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报道

2024-11-01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报道(精选10篇)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报道 篇一

校办字【2015】36号

姚李职高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

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和我校实际情况及培训经验,特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培训任务

2015年县农业委员会下达我校职业农民培训任务46人,为生产经营型,专业为畜禽养殖(生猪生产、肉牛生产、肉羊生产、鸡鸭鹅的养殖、蛋鸡生产等)。开设课程: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知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常识、农业物联网知识、创业指导知识、安徽省农业政

策法规选编、农民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家畜生产技术、家禽生产技术、动物防疫知识等。

三、保障措施

每人3000元的补助金全部用于农民课堂培训及实训、参观交流、跟踪服务中发生的相关人员讲课费、误餐费、住宿费、交通费、指导费,参训学员的食宿、交通、物化技术补助,对优秀学员奖励,以及购买培训教材、场租、宣传、信息化手段利用和组织学员劳务费。对其资金专款专用,做到对农民全程免费。

我校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设施设备齐全,教学楼、育才礼堂餐厅、学生公寓、实验综合楼、实训大楼排列有序,拥有多个多媒体教室,我们确定实训楼三楼会议室作为此班理论课教学专用教室。我校又坐落在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改革示范镇——姚李镇镇区腹地,生活、交通十分方便,附近拥有多家宾馆饭店,绝对满足学员的衣食住行。

四、师资力量

我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16人,教职工中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103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33人,专业课教师42人,其中计算机专业8人,电工电子3人,汽修2人,农学11人,畜牧3人,数控3人,服装3人,旅游2人,宾服2人,电子商务3人,财会2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30人;省级中职“教坛之星”2人,市级“教坛新星”1人,县级“教坛新星”3人,县级“教坛中坚”5人。职高部开设有计算机应用专业、数控机床应有

专业、汽车维修与运用、现代农艺技术、电子技术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和职高综合班等。同时,我校又隶属于大别山职教集团,可以和兄弟学校优势互补,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调配专任教师,我校毗邻六安市区,可以很方便从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皖西学院请到相关专业专家教授,为学员们上课,本次培训我们准备大量请进一些专家教授上课。

五、实训基地

我校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视实践教学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因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直是我校工作的的重点,我校各大专业都有若干家工厂、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尤其是涉农专业校外基地尤为丰富,如:安徽省康乐泰科技生物有限公司、固镇军明白鹅养殖场、独山瑞泰养殖科技有限公司、霍山丰盛生态养殖综合有限公司、金寨果子园乡金林生态养殖合作社、黄求俊种植合作社、张东葡萄园、姚李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姚李育秧基地等,绝对满足各专业学生、学员的实训需求。

六、考试考核

培训结束后按有关要求,对学员进行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并将考试考核结果报县农业委员会审定。对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

七、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7月中旬以前):遴选培训老师(初步定为:王其柄、余纪林、赵先军、及外聘专家),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台账和各种表格等培训材料的准备,草拟培训课程表,进行培训宣传,组织学

员,定制教材。

2、培训过程:本次培训准备开班七次,其中六次每次上两天课,一次上三天课,初步定在7月27日第一次开班,地点在姚李职高大会议室,27日、28日上课两天,主要是上好第一堂课,加强安全教育,余纪林老师讲解家畜生产技术,秦远超教授讲解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知识,8月14日、15日第二次开班,由王其柄律师讲解安徽省农业政策法规选编及创业知识指导,六安市防疫站专家贾昌泽讲解动物防疫知识,8月24日、25日第三次开班赴姚李齐山康乐泰公司、固镇军明白鹅养殖场由何春仪经理、江卫军场长指导实践教学,9月17日、18日第四次开班,由皖西学院专家余道伦讲解家禽生产技术、秦远超教授讲解农业物联网知识,9月24日、25日第五次开班,赴金寨县豪强肉牛养殖场、金寨果子园金林生态养殖合作社由经理王强、童维新指导实践教学,10月13日、14日第六次开班,到本班学员养殖场,由六安市防疫站专家贾昌泽进行现场诊断教学,10月28日、29日、30日第七次开班,由赵先军、夏艳阳分别讲授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常识、农民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同时进行考试考核、学习总结及交流、结业典礼。每次开班都制定一个方案,向农委打一次报告,并每月上报培训进展情况,实行月报制度,根据实际需要理论课和实践课交替进行,做到理论课8天,实践课7天,确定一名班主任,建立第一堂课制度,加强学员培训考勤,每天学员上课都要签到,并留影像资料,健全培训台账,每次培训结束后,每个培训小组都要把相关的培训资料交给培训办公室,培训办公室专人负责培训资料的收

集、整理、建档,建立规范统一、信息完整、内容真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台账。在每个班次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教师和培训学员分别签名的培训台账,报主管部门审核,经审核合格后的培训台账由培训基地保存备查。

八、其它方面

1、做好培训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媒,通过张贴挂图,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一利国利民的政策。

2严格培训监管。学校领导小组负责每期培训的管理和监督,做到从报名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培训满意度测评表、培训奖惩和资金使用的全程监管,认真填写规范的农民培训台账,杜绝培训漏洞和弄虚作假。

3方案申报,本方案报农业委员会备案,依照方案开展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霍邱县姚李职业高级中学

2015年6月5日

2.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报道 篇二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概念及分类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主要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将某地区社会、 经济等特点体现出来,指导培训活动过程、制度的规范。本质上来说,其是一个系统概念,涉及培训目标、主体及客体等多方面内容[1]。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一般为三类,以政府主导、 政企配合及市场运作三类作为基础,并以具体针对性培训为辅助。

二、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选择的有效对策

1.立足于经济区域,合理选择培训模式

其一,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产业结构良好,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进而对职业农民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选择培训模式过程中, 应结合农业生产基地需求,将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合作组织型或者产业促进型模式作为培训主要模式,从而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

其二,中部地区。诚然,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表现良好,已经形成基础较好的城市群,不仅如此,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具备良好的产业、 人才资源,唯独缺少技术的支持。由此, 培训模式选择应将政府作为基础,政企配合,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2]。

