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思想政治复习总结(13篇)
1.高考思想政治复习总结 篇一
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复习备考总结
(一)回顾一年的工作,首先在备考方向上教研室发挥了领导作用,正确把握了高考的导向,复习方法策略指导富有实效,教研活动务实,在备考指导方面成效巨大。
(二)深入研究《考试说明》、近四年高考题和山东各地模拟题,研究考点的分布及试题命题的特点,把握高考动态。全面理解《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点,明确各考点的范围和能力层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确保高三复习对路、到位,保证方向的正确性,从而避免复习过程中简单问题复杂化和复杂问题简单化。
(三)知识方面:
1、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每个模块宏观把握。根据《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对分散在课本各单元、各课、各框的考点知识梳理,把分散的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理清知识脉络,整合形成了主干知识框架。
知识梳理遵循“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例如,对于哲学常识,先宏观把握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这四大知识板块,然后再微观把握各板块的具体主干知识,如辩证唯物论的主干知识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微观把握各主干知识的具体内容,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容、方法论要求、应反对的错误倾向等。这里强调形成整体和各块知识网络,是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答题时灵活运用。在反复滚动梳理中不断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由于政治学科知识点多,知识面广,许多学生认为已经牢固掌握的知识,过一段时间后就会生疏,考试成绩也就会不理想。因此,在复习中必须要通过不断滚动记忆来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打牢基础。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术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能够综合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3、加强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强化和练习,关注易混知识的区分。如:《经济生活》中货币的职能;影响价格的因素;经济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几种投资方式:股票与债券,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我国的分配方式;财政的作用;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等等。《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府的职能;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的职权;我国的政党制度;等等。《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中华文化的特征;等等。《生活与哲学》中哲学的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区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区分;等等。
(四)典型习题的训练及总结
1、精选习题科学训练。精心选题避免繁、难、偏、怪试题,对于重要的考点选择不同的材料及设问以不同的形式反复限时训练,让学生总结答题经验,提高训练的效率。试题的训练讲究科学规范,学案中精选近四年的高考试题和典型模拟题让学生从中寻找感觉,体会答案的规范性,严谨性,要求学生组织答案力求课本语言、背景材料语言和时政语言相结合,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段落化、段落序号化、语言学科化、观点材料结合化、书写工整化,从而达到科学规范、全面具体,重点突出、逻辑层次分明的要求。
2、试题的讲评。对于学生的试卷及时批阅了解学情,提高讲评的针对性。对于典型例题的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讨论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不断强化提高高考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融会贯通,不断总结,逐步适应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
(四)关注、利用好社会热点,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山东地方特色,尤其是与中学生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结合起来,深入浅出,以此把握时代脉搏,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和运用,作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知识,特别要理解知识,这就是“感觉到的东西不能深刻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对国家出台的政策措施要注意解读,高度重视了国家和山东地方特色的重大新闻,如:上海世博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物价涨幅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重视山东党代会、人代会、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五)加强集体教研,精编学案,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加强集体教学研究,集思广益,发挥各自特长,资源共享,实现复习效果的最大化。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复习进度、复习目标、教法、学法、复习重难点、阶段质量检测。
通过集体备课精心编制复习学案。备课组分工协作,集思广益,精心编制复习学案,坚持把学案的使用作为复习的载体,学案的编制体现出下列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考点要求、重难点、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易错易混知识点、考点知识梳理、典型例题(高考试题、模拟试题)、课堂自测。学案的使用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教师加强对学案的批改,及时了解掌握学情,及时反馈矫正。
(六)复习备考存在问题:在复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些内容的复习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感到有点仓促,一轮复习延伸到3月中旬比较合适。学生基础知识还不能深入的理解运用。在学习中学习方法死,教条僵化,不善于思考。不能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把握知识间的联系。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高考思想政治复习总结 篇二
高考首先考的是知识, 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高考就是考察学生运用自己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 在高考中选择题的答案, 70%是对题肢即基础知识的理解, 30%是对题意的理解;综合题的答案70%是学科语言———基础知识, 30%是对材料的分析与归纳。我们知道, 在实际阅卷流程中, 点踩点给分与快速扫描关键词给分是评卷操作程序中所坚持的的原则和特点, 由此就不难看出, 得分的根据主要是学科知识。所以, 在高考复习中, 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要认真学研《考试大纲》, 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要做到全面掌握, 要准确理解考点内容, 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要做到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在提高能力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知识。要系统整理与记忆主干知识, 做到逻辑清晰, 要点完备。要紧紧围绕热点问题, 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体现综合性。要重视新教材、一定要把新教材的相关知识融合到高考复习中。
二、加强训练, 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复习要重视训练, 但题不在多, 而在精。所以一定要注意精选训练题, 要选择不同类型、不同要求的试题, 尤其要选择一些高考真题和变式题, 重点是在练习中归纳和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技巧。
在做选择题时, 一是要弄清题干的设问限定的范围和角度, 是政治还是经济, 是国家还是企业, 是根本原因还是直接原因等;二是要认真分析材料的中心思想, 当设问中有指代词“这”的时候, 一定要弄清设问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是哪些, 一般是离“这”最近的那一层意思, 但值得提醒的是材料的第一句为总括, 后面为例证或补充的时候, 要以第一句为主;三是要阅读完整阅读的选项, 千万不要草率决定。总的说来, 做选择题, 首要的是排除错误的选项;第二要排除与题意不相关的选项;最后还要冷静分析题干, 推敲题干的侧重点, 再作出正确选择。记住:做选择题, 最根本的一条原则就是“以干取枝”。
很多同学害怕做题, 特别是一些政治的主观题, 对自己的答案不愿意修改, 只想走“近路”, 这是不对的。天生会做政治题的人是没有的, 天生会写作文的人一样也是没有的。我们从小学级开始写作文, 这样写了十几年, 哪一个不是先临摹别人的范文, 再掌握写作技巧, 再反复练习反复修改, 才得以提高的。政治的主观题其实就是一篇小作文, 只要我们不断地琢磨, 认真地练习, 反复地实践, 就一定能提高。卖油翁说得好:“此无它, 唯手熟耳。”
在考试训练中, 告诉考生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在审题上要舍得花时间, 有很多同学常常舍不得花时间审题, 结果做得快, 错得也多;其次, 做主观题时, 一定要先审设问, 然后再带着问题审材料, 这样目标明确, 可以大提高效率, 做到事半功倍;第三, 对关键词和标志性词语一定要抓住, 不得放过, 从中筛选有用信息, 因为每个考点都有它的一些习惯性的表述方式, 总会显露“马脚”的;第四, 一定要准确链接试题与学科知识, 在材料层次比较多的时候, 注意首先从材料的主干上考虑原理, 在设问中对学科知识的规定比较笼统的时候, 考虑的范围要大一些, 最好能照顾到所有板块的原理;第五, 一定要规范答题, 在组织答案时千万要遵循“先重点再其他、先观点再材料、先教材再创新”的顺序, 一定要使用书本语言去表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关心时政, 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
因为政治学科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 高考试题一定会反映国家意志, 重大时政热点也肯定会成为高考试题的重要对象, 因此, 要求所有参与高考的学生, 在高考复习中必须做到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 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以便对此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在选择重大时政热点时, 必须进行筛选, 对国际国内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等热点问题, 一定要熟悉掌握它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引发的事件以及导致的后果。
