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过程

2024-06-15

评课过程(精选13篇)

1.评课过程 篇一

一堂令人难忘的公开课,第一次知道了诗歌教学可以这样扣人心弦,优美动人,让人回味无 穷。

我是带着欣喜的心情去听李东平老师的课的,以前听她讲过《鲁提辖拳打镇 关西》,精巧的教学设计,诗一般的语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这次带着期望去听,相信她会带给我美的享受。

上课伊始,李东平老师用富有文采的语言点出陶渊明隐居的山,同学们自然 说出陶渊明的名字。李老师顺势把作者的生平阅历通过多媒体让同学们了解了, 所谓知人论世,学诗歌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阅历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自然要朗诵诗歌,富有文采的导入已经给学生创设了朗诵诗词和品味 诗词的情境,就为下边的步入《饮酒》的学习设定了一个比较容易达到的台阶。

齐读、泛读、范读,每一遍都有评价,每一遍都有提高,学生感觉不到吃力,第 二遍注意到了情感、第三遍注意到了语速、第四遍注意到了节奏的划分、第五遍 已经加上了古韵悠悠的意蕴,学生几遍读下来,由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到能读出 诗的意蕴和节奏并且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短短十分钟左右的朗读,学生已经能 够读出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蕴美了。 课前同学们都对诗歌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翻译这首诗很顺利的完成了。 进入诗歌的鉴赏阶段,李老师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进入了诗歌的学习:“人们都说, 在文人的体内有两种东西,一种是泪,一种是酒,泪酝酿为诗,而酒会化为笔下 的文字。陶渊明的诗洋溢着酒的清香,看看你能不能理解出诗中的那份酒意?” 巧妙诗意的衔接,完美。李老师用“诗中没有写到酒,而为什么以《饮酒》作为 标题?”和多媒体展示《饮酒》的序文以让学生从中得出什么信息的方式,深入 挖掘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第一句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什么作者 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李老师以此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当时那些达官贵人的追 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李老师一句话道出了那些所谓达 官贵人的世俗追求。李老师话锋一转问道:“陶渊明的在此的心境如何呢?用一 个词回答。”“悠然”学生很快说出来了正确答案,学生热烈的讨论悠然是一种什 么样的心境,李老师说到“别人都是想着去做官的,有人为做官还专门跑到终南 山去隐居?

而陶渊明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这里学生不但清楚了终 南捷径这个典故的意思还了解了典故背后的故事,不但扩展了知识面还增加了课 堂的趣味性。“陶渊明在这里做什么呢?”老师不失时机的抛出了这个问题。“采 菊”学生回答。“都说诗情画意,把这首诗画出来的话,你会用哪些色彩呢?” 老师的追问,让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同学们描绘了美丽的菊花、棕色的`栅 栏、绿绿的小草,同学们还根据老师的提示,总结出了此景“清幽”的特点。“《爱莲说》中有晋陶渊明独爱菊,为什么他只喜欢菊花呢?”老师的追问也没能难住 同学,“菊,花之隐逸者也,既然菊是花中的隐逸者,那我就做个人中的隐士吧。” 学生的回答也很巧妙。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道出了菊花的生长的环境还有季 节,枯萎而不凋落的形象。“落英缤纷,大多数的花都是花瓣飘落在地上,而菊 花即使枯萎了也是生命的绝唱。所以古人有画菊的有赞菊的,苏轼就说过‘菊残 犹有傲霜枝’郑思肖也说过‘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就这些诗句 让你觉得菊花有种超凡脱俗的美。”老师富有诗意的话语让我们更能领会菊花的 高洁,也更加诗意的理解了作者的选择,菊花与诗人是融为一体的,老师又继续 追问:“陶渊明采这么多的菊花做什么?”,同学纷纷回答泡茶、泡酒、收藏?6?7 有一个同学说到了吃,很多同学都很疑惑,不知道菊花能吃,李东平老师顺手拈 来《离骚》中 “朝饮木兰之坠露,西餐秋菊之落英”来解答,巧妙。“有人认为 ‘悠然望南山’更好,你觉得‘望’和‘见’哪一个更好?”老师的问题让同学 们跃跃欲试,而且几个同学都回答的很好。“‘见’更能体现出作者悠然的心境, 元好问在《论诗》中说苏东坡都认为见更好”,李老师很轻松地引经据典,展现了一个教师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鸟儿累了,回家了,孤零零的诗人也觉得累了, 想离开官场,回归田园了。经过师生的想象,同学们已经完全理解了诗的内涵, 李老师继续挖掘更深层的意蕴:“作者也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我是作者 会说‘此中有真意,田园真是美’,而作者为什么却说‘此中有真意’ ‘欲辨 已忘言’呢?”一同学说说了就不美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 错’说了就反倒不美了”,精辟的点评。

陶渊明追名逐利的魏晋时期,是找不到 朋友的,“陶渊明饮的不是酒,是寂寞”, 在这里李老师给这一句网络流行语 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千年历史,岁月悠悠,博冠博带,早也落失人烟,这一方平凡里偶尔回放着却能雕刻山河,镌刻人心的动人与满贯?6?7千年之后的今天,红 尘的喧嚣,世事的纷扰,有时会让你们感到无味,要不我们暂且浅尝于古人的风 采之风吧,斟一碗诗歌的烈酒,与千年前的桃风遥遥相对,然后在语文这一方天 地中,诗意的呻吟,品味余风的优雅。”在这堂课结束的时候李老师的课达到了 顶峰,让我们领略了语言更为华丽绚烂的一面。在师生互动中,很多优美的语言, 我无法在此一一描述出来,这样肢解开来说这一堂课,似乎已经破坏了课堂的完 美效果。

李老师讲了一堂非常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公开课,她的课传达的是语言、是 文化、是文学,是一种游走于字里行间的惬意。听她的课,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她 是在传授知识,更像是听者在她的引领下到中国文学的王国里游历了一翻。从中 感受到的是中国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一个现代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 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深深折服和敬仰。 她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把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和文学热爱的精神传 达给了学生,有这样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师来影响这些学生,这些学生在 她的感染熏陶下一定会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即使有一天这学 生不学习语文了,他也会深深陶醉于这种文化的氛围中,自觉地摄取文化的养料。 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青年教师,一个紧紧抓着时 代脉搏的有活力的教师,一个有着方法指导有着责任心的人民教师,学生有这么 一位好的老师是一种幸运。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关于文化关于文学关于人生。 我想这是她这堂课最大的优点,也最深入人心的东西,优美的语言萦绕 在学生心中久久难忘。

