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2024-06-11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14篇)

1.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一

论小学信息技术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素养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小学计算机学科是素质教育和新型人才培养的产物。信息技术中的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个体在操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掌握,运用检索、评估等方式有效地获取、运用相关的信息。本文就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教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人发育成长的最快、最旺盛的时期,具有较高的塑造性和最佳的教育接受性的特点。在这个时期,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对学生行为习惯、人生态度、性格塑造等方面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一门重要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以

后对社会的适应性。信息素养主要是由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方面组成。小学阶段开设相应的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一、从实践操作出发,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视应用和实践的学科,需要学生在认识计算机构成,理解基本操作之后,获得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一)由学到做,激发学生的操作 望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考虑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技能。在进行信息技术操作之前,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讲透,使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有着相应的意识,为实际操作奠定基础。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故事、游戏、比较、提问等形式讲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例如,在《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信息吗?信息在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同学们是怎么知道或得到这些信息的呢?同学们知道怎么操作相应的信息技术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的操作信息技术的 望,为教学质量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一种主观意识,是指个人迫切要获取相应的信息需求,提升信息索求的兴趣,能够利用相应的信息为社会和个人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的课程开展,最为基础的是每个学生都有对应的计算机,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计算机面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手势、正确的操作,从而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更加标准。在初次接触电脑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指导学生正确地操作计算机,使学生快速掌握电脑计算、画画等相关比较简单的操作。当然,也可以从学生的求知角度出发,加深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学习,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更加全面、具体、实用。例

如,在学习《画线》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鼠标、键盘等,绘制简单图形,让学生感受图形整体完成的步骤,培养学生的整体感、大局观。这种实践操作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提升信息处理技能

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交流的能力。换一句话来说,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信息技术中,要培养学生输入、编辑、上网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阶段性提升。学会输入是指学生应该充分掌握各种符号的输入,最终达到盲打的目的,能够熟悉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学会编辑是指学生能够运用相应的信息软件,将文字、图案、声音等形式进行组合,形成电子小报、PPT 等

作品。学会上网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来浏览各种信息,通过相应的信息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例如,《组合图形》学习时,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家园场景图片,同时给予学生一定量的盆景,为学生创设“构建我的家园”相关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花盆放入家园中,让学生掌握不同图形文件中的复制与粘贴,从而组合成一幅画面。如此,在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图形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归纳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的一般方法。通过不同文件间复制与粘贴图形的操作,使学生感受计算机操作的便捷,让学生创造新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实践性的操作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的编辑技能,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运用搜索引擎,准确地获取相应信息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计算机软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搜索引擎,使学生能够在信息的海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学问,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浏览儿童网站、专题网站、学校网站,使学生充分感受互联网信息

资源的丰富性,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眼界,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效性。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论坛、E-mail 等网络手段与他人进行网上沟通,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从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实际操作计算机,并开拓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获得基本信息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吕伏万.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2015(07).

[2]朱天见.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7(05).

2.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二

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1]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仪修养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人们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交际,影响着集体、国家的形象与事业的兴衰。作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下将来要踏出国门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是待人以礼为国争光的模范。高校是我国优秀青年的集中地,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礼仪素质教育可帮助将来出国学生塑造良好个人形象,提高其自身基本素质,向世界展示中国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1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礼仪教育现状

在中国教育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还表现在合作模式的多样化、合作的专业增多、领域扩大、在读学生人数增加等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继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后中国第三支办学力量,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在当前高校管理模式下,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大多集中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建设、社团管理等方面,礼仪教育不受重视,这就造成了学生言行举止的严重失范,出国学生要想成为国际化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还必须认识到要在各个方面发展自己。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注重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但目前礼仪教育的开展在相当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仍然不受到重视。

2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礼仪失范产生原因

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然而他们这种状况究竟是谁之过?

2.1 主观礼仪意识淡薄

学生主观礼仪意识淡薄,到了大学阶段走中外合作办学这个项目,他们在国内主要学习目标是提高自己的雅思、托福成绩及重视实用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将礼仪规范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在实际行动上轻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素养的培育。

2.2 家庭礼仪教育的欠缺

据调查了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下学生父母大部分非官即商,父母日常忙于工作上的事务而疏于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其百依百顺,造成孩子心中无别人,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这与礼仪的核心如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严于律己的思想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加之有的家长本身不注意礼仪,没有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致使家庭礼仪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3]

2.3 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在人才的选拔上都是使用的“应试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上,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造成了部分学生到了大学后礼仪知识仍然匮乏,言行举止相当无礼。

2.4 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传统的思想观念被打破,各种信息和思潮不断对大学生思想意识进行冲击。受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追求酷、帅和时髦,忽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将礼仪规范视为边缘化的东西,近几年入学的大学生更是暴露了这一特点。

3 对高校中外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作办学学生是我国优秀大学生的重要代表,他们是祖国的未来,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进行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端正态度,加强其自身修养的目的。一旦学生有了文明的语言,谦逊的态度和得体的举止来展现自己的良好形象,即使将来踏出国门,也会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好评,会真正为国争光。

3.2 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将来要到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卡耐基说过,人的成功取决于15%的才能和85%的人际关系,这说明了一个简单的真理:要想成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礼仪正是人际关系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和联系纽带。而对于将来出国学生而言,一旦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他们会在世界舞台飞的更高更远。

3.3 开展礼仪教育可以向世界更好诠释“礼仪之邦”目前越来

越多大学生已经踏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代表着中国的青年一代的形象,如果他们在出国前受到了良好的礼仪教育,他们在国外的一言一行都会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大学生的礼仪素质,向世界更好诠释“礼仪之邦”,这比任何宣传也来的更有效果。

4 小结

目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大部分学生礼仪缺失严重,进行礼仪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而且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向世界更好诠释中国何为“礼仪之邦”,因此高校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非常必要。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呈现多样化,越来越多大学生将踏出国门,而大部分学生礼仪缺失严重,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自身原因,也存在家庭、学校、文化思潮冲击等方面影响,进行礼仪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修养,而且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向世界更好诠释中国确为“礼仪之邦”。

关键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现代公关礼仪[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黄藤,王冠.第三办学力量的希望与困境——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理论及有关政策问题分析.民办教育研究,2006(5).

