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备考指导之教学设计篇

2024-06-17

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备考指导之教学设计篇(4篇)

1.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备考指导之教学设计篇 篇一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之材料分析题备考指导

一、材料分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共有2道,每题20分,总分40分,占总卷面的的近1/3。也是难度较为大的一道题目。具有以下特点:材料涉及广泛,答题知识点不明确,考查方式灵活。主要考察学生对综合知识点的运用能力,因此,需要大家对于所学知识点能够熟练运用。

二、作答策略

1、根据最近几年的材料分析发现,材料主要分为三大类型“社会现象类”、“教学实施类”和”班级管理类”:

社会现象类:材料涉及广泛,答题范围不明确,主要包括当今社会一些主流的教育观点,主要考察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因此,可以联想新课改相关知识。

教学实施类:材料主要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以及评价,主要考察教师基本的授课能力。因此,在回答时可以联想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以及组织实施。

班级管理类:材料主要涉及突发事情的处理,主要考察教师随机应变得能力。因此,教师应具备课堂管理的基本常识。

2、从具体的问法的角度可以分为三大类“怎么看”、“是什么”和“怎么办”:

“怎么看”一般显著的标志是“评析”、“看法”、“启示”、“理解”等。这类题目需要首先表明自己正确的态度,其次需要联系正确的教育理论给出理由。

“是什么”一般显著的标志是“有那些”,“是什么”等或者简述教科书上的某个原理等。这类题目相对简单,主要考察记忆和正确定位能力。在回答时需要审清楚题目,如需要结合材料时,要紧密联系材料回答相应的理论。

“怎么办”显著性标志词“如何应对”、“如何做”。这类题目一般需要明确的主体,从思想、制度、行为等角度;如无明确的主体,在回答时尽可能从多主体角度回答,如教师、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

3、注意书写的作答规范要求:观点明确、分条列点、条例清晰、字迹工整。

三、真题分析

【2015上小学】沈老师走进教室,发现黑板上有一副嘲弄他的漫画,同学们嬉笑不已,沈老师看后笑着说:“头像画的很逼真,这位画画的同学很有天赋,我为班上有这样的人而感到高兴,建议他多向美术老师请教,充分发挥特长,说不定将来会成为美术家呢。”沈老师停顿一下,接着说:“可是这节课不是美术课,而是作文讲评课,现在我把它擦掉好吗?”沈老师正要去擦,只见一位同学疾步走上讲台,向沈老师深深的鞠了一个躬,然后抢过黑板擦,擦掉了他的“得意之作”。多年以后,一副赞美老师,反映自己思想转变的美术作品《悟》被选为参加全国美术展的参展作品,作者就是当年在黑板上画漫画的学生。

问题:

(1)

评析沈老师对“漫画事件”的处理。(10分)

(2)谈谈教师在处理课堂上对突发事件的注意事项。(10分)

此题属于班级管理类,第一题的答题角度为“怎么看”,第二题的答题角度为“怎么办”主要考察班主任对于班级突事情的处理能力。

【参考答案】

(1)沈老师的处理方式很恰当,值得称赞。

第一、沈老师做到了长善救失。

虽然是学生的恶作剧,但是沈老师还是能看到学生的山观点,并进行了赞扬,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第二、教师运用了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的实验对教师的启发表明,教师如果对学生有期待,并能鼓励指导学生,学生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第三、教师注重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在教学中从思想品德方面给与学生一定的启发,能够做到学生的自我感悟。

(2)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策略,根据实践经验的总结,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

2.非言语警示或停顿。

3.适时表扬正确行为。

4.言语提醒、反复提醒。

5.直接提问。

6.执行结果,注意慎用批评与惩罚。

模拟题一: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1)材料中的老师存在哪些问题?(注意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角度考虑,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否存在问题)

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从教师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育教学和对待自身发展四个方面,确定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等四个领域。体现对“学生为本”理念的细化,比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等,体现对“师德为先”理念的细化,比如依法从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终身学习等。

专业知识:从小学分科教学的实际出发,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小学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即“一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在学科知识方面,小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所教学科的内容,并且要“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等,这是为了保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让学生感悟学科的基本思想;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提出“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等,是要求小学教师能够把一般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在通识性知识方面,提出“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更好地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在素养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

专业能力:一是教学能力,以教学能力为中心的,涉及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二是开展班级管理和其他教育活动的能力,这些工作是“教书育人”使命所决定了的教师教学以外的基本工作,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三是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教师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教师必须能够有效地与学生交流,此外,拥有与同事、家长、社区等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四是自我发展能力,因为在终身学习社会中,教师只有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从这些方面加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认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一定要通过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而不断进步。这是我参加国培学得到的最大收获。

(2)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终身学习、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课题研究网络研修、教师成长记录袋……

模拟题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甲同学、乙同学的表现分别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哪个特征?(注意区分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创新性,并说明理由)

1、流畅性:我们在发散思维时,一直联想下去,比如可以从“天空”,可以一直不停联想到很多的事物。

2、变通性:思维在发散方向所表现出的灵活变化,比如在做证明题时,当顺着很难做下去的时候,会用反证法来说明是错的,从而完成证明。

3、独创性:思维创造独特,新颖的程度,比如申请专利,完成发明创造都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4、灵感性:即思维在时间上以一种突然降临的情景标志是某个突破的到来,表现一个非逻辑性的品质。比如牛顿在被苹果砸中之后,来了灵感,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掉到地上,而不是天上,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5、变化性:无论新意还是差异都需要通过不断地改变来实现,旧的东西需要通过改变来变成新的。不能一直停留在旧思维的约束下,客服传统思维定式。

6、联动性:思维结构灵活多变,思路及时转换变通的品质。比如在高中时遇到立体几何问题,老师常常要求我们用两种方法解题,“几何法”,“代数法”。在练习时作业时我常常先使用几何法,再用代数法,这可以发散了我的解题思维,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换另一种方法。

(2)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具体有: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具体有: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心理恐惧;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具体有: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模拟题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甲同学、乙同学的表现分别是缺失了哪种需要?(注意区分五种需要层次,说明理由)

1、生理需求,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

2、安全需求,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

3、隶属与爱的需求,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

4、自尊需求,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5、知的需求,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6、美的需求,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7、自我实现需求,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

(2)教师应该如何去满足学生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切入点,逐步落实课程总体目标对学生发展的外在需求。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的内在实际发展需求为导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可以分为情感上的需求和认知方面的需求。教师要依据学生调研的结果,要在分析课标、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分析,有选择地利用教材的部分内容,按照学生在已有经验、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维基础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进步中体验成就感,产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的需求有本质的与非本质、深层与浅层次之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首要的是要关注那些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深层次、本质的需求。要把握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课程观、教学法和教材观。

模拟题四:气质类型特点+培养

(1)甲乙丙丁四人的气质类型分别是什么?(注意区分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特点)

多血质型:多血质类型的特征是:情绪不稳定、情感的发生迅速而易变,思维语言迅速而敏捷、活泼好动.在情绪反应上表现为快而多变,但不强烈,情感体验不深,但很敏感.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活泼好动、机敏、爱参加各种活动,但常常有始无终.该类型的人适应性强、善于交际,待人热情,学习上领会问题快.但也表现出、轻率、不忠诚等.该类型的人要注意在刻苦钻研、有始有终、严格要求等方面的心理修养。

粘液质型:粘液质类型的特征是:性情沉静,情感发生缓慢而微弱,不外露、动作迟缓、易抑制、沉默寡言.该类型的人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沉着、平静、迟缓、心境平稳、不易激动,很少发脾气、情感很少外露.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沉默寡言、面部表情单一,胸怀宽广,不计小事,能委曲求全,自制力强,活动中表现为有条有理、深思熟虑、坚韧不拔.这种人容易形成勤勉、实事求是的精神,坚韧性等特征,但也可能发展如萎靡、迟钝、消极、怠惰等不良品质.抑郁质型:抑郁质类型的特征:性情脆弱、情感发生缓慢而持久,动作迟钝、柔弱易倦.具有这种类型特征的人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情感不易老化,比较平静,不易动情.情感脆弱、易神经过敏,容易变得孤僻.在行为方面表现为动作迟缓.胆小、不喜欢抛头露面,反应迟钝.这种人易形成伤感、沮丧、由于、深沉、悲观等不良心理特征。

胆汁质型:胆汁质类型的特征是:好冲动、情感发生快、强烈而持久,动作迅速而强烈,对自己的言行不能控制,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具有这种类型特征的人,在情绪反应上易受感动,情感一旦发生就很强烈,久久不能平静,易同人们发脾气,性情暴躁、易怒,情绪不能自制.在行为方面的表现: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有创新精神、工作积极,遇到困难时能以极大毅力去克服困难.胆汁质的优点是有毅力、积极热情、有独创型.不良表现是缺乏自制性、粗暴和急躁、易生气、易激动.这类型的人要注意在耐心、沉着和自制力等方面的心理修养。

(2)针对每种气质类型特点,老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抓住四种气质类型的缺点进行扬长避短)

首先,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橇,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其次,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第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最后,还应当指出,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模拟题五:影响身心发展因素+每个因素的地位

(1)试分析材料中影响甲同学身心的因素有哪些?(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阐述每种因素的地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牮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3、学校教育:①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②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主观能动性:是指通过自我意识、自我态度,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思想,主动自觉而不是被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特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其最高层次表现是创造性。例如,“出淤泥而不染”。

模拟题六:德育原则+德育方法

(1)用德育的相关理论评析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或评析老师使用了哪一个德育原则/方法

(2)某一德育原则或德育方法的贯彻要求。

德育原则

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原则。

3、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它是老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模拟题七:班级突发事件处理原则+方法

(1)请评析材料中老师的处理方法(结合材料应对班级突发事件采取的原则+方法)

(2)试说明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的注意事项。

见上述真题

模拟题八:班主任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1)分析某同学存在的问题(根据材料从学习上、思想品德上、心理变化上进行分析)

1、“恐惧”心理。2、“自卑”心理3、“应付”心理4、“逆反”心理5、“矛盾”心理6、“厌学”心理

(2)老师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后进生教育)