2.评课过程 篇二

我们在探讨如何评课时, 总是把目光投向评课的方式方法、观察工具的使用上, 往往忽视了人的因素、忽视了发展的因素。基于这一认识, 我想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评课方向探索的几点看法。反省以往的评课活动, 对于评课者与被评课者的地位总有一种不公平的感觉。大多场合, 评课者经常是侃侃而论, 可以不顾开课者的感受, 滔滔不绝, 大有集救世主与批评家身份于一身之气势;开课者却是一副诚惶诚恐面目, 时而洗耳恭听, 时而聚精会神记录, 大有“我为鱼肉”之处地。偶尔可见的抗争与争辩, 也只能显得那么苍白。因此, 一说到开课, 教师能推的就推, 能躲的就躲。随堂听课, 常遇作业讲评、复习之尴尬。主动邀请听课者, 更是凤毛麟角。这一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

新课程改革提倡人文精神, 其核心是尊重。新课程背景下的评课, 就应该体现这一理念。

评课中如何体现相互尊重, 这是评课活动中需要确立的前提。由于各人认识水平的差异, 理解角度的不同, 对教学一篇课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处理等有关的教学活动也会有所不同, 这是正常现象, 教无定法, 不一定强求整齐划一。评课者在讲评前可先了解开课者的设计意图或见解, 站在开课者的角度审视所有的教学过程。如有不妥, 可以提出改进意见;如有好的方案, 可提出建议。意见的提出与建设, 只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尊重的基础上提出, 所有盛气凌人、过分强调个人意见的行为, 只能引发开课者对评课活动的反感或抵触情绪, 只能影响评课效果及日后教师开课的积极性, 得不偿失。

仅凭一节课, 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不能看出一位教师水平的高低。切不可将评课当成评价教师的手段。如确实需要评价教师, 应建立跟踪听课评价机制, 以便全面、真实地了解教师。

评课教师尊重开课教师, 开课教师同样也需要尊重评课教师。对于讲评中不同的见解, 可以探讨的方式提出个人意见, 如讲评语言缺乏讲究, 或有偏激倾向, 应持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的态度以理服人, 不亢不卑, 既可充分阐述个人观点, 又不导致僵局。

只要评课中做到相互尊重,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相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精彩场面会随时伴随在你我身边。

传统的评课中, 我们往往较多地关注教学设计, 忽视了教师行为,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是很值得探讨之处。把关注点放在教师的行为上、课堂上, 教师是否体现了“导”的作用?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哪些环境和条件?从哪些方面入手, 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才能帮助开课教师发展;在关注教师发展的同时, 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 多关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是怎样掌握学习方法的?是通过什么途径自我获取知识的?学生在自我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得到帮助?这些问题都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评课所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3.小议教师评课 篇三

这样的评课是否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这些问题是否真的值得那样大批特批?

我以为,评课的最大问题在于评论者的眼光是否能透过显性的课堂操作层面进入隐性的思想理念层面,在于是否能揭示教学设计与行为中所折射的意识、观念和理论支撑。如果只在表面上做一些不痛不痒、貌似堂皇的“官样文章”,而不触及授课者、听课者的思想灵魂,那么评课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教研价值,而变成了续貂的“狗尾”。

评课者是否熟悉教材。现在多流行课改教研活动,也就是说,很多公开课的内容都是新教材。执教教师没有任何经验可以依据,其他年级的教师也根本不熟悉这些内容。一次音乐课的评课中,一位连歌还不太会唱的教师严厉地指出:“你应该给学生听录音机里的原唱。你自己的范唱肯定不如磁带,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学生到下课还是没有唱会!”其实,这首歌非常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的确很难在一个课时里掌握。教师范唱自是不如磁带好听,但有着难以比拟的亲和,不能“一炮打死”。而且也根本不可能是这个原因造成学生掌握不好。只能说是这位评课老师自己不熟悉教材导致的“无稽之评”。

评课者是否熟悉学生。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学生组成的班级也同样有自己的个性。有的班级活泼、有的班级沉静。常常听到诸如“气氛不如xx班活跃”,“太活跃了,吵死了!”,为什么没想过,这样的气氛可能已经是这个沉静的班最活跃的时候了,或者说沉静只是一种外在,孩子们的内心正在教师的激情讲授中跌宕起伏?为什么没有想過孩子们“吵死人”的活跃可能正是他们的成长方式,他们的思维正在激烈地碰撞,他们的智慧正在粲然开放?什么是适度的活跃?适度的标准是什么?我以为,那应该是一种良好的氛围与状态的界定,一种适合学生想像和创造的氛围界定。故而,“纪律”不应和抑制创新划上等号,规范也不等同于迫使学生“循规蹈矩”的就范。如果是建立在“学生状态”上的评价,那么就应该“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因班而异,不能一条杠子划到底。只要这个班级的学生喜欢,只要其中的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获得长进,那就是好课。

评课者是否熟悉教师。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一如写文章,或质朴无华,或清丽温婉,或大气磅礴,或机敏厚重……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思考精神的体现,是独特学养的标识,它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并长久地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没有风格的教师就如泥胎木偶,他的课恍若破庙庸僧在谈禅一般乏味。但现今评课者的强势和陈旧的评价观念却常常把一个教师群体“塑造”得越来越像一个人,最终统一在一种模式里——落后僵化的模式令旗下。一些有教学个性的老师因此被视作另类而不予包容。如果没有一个宽容的环境,那么,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只能是一个很遥远的梦。

此外,评课的存在是为了促进教学,而不是给“摆资格”提供土壤。我曾听见一个老教师给两个青年老师评课。这是体育课教学,一个教师先让学生进行了体能训练,他的评价是:“遏止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把枯燥的训练放在前面,还怎么上得好课?”鉴于他的评价,另一个教师赶紧直奔游戏体育课题,他再次评价:“没有基础的体能训练,体育有什么根基?体育课要来干什么的!就是要搞好学生的身体!”真让人搞不清楚,究竟怎样上才是科学的。常常让人想起伊索寓言里的“屋顶上的羊”,高度不是自己的,而只是站在屋顶上而已,“羊”还是“羊”,不会因为它煞有介事、一本正经,别人就会把它当成“老虎”了。一旦也站到地上,其实比马还矮。

