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往事读后感(9篇)
1.倾城往事读后感 篇一
Thu, 08 Dec 2011
书籍:《倾城之恋》——张爱玲
这两天花了点时间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以前没留意中国的文学,一直比较多的关注外国的文学,《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里面描述了流苏和范柳原的一段爱情故事,一直影响最深刻的爱情故事是《傲慢与偏见》。
中国式的爱情是否和外国不同呢?毕竟中国的一些观念和以前,特别是外国的以前不同。
我受到很大的冲击,虽然故事不长,但话里往往有话。
1.爱情观
古典爱情,重视结果;现代爱情,重视过程
两者有正反面。古代爱情是一种执着的追求,追求平淡;现代爱情没有父母过多的干涉。古典爱情,需要门当户对为前提;现代爱情来匆匆去匆匆,留不住人们长久凝视的眼光。
即使爱情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不要认为我们就必须按照规则办。为了区别,两种观念放大了其中的的区别。(中西方也有区别)
《倾城之恋》放大了其中的一些影响。面包与爱情?面包往往在现代生活中不需要过分重视,反而现代生活中的人却过分重视面包。
《倾城之恋》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强调的是爱情,后半部分强调面包。辩证的分析两者的关系。
我们在过程中的时候全心体验过程,以最终结果为目的,那大概是古典爱情和现代爱情的圆融结合。
精神爱恋,注重的是结果;现实爱恋,偏重的是过程,读后感《《倾城之恋》读后感》。
如果现代爱情是感情快餐,吃完就走,这样的感情是不负责任的。虽然人生是个试错排错的过程,但是一旦认定了一种关系,就拥有这个关系带来的愉悦。生活不仅是由正面组成,认识它的反面是应该的。
2.感情与现实
不难发现,在范柳原在三次打电话给流苏后,流苏已经爱上了范柳原。流苏也知道范柳原的爱是精神爱恋,需要的是肯定的是范柳原是一个有承担的人。(似乎范柳原有风流史)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些手段递进的。比如说话技巧,心理琢磨。感情是否需要这些额外的因素来组建?虽然我认为不需要,并且觉得这是虚华。而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手段成了必须品。
最后,他们认定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在战火之后。他们在战火之后把对方看做是唯一。我很疑惑,如果没有战火的发生,那么这段感情是否有变淡的可能性。如果变淡的,他们的轨迹就发会有很大的不同。
用事情来证明一段感情,是一个说服自己的借口么?流苏是的——我这么认为。要知道一个人的有没有肩负,是否一定需要一些手段,或者说一些事情?也许在我的意识里,太多童话或者片面。我认为最直白的沟通,是最好的方法。
感情,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感情的存在不需要证明,因为感情不是一门充满理性的学科。
3感受
我读完了《倾城之恋》。“传奇里的爱情大抵如此”是否总结了整文?人们之间的感情加入了非常多的其它成分,最终也不过回归到最简单的感情。
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倾国倾城的情况,感情依然存在。
还是那句话:绚丽归于平淡。
2.《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二
——读《倾城之恋》有感
张爱玲的一生是坎坷的,她十八岁的时候被父亲关起来,患了痢疾父亲也见死不救。她的第一个丈夫伤了她的心,第二个丈夫在婚前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和乐趣,坚决逼她堕胎,可以说,张爱玲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都是对不住她的。我觉得这样一个聪明的女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亏欠和辜负,因此能了解她思想的轨迹和文字的脉络,明白她的小说为何如此悲情,更明白为什么她最喜欢的词是荒凉。《倾城之恋》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张爱玲的作品没有多少触及到社会的现实问题,或许这是她的一个弱项,又或许因为她的传统而又不喜欢政治,所以在有的方面并没有表现得很深度。而且《倾城之恋》中对于战争的描写给人的感觉是很粗糙的,只是我们喜欢“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感觉,所以并不在乎这一点。
在我看来《倾城之恋》中流苏与柳原的恋情本身的完满性似乎就已经落入一个俗套,既然要表现人物本身的恋爱世界中的思想,那么为什么最后却是一个没有划好的圆呢?我的个人感觉是没有划好的圆比划好的更具有一种难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亚的悲剧比喜剧更具有影响力一样。
