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教学总结

2024-06-29

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教学总结(精选8篇)

1.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教学总结 篇一

幼儿园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初探

牛馨月

(绥化学院教育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摘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幼儿对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各项规则规章制度有一个很好的接受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幼儿对自我的控制意识,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针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重管理轻发展、重约束轻自由、重灌输轻效率等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地发展。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具备的一种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换进、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但仅有规则意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这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幼儿的规则意识作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视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有利于幼儿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才能保障幼儿园日常活动的有序进行。若幼儿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就会缺少必要的规则意识,行为上也没有基本的导向性和方向性,这样就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必然要求。

一、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管理轻发展:规则内容分布不合理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教育管理总是流于重管理轻发展的教育现状。教师对于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他们的管理与约束,而忽略了让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环境下自由成长与发展。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偏重于管理,使得对于规则内容的分布并不合理。幼儿园相关规则的设定,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孩子,让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在一个有序地情况下进行,给老师的管理与教育减轻负担。这样一来,就忽略了对于孩子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关注,使得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空间去学习、生活,他们身心的各项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约束与限制,影响着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孩子日后良好的身心素质的养成。

(二)重约束轻自由:规则分布环节不合理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的方式重约束轻自由,在规则分布环节上显得不合理。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园没有进行一个很好的规则各个环节的研究分布,从而导致在规则分布上就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老师对于孩子的约束性的要求太多,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严重影响着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主动性与探索性。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主要通过一些强制性的东西去约束孩子,没有考虑孩子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孩子在太过约束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培养与塑造,对于孩子日后的身心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幼儿园制定的日常规范中有着太多的“不能”,比如幼儿不准玩淘气堡、不准进行区域活动等,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则的教师习惯性给予的都是惩罚性的教育方式。这种强制性地施加给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仅无益于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的而培养,严重的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直接将孩子比如另外一个极端境地,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重灌输轻效率:规则生成方法不科学

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方面采取的方式一般都是:首先,将规则介绍给孩子,然后就是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这些规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各种监督、提醒,而对于那些违反规则的就会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这种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种不科学的规则生成方法,对于幼儿来说,是大人将自己的意志强行灌输给孩子的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只在说明“是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去接受,这个过程根本无法体现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直接降低了孩子的学习接受的效率。这样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孩子对于“为什么”的思考,要求的只是孩子能做到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教师意识差异:不同性质幼儿园规则教育有显著差异

现在我国幼儿园的数量在增加,每个幼儿园所属的性质也各不一样,对教师的要求也就不太一样,这样就直接形成教师在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培养上的素质的差别的现状。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对于规则教育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这方面的意识差异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规则意识都不够强或者没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规则意识的养成,因而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教育上就给不了一个很专业的引导,长此以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的养成,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改进策略

(一)儿童天性:以“尊崇儿童天性”宗旨规划幼儿规则教育内容

幼儿园在进行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针对儿童的天性去引导孩子。幼儿教学应以“尊崇儿童天性”为宗旨,对儿童的规则意识教育进行规划设计,制定科学的幼儿规则教育内容,从而能够给与孩子一个正确地轻松地规则教育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比如儿童爱玩的天性,可以激发我们在规则意识的教育中采取动画片或是图片的教育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对此产生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这样比起教师强制性地灌输规则教育的内容给他们,孩子更易于接受、更愿意去学,这样一来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教育过程的效率就提升了许多。

(二)以儿童为中心: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规则教育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养成教育过程中,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规则的教育。充分发挥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孩子为中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将规则知识的教育内化转化成一种行为素质的养成,这样将幼儿规则意识内化有利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养成与提升。比如孩子在走路的时候引导他们抬头挺胸地向前走的教育过程,时间长了将此意识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个人气质便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练就出来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将幼儿规则意识内化,有利于幼儿的良好的行为素质的形成,有利于孩子的健全发展。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培训 现在的幼儿园的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是采用的奖惩措施。对于表现好的就是给予奖励,而对于表现差的则就是对其惩罚,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不适合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加强教师专业能力上的培训,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比如孩子表现不好的,可以通过慢慢引导,对孩子的表现进行提问,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然后发现问题,这样幼儿才能主动地改正错误。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专业性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在重视教育的规则方法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幼儿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孩子以后成长道路上的行为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养成提升上都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参考文献

[1]梁秋玲.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1:286.[2]赵琳,但菲.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37-38.[3]郝冬梅,刘彦,刘涛.浅议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2.

