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考研经验

2024-06-09

经济学考研经验(精选8篇)

1.经济学考研经验 篇一

人大802经济学综合考研经验谈

人大的录取名单公布了,我的考研之路也算告一段落了,专业课考的还可以,下面我就重点谈一下专业课的复习吧。

802经济学综合考试范围是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08年之前是有指定教材的,分别是宋涛的政经和逢锦聚的政经,以及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宏观,但是通过近几年的考试题目分析,考试范围越来越广泛,不再仅仅限于这四本书,还要扩充1其他书本和资料。高鸿业的书简单明了,适合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版块划分清晰严谨,对于建立西方经济学框架很有帮助。政治经济学有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资本主义部分所占比例较大,对于政经,只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难度不大,备考期间我对于政经的时间分配基本上是从9月下旬正式确定报考人大开始的每天一个小时左右,一直持续到考试,期间课本看了2遍,笔记背了3—4遍的样子。针对于资本主义部分的复习,建议大家以宋涛的政治经济学为主,毕竟是人大自己老师出的书,而且内容较逄锦聚的版本而言更为清晰,易于理解。对于逄锦聚的书,重点关注有些内容如虚拟经济部分等宋涛的书没有涉及的部分即可,内容重合的部分只看宋涛的就应该够用了。社会主义部分就近几年的考题来看趋向于越来越简单化,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重点把历年真题做几遍,即使没有特意复习社会主义部分,仅凭考研政治的基础也可以答出一部分。

微观经济学的复习以高鸿业的书为本,对他的书一定要研究透彻,包括课后练习和注释。除高鸿业外,尼克尔森的中微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每年人大都会有用其中的知识来解答计算题,甚至去年和今年出现了只将题干略加改造数字完全没有变化的原题。尼克尔森的书中数学原理用的较多,对于理解的要求较高,建议大家对于这本书的内容一定要做笔记,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节省阅读纷繁的原文的时间。尼克尔森的书我是从10月左右开始看的,大概每天2个小时,到11月初看完第一遍,此后又把重点部分的笔记和课后题看了几遍,12月上旬开始回归高鸿业的书和真题。

宏观内容的划分主要以几个代表性的模型为分界。中短期的IS—LM,长期的AD—AS,超长期的索罗模型等,以此为基础进行复习,就会很容易建立其宏观的框架。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应该是备考首选的中宏教材,不仅因为它涉及了费雪方程(今年的一个大题的解答过程中涉及到),李嘉图等价等一些高鸿业的书中没有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从第五版高鸿业的书中你可以看出它和曼昆教材一脉相承的关系,尤其是宏观的微观基础部分,课后题甚至都是一样的。宏观中关于流派的题,我用的是叶航的宏观经济学中第五部分的内容,这本书比较简洁,节约时间,事实证明用来应考也足够用了。

人大的真题当然是必不可少的,2007年之前的真题是按政经,宏观,微观划分的,2007年之后的是综合试题。对于这些题目一定要重点研究,因为人大题目的重复出现率很高,在做题中形成自己的答题风格,锻炼对题目的分析处理能力,也能更好的掌握答题时间,找到自己的不足。在专业课的复习中笔记很重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写一遍比看两三遍记得牢固多了,记笔记可以有助于分清各部分的内容框架,是个事半功倍的办法。

至于辅导班的问题,我当时候选择的是凯程,也是对比了很多机构,凯程的老师最专业,至于报哪个,可以根据经济实力定,毕竟是可以少走弯路,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以上就是我对于专业课的一点建议,希望大家都能顺利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2.经济学考研经验 篇二

关于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始于Coase (1937) 的开创性论文。Coase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出发, 说明了制度是重要的。North (1990) 从产权和外部性的关系角度分析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发现外部性的内部化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正如Hall和Jones (1999) 所指出, 明晰的产权制度会激励个人和企业去从事那些创造财富的活动, 而糟糕的产权制度只会激励他们去从事那些诸如寻租、腐败和盗窃等活动。

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 (1996) 中国1985—1995年期间经济增长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随着经济体制中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非农业劳动力从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转移所产生地劳动力资源再分配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0.4个百分点。其中1990—1994, 年均贡献达到0.9个百分点。Hall和Jones (1999) 根据Sachs和Warner1995年编制的各国的对外开放指数, 发现对外开放指数和经济增长存在着强烈的正相关。Easterly和Levine (2003) 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一国政府的政策制度越趋于自由化, 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越能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从1978年到2008年, 实物资本的投入只能解释部分经济增长的原因, 生产效率的快速增长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而制度安排的效率又决定了生产效率的高低。这就是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第三部分是基于1978-2008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制度安排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第四部分是结论。

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1. 增长模型的确定

跟Hall和Jones (1999) 一样, 我们把经济增长的焦点聚集在人均产出增长而不是经济增

长速度上。我们假定产出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其中t表示时间, Y是产出, K为物质资本存量, L为劳动, A的贡献将被作为生产

效率来衡量;因此, 它反映的不仅是技术, 而是既定实物资本量和劳动服务量下产出的所有决定因素。

给 (1) 式两边除以工人数 并取自然对数变为:

(2) 式将每工人平均产出用实物资本密度和生产效率来表示, 我们就可以把各因素对人均产出的贡献准确地分解开来。

2. 基础数据

如无特别说明, 数据都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的时间段为1978—2008, 下面分别对所涉及到的变量做具体分析:

为基于1978年可比价格的GDP, 为各年劳动力人数, 沿用Hall和Jones (1999) 对实物资本初始存量和折旧的合理假定 (6%) 构造了基于1978年可比价格的的 估计值。收入份额的数据表明, 自1978年以来, 生产函数中实物资本的收入份额 约为0.5。跟其他经济增长文献一样, 生产效率为“索洛残差”。

3. 分解结果分析

表格一把 (2) 式中每工人平均产出分解成两大部分:即实物资本密度的贡献和生产效率的贡献。为了增加可比性, 所有的项目都除以2008年的数值。例如, 根据表格一, 1994年的资本密度为2008年的99.5%, 但生产效率却只有2008年的42.7%, 所以1978年的人均产出只有2008年的42.5%。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 自1978年以来, 每工人人均产出增长了约为6.35倍。这意味着每工人产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1%, 这是一个相当令人惊讶的数字。这也是使上亿的中国居民摆脱贫困的根本原因。