《倾城之恋》中我觉得最精彩的一段是流苏到了上海之后,与柳原那几场交锋,互相揣测对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原拨了流苏房里的电话,对她说的那些话,以及他们争吵的内容,流苏想到的是现实方面,表达她想要跟柳原结婚的意愿,但柳原的出发点是情感,两方所思所想根本就互相违悖,这场谈话终将不欢而散。两人也因为这次的谈话了解到,白流苏想让范柳原跟她结婚,而范柳原却只想让白流苏做他的情妇,了解到这点,流苏被激怒,回上海白家,却又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歌家她是待不下去了。就在范柳原发了电报要流苏回香港的时候,流苏毅然决然地回去了,她想要摆脱这个家,所以此次的香港之行已和第一次所抱持的心态大不相同了,她决心去依靠柳原,和他在一起。流苏妥协了,在这场角力赛中,终究因为屈居于弱势而妥协,柳原也顺利得到流苏与对自我的认同。后来柳原把流苏安顿好后,便要前往英国,但拒绝了流苏的同行,至少流苏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拥有了她的房子,在墙上打上了她自己的印号,这是属于她自己的家。战争爆发,流苏与柳原在战乱中相依为命,确立了对彼此的情感,从游戏般的恋爱升华成真正的感情,并且结婚,有了完美的结局。在这纷乱的时代,她没有被击倒,在风雨飘摇中立起了身。《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与我们现代的感觉很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现代的女人不会像以前的人那样麻烦、那样暧昧。相同的,是现代人一样会害怕“输”给他人(包括自己的伴侣)。如果不是那一场大战(日本侵华),令双方都看到自己是多么地爱对方,他们的故事会是怎样的呢?当天地都好像不再存在的时候,只有对方还在。又或者,连对方也不在的时候,还计较甚么输嬴呢?
张爱玲的这篇小说无论如何是以结构和语言取胜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于爱情的这一引自《诗经》的描述:“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姓名:刘佳佳 学院:文通学院
3.三毛的倾城读后感 篇三
刚开始读三毛全集10《倾城》的时候,我以为它会像张爱玲写的《倾城》一样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拿回来来翻阅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三毛的随笔故事集,虽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三毛成长当中的一些趣事,一些忧伤,一些感慨却是能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同身受。血肉丰满的三毛仿佛又灵动的出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印象最深最深刻的的是《吹兵》这篇文章,在三毛遇到困难而感觉很无助的时候,一个把“炊”字写成“吹”的哑巴炊兵帮助了她,在以后的日子里,三毛和炊兵成为了好朋友,炊兵总是帮作者提水或者送作者一些手工艺品,像芭蕉叶做的垫般之类的,然而这种纯洁没有年龄界限的友情,到了当时作者的老师眼中却被扭曲得不成样子,老师认为哑巴炊兵会对作者不轨并要求作者不要再和炊兵再来往,这一段友情便在作者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被扼杀了,作者的那一段话”而人生的不得已,难道只用“不是我”三个字就便可以排遣一切负人之事吗?”体现了作者深深懊悔之情,而我从全文体会到的是更是作者对当时那种传统的封闭的教育的抨击,而那一种完全忽视学生人格的教育令作者倍感压抑,同时作者也抨击了当时仍活在在封建思想影响下的教育者的迂腐与专制。让我特别难忘记的的是班主老师把炊兵送给作者在那个年代十分珍贵的牛肉干吊在竹竿上喂狗的情节,班主任老师居然怀疑牛肉会不会有毒,真是难以想象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孩子长大后还能不能对别人有信心。虽说我不知道,这其中是不是有一些文学的夸张成分,但是我却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在老师逼她不许再跟炊兵来往时的无奈与沮丧,作者渴望着一种真挚的友情,一种跨越年龄的友情,然而却不能不给大人世界所容忍。
在三毛的童年世界里,这个童年阴影是无法消失的,而在三毛当时童年世界里,大人们的伪善,一是她无法理解的。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无形墙又何尝不是一直横亘在你我他之间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害怕被伤害,每个人都在心门上上了一把锁,不轻易让他人靠近。有一篇文章说在多年前的美国,家家户户都是不锁门的,让最后一个回家的人锁门,而现在,每一个美国家庭都可谓是戒备森严,有一句话我特别欣赏,“保险公司可以赔偿你的东西,但谁来赔偿在这种不安与担忧中失去的生活乐趣呢?”,无疑,心门上的锁让我们的生活更沉重了,或许,三毛想要传达的就是这个吧:不要让你的成见和过分戒备夺去了你的生活乐趣。不知看过此书的亲又有什么感想呢?