2.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教学总结 篇二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样的, 其核心在于尊重幼儿。《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所以以游戏、生活为主场,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从而自觉遵守规则。

一、在游戏活动中,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 创设环境, 辅以图示, 渗透规则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活动环境, 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让幼儿自主选择, 自主发展。所以, 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人际氛围和可操作的游戏活动环境, 以引发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规则、约束自我、遵守规则。比如:发动家长、孩子带来一些废旧物品, 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加工, 制成大量的操作材料, 做到活动材料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在游戏环境创设中, 对活动区域的操作及玩具整理通过图示、照片、标识来进行规则意识培养。如玩“娃娃家”时, 可在门口贴几对小脚丫, 孩子们在进区玩时, 先看一看门口的小脚丫上是否已摆上了鞋子, 如果没有了空脚丫, 说明人已满, 就应自觉地去别的活动区玩了。这样既尊重了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 又规范了幼儿的行为, 建立起看标记行为的规则意识。又如在美工区中, 放了一个垃圾篓, 小朋友就知道垃圾应往里面扔, 而不随手乱扔。这样的设计让环境开口说话, 将规则蕴含在环境中, 形象地暗示幼儿应该怎么做。

2. 教师参与, 有效互动, 萌发规则意识。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指南》中指出:创设情境, 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 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如果幼儿玩一个没有任何规则的游戏, 相信孩子们玩一小会儿就不感兴趣了;假如游戏中的各种规则都是教师三申五令、明文规定的, 那这种规则对幼儿而言可能是一种“约束”。当幼儿沉醉于游戏活动时, 就有可能出现老师们所说的各种“不听话”、“不合群”的现象。如果老师能以合作者的姿态出现与幼儿玩在一块儿、乐在一起, 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转换角色, 在转变角色中感受周围发生的变化, 并根据自己觉察的变化对活动做出调整, 从而萌生规则意识和各种活动规则。如:游戏《猜猜我是谁》, 游戏规则:请一幼儿闭上眼睛蹲在圆圈中间, 用耳朵来倾听辨认是谁在说话。可是发现每次的提醒都无效, 中间的幼儿总是偷偷睁开眼睛。于是老师扮演蹲在圆圈中的猜测者, 故意睁着大眼, 孩子们立马抗议说违反了游戏规则, 有人还提议用手帕之类的东西蒙上双眼更好。老师的参与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 科学制定, 关注发展, 提升规则意识。

游戏规则的建立与执行, 要依幼儿年龄的增长, 不断提高要求, 体现出层次性、发展性。随幼儿年龄的增长, 规则规范约束的范围应逐渐扩大。规则所指导规范行为的难度应逐渐加深加强。

例如, 对活动类型、材料的选择及自主活动行为, 依幼儿的年龄而有不同规则:如建构活动区域里, 给孩子们提供积木、纸盒、空瓶子等材料。小班幼儿的游戏是自发、自愿的, 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游戏材料, 自主拼搭;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目的已经比较明确了, 要求幼儿按主题、计划进行结构, 游戏后帮助老师收拾玩具;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合作意识, 而且满脑子的幻想, 能创造出多种不同的玩法。那对他们的要求则具有挑战性、有一定难度的主题创作、合作建构, 能够做事有始有终有质量。所以在活动的设计、游戏规则的制定时要考虑到发展性、递进性。

二、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日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内的基本活动。幼儿园一日活动主要有:入园、早餐、早操、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午餐、午睡、户外活动等活动。为了照顾好孩子, 在一日活动中, 依据《指南》、《纲要》精神以及具体活动要求, 教师会制定各种规则保障一日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多数幼儿都会以各种方式或多或少的违反教师制定的各种规则。面对这些, 老师不是警察, 简单的批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过多的指责, 又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挫, 失去上进心。尤其是大班年龄段的孩子, 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何不让幼儿尝试探索一些规则的要求和合理性呢。一次班上分了一箱新的桌面玩具, 孩子们欢呼雀跃, 蜂拥而上, 教室里乱成一片。这时我说:“就一箱积木, 大家一起玩够不够?想一想, 怎样让大家都玩到新玩具, 又能不争不抢, 玩得高兴呢?”于是幼儿积极商量, 自定出了规则:一组一组轮流玩;一天一天轮流玩;每次玩15分钟;如有争抢, 停玩一次;如不爱护, 停玩一次。因为规则是大家自定的, 所以活动中他们都能主动遵守以上规则。我觉得这对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 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曾说:到处是生活, 到处是教育。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契机, 就孩子们的自定规则行为, 我和同事们进行了话题研讨———如何引导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大家认为:让孩子尝试探索一些规则的合理性, 自定规则, 比起老师制定规则强迫执行, 孩子们可能更加愿意。随后的活动《我是规则小主人》中, 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很快就讨论并动手绘制出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学习、游戏、运动等环节的规则图示。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 把平日里的规则都用图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通过设计规则图示, 孩子们的规则意识逐步转化成自律。如今的孩子们收拾玩具时摆放整齐、进餐前自觉洗手、便后及时冲水、在固定的时间段睡眠、起床等, 具有良好的习惯行为。《纲要》中也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 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大班孩子良好规则意识的养成, 不仅能缓解幼小衔接的坡度, 还让孩子受益终身。

