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色的老师》有感(15篇)
1.读《出色的老师》有感 篇一
读《这样工作最出色》有感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个员工都想成为卓越的员工,但是我们常常迷茫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员工呢?尤其是刚步入职场的新人或者刚刚跳槽的员工在新的企业、新的环境、新的同事关系中都会迷茫,不知道怎么融入到集体和工作当中,而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告诉我们如何去做。这本书用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十条工作理念,让我们更好的从职场菜鸟变成职场精英。
谚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是儿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对父母有这样的感恩之心,同样对企业也要心存感恩之心。心存感恩的心能使得初到企业的员工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会更好的工作。而懂得感恩也与二部的企业文化是相互契合的。二部提出的口号是:二部靠员工发展,员工靠二部生存。对企业来说想要发展就需要员工的努力,而员工想要成长就需要企业这个平台需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二部发展的越来越好,承接的工程越来越多,我们才能在这些工程中发挥自己的所学,增长见识。除了要感恩企业,我们也要感恩身边的同事,领导。是他们在我们在工作当中给予帮助,生活当中给予照顾,困难时给予支持。我感觉二部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对新来的员工很友好,很主动,让我们感受到二部团结友爱的企业文化,让我们感觉到在这里工作很幸福。
既然二部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发展平台,我们想要有一番作为还要靠自身的努力。读了这本书书我觉得首先要爱岗敬业,爱岗敬业不仅仅一个口号而是应该实实在在的做,应该落实到实处。哪怕是复印、做表格这样简单的小事也应该一丝不苟,这样才能有激情的工作,找寻工作的快乐,在能体会到工作的幸福。其次,要有很强的执行力。一个企业有很好的规章制度和政策,需要有执行力,才能落实到实处。而需要我们做的是服从领导的安排,在工作中不找任何的借口。只有拥有了很强的执行力,二部才能更好的发展。再者,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每个科室、项目部都是一个团队,我们要明白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应该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团队的发展。在团队中相互交流沟通,让每个员工及时了解项目部当前的工作进程,施工进度。二部也多要举办各类座谈会和交流活动,我们相信在二部这个发展平台上,我们会有一番作为,我们和二部会共同发展,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2.读《出色的老师》有感 篇二
《做最好的老师 》这本书集中展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 他擅长把理性思考融入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的故事中, 使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及教育情感融汇其中, 读后发人深省, 撼人心魄。 我读完这本书后, 无论在智力活动还是在教育理论上均收获颇多, 现总结最重要的几点。
一、做最好的自己
什么是“最好的自己”呢? 李老师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处, 所谓“做最好的自己”, 其实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 不断超越自己。 这是多么接地气的励志语。 在本学期开学第一天, 我就将它用来激励鼓舞调动我班学生的士气, 收效很好。 现在, 学生能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 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定位和标杆, 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 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会汇成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至于什么是最好的老师, 李老师说道, 他还真没想到自己以后会有这么多的“头衔”, 他不过就是想做个“最好的老师”而已: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 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 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 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 也就是说, 尽可能做好每一天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这样的标准, 不是为得到领导的表扬, 也不是为了评职称或者得到奖金, 而是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埋头耕耘不问收获, 将教育当成了事业而不是养家糊口的职业。 “天天兄弟” 在录制节目时说:“Genuis is the person who repeats the most time.” (译为:天才就是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重复做一件事的人。 ) 李老师在校期间, 能够数三十年如一日, 坚持做好“五个一工程”, 即上好一堂课, 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 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 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 写一篇教育日记。 反思自己的教学, 我又做到了“五个一工程”中的几条呢? 更不要说长此以往了。
二、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
李老师指出, 好教师应该有童心和爱心, 他甚至将童心视为师爱之源。 虽然师生之间在年龄上有差距, 但老师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 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 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 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 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 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常苦于和学生谈话时没有话题, 也因为每次总是些老掉牙的套话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自认为很爱学生, 能急学生之所急, 想学生之所想, 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但和李老师相比较, 不难看出差距到底有多大。 学生的生日到了, 李老师能笑眯眯地给学生送上一张贺卡;在课余, 与学生一起讨论甚至争论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中东和平的前景或贝克汉姆或周杰伦等众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这种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式的关爱和亲近, 会使老师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这种对学生的爱, 也体现在李老师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上。就以班上学生出现的“斗鸡”事件而言, 当李老师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讲解之后, 发现学生只是明着不“斗”了, 却由公开转入地下。 于是, 李老师便利用一次到通江河滩郊游的机会, 要求班上的男同学组织一个“敢死队”, 与老师进行“斗鸡”, 通过这样的活动, 老师重新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理解。 而我, 在碰到这种违反校级校规的事情时, 只是一味地批评、专横压制或者简单说教。 学生有时表面上服服帖帖, 但暗地里会和老师对着干, 有时甚至会和老师起冲突。 有一次, 我发现有个学习相当不错的同学没有做周末作业, 却在周日晚读时抄袭他人作业。 于是一下火冒三丈, 将一张试卷撕了个粉碎, 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的结果可想而知, 该同学此后变本加厉, 甚至有意拖欠作业, 上课也提不起神来。 读了这本书后, 我主动找该生了解情况, 结果他说是因为周末到省城去看病, 所以没有做, 看到课代表在收作业, 担心老师批评, 所以便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看到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也向他道歉, 承认自己不该如此粗鲁, 并且在一次诚信主题班会上, 告知同学们作业可以迟交, 但绝对不可以抄袭, 这是老师的底线。 同时, 再次当着全班同学向该同学道歉。 从此, 这位同学在上课时便能聚精会神地听课并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 也能按时交作业了。
