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 抒情散文

2024-06-17

相濡以沫 抒情散文(15篇)

1.相濡以沫 抒情散文 篇一

枯萎的虎耳,竭水的红豆,已不再会与我相拥相搂.

林黛玉的书稿已火,刘兰芝的爱情欲破,孟姜女的夫君向殁,祝英台也赴了黄泉路.为何用了一世繁华来典当一曲离殇?诚如是,不如相忘于江湖,谁也不为谁断肠。

花前柳下,跫音渐忙.踮起脚尖,已听不到你木屐的翠响;翘首企盼,已望不见你搔首的急样。

马蹄嘹亮,赚得我心荡漾,迎来的只是缕缕惆怅.你潇洒的转身,终究没有把我画上。

与其这等的迷茫,不如相忘于江湖,各自赏各自的`海棠,谁也不曾为谁在夜幕中打灯彷徨。

我不想怪你,也不想怨你,因为人都要为自己的天地而闯.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可别着了凉。

我只想把我的情愫一世为你而现为你而藏,然而随风飞了的东西,不会还原成先前的模样,在时光的荏苒中,慢慢的我已给不了你要的天堂。

流浪,流浪。

那依山的水榭,那临水轩窗.如今已没了吟诗弹曲音调的萦绕,只有若带云雾的嬉闹。

坑洼之水总有枯竭之日,与其这样,不如相忘于江湖,自寻自的织女,自找自的牛郎。

2.相濡以沫 抒情散文 篇二

一、以读者的身份初读文本

抒情类散文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重在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不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者, 阅读时应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说:“慢慢走, 欣赏啊!”即读此类文章, 首先要有一种欣赏的态度, 把自己当成最普通的读者, 以放松的心态去欣赏作品, 以获得最自然的阅读体验和最真实的审美直觉, 这种感性的阅读是进行抒情类散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文章当做教材去阅读, 必然会带上许多功利性因素, 从而破坏作品本身的整体美, 影响对作品的欣赏与解读。

二、以教师的身份再读文本

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尤其是抒情类散文, 它是作者彼时彼地一种情感的迸发, 每一字每一句都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可能完全地将文章“回位”, 但至少应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为此, 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性阅读, 弄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情境。

1. 通过“文眼”来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理解抒情类散文, 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之“神”的“文眼”。“文眼”就是课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词句, 它能揭示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 乃至一景一物。它有时显而易见, 有时则委婉含蓄;有时在篇首, 有时在篇末。解读时只要抓住这个“文眼”, 就可以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了。例如《再见了, 亲人》中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再见了, 亲人!再见了, 亲爱的土地!”这是全文的中心段, 也是全文结构的中心轴。全文围绕这个“文眼”, 描写了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抓住了“文眼”, 理解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2. 凭借想象来感悟意境

在抒情类散文中, 作者往往运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 来创设特定的意境。作者在这种意境中,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娓娓道来, 表达其真情实感, 实现物我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在经意和不经意间, 作者会在文本中留有一些空白。这些空白, 是催生读者想象的空间。感悟此类散文的意境, 就要抓住文本的这些空白,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想象和补充。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就会品出其中之味, 获得艺术的享受。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 文中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大瀑布昔日的壮观。虽然篇幅不长, 但是意境开阔, 富有诗情画意。在鉴赏的时候, 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悟文中的世界;只有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才能体会出作者构思的精妙, 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

三、以学生的身份三读文本

3.流年,在等谁的相濡以沫伤感散文 篇三

爱情是一百年的孤寂,直到遇上那个矢志不渝守护着你的人,那一刻,所有苦涩的孤独,都有了归途。

题记

捧一缕时光,轻轻藏于枕边,梦回几光年的繁华,流转一地的回忆,不经意间被风拂成刻骨的模样,世间所有的美好,终究沦为了陪衬。

看着装点了一个盛夏的`绿叶在北风中纷纷扬扬,俯身轻捻起故作悲伤的秋,我便知这世间依然还是少了千年以前那抹孤独的身影,独上高楼,再也寻不来闲落灯花处伊人回顾,空余一声倚栏眺望的叹息。

追溯时光的尘埃,不过是低首抬眸间,桥边红药已然老去,枫叶染红了夕阳,渔歌唱晚了岁月,时光,好不经用。

八岁时,你因为老师的表扬父母的肯定而激动的神采飞扬;十五岁时,你会因为暗恋的那个人一个不知道是不是对你绽放的微笑而兴奋的整夜失眠;十八岁时,你可以为了喜欢的人独自一个人去一座陌生的城市;二十三岁时,你还有激情有梦想,还会信心满满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二十七岁时,你可以只为了生活就随便找人把自己嫁了。你说,只是越来越懒,懒得去爱,也懒得被爱,其实我们都知道,你只是厌倦了那些随时可能失去的所谓的依靠,有多少个人说过你是唯一,就有多少次你一个人独自哭的撕心裂肺。

曾经,你也潇洒爽朗嫉恶如仇,你努力做喜欢做的事爱想爱的人。而后来,你变得波澜不惊喜怒不形于色,别人只看到你温文尔雅成熟稳重,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经历了怎样的背叛,怎样的绝望,怎样的涅槃。

你曾在深夜打开所有的灯,插着耳机开到最大音量却依然觉得孤单,你曾抱着双膝蜷缩成一团躲在被子里却仍然害怕,你曾一个人漫无目的的走在华灯璀璨的街道然后忽然的蹲在墙角抱头痛哭到绝望,你打开手机刷完了QQ微信微博陌陌所有的社交软件忽然觉得自己如同真空般的渺小到找不到一点存在感,似乎所有人都是幸福的,可那热闹却那么遥不可及。

我知道曼陀罗永远等不来相聚,我知道长亭外总会有剪不断的离愁万千,我知道石桥边豆蔻依然嫣然如画,我知道我知道,我都知道,可依然还是带着一身回忆,在世事无常中跌跌撞撞。

4.散文小记的抒情散文 篇四

春满梧院

二月的春帷已开,淅淅沥沥的小雨夹杂余冬的清寒。没有阳光的日子里,东风也解风情。

一些意象开始了泛滥,万物葳蕤如思绪般铺展。放眼书山(图书馆)天地间,雾雨笼晴川茫茫皆不见。姹紫嫣红却在枝头喧闹。

撑一把岁月的旧伞,行人的笑容穿过最美丽动人的花朵。伫立桃源,尊师亭旁花香满衣,看红桃吐霞云,素李争春晖。一潭秀水不时荡起涟漪,脉脉含情。鹅黄的嫩柳换了新妆。柳条瘦却宛如金丝。随着风儿起舞,蘸上碧潭的清水,抒写春天的歌,描绘诗意的风景。

上瑶阶,漫步校道。踩着木棉金黄的落叶沙沙作响,烟雨笼罩下的校园更显得静谧。听一声飘渺,抬头仰望,雨丝清凉。木棉枝头春意喧闹。躁动的花蕾,含苞欲放,期待春雷一声响。到那时,整个校园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充满盎然,生机。

“几度飞花轻似梦”梧院的春天美好得显得失真,令人心系萦绕。当繁华的二月从梧院悄然离去,我又想典藏此季,用无瑕的文字写意春天。

当回首之时,已独上高楼,叹“只道当时是寻常”。

江南春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一句古韵的唐诗,道出诗人对春的喜爱,也道出了江南春色满芳华。

多情的二月,绵绵的雨丝如游子飘飞的思绪,编织成了南国的春筵,亦如游子刃娜岷偷那傧遥在春日里轻轻弹唱。

“谁在春日里为我弹一曲《东风破》,一杯浊酒肠断难入喉。异乡深处,纵有千古名胜亦不比江南雨丝更令人低唱浅吟。

回想昔日,在美丽的季节,我仍未离去,一切恍如昨日般熟悉。清晨梁上啄春泥筑巢欢唱的新燕把我唤醒。打开琼楼纱窗,东风送来百花芬芳,满城柳絮纷飞如蝶起舞,杏花亦飘落红尘雨。悠然一笑,信手捧起桌上那缕茶香。

