爱地理网”的主办者则为个人。从网站的内容、布局情况来看, 追求营利性是其主要目的。由于许多网络资源的免费性, 这些网站机构将这些免费的资料下载整理以后重新发布到自己的网站, 便支撑起一个新的所谓“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网站。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内容的粗陋和重复性资源的大量存在。

3.学校配套设备设施不足。

要运用网络资源, 其中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为相关的教师配备能够使用网络资源的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和网络条件等环境。据笔者了解, 目前高中学校除了当地的重点学校教学设备设施相对齐全和完善外, 其余大部分学校的条件相对简陋, 许多学校在信息化方面还很落后, 在硬件方面基本上能有一个教研室配备一两台电脑, 想用的老师能否轮得上用还是个问题, 至于能否上网还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4.一些教师在网络资源运用方面的薄弱。

在与一些高中地理教师访谈的过程中, 笔者了解到, 谈到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教师们往往头头是道, 但是说到网络资源运用于教学当中, 大多数反映出怀疑、好奇、排斥的态度。只有少数比较清楚有哪些渠道可以获得网络资源, 并且运用这些资源于自己的地理教学当中。怀疑、排斥的通常是对网络资源了解甚少, 或者虽然有过接触, 但是不知道怎么用, 害怕使用后比传统的方式更加麻烦;好奇通常是原来不知道, 觉得新鲜、可以试试。

四、加强网络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中学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

近年来, 我国经济保持了较为平稳较快的发展, 按照今年全国“两会”的消息, 今年将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一方面, 教育投入比例的提高必将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另一方面, 在提高比例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的结构, 将财政性教育经费重点投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设备的优化和更新上来。让更多的中小学提高信息化水平, 从而更好地运用信息时代网络资源。

2.对教学资源类网站进行规范和管理。

针对教育教学资源类网站内容粗陋、重复率较高、主要集中于应试复习资料方面的状况, 建议信息产业和教育相关监管部门共同联手, 重点针对教育教学资源类网站进行规范整顿。对于简单重复铺设的网站, 在域名注册、空间租用方面给予限制和控制。同时鼓励和支持学校或者相关科研机构建设非营利性的教育教学类资源网站, 并且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3.加强教师进行网络资源运用的培训和辅导。

鉴于当前高中地理教师在网络资源运用上的薄弱状况, 学校和教育主管机构首先应该从思想和意识上提高教师们对于网络资源运用于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 只有在思想意识上接受了, 才能从行动上有所体现。其次,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网络资源运用于地理教学的方法、技能、渠道等方面对教师们进行培训和辅导, 通过讲座、辅导班、培训班、教学观摩等各种形式, 让教师们学习和掌握这些方法、技能和渠道。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快速发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 既是必然趋势也是符合《纲要》精神的有益实践。针对当前地理教学中网络资源运用方面的问题, 我们在中学教学设备设施投入、教学教育资源网站的管理规范和教师的网络资源运用培训和辅导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姜乔.高中地理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验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游忠, 焦红高, 石克晶.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3, (3) .

[3]刘志杰.浅谈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模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7, (12) .

[4]张志田.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高中地理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12) .

[5]米晓杰.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34) .

[6]王伟.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 2010, (2) .

3.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把各种各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思维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经历和感受,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习兴趣提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一样事物有了兴趣,就会非常自觉地进行探究。只有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对接受知识产生乐趣,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再现课文情境,促使课文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还能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声像俱全、情景融合、生动形象的情境。如此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素材,而且能在学习的疑难点处重现场景,引导学生对表面现象进行深层分析、加工、概括,促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田忌赛马》一课,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整个赛马的过程,使用图形等呈现给学生看,包括每次赛马的顺序等等,还播放了相关的赛马视频,使整个赛马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揭秘哲理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激发,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多感官、多角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学习和认知,实现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二、选择恰当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特点,可以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展示动静结合的图画和视频,能够直观明了、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恰如其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以上优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借助声、形、色、态等元素感知事物。

比如,在教授《2008,北京》一课时,我主要考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申奥成功时天安门广场是怎样的欢腾鼓舞。基于这个目的,我选择了远程教育中原有的课件,给学生播放了申奥成功时的视频。在视频动画、图像、声音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心灵被震撼了,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祖国共同感受申奥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对文中的一些词语,诸如“四面八方”“潮水一般”等都有了明确的感受,加深了印象。所以,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不仅能协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启迪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情感,进而达到求知和愉情的双份收获,优化课堂效果。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可以实现图形由静变动、大小转换,也可以实现动态图片或视频的快慢转换。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或视频,置身于所处的课文情境,不仅能够接受知识信息,而且会产生较好的情感体验。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依然会有一些内容枯燥、抽象,甚至难以理解。如果用传统的教学策略,教师一味单调地讲解,结果只能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勉强消化部分内容。相反的,教师如果能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把文章中抽象的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形象化、生动化、简单化,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从几个层面来感受和接受知识,就可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为解难答疑找到完美的突破口。

比如在《松鼠》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如下改变。教师先请学生读读课文,看看松鼠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接着教师再把学生描述的话语展示在多媒体上,全班学生集体谈论,前后左右交换意见;最终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答案,顺便阐述遣词造句的意义。多媒体展示出的形象、直观的画面,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为学生培养出了想象力,进而,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课堂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发展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展开海阔天空的想象提供充足的机会,用来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加入,使传统的教学环境改头换面、焕然一新。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课堂的时间、空间都交还到学生手中,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机会和空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改变、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创新,产生创造的内驱力。

例如《小儿垂钓》中,前两句诗的内容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画面,并配上与文字相符的曲调和节奏一致的音乐,比如明朗、轻快的音乐,让学生在聆听诗文朗诵后,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最后让学生对思考内容进行口头描述。这时候教师就会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激发出来了。其实,学生生来就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想象力能否得到开发,就看教师能不能充分利用有效因素进行激发和训练。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以迅捷的速度进入课堂,补充了传统教学方式在情感渗透、情景创设、思维创新等方面的缺失,并以一种鲜活生动、丰富有趣、快乐积极的形式占据了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高地,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也显示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诸多的实践证明,应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并具有互交功能的学习资源。

4.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四

摘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的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对小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愈加重视,教育形式与方法也越来越多元化、信息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发展,影视资源进入到了小学语文课堂当中,影视资源进入到教学的领域中充分体现了其独具特色的价值,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性。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变得引人入胜,同时又能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素质修养。

关键词:影视资源;教学领域;小学语文

影视资源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死板陈旧,能有效的拓展学生们的视野而不是局限在课堂之上,也能给学生们的写作带来更多的素材。学生们也能从影视资源当中学到很多东西,例如学习人际交往沟通、生活常识等信息。