三、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于阅读和写作
常听有人说, 不是我不想写论文或参与课题研究, 主要是实在写不出来。 作为教育专家的李老师, 教科研成果十分显著, 可谓硕果累累。 同为教师, 每天只有24小时, 我真是很惊讶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时间来读这么多的书呢? 在此, 我将李老师在本书中提到他阅读过的部分书籍杂志做一粗略统计, 其中古典类24部;文学类38部;教育类21部;人文类24部;杂志类19种。 李老师在介绍的每类后都有个“等”字, 所以说应该不止这些了。 其实, 从教以来, 他就一直不停地、如饥似渴地在阅读, 他已经养成了“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 睡觉前、火车上、飞机上、宾馆里都是他读书的地方。 可以说, “阅读欲”就是他的“生存欲”。 对李老师来说, 读书、教书、写书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
在阅读大量书籍的同时, 李老师还能进行思考, 而思考总是让他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思维火花记录下来。 于是, 一部又一部的读书随笔发表出来, 一本又一本的教育专著问世了。 李老师还分享了自己有关读书与写作的几点体会: 一是要日积月累, 不能急功近利。 二是要独立思考, 不能人云亦云。 三是要自然朴实, 不能故作高深。 四是要读写结合, 不能读写分离。 看到这些成果和成功背后的努力和付出, 我真是自惭形秽。 从教十几年来, 我总共才读过几本书? 又有几本是深读细究的呢?至于写作, 更是不敢提及。 自己从教的前十年, 基本无任何作品。 只是在近几年, 迫于评职称或其他急需文章的时候, 才匆匆炮制, 所写文章总是没有新意, 究其原因, 主要是所写文章没有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 而是一味模仿别人的文章, 转述别人的思想。 而且, 很多情况下, 在读书时虽然会有所感动, 有所共鸣, 有所联想, 但仅仅是一时冲动, 并不能及时将这种共鸣记录下来, 更不要说是厚积薄发了。
“文以为种, 教以为耕”, 意为读书是写作和教书的基础, 没有教师广泛的阅读耕耘, 就很难有写的收获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学者、阅读推广人朱永新教授在“阅读改变人生” 的报告中这样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它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朱永新教授还强调通过营造浓郁的阅读环境与氛围, 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 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 培养阅读兴趣与良好习惯, 使阅读成为伴随终身总的计生活方式, 从27而0为建设学习11型4社会奠定基66础。 这与李镇西老师的想法和做法不谋而合。摇
3.读永远的老师有感 篇三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永远的老师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永远的老师有感1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小时候生了一次病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又聋又瞎的女孩。
因为聋,海伦没能学会说话,因为瞎,海伦没能看见大自然。值得庆幸的是,安妮来到海伦家了,她是一个天生的聪明教师,她的梦想是把一个又聋又哑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
可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安妮每天都在海伦手上写单词,有一天,安妮带海伦去打水,她不停的在海伦的手上泼水,让海伦明白了这个词。
安妮还叫海伦怎样玩耍。一天,安妮还叫海伦怎样笑,他把手放在海伦的脸上,海伦感觉到老师的脸的颤动,又在海伦手上写了一个笑字。然后,安妮又叫海伦翻滚、单脚跳等一系列动作,海伦不停地学习,感觉像一个发育健全的儿童。
安妮还为海伦养了几只鸽子,目标是让海伦感觉鸟在飞行,鸽子在海伦肩上,还学会了给鸽子喂食。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无论别人是瞎子还是聋子,你都不能嘲笑他人。还告诉我们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必须努力,在哪儿失败的,就在哪里重新开始。坚强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读永远的老师有感2这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读完后我的泪水就不断的涌了出来,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真情的可贵和老师对孩子们的爱。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在偏远山区的学校,应办学条件差,所以没有老师肯留下来。有一次,一位女大学生来到这里代课了一段时间。一个月后,女大学生被分配到城里工作。那些孩子为了留住女大学生,竟跪在她的面前。女大学生的心顿时被着天真而渴望,纯真而又无奈的举动化解了,于是她就留了下来,而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女大学生最终累跨了,当人们把她接回来是见到的只有她的骨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把之后来教书的老师都叫做“第十一位老师”。
“老师是园丁,是蜡烛”,这句话一点也没错。文中的老师用自己二十年的青春,在这贫困山区里教书。在二十年中,她可以干她喜欢的事,做她喜欢的事业。可她没有她只是一直在那里默默的教书,让更多的人上学,学习知识。现在,她虽然走了,但是她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她的精神永远在人们手中传递。她永远是我们的第十一一位老师!
读永远的老师有感3今天,我读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名叫《永远的第十一位老师》。
文章大意是:在一个偏远山区的学校里,因为条件差,一年内已经走了七八位教师,但最后却有一位教师留了下来,并且在这传播知识的种子,但那位老师却因积劳成疾而死去了,当别人再见到她时,已是她的骨灰。。。那就是第十一位老师。
从题目中的“永远”就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师,在山村那个偏远,条件差的地方,换作是我,我肯定不会在那多待一天,而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回地待了20年,20年你也许你不觉得太长,但在那么一个要肉无肉吃,要钱没钱花的地方坚持20年,这平常人可能是做不到的。而坚持那位老师的是她对孩子们的爱,与孩子们对她的爱。
第十一位老师在那传播知识,在那传播学习,使贫困的山区立即变得富有起来,富有的并不仅仅是条件,更富有的是精神,但假如那时那位老师走了?我想那个山区现在还是那样贫困,只能靠别人的施舍来过日子。
第十一位老师用自己的一生换来了孩子们的前途,也换来了这个山区的幸福,富裕。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语文老师了,他经常用铅笔、本子等东西来奖励我们,只要我们进步了,第十一位教师让我懂得了感恩,感恩身边所关心你的人并且珍惜身边每一分爱,不要等失去了再来珍惜。
读永远的老师有感4老师无私地教我们知识,叫我们怎么做人,老师是最光荣的职业。
《永远记住你,老师》里面海伦·凯勒在安妮·沙利文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虽然海伦·凯勒一出生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但是他没有退缩,在沙利文老师的教导下,海伦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当她在沙利文老师离开人世的时候之后,仍然照着老师的话顽强的走里下去。
是沙利文老师给了海伦勇气。让她对生活重新有了信心。老师对我们的关心、爱护、责骂都是为我们好。老师无私的教会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这不惊让我想起了我现在的语文老师——吴老师。
记得有一次,我考试考得不好,吴老师就叫我去她的办公室,我以为吴老师会“大发雷霆”可是当我来到他的面前时,没有看到一点生气的样子,她平静地对我说:“汪屹天,你这没考好不要紧,只要你基础不错,就能考好的。”吴老师的.话让我吃惊,我知道吴老师不骂我不是对我没有信心,而是想让我更加的努力。
老师对我们的责骂多是为我们好,我要说一声:“老师、谢谢!”
