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总体规划调研报告(共9篇)
1.镇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篇一
茂兰镇“十二五”规划评估报告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富民强镇、科学跨越”的攻坚时期。为全面客观的评价茂兰镇“十二五”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对策,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云镇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茂兰镇“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县政办发„2015‟15号)要求,在充分调研和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就“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一、“十二五”规划目标执行情况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实施“项目立镇、产业富镇、生态秀镇”战略,狠抓招商引资和小城镇建设,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建设目标实现情况。2014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38亿元,完成目标的85%;农业生产总值达
农家书屋建设。
(五)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已完成15个村镇村公路建设,通达率达100%,通畅率40%,村民小组通公路率达95%,建设硬板路61.2公里。完成15个村农网改造工程,农村通电率达99.9%。建设人畜饮水75件,解决3830户1.7万人10628头大牲畜饮水安全问题。
二、“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一)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1.农田水利项目。“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先后对等村损毁严重的水渠进行了维修。完成了茂兰村大丙边基本农田建设项目2500亩,忙卓村土地占补平衡项目正在实施,已完成土地整理1500亩。准备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1个,总投资100万元。完成人畜饮水工程75件,涉及96个组5所学校,铺设管道592.3公里,共解决1.7万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加大以中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建成“爱心水窖”590口,建设三面光沟8条75公里。总投资1.66亿元的大转水水库烟草骨干水源工程项目于2012年顺利启动,建成后的有效灌溉面积为3.5万亩。已完成15个村的农网改造。2011年以来共建成烤房1311座,其中密集型烤房319座,普通小烤房992座,实施烟水工程8件。新建烟水管道38公里,修复烟路85公里,建成蓄水池125个,可蓄水14500立方米
2.交通设施项目。“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所有村(社区)的通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路网体系,2011年来,先后开工建设了牛圈箐、马
四、后山、拨还河、安乐、岭磨共40公里通畅公路,通畅率达40%。现有村组路230条1020公里,通达率达95%。共建设硬板路36条61.2公里,189720平方米,总投资1517.76万元。全镇交通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3.城镇建设项目。科学合理规划布局集镇建设,投资49万元,启动实施茂兰小城镇总体规划、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4.3平方公里地形图补测绘修编;按照“打通三个口、建设三条街、带动三片区”的思路,加大集镇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全面启动了总投资500万元的茂兰小集镇改扩建工程,完成了650米主街道改扩建工程,780米老街道(原茶马古道)恢复建设,集镇亮化工程有效实施,逐步改善了主街道的路灯、绿化行道树、下水道、垃圾池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了集镇整体面貌,进一步增强了集镇中心区的吸附力,实现了扩容提质的总体目标。
4.社会事业项目。“十二五”期间共建成人畜饮水安全工程75件,解决3830户1.7万人和10628头大牲畜饮水问题。投资415万元完成了镇综合文化站、镇为民服务大厅、茂兰敬老院项目建设,投资114万元完成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新建校舍30372平方米。启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营养餐工程,累计投资641.1万元,受益学生达1.5万人。
+咖啡产业全面推广。全镇共发展澳洲坚果+咖啡种植10222亩。龙胆草种植快速发展。全镇龙胆草种植面积7693亩,产量达227吨,产值达116万元。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达到4500人,实现打工收入6550余万元。
3.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十二五”以来,累计兑现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退耕还林、草原承包、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家电下乡补贴、农村低保五保补贴等各类涉农资金4330.63万元,其中扶贫资金1151.5万元,其他支农资金3179.16万,政策的兑现落实,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完善镇政府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全体干部集中学习制度、政府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干部职工考核制度,实行机关效能全员量化考核,健全考勤、值班制度,促使机关干部作风再深入,工作再扎实。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提案全部按时办结。同时,加强对便民服务中心、15个行政村服务型党组织综合为民服务平台的管理,干部以更好的服务态度、更优的服务质量,切实为民排忧解难,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五)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到2014年-6筑面积1454平方米,有医护人员30名,其中医治人员9人,病房6间,病床38张,在建项目680平方米。全镇15个村(社区)均设立了村卫生室。
3.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保稳定。积极开展“平安茂兰”创建活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重视信访稳控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调处矛盾纠纷,一批重点信访和老信访问题得到依法妥善处理。以“六五”普法工作为重点,扎实推进依法治镇工作,全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4.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以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共开展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各类培训达365场次,参训人数达15000人次。加强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尽力帮助需外出务工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预测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规划目标、奋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镇党委、政府将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2.镇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篇二
1指导思想
1.1与时俱进、尊重市场;市场是旅游区健康发展的基础, 市场的需求是所有项目设计和活动安排的指导方针。
1.2实事求是、切合实际;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大胆创新, 仔细论证, 注入浓郁的赫哲族文化元素, 使整个项目赋予特色, 便于操作。在设计中, 坚持以事实求是的态度, 对目前周边区块已经建设的旅游服务设施给予充分的考虑。
1.3以赫哲族文化为依托、以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销为突破、以文化与环境保护为核心, 突出重点, 科学引导, 合理布局, 严格管理, 深度开发。
2规划原则
2.1民族文化———规划的核心
2.2生态多元———持续发展原则
2.3空间融合———注重多元融合
2.4科学发展———多元体验原则
3旅游产品总体布局
紧紧抓住佳木斯市是赫哲族的发祥地和聚集地这一具有垄断意义的王牌, 以赫哲族文化旅游资源、山水交融的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 依托于自然山林、水系和民俗村落而开展的狩猎文化野外拓展、渔猎文化户外健身、赫哲族民俗文化体验等项目作为延伸产品, 共同组成赫哲文化旅游、山水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康体健身旅游系列旅游产品。
4旅游线路规划
旅游路线要结合布局结构, 便于旅游的组织, 安排旅游路线, 连接各主要景区、景点。旅游线路设计从东向西, 赫哲新村———三块石遗址——镇区, 感受古老的文明和祖先的勤劳与智慧。然后向南北拓展, 农业观光园、山林公园、堤岸廊桥、广场、景观路、沿江公园等, 感受自然山林、田野风光和人工景观的魅力。旅游线路主要以一日游为主, 发展多日游。
5景区、景点规划
5.1赫哲人家。以赫哲人的生活习俗、人文风情为特色, 亲临赫哲村舍, 体察民族风情, 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建筑由木栏围成院落, 空间环境以乡土树木为主, 构筑浓郁的赫哲山庄气息。利用地势, 引小片活水至屋前, 突出特色, 增加可亲水性, 体现与环境的协调和情趣。
5.2江湾“渔”文化展示区。依托松花江, 通过绿地、广场的布置, 形成绿化景观丰富、风俗文化突出的沿江景区。以江湾处的江水, 开展水上游乐、乘船游览、亲水游憩、水边休息、野炊、垂钓等活动。同时借江湾的秀丽景色构成以淡水鱼类的餐饮文化为主调的赫哲饮食文化特殊景区。充分享受大自然之美与赫哲传统“渔”文化。使其成为集休闲、游览、饮食为一体的多功能、高品位的游憩场所。
