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

2024-06-25

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精选11篇)

1.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 篇一

半年的学习生活发现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思想上政治基础还不够牢固,存在懈怠的精神思想。做事的持久力恒心还不够有待加强。这个半年来我着重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加强,虽然还不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但还是取得的力些许的进步,今后还有待加强,并进一步的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会愈加严厉请求本人。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预备党员,严格的要求自己时刻遵守党的章程,认真的履行党员义务。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更加的向其他党员虚心学习,向先进党员同志看齐。工作上学先进、找差距; 生活上艰辛朴素,节俭节约。

艰难面前不推不靠,勇挑重担;

荣誉面前恬淡名利,甘于贡献。要有容人、容言、容事的襟怀,宽庞大度。虚心向四周先进

党员学习,争取在各方面获得更大的进步。

2.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 篇二

关键词:范例式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质疑能力

在许多省市的语文考试卷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考题:阅读下文,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自主命题,并作答。这类试题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非常切合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的教学理念。审视常规的语文教学,我们常常会忽视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综合学习能力。李政道博士说,中国古代教学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教学讲究的是做“学答”。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主动地发现、探索、体验和解决问题,做知识的发现者,让知识成为一种探究的活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源是疑问。没有问题,就不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没有问题,学生就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是进行创新学习的需要,而且是适应新形势下中考的现实要求。自主设题,自我解答,这样的试题,空间大,范围广。它从一个新的角度考查考生的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考题。因此,要进行创新学习,培养创新人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呢?首先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巴尔扎克曾说:“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通过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你们现在真能问,能问在点子上,能抓住要点来提问”,“‘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如果学生的质疑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认可,反而经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那么学生的质疑欲望和行为就会受到压制,久而久之就不敢再质疑了。因此,教师要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的共鸣和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想象、思考和探索。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评价”,教师应站在建设性的高度、赞赏的立场,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肯定和表扬,倡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别出心裁甚至古怪的问题。质疑打破了传统的师问生答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了机械被动的应答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并朝着主动创新精神的树立迈出坚实的一步。

其次可以采用范例式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了解各类不同文体的解读要素来解读文本。日常的阅读训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例如解读说明文, 引导学生从把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了解说明的语言准确、行动性, 掌握说明的方法及顺序等方面概括提炼问题。2012年福建福州中考卷中的说明文阅读《海光》中就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设置了两道题:“1.选文 (2) - (3) 段介绍海洋生物发光的两种方式是什么?2.请简要概括海洋生物发光的原因。”2012年四川南充一篇谈能源的说明文就说明语言设置的试题:“选文第 (2) 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就说明方法设置的试题:“说说选文第 (4) 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等。这些问题都能为学生质疑提供典型的例子, 帮助他们学会质疑。如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 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提问。有学生这样质疑:“‘据说, 每逢农历端阳节, 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 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 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 果然听到隆隆之声, 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一句中的‘据说’表示是道听途说, 不确定, 这与‘果然’表示确定, 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矛盾?为什么?”这样高质量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3 24 25得分率%82 88 80 93 65 93 88 77 55 70 90 70 75 73 60 55 42 55 43的问题一定是在学生深入思考、对文本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才提炼出来的。一个个问题, 就是一次次鲜活的思维活动。这些问题, 经小组讨论自行解决, 不能解决的, 由全班探讨解决。这样无论是提问题的还是解答问题的, 都参与到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当中。67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实现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无疑是“自主与探究”的理想学习方法之一。明人张洪在《朱子读书法》中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渐渐解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才始是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学生自主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来,充分地展开探究、讨论,使学习不再是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而是多向的相互传递。学生不仅应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应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3.睡眠不足困扰中小学生 篇三

在去年召开的“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呼吁出台硬性规定,让孩子晚半小时到校;有代表甚至要求立法,以保障学生必不可少的睡眠。

1999年,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开展了“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大型调查,对6岁至14岁的城乡少年儿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9小时睡眠标准,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的占8.2%;7小时的占12.6%;8小时的占26.1%。

由于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2001年3月8日,北京市教委对中小学生作息时间提出了硬性要求:在到校时间上,小学生不得早于7时50分,中学生不得早于7时30分。在离校时间上,小学生一般不晚于16时30分,中学生不晚于17时30分。在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上,小学生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不超过8小时。还要求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小学一年级一般不留书面课外作业,二、三年级的书面课外作业量一般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一般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一般不超过1小时;中学每天不得超过1.5小时。

那么,人大代表的呼吁和有关地方政府的规定是不是真的能保证孩子们睡个好觉呢?

变变观念睡个好觉

江开达曹秋云

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不光是成年人感觉到压力,连中小学生也“在劫难逃”。他们都想多花点时间学习,以争取或增强自己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尽管人大代表强烈呼吁,国家教委明文规定给中小学生减负,使他们有充足的睡眠,以利于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但具体到某个中小学生身上,其睡眠量的多少,则完全取决于学生本人及其家长。不少学生迫于考试、升学的压力而减少睡眠时间,延长学习时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再就是有些家长,不管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还是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尽可能延长学习时间,以不负自己的“厚望”。当然,老师们同样希望学生们宁肯少睡一会,也要多花点时间学习,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如果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对睡眠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孩子要睡个好觉的事恐怕很难落到实处。

睡眠和学习有没有矛盾

常言说:“睡好才能学好”。睡眠专家研究认为,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种。前者有利于智能发育和脑力的恢复;后者则能促进身体的发育和体力的恢复。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的阶段,两种睡眠都不能缺少。这里并不是说睡眠能长知识,而是说中小学生有了充足的睡眠,才会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去接受新知识,使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搞疲劳战术只能适得其反。但是,有很多人往往容易忽略这个问题,总觉得应该发扬“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要知道此精神可嘉,方法不可取,尤其是在当今讲求高效率、高产出的时代。