例如上海申办世博会取得成功。要求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从整体上把握清楚世博会的历史和性质, 世界上都有哪些国家取得过申办权, 世博会的举办会对举办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哪些影响, 我国政府和人民为申博付出了哪些努力和工作, 它的现实和深远意义有哪些。时事热点试题考的不是纯时政, 它在设计系列问题时考虑的是特定材料和情境, 考虑的是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 它考查的是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组织语言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复习这些时事热点时, 一定要根据问题设计若干个不同的切入点, 例如:对中国上海取得世博会主办权的原因要从哲学角度分析;对中国政府为成功举办世博会应履行的职能要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还有世博会的举办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国际展览局的性质和职能等。然后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联系材料组织答案。最好再能运用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既要灵活掌握所学基础知识, 又要关心时政,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这样在解答时政热点问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摘要:政治学科要求考生在高考复习中必须做到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 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以便对此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
3.高考政治复习策略初探 篇三
一、 复习的重要性
复习是一个强化理解、克服遗忘、重新学习、弥补教学薄弱环节的过程。通过复习,可以使书本知识通过学生的认识、思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这是符合人的认识和思维过程由浅入深的规律。
二、 具体应对方法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的复习来说,搞好基础知识复习最重要。解答各种类型的题,都必须以基础知识为理论根据。基础知识薄弱,必定影响到成绩,这也就决定了复习课要狠抓基础知识。
1.复习基础知识
复习教材,必须明确教材的每一部分基本知识点,通过学生自己读教材写提纲的方法,熟练的记忆每一章、每一课、每一节、每一框所涉及的概念、原理、关系、及其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在复习过程中我提倡学生运用记忆目录的方式,从立体上把握知识。比如,收入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13年新课改适应性训练试题再次提到农民工收入问题,这一问题在《经济生活》中涉及到一单元第三课,消费水平与收入关系,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的关系,但关键是要解决这一问题,策略就出现在三单元,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而积极意义则是四单元,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这一知识点。所以知识点的连接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变成自己的东西。
复习教材,我在讲到关键处,需要学生特别留心的地方,使用 “重音”、重复,让讲解的内容更加突出,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把重音放在“根本”上,有利于与其他三大制度区分,同时及时总结这四大制度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做到有的放矢,灵活运用。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经常运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方便记忆,理解和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最为典型就是主要矛盾(重点、中心、关键等)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主流、性质、形式等)的辨别,非选择中运用广泛。《文化生活》中民族精神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内涵是维系……的纽带,支撑……的支柱,推动……的动力.学生记忆深刻,得分率较高。
2.强化练习
解读材料能力的提升:
高考政治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出来。由于材料的解读障碍造成的主观题判断不准,知识点运用不完整甚至错误。针对上述情况,加强对学生读材料的指导,通读材料、找出核心字眼、解读设问、调动有用知识这一过程,加强综合运用的能力。
掌握基本的做题规律:
思考在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赞可夫所说的“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通过大量的练习,总结做题规律是的高分的关键,教会学生思考,鼓励思考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善于思考、总结就会事半功倍。比如遇到《政治生活》题目找主体,公民、政府、政党、国际关系是答题的核心。《哲学与生活》主要是看属于哪一种观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确定知识、目标明确,以不变应万变。
三、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是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通常都会结合相关的一些时政热点问题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时要高度重视时事,注意将书本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有机的结合。2013年课改适应性训练中就出现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面对自然灾害弘扬慈善文化的重要意义,同时诸多资助者的善举社会、个人如何认识和选择,令人深思。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了解实际,同时还得学会回归教材,也就是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来诠释这些实际问题,做到论证的理论有说服力,条理要清晰;答案要点要精练。
高三复习课中无不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而我们则是忠实的贯彻者,“其路漫漫,任重道远”许多问题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探索和实践。
4.高考思想政治复习总结 篇四
政治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学习政治时,只有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才能扎实掌握需要记忆的原理和知识要点。在此基础上,还应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
把书读乱法:将书本知识烂记于心
“把书读乱”实际上是一种高效读书法,看似乱,实则更清,当真正做到书本烂熟于心的时候,政治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是送分题。
重视课本中讲到的政治原理
课本知识是每门学科的基础,高考题目的拟定都源于这些知识点。对于政治而言,无论是题目还是答案,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核都高于其他科目,尤其体现在哲学知识部分,答案模板多为“原理 阐述”。因而,在政治的学习中,绝不可忽视书本知识。
在记忆过程中,建议联系实际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例来进行阐述,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养成经常翻阅试卷的习惯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见的多,自然印象深。即使你不刻意去背诵,你也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也要经常翻阅课本。在翻阅试卷的时候,可以整理一个错题本,用来整理典型错题和常错题,对自己的错题更深入反思和研究,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恰到好处地利用辅导资料
高中的孩子必定深有感触,试卷、辅导资料、教科书一定是呈“三分天下”的局面,辅导书买了一箩筐,能用上的没几本。在这里,小编建议,辅导资料够用就可,最好选几套模拟真题的辅导书籍。每隔一段时间做一套,感受高考真题的出题思路,总结规律,找到属于自己的答题技巧。
目录记忆法: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
相信文综各科老师们已经强调过多次,目录记忆法可以帮助大家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能够收获“一览众山小”的效果,但却从没告诉我们具体如何应用这一方法,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一一揭秘:
在记忆目录时,要学会闭目思考
在阅读和记忆目录时,一定不能忘记思考。只有积极地思考,才能回想起每个标题下的知识点内容。如果遇到哪些地方记不起来,马上回去翻看,浏览一遍内容,“扫描”盲区,然后继续闭目思考接下来的内容。这样记忆快速高效,而且更有助于形成完整的框架认知。
根据自己对课本的了解列出大纲
这一步骤是承接上一步而来的,大致掌握知识内容后,就要形成书面的东西啦,抛开目录,按照自己对全书的理解,在笔记本上列出一个大致的提纲,画出思维导图。这对于以后的复习也将大有裨益,每次复习的时候,可以用来回忆内容,做到查漏补缺,引出更多细节以及易忽略的内容。
点到为止法:政治答题关键是答到点上
点到为止是回答问题时要答在关键要点上,即采分点!任何科目问题的答案在精不在多,如果你句句都在采分点,寥寥数句就能拿满分,否则,即使你长篇大论也不会,也拿不到高分。历年高考政治答案结构基本都是“知识点 少量材料阐述”。
在答出关键点的基础上,重视答题的全面性
回答政治大题时,还要注重答题的全面性。比如,在回答经济问题时,最好答出经济规律、企业政策、国家等方面的知识点,这样才能不出现知识点的混杂。这样看似与点到为止法有点矛盾,实际上是统一的,全面是指必须要答出要点,点到为止即不要过于啰嗦,以免画蛇添足。
注重答题的逻辑性,注重原理之间的联系
回答政治大题,要重视原理之间的逻辑性。这就需要对政治原理进行归类,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四大板块进行分类,然后再细化填充详细内容。这样就会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一个逻辑结构图,对于记忆原理和回答大题都非常有帮助。
抓住大题立意和中心,力求答题规范化
面对政治大题时,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是首要的,掌握解题要求和条件;其次,还要明确答题中心,围绕中心来答题;再次,还要注意答题规范化,编号答题,每步注意描述清楚答案论点。最后,简单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态度,作为总结,收尾不拖沓。
时事联系法:结合时事,活学活用
政治科目的学习主要大多是以背诵为主,高考政治中的时事政治部分却并非简单记忆背诵就能解决的。每天坚持看新闻、关注时事政治, 将事件与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有助于高考答题。那么,该如何关注时事,活学活用呢?