其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即便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该地区应积极争取政府和国家的支援,选择政府主导类政府工程项目型等培训模式,引导自身逐渐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其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畜牧业等基地,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农业优势相对突出,能够适应机械化作业。基于此,要充分结合东北地区需求,选择适应规模经营与机械化特点的主导产业推进型模式。

2.结合产业特点,科学选择培训模式

其一,针对粮食、棉花等领域,国家在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支持,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确保农民都能体会到国家的帮助,因此,在选择农民培训模式方面要选择政府主导类模式,并通过政府实施工程项目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等方式实现远程教育,扩大教育范围。

其二,针对蔬菜、果品及花卉等领域,要树立现代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并实现生态等大农业目标,促使农民培训内容倾向于技术方面。由此可见,要选择政企配合类为主的培训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多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其三,针对农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培训模式的选择,要逐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增强社会化服务理念,促使农村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支柱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

3.设定针对性目标,开展多元培训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其培训目标设定也存在一定差别。 一般情况下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培训:一方面,基础性培训,主要是文化、职业技术及成人教育三个方面,其培训模式应以政府主导类为主,通过高等院校、 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给予相应的配合, 实现对农民终身教育。另一方面,技能性培训,主要是工程项目、实用技术等方面,一般是以政企配合类为主,将农业科技园区等作为发展重点,不断调整和完善培训投资和管理机制,对部分具有潜力的企业进行引导和培训,以点带面,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基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职业农民 现状 对策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演变,新型职业农民的涌现,农民教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

1.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求,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49%。根据栾川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全县农业人口约为28万人,农村劳动力11万人。其中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占41.2%,比全国平均数据高4.5%,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2%,高中文化程度者占8.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08%。从以上数据显示我县劳动力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示范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绊脚石。

2. 基层人才流失严重

栾川县属山区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较大、素质较低、分布较广、技能较差”。据统计全县农村劳动力男性8.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3%,女性10.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3.7%。形成女多男少的劳动力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男劳动力中外出务工造成的。当前农村大量的优秀“农村人”通过升学、参军、打工、经商等脱离农村。从上述劳动力组成结构看,农村生产要靠妇女和老人,以及农村许多“留守儿童”的现象不只是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县乃至全国农村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受机构改革及其它因素制约,农村基层科技人员年龄偏高,加之退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拥有比例严重下降。

3. 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

栾川属典型的深山区县,基本地貌素有“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出现了“民工荒”与“民工潮“的不对接状态。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农业效益低,使农民主动接受培训提高素质的内在需求动力不足。农民培训能力不足,接受培训内容单一,数量少,覆盖面小,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这不仅成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严重制约。近年来,各级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农业部实施的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对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每年直接获益培训的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4.3%,除各类涉农部门外,直接承担农民培训服务的机构不多,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能力薄弱。

二、当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

1.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完善培训体系。我国参与农民培训的机构很多,但始终没有形成协调统一完善的培训体系。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宏观管理,但是受机构改革影响,目前培训机构人员偏少,专业教师偏少,在培训中往往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因此,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多方参与的形式实施农民培训很有必要。首先要建立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的培训机构的管理考核与认定,建立统一的农民培训师资队伍。二是建立以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训服务体系。对现有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形成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的农民科技教育网络。同时还要广泛发动和依靠农业产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更好推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开展。

2.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措农民培训经费实现培训资金共享。要想提高农村整体文化素质,除了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以外,更需要农村农民提出自我发展思路想法。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投入水平相对低下,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和制约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因此加大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需要各方筹措经费,地方政府除中央财政投入,受培训主体、社会应共同分担,各种机制并存,多渠道筹措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新机制,不断增强新型农民培训投入,实现培训资金共享。

3. 新型农民培训要与当地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新型农民与传统上的农民有很大不同,新型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农业的发展,农民和农村稳定除了需要进行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改革和政策扶持外,还需要综合素质良好,能够全面了解,掌控农业生产及其相关政策动态的职业农民。因此,在提高新型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同时更要重视培训的实效性。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十分重要。如“项目式”培训模式、“示范基地式”培训模式、“创业式”培训模式、农业教育培训模式、具有栾川特色的“专业社+基地+社员+农户”经营模式等等。通过技术培训,每年可带动274个农户,实施种植猪苓、天麻、冬花、金银花等名贵中药材,每667平方米年产值可达到1.5万元;食用菌、药用菌高产种植技术,规模发展,每年可创利润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不计其数。这些实践探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缺乏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实际需求研究,在培训中农民往往缺乏积极能动性。所以在新的背景下,不断优化新型农民培育模式,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大力推广新模式的实际成果。加快推进培训新型农民的步伐,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市场决定新型职业化培训的规模和方向,背离了市场规律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必然使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率低,效果差,缺乏快速集成培训供给的能力和协调整合培训资源的机制,所以培训的实体必须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才能使培训产生最大的效益。

(作者单位分别为:栾川县农广校 栾川县新农办 栾川县植保站 )

参考文献

〔1〕王泰群农民教育激励机制初〔j〕农业科学.2011(06)

〔2〕钱淼 元伟 农民职业化培训的市场化研究

〔3〕梁艳萍《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4〕郝婷 构建农民培训机制 来源网络

4.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报道 篇四

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我叫XXX,通过参加本次新型职业农民“水稻班”的培训,本人心得颇多,感受甚深。特别是各位

老师给我们传授的知识,许多都是我们平时不知 道的。在实际操作中都是似是而非的。老师的讲 课通俗易懂。

刘赋华书记讲的新兴职业农民素养与农业

发展新理念,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新型农民 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及要求,还有其他老师的 精彩讲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报道 篇五

关于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新型职业农民事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

以何种方式培训农民,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基层农民培训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榆林靖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集蔬菜物流营销、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和农副产品加工关联产业为一体科技示范园区,有着得天笃厚的优越条件,农民培训真正能实现“田间、工厂”就是课堂,为此示范区计划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

二、基本原则

1、以农民为中心原则。坚持“农民需要为第一”的指导思想。首先了解农民的需要,培训前进行有关农情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使培训内容、方法更有针对性。同时改变传统的师生教学关系,农民田间学校的教员只起“顾问”和“辅导员”的作用,其工作目的在于引导、启发农民自己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正确决策去解决问题。