一、影视资源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1.提升学生们对课文的兴趣

要让学生们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好的了解首先要让他们对课文有一定的兴趣,而传统教学方式相对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影视资源可以适时的出现在课文开篇教学之前。像一些关于小动物的课文可能书本上只有一些简单的文字介绍以及几张黑白照片,影视资源可以把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活灵活现带到学生们眼前,有效的鸡种学生们的注意力,提升对课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文字和图像之间的真实性,可以在看、听、说中更加深入的了解课文的内容,这也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相信等视屏结束时,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进入课文当中去了。

2.让学生们发现更多的写作素材

小学生们对于外界世界没有足够的认识,接触面较狭隘,因此写作素材也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们的写作水平的提升。影视资源带给学生们的不仅仅是娱乐,还有更多的值得一聊的话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们的思考意识,让学生们参与到对某些问题的探讨当中去,这也给写作带来了更多的可以写的题材。近年来有很多访谈类节目做得很好,可以作为影视资源让学生们观看。访谈类节目一般涉及的话题较多,涉及面相当广。学生们平时写作所能运用的题材一般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或者人,但访谈类节目能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话题。很多法制节目也能让学生们接触到以前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法律常识问题等。

3.丰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

小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不像成人一样成熟,有的课本知识不能很好的让学生们理解,这时候也可以运用影视资源。影视资源能够运用儿童话的语言以及生动的图片来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书本知识。

4.了解更多课外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当仅仅是书本知识的教学,更应当拓展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教师们应当鼓励学生们多学习一些课外知识,多阅读课外书。很多文学著作也能通过影视资源来更好地了解。像《百家讲坛》这类视屏资源能让学生们更容易读懂三国,了解三国。

二、影视资源对十提升学生们综台素质的作用

1.拓宽学生们的视野

如果只是单纯的坐在教室里对着书本学习,那么学生们所能看到的仅仅是书本,仅仅是几张纸。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们来说无法丰富其生活阅历,对外面的世界也了解甚少,就像井底之蛙。如果换作是影视,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影视资源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当之大,可以有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信息,也有与科学技术有关的信息,还能有与大自然有关的信息等等。影视资源运用在小学语文的教育当中能有效的帮助学生们贴近生活,走近科学,感受自然,开阔视野。

2.强化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对于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喜好模仿一些事物,这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应当有效地利用起来,例如最常见的就是模仿成人世界的居家过日子,常常是男孩扮演父亲,女孩扮演母亲。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播放有关口语交际的影视资源,学生们口语就其中的对话或者一些动作进行相应的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们理解其表达的意思或者适合运用的场景等。学生们能通过影视资源了解更多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东西,并经过模仿而进行体会从而能更好的表达,能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

3.激起写作的兴趣

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对于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有效的激发学生们对写作的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影视资源较课本而言的主要优势就在其生动的表达方式能更吸引人。写作是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对于小学生们来说可能很喜欢一些童话故事,教师们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着创作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这时候可以适时的播放一些与童话故事有关的影视资源来吸引学生们,激发其灵感也激发其对创作的兴趣。动的影像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会具有主动性的把看到的事物描绘出来。

三、结语

总之,影视资源是用视觉的冲击性来代替以往教师单纯的讲解,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会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以往单调的词语讲解。这基本上就会让学生自觉的沉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从看、听、说三方面,更好的接受和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使学生更加容易的直观形象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茜.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D].河南师范大学,.

[2]郑少颜.试析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赵宝金.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考试周刊,(61):46.

5.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五

王文丽 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首届名师工程培养对象。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劳模”等光荣称号。在全国教学大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在北京市阅读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

从教24年,植根课堂,潜心研究教学,逐步形成了“亲和、淳美、细腻、清晰”的教学风格,其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娴熟的教育教学技术受到专家的大力肯定和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曾应邀到全国百余个省市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讲学几百场,出版教学专著《语文让我如此美丽》《课堂飘香是茉莉》等。

一、音乐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教改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新课标倡导的“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将音乐引入语文学习之中,使其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作用,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课程资源意识以及语文学习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教育将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这说明我们的先祖已经发现音乐在人的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乐记》中“乐者,德之华也”已论证了音乐的启迪作用。

音乐的功用主要包括感染性、愉悦性和教育性三个方面,也可以说,音乐可以给人以心理上的共振、感情上的激发、情操上的熏陶和哲理上的启迪。而语文教学中,不正包含着这些内容吗?

二、音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1.音乐和文学:对美的领会和诠释

从美学意义视角来讲,音乐和文学具有一样的内涵,它们都是对美的领会和诠释。音乐运用“流动”的声音音响来展现其存在,文学是运用静态的文学语言展现文学的存在。文学语言运用或高或低、或粗或细、或大或小的语调表现来展现其情感的表达,这一点类似音乐中的音效和音响。事实上,优秀的古诗词都被认为具有极佳的音乐性。

诗词有乐感,散文亦如此。小学语文课本第12册选入了朱自清的《匆匆》。在这篇散文中,维持了音乐通常运用的手段――复沓。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示出诗人感慨的遥深,又增加了诗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在文中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相同的意思,句子的重叠,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收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所以,我们在教学文学作品时,关注其本身的乐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样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不是停留于枯燥的字面上,文字的美就能够被充分地挖掘,从而使作品的整体美感被牢牢把握。

2.音乐与“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老师在她的“情境教学法”中提出:以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通过乐曲进行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当它以音响的运动形式作用于人的听觉,产生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时,必然会唤起听者心理上类似的反应,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通过音乐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使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达成一致性或相似,尤其在整个基调、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当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时,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北京版教材第六册《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一开课就播放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MTV,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起共鸣的目的。(插入视频)草绿花香、蜂飞蝶舞、牛闲马奔,把学生引进了广袤无边、景色别致的大草原,学生如身临其境,对于文本的言语自然就有了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在这节课中,我还带领学生用手敲击桌面,模仿马蹄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声响,感受草原的辽阔、广袤;在结尾处以教师的演唱指导朗读“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一句,让学生感受到马儿奔跑的尽情和欢畅。

3.歌曲与语文:让教学变得更加艺术

歌曲是由歌词和乐曲组成的,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一首好的歌曲能在社会上广泛而又持久地流行,并能影响某个时代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例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为我们塑造了白求恩这样的人物形象――一个尽职尽责的医生,一个勇敢无畏的战士。或许是那段历史离今天的学生过于久远,因此让这个人物清晰、真切地出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产生崇敬和感恩之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我除了给学生播放视频,了解了白求恩在什么情况下来到中国,还在展示白求恩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一年九个月的图片时插入了一首歌曲――《怀念白求恩》。

在充满怀念的忧伤的旋律中,在平白如话却真情洋溢的歌词的浸润下,学生这样写道:“我们不能忘记白求恩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不远万里来到了我们身边,不能忘记他手术台旁鞠躬尽瘁的身影,还不能忘记他因为操劳过度而头发花白、面容苍白,更不能忘记他把生命都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这种认识和歌词中所说的“不远万里,你带来和平的希望,出生入死,你拯救战争的创伤,生生不息,你走在英雄的路上,永永远远,你活在我们心上”是极为吻合的。这样就使得课文和歌词相互映照,一个坚毅、果敢、充满仁爱的白求恩的形象树立在了学生的心中。