有选择地看新闻和报纸,有目的地关注时事
新闻联播是了解国家、国际大事的窗口,是关注时事热点的最好途径。除此之外,如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官方主流媒体都是了解和获取时事政治的绝佳途径,这对于回答政治考试中的时事分析题大有帮助。
熟练掌握课本知识,有针对性地训练时事分析能力
5.高考政治复习方法 篇五
循环复习法
循环往复,不断重复,加深理解与记忆的一种复习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固定的内容的复习,也适用于累加知识的复习。比如,多次复习一章、一单元或一本书的内容,每次复习都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不断获得新收获。学了第一节,及时复习;学过第二节,再将第一、二节的内容全部复习一遍,如此类推,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高熟练程度。循环复习法在功效上优于及时复习法,可以弥补其零散、不系统的缺陷,加强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再者,循环复习法又具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从概念、原理的掌握,到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每增加一次复习,对于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就是一个提高。循环复习的目的在于熟练。通常,识记材料的性质、学习的程度和学习的方法是影响遗忘的因素。一般说来,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学习程度越高,遗忘就越慢;形象的材料比较容易长久保持。政治课的概念、原理,多数是抽象的理性知识,缺乏形象直观性,不易被学生所接受。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学习强度。据研究,过度学习50%,记忆效果最佳。学习程度提高还会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性、准确性和灵活性。
比较分析法
政治课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区分基本概念、原理的方法,同时又是识记教学内容的复习方法。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以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或方面,把事物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分解出来的过程。具体地讲,比较分析法就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相同点、不同点的对比,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对客观事物既能看到它的下面,也能看到它的反面;既看到它的主体,也看到与它相联系的外部条件;既分析现象,出能透过现象看到它的本质;既能认识它的现状,出能比较准确地预见它的未来。 比较分析法是政治课复习的重要思维程序。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把教材各部分内容进行分析与比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集会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并从其内在联系中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有关理论知识。 比较分析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各类练习题的解答上,例如:比较题,分析判断题,理解题,说明题等。在练习中,训练基本功,培养运用理论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熟悉复习步骤,按照各类习题的解答方式,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地进行。必要时,教师应给予正确的诱导和概括性的结论。比较分析法是一种具体的、实用性的复习方法,在时间安排上没有明确规定,可同及时复习法、小结复习法、总结复习法交叉使用,形成立体复习网络。
综合归类与概括提炼法
综合,是在认识让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的过程。它与分析是两种相反的思维过程,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综合以分析为前提,没有分析,认识就无法深入;分析后又必须综合,没有综合,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综合同样是政治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这些异同点,对事物加以分类、综合,最后得出事物普遍特征的方法就是综合归类与概括提炼法。综合归类与概括提炼法在政治课复习中的主要作用是:①系统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可按照一定标准,把基本概念、原理归类 ,集中复习。这样分类集中复习,不但记忆牢固,而且明确其所属,便于应用。②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在熟练掌握马列主义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复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③从众多的感性材料中,抽象、概括出理性结论,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利于理性结论的掌握。综合与概括提炼法要求高、难度大,不仅局限于某一节课的内容,而且要根据知识体系,进行跨度较大的综合训练,故它适用于高年级、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总之,它是一种侧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复习方法,运用得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尝试回忆自我检测法
“尝试回忆”是心理学术语,也叫“试图回忆”。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之前,盖上书本尽力回忆学习材料,这种复习方式叫试图回忆。这种复习方法在记忆、复习中效果较好。因为尝试回忆时,进行着各级主动的心智活动,看到成功又会感到成功感,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有利于识记的进行。同时它又是一个自我检查的过程,能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明白哪些已经记住,哪些尚未记住,有助于更好地分配复习时间,有针对性地采取补遗复习。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学生可独立运用,无需教师指导和事先制订周密的计划;出不需要特殊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只要学生注意力集中,就能记忆成功。然而它必须同其它各种复习方法交叉使用,合理安排。在宏观上,综合运用各种复习方法,才能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掌握所学知识的全貌。另外,还要注意同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协调起来,比如渐进复习法和反复复习法。把新知识的学习和旧知识的复习配合起来,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纠正。这种复习方法不受学生年龄特征、接受程度和智力水平的限制,能被广大学习者所使用。返回页首小结复习法
学生在学完一章或一节结束后所进行的、以概括提炼为主的系统复习方法。小结的过程就是检验学生概括阐述教材正确与否的过程。通常,学完某一章、节结束后,应由学生进行小结,概述全章、全节的主要内容,创设一个清晰、简明的脉胳,在学生心理上形成定势。然后不断复习,加深巩固。当小结内容全部掌握以后,再联系社会现实、理论指导实践。小结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是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有效方式。但小结复习法也存在局限性。章节内容较少,篇幅较短,小结困难,章节过多、过细,缺乏系统性、逻辑性,造成杂乱无章的感觉,使学生失去复习兴趣等等。这些都有碍于小结复习法的顺利进行。运用小结复习法应注意做到师生互动。把小结内容不断扩展,既明确教材的本质属性,又不遗漏说明材料,在理解的前提下,变换多种题型,反复刺激,直到掌握为止。
总结复习法
在单元或学科结束后,对学习内容进行总体分析,确定知识要点及其相互联系的复习方法。总结往往就是复习,在总结课上,学生要学会用线条式板书,配合系统复习,展示教材整体结构。其实,这就是系统地复习、巩固知识,应用理论并使其系统化、深刻化的复习过程。为了加强对知识总体的系统复习,教师可借助图表,如单元知识总表、全书知识体系表,还可以提出启发性问题,由学生归纳整理。总结复习是在小结复习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把小结内容各部分贯穿起来,使之相互衔接,相互制约。二者的复习内容是面和点的关系。没有小结复习内容的累加,就难以构成总结复习。两种复习方法尽管目的相同,但方法、手段却不同。总结复习法要求不应简单地再现过去的内容,而是深入揭示事物和现象间的新联系,使知识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整体。由于总结性复习的范围广,内容系统性强,总结时必须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难点、重点突出。复习必须制定和遵照复习计划进行,确定复习要求。总之,力求形式灵活,方法得当,切忌单纯为了考试而猜题式的复习。
中学政治概念掌握方法
本质揭示法
概念是思维对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属性的一种反映形式。事物的属性有感性的和非感性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区别。感觉、知觉、表象反映的是客观对象的感性的属性,概念反映的是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甲事物不成为其他事物相区别的那些内部依据。反映在思维中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属概念的属性。我们要掌握概念,就要揭示概念的,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下定义的方法就是揭示概念本质属性的简便方法:给某一概念下定义,先要找出与它邻近的属概念,然后在这个邻近的属概念下面同其他并列的种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别,其本质差别揭示清楚了,便是给概念下了定义。 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根据这一公式,可作出如下定义:①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配制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②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里“规律”、“商品”是被下定义的概念;“物质运动”、“劳动产品”是邻近概念;除联接词“就是”的其他部分就是种差。
本质揭示法,要注意:①不能用否定语句表述;②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外延要吻合;③定义语不能含混不清,不能用比比喻句,不能用被定义概念去说明被定义概念。
语词辨析法
表达概念用语言形式的词或词组表述的,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而词语是概念的表达形式。科学概念、科学术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要掌握概念,就不可忽视对词语的辨析。但并不是所有的词都能表达一个概念。如介词、连词、叹词、语气词等虚词,一般是没有表达概念的。在学习政治课时,对政治课概念的语词分析是大有好处的。
由于概念和词语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所以,要精确地表达思想,也要注意语词辨析。有时,为了说明概念的定义,可用语词定义。所谓语词定义是相对于实质定义而言,即对语词意义的说明。但是,在下语词定义时,要切忌词语反复。