4.讲信用评课材料评课稿 篇四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执教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执教者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1.在感知和推理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让学生认识是有一定难度的。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去体验、想象一吨有多重:首先是体验1千克——掂量一本字典,然后把10本字典叠放在一位学生手中,感受10千克的质量,并让他坚持好一阵。师:10千克他就累成这样,如果有100各这样的10千克的字典捆在一起,让你来搬会怎样?生1:不可能搬动。生2:大人也搬不动。师:1吨很重,人力一般搬不动,要借助机器的力量。这样,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和推理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运用有效的练习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思考过程,当得出1吨=1000千克后,出示4吨=千克,6000千克=()吨,引导学生规范地叙述想法。如一个小学生25千克,10各这样的学生重多少千克?你是怎样想的?多少个共重1吨?先同桌商量,再全班交流。在后面的各类习题中,教师同样让学生先思考、后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3.在纠错中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在课堂总结后,教师出示了拓展题:小明的“数学日记”,其间出现了大量的质量单位,如“3千克的大象”、“80千克的香蕉”、“100克的熊猫”等,让学生改错。这些都是联系实际生活的话题,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一会儿就找出了各种错误。并且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重量单位的数学日记。这样,既内化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吨的认识》评课:

姜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语气和善。整堂课,在老师的调动下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学生敢于表达、善于交流、主动参与;课堂上多了动感、多了欢笑、多了开放。形成了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教师承认学生学习的结果,并给了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的权利,允许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同时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这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思路清晰,教学层次分明,训练扎实,充分体现了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管提出一个易或难的问题,都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也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

习惯,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断提高。老师从学习内容的抽象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了多样化的活动性学习方式。在感受1吨到底有多重时,设计了四次体验过程。让班级里

5.评课过程 篇五

我总喜欢把自己和同行的人相比较,回归平静,才理解年轻的张芹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内涵:

一、课堂上年轻老师少有的平和大方的态度,常话说得好:“老不看三国,少不谈水浒”。张老师的课不张扬、不浮夸,教学流程像起伏的远山,平静的潭水一样有内涵和深度。丛生字词认读到句段文本的解析,环环相扣渐入佳境。哪怕是在开“小火车”的识字教学中也能用“火车火车从哪儿开?”的温馨的话语来导入。

二、张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有广度和深度,比如:对“祝福”一词两个字的偏旁的辩论,就蕴含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对多音字“铺”“盛”的注音和组词的拓展就开阔了小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巩固了原有的知识点。

6.评课过程 篇六

评课稿

应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改革趋势,我设计了七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1法律为我们护航>这一课,现在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以下的评述和自我剖析、反思,有不足之处希望指正。

本节课课题是《法律为我们护航》,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本课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讨知识,使学生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从而达到对学生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营造出了轻松、愉快、相对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交流中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教学目标:

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堂中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去选取材料和开展活动。如视频《少女两个月为网络主播“打赏”25万》的播放,运用生活中的事例为背景穿插整节课,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你对小女孩的做法怎么看”“你会为她提出什么好的办法”等环节设计都体现这一点。

二、评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给这一节制定的重点是“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难点是“法律给予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特殊的关爱与保护”。

对于重难点的处理,我是以视频、案例为主要穿引点,设计的问题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还注重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见类似侵犯个人安全的实际问题时如何进行处理的训练,是符合课标的要求的,也符合教材内容的合理安排。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探究,教师的点拨,加上情景剧的表演,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不但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重难点的突破,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评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中把合作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通过观看视频、情景分析、情景剧表演等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运用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拓展了知识,扩大了知识容量,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或接触了更多的知识。

四、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中,先创设情境,采用视频《少女两个月为网络主播“打赏”25万》,引出主题,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一视频也是本节课突破重难点教学目标的主要线索视频,一个视频不同的设问角度,不同的挖掘点,有利于让学生在一个背景材料下完成教学目标的探究。

2.读书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必须处于教师有效的监控之下。因此在新课开始前围绕学习目标,教师出示了设计的四个问题。其次又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限制多少时间,使用怎样的自学方法等。第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认真进行了自学督查,一是监控学生自学的速度和质量,二是要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研讨做好准备。

3.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深入浅出,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在师生研讨,共同交流这一环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疑惑,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诱导,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其积极性。且能适时精讲,注意到了讲练结合,完成了相应的达标检测。

5.最后一环节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我认为是本节课程中所呈现的闪光点,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现做以下的反思:

1.部分问题的涉及还不够开放,开放性强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热情。需要日后多研读教材及相应选择的辅助教学的案例、视频的实效性,以提高教学水平。

2.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可以更加的精细,多突出学生自学,教师起辅助引导即可。

3.在课堂反馈上要多鼓励让学生大胆讲,有疑难的地方可让学生补充讲,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评析和自我反思,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指正,多提宝贵意见。

7.评课:由独白走向对话 篇七

独白最初来源于戏剧, 是指由演员直接向观众陈述或高声诉说其思想的台词。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其无可厚非。倘若在一种赋值的言语交流活动中, 参与者依旧以独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无疑会干扰交流的成果。然而, 我国的评课活动中, 却屡屡表现出这种独白的倾向。

1. 权威的评价者垄断话语权

在我国, 课程专家、教育机构的领导、学校内的优秀教师或普通教师都可能成为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一员。然而, 在这些评价人员中, 尤以专家、领导的发言为重, 普通教师出于约定俗成的权威效应, 尝尝在权威发言后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而执教者权衡利益之后, 通常做出顺应的姿态。当权威的评价者垄断话语权后, 课堂评价中的“声音”开始固化。一方面, 用一些万能的“理论”来评千变万化的实践。另一方面, 用自己的经验去衡量他者的教学。例如:

“《称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新教材。这是一个有趣味的故事, 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文质兼美、语言典范, 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 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 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苏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 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 读中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1]

“我今天是以一名学生的身份来听汪老师的课, 感触很多, 汪老师的课堂很活跃, 如果我来上这堂课, 在书写上我会要求更规范……”[2]

虽然前者的评价是正向的表扬, 后者以委婉的语气提出改善的措施, 但是两者均是从主观出发, 来审视“我眼中理想的课堂”。尤其后者的“如果我来上这堂课”隐含着一种以我为主的绝对关系。从这种居高临下的评价来看, 评价者与执教者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 评价内容脱离具体的课堂情境

所谓评“课”, 自然是对课堂中的行为、现象、结果作出诊断。然而, 我国当前的评课活动中, 常常忽略课堂作为评价的首要因素, 因此围绕教师进行的评价常主题涣散, 甚至漫无目的。例如:

“古人云:‘天在山边, 走近山边, 天又远;月浮水面, 拨开水面, 月还深。’我们的教学就如这天边的远山、水里的浮月一样, 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 永远没有永恒的标准。只有我们在语文教坛上不墨守成规、不照搬照抄, 而是独特钻研、另辟蹊径、富有自己的特色,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透现出永恒的生命活力。”[3]

这种毫无主题的抒情式的独白遮蔽了真实的课堂意义, 使得评价有名无实。当评价不具备诊断功能时, 自然无法改良实践。

从上述反对话的评课中, 可以看出即便评价者提出了诊断措施, 改进方案, 但若评价者是从自我立场出发的话, 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师很可能只是形式上同意评价者的意见, 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时难免滞后、消极;更遑论不着边际, 脱离具体课堂情境的评价能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了。

二、对话:消解独白的重要力量

那么如何破除评课中的权威形象, 构建评课的多维主体, 使得评课中每一位参与者的声音得以被聆听?如何使得评课名副其实, 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良策?毋庸置疑, 这一切有赖于对话。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 “对话”的实践自古有之。但真正的对话理论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 巴赫金在其复调小说理论中, 强调了对话的重要性。巴赫金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 认为陀氏小说有别于托尔斯泰等其他作家的“独白型”小说, 作者与作品主人公的关系不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而是作者提供的全部现实生活必须成为主人公自我意识的一个因素。[4]因此,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主人公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 其小说是由互不相同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5]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在文学只是开辟了小说的一个新体裁, 但对于教育的意义却重大。如今, 在谈及对话主体的多元性都会援引巴赫金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 加达默尔在艺术真理的入门概念“游戏”中提及了自我表现, 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中的“自我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加达默尔看来, 游戏的真正主体是游戏本身, 而非游戏者。即“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6]既然是一种表演, 那么游戏只有在观赏者那儿才能赢得“游戏之所以为游戏”的意义。拓展至对话, 则意味着沟通历史的理解必须使得游戏、游戏者、观察者均“在场”。20世纪80年代, 哈贝马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对话理论。哈贝马斯划分了四种行为概念:目的行为、规范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其中, 前三种行为都是反对话的。具体而言, 第一种是间接沟通, 参与者眼里看到的只是自己的目的;第二种是共识行为, 参与者只是把已有的规范共识付诸实现罢了;第三种是与观众相关的自我表现, 其过于关注自我利益, 反有可能遮蔽真实的意义。[7]这三种行为均独立的以客观世界、社会世界或主观世界为参照, 其中渗透着功利倾向、约束或虚伪。而第四种交往行为, 以语言为媒介, 通过“对话”来协调行为。

由此可见, 对话是建立在多元价值基础之上的, 这意味着对话者之间不同的看法均需得到尊重, 不存在一方控制另一方的现象;对话也需要参与者之间的智力、情感的投入, 只有对话者之间彼此给予心灵的关注, 对话才可能揭示其所要表达的意义;同时, 对话不仅仅停留于语言的表述, 还默含着对行为的协调与改进。倘若评课中具备了对话的这些要素, 那么其独白的现象必消失殆尽。

三、对话语境中的评课

既然双向或多向的对话较之于单向的独白, 能更全面、真实地揭示课堂教学的意义, 科学地对课堂行为作出诊断, 那么如何在评课中落实对话精神呢?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

(一) 树立平等意识

平等作为对话理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 揭示了在对话的语境中, 不存在任何的权威者。这意味着评课中, 要赋予每位参与者以言说、表现的权利。或许一些墨守成规的教师还无法打破权威者的神话, 或者一些权威者无法舍弃自己的优势地位, 那么可以通过赋权行动来激发平等意识。

赋权行为的对象主要是评课中的“弱势”群体。在权利重新分配的过程中伴随着角色的再定位, 因此赋权并不是简单的权利下放, 而是基于评课参与者的不同关注点, 对其在评课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一定的界定, 这样既可以为权威者解绑, 又可以激发“弱势群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从而促使评课成为多个主体介入的活动。当赋权成功, 往往根据评价者推理的有效性, 而非其权利的高低来判断对话内容的重要性, [8]此时, 评课揭示的问题才可能是全面的、真实的。

2. 基于课堂作出诊断

在对话中, 只有参与者都“在场”, 那么所进行的交流才是有意义的。如何调动所有参与者投入到交流中来?必须提供一个人人有话可说的主题。其实, 就评课而言已经具备了这一主题——课堂。课堂联结了执教者与评价者, 正因为课堂的存在, 执教者所呈现出的问题才是真实可信的, 评价者的诊断才是有据可依的。

然而只关注于课堂的表面情景, 还不足以凸显评课中的对话精神。对话不仅关注课堂教学即时性的场景, 同时也强调从历史到现在的一种历时性的解说。体现在评课中, 即意味着不能武断的根据教师一时的教学失误来判断教师的教学风格, 给教师的教学水平定格, 而是要综合考虑教师的生活史、学校文化对教师的影响等。只有如此, 课堂中的教师、学生才可能真正被理解, 从而避免了纯客观评价所带来的片面性与机械性。

3. 以改进实践为目的

对话使得信息由垄断走向共享, 由封闭走向开放。然而, 多种声音公然交锋的对话并没有以混乱著称, 而是赢得了“交响曲”的美名, 原因在于对话中始终存在着一个指挥者, 使得多声部能和谐演奏。这个指挥者就是对话的目的。其实“评课从其创制之初, 就直接以改进教师的观念和实践为意旨。”[9]只是由于当前评课中功利取向等原因, 使得评课的愿景模糊不清。而当评课回归到对话语境中时, 其必然承担为既定的目标创造意义的责任。

当评课处于对话语境中时, 其创造意义基本上是一种自发的功能。正如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指出的一样:“语言沟通只是协调行为的机制, 它把参与者的行动计划以及参与的目的融合成一种互动。”[10]通常, 这种由多个主体构成的平等的、围绕一定场景进行的互动式的评课会生成新的意义。这种新的意义有可能是理论的完善, 也可能是实践的改进。

参考文献

[1]《称赞》评课稿.见http://www.teachercn.com/Xxyw/Yd/20061/1/20060108223309913.html.

[2]仰天湖小学:把握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记仰天湖小学市级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开放活动.见http://www.csedu.gov.cn/NewsView_new.asp·ConID=10760.

[3]精彩与遗憾并存——《月亮湾》评课稿.见http://218.93.17.29/blog/user1/linfang/archives/2008/2951.html.