三、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生活中有些规则是在人与人间的交往、碰撞、冲突协商、合作之后, 才出现的规则。这种规则是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 是活动者之间的契约。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比例的增多, 隔代教育的普遍溺爱型、保护型等不正当的教养方式, 使得我们的孩子个性张扬、随意、叛逆、自我。孩子们的身上“以自我为中心”现象特别严重。作为教师应该在生活中, 为幼儿创造多种交往、实践、合作的机会, 让幼儿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和目的的过程中, 学会遵守规则。如:社会实践活动中带领幼儿去超市购物, 让孩子体会购物需要有序排队来付款;“玩具分享日”活动中, 请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班级上来与小朋友交换玩, 并能把玩法介绍给同伴;在玩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个别小气的幼儿逐渐变得大方, 因为他明白了一种规则:只有给别人玩, 才有可能玩别人的, 别的方法是不能得到玩具的。他们在自己的小团队中进行活动时, 会形成一种他们自己认同的规则, 并会努力遵守, 如果谁违反了规则, 幼儿常常会“群起而攻之”, 因为多次活动使他们知道只有交换、合作才能玩得开心。良好的规则意识可以使幼儿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技能,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规则意识不是一、两天猛抓就能够达到要求,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 为幼儿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 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的社会生活, 通过学习和耳濡目染, 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为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摘要:幼儿的规则意识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指南》中指出: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样的, 规则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 因此, 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从幼儿生活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 并尝试通过设计制定规则的方法来解决。理解规则是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生活得更有序、相处得更愉快而设计的, 从而培养初步的规则意识。笔者尝试从幼儿游戏活动、幼儿一日生活及人际交往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3.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教学总结 篇三

【关键词】幼儿 规则意识 执行规则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6-02

幼儿期是一个人人生历程的开始,一个人的个性品质等性格特征很多都在幼儿园时期表现出来,幼儿主要通过模仿周围人的行为来获得对社会的认知。而规则意识在幼儿一生中时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在幼儿期缺乏正确的判断,周围人对他们行为的评价形成他们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时期必须引进正确的教育方法保证幼儿规则意识的合理培养。

1.增强家长和教师对幼儿规则意识的认知度

目前,我国教育行业和普通家庭对于规则意识的认知度还不高,教育方法和态度存在矛盾,在日常生活和课堂上对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培养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严重影响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幼儿成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环境,家长和教师在对幼儿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相互真诚沟通,互相理解,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合作共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不断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在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培养的意识,使得家长和教师能够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在统一目标和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

2.在幼儿园开展相关活动

幼儿园是幼儿除家庭外最早接触的环境,因此,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应用离不开幼儿园的教育。幼儿对于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合理的生活和学习的规则,在日常的生活和课堂中让幼儿充分了解到规则的定义及规则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使得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理念深入到孩子的脑海之中。在教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相关的游戏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规则的含义,例如将规则意识和游戏相结合将幼儿头脑中的规则意识强化:玩我是小司机、判断对错、木头人、滑梯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将孩子集中起来一起讨论班规及相关处罚制度,在日常就餐、休息、洗手等过程中所应当注意的常规;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教育活动和主题,通过实践活动如组织孩子过马路、参观图书馆、在公园树立公示牌等让孩子了解规则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了解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教孩子一些如说话、走路、不随意践踏草木、爱护公共财物、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等相关规则小常识;此外,通过相关例子让孩子了解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经过持之以恒的教育使得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3.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在生活中,家庭成员的行为及教养态度、方式将影响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时候,应当塑造有利于孩子规则意识养成的环境,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主动接受规则意识不主动应用,并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如:在日常生活中按时吃饭、尊老爱幼、定时休息、保证穿着干净整洁、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通过相关奖励让孩子积极主动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外出时注意礼貌,遵守交通规则和社会公共秩序,主动给老人让座,乐于助人,在特殊情况下如何保证自身安全下解决,与人打交道时注意相关礼节,进他人房间时先敲门,对于别人的帮助及时说谢谢,做错事时要道歉,注意自身的行为不影响到别人的生活,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是孩子在体验规则作用的同时,逐步建立相关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4.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单靠课堂和家庭环境都不足以讓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教师和家长应当通力合作,将课堂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定期和家长分析孩子的行为情况,为孩子制定特定的学习计划,家长和教师共同监督保证孩子行为的正确性,增强孩子在社会实践中的规则意识,帮助孩子学习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如社会中每个角色都遵循着相应的规则,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和应用这些规则,社会才能正常运行,人们才能自由安全的生活。

结束语

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必须持之以恒,通过课堂和日常教育相结合将规则意识深入印在孩子的脑海中,并通过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和批评教育保证孩子执行规则能力的提高,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以后更好地进入社会发挥作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芳.幼儿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2,07:170-171.