扩大概括法
亦称“概念的概括法”或“概念的扩大法”,同“概念的限定”相对立。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以扩大概念的外延,使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转变为外延较大的概念的逻辑方法。例如:“303班学生——红旗中学学生——中学生——学生”。
由特殊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普遍规律的认识,也应用概念概括的方法。例如:微观世界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宏观世界也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自然界在不断地运动,人类社会也在不断运动等等,进而概括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从而概括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客观规律。在课堂讨论中也常用概念概括的方法。例如:我们从讨论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问题,进一步讨论箭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时候,就是运用概念概括的方法。
由种概念概括出属概念的时候,也用概念概括的方法。
扩大概括法只能是种概念概括为属概念,部分不能概括为整体,概括也不能无原则地拔高。随意概括,容易造成认识程度不高或认识模糊。
缩小限制法
6.高考思想政治复习总结 篇六
一、任务:查找问题,自我完善。
冲刺阶段的复习目标是克服盲点,破解难点,总结答题规律,将基本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为此,学生在复习中,要学会分析自我,总结自我。比如,可整理以前的作业、练习,并对其进行归类,这样可以找出自己的薄弱点,然后对症下药,进行集中练习。另外,在课堂上要与老师的教学进程同步,排除自身困难;在课下, 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确立新的复习目标,做到有条不紊。这样,既能不断完善自己,又能减少慌乱情绪,还能在自我目标的推动下有更大动力。
二、记准:回归教材,整合提高。
高考试题的材料一般来自课外内容,试题的切入点和视角会千变万化,但解答的要求和内容却在课本内。为此学生要学会回归教材, 对主干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要做到能有序地储藏知识和按照需要合理地抽取知识,对重点知识和突出的关键词要有意识地背诵和默写, 重构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具体做法如下:
1.熟悉教材目录,明确知识范围。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设问常常以教材的目录或次目录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结合试题材料回答。因此,只有熟悉每一模块中的目录,才能科学提取试题信息和准确调动知识,然后生成正确答案。 如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中国愿意同本地区各国携手实现亚太美好梦想的理论依据。此题涉及《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和第九课的内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国际新秩序、 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知识。
2.准确区分易混易错知识。针对常考点进行易混易错知识的归类,可以有效防止和避免失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如:《政治生活》中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我国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人大代表的职权、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等易错易混点。
3.准确把握原理性知识。要全面把握原理的范围、内容、层次、方法论要求。
4.整合行为主体知识。以教材中的行为主体为线索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如要求回答政府去做某件事,则可能涉及《经济生活》中的知识点有:第1课,对通货膨胀和汇率的控制;第2课,稳定物价;第3课, 促进消费;第4课,发展生产力和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5课,促进就业的措施;第7课,促进分配公平;第8课,发挥财政的作用、税目和税率的制定;第9课,市场秩序和宏观调控;第10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整合问题知识。以问题为中心,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构建知识体系。如关于“促进消费” 这一现实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合:
(1)“是什么”: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传统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向消费增长倾斜;2015年政府要积极推动引导性的消费工程,如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旅游消费等,促进消费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
(2)“为什么”:1理论依据———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2现实意义———发展多样性和个性化消费的经济意义。第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能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第二,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信息消费、 绿色消费、旅游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为不同层次居民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第三,绿色消费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科学发展。
(3)“怎么做”:1对国家而言,第一,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断增加就业率,从而增加居民的收入,从根本上提高消费水平;第二,采取措施稳定市场物价;第三,积极调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总体消费水平;第四,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科学、理性消费, 鼓励适度消费,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第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信心;第六,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第七,引导新型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2对个人而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依靠自己的知识、技术、资本等因素获得更多的收入。3对企业而言,要积极关注市场需求,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三、活用:透析热点,学以致用。
高考政治试题总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常常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学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热点问题,力求找到高考命题的最佳切入点。如关于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热点,在了解“新常态”背景的前提下,可从以下角度切入:
1.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分析,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在应对经济新常态中怎样发挥作用。
3.说明企业应怎样适应经济新常态,谋求更好发展。
2014年需要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经济新常态(调结构、 转方式、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改革进行时(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养老金并轨促进社会公平)、“打虎拍蝇”(反腐败)、中央召开文艺座谈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和保护好文化遗产、中国成功举办APEC北京会议(亚太梦、亚太自贸区、互联互通)、“一带一路” 战略、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设立、“沪港通”顺利开通、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等。
四、规范:科学训练,规范答题。
高考文综考试中,政治题一般放在最后,学生常出现时间掌控不好、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复习冲刺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50分钟内完成高考政治题量)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要精选模拟题(也可用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纠正答题的不良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顺序、答题技巧。需要特别注意对主观题的训练,学生要养成先读题目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和角度,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的习惯。答题要先写个提纲,这样可避免答案重复、避免要点不够、避免不着边际。答案要点要兼顾原理+ 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增分点三个方面的统一。字迹书写要整洁,以获取阅卷老师的印象分。
五、心态:调控心态,自信应对。
高考不单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更是对其心理上的考验,因此,冲刺阶段始终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尤为重要。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定位过高,就会焦躁不安;定位过低,反而失去动力。要接纳自我,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接受它。
2.不要一味考虑某一次模拟训练得了多少分,重要的是要寻找这一次训练失分的原因,找到自我薄弱点,加以突破。
3.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自信是成功的重要条件,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成功的“推进剂”。每天告诉自己“我能行,我定成功”“我努力,我收获,我进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尽量想着好的方面,让思维积极起来。
4.适当的压力是好的,不要过分夸大某些不良心理的表现,认为自己有严重心理问题而产生恐慌。
7.浅谈高考政治复习策略 篇七