2、以工厂、田间为课堂原则。每期农民学员根据情况分为农技、设施农业、农机技术、标准化种植等班,有针对性的选择对应的工厂或田间作为培训课堂,亲眼目睹或亲自操作,并引发深思进行交流,这样不但印象深刻,而且人人能学到真实的操作技能。

3、以实践为手段原则。坚持启发式教学,重在实践。例如对种植农户,每次培训要求农民下田调查、观察,采集害虫、天敌、病害症状标本,以增强识别能力;设立相关模拟实验,使农民从自己实验的结果中受到教育,懂得植物补偿功能,在害虫低密度的情况下不必使用农药防治的道理;建立“益害昆虫园”,使农民亲眼看到天敌吃害虫的现象,进一步理解保护天敌、控制害虫的意义;安排农药毒性试验,加深农民对农药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的认识,等等。受训农民动脑、动口、动手,不但学会操作,而且弄懂道理。

4、以培养决策能力为目标原则。农民田间学校对农民进行培训,不是停留在讲授一些知识、介绍一些技术和方法上,而主要的培训目标是提高农民进行田间调查、分析和防治决策能力。这种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的方法,是对传统的室内培训农民方法的突破。

三、具体目标

工厂、田间办学校,农民受欢迎。农民工厂、田间学校

是在当前农村生产体制、生产条件下,普及知识与技能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特别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更是值得推广,不仅有利于当前生产,而且受训农民素质终生受益,逐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途径。

选择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管理人员,科技示范户以及设施农业工作人员等为重点培训对象,每年培育1200名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人员100人,专业服务性人才100人,一线生产能手1000人)。

四、组织领导

成立以突出培育重点、探索培育模式、创新培育机制、总结培育经验为主线,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支热爱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强,经营效果好的新型职业农民

五、实施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分类型、分产业制定符合我县实际、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广泛的宣传动员,同时发挥网络的作用,为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学习、咨询、交流的平台,形成政府主导、农牧、科技等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良好舆论氛围。

2、组织实施阶段。使全县每个村有10名以上的致富带头人,有科技示范户 10 户以上,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

20户,每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参加过农民科技培训,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2至3 项农业实用技术,使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和规模化进一步扩大,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3、总结提升阶段。通过现场检查、电话抽查、走访学员、查看培训台帐等方式逐次对培训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总结,表彰典型,加大宣传。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整改提高,不断完善,建立农民职业培训长效机制。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部门配合。实行“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按需培训”的原则,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之一。各乡镇要成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奠定基础。

2、强化认识、营造氛围。充分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强化宣传引导,同时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各乡镇的目标考核,表彰奖励培训工作中的先进集体和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通过对职业农民培训的典型学员的宣传,动员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职业农民培训环境。

3、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教育培训计划,及时解决当前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同时,着眼长远,制定中长期的教育培训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

施,全面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力。根据农牧民实际需求和特点,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选择主导产业,按专业化生产经营的要求,细化培育专业,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一是按“规模种养户=职业农民”的模式:以农牧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园区经营者为重点,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使其成为职业农民的主力军。二是按照“生产园区+职业农民”模式:对已流转土地的农民按其所从事的产业,开展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和技能培训,成为离土不离乡的农村产业工人。三是根据主导产业水平和生产要求,探索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考核、管理办法及制度,探索与制度、办法相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和退出机制,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动态管理。

5、落实政策、规范行为。重点以培训农牧业生产、管理、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以及农牧业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等知识,真正做到“农民点菜,专家下厨”,努力营造和谐的培训环境,通过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的,在申请国家项目,安排项目承包,获得相应的生产资料,贷款、技术指导、参加技术培训、基层干部选拔录用享有优先权。培训后自主创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项目的,有关部门也要积极扶持,提供小额担保贷款,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吸引有志青年投身现代农业,形成职业农民培训的良性循

6.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报道 篇六

今年我校承担150名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其中水产养殖大户5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50人、家庭农场主50人,按照县农委统一部署和要求,我校认真谋划、周密安排、精心组织,自9月份开始,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培训,截止11月15日,已园满地完成今年15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我校充分认识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的重要性,为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领导,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过程中重大事宜进行决策和协调。同时重视师资选聘,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聘请了部分专家教授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讲师,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市农广校和县农委有关科室(单位),选聘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

2、扎实开展,确保实效。为确保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并取得圆满成效,我校按照农业部、省农委发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针对培训类型和培训专业的特点,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制定了具体的培训方案。同时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确立了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菜单,科学设置培训专业课程,精心安排培训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系统知识培训和教学实践活动,理论教学累计不少于7天,每期培训结束后,及时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工作内容,重视媒体宣传报道,目前已在安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网、滁州市三农网、全椒县政府网以及全椒县农业信息网发布培训信息12篇。

三、强化管理,规范运作。一是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规范和要求,分班制定培训方案及每期培训计划,做到“一班一案”、学员人手一份课程表,教材以省统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为主,保证学员人手一套,每套培训教材不少于10本。二是精心组织培训。首先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结合参训农民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分类组织培训,重点培训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创业、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知识,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示范园、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基地、规模养殖小区、示范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技能操作,提高学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三是抓好培训管理。每个教学班确定一名班主任,建立班级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健全培训台账及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做好学员满意度调查,每月按时上报培训进度等。

二、存在问题

1、由于培训开始较晚,培训没能结合农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

2、由于培训安排在农忙季节,因事请假较多,学员课堂签到率不高。

3、学员资格认定和扶持政策落实工作还没有结束。

三、几点建议

1、建议上级每年尽早确定下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这样培训机构就可以早点开始培训,就可以结合农时培训,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就更紧密。

2、建议省校每年开展县级农广校校长和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多举办示范县经验交流会,使各示范县能够相互观摩学习借鉴,共同研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

3、建议省农委、农业部尽快出台一些专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优惠扶持政策,提高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

