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的文章(精选15篇)
1.感悟生活的文章 篇一
记得一本书中说过:“困难就像石头,如果你把它背在身上,会痛苦无比;如果你把它垫在脚下,它会帮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而体验到快乐与幸福。”这话告诉我们,良好心态的重要性。说白了,就是在困难面前,不畏惧,不气馁,而是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如此,反而能感受到事物的另一面,体验到其中的愉悦与幸福。令人头疼的困难尚且如此,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在平凡日子里,体验、感受到一点儿美好抑或感动又有何难呢?
这不,近来,我就体验、感受到了许多美好与感动。或许,这些美好、感动,在有些人看来平平淡淡、不足挂齿,但之于自己,在自己眼里乃至心里,却非同一般。为何出现两种泾渭分明、截然不同的结论呢?显然,这是不同的心态使然。心有莲花开,福禄自然来;快乐与否,贵在心态。说的正是此理。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调整心态,好好体验一把来自平凡生活的美好与感动。下面,我就跟朋友们说说近几天来我所体验、感受到的源自平凡生活的几点感动。当否,恭请指教、商榷。
感动一:连夜赶写文章
自“双节”黄金周最后一天跟冯老及县作协几位领导、同仁聚会后,被冯老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言谈举止感化,获益匪浅,特想写篇文章抒发抒发内心感受。基本打算是,周一(节后上班首日)下午或晚上动笔。为此,我已在聚会当晚拟好新闻稿(初稿)《临朐县沂山风景区泛海希望小学举办“双节”图文大赛》(相关链接:沂山风景区泛海希望小学举办欢度“双节”图文大赛),目的是尽力将周一的图文大赛新闻报道工作提前完成。若活动顺利,上午出来比赛结果,午间稿子定稿并上报上级宣传媒体应该没啥问题。不巧的是,周一活动持续了整整一天,傍晚才出来比赛结果,稿子首尾工作只能顺延至晚上来完成。如此,周一写聚会文章之事随之落空。
周二,上午、下午均有课,很难静下心来鼓捣文字。于是,写聚会文章事宜便拖至周二晚上。心想,此事可不能再拖了,否则就太不合乎时宜了,最好是当晚完成初稿,来日大早完善,上午请冯老过目,中午定稿并发送青年才俊苏洋先生创办的《临朐》公众号。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很欣赏这句话。确定了实施方案的事情,再难也得做一做,再难也得试一试,再难也得闯一闯。不做、不试、不闯、,就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
闲言少叙。经过一晚上的忙碌,文章初稿完成,又加上一大早的努力,文章基本定稿。虽说熬夜了,但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收获——近3000字的拙作《诗意天里的诗意聚会》就在眼前,内心欣慰着呢!不无夸张地说,回头来看,真的被自己连夜赶写文章之举感动着呢!
感动二:冯老斧正文章
周三,我休班,按照计划,这篇聚会文章得请冯老过目。从事了多年文字工作,我养成了认真做事、谨慎做事的习惯,刚刚写成的这篇文章涉及的主要人物是冯老,字词句方面有什么闪失,那可是对冯老的不敬、甚至是冒犯啊!因此,文章必须得请冯老审阅把关才能最终定稿。
周三早饭后,我跟冯老取得了联系,约定了会面时间。然后,我把文章转进U盘里,到大街上的打印部里打印出了文章纸质版。接下来,我带着文章赶去冯老家。
令人感动的是,冯老特热情,看文章特认真,连个别漏字以及不太合适的字词都给予了指正。更令人感动的是,冯老对自己的“头衔”提出了异议,建议删掉那些高大上的东西,比如文章中曾有“大名鼎鼎的文坛泰斗冯恩昌老先生”字样,冯老建议把“大名鼎鼎”、“文坛泰斗”都去掉,在我的说服下,才勉强保留了“文坛泰斗”一词。看得出,冯老胸怀之豁达、心地之淡然,令人敬佩!借此机会,向冯老致敬!
感动三:《临朐》速用文章
从冯老家里出来,已近中午。回家后,赶紧完善文章、定稿,为尽快发送《临朐》公众号奠定基础。中午时分,我电话联系苏洋先生,言说出差了,下午晚些时候返回,请我把文章发至公众号专用邮箱。随后,苏先生通过微信发来了邮箱地址。除了发送文章外,苏先生还建议我一块发上份图文并茂的个人简介,照片最好是近期横幅个人照。
坦言,个人简介文字资料不缺,但图片、尤其是横幅近照就不好找了。因为,平日里,大都是自己给别人拍照,别人给自己拍照则很少。所以,近照确实不多,不论横幅的还是立式的。找了一阵子,无果。无奈,只能借用以前的。最后,找了张今年春天的,跟女儿去青州市邵庄镇老山村看流苏时女儿给我拍的几张照片中的一张,是立式的。如此,只能将就着用了。实在不好用的话,那就干脆不用照片了。
等把这些材料筹集齐整、发送苏先生,已经是午后的事情了。心想,这么晚了才发文章过去,明天抑或后天派上用场就算及时、迅速。没成想,文章《诗意天里的诗意聚会》(相关链接:诗意天里的诗意聚会)当晚就上了《临朐》公众号的“头条”。 用稿如此之快,着实让我有些吃惊,不由的为之感动了一番。在此,向《临朐》公众号、向苏洋先生深表谢意!
感动四:文章广泛传播
关于给《临朐》公众号发送文章事宜,早有意向。月余以前,跟苏先生微信私聊,我曾表达过此意。但因突发支教事宜,时间相对紧张,加之,前些日子俗事、琐事颇多,所以,给《临朐》公众号发送文章之事便暂时搁浅了。这次,特意将本文发送苏先生,一是兑现以前曾经的合作意向,二是权作“加盟”《临朐》公众号的见面礼,同时,也是个良好开端,为今后陆续给公众号发送拙作奠定基础。但是,对文章传播范围大与小,传播层次高与低,从来没有什么奢望,也不想有、不敢有什么奢望。坦言,鼓捣文字,之于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工作、生活之余的一种娱乐、一种充实、一种消遣,别无他求,仅此而已。
文章在《临朐》公众号播发后,浏览量、点赞量不断攀升,令我始料不及。截止今晚,浏览量、点赞量已经分别超过五百人次、八十人次。据悉,有些热心人已经把文章转发到了他们的朋友圈、甚至工作群里。此举,真是让我受宠若惊、十分感动。同时,也深感不安,自知水平一般,拙作转发到高大上群组里,那不是班门弄斧吗?在此,敬请大家批评指教!同时,向关心、关注本文的领导、朋友、同仁致以诚挚感谢!
感动五:留言、打赏、电话
最出乎我预料、最让我感动的是,有许多亲朋好友、仁人志士在文章后面的留言处、打赏处进行了中肯留言与慷慨打赏。止于周四晚,留言已经近十人次,打赏已经近二十人次。如果说点赞较为简单易行、基本算是举手之劳的话,那么留言就不怎么简单了,得动笔才行啊!打赏那就更不简单了,得动“真金白银”才行啊!我仔细梳理、辨别、核实过这些朋友、志士,有些自己并不熟悉,估计是来自其他朋友圈子。
今后,我定将通过合适途径弄清楚每一位朋友、志士的高姓大名,并且牢牢记住他们,记在心里、乃至未来岁月里。古人云,有来无往非礼也。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定将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回报这些弥足珍贵的人情!
正如前文所言:鼓捣文字,之于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工作、生活之余的一种娱乐、一种充实、一种消遣,别无他求。所以,点赞啊、留言啊、打赏啊等等方面,尤其打赏方面,从没有任何非分之想。敬请大家谅解!海涵!