3.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中外合作;项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现在的大学生,是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要求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的过硬的政治素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虽然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授课方式等方面与我国高校有诸多不同,但殊途同归,它的终极目标还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符合我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有别于我国公办与民办形式教育,合作的主体由中外双方共同组成,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外大学对接,中外文化交流在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变得更加频繁直接。学生在充分享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以现代文明为载体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思想状况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现象缺乏辨证思考的能力,部分学生在价值目标选择上功利化和世俗化,认为每个人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作为整体的国家自然就会发展进步,崇尚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对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认识不清,对外来文化有浓厚兴趣。崇尚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爱国主义更多只是表现在言辞上,缺乏如何将那些美好愿望付诸实践的毅力和探索。现实已充分表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学生的思想防线已经开始“断裂”。这些客观形式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否则,我们的合作办学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反而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毒瘤”。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原因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后,适应不了新环境,生活自主能力太差,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无所适从;其次,家庭教育原则、方式,方法不当,或者个别父母的行为并没有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孩子耳闻目染,久而久之,使自己的孩子在道德上出现越轨,甚至有时形成表里不一,见风使舵的恶习。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学生只是听。课上完了,学生从课堂中得到的体会却很少。在实践生活中,大学生们表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相互脱离,常常出现不道德行为。

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行为错位,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意识与行为不一致,甚至有时完全背行选择。

三、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要纠正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片面认识问题,就要从课程的特殊性角度提高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设计及建设重要性、必要性认识。在与国外教育机构协商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时,讲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立场及要求,这是合作办学的原则问题,不存在“弹性”,得到外方的理解与支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在要求上都应该实行规范化教学管理,保证其教学课时数和学分数,有固定的讲授时间和地点,有常规的教学监控检查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生状态,保证其教学效果。

2.革新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

注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古今结合”、“中西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可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即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学习的主体性,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改革教学方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的实践性强调教学在适当乃至较大程度的理论灌输的前提下,开展直观性、可感性较强的社会实践,组织和引导学生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实践锻炼等。

3.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奋斗的目标,更是支持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可实现性才能更赋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增加人们的信心。在正确认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探索。把握方向性,进行扎实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注重现实性,将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及个人发展相结合。加强针对性,开展不同层次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实效性,多载体多方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因此,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性。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注重个人利益、个人发展,相对忽视社会、国家利益与发展的问题,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应该把理想信念教育的立足点建立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之上,为其谋利益的宗旨上,要积极引导青年认识他们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之所在,使他们看到未来和前途,升华思想,坚定信念,减少大学生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时的逆反心理。

4.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教育

出国学生对西方人文方面、社会的运行机制、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必然有所了解,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教育,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使他们了解和学习祖国的历史,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清醒地看待外国文化并吸收其精华,为己所用。学生在出国之前,在自我规划方面,就要思考留学目的是什么?人生目标是什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在学术能力方面,是否具备足够的语言和专业学术技能方面的能力,是否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是否了解西方严谨的学术规范,是否掌握一定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在生活适应方面,是否了解西方文化,是否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否能够同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是否能够抓住机会建立人际关系。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国际性教育平台。物质文化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潢、办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反映出中外合作项目的办学水平。

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培育国际性一流院风。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首先是注重养成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策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是加强“感恩”教育。感恩绝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教育学生铭刻亲情、常念师情、发展友情、深厚校情。第三是增强“目标”教育。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风气,引领学生朝国际型人才方向努力。

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国际性人际环境。外籍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坚力量,对外籍教师的选择聘请、教育管理要以满足我国学生求学目标需要为前提,要求外籍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而学生积极主动是发挥外籍教师作用的内在条件,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才能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建立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的基础上,教师要兴利除弊、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考虑到同学间的关系既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强调同学间的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纪律上相互督促,相互提醒;思想上相互交流,相互提高。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正确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严防因同学关系不和而产生的突发事件。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彦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76-178.

[2]吴可.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思考[J].文教资料,2008(12):167-168.

[3]杨建荷.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09(4):186-187.

[4]赵新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求学目标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8):107-108.

本文选自:河南工业大学辅导员项目“学生工作的中外比较研究(编号:FDY09007)”。

4.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四

2.1总体思路与目标

在吸纳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良好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实现职业、行业及产业需求与信息能力高度融合,实施精细化、重交叉、强实践、可发展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立螺旋式多元教学模式,打造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求,符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实际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2.2基本原则

应具备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①多维建构原则。进一步保持大学生信息素养层级性、多面性等特点,多维度实践、应用与推广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②纵横发展原则。坚持多元化教学模式,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美嵌入整个大学生教育体系中。③因地制宜原则。各高校应该根据所在学校实际条件,制定符合本校教育教学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法。④开放集成原则。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综合体,在其他课程教学或实践中可以融合互鉴、集成创新。⑤持续发展原则。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信息素养知识随着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因此,必须坚持持续学习、发展学习、创新学习。

2.3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体框架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综合框架,具体见图1。整体框架体系包括能力训练模块、知识学习的平台、课程(内容)配置结构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实训技能平台4部分。

能力训练模块是与大学生信息素养4要素相对应的必备核心学习单元,主要包括信息专题研究、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检索利用、信息素养与意识4部分。其中,信息素养与意识训练模块主要有信息文化、信息知识、信息思维、信息伦理、信息法律等内容;信息检索利用主要训练大学生信息检索的基本技巧、数据库操作方法、文献检索方法等;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涉及有关信息检索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内容;信息专题研究主要是大学生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本专业研究热点追踪、行业领域就业信息、行业市场调研情况、必备的报告撰写基础等。

知识学习的平台为创新创业平台、学科课程平台、行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是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载体,其中:专业课程平台主要为信息素养基本课程平台、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平台;行业课程平台主要是为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相关行业领域竞争情报的平台;学科课程平台为大学生学科专业更高级别应用研究型知识学习的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储备支撑平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主要是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训练平台,贯穿于能力训练模块、知识学习的平台、课程(内容)配置结构。课程(内容)配置结构主要是相对应的具体课程设置,体现在能力训练模块中,以知识学习的平台和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为重要载体。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整体框架是一个有机系统,以能力训练模块为主要教学设置基本目标,以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内容)配置结构为基本课程单元,以知识学习的平台为基础理论载体,以实践实训技能平台为实践应用载体,四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紧密围绕并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建设。

2.4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教学框架

5.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五

上世纪90年代,中外护理合作办学项目在我国悄然兴起,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和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1],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护理教育与国际先进护理教育方式接轨,但这种区别于我国传统护理教育的异体植入办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本文针对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外合作护理项目的顺利开展。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采取“4+0”培养模式,专业培养计划由江西中医药大学和美国托马斯大学共同审定,教学计划所涉及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均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完成。学生在修习完教学计划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在获得江西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资格的基础上,符合美国托马斯大学学位授予条件者可向托马斯大学申请学士学位。该项目目前已招生三届,第一届学生已完成在校的课程学习。

二、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课程门类增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美方护理课程综合方式多样,可按照生命周期、健康模式等进行课程综合,并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2],重视人文课程,其人文课程占美国护理本科全部课程的1/3。我国护理本科课程体系依旧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强调护理知识的系统性,基础医学和护理专业课程占主导地位,人文科学课程偏少。为了解决中外课程的这一差异,中外双方合作成立教学计划开发小组,在保留国家规定课程、我校特色课程等基础上上,引入美方先进课程,最终形成了中方课程、中外合作课程、美方课程三个板块的课程体系。但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发现,中外合作班课时总数远高于我校普通护理本科班的课时总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弹性时间。

2.课程基数过大,影响教育部评估达标。

根据教育部教外综〔〕5号[3]的文件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外方课程必须达到“4个1/3”的标准。然而,按照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标准,要求中医护理课程必须达到11-19学分以上,且需根据我国国情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使我校开设科目达47门,学时高达3440,全部课程门数和全部教学时数的基数相对偏大。同时,考虑到江西省属于中部省份,我校又为江西省二本录取批次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英语层次与教育发达地区、学校有着一定的差距,如大量引进外方优质课程并采用全英文授课有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一定程度上专业知识的.缺失。因此,在项目具体实施中,适当放慢了引进美方课程的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4个1/3”达标比例。