拄一柄油伞,漫步于江南湿润的雨巷,幽幽的巷子泥泞早春的气息。远处,是谁又撑了一把雨花伞?踽踽独行。幻想伞下秀美的容颜,袅娜的身姿。待回首,雨湿了背影,烟雨蒙蒙。

灰暗的瓦沿雨滴不断,恰似一帘幽梦。古老的青石板不时雨滴落的回响……。

清辉

夜里,走过书馆幽静的长廊,身后空余脚步声”笃笃“地浅吟低唱。透过窗户,夜色温柔,轻轻地拥抱我来时的小路。仰望,依旧疏星坠天际,月色却格外清朗。柔和的月光缓缓走来,映入青窗,抚摸我的脸颊,唤醒了内心尘封的思续。

月下的桃源,皎皎一片。是谁在尊师亭处吹奏清箫?箫声显得生疏了些,时断时续,宛如深处鸣叫的虫儿受了惊扰后的时歇时起,却仍扣人心弦。碧潭之上,绿柳纤弱扶微风,偶尔一朵浸满月华的花儿轻飘落水,开了一朵层层的莲花。月如玉盘,映于碧水,游鱼嬉戏,碎满一潭金银。

远处,云山似乎沉默着,又似笼着轻纱似的梦。我想,云峰亭相绕的松枝处,酣睡的鸟儿定然受惊了吧。翅膀穿过月华,轻抚山月的温柔。西江也安静了,一改白日的豪放。过往的船只载满清晖悠悠远去,远去。。。。。。

我在这月光的清晖里,让心驰,神往,感受着静谧与安宁。环望四方,长天浩月,清华不减。而明日又临朝阳……

行走于九月的风景

九月,我怀揣清风,任脚步肆意徜徉。

阳光下,蓊郁的枝叶,撒下金色的铜铃。虫如隐士,拨动细细的琴弦,空气中流淌悠扬的乐曲。

岸边的垂柳,瘦如发丝,借着一方秀水整理自己的妆妍。风柔情百转,吹皱的碧水,模糊了白云的形迹。

倚亭,听风朗诵的声声,如古老诵经的箴言,空灵身心。那些被搁浅的记忆,像干裂的河床,渐渐愈合。

望远方,想到了田野的稻草。天空下的金线,编织金色的画面。压低虚无的脚步,感受到成熟的气息。

它们低垂着头,幸福地等待镰歌的升起。让丰收的喜悦弥漫大地。

倒下的瞬间,只留下整齐的稻茬。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记忆。记忆化为营养,酿醇着来年再次温暖土地。

我们的天地

春去秋来,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而又易勾起人思续的季节。

行走在暮秋时节,踏寻着旧日的足亦。随手捡起一片浸满霜泪的叶子,轻轻弹去叶上的微尘,阳光下穿越时空的沧桑。那些被搁浅一年的记忆,像干裂的河床,在风中渐行渐合。往事如天光云影,虽过往却也染上了山水的氤氲。

昨天,背上旅行包与好友锦杰携相机,沿着西江捕捉生活中的美丽,每次快门按下的那一刻都有种莫名的感动。

倚江边远望,水雾缭绕的系龙洲上有一群充满朝气的身影。目光所及,西江烟渚已然成了他们的天地。

我亦想到我们的天地。那是一片首次刻下13汉文二班班建记忆的土地~~绵伸舒展的”塘源沙滩“。我喜欢称它为”西江金滩“。一年的西江浪淘沙,昔日班旗飘扬处的脚印已经隐去,天上飘荡的云却倒映着记忆的影子。西江的秀水在去年的十二月八日显得格外欢欣,拍打两岸,哗啦啦!的声音回响我们蓝天下和谐的笑语;四溅的浪花是我们绽开青春的容颜。

仰望秋日的天空,飞鸟已过翅留痕;脚踏秋日的土地,百花无踪香暗流。那一片大天地已融入班级的血液,在每一个好友的心里流淌。

我问自己,是什么让记忆永铬?昨天我找到了答案~~”回味美丽,是友谊点亮久违的回忆"。

南国之秋

昨夜与世泉、炅桉、刘委员齐聚雅茗会,一句句闲谈碎语,流转往昔风雨同舟的岁月。一杯杯清茶悄然护送时光的离去;静静的夜风也随之送走了南国的秋季。深夜的冷露迷蒙了夜空,却湮没不了手上的那缕茶香。

睁开惺忪的睡眼,新的一天已经来临。鸟儿早已叫醒了十一月一日的清晨。我不由为自己的慵懒而生气,拉开窗帷,阳光和煦轻盈,天空已写满了纯贰

走在清晨的校径,穿过薄薄的雾纱,凉风中我顿然想到南国的秋季已悄然离去。我努力地搜寻大脑里关于它的记忆,但南国之秋似乎来去无形悄无声息。我又想到北国的秋天,那里定然四季分明。满山的红叶纷飞,一座山连着一座山披着金色的衣裳,戴着红色的盖头。一望平川的北方田野,金色的麦浪上下翻滚,还有那垂穗的红高粱。父亲说:“那是一群被秋风灌醉的汉子,站在那兴奋的摇头晃脑”。我说,那是密密麻麻站立的火柴,被九月的风擦燃,火光照亮了整个田野。

无意间已走到书馆的门口,索性停下脚步在长椅上静静地休憩,聆听耳边的鸟鸣。微闭上眼,一片飘零如蝶的叶子落在我的手边。轻拾起,暗黄的色泽中留下了虫子的杰作。我被这片落叶触动了心灵,我想到了南国之秋的记忆。

望向远方,我仿佛看到了家乡门前的那棵柿子树。虬劲的枝条已无那斑驳暗黄的叶子。枝丫却挂满了金黄金黄的小灯笼。馋嘴的鸟儿在枝间来回跳跃,看看这个,啄啄那个,让原本枯寂的柿子树添了几分生气。远看,又如画家笔下的水彩丹青跃出纸外,让观者陶醉。

南国的秋季虽无北国的绚丽,却有自己的风采。一棵满是硕果的柿树就是南国之秋留下的痕迹,是它送给我的惊喜。

五月

五月,是农历里最美丽的一株植物。总有一些闲适,绿荫似的散落于房前屋后。窗与青山相对,浓浓的绿意流入眼里。

阳光洒满大地,山的那边却充满欢声笑语。听啊!画眉鸟在枝丫上唱着欢快的歌曲,青蝉躁动使夏日更为宁静。门缝里的蛐蛐亦在我身边低唱浅吟。

我想,田野上,稻子是脉脉含情的峰峦。墨绿的.语言如泉从沟壑流出,汇成五月恬美的诗章。

黄昏总在不经意时轻轻走来。牧童吹响的短笛惊扰了憩息的沙鸥。噗嗤一声!翅膀划伤夕阳的温柔。血不停地流,染红了西边的云。

走在五月的季节里,不用过多言语,静静地倾听这一季的声音,让思想在风中飞扬。

夜雨小感

白天的喧器,彼此忙于一天的奔波,已无闲心静观暮秋将逝前勿所赠的容颜。我更甚时不解,平日秋高气爽为何今日却如此多情而流下相思之雨呢?是难以割舍那昔日人间的美好吗?

我曾匆匆与一树秋色擦肩而过,事后又苦寻那张昔日浸满秋泪的霜叶,然它已入尘罢了。而今夜,秋雨持续,我拍了拍白天的尘土,于书案前想写些什么而又苦于无从下笔,不由稍感心闷,望着窗外尚未朦胧,索性搁笔走出阳台透透气吧!