4.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四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而白公馆无疑属于守旧的那一派,“他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小说写于一九四三年,是一个**的年代,也因如此,平淡,爱情更显奢侈。正如作者在文中写道:“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子。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那当然也容得下白流苏和范柳原这对平凡的夫妻。
文章开头便介绍白公馆,它给人的印象是落后地区,没有生气的,“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女主人公将从这里狼狈地出场。白流苏是个已离婚七、八年的女人,当时也该有二十八、九岁了(根据后来徐太太要为她介绍对象时透露)离婚后一直在娘家住着,受尽了兄嫂的冷嘲热讽,钱财早已被骗光了。及至有人报信说前夫死了,她兄嫂不顾亲情对她下了逐客令,一副虚伪算计的面孔说什么“就是拨你看守祠堂,也够不死你母子。”毫不考虑自己妹妹的终身幸福。
白流苏此刻对这个无情的家庭充满了憎恶,可是无能为力,而一次阴差阳错的相亲让白流苏与范柳原结识了。
范柳原,三十三岁,“他不把女人看成他脚下的泥”,也许是因为厌倦了风月场的浮华,终于想要找个真正的女朋友了。
徐太太牵线,有意将白公馆的七丫头宝络介绍给范柳原,宝络只是一个道具,尽管她戴上了珍珠耳坠子,翠玉,手镯,绿宝戒指,穿得花团锦簇,可是反倒是会跳舞的白流苏勾起了范柳原的注意。
于是,两人便开始了漫长的猜疑,试探,斗智,最终结合到一起的一系列的过程。
何尝不是呢?从他们第一次见面后,双方的猜疑就一直存在着。
白流苏,心里想,“范柳原真心喜欢她么?那倒也不见得。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白流苏是个无依无靠的人,前夫有许多对不起她的地方。金钱被亲戚骗走,在那个沉闷的家庭里呆了这些年,心也冷了。
而范柳原明明在意白流苏费尽心思安排徐太太带她来香港却有时装作漠不在乎。
白流苏决定为她的命运做一次努力了,那时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悲剧性地依靠男人。“如果赌赢了,她可心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这时,接近范柳原只是为了改变她的命运。
在香港呆的那段日子应该是他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吧。
因为,在这里,没有家庭的压力,少了世事的纷扰和流言蜚语,“他每天伴着她到处跑,什么都玩到了,电影、广东戏、赌场、格罗士打饭店、思豪酒店、青鸟咖啡店、印度绸缎庄、九龙的四川菜……晚上,他们常出去散步,直至夜深。”范柳原说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就喜欢做各种的傻事,心里是甜蜜的,说这话的时候,他们好像真的恋爱起来了。
白流苏一直犹疑着,范柳原也是,他是真心喜欢白流苏的,当他说:
“是的,都怪我。我装惯了假,也是因为人人都对我装假,只有对你说过句把真话,你听不出来……”
“是的,都怪我。可是我的确为你费了不少心机。在上海的第一次遇见你,我想,离开了你家里的那些人,你也许会自然点……”
这时的范柳原是柔情的,他对白流苏有真心,一心对她特别,想要呵护她的。而白流苏更多地只是为了摆脱家庭,她希求的只是一种安稳和踏实吧。
开仗了,更使白流苏和范柳原走进了。“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患难中,两人相互扶持,心灵相互慰藉。
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了,可是张爱玲却不说是爱情发展到婚姻的自然结果,反而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其中充满了悲剧意味。
“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她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也许他对她有过一点真心,可是却永远地停留在那一特定的时期,他厌倦浮华,渴望平淡,之后又恐怖平淡,回归喧嚣,而她,也只不过从一座黑暗的城迁到另一座荒芜的城,终是不得自由,有了婚姻也没能抓住一个男人的心,唯有这迁城的过程中有一二处风景让她记念一辈子吧。
张爱玲的语句,总是充满悲凉的,一如世界在她的眼里,只不过是一个“苍凉的手势”。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你就是剃了头发当姑子去,化个缘罢,也还是尘缘,离不了人!”