关键词:高考;政治;命题;失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的政治除了保持已有命题本身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外,更突出其与时俱进的观念。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社会动态的主观题,除了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外,更突出对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由于学生习惯于预设观点的学习方式,很难适应多样性的设问角度,势必造成严重的失分。针对《考试大纲》中“以能力测试为指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近年政治高考趋显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2)突出能力考查;(3)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时政。因此,如何针对性地调整复习策略成为教师当下的首要任务。
一、注重基础,构建学习体系
为了体现高考选拔和新课改的要求,高考政治除了坚持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外,题目设置趋向于基础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越来越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考查。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从高考的实践和学生平时做题的情况来看,试题特别是选择题失分的原因大多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所造成的。
如何夯实基础,掌握繁杂的知识点呢?教师应先放弃传统应试教育那种过于注重习题训练的学习方式,要准确理解基本概念,不能只顾重点,更不能忽视教材的全篇,造成知识体系上漏洞和知识点的断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知识的整合,指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理清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构筑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基础知识图表化、网络化、系统化,这样就能站在高处,从总体上驾驭知识,而不被庞杂的知识所淹没。教师切不可盲目地、按部就班地按大纲顺序进行复习,而要打乱教材顺序来适应出题顺序的随意性。另外,教师要对一些易忘、易混淆的内容进行深入对比,注重知识界点的清晰化,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脉络,借助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记忆、提升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整合成一个立体式网络化的知识体系。
二、加强审题,洞悉出题者意图
新课改强调政治教学要进行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格式化、固定化、公式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和变通教材内容,充分给予学生锻炼思维的机会,提升学生审题的深度。通过分析近几年的考题我得出,设计的问题基本都来源于社会材料,材料来源广、思路新,要求学生理解材料的同时结合政治基础知识点来认证问题。因此,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提升知识的再现和回归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题一般分为审题干、审题肢及审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三部分。其中,审题干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对此,我们要先明确题干的内容,切实弄清题意,抓住试题提供的要求、角度和范围,明确该题的所属类型,逐步缩小思考范围,判明答题所需内容。审题不超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或怎么想这三个部分。答题时,我们务必要做到以下几点:(1)归纳题目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2)表述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3)运用相关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4)联系重大时政。(5)摆事实证明。(6)进行必要的反论。另外,审题还要注意出题者设计的陷阱,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易混淆知识来设置陷阱;(2)利用多余条件等干扰信息来误导分析;(3)利用常规思维定势来设置陷阱。
三、以不同的时政热点为载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从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走向来看,国内外的长效热点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一直是高考的命题重点。尤其是主观题,根据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情境,引出一系列问题的出题思路,充分体现了高考政治鲜明的时代性特点。因此,考生在掌握书本、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必须加大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内外大事的力度,加强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分析和总结这些热点的训练,归纳所用的理论知识点,将书本知识融入于社会热点当中,学会融会贯通,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政治永远都具备时代性和前瞻性,如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日新月异的经济和科技,无处不在网络信息提供给了政治课生动而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多引入经典案例及当下政治局势来引导学生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应尽量选取生活化、通俗化、趣味化、具有鲜明教育性的启发性教学案例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要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了解教师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及这个例子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为了举例而举例。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互动交流、多提问题,才能找到探究性、开放性问题解答的规律。
四、结束语
与时俱进是近年来高考政治命题的特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课改对高考政治的要求。教师要在高考政治复习中做改革创新的领军者,转变角色,创新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研究高考,努力传授学生学习记忆知识的方法、答题的技巧,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学习,开阔视野,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归纳知识,学会自主设计问题,答题技巧的指导和培养应贯穿于高考复习的始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研究高考政治试卷命题的基本要求,积极探讨和总结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打有备之战。
参考文献:
1.田亚梅,《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政治复习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实践2012,(06)
2.邓巍,《浅谈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思路》[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06)
3.吴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学科教育》, 2013,(02)
4.吴强,《谈高考政治规范答卷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2011(04)
8.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计划 篇八
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分析学生状况,提高复习实效。
二、目标任务:
1.组织专题复习,提高学科素养2.科学安排时事政策教育,关注时事热点。3.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心理素质。
三、策略与方法:
1.建学科知识体系,大力提升学科能力。二轮复习的重心则落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和领悟上。要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恰当地确定核心概念,做好概念分级工作,研究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规律,把握原理,梳理观点,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能够将考点知识融会贯通,通过习题训练培养比较成熟的学科思想、方法、能力,掌握学科认知活动的规律,扩展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二轮复习要统筹安排学生练习,循序渐进,使学生练习系列化,能力培养阶段化,以期收到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
2.做好时事、政策教育工作,解读社会热点。政策及热点专题教学是开阔学生视野,系统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基本知识,把握国内外时事热点的来龙去脉,掌握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途径。这一工作在高考二轮复习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3.高三政治二轮的五个“专题化”复习策略、措施
⑴考点专题化:这是二轮复习的核心和灵魂。研究高考,找出考题与考纲的内在关系,体验、感受、领悟高考命题规律。重点分析高考问答题答案的合理性、必然性、逻辑性。列考点清单,对考点内分外扩。能从任一考点出发,推理出其他考点。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考点归类。对考点分门别类,如是什么类考点、为什么类考点、怎么办类考点。
⑵热点专题化:以《时事导读》为载体,将热点解读题目化、问题化。将相似专题、侧重于某一内容的专题可合并讲解。如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综合类等。始终坚持考点辐射热点,热点回归考点。
⑶训练专题化:抓小放大,进行选择题系列训练,对试题归类整理,找命题重点和规律。评讲专题化。相同、相近考点热点合并评讲,如民族团结问题。
⑷方法专题化:对不同题型,如选择题、辨析型简析题、探究题等,要总结共有和特有的解题规律,借助《众品高考特色专项训练》,让学生运用自如。技巧专题概括。如哲学中的“特点”一词,可用矛盾特殊性、物质决定意识等考点。
⑸默写专题化:默写的计划性、系列化。步步为营,一着不让。默写内容综合化。默考点、解题方法技巧等。对于主干核心考点,经常默写。
四、使用资料:
《天津高考总复习――二轮专题》和中的“专题学案”,时政热点专题资料等。
五、复习进度:
9.高考政治复习五个常用复习策略 篇九