可见,那种“睡眠会占用学习时间”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家长和学生对这笔账要算得清楚,千万不要将睡眠时间“搭”进去。

睡眠和健康关系有多大

睡眠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据研究,儿童在熟睡时比清醒时生长速度快3倍。这是因为孩子入睡后,生长激素的分泌较多,生长激素可促进骨骼、肌肉、结缔组织及内脏生长。故睡眠对于青少年儿童具有恢复精力、体力和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目前,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这些“欠睡”的学生除了白天在课堂上打瞌睡,直接影响学习外,其身体健康也受到了损害。从近期影响来讲,中小学生睡眠不足时易出现疲倦、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况,甚至会有攻击行为。从远期影响来说,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造成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紧张,还可能造成以后长期的睡眠障碍,甚至影响身体和智能发育,达不到其应有的发育水平。法国有项研究表明,睡觉少的孩子常伴有口吃等言语障碍,比睡眠充足的儿童显得呆笨。眼科专家研究提示,儿童近视与睡眠不足有关,儿童睡眠不足可引起全身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眼睛局部自主神经亦会受到影响,而出现功能紊乱,导致近视。

既然睡眠对健康这么重要,我想没有人会那么“只顾眼前利益”吧。

睡眠时间越长越好吗

睡眠不足,的确有很多坏处。那么,是不是睡眠时间越长越好呢?当然也不是。盲目地无限制地增加睡眠时间,不只是耗费时间,对身体也不利。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成年人随睡眠时间的延长,其心脏病突发和脑卒中致死的比率增加,因为睡眠时血液循环缓慢,不仅影响新陈代谢,还增加心脏或脑内“污垢”的沉积。故从兼顾中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长发育来看,睡眠时间宜适度。

制订自己的睡眠时间表

学生和家长不妨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订一份属于自己的睡眠时间表。

睡眠时间的长短,个体差异很大,应以个人实际需要而定。一般地说,5~10岁的儿童每天睡12小时;11~12岁,每天睡10小时左右;13~20岁,可减少为8小时左右。具体到每个人,可依据睡眠充足的标准来推算自己最合理的睡眠时间。

如何判断睡眠是否充足呢?一般地说,一个人在一次充足的睡眠后,会感到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整个白天劲头十足。有专家曾提出,睡眠良好的标准是:①入睡顺利,入睡时间在10~15分钟之内;②整个睡眠过程从不觉醒;③觉醒后有清爽、舒服的感觉。

4.关注学生错解反思教学不足 篇四

1.订正作业和测试中的错误,是数学学科的一个突出现象,针对错解,教师讲解很详细,效果却不一定好.究其原因,学生表面上懂了,实质上没有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含义,没有把书面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2.如何走出纠错教学的困境呢?只有把来自学生的错误当作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研究、开发和利用,即从学生的角度去模拟错误的情境、体验错误的原因、探索改错的方法、提出防范的措施,纠错教学才会做到有的放矢.

二、实施内容

1.研究错解反映的知识内化因素.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到位,即内化不到位,对概念、定理、方法、技能的理解不深刻,不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反思教学设计应具有合理性和适应性,反思教学过程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真正体现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2.研究错解反映的情感因素.解题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自信心直接影响解题的质量.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计算马虎,导致产生非能力性错误.通过研究,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感现状.通过及时沟通和学法指导,调整教学情感目标,消除影响学生学习的消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案例

1、审题意识不强.如,“已知到一定点F与到一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动点M的轨迹是抛物线则F的坐标为;A.(0,1);B.(1,0);C.;D

这一道题有不少学生做错,不少学生认为是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从而得答案C或D.这种例子很多,犯错很不应该,也并非不会解,究其原因很明显,是审题不慎造成的.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题目中有关的名词、数学术语和有关语句的意思,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也就是正解理解题目的意思,即通常所说的审题.

2.运算能力不强.如,“解关于x的不等式,其中本题大部分学生都会转化为下列两个不等式组:

学生求解时,采取的途径各不相同,有的转化为分式不等式再求解,这样做很繁.事实上,换个途径,如将不等式转化为,这就显得比较简单,充分体现了运算的合理性及思维的灵活性.

3.自查意识不强.如,“已知实数a,b,x,y满足a2+b2=9,x2+y2=25,则ax+by的最大值为______.”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笔者让学生先暴露自己的错误解法,剖析错误的成因,提出纠错方法.一种错解是:“由得故的最大值为

此题难度并不高,但不乏出现这种错误,这就暴露了学生缺乏自查意识.

4.转化能力不强.在学习了“隔板法”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题:“(1)将十个不同的小球放入三个不同盒子里,每个盒子至少一个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2)将十个相同的小球放入编号1、2、3的三个盒子里,每个盒子的球数不少于它的编号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

题(1)学生会用“隔板法”处理,但对题(2)就不会用“隔板法”处理了.“隔板法”是适用一类特殊模型的解题技巧,它的前提是元素相同,每个位置至少放一个元素,具体操作时,先固定位置,当将隔板插入后,分成的部分就与位置构成了一一对应关系.若元素各不相同,就不存在这种一对应.第二小题要求盒子的球数不少于它的编号数,学生一下子无从下手,觉得“隔板法”不能用了.其实,只要在2号、3号盒子先放好一个、二个球,问题就转化为“将7个相同的小球放入编号为1、2、3的三个盒子,每个盒子至少放一球,共有多不种不同的放法?”