7.如何做好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篇七

在取得一定培训效果的同时, 也应当看到, 从业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对市场和潜在风险分析和判断力较差。以上海市某郊区养户为例, 高中 (中专) 及以上文化程度农业经营者仅占8%, 绝大部分为小学至初中文化水平。要在这样一个基础人员结构上开展好培训工作, 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培训, 同时需要养殖经营人员在经营管理和市场需求等方面逐步提高。

1 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方式

1) 集中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集中授课基本上是目前众多培训方法中最常用的培训模式。相对于个别指导而言, 效率高, 省时省力。但学员接受程度受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较大。在培训中, 根据学员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对个别学员在关键性问题上进行指导。通常, 对畜禽养殖基础理论可以选择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 对不同养殖个体的市场经营情况差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现场个别指导效果较好。

2) 养殖生产实践与实用技术理论相结合。许多培训对象, 有一定养殖经历, 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对这样的学员, 用系统化的专业理论加以引导, 结合实践案例分析, 找出养殖生产中的优缺点加以比较, 培训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让学员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学员掌握快, 学得牢。

3) 个体生产与规模生产方式相结合。将小微个体通过培养, 向规模农业发展, 逐步形成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生产经营模式, 是我们进行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潜在目标。靠以往几头牛、几头猪、数十只鸡鸭那样散兵游勇式的养殖经验模式, 越发同农业发展大潮流格格不入。这样的养殖个体往往是具有一定潜力的培训对象,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样的个体通过扩大视野面和知识面, 走上规模化和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4) 培训工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市场是导向, 经济效益是导向, 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 应该是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围绕市场需要进行的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培训。做好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同时, 不但要教会农民种好地、养好猪, 对涉及农业产业链需要的市场需求分析、食品加工、农场经营管理等领域, 也应当予以适当培育。最理想的结果是, 经过不断培育的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团体能够在残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优势, 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引领更多的养殖经营者不断靠拢。最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5) 培养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创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注重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 肯钻研的培训对象, 加强学员自身多方面知识技能获取的能力培养。

2 职业农民培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养殖业专家多, 专职教师少, 特别是新形势下一专多能的专家尤为缺乏。培养一职多能复合型人才, 既有丰富的一线养殖经验, 能够在养殖生产中善于总结, 将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其他学员。

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和培育, 直接参与和落地的关键在教师, 尤其是乡镇级基础教师相对缺乏。因此, 有必要从培训老师方面着手, 抓好相关专业教师的系统培养。实践中, 挑选年龄较轻, 有一定文化水平, 长期从事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的防疫员、兽医, 经过相应师资技能专项培训, 亦可以堪当重任。当然, 这是一项长远且艰巨的任务, 涉及教育、农业等多部门的沟通。

3 统一协调教育培训体系中各业务单位

8.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报道 篇八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培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07-02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作为固定职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一代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职业身份的现代化演进,它适应了农业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新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201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年 8 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两个文件有效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仍在推进之中,它既需要克服问题,又需要进行机制体制的积极创新。

一、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缺乏长远规划,把培训工作当作临时任务来完成,没有对培训设施、师资、教材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培训条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培训规模的需求。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办人或管理者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还对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涉及自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和理念产生了需求。这对培训师资、培训管理与运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培训内容和过程不能对接成人学习的特点

一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培训对象的多样性和需要的多样性进行调研和构建。受训对象需求不一样,从事的产业不同,培训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但很多培训机构往往忽略了培训对象的需求,没有进行分类培训或因人而训,导致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削弱了培训效益。二是培训形式单一,培训主要以集中理论教学为主,实际操作、演示和观摩少,田间地头种养场现场指导的培训更少。三是培训的模式单一,多数是集中培训,甚至有些到宾馆饭店培训,培训不接地气,点面不分。

(三)农民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学习成就的责任主体是学习者。因为部分培训是政府组织的培训项目,其中有部分参培农民存在着比较被动的“要我学”的状态。这导致他们的培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成效较低的问题。因此,农民的“我要学”的参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部分农民在生产中严重依賴传统经验,缺乏接受现代农业新理念、新技术的主动性,导致参培积极性不高。这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总体效益,也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是国家示范学校、国家重点中专学校、自治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立足农业,依托较为雄厚的办学力量,提升学历教育办学资源效益,形成了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举的办学格局,成为广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在若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夯实内涵基础建设

学校的基础能力,如培训场所设施、住房、师资等,对保障培训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校加大投入,建设了 4 间多媒体培训教室及 2 个多功能培训报告厅,建成 3 栋生活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培训公寓和现代化的学员餐厅,为学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其次,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除校内第一、第二教学实习牧场以及动物医院和宠物诊疗美容中心等畜牧兽医类实训基地外,还与学校周边知名种养企业合作,建成一批稳定的水果、蔬菜、茶叶、糖蔗、桑蚕、养殖六大类现场教学实训基地。最后,建立培训师资库,聘请农业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态度好、教学热情高的专家担任培训教师。现有专兼职培训教师 50人,且均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 80%。

(二)优化培训教材与教学

一是加强教材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教材是体现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重要载体。学校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组织农业部门、农业企业专家编写《种桑养蚕》等 9 本“科学实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和《养猪技术》等 10 本养殖类技术培训特色教材并公开出版。教材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广大学员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二是优化教学过程。首先,根据成人学习特点,利用教学模型、挂图、标本和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实训教学等形象直观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次,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当地标准化种养企业开展现场实训教学,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最后,培训结束后,安排相关专家开展后续跟踪回访指导服务,巩固培训成效。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学员在培训效果测评中,评价优良率达 95% 以上,培训口碑良好。江苏农牧职业技术学院等 10 多所区内外职业院校来学校学习取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等 15 家报刊先后对学校职业培训事迹进行报导。

(三)增强培训模式的灵活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结合农业生产特点,适应农时,以点带面,灵活办班,才能让学员做到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两不误。为此,学校根据农业生产和学员实际需求,因地制宜采用“校外与校内”“集中与分散”结合分段、分点培训模式,灵活采用“固定课堂”“网络课堂”“田间课堂”“空中课堂”等授课形式。既有组织学员到校开展“固定课堂”学习,又有送教上门到学员所在村屯开展“田间课堂”“空中课堂”授课,以及利用现代传媒技术面向学员开展“网络课堂”授课,从而兼顾了学员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需求,做到参加培训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两不误、双促进。