在刚高考复习阶段就要认真研读上一年的《考试大纲》,了解高考的要求,明确复习方向。在复习中,一定要“吃透教材”:全面阅读教材,包括书中的正文、辅助文,要确保一字不漏;记忆重难点,对主干知识进行深化、扩展;构建知识体系,把“碎片知识”进行整理,对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做到“心中有线”。
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切忌死记硬背,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②要培养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
③练习要精选,内容要恰当,试题要注意筛选,切忌再用题海战术浪费宝贵时间。
④试题的答案要“准”、要“精”。要多研究综合能力考试的性质、目标、和要求,特别是高考综合试题的评分标准。因为综合试题的标准答案无论是在答题的层次、逻辑关系,还是在答案文字的数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注重课本
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试题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对基础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考核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
以课本为主、复习资料为辅。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因此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复习资料为辅”,并不是治复习资料少花时间,而是用好复习资料来帮助我们掌握考点和课本。
复习的目标:系统复习高中政治全部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熟稔高考考点。
要求:在复习应遵循按章节或单元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夯实基本知识。
以高考考纲考点为主干知识,重点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相互联系与区别。复习中要学会抓住“点、线、面”,建构起考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明晰化、精确化。要求考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脑子里有一张“知识结构图”、一棵“知识树”,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三、复习技巧
1、从宏观上熟悉相关内容的整体结构,相互联系——一定要对相关内容(可以是一整本书的内容,也可以是一本书中某部分的内容,如唯物论或辩证法部分的主要原理观点)进行归类整理,尽可能先脱离书本将其用网络框架等形式将结构图整理出——政治要背,在这里主要就是指背联系、背系统;同时要特别注意对目录的章节编排很熟悉。
2、在弄清总体系统结构的前提下对课本内容进行细看,包括概念、事例、谚语、格言、关键字句、分析过程、分析依据、结论、重要意义、要求及错误观点、危害等等。
3、进行有选择性的整理理解记忆。
以上三步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将这几步有机联系起来,不能分割开来。看书不能光看不整理;光看不背,光整理不背;光看不作练习。
四、时政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步骤有两个:
1、在平时注意把当月的重点时政记录下来,并作一归类。可以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等,特别要注意各个领域内的重大时政。
2、在积累时政的过程中,把其与课本的复习相结合,学会自己命题。这一步要求考生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跟自己提问,同时要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和时政的结合角度。
五、重视月考,掌握答题技巧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经历多次考试,无论每一次考试结果如何,你都要迅速调整状态,及时总结自己失分的原因,并将其化做自己进步的动力,你要知道在高考前的每一次考试都只是检测,即是不断让你自己所学知识查缺补漏的过程,不代表结果。
1、答好主观性政治题的一般要求:
(1)字迹要端正、清楚,语言规范,尽量用政治(课)术语。
(2)要有层次,分好自然段,切忌答题不分段,留太多空白或将答案挤在答卷中间。
(3)答题必须遵循的一般步骤:
先审题,读清题意要求;思考题目与事件(例)之间的内在联系;题目或事例所包含的有关原理及内容;对材料或事例进行分析(包括正确的依据、实行的必要性、重要性;错误的依据、危害等。
在围绕反面的认识或做法时一般可采用的语句有:“我们要反对……克服……”、“在认识(理论、思想)上,分清……,在实践中克服……”、“不坚持……就会造成……危害”、“这题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说明……没有分清……没有看到……”、“在实践中会带来(导致、造成、影响)……”“题中提到的现象是暂时的,表面的”等等)。
2、我们失分在什么地方?:
①审题不仔细;
②书写不规范;
③思维不灵活;
④表达不清楚;
⑤基础不扎实;
⑥答题抓不住要点,不能规范使用学科专业术语。
10.高考思想政治复习总结 篇十
一、全面复习,系统掌握,夯实基础
所谓“面”,就是通过全面复习,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教师必须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双基知识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排查,辅导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网络,而后进行巩固训练,夯实复习的基础。具体做法是:首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目标要求,让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各章节知识体系有全面而又具体的认识。如:教材课、节、框知识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需要理解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容易混淆?等等,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依次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即知识结构),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最后,强化训练,巩固运用。强化训练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练习的面要广,量要大,题型要多;第二阶段着重突出重点、难点和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要精心设计和筛选,要注意层次性和灵活性。
二、归类连线,综合训练,强化巩固
所谓“线”,就是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而后进行归类综合训练。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具体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有关“标志”、“原因”、“表现”、“意义”、“作用”、“区别”、“关键”、“本质”、“关系”等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知识线。然后根据归类整理的知识线设计练习题,进行综合训练,可选用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训练。其次,归类综合训练还可以把所学知识按题型分类进行综合训练。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说明题、阅读分析题等题型训练。训练内容既要抓住基础知识,又要突出重点、难点。
在题型归类训练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应向学生讲清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误。如:有些学生对于阅读理解题、判断说明题、理解说明题审题拿不准,答题没有把握,这就要提醒学生开拓思路,尽可能把与本题目相关的内容都列举出来,然后加以适当选择,避免可能出现的失误。第二,教师还要讲清题型变化特点,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其灵活变通的能力。近几年来,政治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变化为多种题型。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可用填空、选择、简答、理解说明、阅读分析、判断说明等多种题型来考查。
三、重点复习,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所谓“点”,就是进一步突出强化重点、难点,并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分析认识当今一些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搞好复习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的,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选准重点和难点。教师对每课中的重点难点要选准,并在复习过程中反复强调和训练,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如:教材中有哪些重点、哪些难点,要让学生心中有数。其次,对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让学生理解掌握,坚决反对死记硬背。如:在分析“我国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一问题时,我运用比较和列图表的方式进行逐步分析讲解,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宪法和普通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得出了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结论。再次,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而且还要让学生多关心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诱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某些“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现象严重,贪图享受,不愿艰苦奋斗”等现象,我设计了这样几种题型:第一,理解说明题: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通过启发、诱导、分析,大部分学生能明确题目的内在要求和答题思路:一是文明的含义;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四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第二,判断说明题: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没有必要提倡艰苦奋斗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提问,使大多数学生做到判断正确,说理全面,要点明确,结论扣题自然。
当然要设计的题型还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11.高考思想政治复习总结 篇十一
1. 夯实基础知识
从历年的高考看, 无论是选择题, 还是材料题, 比较分析就会发现其答案点绝大部分就在课本中, 就在我们平常所教过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学生丢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牢固, 特别是选择题的丢分, 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 要求学生一要在充分理解概念、原理的基础上强化记忆, 特别是对主干知识的记忆;二要增加看教材读课本的次数, 至少要读三遍课本;三要学会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使课本知识问题化, 基础知识条理化、基本原理要点化;四是让学生自觉做到框框有归纳, 节节有笔记, 课课有知识总结, 自我建构每一单元每一模块的立体知识结构体系。
