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瘫痪姑娘走的路》小学读后感

2025-01-02

《一个瘫痪姑娘走的路》小学读后感(精选4篇)

1.《一个瘫痪姑娘走的路》小学读后感 篇一

《少有人走的路_心灵地图》 ——读后感:让生命活出精彩

这是我用心灵读完的一本书;这是让我内心震颤的一本书;这是补偿我心灵之痛的一本书。

心灵是什么?谁能说得清?!关爱心灵,呵护心灵,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又有谁真正的、发自内心地在关怀自己的心灵。“关怀心灵”,应该是管理与呵护双重含义。当抑郁、酗酒、焦虑成为人类世界三大灾难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这些“症候”都是心灵沦丧的结果。

生命给予每一个人不同的意义。有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有人活着是为了获取;有人活着在寻找意义。我想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因为活着才可以贡献更多。活着的人,如果遵奉心灵,生命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贫瘠不堪。

热爱生命的人,就一定会关怀自己的心灵,就一定会丢掉幻想,欣然接受命运。那些满怀不切实际幻想的人,就是在背离心灵的本性。遵奉心灵、热爱生命其实并不难。我们只要收回自己曾经抛弃的合理的东西。一切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生命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每个人都存在人性的弱点。但是如果我们遵奉心灵的本性,就会发现这些“负面”的东西自有存在的道理。如果一味的回避这些人性的弱点、缺点、负面的东西,我们就会离自己的心灵越来越远。《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正是呵护心灵的最佳描写。关怀自己的心灵,就是要清除掉内心的主观意图。关怀自己的心灵,就是要遵奉大自然的意志,以大自然为生活的素材,让心灵回归生命的本来意义。

我们关怀他人的心灵,就要了解他人心灵。从积极的视角看各种怪癖、嗜好、叛逆-------我们就认识到这是心灵的一种释放。我们应该懂得了解人类苦难产生的原因。我们应该懂得,生命中每一次无知、困惑、迷茫都是一次机会。我们应该懂得,内心迷宫中的洪水猛兽,实际上也是一个个天使。

我们的心灵就是在洪水猛兽中茁壮成长,就是在复杂、丰富的生活细节中汲取营养。刻意追求完美无缺的人,这个人实际上就不存在。只有容忍人类的不完美,才能够回归最真实的现实世界。

重返现实,重返生活,拥抱我们过去否定的一切,往往能够催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令最丑陋、最恶劣的现象发生巨大的变化。若要成长,就要接受苦难。若要成功就要敢于冒险。

关怀心灵,就要认识自己、爱上自己。把那一点小小的自恋转化成对心灵的深爱就可以了。深爱自己心灵的人,不是虚假的谦卑。深爱自己心灵的人是有着伟大的梦想,高远的目标,以及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的信心。因此,我们必须遵奉心灵,让心灵在创造、个性、奔放、想象力和破除偶像的行动中,焕发出全部的生命力。

林曼华

2.《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二

社工1302林津津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就如书的序言中写道:“读者之所以被感动,并不在于我提供了多么新鲜的东西,而是因为我的勇气,我说出了他们长期思考和感受的东西,他们自己却因缺乏勇气,不敢说出来而已。”而对这些东西认知与我以往的认知大为不同。也许它对我而言就是我人生中的一份礼物。

在当时那个年代,心理治疗并未成为一种趋势,心理疾病也是当时人们所忌讳的一种话题。然而作者在那种主流文化下却敢用这个话题来写书,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心理上、精神上日渐复杂,他们一直盼望着有人将这些事大声说出来,终于有人不负众望,超越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自律,第二个部分是关于爱。心智成熟的旅程极为漫长,当我仔细阅读了作者对“自律”与“爱”的见解后,我觉得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极为漫长的旅程,让我的心灵得到升华。

人生苦难重重,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我们的心灵渴望成长,渴望迎接成功而不是遭受失败,所以它会释放出最大的潜力,尽可能将所有问题解决。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面对问题,聪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中的痛苦的重要原则,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想要很好地实践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即你要敢于面对痛苦而非逃避。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然而人们却常常忽略问题的存在,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我”说过:“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尽可能早地面对它们,意味着推迟满足感,放弃暂时的安逸和程度较轻的痛苦,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如此才会得到回报。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得到更大的满足感;而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承担责任,即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避之惟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显然一点好处也没有;指望别人解决,也不是聪明的做法。惟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但是有的人却趋利避害,逃避责任,这种心理趋向令人遗憾,有时甚至达到可笑的程度。人生一世,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