读永远的老师有感5这是一个又聋又盲,却拥有伟大成就的人,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所写下的文字;这是一个曾被别人嘲笑,后来却成了人们心中的偶像的人,带着对老师的无比怀念与感谢,所写下的文字。
这个懂得感恩的人,就是曾被评为“十大英雄偶像”的伟大人物——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作为一个又聋又盲的人,让她学会说话,学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是谈何容易的一件事哪!她那么感谢老师,可见老师在她身上耗费了多少的心血啊!
既然海伦·凯勒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万分呵护她的老师,我们又何偿不能呢?
有人说老师像园丁,呵护我们茁壮成长,有人说老师像蜜蜂,孜孜不倦地工作着。的确,老师为我们操了多少心,耗费了多少的心血呀!他们的谆谆教诲,带领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有人写道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让它盛开,雄鹰感恩蓝天,因为蓝天让它飞翔,而我们要感恩老师,因为老师让我们学会了许许多多。不只是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
感恩老师并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课堂上,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在考试时,用心思考每一道题,一次次响亮的发言,一张张高分的考卷,一本本整洁的练习本,都可以让老师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微笑。
那挥动粉笔,神采奕奕的身影;那昏暗灯光下,疲惫不堪的身影;那讲台上面,神情严肃的身影。这就是一名老师。
4.读《爸爸的老师》有感 篇四
我读了这首诗以后我发现为老师很伟大,因为这位老师不仅是他的老师,而且还是他爸爸的 老 师。不过他念三年级了,这位老师还在教一年级。他的.爸爸是这位老师教的,他也是这位老师教的。说明这位老师已经工作了几十年,想一想这位叫过多少名学生啊,真是数不胜数。这让我不由地想起课文中学到的,老师在昨天与今天铺设大道,老师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老师的事业多么崇高、美好,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真想说一句老师,您好!
5.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篇五
这本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写,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作为寒假中的必读书籍,我认真的阅读了其中的几个章节。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6条“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现在的孩子对时间没有什么概念,并且和我们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因为他浸沉在童年的河流里,他对于时间的感知跟成年人完全不一样。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把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这一点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妨有时候去乘一乘儿童的船,跟他们在一起待些时间,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我觉得这么做是对的,对于我们的幼儿来说,他们的集中力比较薄弱,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当发现他没有在听你讲课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先用眼神提醒,再轻声地询问,不该用严厉地语言去批评幼儿,这样会让孩子产生畏惧,我将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我通过对《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几章学习,使我从下列几方面收获很大:
1.要有效的利用时间。
2.不管是怎么样的孩子都要平等的对待。
3.要充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通过有效的阅读增长知识。
4.培养孩子的有良好的个人爱好与兴趣。
5.有效的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
6.读《出色的老师》有感 篇六
翼翼归鸟, 晨去于林。远之八表, 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 翻翮求心。顾俦相鸣, 景庇清阴。
展翅飞翔的归鸟, 曾经飞得又高又远, 但现在它又飞回来了。为什么?因为“和风不洽, 翻翮求心”。本来风和日丽, 但忽然间天昏地暗, 狂风暴雨。是的, 也许这无望的黑暗, 曾使它痛苦压抑;也许那不被理解的苦涩, 也曾使它黯然神伤。然而, 值得欣慰的是, 它没有在黑暗中迷失自己, 仍然坚持踽踽独行。
这, 不就是陈琴老师吗?在这荆棘丛生的途中, 陈琴老师度过了无数个迷茫的暗夜, 但在心灵与生活上, 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栖止之所, 点燃了那一盏充满智慧之光的灯火。
一直以为梦是孤零零的, 海是遥远的, 但这盏灯火的确点燃了我心中的希望。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老师, 我一直坚信经典诵读是学生安身立命之所在, 它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健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 我在教学中努力实践着传承经典。但研读过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之后, 才发现, 对于经典精神的传承, 我所下之力远不及其十分之一。
反思我们的初等教育, 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教学内容上, 经、史、子、集四个方面没有兼顾。古代文学的课程, 大多集中在子、集, 经、史作品会简单提到, 但都缺少大量的阅读, 这也正是陈老师所说的,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另外, 在教学方法上, 过于看重细读分析, 忽略了诵读积累。这样的大学教育, 怎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学教师?面对如此令人失望和不满的教育, 我们该怎么办?财经作家吴晓波是这样解释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 一是逃离, 坚决地逃离;二是抗争, 妥协地抗争。”我陷入了沉默。我能逃离吗?我能鼓动学生逃离吗?不可能!那么, 我只能选择妥协地抗争, 我也只能引领我的学生妥协地抗争。用漫漫征程, 用坚定的跋涉抗争。既然如此,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我到底该如何面对我眼前的学生、未来的老师?或者说, 我应该与我的学生一起经历怎样的成长?