4.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教学总结 篇四

【内容提要】随着幼儿园互动性环境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来自于幼儿兴趣而生成的主题活动拓展了课程的领域,是一种成功的、有利于幼儿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学活动,在这种主题背景下教育形式才真正体现了孩子们学习的主体性。大班幼儿已经有很强的辨别、分析、思考、探索能力,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个人行为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使幼儿的互督、自律的守规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十分有意义。本文从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方法、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帮助大班幼儿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主题背景;大班;幼儿;规则意识

中国有句古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人类社会性发展中一个重要内容。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当幼儿规则意识建立后,自然而然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就发展了。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新《纲要》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前我们为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常常以规则的利他性来裁判幼儿行为,而忽略了让幼儿自己去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使幼儿以为规则总是利于别人的,于是他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实际上,不从内在动机出发,不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幼儿则会长久地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要激发幼儿内在动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制力、专注性、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必须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要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从孩子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幼儿才会逐步产生主体意识。一个独立的人,意味着他有自信,从而摆脱依赖,得以自主,具有自制力的人,意味着他的行为是自觉而非被动的,是自律而非受他人控制的,因而他往往能为实现一个目标而自觉付出。

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很强的辨别、分析、思考、探索能力,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个人行为与集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使幼儿的互督、自律的守规行为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学习的同时,培养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已十分有意义。

一、培养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具体做法

(一)引导幼儿参与制定规则

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有许多需要遵守的规则,而孩子的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所以让孩子通过讨论,自己制定各项活动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事。在出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选择解决的方法。从而制定新的规则,并用文字或符号语言记录下来,贴在活动室相应的位置。如玩具摆放的规则,教师把它交给由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规则要求,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幼儿在一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满足。

(二)帮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内化规则的要求

1.强化规则意识,使幼儿对规则产生积极的情感

只有使幼儿认识到规则协调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使活动更顺利,与人与己都有利,才能有被动变为主动,规则才具有实际意义。我们主要应用两种手段:

(1)专题性教育

比如以下案例活动中就充分体现了在主题背景下运用专题性教育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于作品该放几天的规则制定

在进行活动区时,乐乐小朋友发现一只用“神奇编织”组合搭好的大恐龙玩具,想给它拆掉,在一旁的晨晨小朋友发现了他的举动,就说:“你不能这样做,大恐龙是郑文航搭的,我认为你应该得到航航的同意。”老师也注意到了他们两人的谈话,于是以邀请幼儿开会,解决问题为召集行事,教师提出:“这是航航搭好的大恐龙,这样的作品你们觉得放几天可以拆掉?”(教师提出问题)孩子们开始各抒已见,(孩子们规定规则)有的提议:“放3天,因为这样可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让别人记住你的作品。”有的建议:“放1天,因为别的小朋友也可以玩这样的玩具”等等。最后,老师请大家说出各自的理由,用举手表决的方法,通过了大部分小朋友放3天的意见,而那些原先不同意的小朋友也开始改变了自己的主意,服从大家的意见。

教师的分析与反思:

当孩子之间有冲突时,是培养孩子适应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如果这样的争持是一种输赢现象,它其实是一种竞争,在幼儿身上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感行为,可就是因为教师尊重了每个幼儿的意见,把制定规则机会给了孩子,运用了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告诉各自是怎么想的,现在心里感受如何,让孩子进行语言情感交流,是教师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机会让孩子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肯定、归纳,最后,把权力交给了孩子,让他们想出一个使大家都同意的规则,达到双赢目的。

上列案例在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的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的培养,通过讨论某一事件,讨论原因“为什么不好”,“该怎么做才行”。结合制定好的规则,通过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

(2)渗透性教育

规则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日常教育中发现问题并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很重要。有一次,我们组织孩子们参观中山小学,去之前,老师向大家提出了安全、个人文明行为等方面的规则,结果还是有小朋友没有自觉遵守规则。在活动进行中,老师将大家的行为和吵嚷声都记录下来,回到幼儿园再讲给大家听,一开始小朋友觉得很有趣,过了一会儿,就有人说:“我看见鑫鑫参观操场在搞破坏。”有人说:“听课时,小朋友在说话。”于是就请大家谈谈感想,许多小朋友认为说话会影响哥哥姐姐上课的,而且会影响别的小朋友参观,说话的小朋友感到不好意思,鑫鑫小朋友听了大家的讨论,感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在日常活动中随时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如垃圾放在垃圾筒里,地上玩具拣起来等一些规则的制定,都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形成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

2.让环境感染幼儿的行为

幼儿在活动室内外能否自主学习,当然要视教师所设计的活动而定,但环境中的规划和设计无疑是感染幼儿行为很重要的关键,只有让幼儿明确规则的具体要求,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才能使幼儿真正内化规则意识,真正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1)通过分割的环境暗示,来避免由于幼儿拥挤而引起争执和矛盾。

在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过程中,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把教室划分为动静区,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我们把活动区合理地分割开来,并保持通畅,使幼儿知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到合适的场地选择活动内容等具体要求。在区域内挂上适量的工作牌;将座位安排成半圆形,让幼儿可以看到彼此及展示的.物品,同时可以起到鼓励幼儿参与的作用等。

(2)通过设计标志的环境暗示

通过设计标志的环境暗示,可以提醒幼儿自觉遵守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的规则,玩好后整理物品的规则,形成互督行为。