张爱玲是高傲的,她的笔毫不留情,写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虚伪,所谓爱情自私的本质,对女的奴隶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
“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这么贱”
还有一句”况且,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
也许她的文章在不知不觉中为女的奴隶性改选中起了一些作用。
在张爱玲看来,所谓言情,不过在讲一场风花雪月的传奇,无情的言情。每个人都在追求什么,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虚幻的,在世情和言情间,多半让世情的虚无吞没言情。爱恨离愁仅仅是一出演着演着忘记了对白的悲喜剧,静默中说与别人听,赚了别人的叹息,忘记了自己的眼泪,回头看看“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脱不了镜花水月罢了。压抑,苍凉,绝望,空虚,恐惧――全部全部的感觉中只有这些荒凉是真实而且长久的,感动自己的人已走远,或者从来未曾出现过,在滚滚红尘中,等了很久,遇着了,不早不晚遇着了也不过如此。交错后便是支离破碎的感伤,长久长久欲说还休的沉寂。连最初等待的热情也失去了。只觉得冷,无边无际的空虚如潮水般阵阵来袭。人性软弱,在她看来也是一种罪,张爱玲对人性恶的兴趣表现在塑造人物时不遗余力地刻画上,她的笔下没有完人,有的只是男人和女人,充满欲望,把握不住自己的男人和女人。同时,他们又是最坚强的――没有什么比绝望中的情色男女更坚强或者说麻木
《倾城之恋》的结尾是这样的: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有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声似在耳旁响起,却又是充满未知,只道是我年少无知吧。也许过了些年,在捧起《倾城之恋》时,千头万绪又是不同。只是淡淡忧伤……
5.倾城之恋读后感范文 篇五
前几天,无聊之中随手点开了一部电视剧——倾城之恋。很早以前就曾看过这部小说,也知道它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只是太多的被改编剧毁了的小说让我没有看的欲望。看过后,总的感觉是还可以,尊重了小说,但是个人感觉还是更喜欢小说一点。
记得第一次看张爱玲的作品是在初中,就是这一本短篇小说《倾城之恋》,看完这一本之后,假期里又一口气看了《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将近两个月的假期都耗在了这些书中。那个时候还只是在看故事情节,人物命运。高中的时候,在老师的推荐下又一次看了倾城之恋,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小说中,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张爱玲的小说,整体上都笼罩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从结局来看,《倾城之恋》是有一个并不是悲剧的结局,白流苏与柳原最终在一起了,正如白流苏所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我”。张爱玲曾经这样评价“《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尽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朽的家庭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是庸俗。”可是我整体读完小说后,萦绕心中的总有股悲凉与无奈。
小说开篇的那一句“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隐喻着白公馆的老旧与落寞,“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苍凉故事,是的,是很苍凉,白流苏前夫亡故,哥哥嫂子为了唐家的丰厚家产,怂恿妹妹回去唐家为已经离婚的前夫守寡,很短暂的描写,却每每让我读到这一段时感到莫名的心酸,腐朽的家庭,腐朽的习俗,自私的人性,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来不掩饰人性的种种弱点:自私、贪婪、冷漠„„她对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小说里,没有人是完美的,没落的白公馆,希望流苏为亡子守寡的唐家,做媒的徐太太一家是这样,白流苏与范柳原亦是这样——“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好一点的未来,不让自己的人生耗在白公馆,那个“有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的地方,也为了摆脱冷嘲热讽的亲戚,流苏在遇见了范柳原之后,学着自己的父亲,决定搏一把,范柳原呢?