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精选12篇)
1.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 篇一
一、导言的比较
“2011年版”世界古代史导言部分用字近1000个, “实验稿”用字500, 仅从字数上看, “2011年版”是“实验稿”的2倍, 实际表述更严谨、更具体、更清晰。
如“实验稿”说“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 止于约公元15世纪”, “2011年版”说“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 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世界古代史起、止的时间表述都有变化, 三四百万年前人类——早期人类;约公元15世纪——公元15世纪末期, “2011年版”注重吸纳最新成果, 表述更科学、更精确。
又如“实验稿”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011年版”说“其间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但有一些民族、国家未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连续发展过程”。“2011年版”多加了一句话, 强调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并非一个模式, 而是具有多样性特征, 突显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有助于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
“2011年版”导言的主体部分, 突出了历史学科时序性的特征, 将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 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实“点”,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如世界上古文明主要代表是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 为此选择了这些文明中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埃及金字塔、两河流域的《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古代罗马城邦等, 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 学生对世界上古文明会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这样的表述既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 也彰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 符合初中生认识的特点。研读导言时, 应很好地结合“点—线”呈现方式, 把握世界古代史的基本线索。
导言最后一段是对世界古代史部分学习目标的阐述。“2011年版”与“实验稿”相比有两处不同:一是在知识目标中, “2011年版”提出“知道主要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实验稿”是“知道世界古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这一变化主要考虑初中历史课程特点和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为世界历史包罗万象, 涉及人类生活的每一角落, 但初中历史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 主要国家和地区是指各区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 是与我们联系比较紧密的文明, 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地区, 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一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 “2011年版”提出“树立民族自信心, 同时初步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实验稿”是“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拓展国际视野,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也就是说树立民族自信心是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的基础。“2011年版”的表述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同时避免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
二、课程内容的变化
为方便对两稿课程内容的知识要点进行对比, 将“实验稿”的内容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与“2011年版”增加的内容和减少的内容做成对比表, 并且按“2011年版”内容的排列顺序, 对“实验稿”内容呈现的顺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数量的变化。
由对比表可以看出, 世界古代史新增加了6个知识点, 减少16个知识点。新增加的知识点, 如西欧庄园、西欧中世纪城市、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查士丁尼法典》等, 它们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关键知识点, 也是欧洲中世纪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不同的主要印证。增加了“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 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的内容, 有利于理解中世纪时期兴起的大学对于促进西欧思想文化发展的意义。西欧庄园是中世纪西欧乡村典型的基层组织形式, 庄园生活反映了西欧乡村生活面貌, 也是窥见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生动视角, 西欧庄园内容的增加,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
与“实验稿”相比, 这些新增加的内容关注历史发展的核心, 突显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把这些内容链接起来, 基本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时空线索, 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 比较清晰的认识中世纪的欧洲。
减少的知识点, 如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等, 不影响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如马可·波罗等, 在中国历史中呈现, 不需重复;如《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天方夜谭》、阿拉伯麦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等,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课外活动中自我获得;如“查理·马特改革”、“希波战争”等, 是比较偏的, 或者是比较难于理解、专业色彩比较强的内容。减少的知识点, 在新教材中也有一些出现, 只是不再作为必学、必考的内容。
课程内容数量的变化, 使内容更加集约, 重点更加突出, 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同时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呈现形式的变化。
“实验稿”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历史课程体系, 为突出学习内容与主题的关系, 个别内容跳跃性大, 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不强, 不利于学生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把握。同时, 主题式编排理性较强, 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学生应该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历史, 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2011年版”则还原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线索性的特点, 建立在时序发展的基础上, 弱化学习主题, 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活的历史事实, “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 以线穿点, 以点连线, 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使学习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线索, 循序渐进地展开。这种呈现方式突出了历史进程的时序性, 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 符合初中学生的普遍要求, 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时空意识, 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同时也降低了难度, 从一个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三、课程要求的变化
比较“实验稿”和“2011年版”学习要求 (见对比表2) , 发现有如下变化:
1. 在10个学习要点中, 学习要求的陈述中使用“知道、了解、讲述”等识记层次的, “实验稿”与“2011年版”各有9个;
学习要求的陈述中使用“认识”等理解层次的, “2011年版”有1个, “实验稿”没有;学习要求的陈述中使用“探讨”等运用层次的, “实验稿”有1个, “2011年版”没有。相比之下, 两个标准在识记层次要求相当, “实验稿”中的运用层次在“2011年版”变为理解层次。这样的变化说明“2011年版”降低了学习难度, 重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学习达成课程目标的要求。
2. 学习要求层次的变化, 使学习目的更明确, 可操作性更强。
如“伊斯兰教”, “实验稿”要求“了解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2011年版”要求“了解伊斯兰教的传播, 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实验稿”两个要求重复, 在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中必有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而且表述中突出了学生要做什么, 缺少为什么这样做, 也就是说, 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什么?“2011年版”精简了表述内容, 明确了目标指向,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习层次要求的提高, 意在加重亚洲文明的份量, 平衡世界古代史的欧、亚文明。
再如“拜占庭帝国”, “实验稿”要求“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 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2011年版”要求“知道《查士丁尼法典》, 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由第三层次变为第一层次的表述, 降低了学习要求, 目的达成度更高。另外, 《查士丁尼法典》对社会的法制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拜占庭帝国长期是东方与西方、亚洲与欧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使学生理解不同文明并非孤立的发展, 而是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 并了解文明之间交往的各种渠道。
3. 同一层次的学习要求, 学习重点也不尽相同。
如“金字塔”, “实验稿”要求“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2011年版”要求“知道金字塔, 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通过对金字塔的学习, 使学生全面了解古埃及文明。较之“实验稿”, “2011年版”的要求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西欧城市”, “实验稿”要求“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 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2011年版”要求“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 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实验稿”要求“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那么, 究竟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哪些历史意义?与之相比, “2011年版”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指出要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 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这个意义。
四、教学建议