5.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9小时 篇五

调查显示,学习日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的“00后”高达57.0%,周末也有34.5%的“00后”睡眠不足9小时,分别较“90后”增加了6.2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作业多、在校时间长,是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2008年教育部曾印发《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明确规定小学生睡眠时间10小时,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并限制了作业量和在校时间。但现实情况是,虽然多年大力推动减负,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依然不堪重负。

与国家规定相比,学习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小学生超出0.7小时,超标比例达66.4%;初中生超出1小时,超标比例达78.5%。休息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小学生超出1.8小时,超标比例达81.1%;初中生超出2.3小时,超标比例达87.1%。

中国睡眠研究会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王赞表示,“睡眠一般可分为非快动眼睡眠和快动眼睡眠,非快动眼睡眠主要用于体力、免疫力恢复和生长激素的分泌,快动眼睡眠有助于记忆力和智力发育。前半夜非快动眼睡眠占的比例较多,分泌的生长激素也较多,因此青少年在10点以前睡觉,会有助于身体发育。但也不建议起得太早,如果快动眼睡眠不足,将影响青少年智力发育。”

6.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 篇六

【关键词】小学英语 口语教学 不足 应对策略

口语是小学英语的重要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在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促进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不足

1.口语教学模式单一。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固定,主要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认知水平,固定的单一教学模式,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不利于提高学生整体口语水平。

2.口语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目前,小学英语口语教师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口语教师知识结构陈旧落后,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一些口语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不认真、不专心,采用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口语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进行考核的时候,还是以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忽视对学生在口语学习过程中的相应评价,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一位地注重提高期末考试成绩,轻视平时的口语锻炼。另外,在对学生英语口语进行评价的时候,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口语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乐于说,进而使学生的口语得到有效的锻炼。一方面,口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各种形式的口语训练,如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训练。另一方面,在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口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口语训练的有效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教授的口语训练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敢想敢说、思维活跃,所以,口语教师要营造平等、自由、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或语言环境,让学生可以放心地说、大胆地说、尽情地说,进而提高口语训练的有效性。另外,口语教师还要注意建立平等、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采取相应的口语训练内容和训练策略,使学生发现英语口语学习的巨大乐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2.提高英语口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小学英语口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口语水平,所以,要重视提高小学英语口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小学英语口语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引进人才策略,引进一批优秀的小学英语口语教师,将这些优秀人才充实到小学英语口语教师队伍当中,为小学英语口语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让这些优秀教师带动其他英语口语教师更好地开展口语教学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引进的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带动其他教师进行口语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二是,学校要重视对现有口语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或选拔一部分上进心强的口语教师进修,进而使现有口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他们在培训或进修中学到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可以有效地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或创新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新阶段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新要求,有利于建立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高效课堂。

3.完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英语口语教学的要求。所以,要完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体系,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重视学生在英语口语过程中的表现,并及时给予评价,对学生英语口语的考核不能再简单地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而是要以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课堂表现,以及课堂出勤等作为标准,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也不再由教师单独评价,而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同时还要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具体,使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评价更加合理和科学。完善的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提高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口语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口语教学还存一些不足,需要我们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新.管窥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新课程学习(中). 2013(07).

[2]朱丽俊.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不足及完善策略[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6).

7.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不足与改进 篇七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综合性科学, 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数理逻辑能力的基础性科学,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 数学学科具有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拓展向纵深延伸, 数学教育也相应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而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重要学科的小学数学,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无疑承担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是在遵循人的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教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日益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亟待通过创新思维实现素质教育语境下的新的改变。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及其不足

( 一) 观念认识误区

“重教轻学, 重解题轻能力”等工具论思想仍甚嚣尘上, 许多学校的领导、老师单纯以学生把题做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效果的指标, 而忽视了数学教育最本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亦在于此, 把数学教育的理念与思维单纯定格在“把题做对”的基础上, 确乎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 二) 师资队伍瓶颈

现阶段, 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 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一方面, 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 只知埋头上课, 不善分析总结, 教学停留在凭经验教书, 按传统办事阶段; 另一方面, 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教学过程粗放, 只重视数学操作活动, 不理会学生的真正体验, 重难点不突出, 灵活性较差, 教学实际效果不明显。

( 三) 教学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的弊端, 采用“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 使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 进一步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 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法, 积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 四) 评价方式单一

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表现较为突出, 实际上, 受学生的生活学习背景、文化基础、天赋秉性的不同, 学生间的差异在所难免, 但需要教师充分予以关注、关爱和尊重。但单一的评价方式非但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特征, 反而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教师的课堂评价应力求多角度, 手段多样化, 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真正在教学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如何改进小学数学教学

( 一) 更新教学理念, 明确教学宗旨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 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于教育理念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只要学生能把题做对、取得高分, 就是成功的教学; 反之, 学生即使表现再出色, 只要考不出分数, 就不能算是好学生。但在素质教育语境下评析这一观点, 不免失之片面。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 绝非“解题”如此简单, 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小学数学老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传道, 应作为学生个体发展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促进小学生身心能力的全面发展。换言之, 小学数学老师所教授学生的不是简单的“解题”工具, 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积极服务于生活。因此, 小学数学老师首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 明确自身的角色与任务, 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改革。

( 二) 创新教学方法, 提升学科兴趣

小学生一般处于身体与智力发展的初期, 心智尚未成熟, 面对这一群特殊受众, 不宜用成人的眼光和教育方式开展教学, 而应采取这个特殊群体所感兴趣的教育教学方法, 如此才能有效的完成自己的教育教育任务。换言之, 小学数学老师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与学生的感情互动, 才能有效达成教育目的, 亦所谓“知知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小学老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图形或物象相结合, 以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来阐述抽象的数学知识, 从而降低小学生在认识上的困难, 如此既能有效的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拓展其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建立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 三) 加强分类指导, 培树良好习惯