5.3山林公园景区。山是大自然的灵魂, 万木秀发, 起伏生势, 空山鸟语, 生机无限。敖其镇区三面临山, 山上植被较好, 野趣甚浓。规划将其建设为山林公园, 以自然山体、森林植被为主, 是游览、观赏自然风光的好地方。休息亭或散落山麓、或隐于林间, 眺望山下田园迷人风光;开发现状山洞、暗堡等设施;开展登山游览、登山健身等活动。在山坡适宜地段大面积种植果林, 进行观花和采摘活动。山地花期随地势变化, 色彩深浅不一, 如彩云浮动, 景色壮观。花期会引来大量游人观赏, 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还可推出观花节和采摘节系列活动来吸引游客。形成春季桃杏漫坡, 山野吐翠;夏季林木森森, 浓荫蔽日;秋季红叶霞云, 金风送爽;冬季松柏常青, 银装素裹的特色景观。
5.4农业观光区。结合现状农田开辟农业观光区, 让游客体验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田园生活。在镇区的东侧形成农业观光区, 提供田园景色欣赏、农业观光、果蔬采摘、体验农耕等游览项目。人们可以休息、观赏、采摘、, 欣赏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的优美景色, 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建立古农具展览馆、青少年科普实践园, 增强游览的丰富性。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 不但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更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5.5“三块石”景区。镇区东南侧, 由群山延展的台地构成的“三块石”, 相传为金兀洙点将台, 三块巨石平地拔起, 巍峨壮观, 自然布势良好, 是天然的景观观赏区, 可尽览全区风光景色, 也可将敖其湾的江景尽收眼底。
5.6服务接待区。服务接待区:在敖其镇镇区建立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包括旅客接待中心、餐馆、旅馆、小商品店、停车场等, 以方便游客。
6绿化建设
敖其镇旅游区是观光、旅游、度假、娱乐的休闲场所, 必须在建造之初给广大游人一个融环境建设、生态保护、设施配套、景色优美等全新的形象。规划总的绿化布局为:全现民族区域特色, 展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大草坪为基调进行全绿色覆盖, 除了山区林地之外, 所有平川地带沿江滩涂地带及沿河内湖堤岸, 完全用绿色覆盖。可采用高品质优良草种种植草坪;赫哲人家采用较耐踩踏的复合草种进行种植, 形成优良的游戏观赏草坪。景区整体结合生态环境要求, 选定以白桦林为主, 常青针叶树种合理匹配, 其他树种适量配置的全新绿色框架。采用白桦林纯林 (森林浴场) 和白桦串植带———常绿针叶树———其他树种间隔错落布置, 下部用花冠树种配植。以花卉为点缀配置多彩绿色布局。选用陆地草花、陆地宿根花卉和温室观赏花卉。配置形势分别采用花坛定植、花境花带、路两侧带植式花境及少量区域的集中花丛, 花坛分布在各园区景点周围及道路广场旁侧, 花带花境分布在绿化带及沿江和水岸带状区域;花丛在山地边缘起伏区域;宿根花卉分布于赫哲人家等特殊景点;温室花卉分布在各主要住宿、餐饮、服务建筑的室内。
7旅游商品的开发
旅游商品是一种较特殊的商品, 应具有艺术性、纪念性和实用性, 应以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旅游商品的开发对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划大力组织与赫哲民俗有关的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旅游商品。土特产品:山野菜、农家菜等。鱼类制品:鱼干、鱼籽、鱼松等。赫哲族工艺品:桦树皮工艺品、鱼骨类工艺品、木雕类工艺品、鱼皮画, 鱼皮衣等。
8结论
通过规划设计将敖其镇打造成中国东北地区自然生态观光及特色地域文化体验精品旅游目的地;以狩猎、渔猎为特色, “回归和认知”为主题的赫哲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世界赫哲人的精神家园、赫哲文化的圣地。提高敖其镇的知名度, 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 促进敖其镇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摘要:通过敖其镇总体规划中的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笔者以“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空间融合、多元体验”为中心原则, 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 探索了具有民族特色及良好旅游资源的城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思路。
关键词:敖其镇,旅游,规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黑龙江省城乡规划编制办法.
[4]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5]佳木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3.镇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乡镇公务员;成长路径;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1-0049-03
在现行行政体制下,乡镇处于国家政权结构中最低一层,各种矛盾和问题辐辏聚集。乡镇公务员则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线传递者和执行者,是改革的排头兵和冲锋队。这支队伍处在干部体系末端,队伍数量庞大、工作事务繁杂、接触群众最为广泛,如何尽快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群众满意度高的乡镇公务员队伍已成为推进“四个全面”在乡镇基层落实的必然要求。本文的“新乡镇公务员”特指2005年以来通过考录和部队转业到乡镇工作的公务员,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长为当前乡镇工作的有生力量和未来基层政权建设的主力军,其中一部分业已走上基层领导岗位。本文拟对温岭市最近10年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人员的成长轨迹进行综合分析,探寻规律,剖解难题,构建起符合当前形势的“新乡镇公务员”成长路径。
(一)乡镇公务员编制总数及来源。温岭市下辖5个街道、11个镇,公务员编制1160人,现有1078人。2005年以来,该市共考录、安置干部465人,其中考录404人,占比87%。安置军转干部61人,占比13%。
(二)乡镇公务员流动情况。温岭市乡镇公务员流动主要分为调入台州市级及以上单位、温岭市级机关选调、乡镇之间调动三类,三类流动一般要求乡镇公务员在原单位工作满三年(包含试用期)。从2014年开始,依据中办《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乡镇干部在乡镇工作满5年后方可参加上级选调考试,这等于从政策层面延长了2011年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人员参加上级选调的时间。自2005年以来,这批乡镇公务员共流动85人,其中调入台州市级17人,调入温岭市级机关57人,乡镇之间调动11人。
(三)2005年进入乡镇工作且留在乡镇的公务员情况。2005年以来,仍有436名公务员留在乡镇工作,占到近10年招收公务员总量的86.2%。分析其招录情况可以看出,2011年之前共招收了87人,这批人最早从2008年开始可以参加各类选调考试调离乡镇。2011年进入乡镇公务员的对象因政策上的5年服务年限限制,目前均需留在乡镇工作。
(四)乡镇公务员受培训教育情况。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管理的主体是各镇党委,市委组织部在全市层面的培训主要分为特定群体培训和普及性培训。特定群体培训包括公务员初任培训、中层干部培训、中青班等,各类特定群体培训每年至少安排一次,由市委组织部统一培训,时间从一周至三个月不等。普及性培训主要是对“新乡镇公务员”进行轮训,一般培训时间为一周。
(一)重视抓乡镇公务员的教育培养,提升乡镇公务员的素质。一是多层次抓培训。包括重视加强对新录用的乡镇公务员培训,对全市乡镇中层干部的培训。另外对于其他一些表现优秀的人员,如各级选调生,均不定期安排统一培训,加强各方面知识的提升,做到对新录用人员、中层干部及重点培养对象全覆盖。二是全面开展竞争上岗,以岗位锻炼干部。2011-2015年期间,各镇街道通过开展竞争上岗,共产生140多名中层干部,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三是实施乡镇干部到市直部门定期锻炼制度。时间一般为3个月到半年,通过锻炼,既加强市直部门和乡镇的沟通,也锻炼了乡镇干部,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二)优化乡镇的工作环境,增强乡镇公务员对乡镇的认同感。一是强化经济待遇保障,如对比市级机关,乡镇干部的经济待遇增加了1.5万元/年;提高了乡镇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的比例,从原先的15%提高到20%等;今年,又专门明确了乡镇干部住夜值班补贴标准。二是深入实施一线工作法。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的“摇篮”,干部提拔向乡镇倾斜。近4年乡镇干部提拔93人,占总提拔人数的44.8%。三是强化乡镇公务员管理。一方面明确责任,加强日常管理。另外,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完善乡镇公务员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住夜值班制度等。从去年开始,全市各乡镇均开展了乡镇干部的绩效考核,用经济杠杆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阳光工资”后的“大锅饭”现象。
(三)实施“新乡镇干部”成长规划,缩短乡镇公务员成长周期。一是定向培养,及时推出“成长规划”。2010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温岭市“新乡镇干部”成长规划》,提出2、5、10的培养目标,即经过2年左右的培养,使绝大部分的“新乡镇干部”成为合格的乡镇干部;经过5年左右的培养,使大部分的“新乡镇干部”成为镇(街道)工作的骨干力量;经过10年左右的培养,使一部分的“新乡镇干部”成为镇(街道)的领导或后备力量。同时,由每个乡镇(街道)制定“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二是结对帮带,推行“拜师认徒”活动。同时采取“反哺”方式,让已“出师”的乡镇干部结对帮带新进乡镇干部,实现共同提高。三是实绩导向,提拔重用优秀年轻干部。每年组织开展优秀“新乡镇干部”评选表彰活动,对连续三年受表彰的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在后备干部推荐、中层干部竞聘、领导干部提拔时优先予以考虑。
(一)职务提拔缓慢形成的“天花板”,使干部的工作激情逐步递减。县级层面的领导职务本就稀缺,科级领导干部自2011年后退岗年龄延迟,致使空缺领导职位稀少,在一些镇(街道)形成了一般干部须经历4-5个中层岗位才能提拔到副科领导岗位的局面。在非领导职务晋升方面,中办也于2015年1月专门发文停止了原有政策的执行。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晋升难带来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工作时间较长的对象觉得年龄增大、提拔无望,出现工作守摊子;工作时间较短的对象则寄托于调离乡镇,表现为热衷于参加各类选调考试。