1. 注意对世界古代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整合。
“2011年版”课标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编排, 淡化了学习主题, 因此, 课程内容的呈现是根据大时段进行粗线条的划分, 即课程内容简单地“堆放”在某个大的时段框架内, 没有明细的时间分界。
如世界古代史的内容, 14个学习要点逐一陈述, 缺乏必要的时间分段, 这会令初次接触世界古代史的学生混淆各大文明产生的时间顺序。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线索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统摄教学全程, 使教学内容形成系统, 便于学生学习, 如我们可以将世界古代史划分为:上古人类文明和中古亚欧文明, 其中上古人类文明包括四大文明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古亚欧文明, 包括这个时期欧亚文明大发展情况。
这样,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主题。在主题统摄下, 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编排, 使之形成逻辑性较强、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的知识结构。
2. 注意厘清相关的重要概念。
明确和理解世界古代史中的重要问题或概念, 对于深入理解世界古代史有重要意义。
世界古代史中有许多概念, 如种姓制度、城邦、民主、庄园、查士丁尼法典、大化改新等, 这些概念对学生理解和认识世界古代史非常重要, 但这些概念又难于理解, 突破这些概念, 深刻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 是世界史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如:西欧庄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 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如果对这个概念没有准确、清晰的理解, 那么学生要理解西欧的封建制度的特点就有困难。为讲清概念, 教师需要抓住西欧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
3.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1) 力求知识的清晰明了。
历史教学可运用多种方式展现历史发展的态势, 但学科特点决定讲述更为重要, 通过具体、生动的讲述, 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 真切地感知历史, 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
例如:关于古西欧城市的讲述。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 而不是像古代东方的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 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 它们大多位于封建领主的领地上, 所以自城市产生的时候起, 西欧的城市就展开了反抗封建主的干涉、剥削、统治和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例如, 城市与当时的封建庄园争夺劳动人口, 一个庄园的农奴, 假如他逃到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 他就可以成为自由人, 就会受到城市法律的保护。因此中古西欧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利的城市, 成为新的政治实体, 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它们与王权联合, 共同对付大封建贵族。王权给予城市自由、自治特许状和商业方面的便利, 以换取城市在财政上对王权的资助。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这段讲述有对比, 有比喻, 有假设, 有谚语,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让学生轻松“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 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2) 达成教学的良性互动。
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学, 其特定的教学对象是初中生, 他们对历史有好奇心, 有求知欲, 但另一方面, 他们的年龄还比较小, 对很多内容不容易理解。所以, 在教学中, 尤其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 应该通过讲述, 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热情, 实现教学的良性互动。
例如:有一个叫腓力的男人, 为了使儿子一心侍奉上帝, 从小就不让他接触世俗生活。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 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儿子长大后, 第一次陪伴父亲来到佛罗伦萨城, 偶遇一群年轻女子。儿子问父亲:“那是什么?”父亲生怕她们会唤起儿子邪恶的欲望, 所以骗儿子说:“它们叫绿鹅。”哪知儿子突然说:“父亲, 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父亲警告说:“它们都是些邪恶的东西。”儿子却坚持说:“我还没见过这样美丽、这样可爱的东西。要是你疼我的话, 让我们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我要喂它。”
教师设计问题:故事说明了什么? (此时的腓力才明白, 原来自然的人性的力量是如此无法抗拒。此故事说明爱情是人类天性, 谁也阻挡不了)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参与课堂教学, 实现良性互动。
教师的讲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讲述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画面, 使学生提高探究兴趣;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积极参与中感知历史。
2.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学案运用的思考 篇二
教学案是一种融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及分层评价练习于一体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案实质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一种重要媒介。教学案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教学案编写首先做到学习目标明确,且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其次,注重学生探究。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可设计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教材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案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我提出几点看法。
一、重视教师引导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的。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重在教师的“导”,要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去探究。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教学案,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学会看书,用好教材,找出重点,采用圈、点、评、注等不同方法,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或符号对预习情况作出记录。教师还要求学生把探究结论填写在适当位置,并把自学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带进课堂。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教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于那些浅显的问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对那些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完成的问题,讨
论交流也得不出什么结果,这时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对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展
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如在学完《秦王扫六合》这一课后,要求学生正确评价秦始皇,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这涉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指出:评价杰出人物时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要以历史事实或者具体史料为依据,才能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教师教给学生评价人物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探讨秦完成统一、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长城开灵渠的影响,进而指出秦始皇的功绩和过失,最后总结性地评价秦始皇,并达成共识:“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创立者,功大于过,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的皇帝。”教师的及时引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视课堂生成
教学案的运用一般遵照以下步骤:教师设计→学生预习→课堂实施→课后巩固等。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教师一旦碰到了生成性问题,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中来。教学案是教师对知识传授方法的教学预设,教学案与以往的教案不同,它是在动态中生成的,而不是课前一锤定音。其形成是教学前不断改进、教学中反馈矫正、教学后日臻完善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如在学《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中“地动仪”这一内容时,有位学生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具备预报地震的功能,地震发生了才知道,没什么用。”面对这个不和谐的声音,教师马上指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地动仪能测验千里之外的地震方位,等于告诉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有积极的作用。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震的。新的研究成果认为,它是悬垂摆原理,同吊灯对地震的反应一样。这个原理至今仍然用。对现代测定地震仪器提供了借鉴。在运用教学案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及时捕捉学生稍纵即逝的疑问、想法等精彩瞬间,并及时引导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不能把教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因为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呈现方式多、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而在课堂教学应用手段中见长。在运用教学案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用来进行自主学习的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学法指导、达标训练、思维拓展等环节。学生利用教学案课前独立看书、自学、思考和探究,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这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如在学《繁盛一时的隋朝》时,教师先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我们今天所说的京杭大运河开掘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两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地位身份的象征。”在学生对大运河历史变迁和促进南北交通等方面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教师又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然后要求学生思考:大运河的开通导致随朝灭亡,这种说法对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就会认真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以良好的感性认识为前提。多媒体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参考文献
[1]庄炳建.教学案:师生共用的探究学习载体[N].中国教育报,2008–05–16.