如前文所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教学实践中, 老师应加强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引导, 不能一味地“填鸭式”灌输“知识点”, 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让他们学会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乐趣。课堂教学要密切重视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路和思考机会, 真正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应指出, 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过程中, 教师的榜样作用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这一部分年幼的受众来讲, 模仿能力远远大于其创新能力。因此, 小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从细微处着手、从点滴积累开始, 养成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良好学习习惯, 科学合理地渗透启发式、诱导式拓展教育。

( 四) 找准目标定位, 科学考核水平

课堂教学中, 小学老师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敢于辩论, 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敢于表达自己的方法与思路,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从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此外, 不得不指出传统小学数学教育在对学生成绩量化方面存在诸多弊端, 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知识掌握水平简单地被“分数”代表, 却不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全面评价。因此, 教学实践中, 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学生参与教学等综合情况的全面评价, 改革传统成绩评价机制, 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自身潜力, 培养健全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启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尝试[J].科学大众, 2010, (09) .

[2]赵秀华.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J].新课程研究, 2010, (07) .

[3]覃胤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 2011, (13) .

[4]牛军祥.小学数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整合[J].甘肃教育, 2009, (23) .

8.高职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分析 篇八

一、背景因素分析

经调查, 进入高职的学生大多数是家里或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这一比例高达81.7%, 独生子女占到69.4%。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不是很高, 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9.4%, 其中12.2%是大专教育。父母受教育程度比例最多的是高中, 占41.8%, 初中次之, 占36.7%。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是非常高, 对学习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也很少有时间用在孩子身上。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 父母对他们的教育以及其他指导非常有限, 学生的困惑难以从家庭得到解决。

据有关学者调查, 绝大多数家长都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 但由于受到文化水平、家教理念、家教能力、家教方式和家庭情感支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教得法并真正符合教育学原理和青少年心理特征者的为数并不多,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教育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父母的学历高低、离异再婚等会影响高职学生的自信心, 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来自家庭背景的影响最主要的还在于父母管教的不合理性。很多家长不懂基本的教育理论, 对孩子的成长要么放任不管, 要么横加干涉, 这种不合理、不恰当的管束, 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进而对自己的认可也较弱。

此外, 家境不好的贫困生和农村学生把高考看成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由于高考分数不理想进入了高职院校, 总觉得自己没被本科院校录取而低人一等。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和学习能力, 更有甚者开始抱怨自己的命运。这就直接导致部分高职生没有理想, 没有奋斗目标, 对学习对生活悲观失望, 意志消沉, 破罐子破摔。

应当让高职学生客观地接受家庭背景, 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现实, 努力改变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 树立起面对一切的信心, 却是可行的。

二、情感因素分析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 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冷漠等。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 情感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3) 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4) 情感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将情感的哲学本质定为:情感是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高职学生从小到大的情感经历中, 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常常缺失, 学习的行为动机不强, 来自父母家庭以及老师的关爱、鼓励和认可的情感较少, 这些都导致了高职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当他们长期得不到好的方面的情感传输, 又不断接收冷漠、厌恶等负面情感, 负强化效应致使他们接受了“我做什么都不行、做不好”的信息。表面上看, 他们不卑不怒, 似乎能够自觉地调节情感使之适应环境, 但实际上, 他们的心里并不认可老师或家长的观点。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惩罚, 他们往往采用消极对抗的方式。

调查研究中, 我们还发现, 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某方面还比较自信的, 如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基本上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正强化的结果。他们往往认为, 把自己扔到一个较恶劣的环境里, 他们依然能活得很好, 生命力顽强。他们虽然学习不好, 可是不妨碍他们交到好朋友、谈恋爱、把自己打扮得漂亮。只要不谈学习, 他们觉得自己依然受欢迎、被喜欢。这导致了现在的高职学生不是单一的不自信。

在非学业领域, Sudha和Nirmala研究发现, 自信与情感成熟有关, Bryant和Veroff认为自信的增加与个体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较高等级评定有关。心理健康、情感成熟的人自信心较强。赫洛克把情感成熟划分为四个方面: (1) 能够保持健康。自己可以管理好自身的健康, 有效防止疾病引起的情绪不稳。当有疾病时, 具有战胜疾病的乐观心理。 (2) 能够控制环境。个人行为要受社会环境约束, 克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我行我素的思维方式;个人利益不违背集体利益, 个人行为要符合行为规范。 (3) 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化解到无害的方面。人的情感具有两极性, 两极性情感不仅损害自身健康, 而且消极性强的情感 (如愤怒、暴躁等) 可能伤害他人。情感成熟要增强情感的调控作用, 化解和防止产生过度的情绪, 转化被压抑的情绪。 (4) 能够洞察理解社会。社会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而是以大家为中心、以集体利益为中心。洞察和理解社会, 会使自我更加自律、更加宽容、更加融合, 情感更加成熟。

概言之, 情感成熟就是要求心理成熟。它要求每位即将或已经成人的年轻人, 告别依赖父母的生活方式, 逐渐进入社会, 依靠自我独立和修养, 不断锻炼自己, 不仅要学会自我管理, 同时也要学会管理他人。高职学生还不能摆脱对父母家庭的依赖, 也没有学会自我管理, 他们基本上处于情感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 来自情感的不成熟让他们无法正确看待自身的价值。

三、性格因素分析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但许多人有着相似的特征。希波克拉底与他的门人通过观察对人进行了分类, 那些明显乐观、爱玩乐的人具有多血质特征;那些喜欢成为领导者的人具有抑郁质特征;那些乐于旁观, 很轻易就会被人领导的人具有粘液质特征。具有多血质与胆汁质特征的人性格偏外向, 具有抑郁质与粘液质特征的人性格偏内向。许多研究表明, 外向与积极的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有关, 与消极情绪无关, 能够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 使人变得自信;内向性格的人多感情细腻、敏感, 不够积极主动, 带有消极情绪, 自信心相对较弱。个体性格中追求成就的动机越高, 追求成功的愿望越强烈, 对自身诸方面的肯定与确认也就越多、越自信。