(四)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要增强有效性,精益化管理是有效管理的一个方面。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制定了独具特色的“三三举措”和“四制措施”学员管理办法,成效显著。“三三举措”,即“三见面”(管理服务人员每天和学员早、中、晚见面一次以上)、“三关心”(每天都关心关注学员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方面情况)、“三问候”(每天都坚持问候学员学习、生活和健康等方面情况)。通过“三三举措”,从而使管理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学员管理工作中,和学员打成一片,做学员的良师益友。“四制措施”:一为班会制,即班主任每周组织学员召开一次班会,强调组织纪律和安全等问题;二为考勤制,班主任每天考勤两次,督促学员按时到教室上课;三为保险制,为参加培训学员购买意外保险,降低培训风险;四为共管制,要求选送学员参加培训的相关部门选派干部全程跟班,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员管理。

(五)加强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一是培训责任部门明晰,机构配备齐全。学校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交由学校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负责和主抓,并配备足够的办公场地和专职管理人员。二是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章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收支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完善培训机制、学员管理、教学组织、后勤服务、财务管理等方面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规范。

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效分析

(一)提升了地方养殖业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效推广先进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我区养殖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促进我区养殖业向技术集约型、高效优质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二)促成畜牧产业经济圈形成

学校在技术上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区内外众多养殖企业纷纷到学校周边选址落户。目前,在学校周边乡镇以及柳江、柳城、鹿寨、融安、融水等县依托学校技术服务创办的标准化养殖场达600 余家,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的畜牧产业经济圈。

(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2—2015 年,学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1981 人。其中,695 人培训后开展种养创业,加快了当地经济发展,如,三江侗族自治区县富禄苗族乡某村贫困户45 人参加养殖培训后,30 多人发展特色黑猪养殖,养殖数量达 300 多头。特色黑猪出栏卖价高,毛猪每斤卖价 12 元以上,每头纯收入达 400 多元。单此一项,人均收入可提高 4000 元。

(三)促成农业产业化发展

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涉及畜禽养殖、糖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等 6 个农业生产领域,涵盖了广西农业生产大部分产业。许多学员目前已成为当地种养大户和农业生产主力军,为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结语

2004—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 年聚焦“三农”,这为新型職业农民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中职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走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举之路,为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涉及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等诸多部门,学校要统一布置协调,各部门要充分合作,要增强管理机制的灵活性,举全校之力,确保培训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正常运行,不断提高培训的满意度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

【基金项目】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改重点课题《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桂教职成[2012]35号)

【作者简介】王纯国(1964— ),男,广西全州人,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广西桂中职业农民学院高级讲师,广西农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水产畜牧业协会副会长,柳州市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9.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报道 篇九

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问题成为农业现代化急需解决的难题(农业部教育科技司,2017)。

而解决农业现代的难题,关键在人。加快培育新兴职业农民,吸引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务农创业,才能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完成中央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部教育科技司,2017)。

为探索如何在广东省响应中央号召,落实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任务,本文创新性应用PEST模型分析了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原因,接着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广东省培育新兴职业农民的优势与劣势。基于PEST和SWOT分析,结合仲恺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的培育实践,得出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践的总结与启示。

一.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原因——PEST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

自2012年起,中央高度关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连续五年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认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和发展的动力源(颜廷武,2017)。2012 年农业部在全国100 个县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 年农业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5年示范培育范围扩大到4个省、21个市和487个县,研究制订了一系列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齐乃敏,2016)。

与此同时,广东省农业厅也积极配合,出台如《广东省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农〔2017〕224号)和《广东省农业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农规〔2017〕2号)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大力促进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向前发展。

从中央一号文件的纲领性指导,到广东省农业厅出台的具体实践政策,都反映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和政府当前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政治需要。在该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广东省基本形成了有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但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根据新浪财经全球宏观数据显示(见图1),我国截至2015年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9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我国要用约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十分低下,目前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何传启,2012)。严重匮乏的人均耕地面积资源和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在人口持续增长,土地面积不变的基本国情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完成农业现代化的破局关键,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图1 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和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对比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

从个人层面看,2016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684元,2016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12元(见图2),同时期比较,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约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务工所得收入远远超过在农村务农所得。由图2还可得知,自2013年至今,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1067.79元增长至2016年的14512元,同期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9537.29元增长至2016年的37684元,尽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年稳步增长,但收入金额之间的绝对值差距却愈发明显,传统农民的生产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这导致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谁来种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面对并尽快解决的重大问题(颜廷武,2017)。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民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转型升级,这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真正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图2 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对比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

3.社会环境

尽管中央自2012年起就在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但在现实社会中,务农人员社会地位低,社会各界包括农民自身对职业农民缺乏足够的认同感,这是阻碍人们投身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社会大众认为农民社会地位低,主要是因为职业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和收入低引起的。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在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主体队伍(20-60岁)中,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呈现出整体偏低的特征。其中,农村地区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人数占总体的88.71%、高中文化程度为8.5%、大学专科及以上程度为2.79%(见图3)。对比世界著名农业大国美国,1990年大学毕业的人数已达到农民总数的10.8%,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到32.9%(杨成明等,2014)。

图3 2008年中国农民接受教育与培训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官网中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此外,传统农民思想观念禁锢落后,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从事农业的目标只是维持生计,加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和农民自身较低的文化素质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生产效率较低(杨成明等,2014)。加上农村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低竞争性,使得农民普遍缺乏对农业市场消息的了解,没有树立起市场竞争意识。这也导致农民在农业贸易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议价能力弱,所生产的农产品产品附加值小,利润低,最终导致农民收入低,仅够维持温饱。

要改变传统农民社会地位低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农业现代化中,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吸引和培育有文化,善经营的年轻人投身农业,通过他们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逐步推广,以点带面,才能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稳健向前发展。