手上捧着紫砂杯中的热茶,于秋雨之夜,细细品茗,静下心来听雨,以弥补白日无暇之情吧!这雨初时很细很细,宛若牛毫,又如三月江南早春娇情的烟雨,顿时便把梧院尽揽其怀了,夜色已蒙,再加上它又披上了薄纱更是无从视之了。但我仍然放眼远方而有所获,那盏高高耸立的塔灯在夜雨中似乎显得如此无力了,昏黄的灯光似乎在喘息着,不时还呼出淡淡的雾气,这也够难为它了,在秋寒夜雨中仍默默地坚守着。目光游离,雨似乎大些了吗?于高处,我已无法看清那平日充满足迹的校道了。两旁的青山似已沉睡罢了,又似巨大的鬼影于夜色雨雾中若隐若现,令余生畏!雨似乎真的大了呀!原先细微地低咽,现却如此激昂,它落于黑夜笼罩的叶上发出沙沙~之响,让人感觉千万蚕虫正在欢食桑叶,它打在雨棚上发出了玉珠落盘之美妙……

不知不觉,我发现屋檐上不知哪位多情之人一一挂上了水晶帘儿,于夜色中闪烁着莹光,宛似一帘幽梦之境啊!正迷恋,眼模糊了,原来那雨帘珠儿突然借风跃进我眼里,我的脸微凉,秋之泪又悄悄的亲吻我脸颊,很凉,很凉直冲心底。

夜雨淅淅沥沥,风拂秋寒,茶已凉,我也要移步了……。

黄姚古镇

记得与你第一次擦肩,就为你迷人的背影所留恋。

梦里想着有一天能再次与你相约在第一次邂逅的地点,烟雨蒙蒙中一览你的容颜。

白墙青瓦,摇曳着思念的心绪。夕阳下的黄昏,草地上的野菊花开始靠近素雅、闲散、静美。驻足良久,彼此沉默,只想用眼神与心交流。

小桥流水,树影婆娑似梦,静如碧玉带的小河如母亲一般把村子抱在怀中,显得格外的温馨和谐。乌篷船悠悠,双桨荡起的细细涟漪如莲花般开在你我心头。

如诗的婉约是你的性情,小巷是我最迷恋的地方。白天这里飘过的油纸伞如花绽放;夜里的半边月亮睡在山边。它在梦里均匀的呼吸着这一片宁静,另一半则调皮的跳入水中与两岸的灯火嬉戏。

走在寂寥的深巷,青石板的回声荡漾心头把我从梦中唤醒,而在梦中陪伴我的月光如今却斜照在我伏案的书桌上。

我想到,我只是一个过客而已,不能与你朝夕相处。

那一条小河的温润,一座桥上的生活,一声深巷里的脚步声都是我想见你的理由。

5.过年经典抒情散文 篇五

海南是不禁炮的。

已经好多天了,傍晚开始,嗵嗵的响声传来,我们便趴在凉台看,楼的四周冲天的礼花在夜空绽放出五彩的缤纷,璀璨,如星雨从天散落。噼噼啪啪燃放鞭炮声也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炮声,直至深夜,才会稀落下去,但,通宵里零星的炮声仍是有的。

靠海吃海,入乡随俗,北方人到此,一日三餐海鲜是免不了的,比如今天的午饭,红烧一条海鳇,清蒸一条海鲳,海蛤蜊清水拔过,放上冬瓜豆腐和姜丝,煲一盆热汤出来,我戏称之“三白”,白的小贝壳白的冬瓜片白的豆腐块,大海的腥鲜味就都有了。

海风很厉,阴冷得仍感到寒潮的余威,看看海南的天气预报,今天15度,8号,也就是年初一,23度,欣慰的是,春节期间气温会不断转暖。往年并不这样,冬天的海南岛有着灼阳的热烤和海风吹来的凉爽,椰树下砍开一个椰子倒出一碗清凉的椰水,望着云卷云舒,悠悠哉哉地喝,消汗。而今年,倒是冷得下不了海。

工作太忙,女婿明天才能飞过来过节,今天还来电话问我带怎样的衣服?我告诉他我穿着秋裤呢。

电话那头,女婿叮咛着让买点菠菜买点鲅鱼,年三十他给大家包菠菜面的鲅鱼饺子吃。他讲究吃,常有些古怪的提议。女婿是个吃家,在家时,夏天,烟熏火燎得在露台上做烧烤,烧羊肉串烧自己钓的鱼……我常给人回忆女婿给我吃生蚝的感觉,吸溜吸溜得,一嘴的生腥味。这对我来说是平生的第一次,也恐怕是最后的一次。

依着女婿的提议,今天一大早我去了菜市场,鲅鱼竟然卖到六十块一斤!菠菜十块一斤,大葱,七块。和乐蟹200元一斤,茄子论根卖,15元一对,年根下,价格眼瞅着涨。似乎,有一种趁火打劫的味道。

顺路,给外孙麦稻买了一大堆杂花炮。昨晚他随我和姥姥去车站接他的妈妈,坐在蹦蹦车(海南的三角猫)上他数了一路的炮摊,他喊:“姥爷!有八个卖炮的!”

外孙麦稻放了寒假,我和他姥姥就带他来海南,待了快一个月了。

晚上闲,在门上贴了个大大的“福”字。再过两天就大年初一,“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姥姥给外孙唱民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 二满街走……”这歌一代传了一代。

6.如何欣赏借物抒情的散文 篇六

读着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仿佛在你面前, 呈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 色彩绚丽, 幽香缭绕, 如“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点点银光, 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作者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爱心体贴物情, 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地描摹了紫藤萝瀑布亮丽可爱, 玲珑剔透的品质。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顺着“温晴”这幅长轴, 铺展了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图、空灵水晶图等多幅图案,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 遣词造句非常精妙, 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 情态可掬, 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 它“把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一个“拿”活脱脱地道出了尽心尽力, 使人看到了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最后写下了珠落玉盘般的结句“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这两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借景抒情散文, 最大的成功得意于作者对于景物的仔细观察, 观察细致才会写得具体。中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恰当贴切的修辞手法, 也是写好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手段, 这两篇散文都多次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 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使描写生动形象, 说理通俗易懂。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 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写景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 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 就无法把景写好。

请仔细揣摩下列二则景物描写的妙处:

山路的两旁, 簇拥着雨后盛开的几百树几千树的樱花, 这樱花, 一堆堆, 一层层, 好像云海似的, 在朝阳下绯红万顷, 溢彩流光。 (冰心《樱花赞》)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 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小草, 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 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 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 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 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碧野《天山景物记》)

7.我愿意抒情散文 篇七

过去,白天能看得到你,梦里也能遇见你。

而今,我白天看不到你了。

于是,我只能在睡前拼命地想你,希望你能出现在我梦里。

天可怜见,我终于得偿所愿,但是,大多数场景都那么相近,那就是,在梦里,一直追着你。你于我,可望而不可及。

相思无他,唯别而已。

我愿意,沉睡千年,等待千年,只为换取你那惊心动魄的一吻,为你而醒。

我愿意,偎着你的肩,闻着你那好闻的味道。

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去看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只要你愿意。

我愿意,陪你一起躺在草地上,一起数星星。看流萤飞舞,数满天星斗。呼吸着花草的香味,看牛郎织女星,以及,狮子座流星雨。只要你愿意。

我愿意,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张开双手变成翅膀守护你,只要你愿意。

我愿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要你愿意。

我愿意……

原来以为,相思会随着时间流逝,越变越淡,却不料,它如一坛老酒,越酿越陈。

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相遇。

8.经典抒情散文春天 篇八

经典抒情散文春天(1)

又是一年春打“六九”头,又是一年鹅黄柳绿時,在北国冰雪覆盖的晶莹屏幕上,春风互动,发送着春天的短信。汩汩的春潮在地下涌动,蓬勃的生机在枝头跳跃,乍暖还寒的季节里,到处都能打听到春天的消息。

羊年的春天孕育在马年的隆冬,还未“数九”,神州大地就已剪开了春的窗花。在党的“十六大”擂响的春雷里,春风夹寄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声音,邮给了大江南北;“三个代表”的实践者们挥舞了九州云,沸腾了三峡水,织开了西部锦,唱响了复兴曲。

春的消息和着山村屋檐下报晓雄鸡的鸣啼,在囤满金灿灿麦穗的丰收里,准备早耕的农民们挥舞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犁铧,在世代耕耘的土地上,播种小康的期冀。