[4][5][俄]林贤治主编.巴赫金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8.2、7页.

[6][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13.

[7][10][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95、96.

[8]拉蒙·弗莱夏.分享语言:对话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温建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8.教师怎样评课 篇八

一、评课的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既是对课堂效果的评价,也是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所产生作用的分析和评价。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评价侧重点不一样。课前评价主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课中评价主要是了解、诊断学习状况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调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后评价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实现预期目标,以作为评价教学成果的一个依据,评价时我们应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教师与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评价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教学目标与绩效达成、教师专业成长等诸多方面。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时也应该关注到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学习效率等方面的情况。

如,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一课,不仅要评价教师如何执教即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还要看执教效果如何。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效,即学生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和感悟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二、评课的方法及技巧

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课堂教学评价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作用,都必须坚持科学、坚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评课应该针对教学现状进行“挑刺”、找问题。然而,在现实的评课中,却存在不少的弊端,没有发挥评课应有的功效,如,有的听后不评;有的评得很随意,不痛不痒,让人听后觉得毫无意义;有的评得抓不住关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的评课者充当老好人,总说好话,使听评双方都没有受益;有的则是追赶时髦,流行什么教育理论就用什么时髦的话题和理论去套,并没带给大家多少收益。其实,评课是有一定规律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评课的科学性和实用技术性,这就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1.以理服人,实话实说

评课最忌“就课论人”“评课评人”。评课者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现象,既要关注细节,更要关注教育观,并且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提供给执教者与其他听课者学习借鉴的机会,评课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意义。

2.心与心的沟通

评课时要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评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评课者要站在执教者与帮助促进者的角度去分析考虑问题,给执教者一个中肯的指导意见,特别是一种十分诚恳的态度,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诚恳地提出该课的改进之处,让执教者感觉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执教者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在一种充满“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感觉到你的善意,从而容易接受你的意见,这样才有助于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3.激励为主,共同促进

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励执教者(特别是年轻的教师)快速成长,成为课堂教学直至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评价一堂不够成功或不够完美的课,一定不能对教师的执教能力下定性结论,否则会让执教者丧失进取的信心,评课者要挖掘出执教者的优点,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提出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这样,执教者才会痛有所悟、喜有所获,想方设法提高执教水平,才能激励听评双方共同提高。

4.因人而异,重点突出

评课要根据执教的不同情况、课堂教学的不同形式而有所侧重,而且要有一定的区别和特色。对骨干教师的要求就要高一些,抓个性特点,挖教学特长,激发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评课也不能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重点部分详细谈,理论联系实际,哪里需要改进,哪里很有特色,哪个环节很有新意,都要评清楚,要让人一听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5.方法多样化和艺术化

评课的方法和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整。要讲究艺术,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谈话”的策略,注意评价的尺度,从帮助、教育、促进的角度去考虑方法的多样性,可从评价方式上、内容上尽量将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与领导评价、学生评价结合起来,以提高评课的准确性。做到六个关注:关注课型、关注教学思路、关注学习方式、关注学习成效、关注教学风格、关注评价方式,尤其要从学生的“学”反观教师的“教”,从学生学的状态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成败,但评议时也要为自己的观点留有余地,评课也是一种交流、探讨,不能说谁的观点就是百分之百正确。

实践证明,评课是教学评价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促进同事之间相互学习、共同研讨评课的良好风气的形成,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结果,而是要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评课恰如其分,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执教者的积极性,升华评课者自身的认识,还可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个体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9.音乐《唱脸谱》评课 篇九

11月15号,邹老师组织全县的音乐教师在孝直中学西校区听了三节音乐课,听后我体会很深,有许多感悟,说出来也不知对不对,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听邹老师《唱脸谱》有感

听了邹老师的课,我感觉每一处都值得我去学习,揣摩。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本节课邹老师的语言,提问、音乐知识的提炼、过硬的基本功。

邹老师上课的语言可以说是娓娓道来,节奏明确,每一句话都充满了音乐的节奏感。让学生听了有一种亲和力,特别是当学生在唱错的时候,邹老师生动的语言总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正确的演唱方法。所以学生上课时敢于畅所欲言,甚至是敢于和老师提出不同的意见。

邹老师的课堂提问如同一根线一样把本节课的各个环节串联了起来。在讲课过程中,用巧妙的提问一步步把学生引入佳境。用45分钟的时间就让学生对国粹京剧从不知、不喜欢到知道、喜欢,这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巧妙。邹老师的提问总是在关键时候让学生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比如,在引导学生说出“戏歌”这个概念时,当学生陷于知识的底线而不知所措时,是邹老师的一句提问让学生峰回路转、欣喜若狂,马上就答出了“戏歌”的概念。整个过程,邹老师对这个概念却是只字未提。因为学生的回答一开始五花八门,所以这个地方可以看出邹老师的课堂提问绝不是提前设计好的,而是随机的课堂生成,这也显示了邹老师对课堂超高的驾驭能力。

邹老师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提炼非常的准确,这一点给我深深的上了一课,让我懂得了对知识来不的半点马虎。邹老师讲课还有一点就是,能把学生不会的,甚至是不知道的知识讲的深入浅出,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掌握,这样非常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回想自己以前再将音乐知识时,总是把简单的知识复杂化。好像音乐知识如果讲简单了就不是音乐知识,因此,搞得自己很累,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觉的我以后在讲音乐知识时就有了方向。

邹老师在黑板上面写第一个字开始,就让学生很震惊。因为邹老师的板书不仅漂亮,而且很有个性,让人看了就产生了一种美感。无论是在一开始的课堂导入环节,还是后面的歌曲范唱,邹老师的演唱总是能让学生乐于接受,这体现了背后深深的演唱功底,因为有的时候,自己唱的好,学生却不一定接受。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个人是用仰视,学习的感觉去欣赏。

总之,听了邹老师的课,让我学会了很多,增长了见识,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因此,十分感谢邹老师能在百忙之中拿出这么好的课让大家学习观摩。

听王老师的《桑塔露琪亚》一课有感

听了王老师的《桑塔露琪亚》一课,感觉整堂课都在教师的调控下完成了教学任务。整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一开始用学生熟悉的《小白船》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调和了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唤起对3/4拍音乐的感觉,为后面教授歌曲做好了铺垫。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的恐惧感,紧张感霎时消除,所以王老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回答。这是王老师巧妙设计和引导的结果。接下来的环节可以看出王老师的匠心独具之处。通过一段视频,很自然的让学生了解了水城“威尼斯”的城市风光,同时水到渠成的导出了“贡多拉”。画面中流淌出经船夫演绎的《桑塔露琪亚》的动人旋律,让人仿佛置身其中随波轻摇。这些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并为歌曲的处理埋下了伏笔,因此当王老师在让学生划分乐段时,学生很容易就做出了朴实而准确的回答。