陈琴老师以其坚定笃行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陈琴老师十年如一日坚守着“素读”经典课堂, 并为每一个孩子小学六年的母语学习进行了整体规划:背诵十万字, 读破百部书, 写下千万言。为了保证经典阅读的时间, 她的语文课不再以课本为唯一读本, 大量的古今名著被搬进课堂;不再以机械的抄写为训练手段, 取而代之的是“速读”“素读”的双轨并行———读大量的课外书, 背诵大量的经典作品, 读整本的书, 背整本的书。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 个个都能达到“背诵十万字, 读破百部书, 写下千万言”的教学目标。六年里, 她的学生平均阅读了300 册中外名著, 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学年的阅读量都在500 万字左右。
当我不断地在心中默念这些时, 才发现我的儿子依然徘徊在大量机械地抄词作业中。当我向学生介绍这些时, 他们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如听天方夜谭, 不敢相信, 随后便深深遗憾自己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不管是为人母还是为人师, 我都极为痛苦!我发现我一直处在一座空中楼阁之上, 随时会崩塌!如果没有这种传承, 我们的根是否还能存在?也正是在这种痛苦中, 我开始了寻找。从徐健顺老师到陈琴老师, 一路走来, 只为心中那个信念。在徐老师和陈老师的身上, 我感受到他们对私塾教育的敬重、对华夏文明的敬重。他们各有侧重, 徐老师多是从宏观方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而陈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对私塾教育的借鉴与吸收, 对本民族文化传承方式的深入探索, 更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的我们一直薄古厚今, 殊不知这正是无知的表现!
既然陈琴老师已经用事实证明了经典素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那么, 就让我们一起去践行吧!当我无比激动地去问我的学生———已经毕业从教的学生, 她们笑笑说, 听过陈老师的讲座, 也是无限敬佩, 但却都没去实践, 只能将这些美好的想法暂藏于心底。这真是令人无比遗憾!我想, 这其中有很多因素, 一来, 外在的客观环境不允许;二来, 践行的能力与魄力来自于自身素养, 没有积淀当然不敢迈出这一步。最重要的是她们自身没有从经典中吸取营养, 没有在这个过程中获益。当你不能真切地感受一件事情的好处时, 自然没有更大的内在推动力, 去推广与实践。那么, 这样说来, 是我们在师范学校里没有给她们创造这样的机会, 所以, 我们教育上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虽然, 有很多小学教师都已慢慢投入到经典素读的实践与推广上, 但毕竟只是一小部分, 真正的传承华夏文明的中坚力量应该是师范院校的在校生。所以, 为了让这些未来的教师成为坚定的传统文化践行者, 我义不容辞地在校园里给予她们营养与血液, 让她们在踏上工作岗位前就已经练就一身本领, 而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现学现卖。唯有如此, 她们才能更好地去教她们的学生———我们的子子孙孙。我想, 这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7.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篇七
老师,一个熟悉的字眼,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令人憧憬的职业。是啊,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中,她(他)的身后不仅有爸爸妈妈的鼓励,还有老师做她(他)坚强的后盾!人人都说,老师像园丁,无微不至的关心着我们,呵护着我们,让我们尽情沐浴着爱的阳光,健康茁壮的成长。这次让我读了《非常老师》这本书,我更是深深的体会到了老师对我们的爱。
瞧!非常老师们来了!非常的老师,非常的同学,谁不渴望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呢? 这里有和蔼可亲,笑面如花的新潮老师她温柔美丽,教会了孩子们要尊重别人的感受……还有帅气、阳光的偶像老师,他会用特别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们、鼓励孩子们 。 在《非常老师》这本书中还有一位会经常搞神秘的老师,她不像其他老师一样布置许多写也写不完的作业,她十分注重孩子们的快乐,她会让孩子们接近大自然,让孩子们自己去自己的“童心城堡”中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童年回忆。在这所学校里还有一位老师们又被我介绍,那就是这位楚楚动人的漂亮老师,漂亮老师叫米兰她平等对待学生,会有特别的方式去维护同学们的自尊心。她做了错事会给同学道歉,她赞赏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真实感受,她叫一个软弱的男生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在这所学校里的学生眼中这些非常老师就像一缕缕阳光,直射他们的心田,让同学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在现代生活中,我希望在我们学校也会出现先米兰老师、新潮老师、偶像老师、神秘老师这样的老师,只有这样的老师才可以让我们快快乐乐的。
8.读《我最好的老师》有感 篇八
前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名叫《我最好的老师》。我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受益匪浅。 文中讲述了怀特森先生给“我们”第一节课讲述了一种名叫“猫猬兽”的动物。他给“我们”测验完之后,“我们”居然全部都是得了0分!接着,他告诉“我们”,世界上根本没有猫猬兽这种动物。他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我确实吃了一惊。最后,他告诉了学生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我认为,怀特森先生的这种法十分出乎意料,但也同时让学生们明白了要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接近真理。他的最终目的是告诉我们“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刻指出来”,想希望我们“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轻信于老师和专家的说法,要敢于质疑。 怀特森先生在上科学课的过程中,煞费苦心地制造出一个个貌似正确的论点,让同学们一次次去思考,论证。我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故事:许多专家都认为蜜蜂没有发声的器官,是靠着自己翅膀的振动发出声音的。这个理论却偶然被一个只有十二岁的孩子击破。他说,他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只是偶然发现蜜蜂静止不动(或被剪下双翅)乃能发出声音。于是,他观察了一个月,终于发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细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真理就在你身边!怀特森先生用心良苦,通过“猫猬兽”这个例子来告诉我们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怀疑的精神。在这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也增长了见识。 我认为,怀特森先生是个认真负责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也都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9.读《出色的老师》有感 篇九
一、兴趣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 如果他没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 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
学生是否喜爱你的学科,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遗憾的是, 许多时候, 在不少教师的课堂上, 总能发现一些神色黯然、无动于衷的孩子, 似乎他的思维停在遥远的地方, 任凭教师讲什么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在苏霍姆林斯基描绘的这些“难教的孩子”中, 兴趣已经远离他们很久了。在这种状态下, 可想而知他的学习结果, 而这一结果又会使他的无兴趣状态加剧, 形成恶性循环, 太可怕了!