1、关爱学生的原则。

爱是对待后进生的基础。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爱的基本需要,由于差生往往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压力,有强烈的自卑感,所以后进生更需要得到老师更多的爱,只有爱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要主动接近后进生,与他们建立感情,不要对他们有任何偏见,更要注意仔细观察后进生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予适当、及时地肯定,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即使他们做了错事或违反了纪律,也要和蔼地对待、耐心地教育、诚心地帮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必能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从内心产生克服错误的强烈愿望和力量。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将爱的天平倾向于后进生,起到了很好的转化效果。

2、平等尊重的原则。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后进生在感情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行动上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因此,尊重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条件。我在做后进生差生思想工作时,要他们懂得“不尊重他人,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尊”;教育其他学生时,则要求他们以团结为重,给有缺点和犯过错误的学生改错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消除后进生的对抗心理,又可使差生乐于接受教育,从而获得改错的勇气和力量。在行动上,我积极地

把一些他们感兴趣、力所能及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完成,通过这些活动磨炼他们的意志。

3、自我教育的原则。

除了爱心、尊重、信任外,启发自我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指出:“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如果能帮助后进生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激起他们对自己价值的正确认识,那么转化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动力。我是通过“查一查,找缺点;想一想,找优点;比一比,找差距”的方法,让后进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寻找差距,培养差生自省、自律、自强的意识。

模拟题九: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1)用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或评析老师使用了哪一个教学原则/方法

(2)某一教学原则或教学方法的贯彻要求。

教学原则:

1、教学整体性原则

它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应是完整的,全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废;二是指教学活动的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2、启发创造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

4、有序性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开展和进行,以期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5、师生协同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真正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其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6、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7、积累与熟练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够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8、反馈调节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从教和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9、教学最优化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要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调控,实施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④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3、直观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1、目的要明确2、现象要明显且容易观察3、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练习法被各科教学广泛采用。练习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其一,语言的练习。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其二,解答问题的练习。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6、参观教学法

组织或指导学习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教学法一般由校外实训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质疑问难,做好记录,参观结束后,整理参观笔记,写出书面参观报告,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参观教学法可使学生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识。参观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各种植物品种改良技术的工作程序、后代选择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内容的教学。

7、自主学习法

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给学生留思考题或对遇到一些生产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提出讨论评价。自主学习法主要应用于课程拓展内容的教学,如项目教学未涉及的小作物具体的育种方法和特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按照论文的形式并撰写学习小论文,交由老师评价。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科技写作能力

模拟题十:学习动机种类+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

分析甲同学、乙同学都是哪种学习动机(区分动机种类,并说明理由)

1、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低级的、错误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例如,大学生勤奋、努力学习各门功课,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所以当前要打好基础,掌握科学知识。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例如,有的大学生努力学习只是为了个人的名誉与出路或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等。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例如,学生的求知欲、成功的愿望、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类动机作用的效果比较明显,但稳定性比较差,容易受到环境或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数学成绩很好,这是因为任课教师讲得很生动,使枯燥的数字变成了一串串美丽的音符,容易理解与记忆,因此,学生在课后认真预习和复习,取得了好成绩。但这个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没有保持下去,因为换了任课教师,而这位教师讲得比较死板、乏味,学生觉得没意思,因此不怎么用心,成绩自然下降了。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例如,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争取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荣誉等都属于间接性的动机。那些高尚的、正确的间接性动机的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而那些为父母、教师的期望或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的动机作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比较差,容易受到情境因素的冲击。例如,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是常事,但受低级的、错误的间接性动机支配的学生在这种时候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常常半途而废。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外部动机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教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

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校中的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的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

(2)教师如何激发或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体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才能是未来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本领,才能确立远大的、高尚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强烈的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相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为读书是为了应付父母、教师的“差使”,上课是混日子,常常是学生学习被动、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教育,注重根据学科的性质、知识的特点、教学形式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目标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2、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对知识的热烈探求,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学习兴趣的集中反映,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正确的学习动机的重要表现。通常每一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在教学活动中,准确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之一。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学习中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一般来说,问题应具备一定难度的,对学生来讲,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经过努力才能解决的,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那些“高而可攀、跳起来答”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燃起追根究底对知识追求的热情,进而形成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

4、适当地组织竞赛,激发学习的外在动机

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是现代青少年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竞赛正是充分利用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外在动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组织得好的竞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的需要发展得更为强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优秀的思想品质;不仅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外在动机,而且能激活学生的各种内在动机,合力推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完美发展。

5、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强化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种种正确客观的评价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它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无论采用何种主体、何种方式,都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习发展为目的,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习动机。

2.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备考指导之教学设计篇 篇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体育锻炼促进骨的生长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A.骨外膜

B.骨内膜 C.骺软骨 D.关节软骨

2.发展肱二头肌力量可采用的练习法是()。A.负重弯举

B.负重深蹲 C.悬垂举腿 D.俯卧撑

3.下列选项中.属于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是()。A.心脏

B.脾脏 C.肝脏 D.肾脏

4.慢肌纤维百分比高的运动员适合从事的竞技项目是(A.马拉松

B.跳高 C.短跑D.铅球

5.过度训练引起蛋白尿的原因与下列哪一结构损伤有关?(A.气血屏障

B.胃黏膜屏障 C.滤过屏障 D.血睾屏障

6.800米跑的过程中参与的供能系统主要是()。A.乳酸能系统

B.磷酸源系统和乳酸熊系统 C.有氧氧化系统

D.有氧氧化系统和乳酸能系

7.下列哪种离子参与肌肉的兴奋一收缩耦联过程?()A.Ca2十。))B.K+ C.Na r D.Cl-8.抗阻训练主要改善下列哪一器官的功能?()A.支气管

B.骨骼肌

C.胸腺 D.前列腺

9.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是()。A.心脏的泵血功能

B.心脏的内分泌功能 C.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D.骨骼肌的分泌功能

10.气体交换的动力主要来自于()。A.呼吸肌的舒缩供能

B.气体的分压差

C.肺的弹性回缩力

D.胸内压

11.有氧耐力训练常采用的方法除持续负荷法和间断负荷法外,还有哪一种方法?()A.低氧训练法

B.热环境训练法 C.高氧训练法

D.冷环境训练法

12.真稳定状态时,机体供能形式以下列哪种为主?()A.无氧代谢供能

B.乳酸供能

C.有氧代谢供能

D.脂肪分解供能

13.运动前的营养补充宜采用()。A.高糖高脂

B.高糖低脂 C.低糖高脂

D.低糖低脂

14.闭合性软组织的急性损伤,应立刻采取哪种处理方法?()A.热敷

B.冷敷

C.按摩

D.擦红花油

15.前臂出血,有效的压迫止血的部位是()。A.尺动脉

B.桡动脉 C.肱动脉

D.腋动脉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16.简述运动员心脏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征。17.简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18.如何评价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19.某中学初一(3)班,学生40人,教学内容为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王老师在这节课的准备活动部分组织学生围绕圆周(R=10m)进行慢跑热身,引导学生沿着圆周做行进间徒手操。在课堂的运动技能教学部分。王老师站在圆周直径的三分之二处,面向多数学生讲解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并进行了一次示范。王老师还安排了学生做原地双手无球前掷的动作训练,以掌握技术要领。(教学组织形式见图l)问题:

(1)请分析该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5分)

(2)请指出该教学组织形式的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5分)20.某中学初三(1)班,学生40人,教学内容为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新授课。胡老师首先将学生分成四列横队站立,进行完整的镜面示范,让学生散开进行原地徒手模仿练习;其次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投篮模仿练习;然后又将学生分成四组,在两块篮球场上分别进行投篮比赛(教学组织形式见图2)。胡老师在巡回指导中发现,王同学投篮动作正确连贯,准确性高,就安排该同学进行示范。王同学第一次投篮没投进,第二次又没投进,引起“嘘”声一片,胡老师也面露不悦。在大家的期盼中,第三次终于投进,这时胡老师露出了微笑。问题:

(1)请分析胡老师的教学组织过程与方法存在哪些问题?(5分)(2)当学生“嘘”声一片时,作为教师你认为应如何处理?(5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20分)21.阅读材料,根据提供的条件设计15分钟的运动技能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组织形式。初二(3)班,学生40人。

教学内容:排球正面传球技术,新授课。

教学条件:排球正面传球技术挂图1张,传球手形图1张,排球40个,排球场2块。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常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脊椎骨的发育以及四肢骨骼的生长。从医学角度来讲,长高关键在于骨骼的生长发育,特别是下肢骨骼的生长发育;骨骼的生长有赖于骨端骺软骨的增生,运动能够对骺软骨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因此,持久的锻炼能够使个子长高。故选C。

2.D[解析]肱二头肌位于上臂前侧,整肌呈梭形,俯卧撑可以锻炼肱二头肌。

3.C[解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和肛门等器官。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分散于消化道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脏和胰脏。

4.A[解析]慢肌纤维在力量与爆发力方面逊色于快肌纤维,但其拥有很好的耐力。比如鸟类主要由慢肌纤维组成,因此可以做长时间的飞行。故本题选A。

5.C[解析]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蛋白尿是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蛋白尿的形成与滤过屏障功能异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6.A[解析]人体内有三大供能系统:ATP一磷酸肌酸供能系统、无氧呼吸供能系统和有氧呼吸供能系统。(1)ATP在肌肉中的含量低,当肌肉进行剧烈运动时,供能时间仅能维持1—3秒。(2)之后的能量供应就要依靠ATP的再生。这时,细胞内的高能化合物磷酸肌酸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将能量转移至ADP,生成ATP。磷酸肌酸在体内的含量也很少,只能维持几秒的能量供应。人在剧烈运动时,首先是ATP一磷酸肌酸供能系统供能,通过这个系统供能可以维持6—8秒。(3)这两项之后的供能,主要依靠葡萄糖和糖元的无氧酵解所释放的能量合成ATP。无氧酵解能维持2 3分钟。(4)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易导致肌肉疲劳,所以长时间的耐力运动需要靠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来合成ATP。

综上所述,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如100米短跑,主要依靠ATP一磷酸肌酸供能;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主要靠有氧呼吸提供能量;介于二者之间的较短时间的中强度运动,如400 米跑、800米跑,则主要由无氧呼吸提供能量,也即乳酸能系统。7.A [解析]肌肉的收缩是由肌膜的动作电位触发的。肌肉收缩时,三联体结构处兴奋的传递引起终池释放Ca2+离子参与肌肉的兴奋——缩耦联过程。