2. 注重能力培养
学生答题能力水平决定得分高低, 提高得分率就要把基本知识转化为做题能力, 能力主要从两方面培养:一是做选择题如何进行题干题肢的比较分析, 怎样运用三种方法即判断法、排除法、比较法;二是主观题, 如何全面分析材料, 如何联系课本知识, 如何联系现实生活, 特别是在“全面”联系材料方面下工夫。否则, 就会导致答案点不全面而丢分。一轮复习尤其重视图表题的训练, 让学生学会分析图表中的有效信息。
二、第二轮复习, 采取学案模式
1. 学案内容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知识结构图表, 二是主干知识展示, 三是疑难易错知识误区, 四是联系实际的热点知识分析, 五是典型题目及答案。还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考点知识都梳理一遍, 增强知识记忆能力。
2. 学生在二轮复习中应做到
(1) 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 切忌死记硬背, 生搬硬套。
(2) 要培养对知识变通和迁移能力, 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注重多角度理解知识。
(3) 平时练习要精选, 试题要做到精选, 杜绝陈旧题, 切忌偏、难、怪题。
(4) 试题的答案点要“准”、要“精”, 要多研究高考试题的评分标准。
3. 选做真题
把近三年高考真题以作业的形式分别进行练习,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 便于提高做题能力。
三、高考前三周复习:回归课本, 训练热点,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1. 做典型题
选择有代表性的模拟题三套, 关注现实热点, 结合考点知识, 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对考点的把握上, 切忌不要为热点而忽视考点。要在了解相关热点的基础上, 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去系统综合分析、认识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为什么”“怎么样”两个设问角度, 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四个模块的结合点上去把握热点, 以拓展学生思维,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提高应试能力。
2. 梳理主干知识
学生要进一步梳理教材主干知识及知识网络, 把要求的应试技巧贯穿在每一道试题中。在最后的复习时间里, 学生要回归课本, 重新对知识进行梳理, 查漏补缺, 对重点知识、新增知识进一步熟练记忆, 对错题进行再反思。
12.2014年高考政治复习计划 篇十二
------三轮推进,稳扎稳打,知能并重,争创辉煌
一、确立指导思想,明确目标
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加压、鼓足干劲、科学备考。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训练思维,增强高三政治复习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团结协作、和谐备考。
二、分析高考试题,把握导向
1、夯实基础知识,注重政治理论素养。从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来看,试题的编制和答案的组织都贴近教材,部分试题甚至直接用教材中的知识命题。所以,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知识。
①重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要全面识记,深刻理解,才能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如果对某个知识点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全,一旦考到就很难得到高分,对于考点的理解,必须抓住“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②学会对知识的整合和重组,真正做到融合贯通。例如,要正确回答“如何看待电子产品价格下降”,必须对导致商品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都有所了解,包括商品的价值、供求关系、货币本身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政策、企业营销策略、消费心理等。
2、把握时代脉搏,注重政治敏锐性。近几年的政治高考往往迎着社会热点上,以现实问题为载体,设置一些新情景、新材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意问题,所以,必须对热点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①全面把握和深刻认识热点问题,要把握那些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体现人类追求,影响最大,与所学学科内容有着必须联系的内容。例如:对“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贯彻、怎样贯彻?②运用学科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恰当分析。要体会和领悟热点问题在知识上最有意义的切入角度,做到教材与问题的有机结合,对每一热点要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个角度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科学严密安排,步步为营
(一)掌握要领:一是立足课堂,教材课标要吃透。二是狠抓基础,高考考点要落实。三是精讲精练,每日一练讲评好。四是突破难点,易错易混要分清。五是把握解题规范,提高解题能力。
(二)把握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安排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届文科班学生中考分不高,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系统性不够明确,对热点关注不够及解题技巧欠缺,安排具体计划、措施及目标。
(三)三轮推进:第一轮:基础知识过关,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以纲为纲,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将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烂熟于胸,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拟采用总----分----总的思路进行。即先总体构建知识体系,然后对考点进行高密度讲解,逐条分析,找到知识联系,最后在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严密知识网络,以知识带热点,强化理解记忆。第二轮:时政热点专题复习,以热点带知识,突出重点、难点、疑点的解决。强化主干知识,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着重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能力。第三轮:综合复习,选择典型热点进行政、史、地综合,强化记忆,培养应试能力、指导心理调节。
第一阶段:(2013年10月—— 2014年3月)
目标任务:夯实基础,循序渐进。通过本轮复习,使学生对“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能准确、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全面掌握考点中的基本知识,达到能独立完成高考试题中的“基础”题。
具体措施:
(1)以教材为准绳,按照课、节、框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巩固。
(2)每节配置一套课时作业,每课进行一次单元检测,并做到认真督察。充分利用好纠错本。
(3)加强互研、掌握信息,立足学生实际,把互研落到实处,在基础知识上,力争不留死角。
具体方法:
(1)读——细读教材。细读教材能帮助自己树立自信——我熟悉教材!
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可读性强,通过细读,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力争能全面了解教材,不留遗漏。细读教材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存在某个知识点可能不考的念头,更要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2)记——熟记知识点。
在熟读、细读教材的基础上,要认真记忆知识点。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要提高能力,先要搞好知识的储备,而对于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记忆。
记忆知识点时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也即先体系后要点的逻辑顺序。如课题(明白本课要讲知识的总体范围)→节题(进一步明确该题下分几个节题来讲解,弄清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框题(明确本框题讲述的主要内容)→标题→具体知识点。这样,就从整体上构建成了知识网络,便于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简单地说,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你可以很便捷地从体系中提取所需,可以有效地避免“按题猜点”或“依点猜题”,从而提高准确率和效率。另外,记忆知识点时还要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如,我们在记忆某个具体知识点时,要先把握其精神实质,就好比我们平时所说的——它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有目的地和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对接,从而达到知新而温故的和温故知新,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3)练——解决问题。
读和记是为了练,可以说练是前者的目的。只有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一般说来,第一轮复习的练习不宜过深过难,应以基础性练习最佳。因为:这轮练习要达成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巩固知识,二是纠正偏差或错误,三是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过难、过深,一旦超越现阶段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其危害是极大的。一是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二是可能会造成自信心伤害。
第二阶段(2014年3月 ——2014年4月)
第二阶段复习时间短暂,要突出知识的主干性和体系的建构性,注意思维的概括性与发散性。
目标任务:知识梳理,深化网络。
①针对学生第一轮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专题复习整理,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
②指导学生对知识、原理的重新整合,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具体措施:
(1)按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确定十二个专题,逐一进行知识梳理,进行复习。
(2)就本专题高考复习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和总结,即进行知识链结。