表格还显示中国的生产效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稳步上升, 自1978年到2008年, 中国的生产效率增长了10倍左右, 在实物资本密度贡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正是生产效率贡献的不断提高, 才保证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到每工人人均产出迅速增长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效率的快速增长。那么, 生产效率快速增长背后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呢?这就是第三部分要解决的问题。

三、制度安排对生产效率影响的经验分析

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

首先, 每人人均产出 和生产效率沿用第二部分的数据。其次, 本文采取类似于Barro和Sala-i-Martin (1995) 的政府消费来作为衡量政治制度效率的指标。再次是产权结构, 本文用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RSOE) 来描述产权结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RSOE的比重越低, 越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然后是金融发展程度, 本文采用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与GP的比率 (Credit) 来衡量中国金融发展程度。最后是对外开放程度, 对外开放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 从而间接反映了它的市场化程度。本文则是利用对外贸易依存度 (Trade) , 即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当年GDP的比率来衡量

表格二给出了各统计量的统计描述。

2. 协整模型及其检验

根据表格二下半部分报告了对各统计量单位根的检验,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各变量序列都无法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 也就是说各变量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但各序列变量的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都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假设, 所以各变量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根据前面的分析, 首先我们把回归模型写成:

用GLS估计后得到:

其中回归系数下面括号内报告的是相对应回归系数的统计量。

第二步, 对上式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有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可得

对 进行单位根检验, 其结果如下:

位根的结论, 因此可以确定是平稳序列, 即。上述结果显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为 (1, 0.48, 1.43, -0.64, -1.01) 。

3. 回归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1) 首先通过协整检验证实了回归方程不是伪回归, 而是生产效率和各制度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的一种描述。

(2) 我们再来检验方程 (4) 各回归系数的正负性, 正如所预期的, 预算外支出占预算总支出的比重 (Outbt) 和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Rsoet) 与生产效率为负相关;而金融发展程度 (Creditt) 和对外开放程度 (Tradet) 则与生产效率正相关。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在所选取的样本范围之内, 中国经济制度安排与生产效率之间相关

性显著;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十分显著。在各项制度安排中, 经济体制改革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最为突出, 对外开放程度、金融发展程度和政府预算制度的完善也是中国经济生产率迅速增长的原因。这也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 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是中国经济生产效率不断得以提高的源泉。

这就说明在经济制度改革时, 首当其冲的是进一步加大对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保证社会公正的条件下进一步清晰产权和使私有财产得到有效保护。并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 靠市场竞争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 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2. 从分析中可以看到, 政治制度的规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公共预算制度的完善为出发点, 通过法定程序产生的政府年度收支计划, 来限制政府收支, 让政府收支制度符合“纳税人”的根本利益, 以期塑造出有限政府。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世界银行, 1996, 《中国经济:通货膨胀, 深化改革》,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Barro, Robert J.and Xavier Sala-i-Martin, 1995, Economic growth.New York;London and Montreal, McGraw-Hill.

[4]Coase Ronald H.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s, (4) :386-405

[5]Knack Stephen and Philip Keefer, 1995,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ross-Country Tests Using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Measures.”Economics and Politics7:207-27.

[6]North D.C.and Thomas R.P., 1973,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3.经济转型的“浙江经验” 篇三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浙江经济增速达到8%,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列第一梯队。“这表明,近年来浙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型升级成效逐步显现。”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朱卫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2月24,杭州梦想小镇,创业者在互联网村举办的一场座谈会上交流

事实上,与其他省份相比,浙江更早感受到经济下行的“寒意”:2009年一季度,浙江经济增长仅3.4%,告别了连续19年的两位数增长。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的浙江,下辖近90个县(市、区),几乎每个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覆盖轻纺、皮鞋、经编、电器、打火机等行业。曾经,“浙江制造”以其低成本优势快速占领全球市场,更以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之势扬名海内外。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产品以出口国际市场为主的浙江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09年原本计划增长9%的浙江外贸,实际负增长13.8%。

“对于浙江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要尽快完成经济转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过去,浙江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传统的要素驱动的粗放型生产模式,现在必须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化。

在朱卫江看来,浙江能够在短期内扭转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关键是较早认识到了经济转型升级,并系统性地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浙商回归”“四换三名”“五水共治”“特色小镇”……支撑了浙江经济在换挡期的合理增速。

发力:浙商回归

2011年10月,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在杭州召开。时任浙江代省长的夏宝龙表达了省外海外浙商能够回归浙江、发展经济的希望。他说,浙商是浙江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浙江发展最为倚重的力量,是浙江的金字招牌,浙商兴则浙江兴,浙商强则浙江强。

很快,2012年初,浙江出台了《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浙商回归列为当年省政府的“头号工程”。按照这份意见,浙江各级政府要在五年内,通过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引进项目到位资金累计达到1万亿元。

2008年经济危机后,外需锐减、内需趋缓,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的浙江,开始重新审视投资对经济拉动的重要性。

“浙江投资一直处在低位运行状态,不仅低于全国水平,也低于东部水平。”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徐志宏说。统计数据显示,在2002年到2011年的近10年里,浙江固定资产投资连续8年低于全国水平。

对海外市场依存度最高的温州,是这轮经济调整中浙江最先感受到下行压力的地市。温州前市委书记陈德荣曾分析说:“温州经济总量下滑的直接原因还是投资不足的问题,由于前些年整个温州的生产性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相对缺乏,导致后面的整个产出不足。”

温州可以说是浙江10年来投资乏力的缩影。据统计,本世纪前10年,温州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只有33%,低于浙江全省1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这样一种长期的投资不足,带来温州的生产能力和转型发展的能力欠缺。”陈德荣说。

但是,加大投资强度的钱从哪里来?

外资、国企、民企,通常被认为是投资的三大来源,但多年来,浙江引入外资和央企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比如,在实际利用外资总量上,2011年浙江仅相当于邻省江苏的36.3%,相比10年前的2002年,反而下降了7.1个百分点。同时,由于缺乏土地,在全国各省纷纷与央企签订合作协议的高潮中,浙江也没有挤上头班车。

在这种投资来源结构下,浙江开始将目光转向自身的优势——遍布全球的数百万浙商。

目前有600多万浙商分布在省外各个角落,有200多万浙商分布在海外各个国家或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浙商在省外的投资额大约有4.5万亿元,创造的经济总量超过6万亿元。

为了确保浙商回归这个头号工程的落实,省政府除了成立“回归引进”领导小组,由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亲自出任组长外,还启动了对11个市,20个省级相关部门,以及29个省外浙江商会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并把考核结果直接纳入地方部门年度工作目标以及班子政绩考核,且与奖惩挂钩。

省委书记夏宝龙反复告诫全省干部,在推进这项工作中,要多问问“四个够不够”:对浙商在浙江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认识得够不够?对浙商成长发展的轨迹和规律研究得够不够?对浙商创业创新的实践支持得够不够?对浙商的温暖关爱给予得够不够?