4.科技环境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每年通过省部级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而转化为生产力的仅为35%~4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80%水平(谢学芳&何其祥,2017)。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特别指出,在农业领域仍有大量科研成果被闲置,没能得到有效转化。一方面,科技成果供给存在问题,很多科技成果的研究方向和投入产出比严重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农民对于学习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不主动不积极。我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对单个农户产生的实际效益。

从个人层面看,从历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看(见图4),2010年我国公民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等,以及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公众事务的能力)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27%,而农村仅为1.51%(杨成明&张棉好,2014)。我国农民群体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偏低,这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有重大消极影响,因此更加需要加快落实对现有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接收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生产效益。

图4 2005-2010 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指数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情况》

二.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与劣势——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1 政策大力支持

广东省农业厅为进一步推动落实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地部署,相继出台如《广东省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农〔2017〕224号)和《广东省农业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农规〔2017〕2号)等系列政策。在该系列政策地支持和指导下,广东省农业厅、教育厅创新性联合农业高等院校——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成立了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该基地成立后发展迅速,于2017年5月获批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截至目前,该基地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重点,陆续在广东省内广州、韶关、梅州、河源、云浮等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7000多人,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摇篮。1.2 专项资金支持保障

广东省政府出台《广东省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粤农〔2017〕224号)政策,拨款3300万元用于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在2016年示范县的基础上,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项目县数量为105个农业县(市、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进高校培训。该笔资金按照“2017年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安排表”,根据各市县实际情况,分发到105个项目农业县(市、区),为各项目农业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有利于调动当地政府、农业培训机构和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当地政府积极组织,农业培训机构积极培育,农民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1.3 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强劲

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科技创新贡献率达62.7%,主要农作物、猪、家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7%、95%、85%,水稻优质率达72%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7%。科教资源优势稳步发展,全省建有161个农业科研和4331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省级科技创新联盟加盟成员单位达334家(中国产经新闻报,2016)。由以上信息可知,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具有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贡献率,说明广东省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接受度很高,转化应用能力强,实践效益高。另一方面,广东省具备较为丰富的农业科教资源,能为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落实提供有力保障。当这些农业科教资源和传统农民被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将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促使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2.劣势Weaknesses 2.1 农村劳动力逐年流失

从前文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分析可知,由于务农收入低和农民社会地位低等原因,近年来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务工,造成农村出现“谁来种地”的农业用工荒现象。根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16》数据显示(见图5),2000年至2015年,广东省农业劳动力从1572万人逐年流失至1351.8万人。从目前广东省城镇化进程持续发展的大趋势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人,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的情况下,要想维持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方面需要推动现有传统的农村劳动力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另一方面也需要吸引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务农创业。

图5 广东省主要年份农村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16》

2.2 培训对象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前文社会环境和科技环境分析指出,我国存在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呈现出整体偏低的特征,广东省也不例外。据肇庆学院图书馆的一次全省抽查调查统计,全省1438名农民受访者中3.6%没上过学,26.2%为小学文化,39.9%为初中文化。受过中等教育(高中和中专/技校)的占16.5%,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和本科)的占13.8%,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合计为30.4%,而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合计达69.6%(马艳萍,2017)。大多数传统农民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农业技能和生产机械操作,还是停留在只凭传统经验开展农业种植和养殖生产。另外,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树立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竞争意识,信息闭塞,不能灵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

3.机会Opportunities 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逐渐建立健全

广东省自2013年就着手开展新兴职业农民培育,采用“专门机构(管理结构)+多方资源(培训机构)+市场主体”的组织方式,联合高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特别为粤东、粤西和粤北等欠发达地区培育了大批基层农业人才,为推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南方农村报,2017)。广东省目前已建成48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12个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试点,1个高等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基本形成了从乡镇到市县,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特别培训班的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该体系目前已积累了几年的成功运营经验,能在广东省即将启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整省推进计划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3.2 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高

广东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来,对国家政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越来越多农民对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义和好处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各地政府的引导下,农民对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特别是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的建立,给了广大农民一个途径走进大学校门,在体验高等学府校园生活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农业技术,更新农业生产经营思维,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科学文化素质。

4.挑战Treats 4.1 培训资源分配不均

广东省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到2020年之前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标有限,从总数上就远远不能满足广东省1351万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需求。广东省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只能先覆盖青年农场主、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骨干等具有代表性的农户,因此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渴望转型新兴职业农民的需求不一定能得到满足。此外,各县市分配到的培训名额数量不等,有些偏远山区的农民因为路途遥远,农忙等客观因素无法参加培训,也就错过学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错过摆脱生产生活落后面貌的机会,反而加大了各地区之间农民的差距。4.2 激励扶持体系不完善

目前广东省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重心主要还停留在开班培训和认定管理阶段,后续配套激励扶持政策还不完善。一方面,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金钱成本来进行学习,当培训结束时,如果农民只能获得一本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证书,没有实实在在利益,实在难以保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对农民长期的吸引力。因此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证书还需要与一定的激励扶持政策挂钩,例如持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农民在农村金融借贷上能享受一定的优惠,在租借或够买农用机械器具的时候享受一定的折扣。另一方面,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后,想尝试新的农业技术或新的农业推广产品,还是会面临很大的生产风险的,失败的风险也往往让农民对新技术和新产品望而却步。因此也需要政府推出相关法律法规立法保障,或联合保险公司为新兴职业农民的农业创新生产提供农业保险服务。

三.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 ——以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为例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充分利用广东省政府的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于2016年12月申报并获得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立项,并于2017年开始省农业厅开展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广东“百佳农民”评选与培训、师资队伍等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项目检查指导与绩效考核等项目工作。2016年以来,基地先后承担了省农业厅、连平县、新丰县、和平县、博罗县、五华县、兴宁市、韶关市武江区、浈江区、翁源县、云浮市郁南县等相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为以上县市地区培育超过2000名新型职业农民。此外,基地还成功完成中山市、五华县、和平县、新丰县等地农技推广人员培训项目。基地通过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实践,力图规范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内容、程序和要求,通过培育“百家农民”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为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培育合作基地建设