(二)重使用轻培养问题较突出,培养好干部缺乏系统性。在考核过程中,各乡镇党委对落实年轻乡镇干部的培养工作开展不平衡。在2014年的考核中,该项工作列入优秀的仅2个镇。主要原因在于,单位一把手缺乏作为队伍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主要领导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完成中心工作,队伍建设方面相对思考较少。由此导致单位中层干部提拔使用较少、干部轮岗少,干部整体流动缓慢,年轻同志因缺乏锻炼平台难以脱颖而出。实践中,新考录乡镇公务员倾向于选择小乡镇作为发展平台,相较中心镇,小乡镇年轻同志少,竞争压力小,更容易得到机会担任中层干部。
(三)职业培训体系有待完善,干部素质提升渠道不足。干部培训体系有待完善,镇(街道)培训资源普遍匮乏,且习惯各搞各的,难以形成带动效应。一些刚刚进入镇(街道)工作的公务员,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进入角色较慢,易出现“本领恐慌”。尽管在一些镇(街道)建立了“师徒结对”制度,但大多尚处于探索阶段,“师傅不愿教、徒弟学不好”现象时有发生。干部作风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驻村干部缺乏工作责任心,对所驻村的基本情况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造成工作被动;有的工作倦怠,不下基层开展实地指导,演变成坐办公室的“电话干部”。
(四)公务员日常管理考核措施乏力,有“失之于软”的倾向。对于公务员日常的管理考核,政策依据规定较为明确,主要为《公务员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但对于那些不具备处分或者追责情形,工作不愿做、不肯做、不敢做、乱作为的干部,仍缺少相应的管理惩戒手段。在好干部的考核考察方面,以往依赖年度考核及与主要领导的沟通了解,缺乏具体量化且科学化的考核办法,无法真正了解年轻乡镇干部的情况。
(五)流动体制存在障碍。基层单位横向之间、基层与部门纵向之间正常的交流体制没有很好地完善起来,正常的部门向乡镇、部门选调按年进行,乡镇之间、部门和乡镇双向交流基本没有开展。普通干部交流也因种种原因中途夭折,流动性不够畅通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基层工作专业性不强,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同志不愿学习、不思进取、自我满足的惰性容易滋长,凭经验吃老本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强化乡镇公务员队伍管理的责任和组织领导。市、镇党委书记作为选人用人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公务员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乡镇党委要像抓中心工作一样抓公务员队伍建设,切实做好“传帮带”,最大限度激发年轻干部的活力和激情。组织工作考核侧重于对队伍建设的考评,要建立简便易行的考评体系。尤其是县级组织部门,要把公务员队伍建设成效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履职考评的一项主要内容,并设置较高权重,会同乡镇党委积极探索实施符合当地实际和新进人员能力素质、专业层次、个性特征、价值取向的“新乡镇公务员”成长规划。
(二)加强对乡镇公务员的职务职级倾斜,形成乡镇一线出干部的用人导向。一是加大乡镇一线公务员的提拔使用力度,提高一线干部的政治地位。在干部的选拔使用上,向乡镇倾斜,让实干、肯干、能干的人得实惠,让任务重的乡镇率先出干部。合理配置职位,重点把靠得住、有本事、吃得苦的年轻干部放到复杂、重要岗位。勇于把在处置复杂事件、解决重大问题上有突出表现,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有突出贡献的干部选到重要岗位。二是强化乡镇公务员的职级激励。原有的乡镇公务员可以对其落实相关政策,通过晋升非领导职务的办法晋升主任科员,达到提高收入和待遇的目的。从2015年1月开始,中央全面实施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并对晋升职级进行了政策明确,极大缓解了现有职务晋升困难的矛盾,有效拓展了激励干部的手段。三是科学化使用非领导职务职数。浙江省对乡镇机关设置非领导职务进行了规定,从大政策层面给予了明确。从实际操作来看,在乡镇非领导职务的设置上,既要在副职领导层面增加主任科员的名额,又要考虑在表现好的同志中设置一定的副主任科员名额,并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一套衡量干部实际的评选办法,形成干部使用的良好导向。
(三)深化公务员交流制度,推动干部流动正常化、制度化。深入完善单位轮岗制度,对同一中层岗位任职满一定时间的以及在一些项目、资金、公共资源管理岗位任职满一定时间的干部进行强制轮岗,推行干部轮岗的正常化,倒逼单位党(工)委在人事安排中提早谋划、建好梯队,形成干部使用的梯队正常化。开展全市性的单位间双向交流,改变现有交流体制中较为单一的部门向乡镇选调的方式,推行乡镇与乡镇之间、乡镇与部门之间全方位交流。交流的对象既考虑工作能力强的同志,也将年轻同志、需照顾干部综合一起,推出更多的岗位开展经常性交流,让更多的干部到更合适的岗位。
(四)优化教育培训体系,让镇(街道)干部学得实、用得出。加强镇(街道)作风建设和群众路线教育,增强镇(街道)干部的服务群众意识和抵御各种诱惑的“免疫”能力。以提高干部能力为重点,镇(街道)抓好对中层及以下干部的培训工作,每个届期内所有干部要轮训一遍。根据工作实际,把不同层次的干部分层次分类别组织,突出授课的针对性。要将专业知识培训、当前形势教育与本市、镇(街道)改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着眼于增强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建立教育培训与提拔任用相结合制度,将学习培训考核作为组织部门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激发干部自学积极性。
(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升乡镇公务员的考核评价机制。要建立常态化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年底考核与日常考评相结合,将日常工作的完成度以量化的形式铺开,让干部时时刻刻在组织的视线范围内工作。考核评价要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考察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是否积极面对、是否想方设法去破解、破解成效如何,以破解成效来检验干部。建立履职情况反馈制度、干部谈心谈话制度,通过交流印证,准确掌握干部在日常履职过程中,是否具备好干部的要求。完善谈话诫勉和函询制度,对离好干部标准有较大差距的干部,及时予以提醒,促其改正缺点;对多次谈话诫勉不予改正的干部,应及时进行组织处理,从而达到整肃干部队伍的作用。
本课题组组长:林慷系温岭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课题组成员:翁青系温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新经济与新社会组织工委书记;徐晓军系温岭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调研室主任;戴海晨系温岭市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遥系温岭市委组织部调研室副主任;李恩国系温岭市委组织部干部二科(公务员管理科)副科长。
4.镇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篇四
实施2001—2010年 XX县妇女儿童发展纲要
终 期 评 估 报 告
二0一一年二月三日
《XX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终期评估报告
为准确反映我镇2001年——2010年妇女、儿童两个纲要实施情况,为制定实施新一轮两个纲要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我镇制订了两个纲要终期监测评估方案,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做好两纲终期评估工作。在我镇妇儿工作成员单位提供数据的基础上,对两纲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估,并形成报告。经统计表明,我镇两纲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一、我镇妇女儿童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2008年底,全镇总人口129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4987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43亿,比去年同期增长20%.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预计全镇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5860元,比上年增加509元,增长9.5%。特别是近年来,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二、评估方式和流程
按照《关于做好
2011年1月底,我镇制订了终期评估工作方案。
我镇妇幼保健队伍已形成,医疗网络趋于完善,2010年,我镇城市孕产妇系管理率100%,农村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9.1%;住院分娩率达99.8%;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农村消毒接生率由2001年的63%上升到2010年99.7%。
2001年,我镇新生儿死亡率1.3‰,比2001年下降17个千分点;基本消除新生儿破伤风;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下降到0.04%,比2001年下降了7.15个百分点;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到2010年下降到0.013%;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达88.5%。
2010年,儿童“四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分别达92.4%、95.1%、94.8%和95%;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3%。
5、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2010年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书占同期犯罪数的11%,比2001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10%;获得法律援助的未成年人受援人数共计223人。开展了《未成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执行情况调查和调研活动,针对新形势下妇女权益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强化了维权手段,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妇女工作处,建立了维权联系点,社会化维权工作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四、实施“两纲”的主要经验
我镇“两纲”实施工作整体效果好,2010年7月,镇长余涛在全县“两纲”工作会上,代表XX镇“两纲”工作作了经验交流。