3.多种教学方法应用,挑战学生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护理本科课程体系依旧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仍是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被学生接受和熟练掌握。随着美方课程的逐一引入,PBL教学、小组讨论、论文汇报、调查报告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也一并融入课程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极大地挑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表示为了应付美方课程后的调查、报告等作业,不得已把大部分学习重点放在美方课程上,从而忽略或应付中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压力大、负担重,甚至有的同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4.师资结构复杂,提高师资管理难度。

中美合作办学项目课程的师资队伍,在结构上既有中方教师又有美方教师,既有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且外籍教师大多为短期来华执教,流动性大;除此之外,中美方教师教学理念、文化背景、聘用方式的不同,均对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也增加了教师队伍管理的难度。

5.自身特色不凸出,影响教学持续发展。

每个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都应与众不同,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背景和实践特色。我校是传统的中医院校,具有多个国内外一流的学科建设平台,而护理学科作为学校新兴的重点学科之一,更加需要依托学校优势资源,在开展中外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寻找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以特色求生存,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三、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思考

1.精简课程门类,整合课程内容。

在引入美方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以科目数量作为质量评估的标准,而应注重中外方课程内容的整合,对美方引入课程内容、所耗学时、授课教师资质等多方面进行把关,避免课程门类重复建设,如引入的美方课程社区护理学与中方课程社区护理学、美方课程灾难护理学与中方课程急危重症护理学等雷同科目,应在内容上进行重新编排,使所开设的中美合作课程既符合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现状,又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国从业能力;充分利用课上、课下两个学堂,并积极利用学生第三学期,开展护理实践等注重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的课程,错开学生各专业课学习、考核的高峰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

2.采用脱敏疗法,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引入美方先进教学方法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逐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学方法的连贯使用,鼓励和培训中美合作护理专业的中方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适当采用美方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跨入大学校园起,从最初接触大学课程起,就能接触并逐渐熟悉各种美方的教学方法,以适当改变其多年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同时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外专业辅导和心理疏导,以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选聘优质师资,加强师资管理。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4]的要求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此外,中方授课教师应至少为本科以上学历,且教学经验丰富、具备英语教学能力并能够熟练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骨干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合理配置师资,对于系统性较强的中医和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安排中方教师进行授课,聘请外籍师资讲授行业前沿、强调动手能力的护理实践、人文护理等相关课程,如生化危机处理和灾害预防、护理专题研究和循证护理和专业护士实践等;针对中美合作班与普通本科护理班的不同,制定相关的中美教师选聘及教学质量监督的办法或制度,以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

4.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凝练自身特色。

依托学校中医药、热敏灸等教学优势,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培养社会紧缺护理专业如老年保健康复护理、重症监护等中医药高层次护理人才,并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有选择性地引进国外优势资源,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5.政策鼓励,寻求自身发展。

6.山东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办法 篇六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山东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特制定本 办法。

第二条、申请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申报和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守《条例》和《实施办法》中的各项规定,并符合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及相关管理规定。

第三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立、活动及管理中的具体规范,以及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举办实施学历教育和自学考试助学、文化补习、学前教育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审批与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四条、学校鼓励各单位本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原则,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应该符合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引进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开展的合作办学专业一般应当在本单位已有或者相近专业、课程举办。合作举办新的专业或者课程的,办学单位应当基本具备举办该专业或者课程的师资、设备、设施等条件。

第五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必须事先向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申报,报学校研究批准后,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设立

第六条、校内合作单位与外方合作者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应向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提交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和“山东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请表”,经学校研究批准后,方可进一步与外方协商。

第七条、为保证学校利益和项目的合法性,所有谈判、协议签订等应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统一安排和政策指导下开展。任何单位不得在未经学校批准的情况下擅自与外方达成协议。

第八条、双方达成最终协议后,中方合作单位负责准备《条例》和《实施办法》中规定的各项申报材料,并于每年2月和8月将所有材料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申报材料的最终审核并根据申报项目的层次上报相关上级主管部门。

第九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在未获批准前不得开展任何招生和宣传活动。

第三章管理

第十条、项目的管理严格按照《条例》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双方各自履行协议中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项目管理委员会管理和实施,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涉外活动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归口管理。

第十二条、项目涉及到的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访问、讲学、授课等,均纳入学校统一的聘请计划,经学校审批后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统一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三条、学校依据《实施办法》规定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财务进行管理,其收费标准必须报计划财务处,由计财处报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审批。其收入纳入学校财务,由计财处统一办理收支业务,并统一执行学校的收入分配政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涉及到学校的无形和有形资产投入,应记入教学成本,其形成的资产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

第十四条、中方合作单位每年向学校提交办学报告,内容包括招收学生、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财务状况等基本情况,并于每年3月份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第四章附则

第十四条、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项目的,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7.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七

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与加拿大汤姆逊大学、日本大阪产业大学自2002年开始实施中外合作办学, 目前在校生有700人, 已毕业学生576人。该合作办学的特点是学生在国内完成中外双方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修完全部本科课程, 将获得中外双方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根据近7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引进国外教育资源, 特别是原版教材的引进和成功运用以及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采用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顺利拓展的有效途径

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 培养在思想、知识、技能方面都过硬, 了解并熟悉本国和世界情况, 在相关领域具有竞争力的“双语、双文、双技、双能并用”的复合型人才。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特别是引进原版教材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1. 引进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有助于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

原版教材的结构一般是:本章纲要、同步实例、正文、本章小结、讨论和复习的问题、关于开篇优秀实例的讨论题、关于21世纪该专业领域的练习、本章结尾处的案例及讨论题。从某一章的结构来看, 内容之完整自不必说, 更重要的是讨论题目很丰富, 启发性很强。这必然对中国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形成强烈冲击。

我国学生传统学习模式主要是习惯于接受教师传授的书本知识, 以是否掌握知识为评判标准。因此, 课堂知识的掌握与否及掌握程度, 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学生学习的终点。而在采用原版教材的学习模式中, 掌握课堂知识既是终点, 又是起点: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后, 必须思考和调查研究、付诸实践, 再认识, 然后尽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教学模式指导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由只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模式, 转变为主动型、认识实践并重型、研究型的模式。

原版教材强调知识的直接经验性。首先体现在, 教材中的实例, 本身就是生活中的实例;其次, 实例所提出的问题, 也要求学生应从实例本身获得教益。例如:“Hewlett-Packard公司在规划、组织、领导和监控方面做得很好, 你能发现什么证据吗?”诸如此类的问题都着重要求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找出答案, 从而成为学生的直接经验。这就对我国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形成冲击:只注重间接经验, 或仅满足于间接经验。应该指出, 间接经验不可轻率丢弃, 但直接经验更重要。原版教材, 正是在这一点上对改变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2. 引进与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手段。