春的消息伴着民族工业崛起的足音,我们满怀信心浩浩荡荡跨入“ W T O” 的门槛,国企改革的脚步同春天一起出发,站在世界发展经济的前沿,我们将高奏凯旋。

春的消息送來了科技兴国的春天,回头望,“神州号”穿越云层飞上蓝天,磁悬浮列车一路轰鸣承载着第一生产力的实践;向前看,科技蓝图打造的世纪宣言,用一个民族的气魄换來了世界科技之林的请柬,挥舞科技创新的大旗,我们一路豪情,挺直了腰杆。

春的消息在猎猎的军旗上舒展,吹响质量建军的号角,在完成“双重历史任务”的使命中,我们的脚步像开江的冰凌一路磅礴、浩浩向前。

春的消息飞跃长城内外,绿了大江两岸;春的神韵鼓起冲天干劲,醉了军营儿男;春的消息让我们在奋起的季节里,有所作为,不断登攀……

经典抒情散文春天(2)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古往今來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來形容和赞美春天。春天踏着轻盈的脚步走來了,它给大地穿上了一层绿色的服装,使大地焕然一新,满园春色,春天给人们带來了无限的欢乐和希望,给人们带來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催促我们奋发向上。我爱这迷人的春天。

春天,它就好象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拿着一只彩色的神笔,到处欢快地画着。画出了一幅幅幸福美好的生活画面,画出了人生的美好梦想和前景。画出了你的追求和理想――

春天,是暖人心脾的,暖暖的春风吹來了,让人们在经历了冬天的寒冷后,感觉到了它那特别的温暖。温暖了你的身体,温暖了你的心扉――

春风吹过大地,大地变成一幅清新美丽的图画:各种花草树木在春风的吹拂下慢慢地生长起來了。大地变绿了,柳树发芽了,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的野花,多美呀!春风吹來,那清新的花草气息,沁人心肺,无论是谁,都会深深的吸上一口,像痛饮甘露一样畅快。春天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我用一生赏析你。

经典抒情散文春天(3)

不习惯于太温柔的笔调,描述所有景或人,还是热衷于悲伤,用更深的情绪來牵动文字。

雨,一直没停,或是偶有变化,没有察觉,只感觉这世界都包围在一片朦胧里,心,却依然清晰,如同初见,明朗,不受影响,执迷不悟,死心踏地,你不曾遇见,那一時的春,绿意那样明显,盎然生机带给你的并不仅仅是春的气息,那是一种力量,沉醉不醒的执著,即使年年相似,也总是要迷惑一些忧郁,你从未离开过,春天里,总是存在的一些记忆。

什么都是未知,一直向前走,不想停留,唯一变化的饱满的岁月,某个事故或是某段時光,就这样被時光遗忘到零乱,再也拼不起回忆的片段,你需要的不再是记忆,而是忘记,即使裂痕再深,也要想办法填平,那一時刻,心是最真实的。

似乎,大自然,或是人,事,永远都不可能按我们期待的进行,所有的裂缝,都是无法掌握的未來,你,已经无能为力,眼神里散发的魔怔,已然清晰,或许,这一次不再是永恒的回归,而那看的清楚的未來该会在哪停留呢。

每一次,春风荡漾,心潮澎湃,始终如一的认为美好的景物都是安静的,不争吵,不喧哗,不高傲,如同春的美好。春雨淅淅沥沥,挂在天空与大地之间,如同桥梁,连接世间的清新明朗,清除掉污垢和肮脏,善良永存,虚伪再见。

春天的记忆不是很完整,却格外美丽,鸟语花香,除了欣赏,更多的沉醉,不再迷茫,离愁,忧伤,一直前行,不停留,時光,悄悄地告知方向,那边,是芳香天堂,这里,是云雾缭绕,走着走着,便会看见希望曙光,原來,爱一直都在。恍惚的都是关于春的癔症。

经典抒情散文春天(4)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來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來了,水长起來了,太阳的脸红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來,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來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來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9.浅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篇九

一、韩愈散文对抒情手法的借鉴与发扬

抒情散文萌芽于先秦, 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 蕴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都可被看作是较成熟的哲理抒情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 如《史记》《过秦论》等, 所用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议论和叙述。“到辞赋体文学兴起, 才发展了描写和抒情的技巧, 但两汉以下的辞赋却走上了“雕虫篆刻”的道路, 因而被韩愈以前提倡“古文”的许多人所鄙弃。韩愈则注意继承、发展前人包括辞赋作家使用描写、抒情方法的成就, 特别是唐代传奇文学和诗歌发达, 古文家中许多人善写传奇和诗歌, 韩愈把它们的写作方法用于“古文”, 更加提高了散文描写和抒情的水平。”[1]

韩愈的散文中有议论叙述, 更有率真大胆的抒情之作, 这类作品往往因为饱含真情实感, 写起来形象生动, 气势充沛, 非常容易感染读者。如悼念亲友的祭文《祭十二郎文》;给好友写的书信文《与孟东野书》;为“文以明道”而作的论说文《师说》《答李翊书》;还有为人才发“不平”之声的论说文《杂说》 (其四) 等, 这些文章体裁多样, 写人写事都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对抒情手法运用自如, 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

二、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色

(一) 为明道而抒情

唐代古文运动, 是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任,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是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然而作者的“明道”并非直白生硬的陈述, 他以强烈的自信与信仰感染读者, 把真诚的感情注入到文章中去,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使文章达到“文以明道”的目的。

如《与冯宿论文书》与《答李翊书》这两篇文章, 同样是“论文”, 以宣扬“古文”为主题, 作者在文章中积极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从“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竢知者知耳”“以此而言, 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直百世以竢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以明道”的坚持与实践, 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热情。

(二) 为理想而抒情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说:“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 十三而能文, 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 以文名于四方。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 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2]这段话表明了韩愈的理想, 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 他虽然提倡“复古”和儒家道统, 但绝不只埋头于书堆, 他的文章能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为自己或他人发出“不平”的声音。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 结合自己不得志的感受, 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理论, 全文由物及人, 由人及天, 再由天及于人言, 浩浩荡荡地用了四十个“鸣”字, 充分表现出对友人孟郊的慰藉与支持。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理论:“夫和平之音淡薄, 而愁思之声要妙;讙愉之辞难工, 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 恒发于羁旅草野……”[3]韩愈意识到, 只有这种具有真情实感的不平之鸣, 才能成为那个时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者对于这种现象是感同身受的, 因此能够写出抒情特色鲜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

(三) 为抒情而抒情

韩愈散文除了论说文、记叙文还包括抒情文, 抒情文多见于祭文、赠序、书信之中, 如《祭十二郎文》等, 作者在文章中寄予了深厚而真挚的情感, 或怀念亲友, 或给予友人后生鼓励和祝福, 或向知己倾诉情怀, 无一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祭十二郎文》曾被后人誉为“千古绝调”, 孙昌武先生也说“这篇文章抒写悲情兼有喷薄雄肆和哀婉深沉的特点, 文字如强抑悲痛, 脱口而出, 未加修饰, 实则精心结撰, 是真情流出的至文”[4]。作者在文中回忆与十二郎生前的深厚情谊, 全篇几乎字字句句都在写情, 即使是纯粹叙事的语句, 也无不渗透着无限深情, 使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 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正是这篇祭文的魅力所在。

三、小结

韩愈的散文是唐代散文革新的鲜明标志, 他的散文在古代散文的基础上, 吸取新的语言成分, 形成一种宜于说理、抒情、叙事的新散文, 而成为中古以来最流行最实用的文体。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说:“呜呼!先生于文, 摧陷廓清之功, 比于武事, 可谓雄伟不常者矣!”[5]古往今来, 韩愈的散文都被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不仅与他“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论息息相关, 更与他革新文体、语言创新、丰富表现手法包括描写和抒情息息相关, 其散文的抒情性特色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说, 正是韩愈等人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 为抒情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摘要:韩愈的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散文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无论是论说、记叙、抒情, 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本文着重分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通过其对散文抒情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结合时代背景、个人理想和情怀, 对其散文的抒情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揭示其对唐代散文革新的贡献与影响。