[2]陈丽君.构建动态生成课堂[J].才智,2012(9).
3.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 篇三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为教学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看得更真,感受更亲,理解更深,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做恰当选择,不能合理应用不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选择和应用呢?
首先,要合理组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文、声、像、影等要素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合理组合优化。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年龄特点,应用计算机的图、文、音、像、影等特殊效果,控制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如小学低段拼音教学可以使用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段数学教学可以使用动画效果,展示图形变换、平移、旋转等过程,帮助学生化难为易,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难点重点,尤其是使用多媒体课件补充和拓展的教学内容,一定要进行合理组合、节选,要从学生的探究需要出发制作有效的、组合优化的,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这样才能更深刻更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突破教学难点,突出学习重点,保证学习效果。
其次,要适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依据信息媒体特征,恰到好处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如音乐的出现、图像的展示、动画效果,一定要考虑学生的需要,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能为用而用。一定要有实用价值,不能为了追求形式。合理适时的选择和应用教学课件来表达各种教学信息,渲染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开拓学生思维,从而为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三,讲究次序和步骤。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同时也是教学资源的选择者、开发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构建的协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时,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以及理想的交互作用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接上引起认识的冲突,产生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师要熟练地操作和使用课件,生动形象具体的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在教学中要恰当出现和展示,不能因操作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尽力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点燃学生求知的思维火花,帮助学生排难解疑。要教给学生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整个的教学过程,帮助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课件的交互界面要科学、生动和具有趣味性,要有反馈判断和评价,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习进展情况,以便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及时调整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主导积极性和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4.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 篇四
1、人为治理(也就是校长管理):即、依托校长的行政权利、个人魅力进行管理,随着校长和管理者的思路的变化随时管理,这样,既缺少科学性又不具持久性;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管理方式;
2、制度管理:即依托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管理,缺少的是人文精神。但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管理方式,制度高于一切,校长的主要职责是带领好全体教师制定完备的学校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制度第一、校长第二反映的就是这类管理理念。
5.镇中教学工作计划 篇五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使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圆满、顺利完成,经学校研究,教务处讨论,根据中心校工作要点以及学校工作计划,现将本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指导思想及目标:
以教育方针为指针,深入探索素质教育,以新课程理念为载体,塑造教师新形象,推动“普九”工作向纵深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内容:
一、围绕教育方针做好学年度教学计划。
开学初,教务处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制定整体教学工作计划,制约、引导全校教学工作在既定目标下顺利完成,实现中考成绩向前迈进,实现“普九”复检顺利通过,实现新课标,探索新的突破。
二、加强引导,督导完成常规教学。
常规教学是完成学年度教学工作的必然内容,是必须明确落实的,为此,本学年围绕以下几点加强常规督导工作。
1、学习常规要求。
为更好地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学初教务处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常规教学要求,使每位教师明确了自己所担任的工作、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2、专任教师制定计划。
为确保教师能顺利完成学年度工作,在学习常规要求的基础上,让每一位教师制定了切合自己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计划,以指导教学工作。
3、发挥教研组职能,加强教学督导。
为使教学工作能落到实处,教务处考虑到任务重、人手紧,所以决定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督导教师的备、教、导、批,切实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4、加强常规教学检查,督导教学工作。
常规教学检查是一个督导过程,本学期教务处在人手较缺的情况下,对常规教学进行三次检查,确保教学工作高质量完成。
5、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教学中,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拟定本学期以点带面,形成网络,提高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微机室及各实验室的利用率。
6、抓好初三教学工作,带动总体成绩提升。
初三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学校整体质量,因此,教学必须把初三工作放到第一位,争取本学年教学工作有所提高。
三、以素质教育为载体,探索新课程改革。
教育教学模式展开新一轮课改,从整体上看有着积极的意义,是符合现代化教育要求的,为把这一方面从探索推向实践,教务处本学期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
学期初,全体教师在观看新课改录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且严格要求每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写不少于3500字的笔记,而且为确保此项工作不流于形式,教务处拟定四月份进行测试。
2、在教学中大胆应用。
教务处在教师学习的前提下,从教学过程督促、检查教师授课过程中应用情况,并列入到专任教师考核中。
四、顺利通过“普九”复检。
“普九”工作一直是教务处主抓的工作。虽然本学年工作任务重,人手又少,但为能顺利通过“普九”复检工作,教务处筹措合理措施,尽最大努力确保顺利通过复检工作。
五、提高业务素质,发挥优秀教师作用。
我校具有多名市县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本学年,教务处充分利用这样的优势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利用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带动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6.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 篇六
一、认识教学媒体的实质
1.媒体和教学媒体的含义
媒体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承载信息的直接载体,如语言、文字、符号、音响、图像等;二是指传递信息的实体,如各种印刷材料和广播、电视、计算机等。教育媒体是媒体的衍生概念,当媒体用于教学过程,作为承载、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时称为教育媒体。教学媒体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2.教学媒体的基本特性
教学媒体的基本特性包括:工具性、传播性、表现性 、固定性、重现性、可控性和参与性。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媒体只是一种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需要对媒体的特性有深刻的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如何正确使用教学媒体有效地进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二、使用媒体进行教学的意义