不得不提的事情还有一件:电话。在点赞、留言、打赏的同时,还有热心人打来电话予以问候、祝贺。比如,在我县某机关工作的我的一个刘姓老学生周四上午专门打来电话问候我。我深知,他也是搞了多年文字,工作也是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这不,今年他还荣获了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呢!之于文字,我们共同语言颇多,不知不觉交流了数十分钟。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定会经常联系,互谅互帮,携手前行!在此,由衷祝愿他以及更多的关心、关注、支持我的热心人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
最后,我想借用过去一篇旧作中的一段文字来结束今天的谈话,同时,也是我的一点内心独白,期与诸位亲朋好友以及广大仁人志士共勉:
生活是美好的。停下步来,静下心来,勤观察,细琢磨,平凡的日子里值得留恋、思考、品味的东西俯拾皆是。
为此,我辞掉了许多的喝酒、打牌、聊天等可有可无的“场合”,恬居一隅,静观尘世,清心寡欲,享受孤独,全身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阅读、写作。这种生活,也许有些人、尤其是不怎么喜欢文字的人难以理解,但我觉得充实、快乐、幸福!
如此人生,足矣!
作者:安树芝
公众号:临朐
2.感悟生活的文章 篇二
关键词:记者,责任意识,业务能力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 这是每年记者节都要讨论的话题。在陈永洲出事、21世纪网出事、沈灏出事以后, 这个话题显得极为严峻而沉重。笔者认为, 一名好记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很强的业务能力。有道是“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前一句说的是有担当、负责任, 后一句说的是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两个方面不可或缺。
上篇
先说“铁肩担道义”。
在任何历史条件下, 责任意识强、敢担当, 这是好记者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并将责任付诸行动, 方才可能成为好记者;反过来说, 缺乏责任意识、不能将责任意识落实到行动上的记者肯定成不了好记者。当今时代, 社会处于转型期, 改革进入深水区, 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社会观念使意识形态中增加了以前所没有的内容, 传播科技的发展与发达和其他因素一起共同改变了原有的社会舆论格局。在这一方面, 与以前相比, 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迁。然而尽管如此, 记者仍然需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铁肩担道义”精神, 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铁肩担道义”。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 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新闻工作者要有一种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用新闻来影响更多的人, 号召大家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尤其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 如何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 将大家拧成一股绳, 推动国家的强大, 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思索的问题, 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1]新闻工作者勇于担当、敢于负责, 从本质上说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社会进步。
“铁肩担道义”, 是记者强烈的责任意识的体现。马克思在阐述报刊的品质时, 多次从办报的目的和责任方面强调报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 认为人民报刊应当“生活在人民当中, 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 公开地报道出来”, “报刊从理性上, 同样也从感情上来看人民的生活状况”[2]。“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是记者的责任所在。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记者责任的一种经典表述。记者应成为人民的忠实代言人, 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记者责任的另一种经典表述。这些都是从应当作为方面说的。当今时代, 改革进入到了深化和攻坚阶段。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格局和与此相联系的舆论格局相当复杂。记者在表达人民的利益诉求和真实心声方面, 所担负的责任比以往更为重大。受到责任意识的驱使, 记者事事处处对社会、对公众、对事实负责, 始终明白: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不利的事情不可为, 对公众构成误导和对公共利益带来损害的报道不可发, 与事实不相吻合的信息不可传。这些, 是从不可为方面说的。
之所以说在今天的条件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记者“铁肩担道义”, 是因为:
第一, 社会生活中违背公平正义原则的事情屡有发生。这是一个倡导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 但又是一个违背公平正义原则之事时有发生的时代。用自己手中的笔和掌握的媒体版面、节目时段, 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发声、而呼唤, 是记者的神圣职责。
第二, 媒体和记者面临着利益的巨大诱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闻传媒已经成为市场上的经营主体, 通过正当经营获得经济效益, 不仅是允许的, 而且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身处市场之中, 经营主体面临着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而传统媒体受到来自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新媒体的巨大压力, 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拼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当然, 新媒体也会同样感受到生存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记者既要面对来自市场的利益诱惑, 又要面对来自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因此可以说, 记者的责任感, 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记者是公民。与其他公民相比, 他 (们) 从事的是新闻采访这样的职业活动, 拥有利用新闻传媒的技术手段和特有资源披露新闻事实和发表自身见解的权利。虽说今天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 但记者因为在体制内, 有着与新闻机构相联系的公职身份, 因而其话语权及话语的影响力相对比较大。这是一般的网民无法与之相比的。正因为如此, 有的记者就在自己的身份上做足了文章。他 (们) 既可以在报道特定对象的过程中获得进项, 也可以在不报道特定对象的过程中捞取好处。他 (们) 所付出的代价是:在自己声名狼藉的同时, 也使整个记者队伍的形象蒙受玷污。
第三, 当下舆论和舆情相当复杂, 准确地进行研判难度极大。在很多年前, 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就曾经说过一段名言:“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 笔下有毁誉忠奸, 笔下有是非曲直, 笔下有人命关天。”他说这一段话时, 人类社会还没有进入互联网时代, 更没有进入自媒体时代, 但与记者是用在调查采访的基础上披露信息和发表意见的方式进行工作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他 (们) 手中握有“如椽大笔”, 他 (们) 肩负的责任重于泰山, 他 (们) 体现的是社会良知。在自媒体时代, 人人手握处于移动状态的麦克风, 众声喧哗成为社会舆论的常态。舆论和舆情的复杂性毋庸置疑。在出现了变局的舆论格局中, 记者对在社会舆论中的引领作用不可轻言放弃;舆论和舆情越是复杂和难以研判, 记者肩上的责任就越是重大。
“铁肩担道义”, 动力从哪里来?新闻工作者的楷模穆青, 以“勿忘人民”自勉和勉人, 因而不仅在平时的工作中能“铁肩担道义”, 而且在重要的历史关头也能“铁肩担道义”。他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 不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 而以饿死人还是靠双手改造环境为主要矛盾, 这在当时是需要胆识和需要有承担责任的心理准备的。在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中, 穆青和他的同仁先于党中央对“文化大革命”作出否定性评价, 这同样需要胆识和责任意识的支撑。记者“勿忘人民”, 方才可能长有“铁肩”, 方才可能担得了道义。
下篇
再说“妙手著文章”。
业务能力是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写作、编辑等能力。对于好记者而言, 尤其重要的是具备超强的采访和写作能力。采访、写作能力和水准的发挥, 与特定主体的新闻理想、敬业精神有关。具备崇高的新闻理想和突出的敬业精神的记者, 往往能通过不断钻研而提升自己的采访和写作能力, 并将此发挥到极致。就此而言, 业务能力和水准的发挥, 不仅仅是业务能力问题, 还与记者的工作态度及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但是, 记者如果光有新闻理想和敬业精神而没有很强的新闻业务能力, 那么他们在报道新闻事实和评论社会现象时就会捉襟见肘, 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就会明显处于下风。
“妙手著文章”涉及多方面的内容, 现着重论述如下三点:
其一, 新闻采访不舍难求易。