主要交通要道设置大型永久性宣传广告牌5块,悬挂横幅标语30余条(幅)。各总支建有“妇女儿童权益宣传专栏”,98%的村(社区)建有“妇女儿童权益宣传一面墙”。
2、印发宣传资料。免费发放数千份关于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知识和答题竞赛、新型婚育观念和科普知识等入户宣传资料。
3、利用节日搞好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三八节、六一节、《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纪念日等有利时机进行宣传,通过举办三八节、六一节庆祝活动、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系列活动,组织儿童才艺大奖赛、小公民道德建设征文等活动,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儿童优先原则和“两纲”的目标、任务等,教育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2009年,我镇农技站到村开展了服务“三农”的科普活动;镇司法所深入学校、村(社区)进行了有关法律、反家庭暴力、“五五”普法等知识讲座,成效显著。
4、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活动,组织动员妇女儿童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关爱自己,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镇妇联积极参加,印发倡议书70多份,向城乡居民签订承诺书2000余份,2010“三八”节,党委、政府表彰了“环境优美家庭”户等35户。在学校大力开展“1+2”小手牵大手活动,让孩子和父母共同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来。
2、抓落实。
1、保障妇女儿童受教育权益。我镇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100%,高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达到18%,成人女性识字率达到95%,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5年。
2、加大妇女参政议政力度。现在全镇村(社区)女干部42名,兼职妇女干部36名,女儿童尤其是农村妇女儿童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妇女自我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
(三)密切关注,加强教育,不断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2009年,我镇妇联大力宣传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结合妇联职能特点和工作实际,配合镇团委、社区等相关单位,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广泛宣传,营造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环境。由于妇联组织自身资源十分有限,缺乏有效的维权手段,镇妇联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吸收和运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把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措施,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提供法律咨询、印制法制宣传手册、举办知识讲座等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妇女对修改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知晓率。每年在“六一节”及暑期开展“小公民”普法教育,以解放街、建设街、曲江社区为示范,开展“小公民”法制教育,在社区举办暑期“小公民”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少年儿童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勤俭节约,关爱身边的人,宣传先进、树立典型。此外还与共青团携手“关爱留守儿童”,与曲江社区密切配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2、深化家庭创建,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镇两纲实施虽然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存在的问题。目前,我镇在实施“两纲”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男女不平等现象在一些单位或部门时有发生,尤其是招公招干、评选先进,在同样能力的情况下,出现宁愿选用男同志,而不选用女同志。在妇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及配备方面,还存在着女领导干部后备人选不足,特别是缺乏担任正职的后备人选,妇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妇女就业及再就业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三是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留守儿童辍学问题还不容忽视,防止出现反弹。四是农村妇女参加科技培训的积极性不够高,科技致富的效果还不明显。五是农村妇女和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六是在城市征地拆迁涉及利益分割中,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时有发生,有的行政村以村规民约为名,剥夺出嫁女的土地权益,只能将女性的户口迁出,不能将女婿的户口迁入,或不参加分配。
(二)解决的措施。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镇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维护好广大妇女的各项合法权益。一是进一步加大两个“纲要”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车、倡议书等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积极创造条件,为妇女干
5.镇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篇五
关于山东省鄄城县临濮镇城镇建设规划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加快临濮镇的城镇建设和快速发展成为山东省鄄城县临濮镇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自从2002年由临濮乡更名为临濮镇以后,我镇就加快了城镇规划建设。目前我镇的城镇面貌已焕然一新,城镇规划建设仍在进行之中,依旧承载着我镇全体人民的愿望。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好、更快地建设新的家园,成为我镇全体人民的期待。实施本次调查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我镇城镇的规划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使城之成为一项惠民富民工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民在此项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作用。本次社会调查重点在于城镇建设规划的现状及其遇到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农民真正融入到此项工程过程中来,更好更快地建设我镇。
关键词:区位、现状、问题、发展
临濮镇地理区位分析 山东省鄄城县临濮镇位于鄄城西南20公里,地处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北枕黄河,南接牡丹之乡,西靠中原油田,东通水泊梁山,是鄄城西南的交通枢纽和工农业产品集散地,也是鄄城西南的门户和历史重镇,素有“南数临濮北数阁”之美称。全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3.8万人,5.1万亩耕地。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镇的区位地理优势逐渐呈现出来,从我镇到郑州、菏泽、聊城、濮阳、商丘等地级市城市的交通越来越畅通。
临濮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文化开发较早的区域之一,历代统治者都把临濮视为军事要塞,经济政治枢纽,在此设郡立县,大加发展。黄巢安营古址、庄子庙钓鱼台,东岳大帝青铜像等文化古迹至今犹存,晋楚城濮之战、公子耳退避三舍等历史故事历代传唱。
临濮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通过小城镇开发工程,交通、通讯、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日益完善,镇域内村村公路贯通,镇驻地商贸街和各类商品经营楼房规划整齐,工业园、建材、木材等经济园区和专业市场设施齐备,管理完善,电热仪器加工、地毯、档发、木材加工、花生脱壳等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进一步繁荣了临濮经济。
临濮镇城镇建设规划现状之问卷调查
自从2002年撤乡设镇以来,如何加快我镇的城镇建设规划成为全体居民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有效收回200份。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本人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先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您认为我镇城镇变化怎样:A:变化很大B:变化一般C:变化不大和以前差不多.200人份问卷中,45%的人选择B,35%选择A,20%选择C。
2、您认为我镇城镇规划怎样:A:非常好,符合实际B不了解,政府宣传不到位C:规划混乱,没有考虑具体家庭实际情况,85人选择B,50人选择A,65人选择C。
3、您参与我镇城镇规划建设的态度怎样:A:非常支持B:参与积极性不高。114人表示对我镇的城镇建设持非常支持的态度,84人选择B4、您认为在本次城镇建设规划中谁是主体呢:A:临濮镇党委政府B:我镇全体居民C:从未考虑过。65人选择A,40人选择B,95人选择C。
5、您认为城镇规划建设是否是一项惠民富民工程,农民否能从中得到实惠;A:是B:不是。63%的人选择A,37%的人选择B。
6、您认为目前我镇城镇规划建设进展的速度怎样:A:进展顺利阻碍小B:进展速度缓慢阻碍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70%的人选择 B,30%的人选择A。
7、您认为镇党委政府在此项工程中的工作怎样A:非常到位,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B:政府工作一般,参与力度宣传力度不够有待加强。33%的人选择A,67%的人选择B。
8、您认为资金短缺贷款困难是农民参与此项工程的最大困难:A:是B:不是,86%的人选择A,14%的人选择B。
9、您认为城镇建设规划能否解决居住土地紧张的问题:A:是B:不一定 63%的人选择B,37%的人选择A。