媒体进入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我们已经看到教学媒体的各种特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其达到这样的效果:使学习者接受的教学信息更为一致,有利于教学标准化;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使教学活动更为有趣;提供感性材料,增加学习者的感知深度;设计良好的教学媒体材料能够提供有效的互动;制作良好的教学媒体材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利于实施个别化学习;将教学媒体与教学相结合,开展写作学习,促进学习者的发现、探索等学习活动;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有利于开展特殊教育。
三、如何正确使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
1.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的原则
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的原则是客观规律的主观反映,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不同,面临的矛盾不同,提出的原则也各异。在我国课堂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组媒体选择与使用的原则是教学上实用、内容上正确、形式上美观、制作上经济、手法上创新。
2.教学媒体选择的决策模型
(1)问题表。它是把有关选择教学媒体的问题列出来,建立一份包含诸多要求解答的问题清单,媒体选用者通过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发现适用于一定教学情境的媒体。
(2)流程图。它建立在问题表模型的基础上,先将选择过程分解成一套按序排列的步骤,然后按逻辑被引入不同的分支。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就会有一种或一组媒体被认为是最适合于特定教学情境的媒体。流程图是辅助教学媒体选择很好的工具,它为教师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教学决策提供了思维步骤和明确指向。
(3)矩阵式。它通常是两维排列,如以媒体的种类为一维,以教学功能和其他考虑因素为另一维,然后用某种评判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评判尺度可用“适宜”与否、“高、中、低”等文字表示,也可用数字和字母表示。矩阵式还有“一维分类”和“多维排列”的媒体选择方法,前者如比较受推崇的戴尔的“经验之塔”,将教学媒体按其所能提供经验的抽象程度划分为11个层次;后者如托斯悌和鲍尔的“六维排列”方法,涉及的六个纬度分别是:信息呈现形式、信息呈现的持续时间或间隔频率、呈现的信息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类型、要求学生作各种反应的频率和时间、管理形式和意图和管理的频率。它可以顾及更多与教学情境有关的因素,但实际使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算法式。它是通过模糊数量计算,确定媒体的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比值关系。前者要把与媒体成本相关的要素全部罗列出来并加以分析,得到它们的总和,记作C;后者是要把与媒体收益相关的要素全部罗列出来并加以分析,得到它们的总和,记作M。得到了C和M就可以根据低成本、高效益原则选择媒体。
(5)表格式媒体选择程序。它对教师分析每一节课所需要的教学活动和相应的教学媒体很有帮助。步骤如下:分析目标、目标分类、列出教学活动、选择刺激种类、列出备选媒体、理论上选择的最佳媒体、最终的媒体选择、媒体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媒体制作者的指示。
3.教学媒体的使用
使用教学媒体时,教师应注意:做好媒体和使用场所的准备工作;使用过程中要做必要的提示;使用媒体教学,教师应全程参与,不能放任不管;使用后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反映,并做好巩固和小结工作。
7.秋学期初中教学工作计划 篇七
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第三轮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工作,结合我校新三年发展规划,学校智慧地选择并坚持“人和校兴”的办学理念,精心培育学校“和”文化,根据教育局【20xx】70号文件《20xx年下半年教育工作要点》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订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二、工作重点
1.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加强依法治校,执行学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
2.以“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项目”为契机,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计划、规范教学行为。深化“创智课堂”教学实践,减负增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参与杨浦区“集团化办学”,依托辽阳中学教育集团,探索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模式,努力实现课程共享、资源共享、师资共享的目标。
4.加强教研组建设,推进教研联合体建设。在原有我校牵头的政史地教研联合体的基础上,新增辽阳中学牵头的英语教研联合体和存志中学牵头的语文教研联合体。
5.启动第三轮国家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项目,推进语文教研组申报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校本作业设计研究”课题工作。
6.继续推进“一文一理”创新实验研究室创建。在原有的市级“梦想工程师综合理科数字化实验室”和区级“基于MR混合现实数字化STEAM课程创新实验室”两个项目基础上继续做好创新实验室建设工作。
7.对接上海生命教育区域一体化建设项目,继续开发区域《户外生活》共享课程。争创新一轮“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
8.基于“科技人文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推进基于云课堂的“翰墨流芳”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书法”传统特色项目的发展。
9.加强体教结合,依托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赛等活动平台,不断推进校园足球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在学生中发挥足球运动的独特魅力和综合教育功能,彰显学校的足球特色与品牌效应。
10.继续做好“创智云课堂试点校”工作。继续与控江初级中学、齐一小学、回民小学联合推进基础教育云平台建设,开展教师培训好课堂实践,初步形成校本化课堂培训课程。
11.关注教师专业化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落实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校的各项工作。
12.加强“人防”、“技防”,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三、主要工作
(一)推进依法治校,规范教育管理
1.在原有基础上修订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规范学校管理,以制度管理为纲,凸显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2.以“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项目”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计划、规范教学行为,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3.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统一思想,不断提升整个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创造力,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4.加强对中层干部德、能方面的培训。强化岗位的责任意识,做到承上启下,富有执行力。
5.加强学校财产管理。进一步规范学校财产申购、使用及维护的管理,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
6.落实平安校园建设,深化学校安全教育。通过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加强反馈,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手段,加强对校园重点部门、重要人员的教育管理,不断健全人防、技防长效机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实处。
(二)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全程育人
1.进一步整合德育资源,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区生命教育联合实训基地“校外实践”试点校相关工作。
2.坚持德育优先的基础,以目标管理促进并加强对学生的行规教育生命教育,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倡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编写“新生入学手册”,力争成为上海市新一轮行为规范示范校。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对班主任进行分层分类培训,构建以班主任为主体、全员积极投入的德育工作队伍,进一步确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负责”的理念,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4.丰富德育实践活动。开拓德育工作的渠道,将学校、家庭和社区联系起来,整合资源、创新载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活动。逐步实现德育活动主题化、序列化。