业界人士有言:“七分采, 三分写。”这在记者所写报道严格地受制于调查采访所获得的素材的层面, 无疑具有真理性。相近的意思也可表述成“脚板底下出新闻”“好新闻是跑出来的”等。在社会发展进程中, 近些年来, 信息传播技术有了前人难以想象的进步, 记者进行采访、获取信息较之以前有更多的渠道, 也更为便捷。然而不可改变的是:记者仍然需要对报道对象进行深入采访, 需要就与报道对象有关的采访对象进行深入采访, 需要赴事发现场进行深入采访。在今天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 这依然是好记者写成好稿的“不二法门”。新闻采访不可舍难求易。
一名记者如果疏于调查采访, 甘于根据“二手货”进行“再生新闻”写作, 其实只是做粘贴、拼凑之事, 那么就终究只能是与好新闻、好记者无缘。做原创的新闻、做有深度的新闻、做包含着自己的发现和思考的新闻, 是好记者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高人一筹和最终胜出的关键所在。
好记者总是与新闻精品力作相联系。能不止一次地生产出精品力作, 是好记者之所以为好记者的重要标志。那么, 新闻精品力作是怎样炼成的呢?新闻精品力作是艰苦深入的调查采访顺理成章的结果。制作精品力作所需要的采访, 不可能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采访, 也不可能只是力图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采访, 更不可能只是在办公室里闭门不出地收集资料和进行复制、粘贴, 而必然是深入实际和实地的采访。
新华社记者撰写的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 写成后被400多家媒体刊播, 产生了广泛影响, 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媒体受众和社会各界的高度称赞。[3]让我们来看看它的生产过程吧。“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带领3名记者深入太行深处的乡村、企业和重修红旗渠工地调研, 采访30多位典型人物, 召开近10场座谈会。同时, 在全国范围采访了涉及红旗渠的人物, 查阅3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在深入采访基础上, 精雕细刻, 数易其稿, 反复打磨, 形成了这篇精品力作。”[4]以上就是记者团队写这篇通讯前的投入。毫无疑问, 深入、扎实的采访, 为精品力作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 力求对生活有所发现。
记者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新闻事实要有自己的发现。“新闻发现力”的概念经常被业界和学界人士提及。
有位论者提出了如下观点:“有一个新的现象值得澄清, 即在一个‘用户生产内容’的信息传播方式日渐普遍化的时代, 对新闻发现力的探讨并没有失去它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这是因为即使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 人人都有了传播信息的权利, 人人或多或少在发布新闻 (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新闻感知力) , 但是用户生产的内容, 一是它替代不了专业新闻记者的那种持续的、深入的、全方位的新闻信息的采集工作。那种零散的、随机的、浅层次的内容生产, 只是丰富了新闻信息来源。”[5]笔者同意上述意见, 在自媒体时代, 专业记者不是“全民皆记者”意义上的“网民记者”所能取代的。专业记者的新闻发现力仍然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发现了新闻界存在的“新闻发现力之‘滞后’与‘忽视’”的问题。他认为, 新闻记者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善于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善于发现或者澄清社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实真相;善于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 深刻地揭示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善于发现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新的苗头、新的动向, 准确地预测和描绘事物发展趋势。”[6]这实际上为记者提升新闻发现力指出了具体的努力目标。
新闻发现与新闻采访并不是相互割裂的两个阶段, 而完全可以融为一体:在采访前有所发现———发现值得报道和深入发掘的线索;在采访中有所发现———发现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思想意义、深长意味。由于有了新的发现, 记者的采访被引向更有利于发掘事物本质的方向。
新华社记者何平等人在通讯《从瓮安之乱到瓮安之变警示录: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中, 就有他们自己的发现。如在涉及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民主时, 他们写道:“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在昭示:民主是理想, 也是实践。需要制度, 也需要细节。”这段文字就体现了某种发现。记者在采访和在此基础上所作的深思中, 还有另外的发现:“从大乱到大治, 从民心失落到民心重聚, 瓮安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站在乌江峡谷, 翻卷的激流挟着历史的风云扑面而来。历史不会简单重复, 但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70多年前, 被敌军围追堵截的红军曾在这里绝处逢生, 转危为安。70多年后, 瓮安的基层政权也经历了一次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在新长征的路途上, 也还会遇到各种‘乌江天险’。但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就一定能闯关夺隘, 到达胜利的彼岸!”在70多年时间长河的两端, “乌江天险”的内涵和形式有着诸多不同, 但其中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和深刻的真理内涵。把历史的相似之处呈现于人们的眼前, 发挥其警示作用, 这就是该篇通讯的贡献。
其三, 对新闻事实能出色地展示和评论。
这属于表达的范畴。如果既有深入的采访, 也有自己的发现, 然而功力不逮, 也还是无济于事。好记者在表达方面总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惊人之笔。改革开放之初, 范敬宜在某公社睡了一夜, 深有感触, 于是从“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的角度报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其报道角度之妙令人赞叹。他在经济日报任总编辑时, 策划和主导的“香香臭臭话广东”等一组11篇系列报道, 突破了对于事物的评价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 让人读后叹为观止。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这是老话;但如果在自媒体时代给予它新意, 似乎也不是不可以。
参考文献
[1]杨云.如何做一名好记者——访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青年报综合采访部主任刘畅[N].内江日报, 2009-09-2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1956:231.
[3]刘思扬.在“走转改”中锻造时代精品[N].湖北日报, 2011-11-25.
[4]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2-06/25/c_131674095_2.htm.
[5]马涛.新闻发现力再认识[J].当代传播, 2013 (1) .
3.感悟生活的文章 篇三
关键词:欣赏教学 文章语言 美学视角
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的,想要让学生认识语言的美,就得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的语言,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而让学生徜徉于语文天地,品读佳词美句,让美从心底流出。
一、巧笑情兮,美目盼兮——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笑”前加一“巧”字,“目”前加一“美”字,立刻让人对描写对象产生美妙的想象与感受,语言的形象美也就体现出来了。语言的形象也就是文章中所提及的物象,这些物象经过作者的恰当修饰,或者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让读者产生新鲜感或陌生感,从而产生了美的感受与美的联想、想象,起到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这就是语言中的形象美。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发现,并品析这些美的形象。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美的形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其浮现在学生脑海中,体味语言所表达的形象美。
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欣赏语言的色彩美
语言的色彩美,就是文章中富有色彩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氛围。色彩能直截调动观众的情绪,观众通过对色彩的感受,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最后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感受,即审美感受。文章作者也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求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感染读者的情绪。让学生关注色彩,感受色彩,通过这些色彩感受到或宁静或热烈,或充满生机或凄惨暗淡的氛围,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色彩的联系,从而欣赏文章如画般优美丰富的内蕴。