考虑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必须立足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在传授农民农业理论新知识的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平台供农民学员在田间地头实地操作所学到的新农业技术。因此,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原有合作单位以及新增合作共建单位,与广东绿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仙居果庄农业有限公司等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展开教学场地使用、技术合作、人才交流、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截至目前,基地现已拓展建立了全产业链的培训实训基地,包含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休闲农业、品牌电商、设施农业、连锁农业等完成的农产品培训链。形成了100位教师资源、20位田间辅导员、10位创业辅导员的可使用产业和师资规模,能同时承担500人的培训接待。

3.完整的培育模式建立

经过一年多的培育实践和管理经验总结,基地基本完成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和青年农场主的培育模式和课程体系。2018年,基地计划把全部课程分为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学习知识和体验大学生活阶段,由培训机构与农林类高校合作,让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农林类高校体验高校学习、生活,主要内容涵盖农业政策解读、市场营销和品牌创立等课程,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

第二阶段是开拓眼界和洽谈对接阶段,由培训机构与电商机构合作,让新型职业农民进入省级以上电商基地、电商产业园农产品体验馆、京东生鲜物流基地,聘请电商产业基地、农产品电商企业高管授课,与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对接等活动,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

第三阶段是参加实训、交流、评价和考试考核阶段。由培训机构结合当地实际,让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当地的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大型休闲农庄等进行交流学习、实训操作,聘请有经验的高管分享农业经营心得,教会学员使用“云上智农”等农业信息平台APP,在网上对任课老师进行评价,做好考试考核,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

4.师资库和教材编写基础性工作的完善

2016年以来基地通过优秀师资邀请和实战培育等方式新拓展了40位课程专业师资力量,涵盖高校专家、政府政策专家、企业管理和创业专家、田间优秀技术人员等不同类型,形成了多元、优质的师资结构同时,编印了《鹰嘴蜜桃栽培技术实训手册》、《柑橘栽培技术》等6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总体上,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师资力量,优化了师资结构,在鹰嘴蜜桃生产、柑橘生产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专业技术和培训优势。

四.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践的总结与启示

1.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

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之前,需要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除了选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覆盖县市地区和培育名额指标之外,还应该根据学院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种植养殖模式和产业发展需求等因素,把培育对象划分为生产技能型、技术服务型和经营管理型三类。针对不同培育对象的需求和特点,设置不同的培育目标与任务,然后分层次进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科普知识,内容涉及基础文化科学知识,一般性农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常识等;第二层是专业技能培训,即根据农业全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具体需求,开展实操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培训;第三层是经营管理培训,培训重点是市场营销、品牌树立、“互联网+”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童洁、李宏伟、屈锡华,2015)

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界定每次培训学员所属的类型和层次,有利于指导各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能为农民学院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成效。如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根据实际需求,为基层农民和“广东百佳农民”提供了不同的培训内容,不仅让基层农民掌握了鹰嘴桃、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也让“广东百佳农民”通过“精准培训”学到了精准农业和互联网电商运营管理等知识,使得不同培育对象都有所收获,受益匪浅。

2.构建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2.1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目前广东省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主要是由政府主导,联合涉农职业院校和高等学院等教育机构开展进行的。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充分激活调动各方面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推动校企合作,不仅能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也能通过市场竞争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和多家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展开新型职业农民教学场地使用、技术合作、人才交流、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这是高等学院和社会企业合作的一次成功范例。但基地应继续探索完善和企业的合作方式,建立长期有效的双赢模式,一方面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实地教学实操用地,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培训内容,以培育出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多样新型职业农民人才。

2.2 利用多元媒体创新培育方式

考虑到广东省各地区农业生产周期不同(农忙时间不同)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阶段覆盖县市有限的因素,为了让更多渴望得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有机会学习到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知识,教育机构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时候不能仅局限于集中授课,实现观摩等形式,更要利用现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新培育方式。

如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传播教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帮助农民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最新的惠农政策和农业信息。此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立技术交流平台,提供专家在线答疑解惑,加强培育主体和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为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考虑到很多农民对智能手机操作使用不熟悉,针对性在培训课程中加入教会学员使用“云上智农”APP、中国农技推广APP、关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职业农民”微信公众号等内容,帮助学员迈入农业信息化时代。但基地也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把每一期集中授课的教学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不仅能让当期学员能复习巩固培训内容,也能让更多没能参加培训的农民有机会在网络课堂中自主学习。

3.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准化 3.1 因地制宜推广特色农业品种和技术

在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推广当地特色农业品种和技术,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各地区农民对当地特色农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种植养殖技术,因此当推广当地特色农业产品的新技术的时候,农民的接受程度较高,调整生产的成本也会较低。

如“广东百佳新型职业农民”潘国平就是在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中学到了适合在韶关地区应用的“奈李套袋技术”,该农业新技术让潘国平种植的李子外观漂亮,裂果和虫害减少。青奈李变成了黄金奈李,身价也从1元/斤上涨到10元/斤(刘盾,2018)。尝到了甜头之后,潘国平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更加积极,并主动把这项技术在他所在地区进行推广,带动区域农民一起转型成新型职业农民,走向致富之路。

3.2 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针对性

在推动广东省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育课程内容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选择和安排。现阶段,广东省新兴职业农民主要来源于传统农民的转型、涉农院校的学生和农业企业家。不同群体对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课程内容的需求明显是不很大差别的。针对传统农民群体,课程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到培育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素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生产管理和农业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民群体。针对涉农院校学生,可以多普及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地知识,多提供一些下乡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让学生们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创新所学。针对农业企业家,则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多强调市场营销、品牌建立与管理、网络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企业运营必备的内容。

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目前的师资库已涵盖高校专家、政府政策专家、企业管理和创业专家、田间优秀技术人员等不同类型,基本能满足不同培育群体的学习需求。但目前基地所编写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内容还只是针对传统农民的新农业技术知识,关于农业产业市场营销、品牌建立与管理、网络营销等发面的内容还有所欠缺,之后仍可以进一步丰富完善。

4.完善相关配套跟进惠农激励政策 4.1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

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发展关键在于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逐步使“职业农民”一词从过去的身份属性表达转变为职业属性表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从而吸引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源源不断投身农业现代化伟大事业之中。