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王老师能准确把握学生演唱中出现的错误。并能耐心细致的通过示范,讲解、弹奏模唱等方式加以解决,而且在以后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也“绝不容忍”。这体现了王老师对知识目标达成的完美追求。

在歌曲的处理环节中,王老师的引导很到位,注意了学生特点。特别是注重分析了音乐要素(速度、力度、音色等)在表现歌曲情感中所起的作用。如在处理歌曲的力度对比时,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用旋律线巧妙引导出第一乐段应该唱的“轻声连贯”等,整个过程深入浅出,学生参与度较高。

总之,王老师的课处处有精彩,时时见功夫,是我和年轻老师学习的榜样。

孝直中学 于瑞毅

10.听评课总结 篇十

李小平

佛坪中学理化生教研组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听课评课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围绕主题,精心准备

学校教务处下发了指导安排,本组依据安排做了方案,分三个层次进行并把“提高课堂效率”作为这次听课评课活动的主题。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组的各位老师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和非常认真的学习精神。讲课精心准备,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听课聚精会神,认真听好每一节课;评课热情诚恳,积极评好每一节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大家在彼此的交流中,都感到收获很大。

二、全员参与,凸显新理念

1、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大家都把这次听评课活动作为自己的一次难得机遇,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特别是中青年教师。

2、教师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如杨萍老师就把生活化学、微型视频巧妙结合,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愉快学习。

3、教师在教学理念设计中,能够充分关注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吻合,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4、目的明确,教材吃得透。一节课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重、难点是什么,哪些知识点学生自己读书就可以掌握;课堂上要预设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等,授课老师对这些都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这一点陈兴荣老师、兰杰新老师、郑福礼老师、申彦新老师做得非常好。

5、思路清晰,课堂设计紧凑。都有生动的导语、富有节奏感的设计、层次分明的环节,都有问题设置,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杨萍老师通过微视频《从沙子到芯片》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涨。

三、发现的不足

1、个别同志对此次活动重视还不够,准备不太充分。参与听课不积极,就我自己而言,听课次数太少。

2、个别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授受式传统教学,忽视对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探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小组学习,学生合作互动的作用,造成师生两张皮,课堂缺乏生气,学生学习效果差。

四、反思

通过本次听评课活动,我就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1、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新的教学理念,转换角色,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优化课堂结构,教出特色,形成自己的教书风格。

2、上课激情不够,导致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不出来,以后注意上课时的精神状态。

3、老师吃透教材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把课讲好。不能以自己的理解程度去揣测学生的理解程度,十有八九学生掌握不好。

4、备课要细,板书不能忽略。

5、要把握好课堂节奏,锤炼自己的授课语言,没有节奏的课堂容易让人疲惫,拖沓冗长的授课语言会让课堂变得面目可憎。

11.校长的听课评课 篇十一

“没有水平的校长抓门房,有水平的校长抓课堂。”事实证明,校长坚持听课评课能获得三种权力:一是严格教学常规的指挥权;二是指挥教学改革的主动权;三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发言权。校长听课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注意听课的目的性、计划性与广泛性。校长听课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安排,不能随心所欲,“乱点鸳鸯谱”;更不能虎头蛇尾,一曝十寒,而应当持之以恒,使之贯穿于整个学期的始终。还要注意听课的广泛性。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体艺课;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无论是练习课还是讲评课都要听,以便及时了解新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

二要尊重任课教师,遵守课堂纪律。听课之前,要事先给上课教师打招呼,这不仅是对教师的起码尊重,而且也能够消除教师的某种逆反心理。校长听课,同样要遵守课堂纪律,做到不迟到、早退,不交头接耳、边听边议,关闭手机,以免影响正常教学。这既是为学生做出表率,也是尊重上课教师的基本修养。

三要专心听课,不忘听、看、记、想。校长进了教室,就要专心听课,不能身在课堂心在外,听课时,既要听、还要看;既要记,还要想。教学中的观点是否正确,重点是否突出,分析是否透彻,这是听的范畴;安排是否合理,讲练是否得法,板书是否规范,学生是否活跃,这是看的范畴。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校长要及时记好听课笔记。通过听、看、记获得信息后,就得想了:这样教行吗?成功之处有哪些?需要改进、探讨的是什么?要对这堂课的成败得失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及时把意见和建议记录下来。

校长的评课,评的应该是自然真实的教学状态,评课要突出一个“实”字,倡导一个“促”字,实事求是,直截了当,成绩说够,缺点说透,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知导人。

作为调研检查型的听课,校长评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一是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也就是能否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看教学目标是否科学适度,看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二是从教学内容进行评价,首先看教学内容处理是否得当。同样一节课,由于教者对教学内容处理不一样,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其次,结合课堂教学评议教者是否明确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无知识性和原则性错误,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者能否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三是从教学方法进行评价,教法主要评价课堂提问和课堂训练的设计是否体现启发式教学原则;学法主要评价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掌握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核心,评课时要重点评价教者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四是从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一般可以先从教学时间上评议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目标要求;再从学生参与教学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达到学会并会学的目的。在评课时不能仅就形式、问题评议,还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观、教学思想进行指导。五是从教师的素质进行评价,主要评价教师的素养、语言和特长。如教态、语言、教具演示、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机智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校长听课并形成了评价意见后,应抱着虚心、诚恳的态度,热情主动地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要先肯定这堂课的成功之处,既不说奉承话,也少说外行话、空话,使教师感到亲切、实在。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以探讨、商量的语气提出,不能隔靴搔痒,不着边际;更不能自以为是,以“权”压人,要真正使任课教师心悦诚服。校长听课后,对教学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忌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全部抖出,只宜提出一两个较突出的问题。既要帮其分析原因,也要引其寻找对策,使其快速成长。对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应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之不满足现状,让其自定目标,自加压力,促其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专家徐世贵总结出了校长听课有“八忌”:应付差事,百般挑剔,吹毛求疵,不懂装懂,偏心偏爱,固执己见,以偏概全,重优轻差。这“八忌”值得我们校长认真反思。

12.刍议复盘式评课法 篇十二

第一步:执教者授课后,先填写如下表格:

第二步: 参与评课教师将其未填出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三步: 由执教者把教的活动、学生活动、学生学了什么相互连线对应。 通过这一步让老师区分哪些教学活动是无效教学。

第四步: 参与评课教师补充完整或加以订正。 这样做有利于统一认识, 解决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五步: 专家出示课后对若干学生的问卷调查, 旨在让执教者明了学生实际上学到了什么。

第六步: 评课专家根据新课程标准、编者意图和学情三要素, 和执教者共同分析确定所授课文的教学目标。 执教者和其他评课教师通过比较专家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执教者确定的教学目标, 学习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第七步: 让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精简教学活动,使教的活动和学生活动简约化,从而达到学习高效的目的。

第八步: 其他学员教师订正补充,也从中受益。

复盘式评课法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它能提高评课价值。传统的评课方式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活动,真正受益的是执教者本人。 复盘式评课法, 使所有参与评课的人都参与进去, 和执教者共同回忆授课过程,共同接受追问,共同接受先进教学理念。 这样变单纯的评课活动为大范围的教研活动, 变一对一的交流为一对多的交流。

其次,它能使评课有的放矢。 执教者填表的过程就是梳理教学过程的过程,边梳理边反思。同伴补充完整教学步骤, 可以弥补执教者遗忘的内容,既是一种帮助, 也是一种监督和参与。 执教者把教学目标与教的活动、 学生活动连线的过程, 使其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活动与教学目标无关。

再次, 它能增强专家新理念的说服力。 把执教者的主观猜想与评课专家的实际调查结果相对比,能使执教者信服。执教者本人预测的学生学会了什么与实际情况相对照, 更能激发执教者改变教学观念的兴趣, 更能调动其期望改革的内驱力。

最后,对话传播理念。无效教学活动的彰显、 预设与生成的巨大反差使执教者、 参与评课者都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会这样,究竟错在哪里? 真正到了“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地步。此时评课专家与执教 者的对话 不再是无 的放矢,而是高屋见瓴,执教者及其同伴闻之茅塞顿开。

由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复盘式评课法的核心是“ 对话”。 前面的复盘是为“ 对话”打基础的, 后面两步 是执教者 与评课专 家 “ 对话 ” 后的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 对话”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评课效果。 那么评课专家如何与执教者对话呢? 下面是梁明慧老师讲授过 《 沉船之前》( 沪教版八下) 后,魏本亚教授与她的对话:

魏: 为什么要确定这两个目标? ( 注:指梁确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梁:因为这是小说,所以要从小说中的人物教起。

魏:小说除了人物还有什么?

梁: 小说除了人物这个要素之外,还有环境、情节。

魏: 不错, 这是小说的三要素,知道小说的三要素,这是老师的基本功。 但是我们初中教小说是三要素,高中仍然是三要素,大学还是三要素,教了十年没有变, 也没有学会。 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换句话说,你确定的这两个目标,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 可以用,《 变色龙》 也可以用。 不可能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教学目标。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没有把握住这篇小说的特点, 这篇小说是什么小说?

众学员:电影小说

魏:电影小说有什么特点?

众:场景、画面、蒙太奇、对话。

魏:除了这一点,电影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主题的叠加。我们应该教什么呢?

众:教场面、教人物对话、教主题的叠加。

魏:对,说到这里,我们要清楚确定 教学目标 有三个东 西支撑: 一是新课程标准, 它会告诉你,某一类体裁应该教什么;第二教材,编者会根据课文内容,或通过单元提示或通过课后练习,告诉你应该教什么。第三是学情,学生什么东西不会, 什么东西已经掌握了要做得到心中有数。 要注意每篇课文的独特性, 教学目标要清晰,教学活动要简约,要教得简单,学得简单。

魏老师通过四问三答, 既找到了执教者存在的问题, 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一问旨在了解执教者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有了解了这个问题, 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 后面两问都是问文体知识。 但问的角度不同, 第二问其实是问小说的三要素,这是通识。第三问是问这篇文章的体裁, 从小说通识转向电影小说的特点。 最后一问其实是问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问的内容呈收缩状, 越来越明确地指向授课文本。魏老师的三问,从问执教者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开始到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结束,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做文章。

13.观评课 篇十三

《秋天的雨》观课报告

在今年的研修中我有幸观看了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徐桂宜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是教学本文的重点。徐老师的授课总感觉很轻松,她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总的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四点:

1、读中有悟学中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得法。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点起头,露出笑容来,不用老师多讲,就把课文读得美美的,我们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所带来的喜人效果。在这节课中,徐老师正是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景色美。而随机地进行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如这一句:“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老师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读,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同时也理解了它的意思。

2、民主平等营造和谐氛围。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没有批评,有的只是老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你读得真好,小朋友们都想来试一试,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如一学生把“扇哪扇哪”的“扇”音节读错了,老师范读了一遍,马上说:“我相信你会读的,再读一遍”一句鼓励的话语,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了。

3、重视语言积累运用。丰富语言积累和运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如“红红的枫叶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等句子,学生细细地品读着,仿佛感觉真的很凉爽。徐老师在注意语言积累的同时,也注意了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好词佳句,比如: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颜色多种多样的菊花,学生说了很多: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色彩斑斓„„。讲到秋天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学生说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4、图文结合注重语言训练。在阅读教学法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是很必要的。徐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例如:在导入课文时,大屏幕出示秋天雨景的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读读课文上的句子,体会意思,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柳树醒了》观课报告

在暑 期期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一次参加研修学习,认真观看了几位老师精彩的教学视频,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整个教 学活动中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这些老师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收获颇 丰。其中,从洪英老师执教的《柳树醒了》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从老师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以及缜密清晰的教学思路,让我深深的陶醉了。

《柳树醒了》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童话,也是一首儿童诗。本单元是关于春天的主题,通过教学,让孩子们感到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柳树醒了》节与节之间结构相似,让学生多读,自己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教学时,从老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是谁让柳树醒了?学生读文后能够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让柳树醒了。接着学生兴趣盎然地表演读,还安排了学生之间的赛读,师与生之间的接读等,在多种形式的读之后学生不知不觉就会背课文了,达到了课后“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部分,从老师给学生设计了“春天跟-----------说话了说着说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也试着学写诗歌。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路很宽阔,如:“春天跟花儿说话了,说着说着,花儿红了。”“春天跟青蛙说话了,说着说着,青蛙从洞里钻出来了。”多么有诗意啊,学生在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之后,积极性更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从老师适当拓展教材,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孩子们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升华,在升华中应用,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有获得成功的愉悦,才能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语言是零碎的、不规范的,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感悟、积累语言,教给他们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老师在这方面多的比较好,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积极性很高。这节课是相对完整的。