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欣赏语言的情感美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个“恨”字,充满辛辣的嘲讽,寓托着诗人忧心国事的深切悲慨和无尽感喟。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旗帜鲜明地表达出了作者的爱恨喜怒,强烈地感染着读者与听众,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产生了与作家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让读者、听众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美感。在指导学生阅读中,一方面指导学生注意分析这些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所传递出的情感;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等方式读出这些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感受到语言带来的心灵的震撼。
四、鸟宿池边月,僧敲月下门——欣赏语言的动作美
“推敲”二字的斟酌使用,为诗人留下炼字千古佳话,也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千古佳句。动作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中所表现出的对象的心理、人品、情绪、地位、职业、身份等是各不相同。它所传递的内容非常非富,通过对这些或优美或干练、或卑俗或笨拙的动作品析,所唤起的读者喜爱、同情、厌恶等的审美情感体验也是丰富的。而表现这些动作的语言,自然是动词,所以欣赏动作美自然离不开对动词的欣赏。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品析欣赏这些动词,体味其中丰富的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在教学中,对于适合表演的段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性的动词,反复朗读,通过表演的形式来体会语言的动作美。
五、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欣赏语言的音韵美
4.生活感悟的超励志文章 篇四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感到害怕,却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害怕些什么。苦苦来到了自己想要的年岁,得到的却是无尽的迷茫。小时候你想长大,而现在当你真的长大了你又不愿意去承认,你害怕,你逃避,你无措,你不敢承认现在的你,因为你没有成为你以为的自己,而是成了当初就连自己也厌恶的那一类人。
你不知道现在为何再也静不下来,烦躁、不安、是的,烦躁,莫名的烦躁。他填充着你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塞得满满地,并且还在一点一点的膨胀、扩大,仿佛要把胸膛撑开。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有的这种感觉,但你知道现在他会时常来到你的身旁,你觉得自己已经快被他的执着压垮。
整天如此,你害怕有空闲的时间,特别是在周末。有时候会越闲着没事越心慌意乱,不知道此刻自己在想着什么,亦不懂下一刻自己又会在哪!我也问过自己你怎么了
但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你讨厌现在的生活,甚至不想交朋友,不是害怕冲淡了与那些老朋友之间的`那份感情,而是发现与人的隔阂越来越大了。
你害怕真的害怕。晚上你会睡不着,不敢躺在床上,怕时间一睁眼醒来就没有了,你总感觉床太软了,一不留神就要掉下去一样。
渐渐你又几乎都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通宵接着一个通宵的挥霍着时间,真的好迷茫。渐渐发现你花在手机,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每次你看到QQ空间里面发的说说下面有很多赞,似乎一个赞就能说明他们出现过或能证明他们还都存在。你甚至看都不看别人的内容,只要有东西就会习惯性的点一下,渐渐的一个简单的赞让你也觉得有些东西的出现简直毫无意义。
每天起床你睁开眼却发现脑海中一片空白,甚至一点雪花都没有,你很失望,你知道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可你却不知道你的理想是什么。你知道你一直在路上走着,却不知道你要到哪里去,你知道你想改变,很想,可又不知道如何改变,于是你开始对自己迷茫,对生活迷茫,对未来迷茫。
你开始挣扎,开始做一些你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的事,后来,你苦苦挣开那个迷茫的泥潭后,发现自己却是在一个更大的泥潭中。你又开始无助,开始恼怒,开始更容易无缘无故引起烦躁,你很兴奋,认为自己是开心的,可一旦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又觉得整个人都被抽空了,原来自己已经接近了痛楚的边缘,看到一个很大的漩涡。
5.生活感悟文章 篇五
人生不是总如意,生活不是都称心,事业不是永辉煌,前行总会遇沟坎,
情缘总有苦辣甜,不好求别人为己,不苛求自我求人,路不通时会拐弯,
解不开的就忘记,事难做时就少做,学习并领悟放下准备错,缘渐远选取随意,
有些回忆记不起,便是温暖和美丽,入目就是看风景,有了伤痛就放下,
就是释然了纠结,想开了就能舒坦,做事需尽心就好,完美太好路逍遥,
有些错误以犯了,原谅心宽不在高,纷扰看淡就无悲,是是非非不计较,
心地宽松了多少,不会负载心煎熬,幸福来源于感觉,愉悦来源于心态,
简单来源于选取,该是你的跑不了,已去过往莫强留,不是你的留下愁,
莫要强求去处理,简单就好为自我,想的太深以陌生,计较太多就生份,
太复杂了就棘手,最后已经到了头,复杂的事看的淡,你的心境不一样,
在意少了就简单,啥事都能互相帮,精明就是一种累,糊涂也许少受罪,
智慧人生看自我,该醒时候就清醒,该醉时候就装醉,人的生命不会累,
聪明反被聪明误,梦里挑灯揣糊涂,聪明糊涂无所谓,事能办好就是对,
性命中,最难求的是真情,人生中,最难懂的是感情,是人,都有感情,相遇是缘分,是心,都会动情,相守靠真诚,不怕钟情,就怕无情,卑微的但是是感情,不怕重情,就怕伤情,最冷的但是是交情,每一份关爱,都是一份人情,每一滴热泪,都是一片痴情,人与人之间多份善待,感情里就会少些飘零,心与心之间多份包容,性命里就会充满温情,
不是所有的相遇,都能掏心掏肺互诉心声,
不是所有的等候,都能守候成美丽的风景,
飘过的,都是景,美丽入画中,擦肩的,都是客,温暖留心里,友不在多,贵在知心,情不在爱,爱与真心,知心,知音,知情,情就持久,心懂,心同,心诚,贵在知音,属于自我的风景,才有美丽流连,拥有自我的倾心才能以念取暖,缘分万千,顺其自然,以心换心,才能永远,最真的感情无需约定,心灵相通,最好的知心无需相逢,异曲同工,你守,我候,会与岁月不离不弃,你在,我在,会与时光一齐变老,
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可就是谁也替代不了,
有些情不用挂在嘴边,却永远是心灵的依靠,
因相知而相吸,足以守候,因知心而懂心,已经足够,淡然的相守,坦诚的相对,牵手着心灵,滋润着性命,感知的是潜藏的心事,心灵有了栖息,解读的是心底的悲喜,心语有了聆听,因此倾诉毫不设防,情总有浪漫,因此情感有了释放,爱总有激情,知心有声,是将心比心的真诚,动心有情,是以心换心的真情,懂心有暖,是倾心倾情的回应,爱心有愧,是以情温情的交换,懂有了所语,魂有了交集心有了靠近,情有了所依,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越是真就越安静,但赢得不了人生命的幸福,
越是久就越平淡,但代替不了一辈子的温暖,
相爱,只是一个开始,相守,才是爱的最终,平淡中的相依为命,是真实也是习惯,风雨中的同甘共苦,是依靠也是心安,最长久的陪伴,莫过于平淡中的真心守护,最真实的拥有,莫过于平凡中的体贴心疼,爱上一个人不需要理由,爱不必须山盟海誓,守护一个人则需要生命,但要全心全意给予情不必须誓死不渝,但要真情实意的不离,爱无需要天天相守,但要惺惺相惜的永久,彼此因包容而相伴相依,这个世界,人心换人心,人心可贵,在于宽容,真心见真情,真情可待,在于真诚,人生不是总如意,生活不是都称心。
懂得善待自会温暖心灵,感情因懂而靠近,
懂得珍惜才能收获感情,感情因懂而珍惜,
6.生活中的感想感悟文章:告别 篇六
——题记
人的一生,并不是总是风平浪静的。很多时候,我们要与曾经的过去告别。别了,童年;别了,朋友;对岸的人儿……我们在时光的尽头,依依挥手告别,不再回首。童年的影子,你是否在呼唤着我的归来?
在我记忆的最深处,最难忘的告别是小学的毕业典礼。
记得,那是风和日丽的一天。散学典礼上,不少同学合影留念,为了不忘记六年的风风雨雨,为了不因为今昔一别,此生不见。
我也与同学们也合影留念,想用镜头留下最灿烂的笑容。班级座位上没有一个学生。突然,音乐响起,那离别,那忧伤,让大家突然都变得沉默了。
我们坐在操场上,伴着夏风,女孩儿的长发飘逸,男孩的爽朗笑声,曾经在学校中随处可见可闻,如今校园却突然沉默了。因为我们长大了。在这个夏天,我们懂得了要微笑着说再见。可是,下一次我们何时能再见呢?
主席台上,杨校长穿着裙子,戴着红领巾,陪我们一同回首那六年的美好时光。这是毕业的第几个月了?但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心中每一份感动······
我站在优秀毕业生那一列,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扬,六年小学生活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一一闪现。在队伍的前方,是手捧鲜花,微笑地看着我们的老师,他们要给我们颁奖,要赞许我们曾经走过的成长。
杨校长拿着话筒,轻轻说道:
我还记得,六年前的你们,围着学校转啊转,欣喜地转不够;
我还记得,五年前的你们,捧着书本读书的样子很帅气;
我还记得,四年前的你们,像只鸟儿在我身边吵个不停;
我还记得,三年前的你们,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我还记得,二年前的你们,脸上不再稚嫩,有些忧虑;
我还记得,一年前的你们,逐渐成熟,成为少男少女;
我现在看着你们,要离我而去……几多不舍,几多牵挂,几多忧虑。所有的孩子都从眼中涌出泪水,我的心似乎被什么堵住了,想说什么,嘴巴却张不开口,任泪水向下肆意流淌。生离总比死别强,可惜,生离也那么揪心。老师,忘不了,你用温暖的大手把我接进校园;忘不了,你的淳淳教导让我终身受用。那个毕业典礼是用泪水构成的,是感动串联的。
我们回到了教室,班主任老师笑着夸我们长大了,要去追梦了,要离开她们了。我懂,大家都懂。其实微笑着的你,看一个个长大的我们飞离你的身边,那一刻才最不舍的。
最后的时刻,全班同学和老师手牵着手,拥抱着。教室里涕不成声,我们哭着,闹着,一同走过了六年的生活,一起经历了苦辣酸甜,可最后还是要依依不舍地分离……别的班的同学们都走了,我们还不想走。就这样毕业了吗?就这样分离了吗?最后的最后,我们笑着拉着手,缓缓开口:“时光对不住,我要留住你!毕业了,再见……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告别曾经的路,迈向新的生活,大胆向前走,努力拼搏,永不放弃!