在我国, 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往往是教师中心论, 即教师在课堂上讲, 给学生注入知识、传授知识, 一切都以教师为主。而学生只扮演听者的角色, 如此容易导致事倍功半,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虽然原版教材的章节中, 讨论的部分很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削弱了教师的作用, 而是更好地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诱导、启发、引领学生去思考、讨论, 同时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这就促进了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包办者、主宰者、知识注入者逐渐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 真正实现了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原版教材一般有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两种, 同时, 很多原版教材都配有教学辅助多媒体软件, 这些软件除了包含原作者的专业信息外, 也凝聚原作者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思考。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这些软件,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 发挥图表的视觉效应和音响的听觉效应,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 采用原版教材, 可以使教师在专业研究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学术理解上的一致, 这对缩小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来说, 是一条可供选择的捷径。

一般来讲, 原版教材的内容比较接近该领域的学术前沿。如在原版教材《管理学》 (Management) 导论部分提出“21世纪的管理学”, 其应注意的问题是:经营管理与创新;经营管理的多样性:2000年及其后的工作团队;全球施教的发展。这些都是当今世界管理学研究前沿性的观点。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学内容和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保持一致, 我们在教学中引入原版教材, 能使我们的教学迅速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二、有效采用原版教材的配套措施

1. 编写与原版教材配套的教科书。

迄今为止, 学院编写并公开出版了《工商管理双语教程》等配套教材9部, 《现代物流管理双语教程》4部。配套教材对原版教材中的语言难点和专业课程难点都做了重点讲解, 解决和消除了在某种程度上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

2. 中方教师积极参与外籍教师的教学活动。

优秀外籍教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他们以原版教材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对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更为重要。为此, 教学中我们为每一位外籍专业教师配备了一名中方教师, 共同用外语讲授专业课。学习中学生同时获得中外案例, 使学生从社会的、世界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进而更加广泛地利用各种资源和信息、丰富的前沿知识, 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 结合原版教材, 创造“全英语环境”, 提升大学生的外语能力。

教学中, 我们利用课外辅导、外语角、外语演讲、外语竞赛、话剧表演等活动营造“全英语环境”, 以多种形式创建外语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意。

三.双语教学综合模式的建构

教学实践表明:在采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 双语教学模式的正确构建与选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另一重要手段。学院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实践基础上, 对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双语教学综合模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课程要求、知识衔接等, 选用其中不同的模式开展教学。

学生在刚入学期间, 对所学习专业以及相应课程还属于熟悉与了解阶段, 此时学生的外语水平有限, 课程难度一般。因此采用过渡式教学模式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与其相适应 (图1A) 。所谓过渡式教学模式即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课程使用母语教学, 但教材为原版教材, 同时逐步加大外语授课比例, 然后过渡到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半外型教学模式 (图1B) 适合于某些课程难度较高, 学生欠缺相关课程的知识, 外语水平不足以掌握课程内容的情况。在这种情境下, 教师可以增加母语使用频率, 利用跨语言教学策略, 加大课程实践环节的比例等方式, 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为了达到双语教学的整体目标, 教师需要依次权衡学生接受程度、课程核心内容以及学生语言掌握程度。依托型 (图1C) , 即语言的掌握依托于课程内容之中, 重点放在语言应用上。一般情况下,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入学两年以后, 语言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 尽管课程难度加大, 但学生专业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 高水平的外语将会成为掌握专业知识的主要工具, 而教学中使用母语只是中方教师解决特定问题的辅助手段。全外型 (图中D) , 是学生的整体外语水平较高并且已经和所学习的课程难易程度相适应, 或在具有相应的教学环境的条件下, 如班级中有外籍留学生, 外教进行授课等情况下采用的模式。采用全外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既要看到原版教材具有外语语言方面的优势, 又有专业内容上包含前沿学术研究信息的优势, 同时, 又要看到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受到学生认知水平、课程难易程度以及双语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 学生的外语水平不仅影响到学生自身专业学习的效果, 也影响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其次, 在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恰当选择与学生外语水平与认知能力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环节, 适当调整双语教学中母语使用的比例。第三, 要全力创设双语教学环境, 这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开展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其巩固、提高还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创新与完善, 使之逐渐成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有效手段。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核心问题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和构建良好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科学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原版教材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外语能力;有利于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手段;有利于学术上与国际接轨, 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为充分发挥国外教育资源的优势, 有效地利用原版教材, 需要做好一系列配套工作, 构建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原版教材,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胡伟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 (04) .

8.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八

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在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透露:从今年9月开始,至明年3月底,教育部将全面整顿800多个中外合作项目,坚决打击那些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政府把好审批关,通过媒体定期公布评估结果,并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财务进行审计。同时并向学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把好的学校和专业方向提供给学生及家长。

四国签证官解释留学政策

美国、新西兰、法国、南非四国驻华签证官日前对本国留学政策作出解释如下:

新西兰:从今年起,新西兰对申请6个月以上到两年的短期留学生,也将要求他们进行肺部体检。此外,对18岁以下出国的小留学生,还将开放监护人签证。目前学生签证受理时间约为6到8周,申请人在递交申请材料的时候应侧重对资金能力方面准备详细的说明。

美国:美国不会控制中国留学生人数,今年已经颁发了6000个从中国内地去美国留学的学生签证。凡是申请留学生签证的申请人,从打电话预约起,等待的时间大概只有两个星期左右。

法国:法国大学要求所有留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法语水平,除非是英语授课的专业,目前法国大学准备逐渐增加用英文授课的课程。中国学生可以直接向法国大学提出申请,完全没有必要经过中介。

南非:从2002年7月开始,南非境内开始接纳外国留学生。今年将对签证政策作出很多修改,其中最重要的是,允许留学生在南非打工。目前从申请学校到拿到签证大概要花费15到20天的时间。

留学英国大学有5种奖学金

1.ORS奖学金。是由英国政府提供的专门奖给非欧盟成员国的学生,通常每年有大约900名。奖学金用于支付海外学生费和本地学生费之间的差额,大约是6000英镑。硕士课程通常颁发一年,博士课程可颁发三年。

2.大学奖学金。由学校提供,通常用于支付学生的本地学费和生活费,由导师出面申请获得的可能性大。

3.系院奖学金。同大学奖学金的性质、数目大致相同。多半是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给不同研究组,通常每个导师的名额是固定的。

4.项目资金。根据导师项目的情况,由导师掌握。

5.专项奖学金。各种由私人或不同学校提供的奖学金,品种繁多。通常这类奖学金的数目比较少,是作为对学生生活费的补充。这类奖学金的设立是有专门的针对性,对申请人的要求也比较特别。

新加坡教育服务鉴定计划明年1月实行

针对一些私立学校弄虚作假只顾赚钱的现象,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近日决定通过实施素质级私立教育机构资格计划、“消协保证标志”鉴定和教育服务鉴定等措施,加强对私立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新加坡素质级私立教育机构资格计划已于去年开始实行,目前已有19所私立学校获得这一资格。“消协保证标志”鉴定计划于今年8月开始在私立学校推广。教育服务鉴定计划将于明年1月开始实行。

法国:取消学院、大学文凭差别

从今年开始,法国将取消学院、大学文凭的差别,无论是大学还是学院均统一为“3+2+2”学制,即3年取得学士文凭,深造2年取得硕士文凭,继续攻读2年取得博士文凭。

目前在法的中国留学生,60%集中在大学,40%就读于学院和私立学校。在专业方面学习商业、管理专业的占一半以上,理工专业占20%,学习文学艺术的中国学生不足10%。