8.B[解析]抗阻训练是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克服一定外界阻力的运动,是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主要手段。

9.A[解析]最大摄氧量是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状态下,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作为耐力运动员的重要选材依据之一,最大摄氧量是反映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是心脏的泵血功能,外围机制是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10.B[解析]气体交换属于物质交换,以气体扩散的方式进行,各种气体的扩散主要取决于各种气体分压差,因此气体分压差是气体交换的动力。11.A [解析]提高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持续负荷法、间断负荷法和高原训练法。其中,间断负荷法又分为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高原地区的氧气含量是中低平原地区的3/4,故又称为低氧训练。

12.C[解析]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在真稳定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13.B[解析]运动前的营养补充宜摄取高糖低脂的食物,例如面食、米饭、水果等,因为这些食物容易消化,又能在消化分解后提供糖类作为运动的能量。

14.B[解析]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初期采用热、冷敷法。损伤在24小时内,用湿毛巾包裹冰块在伤处冷敷;超过24小时的患者,用湿热毛巾热敷,二者每次敷30分钟,每日3—4次。

15.C[解析]肱动脉压迫止血法适用于手、前臂和上臂下部的出血。止血方法是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在上臂内侧动脉搏动处,将动脉压向肱骨,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二、简答题 16.[参考答案](1)运动员心脏的形态: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略偏左,两肺之间,胸骨和肋骨之后,横膈之上,食管和脊柱的前方。心脏的外形像个桃子,大小相当于本人的拳头。心脏上边宽的部分叫心底,下面窄的部分叫心尖。心底由于被大血管固定,因此不易活动,而心尖可自由活动,在左侧乳头附近可触到心尖搏动。心脏的2/3位于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右侧。运动员的心脏由于发生了生理性增大,所以会出现心尖冲动向左下方移动。

(2)结构: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均由膈肌隔开,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3)功能特征:心脏是一个主要由心肌细胞构成并具有瓣膜结构的中空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泵。心肌的生理特征是心脏功能的基础。构成心肌的生理特征有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其中兴奋性、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是心肌的电生理特征。在个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房和心室始终不间断地交替收缩与舒张。当心室舒张时,静脉血液返回心脏;当心室收缩时,将血液射入主动脉和肺动脉,并促使其流向外周和肺部。心脏的活动就是以心房和心室机械性舒缩活动为周期而循环复始的。

17.[参考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热爱体育这门课程,就必须培养他们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只有有了兴趣,体育教学才能顺利地开展。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的方法,应该如下: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2)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3)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

(4)及时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8.[参考答案]教学设计、教学组织都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教学效果才是体育课教学的根本。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1)从获得知识的角度看学生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身体锻炼;(2)从学习方法、技术掌握的角度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能力;(3)从寓德于教的角度看是否促进了学生情意的发展;(4)从心理体验的角度看是否娱乐了学生的身心。

三、案例分析题

19.[参考答案](1)优点:学生绕圆周做行进间徒手操,既能节省时间,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活动开身体,避免教学中出现不必要的损伤。教学时,学生排成圆形站立,教师站在圆周直径的三分之二处,面向多数学生讲解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并进行了一次示范,保证了大多数学生能够看清教师的示范,听清教师的讲解。学生做原地双手头上无球前掷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技术的动作要点,还能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球砸伤人的意外事件。

(2)缺点:①学生做行进间徒手操,没有做专项的热身活动练习。改进措施:应该加上,比如肩部的拉伸运动。

②教师站在圆周直径的三分之二处做一次示范讲解,背对着的学生看不到教师的示范。改进措施:教师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地多次示范,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可以让学生成四列横队站立,前两排蹲下,第四排插空站立,观看教师的示范,听教师的讲解。

③让学生做原地双手无球前掷的动作训练,不能使学生体会完整的技术动作,不利于学生学习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动作要领。改进措施:可以让学生呈一列横队站立,听教师的命令做完整的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运动,并按照要求统一掷球、统一捡球。

20.[参考答案](1)胡老师将学生分成四列横队站立,在学生前面做一次完整的镜面示范,无法保证全部的学生都看到教师的示范。而且胡老师没有讲解,只是做一次镜面示范,学生无法完全体会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也无法掌握其动作要领,同时胡老师对于持球的手形,投篮的姿势都没做讲解,学生学习起来会很吃力。在王同学做示范投篮不中时,教师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甚呸面露不悦,这样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篮球的兴趣。总体来说,这堂课教师太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成功上好一堂课。

(2)当学生“嘘”声一片时,对于这名同学而言,会非常伤自尊。作为教师,我会这样做:

①及时阻止学生的嘲笑声,并向大家解释,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虽然投篮很简单,但是要投得很准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

②阻止学生嘲笑之后,教导学生:作为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互助,不能因为一个人做得不够好而嘲笑他,而是应该给予帮助和支持,努力培养一个团结和睦的班集体。

③虽然王同学连续两次没有投进,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地去鼓励他,可以从他的动作的标准性、连贯性方面给予表扬。

④王同学连续两次没有投进,可能是因为紧张或者兴奋造成的,这个时候应该及时地帮助他找出问题所在,并给予指导,待投进之后及时地给予鼓励。

3.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备考指导之教学设计篇 篇三

2017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冲刺

试题(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复式教学

C.现场教学

D.个别教学

2.在班级管理中,评价一个班级好坏的重要依据是()

A.优秀班干部

B.负责的班主任

C.班级成员融洽

D.良好的班风

3.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

A.《教育学》

B.《新教育大纲》

C.《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D.《教育概论》

4.能否自觉关注()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A.情境

B.学生

C.生存

D.自身专业成长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的关系。

A.普遍与特殊

B.整体与部分

C.全面与片面

D.抽象与具体

6.被誉为“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的是()

A.洛克

B.康德

C.裴斯泰洛齐

D.苏霍姆林斯基

7.以下哪种评价常作为选拔和甄别的依据()

A.绝对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8.教案是教学设计的,而教学设计是形成教案的一个。()

A.“系统化”过程呈现形式

B.呈现形式“系统化”过程

C.呈现形式表达

D.结束“系统化”过程

9.世纪有一位法国人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面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段话结束了欧洲几百年来把儿童看成“小大人”的观点,它出自()之口。

A.杜威

B.卢梭

C.涂尔干

D.裴斯泰洛齐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阶级性不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中

B.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C.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四阶段,即明了、联系、系统、方法

D.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

11.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或教师的提问,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复述,让学生再一次明确本节课学了什么内容。这是课堂总结()的体现。

A.图表法

B.呼应法

C.复述法

D.比较法

1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被他人赞许

13.小学生卫生保健的内容包括个人卫生保健、环境卫生保健、合理的作息制度和()

A.教学卫生保健

B.用脑卫生保健

C.用眼卫生保健

D.合理饮食

14.“隋绪反应慢、能自我控制”属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

A.抑郁质

B.黏液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15.与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不相符合的是()

A.调节控制能力增强

B.冲动性增强

C.内容不断丰富

D.社会性成分增加

16.下列词语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的是()

A.经历

B.体验

C.探索

D.掌握

17.小学英语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但仍有课本。处理活动与课本关系的最好办法是()

A.用活动吸附、处理课本

B.围绕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本相关重点组织活动,既搞活动,也读课本

C.根据课本需要组织活动

D.课堂搞好活动,课外读好课本.18.学生学习了角之后,再学习锐角、直角和钝角,这种教学利用的迁移是()

A.逆向迁移

B.水平迁移

C.负迁移

D.垂直迁移

19.关于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A.教学方法具有相对性,每种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B.教学方法具有单一性,因为优秀的语文老师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C.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综合体

D.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0.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设疑和提问,下列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A.设问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

B.设问措辞要精当,选择适当的设问时机

C.设问速度要适中,有必要的停顿,注意学生的反馈

D.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就及时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对,那就不管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小学生美育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2.简述激发小学生动机的基本方法。

3.简述操作技能不同于心智技能的特点。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班里学生擦不干净黑板,任课老师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班主任,班主任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还是收效甚微。

你作为班主任会怎么做?

动物学校要招生啦!动物园的动物们奔走相告,踊跃报名。泥鳅、松鼠、老鹰„„有幸成为首期学员。学校开设了游泳、跳跃、跑步、飞行等课程。

开学第一天的第一堂是游泳课。松鼠、老鹰首先遭遇尴尬,由于他们是“旱鸭子”,迟迟不敢下水,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和嘲笑。而泥鳅却在这堂课上出尽了风头,他以舒展自如的泳姿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喝彩。但接下来的课程训练却让松鼠、老鹰扬眉吐气,跳跃是松鼠的强项,飞行是老鹰的看家本领,跑步项目对他俩来说更不成问题。但这些训练却让泥鳅吃尽了苦头,尤其是跳跃和飞行,是他的弱势项目。为了提高成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项目上。一学期过去了,泥鳅被摔得伤痕累累,苦不堪言.虽然期间他想放弃这两个项目的训练,在游泳这个优势项目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碍于校方的规定和校长教练的威严,打消了这个念头。在期末的成绩汇报课上,泥鳅训练刻苦,跳跃、跑步虽有所长进,但也只得了“C”等,飞行项目最终没有学会。原本的优势项目——游泳,因为长期没有训练,泳技大不如前,由期初的“A”等降到现在的“B”等。

老鹰在飞行项目上以绝对优势得到了“A”等,但在跳跃与跑步项目上只得到了“B”等,游泳不及格。松鼠在飞行项目上得到了“B”等,跑步得“C”等,游泳没有通过,在跳跃项目上破动物界的最高纪录,但也只得到“B”等,因为他是在树顶上起跳,而没有按照学校规定在地上起跳的要求。

(1)请你就该校的课程设置作一评析。(10分)

(2)请你就该校的教育评价作一评析。(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40分)写一个汉语拼音教学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片段。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2.D【解析】良好的班风是评价一个班级好坏的重要依据。

3.B【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指明了教育是社会上层建

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4.B【解析】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5.A【解析】略。