三、用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多次提及语文课程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鉴于音乐与文学诸多的共同特质,将音乐资源引入语文课程成了不少语文教师不约而同的选择。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同行们已有的探索,使得乐曲常常只在这几方面发挥着作用:(1)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营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通过播放适当的歌曲使学生大概了解文章的主题,达到抛砖引玉、营造氛围的效果。(2)阐释课文。音乐可以阐释文章主题,使主题变得深刻隽永,也可以使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更加具体。(3)结课、点题。有的是重申主题,画龙点睛;有的是水到渠成,自然结篇;还有的推波助澜,巧留余韵。音乐资源的确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学生也从中得到启迪,产生灵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素质、情感素养等。但是,音乐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中仅仅止于此吗?仅仅是起到“锦上添花”的点缀功效吗?在语文课程中,音乐资源是否还可以成为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从而更切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提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需要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来支撑。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能够使语文的学习面向生活,面向时代,使教学灵动而有趣味。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要善于将自然与社会广阔天地里的资源巧妙而恰当地引入语文课程。

1.歌曲可以成为学生识字的载体

一般情况下,学生识字主要以文本为依托,尤其是低年段的教材,编者常常会选取诗歌、韵文作为课文,成为学生识字的载体。一些歌曲也常常具备作为识字载体的特征,歌词的内容浅显,贴近儿童,富有情趣,字词和语汇反复出现,尤其是好的歌曲旋律与歌词达成一致,创设情境,学生能在音乐与文字共同构成的意境中不知不觉地识字。

2.歌曲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常号召学生阅读经典、阅读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教材中也常常有名著中的节选。事实上,这些名著和经典也早已与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达成了默契。无论是《枉凝眉》《葬花吟》还是《敢问路在何方》《红梅赞》,这些歌曲都是从名著中生发出来的,它们浑然一体,让人感到妥帖、舒服,人们一说到“此”,自然就会联想到“彼”。我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就在开课伊始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中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由此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梁山有108个好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林冲就是第一个出场的好汉,课文讲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什么事情呢?”结课时这首歌再次响起,我又说道:“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梁山好汉的故事,请你回去之后自己阅读《水浒传》。”再一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从歌曲走向文本,从课内走向课外。

3.歌曲可以引领学生体察生活,学会表达

很多儿童歌曲描写了儿童的快乐生活,如《小鸟,小鸟》《快乐的节日》《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一些成人歌曲,虽然说的是成人的体验和感受,但是也能够触及学生心灵,引发他们对人、对事、对生活,乃至对生命的思考。记得我曾经让学生写过一篇题为《妈妈》的作文,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妈妈送给自己生日礼物”“妈妈陪伴在生病的自己身边”这样的事例,其实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关爱无微不至,无处不在。于是我给他们播放了《母亲》这首歌:“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你身在他乡中,有人在牵挂;你回到家里面,有人沏热茶;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在这样一首歌的启迪下,学生再写妈妈时,就学会了从细微处、从多个角度观察妈妈,通过一个个小事例把对妈妈的感激和爱表达得更加真切、自然。

4.歌词有助于学生学习修辞

有人认为:“歌词是与小说、散文、诗歌等一样具有独特的叙述方式,独特的审美角度,独特的结构形态的艺术表达形式。”罗大佑就把歌词比作是“语言的花朵”,歌词意境的美除了语言本身的美和感情的真挚以外,很大一部分还来自修辞的独具匠心的运用。

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好的歌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这些修辞手法的范例和空间、机会,具有超乎寻常的教学价值。曾经有人问过我:教材中的文本难道不能提供这样的范例和空间吗?为什么要以歌词作为语文学习的载体呢?我想:生活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生活即是学习语文的课本,教师应该打破语文学习的界限,善于把生活中那些对学生学习有益的东西拿到课堂上来为学生所用,为教学所用,真正体现“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5.歌曲历练学生的人格品性

人们喜欢一首歌,通常对歌词有同感,人们是被歌词感动了,旋律只是帮助人们记忆。好的歌词既有深厚的诗词功力,又充满了灵性灵感。其实,诗与歌词在某种程度上境界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在于诗的受众比较小,更在乎个人感受,而歌词要唱给大家听,要将个人情感融入大众情感,由此也可以说“歌词是送给大众的精神食粮,让思想插上歌声的翅膀”。好的歌词往往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人文情怀,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做公民、做儿女、做学生、做朋友、做自己。例如“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不管远近都是客人,请不用客气;相约好了在一起,我们欢迎你”。这首《北京欢迎你》就把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礼仪之邦,迎接四海宾朋的热情和迎来奥运盛事的喜悦充分表达了出来。

6.歌曲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歌词通常是押韵的、对仗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这样写道:“让学生赏析歌词,我觉得是中小学校本课程开设非常好的一个选题,歌词不同于诗词,不同于学术语言,它比较平实和舒展;又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语言,它比较凝练和雅致;更不同于市井、俚俗的语言,它可以陶冶性情、培养趣味,让人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我曾经执教过《月之故乡》一课,这节课的重点就是以歌词为例,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听过这节课的老师大概对这样三处环节还有印象:(1)开课听写歌词,教师有意漏掉两句,让学生将其补充完整;(2)学前隐去歌曲的题目,请学生根据内容概括题目;(3)模仿歌词中的句子,写出自己对月亮和故乡的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尊重,语感得到了培养,能力得到了提升。

又如执教《送别》时,我仍然是结合六年级第六单元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选择了一首歌词来教,目的在于:(1)复习、回顾、整理、积累小学阶段学过的关于“送别”的诗词;(2)以李叔同的《送别》为例,初步懂得什么叫诗歌中的意象,以及送别诗中为什么会常出现“长亭”“芳草”“古道”等意象,丰富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李叔同的这首歌词语言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长短参差、朗朗上口,句式充满了变化。尤其难得的是把“长亭、古道、折柳、夕阳、芳草离”这些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以短短的一首词集中起来,恰好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评价建议”中写道:“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第三、四学段,可以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在第三学段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6.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六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在各国教育界备受重视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理论,它是在对教学的伦理道德以及技术性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分析基础上逐步得到发展的。在反思性教学的视野中,教学活动是被视为复杂的艺术予以开展的,思考教学问题时,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角度是不够的。一方面,教育发生于极具复杂性的社会环境之中,它既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涉及人类的伦理、价值;既关心个人发展问题,也是一种产生社会效应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这些特性使得教育实践不可能被简化成简单的技术操作过程,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具体的”、“特定的”情境作为实践的逻辑起点,而不应狭隘地建构面临的教育问题及其性质,再以既定的方法或技术去行动。另一方面,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不允许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没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行为,仅仅凭着有限的经验或者直觉,依赖那些通常不能被清晰陈述的缄默的东西,去重复千篇 一律的、非理性的教学实践。优化的教学需要反思的理性的和自觉的决策。