辅导老师:吴建军
作者| 七(17)张恺悦
7.感悟生活的文章 篇七
一、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实生活中, 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的学生能够深入生活,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 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认识数学, 从中感悟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如在“元、角、分的认识”教学中, 事先让学生了解各种学习用具的价格, 亲自尝试如何购买东西, 再通过课堂上创设情境模拟购物, 并相互交流购物过程。在练习时, 我还创设出“一个小熊8 元, 一个洋娃娃5 元, 一架飞机11 元, 一个变形金刚9 元, 一辆小汽车7 元, 如果你有20 元钱, 你买哪两种玩具, 还剩多少钱?”的情境, 引导儿童思考:在日常生活中, 是怎样算的?要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很快算出。这样儿童不仅获得了准确、清晰的“元、角、分”概念, 而且20 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也得到了巩固。又如让学生感悟基数、序数时, 选择喜欢的足球运动, 看队员身上的衣服标号;教学“0 的认识”时, 引入学生喜欢的小猫钓鱼的故事, 让学生感知出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用“0”来表示;教学“轻重”时, 把学生带入活动场地, 让学生亲自坐上跷跷板, 感受轻、重在生活中的体现等。儿童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也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质疑———数学问题产生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有意识地把一个概念、规律的产生, 一个问题的提出, 尽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将教学建立在儿童生活背景的基础上。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 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数学, 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 又无法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 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 他们才会感到亲切、易懂、自然。我们要立足于教学大纲, 却不拘泥于教材, 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 让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如, 在“分类”教学中,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 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些食品 (有水果、蔬菜、饮料等) , 请你帮妈妈分一分, 并放在相应的地方。于是学生要先调查, 看看自己家冰箱里放什么物品, 食品柜放什么物品……再尝试分一分, 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 学生不仅学习了“分类”知识, 而且达到了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再如, 在“10 的加减法”教学中, 我事先准备了10 个小球和一个纸箱, 并在离纸箱处一米远的地方划了一条投球线, 在课堂上进行了“看谁投得多”的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们积极踊跃, 兴趣盎然, 都想试一试。我每请一个学生上台投球后, 便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他说说纸箱内有几个小球, 纸箱外有几个小球, 几和几组成10……这样, 儿童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10 的加减法, 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活起来”“、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得到“发现”、“顿悟”, 并得到交流, 由此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三、运用——数学回归于生活
数学起源于生活, 学生学好数学最终也是为生活服务, 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因此, 我们应重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应用能力, 我们应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增强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 如学习“统计”知识后, 让学生将家里的家禽或餐具等进行统计, 并制出简单的统计图表;如学习“认识图形”后, 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如学习“分类”后, 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房或卧室进行整理等等。这样, 由于把学生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学习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将理论用于实践, 学生就会兴趣倍增。
摘要: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 数学活动就更离不开实践生活。数学学习过程, 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所以, 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生活中用数学, 要把数学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 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才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
8.生活处处皆文章 篇八
【关键词】文章;生活;阅读;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宝藏。我们只有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他们不断发现,开掘生活信息之源,撷取有意义的、生动的、鲜活的作文素材,才能让他们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来。这是我参加了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小学作文衔接——生活化习作”子课题后的实践体会。
反思过去的习作教学,我和孩子们都束缚在单元作文的框框里,结果老师教着没趣,学生写着也没味。其实生活是多方面的,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留心观察生活,好题材往往就在我们身边。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引发写作之源,激发写作之趣的。
一、在游戏中做文章
首都师范大学金波教授说“作文是一种游戏精神的体现,是感情的渲泄。”小学生最爱玩的就是游戏,于是,我首先把游戏引入课堂,比如课上,我先让学生玩传话游戏,并指导学会观察描写同学的表情、动作、语言和心理。接着让学生当堂写作,结果《有趣的传话游戏》、《有趣的一节课》和《快乐的一节课》等一篇篇习作就从学生笔下诞生了。再如我在课上举行吹气球比赛,引导学生观察同学的动作、神态、语言和课堂气氛,然后指导学生写作,结果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抒发自己真实感受的习作,如《有趣的吹气球比赛》、《一节有趣的课》、《这节课真有趣》和《我不再怕吹气球了》等。通过几次课上游戏作文的指导,学生懂得了这类习作的写法,以后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外玩的游戏,学生总会将他们作为作文题材来写。一次课上我命了这样的题:“写你最喜欢的一项游戏活动”,结果同学们课外玩的“捕鱼”“贴膏药”和“蚂蚁搬家”等游戏都搬进了他们的习作。
二、在活动中作文章
每一学期,学校总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有参加活动的切身体会,材料就在眼前想得到,写得出,就会乐意写。如学校举行了广播操比赛,在活动前,我就向孩子们提出习作的要求,观察的重点,活动结束及时指导,学生就有了《我们赢了》、《这是集体的力量》、《参加广播操比赛》和《我为自己加油》等一篇篇习作。再如学校召开运动会,我先作活动前指导,引导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写,结果班级在宣传稿上有写开幕式的,有写个人比赛的,有写集体比赛的,有歌颂老师同学的,有对运动会感想的,内容非常丰富。还有春游和秋游也成了同学们习作的好题材。
三、在聊天中作文章
薛法根老师说把作文的内容藏在“闲聊”里。课外,我喜欢和孩子们聊天,孩子们也喜欢和我聊天,无拘无束地聊天,孩子们就会将家里的事告诉我。有一次,晚自习前十分钟,孩子们围着我聊天,我问他们:“你家人谁最爱你?”有的说妈妈,有的說爸爸,有的说奶奶,于是,我又接着问:“怎么最爱你了?”孩子们激动地说开了。上课铃声响了,原本打算讲评练习的我立刻改变了主意,让孩子们写作文,题目为《__最爱你》,晚自习结束了,《妈妈最爱我》、《爸爸最爱我》和《姥姥最爱我》等一篇篇饱含真实情感的习作诞生了。
还有一天晚上,我到孩子们的宿舍,正巧陈晓雨的妈妈从国外回来看她,不仅给她带来了许多好吃的,还给她带来了蛋糕,原来今天是晓雨的生日,我看见晓雨感动得流泪,同宿舍的同学也羡慕极了。第二天课上,我扮演记者采访了晓雨昨晚的感受,也采访了同宿舍同学的心情,让她们以这件事来写文章,结果晓雨写了题为《妈妈的爱》,其他同学写了《感动的一幕》、《过生日》和《我也想妈妈了》等不同角度的习作。
四、在小事中作文章
生活中时时刻刻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小事,有的小事稍稍注意就能变成习作的好题材。如有一次晚自习课上,一只蝴蝶飞了进来,同学们注意力一下子就转移到了蝴蝶的身上,而且有几位同学还离开位子去抓蝴蝶。我刚想训斥不听课的学生但灵机一动,何不借蝴蝶来作文章,于是,我笑了笑说:“这一定是一只爱学习的蝴蝶。”同学们都笑了,随后,我命了一个题:《当蝴蝶飞进教室时》让孩子们把刚发生的情景写下来。
又如有一天下午第一节课刚上课,突然天空电闪雷鸣,一阵暴雨下了起来,同学们有的连忙关上窗户,有的赶紧捂住耳朵,有的吓得钻到桌子下。这时,我当场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这场雨真大啊!》为题完成习作。
五、在阅读中作文章
阅读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我的做法是立足课内阅读拓展课外阅读。在课内阅读上,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如学了《白鹅》一课就让学生仿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如学了《争吵》一课,我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曾经和谁争吵过?为什么争吵?争吵的结果怎样?再学习作者的对话方式写自己曾经的争吵。如教学了《凡卡》一课和《穷人》一课,就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等。对于课外阅读,我总是带学生到阅览室看书,推荐学生看指定的课外书,再让学生写读后感,写读书体会,然后定期让孩子们交流读书体会
生活化习作指导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习作“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观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只要是生活里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甚至是自己梦里的,都是作文的好题材。生活是一个巨大的写作素材库。我要让学生明白的就是:生活处处皆文章。
9.感悟生活文章:活着就是天堂 篇九
我们的生命历程,在无垠的时空里究竟能走多长?