那么, 如何解决这样一个兴趣问题呢?
结合我的音乐教学, 我有两点感受:
1、课堂教学要灵活
我教的是高一整个年级的合唱课, 有2 2个班。很多时候, 我发现精心准备的一节课或给上一个班上课效果很好的一节课, 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中, 效果不一定好, 甚至很不好。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 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料, 而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的心灵的儿童。”真是这样, 每个班的整体情况在我看来有很大区别, 譬如:班风、学习气氛、团结程度、对音乐的兴趣点等等, 就是在同一个班内,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 它们“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的心灵”的, 有强烈的爱好倾向的。那么, 如果发现这个班对今天的这节课状态不太好, 怎么办呢?我首先会暂停我已有的教学计划, 换个角度, 换个说法, 甚至讲个笑话、扔个包袱, 但是这些都没有跑出我的教学内容范围, 殊不知, 学生的一阵哄笑之后, 好多“神色黯然、无动于衷”的孩子, 开始抬起了头, 想要探寻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再从这节课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入手, 比如我发明的“节奏速记法”、“快速开声法”“‘豆腐’发声法”等等, 进行推波助澜, 经过几轮的兴趣调动, 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感到“有意思”甚至“群情激昂”了。这时, 你讲什么, 他都会积极配合, 跟上思路。
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同样一个问题或技能, 有的班已经掌握很好了, 而有的班却掌握不了, 这时就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把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及时补上。因为, 知识或技能的断层缺失会给继续学习带来很大困难, 这也是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2、要注重授课的感情色彩
记得2002年我参加全省的优质课, 在去之前, 我请教育局的石主任听课并提意见, 他只给我说了一句话:“你的语言缺乏诱惑力”。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 接下来, 我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 发现授课语言的生动与否直接决定了你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惑力”这个词用在对授课语言的要求上真是太生动了。我正是注意了“授课语言的诱惑力”这一点, 在讲课中效果大大提升, 学生兴趣很高, 课堂反映也很好, 我取得了全省优质课一等奖, 后来又拿下了山东省教学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是非记住不可的更容易记住;被感知形象的情感色彩在识记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他认为, 死记硬背是会损伤大脑的, 它使孩子大脑中那些稚嫩的神经元长得过大, 信息过分饱和, 可是保证经常联系的联想纤维却衰退了, 这是造成孩子的智力低下、学习产生障碍的主要原因。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了被感知对象的情感色彩在识记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他主张要使被感知的对象有情感色彩, 这将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旅行:大自然迷人的景色, 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在与自然的接触中, 孩子们会发现:“一枚枯叶”抛出去, 变成了“展翅飞翔的蝴蝶”;若打开一页书, 侧耳倾听, 从每一个字里能听到蜜蜂的歌唱。我因为整个童年在乡下长大的缘故, 对自然的一切有种特殊的情感, 这段话的描写让我产生无限的向往之情, 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在陶冶孩子性情的过程中, 让知识也变得“活”起来。
这一点我本人在音乐教学中也有有很深的体会, 音乐本身就是非常富有感情色彩的专业, 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 我总是联系具体的、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实践证明:富有感情色彩的形象记忆比机械记忆效率不知要高多少倍, 尤其是记忆的牢固程度, 有些甚至是终生难忘的。在饶有兴趣的感情世界里, 学生乐此不疲, 忘记了所有不快乐, 没有一丝懈怠。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被说了无数遍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动起来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 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通过直接经验——“动手”或主动思考得来的知识与技能, 要比被动接受的知识记得准、记得牢用得好。我在中学期间就曾经琢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学科知识渗透:我发现物理学科中的右手安培定则 (四指为电流方向, 大拇指为N极) 与地理学科中地球自转完全通用 (把地球抓在右手里, 呵呵!四指为自转方向, 大拇指为N极) !这一知识在当时无论老师怎么考, 我总能又快又准的答上来, 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可以说令我终生难忘, 因为是自己琢磨出来的, 还经常津津乐道。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念中, 让学生从事劳动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几乎与提倡阅读一样重要。他发现, 凡是热爱劳动、双手灵巧的孩子, 他们往往聪明好钻研, 学习上很少遇到困难。
其实, 许多国家对孩子参与劳动, 并通过劳动获得各种能力都有广泛的的应用: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威特伦花了4 0年的时间, 追踪观察了2 5 6名波士顿少年, 结论是:从小爱劳动的孩子成年后, 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例较不爱劳动的孩子多2倍, 收入多5倍, 失业少16倍, 健康状况也好得多, 生活过得充实美满。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 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
在美国, 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 自己挣!”不管家里多富有, 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替家里剪草、送报, 赚些零用钱, 女孩子做家政去赚钱。有个女孩每周六去餐馆打工。妈妈告诉她, 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 照样可以领工资。但这女孩觉得在家赚自己妈妈的钱不是本事, 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 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在德国, 家长从不包办替代孩子的事情, 法律还规定, 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 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 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结合我的合唱教学, 我依然很有成效的实践了这一原理。我在每个班中选出一名指挥, 教给他规范的指挥动作, 由他作为整个合唱团的核心, 并且让每个同学都发表对某一作品的看法与处理方案, 比如集体动作创意、运用手语、运用道具等等。整个作品的完成, 我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 大量工作由同学自己完成, 结果, 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变得很强, 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 有时课堂时间完成不了的工作他们甚至会在课余时间找一个楼梯进行队形、动作等排练。不仅如此, 五.四青年节合唱比赛的伴奏乐队也是全部由学生完成的, 电子钢琴、电吉他、电贝司、合成器、铜管乐器……, 孩子们各自的才华碰撞在一起, 与合唱团协调而准确演出, 他们享受着整个的艺术创造的快乐, 并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大脑里, 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 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 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这种结合非常重要, 否则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将处于沉睡状态。必须注意的是, 如果错过了儿童和少年时期, 它们大脑中的这些区域就永远无法唤醒了。