高职学生的性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四种性格特质的人都有, 外向内向的人也无明显的数量上的优势, 但是他们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 追求成就的动机相对较弱, 争强好胜的意志较为薄弱, 尤其表现在学业方面。通过调查发现, 在高职学生中, 三类性格倾向较为明显: (1) 活泼型。兴趣多但易转移, 主性格以多血质为主。活泼好动, 性格开朗外向, 对新鲜事物容易感兴趣, 但持久性不强, 极易被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 不在意结果, 享受过程。 (2) 旁观型。凡事与己无关, 主性格以粘液质为主。他们不乐于参加任何社团活动, 课堂参与度也最低, 甚至有些不合群, 独来独往, 但不会有什么违规行为, 性格也较为平和, 不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和矛盾。 (3) 平均型。四种性格特质的表现较为平均, 没有哪一种过多或过低, 棱角不分明, 性格较复杂、多面。

活泼型学生比较配合教师的教学教改, 积极参与、主动发言, 课堂气氛较好, 但是让他们独立完成某一任务, 却很难有满意的结果, 他们也通常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但对某一事物持久而深入地探究较难做到, 因而对自己的做事能力较不自信。旁观型学生很难融入课堂, 教师费尽心思的教改对他们的吸引力微乎其微, 但他们一般不调皮捣蛋, 不迟到早退, 极易被教师忽略和放弃, 而这恰好正中他们的下怀。平均型学生不容易捕捉到他们的真实想法, 时而活泼, 时而深沉, 时而富于激情, 时而什么都不在乎。从性格来讲, 大多数高职学生随意性强, 竞争欲望不大, 追求成就的动机不高。这使得他们对自身价值肯定与确认不高, 自信心容易不足, 甚至不关注此类问题。激发这三类性格的高职学生的自信心, 是需要费尽心思好好研究的。

四、教师因素分析

绝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入学前, 学业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他们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老师眼里的中下等生, 调皮、不爱学习、上课不注意听讲, 个别学生甚至被老师边缘化。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在注重升学率的初、高中阶段, 注定不受老师的重视, 得不到来自教师方面的赞扬与肯定, 而低的学业成绩本身又是一种负面强化。在缺乏肯定又充满否定的外界反馈面前, 学生的自我评价必然发生偏差。来自学业方面的挫败, 降低了他们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机, 逐渐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这种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又影响该个体其他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导致自信心丧失。

心理学家赫洛克研究表明, 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 能强化工作动机, 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 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好。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反馈评价, 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这样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学习起促进作用。高职学生不像“优等生”那样适应应试教育方式, 学习成绩不理想, 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体制使得教师们放弃了对这些学生的付出, 从开始的批评, 到逐渐的漠不关心、不给予任何的评价和期许, 这正好符合赫洛克效应。高职学生大部分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足。

高职学习期间, 很多老师沿用本科教育模式, 课堂沉闷, 缺少与学生互动, 上课内容激发不了他们原本就不高的学习热情, 以至于高职学生采用他们习惯的消极对抗方式, 这又使得高职教师难以忍受, 不自觉地流露出轻视他们的神情。不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心理, 觉得自己的劳动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也使得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更严重的情况是, 高职教师努力进行课改, 采用互动式教学, 结果连简单的知识都不能让这些学生学会并运用, 教师的挫败感油然而生, 更谈不上成就感。高职教师面对这些缺少良好学习习惯, 且自律能力匮乏的学生, 认为教不会这些“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是正常的。带着这种情绪去上课, 结果只会恶性循环。

香港理工大学的黄德辉教授提出一种相反的观点:不管学生的素质多差, 教师的职责就是想方设法把学生教好!我们首先要明确, 传授丰富的知识并不是高职教师的职责, 获得丰富的知识也不是高职学生的期望, 培养知识渊博的人才更不是高职院校的宗旨。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 因此将高职教育的教育体系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提高素质, 让高职学生在玩中学、干中学, 培养好他们的自律能力、成熟的情感、较强的自我价值认可, 他们就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高职教师首先需要改变对高职学生的偏见, 用心去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赏识、引导, 并逐渐去改变他们。

五、环境因素分析

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各类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受普通高等教育传统观念、招生体制及社会认识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 社会对高职偏见较为严重。现在的高职院校有的是普通高校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 有的是中专学校升格后办的高职, 有的是成人高校改为高职院校, 还有的是普通专科学校改为高职院校等。这使得高职教育的质量良莠不齐, 让社会形成了种种片面认识。并且高职教育一般就是大专层次, 从招生录取的顺序和分数来看, 招收的生源相对较差。社会大众普遍认为高职学生是高考的“落榜者”、是学习的“失败者”、是品行的“低下者”。同时, 受社会上“人才层次论”的影响, 高职教育的社会认知度较低, 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的高等教育。使得高职学生存在许多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有较强的自卑心理, 自我评价不当, 自我定位不准, 继而在学习上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够, 对自己未来的人生缺乏信心, 对未来感到迷惘。

近几年高职招生逐渐困难, 一般来说, 考生能上本科就不上高职, 这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除了个别发达省份的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本科高等教育招生的一半外, 大多数省份高职招生计划规模小于本科计划。本科院校把生源招尽了, 高职院校招不到学生是自然的事。并且高职院校自身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够, 在招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一些办得好的高职院校招生情况甚至可与本科院校竞争, 而办学缺乏特色的高职院校招不到学生也是必然结果。当考生的高考分数不够理想而进入高职阶段后, 来自社会环境的轻视也会使得高职学生自信心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依据, 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其存在偏见和歧视, 导致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招生和录取恶性循环, 缺乏远见。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办公室调研员罗金远认为, “职业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他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区别的关键不在分数, 而在于“职业属性”;不在于层次的高低, 而在于用“实践性”、“技术性”或“应用性”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和吸引力。

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就业后的待遇及发展好坏等是高职学生及家长非常关注的事情, 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好坏、社会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招生, 进而影响到高职学生的自信心。目前高职教育在办学模式、管理方法和学校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高职院校需加强内涵建设, 把质量效益放在第一位, 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考上高职的学生才不会过于因为社会的轻视而自卑,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春燕.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科学教育版) , 2011 (11) .