关键词:韩愈,散文,抒情性

参考文献

[1]孙昌武:《论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辽宁师院学报, 1981年02期。

[2][3][5]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10.故乡夜晚抒情散文 篇十

毫无疑问,运河一带成了沉闷的“夏”的克星,避暑宝地。村人们不再像过去一样死死地被困在屋里空调的嗡嗡嘈杂里。每天晚上,去往运河散步乘凉的人络绎不绝。

而我却不是每晚都去,而且从来独来独往。没有合适的人作伴,倒不如一个人自由自在,任你玩到何时何地。

我曾经和那些热闹的人们相遇过,结伴过,然而除了散步,没有任何有益的思想交流。我可不想听那些琐碎的家长里短妇女们感兴趣的垃圾新闻,况且白天里我有时不得不面对的应酬的,那个罪已经受的够了。夜晚是我的,我必须珍惜和独享。有时狠狠心,干脆一个人。虽然人是需要不断交流沟通的动物,但是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一块,我的内心颇有一种浪费光阴的焦躁和荒芜。我需要在美好的夜晚“清空杯子”。虽然孤独,但是很安静,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天地——任性地展开了。自己和自己沟通,纷纭的浑浊的水一样的往事,尘事,一点点沉淀,澄清。蓦然惊觉,看世界的眼,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渐渐地与往日不同了。

多少次一个人站在运河桥上,手抓着栏杆,发着呆,眼睛、内心吞吐着怎样的贪恋和喜悦——水,真正的水?带着江南温婉气息的水吗?浩荡,俊气……那么近,那么近,终于我可以那么近距离,无所顾忌地和我的梦中恋人——江南水乡触摸,对视,默默传情?鼻孔贪婪吮吸着来自水乡的气息和凉意,浮想联翩——中国,南北通透了。多少年来,羡慕江南水乡的韵味,厌腻中原的干燥和沉闷。终于调和了,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业。

运河两边,干干净净的观光路,路旁是广袤的园林,可谓鸟语花香。农村人一下子享受了城里人的浪漫。再也不是四季里唯有小麦玉米那种单调那种千年不变的景观。这,种种,的确很突然,美得有点叫人不相信这是真的?

……

其实我今天只是想随便写一下运河景观,我更愿意写我的夜生活。

运河在村子东边,因为散步的路段在东南方向,和我们比邻、隔河的东南边是唐户村。所以这段充满水气充满花木的地带就成了村人每天必走的“繁盛”之地。

一般人散步,只要接近邻村的运河桥边就往回返了,可我不一样,我以为,好戏才刚刚开头。我喜欢在陌生里畅游。陌生的面孔陌生的区域总会让我耳目一新,总会调动我倦腻的神经。

尤其邻村,也许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址的缘故,国家投资,娱乐场建的有模有样,在我们附近算是很大气很体面了。村口最近又立了牌坊似的建筑更是古意盎然。

这里的夜生活算得上有声有色。广场舞往往有两起到三起,几里地外就被那些乐声勾引得人心慌慌。健身场里老人小孩欢乐一片。而我更爱篮球场,而且从来都是无产阶级,看到别人打篮球就厚着脸皮掺和进去,管他生脸熟脸,还好,从来没有被拒绝和尴尬过。总是,轻轻松松就打进这个圈子里——我几乎惊异于我“打生场”的社交能力。

我并没有打篮球的底子,可我早已认识到锻炼的好处。我只是想疯玩,想真正地把自己“散漫”。对,就是散漫,越散漫越有味儿。什么心灵的身体的重负,什么生存忧虑,在此刻,夜色里,仿佛有双巨手,轻捻指尖,揉碎了。

我常常被被这些陌生的篮球爱好者感动,被这灯火通明的欢乐气场沉醉。白天,村子,熟悉人场里,我一点也不喜欢,心情常常抑郁,而且倦怠透顶。在这里,我看到了不设防的情味儿,而且不拘年龄性别,可以五、六十岁的老人,可以是三、四年级的小屁孩,很轻易就奔跑、笑闹到一块了。原来,陌生并不都是拒人千里的冷漠。为什么,有时候人心能够如此轻轻松松地打开?

我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了真正的消解,惬意极了。然后,一个人悠然地走在返回的路上,走在运河醉人的水气里,走在清清爽爽的充满花木林子的夜路上。偶尔哼着片段的歌儿,那歌儿几乎是飞来的灵感或者聪明,没有一丝丝刻意和勉强……脑子里,整个变成一个孩子,一个通体轻松透明的孩子——只可惜我不会吹口哨,如果此刻,吹着口哨,那才叫“得劲儿”。

11.庙会情结抒情散文 篇十一

一路堵车,乡间小路上,窄窄的,只容两辆汽车并排行驶,会车时大家都格外小心。其实我们为了赶时间,拐进更窄的一条土路,只容一辆车驶过,绝对不可以会车。心中自然更是堵塞。

以蜗牛的速度前行,真的还没有步行快。放眼四望,一片碧野。这里都是麦田,空空旷旷,只在小路上是迤迤逦逦的各种各样的车辆,远望竟如一串串省略号一般,从天边一直点到眼前,一幅绝美的农村风光水墨画。

心情有所好转,所有不快也得以缓解。怪不得古人能寄情于山水,忘怀得失。这一刻,我是深深体会到了,不必奇山异水也无需天下独绝,仅眼前这一片这一片平原就足够了。

不愿意赶庙会还有一个原因,那是多年以前的故事了,不愿意再提起。过去的时光过去的日子已然过去了,总是在告诉自己该忘记就忘记该舍弃就舍弃吧。而那过去的时光就是一个美丽的剪影,只是青春年华的一个片段而已。

十六年前的这个日子和爱人手挽手十指相扣,还是这个村子,只不过这里那时是一片梨树林,绵延数十里。风风雨雨十六载,不离不弃十六载。看看眼前的孩子,最小个头也蹿到我的肩膀了。

日子就是在这么不咸不淡中一天天滑过去了,有时又有做梦一般的感觉,只是慨叹时光的流逝是如此飞快!

我没有权力剥夺孩子们的快乐,也不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转嫁在孩子的身上。还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把自己有限的时间花在陪孩子身上,也是一件乐事,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心。

到了,车还没有停稳。俩个孩子如离弦之箭直奔庙会。

村子主街上是一顶顶布篷,卖吃穿用品。村北入村口处是一个巨大的充气城堡,俩个孩子早已脱了鞋,玩了起来。我只有气喘吁吁跟着跑掏钱的份。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儿子竟然碰到他的同学了,这是外县的村子啊!俩个小男孩又说又笑地玩了好大一会儿。

玩痛快了,孩子们喊叫着去赶庙赶庙,是的,到现在还没有走到庙会上呢!庙会真热闹。比集市还要热闹。卖衣服鞋子的,卖锅碗瓢盆的,样样俱全。但是庙会上特有的东西不得不记。

玩具是必不可少的。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女孩子只瞅各种发饰配男孩子喜欢刀啦枪啦和各种玩具汽车。充气的氢气球也是庙会必有的,儿子选定的是海蓝色鲨鱼气球。俩人还各要一个"发泄果"。就是一种摔在地上还可以恢复原形的胶状玩具,大小如鸡蛋一般。卖"发泄果"的特别会叫卖"走过的,路过的,瞧一瞧,看一看。吆喝,摔坏了!吆喝,弹回来!"引得众人纷纷围观,小孩子们各个都买。

玩乐的游戏是必须的。充气城堡,旋转木马,是大型玩具。其他的套圈的,扎气球的,掷沙包的,应有尽有。

特色小吃层出不穷。最有特色的当属棉花糖,只摊位就有十几个。电机开动,"呜呜"之声不绝于耳。两三勺子白糖放进去,一丝丝一缕缕,很快成为一团。卖棉花糖的用一个竹签,左缠右绕好了。一个白白的胖胖的棉花糖就完工了,令人垂涎欲滴!