5.科学安排针对初三毕业班学生特点的理想前途、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教育内容和途径。对成长困难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辅导。
(三)聚焦教学质量,提升规范与效率
1.以“集团化办学”项目为契机,依托辽阳中学教育集团,探索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模式,努力实现课程共享、资源共享、师资共享的目标。加强教研组建设,推进教研联合体建设。在原有我校牵头的政史地教研联合体的基础上,新增辽阳中学牵头的英语教研联合体和存志中学牵头的语文教研联合体。
2.启动第三轮国家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项目,推进语文教研组申报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校本作业设计研究”课题工作。
3.聚焦课堂,规范教研活动模式,从备课、上课、听课、作业、辅导等教学五环节入手,严格规范教学活动,注重过程化管理和质量监控。广泛开展主题式教研,用问题激发教师的主动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实现高效课堂、智慧课堂。
3.依托创智云课堂的建设,促使青年教师广泛使用云课堂进行教学。联合控江初级、齐一小学、回民小学共同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研培训课程。继续推广AISCHOOL云课堂的使用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现状,实现师生多向互动、有效改善学校“教与学”的生态,逐渐形成具有鞍山初级特色的数字化教学特色。
4.强化初三毕业班的有序化管理。全面清晰的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制定有效措施,发挥年级组管理作用,通过有效管理和实时跟进的质量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其他年段提出针对性的目标,加强教学指导和监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5.着力课程建设,基于学校的市区级综合理科创新实验室,着力打造“基于MR混合现实数字化ATEAM课程创新实验室”的6-7年级创新课程建设。
(四)坚持内涵建设,内化传承与创新
1.借助于少体校签约契机,推进体教结合,关注特长生的学业发展。通过组队参加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联赛,不断推进校园足球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发挥足球运动的独特魅力和综合教育功能,进一步凸显学校足球特色品牌效应。
2.依托“科技人文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继续推进“翰墨流芳”国际交流共享校本特色课程建设。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推进“书法”传统特色项目的发展。
3.进一步推进“创智云”项目,鼓励教师借力云技术,有计划的开展日常使用,转变教师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创智云课堂系统,Alschool系统与Pad的辅助教学。
4.继续推进上海市创新实验室――“梦想工程师综合理科数字化实验室”项目,加强课程管理,开展课题研究,实施课程开发。大力推进该创新实验室作为杨浦区创新实验室项目子项目“基于MR混合现实数字化ATEAM课程创新实验室”的各项工作。
5.落实“区域教师教育方式创新的行动研究”项目核心校的各项工作,推进项目任务书的各项工作。
(五)聚焦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1.倡导崇高师德风范和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专业精神,开展师德师风的学习与讨论。增强岗位职责意识,转变教育理念,增强开拓精神。营造“和而不同”的校园氛围。
2.加强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并重的培训模式,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拓宽教师培训的渠道。传承我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培训的传统,力推骨干教师的区级、市级平台培训。创建一支骨干引领、青年发展、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
3.关注见习教师成长。继续做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各项工作,为见习职初教师搭好师徒结对的桥梁,注重培训的过程管理,强调培训的规范化。
4.借助“区域教师教育方式创新的行动研究”项目的推进契机,将教师培训与信息技术环境相结合,探索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六)其他工作
1.加强校务公开工作力度,做好绩效工资改革方案的宣传与落实。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重要工作经教代会和校务会讨论决定。
2.继续推进学校的校园网建设,推广OA办公系统的应用。打造信息公开的多维平台,通过多渠道展现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做好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号的日常维护和宣传工作。
3.不断创新后勤管理模式,加强制度管理,牢固树立主动化、精细化、科学化、人本化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4.不断发挥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特色校、全国书法教育示范校引领作用,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推手,继续做好语言文字相关工作,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来。
5.工会在服务教工的基础上,配合学校的工作重点推进,创建和谐、稳定、团结、奋进的教师工作环境,做好凝心聚力工程。主动关心教职工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做好退管会工作,主动关心退休教师。
6.发挥教工团、团队的凝聚作用,在党支部领导下,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7.做好计算机房、实验室等专用教室的管理工作,为教师、学生做好服务。
8.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八
关键词:有效情境新旧知识生活实例活动引入教学民主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情境对于数学教学,并非只是一种美丽的包装,而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手段。在数学教学现状中,存在着不少情境创设运用得偏颇之处,因此,有必要真实地认识情境的价值所在,并由此探讨有效情境创设与运用的一些策略方法,以促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让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创设有效情境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是这样设计的:
1、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同学们,给你们1分钟时间,你能完成几道口算题?做对一题,得5分。”做后出示课件一表格,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操作记录。
2、“根据以上两个量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口算题,训练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又为新课作好了材料准备,随着做对题数的增加,得分也会增加。学生很容易发现它们是成倍上升,潜意识中触摸到了正比例的变化特征。
兼顾学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自然引入新课;巩固旧知,激发思维,引领探索,自主学习,过渡自然,一气呵成。
二、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有效情境
如六年级“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认识轴对称,借助直观教学手段是最好的选择。我利用课件,各种生动的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了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轴对称”这一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就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三、自主探究,活动引入,创设有效情境
如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笔者努力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在班内成立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宣布了实验任务后组员们便积极行动起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后,开始汇报研究成果。有的组员说:“把土豆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水就会上升一段,这部分水的容积就是这个豆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把一小袋沙子完全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只要测量出含有沙子的这部分长方体容器的容积,就等于算出了这袋沙子的体积。”有的组员说:“我们先把橡皮泥捏成了和这个石块外形一样的物体,然后再将这块橡皮泥改捏成我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立体图形,如正方体,计算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也就等于知道了这块石块的体积。”
用上述多种方法将这些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多种感官参与到自主探究性活动中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有效情境