反思(reflection),在西方哲学中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洛克(J.loke)认为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与反思(也译“反省前者即外部经验,后者即内部经验;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返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黑格尔(G.W.F.Hegel)对反思的用法,基本上有三种:(1)与“知性”混用;(2)与后思混用;(3)专指将统一体分裂为对立面的二重性活动,居于知性与理性之间。关于反思的系统研究起于杜威(J.Dewey)杜威在其著作《我们如何思维》中指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其支持理由和倾向得出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坚持不懈的细致缜密的思考”在杜威看来,序列(sepuenoe)与后果(consequence)是反思活动的核心,思想只有在逻辑有序并且包含对决策后果的考虑才能称得上是反思性的。反思既回顾假定与信念以确定它们是建立在逻辑上和证据上,也展望某一特定行为进程的意义或后果,它拒绝以表面价值接受任何事物,探讨“感觉的证据”和事物似乎存在的方式。反思行为是一种面对问题和反应问题的一种主人翁方式,是一种比逻辑的理性的问题解决更为复杂的过程,涉及思维、问题意识以及责任感、虚心和坚持不懈等个人品质。

对于反思性教学的界说,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倾向性的观点一是从“理性”角度的界说,如维拉(L.M.Villar)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这个定义强调反思依赖理智的思考。二是从强调“伦理”角度的界说,比如伯莱克(L.Berlak)指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这样的反思性定向包括把理论或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同实践联系起来,分析自己的教学和以实现改革为目的的教学情境;从多种角度审视情境,把机动方案当作自己的行动和自己行动的结果;理解教学的广泛的社会和道德的基础这说明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审慎地考虑他们实践的伦理意义。而熊川武教授则主要从“目的”的角度对反思性教学的内涵作了诠释: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根据国内外的观点,我们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以一定道德价值作为基础,自觉地对教学实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以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果的过程。同常规性教学相比,反思性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反思性教学是极为复杂的涉及对影响教学行为的多种变量以及完整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活动。它要求教师以教学行为的改进和一定的道德价值观为中心,全面考虑教学问题,既关注教学实践,又关注实践的原理性基础;既思考教学的目的,又思考教学的工具;既探讨教学中的个人因素,又探讨教学的社会背景。同时,反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之前,有“为活动的反思”,即根据特定的理论假说和教学实践经验为教学作缜密的计划与安排;教学之中,有“活动中的反思”,教师在教学行为过程中对自己在活动中的思想、行为及依据进行反思;教学之后,有“对于活动的反思”这是教师在教学行为完成之后对于其想法、做法的反思。正因为对于教学活动有如此全面、系统、缜密的思考与计划,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反思性教学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为目的。如果说常规性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反思性教学千方百计追求的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反思性教学以教学实践过程为主要对象,对其施行计划、组织、监督、调节、控制、分析、评价,进而改进教学。同时,反思性教学借助对教学问题的探究和创造性的解决,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

第三,反思性教学具有极强的“行动研究”的色彩,实质上是经验性学习的过程。经验性学习理论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尤其是个体的问题性经验开始,促使学习者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导致行为更有效的变化。建构在经验性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反思性教学即起于具体经验。教学中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问题,借助他人的经验、自己的经验以及各种理论原理进行分析,伴随问题意识和认知失调感的产生,进入反思环节,再通过问题分析、假设建构与验证假设等心理操作与实践操作完成反思活动。由此看来,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实践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通过对教师实践经验的理性分析与思考探析其规律,使之逐步提升为清晰、明确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学原理或知识,遵循的是实践逻辑而非认识逻辑。

第四,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树立自觉反思意识,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对教学活动的思考或探究中去。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被当作课程知识与教育理念的消费者,只能按照固定程序复制和照搬有效教学的行为标准,而应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假设,自主计划教学、监控教学、评价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发展专业能力。

第五,反思性教学注重开放、合作的环境创设。反思既依赖自我提问与问题单、行为记录反思与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等个体性质的策略与技术手段,也依赖详细描述和交流反思等集体性的策略与技术手段,是一种典型的依托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需要反思者有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投入的心态,也要求有合作、协调和信任的环境创设。它既是一种自我批判的反省性活动,也是一种合作互动性质的交流活动。

第六,反思性教学重视批判性思维这一关系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性能力品质的塑造。反思型教师培养追求的目标有:(1)使教师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他们自己的实践,对教学持分析的态度;(2)促进教师重视其工作的社会与政治环境,帮助他们认识到教学是社会与政治情境性任务,教师的职责涉及对这些环境的分析;(3)使教师能够评价课堂实践中蕴涵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包括自己关于出色教学的信念的批判性考察;(4)鼓励教师对其专业成长承担起更大的责任;(5)促进教师发展他们自己关于教育实践的理论,理解并发展他们自己课堂教学工作的原理性基础;(6)授权教师,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影响教育的未来方向和在教育决策中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

综上所述,反思性教学作为发展中的一种理论,尽管其思想体系还不成熟,但是它的价值却不容质疑。反思不仅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行为的桥梁,把我们从长期理论与实践背反的困扰中解救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一个教师从技术的奴役者演进成教育“思想者”,引导教师走向解放与专业自主的大道。

勿庸讳言,师范教育在反思型教师的塑造与培养工程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这种角色要求我们以改革者的胸怀与胆识,革新扎根于学术传统与技术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旧有师范教育体系,建构一种基于反思性教学的新型师范教育模式。

第一,在师范教育的目标方面,要重视师范生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造就具有“专业特性”即专业能力的合格教师是师范教育责无旁贷的目标追求。在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框架中,教师的“专业特性”不仅指拥有理解并运用所教专业学科的知识的能力,掌握并操作教育理论与技术工具的能力,还必须拥有批判地、系统地思考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一反思批判能力。它包括: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质疑与探讨能力,探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信念的行动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和能力,有意识地激活那些难以言明的缄默的知识(实践性知识)以便评判、假证和发展它们的能力,对教学赖以进行的组织和文化背景的分析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

建构师范生的反思批判能力,首先应从反思批判意识的培养入手。所谓反思批判意识是指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它促使个体朝某个方向去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看待问题。反思批判意识的培养起于问题意识的产生,并应和“反思性人格”的塑造结合起来,比如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等均属与反思批判能力呈正相关的人格特性。

其次,建构师范生反思批判能力,应重视培养探究精神。探究精神往往使得教师或学生自觉自愿的把教学或学习作为研究性活动。日久天长,作为研究者的个体不仅肩负自己的责任,也审视自己,三思而行,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更广阔的视野,以致思维更敏捷,技术更全面。因此,师范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质疑问难、探索创新,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促成体现于今日及未来日常、细微的行为之中。