其实庙会上也无非就是这些,在我眼里本来就是如此。然而欢乐是孩子们的,从他们洋溢的笑容的脸足以看出。

饭后,爱人说带你们出去走走,于是来到村外。忙忙碌碌中我很少走出来,很少有时间和自然亲密接触。孩子们更是撒腿就跑。这里只有麦田和菜地,没有任何建筑物,空气出奇的好。

一路小跑一路追赶,爬坡上坎。在一处高坡背风向阳的地方,刚好有一个做好的土灶,看得出来是有人在这里烧烤过了。爱人玩性大发,从菜地拔了三棵胡萝卜,带领孩子们烧烤,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捡柴火。胡萝卜还没有烤好,小脸都是黑黑的印痕,堪比京戏里的大花脸。裤子上鞋子上沾满的是带刺小草的草籽,活脱脱一个小刺猬。很快闻到香味了,熟了。拨拉出来,黑乎乎的就像黑炭块。削掉黑皮,咬一口,热乎乎软乎乎,瞬间融化,唇齿留香。

烧烤,野外烧烤。你,有没有品味过?

12.相濡以沫 抒情散文 篇十二

苏联作家巴乌托夫斯基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 就像苹果饱含果汁一样。”那如何品尝散文的“果汁”呢? 首先我们要来认识一下让散文充满诗意的山水之美。宋朝著名的词人王观在《卜算子》里说:“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若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盈盈”道出了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山有肃穆之静态美, 水亦有柔清之动态美, 都是大自然灵异到极致的美。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细细观察, 慢慢品玩, 认认真真地领悟, 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美的妙处。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细心察景呢?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既可以说是苏轼对人生的一种体悟, 也可以说是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指导。从苏诗中, 我们可以知道, 站在正面与侧面、远处与近处、高处与低处, 就会产生正看与斜视、远眺与近看, 仰望与俯瞰的不同视觉效果。同时, 我们还可以从局部与整体两个不同的角度, 去更深层次地把握山水的整体。事实上, 除了调动视觉, 我们还可以调动听觉、嗅觉、触觉、感觉, 从颜色、气味、 形态、声音、感受等方面去观赏山水, 多层次地去品玩山水之美。

例如, 在教授朱自清的《绿》时, 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大自然中, “绿”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俯首即拾, 为何在朱自清的笔下却能幻化成“醉人的绿”?这与作者细致地观察景物分不开。接着, 教师可以用简笔画一张作者的游踪图, 引导学生追随作者的足迹去观察景物的特征。通过学习, 我们可以看到, 作者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写梅雨潭, 而是先写梅雨瀑为下文作铺垫。作者先写站在水边, 仰望瀑布; 次写来到梅雨亭正面平视瀑布;再写站在亭上俯瞰梅雨潭。 这样, 课文在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观察角度, 从局部到整体, 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梅雨潭充满诗意的美。不仅如此, 作者还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 从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 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对梅雨潭的绿做了细致而逼真的描绘, 于是便有了那“醉人的、奇异的、令人不可琢磨的绿”。

二、移情品情美

伟大的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观赏景物的同时, 个人的感情不知不觉地附染在景物上, 情悲则景黯淡, 情喜则景亮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移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所以, 我们要品味作者真情所在, 就要移情入景, 移情入文。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散文大家, 他的作品感情充沛, 蕴籍深厚, 是散文中的精品。所以, 在学习他的作品时,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流淌的浓情。例如, 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我们可以与《绿》进行比较教学。 在《绿》中, 作者在当时看到北伐战争的胜利, 觉得国家民族有望了, 不觉欣喜万分。作者带着那份欣喜, 游了梅雨潭。 作者在文中连用了三个“呀”, 反复地呼唤, 呈现了空前的抒情高潮, 表达了对绿由衷的赞叹, 对美好境界的挚爱和追求。而在《荷塘月色》中, 作为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作者把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悲愤, 想参加革命又不敢参加的纠结, 对现实无法理解的孤独苦闷带进文中, 将淡淡的愁绪融入字里行间, 情感基调忧愁低沉, 一切都是扑朔迷离、朦朦胧胧的, 令人读后伤感不已。同是写景抒情散文, 《绿》的文韵热烈绚丽, 而《荷塘月色》却幽深灰暗, 这是作者的游情不同所致。

三、深思悟理美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征。散文的“神”总是包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景、 品味真情的基础上深入思考, 挖掘出作者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 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细心推敲揣摩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 反复品读这些能体现作者思想精髓的句子, 而这恰恰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我与地坛》这篇散文语言深刻, 充满哲理。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句“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 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 从而理解了作者史铁生在对地坛公园春华秋实和一草一木的不同感受中, 经过长期的沉思流连, 对人生百态和命运有了深切体悟, 认识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抒发了对命运和生死的感悟, 也使我们体会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的真正内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写景抒情散文时, 必须凭借散文自身的文体特征, 充分挖掘和利用作品的人文因素, 让学生在领略山水之美的同时, 感悟人生哲理, 培养审美意识;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

摘要: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作用是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功能。本文从细察观景美、移情品情美、深思悟理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以期对语文教学实现培养目标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文教育,细察,移情,深思

参考文献

[1]李雪峰.高校大学语文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

13.银杏抒情散文 篇十三

墙是用草泥堆成的,房中支了些木架用以支撑屋顶,屋顶是赊来的瓦片稀疏遮盖的,不比现在的砖混水泥还带钢筋俨然透不了风,那时可奢侈不起。至今,高山坡的人家依然还保留着草盖的房。整座房屋的构造让人感觉十分不安全,但却在每个雨雪天里感到温暖。到我父亲这辈,叔伯们(包括父亲)都用石块筑建了新房另立成户。爷奶依然住在旧房,只时不时地来串串门,喝杯茶就忙去做农活了。经历这几十年的风霜雪雨,旧房依旧巍然不动,像一个铁铮铮的汉子,无论威逼利诱都不屈服,只是墙面有些残缺和破损,我想那也是给人打伤的,他依旧是一条好汉。可见,用草泥筑建的房屋也还是很结实。

银杏叶呈扇形,表面毓亮光泽,叶尖到叶根构绘了很多纹路,像屋顶的横木支撑着无数的瓦片,结实而又不乏体面。树皮呈灰色,粉尘的面部布满了多情的丝线,像闺中少女绣的手绢,看不厌又想多摸摸。同许多树一样,到秋了就会叶黄飘散,只因银杏叶本身含有重量,所以飞不远。每个秋天,银杏树下就像富贵人家铺的金色地毯,显得十分高贵。不仅使我想起了名句“化作春泥更护花”,虽语不同处,但用于此却十分贴切。这种忠厚的品质真让人可敬,我们人类真得好好学学。

童年本身是一叠空白的纸页,只因时间不停地在纸上写了许多的故事,然后又由人脑编制整理成一部可读的书籍,畅销于我们的思想中。在随后的岁月里,生活的所情所景打翻了脑海的某个花瓶,恰如其分地浮现年少的某个画面,就这样便忆起了童年。倘若非得给童年下定义,那便是不停流逝在我们时间里的岁月,只可惜童年一直在我们不更事的年代流走得太远太远,想要再捕捉却成了水中明月。我们一直习惯有童年在我们身边,当某天有人捅破这张纸时,才感伤自己一直都活在一个模糊的世界,遂捧束花来到童年的坟前,却看到坟前长满了杂草,于是奋笔在将往的岁月里写下:好想再回到童年!不知不觉中,我眼角有些热乎乎的东西顺着风吹去了窗外。

时间流过的每一处花草,其实就是人生的一座坟墓,不管你是否感伤,花草都依旧迎着每处阳光微笑。

童年的玩伴有三娃、小虎和花兰,三娃辞世后,现今就剩下我们三人各在天涯。小虎人很聪明,是块经商的料,大学毕业后他就在外创业,现今已是个大老板。花兰中学未读完便在外打工,几年后嫁给了邻村张生。每逢年过节,花兰都会稍些酒菜去三娃坟前,顺路在我家屋旁摘几片银杏连成一串放在三娃的坟头,一呆就是半天。