作为成年人,整个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他们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永远都会感到自己是个牺牲品,这就是逃避自由。

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种原则。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 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道理很明显,但多数人仍然漠视事实。通向事实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出生时,并不是带着地图来到世界的。为在人生旅途上顺利行进,我们需要绘制地图,为此显然要付出努力。

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约束”,我称之为“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种原则。保

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而爱是自律的原动力。作者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古往今来,关于“爱”,有过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或者说,坠入情网起码是爱的体现。

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关联。陶醉在爱的情感里,我 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迫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

我们爱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类。只有人类的心灵,才有成长与进步的能力。我们丧失爱人的能力,就可能把情感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却以为照样可以培养出真正的爱。有的人会把这种情感转移到宠物的身上,与宠物相处,自认为自己与宠物之间是相爱的,错,那并不是爱。若是某个人与我们相处,局面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必然容许他(她)有独立的思维和意志,因为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三

《少有人走的路》是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没有之一)。此书出版于1978年,作者M Scott Peck是一位心理医生。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体现了作者对于“心智成熟”这条艰辛但却(对于一些人来说)必经的道路的思考。

该书分为四部分,分别是:

一、自律;

二、爱;

三、成长与宗教;

四、神奇的力量。

从全书的结构来看,各部分之间的大致关系如下:

1、人们想要心智成熟,就需要自律,那么什么是自律?“第一部分 自律”对此进行阐述,包括自律的四项基本原则——延迟满足、尊重事实、承担责任、保持平衡,及其具体的含义。

2、自律的原动力来源于爱。“第二部分 爱”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进行了定义,列举了一些对于爱的误解,并且进一步对于真正的爱进行了阐述。

3、人们沿着心智成熟的道路前行,不同阶段对待宗教会有不同的态度。“第三部分 成长与宗教”阐述了心智成熟与宗教的关系。

4、到底什么是心智成熟?推动心智成熟最本质的力量又是什么?“第四部分 神奇的力量”是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第一部分 自律

全书开篇,作者就指出“人生苦难重重”(“Life is difficult”,这是这本书在一开始就很震撼我的地方)。

进而作者又说:“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面对它,你是哭哭啼啼,还是勇敢奋起?你是束手无策地哀叹,还是积极地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慷慨地将方法传给后人呢?”

这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之后,作者给出了一个药方“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而缺少自律、无法面对或处理人生的苦难,往往会导致心理问题。

关于自律,作者下了一个定义,“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具体来讲:

1、推迟满足感,即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2、承担责任,即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不指望别人解决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否则属于人格失调),但是也不要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否则易患神经官能症)

3、尊重事实,意味着要如实看待事实,杜绝虚假,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人生地图(人生地图即我们内心形成的对现实的观念),避免移情(即把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且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想法,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杜绝黑色谎言、尽量避免白色谎言

4、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不断自我调整,甚至放弃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呃。。我想。。练葵花宝典或许不属于保持平衡的一种。。)第二部分 爱

作者认为,人的心灵成长,必须要有自律,而自律的原动力就是爱。

“爱”到底是什么? 爱是人类最古老和最神秘的主题之一,对于爱的定义也是数不胜数。借助自己多年进行心理咨询的经验,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作者给出了如下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这个关于"爱"的定义我个人认为相当有价值,并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很多疑问)

爱的定义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爱是长期和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

2、真正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亦成为他人力量的来源;爱自己和爱他人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两者之间越来越近,最后界限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

3、爱是一种意愿(“will”),需要转化成行动,而非仅仅是一种无行动的欲望

为了说明爱是什么,作者首先通过解释爱“不是”什么,来让读

者逐步了解爱的本质。以下简单列举了不是爱却经常被人们认为是爱的几种情况:

1、陷入情网,陷入情网实质上是人自我界限的崩溃(真正的爱由于可以让人突破自我界限而感到快乐,陷入情网的人自我界限崩溃,和这种感觉很类似,因此会混淆),然而陷入情网不能让人心智成熟,也无需通过努力得来,因此不是爱