10、您认为目前的城镇状况怎样:A:城镇无统一规划,居住混乱,脏乱差,急需重新规划B:还行,居住还可以 64%的人选择A,36%的人选择B。本次调查报告显示了我镇居民对城镇建设规划的关注及基本看法,同时也聚焦了建设规划中的几个
重要问题。问卷调查同时也给我镇党委政府提供了一些信息,让我镇党委政府能够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理念。
临濮镇城镇建设规划现状及问题
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我对临濮镇城镇建设规划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现了此项工程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进展速度缓慢,群众满意率不高
自从2002年撤乡设镇以来,我镇就迈开了城镇建设规划的步伐。由于我镇所在的菏泽市、鄄城县经济发展落后于山东省其他地级市和区县,城镇化起步晚和山东省东部地区差距较大,所以我镇的城镇建设规划相对有难度。近7年来,我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城镇的主干公路得到重修,街道两旁的房屋已有近一半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建设。我镇虽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镇的建设规划进展速度缓慢,群众满意率不高。问卷调查显示:45%的人认为我镇确实取得了成就,但变化一般,只有35%的人认为我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城镇规划建设规划难度大,资金缺乏
目前各个街道居住混乱,有的房屋年久失修,十分破旧,急需重盖,有的现已修盖为楼房,统一规划起来难度大,而且群众阻力大。资金短缺、贷款困难是制约我镇城镇建设规划的最大阻碍。由于目前城镇规划建设处在起步时期,农民手中资金短缺,而目前银行贷款困难成为我镇城镇建设进展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着农民参与此项工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城镇道路和房屋都需重新规划,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问卷调查显示:50人认为城镇建设规划符合我镇的实际情况,65人认为我镇城镇建设规划没有考据到具体家庭的实际情况。由于农民大多数从自身的角度来看,所以分歧较大。86%的人认为资金缺乏,贷款困难是他们参与此项工程的最大困难。特别是临街的居民面对这项工程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他们的房屋得以重修,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发愁的是由于重新规划,自己原有的居住地减少,修盖房屋得花大量的钱,这对于收入一
般的家庭而言,也算是一个难题。如果家庭成员无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话,这的确是进退两难。
3、政府宣传不到位,农民主体作用尚未发挥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政府对此项工程的宣传不到位,农民对此项工程不算太了解,本人曾到临濮镇政府城建办处咨询我镇城镇建设规划的资料,由于我镇自身条件的限制,我镇目前尚无有一个完整到位的城镇总体规划,资金短缺,技术人员素质有限,城镇化进展速度缓慢。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政府的服务不到位,并未充分调动居民参与此项工程的主动性、积极性。政府的“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尚未真正让农民体会到。大多数农民认为此项工程是政府的事,和自己无关。政府认为此项工程是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只是起领导作用。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农民对此项工程的主动参与性不高一定程度和政府的宣传不到位,自己对此项工程的不了解有关。政府和居民尚未分清两者在此项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尽的义务。在您认为在此项工程中谁是主体:65人选择政府,40人选择居民,95人表示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在此项工程中政府应发挥指导引领的作用,发挥农民的主体和主导的作用。虽然有63%的人认为此项工程是一项惠民,富民的工程,农民会得到实惠的。在农民对政府的工作评价中多数人认为政府的工作一般,参与力度、宣传力度不够有待加强。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居民的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是我镇城镇建设规划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临濮镇城镇建设规划建议方案
经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本人已对我镇的城镇建设规划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现将自己的建议提出如下:
1、临濮镇政府应立足我镇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加大参与力度,宣传力度,让此项工程走进农民身边,让农民真正参与。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的格局。
2、政府应加强与银行的联系,充当农民与银行之间的友谊桥梁,真正解决农民资金短缺的问题,让农民真正走上小康生活。
3、临濮镇政府应从长远利益出来,立足整体,统一、全面规划城镇建设解决农民的居住问题,以及农民的利益纠纷问题。
结语
6.段家镇坊镇小学中长期规划 篇六
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段家镇坊镇小学学校发展规划
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大荔县教育局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校本研究,突出学校特色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效益,为段家镇创教育强镇而继续努力!
一、工作目标
本学年是我校稳步提升的一年,是实施第二个三年规划的关键时期,学校工作的总目标是努力创建段家镇示范小学。
1、班子建设目标:形成团结、务实、勤政的班子作风,营造民主、宽松、合作的工作环境,力争让全校师生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工作、学习。
2、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建立一支团结合作、自主创新、好学奋进的教师队伍。
3、德育目标:坚持以礼育德的工作思路,本学期以培养文明礼貌、好学上进的校风学风为目标,以评比来促进校风学风的好转,以学风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学目标:教学成绩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各年级学科学期考试成绩力争超全镇平均分数线,在全镇处于上游水平。
二、工作及措施
(一)坚持科学管理,不断完善学校良性运行机制
管理实行六坚持。即:坚持分层管理,坚持目标管理,坚持质量管理,坚持制度管理,坚持民主管理,坚持人本管理。工作中关注、关心、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发展、成长。力争创造一个平台,让教师尽显才华;搭建
一个阶梯,让教师登高望远;激活一个机制,让教师自我完善。使学校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将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连。本继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力度。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以班级建设为重点,以师德教育为核心,进一步深化、细化“珍惜岗位、关爱学生、热情工作、提高质量、团结协作、容纳他人”工程,进一步激发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真情塑造未来”的服务理念。努力建设好自己的三个精神乐园:一是建设爱岗敬业的精神乐园。爱岗敬业,心灵宁静,信念坚定,就会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就会得到工作的快乐。二是建设热爱学生的精神乐园。只要带着爱心,走进学生心灵,就会学亦无穷,乐亦无穷。只要建立热爱学生的精神乐园,就会不仅爱优秀学生,也会更爱有缺点的学生,以德报怨,也感觉问心无愧,这是教师的境界。三是守住依法治教的精神乐园。依法执教要落实到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分钟,落实到可感知、可操作,可细化的行动上。培养有个性的教师,使教师懂得在法制的范畴内创新。
2、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为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的确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教导处与教研组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从本校实际出发,制订确实可行的学习研修制度,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组织教师参加经常性的学习研讨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创设良好的骨干教师成长环境。继续高度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对事业性强、勤于钻研业务、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要多压担子;要为骨干教师的成才搭建舞台,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评优课比赛、讲学、学术研讨活动。