一次,我们几个吆喝着以放牛为幌子去山坡玩,那时我们玩得最多的便是过家家了。因为我家是顺道,三娃偷偷摘了些银杏藏在荷包里,可被我看见了,以为是过家家玩的,也就没制止他,只是觉得心痛,毕竟那是百年才开花的果树,我们家都当它是宝。

游戏里,我与三娃一组,小虎同花兰一组,各自组成家庭。相互串门后,三娃却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三娃跪在花兰的面前,眼睛里充满了羞涩,支支吾吾说了句话:“花…花兰,我…我…我喜欢你,将来要娶你,你等我!”我和虎子惊呆了,花兰也被三娃这句突如其来的话吓得脸通红。我们四人就像山里的几块石头,安静得连一只蚂蚁也没路过,天蓝蓝的,不远处的黄牛专心吃着路旁的青草,一切就像一个梦。许久后,花兰点头了,我和小虎可真成了石头,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手拉着手在我们面前欢歌笑语。天渐黑了,我和小虎才把梦做醒,各自回到了家里。这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过家家,记忆中始终是四人欢笑的画面。几年后,大家都各自分开,三娃为了自己的承诺,辍学去了外地打工,而让花兰等待的承诺却是三娃的死讯,“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这话正体现在花兰身上,最终的结局便是:花兰嫁人了!

奶奶虽没多少文化,但也懂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道理。一次,村长来我们家问我们要不要银杏秧苗,村长说:这种秧苗是通过转基因培育的,五年时间就能开花结果。我倒有些心动,毕竟不等一百年就能看到银杏花开。奶奶却摇头说不要。事后,我问奶奶:为什么不要呢?奶奶慢慢道来:“我不是不想看到银杏花开结果?我也想啊!但是我栽种这三株银杏的初衷是要给儿孙留下期盼,只要你们将来能看到银杏花开,就证明你们都还坚守在这里,至少也会常回来看看我,这样的话,我就不会感觉孤单了。如果现在要了那些秧苗,你们心里没了期盼,也就不会坚守这里了,那它就跟普通的果树有什么分别呢?公孙树就是公栽孙尝。”听完奶奶的这番话,我没什么话要说了。

14.忏悔抒情散文 篇十四

那年清明节前,我去给母亲上坟,发现父亲脸色蜡黄,一向不挑食的父亲饭量锐减,伴有恶心呕吐,精神极为不好。为了博得父亲开心,我马上掏出了他最喜欢的东西:一条香烟,一瓶去痛片。父亲慈祥地笑笑,撕开烟盒,点上一根深深地吸了一口,可这次还没吐出烟圈就咳得上气不接下气,我极力拍着父亲的后背说:“跟我去医院看看吧”!父亲拗不过我们,到县医院作了检查。

那天我忐忑不安地在医院等化验结果,拿到化验单的那一刻我蒙了,我万万没想到爸爸竟然得了尿毒症。“怎么会得这种病?医生你弄错了吧?”我泪如雨下,向医生寻根问底。当我得知是长期吸烟或口服抗生药坏了肾脏,我的心像被刀剜去了,血从胸口一滴一滴流出来……

想到父亲将不久于人世,伤心,忏悔,心疼交织在一起,我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我要想办法救父亲。医生告诉我这种病只有透析,任何药都会加重病情,因为肾脏已无法排毒。面对父亲日渐消瘦的身体,烟戒了,药也不喝了,但是为时已晚,只有住院透析维系生命这一条路。

父亲一向坚强,第一次面对像小指头一样粗的针管扎进动脉静脉血管,他没哼一声。我看着父亲的血在过滤排毒,心里得到一丝安慰,随着透析的次数越来越多,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父亲瘦得皮包骨头,扎针成了一大难题。

那天听到小妹的电话,我急匆匆赶往医院,一进门就看到父亲嘴里咬着一卷毛巾,护士一手抓着父亲的手,一手握针头在推进拔出,再看父亲另一只手上脚上都贴着胶布,此时已不是扎一针了。我的心在颤抖,不忍看下去,去请了手术室大夫帮忙,大夫拿着手术刀在父亲手腕上割了一条口子依然没找到动脉血管。我焦急地扭着手,怎么办?怎么办呀!

经医生和五四一医院联系,我们又火速赶往五四一医院。等我得知父亲又要经历不麻醉,把近一尺长的细管子插进动脉血管时,我百爪挠心,手术的半个钟头我觉得那是半个世纪,我如坐针毡,不,应该说如热锅上的蚂蚁。我在心里哭嚎:爸爸,对不起,女儿明知道抽烟对身体有害,却没有劝您戒烟;明知道去痛片吃多了会上瘾还一瓶瓶给您买!后悔呀,自已愚昧得竟然投了父亲对身体有害的嗜好。若早劝父亲戒烟,戒药,就不会受今天炼狱般的痛苦。我在心里千遍万遍地忏悔:对不起,爸爸,您养育我们姊妹五个长大成人,而我们姊妹五个却没有照顾好您一个……

人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每年八月十六月最圆时也是我最心痛时:父亲因手术埋于动脉血管的导管感染了,医院无力诊治,高烧不退,父亲不能再透析了。面对着父亲一声声的呻吟,我知道他身体里的毒素无法排解,那是千千万万条虫子在啃在咬,怎能不难受?我们却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父亲的声息渐渐弱下去……

手扶父亲的灵柩,我撕心裂肺地哭嚎:爸爸,老天对您不公,您少年左手残疾,一只手风里雨里也为我们兄妹五个撑起了一片天,给了我们满满的父爱。青年时爷爷早逝,一家人磐石般的担子没有压垮您;中年无缘无故的脚疼,您拄着棍依然下地劳动;年老了妈妈又早早地离开了您,可您从来没有拖累过我们。我只知道让您吃好穿好,殊不知我们的无意竟让您遭受了这么大的罪。对不起爸爸,您在接受病痛折磨时,女儿的心灵也经受了洗礼!

父亲追悼会上,面对前来吊唁的老干部,老党员,亲戚老乡,我长跪不起:爸爸,您少年时就给游击队送情报,青年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当了一辈子村干部,兢兢业业奉献了一辈子,没有计较过任何得失,亲戚邻里谁家有事,都有您的身影,您为人和善,勤劳,热心肠有口皆碑……

而今入室不见慈父面,但您的教诲还在耳边。您说书里自有黄金屋,我悟出了便想走出大山,就从书里寻路;您说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我懂得了自强自立;您说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我学会了面对任何困难;您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我养成了勤劳致富的习惯……

15.“文”与“言”应相濡以沫 篇十五

一.“言”到尽处有新意

“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学大纲所定的培养目标。学生阅读文言文最大的障碍不是别的, 就是对古代语言比较生疏。对古代常用词汇的常用意义了解得很少。所以, 以“言”为中心的教与学, 抓住关键字词, 夯实学生文言基础, 这的确是文言文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讲解“言”, 如何进行字词教学。这节课, 在揣摩“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一日, 大母过余曰”中的“过”和“娘以指叩门扉曰”中的“扉”时, 有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生:有一天, 我的祖母过来看我。

师:哦, “过”是“过来”, “看”从哪里落实?

生:还是“过”。

师:确切说, “过”究竟解释什么?

生:来看我, 拜访的意思。

师:很好。按照工具书, 古汉语中“过”有个基本义项是“拜访”。唐代孟浩然有两句诗“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那首诗的标题叫———

生:《过故人庄》

师: (板书“过故人庄”) 那, “过”是什么意思?

生:拜访

师:非常好, 请注意, 若是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 “过故人庄”就是“经过故人的农庄”, 那么诗句中的“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该怎么理解呢?所以事实上, 我是受邀而来, 专程拜访, 绝不是“不速之客”。

师: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 “娘以指叩门扉曰”, 请翻译这句话。

生:母亲用手指击打门

师:击打门?