在省领导的强力推进下,一场不以招商为名的招商,在浙江各地全面展开。全省按照“盯人盯企”的方式启动实施浙商回归“千万招引行动计划”,省市县三级100位领导干部负责盯引重点企业和优质项目,确保项目早签约早落户。

2012年至2014年,全省累计引进“浙商回归”500万元以上项目4813个,到位资金5285.73亿元,其中重大项目2501个,到位资金3836.93亿元。目前到位资金50%以上的项目194个,20亿元以上项目37个。

2015年全年浙商回归到位资金3066亿元,同比增长37.1%,其中重大项目2234亿元,累计到位资金8352亿元,为浙江经济转型注入了持续不断的活力源泉。

挖潜:四换三名

2015年9月3日,北京胜利日大阅兵让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格外兴奋。因为,摩托车礼宾方队驾驶的45辆国宾护卫摩托车,就出自他们之手。

从接到任务到交出样车,春风动力公司仅花了4个月。高效率背后,是企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智能化改造让人均生产效率提升30%,库存周转率提升50%,而春风动力公司的这一跨越,得益于近年来浙江实施的“四换三名”工程。

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推进“四换三名”的部署,即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培育名企、名品、名家。

“目的就是为了破解浙江经济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比如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要素消耗、过多依赖传统市场和传统商业模式以及过多依赖低小散企业的问题。”朱卫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在浙江主政者看来,“四换三名”工程是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传统产业、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

“但2008年后,浙江经济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由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环境压力加大,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徐剑锋说,“四换三名”工程就是通过“腾挪闪移”的办法,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支撑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年多来,通过“四换三名”,浙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50%;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入“快车道”,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幅、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幅均高于增加值增幅;一批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增强,38家省级“三名”培育试点企业利润增幅达25.2%。

倒逼:五水共治

2015年11月2日,第七届中国水晶玻璃产业博览会在浙江浦江县开幕。不过,不少人不知道这个博览会此前已停办了5年,而停办的原因正是水晶产业给浦江造成的水污染问题。

浦江县的水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浦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晶玻璃制品产业基地、原辅材料集散地和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水晶产品占全国市场7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水晶玻璃之都”。

同时,水晶产业也成为浦江县的支柱产业。全县一度有水晶作坊2.2万家,发展高峰时期,本地38.8万居民和37万外来人员中,至少有20万人直接从事水晶生产。

但晶莹剔透的水晶,为浦江带来发展活力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健康危害。

全县577条大小河流中,最严重时90%由于污染沦为“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不仅严重影响到当地百姓的生活,也让浦江所在地的钱塘江重要支流浦阳江成为全省水质最差的河流,其下游的县市怨声载道。

2013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金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浦江县与污染的水晶行业展开背水一战。

2013年7月17日,浦江县检察院以污染环境罪对犯罪嫌疑人邓善飞批准逮捕,邓善飞也成了浦江县水晶业污染整治里首个因污染承担法律责任的个体老板。

这也是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文件后,浙江省首例因环境污染而追究刑责的案件。

在重拳整治下,浦江全县2.2万家水晶加工企业,缩减到1200多家,淘汰水晶加工设备6.58万台,使得浦阳江地表水断面水质从过去的劣Ⅴ类提升至现在的Ⅲ类,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与此同时,浦阳县通过有针对性地对大企业进行扶持,在水晶企业数量锐减90%的同时,实现了产值的增长。

浦江县是浙江以治理污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浙江主政者认为,水污染虽然问题在水面,但根子在岸上。水污染的根源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治水就是抓转型。

“哲学上讲纲举目张,治水就是浙江转型升级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更具持续发展能力的‘纲。”省委书记夏宝龙说,在浙江这样的江南水乡,治水就是抓转型、治水就是抓生态、治水就是抓民生,治水就是抓政治。可以说,“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

2014年初,浙江在全省开展了以治污水为突破口,协同推进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活动。

按照计划,这项活动将以治污水为突破口,3年(2014-2016)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5年(2014-2018)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7年(2014-2020)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为了实施“五水共治”,浙江省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六位副省级领导任副组长,31家省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省治水办实行实体运作,分管副省长兼任省治水办主任。各地也都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形成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齐上阵的组织推进体系。

来自浙江省环保厅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浙江全省地表水控制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到67.9%,同比提高了8.6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了8.1个百分点,流域水质正呈现快速提升态势。

浙江有近三成的用水、约四成的废水排放来自工业。如今通过治水,倒逼工业转型升级,已出现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和工业对水环境的源头性污染明显削减的可喜现象。其中,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近两年累计下降14.8%。

引领: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近两年浙江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出的另一个重要抓手。根据浙江的规划,全省将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不仅环境优美,而且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聚集,成为浙江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

“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2014年起,特色小镇建设便成为省长李强力推的工作之一。”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所所长徐剑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10月,李强在参观全国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时首次公开提及特色小镇。他说,“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

在李强看来,浙江首提的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其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相当于半个西湖。

“特色小镇将围绕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省特色小镇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翁建荣说,它需要具备四个特征,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

2015年,浙江特色小镇建设进入“快车道”。

当年年初,“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被列入浙江《政府工作报告》的“2015年重点工作”。3月28日,由李强圈定并命名的杭州余杭区“梦想小镇”启用。5月,浙江发布《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1个月后,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公布。

2016年1月,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公布,42个小镇入围。

这些特色小镇所涉及的产业,不仅有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同时还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

浙江省省长李强曾在浙江省委机关刊物《今日浙江》上发表题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的署名文章,对正着力推进的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长达6500余字的文章中,李强首次系统阐述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他表示,不久的将来,一个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美丽小镇将深刻改变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推动新常态下的浙江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这些创建中的特色小镇,既是一个个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又是一个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既处处展现江南水清地绿的秀美风光,又告别传统工业区‘文化沙漠现象,彰显了人文气质;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在适宜居住的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文章写道,“可以说,在浙江众多特色小镇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个鲜活案例,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基层的探索与实践。”