为指引幼儿进行合作的行为,我们根据班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在活动区玩出的半成品该怎样提醒别人不要破坏?”“怎样提醒小朋友用肥皂洗手?”“如何提醒大家爱护自然角的植物?”“如何提醒大家因地滑而滑跤?”等等一些急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讨论,自己设计标志来提醒自己和大家都来遵守需要注意的规则。

二、培养大班幼儿则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一)保证规则中的适应性原则

一张一弛是生活之道,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也应如此。幼儿是活泼的,制定规则并不是将他们管死,如同我们教师手中的一块块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什么就捏什么,而是在必要的规则要求下,给幼儿充分的选择和自由创造的机会。我们在一日生活的安排中多给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交谈、自由游戏。如:在区域活动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活动形式以及合作伙伴,在每天饭前饭后的时间,我们的规则是不大声喧闹,不影响同伴进餐,幼儿可以自由地与同伴讲话、说笑,玩自己的玩具。幼儿虽然生活在规则下,但仍充满自由,有张有弛,他们并不觉得受拘束。

(二)注重规则中的个体差异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一般会根据规则的性质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面对集体颁布规则和要求,同时,教师会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采用个别指导的教育,更亲近孩子、更尊重孩子个性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将规则要求转化为自身愿望的一部分。如:劳动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选的活动区展开了劳动,动作快的小朋友早早地把自己份内的活动区擦干净了,而一些动作比较慢的孩子还在认真地劳动着,这时候,老师就会问那些还在劳动的小朋友:“你们需要帮忙吗?”有些孩子会说:“我需要你们的帮忙。”也有些孩子觉得这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别人帮忙。劳动结束后,得到别人帮助的孩子会感到高兴,而不需要帮助的孩子也会为自己完成了劳动任务感到高兴。由于老师尊重了不同个性的孩子们,使孩子们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遵守劳动规则,由于孩子们都知道我们劳动的意义,所以每次劳动活动时,孩子们都会自觉遵守劳动规则,完成劳动任务,使我们的教室变得既清洁又美观。

(三)把握规则与尊重的和谐统一原则

规则中体现尊重,尊重里伴随规则,规则和尊重是和谐统一的,没有尊重的规则,它是僵化的、过时的传统。比如,教师要求幼儿“规规矩矩”地坐着:双手平放在腿上,挺直腰板,紧闭嘴唇,举手发言时,手要统一老师的标准举,否则不准发言,甚至还要练习举手的常规。有的孩子因为积极发言,或一时冲动抢断别人的话,就会遭到批评。幼儿不明所以地被迫遵守着各种各样的老掉牙的“规矩”,没有“为什么”,只有“你必须”、“你应该”、“你不能”。请看下面两种方法制定的规则,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同的,“不能看书、上课不准插嘴、不要破坏玩具”和“请在需要时间看书、上课请举手发言、请轻拿轻放、爱护玩具”,这两种规则的制定看上去虽然讲的同一件事,但是前者有利用强势压迫使人服从的感觉,这种披着教育外衣的精神强制只能导致儿童心灵的压抑与封闭;而后者有着尊重的成分,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的,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收益者,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大班幼儿规则意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制定规则时要事先计划、明确目标

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一个理解、练习、深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因为,孩子先入为主,作法一旦形成,更改时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制定班级规则之前,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旦让幼儿执行,就不要随便更改,且坚持不懈。如班上有两位小朋友做任何事动作都很慢的现象,于是老师采用了由大家讨论制定的作息时间表,使幼儿感到生活内容是可以预知和掌握,从而形成安全感和秩序感,同时做事动作慢的现象逐浙消失了,幼儿规则意识增强了,使规则的实施更快更稳。

(二)以身作则,做幼儿的榜样

教师是很多幼儿的偶像,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全班幼儿,要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应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这样才能时常提醒幼儿,一条规则的实施才能落实到实处,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同时要注意主、配班教师的要求应一致。

(三)注意做到一致性、一贯性

1.主配班老师的一致性要求很重要。只有要求一致,才能使幼儿更明确目标,无论孩子在谁的面前,都能按规则要求去做,深化规则意识。

2.幼儿园和家长要求的一致性、一贯性有利于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要得到家长的密切合作,才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并使幼儿在将来也能受益。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充分说明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幼儿现有学习、生活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将来成为社会人的必备基础。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断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会让他们知道在今后该怎样做,怎样做才是有利于自己与他人,从而最快的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会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屠美如主编,《向瑞吉欧学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5.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教学总结 篇五