体育产业将成为留学新热点

德国科隆体育学院院长托卡斯科博士日前表示,该院将推出一套面向中国市场的国际体育管理精英计划,以满足中国体育市场不断扩大和体育经济和管理人才缺乏的需求。他们将开设体育管理硕士培训课。该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体育产业,涵盖包括奥运会在内的现代体育商业运作的各个层面,从体育市场、体育组织管理、体育财政、体育设施和场馆管理与规划、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体育赞助学、体育产品的特许经营、体育法律等方面进行教学和实习研究。

同时,体育经济管理、运动医学、体育媒体、运动和体育休闲、为体育明星做运动健康顾问等专业方向,也大有前途。

日本:改变奖学金申请方式

日前,日本文部省对自费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申请方式进行了改革。新的方式是,通过每年的日本留学生考试进行奖学生预约,然后根据考试成绩择优选取奖学金获得者,当选学生发给每月52000日元的奖学金。由于留学生申请日本大学的奖学金,必须要本人到达日本、并且正式入学以后才能申请,所以,这项决定对于目前正在国内准备申请日本留学的学生没什么影响。

英高等教育文凭课程优秀生获奖

2003年起开设英国高等教育文凭课程的四川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大连分院、武汉理工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广东侨鑫工商管理学院、北大资源学院8所高校将从该课程的在读生中选拔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表彰,发放奖学金,数额为学费的一半。

该项目已开设了商科、计算机、旅游酒店管理、物流、工程等五大类近30个专业。学生以3年时间在中国国内学习英国大学前两年的课程,成绩合格者可获得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颁发的英国高等教育文凭证书。符合条件者还可进一步选择去英国大学继续攻读学士学位(第四年)及硕士学位(第五年)。今年中国人民大学等13所院校也将开课。

美选出25所“最受欢迎”大学

美国《新闻周刊》与教育机构“卡普兰”,最近在走访学生和从事办理入学申请工作的大学职员及观察家后,依据近年来成绩斐然,学术水平或申请人数呈增长势头,选出2005年度全美25所最受欢迎的大学。他们是:

发放奖学金最慷慨的大学:伯里亚学院。最受欢迎的长春藤大学:耶鲁大学。最受欢迎的海外学习大学:塔夫茨大学。最受欢迎的学业与社交并重的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最受田园派学生欢迎的大学:康奈尔大学。最受城市族欢迎的大学:纽约大学。最受欢迎的艺术学院:朱利亚音乐学院。最受欢迎的校园建筑:麻省理工学院。最受欢迎的政治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最受欢迎的工程类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受欢迎的企业家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最受欢迎的医科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最受欢迎的双主修大学:莱斯大学。最受欢迎的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最受欢迎军校:美国海军学院。

欧盟900万欧元资助中国留学生

欧盟委员会日前批准专门为中国留学生额外拨款900万欧元,以资助鼓励中国学生、学者到欧盟国家学习,促进和加强欧盟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等领域的合作。

欧盟委员会表示,这项拨款属于伊拉斯谟·蒙杜斯项目范畴,它将主要用于为中国学者和攻读硕士学位的高校生,提供到欧盟国家进修学习的奖学金,并为欧盟与中国高校间的合作项目提供经费。

明年赴韩留学将优先考虑韩国语四级以上者

从2005年开始,韩国政府将优先选拔已通过韩国语能力考试四级以上的学生赴韩留学。

韩国各大学从2000年开始正式接纳中国自费留学生,韩国驻华使馆教育处官员说,中国赴韩留学学生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国际学生进入韩国大学只要满足韩国大学相应的要求和通过韩国语测试三~四级认证即可。进入韩国普通的大学只要通过韩国语三级,如报考研究生则要达到韩国语四级水平。由于留学人数日渐增多,从明年开始,通过四级考试的申请者将被优先选拔到韩国留学。

留学波兰乌克兰费用少门槛低

波兰、乌克兰的一些高校日前现身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据了解,在波兰上大学,本科阶段一年的学费是4000欧元,研究生是5000欧元,包括注册费、管理费、课程学习费、考试费、实验室和材料使用费。与波兰相比,乌克兰留学花费更少,中国学生留学乌克兰的花费不到英联邦国家的1/4所有花费每年不到2.5万元人民币。

法国工程师文凭登陆中国

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法国工程师文凭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密特朗、希拉克和诺斯潘等杰出的国家领导人,近半数的部长和大公司总裁都是工程师文凭拥有者。日前,在全法国半数以上的最高水平的华人科学家、博士导师共同努力下,法国工程师文凭学校在清华科技园成立。

法国工程师文凭教育体系由拿破仑创立,主要特点是同时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解决科研、生产、管理等高难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进入公司后立即就可以胜任工作甚至担任领导工作。

该校的成立为中国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个捷径,高中毕业生通过五年的学习、本专科毕业生通过二年左右的学习可获得法国工程师硕士文凭。该文凭在法国的地位不亚于一个博士。

教育部:参加日本语能力测试考生审慎报名

教育部考试中心海外处负责人日前表示,日本语能力测试实行网上报名,在报名过程中,发现有个别机构和少数考生在网上进行恶意抢注,对此一经发现将立即取消其相关注册信息。希望考生保持冷静的心态,不要跨地区、跨级别报名,以免给本人参加考试和他人报名缴费造成不便。

9.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九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现状;整合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该文基于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分析了我国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此现状的几点建议。

我国分别于11月14日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年3月颁发了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些文件中指出要培养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那么,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如何呢?

1.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分析(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分析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不足之处)

在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中有许多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整合的案例,我们不仅可以把这些案例作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的培训内容和教学资源,而且从这些案例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运用信息技术于学科课程学习当中的过程。例如,高中科学加速度学习活动的设计,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加速度的资源,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建立一个有关加速度的网站,演示作品(网站),和同伴共享结果。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获得需要的信息,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和技术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交流、合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比纯粹地掌握技术重要得多。然而,在我国,虽然在颁发的一系列纲要中也一贯地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但是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有待加强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逐步普及到20底,全国普通高中有1.2519万所学校(92.15%),大中城市初中有1.2511万所学校(65.32%),小学有4.4190万所(10.32%)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中国科学院网站)。以上数据说明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薄弱,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1.2我国中小学学校,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还有许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主课”。那么,在国家努力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今天,如果不把国家颁布的纲要落到实处,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口号就是一句空话。

1.3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没有形成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整合的习惯,即学生对信息技术难以“内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信息技术与学习过程的整合,习得这种整合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是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训练。教师示范不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师用信息技术整合某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本学科内容。前一种整合是低层次的整合,是不彻底的整合。而在后一种整合过程中教师在无形之中示范了如何整合并且指导学生整合,最终使学生形成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整合的习惯,学会了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即学会了信息技术的“内化”过程。

在美国信息技术标准中规定了各科教师应把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课程当中,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于自己的学习当中,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利于创造终身学习的人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在我国,04年颁布了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目的是完成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整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整合信息技术的程度和水平不容乐观,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信息技术难以“内化”的现状。

2.基于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改善现状

2.1继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尤其是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2.2贯彻实施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改变信息教育的大环境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使学生懂得在当今信息时代,学习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所以,现阶段应该大力贯彻实施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对各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和技能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2.3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一方面靠教师的教,另一方面就要靠自己习得。从美国教育技术标准中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案例,可以看出案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如何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比如上面提到的搜集资料建立网站,在合作小组中和小组其他成员协同工作等。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应当是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学生。那么,在认清我国中小学学生具有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和借鉴美国国家信息技术标准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积极的一面,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等译.国家教育技术协会《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年9月第1版.