所以, 如果您想让孩子成功, 你就一定要重视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尊重孩子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孩子动起来吧, 他会比任何时候都快乐。
10.读《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有感 篇十
——陶继新教育演讲录
寒假里,我读了陶继新老师的教育演讲录《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一书,感触很多。陶老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从容淡定,平易亲切,以及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幸福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幸福是需要用心去营造的。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书是何等的重要,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
读完此书,让我感觉真正走进了一个高尚的灵魂,陶老师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操,这种情系教育心怀天下的情怀,应该成为我们一生不竭的动力。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那一句句警言箴语,那一段段经典释义,给了我很多人生启示。
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源于自身的成长与学生的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成功,来源于教育智慧。如果我们把健康当作1的话,那么,就有了幸福的基础。其他的呢,都是0。有了健康之后再有爱情,幸福指数就成了10;再有了成功的事业,就成了100;再有了财富,就成了1000。如此等等,可以依次推展下去。但是,如果没有了1,后面的0再多也无济于事,归根到底都是0。拥有健康,再有精神的高贵和心灵的丰盈,就真正走进幸福境界了。陶老师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幸福的一生要有身体的健康、精神的高贵、心灵的丰盈。其实幸福离我们这么近,可是谁遮挡住
了我们寻找幸福的眼睛?每每看到这句话,我就情不自禁的陷入了思索,是呀,是什么呢?是那总是觉得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的不满足,还是为班上那些淘气顽皮的孩子?当我们每天在抱怨累死了,气死了的时候,幸福已如肥皂泡般无奈的破灭了。在我看来,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最重要的是教师这个专业适合你,你也最适合它,这就够了。
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有了幸福的学生,才会有一个民族幸福的未来。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自教育教学的工作,来自和学生们在一起的享受。其实幸福就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心态,幸福也是品味生活的一种感受。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这也许就是所谓天长地久的幸福吧。我也会慢慢去体会,并为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11.读《神秘的女老师》有感 篇十一
读着,读着,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有孩子的地方,就有美丽的故事发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奇迹,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唯一。”――哈,我们是快乐、美丽和灿烂的使者,哪里有了我们,哪里就有春天的脚步。
“为了分数和名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把自己变成学习的机器。他们感受不到天高云淡,对于大自然的美丽,视若不见。他们不需要阳光,不需要温情,他们只要分数和名次,这是一群迷失了自己的孩子们。”――看看我们这群本该天真活泼、玩兴大发的孩子吧,正常上课不说,就连节假日,也不能幸免。从清晨到晚上家长都争相带着自己的孩子前往各类辅导班:习作、奥数、英语、琴棋书画,无所不有,真是“从鸡叫忙到鬼叫”,本该灿若云霞的脸上过早地布上了忧郁,无忧无虑的心灵亦在不经意间增添了几屡愁思。最喜欢那句“自由是心灵的翅膀。”――顿觉一股清泉倾注心田。这恰恰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不仅仅需要分数和名次,我们更需要阳光,需要温情,渴望自由,新时代的小主、祖国将来的栋梁之材不应该仅是今天的“学习机器”。
有一句话将永远铭记我心:“生活是美丽的。能发现这种美丽,感受这种美丽的人,也是美丽的。如果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享受生活中的美丽,那么,他今后一定会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知道感激的人,感激生活给了他(她)这么多的美好。”――在生活这美丽的源泉里,我们感谢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感谢朋友,是他们伴你我阳光;我们感谢老师,是他们甘为人梯,让我们永攀高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去感受生活。
12.读《做最好的班主任》有感 篇十二
任职于城市中学, 调往市教研室, 取得苏州大学博士学位———如果有这样一份履历让你续填, 你会在后面填上些什么呢?你看, 这份履历的主人竟这样续写自己的人生:申请回到中学, 做起了既管教学又任课的班主任;继而又到了一所更艰苦的城郊初级中学, 依旧做班主任;做了副校长, 他对校长说的第一句话是:请给我一个班, 让我做班主任。现在他是一位名校长, 但他仍然担任3个班的副班主任。
他, 李镇西, 一位著名教育家, 一个坦言“真的非常愿意当班主任”的人。
说实话, 初读到他的著作《做最好的班主任》中所描述的他的教育教学经历时, 我的反应只有4个字:不可思议!我有些读不懂他的选择, 我甚至有个浅薄的猜测:他是不是只是一个理想化、模式化的教育者形象?但读着读着, 在一个个细腻鲜活、绝对杜撰不出来的教育故事中, 我读懂他了, 那是一份真实而又质朴的感情。正如他所说:我所做的一切, 和道德、境界、精神无关, 只和兴趣有关。居里夫人几天几夜废寝忘食地提炼镭, 人们赞美居里夫人富有牺牲精神、顽强毅力, 却不知道如此废寝忘食, 恰恰是居里夫人最幸福的时刻。