一、从问题入手,鼓励幼儿自定规则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进行的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在不受规则约束的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会产生互相干扰,游戏活动也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角色游戏中的实际问题,以尊重幼儿为原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发幼儿进行思考讨论,确立游戏规则,从而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记得“麦当劳”刚开张时,孩子们都喜欢到“麦当劳”买东西吃,在“麦当劳”店门口,孩子们经常拥挤成堆,有的争着要买“汉堡”,有的要买“鸡腿”等,拥挤的“柜台”都会移动。店内的成成手里举着“汉堡”喊着:“排队,排队。”而急着要“汉堡”的果果直接从成成的手里拿走“汉堡”,两个人就开始争执起来,其他孩子开始报告老师。针对这一现象,游戏结束后,我及时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先请成成说说今天游戏时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再请大家说说玩的不开心的原因是什么?大家一致认为是买东西不排队使大家不开心。最后请孩子们讨论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买东西时能自己排队?有的说用绳子围成长方形的路,大家就知道排队了;有的说在地上贴个脚印,就知道排队了等。当再问如果还是有人不排队怎么办?孩子们都说不排队就不卖东西给他。在后来的游戏中,孩子们在“麦当劳”买东西时排起了队,当有的孩子不排队时,就不卖东西给他。

通过讨论,大家一致找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想办法确立的,游戏中他们能主动遵守规则,并互相监督。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确立的规则比教师一遍遍强调规则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提供操作性强的材料,满足幼儿游戏需要

刚开始投放角色区游戏材料时,我们误认为游戏材料投放越多、越真实、越漂亮,孩子们就越喜欢。如“麦当劳”里的食品全是教师精心收集来的麦当劳包装盒、饮料罐、麦当劳优惠券图案。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麦当劳里卖的东西因为不需要孩子们制作,所以厨师常常没事干。因此,孩子间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刚开始由于物品形象逼真,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但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兴趣。这些材料虽能吸引幼儿注意,短时间内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时间一长,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我们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孩子们欣赏几天就不再理它。于是我们就尝试减少游戏材料,然而材料一下子从多到少又不能满足幼儿需求。我们便在麦当劳中提供了许多半成品,开始幼儿用橡皮泥加工出了汉堡,慢慢地又出现了冰块、比萨、汉堡的种类丰富起来,做出来的作品也越来越逼真。孩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通过以物代物,既丰富幼儿游戏材料,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还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三、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营造和谐的游戏氛围

《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用图画表达心声,是幼儿较为常用的表达方式。把需要遵守的规则制作成标记,贴在相应的位置,既简单明了又有积极的暗示作用。它可以直观、有效地提醒幼儿,加深、巩固对规则的认识。如在娃娃医院的游戏中,我们和孩子共同讨论规则后,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了医院工作人员的相关规则:(1)先洗手,然后穿工作服;(2)摆好医务用品;(3)使用礼貌用语;(4)轻轻地打针;(5)下班前,整理好医务用品。为了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看病常识,我们还利用墙饰布置了“怎样预防感冒、烫伤了怎么办”等医疗卫生宣传图片。医生正在看病,一个幼儿抱着娃娃来看病,她着急地说:“医生,我的孩子烫伤了!”医生想了想,看了看墙面上的宣传图片,说:“别着急,咱们先用冷水冷却一下。”墙面上的图片对医生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暗示作用。我们还注重把幼儿在游戏中所使用的材料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相结合,例如:幼儿在娃娃医院中使用的药盒和生活中的药盒相一致。时间一长,孩子们都自动收集药盒带到班级,在娃娃医院的游戏中,也渐渐地熟悉一些常见病的药盒。每次班上有孩子吃药时,孩子们看药盒就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药。发挥环境的暗示、引导的作用,让环境开口说话,更好地帮助孩子遵守规则,提高幼儿的自理自治的能力和主动协调关系的能力。

四、采取适时、适宜的指导策略

1.语言提示

教师以教师的身份直接进入游戏,当幼儿不自觉或故意违反规则时,以语言提醒或阻止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直接的干预,或在游戏进行中及时表扬遵守规则的幼儿,带动其他幼儿向亮点幼儿学习。如,教师在观察到小餐厅里的顾客吃完饭、不付钱就离开了餐厅时,教师这时可以上前用简单的提问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如:“某某小朋友,想想在离开餐厅前你忘记做什么事啦?”“付钱应该到什么地方付呢?”帮助幼儿及时改正,从而使游戏顺利进行。如在教师观察到幼儿在atm机取钱时,站在排队线上等候,且取款时自觉遵守了取款额度,这时教师可向有意取钱的幼儿面前表扬该幼儿,并鼓励之后取钱的幼儿向他学习。

2.角色介入

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游戏,利用教师的语言、行为作为暗示和示范,带动幼儿一起遵守游戏规则,从而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良好的塑造。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中幼儿会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如在“医院”的游戏中,轻声与医生、同伴交流,引起幼儿的效仿,为医院这样特殊的场合营造安静的氛围,使得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并遵守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不得大声喧哗的文明规则。教师在游戏中树立的榜样就起到暗示作用,使幼儿一下子明白规则内容,也知道具体该怎样遵守规则,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五、不断创新游戏情节,生成新的游戏规则