[2]月14日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2003年3月颁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4]《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总纲》.

[5]《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10.浅谈信息素养教育 篇十

——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

信息技术组 吴爱玲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知识经济的兴起,不得不迫使我们反思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问题,虽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 教育的基点定位在培养人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将成为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也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开拓出充足的空间,现行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在学科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渗透进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把握了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从而找到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教育,要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必须先理解什么是信息素养?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关于信息素养,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和解释。可以说: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这个概念:

1、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2、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

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而具体来说,信息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

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

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人们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社会的要求。

4.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二、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不同时代,基础学力的组成是不同的。100多年前,中国读书人的基础学力主要包含读和写两个方面,读主要是背四书五经,写指写毛笔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与写的内容渐渐变了,学习文史、科学知识替代了狭隘的四书五经,硬笔书法取代了毛笔书法。新中国成立以后,基础学力包含了读、写、算等方面,而且对读、写、算也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备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而是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而运算能力不仅包含纸笔演算、心算、口算,还包含了应用计算器、计算机完成基本计算的能力。今天,基于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的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儿童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素养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直面“培养儿童的信息素养”这一问题,陈至立部长更是强调要“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宝贵的人力资源。”

正是为了赶上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于2000年制定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从2001年起,我国要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实践能力,期望全国中小学生好好学习,提高信息素养,赶超世界信息化的步伐。

三、如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不是靠单一的学科教学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一个良好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主渠道,通过抓好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进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可以做到的有以下几点:

1、上好信息技术课——教与学的方式应反映师生自主、自觉运用信息的意识。

由于惯性的作用,绝大多数学校中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这种单

一、被动的教与学的方式占据着统治性的地位,在这种形态下,教师的作用只是牢牢地控制住学生,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教师垄断了“沟通”,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这种现状,与21世纪的新型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培养学生在未来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生存能力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学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的逐步实现,今后的教学将会受到丰富多样的媒体与人力的支持,教与学的方式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师生必须加强自主、自觉运用信息的意识,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一定要站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这个层面去上好每一堂课。

而如何上好呢?这个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教师细微到课堂中的每一处教育,例如:在新生第一次到电脑室上课时,就要着重进行信息技术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上机制度的教育,从正常开启、关闭电脑,离开时摆放好凳子,检查设备等环节,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及信息工具”的意识,以利于今后的进一步学习。而接下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了解和掌握。但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变成计算机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即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提高信息素养最终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时,应尽量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巨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先进的课程思想,又有落实的教学行为,信息技术课才能高屋建瓴,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主渠道。

2、创造学生学习致用的舞台

(1)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迁移,从而转变为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深度兴趣。

(2)将信息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育中

在知识与信息的现代,知识信息生成、应用和陈旧的周期在以加速度的态势急剧缩短,教育要想在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就必须调整学校课程的内容,剔除业已陈旧的、繁琐艰深的内容,增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及与现时代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应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支撑点有机地融合到各门学科中,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校教室全部为多媒体教室,我校95%以上教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能利用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我校各科教师结合课题研究都要运用中央电教馆资源、市基础教育信息网资源以及我校网站的资源,教师们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基础,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集体研究出教学通案,做出课件,使

信息技术渗透到每个学科。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进步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在与每个学科的亲密接触中,普遍重视教给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进步成为可喜的现实。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校具有浓厚的信息技术氛围,使学生的才华有了充分施展的舞台,发掘了自身的潜能,增强了自己的信心,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而且还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加强了他们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以及创新的能力,使课堂的教学得以延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11.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基本技能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的能力是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并使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如多参加校内外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和“主阵地”,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二、结合学科整合,开拓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又能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理想环境,通过巧妙的课程整合,学生不仅学到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和信息方面等的技巧,特别是信息素养的能力的提高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和其他课程的整合中,信息的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而且,高中学生思维敏锐、热情,但容易偏激、冲动。他们往往在行为举止上对社会、他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通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也可能导致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拓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具有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更强的协作交流能力等。

三、重视学生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学会高效率地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灌输”知识,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答案传递给学生,应该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让学生们自始至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地位,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把技能要点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教师手把手的教导,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增强,而这样的学生将来会被信息社会淘汰。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把计算机运用到实际学科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强化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老师应当结合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要强化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辨别、评价信息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道德;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和其他基础文化素养。要强化学生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外界信息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与学习方法,不断发展自己掌握信息的敏感度,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和掌握基本技能。

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必须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更需要教师们首先具有这种信息素养。尤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去开辟,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易红郡.信息素养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信息技术教育,2004(6):12-13

[2]金笑玲,熊才平.浅谈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J].信息技术教育,2004(5):23-25

[3]王吉庆教授.《信息素养论》

12.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十二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 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 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 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 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 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 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 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 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 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2 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 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 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 并与G0438034连接, 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 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 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 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 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导航、信息交流, 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 促进信息交流, 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 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3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 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 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 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 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4 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 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 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 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 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 寻找信息生长点, 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 调整学习计划, 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 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 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5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 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 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 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 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 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 不禁锢学生的思维, 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一方面, 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 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 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 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 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 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13.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论文 篇十三

《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的意见》,提出到

2022

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意见》将落实四大任务:一是围绕整校推进,帮助学校管理团队制订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实现

“所学为所用”。二是着力缩小差距,定向帮扶乡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是引领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四是升级服务体系,分别从提高培训指导的针对性、研修资源的适用性以及测评助学的精准性等方面,保障工程实施。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

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当中,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和产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无疑起着不可替

代的引领作用。

一、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未来的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学过程本身的需要。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他在教育信息的准备、教育信息的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信息素养能力。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现代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来决定。

教师具备很高的信息能力,是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职能。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都应有很强信息判断、收集、批判、处理、生成及传递等信息能力。教师的信息选择能力包括教师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教师的信息收集能力是指教师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必要的教学信息的能力。教师的信息批判能力是指教师客观地了解信息生成过程,并探讨信息的信度与效度的能力。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教师对所获得的信息(素材)进行加工、变换、控制、合成、保存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培训意识淡薄

一部分老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愿做出改变,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停滞不前,甚至有的对培训产生抵触情绪。有些教师觉得

信息技术是“高、大、上”的手段,与平时教学没有太大联系,没有学习的意识。这些存在的问题都给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带来了阻挠。

2.教学任务繁重

有些学校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除了教学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任务。麓ft国际实验小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学校大部分教师不是班主任就是副班主任,再加上学校活动较多,造成一些教师在参加教育信息化培训时不够积极主动,甚至存在抵触心理。

3.培训反馈不足

一些教师在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后,没有及时将培训后的应用情况和效果反馈到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员在培训后也没有主动找参培教师交流沟通应用情况。如此一来,学校虽进行了培训,但不知道教师到底掌握了多少信息技术和技能,不知道教师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如何。