2、依赖性,依赖并非真正的爱,因为如果仅仅有过分的依赖而不存在自由和独立的状态,就无法让人心智成熟

3、精神贯注(“精神贯注”是一个中文翻译过来很怪异的词,原文是cathexis,是一个精神分析领域的词汇,用来形容一种对于某人/物体/想法等投入精神或感情能量的过程),如果精神灌注的对象是物而非人、或者精神贯注的目的不是心智成长,则这种精神灌注不是爱

4、自我牺牲不等同于爱,爱需要自我牺牲,但是如果自我牺牲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需求(例如追求道德优越感)、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作为自我牺牲的目的,或者在自我牺牲的过程中在潜意识里蕴藏着怨恨、渴望得到发泄和补偿,则这样的自我牺牲不是爱

5、仅仅有爱的感觉,而没有爱的行动,这种“感觉”不是爱 在审视了被误解为爱的诸多方面以后,作者进一步体察了爱的本质。提出如下观点:

1、坚持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基本前提

2、爱的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需要倾听者把个人的想法和欲望放在一边,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感受

3、真正的爱需要勇气,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4、真正的爱需要承担各种风险,包括死亡的风险、独立的风险、承诺的风险、冲突的风险

5、自律的力量来源于爱,而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6、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都是独立的个体

随后,作者坦陈,单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于爱的诸多问题有很多难以解答,进而全书转入了接下去的宗教部分。第三部分 成长与宗教

本书所说的宗教,不仅仅是对于佛陀、基督、安拉等具象的“神”的信仰,而是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只要是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宗教范畴(例如无神论者,坚信这个世界没有神,这种信念就是TA的宗教),这种宗教的概念基本上是人生观/宇宙观的概念。

作者认为,人生观/宇宙观各有不同,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一个人是否有一种科学的宗教观念。所谓科学,就是从实际出发,采用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更新人生观、世界观,不断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阔的领域,修正自己的人生地图。人有了自己的宗教,才能有成熟的心灵,避免盲目的“宗教”所引起的心理问题。

在这一部分作者用了相当长的篇幅介绍了三个心理咨询的案例,其中一个案例的事主摆脱了自己对于天主教的盲目信仰,而另外两个案例的事主从无神论者变成信仰上帝的人。三个案例的事主都是经过痛苦的挣扎,摆脱了自己内心原来过时的、“迷信”的信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宗教”,治愈了心理疾病。作者指出,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走出迷信,进入不可知论,再脱离不可知论,真正认识神灵的存在。第四部分 神奇的力量

这部分我看得有点糊涂。由于涉及到了一些哲学层面的问题,这部分内容闪光点非常多,但是逻辑关系不如前几部分那么清晰。以我余额已经严重不足的IQ,我认为作者在这部分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

1、到底什么是心智成熟?

2、推动心智成熟最本质的力量又是什么?(或者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阻止心智成熟的最邪恶的力量是什么?)

作者认为,所谓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要聆听心灵,让意识的自我接近真实。

我要承认,什么叫做“真实”,我不确切地知道(其实作者自己在十年后的另一本书中也说,《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对于"

成熟"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

但是从作者的论述中,我能感觉出来,“真实”就是人心中的神性(鉴于作者所处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作者使用了“心中的上帝”这样的词汇,我认为用“神性”可以更容易让东方人接受)。这种神性,我认为可能是普遍存在于各种信仰中的一些好的、善的东西,比如勇敢,比如谦逊,比如感恩,比如宽容,比如积极向上,比如坚韧,等等等等。

神性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BTW,作者在书中对潜意识的描述和佛洛依德所主张的潜意识不是特别一致,而是与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师荣格所说的潜意识更一致,即无所谓好和无所谓坏的文化/集体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中的神性,推动了人类整体的思想的进化,也是推动每个人心智成熟的最本质的力量。心智成熟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自己的意识与这种潜意识中的神性全面融合,并且知行合一。

同时,潜意识里面还有一种负面的“熵的力量”,熵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在人类心灵成熟的进程中,熵的力量一直在阻止人的心智成熟。