在单位门口,遇到老屋的邻居,牵一女孩的手,行色匆匆,女孩约12岁,满脸迷茫,木讷的跟在身后,走上前询问,才知女孩的母亲病危,弥留之际想再看女儿最后一眼。我不由的心里一紧,那个年轻的影像便倏地显现在眼前:粗实的身材,微黑的脸庞,为人厚道的微笑,终日不知疲倦的劳作在田间。去年才省吃俭用的把房屋地基打好,当她对生活充满希望时,却要面对如此凄惨的命运!
此刻,这个30来岁的母亲是怎样忍受着痛苦等着她疼爱的女儿,望着这个熟悉的家她的脸上写着怎样的绝望,夕阳一点点的西沉,她的生命也在一点点的弥散在红尘之外。生命,在此刻显的如此弥足珍贵!
生命之神主宰着我们一切,在厄运面前人又是如此单薄无力。
对于死,有时也想,那有什么惧怕,生命终其了总有这一刻。但我想,所有即将失去生命的人,他们大多不是惧惮自己自然生命的消失,而是牵挂由此而失去的亲情挚爱,惧怕失去只有人才真正懂得的无语守望和牵挂。
生命在它失去的那一刻,人们才真正明白,拥有健康拥有自己鲜活的肉体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我们的生命其实就是一部剧本,再精彩也有其结局,再凄惨也要有收场。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抓紧时间演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生命剧本并不是由编剧主宰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这个角色-------你只要想快乐,你便能把你塑造成一个浪漫快乐的主角。
在这个世界,能够让我们变的贪婪、狂妄、痛苦、自卑的外界条件比比皆是,金钱的诱惑,优越物质生活的刺激,人比人而产生的怅惘总在我们身边,如毒蛇的芯子嘶嘶作响,我们总看到自己的不如意,总是埋怨生活里带给你的种种烦恼,在尔虞我诈中燃烧着自己生命的导索,往往到了生命的终结,这才恍然明白,一切都可以释然,可唯独没有好好享受生命的色彩。
生命,是上帝恩赐给我们一生的礼物,是让我们享受人和人相处的快乐和安谧,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如此美好的礼物,没有什么理由去拒绝爱和信念,就像没有什么理由让我们去带这桎楛踽踽蹒跚在人生之途,因为,我们是为了寻找快乐才来到这个缤纷世界的。
那么,就让我们记住,我们的生活要用快乐勾兑,请不要让烦恼和悲切搅浑了我们清纯的本色。
当我们拥有了生命,我们要心存感激,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有了清纯的眼睛,让我们去欣赏这个点缀我们生活的一切。
当我们拥有生命,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珍惜眼前每一朵花,每一颗草,每一缕霞光,每一滴露珠,每一个爬在墙角的卑微的小蚂蚁。
当我们拥有了生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便要真情的去爱,大胆的去表达,爱你所爱的人,爱你牵挂的人,爱你一辈子刻骨铭心的人,不要悲悯所有的失去,只要一份纯善的心去怡悦,为生命之旅相携。
当我们拥有了生命,请不必让生命忙碌,请不要无休止的为事业癫狂,要学会踱步人生,要学会张弛有度,让生命平静的流淌。
当我们拥有生命,我们还有何求,有了生命,便就是我们的幸福,因为一切,我们都可以再来。
我是一个平庸者,所以我便有了平庸的感言;我是一个生命的持有者,我便要说为了生命的健康我们可以抛弃我们的欲念;我是一个感悟者,我便想趁我们富有生命,便好好善待我们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人。
有阳光的日子真好,下雨的日子也更浪漫。我们的世界里,快乐健康才是我们远航的坚船,扬起爱的风帆,何愁我们不会行的更远?
10.生活感悟文章:人生是一场修行 篇十
我总是在临渊羡鱼,可是等到我自己撒网的时候,却发现我还是抓不住它。 就跟手边的幸福一样,还是弄丢了它。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只能这样想。
自以为付出就会有回报,殊不知,不是真心就会有结果。 曾几何时,在一段极为短暂的时光里,我以为找到了生命中的终点。
曾以为的一辈子,实际只是一阵子。
Miss,同一个单词,既是想念,也是错过。
在我最想念你的时候,才发现我已经错过了你。
失之我命、
还是有些许舍不得。
不可预见,只可遇见。
你我相遇,是我生命中不可预见的插曲。
人都有这样的时候,偏执的去做一件事,执着的去想一个人。
明知道它是错的,却还是无法自拔。
心里放不下你,更不放过自己。
记忆里的或许是最美的,不愿去想它现在的残破,自恃不清,自我欺骗。
向往了,拥有了,尝试了,得到了,受伤了,才明白,不属于自己的,在努力也是徒劳。
或许有些东西,等到真正放下的它的时候,才知道它的“沉重”。
我在乎我曾经得到的,更惋惜我已经失去的。
有故事的人其实只是人生的道路上出了事故的人,我不想做一个有故事的人。
Imustbeblessedness
是的,我们陌生了。
我放弃了,不是因为没有感觉了,只因我懂了。
永久失去比无法拥有更让我心痛。
心痛已生根,为何思念还不止。
一个人的心里承受能力是无穷的。
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坚强,当有一天你发现你除了坚强无从选择的时候,你已经无坚不摧了。 做最坚强的自己,爱最好的自己。
能让自己幸福的只有自己,就像棉被一样,让自己温暖的其实是自己的体温。
当你不在心疼别人的时候,才会想到心疼自己。
不要总想着自己不幸福,否则连幸福也会嫌弃你。
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别人都不懂你,而是连你自己都不懂。
最有效的自省,就是在自己的伤口在狠狠的补一刀。
11.关注多彩生活,写就鲜活文章 篇十一
繁花似锦的春天来了,荷花飘香的夏季来了……骑着单车吹着口哨的日子来了,望着星空许下心愿的日子来了,那些伴着欢笑和泪水的日子也来了……
日子平淡如流水。该走的,留不住;该来的,不管你乐意不乐意,如期而来,最关键的是,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迎接,去对待。
请以“_____来了”为题,横线上可自由选择你喜欢的词语,文体不限,立意自定,字数600字左右。
技法指导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眼睛向下,调动多个感觉器官,关注多彩的生活,用心体验,用心感悟,才能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采撷一朵朵带露的花枝,写就鲜活的文章。
一、从身边采撷泥土的芬芳。“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可以说,即使最单调、最枯燥的校园生活,也有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紧张的课堂学习,有趣的课间活动;难忘的寝室生活,难得的进餐“偷乐”;更不用说,体育课上精彩的片段,音乐课上难得的放松……放开眼光:春去秋来,草木枯荣;街道见闻,家庭琐事……只要我们放低眼光,用心观察,用心感悟,随时可采撷到带有泥土芬芳的素材,摘取带露的花枝,而这些素材一旦融入了情感,写进作文,必然是弥漫生活的气息。
二、从电视报刊采撷时代浪花。“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撷取时代的“浪花”,为作文增光添彩。材料要新,需要选材者具有一双慧眼。一方面要敏锐地从生活中撷取那些崭露头角的新生事物,另一方面也要从电视新闻和报纸上敏锐地发掘新鲜的写作素材,凭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繁衍成一篇篇美文。如2010年,胡锦涛和温家宝考察农村工作,问农事真情暖农家,并保证农民收入增长不徘徊,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成了非常抢眼的消息。如果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定然会获得不少鲜活的素材,放低眼光,可以繁衍成无数美文。
三、从道听途说中采撷鲜活素材。从生活中选材,主要途径是向生活索取——耳闻目睹。由于中学生时间经历有限,所以“道听途说”也可以是向生活取材的方式和途径之一。对于道听途说的素材,要仔细分辨,认真筛选,融入情感,融入想象,为我所用。此即鲁迅的“杂取种种人,合为一个”。具体行文时,或用传神的肖像描绘出人物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感受,力求做到小巧合理,真实动人。