6.C【解析】略。

7.B【解析】相对性评价有利于在群体内做出横向比较,故常作为选拔和甄别的依据。

8.B【解析】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呈现形式,教学设计是形成教案的一个“系统化”过程。

9.B【解析】卢梭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他在《爱弥儿》中提到,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与“公民”“国民”相对立的“自然人”。

10.C【解析】略。

11.C【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课堂总结的复述法。

12.B【解析】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

13.A【解析】小学生卫生保健的内容包括个人卫生保健、环境卫生保健、合理的作息制度和教学卫生保健。

14.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黏液质气质类型的特征。

15.B【解析】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情绪、情感的动力特征明显、友谊感逐渐发展、情感体验的内容日益丰富、情感表现的深刻性逐步增加、情感反应的稳定性明显增强、高级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16.D【解析】A、B、C三项都为行为动词,D项为目标动词。

17.B【解析】略。

18.D【解析】垂直迁移是指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抽象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19.B【解析】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具有单一性,难以适应新时期我国语文教学的特点,尤其难以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探讨教材的呈现方式,来解决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实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教学方法的取长补短,来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实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整体化”。

20.D【解析】在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要及时纠正,给学生做一个明确的解释,一定要让学生弄明白错在哪里,不能放任不管。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1.美育的途径十分广阔,方法灵活多样。美育可以在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具体策略和方法如下: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第一,通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进行美育;

第二,通过艺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第一,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

第二,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的活动:

第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

2.(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

(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

(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4)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

(5)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6)注意个别差异。

3.(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技能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肉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班级管理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要对班级实施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必须要争取课、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2)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建班集体。具体包括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并不是只靠规章制度就能管理好的,这些规章制度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然而,最重要的是维持正常的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舆论和班风。

2.(1)动物学校的课程的设置不合理。首先课程的设置不能有效促进各种动物的个性发展,而是要动物去适应课程:其次采取统一设置的方式,不注重各种动物的选择与需求,如松鼠、老鹰的游泳,泥鳅的跳跃和飞行。

4.2017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备考指导之教学设计篇 篇四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内涵

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 构成要素:① 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 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③ 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 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

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 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 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 自己的特点。

③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

 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

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 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③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 中国古代社会:① 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

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 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

 西方古代社会:① 奴隶社会: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重军事、产勇士,雅典重文学、产女神。

② 中世纪:教会学校传七艺;骑士学校教七技。

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①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③ 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④ 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⑤ 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简答(已考):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育学的活动。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

3、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

4、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社会:①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点:课程内容上注入科学知识,增加新学科;引进新的教学方法;

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口号(德国);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制。② 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权 为劳动人民所有,注重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 “小学”是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

简答: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已考):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概念

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 特点:① 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营和习俗的水平。

② 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形成完整的体系。③ 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

 《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循序渐进。

 《论语》:孔子,东方启发法第一人。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循循善诱。

 产婆术:苏格拉底,西方启发法第一人。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

 《理想国》: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和谐全面发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三、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 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① 教学原则: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② 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 ③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  康德: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① 教育性教学原则。② 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③ 传统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④ “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 ①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② 学校即社会。③ 从做中学。

 卢梭:《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 斯宾塞:《教育论》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批判,提出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制定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

 佩斯泰洛奇:慈爱的儿童之父,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四、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① 马卡连柯:《教育诗》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②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③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① 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所有学生得到发展。

② 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③ 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④ 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提倡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⑤ 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简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答: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简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简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简答(已考):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简答: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 学校文化:① 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分为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②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③ 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④ 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约束、凝聚、激励 第四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 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学校在国家对教育者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育的具体要求。

 地位: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简答: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简答(已考):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 宗教本位论:培养宗教所需的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 社会本位论: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 个人本位论: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罗斯福、卢梭、福禄贝尔、佩斯泰洛奇。

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简答(已考):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简答(已考):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简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

2、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和支持。

3、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身体保障。

4、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动力。

5、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养成劳动的观点和劳动的习惯。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综合以上四育的作用。第五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简答: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原始社会教育,是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特点:① 教育主体确定。②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⑤ 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简答: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二、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简答(已考):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① 自上而下:大学--中学,为资产阶级服务;② 从下而上:小学--职业学校,为劳苦大众服务。两个平行的系列,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不平等的学制。

2、单轨制:美国,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体现教育公平。

3、分支制:前苏联、中国,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 壬寅学制:清政府(1902),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没有施行。 癸卯学制:清政府(1904),承袭了日本的学制,中国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 壬子癸丑学制:南京临时政府(1912),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北洋军阀统治(192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六三三学制。

第六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

 概念:指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斯宾塞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课程的类型:

固有属性不同:① 学科课程:知识逻辑体系,将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②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兴趣和需要出发,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组织方式不同:①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② 综合课程: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

实施要求不同:① 必修课程:必学的公共课程,培养学生的共性。

② 选修课程: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

开发主体不同:① 国家课程: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② 地方课程:对该地课程实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③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呈现形式不同:①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

② 隐性课程(潜在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PS: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划分:理想的课程(应该开设)、正式课程(规定课程)、领悟的课程(教师备课)、运作的课程(课堂实施)、经验的课程(学生体验)

 课程理论流派:① 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主张以学科为中心,通过分科教学,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② 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学习必须和个人特 殊经验发生联系,打破学科界限。

③ 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 题来组织课程。

 课程组织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简答:课程内容(课程文本的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PS: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义务教育的特点是: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核心)、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附录。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① 直线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

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

② 纵向组织(知识深度)、横向组织(按学生发展阶段需要)。③ 逻辑顺序(学科知识本身的体系)、心理顺序(新生心理发展规律)。

 课程开发的模式:① 目标模式:达尔夫·泰勒(课程评价之父),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②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关注过程而不是目的。

③ 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既包含目标模式,又包含过程模式。

简答: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儿童、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① 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

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应该注意到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 的效应。

③ CIPP评价模式: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缩写。④ CSE评价模式: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部结性评价。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合作、探究)和多元智能理论(全面发展)。简答(已考):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① 语言智力,② 逻辑-数学智力,③ 视觉-空间智力,④ 音乐智力,⑤ 身体动觉智力,⑥ 人际智力,⑦ 自知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 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① 关注每一位学生。②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③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简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 新课程结构:①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

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③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④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简答(已考)、材料分析:新课改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简答(已考)、材料分析: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提倡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简答、材料分析:新课改的评价观

1、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2、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3、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4、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5、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查。

6、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7、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第七节 学校组织与管理

 学校组织机构的类型:① 直线型(最早)② 职能型 ③ 直线—职能型 ④ 矩阵型 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① 校办:学校对外联络、接待和处理来访、信访,管理人事和安全保卫,学校

文件收发和归档、报表统计、处理反馈信息、安排校长日程等。

② 教务处:教学组织和管理、教研室和学科组管理、教育科研、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

③ 政教处:组织和设计德育活动、指导管理年级组的德育工作、拓展学校德育 资源等。

④ 总务处:经费、物质保障、综合服务等。⑤ 教研室: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⑥ 年级组:本年级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

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 学校的运行机制: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和学校规章制度。

第八节 教师专业发展

 教师职业的特点:① 传道者 ② 授业解惑者

③ 示范者或榜样角色 ④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⑤ 研究者 ⑥ 朋友的角色

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时间连续,晚自习)和广延性(空间广延,去家访)。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和间接性(不直接创造价值)。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教师自身也是教育)和示范性(为人师表)。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简答: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2、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3、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简答: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简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行。

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3、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简答: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

1、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2、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3、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4、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简答:师专业能力的内容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语言能力

3、教学交往能力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教育研究能力

6、创新能力

简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时:“学生是否喜欢”“同事如何看我”“领导觉得我干得咋样”等等。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成绩,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简答: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

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简答(已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基本理念

1、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第九节 教育研究方法

简答: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文献检索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得出结论

7、撰写成文

简答(已考):文献检索的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把握争议点。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同时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4、善于思索。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找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 教育研究的方法:① 教育观察法:有目的和计划,进行系统考察。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

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② 教育调查法: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整理和分析。③ 教育实验法

④ 教育行动研究法: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 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⑤ 教育叙事法: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⑥ 个案法 ⑦ 历史法 ⑧ 比较法

简答: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订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① 教育调查报告 ② 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③ 学术论文

简答(已考):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题目、前言、正文、总结、附录

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注意

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

 注意的起伏: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保持固定不变,出现短时间内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注意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多为被动的消极干扰。

简答: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任何动物都有。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简答: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

4、注意的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去。多为主动的积极促进。

二、感觉

 感觉的种类:① 外部感觉: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

② 内部感觉: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又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身 体内部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运动觉(关节肌肉的感觉)、平衡觉。

 感觉产生的两个条件: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灵敏程度。

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关系: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②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得最小刺激量。

③ 差别感受性: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 感受性变化规律:① 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明适应、暗适应)。

②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同时对比、继时对比)。③ 感觉后效:外界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④ 感觉的补偿作用:某些感觉失去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⑤ 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 觉的现象。

三、知觉

 知觉的种类:① 空间知觉:空间特征,包括形状、大小、方位和深度。

② 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③ 运动知觉:物体空间移动,分为真动知觉(实际的空间位移)和似动知觉(实际不 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主要有 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四种主要形式。

简答(已考):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

4、恒常性: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过程。

四、记忆  记忆的类型:

记忆内容不同:① 形象记忆:事物具体形象。② 逻辑记忆:概念、公式、规律。

③ 情绪记忆: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④ 动作记忆:身体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记忆时间长短不同:① 瞬间记忆(感觉记忆):1秒左右,容量较大。

②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不超1分钟,5-9个组块。

③ 长时记忆:超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长时记忆又分为情景记忆(对某个事件的 记忆)和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

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① 陈述性记忆:事实类信息,静态。

②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动态。

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记忆过程的开端,获得的过程。分类: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记忆、意义记忆。保持:第二环节,已获得后巩固。遗忘: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遗忘的原因:① 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最后消失。② 干扰抑制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前对后干扰,后摄抑制:后对前干扰。

③ 动机说: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压抑解除记忆恢复。④ 提取失败说:提取时没有线索。

⑤ 同化说: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高级代替低级,是积极地遗忘。简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简答: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1、敏捷性:指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即识记的快慢。

2、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特征,即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