截至2015年,首批3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已完成固定投资480亿元,集聚企业3300多家,引进1.3万多人才,带来含金量较高的新增投资、新建项目和新增税收。

事实上,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已引起了中央的关注。

2015年9月,中财办主任刘鹤率队专程前往浙江调研宏观经济运行和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在考察杭州市余杭区梦想小镇、上城区山南基金小镇等几个特色小镇后,刘鹤指出,对特色小镇印象最深的是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为企业创业提供条件,大胆“放水养鱼”,让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这对我国经济结构升级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东南大学经济学考研经验汇总 篇四

东南大学经济学考研经验汇总

介绍下自我情况,是读的经济学专业,来自一所二本学校,作为过来人,我主要是想谈关于专业课的复习,英语和政治的复习经验、复习思路基本已经定型,所以就不赘述,主要讲讲理论方面的方法。

对于理论方面,总的来说这一部分以基础知识为主,但要注意,东南大学重视对理论基本观点完备性的掌握,怎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理论分为古典、现代和当代三大部分。

东大一般都会考某个人或者某个理论流派在某一方面的成就以及自己的看法,这个和其他学校没有太多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答题上,也就是说同样的问题,东大更看重的是答题的那个角度。那么,怎样答题分数会更高呢?

我根据学长、学姐的指导,加上自己的体会,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在复习和答题过程中,始终要注意知识的完备性,对于某一个理论家某一方面的理论主张,一定要有一种整体观念和历史观念。对此,我也有自己相对应的参考资料,《东南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精编》把经济学的重点都画出来了,有分析相对应的背景和当时的经济环境,这也是我一得力助手。也就是说,复习和答题不能只注重内涵而忽视了外延。宏韬东大考研网老师友情提醒,一个人的理论功底是否扎实更多的是看他在外延方面的了解,理论其实是理论史。

第二、除了外延,就是内涵了,对于复习某个理论家某方面的主张,最重要的是把具体的要点记牢,切忌根据自己的模糊印象乱发挥,试想当老师看到一个菜鸟不懂装懂时的愤怒表情,他一般不会给你高分的。

第三、在复习时,对于各个答题点要有扩展的能力,就是说自己除了记住某个理论家的大概思路外,对于每个理论主张要能够用社会学的专业语言表述清楚。比如说经济学理论,有些同学把这些理论记得牢牢的,但每个理论具体表示的是什么没有印象,这样的话尽管每个点都能说出来,但缺乏对知识点的专业性阐述,分数也不会高。

5.经济学考研经验 篇五

前言

本篇经验帖是我在某位前辈的经验帖基础上加上我的个人经验写成的。在20人大经济考研中,本人总分400分,802经济学综合123分,自己尚觉得满意,不得不说与前辈那篇经验帖的指引分不开。所以,特将这篇经验帖帖出来供备考人大802经济学综合的同学参考,以求薪火相传。不恰当之处也请批评指正。

一、802经济学综合考试范围

802经济学综合的考察范围是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适用于经济学院,财金学院的全部专业和商学院的部分专业(还有国政的世界经济,马院的政治经济学等个别专业)。

之前的802是有指定用书的,分别是宋涛的政经和逄锦聚的政经,以及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共4本书。但是如果研究一下―年的真题就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仅靠这四本书来应付专业课的考试是比较困难的,还需要一些其他书目进行补充。具体哪些在下文中会详述,这里想说的是建议在准备考研前期一定要重点学习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

相比于一些国外的翻译的入门级教材,高鸿业的书更为简洁,适合中国人的思维,尤其是宏观部分,个人觉得板块的划分还是比较好的,对于建立经济学框架很有帮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在前期还不太确定目标院校的时候,用高鸿业的书还建立基本的经济学素养是很有用的,因为大多数学校的参考书目中都有这两本书,即使没有,这些基础性的内容也不会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有很大的冲突,所以也是有用处的。到了6月到7月之间,你可以在看过这两本书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自己实力的估计再确定目标院校。

二、政治经济学

就人大的专业课试题而言,其中政经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都是会考的,资本主义部分所占比重较大,比如20就考了3个资本主义部分的题和一个社会主义部分的题,2013年也是如此。政经的复习其实是最简单也是最费时的部分,因为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会问题就不会很大,但是考研期间要背的东西较多,所以也很容易遗忘,所以适合自己记忆特征的复习时间分配就更为重要。备考期间我对于政经的时间分配基本上是从9月下旬正式确定报考人大开始的每天一个小时左右,一直持续到考试,期间课本看了2遍,笔记背了3―4遍的样子。

针对于资本主义部分的复习,建议大家以宋涛的政治经济学为主,毕竟是人大自己老师出的书,而且内容较逄锦聚的版本而言更为清晰,易于理解。对于逄锦聚的书,重点关注有些内容如虚拟经济部分等宋涛的书没有涉及的部分即可,内容重合的部分只看宋涛的就应该够用了。此外,年和2013年的真题中都有一道政治经济学的计算题是以上两本教材所不涉及的,可以参考其他某本数理性更强的政经教材(那道计算题我之前也没遇到过,都是凭自己想法去蒙的)。

社会主义部分,就近几年人大经济学综合考试的内容来看,趋向于越来越简单,即使你没有特意复习过社会主义部分有考研政治的基础也可以扯上几句。所以建议这部分的复习重点看历年真题中考过的知识点,尤其是之后的真题。结合这些真题进行相应的扩充并整理出几个专题,这样来应对政经部分的题目应该是差不多了。

三、微观经济学

微观的复习基础当然是高鸿业的课本,对于高鸿业的书一定要研究透彻,逐字逐句看多少遍都不为过,包括课后的练习题和正文内容的一些注释。针对版本问题,有些同学手中的应该是小开本的第四版,如果还没有买书建议买去年出的第五版红皮大开本的书,毕竟这书是人大出的,通过对于新书的研究也能看出人大对于基础微观研究的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对考试有帮助。已经有第四版的如果不愿意更换可以再补充一本新版书的配套课后练习详解(注意是人大出版社出版的配套书而不是金圣才什么的那个系列),这样通过对比也可以看出不同。新版中最大的变化应该就是将博弈论部分的内容单独列为一章,并且在寡头部分增加了模型。这些内容在其他版本的中级书目中应该找的到。在学习高鸿业的.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课后练习尤其是第五版的课后练习相结合,这样能够发现一些看书过程中忽略的知识点。