说白了,人类心灵进化中的熵就是懒惰,我们总是逃避必要的痛苦,惯于选择平坦舒适的活法,这是惰性使然。懒惰,是一种阻止心智成熟的可怕的负面力量,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原罪”。神性和惰性同时最在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里,一方面鞭策人类的心智成熟,一方面又不断往下拽。人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病

态的,一个是健康的;一个走向生存,一个走向死亡。再渣的人,心里也会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喜欢改变和进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领域,推动人的心智成熟;再健康和成熟的人,心里也多多少少存在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人不愿意付出辛苦和努力,引诱人坚守熟悉、陈旧的过去,害怕任何改变和努力,不惜代价地享受舒适,逃避痛苦,宁愿为此付出“无效”、“停滞”乃至“退化”的代价。

基本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上面写的这些。

说到底,人在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岔路口,就如同电影《闻香识女人》里面艾尔帕西诺扮演的Lieutenant Colonel Frank Slade所说的,“Now I have come to the crossroads in my life.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Without exception, I knew.But I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 It was too damn hard.”

4.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四

一、谎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每个人都会撒谎,有些谎言无伤大雅,而有一些却在一步步摧毁我们的内心,为什么这么说,谎言是我们并不想或并不敢去正视我们的错误和痛苦的时候选择逃避问题的一种表现。我们把那些真正令我们痛苦的事压制在潜意识层面,从而展现出轻松的一面而形成我们的意识。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不过是我们的潜意识为我们承受一切。就比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或承受不了的事,我总是不断问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一定是在做梦,忘记吧。不敢正视自己的痛苦,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直面内心,在做正确的事与轻松的事面前永远选择后者,让自己看起来轻松,实则在压抑痛苦,这些痛苦一件件的积累,迟早会找上门来,把自己压垮,让内心崩溃。因为意识好控制,潜意识并不好控制,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只有勇敢的拆穿谎言,我们才能活在真实的自我当中,迈向心智成熟的第一步。

二、如何识别伪善,远离邪恶。

邪恶是由颠倒是非的谎言产生的。这就像单词“生命”(live),如果颠倒过来,就变成了“邪恶”(evil)。邪恶定义为:“运用一切手段,拒绝心灵成长而恶性扩张自我的行为。”也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恶,恶人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嫁祸他人。“邪恶用谎言和欺骗来维护病态的自我。恶人,做了邪恶的事,却往往没什么罪恶感,用谎言和欺骗来保护“完美”的自我形象,而处心积虑维护道德完美假象的那类人。这类人往往是伪善的,对别人的伤害极大却从来不把错误归咎于自己,往往所有的责任都在别人。这类人自私,自恋,喜欢控制别人。识别一个人是不是伪善的恶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听从自己的直觉,具体来说就是“反感”,“反感”往往是心理健康的人遇到伪善和邪恶之人时的一种本能的反应,我想面对这样的人是,只能避之唯恐不及大概是最明智的选择了。

三、恶,总是出现在需要爱的地方。

这是书中第四章的标题,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章。书中写到:夫妻之间真正的爱,不是树缠藤,也不是藤缠树,而是彼此独立、心心相印。这样的爱能不断拓展双方的自我界限,让彼此的心灵都获得成长。相反,如果一方把自己的自我依附于另一方,或者一方极力要控制另一方,这就不是爱,而很可能产生恶。所以我认为,情侣或者夫妻或者其他亲密的关系,要敞开心灵,但不要把心灵交给对方管理,把心灵交给对方管理,意味着失去自由和自我,意味着奴役和被奴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心甘情愿成为别人的累赘,成为别人累赘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自卑和抑郁,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让别人成为自己的累赘,他们想法设法让别人依赖自己,在被人的依赖中,他们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内心没有安全感,就像控制外面的一切。这些心理和行为很像爱,但却不是爱,而是恶。从本质上来看,它是通过加强别人的依赖感来控制别人,不仅阻碍了别人的心灵的成长,而且也阻碍了自己心灵的成长。我想爱,是为了成长,成长需要足够的空间;而邪恶的本质是压制,它压制别人的自我,压缩别人的空间。但偏偏有些人把这种压制当成了爱。这种关系中,对方体会不到爱的关心与呵护,感受到的只有窒息。

上一篇:河北师大第二册信息技术教案下一篇:公关礼仪促进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