[2]张立红.高职学生自信心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 2012 (32) .

[3]车丽萍.大学生成就动机、性格特征、控制点与自信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3 (9) .

[4]陈桂兰.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缺失原因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2) .

[5]车丽萍.当代大学生自信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2002.

[6]张蔚.高职学生自信心的调查与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 2010 (15) .

9.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 篇九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理解能力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不仅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有重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未来发展和发展所造成的重要作用。因此,阅读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这是语文大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众多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此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并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以及个人的见解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发展的思路,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可供参考的借鉴。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是导致以下现状的直接原因。

(一)学生对阅读教学缺乏激情和兴趣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学习的主体必然是学生本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因为各种原因,当代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够,其主要表现在学生认为教材的内容不够精彩、阅读教学的材料不具有吸引力。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不高,无法主动积极地配合阅读教学。缺少学生的配合直接导致了教师的教学安排和设计难以实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成绩。

(二)学生的阅读范围局限、阅读数量较少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学校仍然将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绩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过度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即使阅读题也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但大部分教师仍然没有真正将注意力转移到阅读教学中,没有为阅读教学设计更好的方案,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阅读。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阅读范围仅仅局限于课本,这不仅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使得阅读教学的质量被极大地降低。

(三)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合理

最后,同样是因为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投入并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提高学生解答阅读理解题的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这是一种本质上的区别,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题的解题能力,教师往往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做同样的引导,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固定的解题模式,并且经过大量的练习提高正确率和速度。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进行引导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教师首先应该集中解决学生对阅读兴趣不够的问题,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阅读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了文章后展开讨论和交流。如在《挑山工》这篇课文的阅读后,一部分学生认为挑山工的精神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作者的主旨是弘扬这种精神,鼓励更多的人能够向挑山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却认为这篇文章是在弘扬挑山工精神的基础上描写出工人的劳苦,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尊重挑山工,尊重更多坚持在第一线上工作的工人。

教师可以引导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将独自的阅读拓展成为集体阅读,并且与同学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刻,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对阅读教学的兴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等活动,也就是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填充传统的阅读教学,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另一方面,针对学生阅读量不够的现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博览群书,还可以利用课外读物丰富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与管理。首先,教师要规定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内容,其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能够对学生产生正面作用的,而不是无聊的娱乐书籍。其次,教师应该规定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确保学生不会因为课外阅读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

最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较多的问题,无法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做到合理的引导。

因此,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制定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合理的问题进行阅读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性的阅读。教师设置的阅读应该具有逻辑性,并且目标明确,同时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前提的。

例如,在《挑山工》这篇文章的阅读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挑山工?2.挑山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3.作者描写挑山工的目的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难度由易到难,难度伴随着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入而提高。带着这三个问题,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在思考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在实际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学生兴趣不够、阅读量较少、指导方法不科学的现状,极大地阻碍了阅读教学的开展。因此,教师应该针对这些现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使用合理的教学引导,从各个方面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

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倩.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4).

[2]邹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0.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 篇十

一、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一) 主观原因

1.思想因素混杂, 学习观念模糊

部分高职学生把学习仅仅看作是为了应付考试, 混个及格, 获得文凭, 为谋职取得一些资本, 因而在学习上不愿思考、不求甚解, 只希望找到考试的捷径。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专业是父母、老师替他选的, 并非自己的意愿, 所以不想学习。还有学生认为紧张的高中生活已经过了, 到了大学就应该好好轻松, 他们认为培养社交能力, 广泛交友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至于学习——“六十分万岁, 多一分浪费”。

2.价值取向茫然, 学习目标不明

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学习, 没有了升学压力, 便没有了奋斗目标。他们中有的认为大学时代是谈恋爱的黄金时期, 于是, 谈恋爱又成为新的“奋斗目标”, 但当他们被问到毕业后如何工作、今后如何发展等问题时却表现出茫然和无知。还有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课程实践以及择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 又不知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阻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进程, 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3.文化基础较差, 学习能力较弱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主体是高考第五批 (有的省是第四批) 录取的学生, 也有部分中职生和技校生, 一般来说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上课听不懂, 跟不上老师的课程进度, 课下不会学, 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等, 这些是导致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二) 客观原因

从学校方面看, 高职学生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颇有意见, 认为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无法使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课程安排不合理, 没有安排选修课, 上课没有多媒体教室;缺少电脑知识普及讲座及专业就业前景讲座等学术活动, 以及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 加强社会实践等方面缺少机会。对于教师教学情况, 部分学生, 认为不够生动, 不够吸引人。

从社会方面看, 社会上对高职教育也存在不少误解, 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不正规的高等教育, 高职学生都是一些较差的学生等。再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给部分学生造成的压力过大, 很多学生在找工作的问题上会流露出无助、气馁等悲观情绪。

二、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树立远大志向和抱负

强劲而持久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 学校应从理想信念教育入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通过改革“两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把中国近现代史的实例与当前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密切结合, 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与学生的人生规划相结合, 真正让先进的、科学的政治理论融进学生的头脑, 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学校还应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教育学生要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和抱负, 教育他们要通过学习过硬的知识和本领为社会作出贡献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正面疏导,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 正视竞争