除了高鸿业的书目外,另一本必不可少的书是尼克尔森的中微,近年来每年人大都会有用其中的知识来解答计算题,甚至去年和今年出现了只将题干略加改造数字完全没有变化的原题。尼克尔森的书中数学原理用的较多,对于理解的要求较高,建议大家对于这本书的内容一定要做笔记,以便在今后的复习中节省阅读纷繁的原文的时间。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重点看课后练习,每章的课后练习都是10个题,以计算为主,对于这些计算题一定要明白思路并且会做。课后答案可以参考金圣才的版本,但是其中有部分小错,看的时候要注意。

尼克尔森的书我是暑假的时候看了一遍(当时是为了备考北大CCER),大概每天2个小时,到9月初看完第一遍,确定考人大经济过后开始回归高鸿业的书和真题。12月上旬又把尼克尔森重点部分的笔记和课后题看了几遍。12月下旬又把平新乔微观经济十八讲的课后题的重点题做了一遍,考试的时候发现与平新乔习题类似的题不少。个人感觉用这三本书的内容来应付微观还是应该差不多的。

四、宏观经济学

前几年的考试中宏观是人大经济学中占有分数比例最重的一部分,但是2012年、2013年的题型发生变化后也和其他部分一样,为50分。宏观的内容很好划分,几个代表性的模型基本就可以划分开来:中短期的IS-LM,长期的AD-AS,超长期的索罗模型等,以此为基础进行复习,宏观的框架就很容易建立起来。此外在高鸿业的第五版的书中,淡化了IS-LM-BP模型,增加了蒙代尔-佛莱明模型,并且增加了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内容,这些在曼昆的书中都有涉及。但是个人觉得第四版中的IS-LM-BP模型还是能够掌握为好,在分析利率与收入时可以作为蒙代尔-佛莱明的补充。

个人认为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应该是备考首选的中宏教材,不仅因为它涉及了费雪方程(今年的一个大题的解答过程中涉及到),李嘉图等价等一些高鸿业的书中没有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从第五版高鸿业的书中你可以看出它和曼昆教材一脉相承的关系,尤其是宏观的微观基础部分,课后题甚至都是一样的。对于曼昆的书也建议可以做笔记,因为其课本娓娓道来的特点虽然有助于理解,但是在后期复习中如果只看课本会不宜抓住重点,且浪费时间,所有笔记还是对复习有很大的帮助的。2013年的真题,大部分都出自曼昆课后习题,可见曼昆中级宏观教材的极端重要性。

人大宏观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往年每年都会考一道关于流派的题。针对这部分的复习,我用的是叶航的宏观经济学中第五部分的内容,因为较之于大多数人推荐的姚开建的版本,这本书在流派方面虽然不够专业,但是比较简洁,节约时间,事实证明用来应考也足够用了。有条件的同学还是看看姚开建的版本更好,因为是人大老师自己的书,答题思路应该也更趋近于老师所想要的正确答案。此外真题对于这部分的复习也很有帮助,把至今考过的流派题目加以总结就可以找到人大对这部分的考察范围和特点。不过从2012年开始没有再考过流派的题目,大家可以斟酌处理。

宏观部分的计算题通常不会太难,但是2012年的考题传达了一个信号,就是一定要重视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比如今年就考到了索罗增长方程的证明。所以大家在今后的复习中一定要加强对公式的理解以及推导证明过程的掌握。在2013年的考题中,出现了资本黄金律、牺牲率等的计算和证明,也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五、其他复习参考资料

除了以上提及的课本之外,最不可或缺的资料当然是人大的历年真题。现在能买到的20之前的真题是按政经,宏观,微观划分的,2007年之后的是综合试题。对于这些题目一定要重点研究,因为人大题目的重复出现率很高,在2012年的试题中,至少有3道题在以往的试题中可以找到差不多的原题。对于这些题目,建议一定要自己做,因为你能拿到的答案基本上也都是一些研究生做出来了,没有流传在外的标准答案。自己做的好处的能够在做题中形成自己的答题风格,锻炼对题目的分析处理能力,也能更好的掌握答题时间,找到自己的不足。

此外,还推荐大家能够做一下近一年或者两年的其他名校的经济学考研试题,对于扩展思路以及知识点的补充很有用处。在这部分的复习中,我用了王瑞泽的一本20所名校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不太喜欢他对于每道题的评论态度,但是大多数题的答案还是可以参考的。这本书中的题目可以适当补充以上几本教材中没有的重点内容,比如平迪克,范里安,巴罗的书中一些内容,而且由于题目都很新,能够看出考试考查的重点集中在什么地方。此外如果前期对这些题目进行研究还可以看出自己适合那个学校的题目风格,以此来做为对于目标院校选择的依据之一。

最后要说的是,在专业课的复习中笔记很重要。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理解的基础上写一遍的效果远大于看两遍甚至是三遍。做笔记不仅可以把厚书看薄,更有助于帮你看清各部分内容的框架。对真题进行研究之后,在笔记中做出相应的标记更能够看出考试的重点,绝对是使你的复习事半功倍的方法。

6.经济学考研经验 篇六

我在考研时的座右铭是“天道酬勤”,这个座右铭特别体现在专业课的复习上,在专业课下足了功夫,高分也是志在必得的,纵观厦大管理学前几年管理学与经济学统考的真题,没有出现特别偏、特别难的题目,考生只要全面掌握了指定参考书上的知识点,一般来说专业课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下面具体说说我个人的复习经验。

第一阶段

首先,在开始复习前给自己制定一个专业课复习计划表,什么时候应该开始复习专业课,复习几轮,每轮要复习的重点是什么。当然,计划制定好以后,不是就放在一边不管了,考生应当根据自己复习的实际进度,进行调整、修改,不要盲目无计划地复习。一般来说,专业课的复习时从暑假开始的,在这时候进行第一轮复习,若原本就是管理学相关专业的考生会相对轻松一些,若是跨专业的考生可相对提早一点点。在第一阶段,要做的就是理解指定参考书的内容,不懂的地方要搞懂,可以请教别人也可以请教老师,自己整理一份关于整本书的框架、主要内容的笔记,在脑中形成对整本书的知识体系。为了能在初期打下良好基础,提高复习效率,大家买一本靠谱的专业课参考书配合复习很有必要,推荐大家使用思睿的《厦大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复习精编》这本书。这个阶段差不多要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尽量在暑假期间完成,考生可每天给自己安排任务,循序渐进,不要着急。