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小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亲近,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学习,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学习就不会感到有压力而产生兴趣,自愿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尝试创设和谐的情境,力求使学生处于兴奋和求知的进取状态。如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时,我对学生说:“今天你们来考考老师,请任意举出一个最简分数,老师马上告诉你们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考老师,同学们别提有多高兴,纷纷举出了不少最简分数,老师都一一给予了回答。起初学生有怀疑,经过验算确认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由怀疑到信服,无形之中产生了“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就以极高的兴趣进入到教学中。
9.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九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逻辑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小学数学又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基础。因此,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家长都不约而同的关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小学生是一群充满兴趣充满求知欲的群体,但是由于其年龄较小,思维发展不够成熟,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薄弱,因此小学数学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模式,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同步提升。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数学知识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知识,相对的概念理解和习题练习都比较抽象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尚不具备完整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学习起来较为吃力。而情境教学法正是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改变原有的死记硬背的学习,通过情境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取得理想的成绩,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
小学课堂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部分,师生关系质量的好坏决定了课堂效率的高低,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老师的权威作用,经常是老师主导整堂课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情境教学法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转变,在具体情境中展开学习,创造了融洽的课堂氛围,提高师生关系质量。
激发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处于简单阶段,思维单一,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较为抽象的小学数学知识正是其学习的难点。基于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情境教学法,将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更有动力和兴趣去学习数学,而且也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主动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
转变教学理念,认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时代下,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和方向,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及时更新和转变,以适应时代和新课改的要求。以教学情境创设来说,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的观念,认识到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通过情境教学将某些知识置于特殊情境,使得学生学习过程轻松有趣,并且能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利用小学生充满好奇的求知欲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积极提问,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将该掌握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应该学习的知识,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兴趣往往集中在新鲜有趣的事物上,因而情境问题的创设要结合有趣,且富有表现形式,例如老师在讲授《倍数》这一知识时,老师可以设计年龄提问的方式,小朋友的年龄是8岁,妈妈的年龄是32岁,爸爸的年龄是40岁,分别是小朋友的几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同时增进与爸爸妈妈的感情。n堂气氛也会随之变得活跃,学生学习的过程会更加轻松有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教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尤其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之中,具有重要意义。多媒体可以为同学们充分展示图片、视频和音频等信息。例如老师在教授学生认识图形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图形,圆形、三角形、矩形等等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识记这些图形的特点,掌握其特性。也可以利用视频展示其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数学虽然比较抽象,但其也是来源于生活,更是服务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为了教学而教学,教师单纯的将本节课程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听,甚至是灌输式的教给学生,往往忽略了其背后的生活内涵。因此,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从生活实践出发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小数乘法》时,为了保证学生对小学的充分理解,可以邀请学生上台模拟生活中购物的过程,铅笔一只1.5元,买2只铅笔要花多少钱,通过收银员与顾客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并能运用于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使得每一个学生更有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发展也在经历着改革与发展,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改变传统的教授模式,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老师教的更有动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创设学生和老师共同进步的优质课堂。
参考文献:
[1]廖香秀.丰富问题情境创造精彩课堂--对小学数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实践探讨[J].华夏教师,20xx(6):45.
[2]王会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考试周刊,20xx(23):11
10.衡中教学五环节(杨晓军)范文 篇十
——衡中教学五环节
杨晓军
在衡水中学学习两周,可谓受益匪浅。了解了学校的基本情况,感觉到衡中先进的教学理念,成功的办学经验,向上的精神,那种永争第一的霸气,那种追求卓越的信念。尤其是衡中的教学五环节值得我们去学习、总结、借鉴。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是衡水中学求真楼走廊大厅的一幅标语。衡水中学提出“精致管理”策略,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做细做实。他们认为,好学生是“管”出来的,而不仅仅是“教”出来的。做每一件事都要从精致化方面考虑,变常规管理为管理常规。在常规上在创新,教学过程是过程管理,关键是在落实。
一、抓细备课
1.衡中同头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一课一研)做到到统一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题。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
2.衡中青年教师要做到不备不听,再备再听,三备再讲。
3.衡中严格按照课标教学,旧的观念和思想坚决抛弃,落实好新课改的要求 4.衡中备课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备课标、备教材:任课教师要系统地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注重研究教材内在联系、每一单元在全部教材所在的地位。列出知识网络、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要求,统筹安排每一节课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备学生:细致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心态,预见学生学习动向,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备教法:针对学习的特点,设计适宜的施教方案。要重点设计好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备作业、自助餐、学案:作业、自助餐、学案要以自编、自组习题为主,要体现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典型性,量不能过大或过小。