再次,构建师范生反思批判能力,应注重反思技能训练。训练重点从七方面进行:(1)判断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一致性,(3)察觉出那些已经言明或未加言明的立场、意图、假设以及观点,(4)以多种角度考察问题的合理性,(5)在大的背景中检验理论或观点的适用性,(6)评定事物的价值或意义,(7)预测可能的后果。

第二,在师范教育的内容方面,要注重师范生实践知识的获得与积累。传统师范教育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蹈循的是典型的“知识技术”范式。在这种范式下,师范生是作为教书匠来塑造的,其“专业特性”被认为取决于其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专业力量受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的制约。据此,长期以来师范教育的教学内容一直固守于三大板块:学科专业知识(所谓主体性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教学法或教育技术知识(所谓策略性知识)。但在反思性教学的视野中,教学的问题主要不是理论的或技术的问题,而是在教学现场如何行动的问题。一个教师更为需要的是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即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产生于处理复杂的和不确定性的`情境过程本身,以及“行动中的反思”于是“实践反思”的教师教育范式诞生了。这一范式认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性是靠实践性知识,即综合运用的高度见识所展开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的成熟度来保障的,教师在以“参与”、“反思”为主要特征的行动研究中不断获得对实践知识,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因而近期国内外具有代表意义的教师知识分类研究,都把实践知识作为教师知识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类别,如考尔德黑德(Caldleihead)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1)学科知识(subjectknowledge),(2)机智性知识(craftknowhedge)(3)个人实践知识(personalpiacticalknowhedge)(4)个案知识(caseknowledge),(5)理论性知识(theoreticalknowledge),(6)隐喻和映象(metaphorsandimages)。国内的一项研究也把教师知识分为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等几个方面对于师范生而言,实践性知识是指他们投身于教育实践中,通过个人感悟或亲身经验获得的、难以形式化的缄默的知识,其获得过程为观摩一领悟—反思一实践。这种知识是由有组织的辨别、判断和行为构成,深深扎根于信念和价值观之中,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依赖内容和学生等具体的情境因素,带有情境性的特点;(2)经常以教学案例的形式来表征;(3)是一种跨学科的知识,具有综合性;(4)是一种熟练后得以自动化的知识;(5)是由个体实践、体验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个别性与体验性。由于实践知识的上述特点,师范生在走上教育岗位,遭遇类似的教育对象和情境时,运用已有的实践经验便能够自如地解决实际的问题,使体验成为经验,经验成为知识。

第三,在师范教育的教学形式方面,要重视师范生的直接体验与活动。如前所述,师范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掌握书本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获取实践知识的过程。而实践知识不是通过课堂教学教来的,它只能由实践者本人在特定领域内完成任务的经验中去建构和创造的。诸如教师如何敏锐感受、准确判断课堂情境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怎样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与学生的课堂沟通应如何展开等等实践性知识,只有经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

按照反思教学的观点,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通过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去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师范教育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的创设。这方面可借鉴建构主义的操作。建构主义曾提出一个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也称情境性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教学情境)的基础上,通过在“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是只聆听老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一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一在上述情境下,确定与主题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抛锚)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3)自主学习与操作一在自主操作过程中获得问题答案;(4)协作学习一相互交流、讨论;(5)效果评价一在学习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对于我们革新传统的师范教育以讲为主的形式是有积极启发意义的。尤其在高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真实的、具体教育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大量“临床性”的教学行动与反思中去获取实践性知识。

要改革教育实践课程,促进师范生实践知识的获得与交流。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教育实习等,它是师范生开展实践反思的主要途径。目前,高师教育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种问题,主要表现为:(1)重视程度低,把教育实践课程视为可有可无的“豆芽”科,其实施得不到保证;(2)观念狭溢,如认为教育实习的作用仅限于应用和检验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与知识,忽视教育实践作为实践知识来源的功能作用;(3)教育实践时间普遍过短,教育实习(含见习时间)仅为6—8周;(4)形式单一,以实习为例,往往只有集中实习,没有分散实习、穿插实习等,更谈不上教育实习形式的创新;(5)教育实践基地缺乏,与中小学没有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难以保证师范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教育、教学的真谛,积累教育实践知识,形成教育技能。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应积极推进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尽可能地延长、分散教育实践的时间,将早期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的过程中;丰富高师教育实践的内容与形式,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连续实习与阶段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密切同中小学的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教育实践基地,使师范生尽可能多的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创新、成长,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7.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1 光盘资源整合教学, 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 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 发展新的能力。但是, 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 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运用光盘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 实现信息的多渠道传递,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 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画风》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中采用了很多很好的对话叙述方式, 体现了课标“训练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能力”的要求。由于方言区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普通话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和限制, 教师常常是不做这一步, 即使引导学生去做, 也是读得一团糟, 导致最终结果是教师不愿去尝试, 学生更没兴趣。我在这一课教学时, 为了突破分角色朗读这一难点, 我充分利用光盘资源播放课堂实录, 让学生去观察, 去感悟电视中学生是怎样分角色朗读的, 体会他们朗读的语感与节奏。当学生观看到一定时候后, 我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观察, 有了感性认识, 觉得分角色朗读也不是那么难, 就有了兴趣, 都纷纷表示有信心。于是我让他们边模仿, 边朗读。通过反复练习, 学生朗读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好。加之教师不断地引导与鼓励, 学生兴趣越来越浓。同时, 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光盘资源整合教学, 能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的过程中是否学懂学会, 而这又决定于对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光靠传统的说教, 学生对一些远离生活实际的抽象内容很难理解掌握, 即使记住了, 也是囫囵吞枣。借助光盘资源服务教学, 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 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两只鸟蛋》一文要求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 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却是教材要求的一个重点内容。为了能让学生很好地学习这一课知识, 我在教学“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鸟妈妈这时一定焦急不安”这句时, 充分应用光盘资源的动画片, 引导学生观看鸟妈妈找不到鸟蛋, 在鸟窝旁上蹦下跳, 不停地飞来飞去, 十分焦急, 而一位小男孩在树下手捧两只鸟蛋的情景。在学生看完后, 我叫学生说说自己看后想说些什么?学生这时有了直观的视觉感受后, 你一言, 我一语, 都说这位小男孩不对, 不应该掏鸟蛋, 鸟妈妈多着急呀, 还有一位学生说:“鸟妈妈找不到鸟蛋就像我们丢了心爱的玩具一样, 心里会很着急, 很难过的!”我针对学生的回答, 及时因势利导, 给学生讲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应该保护他们, 不应该伤害他们。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都表示不去掏鸟蛋, 要保护鸟类。这样通过利用光盘资源创设情境, 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突破了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的教学难点。

3 光盘资源整合教学, 能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适时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情感状态, 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动力基础。运用光盘资源创设情境, 可以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 再现事物的动态,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降低理解难度, 领悟作者语言表达之微妙, 从而掌握新知识。