第二阶段

大概需要一个月半月左右,考生在这一阶段可以将指定参考书再看一遍,然后根据《复习精编》里面的知识框架图和核心考点解析部分,将一些易考点、重点、难点整理出来,还是写在笔记上,不要以为一直用笔写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在写的过程中已经加强了记忆,是对考点的进一步熟悉,当然在进行背诵的时候也会容易很多。在这个阶段,管理学部分的整理应该来说是相对简单的,因为前一个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知识框架,而经济学的部分要下足功夫,很多知识点是需要理解的,这可以通过做练习来加强巩固。尹伯成编写的微观习题是不错的选择,在做完题目的时候,要将错、做对的题目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例如做对的打个勾,而做错的画个三角符号,这样做是为了方便下一阶段复习的时候对自己做错的地方进行巩固,以牢固掌握该知识点,而第一遍就做对的题目可相对少花些时间了。当然本阶段除了努力复习专业课之外,考生还要经常关注下,指定参考书什么时候公布,是否有变更,若有变更,不可阵脚大乱。因为每个人都是一样,换了参考书只能尽快买到或者借到书,按照原来的方法进行复习,并在保证好休息的情况下,适度提高复习的强度。

第三阶段

将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指定参考书再复习一遍,重复是加强记忆的重要手段,看得越多,知识体系就越清晰,掌握得也就越彻底越全面。大家可以先看参考书做自我总结与记忆,后期对照精编的内容进行巩固理解,

在本阶段,管理学部分考生可适当进行记忆,对重点更是要反复记忆。而经济学部分可翻看之前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看是做对了还是又错了,若是又错了,就要高度重视,不可轻易就放过,要想明白是错在哪里了,并做好标记。本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照近十年真题,例如名词解释,将所有的名词解释整理在一起,不仅可以发现其重复考的知识点,还可以整理出答案方便理解记忆;也就是说要看真题的题目,了解考试题型、考点分布、考试重点,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把这些东西也整理进笔记本当中,那么至此自己整理出来的笔记本就是珍贵的复习资料了。

第四阶段

此时已然到了考前一个月,继续抓好《复习精编》的内容不放松,循环记忆;另一方面多看看自己的笔记,毕竟自己写的东西印象最深。本阶段考生可以把复习精编里面的前一年的真题做一遍,按照考试的要求闭卷作答,掐好时间,这主要是为了找到考试的感觉,如果不事先演练过,有些考生可能不太适应真实考研时那么大强度的考试。若本阶段复习的时间较宽裕,考生可做一做模拟题,使自己到时在考场上能有更好的状态。复习到末期的时候,其实考验大家的是毅力以及心态,因为这时候天气到了最冷的时候,谁能坚持下来,谁能继续保持高效率,谁就能笑到最后。另外,考生在考前切不可浮躁,要对自己有信心,复习了一年当在此时厚积薄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考生要相信自己一年的努力一定会换来丰硕的成果,每天都要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给自己写一张小纸条,贴在自己的桌上,告诉自己要加油,也告诉自己考研战场,舍我其谁,这些小方法可以帮.生在考场拥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因为自信是成功的法宝。

下面介绍一下我的答题经验。记得在考专业课的时候,由于准备充分,我在考场上的三个小时几乎没有停过笔,文思泉涌,有一种将自己一年所学全都发挥出来的感觉,最后专业课也取得了很满意的成绩。这要告诉考生的是,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答题技巧,这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关于名词解释的回答:

我相信考题中的名词考生一定都不会陌生,考生首先要快速定位,知道某个名词解释来自某一个大章节,其相关知识点是什么,联想相关知识点的目的是,名词解释若只答一句话的定义,显得太单薄,考生可适当拓展,回答其具体含义是什么,或者有什么特征,或者是有什么优缺点等,一道名词解释其实就是我们正常在期末考中的简答题。当然,字数的多少要由考生自己来把握,写多了显得嗦,并且会导致时间不足,写少了则过于单薄。因此,名词解释的回答一般以4行为宜。

二、关于简答题的回答:

若是考生之前反复记忆过的内容,那回答起来得心应手自不必说,考生只需将条理理清楚,标上顺序,让阅卷老师方便改,也方便给分;若是碰到比较不熟悉的内容,需要自己重新组织语言的题目,考生首先要理清答题思路,可从解释题目中的名词开始入手,切不可写得太过随意,东一句西一句,显得很没有条理性;而且还很容易出现写了又划掉的情况,影响卷面整洁。在简答题的回答中,要将简答题当作一道小论述,例如,你写了四个小点,但最好不要每个点都只是一句话带过,应该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

三、关于论述题的回答:

这是全面考察考生所学知识的题型,其实也是考察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题目主要的考察点考生要阐述得详细一些,尽量用上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把能想到的其他相关知识点也写上去,尽量展开,但也不用太多,当然这是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

论述题是拉分的关键,也是专业课里分值最高、题量最大的题型,考生一定要重视。

7.美德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篇七

关键词:美国,德国,循环经济,启示

发展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最高形式, 也是消除经济增长泡沫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 循环经济已初见端倪。在许多国家,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已成为重要产业。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达到2500亿美元/年, 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22%、锌产量的30%、纸制品产量的35%都来自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利用再生资源进行生产, 不仅可以节约自然资源、遏制垃圾泛滥, 而且要比利用天然原料消耗生产能耗低, 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少。

一、美国———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

实际上,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美国, 1966年,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指出, 人类社会需要由“牧童经济”向“飞船经济”转变, 否则地球这一封闭系统的资源将耗尽。20世纪70年代, 美国就开始推行循环经济的理念了。如今, 循环经济在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已不可或缺。

1、制定了完备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美国制定了齐全完备的保护生态环境法律体系。1969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是综合性的环境成文法, 《资源保护和回收法》是对危险废物实施全过程监控的综合性环境基本法。20世纪70年代后的单行立法有《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环境教育法》、《职业安全和健康法》、《噪声控制法》、《宁静社区法》和《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等。1990年通过的《污染预防法》, 宣布“对污染应该尽可能地实行预防或源削减是美国的国策”。同年, 美国加州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 要求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减少50%的废弃物。1992年颁布的《能源法》, 规定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及沼气等新能源将享受税收优惠, 立法鼓励使用新能源、推广新技术和淘汰落后工艺等。正是由于法律明确了企业和民众在维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责任, 使得美国社会把循环经济的理念作为自身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力地保证了国家良好的生态环境。