在我看来,不过是那个时代无数有钱门第的公子的化身,不管是什么缘由使他变成现在的放荡不羁,——是拥有的钱财,还是曾经有过的漂泊日子。他与流苏一样,有着冷漠的家人,他或许早就看出了白流苏的意图,却在一场自以为胜券在握的游戏中输掉了自己的心。流苏随徐太太赴港,他知道,却故意在初见面时冷落她,装作不经意的相遇,其后的相处中,陪着小心,却又心有不甘的故技重施,激她吃醋,希望白流苏能够主动投怀送抱,两个人,一个希望嫁,一个想要游戏一场,看得人十分揪心,终于,白流苏走了。也许,她的离开也是一种计,两个人的第一次相处,都处在对方的算计中。
白流苏走后一个月,终又被一张“乞来港”的电报召回了香港,这一次,看起来是流苏获胜,可是范柳原却要离港前往英国,如白流苏所言“对于她,因为是动了真感情,他更古怪了,一来就不高兴”可是,终究没有走成,战争爆发了,香港陷落了,范柳原终是没有放下。两个人,共同经历了战争的洗礼,终是真心相交。“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为倾城之恋。
故事到此结束。看书的时候一直在想,若是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故事,是不是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我不知道,也没有人会知道。胡琴还在依依呀呀的拉着,诉说着我们无法读懂的话,就好像我们无法真正读懂张爱玲,读懂那本书„„
整本书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范柳原与白流苏在最后的那部分说的话,“鬼使神差地,我们倒真的恋爱起来了!”流苏道:“你早就说过你爱我。”柳原笑道:“那不算。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太忙着谈恋爱了,哪还有功夫恋爱?人世间有多少事情不是这样的呢?!太过执着反而容易失去,太过专注,反而会错过„„
看张爱玲的小说之前,整天都沉醉在席绢与琼瑶的浪漫爱情小说中,你侬我侬,一世相许,可是,同样的言情小说,张爱玲写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也许是她所处的时代所造就的。一次,和一位大我很多的姐姐聊天时,提到这些,那位学姐很诗意的打出一段话,不知学姐是原创还是借鉴,借来作为结束:
6.《倾城之恋》读后感500字 篇六
白流苏在去香港之前便疑心这是范柳原的诡计,但她决定拿自己的命运赌一赌。到了香港见到了范柳原,自然知道了这是范柳原的安排,但故意装作不知道,不愿失了身份,跌了身价。在香港的这段时间,范柳原想办法和白流苏一同出入,让别人误认为他们已成夫妻,甚至消息传到了上海的白公馆,目的就是要白流苏不得不向流言妥协,乖乖做他的情人。可白流苏偏偏顶住流言,离开范柳原回到了上海。她觉得范柳原只要还没得到她便有可能再回来找她,这样便有了更优的议和条件,就有可能靠婚姻抓住范柳原。
不出白流苏所愿,范柳原果然又请白流苏到了香港,这一次,他们第一次接了吻。之前那么多次合适的场景、合适的情调,他们都没有迈出那一步,都是为了对自己更有利。这一次的重聚只有一个礼拜,范柳原便要出海到英国。不曾想到,香港发生了战争,范柳原经历一番周折来接白流苏到了浅水湾,在那里他们共同躲避枪林弹雨,直面死亡的威胁。在死亡面前,那些如意算盘打得都毫无意义。他们在不能选择的事情面前决定了可以他们可以选择的事情——他们结婚了。正所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7.《倾城之恋》读后感六年级 篇七
《倾城之恋》里最有名的那句话:“这一炸,不知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仔细玩味这句话,“被炸断尾巴”的故事的主语应该是“别人”。这也让我们从范柳原这句幽默的战争调笑中似乎隐隐看出故事最终大团圆的结局。第一次读完倾城之恋,那是一种深深的快意,倾城的战火中倾城的爱恋。
童年时的阴影以及少年时与人的尔虞我诈,让范柳原已经伤痕累累了。他的阅历犹如沧海——过早看透了人世的苍凉。所以才会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麻醉自己,忘却痛苦。
然而,香港一战的动荡让他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怀疑,并且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与白流苏的结合。很多人因此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故事最后的那些话:“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他把白流苏当作名正言顺的妻,却没有完全放弃他身后的世界。而原因就在于,战争让他意识到他对白流苏的感情,可是他却不愿意让白流苏彻底地了解他——他把心扉再次关上了。范柳原是幸福的,在这个利欲熏心的世界里,白流苏是纯洁的;范柳原也是不幸的,因为直到最后他都没有与白流苏完完全全的心灵相通。最终,他的悲剧就在于他那犹如大海般沧桑的心灵,而正是这份沧桑让他本能的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再相信世界上有真正心灵相通的爱情。