(3)就每一个专题,经过互研精心选择一套综合检测题,突出层次性和知识的网络性及能力的训练。
具体方法:
(1)归纳:
在第一轮复习中,通过细读和记忆,我们对个体知识点有了较熟悉的记忆。但这仅局限在个点上,没有形成知识板块或没有建立知识体系,很难避免丢三落四毛病。在这轮复习中,我们要紧扣考纲坚决取舍,归纳考点中相似、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构建知识小板块,继而构筑知识体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就好比抓葡萄。如果第一轮是拥有一粒一粒的单粒,而本轮就是要把这些单粒穿成串。归纳时一般注意两大环节。或是相关知识归类或是具体知识系统归类,教材的某个知识点在归纳时,一般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顺序完整进行。
(2)联系:这里的联系有三层含义:一是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二是政治学科内部的交叉联系,三是时政热点的联系。
(3)提升:这里说的提升主要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提升。具体地说一是联系热点提升思维能力;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主要依托综合水平较高的练习来进行。
第三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中旬)
目标任务:分析时政,提高能力。通过高考模拟试题,以考、讲、评、拔、补等形式,查漏补缺,攻克重点、难点、疑点,补救重点,弱点,强化基础知识,加强题型训练。
具体措施:
①精选时政材料,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框架,多角度、多层次掌握时政要点,做到课本的原理、观点与背景材料的有机结合。
②加强调研,捕捉高考最新信息,及时传授学生。
③依据年级组安排,进行仿真“3+X“综合模拟测试。
具体方法:
(1)回归书本
一是结合考纲,对反复考的考点,以往没考过的考点,今年新增的考点,要高度注意,务求系统、规范、完整的把握。二是重温知识体系和板块,力求完整系统。与一轮和二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同,三轮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网络的梳理,强调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梳理,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切实掌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应试能力和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2)统览热点、重点
一是要重温旧题,尽量熟悉时政热点和重点规范思维方法,做到胸中有数;二是统览教材,熟悉教材的关键点、关键词等骨干性语言。三是精选时政材料,紧密运用教材。
(3)训练必要的答题技巧
根据各类题型如:计算题、图表题、漫画题、材料题做有针对性训练与指导:①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古人说“读书千遍,其意自现”。审题的关键也是多读。好多同学做错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读题太少,不舍得在读题上下工夫,而是草草一度就凭印象选择或答题,往往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审题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主要概念。抓住主要概念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散。比如我们讲宏观调控。我们能想到的就是经济第二课,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看到宏观调控这个词儿马上就想到经济常识第二课提到的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往下重点可以考虑到宏观调控在哪一课展开比较详细,经济常识第五课关于国家财政,第六课国家税收等。所以我们做答题的思路就是抓住问题中涉及到的主干概念把它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需要的是你观察这道题可能涉及到的是经济哪一课。从概念到课,从课到节,这样整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然后组织相关语言做答案。
②提高选择题正确率。选择题的首选解法是排除法。排除法包括排错法和排异法,排错法用来排除错误选项,排异法用来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经过排除以后还要对剩下的“正确”选项进行可行性验证,经证明言之成理才为正确选项,这些步骤缺一不可。此外还可以使用定义法、因果关系法等。
③问答题解答要规范简洁。做题能力是核心,表达能力是外显。就做题能力而言,从我们现在的学生实际看来,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题的问题。要让学生养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要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二是实际联系理论的问题。要让学生养成看到材料、看到事例就联想、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要求学生在解每一个训练题时,都应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树立“对于一个问题,你可以不写答案,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外显出来的,主要反映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上。长期以来考生中普遍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能力欠缺的表现。在本轮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做到严谨、精练、准确。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要求学生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减少不通顺的句子、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考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留出10天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强化记忆、查漏补缺,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整理错题笔记,加强对知识和能力的巩固。自由复习时注意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针对每个同学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推进。临考前注意加强应试心理辅导,战胜身心疲劳,注意营养、节制饮食,控制心情、保持清醒,合理安排时间、灵活适应环境、充足睡眠、充分休息、充满信心,做题时统筹安排,先难后易,消除焦虑。
13.名师谈高考政治复习要点 篇十三
大多政治生对高考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问他高考考的是什么,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知道考的是全部的知识点(不信问问自己),这里要告诉大家,确实是考知识点,但是如何考察的呢?高考各科基本上严格按照高考大纲要求,题目以3:5:2(基础、中等、拔高)划分比例,即80%属于大众化考生都会的,只有20%的分数是拔高题。那么为什么同学们做题时往往体现不出这个比例呢?
第一是试题的设置问题。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命题上,很多基础分、中等难度的分数,往往要转一下才能弄清题意,这个过程导致学生容易丢分,一般高考命题存在以下体现命题组专家的手法:1、概念混淆,导致误导学生走弯路;2、知识搬家,将知识点换一种方式考察;3、隐含知识点,如需要作一步推导、辅助线等;4、知识再生,用陌生的概念来考察知识点,也就是好像不相关的话,但是却指出了知识点是什么;5、多个知识点综合,其实只考察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其他的知识点是干扰用,试题表面一目了然,却容易出错。
第二是试题的分布问题。基础分、中等难度的分数并不是按照试卷的顺序出的,有可能将基础及中难部分放在难题的第一步、第二步,或者放在试卷的后半部分,尤其是文理综合卷,造成学生不敢下手或者没有时间下手导致丢分。
同学们大量做题,却很少关注题目是怎么出的,因此寒假期间在做题时,多关注一下题目的考法,具体要怎么样才能形成我们所要的求解答案,也就是挖掘题型之间的共性,拿到题目后弄清题目的目的、缺失的条件,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知识点给缺失的条件补齐,这就是解题过程,本着带有思考和挖掘的方式做题,才能有所收获。其次,对上学期做一个总结。
拿出试卷和本子,将薄弱的环节记下,将不会的题记下,将考试不会,但是平时会的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记下,然后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稳住会的题型,重点拿下平时会,考试不会的题,将不会的题型押后,首先拿到应得的分数,竖立起信心。
对学习方法也要做个总结,经过一学期的洗练,那块我学的方法不对?那块我学的对了?及时做一个调整。尤其是要以考试的角度去看待以往学习的过程,结合试卷,本着这个知识点能够考出什么?要考的时候该会如何出题?再拿出作业上的试题,看看是否有新的体会,这能帮助学生在备考过程中以分数为目的做一个转型。
再次,得失分析,抓住重点。
通过翻阅以往试卷、套题,那类题属于大家都可能做对,但是自己当时没有做对或者是犹豫了许久做对的题,因为这类题是大部分学生得失分的关键,是拉开分数差距的主要原因。这里要说一下,大部分学生竞争的对象不是尖子生,而是300分~600分范围左右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有些题分数比你低的多的会做,但是你却做不对,这说明暂时的分数并不代表高考的分数,大家的程度是差不多的。因此,大部分学生有可能做对的题就属于重点攻克的题,这类题集中分布在选择题、填空题及前面三道解答题。
这里粗略的分析了下寒假学生该做的三件事,就是学会读题、学会自我总结、学会抓分。这对下学期的整个规划指名了方向,合理的根据自己的程度最大化的提升自身水平。并且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仅需要察看过去的试卷套题,以及通过做学校布置的作业就可做到。剩下的时间,该休息休息,该玩还是去玩吧。
接着就是下半学期的规划,学生能够总结,能寻找适合自己的做题方式,理清做题思路后(可根据自己目前的水平整理做题思路,不必一下子做认为难的题),确保下学期初能够将自己认为能拿到的分全拿下,就完成了寒假的任务。第二学期伊始,重点攻克选择、填空、简单解答题。语文重点放在前面的单选、现代文阅读、古文(诗词)阅读上,有精力的训练下作文。英语放在单词的理解上,尤其是高中学过的45个介词,拿下介词等于拿下一半的单选、阅读、完型及写作。政治的重点放在各题型融汇贯通、挖掘解题共性上。理综放在理解分析上,尤其是物理力学各步骤地正确分析、电磁转换系统的受力分析;做化学题时始终联系元素周期表、官能团,将会简单的多,生物加强对固有名词的理解,就能抓住整个学科的核心。
最后在强调一点:站在考试的角度上去备考,这阶段我们要的是分数,一定要保持客观的特性去看待考题(题目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要以为它说了什么),千万不要拿着题目去联想,尤其是政治理综和英语,语文和文综注意客观审题,主观发散式的答题,就能确保该得的分数一分不丢。
【高考思想政治复习总结】推荐阅读:
高考诗歌思想内容07-01
高考政治生活复习09-11
高考政治复习方法20212-08
高考政治全套复习资料09-06
高考政治经济复习题08-23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12-21
政治学科2014年高考备考重点专题复习08-02
202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实事政治复习题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