4、全面实施《段家镇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的精神,重新制定绩效工资方案,调动全体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坚持德育为首,有效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一个根本和三个原则。一个根本是坚持以礼育德为根本,加强礼仪养成教育,从小事做起,逐步养成微笑待人,主动打招呼,每日做件家务事的良好习惯,养成按规则办事,不乱扔垃圾,不乱花钱,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等公共礼仪。努力实现德育社会化、生活化、常规化、基础化、课程化,从基础抓起,追求实效。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儿童,降低重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寓教于活动之中;二是坚持“三结合原则”。要有大德育观念,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三是坚持“三全育人”的原则。把德育工作贯彻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学科、每一项活动,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2、进一步强化优秀班集体建设,在队伍建设上花力气。一是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通过案例教学和班主任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切实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思想教育水平;二是制定班级与校级学生小干部队伍培训计划,建立“红领巾”监督岗,继续办好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貌;三是各班制定优秀班集体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组织功能和班主任的创造才能,开展优秀班队课展评、优秀班队活动设计竞赛等活动,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班集体建设方法。
3、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一是要建立和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一把手”责任制,定期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积极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实行安全目标管理层层管理,工作落实到人。加强学校交通安全教育,通过交通事故图片展、法制教育报告会等形式,不断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杜绝违法现象的发生。
4、继续抓好三结合教育。我们要积极争取家庭社区的支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的作用,继续抓好与社区相关单位的共建活动,办好家长学校,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四)坚持质量立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1、关注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一步增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课堂教学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召开课堂教学经验交流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切实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抓教风、抓课堂”的具体要求是:抓教风,要求做到“三严”,达到“三业”,即“严肃师德师风,乐业爱生;严格岗位责任,敬业奉献;严谨治学态度,精业钻研”;抓课堂,要做到“一不三有二得”,即“每节课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要安排有练习、有检查、有反馈;教师每节课要明确:“你希望学生得到什么?你让学生得到了什么?”课后要求认真反思。
2、强化教学基础管理,加强学科组、备课组建设。本学年,我们将把加强学科组、备课组建设,强化教学基础管理作为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推动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手段。学科组、备课组建设方面加强“三要”:要有具体的备课活动计划、要在备课组长负责下进行的集体备课、组员在备课组内要有明确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3、强调对教师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改进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教学质量评价,坚持“重平时”、“看三率”的原则,即评价注重教师平时的教学效果、学生平时的学业负担情况;评价一看期中期末考试“合格率”、二看“优秀率”、三看“提高率”,全面评价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探讨在新课程标准精神指导下,如何有效、合理地设计、布置课堂作业、家庭作业,从知识练习、巩固的角度及重课堂四十分钟效率,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段家镇坊镇小学
7.镇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篇七
1 大型项目落户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
大型项目落户对小城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 它们的落户改变了原有的城镇格局, 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的城镇性质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 它们受到原有城镇的制约, 未来城镇用地性质、布局结构、发展规模等也影响着项目的进程。
1.1 工业园区与小城镇的发展
小城镇的城市化大致存在城乡结合、乡村郊区化和乡镇工业化三种发展形势[1]。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很多大城市逐渐将产业转移, 迁至郊区或者更远的城镇。于是, 很多小城镇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工业化的发展形式。正确把握这些小城镇在区域中所处的地位、性质, 合理布置空间、用地, 科学应对特殊区位下产生的新情况, 有效衔接上下层面规划的关系, 对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十分重要。
关于工业园区落户后的城镇发展和城镇规划, 国内尤其是发达地区有很好的借鉴经验。如位于杭州湾南翼产业带的小曹娥镇, 在规划时就提出了人口估算非常规化、工业布置分类化、居住考虑全方位性以及配套设置高标准化等理念, 较好地与工业区规划进行衔接[1];江阴市云亭镇则打破了乡镇企业发展典型的“苏南模式”, 在规划时着重协调云亭镇工业区、镇区沿河工业用地的关系, 优化工业结构和形态布局, 实现工业集聚化和高效化[2]。此外, 还有很多小城镇规划在工业区落户的背景下做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尝试和探讨, 为该类城镇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2 大型主题旅游项目与小城镇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出行的意愿越来越强, 大型主题乐园、旅游度假区应运而生, 这些项目大多选址风景优美、交通便捷的地方, 给周边村镇带来了发展契机。如桂林兴安乐满地主题游乐园, 在园区带来丰厚旅游收益的同时, 也带动了周围饭店、餐厅和旅馆的配套建造;同时, 提升了土地价值, 促进了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3]。琼海市也借着博鳌亚洲论坛永久落户的契机, 重新定位城镇性质, 改善城镇环境, 大力发展旅游业, 并带动了旅游地产的繁荣, 使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镇如今扬名天下。
2 龙象谷项目与南晓镇
2.1 龙象谷项目简介
龙象谷项目位于南宁市良庆区, 行政区划属于大塘镇和南晓镇, 其中, 南晓镇约18.5平方千米。
龙象谷项目全称广西龙象谷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 是南宁市五象新区开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已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中长期规划, 龙象谷将建设成为集生态文化园、自然博物馆、风情小镇等于一体的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城。项目分期开发建设, 开发周期约20~30年。项目一期规划建设包括水世界、湿地公园、自然博物园、天文馆、海洋公园、风情小镇等30多个项目。 (见图1)
2.2 南晓镇概况
南晓镇位于南宁市南部, 总面积294平方千米, 辖1个社区, 13个行政村。南晓镇距南宁市中心56千米, 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必经之地。南晓的南面、东面与钦州市钦北区的小董、那蒙、大寺、长滩、新棠五个乡镇交界, 距离防城港市、钦州市分别是60千米和45千米, 是南宁市连接防城、北海、钦州等沿海港口城市最前沿的区域, 是南宁市的南部“窗口”城镇。
境域对外交通较为便捷, 有南北高速公路、南北二级公路、邕钦公路、南防铁路等重要交通干线穿境而过, 高速公路钦州南间出入口距南晓镇政府仅8千米, 根据良庆区政府的发展计划, 南北二级公路将扩建为一级公路。
南晓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土地肥沃, 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生产, 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农林资源。目前, 南晓镇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化结构、调大规模”的原则, 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 形成甘蔗、土鸡、瓜菜、荔枝、林业等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 成为南宁市“菜篮子”工程的重点供应地和荔枝市场的重要出产地之一。
3 基于龙象谷项目的南晓镇总体规划思路
龙象谷项目的落户将对南晓镇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南晓镇实现快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政策保障。项目的落户将极大改善南晓镇的交通环境, 影响南晓镇的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同时, 项目的建成将带来人口的激增, 推动南晓的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
因此, 南晓镇的规划重点在于借助龙象谷项目进驻的契机, 积极融入南宁市五象新区板块,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推动进行产业升级和优化, 对城镇性质和规模进行重新研究论证。此外, 优化交通结构, 完善交通网络与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地服务于龙象谷项目, 带动城镇发展。
3.1 突出重大项目在城镇性质的地位
一般的城镇职能可分为商贸型、旅游型、工贸型、综合型等, 城镇性质相应的也只是定位为比较简单的农贸型、行政型城镇或者一般型的商贸型小城镇、旅游小城镇、农产品加工小城镇等。当重大项目落户后, 城镇的主要职能将调整为落户项目的主要功能, 随之城镇性质也将重点突出该项目的地位。