四、从自我天地采撷“自我”素材。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不同的自我体验,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素材。具体构思时,就要避俗就己,亮出个性。所谓“避俗就己”就是避开大多数人可能写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带有自我色彩的素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一考生以“暴怒的父亲也美丽”为题,叙述了自己想辍学帮助父亲,没想到,平常温和的父亲暴跳如雷,盛怒之下的父亲“两眼充血,仿佛一只扑向猎物的豹子”,大骂“养儿不读书,只当喂一头猪”,还要把“我”逐出家门。也叙述了父亲忍受贫困供“我”读书的动人故事,描写细腻,叙事娓娓,很能打动人。注意,这样鲜活的材料是“唯我家有”,当然新颖独特,有冲击力。
精彩习作
新年来了
○河北一考生
街道上红红的灯笼贴着新一年的喜庆。人们捧着大大小小的年货赶回家,我知道新年要来了。
推开姥姥家的门,大红的灯笼挂在屋子正中央,妹妹围着桌子叫嚷着:“新年来了!新年来了!”而姥姥拍拍妹妹的头说:“新年还没来呢!要爸爸妈妈回来后一起吃了团圆饭,新年才来了呢。”妹妹望望客厅的石英钟,笑了:“爸爸妈妈马上就回来了。”
“快帮我包饺子。新年就要来了。”姥姥拿着擀面杖从屋中冲出来。姥爷在一旁洗着菜,我和妹妹把面团捏成了不同的形状摆在餐桌上,祖孙四人说着,笑着。新年就要来了。
饺子下锅了,气泡不断翻滚到水面,饺子翻上来又沉下去。“爸爸妈妈怎么不回来?”妹妹嘟囔着。我们把饺子摆上桌。妹妹主动搬椅子,两只小手握着椅子腿,笨拙地走走停停。本想伸手去帮她,但却被她稚嫩的呵责吓退了。打开电视,主持人正诉说着新年的祝福,提醒人们不要错过年夜时刻的精彩。
围坐在餐桌旁,饭菜已变凉,电视里播着一位老人在新年之际,独自孤单地面对一桌子菜。姥姥不禁有些失落:“唉,现在的人们啊,都忘了老辈子的传统了,一家人不在一起吃团圆饭,怎么叫过年呢?”我没有说话,低下头想了些什么。
“铃铃”,电话铃响了。妹妹腾地从座位上蹦起来,“哦,爸爸妈妈回来喽!过新年了!妈妈你到哪里了,就等你们回来了。”妹妹急切中带着啜泣。
“贝贝,告诉姥姥姥爷先吃,爸妈有事,改天再请你们吃团圆饭。”
“嘟——”电话断了,妹妹“哇”的一声哭了。电视上新年倒计时的钟声渐渐敲响,“三、二、一!”礼花在电视屏幕上化作雪花,冷了这屋里每一个人的心。新年来了。
电视上,都是一家人围在桌前吃着团圆饭。
新年来了,父母却没来,真正的新年何时到来呢?
【点评】
这是一篇构思巧妙、弥漫时代气息的满分作文。文章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新年的气氛,大红的灯笼,丰盛的年货。姥姥姥爷赶忙包饺子,就连妹妹都在包饺子,搬椅子,企盼爸爸妈妈回家团圆。祖孙四人在焦急和企盼中苦等,直到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才等来父母“绝情”的电话——“贝贝,告诉姥姥姥爷先吃,爸妈有事,改天再请你们吃团圆饭。”文章情节波澜起伏,颇有“亨利式”的味道。结尾的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格外地引人深思。
技法指导
女人如花
○丁立梅
她居然叫如花,王如花。别人唤她“如花,如花”。乍听之下,以为定是个闭月羞花之貌的小女子。而事实上,她快五十岁了,人长得粗壮结实,脸上沟壑纵横。
最感染人的是她的笑,笑声朗朗,如金属相叩,叮叮当当。门楣不惹眼,是一间旧房子,上悬一块木牌:家政服务中心。一屋的人,不知说起什么好笑的事,惹得她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看到我在看她,她的笑并未停住,而是带着笑问:“小妹子,你需要什么服务?”说话间,她已掏出她的名片,递到我跟前。
这委实让我吃一惊。低头看她的名片,王如花三个字,醒目得很。底子上印一朵硕大的红牡丹,开得喜笑颜开。背面的字,密密的,从做家务活到护理病人,她一一道来,似乎样样精通。当得知我只是需要清扫房子时,她手臂有力地一挥,爽朗地笑着说:“这事儿简单,包在我身上,我保管帮你把房子打扫得连颗灰尘粒儿也找不着。”
当日,她就带了两个女子到了我家。一个年纪轻的,她说是她侄女,大学毕业了一直没找到工作。“干这个也挺好的,小妹子你说是不是?”她笑着问我。一个年纪稍大一些的,她说是她妹妹。“在家闲着也闲着,我让她来搭搭手。”她乐呵呵地说。
她果真行。不到半天时间,我家里已大变样,地板光鉴照人,窗明几净。她说:“小妹子,我说个笑话给你听啊。有次我去一户人家,男主人叫人把煤气罐从楼下扛到六楼去,一看是我,他说:‘咋不叫个男的来?’我说:‘我先试试。’我扛了煤气罐就上了楼,他空着手跟后面追都追不上。”
跟我说起她的故事来,她也一直笑着。男人因病瘫痪在床,都十多年了。唯一的儿子,跟了人学坏,被判刑入狱,现在还待在牢里。她去探监,跟儿子说了这样一句:“儿子,妈妈会陪你重活一次,就当重生养你一回。”说得儿子眼泪汪汪。
她说:“小妹子,我儿子会学好的。”
她说:“只要人在,日子会好起来的。”
我点头,说:“我信。”
她的活干得利索,收费也公道。结完账,我把清理出的一堆旧报刊送给了她。她很开心,冲我朗声笑道:“小妹子,以后你家里有事需要我,你只要打我名片上的电话,我保管随叫随到。一回生,二回熟,我们以后就是老朋友了。”
我因她那句老朋友的话,独自莞尔良久。
小城不大,竟常遇到王如花。遇到时,她老远就送上爽朗的笑声,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有时,我在前面走着,突然听到后面的人群里,有人叫“如花,如花”。之后,我听到一阵笑声,如金属相叩,叮叮当当。不用回头,我知道那准是王如花,心里面陡地温暖起来,明媚起来。
——选自《中学生阅读》(2009年12月)
【赏析】
《女人如花》,标题诗意,颇具悬念,紧紧拽着读者的眼球和想象。未读之前,心想《女人如花》,定然写的是如花似玉的女子,读完全文,不觉哑然失笑。原来,如花不是如花似玉的女子,如花是人名,她是一个近五十岁的女人,脸上沟壑纵横,粗壮结实,着实不漂亮。不见其人,先闻她爽朗的笑声。最让人意外的是,一个门楣很不起眼的家政服务中心的小老板——如花,竟然也有名片,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她的名片上“印一朵硕大的红牡丹,开得喜笑颜开”——一如她乐观开朗的性格。这位柔软如花的女子,面对瘫痪在床的男人,判刑入狱的儿子,依然叮叮当当地笑着,坚信生活终有“柳暗花明”那一天。
12.轻叩生活之门 感悟生活真谛 篇十二
一、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在每节课课前我都会组织生动有趣的课前活动,感染学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我喜欢在每节课前和学生互动一下,特别是初次执教的学生。一个小小的互动游戏,往往能为课堂打开一扇金色的大门。
比如,执教“把我的进步告诉你”一课时,采用以下课前谈话:
师:老师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老师出几个谜语考考大家,好不好?第一个:人类有个宝,用它来思考。我们看不见,智慧在里面。生:大脑。
师:我们都拥有智慧的大脑,希望咱们在课堂上勤动脑,善思考。
师:第二个谜语:两姐妹,对面坐,我看不见你,你看不见我。生:耳朵。
师:咱们都有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希望你能用它在课堂上认真倾听。
第三个: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生:手。
师:我们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希望课堂上你能大胆地举起它,积极发言。
在轻松的谜语小游戏中,既对学生的课堂纪律提出了要求,又活跃了气氛。这样的课前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把学生拉入课堂,同时学生对整节课也是充满期待的。
二、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
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生活中的点滴引入课堂。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所以学生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当一回消费者”一课,我就找了一瓶过期的牛奶,用它来引入本课。
师:昨天老师去商店买了一瓶牛奶,不知道质量怎么样?老师想请大家给我鉴别一下。生看,发现过期。
师:你是怎么发现它过期的?