读完《做最好的班主任》, 我被李镇西老师朴实率真的品性吸引了, 被他对班主任工作的热情执著震撼了, 被他对学生那份恒久的爱感动了。一位著名教育家, 不粉饰自己, 不往世俗眼中的“高处”走, 多年如一日, 坚定地行走在平凡的班主任之路上, 一味地追求着教育的本真, 这是浮华洗尽后的智慧与纯真, 我仰慕这样的人!从他身上, 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理清了思路, 也明白了自己曾经对学生的爱是何等的狭隘, 更清晰了自己今后该怎么做。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教师的责任心。一直以来, 我都是这样做班主任的:卫生值日、早读、出操、眼保健操、放学后的路队。坦率地说, 我曾经以为这就是教师的责任心, 并以此为豪。诚然, 在班级刚刚建立或接班初期,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细致训练、亲自监督虽是必不可少的, 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律、自理和自治。当然, 作为一名有着长期工作经验的班主任, 我知道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也在很多方面有过尝试, 且获得了一些经验。但是, 更多情况下, 我还在越俎代庖。仔细剖析一下自己, 无非是这样做比较“牢靠”, 在学校的“一日常规检查”中会因此少失分或不失分。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的责任心不是为了学生, 而是为了自己的颜面。这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责任心吗?一个人思想观念的高度, 决定了他追求目标的高度。李镇西心目中的班主任的责任心, 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的点滴工作中, 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 更是着眼于未来, 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良好习惯。“聆听”着李镇西的谆谆教导, 我澄清了对责任心的错误认识, 也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行动———抓紧今天, 着眼未来, 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化的公民而奋斗。
理解了李镇西对责任心的定义, “看”到了由一个个教育故事叠加的李镇西的生活再现, 我理解了为什么做了行政工作后, 他还坚持做班主任, 甚至是3个班的班主任;我明白了每天有那么多事情要做的他, 还坚持“如果学生需要, 我会毫不犹豫地和学生进行QQ聊天”;明白了他为什么坚持阅读学生随笔、日记, 坚持找学生谈心;明白了他为什么多年如一日印发“班级史册”;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后进生能在他那里“化腐朽为神奇”……他带着一颗火热真诚的心走进教育的神圣殿堂, 用他的坚持和爱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也走出了一片属于他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美好天地。想想自己, 对工作多一份坚定的执著, 对学生充满真诚的爱心, 对后进生多一些长久的关注, 这些我都做到了, 但我“坚持”了吗?没有!我身边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学期, 我接手了一个新班, 班级里有一个特殊的后进生。原任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同学对他的一致评价是“惹事精、不做作业、不听课、交白卷”。刚开始我满怀信心, 通过降低要求、寻找细微进步加以表扬、不断强化要培养的习惯、单独辅导帮助、引导其参与班级活动等方式树立了家长的信心, 也重塑了孩子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一段时间后, 这个孩子真的有了很大进步, 也由以往的厌学变得喜爱学习了。但慢慢地, 我失去了耐心, 并给自己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总有一天, 他要被纳入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 我对他的种种特殊待遇是不是太多了?我对他付出太多精力, 是不是对其他孩子不公?在这些思想支配下, 我对他的“特殊待遇”逐渐减少, 我开始用正常孩子的标准去要求他了。这样一来, 他的表现在我眼里愈发差了。有时, 我也会在夜晚进行反思, 然后第二天补偿性地想方设法夸他两句, 让他的眼神再次闪出快乐的光芒。但是在忙碌中、烦躁时, 我失去了开始时的耐心与细心, 我会经常忘却他的特殊性, 要求因此变得苛刻起来。这就是缺乏“坚持”带来的失败。李镇西用他的行动告诉我:没有坚持, 就没有成功。“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10次, 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 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李镇西关于形成和谐的团队教育、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等的传道解惑, 关于“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感的独到论述, 关于班级史册的编撰、教师随笔的写作等的娓娓道来, 既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一名孜孜不倦的教育者的情怀, 一种名师的无私境界, 又让我们有了切实可学的榜样, 有了目标明确的航向。
13.读《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有感 篇十三
好的教育是没有国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好的经验只要是适合我们的都可以拿来学习,就像《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
罗恩老师说:“我们都应该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尽心尽力。”他是这样教育他的学生们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从创办克拉克学校,到一节节吸引孩子们的课,再到带领孩子们外出让孩子们的头像登上时代广场的大屏幕……罗恩老师做的每一件事都尽心尽力,完成了我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一件件事情。他的学生在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下也在这样做人这样做事,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罗恩老师说:“我认同教师要为学生的成绩负责,但我同时鼓励老师们寻找创造性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学生喜欢有趣的课堂,喜欢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学习得越快乐就越有激情,越有激情效果就越好。作为教师要尽所能把教学变得有趣和吸引人,这样学生的成绩才会提高,这是因为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望,他们自己想学习,进步自然会快。我想起这样两句话,第一句:宁可让学生不学,也不能让学生厌学。第二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4.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篇十四
“做最好的老师”,是任何一个做教师的理想,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用李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老师》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 《做最好的老师》的话使我备受启发,信心增强,只要自己肯付出,认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把简单平凡的事做好,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那每天就都会有新的快乐。
通过读书,我感受到了《做最好的老师》对教育工作的无比赤诚,要对学生的无比热爱,我也希望自己能以这样的一颗教育者的心,用这种爱心成就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15.读《出色的老师》有感 篇十五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不同人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主题是有差异的。这就是文学作品多解性和丰富性的表现。你的观点只要有理有据, 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因为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对作品进行思考。对《项链》的主题, 产生不同的理解也就很正常了。
我们在读《项链》一文中当玛蒂尔德经历十年艰辛, 终于还清了债务, 而她本人也由一个只会在梦想中痛苦的娇小美人变成了一个粗壮耐劳的女汉子之后, 莫泊桑由衷感慨地说 :“要是那时她没有丢掉那挂项链, 她现在会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 多么变幻无常啊, 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 也可以成全你!”