衡水中学实行集体备课制度。落实一课一研和三课听评。每次的一课一研都有明确的内容,每次都有的有资料组编与校对、新授课说课,一是级部精神传达,研究新授课,二是新课前的备课。全组老师同仇敌忾,核心凝聚,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实现了资源共享,课件,资料可以共同使用,组内气氛和谐,大家精诚合作。每个人都能积极承担缺课老师的代课任务。
并且利用每周六还加一个小教研,主要针对学生的管理,大家献计献策,借鉴他人好的管理经验,大家互相提醒收交改错本,统一进行课前小测,课前早到位早督促,步调一致。
每学期开学前由备课组长牵头,列一个详细的备课计划,每周每个学科有固定备课时间,备课组的每位教师必须先拿出一堂课的教案,然后在备课组内说课进行分析、修改,拿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最佳教案,最后,根据集体备课的结果,结合个人和班级的实际,对自己的教案进行适当修正。每一节课要确定科学的目标,打磨高效课堂,教师要清楚“我要让学生得到什么,我怎样让学生得到,学生得到了什么”。每上二、三节课就要写一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抓住课堂
对教师上课,衡水中学要求必须做到“五个清晰”:教学目标清晰,知识框架清晰,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语言清晰,重点要点清晰,激发学生的潜能。
衡中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掌握了素质教育的主动权;谁抓住了课堂教学,谁就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要素质。
1.上课要有激情,微笑教学
2.要重视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控,尤其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3.要切实重视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仅要学生学会,更要学生会学。要因材施教。
4.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避免提问无效问题,“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好”与“不好”这类不动脑筋的问题,尽量少用集体回答的方法。
5.有计划有准备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容量 6.落实好常规,不要提前上课、拖堂,提前进行侯课、侯自习。7.课堂教学要坚持讲、练、评、查相结合。
因材施教是衡中教学中的根本,所以依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加强课堂的管理,加大课堂的容量,确保学生吃饱吃好,杜绝一言堂,每节课真正的落实高效,至少提问10次,激发学生的热情,反对一堂灌到底,听评课的时候要观察是否关注学生的反应?是否加强了课堂的管理?板书的设计是否美观?杜绝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强化学生知识的整体性,板书的完整性。习题研讨课的进行让我们总结出了多种模式的习题讲评课,促进了大家的提高。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激发。教师提问既要有针对性还要有新意,同时还要注意具有一定的知识容量。
三、抓严辅导
每节正课时,每天都安排一节辅导课,要求教师必须进班辅导。老师要把辅导内容和要求写在小黑板上,辅导时不能讲课。有多样形式的辅导课,还原自习的本来面目。晚辅导时间安排合理,白天是每节课后下午都有一节本学科的自习辅导,用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普通班的学科辅导老师是可以讲一些补充内容的,实验班的老师不能讲任何知识。晚辅导期间,辅导老师一般不能进入教室,走廊外面安排有老师的课桌,学生做的习题都是一致的,统一作业,统一学科的辅导,晚辅导的时间之前学生观看大约二十分钟的新闻联播,晚辅导时间从晚18::30到21:50,保证学生晚上正常的睡眠时间,作业在晚辅导结束后立刻上交,辅导老师在第一时间批阅完成,做到及时讲评。
四、抓精练习
学案、作业、自助餐的配臵;每周的学案、作业、自助餐都与讲课内容配套,非常烦琐,因此我们都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明确任务,定好时间,定好内容,并且每周都能坚持下去。
1.要精选作业习题,保证一定的原创题和新课标题型。普通和实验作业一定注意区分度
2.作业量要足、难度要小,不能高二做高三的题 3.布臵给学生的作业应教师应自己先做,尤其是青年教师,对课文后的练习及补充给学生的练习都应做在教案纸上。
4.作业力争全批全改,自助坚决不能收,要靠质量和趣味吸引学生。5.自习作业要做到“三必须”
6.自助餐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色、香、味俱全。
7.学案设计要利于课堂教学,不要成为变相挤占公共自习的手段。利于学生自学、记笔记、反思、总结学习方法的工具。随堂练习量要适当、习题要典型。
衡水中学每周每科测试一次,实行“周测制度”,对测试题的选择要求非常高,严禁使用现成的成套试题,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题。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宁可教师多费时,不让学生做废题”。
习题组编质量是学习效果的保障,老师们在资料组编上投入很大,没有偏怪题的出现,更新率确保90%以上,没有错题,重题,老题;校对人员尽职尽责,确保每节自习的高效进行,广搜题源,确保习题新颖,考点准确全面。老师入题海,学生出题海。练习当考试。
5、抓实分析
11.探析中美文学课中教学理念的差异 篇十一
论文摘 要:英美文学课长期以来都是英语专业难以破解的一道教学难题,而开放式课程的兴起却为我们破解英美文学教学难题提供了难得的思路。本文以教学理念为线索,分析中美文学课之间的差异,以期能为破解英美文学教学难题提供一些有用的东西。
英美文学,是针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对英文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英美文学课对于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增强、对于学生英语文学旨趣的提升和对于学生英语文学眼界的拓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英美文学课在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整体素质中所起的作用是极端重要的。
一、英美文学课面临的窘境
尽管英美文学课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此重要,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却都跌入一种自身无法脱身的窘境:首先,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受制于诸如招考和毕业生签约率等因素,多数高校不得不将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大刀阔斧”地压缩诸如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这样的语言文学课程,或是把原来一年的课时压缩为一学期,或是干脆把原来的两三门课压缩为一门,由此也便催生了英美文学这门课,如此这般,好为其他更受社会和学生欢迎的课程腾出时间。其次,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像英美文学这样的课程其备课难度明显大于一般的课程,没有良好的英文功底,没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根本就不可能备好英美文学课,更不用奢谈把课讲好了,所以很多老师或是对其避而远之,或是对其不得已应付了事;第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果在大三上,这门几乎和现实“说不上话”的课程着实难以让多数学生提起兴趣,如果在大四上,由于临近毕业的缘故,其教学效果如何也就不难想象了。以上这多重的因素,就让英美文学长期以来都成为了英语专业教学领域中一道无法破解的难题。
二、开放式课程的兴起带给我们的冲击
从去年3月份开始,开放式课程在我国的网络世界中最先兴起,而这其中,又以耶鲁大学的开放式课程最为典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网络上就出现了近二十门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耶鲁大学开放式课程,而所有这些开放式课程几乎都受到了网上热捧,我国许多相关知名网站相关课程的点击率和下载量都不断攀升。一时间,诸如像《哲学》这样在我国备受学生诟病的课程都成了网上热门课程,而耶鲁大学那位在讲台上盘腿而坐和学生大谈死亡的哲学教师雪莱教授(Professor Shelly Kagan)甚至都成了网络红人。
在这些开放式课程中,笔者也惊喜地发现了《1945年后的美国小说》(The American Novel Since 1945)(以下简称《美国小说》)这门和本人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开放式课程,笔者遂以最快的速度从网上下载下来,并抽出时间认真“观摩”耶鲁大学的这门文学课程。但是从首遍起,笔者就惊异于Amy Hungerford教授在《美国小说》中的授课模式和讲课风格,笔者一方面折服于Hungerford教授的个人素养,另一方面,笔者更是吃惊于Hungerford教授良好的授课效果了。并且,Hungerford教授这种授课效果似乎不但对美国学生有效,它对中国学生同样有效,而这一点我们仅从相关网站的视频留言中就能够看出。吃惊之余,笔者也不禁仔细思考起中美文学课这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产生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若有所悟,遂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成下面的文字。
在这里,笔者不想去分析《美国小说》中的其他因素,在这里,笔者想仅就教师的教学理念这一个因素进行比对,以期能为我们破解英美文学教学难题找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
三、中美文学课教学理念差异分析