2、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制定措施

(1) 政府采购政策。政府优先采购有再生成份的产品。美国各州几乎都制定了有优先采用和使用再生材料产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甚至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个联邦代理机构未按规定的购买行为处以罚金。

(2) 财税政策。政府通过财政手段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不仅拨款资助可再生能源的科研项目, 还为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项目提供抵税优惠, 抵税优惠额度不断提高, 受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也从原来最初的两种逐渐扩大到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小型水利灌溉发电工程等更多领域。同时也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抵税优惠促进消费者的生态消费, 除了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美国政府通过征收新鲜材料税、生态税、填埋焚烧税、倒垃圾费、污水治理费等引导居民的减量化和再生化使用。

3、鼓励多方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1) 联邦政府的示范作用。联邦政府在引导公众和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非常重视自身参与其中。例如, 由联邦政府机构自愿参加联邦电子产品挑战计划, 鼓励联邦机构主动购买绿色电子产品, 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影响, 并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理废旧电子产品。

(2) 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各种团体在循环经济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建立于1978年的全国再生循环联合会, 通过向其成员提供技术信息、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 支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加强循环利用等活动。一些行业组织甚至在推动循环经济立法、建立行业标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宣传活动逐步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 并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约束其消费行为, 最终使公众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来。

二、德国———循环经济实践的开端

德国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技术先进而资源匮乏的国家, 在20世纪70年代, 德国开始考虑“循环经济”理念,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德国已成为循环经济最成功的实践者之一。

1、绿色制度的快速建设

德国环境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快速制度化。2002年主张生态发展理念的绿党成为德国第三大执政党。绿党上台后, 将生态现代化的理念贯彻到国家政治中去, 自此, 绿色制度建设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机会。首先, 在发展战略上, 把“社会市场经济”学说发展为“生态社会市场经济”。绿党在与社民党共同组阁时发表《联合声明》, 明确把生态现代化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 并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环境立法、环境制度性法规与环境政策。生态社会市场经济是对原有社会市场经济的完善, 是德国式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 也是对原有工业文明的修正。其次, 确立循环经济为经济生产的发展模式。德国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案》于1996年生效, 该法把循环经济定义为物质闭合流动性经济, 明确规定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担负维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责任, 规定了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 推动了产业生态化和环保产业化, 最终使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

2、用法律确定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标准

德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着手进行环境立法的工作, 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环境保护系统, 把环境保护的法规进一步扩大到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为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推动作用。德国曾两次修订其宪法, 增加了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德国的各项环保法律都以此为基础, 遵循预防原则、谁污染谁治理和协作原则。德国环境法为公民确立了环保的目标和标准, 规范了人们在环保领域中的行为和意识。但目前德国更多的是利用“间接法律调控”, 运用经济的手段影响行为者的经济利益而达到环保目的, 对污染企业或个人禁止的行为采用征税。

3、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

德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城市里和较大的镇上, 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1人, 属人口稠密的国家。对于德国这样一个技术先进但又资源贫乏的国家来说, 恰当处理城市废弃物就显得很重要。德国对待垃圾首先是避免, 即从产品的原料到生产过程都尽可能避免产生垃圾和污染物;其次是回收, 将垃圾中有用的部分最大限度地再利用;最后将剩下的部分填埋, 或者用生物分解、焚烧等方法处理。

德国最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 当时, 强调了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 1986年将其修正为《废弃物限制废弃物处理法》。1991年颁布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 1996年, 又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 该法成为德国建设循环经济总的“纲领”, 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推广到所有生产部门。同时, 德国政府还制定了《包装法》这一法规, 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德国目前还规定, 不允许过多地使用包装材料, 并规定各种包装材料要能够使用多次以减少浪费。此外, 德国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处理垃圾情况的部门, 生产企业必须要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 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

4、国家利用各种方式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很强, 这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强化民众环保意识的结果。德国历届政府都采取各种方式在社会上进行环保宣传, 利用媒体等舆论工具和其他手段来呼唤民众保护环境, 设立专门的环境部门负责环保的工作。政府还特别重视对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 并通过直接参与环保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美德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启示

1、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来看, 首先应重视法律和制度建设。因为发展循环经济涉及方方面面的主体, 政府、企业还有民众, 这些主体的社会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在没有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是不可能通过自身解决的, 此时, 法律或制度的强制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经过了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的, 首先在个别领域建立一些相关法规, 随后才出台整体性循环经济法律的立法步骤, 有关法律法规经过不断实践、修订, 最后形成条款详尽、结构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 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从单一个体到整个社会。立法是基础, 执法同样重要。例如, 德国的执法体系是健全而高效的, 不但采用先进的现场适时监测、远程在线数据监控、企业数据报表, 还有政府管理的执法队伍在污染排放源头实施不定期的监测, 保证了法律的严肃性。

2、针对性的开发生态技术

循环经济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分别表现为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 这些生态问题的解决可以绝大部分归结到技术进步上来。如最近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 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创新浪潮, 在21世纪所产生的经济增长完全能够承受为解决全球变暖而需要削减的二氧化碳排放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 对于我国来说, 环保技术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重视度, 而是成本太高。由于投入有限, 不仅自主研发困难, 而且也造成了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障碍, 因此我国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 或是自主开发项目, 或是和先进国家合作, 共同出资, 共同派遣工作人员, 而不是大而广地开发所有生态技术, 做到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 最大化地解决环境生态问题。

3、财税政策

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生态要求较高, 企业需要付出比线性发展模式更高的资金成本, 企业处理废弃物的利益应该得到政府、社会、企业和民众的认可和保障。因此, 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企业需要得到很好的经营环境和条件, 政府可按条件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支持, 如政府参股、贴息贷款、资源回收奖励、保证金归还、对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支持以及征收清洁费、污水处理费等, 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以期完善我国资源节约使用的措施。

4、加强宣传教育, 调动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实施循环经济, 不仅需要政府的提倡, 企业的自律, 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政府除了运用经济、法律等行政强制性手段外, 美、德、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所重视的舆论传媒等各种宣传手段也非常有效, 并且实行官民合作, 即政府、企业、公民以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解决环境问题。

5、政府和民间团体相辅相成

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解决资源的承载力不足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这正是一个政府所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仅靠企业和民众是不可行的, 因为企业和民众所考虑的只是与己有关的一个或数个领域, 要他们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起始阶段就要求自觉、主动关注和解决资源问题是不现实的, 只能靠政府通过宏观管理解决。同时, 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各种社团扮演了十分活跃的角色, 发挥了政府和企业难以发挥的功能, 成为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特别是像覆盖全德国的非盈利的DSD回收系统、瑞典五大包装废品回收等组织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望发:世界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J].当代经济, 2004 (12) .