学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 让学生们了解社会, 了解时代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高职学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和用人单位不仅要看文凭, 更要看水平;市场经济特别欢迎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 只有把基础知识学扎实, 基本功打牢固, 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引导学生正视就业困难时, 也应广泛开展毕业生就业前以及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辅导, 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面向基层, 面向基础岗位。

(二) 加强学校管理, 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1.强化就业工作的导向功能

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因就是将来能找到一个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为学生做好毕业指导及推荐是学校工作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一方面, 学校加强就业指导, 针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困惑, 通过授课的形式给予解答, 避免其他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而不知所措, 以增加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自信心。另一方面, 密切关注就业形势, 把握就业市场脉搏, 为毕业生提供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 通过网络等手段开拓就业渠道;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做好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登记备案, 建立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还应该积极与校学工部门沟通, 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及时通过学工部门反映给学生, 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讲座,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所需信息的要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好的教师不仅关注教学的艺术性, 更注重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 更是指教师的人品师德。同样的教学内容, 经不同的教学处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 高水平的教学艺术会激起学生意想不到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增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三) 以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导向, 增强学校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职教育是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 它是面向地方经济、面向产业、面向大众的, 其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等工作都是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展开的。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要求学校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规律和满足区域经济要求的发展规律, 因为一方面,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产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信息密集型等现代产业转化, 新岗位上急需大量在生产第一线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 在我国由农业时代转向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化的过程中, 企业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岗人员的素质。为此需要高职院校提供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以满足现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另外, 随着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 劳动技术结构也必然会发生相应变化。劳动技术含量的提高, 对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学校要从更多的视角来考虑学生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确保专业设置有较高的质量, 增强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 从而产生学习的新动力。

总之,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高职院校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可用人才。面对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现象,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从学校管理出发, 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切实服务。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起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 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 辅之以恰当的管理, 让学生主动地的参与学习, 这些问题应是学校的工作重点。面对高职学生目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 应引起高校有关部门和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加强对策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易.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年1月.

[2]陈官章.以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完善学习动力系统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7 (7) :93-95.

[3]刘靖, 姚芳.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几点对策[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7 (9) :48-53.

[4]陈昌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与学习动力不足的矛盾分析与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173-175.

11.发现不足小学生作文 篇十一

一、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

1综合学习时间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对于现在普遍采用的分科教学,综合学习时间是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它打破了学科、科目、单元的界限,是为综合地学习知识、技能或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而设计的综合学习活动。它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时,一种是跨学科型“综合学习”。跨学科综合学习是指从多学科、多学问的角度从事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不受其他课程的限制,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总的标题,然后从多个科目的角度进行探讨,例如,先设定一个标题为“今日中国”,通过对社会科里设立的“中国现代史”或“中国社会”,国语里的“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学”,美术里的“现代中国艺术”等内容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系统地对中国进行深入的探索,使学生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另一种形式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邀请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或者由老师就这一问题在其他国家的状况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与日本的对比,使学生增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另外,学校还经常邀请学者举办讲座,邀请在日留学生,在日朝鲜人等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了解,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国际理解视野。

2国际理解教育与教育的民族化并重

日本认为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国际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日本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化。通过加强对国语教育、语言教育、历史教育、艺术教育、德育等的传授,培养作为一个坚定的日本人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德育是日本进行的民族教育的主要手段。1958年。保守派力排众议。把道德教育从学科教育中独立出来,增设道德教育时间。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的咨询报告《所期望的人》指出,首先要做世界通用的日本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做忘却了日本的世界人,唯有真正好的日本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人。也就是说,学生在放眼世界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其爱国主义和优良的民族性。1987年,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国际化时代的日本历史像”的课题,在理解世界各民族的异文化的同时。育成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心。这对形成日本人素质和爱国之心是很有必要的。对传统文化的强调,对爱国心的培养,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是近年来日本官方主导的21世纪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1999年,日本国会又以多数通过了《国歌国旗法》,文部省也名正言顺地指导各学校加强国歌、国旗的教育。2002年,日本政府建议以爱国程度来评定学生成绩等级的方针,“培养爱国情感”被添加为六年级社会学的课程目标。这个非强制的方针建议把爱国主义作为教学目标,以鼓励孩子为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而自豪,文部省的官员阪下谕一说:“该方针旨在使孩子理解并热爱他们的国家、历史和传统。”随着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做日本人,对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社会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认识,然后学做能生存于世界的日本人,具有站在国际和全人类的角度考虑事物的知识和能力,能沟通异国文化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国际礼节、国际知识和教养。

3民间教育团体在国际理解教育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以后,日本的民间教育团体蓬勃发展起来。1946年4月19日,民主主义教育研究会(简称民教会)成立。它的宗旨就是要使日本教育真正民主化,建立正确的,人民的教育。1947年6月8日日教组成立,它是教师的一个自发组织,它所追求的是教育的民主和独立,希望教育可以担负起建设新民主秩序和创造新日本文化的使命。日教组在教育改革中最根本的态度就是维护战后建立的体现民主和平等精神的教育制度,反对任何企图加强中央集权的教育改革政策。这种立场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战前军国主义的泛滥所造成的战争灾难。教师们亲身经历了将学生送上战场的深重的罪恶感,增强了教师捍卫和平的责任感。因此,战后新成立的日教组提出了“不要再把学生送往战场”的口号。他们认为政府的任何一项加强课程、教科书、教师培训和学校行政管理方面中央控制的措施都是“退回到战前的军国主义”。尽管被排除于权力圈之外,日教组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却坚决不让步,如反对特设道德科和政府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控制等等,并以罢工等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抵制。随后,核心课程联盟、社会科问题研究会等民间组织相继成立。这些组织大都是站在反思和批判的角度来思考政府的教育决策和改革的,追求真正民主、科学的教育。例如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屡次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径遭到日本有识之士的强烈抗议。“日本孩子与教科书全国网络21世纪”等爱好和平、反对篡改历史的日本民间团体在东京举行集会并发表声明,抗议新版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不进行深刻反省,认为文部科学省批准这样的教科书是日本政府公然违背国际承诺之举。日本民间教育工作者并不追随官方权力机构指示的教育,而是努力探索并追求符合人民大众要求的教育,追求符合日本国情的真正的自由、民主、科学的教育。正是有了这些民间组织成员等有识之士的支持。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才得以进一步开展下去。