3、准确性:指正确和精确特征。

4、准备性:指记忆提取和应用特征,即能否提取所需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是前面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

简答: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简答(已考):运用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五、思维

 思维特征:间接性(媒介)、概括性(规律) 思维的类型:

发展水平不同:① 直观动作思维: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

② 具体形象思维:借助于表象(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概括加工)。③ 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思维的逻辑不同:① 直觉思维:未经分析对答案作出的猜测。

② 分析思维:逐步分析后作出的结论。

指向性不同:① 聚合思维:集中一个方向,唯一确定的答案。

② 发散思维:扩散各个可能方向,多种答案。

创造程度不同:① 再造性思维: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② 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

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① 流畅性: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同一问题,可能答案越多,流畅性越高。

② 变通性(灵活性):不墨守成规,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同一问题,不同 类型答案越多,变通性越高。

③ 创造性:独具慧心,不同寻常。同一问题,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创造性越高。

简答、材料分析: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 保护好奇心。②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 重视非逻辑思维。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① 发散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② 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 自我设计训练。④ 头脑风暴训练。

 问题解决:指为了从问题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首要环节)、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简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已有知识越接近越易解决)

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有积极消极影响)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专家和新手的区别)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积极和消极影响不同)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简答: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育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

六、想象

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

分类:① 再造想象:读者读《红楼梦》想象林黛玉的形象,强调再一次。

② 创造想象:作者写《红楼梦》创造林黛玉的形象,强调从无到有。

③ 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实现则变成理想,无实现可能则变成空想。

七、情绪与情感

 情绪的状态分类:① 心境: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向周围一切事物扩散)和长期性(长时间主导人的情绪)特点。

② 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③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的。

 情感的分类:① 道德感:道德标准评价他人。

② 理智感:存在于智力活动中。③ 美感:审美标准。

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① 来源不同:情绪与自然需要有关,情感与社会性需要有关。

② 主体不同:情绪人和动物共有,情感是人类特有。③ 产生时间不同:情绪产生早,情感产生晚。

④ 体验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⑤ 表现不同: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情感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① 情绪受情感制约,情感在情绪中体现。

②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③ 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

八、意志过程

 意志的基本特征:① 有明确的目的性。② 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③ 克服困难是最重要的特征。④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关键)。

准备阶段分为:① 动机斗争 ②确立行动目的 ③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动机冲突:① 双趋冲突:二者同等吸引力,只能选一个。

② 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想要,但只能避一个。③ 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④ 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

 意志品质:① 自觉性:自己支配自己行动服从活动目的,暗示性、独断性。

② 果断性:明辨是非迅速采取决定,优柔寡断、草率决定。③ 坚持性:克服困难坚持决定,见异思迁、顽固执拗。

④ 自制性:不受无关诱惑的干扰,能制止自身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任性。

九、个性心理

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匮乏性需要”(完全依赖于外界)和“成长性需要”。

简答(已考)、材料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析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个层次的关系:

1、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情况下,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这种需要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层次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层次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

3、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 动机: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内在需要+外在诱因。动机的分类:① 远景性动机 ②近景动机 ③ 内部动机 ④ 外部动机  兴趣的品质:① 广度 ② 中心 ③ 稳定性 ④ 效能  能力的分类:

能力的构造不同:① 一般能力: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抽象概括能力是核心。

② 特殊能力:专业活动必备。

创造性程度不同:① 模仿能力:观察别人的行为或活动,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

② 创造能力:创造新颖独特。

能力发展趋势不同:① 流体能力:表现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先天,20岁顶峰,30岁后下降。

② 晶体智力:表现在知识学习和社会交往,后天,一生发展,25岁后平缓。

简答: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内在因素)

 智力测验:①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

② 斯坦福-比纳量表:流传最广的智力测验之一。③ 测量智商的公式:IQ=智龄(MA)/实龄(CA)*100

十、人格

 概念: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性格(核心)、气质和自我调控等方面。 特点: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简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6、自然物理因素

7、自我调控因素

 性格: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性格的结构特征:① 态度特征(核心)

② 意志特征 ③ 情绪特征 ④ 心理特征

简答: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材料分析:气质类型特征及教学启示

1、胆汁质(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教学启示: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的批评,可以促使他们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任性行为,但不能激怒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去锻炼他们的自制力,沉着冷静地对待事物。

2、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教学启示: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交给他们更多的任务,让他们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活动中磨练他们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

3、粘液质(安静型):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表现出内倾性,同时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教学启示:对于黏液质的学生需要更耐心地进行教育,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应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才能使他们逐步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4、抑郁质(抑制型):有些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教学启示:于抑郁质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鼓励他们参加公开活动的勇气。

十一、印象形成效应

 分类:社会刻板印象、晕轮效应(优点无限扩大)、首因效应(第一面扩大化)、近因效应(最近一个)、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第二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 内发论: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① 孟子:“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② 弗洛伊德:人性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③ 威尔逊:强调“基因复制”。④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及其“成熟势力说”。⑤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⑥ 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③ 华生:教育万能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

简答(已考):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简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简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简答(已考):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的作用。

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

3、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己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简答、材料分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序列进行施教,循序渐进。PS:“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任务,不能超前教育。

启示: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要求上不能“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启示:重视关键期和最佳期的教育,在人的素质发展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得到部分的补偿。启示: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群体间和个别间。

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力量。① 荀子:“性恶论”。② 洛克:“白板说”。简答(已考):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具体表现:① 从个体角度看: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

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②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2、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

 骨骼: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注意孩子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养成好习惯,防止驼背。 肌肉: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动作应该避免。 神经系统:大脑结构逐步完善,语言开始发展。

 心脏和呼吸系统:注意不要让孩子开展过分剧烈的运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防损害心脏。

第三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发展理论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 认知发展的特点:① 感知觉的发展特点:小学入学之初已充分发展,在儿童时期,小学生的感知觉

发展迅速,为个体学习提供了保障。

② 认知发展的特点: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范围依然有限、集 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③ 记忆的发展特点:有意记忆逐渐增强、意义记忆迅速发展。

④ 想象力的发展特点:有意想象增强、更富于现实性、创造成分日益增多。⑤ 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三四年级是小学生思 维发展的质变时期、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⑥ 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情绪情感的丰富性、稳定性、深刻性不断增强。⑦ 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社会性日益显著、直接近景向间接远景转变、外在向内 在发展、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⑧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发展理论

 图式:认知周围世界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 同化:面对新的刺激情景,整合到已有图式中,认知结构不发生改变。 顺应:不能整合到已有图式中,改变认知结构。

简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①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② 低级的行为图式。

③ 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

2、前运算阶段(2-7岁):① “万物有灵论”。

②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③ 思维不可逆性、刻板性。④ 没有守恒概念。⑤ 集中化。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简答已考):①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②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③ 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④ 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① 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② 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③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①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历史发展结

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② 心理发展观:低级向高级转化。③ 内化学说

简答: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教育意义: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该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论:

婴儿阶段(0-18个月左右):基本的信任感--基本的不信任感 儿童早期(18个月-3岁):自主--羞怯、怀疑 学前期(3-

6、7岁):主动--内疚 学龄期(6、7-12岁):勤奋--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同一性--角色混乱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学习概述

 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 实质:① 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还包括从不会到会的行为变化的过程。

② “行为”既包括外显行为,也包括内潜行为。③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遗传、机体损伤等不是学习。④ 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较短暂的不是学习。⑤ “行为变化”有好有坏。

简答: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二、学习理论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这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简答:桑代克三条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本能。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① 获得: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

② 消退: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③ 刺激的泛化: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④ 刺激的分化: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① 正强化:实施奖励(给你想要的)。

② 负强化:撤销惩罚(拿走你不想要的)。

③ 惩罚: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给你不想要的)。④ 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 刺激物相伴,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达到消除目的(不理你)。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互相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彼此相互影响。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强化的三种形式:① 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③ 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 认知学习理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①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②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

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观:①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①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③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简答(已考):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 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简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①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最终答案。

②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③ 对知识的理解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生观:①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学生有其个性化和独特性的经验。

3、学习观:①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 学习的情境性

4、教学启示:① 探究学习: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

② 支架式教学: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外部支持,逐步撤去支架。③ 情境教学: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④ 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以小组为单位。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是马洛斯和罗杰斯。主要观点是有意义的自幼学习观和学生中心的教师观。

三、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 能力差异:① 智力水平差异(有人高有人低,大部分中等)

② 智力类型差异(各有所长)

③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期显露、大器晚成)④ 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总体大致相等、各有所长)

 认知方式差异:① 场独立型:依赖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② 场依存型:依赖外在标准或外在参照,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 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③ 冲动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④ 沉思型:有的学生虽然反应很慢,却很仔细、准确。

⑤ 辐合型: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缩小解答范围,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⑥ 发散型: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四、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 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① 事物本身的特性

② 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 人们对事物产生的愉快情感体验

简答(已考):学习兴趣的特点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简答: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简答: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1、广泛性(教材、学习中各环节、教学过程预习听课巩固等都需良好学习习惯参与)

2、实践性(基本特点)

3、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

4、模仿性(重要心理特征之一)简答: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

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第五节 小学德育

一、德育概述

 广义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德育:学校德育。

 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方向)、思想教育(基础)、民主法制教育(保障)和道德教育(核心)。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① 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所显示出来的基本特点是协调性。

② 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

③ 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之间、三年级至五年级之间是爱国主义情感发 展的关键期。

二、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简答: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发现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10岁是他律到自律转化的分水岭。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0-2岁):处于无律期,无任何规则意识,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他律道德阶段(道德现实主义、权威阶段)(2-8岁):服从成人,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对错。

3、他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

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开始讲条件,“平等观念”出现。更看重以行为动机来判断对错。

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出现利他主义,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道德价值冲突)作为儿童道德判读的工具,揭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①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为了避免惩罚服从权威,受罚则是坏的。

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②习俗水平(9-16岁):

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

③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中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三、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简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①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

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①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简答、材料分析: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9、集体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简答、材料分析: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要求:①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简答、材料分析: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贯彻要求:①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简答、材料分析: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含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教育理论,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贯彻要求:①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②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③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④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简答(已考):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简答、材料分析: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基本方法,又叫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选好的、有效的、引导学生用榜样调节行为)