南晓镇依托农业和交通优势, 一直以来都定位为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业为主导的集贸型城镇。由于龙象谷项目的进驻, 南晓镇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其主要职能由原来的集贸转为主题旅游, 并以旅游业为龙头, 带动商贸、餐饮、运输等传统行业。同时南晓镇区还将承担一部分旅游接待职能。因此, 规划将南晓镇城镇性质定为以旅游业、商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旅游型城镇。
3.2 充分考虑项目对城镇规模的影响
3.2.1 人口规模的变化
南晓镇一直以来人口增长缓慢, 以自然增长为主, 龙象谷项目进驻后将带来大量游客, 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服务人口是南晓镇人口的主要增长点。此外, 龙象谷项目的定位还包括生态居住, 届时将有少量居住用地布局其中, 有一定数量的常住人口。因此, 龙象谷项目入驻后, 南晓镇的城镇规模不仅有了大的突破, 而且其构成将主要体现龙象谷项目带来的旅游人口、旅游服务人口和随之而来的居住人口。
3.2.2 用地规模的变化
由于龙象谷项目的进驻, 南晓镇用地发展方向为向西南发展, 龙象谷将以一个组团的形式独立于镇区, 其职能包括休闲旅游、养生度假、生态居住等。因此, 南晓镇用地规模将打破以往传统小城镇的发展轨迹, 实现规模上的飞跃, 成为南宁市“一小时”圈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用地布局结构的调整
一般而言, 如果重大项目落户在镇区附近, 城镇的用地发展将主要以重大项目用地的拓展而扩大。如果重大项目离镇区有一定距离, 城镇的用地发展则可能由两部分构成, 即镇区和项目所在地, 而且往往是项目所在地的用地比镇区的用地扩大更快, 镇区也将以向项目所在地方向发展为主。
根据南晓镇的空间发展形态, 结合城镇的现状建设情况以及城镇定位、产业发展, 规划形成“一轴两组团”的布局结构。“一轴”指城镇空间联系轴, 主要依托南北二级公路, 形成镇区与龙象谷片区的空间联系轴, 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两组团”即南晓镇区组团与龙象谷片区组团。
在用地布局上, 南晓镇作为旅游型城镇需要布局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 规划在镇区西南面结合绿地布局一定数量的旅游接待用地, 为今后南晓镇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见图2)
3.4 对外交通规划的优化
城镇对外交通主要解决的是城镇对外联系以及如何减少原有过境交通对城镇的干扰问题。对南晓镇而言, 龙象谷项目的进驻意味着其对外交通规划除了要考虑镇区对外联系, 更要考虑到龙象谷项目对外的交通联系如何解决, 大量游客如何达到项目地, 同时要考虑游客出行工具、疏散场地等。
3.4.1 高速公路
南晓城镇的对外交通主要是外围的南北高速公路和南北二级公路, 高速公路通过南面的南间出入口与镇区形成互通, 目前与二级公路的连接主要是南晓街和南晓新街。为了加强龙象谷的交通便捷性并尽量减少游客带来的过境交通对镇区的干扰, 规划南北高速公路在镇区北面增设一出入口, 沿镇区北面与南北二级公路相交。改建南北二级公路为一级公路并完成短途公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 规划改造扩建至60米。规划镇区横向的道路基本与二级公路形成平交形式, 为保证过境交通与城镇内部交通互不干扰, 应通过建设辅道、设置红绿灯、交通管制等办法予以渠化。
3.4.2 轨道交通
为了增加龙象谷项目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规划将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 (科园东—保税中心南) 延伸至龙象谷。考虑到镇区与龙象谷片区共享, 尽可能地提高轻轨的作用和利用率, 规划将站场设在镇区西面、龙象谷北面, 并在站场前布局一站前广场。在龙象谷北面入口处建设一客运中心, 按一级站标准设置, 方便游客集散。
为加强龙象谷片区的交通可达性, 在南钦高铁大塘站引一条支线铁路直通龙象谷, 并在龙象谷 (南晓) 片区北部设龙象谷站。 (见图3)
4 结语
大型项目的落户给小城镇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与契机, 是带动当地城镇化的一种模式, 同时也向传统的城镇规划提出挑战。针对新形势下小城镇的发展, 通过合理布局用地, 整合利用土地资源, 梳理交通关系等, 既可以促进项目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 同时避免项目落户后带来的负面效应, 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激增等。在规划的时候应充分考虑, 全面剖析, 扬长避短, 让小城镇在衔接项目的同时保持原有特色, 与项目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葛蔓蔓.城市工业区内科学规划小城镇——以小曹娥镇总体规划为例[J].城乡建设, 2006 (1) :33-35.
[2]李长君, 韩毅, 刘群.新时期小城镇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以江阴市云亭镇工业区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02 (11) :32-35.
8.镇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篇八
英俊镇原名三道镇,有居民1790户,加上镇政府、学校、工矿、企业等共有人口1万多人。饮用水均为井水,多数水井较浅。为了了解英俊镇居民饮用水的状况,按照英俊镇地理分布,采用科学的采样方式,于2004年7月分别对英俊镇政府、五十八中学、中心学校及分布不同位置的5家饭店进行了水质采样。检验结果基本可以反映英俊镇的整体饮水情况。
结 果
英俊镇8口水井检测结果:镇政府总大肠菌群18mpn/100ml(3mpn/100ml),粪大肠菌群0mpn/100ml(0mpn/100ml),硝酸盐氮79.6mg/L(2mg/L);五十八中总大肠菌群0,粪大肠菌群0,硝酸盐氮39.5mg/L;中心小学总大肠菌群0,粪大肠菌群0,硝酸盐氮85mg/L;鑫鑫烧烤总大肠菌群0,粪大肠菌群0,硝酸盐氮28.4mg/L;祥合小吃大肠菌群23mpn/100ml,糞大肠菌群23mpn/100ml,硝酸盐氮39mg/L;凌云小吃大肠菌群23mpn/100ml,粪大肠菌群23mpn/100ml,硝酸盐氮81mg/L;川天椒大肠菌群0,粪大肠菌群0,硝酸盐氮26.7mg/L;福聚德大肠菌群2mpn/100ml,粪大肠菌群2mpn/100ml,硝酸盐氮86mg/L。总大肠菌群超标井数3个,粪大肠菌群超标井数3个,硝酸盐氮超标井数8个。
讨 论
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所检验的8口井均不符合城镇居民饮用水标准。镇政府、祥合小吃、凌云小吃的3口井大肠菌群严重超标,祥合小吃、凌云小吃、福聚德的3口井粪大肠菌群严重超标,镇政府、五十八中、中心学校、祥合小吃、凌云小吃、福聚德饭店、鑫鑫烧烤、川天椒的8口井硝酸盐氮严重超标。
人体饮用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超标的水容易造成肠道疾病。饮用硝酸盐超标的水,可引起慢性中毒。硝酸盐氮超标的水在硝酸盐还原菌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与仲胺类作用形成硝胺类。它在人体达到一定剂量时,造成慢性中毒,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物质,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镇政府、祥合小吃、凌云小吃3口井大肠菌群严重超标,说明这3口井曾受到粪便污染,因镇政府、祥合小吃、凌云小吃距离英俊镇的垃圾场较近,垃圾场的处理垃圾的方式是先挖几米坑,然后把垃圾再深埋,造成地表水污染。
祥合小吃、凌云小吃、福聚德小吃的3口井粪大肠菌严惩超标,说明该3口井新近受到粪便污染,因该3口井离旱厕较近。
镇政府、五十八中、中心学校、祥合小吃、凌云小吃、福聚德饭店、鑫鑫烧烤、川天椒的8口井硝酸盐氮严重超标,主要原因是环境中化肥施用,污水灌溉,垃圾粪便在自然条件下经降水淋溶后分解形成硝酸盐,并渗入地下,从而形成地表水的硝酸盐污染。据测试1L生活污水在自然降解过程中可产生110mg硝酸盐,1kg垃圾粪便自然条件下经淋溶可产生492mg硝酸盐。
9.XX镇村庄规划方案 篇九
第一章 规划背景
近年来,我镇按照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提升工业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了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保证农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上一个新台阶打下扎实的基础,我镇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这势必加快农村社会发展,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因此,为提升我镇村庄的整体形象,促进农村居民共享村庄文明,我镇结合自身实际,决定开展村庄计划建设。
第二章 村庄概述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我镇现有XX个行政村,面积XX万余亩,人口3XX多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的气候特点,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XX国道南北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全镇以种植业和家具加工业为主,具有十足的发展优势。
二、社会经济情况及村庄现状建设状况。全镇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葡萄、核桃等,养殖主要发展猪、牛、兔、桑蚕等。由于历史原因,镇内村庄村域内现有住宅建筑大都沿道 路而建,错落无序,大多数居民点相对比较分散。村内功能设施不全,绿化不成体系,环境 卫生较差。除个别住宅外观别致、造型新颖,达到小康型标准外,其余大部分房屋多为二、三层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建造的砖混结构楼房,房型老化、单
一、陈旧,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设计理念。目前镇内存庄村域内道路经过几年的土地整理已基本形成体系,但部分道路质量较差。通村公路基 本已达到村级公路标准,部分通组道路也已达到标准,大部分为碎石路。
四、目前主要存在问题
1、镇内村庄分散建设,土地浪费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村庄中住宅布局较为凌乱,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难度,不利于节约土地,不利于生产力的协调和发展,给机械化耕作带来难度。
2、公共服务设施、基础配套设施滞后 虽然镇内各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经济投入,但在村内交通、排水、文化娱乐、环 保等方面还相对落后,村民点现状房屋建设质量偏低,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配套设施,造成村民生活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不能适应收入不断增长的农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 的要求。镇内各村庄村内功能设施不全,道路较差,河道不清,环境卫生较差。村宅错落无序,比较散乱,房型老化、单一,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设计理念。第三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3、《XX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村庄规划编制办法》;