三、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的策略

提高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教师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

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其次,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电化教学手段,存在种种不良的态度,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因此,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既要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又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技术害怕论)的泥沆,对新的教育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技术。

2、加强对理论的深度学习,彻底转变学校领导、教师的观念。理论学习是为了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观念和认识不仅是教师认同、接纳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需要教师用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去重新审视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目前,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农村初中和部分小学已经实现了班班通,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视频展台等,还开通了互联网,可以说设备和资源已经相当丰富,但是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了解不

多,认识不足,还喜欢用环保板和书写笔手写,用实物圆规三角板等教具手工画图,放着方便快捷的现代化设备不用,教学资源基本上是

PPT

课件,其他资源、设备和手段基本上很少用了。他们不懂得还有很多功能强大的方便好用的软件工具,如几何画板、化学画板、理化生仿真实验室等,不了解,就不去学,不去用。可以说,有了现在的现代技术设备,一个老师空着手进教室,就可以完成以前老师可以完

成的任何事情。因此,要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转变观念,通过学习,才能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产生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动力,从而促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3、帮助学科教师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4、拓展培训渠道,提高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从观念上内更新,理解整合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师资现状,确定培训内容:即: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XXX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最后,提供展示平台让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反思再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创设氛围,将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需要学校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中式的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培训与传统的培训方式相比有持续性、广泛性低成本、高效益等特点。主要培训形式有:现场演示讲解,教师动手操作;聘请专家做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专题讲座,上机培训各类多媒体素材搜集加工处理技巧方法、课件制作方法等。学校每学期都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级别和内容的培训,如采集信息的常用工具和使用方法,资源的收集、下载与资源整合培训,各种运用软件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培训等,提高教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想培训达到效果,培训过程中还要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包括学习要求、检查、考核评价、成果展示、奖惩等,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教师的工作较多、时间较紧,经常性的组织集中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要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水平、取得好的教学成果,也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必须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学习、提高做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在接受必要的辅导培训后,教师的自学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并且结成老、中、青帮扶对子,让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辅导中老年教师,而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上指导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5、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分层推进,整体提高。教师能力培养

和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工程,在实施培训中必须注意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但是必须承认,教师队伍中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水平有高低,认识到位有先有后。因此在全员培训的同时,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具有较高应用水平的教师引领,通过骨干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去带动周围的教师,为其他教师的提高积累经验,进而促进大面积的提高。

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需要建立一支技术熟练、应用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队伍来带动、引领其他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学校要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电教管理员要掌握常用课件制作工具的应用,计算机硬软件常见故障维护及计算机网络维护知识。学科骨干教师要掌握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多媒体素材收集、多媒体素材处理的技术技巧、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普通老师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逐步掌握达到骨干教师的要求。

6、以竞赛促提高,激励学科教师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竞赛是促进某种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手段,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的竞赛如操作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

14.中外合作办学特点 篇十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呈不断扩张的趋势。在跨国教育的各种形式中,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合办项目申请程序冗长,师资管理不健全,无法确保高校教育办学质量,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等。

全球化一方面推动了人力,商品,知识,技术等的跨国界流动,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了教育资源在各国之间的共享,促使各国的教育市场向全球开放。在这种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我国教育产业中继公办和民办学校之外的第三支办学力量。鉴于中外合作办学是一项涉外的教育活动,因此有必要寻求在政府和学校两级管理系统以外的管理手段,治理被视为介入政府以及学校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管理手段。

一、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历与学位颁发合办项目中请程序冗长,延误办学项目的进程。学历和学位问题一直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能否授予国家认定的学历、学位成为一所教育机构是否是正规学校的重要标志,而学历与学位授予对于高校的招生、就业、社会声誉以及资源获得上部有很大的帮助。

一股来说,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主要通过立法,拨款,评估等手段实现宏观管理。就目前我国政府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也主要通过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即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具体操作。管理方式上还是由政府集中领导。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对获得本科以上学历教育资格且得到学位并颁发国外学位的许可的合办项目来说,应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经由国家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学历教育资格。同时还要经过一系列程序,最终向国务院学位行政部门申请颁布学位教育许可。除此之外还要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以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所的评估,才能获得开办的许可。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使申请程序冗长,而且多部门管理势必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结果必将延误合作办学项目的进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可信度。目前,我们学院两个中外合作项目都可正常发放学历、学位证书,暂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如果继续发展,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范围与专业,也会面临这个问题。

(二)师资管理不健全,无法确保高校教育办学质量

师资是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生命线,也是中外合作办学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如具备专业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方式的能力,创新意识的能力等。合作院校的师资队伍分成两部分,国内教师和外籍教师。

国内教师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表现以下几个方面:教龄结构不合理,老中青三级教师比例不协调。多数教师都是一些刚出校门的年轻教师,他们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应对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而外籍教师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外教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合办的学校中有很多不是按要求选派来的,而是临时招聘的,所以教育质量也就无从验证了。据了解,有些外教素质较差,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不浓,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互动、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能力弱。这些因素都给高校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我们学院暂时没有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所需教师由其他学院或社会上借调而来。这些院外教师,我们学院只有使用权,缺乏管理权,因此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外教方面,虽然,我们学今年将有30名外教上岗,但是这些外教也是参差不齐,对我们学院大力推行的英语教学是一种潜在的隐患。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的、合理的、完善的师资队伍,为我们学院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缺乏完备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是目前为止我国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权威的法律。但是,该条例对于合作办学机构的设立标准与质量控制缺乏明确的具体标准。所以导致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完备,管理效率的低下。而且条例中只提出了运行原则和要求,没有提出监管指标以及可以有效执行的处罚办法,使得合作办学机构成立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无有效措施监控办学机构及其提供教育服务的质量。因而中外办学失去了传统高等教育中的质量监督和保障机制,同时还带来了传统高等教育没有的新问题,如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现实表明,合作办学在迅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诸多隐患,如主管部门众多,合作办学的外方水平不高,层次普遍较低等。这都缺乏一套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作保障。

健全的制度、科学的管理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我们学院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长远的管理制度,以尽量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Ⅱ,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核心作用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的作用,是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教学运行机制的保证。教务管理工作的优劣、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教务管理工作在中外合作项目运行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体制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有效的教学管理系统是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突出教学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核心作用,使得教学管理能够在全面考虑所引进的专业、课程、师资以及本校师资、实训、生源质量等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安排、整合、具体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和教材等,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合作双方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达到合作双方共同认可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培养质量。

二、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大

由于办学性质和模式的不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所招收的学生不同于母体高校的学生:招收的学生多数层次较低,他们多数高考分数较低,来自经济状况富裕的家庭,由于长期受父母的过度呵护,自立和自理能力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与国内同类学生相比,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承受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双重压力,同时还必须接受和适应两种不同的教学体制等。这些情况,都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

2.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达不到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特点使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及奉献精神,要有较高的外语交流沟通协调能力,要求教务工作者向“专家型”发展。现实中,中外合作办学教务工作者素质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许多教学管理人员没有专门进行过中外合作办学教务管理知识的学习或培训,普遍学历不高,缺少统一的高校教育管理知识,尤其是跨国合作办学的管理知识,且终日忙于事务,缺少业务学习和培训机会,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