所谓教学理念,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它一般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它还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信念。这种信念就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它不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决定着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把握和对相关能力的获得。
作为中国的英语专业教师,我们所熟悉或者所实践的教学理念基本上都把教学的关注点集中于对相关知识的传授上:具体到英美文学这门课而言,我们通常所关注的教学重点都集中在了或是英美文学史上重要流派的介绍,或是英美文学选读重点段落中语法与句法的讲解,我们竭力地备课和讲课,根本目的基本上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能够把我们认为重要的知识点都记牢和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认为自己尽到了为师之道。
但是反观《美国小说》中的Hungerford教授,在其一学期全部的26节课中,我们几乎没有发现她在课堂上跟学生就我们认为重要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相反,她却在一直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阅读1945年后的美国小说的方法:或者是她向学生介绍自己对小说的理解,把自己赏析小说的方法呈现给学生;或者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同时对其观点在进行点评。作为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中国教师,笔者在一开始对Hungerford教授的这种教学方式很是费解,甚至在初次观摩《美国小说》的过程中,笔者有时候都替Hungerford教授着急:这样讲课,学生能学到多少关于那段时期美国小说的知识呢?但是在看过多遍后,笔者渐渐体味到了Hungerford教授的真正初衷:Hungerford教授真正想让学生掌握的是对1945年后美国小说的赏析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也一定能够运用于对其他文学作品的赏析中),而对其中一些在我们中国教师看来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她却似乎并不太在意学生能否记牢。
笔者认为,Hungerford教授这些在我们看来似乎异类的教学方法,其实都根源于中美教师教学理念上的差异:在我们中国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几乎把全部的关注点都集中于对知识的传授上,我们对学生相关能力的提升和相关方法的掌握基本上很少关注;而在美国教师的教学理念中,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相关能力的提升和相关方法的掌握,而对一些零碎的知识,他们却不在乎学生能否掌握。这种教学理念的差异就导致中美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异:中国的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是在努力灌输知识,而美国教师在课堂上却是在全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学生通常是记的多而领悟的少,而美国的教育则是培养开拓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学生基本上是记的少而领悟的多。前者更形象地说基本上是“以鱼”,后者则是“以渔”。或许在我们看来,给成框的鱼当然比一条条钓来得快,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别人给的“鱼”再多也会被吃光,而自己能钓的“鱼”再少也会越来越多。类似于英美文学这样的课程也是这样:掌握了再多关于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语法的知识,时间长了也会慢慢遗忘;而掌握了赏析英美文学的方法获得了文学批评的能力后,再少的有关英美文学的知识也会慢慢积累起来,并能够有所创新。而后者的这种能力,正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所欠缺但却又是所急需的。
四、结语
中美文学课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出了中美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差异,对于这种差异,我们一方面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另一方面,我们更应努力透过这种差异去寻找我们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真正有可能破解英美文学这道教学难题了。
参考文献:
[1]郭鑫,王艳.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12.课堂中教学无效、低效的表现 篇十二
一、目标含糊不清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达成的基本构想。当教师踏进课堂教学之前,该构想就应该已经成型,并且很清楚。作为教师,制定简洁明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的前提条件,如果莲简洁明了的教学目标都没有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很可能会变得杂乱无章。
二、合理运用教学辅助手段
对于教学辅助手段,我们应该坚持实用的原则。如果运用的合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同学们的情绪,帮助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若果运用过了头,这样不但起不到我们想要的作用,反而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所以我们要加入学生,把精力花在设计教学上。
三、因材施教
我们常常说我们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这一点我们是做不到的,因为时间不允许。当我们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时,能够举手回答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当我们带着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又有多少学生参与呢?短短的45分钟里,面对几十个孩子,我们要让优等生有所发展,让中差等生有所进步。所以我们要寻思着因材施教。
四、教学节奏有张有弛
在课堂中,我们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张弛有度,当然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的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特别是对我们这类学校的孩子来说。要难易交替,劳逸结合。课堂中教学有效、高效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激励性的评价
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课堂活动进行适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是他们从老师反馈的信息中获取信息,并且在课下反思自己和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热情。
二、教学活动趣味化
我们这样的学校,学生相对都比较活泼。我们应该把教学活动设计的趣味化一点,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使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当中去,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活动多样化
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而不是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多样化。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
四、课堂活动的目标具体化、明确化
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的时候,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而且还要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样的两个平行班,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不一样。
我的设想:
一、我们要给每一节课都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的加以描述。让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明确清晰地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要根据我们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突出该学科的特色,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所上的每一节课中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要认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利用多媒体在历史中教学】推荐阅读:
利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07-28
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08-31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2-04
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08-07
内能的利用 火箭-初中物理教案学案06-11
多媒体与历史教学11-24
多媒体教学初中历史论文12-30
谈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10-24
科学教学背景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利用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