5、《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6、镇内各村庄村提供的有关设计条件;
7、与本规划有关的规范、规定、标准等。
二、规划原则
1、规划编制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群众意愿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2、规划编制要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遗存,地方民俗风情,努力营造具有浓郁水 乡特色,环境清新优美的农村新社区。
3、规划编制要综合考虑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环境卫生,绿化休憩,防灾减灾等基础设 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努力提高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
三、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围绕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改善农村群众 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四、规划目标 为了彻底改善当前农村住宅水平较低,功能不全,外观单调呆板,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 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切实帮助农民提高生活质量,规划从大 魏庄村域现状实际发展状况和趋势出发,围绕“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先进理念,体现 特色,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对村域进行全面整治,创建出空间层次丰富,方便农民生活,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 现代化,保证农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更上一个新台阶。按照“环境整洁、村貌优美、设施 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做到村庄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建设成为能充分体现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 村庄内部实现五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道路硬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通中心村主干公 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村庄绿化。中心村(村庄)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 25%以上,村庄内有休闲健身 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绿化。——卫生洁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生产、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自来水普遍入户; 畜禽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河道净化。保护和管理好村域内现有的水面,做到水体净化、河边绿化;河道堤防和 排涝工程建设按规划建设标准要求实施。——环境美化。村庄建设规划要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布局合理,组团建筑有个性特色、美观大方,组团建筑间相互协调;建筑布局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依 林傍水,错落有致;农户住宅实用、美观。
五、规划范围
XX镇各村村域内所有土地为本次整治规划的研究范围。
第四章 村域村庄布局规划
一、镇各行政村经济发展规划。各行政村确定村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物质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与旧村整治相结合,改善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依托村域区位优势和结合村域的自然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结构的调整。
二、村域村庄布局规划 根据村庄建设环境与场地分析,结合村域经济发展现状,依据 《濮阳市市域村庄布局规划》,确定村域村庄建设空间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中心居民点建设。规划在村域内形成“一个中心,四个居民点”的规划布局。根据自然村现状,依据村域发展态势,遵循居住用地适度集中、农田适度集中、积极推进农田集约化管理、合理配置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优化住区环境的原则,利用政策引导,规划近期结合村庄整治将各自然村进行整合,完善路网框架、市政设施,整洁墙面,注重宅前、宅后的绿化建设及河道整治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远期形成四个居住区,分别为居民区、商业区、小康楼、高层住宅楼、并将小康楼作为中心居民点统一进行规划,配置文化 活动中心、设置健身器材和公共绿地、公厕等,从而形成相对集中,设施共享的新农村。第五章 村域整治规划 规划根据目前农村较为突出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结合村域区位特点、经济条件和社 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对村域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 和民主建设,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一、房屋建筑整治规划 老村内建筑整治一方面要从整体布局角度确定需要拆除的建筑,另一方面也应从节省资金角度确定建筑的改良方式,多层次的解决不良建筑带来的影响。
1、保留原有质量较好的农房,整治各住房间距内影响日照、采光、通风的各种杂房和陋 棚,整修道路和院落,种植绿化,改善居住环境。
2、新建农房相对集中,大力推广定型图,实行农房建设的专业化施工,逐步将零星农房 就近搬迁到规划村居点。
3、全面清理违章建筑,拆除危险、废弃房屋,多渠道筹资对保留的房屋进行统一的修缮 和粉刷,改善村庄的整体形象。现状建筑改造应遵循“不大动、少花钱、出效果”的原则,对 沿路建筑物依据不同情况分为基本可行建筑、整修清洗建筑、更换建筑色彩、重点改造建筑、尽快拆除建筑、远期拆除建筑等几种模式进行改造。
4、农村生活用房与生产用房应适度分离,提倡畜禽养殖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对污染物进 行统一处理和利用,即采用制造沼气、采用高效生态绿地等污水处理系统,从而减少对环境 的污染。
5、规划修缮和粉刷房屋 5 户,粉刷面积约 1500平方米;规划近期零星房屋暂时保留稍作 修缮,中远期随着农民新村的建设逐步搬迁。
二、环境整治规划
1、村庄绿化 规划大力提倡房前屋后绿化,建立村庄和河道绿化系统。在强化整体布局的基础上,以点 带线,以点带面,最大程度的展现村庄整治的精华。在节点上,以建筑、水、绿化、道路的 综合强化与协调化,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规划于设置约 245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小游园);规划于房前屋后设置绿化带或花坛。在绿地建设中强调绿地的层次感与有机联系,既要运用多种植物的交错布置形成错落有 致、四季有形的规模性绿地,也要加强绿地与周边环境的联系,让绿地与人的行为有机结合,形成不同层次的小游园、观赏园等,并配备相应的休憩、娱乐、健身设施。形成“人在林中,家在水边、绿在身旁”的田园风貌。绿化材料以经济树种为主,在部分地段种植桃、杏、山 楂、葡萄等经济树种,并在房前屋后留出自营种植区,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一方面减少绿化投入,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更是使各行政村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风味。另外,适当配置香樟、紫荆、黄杨、棕榈、杜鹃等美化树种,并铺设草坪、种植水生植物,增加观赏性。绿化树种 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结合推广经济林、果林栽种果树林木。
2、河道净化 结合河道保洁工程,对镇内村庄小河进行清淤、疏浚,严禁养殖水草,建设生态护岸,两岸设置生态的绿化带。规划通过路水相依等主题理念,既通过沿岸栽植亲水植物体现柔水风情,也通过堤岸的灵活处理、观色的有机导入,将水文化引入人的生 活,体现“智者乐水”的传统理念。
3、卫生洁化 垃圾处理系统: 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和保洁制度,村庄内按一定规模和半径设 置垃圾收集点,每 5-7 户门前设置一只垃圾箱,全村设置一处垃圾收集房。村委设置一名 保洁员,负责整个村范围内的垃圾收集清运以及相应设备的维护。规划配置垃圾箱 100 只,垃圾收集房 1 座。污水的处理:大力推广三格化粪池,普及率不低于 95%,规划每户农户设置一座三格化 粪池,彻底消灭露天粪坑。畜禽粪便、生活粪便均可建沼气池变成沼气、作为肥料、应用高 生态绿地处理系统等工艺处理,从而达到对农村的污水进行高效净化处理和合理利用。
三、公共设施规划 规划于各行政村内各建立一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集村民自治、治安防范、培训教育、图书 阅览、文化活动室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四、基础设施规划
1、通村连组道路硬化,达到机动车通行要求。规划通村公路达到四级及四级以上,路面宽度≥5 米,路面为沥青路面或水泥砼路面,设 计荷载标准达到汽—20,挂-100。通组道路,路面宽度为≥3.0~3.5 米,路面采用水泥砼路 面。进户道路,路面宽度为 2.0~2.5 米,路面采用水泥砼路面。目前村域内道路已基本形成体系,通村公路和部分通组道路已硬化并基本达到标准,其余通组道路太窄,且大部分为土路。规划继续完善通村道路及宅前路,主要道路两旁增加绿化。规划硬化道路长度约5公里,其中通组道路约5公里。
2、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村内自来水入户率达到 85%以上,基本保障村民用水安全。
3、提倡应用环保、洁净能源,逐步建立规模养殖业,沼气发生、利用系统,积极推广利用 太阳能。
【镇总体规划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工业镇总体规划说明书10-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10-29
城市总体规划09-10
眉山港总体规划07-30
城市总体规划任务08-24
城市总体规划修改09-02
矿山文化总体规划09-05
宣城总体城市规划11-11
城市总体规划动员大会06-24
智慧兰考建设总体规划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