首先政府要联合涉农院校教授专家、农业产业代表和农民代表等多方力量严谨科学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标准。接着通过一系列规范有序的申请、考核、评估和公示流程后,授予申请者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并由农业部门统一备案。然后把该证书作为农民申请国家农业补贴、农业融资优惠和农业保险等系列优惠政策的依据,提升该证书的含金量。这有助于提升新兴职业农民的职业性和标准性(杨成明、张棉好,2014)。

4.2 创新惠农激励政策

在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后,广东省政府还应该建立并完善配套的惠农激励政策:第一是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广东省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具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农民提供金融担保,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授信额度,支持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创新或产业转型升级等活动;第二是提高农业补贴标准。对已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可以提高其农业生产的补贴标准,并提供专属的农业技术支持服务,与传统农民形成差异化,刺激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第三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在向农民推广现代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时候,除了要向农民解释说明产品和技术的具体情况,还更应该为其提供农业保险服务,并对具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提供差异化优惠,降低传统农民进行现代化转型升级时所面临的风险,打消农民的后顾之忧,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收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齐乃敏.(2016).从被引分析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安徽农业科学》.第44期.第246-250页

颜廷武,张露,张俊飚.(2017).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探索与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35-41页

杨成明,张棉好.(2014).多重视阈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第28期.第76-82页

郝志瑞.(2015).基于国际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新路径研究.《世界农业》.第12期.第232-236页

夏益国,宫春生.(2015).粮食安全视阈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农业经济问题》.第5期.第56-64页

李国祥,杨正周.(2013).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农林经济问题》.第5期.第93-97页

王晓旭,张亮.(2015).农业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模式分析.《新型农民培育》.第5期.第29页

赵艳艳,姚秋菊,原玉香,张晓伟,蒋武生.(2015).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与实践.《农业科技管理》.第34卷.第2期.第59-61页

童洁,李宏伟,屈锡华.(2015).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财经问题研究》.第4期.第91-96页

金洁.(2016).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农业与技术》.第36期.第4-6页

马艳萍.(2017).当代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需要及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第29卷.第11期.第121-128页

叶星,徐辉.(2016).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SWOT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第27卷.第17期.第272-273页

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2016).2016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0.农民技术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总结 篇十

一、培训方式及内容。

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制定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方案。采取与农业生产季节相结合、与镇、村、组干部会相结合、与到村进户相结合、与换届选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力宣传、组织动员,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等课程。

二、培训开展情况。

截止10月上旬,我镇组织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30期,3600人次,新型农民培训2期,70人次,农村青年技能培训3人次,印发各种资料4000份。其中农业技术资料3000多份、其它资料1000份。培训课题主要有:玉米新品种示范的相关知识、玉米大斑病防治技术、水稻螟虫的综合防治技术、水稻稻飞虱防控技术、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农药使用技术、玉米配方施肥技术、核桃种植与防病技术、猕猴桃种植与防病虫害技术、春茶种植与修剪技术、有机茶绿色防病虫害技术、机采茶园种植技术等。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培训使农户掌握了土壤肥料知识、作物病虫防治知识、各种经济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使生产得到发展,产量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均收入普遍增加,并带动周边农户采用新技术,促进生产发展增加收入。

20农机购置补贴操作系统培训工作总结

根据《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农机购置补贴经销商培训工作的通知》(云农办机z{119号)文件要求,按照州、县农业部门的安排部署。为了更好地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政策实施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今年我县将在全县全面推行“全价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购机补贴操作模式,让经销商掌握和熟悉补贴操作系统软件的使用。XX县于7月8日召开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操作系统培训会,现将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回顾总结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培训会上,XX县农业和科技局副局长何宝祥回顾总结了XX县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完成情况,20省农业厅下达XX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80万元,截止年9月12日共补贴各类机具1690台,受益户1291户,已使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579.915万元,其中:补贴耕整地机械1044台;种植施肥机械10台;田间管理机械102台;收获机械65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34台;动力机械332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3台。共带动XX县农户投入资金近1565余万元,有效地拉动了XX县农机销售内需,提高了XX县农机装备水平。并及时将农机具投入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过程的主力军作用。

何副局长在肯定了2013年取得的.工作成绩同时,再次强调要求我们要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三个禁止”、“四个严禁收费”、“四项制度”、“八个不得”等管理措施,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补贴政策的引导效应。要求我们要加强县财政、县补贴办、经销商和乡镇中心之间的协调配合,圆满完成2014年全县农机购置补贴任务指标。

二、认真解读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XX县农机推广站站长彭绪建向参会人员解读了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的相关政策和传达XX县2014年中央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实施方案,包括补贴方式、补贴范围、补贴对象、补贴标准、总体要求、实施范围及规模、操作流程、工作措施等。

2014年结合XX县农机发展现状,围绕农业机械化装备提升等“四个工程”,按照“三重点、四优先”的原则,重点提高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加大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具的补贴力度,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水稻、甘蔗等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优先满足农民购机补贴需求,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及农机大户,以改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有力促进XX县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三、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

参加此次培训会的人员有,XX县农业和科技局、县农机股、县财政局、县纪委、县农机推广站、11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农机销售商等共计31人。

培训会紧紧围绕《云南省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XX县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和相关文件要求,采取ppt的形式向参会人员认真讲解了农机购置补贴管理软件操作系统、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

会上还向参会人员发放了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材料共计余份,并要求参会人员将宣传材料发放到农民群众人中,粘贴到人员密集的地方,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补贴政策、补贴方式、补贴范围、补贴对象、补贴标准等。

通过培训,与会人员能准确把握2014年农机补贴政策的新内函、新变化,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阳光操作,规范经营,遵纪守法,明确职责,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整体形象。将进一步加强XX县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为圆满完成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今后的工作重点

1、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服务群众意识,落实工作责任制,积极主动做好组织、协调、服务、监督等各项工作。

2、加强规范操作、努力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广大农户的监督,做到规范程序,阳光操作;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廉政责任制,加强学习,做到警钟长鸣

上一篇:怎样保护公司名字下一篇: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