角色游戏中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引导幼儿在游戏时产生新的规则,支持幼儿的游戏向纵深发展。如:有一次,教师发现,医院挂号处的工作人员无所事事,教师便以病人的身份到药房拿药,并故意提出要买感冒糖浆,而感冒糖浆药房里并没有,这时大夫连忙说:“我用色水制作感冒糖浆,您等一会儿。那好吧,我一会来取药。”挂号处从此也多了一个新规则,工作人员要整理和制作药品。病人去医院看病需要钱,为了让孩子们懂得钱需要靠劳动挣,我们请幼儿通过在班级做事情挣钱,可是,有一段时间,娃娃医院一下病人少了很多,甚至有时一个病人都没有,我问幼儿:“为什么不去娃娃医院看病?”幼儿有的说:“我挣钱不容易,我舍不得花。”有的说:“医院看病收费太贵。所以不愿意去。”于是我请幼儿讨论:“有病不看会怎么样?医院怎样吸引病人来看病?”通过讨论,我们通过降低医院的收费,鼓励医生为病人上门服务,增设医疗项目,如开设牙科等吸引幼儿来医院看病,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

6.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教学总结 篇六

幼儿舞蹈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一种理想方式。在舞蹈教学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使孩子们不仅能发展身体,得到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的训练,而且还能发展思维和情感,在意志、思想品德、个性等方面得以全面培养和拓展。经过一学期的课题研究,体会颇深,现小结如下;

一、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是关键

除了应具备的舞蹈厅教学设施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有形的环境外,师生、同伴间爱心融洽的无形环境也是必需的,舞蹈本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而幼儿的情感往往是外露并支配理智,幼儿只有在良好的情感状态中学习舞蹈,才能充分地体验舞蹈美并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耐心讲授,训练时热心辅导,用爱心去和孩子们沟通,用美去点燃他们求知的心灵之光,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提高他们参与舞蹈学习的主动性。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有效途径

为了在舞蹈教学中对幼儿实施审美意识的培养,我们认真研究幼儿在审美活动中如何生成美感的最基本的客观现实。当幼儿在学动作,练组合、排节目期间,总是观察和跟随着教师的示范心摹手追地模仿,在聆听教师讲解动作的同时幼儿本能也手舞足蹈。这时他们主要是以审美主体的身份,对审美客体—动作的技术规格,起止路线,舞姿变化,风格韵律、音乐节奏,人物性格等作舞蹈艺术美的初步谛视和判断。但是,如果教师仅仅运用示范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不能

更好的、更完整的展示舞蹈作品的美,无法达到舞台表演的作品,完成感染和引导幼儿表现美的任务,反而会阻碍幼儿审美意识的确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多种形式并用的教学手段,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如:

1、运用声图并茂,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现代化电化教学与示范讲授相结合;

2、节奏训练与律动组合的动静交替。

3、趣味游戏与舞蹈组合的融合等。既给幼儿以直观、丰实的感性认识,又将教师的智慧和情感深深地倾注于舞蹈美的示范表演和讲解之中,启发孩子的想象,增加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孩子感受美、表现美的良好意识。

三、采集丰富的舞蹈题材是重点

幼儿舞蹈的教学题材,是丰富多彩的。不同题材的幼儿舞蹈,可以让幼儿在理解和表现作品的基础上,树立一种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审美意识。选择合适的舞蹈题材是我们开展活动前的重点,如反映生活题材的幼儿舞蹈《姥姥门前看大戏》,灵活地运用了汉民族民间舞蹈语汇,通过一群孩子在大年夜看戏种种充满童趣的神态表现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民俗文化之美;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傣族《孔雀舞》、新疆《青春舞曲》、蒙古《快乐小骑兵》等系列民族舞蹈,不仅让幼儿了解到各民族极具特色的舞蹈特点,更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体现部队特色的舞蹈《小小迷彩兵》、《小海军》简洁刚毅的动作与气势雄壮的音乐节奏,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英雄斗志;而反映社会题材的舞蹈《红绿灯》以人拟物的表现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行车要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以及人、车在交通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道理,表现了一种公德之美。还有如表现本土劳作生产题材的幼儿律动组合《织网捕鱼》,则可以体现出质朴的劳动之美,深化幼儿对家乡艺术文化的了解。不拘一格的幼儿舞蹈作品,使幼儿在舞蹈美的陶冶中全面树立对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意识。

7.浅议小班幼儿生活规则意识的培养 篇七

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现, 是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学活动的需要, 也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规则可以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卫生、生活和行为习惯, 促进和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但是小班幼儿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 要让他们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己不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是十分困难的。对此, 教师就要给幼儿定“规矩”, 从日常行为、卫生等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当然教师在培养规则时, 不能采取强制、管制、限制或是说教的强硬方式, 而是应该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 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比如:在开学初, 我组织幼儿玩“配对”的游戏。请幼儿在一套图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 然后再拿着这张图片到毛巾架和茶杯架前, 找出与小图片完全一样的标记。此时, 我就告诉幼儿:“好孩子, 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 这张漂亮的小图片就送给你作为奖励。”这样一来, 小朋友们很快就认识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又如有一次, 我请小朋友入厕, 发现钧钧、楠楠、丞丞三个小朋友争执起来, 仔细询问后了解到, 原来楠楠小朋友没有排队, 硬挤到厕所, 差点把他们两个挤摔倒。于是, 我就把他们带回教室, 请小朋友来说说谁对谁不对。小朋友们纷纷发言, 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上厕所应该排队, 如果挤队容易发生危险。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常规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 对于幼儿所提出的要求也要长期持久, 要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生活习惯, 行为规则。