生:哦, 敲着门。

师:问题是“叩”是什么意思?

生:敲击

师:“扉”是什么意思?

生:门

师:很好。我们学过一首短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什么叫“扣柴扉”呢?敲柴门嘛, 至于为什么“久不开”呢?标题说“游园不值”, 就是游园没遇见园子的主人, 吃了一个闭门羹。这里的“值”是“遇见”的意思。

以上是童老师指导学生揣摩“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一日, 大母过余曰”中的“过”和“娘以指叩门扉曰”中的“扉”的含义。这一环节的处理, 在日常教学中, 如果学生在回答了“拜访”和“门”, 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然而童老师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就势联系了学过的“过故人庄”和“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两个已有的经验知识, “言”的学习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借助已学知识形成迁移, 从而理解所要学习掌握的新知识,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文言文学习策略。

在教学时, 有意识地将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同学生以往接触过的其他文言现象作对照, 尤其是同经典古诗词句、生活中常用的成语 (其中保留了丰富的文言字词与文言现象) 进行参照, 也是很有效的路径。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是新课标要求的“读懂浅显文言文”的关键, 理应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往往耗费大量时间要求学生记忆文言字词, 效果却并不理想;而基于学情, 适时激活、调用学生原有文言储备, 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隔膜消除了, 距离却拉近了。

二.“言”到尽处有深意

文言文,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 “文言”、“文章”、“文学”、“文化”, 一体四面, 相辅相成。文言文最核心的是“文化”、“文学”部分。学习文言文, 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 是两个重点, 文言文学习最终的落点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以下片段中对“室”和“轩”两字的探究中, 发现了“文”“言”结合的点, 从而探究出了作者这篇文章的感情脉络。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项脊轩志》, 那什么叫“志”呢?

生:记

师:记, 记项脊轩。这篇文章写的是项脊轩, 或者是和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这篇文章称这个项脊轩名称的时候, 除了这个项脊轩的“轩”, 还有什么另外的名称吗?

生:室。 (师投影呈现突出原文中“轩”、“室”二字的语句。)

师:文章里有称“室”的, 有称“轩”的, 作者是很随意的用这两个字的吗?

生:不是。

师:就是说是有一定的讲究和意图在里面的, 他的意图是什么?

生:一下用“室”, 一下用“轩”, 是有感情基础吗?

师:有感情的变化在里边。

生:“轩”就是对那个阁子特别有爱意的感觉。

师:称“轩”的时候特别有爱意, 包含着感情。如果称“室”呢?

生:就是一个普通的室。

师:很好。称“室”的时候作者着眼的就是作为一个建筑的外在存在, 而称“轩”的时候, 其实是对它满怀着特殊感情的。

我前面已经提到了, 是不是一开始它就是一个特殊所在呢?不是。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是吧。我们前面提到了,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就是从束发读书中开始称“轩”了。而在这之前, 作者在讲到这个阁子的时候就是称它为“室”, 后来就称“轩”。那又是为什么呢?

生:外部装修了。

师:请注意, 当他称“轩”的时候, 这个房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呢和意味。在成为书房之前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建筑物, 而当他因为妻子去世, 冷落了这个地方, 它又恢复为一个普通的建筑物存在。

这是师生讨论“室”和“轩”的一组对话。“轩”和“室”两个字在这篇文章中不属于重难点实词, 很多老师不大会去关注这样的词, 但童老师并没有就此放过, 而是从这样两个看似浅显实则情感丰富的两个词中挖掘出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来。从“室”到“轩”最后又回归“室”, 由一个普通的建筑物的“室”, 到能在书房里读书因此对阁子满怀着特殊情感的“轩”, 最后因为妻子的去世而又变成了普通的屋子的“室”, 作者的情感脉络因此变得清晰明朗。

梳理文章的脉络情感和写作特色最忌凭空分析, 贴标签、概念化地讲解。“文”的品赏要落实在“言”上。于“炼字炼句处, 章法考究处”, 通过“分析”, 通过“细读”, 进入文章最核心的情感、思想、文化中去。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其主要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 找到这样的“文”“言”结合的关键点, 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

三.感受言之美、文之内涵

因为文言作品时代背景的遥远, 语言习惯的巨大变化, 使得学生在领悟文言文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时感到比较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翻阅大量的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 从中选取能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资料, 在教学设计中适时地补充讲解, 这样往往起到化难为易、水到渠成的效果。请看教学片断:

师:前面回忆的是母亲对什么方面的一种关注呢?

生:日常生活。

师:哦, 生活方面的, “儿寒乎?欲食乎?”我们平常想到的, 就是嘘寒问暖。母亲的表现集中为对晚辈的生活的呵护上, 而大母的话更加触动他的心情。

刚才有同学讲到了, 母亲对他的期望可能和大母对他的期望不一样,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下投影: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 没阴风细雨, 从兄辄留, 有光意恋恋, 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 促有光暗诵《孝经》, 即熟读, 无一字龃龉, 乃喜。———归有光《先妣事略》

从这两个细节里面可以看出来, 并不是只有大母对他怀有殷切希望, 其实母亲也对他怀有殷切希望。只不过因为有另外的专门回忆母亲的文字, 而在这篇是集中回忆大母了。所以大母的这种期望和期待给了他很大的压力, 他想起来长号不自禁。———有压力就行了吗, 还要有什么?

生:有行动。

师:那么他有没有呢?是有行动的。“竟日默默就此, ”闭门苦读。后面还有一个细节“余扃牗而居, 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在房间里待的时间长了, 能够辨别出外面走过人的声音。那表明什么呢?对, 在房间里待的时间确实很长, 很专注。

那么, 他仕途的前途到底怎么样呢?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 利甲天下, 其后秦始皇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 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 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 方扬眉瞬目, 谓有奇景。人知之者, 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师:这是教材中删掉了的原文当中最后一段话。一个是蜀清, 一个是孔明, 原先都是“昧昧于一隅”, 什么叫“昧”, “拾金不昧”的“昧”就是“隐藏”的意思。名扬天下之前是怎么样的?大多数是默默无闻的, 不为人知的。他想到这两个历史人物, 可能也想到什么啊?

生:自己。

师:归有光一直待在项脊轩, 处败屋。归有光是从这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身上看到自己未来的希望。

以上有两处补充了材料, 第一处补充了母亲对归有光学习上的期待。当原文中没有具体交代, 而学生对母亲之“泣”和大母之“长号”这两个情感又难以把握的时候, 童老师适时地引入了这段资料, 这样将母亲之“泣”与大母的“长号”二者比较, 家庭的衰败、亲人的早逝、自身的命运与责任感等多种情感相互碰撞、糅合在一起, 从而让作者“长号不自禁”, 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体悟到作者在“悲”字背后所深藏之意。这段资料的引入, 让学生对文本有更为深入地理解, 对作者情感有更为真切的体悟。

第二段资料引入的是被删去的原文最后一段话, 当学生在理解归有光在项脊轩中“竟日默默在此”产生疑惑的时候, 童老师在此处适时补入被教材删去的最后一段, 以理解归有光“竟日默默在此”闭门苦读的动力源泉, 相当有效。归有光写作本文的时候大概十八九岁的样子, 这时的归有光对自己的前途是充满了自信和憧憬的, 这一段也最能表现归有光写作此文的最大目的。

当然在信息量极其丰富的互联网时代, 我们也要极其慎重地补充材料, 绝不能让资料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文言文教学设计同时要考虑文言、文章、文化这三个维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绝不能将文言、文化等不同维度割裂了之后再加以“拼合”;或者将文化狭隘地理解为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思想等之类的具体内容。教师进行教学安排时, 也绝不能孤立地讲“言”, 这样课堂一定枯燥索然无味;也绝不能拔高地讲“文”, 这样的课堂也一定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两者在教学中应相生相融, “言”的讲解要渗透“文”, “文”的理解要因循“言”, “文”“言”相生相融, 文言文教学才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真正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上一篇:11课飞天梦圆下一篇: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