3.师资存在问题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迅速发展,外籍教师需求量增大,有关院校在师资引进方面,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引进教师考核机制,引进的外籍教师良莠不齐。外方教师的流动过于频繁,不利于他们准确掌握学校和学生的状况,也容易出现教学不系统、缺乏连续性的问题。许多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中,中方授课教师得不到良好的培训,双语教学刚刚起步,外语表达流利、专业基础扎实的优秀教师不多。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用中文教学代替双语教学、临时到外校聘请相关教师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情况不仅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而且将会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隐患。

4.教学管理评估体系不健全

高校教学中,评估体系作为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审核监督功能。评估体系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教与学的质量。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许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并无定法,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尚未建立起以教学评价为核心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评估体制,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学校、满足不同需要的教学评价方法。

三、对解决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建议 1.提高生源质量

但在现实的合作办学实践中,一些合作办学单位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为了扩大生源而不惜降低录取标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必然给教学增大了难度,也损害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质量水准。因此,为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除了在录取时严格控制录取标准外,还应在新生外语分数上严格要求,从而保证录取学生的基本素质。

2.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既定目标的保证。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学习贯彻国家关于中外合作办学各项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维护国家利益。其次,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学习所管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模式、内容等各项合同条款,有的放矢地管理教学。第三,对教学管理人员实施外语、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教育,加强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培训,有条件的应该送到国外院校进行外语能力和管理知识培训,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

3.加强外籍教师管理

在聘任外籍教师时,要严格考察外籍教师的任课资质和水平,对所有新到任的外教进行到职培训,帮助外教了解中国的法律法规,以做到知法、守法。向他们介绍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鼓励新到任与任职时间较长的外教之间的沟通,坚持教学监控,及时反馈信息,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有助于外籍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管理人员要及时、主动地关心外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尽早适应文化差异,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4.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体系

教学管理是否有成效,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管理中,中外合作办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监控,同时建立听课制度、评课制度、考试分析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毕业生座谈会制度等,及时获取教师教学质量的各种信息,为教师授课提供借鉴。在教学管理中引进激励、竞争机制,把教学质量引入到教师聘任、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等方面,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特点

一、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需搭建起结合中外教育体制优势的管理架构。我国的国际化本科教育是引进国外优势教育资源的大胆尝试,这一尝试过程正是有效结合中外教育管理体制优势的过程。中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不同,同时双方办学面对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环境、国民经济状况以及教育实施对象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汲取西方尊重个体差异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引进多元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并借鉴外方严格教育质量监控的先进经验,使我们探索现代教育的新道路时少绕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但也不能背离在中国本土的具体环境和实际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为融合双方教育管理的优点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在整体运营、管理职能设置、课程设置、成绩和学籍管理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整体运营是以事业单位采取企业化运作,资产国有有利于保证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和无私性,企业化运作则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设置管理职能时,学院有传统的部门和系别执行日常教学运行和管理职能,又专设各部门的质量监督职能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标准和体系。学院经过科学论证和研讨,对本科教学方案进行了调整,增设了部分语言课程,这既保障了原教学方案中专业课程的承接和权重关系,又尊重事实,能帮助学生克服使用第二语言学习专业课程的语言障碍。学生成绩管理方面,每门课程的考核包括出勤、作业、期中和期末四部分。作业成绩主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实践调查、企划作业等实地操作获得,锻炼了学生组织策划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期中考试在中期检查了教学效果,既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方式,也促使学生反省学习中的成败。通过这样不间断地努力探索,学院逐渐搭建起了能结合中外教学体制优势的管理架构。

二、教师管理方面,需兼顾和尊重中外籍教师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性,整合调动二者最大的综合实力。

合作办学在师资方面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师资结构相对复杂,人员流动性较大,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师资结构相对复杂,是指教师国别和工作性质的复杂性,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往往既有中教又有外教,既有全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有时还有短期客座教师等等;人员流动性较大,指外籍教师一般流动性大,也指中籍教师由于合作办学教育普遍具有企业化运作的特点,人事制度不同于传统的终身教师聘用制。以上这两点,直接给中外合作办学教师管理带来了难度,也对其教师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需兼顾和尊重中外籍教师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性,整合调动二者最大的综合实力。

在教师管理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也有所体会和总结。西方的教育侧重于实践和操作,中国的教育则更关注基础和理论的培养,学院根据不同课程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合理配置师资。专业教学中,大力引进外籍师资讲授强调行业经验和动手操作的课程,同时聘用经验丰富擅长全英文教学的中籍师资讲授基础性质强的课程;语言教学中,使用中教讲授词汇、语法、学习技巧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水平,同时由外教讲授交流和演讲类课程,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纯正的口音和语感。这样的优势搭配,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外籍教师的整体协同力量,又尊重了各自特性的差异。

三、学生管理方面,需秉持宽进严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性化的服务意识融入严格、有序的管理工作。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准入机制,使中外合作办学面对的受教育群体包括了部分高考失利者;同时,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费用投入较高的教育方式,学生和家长对之抱有更高的回报期待,这既体现为对教学质量和就业前景的期待,也体现为对教育服务的期待。合作办学教育对象的这一现状,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学生管理方面,需秉持宽进严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性化的服务意识融入严格、有序的管理工作。

通过多年实践,不断总结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经验,从而设立了一套严密的学业预警和指导制度,搭设了一个互动的家长信息平台。学业预警和指导制度即按学期检查和预警学生学业情况,将学有阻碍的学生分流出来,予以有效的单独指导和督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向全英文教学环境和高等教育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院搭设了一个互动的家长信息平台,平台即时更新学生的成绩、出勤、班主任评语、教师评语等信息,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建立与学院的直线沟通渠道。这一套学生管理思路,姿态开放,既坚持了严格的教育质量标准,又实现了对每个学生个体的细微关怀,是国际学院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具化。

四、教学质量监控方面,需积极调动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严格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标准和机制,从而实现以质量取胜、谋求发展。

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命题,唯有切实保障质量,才可能求得发展。我国虽然已于2004年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并建立了年审制度,但国际化合作办学在中国毕竟不过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历时尚短,相较于教育部组织的、四年一度的本科教学评估,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评估和审核还缺乏国际普遍认可的完整指标体系和严密评定标准。在这种外部质量评审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谋求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就需要积极调动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严格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标准和机制,从而实现以质量取胜、谋求发展。

质量始终是合作办学的生命线,学院要主动接受国内外各级教学质量评估机构的审核,积极参与学校和合作院方阶段性的教学工作检查,不断提炼和完善自身的内部质量监控标准和体系。合作校方定期访问学院,期间通过听取汇报、与师生座谈、课程视导、抽查作业和成绩等方式,检查和监督学院的教学管理质量。借势于外部监控的督导和启发作用,学院建立起了严密的内部质量监控标准:成绩考核实施全过程的双标准,学业中期分流的预警和指导标准,测评教师教学质量广幅度、多层级的标准。为进一步保障各项质量监控标准的有效实施,学院又配套以日常监控结合定期监控、单项评估结合综合评估、定性评估结合定量评估的内部监控机制。如此一番内外兼修,国际学院才得以用可靠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上一篇:第五篇 依法行政下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父母的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