二、在循序渐进中, 强化幼儿的生活规则意识

首先应拟定一系列卫生和自我服务方面的规则: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标记图, 帮助幼儿养成自己的物体自己用的好习惯, 同时学习正确使用杯子、毛巾的方法;通过各种游戏使幼儿认识洗手, 学习正确洗手的方法,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帮助幼儿学会用小手做有用的事, 如“我会用双手搬椅子”“我会自己擦手”“我会自己吃饭”等;在玩玩具和做游戏的过程中, 指导幼儿学习按物体特征和篮子标记进行分类和摆放, 使幼儿养成玩后会收拾以及物归原处、不乱拿乱放的好习惯;指导幼儿进行操作材料的练习, 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习解扣、系扣、拉拉链以及有顺序地穿脱衣服, 在认识鞋的过程中学习分清左右脚穿鞋。通过“听音乐找鞋”“我会穿衣服”等游戏, 巩固幼儿对这些规则的掌握。在小班下学期, 我们逐步让幼儿学习叠衣服、叠被子、擦桌子、互相帮忙擦汗、塞毛巾等, 在此过程中使幼儿学会讲礼貌, 从而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循序渐进地执行各种规则, 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音乐、社会等系列活动, 利用多种形式, 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常规, 如《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教学中, 幼儿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知道吃饭要专心, 要保持桌面干净不掉饭粒, 由于故事具体形象, 引人入胜, 幼儿很快掌握了这一规则要求。教师还要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幼儿遵循这一规则, 并让幼儿学会饭后把掉落桌上的饭菜捡起来, 装进盘里, 使幼儿从中领悟掉饭粒的后果, 从而慢慢改变这些不良行为习惯。

三、在家园合作中, 发展幼儿的生活规则意识

幼儿一旦形成了好的生活习惯以后, 还需要不断地巩固、强化。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幼儿在幼儿园里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但是一回到家里就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模样。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需要重视家长工作, 巩固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教师可以帮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 在家长园地中提出幼儿生活习惯的目标要求及请家长配合的内容, 介绍一些家教方法。便于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要求, 在家庭中保持一致的要求, 做到家园同步, 使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以巩固。教师利用家长园地, 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活动常规细则, 让家长了解幼儿遵守常规的重要, 更好地配合老师的工作, 在家也给孩子一个家的常规, 并督促执行。同时, 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良好的幼儿生活常规中来, 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8.幼儿合作能力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篇八

由于幼儿个性有差异,有的孩子会表现出任性、霸道等行为。例如:在玩游戏时,有的孩子轮不到这个角色就会不高兴,也有的孩子不肯与别人交换角色。而帮助幼儿协商分配角色,是合作游戏的前提。我在组织幼儿玩民间游戏时,就请幼儿轮流担任角色,培养幼儿轮流扮演角色的意识;其次,引导幼儿学习分配角色,互相商量:“这一次你来做大灰狼,我来做小白兔好吗?”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接受这样的分配。但也有个别任性的孩子明显不受大家的欢迎。例如:黄钰翔,他总喜欢挑自认为本领大的那些角色,而不愿扮演一些弱小的角色。也许黄钰翔尝到了小朋友都不理会他的滋味,因此,当我说了一句:“要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就应该和小朋友好好商量。”他就点点头,和小朋友愉快地玩起来。

规则在合作中具有关键的意义,它是大家共同合作的依据。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完成一种活动。所以,合作要受到规则的约束。

在平时的游戏中,我发现有的孩子不理解规则,有的明知道游戏规则,但就是喜欢耍小聪明,不遵守规则。于是,其他幼儿会接二连三来向老师告状,游戏也因此无奈地停下来。

我就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将游戏中的一些规则,讲解得生动形象,使孩子易于理解。例如:游戏“老鼠笼”的规则应该是:大部分小朋友手拉手围成圈扮演老鼠笼,有几个小朋友扮演老鼠在老鼠笼里钻来钻去,当听到最后两个字:“咔嚓”时,扮演小老鼠的小朋友就不能钻出老鼠笼,就算被抓住了,被抓住的幼儿再去换人。绝大多数孩子理解了这一规则,并能遵守规则,但也有的幼儿,如:姚虹宇和朱佳宇,他们不是不理解,而是故意不遵守规则,还没听到“咔嚓”声就停在老鼠笼外不愿意钻进老鼠笼了,这样他们就不用去换别的小朋友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及时帮助他们理解活动的共同目标——玩得愉快,使他们体会到由于自己不遵守规则,大家玩得都不高兴。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逐步养成了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幼儿园)

上一篇:小班5月份工作计划下一篇:的家乡的端午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