3、陶冶教育法(潜移默化的熏陶,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参与、与启发说服结合,又叫情感陶冶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奖惩法,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品德修养指导法(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

第六节 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儿童的安全防范常识  小学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

① 流行性感冒:加强锻炼,流行期避免去公共场所,教室要消毒、通风换气等。

② 病毒性肝炎:管理传染源,发病后立即隔离、切断传染途径,普及防范知识、消毒管理、预防接种和中药预防的方式保护易感人群。

③ 细菌性痢疾:关键是切断传染源,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勿食牛奶和油腻食物。④ 沙眼:做好群防群治,一人一巾。

 小学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①中暑: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病人躺下,但头部不要垫高,昏迷者要及时送医。② 溺水:清除口鼻内的淤泥、杂草等,以确保呼吸畅通;迅速倒水;使溺水者俯卧,腰部垫高。③ 电击:切断电源。

④ 烫伤和烧伤:不要急于脱去贴身单薄的衣服,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淋烫烧伤部位,等冷却后再脱去衣物。若伤势较轻,可用红花油或紫草油等涂抹,并保持干燥。⑤ 骨折:救命在前,防止休克,及时固定,先止血再包扎固定。

⑥ 虫咬:乙醇消毒,冲洗并冷敷、宠物咬伤应立即彻底清洗伤口,不要包扎,狗咬的尽快送医院注射款狂犬疫苗。

⑦ 中毒:先清除毒物。

⑧ 常见外伤:擦伤、刺伤、扭伤、割伤、挤伤、跌伤。

二、小学儿童心理健康

 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至少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① 多动症: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核心特征)、冲动行为、学习困难

(成绩下降)。

② 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③ 学习困难综合症:缺少某种学习技能(生理缺陷)。④ 强迫症: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⑤ 厌学症:人为因素造成儿童情绪失调,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三、小学生心理辅导

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基本目标)、寻求发展

 心理辅导的原则:①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②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③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④ 学生主体性原则。⑤ 个别化对待原则。⑥ 整体性发展原则。

简答(已考):心理辅导的含义及途径

基本含义: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的活动。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基本途径)

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5、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

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四、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① 强化法:正激励。

② 惩罚法:不良行为出现后(+厌恶刺激)、不良行为出现时(-愉快刺激)。③ 消退法:停止对不良行为的强化。④ 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⑤ 行为塑造法: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⑥ 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重要方式)。⑦ 自我控制法 ⑧ 暂时隔离法

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① 全身松弛训练 ② 系统脱敏法:逐渐消除对某事物环境的恐惧心理。

③ 肯定性训练(自信训练、果敢训练):请求、拒绝、表达。

 来访者中心疗法:罗杰斯(美)创立,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以恢复来访者真实的自我。 理性情绪疗法:心理学家艾丽斯提出,是认知疗法的一种,主要理论是ABC(A:诱发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由人的思想决定,合理观念导致健康情绪,不合理则导致负向情绪。

第七节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调

 学校与家庭的配合:① 一般指导 ② 针对性指导 ③ 分类指导 ④ 个别指导

简答(已考):家校配合(联系)的常用方式

1、家访

2、班级家长会

3、家长学校

4、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 学校与社会的配合的主要途径:

①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② 学校向校外教育机构提供具体的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③ 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④ 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三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概述

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班级对学生成长的作用:① 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② 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

③ 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

简答: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班级形成的基础条件)。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① 组建阶段 ② 核心形成阶段 ③ 发展阶段 ④ 成熟阶段

简答: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简答(已考):形成良好班风的措施

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2、发挥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

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

4、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三、班级管理概述

 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 班级管理的功能:①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②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③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 班级管理的内容:① 班级组织的建设:班委、小组、制度、班风等,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

利于教育。

② 班级日常管理:思想、纪律(最重要)、学习等。

③ 班级活动的管理:学校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教育的重要形式。④ 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班主任对影响班级发展的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

 班级管理的原则:① 方向性原则(正确的方向)② 全面管理的原则(五育并举)

③ 自主参与原则(民主意识)④ 教管结合原则(教育、管理)⑤ 全员激励原则(每位学生)⑥平行管理原则(集体、个人)

简答: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2、平行管理: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最早提出目标管理的是德鲁克,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再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简答(已考):班级管理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目标管理法

3、榜样示范法

4、情境感染法

5、规范制约法

6、舆论影响法

7、心理疏导法

8、行为训练法

简答、材料分析: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1、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① 成员间的分歧 ② 打架斗殴

③ 顶撞 ④ 恶作剧

2、处理的原则:① 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② 客观性原则:避免“定向思维”,客观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心。

③ 有效性原则: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考虑到自己的方法和措施的效果如何。④ 可接受性原则:学生双方都接受处理结果,认识到错误。

⑤ 冷处理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

3、处理方法:① 沉着冷静面对,不要急于下结论发脾气。

② 机智果断应对,充分发挥教育者机智,轻松幽默有效的解决课堂问题。③ 公平民主处理,不因个人情绪迁怒学生。

④ 善于总结引导,把处理一桩突发事件看成一次了解班级情况,教育引导学生的机会,要 允许有“突发事件”的存在,帮助学生从“突发事件”中接受教育。

⑤ 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过程中,要注意不牵扯太多时间、精力和学生,保证课堂教学的氛 围和进度。

第二节 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

简答: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

2、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

3、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班级普通的一员。

简答: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

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简答: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已考)

① 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②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③ 建立学生档案 ④ 开展班会活动 ⑤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⑥ 操行评定

⑦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个别教育工作

① 先进生工作 ② 后进生工作 ③ 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 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方法:① 观察法

② 谈话法

③ 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④ 调查访问

简答(已考):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主要内容

班主任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方面。

1、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包括:① 个体的思品德

② 个体的学习③ 个体的身体状况 ④ 个体的心理 ⑤ 个体的家庭

2、对学生群体的了解包括:① 对正式群体的了解 ② 对非正式群体的了解

简答(已考):操行评定的注意事项

1、操行评语要实事求是,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

2、要充分肯定学生进步,适当指出他们的主要缺点,指明努力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

3、文字要简明、具体、贴切,使人一看就明白,能够接受,切忌空洞、抽象、一般化,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情感,造成家长误解。

简答:先进生工作

心理特征: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竞争意识 教育工作:①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② 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③ 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④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简答、材料分析:后进生工作

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 教育工作:①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 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④ 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简答:中等生工作

心理特征:信心不足,变现欲不强 教育工作:① 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② 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③ 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三节 班级活动与班队活动

 班级活动基本途径:① 日常性班级活动(班队会活动、班级晨会、执勤、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

活动)

② 阶段性班级活动(工作型活动、竞赛型活动)

 班级活动的特点:自愿性、差异性、广泛性、自主性、灵活性

 班级活动的功能:① 满足交往功能: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满足心理发展需求、提高班级生活质量。

② 学习发展功能:对促进学生的隐性学习有积极作用。

③ 个性发展功能: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水平、能力水平、自律水平提高,培养兴 趣爱好,心理健康发展。

④ 班集体建设功能: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⑤ 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熟悉了解学生,师生关系融洽,促进班级自主管理。

 班队活动的类型:① 主题教育 ② 班队活动 ③ 班队文艺活动 ④ 班队体育活动

⑤ 班队科技活动 ⑥ 班队劳动 ⑦ 班队游戏活动

⑧ 少先队活动(特点:教育性、自主性、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第四节 课外活动

 外活动的内容:① 学科活动(主体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

② 科技活动(动手能力)③ 文体活动(身体素质)

④ 社会活动(社会责任感)⑤ 游戏活动(心理素质)

⑥ 课外阅读活动(增长知识经验)⑦ 主题活动(情感与态度)

 课外活动的特点:① 性持:自愿性和选择性

② 内容:伸缩性和灵活性

③ 形式:多样性 ④ 活动组织:自主性

⑤ 活动方法:实践性 ⑥ 活动评价:综合性

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  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①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 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③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 课外活动的管理过程:① 制订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

② 建立、健全课外活动工作管理系统 ③ 建立辅导队伍,提高辅导队伍素质 ④ 创设条件、充实设备、保证课外活动时间 ⑤ 课外活动的工作评价

第五章 教学实施

第一节、教学概述

 内涵: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 地位: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 教学的特点:①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 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③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课内外、班级、小组、个别),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简答: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 教学的意义:①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③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第二节 教学过程

 孔子的学习过程观:学、思、习、行  荀子的学习过程观:闻见、征知、行  王夫之的学习过程观:学、问、思、辨、行  教学过程的本质:①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②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双边过程)、认识的教育性(知识+品德)、有领导的认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简答、材料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关系:① 间接经验为主

② 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育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所必须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关系: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②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③ 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教育要求:① 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② 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③ 重视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④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关系:① 教师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② 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③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关系: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③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教育要求:传授知识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简答、材料分析: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涵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贯彻要求:① 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② 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 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④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涵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要求:①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基本涵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教学要求:① 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手段的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②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③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启发创造原则)

基本涵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要求:①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②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基本涵义: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要求:①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巩固性原则

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要求:①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

②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基本涵义: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贯彻要求:① 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② 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 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8、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涵义:是指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要求:①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 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 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简答、材料分析: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优: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 缺: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

运用的基本要求:①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③ 讲究语言艺术。④ 注意启发。

2、谈话法(复习谈话、启发谈话):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能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 运用的基本要求:① 做好提问准备。

② 提出的问题要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难易因人而异。③ 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 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论,以获取知识的方法。优: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的基本要求:① 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② 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③ 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4、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2、参观法: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际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分为三类: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2、实验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的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3、实习作业法(实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1、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学生借助于教师提供的适宜于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学习内容,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简答: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的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 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采用个别教学形式。优:有利于因材施教,缺:效率低  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基本特征:① 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年龄和知识水平大致相等、人数固定

② 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 ③ 以课教学 ④ 按时授课

简答: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优越性: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现场教学

 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 分组教学:①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② 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 设计教学法:克伯屈所创立,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与能力。

 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教师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主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 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把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20%)和个别教学(40%)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 常见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集中授课、小组学习、个别化学习