建议:因为小朋友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注意力注意力段,老师在讲课时应把重点内容浓缩。在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时讲解,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几天研修自己有许多收获,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对整节课授课思路的梳理采取得当的方法指导学生的练习;

2、多用游戏进行辅助练习,讲解得体,加强沟通;以后也要参与其中

3、根据小朋友集中力不集中问题,讲课要有趣,吸引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老师身上。

4、提高反馈评价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桥》观课报告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要把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这一课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还是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赞可夫就曾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我们既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总之备好课是讲好课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备课的根本。

《桂林山水》观课报告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就会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王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美”这个字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王老师在揭示课题后,马上用视频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范读课文,或者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教师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因此,这节课采用“以讲代读,以讲促读”这种方式,是非常成功的。

观看完这一课,我仿佛身临其境,深深的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秀美的风光。

《荷花》观后感

今天听了杨文玲老师执教的每周一课————《荷花》,感触颇深。听后,可以说,在这节课中,朗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初读不做表面文章,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于各种形式的朗读中,逐渐地感知着文章的内涵,真是不简单!在初读阶段,要使每一名学生做到把文章读正确、读流畅,是一件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做到的事。想想自己的教学,我竟不敢说教过的课文,每个学生都能读的正确、流畅。真是有些惭愧。

冒出来的精彩令我眼前突然一亮,杨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词义可谓是匠心独运,将“挤挤挨挨”和“冒出来” 有机地融合处理。美读阶段,杨老师的指导似润“物”无声,却让“物”栩栩如生。她在学生领悟了关键词后,引导结合词义朗读。“赶紧”一词,学生体会到这个词表现了作者闻到荷花的清香,想赶快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她这样指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学生的灵性被老师挖掘出来了,读的语气急迫而兴奋。

当学生的发音缺少“巧劲儿”时,她教学生“用气读书”;当学生的读未能入情入境时,她嘱咐学生“声音不要太大,不要破坏陶醉的感觉哦”;当学生的感情表达不是很充分时,她及时范读,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课堂上,学生们神态各异,书声朗朗。整节课,没有滔滔不绝的导语,没有高深莫测的讲解,只是和学生一起思考,共同学习。我想,这就应该是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

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一深刻的道理。观看了王老师这节课,值得我借鉴的有如下几点:

导入新课自然,教学中,教师巧妙的运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加上图文并茂的课件,让学生对《小柳树和小枣树》这个课题,有了清晰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中,王老师运用了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制作了易学易懂的课件,提高了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教师示范书写“弯”字,引导学生书写,寓学于乐,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注重阅读教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惟妙惟肖的范读,也有学生有情有味的个别读,也有响亮、清脆的分小组读等,孩子们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比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小枣树得意的样子”时,王老师让学生创造性地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启发学生上台表演,再进行朗读指导,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思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充分运用电教手段。课件制作精美,图文并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你就赢得了课堂。这节课,老师从导课到学课,始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稳定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生学会做人。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为学生未来人生打好基础。学语文,不仅是为了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王老师利用课文,不失时机的对学生机对学生进行“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不歧视别人”的教育。把它作为教学生做人的资源。本课的内容则能成为很好的育人资源,事实上,老师在教学中也很好地注重了这一点。

提出一点建议,就是在对学生评价方面,老师应更多一些,更具体一些。

总之,王老师这节课,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值得我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借鉴王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语文教学。

《两只鸟蛋》是二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课堂上,高老师紧紧围绕本单元“热爱自然”这一主题,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展开教学,呈现了许多的亮点。

一、教态亲切,语言循循善诱。

一年级的孩子,认知水平不高,课堂上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高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的学习情况,用亲切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如学习第二小节“妈妈看见了,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她问了这些问题:如果你看到这个情景会怎么说?(承接第一小节)为什么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此刻鸟妈妈的心情怎样呢?什么时候,你妈妈也会焦急不安?一个个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文,在交流中体会了妈妈对“我”的教导,以及鸟妈妈焦急的心情。此外高老师在课堂上还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话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朗读时说:“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写字指导时的“伸出你的金手指!”等等,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这些对调动学习气氛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二、课件精美,引学生入情入境。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但包含的意义却发人深省。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课文往往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具。高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了课件,让学生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更深切地理解了课文的深意。

三、生字归类,体现趣味识字。

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语文教师常常为每篇课文中十多个生字如何让学生识记掌握,而大伤脑筋。高老师在本节课中用到的识字方法就值得我们借鉴。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还是集中识字比较有效,而在集中教学的同时又有差异,能体现汉字的特点,则效果更加。高老师便做到了这一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 “取”的认识,先是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字形,然后是老师通过让学生“取”下她事先贴在衣服上的“苹果”,理解“取”的意思; “仿佛”是通过词语掌握的;再有是 “捧、抬、投”的比较认识,加上图片(捧礼物、抬轿子、投篮球)的字义理解等。

40分钟的一堂课让我感受到学生是愉快的,教师是自信的。相信只要精心准备,我们的课堂都会呈现属于自己的精彩!

画杨桃》观课报告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

看了老师执教的《画杨桃》一课,感觉这一课设计新颖,通过读书让学生自己感悟,画画要实事求是,做人也要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样的课,既不失人文教育,又不失语文味,是结合得较好的课例。

一·指导字词、了解大意、读文质疑

教学中王老师充分运用文本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读写的指导。

1·多媒体出示字词,指明领读纠正字音。

2·让学生再读

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理解词语意思,这样当学生在课文中读到这些词语时会对词语有着更深一步的理解。

3·指导学生书写本文重点字,体现了新课标的熟练的书写正楷字的要求

二、抓关住关键段,理解课文道理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在这节课上,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 “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有哈哈大笑的,有嘻嘻笑的;有偷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一股难为情的样子。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到位,达到了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三、通过排教学让学生感悟做人道理

老师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老师能够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每句话的意思,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举例说明等方法,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最后提出的问题:回顾父亲和老师的话,总结“他们的教诲”是什么?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收获

在教师的有目的的学法指导下,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参与有热情,思考有深度,目标达成度自然就高。可以说,学法指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必须予以重视,也值得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上一篇:我和李小龙下一篇:2015化工实验室安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