《翠鸟》一文是一篇介绍翠鸟的说明性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 了解翠鸟的样子、生活习性, 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这对没见过翠鸟的小学生来说, 学习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我在教学时, 先让学生自学课文, 自学后让学生汇报了解了翠鸟的哪些知识。当学生汇报后, 我问学生对翠鸟的印象深刻吗?学生都摇头。“那老师就通过电视带大家去看看翠鸟”。于是我给学生播放翠鸟的录像, 引导学生观察翠鸟的外形, 观察翠鸟的生活习性。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 再细读书中的描写, 文字与画面对照, 层层深入, 循序渐进地理解了课文。这样, 通过运用光盘资源, 降低了学生接受的难度, 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在课后“描写一种动物”的习作练笔中, 从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对作者描写、叙述事物的方法掌握也很好。

4 光盘资源整合教学, 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教学上,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其参与意识, 创新意识, 能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

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中运用光盘资源的“一模式”教学, 光盘资源中的学生是发达地区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见识都比山区的学生要广。如果在教学中, 长期让我们的学生只是去模仿电视中的学生, 也会让我们的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缺乏参与意识, 创新精神就得不到培养。我在应用光盘资源进行教学时, 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当通过一段时间学生对电视内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后, 我常常结合课文内容组织比赛, 对于课文内容, 思想感情, 重难点知识等, 先让学生自己学习理解。在学生汇报了自己学习的结果后, 播放光盘资源, 引导学生分析对比, 师生互评, 寻找我们与电视录像中学生的差异, 及时鼓励同学们的不同见解与独到之处, 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 应用光盘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 不仅能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情境中, 学得主动、灵活、有兴致, 并且在身临其境的语文天地里, 畅想遨游, 在快乐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促进了全面发展。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光盘资源, 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进行素质教育。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小学如何利用光盘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 进行“一模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降低学生学习时的接受难度、培养学生的参与、创新意识等, 从而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效果,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一、激发兴趣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和激发其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传统教学中,单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显然教学手段单调、呆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现在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直观地展示事物的本质和其内在的联系,以较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静止的语言文学变为动态的、直观的画面,极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是一篇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课文,该地区对于小学生是比较陌生的。教师可以制作包括地图、海水、海岛、海滩等的课件,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有机结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的同学从海滩中读懂了“千奇百怪”“庞大”等词的意思,有的同学从海底看到了威武的大龙虾、蠕动的海参、美丽的珊瑚、神奇的鱼等。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融入情境之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依靠教师的板书、解释和学生大脑的空间想象,再加上学生的一点点实际生活经验,面对空间想象能力尚不足的小学生,教师费了很大的劲儿,学生才勉勉强强、模模糊糊地有了点知识的影子,教学过程呆板。多媒体的可视性,减少了老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借助动画的方式,还可以将答案随时展示出来。

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利用多媒体教学都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教学容量,优化课堂教学。新授课时,借助多媒体可以用不同字体或不同颜色强调字词的音、形、义,还可以更加清晰地梳理课文结构,解决传统黑板容量小等难题;复习课中,多媒体的作用就更大了,可同时展示整个单元的知识要点,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同步进行课堂评价等,真正做到了优化课堂教学。

三、增强学生自信

对于语文课最难操作的是评讲作文课型,传统的讲解,学生手里没有具体可感的东西,也不可能把每篇好文章全部印发给每个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也不好讲解。有了多媒体,许多困难就迎刃而解了。先把批改好的作文,按照“新颖题目”“精美开头”“巧妙过渡”“优秀片断”“好词妙句”等的顺序摘抄下来,制作成幻灯片,并署上每个同学的名字,尽量不重复,这样能使班上绝大部分同学得到表扬。当学生在教室的大屏幕上看到自己的姓名时,那种喜悦感、成就感是老师的口头表扬所不能比的,更能激励学生练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大屏幕上展示的“文章病院”“佳作欣赏”等几个板块,有助于学生共同讨论,学生的创造力和敏捷的思路将会渐渐被激发出来。

四、培养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贮备不足,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做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语文教学情境中,能够把静止不动的、无法看到的运动变化使之“活”起来,通过直观的画面,使学生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模拟仿真,呈现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检测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许多当堂课的知识点无法进行课堂检测,而是放到课后由学生练习、巩固。运用多媒体,课堂上就可能在完成相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节省许多时间。教师只要根据当堂的教学目标,在课前准备好需要巩固的不同题型的练习,投到屏幕上,就可进行检测,使学生得到及时的复习与巩固,又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而且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9.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九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临洮县峡口镇学区 郭广平

【关键词】

远程教育 农村 小学语文 教学 应用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走进农村学校的课堂,它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容、方便的手段、个性化的方式、友好合作的态度、富有挑战目标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初步走进我们农村学校的课堂,它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多功能性,大容量和高速度,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它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教育教学不仅仅是靠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完成的,它们只是承载教与学的一种手段,操作它,使其魅力得以展示的主体是教师。怎样有效的适用多媒体教学是我们农村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过实践加思索我充分的感到远程教育资源在我们农村教学中的重要性。我认为要采取鲁迅的“拿来主义”,不能完全照搬,而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教学中,本人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合理运用“学习指导”。

课程资源中的学习指导,都是由知名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是很好的教学参考资料,摒弃而不用,实在可惜。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给自己充电,让自己对教材理解更加深透,上课才不会捉襟见肘。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播放“学习指导”视频资料给学生观看,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

二、捕捉时机,解除学生思维疑虑。

启发式教育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手段,它同样体现在电教媒体的使用时机上。学生想问题,会出现一时想不出的情况。这样,使用电教媒体会收到使学生思想豁然开朗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十九课《生命 生命》时,无论我能样用语言去启发学生,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们深入的去体会杏林子对生命的那种认真执著的态度,可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去体会。当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想起自己在远程教育网上看到过有关这篇课文的教学,当时穿插了有关杏林子的介绍,我立刻打开远程教育网,把有关杏林子的介绍放了出来,当学生们亲眼、亲身感受到杏林子的真实的生活后。学生们理解了,明白了,释然了,我也轻松了。再谈时学生们都联系自己谈的很深入并且学生也能很好的端正自己的生命态度。

三、根据新课标,整合资源,进行再加工再运用。结合本地实际,结合学生实际,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凉州词》,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为导入后二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四、利用电教媒体,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形象。借助电教媒体教学,它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景物,用电教手段充分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为突破课文的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黄果树瀑布》是一篇富有诗意的美文。在初读课文后,我问:“瀑布是什么样的?作者抓住瀑布的什么特点来写?结果学生回答的是零零碎碎,没有条理。后来让学生看投影图片,他们对瀑布的壮丽景象,瀑布的色、形态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分别找出瀑布的声、色和形态的句子,旨在让学生从瀑布的色、声、形态三方面感知文的壮丽,再如《江上渔者》这首诗,它描写了捕鱼的小船在大风浪中惊险的场面。文中的插图是平静的画面,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又极难体会到小船处于风浪中的场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我采用电教手段,用抽拉式的投影片,向学生演示了小船在风平浪静和风浪扑击中的不同情景。通过直观比较,学生体会到了两种不同的情景,并能体会到捕鱼者的艰辛与危险,从而对诗歌表现的主题理解得很透彻。