第五节 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实施的环节

简答:教学实施的五个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评定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简答:教师应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 钻研教材(备教材):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科书是教师备课上课的主要依据、阅读参考资料

② 了解学生(备学生)③ 设计教法(备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①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② 单元计划(课题)③ 课时计划(教案)

简答:上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 测验的质量指标:①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多次测验所得分数稳定。

② 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③ 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④ 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 直接教学策略(讲授法):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策略。 自主型教学策略(发现教学法)

 共同解决教学策略(谈话法、问答法):借助师生对话,共同思考探索,教学相长。

三、课堂教学行为

 教师行为是教师一切行为表现的统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的使用上,包括口头语言、体态语言、书面语言。

 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① 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② 教师态度和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③ 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四、课堂管理

 功能:维持、促进、发展

 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班级规模(重要因素)、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 课堂纪律管理

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答: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简答: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作出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破坏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关于课堂行为的应对,教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

2、合理运用惩罚。

3、进行心理辅导。

 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和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利用教学时间、课表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第六节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 构成: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内部需要)和学习期待(外部诱因)。 功能:激发、指向、维持

 分类:一般学习动机的分类、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一般学习动机的分类:① 动机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内在需要,自身兴趣)、外部学习动机(外部诱因,奖励相关)

② 社会意义:高尚的动机(利他主义)、低级的动机(利己的,自我中心)③ 目标的远近关系:远景性动机(长远目标)、近景性动机(近期目标)④ 学习活动的关系:直接动机(直接兴趣爱好)、间接动机(社会意义)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①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好奇

倾向派生出来的,内部动机。

②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 要,外部动机。

③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 纳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外部动机。

二、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

简答、材料分析: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 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三、学习动机理论

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强化可以促进学习动机。局限:只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 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 认知主义:①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趋向成功的倾向(力求克服困难展现才能)和避免失败的倾向(避免失败形象受损)。

②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因素有成败经验(最重要)、替代经验、语言信息、情感状态。

③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的结果的原因所做出的解释。六个因素三维度:能力高低(内部,稳定,不可控)、努力程度(内部,不稳定,可控)、任务难易(外部,稳定,不可控)、运气好坏(外部,不稳定,不可控)、身心状态(内部,不稳定,不可控)、外界环境(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四、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  社会性动机日益明显

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转变  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发展  认识兴趣不断发展

简答、材料分析: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简答、材料分析: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七节 学习方式

一、知识的学习

 知识的类型:① 感性知识 ② 理性知识

③ 具体知识 ④ 抽象知识 ⑤ 陈述性知识 ⑥ 程序性知识  知识学习的种类:① 符号学习(代表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② 概念学习: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③ 命题学习: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④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总 分,下位学习分⑤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分 总。⑥ 并列组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理解、巩固、应用

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陈述性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 概念学习的过程:① 概念获得:概念形成(大量例子归纳得到)、概念同化(主要获得形式)② 概念教学:从例子到规则、从规则到例子

简答: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

1、以准确的语音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

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

4、变式: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非关键特征

5、比较:区分事物的异同

二、技能的学习

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对象具有客观性、过程具有外显性、结构具有展开性 高原现象:练习的进步是先快后慢的,到中期出现暂时停顿现象。

练习曲线特点:开始进步快、中间明显暂时停顿、后面进步慢、总体趋势是进步。

过度识记: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继续识记的记忆。过度学习50%,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效果最好。

简答: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认知阶段):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印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结合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简答: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关键环节)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感觉

 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简答: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为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

三、学习策略

简答: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

① 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

常用的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圈点批注。

②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③ 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常用的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2、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① 计划策略: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制定计划,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

② 监控策略: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③ 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者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① 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② 环境管理策略:消除与学习无关的外界因素。

③ 努力管理策略:系统性的学习大都是需要意志努力的。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

④ 资源利用策略:学习工具、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第六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 教学评价

 功能:诊断、反馈、导向、检验  教学评价的类型:

评价功能不同:① 诊断性评价和安置性评价:学期或单元教学开始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② 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③ 总结性评价:大的学习阶段、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参照标准不同:① 相对性评价:教招考试,标准可变

② 绝对性评价:教资考试,标准不变

③ 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

评价主体不同:外部评价(别人评)、内部评价(自我评价)根据评价的方法:定性评价(文字)、定量评价(数字)

第二节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理念、过程、得失、教学再设计  主要类型:① 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② 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 ③ 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④ 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

 教学反思的方法:行动研究法、自我提问法、教学诊断法、比较法、阅读新知法

教学设计

历年真题展示

(2012年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三年级上册):(1)请分析文本景物描写的特点。(2)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文本,试拟定教学目标和重点。(3)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013年上)黄山奇石(二年级上册):(1)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10)。(2)若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8)。(3)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写话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2013年下)海底世界(三年级下册):(1)简要分析该文本的写作特点。(2)如何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三道练习题,并说明设计意图。(2014年上)日月潭(二年级下册):(1)简要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10)(2)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20)(2014年下)春天来了识字(一年级):(1)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谈谈应如何开展识字教学。(8)(2)如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22)

(2015年上)中彩那天(四年级):(1)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2)为本课设计三组课堂提问并简要说明理由。(15)(3)为本课设计一则板书并简要说明理由。(15)(2015年下)写作课“说说心里话”的教学内容(四年级):(1)设计本次写作课的教学目标。(15)(2)分析学生完成该写作内容的难点。(15)(3)为上述学生的习作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评语。(10)(2016年上)《草》(白居易):(1)描写该诗的意境并分析主题。(10)(2)如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该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12)(3)设计针对生字“枯”的写字指导过程。(18)(2)分析“饥”“贫”二字的构字特点。(10)(3)分析学生写“暖”字时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及其原因,并设计完整的写字指导过程。(20)

(2017年上)白鹅:(1)简要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10)(2)指导中年段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14)(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课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16)

综上所述:

1、主体类型:低年级:识字课;中高年级:阅读;写作

2、提问方式:第一问:文本、写作特点类,教学目标、第二问:教学目标,重难点、第三问:教学过程 阅读类:(1)导入类(2)整个教学过程(导入、新授、课堂提问、课堂总结)

(3)课堂练习类(提问)(4)作业类(5)板书设计

识字类:(1)识字教学(2)写字指导环节(3)构字结构 写作(写话)类:(1)教学环节(2)评语

《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第二问】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第二问】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三问】

1、课堂导入

2、新课讲授(初读、再读、品读)

3、课堂提问及练习

4、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2016年下)识字:(1)如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第一节 文本解读

语文的第一问:文本特点(写作特点)类 模板:文体+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文章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散文/说明文/寓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的修辞手法,用词/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准确、质朴、简洁),通过(总分总/总分/时间顺序)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某个故事/某地方优美景色/某种建筑),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例:《美丽的小兴安岭》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溪里涨满了春水。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淌,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黑熊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答: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首先,围绕绿色的海洋总写小兴安岭的美;其次,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写小兴安岭春的生机勃勃、夏的郁郁葱葱、秋的硕果累累、冬的白雪皑皑,最后再总写小兴安岭景色如一座大花园。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中彩那天》

答: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作者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出父亲中彩时的“神情严肃”,通过母亲的话反映出父亲中彩后的纠结抉择,最后又通过描写父亲选择诚信,送走汽车后的“神采奕奕”,告诫读者“诚实、有信用才是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

《白鹅》

答:《白鹅》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文章,作者丰子恺采用拟人、对比、反语等手法把白鹅描述成一位高傲而固执、忠诚而可爱的朋友,通过将白鹅与狗、鸭的对比,彰显了白鹅的大家风范和老爷派头;通过用“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贬实褒的词语彰显了白鹅的性格高傲,个性率真;通过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白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样子。整篇文章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对白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语文第二问: 题型一模板: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读/写„„.字/词,理解„„的含义;了解„„的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文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集体谈论、分角色朗读、探究学习、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体会„„的发生发展过程,提高/锻炼(语言表达、与人交往、探索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自然;保护环境;科学探索的兴趣、无私奉献的精神、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美丽的小兴安岭》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融、汇、赏等14个生字,学会正确书写剑、舔等10个生字。能理解抽出、欣赏、献出、飞舞、宝库等词语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发现作者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美景,积累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小兴安岭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中彩那天》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读写拮、据等6个字,认读维、财等14个字,理解这些词语的基本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理解故事发展过程及主旨大意,提高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养成守信用的好习惯。《白鹅》

1、知识与能力:认读剧、邻等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吠、供等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小组交流谈论的方式,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来描写白鹅的个性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题型二模板: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内容;修辞/写作手法,文章结构。难点:写作手法;中心思想/主旨;实践应用。PS:教学重难点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教学重点,是指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或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是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联系:重点不一定是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难点因人和教学条件而异。例:《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语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中彩那天》

教学重难点:理解诚信、有信用是人生一笔财富。

《白鹅》

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白鹅性格特点。难点:朗读全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语文第三问: 教学设计流程:

1、导入

模板:采用XXX导入法,激趣导入。

① 教师播放《XXX》视频/音频。/教师讲《XXX》故事。/今天我们来做一个《xxx》游戏。② 教师提问:„„ ③ 学生回答:„„ 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xxxx 【设计意图】通过XXX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给学生提供XXX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学习xxx的兴趣与热情。例:《美丽的小兴安岭》 采用情境导入法,激趣导入。① 教师播放《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旅游宣传片,学生认真观看。

②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视频中你看到了哪里美丽的景色? ③ 学生回答:小兴安岭。

④ 教师:美丽的小兴安岭坐落于我国的东北部,它是一位浑然天成的大花园。大家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看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呢? ⑤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想。⑥ 教师:好!现在大家就和老师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文章《美丽的小兴安岭》。

《中彩那天》 采用悬念导入法,激趣导入。

① 教师提问: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中了大奖,奖品是辆崭新的奔驰汽车,你的心情是怎么样呢? ② 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开心、兴奋。

③ 教师总结引入:大家都非常激动,仿佛真的中了奖一样。在生活中,当我们中了奖,尤其是中了大奖以后往往会向大家一样高兴。可是我们文章的主人公在中了奖以后却是“神情严肃”。他为什么会神情严肃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彩那天》,一探究竟。

《白鹅》 采用谜语导入的方法,激趣导入。

① 师:同学们,老师出几则谜语,你们来猜猜谜底。1.一只顺风船,白蓬红船头,划起两只桨,湖上四处游。2.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靴子,唱着歌儿伸脖子。(教师诵读谜语,学生举手回答谜底,活跃课堂氛围。)

② 师:同学们还记得写鹅的诗歌吗?(跟学生起诵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③ 师:那么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鹅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2、新课讲授

阅读类模板: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工具书,自行查阅生字词„、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分角

色/合作朗读课文„)

② 精读赏析,体验情感(教师针对重点词句,问学生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派小组代 表回答„)

③ 再读总结,拓展延伸。(教师设疑,问学生„、学生谈感受„、教师推荐课外读物„.)