二、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不足之处

日本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模式,但是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1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过于重视外部因素

国际理解教育的出发点过于重视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在国家主义和市场至上的前提下,国际理解教育成为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一种工具。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赶超型现代化”国家经济至上的影响下,教育演变为经济建设的工具;自民党执政以来,在教育改革政策上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国家主义,因此,国家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最持久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曾根内阁上台后,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旨在通过文化教育的国际化来达到建立政治大国的目的,它的这种观点通过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几次咨询报告得以表达,以异文化理解为主的国际理解教育受到重视。日本的国际

化说穿了是为日本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强大的巩固的国际地位,为日本的经济保驾护航,是维护日本海外庞大的既得经济利益,进一步促进日本海内外的经济发展,确立其与经济实力相应的国际地位。仅仅把国际化的理由归结为日本建立经济大国、政治大国的需要,着眼点在于清除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经济活动的障碍,这种视野太过于狭隘,违背了教育自由和独立的原则。国际理解教育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尊重、宽容、民主、正义、仁义与和平的基本理念与准则的和平文化是千百年来人类宣扬的不为现代社会动荡和商业化侵害的价值观和态度,是为了使各个民族更好地共存于这个世界上。

2极端民族主义阻碍国际理解教育的进行

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如果对民族主义引导不当的话,非常有可能走上极端民族主义的道路。日本以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完全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其他文化,将本民族的生存观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民族,进而使本民族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敌视合法化。不仅如此,他们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利益之上,并试图将其纳入本民族的利益范围。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者通过各种措施,极力地阻碍国际理解教育的进行,他们大肆宣扬种族优良论,认为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而对周边的民族,如朝鲜族、汉族等充满歧视,甚至敌视。1986年,日本国际评论家长谷川太郎在《再见了,亚洲》一书中,大肆贬低亚洲各国,说亚洲是个垃圾场,日本是建筑在垃圾厂上的“高楼大厦”。1996年,部分右翼分子无视周边国家人民的感情。提出把“期望实现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写进某政党的竞争纲领中。2005年,以扶桑出版社出版物为代表的历史教科书,极力否认日本在战争中的残暴罪行,美化日本的侵略史。以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者。通过篡改教科书等方式,掩盖历史真相,大肆宣扬军国主义和民族优良论,他们这些文化不自觉的行为,严重地阻碍了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进行,给日本的青少年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强调自己国家文化的特殊性、优越性,提倡爱国心,是每个国家的自由,并无不可之处,但是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为了圆自己的世界大国梦,主动向其他国家进行挑衅,伤害了别国人民的感情,故意激怒对方,就不得不让人警惕了。

3存在着“欧美中心主义”倾向

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是在经济、政治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日本受欧美文化影响深远,而对自己周围的亚洲文化,向来都是非常不重视,甚至有些歧视,这明显地表现在日本对待在日朝鲜人的态度上。在许多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眼里。具有丰富生活底蕴的“边缘文化”不过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长处,也有其文化上的缺陷与不足。从历史上看,日本有向先进国家学习,并与世界上占支配力量的国家结盟的倾向性。二战后,日本一直与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结盟。作为教育内容的教科书存在着明显的“欧美中心主义”倾向,对日本教科书的分析结果表明,全部教科书中所“登场”的公元1700年以后的“人物”中三分之二为欧美人。通过学习这样的教科书,使学生接收到这样一个信息,在过去的三百多年的历史里,最有成就,最值得学习的是欧美国家。其结果是在传统文化和地理位置上属于东亚国家的日本,青少年关心的热点在欧美国家,却对自己的周边邻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亚洲各国而言,日本成为一个“既近又远的国家”,地理上的近与文化上的远,使得日本这个没有“邻居”亲和力的国家,成了一个“非亚非欧”的文化孤独者。日本制定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是在冷战的思维框架下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强权特征。如果日本在21世纪的发展战略上,仍不能摆脱冷战时期东西方的敌对思维框架,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文化孤岛”。

日本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主、和平精神的人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最近所发生的篡改教科书事件,使得人们开始警惕日本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复苏,国际理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虽然右翼势力的猖獗说明了国际理解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否定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而是应该发现它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更好地发挥其国际理解教育的作用。

三、对我国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启示

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的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有没有文化自觉对一个民族尤为重要。要培养文化自觉意识,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我国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方兴未艾,通过对日本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介绍,给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客观认识本民族的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必须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到中华文明曾经有过辉煌,也要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与其他文明交往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些方面。争取消除这些不足,使得我们的民族更好地完善自己,更好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充分理解异文化,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当今世界,以各自文化为载体的民族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上的焦点问题。了解一个民族就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在与各个民族的交往中,在努力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的同时,要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以便在交流和对话中,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所启发,以弥补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足,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再次,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育者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适当地进行一些国际理解教育的学习,以避免教学中出现一些文化不自觉的现象,影响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以及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定位。

上一篇:项目真实性审核制度下一篇:钢结构安装承包简单版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