莫泊桑直接发表议论, 他采用这种手法, 是因为他想让读者明确一个认识 :人生是多么的变幻莫测呀!对玛蒂尔德, 作者的同情多于怨恨, 启发教育多于揭露批判。
靠着这个明确的议论, 我们对《项链》一文的主题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 :人生是变幻莫测的!在文章的叙述中, 玛蒂尔德的命运改变, 体现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和两件事件上。一夜欢舞, 十年还债。
先来说说一夜欢舞吧 :
从文章中我们发现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并且这所有的“偶然”都是“极细小的事”, 但是就是这些偶然的极细小的事却使玛蒂尔德的命运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使玛蒂尔德为之疯狂的狂想一下子远去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大家看, 在玛蒂尔德命运的转变中,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玛蒂尔德的美貌, 也不是玛蒂尔德的聪明, 更不是玛蒂尔德的不懈努力, 仅仅是这些“偶然发生的极细小的事”。多么大的反差呀!这是对玛蒂尔德的嘲讽, 是对命运的嘲讽。嘲讽可以说是指向玛蒂尔德的, 其实也可以说是指向作者, 还可以说是指向任何人的。生活中我们周围不也有许多类似的事吗!特别是在现在在校的中职生身上有很多类似之处。他们中有不认真学习, 只想享受, 想吃好、穿好。如果家庭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他们就会做一些不高做的事情, 有的甚至走向犯罪。因此通过学习《项链》一文, 我们这些教育者要教育学生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不要被一些“偶然发生的极细小的事”影响了长久的发展, 甚至一辈子的幸福。
文章写到玛蒂尔德在十年艰辛之后, 她凭个人努力终于还清了巨额债务她坦然地对佛莱思节夫人说 :“你知道, 对于我们这样什么也没有的人, 这可是不容易的啊! ······不过事情到底终于了结了, 我倒很高兴了。”玛蒂尔德过度的劳累使她失去了美貌, 所有的梦想不复存在了, 她高兴什么?她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她高兴的是她觉得她自己终于决定了一次自己的人生, 完成了一次壮举。可是, 在假项链前, 她的壮举立刻变成了滑稽······
文章写到现在, 我们应该明白作者莫泊桑为什么在借佛莱思节夫人之口, 说出那挂项链是假的之后, 就戛然而止了吧?这是命运的巨大讽刺啊!为了一夜欢舞, 玛蒂尔德失去的太多太多了。她的美貌、她的聪明、她的激情、她的一切一切, 似乎伸手可及的狂想都破灭了。为了十年债务, 她付出了一切能够付出的, 但是最后却得知这一切只是为了一挂仅仅价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可叹呀!可悲呀!作者莫泊桑真是短篇小说的高手, 一挂假项链就消解了人生中最伟大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谁说努力就会成功?谁说奋斗就有意义?谁说付出终有回报?这真是对命运的彻底讽刺!玛蒂尔德能承受得了吗?玛蒂尔德还能有未来吗?既然这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没有了价值, 那么等待玛蒂尔德的只能是做行尸走肉或者死亡。
从玛蒂尔德身上, 我们深切地感悟到 :人生是多么的变幻莫测呀!
再深究下去, 我们看文章中, 作者莫泊桑把主人公玛蒂尔德描写成一位非常完美, 非常优秀的女人。身为女人, 该有的优点她都有——年轻美貌、聪明机智、勇于进取 ;甚至有的女人没有的优点她也有——勇敢、坚强、有毅力, 她还坦诚。然而, 莫泊桑又残酷地告诉我们 :决定这么一位优秀的女人的命运的不是她自己, 也不是她的一切优点, 而是那些可笑又可气的“偶然”的“极细小的事”。
我们应该从玛蒂尔德的身上学习到做人不能脱离实际, 空想、幻想, 爱慕虚荣, 可能一个偶然的极细小的事就会毁了你一生的幸福。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能够愉悦你, 能够感动你, 能够成就你, 也能够打击你, 所以, 不要轻易放过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
在当下这个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 信息爆炸的时代, 当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奔跑的时候, 当我们疲惫不堪地停下来却发现成功依然遥不可及的时候, 所得到的是更多的失落和焦虑。人人都渴望成功, 追求成功。对成功的清醒认识, 成功有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幻想快速成功、快速暴富是愚蠢的。任何成功都要付出代价, 但如果牺牲了一切, 那么这个代价便过于沉重了。要认识到自己的强项, 不爱慕虚荣, 不过分依赖别人, 学会欣赏别人, 脚踏实地, 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前进, 并在通往人生之旅终点的路上, 悠然地欣赏沿途的风景, 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 少些遗憾, 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摘要:由于读者的社会阅历、艺术修养和文化背景不同, 对同一部作品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和认识, 确认不同的主题。但是只要从作品出发, 言之有理, 就应当予以肯定。学会欣赏别人, 脚踏实地, 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前进, 并在通往人生之旅终点的路上, 悠然地欣赏沿途的风景, 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 少些遗憾, 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读《出色的老师》有感】推荐阅读:
《出色的老师》读后感08-31
读《爸爸的老师》有感08-11
最出色的面试技巧09-17
美国出色的留学个人申请书11-19
读《皮皮鲁遥控老师》有感10-09
面试时如何做一个出色的自我介绍09-07
读《我的华老师》有感作文08-08
出色的求职通用自荐信精选五则07-28
17招让你做个出色的女主管11-07
7个细节让孩子更出色09-06