生:我看了生产日期是2013年6月,保质期是6个月。现在是2014年3月,已经过期了。
师:都怪老师太粗心了,买东西都没有注意看,今后我一定会注意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除了关注这些,我们在购物时还应注意些什么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体验当一回消费者。
用生活中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引入课堂,紧接着汇报课前调查。
师:课前老师也让大家调查自己家里一周的购物情况,哪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和大家交流一下。
这个课前调查,就需要学生切实从家庭生活入手,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而且在完成的过程中解决了当一名合格的消费者购物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学生的感受在活动中体验
活动是教师教与儿童学的主要形式,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课堂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生活中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堂中再现,从而得到情感体验。在活动中感悟生活,生成情感体验,升华情感,明理导行。
如,在“春天在哪里”一课中,走进春天这一环节:
师:当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的时候,你们想不想出去找春天呀?
生:想。
师:那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个愿望,带大家去春游一番。不过,春游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做好哪些准备呢?小组的同学赶快商量一下,看看哪个小组想的最周到?
生说师板书。(食物、雨具、背包、望远镜、照相机……)
师:好!就按你们说的办!东西准备好了,我们出发!快看,车来了。同学们上车了。小乘客们坐好了,小汽车要考考你们,考察过关才可以载我们出发。你们知道坐车要注意什么吗?
生:不要把头和手伸出车窗外。
生:系好安全带。
师:老师还要提醒大家下车时要等车停稳后再下车。
一个春游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中知道了春天万物复苏,学会了安全乘车。
四、情感升华再到生活中去践行
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改变自己,指导自己的言行。
如,在“把我的进步告诉你”一课设计了学会感恩这一环节:
师:是呀!孩子们,我们取得这么多的进步除了自己努力以外,还有很多人给我们帮助,给你帮助最大的是谁呢?
生:妈妈、老师、同学……
师:他们怎么帮助你的?生说,师放音乐(感恩的心)。
师:妈妈们每天早早起床做家务,接送我们上学、放学,上班、辅导我们功课!老师每天早早来到学校,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关心我们的安全、学习、生活。还有许许多多帮助过我们的人,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一路成长、一路进步。我们要深情地对他们说一声:
生:谢谢!
师:拿出卡片,给你最想感谢的人写一句心里话。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感恩的心,学会对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学会去帮助别人。在轻松的活动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言行。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让“品德”与“生活”真正携起手来,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课堂上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让课堂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让我们带领孩子用真情轻叩生活之门,用真心感悟生活真谛。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使品德与生活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3.心灵培训感悟的文章 篇十三
一个人在具备坚强意志的同时更要有明确的目标,长远的志向。因为目标就像旭日,点燃黎明,给予我们希望,目标就像明月,照亮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目标就像一方罗盘,在迷路时给我们导引人生的航向,有时又像一支火把,它能燃烧每个人的潜能,牵引着我们飞向梦想的天空,然而人的道路难以一帆风顺,也固然布满荆棘,充满坎坷,只要有明确的目标,你就会看到曙光,看到希望,即使前方风浪再大,也会执着追求,无怨无悔。有了目标你就能寻找到内心的激情与澎湃,有了目标就能实现辉煌的明天,有了目标,就可采撷人生道路上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接着导师讲了一个“通”字,顾名思义通就是沟通,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传输的纽带,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善于沟通,很多机会就这样与我们擦肩而过,在不经意间断送了我们大好前程。一个人更应该有坚定的立场,对待一些事情要有强烈的意愿去完成它。“有意愿走远的人,才知道自己究竟能走多远。”这是导师经常说的一句话,确实没错,一个人只有渴望做好一件事,他才会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出色,更完美。现实中我们应该把机会留给那些有意愿的人,那些立场坚定的人,这样才会实现机会的最大化。同时对待事情,我们要有一种换位思考的理念,事情往往都有它的两面性,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总去看人家不好的一面,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亮点,进而去表扬他,赞美他。绝对不可以搬弄是非,道人长短,这样只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和修为。
“小成功源于朋友,大成就源于敌人和磨难。”商业战场中没有绝对的朋友,更没有永远的敌人,往往敌人和磨难是成就我们的最好武器。也是磨练我们心志最好的方法。很多企业都是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只要有竞争我们就会做的更好,更出色。
“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间定乾坤。”这也是导师爱说的一句话,他告诉我们很多事情的成败都源于细节,现实生活中可能由于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就断送了自己大好前程,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所以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和一些领导,尊师,高人一起共事的时候,你的一些细节可能就为你赢得了一个美好的将来。
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学会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要想拥有辉煌的成就,那他就必须懂得包容,包容别人的不解,包容别人的过失,包容别人的怨恨。“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帅额头能走车。”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要有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情怀,只有这样才会成就明天。
“大孝治国,中孝治企,小孝治家。”百善孝为先,弟子规里很注重一个“孝”字,说到孝字那我们就必须学会感恩,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想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的父母,想想那些曾经对我们谆谆教诲的师长,还有就是现在给我们发展平台,让我们实现梦想的公司。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乌鸦反哺,饮水思源。”所以用我们那颗感恩的心去感谢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师长,我们的公司。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们默默的支持,无微不至的关怀,震撼人心的鼓舞。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他们,其实自己的成功,自己的辉煌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最好的感恩。
14.人生哲理感悟的文章 篇十四
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希望。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生命的倒计时;人活在当下,要惜秒如金,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每一秒都是下一秒的“过去”;产房、墓地是人生最平等的两个地方,不论是富贵人和穷人、好人和坏人,在这两个地方都是一样。人握着拳来到这世界,仿佛是说:“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但在离开人世时,人都是摊开手掌,仿佛是说:“看吧!我什么也没带走。”
人尽管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迎接他的却是一片笑声;人可能笑着离开这个世界,送走他的却是一片哭声。
一个人真正的财富,是他在世时做的好事,一个人离开人世时,人们不会记住他留下多少金钱,但会记住他生前做过多少好事。
生老病死乃一切生物的客观规律,谁也逆转不了,但实践又证明,生活无节,心胸狭窄,就会缩短生命,反之则能健康长寿。人生一世要心胸坦荡,光明磊落,见人发财眼不红,别人升官不生气,把金钱和名利置之度外,不能看见叶落花谢,行云流水,而触景伤情,多多愁善感。叹年老华之消逝,畏老死之将至,一定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宽广的胸怀。
15.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篇十五
一、对数学的重新认识
1. 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 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 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 数学将是一片死海,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 人类也离不开数学, 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 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
2. 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 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 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 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 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二、对现代数学教学的思考:数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一般来说,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 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 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 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与进步。二是精神功能, 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 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 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 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
20世纪80年代开始, 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 强调在学校数学教学中, 要教会所有学生都要学好数学, 不仅要学生掌握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知识, 而且要促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学习更多的数学。在众多的数学课程方案中, 尤为引起关注的是芝加哥大学的学校数学方案。它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提供丰富的数学源泉, 特别强调数学的应用和提高一般程度的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水平。
我们认为,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 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 枯燥乏味。其实, 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 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 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三、教师该怎么办?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新大纲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 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 要想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1.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 扩大视野, 动手动脑, 增长才干, 发挥志趣和特长, 丰富精神生活, 增进身心健康。
2.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 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 选择适当的素材, 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感悟生活的文章】推荐阅读:
生活哲理的短篇人生感悟文章08-22
感悟生活的感言07-17
对幸福生活的感悟09-18
关于生活感悟的美文09-19
一句生活感悟的话语07-24
有关生活人生感悟的句子07-19
军训生活的感悟周记500字09-28
大学生活的感悟与思考11-02
经典感悟生活的话有哪些08-25
感悟生活的作文随笔 掌心化雪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