[2]葛敬豪、王顺吉、张晓霞:论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

8.经济学考研经验 篇八

关键词: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经济发展;金融增长

1.研究分析的背景以及意义

现如今,我国的金融环境的逐渐发展,金融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纵观历史,世界各大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状况对于经济方面发展的影响是非常的重要。不过,这其中的重点是资金,资金的的不足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审视阻碍经济的向前。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与经济都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但是,两个的具体影响关系如何,这个就是广大经济学者们所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我们任务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对于经济方面的发展主要是有三个点:首先就是会对于市场上的货币供应数量进行调节,利用商业银行来作为货币支付以及货币流通的方法,如此,便可以有利于买卖交易的完成,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第二点就是给予一些金融机构提供信誉度方面的保障。金融机构加入到经济建设当中去的话是非常有利于对社会闲散资金进行聚拢的,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融资水平,提高经济的发展。第三点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政府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那么,在政府进行对市场的调控时,金融方面的调控也是各个政府机构所不容忽视的一块,经济发展以金融为核心,金融市场能够健康、稳定、良好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增长是可以起到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1]。

就目前来说,我们国家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发达国家的完善与健全,家庭在金融市场的互动不多,参与较少。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表明,家庭在股票市场的参与率为9.0%不到,其中城市家庭在17.0%左右,农村家庭仅仅只有2.0%左右;中国家庭在基金市场的参与率只有4.0%左右,其中城市家庭是7.5%左右,而农村的家庭才只有1.5%不到;在正规的金融市场整体参与率不高,在11.5%左右,其中城市家庭是17.0%左右,而农村家庭只有3.%不到,不过,在非正规的金融市场这一块的家庭参与率却意外高,其中35.0%左右的家庭是有借入款项的,还有12.0%左右的家庭是有借出款项的[2]。从以上的数据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的家庭对于金融市场参与情况,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决定了农村人民在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没有城市人民的活跃度高的。

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之中,金融学者们认为,家庭最好是将总收入按比例抽出一部分来进行一些风险投资,而投资者的对于自身的资产管理程度是决定投资金额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家庭在金融市场的参与率过低应该是和我国的经济水平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关。根据其他的經济学者研究发现,我国的股票、基金、债券等的投资方式,伴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而迅速额得到发展[3]。

2.中国的金融增长与金融发展

经济学上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可是,经济的增长并不一定就会使得经济的到发展。同样,金融增长与金融发展也适用这样的关系。金融的增长体现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以及其数量的增长程度;我们说的金融发展不仅仅是金融机构数量上的增加,还有更为重要的就是其金融效率上面的提高,也就是表现在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所以说金融发展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一定需要金融发展。

金融学者们在对我国的金融发展进行了分析之后发现,我们国家公布的金融增长中一直存在有弄虚作假的成分存在,并且从1985年开始越来越多,一直到2000年,这些虚假的数值已经达到了1.08[4]。在去掉这些弄虚作假的成分之后,我们国家金融发展的真实程度并不算高,在2000年的时候只有2.29左右,这个数值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调控之下,对于我国的金融产业的进步是一直怀有着某种的错觉,不过,我们现在去除了这些,指出并去除了这些错误的所在,那么,就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政府机构清楚明白的认识到现今的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状况。

3.了解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增长与发展根据经济学之上的解释,发展是一种本质的提升,而增长则是一个数量上面的提高,量的增长最终可能会使得质的提升。也就是说,所谓发展就是不断的变化以及进步,并不是单纯的想着增加数量就行,按照学术意义来说,经济制度的改革使得中国的金融有了快速的增长,不过,这种增长只是金融市场中的资产量在进行简单的增加而已。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对我国的金融增长之中存在的弄虚作假的部分进行了删去,去除掉那些虚假部分之后所留下的,我们可以看作是经济的发展也就是由量的积累导致的质的提升,很明显,这样的改变也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发。

综上所述,金融增长主要是体现在金融机构数量上面的增加,而经济的发展则是体现在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上面,这两者的主要作用是:第一,确立了衡量金融市场规模以及金融市场结构的标准;第二,向人们展示了金融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增长所起到了促进作用等等。

4.结论

通过以上我们对于中国的金融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两者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经济增长的前期,要促进经济增长,就需要让金融机构通过扩张还有不断地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来刺激的,不过,到了后期就需要通过经济增长所引发的新金融发展衍生的金融服务来对经济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因为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有一些弄虚作假的成分在,所以在我们将这部分去掉之后,再来更客观和直观的看待我国的金融发展的水平。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下的单纯进行量的增加会导致技术相对滞后,最终导致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本文是在我国的宏观经济上的研究,在理论上说明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并且通过结合历史来发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具体表现,例如金融发展对于企业投资方面与研究开发等的一些金融领域的影响,包括家庭消费、投资理财、人力资源等等。我们在进行研究证实之前需要准确的衡量金融发展的程度,并且,衡量金融发展的程度本身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5]。

文章主要的含义是,如果说金融的发展能够提高与促使经济的增长,并且,金融发展的质变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发的话,那我们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简单的通过增加传统金融服务来促使金融的发展,我们应该要更加的倾向金融结构的调整、技术革新、制度规范等的方面入手,来使经济增长。所以,我国的金融如何才能在稳定发展的前提之下带动经济的增长,这是我们所需要积极研究与分析的。(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铁梅,王金明,吴桂珍,刘玉红.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康继军,张宗益,傅蕴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因果关系—中国、日本、韩国的经验[J].金融研究,2013,(10),20一31.

[3]李泽广.金融结构趋同、经济增长差异与金融发展模式选泽—发达国家金融结构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3,(4),32一37.

[4]庞晓波,赵玉龙.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弱相关性及其启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9),47一51.

上一篇: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下一篇:分享课程纲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