例:《美丽的小兴安岭》

1、初读课文,整理感知。

① 学生通过工具书,自行查阅融、汇、舔等生字词语,扫清阅读障碍。② 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小兴安岭的美景。

2、精读赏析,体验情感

① 教师分别指名学生朗读“春夏秋冬”四个段落。教师提问:在作者笔下,春天的小兴安岭是什么样子?具体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别回答。

教师总结:春天:生机勃勃(嫩绿、积雪融化、小鹿散步、溪水流淌);夏天:葱葱茏茏(树木茂盛、金色的太阳、百花齐放);秋天:硕果累累(落叶飞舞、果实满枝丫);冬天:白雪皑皑。

② 教师提问:作者在描写春天的小兴安岭时,用了“抽出”这一词语?可以用“长出”替换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抽出一词比长出更加形象生动。

③ 教师提问:作者再描写小兴安岭的美景时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回答:比喻:流水像舰队;太阳射出金光;拟人:小鹿悠闲的喝水,散步。

3、再读总结,拓展延伸。

① 教师总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作者通过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热爱。下面让我们再一次全班齐读课文,感受美丽的小兴安岭吧!② 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美景。

识字写字类模板: ① 提出生字:

② 教学生字:认读——教师范读,学生圈点、出示生字卡,教师领读、组内朗读,互相解决、借助字典,自主学习

识记——字理、字趣、联想 书写——示范、书空、练习、点评 运用生字——编故事、联系生活、办手抄报、读课外书、组词造句

例:“枯”字教学(1)略版

1、看图片,对比茂盛与枯萎,感受“枯”(图略)

2、以学生为主,通过观察田字格的“枯”字,分析“枯”的结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呈现“枯”字诀:体型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

4、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边板书田字格,边讲解,学生跟随在田字格中练习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运用投影仪进行评议(2)详细版

1、提出生字:教师呈现两组图片,第一幅初夏时期,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第二幅深冬时期,草木枯萎、凋零。让学生感受“枯”,顺势提出“枯”字。

2、教学生字

认读:教师示范读“枯”字,学生复读,全班齐读。

识记:联想理解“枯”字含义,“枯”字左右结构,“木+古=枯”,草木长得时间久了就会变老。书写:① 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枯”字,呈现“枯”字诀:体型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②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枯”字,先左后右,左窄右宽,注意笔画笔顺。③ 教师带领学生书空“枯”字。

④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请书写规范的学生到黑板上示范。

运用生字:以语文小组为单位,以“枯”字组词造句,看哪一个小组做的最好。最后对优胜小组进行奖励。写作(写话)类模板:

① 写作前指导:主题、要求、回忆 ② 写作中指导:内容结构、谋篇布局、写作技巧

③ 写作后指导:自读改错;组内范读;评阅,整体点评,个别指导

例:材料:请你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1)采用情境导入法,激趣导入

师课前准备视频,视频内容为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和生活着的可爱小动物。师:同学们,在视频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问题,小鸟,白兔„„。

师:同学们,老师常想如果老师不是人类,老师想做一颗大树,夏天能让行人乘凉,秋天能长满丰盛的果实,长得很高,看到很远。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特别想成为的第二种身份? 生:回答问题小溪、小白兔。师:同学们想法真丰富多彩,那今天就让我们动手写一写,让老师看看你们笔下的另一个自己。(2)写作前指导,了解写作要求。

① 引导学生确立写作的主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

② 明确写作要求:写作要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进行想象,转变身份;其次,描写“自然中的自己”如何生活、变化;最后加入情感,描写“自然中的自己”眼中世界的样子。③ 指导学生回忆相关材料。(3)写作中指导,具体成文。

具体指导内容包括:内容结构,谋篇布局,写作技巧的运用等。

① 内容结构——如:想象“我是一只小鸟”当你是一只小鸟时,你是什么样子的?你的家在哪里?生活的环境如何?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快乐或烦恼?飞翔在天空中的你眼里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是“溪流”、“大山”又会怎样? ② 谋篇布局——按怎样的顺序来进行描写:时间先后顺序,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③ 写作技巧——排比、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4)写作后指导,修改评阅

① 学生自读,发现习作中的明显错误并进行改正 ② 组内交流评议,互相评价修改 ③ 教师评阅,针对学生的整体问题进行全班讲评,对个体存在的问题通过评语进行专门指导。

3、课堂提问(练习)模板:具体书写如下:

① 从文章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理解文章XXX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文章的关键信息,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② 从文章的主旨思想入手: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精细阅读,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 ③ 从对文章中心的评价入手,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欣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评判能力,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中彩那天》

(1)通过阅读文章回答,为什么父亲梦寐以求的就是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在中奖后却闷闷不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文章的关键信息(2)父亲面对汽车和信用,最终选择了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精细阅读,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

(3)如果你是父亲,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学生的看法,强化他们诚实守信的道德信念。

4、作业设计和课堂总结 作业设计模板:

① 学生自己任选一种方式,来展示自己眼中的XXX.(比如是画画、照片、视频等,尤其是针对风景类材料时易采用)② 观察XXX,仿照课文写作方式写一篇观察日记/小短文。(针对说明类的素材采用)

③ 通过阅读XX课外读物,寻找自己喜欢的XX,下节课分享给同学。(针对说明类、寓言故事类素材采用)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编一个XXX短剧。(针对寓言故事类的素材采用)课堂总结模板:

①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② 学生踊跃发言,纷纷表述自己学到了什么。

③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修辞手法,„„

5、板书设计

提纲式、对比式、图表式、脉络式、总分总式、形象图解式、图示式

例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那个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一、导入

采用情境导入法。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两组图片,一幅图片森林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另一幅图片中只有光秃秃的山,一片死气沉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在这两幅图中的哪里生活?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第一幅。

教师总结引入:同学们,我们都喜欢在第一幅图中生活,但是如果我们不爱护我们的环境,那么终有一天我们会落入第一幅的生活环境中。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老师对重点词汇进行提问,如锋、犁、咆、哮等字的字音,检查同学们在斧头、裸露、咆哮等词语的书写。

(2)老师提问,文章描写了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同学2人之间互相讨论,总结得出文章描写了一个村庄的变化变迁。

2、精读课文,体味情感

(1)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再次阅读,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得出村庄的变化是从穷——富——消失。那么除了村庄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树从多——少是由于人类砍伐所造成的。(2)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请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讨论,老师指点请学生先思考斧头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每次的含义是什么?结合上下文来想一想最后一段话的意思。同学们通过讨论,抓住上下文,理解斧头之前是致富的工具,同时也是破坏大自然的刽子手,及时表扬学生的积极表现。汇报总结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我们依靠斧头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护大自然母亲,那么势必会被大自然惩罚。

3、熟读回顾,迁移应用

(1)情感体悟:同学们,这个村庄消失了原因是什么啊?学生得出是因为不注意保护树木,导致洪水泛滥。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请学生集思广益提出保护自然的措施。

(2)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呢?同学们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保护自然从身边做起。

4、小结作业

(1)回顾课文,同学们学会了哪些道理呢?(教师小结: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我们热爱地球母亲,地球母亲才会热爱我)

(2)作业:A把今天学会的道理讲给爸妈听。B观察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标语口号,积累下来下节课分享。

综合素质

第一章 职业理念 第一节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

①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材料分析:什么是国民素质。②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材料分析: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一视同仁,不过分关注个别学生。③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材料分析:五育并举,知识传授与实践相结合,三好生,均衡课程设置。④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材料分析:教育内容上发挥学生特长,教育方法上有的放矢、因材施教。⑤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材料分析: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操作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教育创新、发散思维。

二、实施素质教育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① 面向全体学生 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③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④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⑤ 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②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⑤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主体多元、内容综合化、过程动态化、方式多样化)。⑥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新课改的教学观

①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材料分析:教师听学生意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②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材料分析: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③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材料分析:容错教育,重视非预期结果。④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材料分析: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第二节 学生观

新课改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顺序性(发展过程不可跨越,循序渐进)。阶段性(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不能一刀切)。

不平衡性(速度,关键期)。互补性(身心、身身互补,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不同特点,因材施教)。②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材料分析:教师看到学生可以进步,能够改正错误。③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材料分析:教师要原谅学生错误。

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 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材料分析:因材施教。

③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材料分析:把孩子看做孩子,不能以成人的角度考虑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材料分析:教师尊重学生。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材料分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③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第三节 教师观

一、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二、新课改提倡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材料分析:教学方面要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育人方面要到的培养、情绪情感。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材料分析:建设者是指从有到优、改进现有课程,开发者是指从无到有、开发新课程。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材料分析:改进教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撰写研究论文。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材料分析: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第二章 职业道德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

1、依法执教:爱党、爱国、守法、言行。

2、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认真备课上课。

3、热爱学生:关爱学生、严要求耐教导、不歧视体罚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严谨治学: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改进教育方法。

5、团结协作:尊重同行、互相学习、关心维护学校荣誉。

6、尊重家长:主动联系家长取的支持与配合、宣传科学教育思想。

7、廉洁从教:不利用职权之便牟取私利。

8、为人师表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爱国、爱党、爱人民、守法 材料分析:侵犯学生权利、不能胡说八道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诚恳敬业、乐于奉献、认知备课上课 材料分析:认真负责、努力工作、利用休息时间备课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不歧视体罚学生 材料分析:尊重学生、不侵权、平等、保护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材料分析:教书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品的创新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对自己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同事团结协作、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材料分析:以身作则、尊重同事家长、廉洁从教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上一篇:反省作文550字下一篇:整式的加减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