五、多媒体只能辅助传统教学。

无论是多么优越性的教学手段都应是为教学服务的,即在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则是主导者,而多媒体只能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其虽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它们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恰当的体态动作较之屏幕更具有亲和力,师生间的交流较之学生与屏幕间交流更为融洽、有感染力。另外,教师在板书、板画的同时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刺激,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一个短暂的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若一节课的每句话,每个问题都由屏幕显示,而教师则一味地翻页、解读,那么屏幕便代替教师成了学生的视觉中心,而没了普通教学过程中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融洽交流。这种多媒体形式的“满堂电灌”不仅无法正常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反而导致学生更疲劳,所以一节课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若过于完整、详细不一定是最好的,应留出充足的时间、空间发挥其他教学方法的优势。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此,应注意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在语文教学的感性阶段,如优美诗文的朗读宜采用非言语媒体;而进行到教学的抽象阶段,如说明文、议论文的分析则应更多地使用言语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语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比用幻灯片效果差。在讲复习课的时候,可利用多媒体的大容量特点提高教学效率,但也要注意穿插传统教学手段,如中间的停顿,辅助解释,让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先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位学生等等,这样做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容、方便的手段、个性化的方式、友好合作的态度、富有挑战目标的良好的教学环境,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总体设计,才能在这种环境下,有效地进行教学,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10.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1.1农村小学教师短缺,管理及交流匮乏

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小学的教师年龄大,新生代教师严重短缺。师资力量不能局限于教师数量的评价,应该对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及思想观念进行综合的评价,比如音乐、美术、体育及英语等课程的老师数量缺少的时候,通常是一位教师教授多门课程,不仅教了语文,同时还要教授数学或是美术等。并且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讲,很多教师未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等。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1.2传统枯燥的授课方法,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师在授课时依然沿用着粉笔和课本的授课方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二是知识掌握问题。音乐及体育课程的授课方式几乎没有改进,这类科目具有才能的教师数量较少,学生在音乐、体育科目的学习受到一定的局限,导致一些具有这方面天赋的学生得不到好的培养,不能在此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1.3农村小学教育的硬件设施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

如今我国城镇化建设逐步加快,农村人口也不断的迁移,致使很多农村小学倒闭,仅存的农村小学也是学生越来越少,有的年级出现了没有学生的情况。在农村设置这样的小学,不但不科学,同时也是教学资源的浪费,也致使师资力量不能更好的整合。这种情况下,很多地区设立了中心学校,将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进行了整合。但是在设立中心学校的同时,交通设施、住宿设施及心理辅导未能达到标准,致使很多新问题的出现,制约了农村小学的发展。

二、小学教育管理中使用情感教学模式

2.1打造良好的情感教学氛围

打造良好的情感教学氛围,成为小学情感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情感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授课内容设计出可以完成授课任务的.情感教学情境,利用情感教学使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一个富有人性化、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这样学生就不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开展小学情感教育时,情境作为基础及前提,教师要依据授课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情境的布置,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深入及渗透,最终培养学生建立自身独有的审美观。

2.2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授课方式

在小学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授课内容要紧密联系教学大纲,结合实际的授课内容,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授课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情感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运用情感教学是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过程,教师熟练、科学的使用情感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情感上同教师产生共鸣,同时又能够建立起师生和谐交流的情感平台,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性格及家庭状况进行掌握,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性格相对内向的孩子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如若回答错误了,教师也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及表扬,引导其建立自信心,激发其与别人沟通的勇气。学生首先要在思想及情感上有一个良好的转变,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师生紧密配合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熟练掌握学习知识,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

2.3教师要建立和家长之间的良好情感沟通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的行为都有极大的影响效果,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应用情感来教导学生。比如,教师教育学生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多和父母谈心,讲讲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请求父母的理解及帮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情感沟通,成为了教师课堂运用情感教学的有效延伸。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和家长之间都学会了尊重和理解,还使得家长更加注重同孩子交流的方法,进而在学校及家庭两方面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要的教育及引导,使孩子的情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结语

11.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一

我是一名盘县的美术教师,从小出生在盘县,盘县有贵州最大的古城楼——盘县北门城古楼,有海拔1896米的丹霞山,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间楼,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百里杜鹃林,有旧石器时代遗址盘县大洞,有坡上草原,有人称“活化石”的古银杏风景名胜区,还有早在2000年就被省文化厅、市政府命名为“歌舞之乡”的淤泥彝族乡……如何才能保护和传承盘县的民族民间文化,促进盘县民族民间美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历史文化无形资源,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地方课程资源,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欣赏自己的家乡,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在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通过多年的探索,我在教学中侧重进行以下几种方式的教学实践:

一、挖掘地方民族资源,引进课堂教学

我们在开展美术活动的时候,不要把学习内容局限在教材上,而应改变“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隘思想,结合本地资源,让学生感受民俗民风、民间工艺,尝试用欣赏的眼光去感受本地区的民族艺术。如:在上到教材《彩云衣》时,我利用平时收集到的图片,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彝族妇女展示在学生眼前,一边带领学生欣赏彝族服装,领略民族服装的美感,一边向学生简要介绍彝族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节日,学生既感受到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的魅力,又为我县生活着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而富有活力的民族而感到自豪。又如:在上《玩陶泥》一课时, 我将本县入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山丫砂陶的制作工序和成品用图片制成课件,配上音乐,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解读了这一传统工艺的制作,古老、朴实的制作工艺一下激发了学生制作陶泥的兴趣,通过体验,学生不仅感受了造玩陶泥的乐趣,还领略到古朴的传统文化魅力,培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激情。

二、结合地方自然景观,丰富课堂教学

课标中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我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是贵州省的西大门,素有“滇黔咽喉”之称。盘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是物富财丰之地。汇山川之胜,留下了许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开展美术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如:上到综合探索《家乡古建筑》一课时,我就有目的地让学生对家乡的丹霞山、古城楼、李氏清代院落群,以及红军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等古建筑进行了考察,并作简单记录,比如材质、造型、建造年代、结构等做较深观察,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建筑物的了解,继而进行描绘,通过记忆画古建筑,既训练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又使学生更进一步对家乡古建筑物的理解,体验、感悟古代建筑师和工匠的审美情趣,珍视着这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和对家乡的热爱。

三、开发《地方美术课程》,开设美术兴趣小组

基于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已成为课改实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县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校更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设了美术及其他课外兴趣小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陶冶美好情操。在课外兴趣活动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美术学习实质是一种文化学习”,我希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美术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人文美。基于上述理念,在我的兴趣小组活动中,根据地方资源进行教学实验,我尝试设计出具有地方文化特点的美术兴趣小组课程模块如下:

模块一,盘县风景:让学生通过欣赏、线描、写生、创作等方式,感受丹霞山、妥乐古银杏风景区、坡上草原、老厂竹海、火铺百里杜鹃林的神奇魅力。

模块二,盘县古建筑:让学生通过欣赏、线描、速写、剪纸等方式,认识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北门城古楼、李氏清代院落群的古朴、沧桑,从岁月的痕迹中让学生穿越时空,将离我们较远的古人类、古建筑与美术、与学生拉近了距离。

模块三,盘县民间工艺:让学生通过欣赏、设计、塑造等方式,了解大山镇砂陶、民族刺绣、编织等的独特魅力。

模块四,盘县民俗:让学生通过欣赏、线描、速写、国画、记忆等方式,体会彝族火把节、元宵舞龙会的民俗民风和特有的地方文化。

模块五,盘县新城:让学生通过摄影、写生、线描、速写、想象、设计等方式,观察和发现盘县新城的巨大变化,憧憬美好的未来。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学习中认识了盘县的地方文化,从认识中传承了地方文化,从传承中发扬了地方文化。这个过程更多的是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态度、价值观,显示出了一定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表现能力,增强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12.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二

一、对网络资源进行收集,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寻丰富的、有用的网络资源。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的收集,并且对教学素材进行分类处理,然后在校园网络上发布,提升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为了便于教育工作人员对信息资源进行浏览和应用,相关人员可以进行网页再制作,并且将这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投放在网页中。教育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自己所需求的教学素材,并且对经常访问的网站添加到网络收藏夹中,便于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查询。

二、借用网络资源进行数学教学课件制作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促进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水平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应用题结题方法进行讲述时,就可以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去。教师在网上找寻众多有价值的教学素材,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将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直观化、形象化的呈现。如小明一共有15个苹果,他给了妈妈3个,自己吃了2个,那么小明手中还剩多少苹果?教师可以将这道应用题转变为动画影像对学生展现,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课堂学习的乐趣所在,不仅在课堂上可以集中注意力,对下节数学课堂教学也会充满期待。利用教学课件可以突出和强化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素质提升,加强自身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应用网络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教师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组织,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给予充分尊重,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展现出来。网络资源可以成为教师强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工具,同时,还能缓解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沟通障碍。

四、应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

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素质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就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日后的人生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应用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应用互联网将班级学生连接成一个整体。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在网络上进行文本、图像等众多信息的交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更为频繁。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述分数有关教学内容时,可以利用网络课件分三次进行图片展示。第一个图片中有8个苹果,教师将课件中的4个苹果平均分为2份。第二种图片中有2个苹果,教师同样将其划分为两份。第三个图片中有1个苹果,教师也是同样性的操作。在教师课件展示完后,要求学生回答这三组图片中的苹果被平均划分为两份后,每一份分别有几个苹果呢?加强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五、结语

网络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促进课堂改革、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力度,使网络资源与数学教学课堂有效融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雪来.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4(2):154.

13.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三

余庆县小腮小学:代鑫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识字教学应用

远程教育资源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具有形象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的特点,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两者的优势。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在小学二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远教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实施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农村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改变农村地区的教育面貌,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二年级的一名语文老师,现将我在平常教学中如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帮助二年级识字教学的一点体会归纳如下:

一、合理利用资源,丰富语文知识

在以前的教学中,由于只有教材和教参,使得我们对课文内容的背景了解的很少,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有限,使本来与课文情节相隔甚远的学生,对课文知之甚少,造成了知识贫乏,视野狭窄,有时学生提出许多偏难问题,教师难以解答,学生又没办法找到答案,只有瞎想,最后不了了之。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得到了改革和创新,教师可以对远教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利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例如,二年级上册《识字一》是一次词语教学,是让学生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学习词语中出现的生字。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天高云淡”等中出现的“层”、“染”、“叠”、“翠”等生字。只有理解了词语才能准确掌握出现的生字。这些词语所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在教学时我试图用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想象那种景色,甚至还在黑板上画了景物,以求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可是,许多学生仍用似懂非懂的眼神望着我,期待着更进一层的讲解。我就从远教网中查出了许多相关的风景区图片,结合词语制成课件,将图片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们看景学词,学生们一边看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片,一边听着讲解,表现出一脸的释然。当然,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自然就能掌握好出现的生字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是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体验之乐,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主旨。依据孩子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以培养幼儿识字的兴趣。例如在小学二年级下册15课《画风》中认识宋、涛、陈、丹、赵、艺等字。都是本课中的人物的名字,让孩子们与文中的小朋友交朋友,打招呼等方式轻松的就学会了生字。让识字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显得生动形象。同样的认识一些实物的生字时,先出示生字,再出示与生字相对应的图片或实物,如:二年级上册17课《酸的和甜的》识字教学中,先出示汉字“葡萄”,当孩子不认识“葡萄”时,再出示“葡萄”的图片,引导孩子对图片进行观察,以提问的方式展开:“这是什么?”孩子会借助生活经验与图片一一对应,然后通过语言表达,再在知晓并认识物体的基础上问第二个问题:“这是个什么样的葡萄?”这时,孩子会凭老师所提供的“葡萄”图片以及耳闻目染的实物印象,进行对应性联想,他们会回答:“紫色的葡萄、晶莹的葡萄、好吃的葡萄”等。在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图片及循循善诱的语言提示下,孩子的思维活动变得活跃,孩子在轻松愉快地接受文字的熏陶,识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而是体验成功、体验快乐的美妙过程。

通过教师利用远教资源,把复杂的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让学生乐学、好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活跃课堂气氛

农村远程教育技术是一个新出现的教学手段,在资源库里有许多和学科相关的音频资源,我们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适时从中选择,应用与课文配套的配乐,朗读录音,来补充教学,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达到语言文字表达所不及的效果。例如:二年级下册13课《动手做做看》中的“漫出”一词,我们可以利用水漫出的图片或动画,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漫出一词的意思,从而掌握漫出一词。进而掌握生字“漫”。再例如:12课《北京亮起来了》,对于我们贵州山村的学生来说,“北京”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等都是一无所知,仅仅靠老师讲有什么学生能理解吗?利用远教资源形象、生动、鲜活的展现北京的美丽,让学生在认识北京城的繁华中理解认识“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焕然一新”等词语。这样,利用音像资料,将比较抽象的或学生不熟悉的,离我们生活太

远的意向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掀起课堂高潮,使学生进入作品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发表意见,互相交流的环境,提高了课堂效果。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教学,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有利措施,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挖掘其中的愉快教学因素,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绪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融声、形、色等为一体的功能,通过生动、形象、动态地演示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同时,还能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思考与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远程教育让边远地区的学校也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列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我们的视野,优化我们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我们要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研究,用活远教资源,把远程教育全面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参考书目:

1、《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12月第1版。

上一篇: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职业院校试点申请书下一篇:福建高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