8.《微微一笑很倾城》读后感 篇八
1、以爱情为主,事业为辅,男主角是精英帅哥,完美男人,这是女人最爱看的,好像也是琼瑶小说的最基本的元素,只是换了一件外衣。
2、故事情节以网游为装饰,效果不错,虽然看小说的人都不玩网游,这也正是吸引人的地方,对神秘的东西人们还是有探知的欲望的。
3、描述的是年轻时代,初次爱情的美好,是很多人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小说的主角是帅哥美,而现实中,只有自己是主角,而且自己不是帅哥美女,内心有一种渴望自己也受到帅哥美女的待遇。
4、说到底,是一种幻想中的享受,享受两人从相识、相惜、相恋、到结婚,希望能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享受,在幻想中能得到一定的弥补。就好像美国一个好莱乌当红女名星也说过,人们看电影的目的就是想看到美好,如果想看残酷,那现实中到处都是。
但残酷也不得不面对,因为人要想活着,只能依靠现实,现实就是,结婚以后的人生才是人生的开始,日子要回归平淡的生活,不可能每天都有浪漫的爱情来维系自己的情感,而且完美男人是不存在,时间长了,慢慢的浪漫就被这些相互的缺点和抱怨消磨了。不过小说可以让我们暂时逃避现实来麻醉自己,得到暂时的解脱,对于不愿意面对现实的人,还是有很多帮助的,毕竟这个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勇气的,就像易经说到的,估且接受大自然的一切吧。
9.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九
开头白流苏就在这封建大家庭的枷锁里,几个哥嫂就七嘴八舌地要逼着她回去为前夫奔丧,白家的守旧人物不止是一个,而是一群,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逼迫下,白流苏表现出一种悲愤的怨妇形象,一声““这屋子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
而后,她搅散了她七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成了她七妹与范柳原的中间人。
于是,她开始了一场赌局,以她的前途为注。
她开始把握她与他之间的距离,所谓有把尺子的距离在她与范柳原之间,才有神秘的美感。
白流苏对于范柳原的性格剖析:你最高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洁,是对于他人。挑逗,是对于你自己。如果我是一个彻底的好女人,你根本就不会注意到我。
白流苏对他道: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
或许,这才是男人心目中喜欢的女人形象,在外面你是一个出得厅堂,入得厨房,而在私底下你却是个柔情似水、风情万种的小女人。
白流苏对范柳原道:是那样的好,初次瞧见,再坏些,再脏些,是你外面的人,你外面的东西。你若是混在那里头长大了,你怎么分得清,哪一部份是他们,哪一部份是你自己?”
可见白流苏是个很明智的女人,若是从小在污泥里长大,又怎知道什么是坏,可能认为那坏的便是好的,你又如何分清?
“因为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顿在某一阶段,很少结婚的希望。”这句一出,便知道白流苏对于爱分析得相当通透,肉体恋爱只是一种生理的需要,随便哪个丰满的女人都可以满足象范柳原这样的男人,而精神恋爱,一种飘渺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一种思想上的互动,并不是每个女人能够供给的。
香港的沦陷帮了白流苏,他们在患难中彼此搀扶。他们开始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如果这个世界濒临塌陷的边缘时,天地只剩下两个人,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相互搀扶,相互依偎将会成为必然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寂寞和孤独的时候,尤其在意想不到的绝境里,人们更害怕寂寞和孤独。
【倾城往事读后感】推荐阅读:
倾城之恋读后心得09-13
《倾城之恋》优秀读后感07-08
《倾城之恋》读后感体会10-24
《倾城之恋》读后感400字07-23
倾城之恋学生读后感650字08-25
中学生《倾城之恋》读后感10-31
往事依稀读后感07-04
天宝往事读后感作文参考10-01
倾城美文10-15
月光倾城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